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李嘉诚谈商录

_4 肖卫(当代)
  李嘉诚不吝惜钱财,在年初七的“人日“,向采访记者和普通百姓大派红包,每封200港元,出手阔绰。
  香港《信报》形象报道此事,题为《慨将全年袍金作利》:
  “昨天超人的支出超过五千元,而他的董事袍金每年也不过只有象征性的五千元,可见今年李超人的董事袍金已一次耗尽。”
  李超人抓住人们利用节日沟通感情的心理,借着中国的第一大节春节,靠贺岁活动拉进距离的机会,推出嘉湖山庄的楼盘。
  一个“超人”的别出心裁的巨幅对联,给人难以磨灭的印象。
  借过年给记者派红包,即摆脱了平日送钱的贿赂之嫌,显得自然大方。又让记者很是高兴,广告打得天经地义。
  从一个喜庆的节日中,发掘出虽然不显得深刻但却实在的商业价值,可见李嘉诚果然具有商业头脑。
  35.利用一切机会做广告
  注重广告,用广告创出独一无二的影响,树立企业形象,是李嘉诚成功的又一秘诀。他在创业初期,就会巧妙的借力打力为自己做广告。而在成为名人之后,他特殊的身份就蕴藏着无限的商业价值,他自己也就成了活广告。
  商场如战场,枪打出头鸟,成功的事业就会遭人嫉妒,对手会不择手段将你排挤出商业竞争,非正当竞争甚至也会被采用。刚刚摆脱危机的李嘉诚在元气尚未恢复时,就遭遇过对手对长江塑胶的打击。
  他们企图令长江塑胶厂名誉扫地,采用了偷拍照片揭短的方式。
  他们将拍摄到的长江厂破旧不堪的厂房的照片在报纸上刊出,他们希望借此破坏长江厂的形象,使顾客对它失去信心。
  李嘉诚对对方利用不正当手段竞争的方式了然于胸。
  经历过挫折的李嘉诚正在逐渐成熟,他学会了冷静的思考和面对现实,没有向对手屈服,反而积极思考着对策。
  最后,他决定主动迎敌,以自己的坦诚迎战反面的宣传,从而化不利为有利,使对手的企图落空。
  拿着报纸,背上自己的产品,李嘉诚开始走访香港百家代销商。
  李嘉诚坦率地承认自己在创业阶段,厂房破旧,不过他认为产品的质量可以证明一切,而且他真诚地欢迎代销商去实地考察,并说他们满意了再订货也不迟。
  打动代销商们的不仅是李嘉诚诚恳的话语,还有他优质的产品,而且李嘉诚敏锐的商业头脑使他们钦佩不已,他们还感叹李嘉诚敢于将自己的弱点示人,他们在去长江厂参观,纷纷订货,长江厂的生意空前红火,对手的阴谋落空了。
  李嘉诚的这一招颇似太极推手中的借力打力,费力少而收效大,他巧妙地利用了恶意的宣传,反而为自己做了一次实惠的广告,不仅打击了阴险的对手,而且使自己的新厂前途一片光明。
  我们应该看到,在逆境面前,我们不应该沮丧,叹气,不应该怨天尤人,更不能一蹶不振,相反的,我们应该开动脑筋,积极寻找办法,想方设法扭转被动局面,化不利为有利,这是我们深陷逆境时应该具有的积极态度。
  因此面对困境,研究困境,只要矢志不渝,不失勇气,就一定可以化被动为主动,甚至变害为利。
  下面还有一个例子,是李嘉诚利用他的名人效应而成功地做广告的一次运作。
  广州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透露了这样一条消息,1992年秋起,李嘉诚的长实、新鸿基地产、香港多间中资港资银行就开始和他们谈判,希望合作兴建一幢高达73层的国际金融中心大厦。
  楼盘按当时市价估算需投资3.5亿美元,占地5.5万平方米,楼面积30万平方米。
  现在,这幢坐落于广州天河新城区的未来的全广州市最高的摩天大厦正在紧张的施工建设中。这将成为广州的招牌建筑。
  具有强烈广告意识的李嘉诚,可称为商界的广告大师。
  霍英东有了白天鹅宾馆,李嘉诚又怎甘于没有自己的招牌?
  现在夙愿终于实现,广州最高的摩天大楼使李嘉诚的名字无人不晓。
  在任何一个行业任一个层次,只要抢得先机,就会引人注目,这是最宝贵的无形资源。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小事可证明李嘉诚对隐形广告技艺的运用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李嘉诚现有的一部劳斯莱斯,他已经用了将近30年,提及这部车的时候,李嘉诚总说,太名贵的车容易使他忘记勤俭,贪恋奢侈。
  而现在,李嘉诚多数使用的是日产总统型房车。
  香港人曾对日产车有偏见,认为日本只能生产皇冠、丰田、本田、等廉价大众车,当李嘉诚最开始拥有这种车的时候,这种房车还没有什么知名度。
  但由于有了李嘉诚的名人广告效应,由于他拥有了日产总统型为座驾,此车身价倍增,香港富豪也改变了只钟爱欧美名车的偏好,争相购置此车。
  致使该车的市场供求量,由原先的供大于求转变为供不应求。
  李嘉诚的隐形广告效应,救活了一种车的市场,救活了一个企业。
  日产房车为李嘉诚参股的中泰合诚汽车公司代理经销——推销术如此,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亦对之敬若神明。
  李嘉诚未作一句话宣传日产房车,任何广告都不及他的选择更具威力。
  对于精明的商家来说,挣钱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因为商业意识已经深入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甚至我们的一举一动,对于充满商业细胞的人来说,也是绝佳的机会。
  这种情况在李嘉诚身上又戏剧性地重演了。
  第二代手机刚刚上市的时候,也就是在几年前,李嘉诚在官地拍卖会上突然离席,出场掏出手机打电话。
  记者蜂拥而上,抢拍此场面。第二天,这一幕出现在香港的各大报纸,许多报纸为照片题字,说李嘉诚推销有绝技,选择巧妙时机为摩托罗拉做广告,而且是免费做的广告,经过这么多的记者一拍,广告费也无处去要。
  不过经过澄清发现最后的事实是,此照片上并非是摩托罗拉的手机,却恰恰是和黄竞争对手代理的牌号。
  这个手机是从何而来,我们不得而知,反正为下属公司做广告一事,委实是子虚乌有,空穴来风。
  他作为商海奇才,经商已达到出神入化之境,才使记者神经过敏。一个商人能做到一举一动能让人浮想联翩,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实际上,这种别人对于他的猜测,比真正的广告能够更加深入人心。
  36.借花献佛,出奇制胜
  借用天时、地利、人和而成功。李嘉诚深谙此道,因此他特别喜欢一幅对联,“嘉湖千家贺新岁,山庄万户庆春风”。
  还记得长实集团在1996年新春期间,在嘉湖山庄举行了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贺岁活动。
  在欣赏舞龙舞狮的传统项目之外,大厦外墙别出心裁、花样翻新的挂起一幅对联,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
  该对联颜色以红色和金色为主,象征着鸿运滚滚,财运当头。对联宽25英尺、长175英尺,高度约等于18层楼。
  对联上书14个烫金大字——“嘉湖千家贺新岁,山庄万户庆春风”,在东风中猎猎作响,煞是引人注目。这幅俯瞰整个天水围区的对联,为整个地区平添了喜庆的新春氛围,为居民带来了欢乐。
  这副奇大无比的对联成为春节期间人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李嘉诚、李泽钜、洪小莲、李业广等于大年初七出席了香港公益金与长实举行的全港首次新界西北区公益多百万行活动。
  李嘉诚不吝惜钱财,在年初七的“人日“,向采访百万和的记者大派红包,每封200港元,出手阔绰。
  香港《信报》形象报道此事,题为《慨将全年袍金作利》:
  “昨天超人的支出超过五千元,而他的董事袍金每年也不过只有象征性的五千元,可见今年李超人的董事袍金已一次耗尽。”
  李超人抓住人们利用节日沟通感情的心理,借着中国的第一大节春节,靠贺岁活动拉进距离的机会,推出嘉湖山庄的楼盘。
  一个“超人”的别出心裁的巨幅对联,给人难以磨灭的印象。
  借过年给记者派红包,即摆脱了平日送钱的贿赂之嫌,显得自然大方。又让记者很是高兴,广告打的天经地义。
  从一个喜庆的节日中,发掘出虽然不显得深刻但却实在的商业价值,可见李嘉诚果然具有商业头脑。
§§§商道宝典三稳中求进,进中求稳
  天时、地利、人和是事业有成的经商者最重要的秘诀,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李嘉诚处理人际关系的第十个商道是多栽花,少种刺,多铺路,少拆桥,多交朋友,少树敌人。
  37.善天笼络部下
  李嘉诚说:“企业养活职工已经是过时的经营理念,现在新的经营理念应该是职工养活公司,养活企业。他说企业就象家庭,员工就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夸张。这就是李嘉诚的一贯观点。
  名誉是一个人最珍视的东西,名誉可以让人舍身忘利,可以让人视死如归。这一点是处理人情关系最重要的关键之一,掌握了它可以无往而不胜。因此善待自己多年的挚友,和多年的臣下,让人觉得你非常“念旧”,就可以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效果。真正实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李嘉诚拥有的第一幢工业大厦、地产大业的基石,他赢得“塑胶花大王”盛誉的老根据地是北角的长江大厦。
  70年代后期,一个著名记者为了他的广告公司租借场地,跑到长江大厦看楼,发现在当时早已过时的塑胶花,李嘉诚还在生产。
  当时长江地产已创出自己的名号,盈利丰厚,可李嘉诚却仍然在维持已过时的塑胶花的生产,就算已过时的塑胶花还是小有薄利,但相对于长江地产的利润实在是九牛一毛,为什么还要维持生产,李嘉诚说是为了给以前的老员工留一些生计,为了让他们衣食富足。
  有人看到李嘉诚如此善待老员工,感叹道:“终于明白了老员工对你感恩戴德的原因。”
  李嘉诚说老员工是企业的功臣,他们为企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如果说企业是一个家庭,那么老员工就是家庭中的长辈,我们作为晚辈,看到他们老了,理应承担照顾他们的义务。
  有人对李嘉诚说他的精神难能可贵,因为不少企业将老员工一脚踢开,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可是在李嘉诚的企业中,员工过去靠企业养活,虽然企业没有了,但你仍然照顾着他们。
  李嘉诚说:“企业养活职工已经是过时的经营理念,现在新的经营理念应该是职工养活公司,养活企业。他说企业就象家庭,员工就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夸张。”这就是李嘉诚的一贯观点。
  在商场中,利益高于一切,商人不会从事没有利益的事业,因为商人不是慈善家,所以工厂没有效益,关闭也无可厚非。
  可是李嘉诚把冷漠的商场化无情为有情,在冷漠的商业舞台上演出动人的人情戏。他的“员工养活企业”的理念,我们应该深刻地思考。
  唐太宗李世民用舟于水来深刻阐述君于民的关系,他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实李嘉诚的做法与之很象,不同的是他用在了商场上。
  事实正是如此,企业的未来由员工成就,没有员工的勤劳苦干,管理者再精明也是孤掌难鸣,难成大气。反之,企业凝聚力强,员工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企业一定无往而不胜。
  李嘉诚曾经这样解释公司与员工的关系:
  “公司的钱是员工赚的,他们才是真正有贡献的人。”
  “企业就向家庭一样,一点也不夸张。每个员工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员。”
  “员工取得的只是他们应该得到的,因为他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企业应该多谢员工,因为不是企业养活了企业,而是员工养活了企业。”
  “我觉得我自己尽最大的努力,为企业赚钱是应该的,所以其他股东相信我,虽然管理者受到的压力很大,但是因为他们的收入多,所以他们应该多为员工来考虑,应该努力为他们做些事,保证他们的利益。
  李嘉诚说一支同心同德的军队,身体力行的军队,有凝聚力的军队,才是无坚不摧的军队,能够出奇制胜,一个光杆司令打不了天下,孤掌难鸣,就和舟与水的关系一样。而且他也是这样做的。他说如果员工全心全意的工作,就要将心比心,让员工得到他们应得的,保证他们的利益。
  懂得感谢员工,认为是员工养活了企业,是李嘉等对人生的一领悟,也是他成功的一条诀窍。
  38.借助别人的力量发展壮大自己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李嘉诚懂得业绩再好的公司也需要别人的配合,中国素来有句古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他非常善于借助一切力量来壮大自己。
  古人在谈到作战中要巧妙地运用外部势力来壮大自己的力量,使自身的力量发挥到极限,强调“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而且,关键的一点是要找到战略同盟,帮助自己。
  李嘉成与汇丰银行合作的基础,是在地铁车站上盖发展权一役奠定的。这一役,使李嘉诚名声大振,信誉猛增。
  作为全球十大银行之一的汇丰银行是香港首屈一指的财神爷,也是香港的金融支柱。
  李嘉诚并没有从地铁车站上盖发展权一役本身获得多大利润,但是,由此而来的名声和信誉,使汇丰大班沈弼格外关注李嘉诚这位地产“新人”。
  当时,因汇丰银行旗下物业旧华人行已拆卸,汇丰银行正努力寻求合作伙伴重建新华人行。
  华人行在华人中具有巨大声誉,而且地处中区黄金地段,所以,华资地产商都在努力争取与汇丰合作。
  因为李嘉诚在地铁车站上盖发展权一役中显示出的无与伦比的勇气和智慧,使沈弼对其刮目相看,情有独钟。
  在李嘉诚中标不满一个月之后,沈弼便决定了自己的合作伙伴——李嘉诚。
  李嘉诚不愧为伟大的战略家,在竞投地铁车站上盖发展权一役的高瞻远瞩,便使得这一事实得以印证。
  与汇丰联手的机会千载难逢,李嘉诚十分珍惜,这也是香港首席财神爷的青睐。他告诉自己,这次的首次联手,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李嘉诚为了给日后长实的长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要不惜一切,取得汇丰的信任。
  与此同时,李嘉诚立即以最快的速度重建华人行综合商业大厦,长实与汇丰合组华豪有限公司。
  长江集团正式立足大银行、大公司林立的中环,是在总部迁入新华人行大厦之后,并且地位更加引人注目。
  长江的新招牌大厦在人们眼中就是新华人行。
  汇丰银行最为赞赏的是李嘉诚的诚实和气魄。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后来汇丰银行帮助长实收购了英资洋行。而且,在1985年,李嘉诚应邀成为了汇丰的非执行董事。
  可以说,汇丰银行对于李嘉诚今天的成功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但最重要的是,李嘉诚抓住了第一次合作的机遇,以自己的诚实和胆魄,与汇丰结下了不解之缘,发展了亲密而良好的关系。
  当被问道与汇丰银行、地铁公司之所以成功合作的原因时,李嘉诚说:
  “其中没有秘密可言,但我觉得,顾及对方的利益是最重要的,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利益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自己舍得让利,让对方得利,最终还是会为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占小便宜的不会有朋友,这是我小的时候母亲就告诉给我的道理。经商也是这样。”
  李嘉诚勇于迎接挑战,将目光放长远,巧妙的借助和运用外界的力量以达目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9.做一个一呼百应的领导。
  李嘉诚和蔼可亲,易于接近。能与任何人成为朋友,甚至是对手。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而且,他关心员工,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为他们树立榜样。他认为,创业的员工是公司的功臣,是员工养活了企业。
  建立统一战线对于要成就霸业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得到对这个统一战线的控制权远比建立起这个统一战线重要,而号召力是其总的关键,“登高一招,景型行影,登高一呼,应者去集“,能与好与领导群雄才是真正的群雄的领袖。李嘉诚对于华资来说就是如此。
  曾几何时,华资大显神通,打破了地产业的传说,打败了老牌的英姿集团,使华人扬眉吐气,也为华人争足了光。
  同时,这些天子骄子,跻身香港楼市,使香港楼价高速彪升,一改萎靡不振形象,而且地价居高不下。
  曾经有人写文章,用“一将功成万骨枯“做喻,讥讽地产界的辉煌业绩是堆积在置业租房市民的血汗上的。也使地产骄子的偶像形象一夜之间毁于一旦。
  长江实业尽管信誉极嘉,但也腹背受敌。
  但是,商人以利益为本,这是无可厚非的,李嘉诚也不例外。
  民众对地产商炒地炒楼的敌对情绪在90年代达到高潮。
  在一篇由香港知名地产记者撰写的文章中,曾提到李嘉诚时是这样说的,
  “1992年8月时,爱美高通过内部认购形式,向长实购入估计达152个第二期(嘉湖山庄)赏湖居第四座单层数的半幢单位,而公开发售价较内部认购价,一般贵约5%(注:代理商看好的更是日后楼价上攀)。”
  “嘉湖山庄第二期赏湖居第3座是除爱美高外另一幢以内部认购方式转手的单位。”
  “该批为数296个单位的现货单位上周初,全幢(公开)推销,20层楼(注:全楼高38层,住户图靓景喜欢择高楼)以上的18层单位,买家一次认购3至4个单位才有(可)交易(注:只有炒家才会一次买几个单位)。“
  “嘉湖山庄一般复式单位80万至100万,普通单位加几十万,嘉湖山庄内部认购猖獗,一个单位未到用家手,已有几个人经过手,赚过几次钱,其中第一二手’特权阶级’,自然赚得最厉害。”他们‘炒完嘉湖山庄,又去炒海怡半岛。”
  “但是上个周四出人意料的,李超人一声令下,吩咐立即停止,说嘉湖内部认购做得太张扬,过分了一点。海怡和下一个楼盘都要收敛(注:市场有关打击楼市投机、遏制内部认购的风声很紧)。但认购只限于长实直系亲属。
  “(海怡花园)示范单位挤得人山人海,门口亦有地产代理(商)兜售,加10万、加15万出售内部认购单位,按理说卖楼反应不会差。难怪好多人一向说炒家最受李嘉诚照顾,近期多个楼盘中,炒家在此最赚钱。“
  就算是这样,仍有部分香港新闻界人士认为,“与那些欺诈公众的地产商相比,李嘉诚已是相当的有分寸,有节制。“
  地产界为了攫取利益大肆炒作,真是苦了买楼用户。
  但是往长远的方向看来,任何欺诈顾客,损害顾客利益的做法最终都会招致恶果。
  这是整个地产界的大势所趋,但是李超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们作为局外人也不能妄加评论。
  财政司(主管财政的最高行政长官)麦高乐在上任后,于1991年11月6日,宣布增加楼宇转让印花税和限制内部认购比例,以制止楼市的炒作风潮,以息众怒。
  据说,在李嘉诚获悉此事后,因筹备了相当长的时间,已投入了相当的财力精力,改期是非常不利的。于是,仍将天水围嘉湖山庄第一期按期开盘。
  翌日,地产商和买楼用户都十分积极,售楼处前万头攒动,排队的长龙气势宏大。竟有3万人在3天之内登记,竟超过了相当于发售的1752个单位的20多倍。
  据某家媒体报道:“财政司麦高乐对此大为光火,觉得李嘉诚在冒天下之大不韪,顶着政府宣布打击炒楼风头的时候推出大楼盘,与政府为敌,这明显是将政府不放在眼里,于是政府采取打击措施,将新旧住宅楼宇按揭贷款的利息降低两成。
  一贯谨慎从事,最忌树大招风的李嘉诚,这次却史无前例地撞上了枪口。
  李嘉诚的困境让众多地产同仁为其捏了一把冷汗,大家原先都以为气势逼人的麦高乐会枪打出头鸟,但没想到的是,麦高乐新官上任三把火,整个地产界并罚,人人皆被麦高了震慑了。
  买家与炒家现金的承担,与银行按揭的利息密切相关,进而决定了楼市的兴衰,地产商与代理商要双双亏损,栽进了楼价下滑的漩涡。
  毫不示弱的李嘉诚于11月21日在其“家店”——希尔顿酒店,将加拿大卑诗省总督封为座上宾,设宴款待。
  许多地产巨头应邀作陪,其中包括李兆基、郑裕彤、郭炳湘、郭鹤年、何鸿焱、罗嘉瑞等。
  许多人有这样的看法,这是地产巨头们在向港府“示威”,以把投资重点移向加拿大等美欧澳国家相要挟,警告港府不要把人逼上绝路。
  当被记者问及他们对政府降低按揭成数的反应时,一向沉默寡言的李兆基率先打破沉默,宣布为了防止楼市下跌,自己旗下的财力公司会提供较高的按揭成数。
  这一说法得到了其它同行的一致赞同,并且他们态度异常强硬。
  被记者穷追不舍的李嘉诚,也不得不表态,他虽然希望能够与政府和平相处,但是自己会站在地产同仁的一边,顺应大潮。
  毫无疑问,他们的举动激怒了政府官员。
  紧接着的第二天,两位金融寡头决定出面还击,麦高乐与汇丰银行大班浦伟士、恒生银行主席利国伟紧急磋商。其中,香港银行公会主席浦伟士言辞非常激烈,郑重声明并且严厉警告地产商,如果固执己见继续下去的话,今后银行将不会支持其任何发展计划。
  在香港首席财主汇丰大班的压力下,地产商马上屈服,并立即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声明此举无意与政府银行对立,并愿意接受7成按揭规定。
  李嘉诚等地产巨头的妥协只是暂时的缓兵之计,日后的事实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李嘉诚是聪明人,不会顶风而行的。
  但是,他没那么好运。
  与港府为敌,无疑显示了李嘉诚拥有华资尤其是地产华商日益强大的后盾。此外,李嘉诚也不是故意作对,只是因为不便更改日期,再加上一贯的大胆行事的作风,因此这次的李嘉诚便显得尤为我行我素。
  受利益的趋使,为了应付政府的打击,地产界的群豪空前的团结,他们联合作战,团结一心,结成统一战线。
  然而,与政府作对毕竟是没有什么好处的,胳膊毕竟拧不过大腿。在汇丰大班被麦高乐请出山之后,众巨头只好作出妥协退让,但是他们的实力显然已经得到了显示,而且他们警告政府的目的也已经达到。
  港府严厉的措施并没有对地产商构成打击,相反的是,地产商炒楼的行为却令市民怨声载道。
  因为港府的把柄掌握在了地产商的手中。
  因为香港地少人多,加之政府的高地价政策,使得香港寸土寸金。
  地产收入一直是政府财政收入长期的主要来源,到九十年代更甚。
  例如1993年,政府卖官地和更改用途补地价收益,加上地产方面的各类税收,已高达422亿港元,将近占政府总收的70%。
  兵不厌诈,利润又有谁会嫌多呢,政府和地产商都不例外。
  既然如此,为何政府却受到了纵容,而谴责则多数指向地产商呢?
  香港实行地税制,但因英国政府不干涉香港财政收入,因此港府运用收入来维持庞大的公费开支。
  此外,一些公共设施也由政府筹资兴建。例如一些公益建筑,比如学校,还有一些非硬性的公共住宅,用于售给超低收入者。
  政府揽尽了好名声,却让地产商来背黑锅。
  地产商建房造价高,必然要从用户身上赚回成本,当然势必会引起用户的不满。
  但是政府采用过于严厉的打击炒楼的措施,会造成楼市的低迷,楼市下挫相应也会削减政府的收益。
  许多地产商指责政府抬高低价,囤积居奇,所以市面炒作楼盘与高昂的地价有很大关系,这一责任当然应是由政府承担。
  从根本上解决打击炒风的办法是适当削减地价,增加土地供应,这样可以兼顾政府和地产商的双方利益。
  李嘉诚以委婉的态度表示了对打击炒楼风潮的不满,但指出应该在利于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加强立法管制,二者不应矛盾。
  李嘉诚的回答一针见血,正中港府痛处,由此可见其超人的智慧所在。
  话虽不多的李嘉诚,却往往一语中的,切中要害,这就是我们平时经常说的,打蛇要打七寸。
  事实上,由于地产商与政府有着相通的根本利益,二者得失休戚相关,难怪李嘉诚干预政府而敢分庭抗礼。
  人无完人,发现对方要害一矢中的,对于对手的弱点要敏锐捕捉,这样才能抢占先机,做命运的主人。
  但是李嘉诚和地产巨头们是不会轻言放弃,善罢甘休的。
  一篇题为《地产商反弹香港》的文章刊登在1994年7月的《资本家》中,它这样写道:“在香港本财政年度第二次政府土地拍卖会上,出现了超过十家地产发展商联合投地,造成地价降低的罕见局面。卖地所得远远少于政府预计收入,使财政收入大为减少。”
  “在5月底举行的第二次拍卖会上,由12家公司(长江实业、新世界地产、新鸿基地产、恒基、恒降、太古地产、信和、新加坡发展地产、嘉里、南丰、中国海外及百利保)组成的联盟以20.4亿港元购得两幅待售土地中的待沽的一块,另一块地皮则由上述的12家发展商再加上广生行及庄士国际斥资5.1亿港元投得,这次的成交额相当于当时市价的70%到85%。”
  有分析家指出,由于过去半年以来香港政府不断采取的限制买卖楼宇的政策,使地产价格仅有去年的85%,价格暴跌,因此地产商的联合行动是对政府的强烈还击。地产商联手投标土地,是鉴于政府当局还要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因此借此警告当局不要逼人太甚。过去在拍卖场上你死我活的较量,仅仅是各家之间的小联合。但这次地产商能够放弃小利益纠葛联合起来无异于是由于李嘉诚的威信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商道宝典三稳中求进,进中求稳
  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族集团是铁壁铜墙的堡垒,但是它既有可能防御外敌侵犯,也有可能成为不攻自破无比脆弱的环节。因此,重视对自己儿子的教育,坚持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是李嘉诚的第十一个商道。
  40。尊敬母亲,力尽孝道
  作为一个出名的大孝子,李嘉诚一贯坚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他有着少年丧父的悲惨遭遇,因此在谈到含辛茹苦支撑整个家庭的母亲时,他无比敬重。李嘉诚曾说:“我旅港数十年,每碌碌一商务,然无日不怀恋桑梓,缅怀家园,图报母恩。”
  李嘉诚孝敬母亲的优良品性已被传为佳话。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是李嘉诚的母亲李庄碧琴自小就教导他的,李嘉诚至今铭记于心。他自幼丧父,家中的日子穷困潦倒贫苦不堪,虽然有的时候有舅舅的接济,每天能勉强吃上三顿饱饭,但是少年的李嘉诚还是经历了辍学寄人篱下的日子。在这段最艰难的岁月里,母亲起早贪黑含辛茹苦操持家务,抚养家中幼儿。那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为孩子们缝缝补补,苦口婆心教导他们的情景历历在目,铭记于心。他和他的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那时虽然还年纪尚幼,但是他们始终记得母亲劝解他们要学会做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意志品质。即使在窘迫的困境面前,也绝不低头,所以在今天遇到困难的时候,李嘉诚总是会想到当年贤惠的母亲是如何以积极奋进的态度面对残酷的生活。
  诸如“孙悟空西天取经“、”岳武穆精忠报国“、”文天祥抗元保宋“、“林则徐虎门销烟”等英雄人物的传奇,都是李庄碧琴老夫人跟随丈夫李云经先生多年经常讲给孩子们听的,他还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些潮汕动人的民间故事,教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勇气和希望。
  母亲一直都是李嘉诚深深敬爱的人。
  所以,李嘉诚很早就参加工作,希望能帮助母亲来分担家庭的负担,养育弟妹,让家人享受生活的乐趣。
  “吃得苦中苦,来日报母恩”,是李嘉诚的真诚愿望。
  李嘉诚没有让母亲失望,他艰苦朴素,聪慧过人,志向高远,母亲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风水轮流转,李嘉诚终于成功。
  李嘉诚的成功是母亲最高兴的事。
  母亲笃信佛教,经历了苦难的人生的母亲却依然保持着一颗宽大的心,经常教导孩子,要宽以待人,要遵循古训。
  在港居住数十年的李嘉诚,虽然终日为商务操劳,但却无时无刻不怀念故土,缅怀母恩。
  李嘉诚曾数次捐资,以老母亲的名义在家乡潮州整修开元护国禅寺。
  他耗费巨资购买了一座花园别墅,为了让母亲安度晚年。
  每天忙碌于商务的他,也总要固定的参拜高堂,聆听教诲。
  为给母亲补养身体,他每天都叮嘱管家烹煮活鱼汤。
  只要收到有母亲中意的美食,或喜欢的家乡土产,李嘉诚一定要先毕恭毕敬的先让母亲品尝。
  母亲因病重需住院治疗,李嘉诚极尽孝道,小心翼翼亲自抱母亲上下救护车,希望能减轻母亲的痛苦。
  即使每日商务缠身,他也在母亲住院治疗期间,日夜守护在母亲床前,以尽孝道。
  他遵从母亲的教诲,尽全力帮助弟妹开创自己的事业。
  1980年,李嘉诚耗费巨资将40年前的故居——府城北门街面线巷的祖宅进行重建,安排堂兄们及子侄辈居住,希望他们衣食无忧,能够安居乐业,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
  李庄碧琴老夫人于1986年5月1日不幸逝世,在这一天,港督卫奕信及其他政要、香港各界名流、潮汕籍同乡及老家特派代表300多人,前来参加李嘉诚为母亲举行的隆重的丧礼。
  然后,李庄碧琴女士的遗体接受了佛教的超度仪式,并葬于柴湾佛教墓地。
  李嘉诚早年人生观的形成,得益于母亲的教诲。母亲严守佛家慈悲为怀的训诫,教导子女宽大为怀,与人为善,无论在多么险恶的环境中,也依然要保持这样的胸襟。李老夫人为人处世一贯如此,李嘉诚及其弟妹也皆是如此。
  李老夫人一直勤俭持家,面对逆境从不怨天尤人,即使是遭受中年丧夫的打击。因此,李嘉诚从母亲那里学到了坚韧的毅力和不拔的意志。
  李嘉诚真的做到了让母亲骄傲,他不仅靠自己的勤劳分担了家庭的负担,还成为屹立香港商界的佼佼者。
  在老一辈人的眼中,李嘉诚已经是光大门楣了,但是李嘉诚的雄心壮志,远远超过了这一层。
  离家乡百里的汕头大学,是李嘉诚最大的一项捐赠。李嘉诚还曾捐资修建潮州市开元国寺和该寺的附属建筑,耗资210万元,全部归于母亲名下。
  李嘉诚的做法使“家”与“国”达到了空前的统一,一向慈悲为怀的母亲为此感到很满意。
  李嘉诚接连遭受打击,刚刚丧母的他没有几年又经历妻子辞世的痛苦。
  41.成功男人的身后
  李嘉诚的表妹庄月明——他日后的妻子,从他穷困潦倒的时候就一直的帮助他,后来又甘当贤内助默默支持着丈夫成功的事业。
  李嘉诚的舅父庄静庵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视庄月明为掌上明珠,庄月明自幼聪慧过人,先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英华女校和香港大学,后来又留学东洋,就读于日本明治大学。
  母亲带着年幼的李嘉诚寄宿在舅父面前,一家人饱尝了世态炎凉,可善良的庄月明对这位可敬可爱的表哥给予了深深的同情。
  毫无疑问,他们俩的爱情是由兄妹之情升华而来的,他们不顾家庭的反对,门户的障碍,毅然决然走到了一起,出身富贵的表妹,在精神上给了李嘉诚无限的慰籍与支持,她默默的关注着表哥的一切,为表哥事业的每一次小有成就而感到欣喜。
  因为深深的爱着他的表妹,无限感激表妹的爱,聪明的李嘉诚知道自己只有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才能够配的上出身富贵名门的表妹。
  这在无形中给了李嘉诚无尽的动力,他下决心要发奋进取,正是爱情的力量成就了他们,爱情的力量使庄月明冲破一切阻拦,不顾一切的追求属于两个人的幸福。
  尚未完成学业的李嘉诚,毅然拒绝了舅舅的资助,他中止了学业外出工作,他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拥有自己公司的舅舅,因为也是自己白手起家,很支持他的想法,但是希望李嘉诚自己闯荡,没有让他进自己的公司。李嘉诚深深懂得必须依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以优异的成绩先后就读于英华女子中学、香港大学以及日本明治大学的庄月明的人生道路,一直充满了鲜花和掌声。但是,她从来没有放弃过他身处逆境的表哥,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感情也日臻成熟,不再单单是当时青梅竹马的两小无猜,在香港拚搏创业的表哥是她一直的牵挂。
  李嘉诚为谋生路,先后在茶楼当过堂倌,在钟表公司做过学徒,不管他的处境多么、困难,月明都对她不离不弃,一如既往的支持者他,他们一起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艰难险阻。
  年仅22岁的李嘉诚于1950年,创办了位于筲箕湾的长江塑胶厂。因为古语有云,“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所以他选择了这个名字,月明从心底深深的钦佩他。
  组建初期的质量事故,使他遭受重大打击,但是这也没有改变月明对他的爱情。正是因为他们逆境中的爱情,李嘉诚汲取了不竭的勇气和前进的力量。
  长江塑胶厂于1955年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工厂产销走上正轨,李嘉诚在结束了1957年到意大利的考察后,第一个在香港推出了塑胶花,该产品风靡全港。他后来将其推广到全球,成为名副其实的“塑胶花大王”。
  1958年,是李嘉诚涉足地产业的开始。他的第一幢工业大厦位于港岛北角;第二幢工业大厦又于1960年在柴湾兴拔地而起。他的事业迅速迈向辉煌。
  事业有成的李嘉诚本来此时是应该享受爱情甜蜜的果实,但是,喜欢讲究门户的世俗,不允许他们终成眷属,认为他配不上出身名门,才貌具佳的月明。他只是一个学历偏低,出身贫寒的青年。而且他的未来刚刚起步,将来的一切全无定数。所以,连舅舅和母亲也不支持。
  时光飞逝,1963年,已经35岁的李嘉诚在事业上创造了越来越多的辉煌,让舅舅感到惊讶不已,对其刮目相看。而且月明也已经31岁,两位老人也被他们执著的爱情所感动,最终应允了这门婚事。
  他们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终于走进了婚礼的殿堂。
  婚后的月明进入了长江工业公司工作。希望给李嘉诚以支持。凭借着出色的外语,克勤克俭的作风,迅速与同事们打成一片,并得到一致好评。
  在当时还算不上是大富豪的李嘉诚,斥资63万买下一庄花园洋房,为了让爱妻能够有一个舒适的生活,这就是深水湾道79号3层住宅,现在李嘉诚目前还依然在居住。这栋洋房当时被人称做是最好的礼物。
  婚后的月明进入了长江工业公司工作。希望给李嘉诚以支持。凭借着出色的外语,克勤克俭的作风,迅速与同事们打成一片,并得到一致好评。
  李嘉诚事业上的重大转折点是1972年11月的“长江实业”上市。这一决策,是由当时出任执行董事,是公司决策核心人物之一的庄月明做出的,只是不为人知。但是低调的庄月明很少出面接受记者访谈,所以,人们在谈论李嘉诚的辉煌业绩时会很少提到她,但实际上如果李嘉诚的生活中没有了月明,真不知道会怎么样。
  李嘉诚的两个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兄弟于1964年8月和1966年11月先后出生,庄月明开始专心于家事,照顾老人,抚养孩子,李家两兄弟也继承了他勤奋好学的好品德。先后留学美利坚。
  专心家事的庄月明虽然依然为丈夫的事业出谋划策,但仍保持她低调的一贯作风,很少在公众场合接受记者采访,甚至很少与丈夫双双出席各种大小宴会。
  有一位对李嘉诚很了解的朋友曾经这样说过:“在谈到李嘉诚的辉煌事业时,人们只能想到地产巨头李嘉诚,而很少有人会想到他贤惠的妻子庄月明,但是很难想象没有庄月明做贤内助的李嘉诚,事业会是何等景象?”
  进入20世纪80年代,庄月明对事业如日中天的李嘉诚别无所求,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他在事业上不断成功。
  李嘉诚夫妇于1989年12月31日出席在君悦酒店举行的迎新年宴会,容光焕发的夫妇俩成为当晚宴会上最耀眼的明星。但第二天下无,骇人的消息传来,庄月明突然心脏病发,不治身亡,年仅58岁。庄月明女士的丧礼于第二年的1月4日隆重举行,前来参加追悼仪式的有教会联合会会长觉光法师、钟逸杰爵士、李鹏飞议员、汇丰银行主席浦伟士,加拿大商业帝国银行加拿大总裁传理敦等。还有港督代表送来慰问函。
  身经商场百战的李嘉诚,面对妻子的突然离世,悲痛欲绝,难以自已,不禁泪如雨下。
  才刚刚60出头的李嘉诚,由于精神矍铄,身体健康,家财万贯,因此身边美女如云,但是李嘉诚的私生活却始终纯洁无暇,如一张白纸,与其他绯闻缠身的富商不同,李嘉诚对妻子忠贞不二,因此从没有人想他提及再娶之事。
  庄月明做为香港大学的毕业生,曾于1961年在香港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因此,李嘉诚在夫人去世之后,为表示他的无尽的怀念和爱心,捐增了3500万港元给香港大学,作为专项基金。
  香港大学校本部扩建计划第四期工程得以巨资展开,“庄月明楼群”在东北地带拔地而起。此工程包括两幢主要教学楼及一座文娱中心,占地总面积达61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为1.103万平方米。此工程属香港大学各其发展计划中之规划最大的一期工程。
  该工程包括供物理及化学使用的教学场地7477平方米,和两栋各高8层的楼房,即可共750名学生使用的55间大小不同的教室,以及可容160至200人的四间讲堂,更有一幢楼顶有拱形天文台。
  楼高5层的“庄月明文娱中心”,内包含多用途的活动室20余间,以及非宿舍生舍堂、映视室、游戏室、影印中心、超级市场及银行,另外,文娱中心还有一件可容600人的餐厅,其拱形屋顶结构独特优美。有中心通道将荷花池与广场连接。
  1991年3月,工程开工。而教学楼宇两年后的9月落成,三年后的七月,文娱中心竣工,同年12月13日,港大为此举行了盛大的开幕礼,李嘉诚出席了开幕礼,并同香港大学校长王赓武教授一起为开幕礼剪彩。
  为迎接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归,和政权的平稳交接和顺利过渡做准备,港大举办分别题为十年过渡的的记录和香港与亚太区的未来的系列讲座,讲座由李嘉诚夫人基金会投资举行,这两个讲座受到热烈反响,同时也为纪念中英签署联合声明十周年增添了喜悦气氛。
  常言道,一个成功的男人的身后一定有一个成功的女人,女人起的作用不在于起辅佐才能的大小,而在于其对男人的影响积极与否,还有激励男人前进,鼓励其树立正确的奋斗方向,使其不断完善。反之,则将男人毁了一半。
  赢得无数名誉的李嘉诚,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人品。
  42.李嘉诚的教子经
  李嘉诚认为,教育孩子应该培养他们独立的意志品格,不能溺爱娇生惯养,这与家财多少没有关系。
  他的两个儿子李泽钜、李泽楷是李家的希望。
  辈序“泽”字的两个儿子,“钜”意味着钜大,“楷”意味着楷模。
  从小,李嘉诚就希望让儿子明白,做任何事情都不是那么简单。无论是做生意还是做富家子弟,需要付出心血因此在公司开会的时候,他常常让两个儿子旁听,他想让儿子明白,做生意需要不停地召开会议,依靠很多人的帮助。他认为富家子弟就好像温室的花朵,根基不稳,经不起风吹,他将自己艰难创业的历史比喻成在岩石夹缝中生长壮大的小树。他说,根基不稳的植物,在外界的压力下,不易存活,而夹缝中的小树,却能傲立风霜而不倒,因此,他绝不放纵自己的两个儿子,他希望,儿子能够自强自理,独立面对打击,面对困境。
  大儿子李泽钜从爸爸的教育中受益颇深,他对李嘉诚的评价是,他很清楚在他生命中队它比较重要的事情,他会将钱用在这上面,比如帮助那些不幸的人,捐资医疗教育事业,只是他的精神世界更加富有,虽然我们的生活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简单,但相反简单给我们带来的是幸福。
  记得有一次,香港刮台风,李嘉诚门前的大树被刮倒,为了锯断大树,由两个菲律宾工人顶风冒雨,全身湿透,李嘉诚见到此景,要儿子马上起床换上游泳裤去帮忙,他说,菲律宾工人因为家庭环境不好,背井离乡来工作,但同样是人,地位与自己一样,他的两个儿子马上下去帮忙抬树。两个儿子懂得,职业不分贵贱,要学会尊重不同职业,不同地位的人。
  几千年的中国商业文化认为——无奸不商,但是,这位凭借自己三十年奋斗成家致富的人,认为“信”是商人的信条。
  不只是商人,一个人和以国家都是无信不立。
  李嘉诚的事业将他在商业的“信”与他待人的“诚”紧密结合,合成为“义”,对于此,他身边的人感慨良多。
  曾经有一个在李嘉诚公司工作了十年的会计,因为不幸患上青光眼,无法继续在公司上班,而且他早已花尽了限度之内的医疗费,生活面临着极大的困难。李嘉诚对他说了两句话,他询问是否会计的太太具有稳定的工作可以维持家庭生活,还有他支持他去看病,而且他说,如果他的生活不够稳定,他可以担保他的太太在他的公司工作,使这家人不必再为生活奔波。
  那位患病的会计经过医生的诊治,退休定居在新西兰,本来这件事就应该这样结束,但更值得一提的是,每次李嘉诚从媒体上获知治疗青光眼的方法,都会叫人把文章寄往新西兰,寄给那个会计,希望汇兑他有所帮助。他的行为使会计的全家都十分感动,那个会计的孩子尚处幼年,大概还没到十岁,为了表达全家对李嘉诚的感激之情,他的年幼的孩子们,自己用手画了一张薄薄的卡片,寄给了李嘉诚,礼轻情谊重,可见李嘉诚优秀的人格品质。
  李嘉诚在谈到对子女的教育时,他说,在教导子女时百分之九十九应该教导他们做人的道理,即使现在他们长大了,也应该有三分之二是教育他们如何做人,三分之一是谈生意,因为真正重要的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我小的时候,母亲就教育我,要学会给与,学会诚实守信,对朋友讲信义和义气,现在做生意,资金即使高出资产的几十倍也不够,生意是靠别人给你的,世间每个人都是精明的,要学会与别人沟通,让别人喜欢你,世界经济全球化,迁一发而动全局,金融风暴经常发生,要经常堤防,信义是最重要的,所以,现在也是一样,信义二字是与人交往的准则。遵守信义可以受益终生。因此我经常教导儿子要遵守信义。
  在孩子年幼的时候,那是十几年前,我们去一个山中的湖划独木舟。这种山色,这种环境,无论经历即使是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也不会改变。但是人生与此大不相同,人生是短暂的旅程,转瞬即逝,因此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尽量做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事。
  李嘉诚很注意对儿子的早期教育,他严格要求儿子艰苦朴素,不讲排场,要他们注意树立自己事业上的信誉,恪守承诺,而且他要儿子为别人着想,不贪图小利,勤劳肯干,务实奉献。
  在李嘉诚召开董事会时,让当时八、九岁的李泽钜和李泽楷列席会议,为他们专门设置了小椅子,刚开始,兄弟俩觉得新奇有趣,但是,在李嘉诚和董事讨论关键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时,孩子吓的哇哇大哭,李嘉诚就教育他们,理越辨越明,说他们的争吵为了公司的利益是很正常的。
  一次在董事会讨论公司持股问题时,大家争辩不休,李嘉诚说我们的公司可以拿11%的股份,也有权拿10%的,但是,最挣钱的应该是持9%。
  董事们赞成反对意见不一,而且大家相持不下,争论不休,大儿子突然站在凳子上,反对李嘉诚,说,他认为应拿11%的股份,因为可以多挣钱,李泽楷也随声附和,说只有傻瓜才拿9%的股份。
  童言无忌,引得大家哈哈大笑,而李嘉诚解释道,经商之道高深莫测,并不是简单相加,拿9%会比11%更赚钱。
  实践证明,李嘉诚的决策是英明的。公司持股虽少,却财源滚滚。
  在两个儿子从斯坦福大学毕业之后,他们想在父亲的公司一展拳脚,施展自己的才华,但是被李嘉诚拒绝,李嘉诚说他的公司不需要他们,虽然他的公司有足够的职位,甚至安置二十个儿子也够,但是李嘉诚希望他的儿子们自己去闯,自己打下江山,以实践来证明自己的真才实学。他不希望他们未经社会的风雨就直接进入自己的公司,他觉得他们不合格。
  兄弟俩明白,父亲是希望他们通过实践,将自己锻造成才。
  两人去加拿大发展,后来李泽钜开设了地产开发公司,李泽楷成了多伦多投资银行最年轻的合伙人。在港的李嘉诚也常常通过电话对兄弟俩嘘寒问暖,想要提供帮助。但兄弟俩却总是坚持困难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
  当然,李嘉诚也不过是想试探一下,并不是真的要帮助他们。父亲的这一点,是兄弟俩最为熟悉的了。即使你真的求父亲帮助解决困难,这也是不可能的。这似乎有些不近人情,父亲的冷漠实在是有些不近人情,但是,兄弟俩一点也不怪他,懂得父亲的良苦用心。
  在加拿大有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是兄弟俩都一一克服,公司银行都小有业绩,并成为加拿大商场中的佼佼者。
  于是,兄弟俩于两年后返回香港,进入李嘉诚的公司工作。李嘉诚非常高兴的说,兄弟俩都非常出色,足以胜任公司里的工作。而且,还想他们传授了一些经验之谈,要是时刻注意自己的名声,将工作放在第一位,宽厚待人,信守承诺,这是事业成功关键。
  看到两个儿子的出类拔萃和卓越的业绩,李嘉诚感到非常欣慰,宣布退休也非常的心安理得。常常有人对兄弟俩赞不绝口,而李泽钜总说:“父亲从小对我们的培养教育是我们最值得感谢的,我们从父亲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怎样成为一个出色的商人,一个赚钱的商人,而更为重要的事我们学会了怎样做一个正直的商人。
§§§商道宝典十二做一个真正的爱国者
  真正的成功者,是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得失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人。办成华人的企业,是李嘉诚一直以来的志向,恩泽人民,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使李嘉诚的夙愿。李嘉诚认为,商人的坚实后盾是祖国,祖国的安定繁荣,祖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必将使二十一世纪成为中国人的世纪。这也是李嘉诚的另外一个商道。
  43.百亿救市
  李嘉诚被大家推举为香港潮联塑胶业商会主席,因为他在塑胶业内的名声是越来越大,实力也日趋强大,由此可见,超级塑胶商在香港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李嘉诚的成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塑胶这一行业中来,于是一股塑胶热在潮商中兴起,李嘉诚的表率作用首当其冲。但是李嘉诚并没有只顾自己发展,他还不断的给潮籍同行给予援助。
  李嘉诚这个时候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了经商上面,而且兴趣越来越浓厚。他对担任一些政府职位已经没有什么兴趣。尽管如此,在他担任潮联塑胶业商会主席的时候,他也一直尽力而为,没有辜负任何人,做了许多令人称颂的好事。
  1973年爆发了中东战争,从而引发全球性的石油危机,严重冲击了香港经济,并且这灾难也降临到了塑胶行业,并且较为严重。
  由于石油危机的缘故,使得原料的价格直线攀升,从年初的每磅六角五分,到秋后上升到高达每磅四至五港元,而香港的塑胶原料全部依赖进口,这就更使香港的塑胶业泥足深陷。
  因此,塑胶制造业内一片混乱,人人自危,有些厂家还能勉强持续运作,是因为还保留部分原料储备,但大多数厂家面临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一时之间,危机重重,只好被迫停产。
  进口商全部垄断了香港的塑胶原料。而究其价格暴涨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国外塑胶原料的出口离岸价略有上涨,而不是因为石油危机本身的缘故。
  香港原有的进口商充分利用生产厂家由石油危机引发的恐慌,一致提价实行价格垄断。造成原油价格急速上涨,而这一上涨趋势最终导致厂家无法接受,而不得不面临破产停业的窘迫局面。
  李嘉诚身为潮联塑胶业商会主席,在这场生死存亡的挑战面前,毅然抢先站出来,为了拯救香港塑胶业,度过这次的难关。
  但事实上,李嘉诚事业的重点也早已不在塑胶上面了,他的经营力度早就着眼于地产业,而且成绩效益也相当的不错,所以这次塑胶原料的危机,并不会为长江为李嘉诚打来多么大的打击和损失。更何况,长江公司的原料储备已很充足,而李嘉诚为了同行们的生计,出于义务与责任,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们就因为这场危机而从此一蹶不振,更不愿意使整个香港塑胶业就此没落。于是,他提出建议,联合成立了塑胶原料公司,这是由数百家塑胶厂入股组建的,这其中包括不少的潮籍塑胶商。
  只有直接从外国进口原料,这些厂家才能打破进口商的垄断。但是单个的塑胶长的需求量太小,所以无法进行交易。而现在的联合塑胶原料公司需求量比进口商还大,与国外原料商进行交易,很快便能达成交易,因此这些厂家便购得了便宜得多的塑胶原料。
  各股东厂家得以按实价分配,是商会在购进原料后出面协调的。而自从有了厂家联盟,进口商的原料垄断在也维持不下去了,于是不得不把价格降低了。
  这场原料危机持续了长达两年之久,笼罩了整个香港的塑胶业。但在李嘉诚的鼎力相助之下,一切危机都已不复存在。
  李嘉诚的另一惊人之举,是他从长江公司的储备中匀出了12.43万磅,并以市场价二分之一的价格来救助缺少原料的厂家。而在从国外购进原料之后,李嘉诚已购入价格将20万磅——相当于长江本身配额,转让给了需求量相对来说比较大的厂家。
  雪中送炭,雨中送伞,是李嘉诚的经常之举。将近有数百家厂家在危难中接受过李嘉诚的帮助。因此,他也被称为香港塑胶业的“救世主”。
  信誉和声望是李嘉诚财富的源泉,而李嘉诚扶危济困的义举,则更加提高了他的信誉和声望,为他树立了良好的商业形象。
  姑且不说李嘉诚的思想意识已经达到了多么高深的层次,单就以商论商,李嘉诚的这一举动,已经是经商之道中的上上之举。
  假如,有人需要你施以援手时,而你也绝对有能力有实力帮助他,那么你将会怎样选择呢?
  落井下石,踩死对方,是很多人的做法,他们以为这样就可以减少竞争对手,减轻竞争压力,但事实上,你扼杀了一个,其他的对手会接踵而来,接连不断。而你对待对手的态度如此决绝,致使其他对手对你也会毫不留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样的话,许多潜伏的危机便隐藏在你的事业中。
  世事难料,更何况三十年之后呢!
  李嘉诚救人于水火之中,既赢得了较好的人缘,又提高了信誉和声望,为自己的事业腾飞铺平了道路。
  44.大兴义举,赢得赞誉。帮助别人,如履薄冰。
  李嘉诚曾说,自己的财富源于社会因此也要用于社会。他密切关注祖国的腾飞和发展,一心想要尽自己的最大力量为祖国为家乡做出一些贡献。
  李嘉诚为老家族人扩建祖屋,同样也体现了他为人宽厚的一面。
  因为李嘉诚时常惦记着家乡的父老乡亲,所以他打算要修缮祖屋。
  1978年的秋天,李嘉诚百感交集,他以港澳同胞国庆旅行团回国观光的贵宾身份,来到北京,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之邀请,参加二十九周年的国庆纪念活动。
  这是李嘉诚有生以来第一次来到举世闻名也是自己意志向往的祖国首都,也是在阔别家乡四十年后,第一次重归故土。
  十一岁的李嘉诚,在战争的硝烟中离开了大陆,一直对大陆保留着的只有极少的印象,而后来所有知道的关于大陆的各种讯息,也是他在国外听说的,因此大陆对于李嘉诚来说是陌生的。
  但是,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李嘉诚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是非常细心的,也是非常严谨的。
  踏上祖国大陆,李嘉诚给自己规定了一条戒律,就是少出风头,不谈政治,除非是非常非常紧要或者极为必要的时候。“枪打出头鸟“等等之类明哲保身的哲学,李嘉诚也早已熟记于心,这是他儿时就学到的。
  当时的李嘉诚并不了解中国,因此他是疑虑重重、小心翼翼地踏上大陆的土地,从他回大陆开始,就一直穿着一套正式的深蓝色中山装,一直带着一幅黑色宽边眼镜,平时很少摘下,他谦虚的举止和作风象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
  李嘉诚不希望在大陆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不希望被看成一个贪得无厌的资本家,或者是从香港这样一个相对发达地区来的洪水猛兽,不想与周遭的人们形成太大的距离。在这个最美丽的季节——秋季,首都北京呈现出他一年中最美丽动人的景象,而在这个收获季节中的国情似乎有了新的意义,好像要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努力建设国家,发奋图强,对未来充满光明的憧憬。
  当时,正值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全国各行业也开始拨乱反正,经济建设重新启动,各行各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人们呈现出新的精神风貌,李嘉诚亲眼目睹了这一百废俱兴的局面,和人们必胜的信心和决心,这使他心潮澎湃,国务院侨办的招待会上,人民大会堂万人国庆招待会上都有他的身影,首都体育馆的国庆文艺晚会上,中共领导人接见了他,故宫十三陵万里长城留下了他的足迹,在这个兼具现代化与文化底蕴的城市里,李嘉诚感到无比地喜悦和自豪。他希望自己也能融入蓬勃发展的祖国建设中来,为百废待兴的经济添砖加瓦。
  作为一个中国人,李嘉诚感觉无比喜悦和自豪,他也感觉自己身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国家命运与个人休戚相关。因此他决心报效祖国,投身祖国的经济建设,以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但是,李嘉诚也充分意识到祖国经历了重大灾难百废待兴,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还需要时间来根治人们精神上的创伤。
  在粤东潮州局面也是这样,那里地少人多,文化大革命同样留下了惨重的后遗症,使那里蒙受灭顶之灾,当年许多干部、学生和知识分子在海南等边远地区接受改造和再教育,经历了历史的玩笑,在他们返回城市之后,没有户口,无家可归,政府机制亟待走上正轨,没有闲暇顾及这些人的住房温饱问题,于是这个文化名城除了有汀桥春小组长、风台时雨、龙湫宝塔、金山古松、韩祠橡木、北阁佛灯、西湖泡筏、鳄渡秋风等潮州八景,又被人画蛇添足地添上了一笔,无家可归的人们露宿街头,破帆布,茅草棚,比比皆是,充斥着街头巷尾。
  李嘉诚在1978年底接到家乡来信,得知这个社会问题,他心里十分惦念家乡父老,捐资建筑了四幢群众公寓,来解决人们的住房问题。李嘉诚再三解释此举动,虽然他长期居住在海外,但是得知故乡居民房屋严重短缺,他十分关心,而且那些居住在临时棚架下的住户,在恶劣的天气情况下生活肯定有很多不便,所以他希望能够以他的资金给这些人以支持。
  李嘉诚坚决不希望媒体大肆宣传这件事,他觉得这只是他能对故乡所作的微不足道的一点贡献,是他报效祖国的一次难得的机会,他只是希望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
  1979年,李嘉诚终于踏上了阔别四十年的故土,心情无比的兴奋和难以言表的喜悦与激动。
  可是,在他领略故乡风景之余,他发现故乡的父老乡亲衣衫褴褛,还是拄着破瓦房,破草棚,此时的李嘉诚心里很不是滋味。
  当晚,为迎接李嘉诚潮州市政府举办了座谈会,在会上李嘉诚对故乡的现状十分感慨,他说,他离开潮州的时候是1939年,潮州沦陷,他随家人逃亡,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十年,可是就算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在四十年后他踏上思念已久的故乡的土地,却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他说,他看见衣衫褴褛的乡亲父老,在道路两旁夹道欢迎他,他自己无话可说,只有想哭的冲动。他说,他心痛得无法表达,而且怎么也无法想象,四十年后家乡的面貌竟会是这样。
  那夜李嘉诚辗转反复,难以入睡,第二天他与随行人员悄悄离开了家,因为他觉得自己无颜面对衣衫褴褛的乡亲父老们夹道欢送他的场景,这坚定了他报效故乡的信念。所以后来,在返程的路上,他不停地对自己说:
  “故乡和故乡的亲人需要你,现在应该是你报答亲人的时候了。”
  为远在故乡受苦受难的乡亲们捐赠十四栋“群众公寓”,是李嘉诚回到香港后所办的第一件事。
  至此,那些流落街头蜷缩在巷尾的人们,那些用茅棚破帐篷来避寒的人们,那些三世同堂却无家可归的人们,终于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住进了“群众公寓”,他们的喜悦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这些饱经风霜的百姓们在第二年的春节,纷纷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李嘉诚的感激之情,他们撰写春联:“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李嘉诚”。
  当时这幅春联一时激起千层浪,甚至被收录进当时的“内参”,这也是中国的领导人充分地意识到,中国应该走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建设的道路,这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而且中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形势,如果不及时改善人们的生活,经济得不到发展,即使是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江山恐怕共产党也要失去人民的支持和信任。
  就在群众公寓继续拔地而起时,1980年的初春,一心想报效家乡的李嘉诚写信给镇政府,主动提出在为家乡做些实事,于是,镇政府十分欢迎,并表示希望李嘉诚能够捐献一个剧院,作为百姓娱乐和弘扬潮剧艺术的地方,李嘉诚欣然同意这个计划,但是依他之见,国家现在急需做的是解决民生疾苦,恐怕不是娱乐,于是他再次写信给家乡政府,希望能够得知家乡发展急需的基础设施计划,例如科教文卫等基础建设工程,他愿意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李嘉诚后来采纳了家乡政府的反馈意见,在县乡投资共计两千两百万港币,各自修建一座医院,它们分别是潮州医院和潮安医院,并且恳切希望资金能够落在实处,使每分每角都用于医疗卫生事业。
  家乡政府邀请李嘉诚回家乡参加医院的开幕仪式,但是不慕名利的李嘉诚一向以默默奉献为座右铭,他回信给镇政府,内容如下:
  他觉得不举行剪彩仪式是上上之策,如果非要举行希望由家乡政府出面解决,他认为这只是白白浪费钱财,对医疗卫生事业没有一点好处。
  李嘉诚认为,他最大的快乐是希望能够做些对人们大众有力的力所能及的事,对于此,他将不遗余力而且即使不宣传,也能无比欣慰。
  他希望,在将来的一天,能够去医院参观,不透露自己的身份,他认为,见到病人康复出院就是他最大的快乐,远胜过参加任何仪式。
  在任何社会和朝代,人们无论官职地位的高低,无不期望得到权势和金钱,但是人们既能被权势和金钱拯救也能被他们毁灭,它们就像陷阱,人们可以为它们耗尽一生,无怨无悔的追求。但是一旦拥有了金钱和权势,人类天性中丑恶的一面便毫无阻拦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所以它们可谓是检验人品行操守的天然尺度。
  李嘉诚长期居住海外,但是没有一天停止过怀念自己的故乡,和自己诞生的地方,斗转星移,李嘉诚希望重新修缮自己呱呱坠地的祖屋,但当镇政府提出优先安排李嘉诚的家属居住的时候,他却坚决不同意,在他的心中他这样说:
  “我捐款给故乡,是为了故乡的人们,我不希望因为我的私利影响公平。”
  在群众公寓和祖屋修缮的问题上,李嘉诚无私奉献不偏不倚,尊重大局的态度和处世方法,凸现了他的与众不同。有爱心,尽孝道的李嘉诚当然也希望能够拥有宽敞明亮的房屋,给亲族以舒适的居住环境。但是,他没有因为私利,而是节省空间让更多的住户可以进驻,可见其多么的大公无私。
  但是李嘉诚声名显赫,在商场功绩突出,因此家族内部的亲属提出,他的祖屋与其显赫的地位明显不相称,而且族人居住多有不便,希望李嘉诚能够扩大祖屋的修缮面积,弘扬李氏祖德。
  鉴于李嘉诚为潮州市作出的突出贡献,潮州市政府对李嘉诚祖屋修缮一事给与充分支持。
  而且,被李嘉诚捐资修建的公寓深深感动得街坊邻居们,他们也对李嘉诚扩建祖屋表现出十分的合作和理解,他们认为李嘉诚修建“群众公寓”却不计自己利益,高风亮节,于是他们都做好了搬迁准备。
  李嘉诚准备在狭小悠长的面线巷一展宏图。
  面线巷的街坊,只等李嘉诚搬迁的一声令下。
  这是公德与孝道再次碰出火花。
  但是李嘉诚还是将公德封在孝道之上。
  李嘉诚从小受儒家经典思想渲染,深知要从善如流,因此他看问题远比别人要深刻,他很重视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自我完善。
  李嘉诚经过深思熟虑,下定决心不扩大祖屋的占地面积,只将祖屋改建成一座四层楼房,交给族人居住。面对族人不解的目光,李嘉诚坦然答道:
  我们不能因为扩建祖屋而损害左邻右舍的利益,我们不可以以富压人,这不是我们出多少钱扩大多少面积的问题,我们应当以大局为重,统筹兼顾,以免日后受到左邻右舍、邻里乡亲的指责。
  李嘉诚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牺牲乡亲们的利益,所以他问心无愧,他遥望苍穹,祈祷能得到先祖的理解。
  45.捐资兴办汕头大学
  李嘉诚觉得教育的专业程度直接决定着科技水平的高低,因此,要想实现理想,就一定要培养学有所成的国家精英,参与国家建设,否则,理想只会落空。李嘉诚还说,国家的兴衰时代的进退,直接取决于教育,就连一个机构,家庭其成员素质的高低,都对其发展有长远影响。
  李嘉诚出身贫寒,但是通过自己的不懈拼搏和脚踏实地的奋斗,终于成为商界屹立不到的佼佼者,他能够从一个普通人一跃而成为万众瞩目的名人,他自己觉得他的成功秘诀并不是依赖于他的勤奋和聪明,而是他良好的处世哲学和用人之道。
  李嘉诚的和黄集团根据《财富》的年终报表,被评为“全球最赚钱公司”,李嘉诚被《商业周刊》封为最佳企业家,香港人喜欢把李嘉诚称为“超人”,大家最关心的是他如何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否有其独特的秘诀,李嘉诚于上周五再次位于长江大厦70楼的办公室里接待了一批客人,他们是香港中文大学行政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的学生,李嘉诚对他们袒露胸襟。
  李嘉诚说努力是激烈竞争中出奇制胜的法宝。
  出人意料的是李嘉诚用三个理由说他不具备做商人的天赋。其一,李嘉诚认为他讨厌复杂的应酬,第二,他无法左右逢源,第三,他认为他很守信用,但毕竟诚信不一定就换来诚信的回报,所以就容易吃亏。
  李嘉诚由于自小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因此他觉得很是后悔,从1950年,怀揣5万元开始创业的他,一直拼命的工作,希望能攒够钱,再拥有100万之后,他更希望念书。他说,他现在继续从商,并不是他的初衷,而且,李嘉诚衷心地告诉学生,专业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学生要多读书,对专业烂熟于心,其实李嘉诚一直都有看书的好习惯,他以前看书常常忘了时间。不过现在年老,所以没有如此严格的时间要求。
  而且,由于时代环境的需要,李嘉诚指出学习英文在未来至关重要。
  1981年,李嘉诚认为,好的教育对国家的重要作用胜过好的仪器好的计划的千百倍,他说,美国经济的增长就是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的结果,其百分之八十是由于创新取得,所以,他下定决心就算自己将来坐在轮椅上,自己不能行走时,也一定要兴建汕头大学,发展医学院。
  国家的兴衰时代的进退,直接取决于教育,就连一个机构,家庭其成员素质的高低,都对其发展有长远影响。
  广东流行这样一种说法:“闽出陈嘉庚,粤出李嘉诚。”当你看到陈嘉庚纪念馆里百补衣、旧蚊帐和歪烛台,当你在站在厦门集美海边长堤上眺望整个集美学村,高楼鳞次栉比,你就会为陈嘉庚倾囊助学的精神所折服,可是再想想,住在一栋普通楼房里达二十九年的香港首富,自己开车去赴约的西装笔挺、颇具学者风度,聪慧过人的李嘉诚使他很难想象他已为汕头大学投资5.7亿港元。个人生活俭朴的李嘉诚已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全球富商中最简朴的,可以说他与陈嘉庚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陈嘉庚早在1946年提出面向南洋,在潮汕办一所潮州大学的主张,并专门为此著《论潮州大学》一文。李嘉诚说教育是国家立国之本,兴邦之基,兴办潮汕大学可以加速四化的建设,加速人才的培养,是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他在参加了国庆典礼回到香港之后,决定由他带起兴办潮汕大学的好头,为此他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及心血。当时正值香港股市萎靡,但他不惜以卖掉办公大楼为代价,无论如何要将潮汕大学办好。他觉得这是为国为民的根基,比他的经商更为重要,于是,他向潮汕大学郑重声明,即使破釜沉舟也要完成自己的心愿。
  李嘉诚认为,为国家尽绵薄之力时公民的义务是他最大的心愿。他曾于1980年亲自来汕头大学视察,三年后,又为学校奠基。在1985年视察汕头大学时,李嘉诚明确表示,汕头大学高于一切,他可以放弃任何事情。后来,在1986年,邓小平也下了争取早日把汕头大学建成重点大学的指示。
  李嘉诚为了将汕头大学的师资配备不断壮大,专程请到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工学院调配的教授、副教授、讲师支援外,并请外国专家来汕头大学任教。1983年起获美中教育机构(SEEC)的支持,陆续派斯诺、穆尔、琳达、凯塞等教师来校任教。1984年又和美国“美中科技资源机构”(APRC)合作商定:共同创办英语、电脑、商业管理三个系。美方派出美籍系主任和主要教授与中国的副系主任一起工作,使用美国教材、教学方法、课程设备,执行中国教育方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中国教育会前主任约翰·克莱弗利到汕大参观访问时,也提出派人来汕执教。
  李嘉诚在潮州还独资捐赠了现代化医院,还斥巨资建造了韩江大桥,另外还支付了潮州唐朝建造的古刹开元寺等古迹修缮的费用。
  李嘉诚希望能够回报故乡,不为名利,所以,当汕大第一附属医院多处设给写有“李嘉诚先生捐赠”的字样被他见到时,他马上命人刷掉,他觉得,能够回报国家为民做些实事,是最大的骄傲和自豪。
  短短几年间,李嘉诚第九次来到汕头大学作为学校第五次校董会主席,参与汕头大学3年(1990一1992)发展规划的审议,并再次捐资2亿元,还在海外组建李嘉诚汕头大学基金会有限公司,将其投资的1000万美元的全部利息所得捐献给汕头大学。
  李嘉诚在1989年11月9日的汕大教职工座谈会上说,我们应该学习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培养人才,甘于奉献的精神,所以我们应该将计划付诸实践,把汕大办得更加成功。让学生以汕大为骄傲。汕大的校长表示,汕大虽然面临机遇和挑战,但是他们有信心有决心将汕大办得更大更强。
  李嘉诚从善如流,成为了他个人独有的无形商标,但是从商业价值上讲,他比有形资产具有更高昂的价值,但是事实证明,李嘉诚确实是合格的慈善家,单单从汕大的创建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次投下资金了事,而是不断的关注,希望能给国家的建设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汕头大学的建立充分体现了李嘉诚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他的一块丰碑,是他一直能够屹立不倒。
  汕头大学是广东省属的综合性大学,国务院于1981年8月26日批准成立。他是香港知名爱国人士李嘉诚先生本着“发达不忘家国,必以报效桑梓”的深情,为报答故乡父老,为振兴中华,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而出资建立的。他先后捐资超过20亿港元,就从1980年12月的开始筹备至今,这无疑为汕头大学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物质基础。
  汕头大学背靠峰峦叠嶂,前眺茫茫平原。这座位于潮安、澄海、揭阳和汕头市区交界处的大学校园内风景秀丽,更值得一提的是夏天校园中清凉宜人,是避暑胜地。而且,附近的风景名胜龙泉岩,还有一股终年不绝的甘甜泉水。该处的古迹“翁公书院”,历史可追溯至明朝嘉靖年间,从那时就是读书人的好去处。因此整个校园将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给人以雄伟壮观之美。
  人类不断追求知识文化,不仅是为了更加优越的物质生活,还有更加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而学校就是人类实现理想的阶梯。拥有一千万人口的潮汕地区,历经多年竟没有一所大学,不能不说是遗憾之处。许多潮汕人曾在这里谱写追求,例如张竞生、杜国痒、林子肩等人,曾在毗邻粤东的厦门独自创办厦门大学的陈嘉庚对此非常关心,曾著文《论潮州大学》写道:“潮州与闽西毗邻,并与嘉应、海陆丰接壤,地广人稠,人口一千万,尚未有一所大学,诚属憾事。”
  潮汕的父老乡亲迫切的希望能在潮汕地区创建一所大学。
  汕头在1979年改革开放之后,被列为经济特区,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要有其增加,因此在潮汕地区兴办大学,能够促进地区经济和发展的需要,成为潮汕人民迫切的需要,因此兴办潮汕大学的高潮在海内外联合兴起。
  全国政协常委、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香港南洋商业银行董事长、汕头大学筹委会副主任庄世平老先生与李嘉诚进行了会谈。畅谈中,竟然志同道合,仿佛潮汕大学已经拔地而起。
  《我对汕大的希望》一文,全面和系统地展现了一个身居海外的中国人爱国报国的诚挚情怀:
  “教育的重要,是国家兴亡,社会繁荣的关键。甚至一个机构、一个家庭,其成员教育程度的高低都对其发展前途有着深远的影响。时代的发展,直接受教育的影响,一个人才丰富的国家,资源不竭,如善于开源节流,各种困难便会迎刃而解。历史上许多事实都以证明,资源都是国家兴衰的第一要素。
  通过无数例子,他深深地明白人才的重要,因此,国家富强的必经之路是要选拔培养运用人才。而这一切都依赖于教育事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快慢,发展的成败与国家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关系,是国家强大的根本原因。教育兴盛便出现一代盛事,历史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因此,李嘉诚不断呼吁希望党和国家重视教育事业,希望通过个人的绵薄之力为国家做些贡献。他觉得,当今要提高民族素质,改善人民生活,走富裕道路,当务之急是大力发展科教事业,但是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是良好的专业教育,只有为国家培养大批有用之材,使他们走上国家不同建设岗位,担负国家重任,否则理想和目标只会落空。这是他当初在厦门创办大学的最初目的。正巧此时,多人筹划在厦门创建高素质大学。他与吴南先生、庄世平先生不谋而合。他们一致认为,中国应该抓住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性机遇,迅速及时兴办教育事业,从而加速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和经济腾飞的进程。只要这一事业初具规模,以后便会有更多爱国人士加入。这样,祖国的四化目标的实现指日可待,因此,众多海外华人纷纷表达自己对祖国母亲的一片赤诚,希望可以为祖国早日走入世界强国行列尽自己的一份量。
  可见,李嘉诚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殷切期盼也表示了他在这一问题上的确有独到的目光,和不同凡响的理解力。他一针见血的支出教育与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意义。而且他在兴办大学这一目标反复考虑之后,认为这符合自己毕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可以使祖国迅速强大,这比他生意上的得失更重要。
  李嘉诚于1983年5月曾经写信给汕大筹委会,情真意切地说:
  “虽然受世界经济发展趋缓的影响,长实集团面临着严重困难,各行业的亏损和倒闭给他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造成巨大的损失。以上的捐赠,虽然数目巨大,可抵我日后。但是汕大的创办远远超过日后的一切得失。站在国人的立场无论损失多么惨重一定要彻底完成此项计划。
  1986年4月,李嘉诚写信给邓小平主任中说:“由于本人有幼年失学的经历,所以,能够深刻体会学业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所以,这是我只在兴办学的原因,希望尽我的绵薄之力,来实现这个心愿。
  下决心一定要将汕大办好的李嘉诚不辞劳苦,打电话给广东汕头市领导,希望能够排除外界干扰,坚持走下去,因为他知道,他兴办汕大的意志决定了汕大的未来,否则,汕大也只是一个泡影。路遥知马力,日就见人心,通过李嘉诚的不懈努力,汕头大学终于创建了起来。
  1986年6月20日上午,香港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李嘉诚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的领导接见,后者专门对前者表示了感谢。
  邓小平代表全国人民向为祖国做出杰出贡献的李嘉诚表示衷心的感谢,说:“香港领导和中国人民理解你。
  李嘉诚提到,他认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直接促进祖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因此,他愿意为兴办汕头大学不懈努力,并将其视为他人生的第一要务。他也表示许多国外友人也愿意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希望学校更加开放。
  邓小平十分赞同李嘉诚的观点,并表示将一定尽全力予以支持,他也认为应该在师资力量上向汕大倾斜,希望能够全力以赴将汕大办好。因为这是一件利国利民、促进中国长远发展的大好事。
  李嘉诚深知,教育事业要得到国家的支持才会成功,兴办汕头大学这样一件大事如果没有邓小平的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他多次上书邓小平,希望解决汕大师资力量不足和教育实验设备落后的问题。希望邓小平出面,批示国家教委,使问题圆满得到解决,使汕大尽快步入正轨。
  一.吸引国内外优秀师资量,国家给予人才支持。
  二.大学自主权增大,成立研究员,扩大学校交流开放程度,是出国留学的学生归国报效祖国。
  三.为大学创造宽松的氛围,希望各界人士都能给汕头大学以强大的人才技术和力量支持。
  国家教委迅速落实了邓小平的批示,汕大在国家教委的鼓励下进行改革,适时开展开放的办学方针,并积极吸引了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许多高校的一批优秀人才。
  李嘉诚在1986年10月7日,第四次莅临汕大时动情地说:
  “我在汕大上倾注了很多心血,汕大是我这一生中最重要的计划,我为了汕大甘愿破釜沉舟……
  1980年9月锁定的最初款项是三千万港元,李嘉诚在筹建过程中不断追加,最后款项增值到了1989年的3.7亿港元,又增值5.7亿,高出原款项的20多倍。
  为把汕头大学建成国内乃至国际上有名的高等学府,为此,李嘉诚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他一掷千金,在确立了“立足粤东、面向全省、顾及国家、对外开放”的办学方针和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为校训之后,“李嘉诚大学基金会有限公司“在海外组建,还参与投资一个在汕头市兴办的10万千瓦的年发电量5亿度的火力发电厂。另外,李嘉诚还向国外筹借5000万美元,为保证这一项目投资顺利登陆。
  汕头大学基金会是非营利性组织,它的本金和利息利润将全部用于保证汕头大学和汕头医院的后续资金支持。
  李嘉诚作为一个商人,用它经营企业搏击商海的独特理念,苦心经营汕头大学,使自己成为一个成功的教育家。他认为大学不能够墨守成规,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企业也是一样,要积极掌握市场变化,搜集信息,因此,李嘉诚尽管日理万机,但是他也会搜集教育信息,为大学发展提供先进的经验。
  为了加强汕头大学与海外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师资力量,李嘉诚汕大学术基金会在香港成立,此基金会不仅为汕大培养了讲师,而且还为汕大海外交流活动提供了基金。此外,他拨出专门的款项,送汕大教师到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读双学士学位。1984年以来,汕大已向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联邦德国、日本、新加坡、苏联、泰国、香港等十几十国家和地区派出留学生,进修生100多人。为祖国人才的培养倾注了他的大半心血。
  “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在学校”被李嘉诚奉为教育的要诀。因此,他决心为国家为家乡的教育事业竭尽绵力,并引以为荣。他曾经写信给吴南生主席:“溯自建校以来,本人尽心竭力,为汕大付出时间、金钱,更付出无限爱心。自始至今,以默默耕耘之态度,为汕大谋求进步。务使汕大在质量方面能达到国际水平,成为著名之学府。”
  尽管李先生事务十分繁忙,但对汕头大学办学的事,都是用第一时间来进行研究,及时解决。李嘉诚先生先后22次亲临汕头大学与校董会同仁一起对学校校园规划,办学规模,师资队伍建设,仪器设备的购置,教职员工的生活,学生的学习等日夜运筹,殚思竭虑。他对学校办学提出的真知灼见,使工作在教育战线的专家教授亦深感钦佩。
  李嘉诚十分重视教师的生活情况和教学水平。他到汕大,一下车第一件事就是先去看望教师,和他们促膝谈心。他对一位宁夏来的副教授说:“唐朝时韩愈来潮州的路途比您还远呢,但您有韩愈的精神,可敬,可敬。”有一天,从上午8点钟一直走到12点多,整个汕大的1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他都跑遍了。他发现一幢教授楼屋顶嵌镶着咖啡色瓷砖,显得暗淡不雅致,他紧皱双眉,说道:“象这样的房子,我都不住,怎么可让教授住?敲掉,统统敲掉,换上进口的赛克。”负责基建的人说:“那每处都得花二千多元啊!”“二千就二千。”他见教师、学生宿舍,走廊上都晒着衣服,他对学校领导人说:“必须提供洗衣机和烘干机,消灭这些‘万国旗’才是啊!”他在香港设立汕大学术基金会,基金2000万港元,主张每年拿出利息200万元作为教师和学生出国进修考察和学习深造费用。在回答如何把汕大办得更开放时,他说:“要继续招聘国外教师。汕大礼堂和设置都达到国际标准,可在此召开国际学术会议,相互交流留学生。汕大学生将比国内其他大学有更多机会与世界其他高校进行学术交流。”他说:“汕大目前仅动用设备资金的17%,还有83%存在香港未动用。”
  汕头大学校董会成立于1987年2月10日,李嘉诚先生出任汕头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对解决学校在每个发展阶段办学的重大问题都十分关注。1996年1月5日,汕头大学校董会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着重讨论研究汕头大学争取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李嘉诚先生及汕大校董们一致赞同学校的建设计划,并根据汕大建设的需要,李先生表示再捐资1.5亿元,积极配合政府,加快汕头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尽早办成国家重点大学。
  李嘉诚先生曾于1995年12月29日专程陪同江泽民总书记、谢非书记和朱森林省长,莅汕大视察,江总书记说“我这是第二次来汕大,今天看到汕大的进步和变化很大,我很高兴”。江总书记高度赞扬李嘉诚先生捐资办学,爱国爱乡的精神。
  “中国处事哲理庞杂精深,其中很多作为亘古不变的真理流传至今。因为我有的时候,一个人事这么多,自自然然烦恼也多。甚至办这个医疗教育,也有受气的地方,也感到不公道。有的时候,你也气馁。
  在国内搞医疗文卫事业最重要的不是金钱,而是时间、心血、担心、还有投入的感情。所以有的时候,有激动。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有些人根本不懂,就是因为有成见,有地位,令到你知识分子也敢怒不敢言,有的事真的是不对的呀。我是敢言的,但敢言之中,你有的时候发觉到,要他理解啊,难。因为你有感情,心里就有难受的地方。”
  李嘉诚常年搏击商海,自己有时也会觉得疲惫,但是他会永远保持清晰的思维和不降温的热情,其原因在于,他对名利得失有个人的看法,不会刻意经营,李嘉诚说,“成功之后,利用多余的资金做我内心所想做的事,心安理得,方寸间自有天地。”
  记得有这样一个关于李嘉诚的故事,一次,汕头大学医学院的院长来到香港,与李嘉诚约好在午饭时间商谈筹建汕头大学医学院眼科中心事宜。而在此之前,李嘉诚的儿子在生意上有一些事要与李嘉诚商谈,李嘉诚说,给你五分钟,五分钟之后我约了汕头大学的人谈公益。对于那些要用钱的公益项目,一谈两三个小时还嫌少,然而对那些赚钱的生意,却是只给儿子5分钟,这就是大富之后的李嘉诚。
  而对于他的父老乡亲而言——
  试想没有李嘉诚,就不会有汕头大学(李嘉诚私人捐资迄今已逾20亿港元)。
  试想没有李嘉诚,就不会有汕头大学医学院及附属的两所医院和一个眼科中心。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