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李嘉诚谈商录

_3 肖卫(当代)
  李嘉诚马上联想到和平时期过着平静生活的人们,在物质生活有了一定保障之后,必定在精神生活上有更高的要求。如果种植花卉等植物,不但每天要浇水、除草,而且花期短,这与当时抓紧时间工作的人们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如果生产大量塑胶花,则可以达到既价廉物美又美观大方的目的,能很好地美化人们的生活。想到这时,李嘉诚兴奋地预测着:一个塑胶花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
  1957年春天,李嘉诚揣着强烈的希冀和求知欲,登上飞往意大利的班机去考察。
  他在一间小旅社安下身,就及不可待地去寻访那家在世界上开风气之先的塑胶公司的地址,经过两天的奔波,李嘉诚风尘仆仆来到该公司门口,但却戛然却步。
  他素知厂家对新产品技术的保守与戒备。也许应该名正言顺购买技术专利,然而,一来,长江厂小本经营,绝对付不起昂贵的专利费;二来,厂家绝不会轻易出卖专利,它往往要在充分占领市场,赚得盘满钵满,直到准备淘汰这项技术时方肯出手。
  情急之中,李嘉诚想到一个绝妙的办法。这家公司的塑胶厂招聘工人,他去报了名,被派往车间做打杂的工人。李嘉诚只有旅游签证,按规定,持有这种签证的人是不能够打工的,老板给李嘉诚的工薪不及同类工人的一半,他知道这位“亚裔劳工”非法打工,不敢控告他。
  李嘉诚负责清除废品废料,他能够推着小车在厂区各个工段来回走动,双眼却恨不得把生产流程吞下去。李嘉诚收工后,急忙赶回旅店,把观察到的一切记录在笔记本上。
  整个生产流程都熟悉了。可是,属于保密的技术环节还是不得而知。假日,李嘉诚邀请数位新结识的朋友,到城里的中国餐馆吃饭,这些朋友都是某一工序的技术工人。李嘉诚用英语向他们请教有关技术,佯称他打算到其他的厂应聘技术工人。李嘉诚通过眼观耳听,大致悟出塑胶花制作配色的技术要领。
  李嘉诚满载而归。随机到达的,还有几大箱塑胶花样品和资料。临行前,塑胶花已推向市场,李嘉诚跑了好多家花店,了解销售情况。他发现绣球花最畅销,立即买下好些绣球花作样品。
  李嘉诚回到长江塑胶厂不动声色地把几个部门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召集到办公室,他宣布,长江厂将以塑胶花为主攻方向,一定要使其成为本厂的拳头产品,使长江厂更上一层楼。
  李嘉诚在香港快人一步研制出塑胶花,填补了香港市场的空白。按理说,物以稀为贵,卖高价在情理之中。但是李嘉诚明察秋毫,他认为塑胶花工艺并不复杂,因此,长江厂的塑胶花一面市,其他塑胶厂势必会在极短时间内跟着模仿上市。倒不如在人无我有、独家推出的极短的第一时间,以适中的价位迅速抢占香港的所有塑胶花市场,一举打出长江厂的旗号,掀起新的消费热潮。卖得快,必产得多,“以销促产”,比“居奇为贵”更符合商界的游戏规则。这样,即使效颦者风涌,长江厂也早已站稳了脚跟,长江厂的塑胶花也深深植入了消费者心中。
  李嘉诚走“物美价廉”的销售路线,大部分经销商都非常爽快地按李嘉诚的报价签订供销合约。有的为了买断权益,主动提出预付50%订金。
  李嘉诚掀起了香港消费新潮流,长江塑胶厂由默默无闻的小厂一下子蜚声香港塑胶业界。
  果不出所料,很快,香港冒出数家塑胶花专业厂。长江厂只是先行一步,等待它的,将是与同业的公平而无情的竞争。大家都在抢占市场,而长江厂的现有规模,无法保证“长江号”在同业的龙头地位。
  李嘉诚到亲友中集资招股,筹集的资金用于租赁厂房,添置设备。他赴意大利考察塑胶花,同时对欧洲的企业结构和管理方式抱有浓厚的兴趣。他深知私营企业财力单薄,发展缓慢。他看好股份制企业,他决定分两步走。第一步,组建合伙性的有限公司;第二步,发展到相当规模时,申请上市,成为公众性的有限公司。
  1957年岁尾,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公司总部由新莆岗搬到北角,李嘉诚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厂房分为两处,一处仍生产塑胶玩具,另一处生产塑胶花。李嘉诚把塑胶花作为重点产品。
  塑胶花为李嘉诚带来数千万港元的盈利,长江厂成为世界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厂家,李嘉诚“塑胶花大王”的美名,不仅蜚声全港,还为世界的塑胶同行所侧目。
  2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有远见者靠信誉挣钱,无远见者靠每一件产品盈利。事实上每一产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李嘉诚在开始做每一个行业时,都考虑了它的成长、衰退。李嘉诚有一句座右铭:“好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好,坏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坏。”
  在1998年长江集团周年晚宴上,李嘉诚说了一句座右铭:“好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好,坏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坏。”这是他多年以来“趁低吸经纳,见好就收”策略的最佳注解。这正是李嘉诚做生意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拿得起,放得下”。歌德说得好:“一个人不能永远做一个英雄或胜者,但一个能名永远做一个人。”这里,“做一个英雄或胜者”,指的便是“拿得起”时的状态;而“做一个人”,便是“放得下”时的状态。李嘉诚正是善于把握“见好就收”,才使他在商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世事无常,变化莫测,时代的兴衰交替,以及商品、技术的不断革新,都显示出社会是动态的,我们必须不断地向前,否则就会跟不上时代。
  塑胶花为李嘉诚掘得第一桶金,使他成为“塑胶花大王”,并使他赚了一大笔。然而,物极必反。早在李嘉诚开发塑胶花之前,他就预见到塑胶花终究会跟不上社会发展的快节秦,只能风行一段时间。人类崇尚自然,而塑胶花无论如何不能取代有生命的植物花。
  长江公司拥有稳固的大客户,作为塑胶业的“大哥大”,还不愁市场问题。但是整个行业走下坡路,最后走向萎缩,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这样,竞争势必日益残酷。此外,越来越多的因素在向李嘉诚敲响警钟。
  1972年,塑胶业的从业人员达到香港劳工总数的13.2%,塑胶企业达3359家。李嘉诚从海外杂志上了解到,欧洲北美的塑胶花已被扫地出站。国际塑胶花市场,正转移向南美等中等发达国家。香港也出现过几次塑胶花积压。
  李嘉诚早有心理准备,他一叶而知秋,见微而知著,未雨绸缪。他深知长江在塑胶业的地位和信誉是无价之宝,而采取一种无为而治的态度,让其自由发展。“盛及必衰,月盈必亏”。道家的相互辩证法,自然也适用于商界。自从那次原料危机中挂帅之后,李嘉诚就基本不过问塑胶花事务。而将主要精力和心血投注于缔造以地产为龙头的商业帝国。
  识时务者为俊杰——李嘉诚正是这样一位商界俊杰。
  因此,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的前景必须有清醒的认识。经营往往受非人力所能为的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应该明察善断,占尽先机。像李嘉诚这样,他最早进入塑胶花领域,赚了一大笔钱后,审时度势,激流勇退,无论是进是退,都占尽先机。
  由此得到启迪,该投入的时候就果断地投入,该撤出的时候,就义无反顾地撤出,否则就会被窒息。要记住,敢于放弃的商人才能前进。松下幸之助说过:“高明的枪手,他的收枪动作往往比出枪还快。”
  更有说服力的事情发生在世纪之交。
  在5年前,当比尔.盖茨以数百亿美元的家产和一本《未来之路》成为全球的明星的时候,亚洲的经济评论家们一致认为,在新经济即将到来的时代,香港以李嘉诚为代表的那些靠地产、航运、港口致富的传统型富豪,将很快被新一代所淘汰。
  事实证明,他们错了。在世纪之交,在半年时间内,李嘉诚父子三人靠着网络概念,赚了足足2000亿港元。李氏家族的总资产,已经昂然进入世界前5名。而李嘉诚、李泽楷、李泽钜三个人,俨然成为亚洲高科技产业的新霸主。
  雅宝的董事长苏启强在1999年11月9日雅宝重组的新闻发布会上,对互联网商务作出通俗有趣而又清晰深刻的解释: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商务模式或者商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相辅相成,而高效的商务活动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性之一。”
  “历史上,大概存在过这么几种类型的商务模式:最早是个人对个人的物物交换。后来出现收集产品再将其卖出去的专业户,出现了专做工具、衣料等的作坊;也有了皮货店、杂货店等这样的专业中间商。工业文明兴起后,与大规模的生产相对应的是,大规模的发达的商业,总代理、一级代理、二级代理等批发商,大型百货、大型的超市、巨大的连锁店等零售商,组成了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发达的商业画卷。这种大规模高效的生产和商务活动,使物质文明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发达而高效的商业是工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人们突然发现,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所有模式都在互联网商务里得到了全新的展示——如果说亚马逊、8848展现的还是工业社会发展起来的商务模式的话,那么后来取得更大成功的cbaylYabMy就是典型的早期物物交换的模式了。正是由于互联网打破了空间的阻碍,而使传统商业模式获得了更有价值的新生。”
  1999年末,香港盈科数码动力的股价狂升12.5倍,盈科主席素有“小超人”之称的李泽楷在一天之内赚进了370亿,连同其父名下的个人财富,李氏父子的总资产突破千亿,成为香港首个千亿元家族。
  2000年2月18日,李嘉诚旗下的Tm发行新股,香港万人空巷,疯狂抢购。这在香港股票史上前所未见。
  2月29日,李泽楷成功收购香港电讯,由李光耀之子李显龙出任总裁的新加坡电信宣布放弃收购,传媒大王默克多克也宣布取消10亿美元入股新电讯的计划。李氏家族一次次成为公众的焦点,新一代“小李“更是表现不俗。香港首富教子有方,这个以卖塑料花起家的潮州人用了58年建立了今天庞大的商业王国,并以600亿港元的身家,荣登香港富豪的榜首。他的儿子是否会像他一样成功,将他的商业神话延续下去呢?
  有人说“富不过三代“。李嘉诚偏偏不信这个邪,他不但要打破这个传统的说法,更要让他的神话在他的儿子们身上延续。
  香港网络大亨李泽楷不惜巨资在千禧年发出撼世绝响,盈科数码动力的这位33岁的创建人用收音机将美国歌手惠特尼休斯顿请到香港,在他的除夕晚会上通宵狂欢的人们放声歌唱。从那以来,这位年轻的巨头做成了一笔笔的交易,充分地显示着他的财富与权势。他最为大胆的一步是:打败新加坡电信公司,将市值370亿美元的香港电讯抢购到手。
  小李这一惊人手笔在近来的香港并非绝无仅有,他父亲李嘉诚也有不俗之举。老李旗下的和黄与长实拥有世界上大规模的港品业务、香港的高级房地产、以色列的一家顶尖蜂窝电话营运商及利润丰厚的零售连锁。如今老李又要以70多岁的高龄在网络世界再展宏图。
  如前所述在英国和德国电讯业的成就,不管他们是合伙还是分营,在这个将移动电话与高速网络接入相结合的全球性行业中,他们都会像美国的史蒂芬.凯斯父子和软库的孙正义父子一样成为顶尖高手。
  令人吃惊的是,小李的盈动既无营业额也无利润。其股值飚升只是因为该公司在一系列与网络有关的交易中进行投入,而且投资者相信小李的神奇妙手,所以盈动的市值几乎高达300亿美元,超过了亚马逊。
  一次成功的交易意味着新经济类型的公司与亚洲的老式公司分道扬镳,可以用股票来进行收购。所罗门美邦的区域网络分析员波特.希金斯说:“这只是开始。”他预计还会涌现更多网络公司收购老公司的交易。
  然而,新的网络世界可要比香港这本乡本土大得多。小李可用于收购香港电讯的盈动股票之所以飞涨,是因为外国投资可炒作的网络选择不多。小李想抢在其他公司参加进来之前,赶快把账面收入成现实资产。
  经营webb-Site.Com网站的顶尖独立分析员大卫.韦布说:“你手头要是有泡沫股就得拿来买东西,我已经多年没有见过如此大胆的收购出价了。”
  李家的这个老二显然希望有所成就。还在24岁的时候,小李就在老爸的帮助下开办了一家涵盖泛亚地区的广播卫星电视公司。1993年,李家将卫视卖给了默克多。小李因为这大胆举动而颇受赞誉,但他实际上是想留住卫视加以发展。他父亲却坚持抛出这一资产。小李接下来的一些生意不是非常精彩,直到网络热潮席卷亚洲。文弱而处事认真的小李,以惊人的速度大量买进网络和房地产,抓紧这两个机会建立一个帝国。
  网络催化剂在不到一年时间里,盈动已经成为了一种市场现象。随着小李的交引起投资者的注意,盈动股在12月开始起飞。就连他的批评者也夸奖他促进了互联网在香港快速发展。他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与港府达成交易,建立一个16亿美元的技术中心。在香港努力摆脱历来最严重的经济萧条的过程中,这个被称为数码港的项目也促进了网络新公司的大量涌现。从那以来奔涌而入的巨额风险资本使香港有机会重整经济。
  盈动此次以小搏大吃进香港电讯和m的成功推出,既是李家第二代在商场中的完全掘起,也是李氏王国在经营方向上从传统的地产巨头到高科技产业大亨转型的完成。有人戏言,李嘉诚家族如今已经从地产大亨快变成“香港.com”了,而其中所透露出来的资本运营手法则更值得国内企业关注。
  而对于一般投资散户而言,目前他们最感兴趣的是盈动收购香港电讯后的股价去向。从长远看,当地券商一般看好此一购并,认为对两者都有利。但短期而言,他们对盈动股份走势持不不同看法,有人预期对盈动股份有利,有人认为不利,原因是盈动需要借贷来收购香港电讯,因其债务而受到压力。而也有券商指出,由于这次盈动举债的规模并没有预期的那样庞大,因此,复牌后股价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这次盈动收购香港电讯受到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李嘉诚家族是否会借着收购香港电讯而垄断香港的电信市场,这是因为,李嘉诚家族拥有的和记黄埔已在经营移动电话及长途电话服务,且占有率庞大。香港电讯是当地长途电话市场的老大哥。也经营移动电话服务,一旦被盈动收购,可能会与和记黄埔联手垄断香港的电信市场。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副教授邝启新指出,估计李泽楷成功收购香港电讯之后,垄断的情形肯定会比前更加严重,特别是长途电话市场和移动电话市场,一定会更加垄断,日后必会令固定电话费亦告上涨。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暂时看不出有这种可能性,自香港政府开放电信市场后,至今当地已存在几家有实力的电信公司,有一定的竞争力。况且未来香港电信业的竞争焦点,也不会是移动电话及长途电话,而是宽频网络及无线固网。香港行政会议成员唐英年在盈动宣布成功收购香港电讯后也指出,目前看不出有任何一方垄断本地电信市场的忧虑。
  近年来,李嘉诚及其两个儿子的企业,在电信和网络业开展的一连串的行动,包括在欧洲介入沃达丰和曼内斯曼两大电讯公司的购并;在香港主导数码港建设;参股香港最大的门户网站Tm.分拆和记电讯,以及此次收购香港电讯,标志着李氏家族正成为香港产业升级的龙头,把香港带入新经济时代。而一部分券商认为,这一购并可能揭开区内其它和业收购合并的序幕。
  李嘉诚则认为,网际网络对任何一家公司都重要,网际网络世界广泛,大家互补不足,不会有冲突,互相配合得益。他说,和黄在网际网络已做了三年,网际网络有时候比资讯更重要,他的m的口号是:“将中国带到全世界,也将全世界带到中国”,网站取名为Tom,是因为方便中国人,因Tom易记又易上口。
  他说:“科技世界深如海,如曾国藩所说的,必须‘有智、有识’,当你懂得一门技艺,并引以为荣,便愈知道深如海的境界,而我根本未到深如海的境界,我只知道别人走快我们几十年,我们现在才起步追,有很多东西要学习。”又指出,长和系的发展,并非单靠他个人对某项事业的认识,主要依靠的员工带动,加上集团内有很多博士、硕士及大学毕业生任职,连同外国的伙伴一齐发展。
  香港舆论认为,李泽楷成功购并香港电讯,两家合并后市值接近6000亿港元,超越和黄、长实,成为香港第三大公司,市值仅次于中国电信和汇丰。这标志着李嘉诚家族的电信网络事业达到顶峰。然而,李嘉诚父子所创造的神话远没有结束。用不了多久,包括微软、英特尔、戴尔电脑在内的7只纳斯达克的明星,将在香港股市作第二上市,这将大大激活香港股市,李家在参股、控股的很多上市企业如长江实业、和记黄埔、港灯、香港电讯、盈科数码动力和m都将受到正面影响。
  或许,这才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危险。李嘉诚再次重申,他旗下的长实集团与和黄集团“在过去、现在及将来都不会参与数码港”。
  在电讯收购战中,李嘉诚声称并未参与,更从未就盈动借贷“出力”,故此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刘金宝随口说出与李嘉诚聊天时提及贷款盈动时,超人随即作出反应,否认其事,并强调他也是在盈动决定收购的一小时前才知悉,显示李嘉诚希望在收购事件上,决心与盈动“划清界线”。
  另外,从产业投资的角度来看,李嘉诚80年代在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投资电讯产业可能是不明智的,因为这些投资一直都不赚钱。但去年,李嘉诚通过出售“橙子”把最初的84亿港元投资魔术般地变成1100亿港元和曼内斯曼12%的股权的巨额收益后,人们才算正领教到了资本投资的法力无边。这就是超前一步发掘出具有很高含金量的市场概念,通过投资的培育和孵化、整合尽可能多的资源,不断强化其市场吸引力,最终通过股权转让(上市或购并)获得超额回报。
  自五六十年代开始建立其商业王国以来,李氏的业务便不断多样化。时至今日,这个王国的影响差不多遍及市民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范畴。随着李泽楷名下的盈动成功收购香港电讯后,李氏家族的影响力进一步壮大。
  李嘉诚名下的长实集团,是本港主要发展商,业务较为单纯,以物业发展、物业代理和物业管理为主。本港不少市民均在长实集团策划发展的物业内居住,例如丽港城、黄埔花园、海边豪园、嘉湖山庄等。不过,他名下另一家公司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则业务日趋多样化,包括电讯、货柜码头、酒店、零售等。除零售业务外,和黄还拥有新城电台、和记电讯等。该公司早年便曾创办卫星电视台,但其后已转售于跨国传媒大亨。除长实、和黄外,李氏家族亦通过上述两家公司控制香港电灯公司、向港岛区和部分离岛居民供应电力,与负责九龙和新界区供电的中电分庭抗礼。
  今天,如果将李嘉诚家族旗下的四家大公司,即是总市值约七千四百五十亿港元的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长江基建、香港电灯一齐计算,香港目前可真的是“李家天下”,所有与香港市民民生必需地行业,统统都被李超人父子“一门包办”。
  24.紧扣市场脉搏,永远有一颗灵活的生意眼
  一个生意人最难得的是能有一颗与市场同步的眼睛,做事能看得准,拿得稳,李嘉诚说:“如果下一秒钟有什么变化的话,我认为我能勇敢应付,因为我随时都做好了迎接下秒钟风暴来临的准备。”
  街头推销少年,诚实而腼腆。加工塑胶花企业家,勤奋、机灵、信用。所有这些,还在人们的理解范围内,还是平常心所能把握的。
  可是到了地产中“人弃我收”,到了要挑战置地,要投资汕头大学,要弄潮新经济,70高龄了还难得半日闲,李嘉诚的生活和内心已超乎了寻常人的理解,已非寻常人所能探视和把握了。尤其在擅以名利富贵来揣度人的传统眼光看来(今日中国多如是者),李嘉诚的行为不可理喻了。他自己也说过,第二个1000万比第一个1000万元要容易,到目前,钱对他而言已经没有了早先的意义。但他依然那么执著,为什么这样呢?
  多数国人难以理解李嘉诚追求极致的行为。但李嘉诚实实在在地在多个领域里作了尝试。这里有着老子的智慧,无所不为;有着传统文化的最深底蕴,即是生生不息,不断创新;也有现代社会的本质,追求时尚。
  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知命之说,李嘉诚在生活事业上意识到这一点,他知道了人不仅属于自己,不仅属于一个家庭,甚至不仅属于一个家族。大富在天。李嘉诚有自知之明,他就是这样说的,“创业时要百分之百靠双手勤劳换来……之后,机会的比例也渐渐提高,现在运气已差不多要占三至四成了”。在一个有才气有灵性的人百倍地付出后,命运之神肯定会青睐于他。李嘉诚在不断求索,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意识到了自己的使命:要让生命尽可能丰富。李嘉诚没有丢失千载难逢的机会。既然有这样的机会,就不放弃,就成为最好的,在各个方面的尝试成为最好的。李嘉诚的成功就在于他总是有一颗灵活的生意眼,他能敏锐地捕捉到商场上的机会,他也做好了随时准备应战的准备,正如有一句名言所说:“机遇总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李嘉诚做每一桩生意都是凭借其实力而抓住机遇的。亿万的财富进出、投资、投机、吞并……没有硝烟的战争,没有疆域的王国。李嘉诚乐此不疲。他曾经一人担负全家人生计,现在一人也足够撬动香港、东南亚。无论被美国《财富》周刊评为千禧年企业家,还是被《亚洲周刊》评为亚洲2000年第一号最有权力人物,都说明了人们或远或近感受到了他巨大的存在。
  与李嘉诚比起来,他的同时代人物们同样优秀,我们说过那是一个成就了众多巨人的时代和地方,那是做惯了“螺丝钉”的人想像不及的巨大个体。霍英东智慧出众,包玉刚勇冠三军,郑裕彤胆略过人,李兆基本分严谨,郭得胜雷厉风行……各有特点。李嘉诚则挟传统文化的精神而来,与新时代博弈,平和、诚实、坚忍,把中华文化的立功之道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李嘉诚身上,很难发现他属于哪一类人,具有哪一类性格。他是平凡的、普通的,然而也是集大成的,是众人的综合。他温情而不过分,厚爱而不过溺。他动辄捐给社会千千万万,而给一个求助者只以言传并济以少许钱物。也许正是这种分寸感,使他能在社会人生的诸种方面取得成功。即使到目前,他似乎也没有失去这种分寸感,他的眼光仍足够敏锐,他的头脑仍极为灵活,这使得他每有行动总能令世人“大跌眼镜”,他的行为有众人想像不到之处,而这行动的成功结果又总如风景骤起变幻一样蔚为壮观,神奇地充实了平凡人众的视野。
  但平常心确实失去了。在这方面,李嘉诚更属于他那一群人,更属于他那一时代。李嘉诚纵然表现出了作为经营者的独特的“这一个”,纵然他以投资为出发点,但他仍有投机的行为后果。在这方面,李嘉诚们并不逊于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兴风作浪的索罗斯——只是我们至今缺乏对于索罗斯的认识和判断。在李嘉诚们购并、大战英资时,其行止“犹可说也”。而后来,强敌已去,暴发称雄,已经求败不得,其作风“不可说也”。纵然我们缺少价值参照和价值判断,但这些资本家们,在资本的炒作里“鞭笞天下”,视万物为刍狗,一将功成万骨枯,他们的成功不仅伴随着千千万万的小商人“尸枕狼藉”,而且千百万的普通民众不得不忍受越来越奇高的房地产价格、越来越动荡的社会生活。那真是大亨哼哈,招摇社会,鱼肉民众,怨不能言。一个对于发达国家和文明社会而言的前现代笑话(经济危机期间香港的房地产商们就很为西方人嘲笑了一阵),李嘉诚就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谈论索罗斯、李嘉诚、盖茨们,用西人的比照系统已难以认识。人道主义的、温情地善待社会大众的说法儿已不足以服人,也不符合商业伦理和资本扩张铁律。也正是在这里,李嘉诚们的存在对吾人智慧提出了有力的挑战。那就是他们不仅有效生产出了当代社会的普通大众,而且他们引导并规定了大众们的生活内容。尚名、尚钱、尚成功、尚简单的拥有感。“螺丝壳里做道场”,今天在资本和技术的帮助下,这道场雄阔壮大,不仅全世界的目光为之吸引,而且千千万万个体生命的情感和行为也为之规定,并按指定的方向推进。正像美国的男人们为盖茨所苦,李嘉诚的声威余烈也使政客们的模样和普通人生活的微小的成功黯然失色。“民日用而不知”,这日用而不知的生命之道竟为成就功名的紧张关系僭越,成为重要也惟一的内容由民众填充。风云激荡的香港也因此举世公认为“文化沙漠”,生活和事业的目的一旦为简单的拥有感僭替,用我们文明中最深厚的道理来解释,就不仅有违人情,而且直干天和。
  这一丧失道统的文明发展格局跟大陆、台湾的情形异质同构。大陆宏大的、以时间和千百万人为背景底色的历史运动,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自身的否定、反动、还债。台湾不仅出现了,而且有了不弱的民族文化分离势力。香港,一度为弗里德曼这样的自由主义大师称道的地方,则把资本运作的深层垄断与吾人文化的专断传统作了最好的结合。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香港政府力量不仅日益强大,而且政治思维日益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李嘉诚自然也感觉到了,他把投资转向了海外。但他更经常表现的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反而借力更甚。他忘记了,一个超人的存在,既是伟业也是罪行;他忘记了,市场上的唯我独尊的得意伤害了平常的健康的人心秩序;他忘记了,从一个时代一种文明中超拔而出,也必须有效地引导其健康的因素,否则为其反噬,成为人不能同情的异类。
  李嘉诚的成功就在于他总是有一颗灵活的生意眼,他能敏锐地捕捉到商场上的机会,他也做好了随时准备应战的准备,正如有一句名言所说:“机遇总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李嘉诚做每一桩生意都是凭借其实力而抓住机遇的。
§§§商道宝典七鸡蛋分篮装,降低风险。
  跨国投资,可以增强公司的风险规避能力,正如李嘉诚所言“根据投资的法则,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只篮子里”,李嘉诚靠这个法则在各国市场上叱咤风云,做一笔赚一笔。
  25.顺应全球化
  全球化是八九十年代世界经济的大趋势,李嘉诚看准机遇,投资英国、美国、加拿大都取得了成功。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日益临近,李嘉诚的目光开始放眼全世界。而且,经过多年的发展,李嘉诚在香港积累了庞大的家业,他需要为手头的巨额资金寻找出路。香港毕竟是弹丸之地,作为全球华人首富的李嘉诚,只局限于此,舞台未免太小了。他的目标是将长实建为跨国集团,加入到更大的经济大舞台中去。为此,他开始了大规模的行动。
  据《香港商报》报道,在全世界24个国家都有投资的李嘉诚接受当地传媒采访时表示,企业能否吸引到足够的人才,将是新经济竞争胜出的关键。对于新经济对传统企业的冲击,他则认为,企业必须更有创造力,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才能成功。但仍然需要旧经济的诚信精神。此外,他表示,惟有多元化的企业,才能成功地避开金融风暴的冲击。
  李嘉诚在回答亚洲朝野该如何面对新经济成为下一个赢家的问题时说,全球化不是一蹴而就,新经济不会只是短暂的现象,而是一个持久的方向。“全球化”是国与国的资金、科技及资讯互相结合,会与当地文化、地域、传统与民生产生拉力。全球化要面对的是在不同层次的全球化竞争,例如,面对发展中国家,必须与其低廉的劳工竞争;对发达国家,又必须与其教育水平、贸易、税制与市场竞争。一个国家与民族要孕育少数精英很容易,但要提高整体素质却非常困难,在急速变化的年代中,要更有效的与时间竞赛,不会容许有太多反复的尝试。
  我们集团的整体发展策略很重要的一点是“发展不忘稳健、稳健不忘发展”。而对瞬息万变的环境,必须灵活应变,并积极参与新科技与资讯产业。他说,虽然“和黄”向来勇于投资新科技并接纳创新观念,但如何投资达到整个集团收益全面提升的目标,是新投资的重要考虑。“资金的运用也非常重要。以长江实业为例,其负债比率只有7%,只要两三个月的营运资金就可完全清偿。我们营运有两份资金,一份资金用于经营,另备有一份资金必须是随时可运用的流动资产。这也是我们随时可以投资、扩张、营运机动的原因。”
  李嘉诚说,新经济未来就像是“星际大战”一样,有传统人的成分,也有快速变化的科技引导,两者的结合才能使企业走向领先的位置。他说,网络、科技绝对不会是泡沫,但一定有泡沫公司。企业为了发展就要筹措资金,必须利用金融市场募集资本。不过,如果企业主走错了方向,公司上市后,没有实际业务支持,只将股票胡乱炒高,公司股价值实际价格差距太大,企业泡沫化的问题自然会出现。发展网络与新经济的事业,一定要有实质业务与具备可实现的目标,赚到利润后要适当的扩张,才能取得投资者长期的信任,这样的企业才会有远景,而可以在不安定时趋吉避凶。
  李嘉诚首先选择的目标是加拿大。
  1986年12月,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撮合下,李氏家族及和黄通过向合营公司UnionFaith投资32亿港元,购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股权。该公司在加拿大西部拥有大片油田和天然气开发权,还有一个大炼油厂及343家加油站。
  当时除石油降价因素带来的资金周围困难外,赫斯基石油公司并没有出现债务危机。本来按照加拿大本国法律,外国人是不能收购“经营健全”的能源企业的,幸亏李嘉诚事先已安排了两个儿子入加拿大籍,才使收购计划得以顺利通过。这是当时流入加拿大的最大一笔港资,消息一传来,不但轰动加国,亦引起香港工商界不小的震动。其后,李嘉诚不断增购赫斯基石油股权。到1991年,股权增至95%。其中,李嘉诚个人拥有46%,和黄与嘉宏共拥有49%,总投资额为80亿港元,从而彻底控有了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
  李嘉诚素来善于以小博大,为什么要花费巨资,购并赫斯基石油公司95%的股权,几乎全资拥有呢?也许,他是想为进行跨国投资建立一个巩固的根据地吧。李嘉诚认为,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只有通过跨国投资迅速扩张自己的经济势力,才能加重入到世界经济的大家庭中去。舞台大了,机会就会更多。
  通过跨国投资,不但可使自己的企业王国遥相互应,互相支援以争取利益,而且在困难的时候,也可以利用“东方不亮西方亮”的规律避开风险。正如李嘉诚所说,“根据投资的法则,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
  购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只是李嘉诚进行跨国投资的第一步。接下来,他开始采取了更大规模的行动。
  1986年,加拿大温哥华举办世博会之后,各国参展的临时展厅不是被拆卸,就是被废弃一边。世博会的旧址是一块靠海的长形地带,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而且这块地皮属于省政府所有,因而能够以较优惠的价格购得。
  李嘉诚的大公子李泽钜,长期生活在温哥华,以他土木专业的眼光看好这块地皮,他认为这块地皮最适合于发民综合性商业住宅区。于是,他积极向父亲建议买下这块地皮加以开发。他经过仔细分析,向父亲提出了以下一些理由:
  一.世博会旧址附近都已开发,社区设施,交通等已有良好基础。
  二.温哥华城市环境,和一般大都市不同,并无高架公路,市容美观。
  三.旧址位于市区边缘,有市郊的便利而无市区的弊端,无论往返市区和郊区,同样便利。
  四.位置临海,景色怡人,海滨住宅当然矜贵。
  五.香港移民源源不断开赴枫叶国(加拿大),对饱受市区嘈杂拥挤之苦而又嫌郊区偏远冷寂的港人来说,这样的海滨住宅有相当的吸引力。
  李嘉诚同意了儿子的想法,认为最后一点最具商业眼光。
  应该说,李泽钜的建议象一个“狂想“。因为世博会旧址的整块地皮,大致相当于香港岛的整个湾仔区,外加铜锣湾。迄今为止,香港还没有哪个地产商能在这么的开阔的地段发展如此浩大的综合物产。如果开发成功,这在加拿大建筑史上,也将是开天辟地头一遭。
  该项目投资巨大(170亿港元),非长实集团独力所能承担。于是,李嘉诚拉他的同业好友李兆基、郑裕彤加盟,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旗下的太平协和公司(李嘉诚占10%股权)共同开发。
  1988年,以李嘉诚为首的新财团以32亿港元巨资投得世博会旧址发展权。决定在这块市区边缘黄金地段的地皮上,建筑加拿大规模最为宏伟的商业中心及豪华住宅,预计10-15年完成。在此项目中,李嘉诚约占50%股权,其余50%为各大股东分别佣有。这一项目为经济面临衰退的加拿大带来了100多亿港元巨资,一时间,李嘉诚成了加拿大的投资英雄。
  加拿大的商务官员和商人,为了便于和李嘉诚接触,把办公室也搬进了长实总部所在地的华人行。在决策阶段,李嘉诚几乎每天都要接待他们,并与高级助手研究加方提供的投资项目。
  据传媒报道:“一位加拿大商务官员对李嘉诚着了迷。他将一幅李氏的肖像(杂志封面),挂在办事处内,只要一提到李嘉诚便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说道:“那是我心中的英雄人物!”每当李嘉诚出现在加拿大会所时,驻港的加国官员及商人,便如众星拱月般将他围住。一位了解中国文化的官员,竟然把李嘉诚称为“我们加拿大的越公菩萨”。
  在这一项目协议签署之后,在阿伯达省省府赫斯基大厦,当地商会和政要为李嘉诚一行举行了盛大酒会。在酒会的祝酒辞中,他们热情洋溢地称赞李嘉诚的投资伟业,并殷切希望彼此间能继续愉快合作。
  我们从这里又一次感受到了李嘉诚的远大目光,全球化是世界经济潮流的大趋势,是大型企业寻求发展的必由之路。李嘉诚看到了这一趋势,并迅速抓住机遇,搭上了世界潮流的顺风车,为其全球化发展、创立巨型跨国集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真可谓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李嘉诚海外投资行动并非仅限于加拿大,而是四面出击。他投资英国,几乎与投资加国同步进行。
  1986年,李嘉诚斥资6亿港元购入英国皮尔逊公司近5%的股权。该公司拥有世界著名的《金融时报》等产业,并在伦敦、巴黎、纽约的拉扎德投资银行拥有权益。
  该公司股东们对李嘉诚大举收购英资的行动早有耳闻,因此他们对李嘉诚怀有戒心,担心他进一步控得皮尔逊,不甘让华人做他们的大班,于是便组织反收购。李嘉诚见势不妙,便随机退却,半年后抛出股票,盈利1.2亿港元。
  1987年,李嘉诚与马世民协商后,以闪电般的速度投资3.72亿港元,买进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5%股权。尽管李嘉诚成为这家公众公司的大股东,却进不了董事局。
  原因在于该公司掌握大权的管理层,同样提防这位在香港打败英国巨富凯瑟克家族的华人大亨。于是在1990年,李嘉诚趁高抛股,净赚近1亿美元。
  1989年,李嘉诚、马世民成功收购了英国Quadrant集团的蜂窝式流动电话业务,使其成为和黄通讯拓展欧美市场的据点。
  继而,李嘉诚又出击美国。1990年,他试图购买“哥伦比亚储蓄与贷款银行”的30亿美元有价证券的50%,这次行动涉及资金近100亿港元。
  然而,因为这家银行是加州遇到麻烦的问题银行,卷入了一系列复杂的法律诉讼中,结果,李嘉诚的投资计划搁浅。
  李嘉诚在美国最划算的一笔交易,应该是他与北美地产大王李察明建立了友谊。
  当时,李察明陷入了财务危机,急需一位有足够经济实力的大亨为他解除危机,并愿与其结为长期合作伙伴。
  于是,李察明找到了李嘉诚,他说:“我相信李嘉诚的为人。”
  为表诚意,李察明将纽约曼哈顿一座大厦的49%股权,以4亿多港元的“缩水”价,拱手让给李嘉诚。
  这是李嘉诚诚实经商的良好形象及信誉带来生意及利润的一个有力例证。
  1992年3月,李嘉诚、郭鹤年两位香港商界巨头,通过香港八佰伴超市集团主席和田一夫的牵线搭桥,携60亿港元巨资,赴日本札幌发展地产。李嘉诚的举动,引起亚洲经济巨龙——日本商界的不小震动。面对记者的问,李嘉诚说:“
  “正像日本商人觉得本国太小,进而要为资金寻找新出路一样,香港的商人也有这种感觉。一句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
  李嘉诚投资海外的几次大行动,有成功也有不利,收购成功,就控得该公司,如收购难度太大,就见好应收,赚一笔就起,打一个枪换一个地方。因为世界之大,企业之多,实在没有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这充分显示了李嘉诚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不拘一格的经商作风。
  26.投资大陆
  李嘉诚不固守某一个行业,他在许多行业都进行投资,营造了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局面。李嘉诚曾说:“做利国利民的事,乃人生第一大乐事。”
  然而,李嘉诚的行事方式在大陆遇到了强有力的抵抗。他不得不小心谨慎。即使如此,他的成功与他在香港比仍大为失色。这里有传统文化惰性的一面,也有李嘉诚的事业有待在更大更纵深的文明内部展开的一面。在中华文化里,在文明共同体内部,李嘉诚仍显得渺小,仍不足道。
  不管怎么说,如中外有识之士一致看到的,大陆的转型是艰难的。但这种艰难在香港的历史上已上演过了,只是与香港相比,大陆的转型无论在规模、时间、性质等层面上都堪称重大。正因为如此,李嘉诚对此早已无法置身事外。他在香港的成功与大陆的政治变动有很大关系。他虽然从大陆政治风云变幻中捡了“很多便宜”,但他仍与大多数香港人一样,在潜意识里有一种惶惑。正如他所说,在关心国际市场的同时,他每时每刻都关心着内地的变化。惋惜之外常常是莫名的担心。作为一个完全自由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主,对于一个不得不介入政治的大陆,其担心是以理解的。很多人认为,大做捐献的李嘉诚从大陆获得了很多好处。但在李嘉诚自己看来,即使做了这种捐献,仍有1%的生意却受到影响,那么他宁肯没做捐献而生意超过10%的不利。事实是,虽然他在内地有很大的影响,但他总共600多亿的投资中,超过15%~20%的项目是不理想的。虽然他总体感觉“不错”。但对于一个商人而言,项目出现亏损或经营不佳,他可以要求经理层重新规划,扭转颓势只是时间问题,但对于正在的大陆市场来说,赢利与否,以至项目本身,起作用的只是他本人的智慧。尽管在一个自由的市场经济体,传统文化对李嘉诚仍然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更多地是在为人、处世方面,其实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道,商业上的思维他则更倾向西方。李嘉诚认为,东方和西方的文化是可以结合的,传统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地方,而西方的文化也不全都是好或不好的。对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认同,使李嘉诚对内地市场的态度始终难有一个明确的结论,虽然他做了很多准备,但他最终还是发现,几十年来,他对内地政治的了解还远远不够。1992年以后,李嘉诚增加内地投资,仍然将合作方固定在中央或地方政府身上,而非内地企业。但是东方广场项目给了他一个很好的教训,这是他计划在天安门广场旁建造一个房地产的神话。李没有忽视政府的作用,但经过了几年的周折筹划,他发现,在北京,商业是第二位的。这一认识不仅使原来的计划无法如常进行,在余下的商业利益上也要做出让步。民众们也不会同情他,在这里,他成了一个孤独的异类。
  亲身领教内地的市场环境的李嘉诚对此表现出了明显的不满。在他认为,要想发展,就必须舍弃一些传统死硬的做法,“明确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这也是1998年他对香港投资环境感到失望的原因。出于对强大政府的担心和不安,虽然没有将公司迁册海外,他在80年代中后期还是开始增加海外投资。这种情况下,始终自认为成功与特权无关的李嘉诚终于卷入了权力的漩涡之中,收购香港电讯即是明证。
  李嘉诚身在权力之中,面临更大的风险,发展更不确定。而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的潮流又到了与大陆传统文化短兵相接的阶段。李嘉诚在大陆发展所遇到的挫折只是序幕中的一个插曲而已。那么他又将如何作为呢?“实际上经济制度问题绝不是经济本身,他是一个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一个综合的结果,国家应该对这些问题综合起来考虑……”李嘉诚如是说。
  按中国文化特色,李嘉诚已是古稀之年,正是做事的好时候。到此年岁,名利已如浮云一般,人可以随心所欲,那么,李嘉诚想到的又是什么呢?
  从外人来看,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他在市场和管理领域的一生操劳可以结束了。至于大陆,他自己曾经告诫过,在家乡潮州,一分钱也不挣。他也不可能把在香港那种套别人的钱成为自己势力的方式用于大陆众多的银行、企业和千百万普通大众。
  然而,李嘉诚需要创新。富极的他也许应像当年贫极的父亲一样重新开始,遗憾的是,李云经先生无力开始,那么,李嘉诚能否做到呢?他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权力、文化变迁里又将如何作为?这不光是李嘉诚的,也是当今社会的崭新课题,这是不同于传统政治权力、经济权力的新的权力关系,新的行动方式。由于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美国的一些豪门望族和暴发户们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动作,多数都没有成功,或成了笑柄。
  换句话说,经济对权力的关系绝不只是介入,由商人演变为政治家;也不应只是取代,经济本身就是权力,这权力如何体现?又如何与传统权力相包容?李嘉诚该如何对待自己庞大的产业?什么是李嘉诚的遗产?这是福特、洛克菲勒曾面对过的难题。“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对于李嘉诚来说,这个问题又如何解答呢?
  迄今为止,李嘉诚的成功均为借力。在缺乏原生创造的情况下,“让别人为他赚钱”,毫无疑问他成功了。但成功又如何?这是华人世界进入国际社会的一道难关。近200年来,我们没有在生产力、重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方面贡献于文明社会。但在古代中国自《吕氏春秋》以来不乏其人,在西方世界也有比尔·盖茨等人在思想上和产品上大大影响了人类社会。
  这个问题已不仅仅局限于李嘉诚,它也是全体华人的问题。也许,这正是中国人沉默的原因。
  27.全面开花,事业辉煌
  李嘉诚近年来又进一步在电讯业务等方面的投资,促使业务进一步多元化。李嘉诚说:“最重要的是有长远发展的打算,决不能鼠目寸光”.
  1986年,李嘉诚财团趁石油价格低潮期,收购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控股权。其中李嘉诚家族占9%;和记黄埔和嘉宏国际各占互成权益的43%,共耗资32亿港元。在进军北美能源业的同时,李嘉诚并没有忽视欧洲能源市场。同年12月,李嘉诚私人斥资,以港币1000万元,收购了英国伦敦上市的克拉夫石油公司4,9%的股权。
  1988年4月,李嘉诚联合新世界发展主席郑裕彤、恒基兆业主席李兆基以及李嘉诚持有股份1O%的加拿大国际商业银行,在加拿大成立协和太平洋公司,获得加拿大温哥华世界博览会旧址的发展权。同年6月,李嘉诚将扩张的目标注目于腾飞之中的亚洲地区。他联合香港商界巨亨李兆基、邵逸夫、周文轩、曹文锦等人,投标获得政局稳定、深具潜质的亚洲四小龙之——新加坡的展览中心发展权。
  1989年,李嘉诚的和记黄埔成功收购英国Quadrant集团的蜂窝式流动电话业务,成为和记黄埔通讯业务进军欧美市场的起点。
  次年6月,和记黄埔又以1.6亿港元,收购了美国通讯器材制造业AT&E集团的可换优先股。
  李嘉诚自如地挥舞着集资收购战的魔棒,进行了这一系列的收购行动。他统率的李氏王国,在全球纵横驰骋,准备以他呕心沥血的大半生所奠定的事业为基础,在激动人心的全球大商战中,开始令人振奋的全面出击。
  挑战英资展夺地皮
  然而,李嘉诚不仅仅于收购。当时,大批船坞的沿海靓地,如太古、黄埔及九仓,均为英资占据,其中太古船坞重建大型住宅区,令李嘉诚怦然心动。要做“地产大王”,便得挑战英资。1977年,中环及金钟两项地铁上盖发展权招标,长实击败置地(英资)夺魁,爆了个大冷门。李嘉诚的制胜之道,是他看准地铁急需资金,于是建议项目由长实占四成九外,并提供现金做建筑费,结果一举成功。次年五月,中环地铁上盖(现环球大厦)的楼花,二十九层商业单位,于八小时内全部卖清,帐面收益五亿九千万,打破全港卖楼花记录。李嘉诚如此勇猛并非毫无根据,他背后有汇丰的支持。七六年时,汇丰领导沈弼,便注意到李嘉诚这个冒起的“新贵”,拟与李嘉诚合作,以各占一半的比例,携手合建中区华人行。1978年,李嘉诚将长实总部搬到华人行;同年,李嘉诚上京,会面邓小平,得知中国要搞经济,香港华资有发展后,便决定大举入侵英资盘踞地,攀上华资龙头的宝座。
  成全包玉刚夺九仓
  李嘉诚小试身手,首个目标,便是置地旗下的九龙仓。尖沙嘴的海港城、海洋中心、游轮码头以及货物装卸区可重建的地皮,都是令他垂涎欲滴的资产。九仓的股价已经长期不振,七七年底,每股只在十三、四元徘徊,而资产值达五十元。大股东置地只持有九龙仓不足两成。于是李嘉诚不动声色,开始秘密收购九仓股份,准备杀置地一个措手不及。闻风的置地亦同样在市场回购股份部署反收购。翌年三月,九仓股价被炒高至四十六元高水平,若要拿得控制权,必须持有五成以上,审慎的李嘉诚,自知力所能及,加上置地母公司怡和请来汇丰大班沈弼做说客,李氏只有鸣金收兵,把手头两成九仓股份,转让给船王包玉刚,套回三亿多元资金,双方于文华酒店达成交易。后来,在汇丰银行提供的二十三亿贷款下,包玉刚成功从置地手上夺得九龙仓,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大行的华资大户。
  李嘉诚在收购九仓无功而返后,套回资金部署另一起大型收购,蛇吞另一英资洋行——和记黄埔。这一收购的结果是奠定了华资势力抬头,英资势力退走的局面。
  七十年代的和记黄埔,由英资四大家族之一的祈德尊爵士掌舵,公司从事码头仓储、贸易和零售业务。李嘉诚看中的,就是其旗下可以建成大型生活区的黄埔码头。
  和黄给人有机可乘,是由于祈德尊在本港及海外,过度投资于眼花缭乱的项目。1973年石油危机时,股市大跌,和黄陷入财政危机,捱至七五年时,祈德尊家族被迫出让其三十三点五股权给大债主汇丰银行,以换取注资一亿五千万元来救亡。
  汇丰手头上这批股票,最终要找个“好人家”接手,谁能得到汇丰银行垂青,谁就可主宰这当日资产值六十亿元的商业帝国。汇丰银行选中了李嘉诚。
  入主和黄成超人
  1979年,汇丰银行以每股七元一角代价,把手头和记黄埔股份让给长江,只要长实先付交易的两成(即六亿四千万),余数可延迟两年支付。以当时总资产不到七亿元的长江实业来说,这是名符其实的蛇吞象收购。两年后,李嘉诚正式入主和记黄埔,当时旗下两间上市公司市值,均是全港五大。同年,《远东经济评论》就以卡通人物为封面,把李嘉诚称为“香港的超人”。自此,“李超人”便成为李嘉诚的代称。
  1982年,中英前途谈判展开,香港楼、股大跌。英资财团怡和宣布迁址,纷纷变卖资产,显示了对香港前途的不信任。早知中国政府心意的李嘉诚,却抓紧这个时机,发展大型住宅区,事后证明,这一策略为长实带来以百亿的庞大利润。
  李嘉诚一接掌和黄,便部署将红勘黄埔码头拆卸重建,长实和黄各占一半。初期政府批出补地价要二十八亿元,李嘉诚耐心的等到八三年香港楼价低潮时,才以极廉价的三亿九千万补地价,并一口气发展九十四幢住宅,名为黄埔花园,成为继美孚新村后,香港另一大型屋村。黄埔花园于九零年全部完成,为集团带来五十三亿元的盈利。
  船坞电厂皆变屋村
  李嘉诚洞悉,只要成功说服政府更改土地用途,以及谈判到较便宜的地价,发展大型屋村利润惊人。于是,长实的大群专业人士,便搜罗有大副地皮的公司来与之合作。八五年,置地因债台高筑,被迫出售港灯股权,李嘉诚看好电厂旧址发展潜力,斥资二十九亿购入了三十四点六港灯股权。
  1986年,李嘉诚运用其高超的交际手腕,与政府充分合作,用蚬壳石油和茶果岭和鸭梨洲两块油库地皮,换回青衣油库地皮。而将港灯从毗邻蚬壳油库的鸭梨洲发电厂址移到南丫岛,将两幅地皮合并重建,成为今日的海怡半岛;而茶果岭油库地,则发展成为今天的丽港城。长实和和黄旗下,至今共建成八万两千个单位,六千一百万尺楼面,成为香港地产大王。
  李嘉诚的事业王国中,长江实业集团是的心脏,而和黄集团,则是他冲出香港,拓展海外的双翼。和黄大班马世民,曾为迁总部一事与李嘉诚意见不同。李氏坚持不动,表示如果要迁,先问问有没有办法迁动李嘉诚这个主席,如果没有,以后就最好不要提这件事。结果和黄没有迁总部,但超人促建跨国企业的设想下,和黄的海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1987年,葵涌货柜码头已是全世界处理货柜数量之冠,拥有四号及六号码头的和黄,1988年仍以四十三亿元高价(远远抛离怡和的二十亿第二标),投得七号码头发展权,令和黄雄霸香港货柜码头业。为了继续扩张版图,和黄向外扩展。
  1991年,和黄收购全英国最大港口——菲力杜斯码头;自94年,在世界各地,如荷兰、斯里兰卡、美国、澳洲、巴哈马和巴拿马,都有和黄的货柜码头业务。今天,和黄全球拥有八十四个泊位,占全世界货柜码头业务一成。
  至于电讯方面,和黄在港稳占手机市场老二地位,仅次于香港电讯;在海外,九四年在英国成立OrangePlc,近期被德国Mannemann收购,作价两千五百亿元,拥四成五股权的和黄接受收购,以换回四百四十亿的现金和欧元票据,以及Mannesmann一成股权。另外开始进军美国市场,收购了Voicestream三成股份。
  今天的长实和黄集团,旗下控制了四间上市公司,长实、和黄、长建及港灯,总市值逾五千一百亿元,占恒生指数比重近两成,是香港经济界最具分量及影响力的财团。
  经营手腕了得的李嘉诚,在香港回归后,事业更上一层楼。籍着与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及特首董建华密切的关系,李嘉诚在港,颇有点呼风唤雨,独霸商界的味道。去年十二月,李嘉诚一句“香港经济投资环境不和谐”,就使得政府积极回应;去年初,政府将低价批出的马鞍山酒店地给李嘉诚。而九九年度财政预算案中,三个大型建设,迪斯尼主题乐园、数码港以及北角油轮码头,其中数码港批给李的小儿子李泽楷,而油轮码头将批给长实,让市民感觉——李“超人”力量权倾朝野。对此,香港商界财团均表不满,认为会破坏香港长期以来的“公平”原则。
  亢龙有悔(上九)是乾卦最高、最后、最末的一爻。《易经》所言,龙飞的过高,便处于进退两难之局,比喻物极必反,已经达到极点,就没有再高的位置,盛极而衰是大自然不变的道理。人应居高思危,自我警惕。智慧如李嘉诚,必然有所参透。
  而李嘉诚王国已有两儿子接棒。其中大儿子李泽钜(三十五岁),目前已接掌长实集团副主席之职,准备父亲日后退休而接班;而二儿子李泽楷(三十三岁)更自立门户,创办盈科集团,其中在港上市的盈科数码动力,市值逾五百亿元,已成为股坛新星,领导网股热潮。两子均可“克绍箕裘”,称霸股坛,令李嘉诚颇为安慰。
  长实系在香港经济规模
  雇员人数:香港员工31,000名,是全港第四大雇主。
  公司市值:四间蓝筹股公司占恒指比重19%,总市值港元5142亿。
  集团总资产:合共港元1008亿。
  地产:参与兴建的13个大型屋苑共有82,000单位,总面积达6,100万平方尺,可供38万人居住,发展中项目约有7,150万平方尺楼面,另有1,700万尺投资物业。
  港口:旗下国际货柜码头去年总吞吐量为600万个标准货柜,占葵涌港63%。
  电讯:和记电讯有逾100万名流动电话用户,占市场34%。
  电力:港灯垄断港岛供电,现有51万用户。
  零售:180间百佳超级市场,估计占市场四成;另有逾100间屈臣氏及49间丰泽电器。
  其他:青州英泥占香港水泥市场36%;新城电台是两个商营电台之一。海逸酒店中港两地共六间。
  长江实业市值:港币1,551亿
  地产——34.9%——财务——地产代理
  加怡香港置地
  和记黄埔市值:港币2,965亿
  电讯港口服务能源——49.9%零售酒店传播
  全球手机用户2,500万用户亚、欧、美洲6个国家,全球货柜吞吐一成加拿大赫斯基石油百佳、屈臣氏及丰泽电器在亚太共有815间店铺中港两地共6间新城电台
  长江基建市值:港币323亿
  基建材料——84.6%——能源——交通基建
  青洲英泥内地4个省份及在中国6省份有逾670
  安达臣泰国投资发电厂公里收费道路及桥梁
§§§商道宝典八拓展市场,不断发展壮大
  公司能否发展壮大,关键看它的市场开拓能力。这与产品有关,但创业者的眼光和销售策略也极其重要。公司整体的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要想有必胜的把握,就重有必胜的优势,要以绝对的优势压倒对手,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策略是极其重要的,这是李嘉诚的第八个商道。
  28.争取主动权
  “事业上做出一定的成功后,就要积极前进,寻找新的机会。要有绝对地主动权,否则只能被动挨打”。李嘉诚的塑胶花在香港热卖火爆之时,他将目光即时地瞄准了欧洲市场。
  做任何事都要有主动权,否则就只能任由别人摆布。
  李嘉诚抢先研制塑胶花,一举在香港塑胶花市场成功之后,又将目光瞄准了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欧美市场。欧美市场才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市场消费量占世界消费总量的一半以上,这对于一个想赚大钱的商人来说,李嘉诚无时无刻不渴望自己的产品风行欧美。他从《塑胶》杂志上得知,香港的塑胶花正风靡欧美市场。
  然而,当时香港的对外贸易被洋行垄断,50年代,西方国家对华实行贸易垄断,使得华人商行的优势仅仅被限制在了东南亚。所以,如果要进入欧美市场,只有通过处于垄断地位的香港洋行。洋行一般在欧美设有分支机构,拥有稳固的客户,建立起了多年的信用。香港的塑胶花正是这样进入欧美市场的,李嘉诚也接到过不少本地洋行的订单。
  然而,李嘉诚对这种缺乏透明度的交易方式十分不满,对诸如塑胶花具体销往何国何地?代理商是谁?离岸价、批发价、零售价是多少?销售情况如何?消费者有何反馈?等等问题,生产商都不清楚。
  曾经有一家洋行提出包销长江公司的全部塑胶花。换了别的厂家身上,他们无疑会马上签约。因为这样一来,产品从此之后的销路就再也不成问题,再也用不着为市场而发愁了。但李嘉诚与凡夫俗子不同,他清醒地意识到:如果接受了这家洋行的包销条件,那么从此他将被这家洋行牵着鼻子走,不论是在价格上,还是在产量上,一切都得按对方的要求办,自己则完全失去了控制权,变成了人家的机器。他谢绝了对方的“好意”。
  于是,李嘉诚决定,只有抛开这些中间商,直接与欧美的客商交易,才能掌握主动权。
  李嘉诚又发现,境外的批发商们也有同样的想法,也希望绕过中间环节直接与香港厂商交易,以节省成本,拿到被中间商赚去的那一部分利润。
  于是,李嘉诚一边派出得力营销干将前往欧美联络批发商来港合作,另一方面,他时刻关注着香港的商业动向,一旦得知有境外批发商来到香港,就马上寻机与他们洽谈,给他们看样品,与他们签合同。
  经过这样双管齐下的努力,李嘉诚甩开了中间商,自己牢牢地掌握了主动权。不但直接从欧美批发商的手里拿到了大批订单,还有许多订单直接从境外飞来。
  绕过了中间商,交易双方都得到了实惠,节约了交易成本,从而增加了利润。更重要的是,李嘉诚从此以后彻底摆脱了洋行的控制。
  他认为,在商战中,只有争取主动权才能按自己的思路经营。如果失去主动权,就好比丧失了主权的国家,沦为别国的附庸。这当然是任何一个有志者所不甘心的,李嘉诚正是有这种大志,才使他摆脱了受困于人的境地,也使他自己的目标得以实现。
  29.要为自己担保
  在香港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金钱关系胜于一切亲友关系。‘万事求人难’李嘉诚为贷款而找亲戚担保,最终却碰了一鼻子灰。受此挫折,他没有怨天尤人,反而这样说:“替人担保,只有风险,没有利益,换了我,恐怕也不会这么做。”
  为了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增强竞争实力,李嘉诚不惜重金网罗全港最优秀的朔胶人才,从而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可是,由于资金不足、设备短缺等原因,长江公司的生产规模受到限制。李嘉诚唯恐再陷于前几年的被动局面,不敢放手接受订单。该如何突破资金“瓶颈“呢?李嘉诚陷于苦恼之中了。
  首先想到的是银行贷款,然而银行许可的贷款只能应付流动资金。当时,各大公司都在千方百计地努力获得银行的支持,而像长江这样的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的大笔贷款。
  就在李嘉诚大费周章之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机遇来到了。
  有一个欧洲的批发商,看了李嘉诚送到欧洲的样品,对长江厂的塑胶产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即飞抵香港,来到北角的长江公司。
  这位批发商对李嘉诚赞不绝口:“比意大利产的还好。我在香港跑了好几家,就数你们的款式齐全、质优物美。”
  接着,他要求参观长江公司的工厂。来到工厂之后,他非常惊奇,这么漂亮的塑胶花,竟然是在这样简陋的工厂里生产出来的?对此,这位批发商说:“我们早就看好香港的塑胶花,无论品质还是品种,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而价格却不到欧美产品的一半。我是打定主意来订购香港塑胶花的,而且希望大量订购。我也看到了,以你现有的生产规模,根本满足不了我需要的数量。李先生,恕我直言,我知道你在资金方面有一些问题,但你的优质产品确实吸引了我,所以我们可以先做生意,但你必须找一个实力雄厚的公司或个人来担保。”
  李嘉诚知道,这位批发商的销售网遍及欧洲最主要的消费市场,若能与他结成生意伙伴,对长江公司的未来发展意义深远。
  可是,找谁担保呢?
  担保人尽管不必给被担保人出资,但要承担被担保人违约的风险。被担保人一旦无法履行合同,或丧失偿还债务能力,风险就落到了担保人头上。尽管当时塑胶花的市场前景良好,加上李嘉诚的信用和能力,风险是微乎其微的,但他费尽周折,依然没找到合适的担保人。
  曾有一篇文章,这样记述了李嘉诚寻找担保人的艰难:
  “在香港这个认钱不认人的社会,金钱关系更胜于至亲挚友关系。‘求人如吞三尺剑’李嘉诚为贷款而找亲戚担保,最终却碰了一鼻子灰。受此挫折,他没有怨天尤人,反而这样说:“替人担保,只有风险,没有利益,换了我,恐怕也不会这么做。”
  这里说的亲戚就是李嘉诚的舅父,就是已成为香港业界钟表大亨的庄静庵先生。李嘉诚受此挫折,并没有怨天尤人,反而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替别人担保,只有风险,没有利益,换了我,恐怕也会不乐意吧!“虽然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李嘉诚仍不想放弃。只要还存有一线希望,就得全力以赴去争取,这正是李嘉诚的特点。
  那位欧洲批发商快要离开了。这天早晨,李嘉诚急匆匆地来到外商下榻的酒店。请他到酒店的咖啡厅喝早茶。
  李嘉诚默默地从包里取出了九款样品,摆放在这位批发商面前。九项样品,每3款为一组,分别是花朵、水果和草木。李嘉诚依然一言不发,只是静静地观察着这位大商人脸上一丝一毫的表情变化。李嘉诚心里实在太想做成这笔交易了。可是,自己未能找到担保人,希望渺茫。
  尽管如此,他还是决定最后赌一把运气。昨天,他和设计师通宵达旦赶制出这九款样品,期望以此打动批发商,做成这笔生意。若不成,就当礼品送给他做留念,争取下一次合作。机遇是不会经常出现的,但既然出现,李嘉诚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轻易放弃的。
  此刻,李嘉诚紧张地看着对方的反应。
  这位批发商全神贯注地看了这些样品有10多分钟,尤其是那串紫红色葡萄,简直爱不释手。
  见此情景,李嘉诚绷紧的神经稍稍放松了下来,这证明对方对这些样品颇为看好。
  批发商终于抬起头,把目光落在李嘉庆熬得通红的双眼上,他猜想这个年青人大概通宵未眠。
  这些样品太令人满意了,同时,这位年青人的办事作风和工作效率也值得欣赏。在不到一天时间里,拿出了9款别具一格、品质极佳的样品,而自己只表露出想订3种产品的意向。没想到,他针对每一种产品都设计出了3个款式。
  批发商开口了:“李先生,这9款样品,是我所见到过的最好的一组,我简直挑不出任何毛病。李先生,我们可以谈生意了。“
  按约定,李嘉诚必须有担保人亲笔签字的信誉担保书。无奈之下,他只能如实说:“承蒙您对本公司样品的厚爱,我和我的设计师花费的精力和时间,总算没有白费。我想您一定知道我内心的想法,我是极度希望能与先生你成生意。然而,我又不得不坦诚地告诉您,我实在找不到可先靠的厂商为我担保,非常抱歉。”
  批发商似乎早就料到了这一点,目光炯炯地看着李嘉诚,并未做出太多的反应。
  见此,李嘉诚还有希望,就用自信而执着的口气说:
  “请相信我的信誉和能力,我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小业主,在同行和关系企业中有着较好信誉。我是靠自己的拼搏和同仁朋友的帮助,才发展到在这般规模的。先生您已考察过我的公司和工厂了,大概不会怀疑本公司的管理水平及产品质量。因此,我真诚地希望我们能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且是长期合作关系。尽管目前本公司的生产规模还满足不了您的要求,但我会尽最大的努力扩大生产规模。至于价格,我保证会是全香港最优惠的。我的原则是做长期生意,做大生意,薄利多销,互利互惠。”
  这番肺腑之言深深打动了批发商,他说:“李先生,你奉行的原则,也就是我奉行的原则,我这次来香港,就是要寻找诚实可靠的长期合作伙伴,互利互惠。李先生,我知道你最担心的是担保人。我坦诚地告诉你,你不必再为此事担心了,我已经为你找好了一个担保人。这个担保人就是你。你的真诚和信用,就是最好的担保。”
  这时,李嘉诚紧张的心情才松驰下来。两个人相视而笑。李嘉诚的心里充满了感激与兴奋。
  接下来,在轻松愉悦的气氛里,两人开始谈判。双方很快签署了第一份购销合同。协议中批发商要提前交付货款的条款间接地解决了李嘉诚扩大生产所需的资金问题。同时,这位批发商又主动提出将一次性付清货款,可见,他对李嘉诚的信誉及对他的产品质量的充分信任。
  这次合作的成功使长江公司从此在香港塑胶行业站稳了脚跟,有了相当的竞争力。
  对于决意抓住机会的人来说,只要有信心,决心和执着的诚意,机会的大门将永远为胸怀抱负、希望有所作为的人们敞开。胜利有时往往就在坚持下去的最后五分钟到来,如果李嘉诚因为没有按客户要求找到担保人,认为事情已没有希望,不去全力争取的话,那么李嘉诚也许就不会成为日后的亿成富翁。在生意场上,一个人要以自己的实力证明自己的信誉并不是很容易的,李嘉诚是凭着自己的执着与诚信才能为自己担保,如果一个人能做到为自己担保,何愁做不好每一件事?
  30.持之以恒,不轻言放弃
  当准备向竞争对手发起进攻时,就要预先仔细调查市场情况,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一旦时机成熟,“该出手时就出手”。灵活机动并不是适用于所有情况,有的时候就应该瞄准目标迅速出击,并且要能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李嘉诚大有君子风范,素以为人谦和著称,但同时也是一个懂得以“势”制人的人。在必要时,“当仁不让”,、“我不当家谁当家”。在他眼中,人生在世,无原则地一味退让,只会带来失败,原则问题是决不能动摇的。要懂得如何利用人性的弱点来控制他人,所谓“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以硬碰硬,方能长自己胆气,灭对手威风,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彻底地击败对手。
  人生是残酷的,竞争是激烈的。李嘉诚虽然曾取得过辉煌成绩,但同样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表面上看他的事业一帆风顺,但是商场如战场,短暂的胜利并不等于长久的成功,那么真的会没有竞争对手吗?
  其实不然。在9号码头发展权的争夺战中,李嘉诚就大意失荆州,败给了对手李兆基财团,随即爆发了这场二李之间的“面子“大战。
  当时,李嘉诚财团于80年代后推出的大型屋村计划,步入了90年代的收获旺季,正为业界看好。以荼果岭的丽港城为例,第一期工程于1989年3月开工,第一批楼于1990年5月推出,每平方英尺售价为1700港元。次年5月底,每平方英尺已飚升到2100港元以上。这个大型屋村是长实与和黄共同发展的,据地产经纪商估计,发展商在此项工程中获利润约56亿港元。
  1991年长实公司盈利48亿多港元;1992年盈利62亿多港元。
  1993年8月19日,长实集团宣布上半年(截至6月30日止)盈利45.3亿港元,和黄纯利则为25.2亿港元。长实、和黄两公司主席李嘉诚表示,下半年盈利会优于上半年。
  据《资本》杂志1993年11期刊文估计,长实公司的售楼收益,1994年将达70亿,1995年可达87亿。又据《资本》杂志1990年2期颂的资料,1979-1989年10年间,长实盈利112.4亿,和黄盈昨139.2亿,1985年加入长实系的港灯盈利107.7亿。长实系在80年代的盈利状况,仅次于汇丰集团,优于怡和,亦优于太古。众多的华资大财团,无人可出其右。
  在这种情况下,香港9号码头的发展和经营权,鹿死谁手?夺标呼声最高者,当然非超人莫属。
  李嘉诚旗下的国际货柜码头公司拥有葵涌集装箱港中的2、4、6号三个码头,另外三个由其他集团分别拥有。
  1988年4月,坐拥葵涌半壁江山的李嘉诚,以44亿港元的巨资,在政府招标中,获7号码头的发展经营权,共三个泊位。两年后,国际货柜码头、现代货柜码头两公司与中国航公司联合投得在昂船洲西北填海区的8号码头,共四个泊位。
  由此可见,李嘉诚不仅是香港屋村大王,还是货柜码头大王。他的国际货柜码头公司占据同业市场约7/10,是同业中的绝对霸王。
  的人生字典中没有“满足“一词,他当然不会满足于现有占有额。随着香港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际航的集装箱化,葵涌现有和兴建中的货柜码头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因而,9号码头的选址及招标事宜渐上议事日程,李嘉诚志在必得。
  李嘉诚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论地利,国际货柜是同业中的龙头老大,业绩骄人,经验丰富,人称“葵涌地头蛇”;论人和,李嘉诚在方方面面都有良好关系,尤其是与港府决策机构立法局,9名非官议员中,6名都是李嘉诚的私下“幕僚”,作为长江集团的“特邀“的董事,他们每年享受不菲的酬金。而行政局通过的协议,港督通常不会否决(港督兼行政局主席)。
  若论天时,发生了重大变化。1992年7月,英国职业政治家彭定康接替卫奕信出任香港总督。到港不久,就视察葵涌码头。时正值国际货柜码头公司举行处理2000万个货柜庆贺盛典。有好事者评议道:李氏与其说是庆贺自己,不如说是借盛典之名来取悦港督。
  不少有意参与9号码头竞争的财团,看见彭定康与李嘉诚父子会面时的微笑,都失去了信心。
  当时的李超人了占尽天时,地利和人和。
  不料人算不如天算。彭定康对港府大换血,撤换了一大批议员,这使李嘉诚在港府的经营前功尽弃。彭定康这一招其实并非针对李嘉诚,只不过是新官上任,喜欢提拔一些新人,为这实施他的“政改方案”的扫平道路。
  可这一招,给李嘉诚竞投9号码头抹上了一层阴影。本来,一些与李嘉诚关系甚密的议员,公开发表言论,主张将码头公开招标,价高者得。这与国际货柜码头公司竞投口径惊人地一致。如真如此,掌握了百亿现金的超人必胜无疑。
  可是,随着与李嘉诚关系密切的议员下台,新一届的行政局议员们,不再于9号码头上,唯李嘉诚马首是瞻。结果,9号码头的招标方式不再是竞价,而是协议招标——不以价高为中标惟一标准,而是看竞投者的综合条件。
  综合条件是个软指标,有很大的灵活性。不过,国际货柜码头公司的综合条件甚佳,李嘉诚会像昔日拿到中标中环金钟地铁车站上盖发展权那样,使出妙计。
  协议招标消息传出,各大财团蠢蠢欲动。李嘉诚自然也跃跃欲试。
  结果出人意料,超人败北。英资怡和与华资新鸿基等财团得到了9号码头的四个泊位。
  是彭定康有意与李嘉诚过不去吗?
  1991年,彭定康任英国保守党主席期间,李嘉诚曾向保守党捐赠一笔大额竞选资金。彭定康即使不投桃报李,也不至于恩将仇报。因此,李嘉诚能在国际货柜码头公司庆典日,很顺利地邀请到彭督亲莅庆典,并视察葵涌。其后不久,彭定康就邀请李嘉诚进入“总督商务委员会”,李嘉诚婉谢后,让其子李泽钜进入总督商委会,成为最年轻的委员。此事一出,全港一片哗然,不少人由此认定超人与彭督关系非同寻常。
  不过,舆论仍普遍认为,港府确实有意削弱李嘉诚在货柜码头的垄断地位。
  按国际通则,一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达五成以上,则可以确定处于垄断地位;若在七成以上,就是高度垄断。经济学家及法律专家都认为,垄断不利于产业的发展,它会使政府管理失控,垄断以厂商可垄断价格,因竞争对手缺乏或太弱而导致技术发展停滞不前。
  政府对一定要实行垄断的行业(供水、供电、供气等)实行计划管理,实施价格控制,对其他行业则允许并鼓励自由竞争。香港政府没有其他国家和地区那样的反垄断法,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奉行积极不干预政策。
  但港府在行使有限权利之时,其抉择的因素之一是“均衡”。
  读者所熟悉的最典型的例子,恐怕就是卫视与无线之争。港府制定产权条例的,既不偏袒李嘉诚,也不优惠包玉刚。最后出台的条例,虽未满足双方,却照顾了双方的权益,为双方所能接受。
  国际货柜码头公司垄断香港市场,遭到欲夺9号码头的各财团的合力挟击。它们的“利己”观点在工商界、舆论界及港府中很有市场,有议员说:“经验与财力不是首选条件,如果这样,当年选择金钟地铁上盖发展商,就不该是毫无在中区发展物业实绩的小地产公司长江实业。”
  因而,出于平衡的原则,港府在选择9号码头发展商时,就把李嘉诚排斥在外,而选实力与长江系相当的财团——英资怡和与华资新鸿基。
  一位财经分析家说:“凯瑟克家族雪洗了当年痛失遮打金钟地铁上盖发展权的耻辱,李嘉诚成了纽壁坚第二。不过,两者失利的原因不同。置地号称中区地王,实则上拥有的地盘物业,不及一成;纽壁坚是大意失荆州。李嘉诚占有货柜码头的七成,算是真正霸主,超人失利,非本人努力不够,故仍可歌可叹。”
  9号码头一役虽然失利,但这却遏制不了长江的乘风破浪之势。长江集团盈利大头一直来自于楼市中。
  香港楼市的涨幅,远远高于物价的平均涨势。香港各业,形成了千军万“攀楼”的汪洋之势。随着财大气粗的新手的加入,使本就大热的楼市竞争愈加激烈。
  报章杂志上,电视广播里,各个发展商和代理商大打广告战,各种广告触目皆是。现在广告又纷纷走出境外,在他国异地大做特做,以招揽境外的买家。
  另一方面,“睇楼团”风起云涌,不但有冷气专车接送,还提供免费饮料午餐。所睇的楼宇自然都在新界,更有不少“闲情者”借此作“一日游”,这本是项“亏本”生意,但各商家仍然乐此不疲。一位地产经纪商一语道破玄机:“只要有一个买家,全团费用就足可回”。楼市看好,一团又岂止一个买家?
  而李嘉诚的楼宇单位,一部分由公司售房部直接发售,一部分派给多家代理商包销。一处屋村就有若干代理商,多管齐下,风头之劲,一时无匹。
  正值李嘉诚踌躇满志之时,“吉屋白蜡烛”事件,使得这位楼市大赢家尝到了“倒霉”的滋味。
  事情发生在1994年金秋,地点是风水绝佳的海怡半岛屋村。李嘉诚的住宅楼宇信誉良好,睇楼者络绎不绝,自然在常理之中。一天,当买家去参观吉屋(香港称空屋为吉屋,含吉祥之意)时,突见屋里燃有几支白蜡烛,顿时吓得魂飞魄散。香港人迷信,联想起死人丧礼之白蜡烛,这种房屋哪有半点吉气?其实是有死气罢了。
  这种事发生不止一次,也不时海怡半岛一处。在哪儿出现,传媒一渲染,就会吓走一批置业者。肇事人始终未查到。有人说是发展商,有人说是发展商委托的几家代理商。
  这次风波表明,香港房地产业已经进入恶性竞争。
  1994年10月,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表示,过去蓝筹发展商(注:均是进入恒指成分股的大地产公司)的竞争阵地在广告宣传,在减速价,现在他们转移到提供的按揭方式上。他们先对搞银行自办按揭,接下是同业比拼。你七成,我就八成;你八成,我就来个九成。这样,买家所获的最优按揭,首期只付一成楼款。
  也只有长实这一类的地产巨头,才具备这般雄厚的实力。有的发展商,按揭比例虽不高,却能在供款期限上提供优惠。
  9号码头一役败给李兆基,心有不甘的李准备在房地产上与其展开较量。
  李嘉诚的长实与李兆基的恒基,在新界马鞍山都有大型商居楼盘。长实的叫海柏花团体,恒基的叫新港城,两个楼盘仅隔一条马路,二李在美丽华之役较量后,此次再度交锋。
  第一回合。李嘉诚先声夺人。1994年底,李嘉诚减价推出海柏花园,短时期就卖出800余个单位,使李兆基的新港城睇客锐减,李兆基急忙接招,也开始减价售楼。
  1995年夏,恒基兆业扒出第四期最后一座楼宇,李兆基精心策划,秘密筹备,准备打个措手不及,闹个满堂红。7月13日,恒基宣布以先到先得方式开售248个单位,售价4100元/平方英尺,比二手价还便宜。同时推出九成按揭,只要交一成的楼价就可以入住。更新鲜的是恒基大搞幸运抽奖,中奖率高达1/10,奖品为十足黄金。
  装修示范单位,是长实的一贯做法,但恒基则另有创新,聘请了著名设计师萧鸿生设计出八款装修,买家可任意选择,最便宜的一款仅4万多元一套。八款各具特色,最贵的价格也没有太离谱,极易为买家接受并心喜。
  14日,恒基安排睇楼,安排免费巴士不停在指定沙田广场至新港城之间穿梭。私车睇客,3小时之内泊车免费,再加上免费早餐,又吸引了不少睇客。毫无疑问,一定会有大批睇客涌至新港城。
  聪明如李嘉诚,又岂会错失这一睇客如云的良机呢?他早就做好了一个如意算盘。13日,长实在获悉恒的楼价后,马上将新港城对面的海柏花园的价格告知各传媒,每平方英尺售4040元,比新港城的平均楼价还要低60元。
  本来,长实没打算这么快就推出新楼,但担心马鞍山置业的买家会被恒基抢走。所以在14日火速请名师高文安设计监做示范装修单位,好赶在15日向客户开放。无奈时间太仓促,示范单位并非实楼,而只是模型。
  14日晚,长实董事洪小莲出席恒威25周年酒会时向记者表示:“我们的海柏花园比新港城优胜好多好多。”
  一般的说,竞争对手在公众场合,应尽量避免过激语言,尤其不应该直言不讳褒己贬他。对此,《壹周刊》评议道:“这个破天荒的评论,掀开李嘉诚和李兆基马鞍山之战序幕。”
  长实的职员对参观示范单位的睇客说:“我们(海柏)平(便宜)过对面(新港)几十蚊(元),我们也都有请设计师设计,你有没睇过对面的装修用料?我们的要靓得多。我们的设计师是高文安,没得顶(没得比),你如果睇过,就知道没得比了,你有没睇过先?”
  大家如此异口同声,自然是事先统一过了。
  在新港城摆房的经纪商,也对海柏花园大肆挖苦:“我们这里潜质一流,有八佰伴购物中心,海柏连街市都没有,商场又小,没得比。”当睇客说到海柏有美景时,经纪商笑道:“论海景,马鞍山的差,向西北;买新港的山景单位,向东南,岂不更好!”
  恒基的声势到16日星期天步入高潮,加上新港相连的八佰伴商场开张,睇客如潮。周一起,就有买家提前排队,等周二正式发售。
  长实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周一晚11时左右,在排队候新港城发售的人龙前(已有180余人连夜排队),挂出了一条醒目的长幅:
  “海柏花园每尺仅售3275元起!
  同业竞争中最可怕的情景也不过于此了。一时间,新港城人龙缩了一截,跑掉近20人。自然到天亮和当日,又有买家加入,但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据《二李决战马鞍山》一文报道:“翌日,新港城248个单位开售,恒基只派出寿号)注:凭寿号可购单位一个)逾200,反应不及嘉湖的楼宇,首天只卖出七八成单位,较预期逊色。”
  单位公开发售,本是黄牛党赚钱的好时机。如此淡市,真是让黄牛党叫苦不迭,内部认购的代理商怨声载道,李兆基更是有苦难言。记者采访时,李氏还扮出轻松状,表示不会再减价与海柏对撼:“我都平了许多啦,对面实际上还只是平几十蚊一尺,只要楼盘好,买家就不会计较这几十蚊。“
  李兆基总归还是沉住了气,没有再与超人顶烂市。几天后,249个单位都推了出去。这次马鞍山比拼让人们联想起美丽华收购战,李兆基力挫超人,胜券在握。而此役,李兆基虽然说不上铩羽而归,也总算被杀了一回与超人争锋比肩的气焰。
  地产经纪界人士认为,马鞍山一役,是李嘉诚在楼市游刃有余、独领风骚的大好光景行将成为历史的标志。
  人们还记得,1991年,李嘉诚向公众许诺将在6年间,在香港投资400亿港元,表示出了对香港前途的信心。当然,稳重的李嘉诚不会把这400亿随便抛出,而是要寻找有利可图、切实可得的项目。但还是有人担忧,李嘉诚恐难兑现自己的诺言。这种担忧,除了来自于楼市竞争激烈、货柜码头拓展失利,还来自整个地产界的后院失火。
  在这场争战中,双方所出的种种招数,甚至互相诋毁的,委实不像两位商界大亨的所为。
  李嘉诚还一反其谨慎从商的常态,不惜一切代价,志在必胜,有失其一贯的君子作风。
  这是有背景和原因。9号码头争夺失利后,李嘉诚在收购美丽华过程中,又是李兆基半路杀出坏了好事,令李嘉诚半途而废。
  超人无往不胜的风头一再受挫,大大影响他的形象及信誉。
  如果马鞍山一役再度落败,难免令人对超人的能力产生疑问。其负面效应不仅会立即显示在股市上,还会波及其所有事业。
  股市的号召力来自于股东及股民的对自己的信心,而小股东及股民的信心则与大股东的形象、信誉及实绩息息相关。
  所以,李嘉诚誓死挫败李兆基,从这一角度考虑,实属精明之举。
  31.快速决断,以免夜长梦多
  行动迅速往往能在商场上抢占先机,使竞争对手反应不过来。这时你就可以掌握主动权,李嘉诚常能利用这种方法取胜,1992年他从在北京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后,便迅速做出了投资内地的新构想。
  行动迅速可以抢占先机,同时,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这样,就可以控制主动权。李嘉诚充分认识到行动迅速的重要意义。
  1992年4月27日至28日,中国领导人江泽民、杨尚昆、李鹏等分别与李嘉诚会晤。香港传媒说李嘉诚从北京带回的“尚方宝剑”,将会助他奏响进军内地的前奏。
  李嘉诚风风火火辗转北京、汕头、深圳三地。5月1日,第一间内地注册联营公司宣布成立。
  即“深圳长和实业有限公司”,投资方是由李嘉诚代表长实集团与中方联合组成。
  港方中方各占股权50%,注册资本共2亿港元。
  其中港方股东有长实、和黄、信东3家,而另两家中方企业是:深圳市政府的深圳投资管理公司,国家计委属下的中国机电轻纺投资公司。长和实业在内地投资的一系列计划即将启动,这将成为其发展的龙头。
  李嘉诚如此高效的办事效率令人惊叹不已。
  商场如战场,效率如金钱。
  1992年8月6日,李嘉诚集团中期业绩报告出台,此报告明确指出投资重点将向内地转移,其条件和方针如下:
  “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光明的前景,其增长幅度是任何国家都难以比拟的。”
  “其必将带动香港整体经济的发展,这是平稳过渡的先决条件。”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在小平南巡之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相应的本集团也增大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力度。”
  被记者问及长实系的最终投资额时,李嘉诚指出:“如将不可预见因素计算在内,如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长实集团的最终投资额将会高达其资产的25%。”只是时间是个未知数。
  据《香港商报》分析,日后长实集团投资额极有可能达到190亿港元,而这是根据长实集团91年750亿资产总值保守估计的数字。
  李嘉诚一出手便是200亿的巨资,委实是惊世骇俗之举。
  其实李嘉诚给自己留下了一条后路,何时达到这个比例才是本次投资最大的悬念。
  信守诺言,严格实践自己的承诺是李嘉诚做人的一贯原则。
  在风险难测的商海,若非成竹在胸,李嘉诚不会给自己套上紧箍咒限定一个具体时间。
  1992年10月5日,深圳盐田港发展合同在京签署。签约双方是以和黄集团为核心的港方财团与中方代表。
  国务院总理李鹏、副总理邹家华及和黄主席李嘉诚出席了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签约仪式。
  三成股权由中方财团深圳东鹏实业掌握;另七成股权有港方财团和黄旗下的国际货柜码头公司、熊谷组公司等公司掌握。其中和黄集团控股。
  工程目标是建成与香港货柜码头互补的世界顶级盐田货柜码头。按当时市价折算,投资总额为50亿人民币,目标是建成与香港货柜码头互补的世界级盐田货柜码头。
  工程将分期完成,其中现已开始启用的一期工程拥有两个货柜泊位和四个杂货泊位,使香港货柜码头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但是,马世民曾竭力反对盐田港计划,他说:“因为1997年后,香港将成为中国特区,而此时在内地把货柜码头做大对香港码头业有百害而无一利,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此我不赞成在内地搞货柜码头。”
  但远见卓识的李嘉诚早已看中了天然深水港——深港间的大鹏湾,他认为先抢占盐田港可避免与别人对打的局面出现。
  珠海高栏深水港的发展权已由和黄控股获得,而这里又是珠江三角洲西面的出海通道。
  声势空前宏大的盐田港签约仪式,再次壮大了李嘉诚的声威。
  恐怕号称世界级的商界奇才的马世民,在这个问题上,与李嘉诚的高瞻远瞩相比还是棋差一着。
  据李嘉诚说,盐田港对于其在香港的货柜码头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其在香港的货柜码头抢得先机,否则香港的生意就很难做。
  广州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透露了这样一条消息,1992年秋起,李嘉诚的长实、新鸿基地产、香港多间中资港资银行就开始和他们谈判,希望合作兴建一幢高达73层的国际金融中心大厦。
  楼盘按当时市价估算需投资3.5亿美元,占地5.5万平方米,楼面积30万平方米。
  现在,这幢坐落于广州天河新城区的未来的全广州市最高的摩天大厦正在紧张的施工建设中。这将成为广州的招牌建筑。
  具有强烈广告意识的李嘉诚,可称为商界的广告大师。
  霍英东有了白天鹅宾馆,李嘉诚又怎甘于没有自己的招牌?
  现在夙愿终于实现,广州最高的摩天大楼使李嘉诚的名字无人不晓。
  在任何一个行业任一个层次,只要抢得先机,就会引人注目,这是最宝贵的无形资源。
  李嘉诚与胡应湘于1992年11月下旬达成合作发展广深珠高速公路第二期广州至珠海段的协议。
  此工程由长实与合和共持控股权,投资总额为96亿港元。
  新鸿基地产及数间日资公司将拥有其余股份。
  这是一项长线基础设施投资,投资大、风险大、见效慢。其将来所征收的费用便是该项工程的回报。
  李嘉诚认为这段公路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尽管回报缓慢,但却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而且投资回报额会随着经济发展同步增长,而且修路利国利民,还会提高他的声誉,日后的事实说明李嘉诚的观点是绝对正确的。
  此外,作为一个注重好名声的商人,李嘉诚很热衷于公益事业,而他日行一善的好名声也为他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
  上海的海港工程是李嘉诚的另外一项大手笔。
  他于1992年9月间结束了对上海码头设施的考察后决定了此项计划。
  11月23日,上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合作经营项目由和黄集团及上海港务局,达成原则协议。
  建设项目包括建成金山标准集装箱码头、国际深水港码头等,共由和黄出资60亿人民币。
  上海货柜吞吐量据预测到90年代末,将会占世界第一货柜港香港的三分之一强。
  上海下世纪将会具有更不可预见的前景。
  此时的李嘉诚已拥有香港一半以上的货柜码头,而且成功进军内地的货柜码头业,坐上了亚洲首席私营货柜码头大王的宝座。
  这时商战的主动权已牢牢掌握在亚洲霸主李嘉诚的手中。
  香港与内地的货柜业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992年9月初,海南洋浦土地开发有限公司由长江实业、香港熊谷组、中信旗下的荣高贸易、台资大中华及海南省3家银行合资组建,占一成股权的长实投资约18亿港元发展洋浦自由港,占总投资额的十分之一。
  在商海中游刃有余的李嘉诚披波斩浪,愈战愈勇。
  港沪发展有限公司又于1992年6月,通过上海闸北区政府签署的协议,租得火车站以南5.78公顷土地的使用权,斥资1.31亿美元。
  而李嘉诚、郭鹤年、中国光大、香港鹏利等财团是港沪发展的中坚力量。
  该工程包括在租下的地盘建造22万平方在米的综合建筑群,预计全部工程将于1998年竣工,共需经费上百亿人民币。
  1992年11月,在福州,长实集团与福州市政府署协议,参与福州旧城区三坊巷的改造和重建工程,投资35亿港元,
  从1992年秋起就在大西南选择投资基地的长实集团,将目光锁定在西南部第一大都会重庆。
  长实系三家公司于1993年将市中区依仁巷作全面改造成为楼面积23万平方米的大型商住缕群,耗费资金8亿港元。
  李嘉诚在重庆专设和记实业有限公司于1994年3月,参与建设该市康居工程。
  该工程总建筑面积500万平方米,覆盖该市五区一县,港方是投资方和承建方。
  重庆市政府提供一期工程的150万平方米,长实系集团提供10亿港元的资金,政府负责房屋包销,按协议分配利益。
  李嘉诚瞄准投资短见效快的房产业,大力投资,而房产业也是他积累财富积累经验的不竭源泉。他稔熟房产业的炒作。
  再来房产是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特别是投资康居建设这样的工程,可以是让李嘉诚名利双收,兼得鱼与熊掌。
  按李嘉诚的说法,在香港,土地价格与起造楼价的比例往往是十比一,而内地的有些地段,却正好相反。
  拥有雄厚资金的港方,与拥有土地使用权审批权的中方合作,其基础是双方充分利益互补。
  利用地区间的差别,李嘉诚充分挖掘了资金的潜力。
  与此同时,李嘉诚开始在京参与多家酒店投资计划。其中1992年与郭鹤年联手获得王府井旧址发展权是其又一引人注目的大手笔。特大型商业购物中心——东方广场也将由新财团在此兴建。
  而且,和黄作为内地移动电话及传呼台的最大合作伙伴,将其电讯业务在内地各大城市全面拓展。
  李嘉诚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则惊人,令香港同行难以望其项背。真可谓是深藏不露,一鸣惊人。
  后劲十足的李嘉诚独占花魁,傲视群雄。
§§§商道宝典三稳中求进,进中求稳
  为了不与新讯息和时代脱节,李嘉诚将汲取新知作为其第一要任,始终保持阅读新科技新书籍的习惯。以他的话说,他宁可不看小说和娱乐新闻也要争分夺秒地抢时间,这充分体现了李嘉诚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
  32.树立良好形象
  良好的企业管理形象,是21世纪企业管理发展的关键,是赢得顾客信赖的源泉。要想在市场中立足,就要提高企业效率,这样企业才能长足发展。
  作为华人首富和成功商人的李嘉诚,始终在以极大的热情学习各种管理理论。他曾这样说,良好的企业管理形象,是21世纪企业管理发展的关键,是赢得顾客信赖的源泉。要想在市场中立足,就要提高企业效率,这样企业才能长足发展。为此,他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提出了以下的建议:
  一、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明确各项规章制度。对企业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管理。这在一个企业尤其大中型企业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可以避免领导者个人因素对企业管理的干扰。从而避免管理的随机性、任意性、主观性。
  二、提高管理者素质,唯才是举,对人才一视同仁,并予以重任,杜绝地方本位主义,将精明强干作为人才的第一标准,任其发挥自己的能力。
  三、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将管理工作踏踏实实做在实处,杜绝在管理上只抓大事对小事不闻不问,认为无碍大局的错误思想。其实,企业管理的形象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恰恰是由一些小事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决定的。一些小企业的领导人对员工上班打牌、跳舞聊天不管不问,认为只要不碍工作就无妨。其实正是这些细节抹煞了企业的形象。企业信誉度降低的根源也正在于此。
  四、现在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将法制与人制结合起来,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制度完善化规范化的同时,必须充分坚持人本主义原则。将人情与制度管理结合,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永葆生机和活力。这时知识时代对企业发展的要求。
  五、加快企业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轨,改变企业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要从管理精神、管理观念不断创新和变革,使企业由原来单一的“金字塔”型组织形式项复杂的扁平性和网络型结构发展,全面推进管理制度的创新。
  33.多多思考,只有思考和、才能看清问题,把握方向。
  在被记者问及成功之道时,李嘉诚袒露胸襟,要用心思考,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抓住趋势性东西,这样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每个世界级首富都有多条财富秘诀,李嘉诚也不例外。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最值得企业家学习借鉴的一条无疑是“用心思考”,可谓是一字千金。
  作为企业家,能否看清市场变换的方向,能否把握商海的脉搏,能否引领企业出奇制胜,其关键在于对未来的思考和理解。只有正确把握市场发展的趋势,预测市场前进的方向,分析市场走势的变化,判断市场的前进和结果,把握规律,才能趋利避害,抢占商机,赢得竞争的主动权,这一切都源于多多“思考未来”。记得由美国著名杂志《财富》举办的《财富》全球论坛在港举行之际,业界对李嘉诚作为商海精英的商战战略眼光,善于高瞻远瞩,分析形势的经济头脑和缜密的经济思维赞叹不已。正是由于李嘉诚对未来的经常思考,才在经营中挥洒自如,屡创奇迹。例如在香港社会动荡的1967年,香港房地产业萎靡不振,房价暴跌,投资者信心尽失,但李嘉诚凭借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过人的胆识,敢于取人之舍,低价大量买进其他地产商刚开始打桩而又放弃的地盘,果然在对楼盘需求增大的七十年代大赚一笔,通过李嘉诚的经营事业,我们不难发现,李嘉诚由于经常思考未来,才练就了其超人一筹的长远眼光和把握商机的才能。可见经常思考未来是多么的重要。
  着眼长远,树立品牌意识也是多多“思考未来”的结果,有很多企业经营者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他们把眼光放在短期利益上,这种做法被事实证明是十分错误的。这样的经营者往往希望“捞一把,嫌一把”,而使企业丧失了应有的信用和品牌意识,企业不可能获得长远的发展。现在许多企业活不好、长不大、名不长,“各领风骚”没几天的原因,就在于此。中国的企业经营者普遍缺少“经常思考未来”的长远意识,常常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损害企业的信誉。而真正思考未来的企业家其着眼点不再企业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发展,他们以诚信为本,树立品牌意识,李嘉诚就是这样。他一直坚持诚实信用的原则,他坚持不做一本万利的有害生意。他坚决不为赚钱而损害名誉,所以说李嘉诚先生的成功不仅仅是超人智慧的结果,其实这也是他恪守诚信的成功。
  企业家多多“思考未来”的能力是靠努力学习、终身学习来练就的,只有这样企业家才会培养出自己时代的、全球的、世界的眼光,成为商场上的战略家。学会分析思考问题,把握时机,真正把准企业前进大方向,“该出手时就出手,一出手一个准”,成为真正的赢家。
  34.“实牙实齿”,独具匠心
  李嘉诚不喜欢墨守成规,他认为尤其是做广告,就是要能打动人心,富有创意,总是让观众耳目一新,可见其用心良苦。
  楼市是长江集团投资的核心,由于利润丰厚,所以为了在异常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楼市广告五彩纷呈。
  将两个能发射出多组五颜六色、形态各异激光的大型的激光发射器,安装在楼顶,入夜便出现甚为壮观的景象。据说,这是李嘉诚采纳了风水先生的主意。
  据市场“实牙实齿”传:“难以出手的嘉湖山庄急煞了李嘉诚,1994年初,李嘉诚请风水先生为其出谋划策,并最终采纳其建议安装价值千万的激光设备。最终楼盘销售一空。而左邻右舍也因能看到免费的激光很是高兴。”
  李嘉诚不断创新的广告宣传实质的企业家学习的。
  李嘉诚也是广告大战中的传奇人物。
  而且李嘉诚敢于突破地区界限,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例如他在内地投资。李嘉诚曾说,在香港的大部分地方的土地价格与其楼造价的比例是10比1,而内地的有些地段,却正好相反。
  拥有雄厚资金的港方,与拥有土地使用权审批权的中方合作,其基础是双方充分利益互补。
  利用地区间的差别,李嘉诚充分挖掘了资金的潜力。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