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唐玄宗

_17 赵扬(现代)
太平公主并不推辞,笑道:“谢四哥赏。我呀,不图虚名,不慕虚荣,嘿嘿,当一个富家婆即足矣。”
第二日,李旦当上皇帝后下发了第一道诏命。其罢李隆基所兼知的内外闲厩和押左右万骑,授其为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另授长子李成器为左右大将军、次子李成义为右卫大将军、四子李隆范为左羽林大将军、五子李隆业为右羽林大将军、薛崇简为右千牛卫将军。
如此一道诏书,轻轻地把李隆基所掌控的军中实权拿下。李隆基做梦也不会想到,父皇如此办,却是缘于姑姑太平公主的主意。
春风得意的李隆基没有感受到巨大的危机正在袭来,此后的太子之位设立,让他真正感受到了寒意阵阵。
刘幽求现任中书舍人,并参知机务,凭借事变之夜的功劳,他一跃从默默无名的县尉之身升为宰相之职。刘幽求在那些日子里,颇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味道,其在朝堂之上,有时甚至越过中书令韦安石之前奏事,许多官员私下里颇有微言。
这日李旦升殿,刘幽求又率先奏事,其执笏奏道:“陛下即位以来,百官勤勉办事,朝务日渐规范,天下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关头。臣以为,陛下大位稳固,百官秩位分明,唯缺一名储君。请陛下为天下计,早立储君,以孚天下人之望。”
刘幽求的话说完,李旦感觉平稳,神色中没有异样,向座下问道:“刘卿所言甚是,国有储君可保江山稳固,众卿以为呢?”
群臣见刘幽求主动提出设立太子,脸上神色虽平静,然内心里滋味杂陈。刘幽求作为李隆基的亲信人物,此次铲除韦氏立有大功,现在这样说,其心中太子人选定是李隆基无异。
萧至忠作为太平公主的亲信人物,这些日子与太平公主说话颇多,对太平公主的心思大致了解,知其不愿李隆基的势力渐强,他打定主意,说什么也不能让刘幽求的想法得逞。萧至忠之所以有恃无恐,缘于他找到了可以击败刘幽求的一项利器。
事儿其实非常简单,按照立嫡长子为储君的古制,李隆基既非李旦的正妻刘氏所生,兄弟排行又为第三,那么符合这一标准的唯李成器莫属。
李旦将目光投向韦安石,问道:“韦卿,你以为呢?”
韦安石当然明白刘幽求说话的意思,作为一名三朝老臣,韦安石马上窥知其中的关键。他心里明白,太子当然应该设立,关键是应该立谁。按照嫡长制的惯例,当然应该立李成器,然李隆基立有大功,并兼智谋过人,他甘于屈于李成器之下吗?若李隆基不甘心,久必为乱,那么对国家极为不利。其实这也是一个老问题,即是立长还是立贤。从韦安石的内心来说,他虽对刘幽求等李隆基手下近来的飞扬跋扈不满,然仍倾心于让李隆基来当太子。看到皇帝发问,韦安石心中斟酌了一番徐徐说道:“陛下,储位之立关系重大,臣以为大乱之后,早立太子可以进一步稳固大势,亟需立之。”
李旦点点头,又问萧至忠道:“萧卿,你以为呢?”
萧至忠出班躬身奏道:“陛下,臣赞同韦公之言,希望早立太子。自周以降,立嫡必长,所以绝庶孽之窥窬,塞祸乱之源本,可见立储之重要。”
韦安石听到此话有些刺耳,他不待李旦说话,躬身奏道:“陛下,我们今日谈论是否现在立太子,而非究竟立谁。臣以为,立储之事非皇家私事,其事关国运,陛下须万分持重,可与勋戚及重臣商之,然后决之。”
李旦道:“你们皆说现在可立太子,这也是群臣的意思了?”他环视下面一眼,就见群臣皆躬身赞同,他接着说道,“既如此,就按韦公的意思,朕与勋戚和重臣商量此事,以早日决之。”
此后又有数位大臣奏事,早朝很快散去。李旦命韦安石留下,让他入侧殿一起说话。
李旦坐在侧殿内的几案之后,几案前面为韦安石准备了座位。韦安石入殿再复叩拜,李旦示意其坐在自己面前。韦安石躬身道:“陛下今日非昔日藩王之身,臣不敢坐。”
李旦笑道:“韦公,你昔在相王府,我未将你视为下属,实待你以亦师亦友之礼。我今日当了皇帝,你也不可生分了,你难道不知道我的性子吗?我们照旧吧。”
韦安石只好依言坐下。
李旦道:“我将你留下,还是想与你商议一下立太子之事。储位亟须早立,此事不用再说。我想问你,这个储位究竟由谁来领?”
韦安石不假思索道:“今日朝堂之上,萧至忠其实已说出最简单人选,立嫡长为储君嘛,则唯有宋王成器可以领之。陛下今日单独召见老臣,显然心中还有犹豫,臣妄自猜度,陛下肯定在想平王隆基之事。”
李旦叹了一口气,说道:“是啊,若立大郎为储君,三郎会如何想呢?这一次诛灭韦氏拥我为帝,说到底还是三郎的功劳。”
韦安石笑道:“是啊,平王有大功在身,实为一等一的治国人才。按说吧,宋王有长兄之风,其沉静敦厚实为仁义之人,立其为储君亦为优选。只是这宋王与平王相比,治国的智谋与才具就落在下乘。陛下现在犯难,其实在立长与立贤之中摇摆。陛下视老臣为知心,请问陛下到底倾心于谁呢?”
李旦摇摇头,在那里沉默了半天,方才缓缓说道:“我想立大郎!萧至忠说得对,立嫡长为储君,实为塞祸乱之源本。若立三郎为储君,其他兄弟会如何想呢?韦公,你熟知前朝掌故,高宗皇帝与濮王泰的才具相比,谁能占优呢?”
“禀陛下,臣研读史料,知道高宗皇帝以仁义著名,所以太宗皇帝立其为储。”
“不错,太宗皇帝立高宗皇帝为储时,曾向群臣说过,他之所以立高宗皇帝,是想告诉后人,储位非经营所得。那濮王泰之所以被贬,空负才具在身,缘于他始终想经营储位,甚至不惜吓唬其弟高宗皇帝。”
“陛下所言甚是。陛下若立宋王为储,将置平王于何等境地呢?”
“我想好了,可给予三郎最高的爵位,赏给他更多的食邑,以此来安慰其心。”
韦安石闻言不语,李旦见状催促道:“韦公,你以为如何?”
韦安石叹了一口气,说道:“陛下,请恕臣直言相触。陛下若如此行之,臣觉得如此情景似曾相识。”
“嗯,你可直言,我不怪你。”
“当初高祖立建成为太子,然太宗皇帝为秦王时,其开疆拓土所战皆捷,大唐的天下多是其跨马夺来,高祖皇帝不断赏赐,最后将秦王封为天策上将,此位仅屈于高祖皇帝和太子建成以下。陛下,您能拿出天策上将类似的地位来赏平王吗?”
李旦摇摇头,说道:“我不能。”
韦安石接着道:“其实太子建成的文才武略仅仅略逊于太宗皇帝,实为超卓之人。他因为身为太子坐拥京城,所以少了太宗皇帝攻城略地的功劳。陛下若立宋王为太子,那么宋王与平王今日之境遇,实与太子建成与太宗皇帝当日相类似。当高祖皇帝起兵太原的时候,太子建成和太宗皇帝分掌左右军杀向京城,最后还是太子建成所率队伍最先攻破京城。臣斗胆说,宋王至今未有尺功,未经任何磨炼,其才具绝对比不上昔日的太子建成,陛下以为然否?”
李旦明白韦安石的意思,接口道:“我知道你的想法,不错,大郎非三郎的对手。可是呀,他们为何要相争呢?难道就不能平和处之吗?”
韦安石叹道:“陛下呀,利益之争最为根本,谁敢打包票说可以平和其心呢?陛下您能吗?”
李旦慨然说道:“我不能!然我可以随时将此皇帝位放弃,因为我心境平和。”
“陛下数让天下美名远播。然如陛下如此心境平和者,世上又有几人呢?”
李旦颔首赞同,他沉默片刻又问道:“韦公,依你的意思,当然要立贤了。看来你还是属意三郎了?”
韦安石道:“臣平等对待宋王他们,与平王也没有过度交往。臣以为,若平王被立为太子,宋王等几个兄弟秉承陛下恬淡之风定无二话。反之,平王若心中不服,定生祸乱,此非国家之福,亦非陛下之福。”
李旦闻言喃喃说道:“嗯,我怎么有这样一个异类儿子?唉,韦公,你说得有理,容我仔细想想。”
萧至忠下朝后即奔赴太平公主府,将今日议立太子之事向太平公主细细说了一遍。太平公主听罢,眉头微皱,问道:“刘幽求说话之后,三郎未发一言吗?”
“朝会之时,平王隆基未发一言。”
“哼,他现在朝中安插了那么多人,当然不用自己说话。想是三郎这一次自恃功劳,以为储君之位为囊中之物,因派刘幽求出面奏言。”
“公主所言甚是。否则好端端的,刘幽求怎会突兀出此议?显是他们事先商议过的。”
“嗯,你说出立嫡长者为储君,算是抢占了先机。如此有理有据,任何人都不能出面反驳。”
“朝会散了之后,圣上将韦安石留下,估计他们会继续商议储君之事。韦安石待我说完后立刻插言,让圣上不在朝会上议论太子人选之事,由是观之,韦安石似不赞同立嫡长者为储君之议。他若存了这个主意,在圣上面前定会说平王好话。”
“不妨,圣上那里有我呢。萧公,近来朝中人员变动太大,你要多留心,多安插一些与我们亲近之人。”
萧至忠点头赞同,说道:“韦安石为中书令,他又是圣上的昔日府属,他的言语非常重要。另外若在朝中安插重臣,须圣上赞同授任,这还须公主出面。”
“韦安石如今正是得势的时候,还须对他多笼络。你可以我的名义,找他说项,以便能为我用。”
萧至忠想起自己年初时入韦府的情景,不禁摇摇头道:“此人软硬不吃,实为一个难缠的角色。也罢,我再替公主前去走一遭,唯劝公主期望不可太大。”
“不妨,事儿唯有不懈去谋取,方有成功的可能。对于韦安石,我们先诚心去请,然后徐徐为之,再定下步行止。至于安插朝臣一事,你觉得有什么人可用?”
“我以为,像崔湜、窦怀贞等人被贬,此时正是极度低落的时候,这些人皆有才具,若公主肯施援手于他们,他们定会感激涕零,为公主所用。”
太平公主大喜道:“对呀,我怎么就忘了此节呢?你提醒得好,类似之人你还要多想几个,他们若果然成了朝中重臣,你也不至于过于孤单了。”
萧至忠道:“我知道了。我觉得眼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公主您速速进宫面见圣上,申明立储之意。正如公主所言,圣上未登基之前,平王鹰视狼顾,其手下人也甚嚣尘上,直把平王视为圣上一般,压得别人都喘不过气来。这太子之位,说什么也不能让平王占上了。”
太平公主点点头,说道:“你说得对,我即刻入宫。萧公,你回去后还要寻些亲近之人,让他们在不同场合宣说立嫡长为储君的道理。人们若说多了,事儿也就愈加顺利。”
萧至忠躬身答应。
李隆基确实十分想当太子,否则他提溜着脑袋夜战禁宫又图些什么?
父亲李旦当了皇帝,其坐上御座后下发的第一道诏命,就是罢掉了自己所掌控的军权,改任殿中监,兼知同中书门下三品。这样李隆基就成为宰相之职,然政事堂的宰相职人员有十余人,且由韦安石主持,李隆基混入其中并没有特别的话语权。至于殿中监,为掌管殿中省的主官,其职责为掌管皇帝的服御之事,李隆基何等的心胸,让他来打理这些琐碎之事,无疑是痴人说梦。
刘幽求觉察到了李隆基的郁闷之情,那日他随同李隆基回到其府中,便把李隆基拉到侧室密谈。
刘幽求道:“我看到圣上的诏书之后,首先就感到不对劲儿。我们熟知圣上的禀性,观此诏书其手段够狠,动作也麻利,与圣上的性子大相径庭。殿下,我就琢磨了,圣上身后定有高人指点,你说,若真有高人,这高人是谁呢?”
李隆基冷冷一笑,然而缓缓说道:“父皇身边接触的无非是些至亲之人,刘兄,你目光如炬,难道就瞧不出吗?”
刘幽求思考了一下,然后吃惊道:“啊,莫非是她?殿下,若果真如此,实在不该呀。我们之所以起事,说到底还是殿下与她商议的结果。缘何如今刚刚事变成功,她就翻脸了?”两人心里都很明白,这个“她”即为太平公主。
李隆基叹道:“唉,刘兄,你还是不了解我这位姑姑啊!那日夜战禁宫,天明后我们在安福门上相见,姑姑一脸灿烂,将我夸得如花儿一般。我当时就觉得有些诡异:我们事变前未向她告知,她至少应该轻轻责怪我几句,还算正常。然她攒着劲儿不出一言,此事已然透出生分了。”
刘幽求道:“殿下,此事有些不妙。太平公主深谋远虑,又会笼络朝臣,你应该及时修好才是,不可使裂隙扩大。”
李隆基反问道:“刘兄,你以为如此裂隙可以修好吗?”
“我以为可以。毕竟大乱之后,正该戮力治乱,一家人何必要生分呢?”
李隆基摇摇头,叹道:“刘兄,你看似聪明绝顶,毕竟有糊涂的时候。你难道没有看出来吗?姑姑当初让崇简跟随我们的时候,她将我们视为其手中的一枚棋子,就像她为长辈,我为晚辈,没有什么平等可言的。我们夜战禁宫之后,她实际上成为局外人,所以她全力把父皇推上御座,以此来反客为主。”
“是了。圣上之所以发此诏敕,大约也是听从了太平公主的意见。殿下,我更加不明白了,没有我们夜战禁宫,相王如何能够成为皇帝,为何大功告成之后,圣上不对你这个功臣听之信之,反而要信太平公主呢?”
李隆基又摇摇头,不再言声。
刘幽求忧心忡忡说道:“圣上如此安排人事,显然是忘却了殿下的天大功劳,这如何可以?殿下,你不可坐以待毙。”
李隆基轻笑了一下,说道:“坐以待毙?刘兄言重了,哪儿有你所说的不堪境遇?”
“哼,这样的事儿多着呢。某人立有大功,别人惧其能耐,遂以高官厚禄将其束之高阁,以制其势,殿下不可不察。”
“嗯,我知道了。刘兄,我在想另外一件事儿。我们交往的这帮人儿,除了你与绍京以外,其余多为武夫身份,或者如崇晔那样玩儿是一把好手,让他们上台面为重臣,实在拿不出手。我想呀,要抓紧把郭元振、姚崇、宋璟、张说、魏知古这些人调入朝中。”
刘幽求有些纳闷,问道:“这些人多为圣上的旧属,自然听从圣上的言语。若圣上一直听信太平公主的主意,这些人若入朝中,太平公主岂不是如虎添翼了吗?”
“你还是不明白。韦安石为父皇的旧属,现在身居高位,他与我也没有什么亲密关系,然此人有一个特点,你莫非看不出吗?”
“我实在眼拙。”
“此人不攀朋党,不媚上,不唯亲,唯以圣贤之理来衡量事情。那郭元振等一帮人虽多为父皇的旧属,然他们与韦安石大致一样的脾性,所谓‘物以类聚’是也。”
刘幽求明白了,说道:“殿下想让这帮人入主朝廷,形成仁义之风,以革前段乱政之弊。”
李隆基悠悠说道:“是啊,我多读贞观故事,对那时‘君明臣贤’的氛围无比向往。刘兄,我们浴血诛灭韦氏,固然为自身免祸计,然我的心中常怀这样一个梦想,就是朝野再现贞观时代的清明风尚,如此才是天下之幸。”
刘幽求点头赞同。
其实在李隆基貌似冠冕堂皇的话语背后,还隐藏着这样一个私心:自己除了起事的这帮人之外,再无其他的朝中人脉资源。李隆基深知韦安石这帮人吃够了女人乱政的苦头,他们皆思奉李唐为正朔,竭力想把朝廷恢复到清明为政的局面。若如此,他们肯定不愿意看到强势的太平公主干政,从而走到韦太后时的老路,李隆基想利用这一点成为自己制衡太平公主的手段。毕竟,这帮人多为李旦的旧属,将他们引为朝中重臣,李旦肯定愿意,太平公主也没有戒心,授任过程绝对顺利。
刘幽求这时又想到一个主意,说道:“殿下,该是劝圣上早立太子的时候了。”
李隆基心如电转,答道:“是啊,现在新皇上位,百官也大致稳定,就缺一个太子了。刘兄,你以为胜算如何?”
刘幽求明白李隆基所指,遂答道:“我以为应有八成的把握。殿下,你若认为可行,明日朝会之时,我就率先提出。”
李隆基沉吟道:“你来提出?只怕有些不妥吧。外人皆知你是我的人,所谓瓜田李下,这样岂不是有了痕迹了吗?”
刘幽求反问道:“我若不率先提出,又有谁来说呢?”
李隆基陷入沉思,他左思右想,实在想不出一个合适的人儿,由此可以看到李隆基的朝中人脉资源实在窘迫!没奈何,也只好由刘幽求赤膊上阵了。他点点头,说道:“好吧,你斟酌好言语,千万不能授人以柄。唉,其实你一出言,别人定会以为我新立大功,以此为恃指使你出面。没奈何,只好任别人随便去想吧。”
刘幽求在朝会时提出立储之事,由此激起了轩然大波。
太平公主现在有拥立之功,其入宫之时更加气势逼人,可以直入直出,无人拦阻。
李旦看到妹子前来,心中大为高兴,说道:“我正想着你呢,你若不来,我还要派人去唤你。”
太平公主笑道:“这里非相王府那样好登门,四哥固然下旨让我可以直入直出,毕竟来一趟要费周折。四哥,你这数日在宫内还好吗?”
“有什么好?唉,我早就说过不愿当这皇帝,有那么多的繁文缛节不说,还要处置那么多的烦心事儿。我那相王府与宫内相比虽小,然在那里住惯了,觉得处处都很亲切,不像这里,处处都透出陌生。”
太平公主心想四哥还是老样子,许是他在漫长的岁月里果然修持好了心性,以致现在当了皇帝感觉不适应,遂劝道:“四哥不该有此心思,前段时候我们皆岌岌可危,如今大祸已然消弥,天降大任于你,此为你推卸不开的职责。四哥,你要打起精神。”
“嗯,你今后要多入宫,我们一番谈说,就可轻松许多。”
“我也不能入宫太多,有些好事之人若见我频繁入宫,弄不好又会鼓动言官,弹劾我妄自干政,如此我就吃罪不起了。”
李旦道:“不妨。你我兄妹至亲,谁敢来妄言?”
太平公主笑道:“对了,如此方为皇帝的气派,我瞧着欢喜。”
李旦道:“我今日想见你,缘于今日朝会之时提到了立储之事。韦公当时说道,立储事大,让我与勋戚及重臣多加商议。你正好来,我想听听你的主意。”
太平公主点头说道:“不错,应该抓紧立储了。此位若空置太久,定会引起世人的无端妄议,我意马上要办。”
“嗯,那就抓紧办吧。妹子,你属意他们几个兄弟哪一个人呀?”
太平公主正色道:“四哥如此问话太古怪,储位之立有朝廷制度和祖宗规矩,岂是我随便属意哪一个人?自古以来,为绝祸乱,向以嫡长者为储。四哥家中,嫡长者难道还有第二个人吗?”
“哦,你也想立大郎为储。”
“非是我想,规矩如此。四哥若不想多事,为何不这么办呢?”
李旦叹了一口气,说道:“我难道不知这个规矩么?只是三郎刚刚立下大功,一些人在我耳边说要立贤者为储,如此让我犯了踌躇。”
太平公主展颜一笑,说道:“四哥呀,你现在当了皇帝,怎么还是犹豫的性子?天下世事纷纭,看似头绪繁乱,然其中不过一个‘理’字。就拿储位来说,你若立贤为储,就是破坏了自古以来的圣贤道理,有何颜面对天下人说理呢?”
“然三郎确实功劳很大,若立大郎为储,就有些愧对三郎。”
“你此为妇人之仁!三郎确实功劳很大,然你没有仔细想过他为何取得这些功劳。他若不是你的儿子,不是我的侄儿,他如何能一呼百应呢?说到底,别人看到三郎的背后是我们,他方能起事成功。四哥,你不要以为我在强词夺理,京城中如三郎这样的年轻人很多,为何只有三郎能够起事成功呢?”
李旦还是想不通,觉得妹子在这里说歪理儿。一个很浅显的道理,自己还有其他儿子,妹子也有几个儿子,他们为何就不能如三郎那样奋起自救呢?
太平公主明白哥哥还是不相信自己的理儿,遂又说道:“三郎为我们的晚辈,他做什么与我们亲手去做没有什么两样,那么不让他做什么,他也只有听从。”太平公主此话,显露出蛮横的态度。不过为儿女者以孝道为先,太平公主此话也不为过。
李旦不想为此事多伤脑筋,遂说道:“我知道你的意思了,此事让我再想想,总而言之,须以稳妥为要。”
“好呀,若要稳妥,当然要立嫡长者为储。”太平公主又紧逼了一句。
李旦听出了妹子话语中的异音,诧异道:“妹子此前最喜爱三郎,与我那几个儿子连话都不多说。你缘何现在改了性子,莫非不喜爱三郎了吗?”
“四哥呀,你现在当了皇帝,眼光就不能等同于常人。国家大事不能因为自己的喜怒来处置,像我现在之于三郎,一样喜爱如初呀。然储位为大事,难道我喜爱三郎,就要帮他说话,为此坏了规矩吗?”
太平公主的这一番话义正词严,说得李旦一愣,脸上竟然有些挂不住,遂讪笑道:“唉,你为何不为男身呢?如此我就不用再费这份心思了。罢了,我们不说这个话题了,我自会稳妥处置储位之事。”
太平公主又追问一句:“你以古制办吗?”
“当然。若要稳妥,须各方都挑不出理儿。”
看到哥哥接受了自己的主张,太平公主心里大为满意,遂快意说道:“好呀,储位一定,则万事皆顺。四哥,我今日前来,主要想向你进言,要想治世,须选良臣。”
“嗯,我知道。朝中之官既多又滥,多为‘斜封官’,没有几个会办事的。我既然当了皇帝,手下须有一批能臣帮我办事,否则以我一人之力,事儿办不好,还会把我累得半死。”
“好呀,四哥能这样想,肯定是一个好皇帝。四哥,我向你推荐几个人儿如何?这些人皆有相者之才,不用之实在可惜。”
“好哇,他们是谁?”
“我现在只想到了三个人,他们是被贬为外任的崔湜、窦怀贞和卢藏用。”
李旦哈哈大笑道:“妹子,你怎么会想到这三个宝贝?他们献媚韦氏,又多劣行,口碑甚差,这怎么可以?”
太平公主又正色道:“我们不提他们的品德,这些人的才具怎样?”
“嗯,他们皆有能耐。不过他们的品德太差,能耐越大,危害更广。”
“我却不这样认为。太宗皇帝之朝,有一个大臣叫封德彝,你知道吗?”
“我知道。”
“他在隋朝之时也是一个劣迹斑斑的人物,然他当了大唐之臣,将其坏心思皆收起,规规矩矩办了不少有益之事。我之所以提这个例子,是想告诉你,崔湜他们若能如封德彝那样收起劣心思,四哥再把他们管严一些,这些人还是能办些有益之事的。”
“只怕不容易。封德彝死后,太宗皇帝方才得知他曾暗地里协助太子建成,坏人就是坏人,那是不好改的。”
太平公主有些不高兴了,说道:“瞧你,我好心好意替你出主意,莫非我想帮倒忙不成?四哥呀,你当了皇帝,须虚怀若谷,海纳百川才是。哪个人没有毛病呀,能将其能耐为我所用,方为本事。”
李旦笑道:“好了,我难道不知道你在真心帮我吗?你不要着急,我记住这三个人了。也罢,把他们调回京城,边用他们边观察,如此就不拂了妹子的好意。”
太平公主笑了,又郑重说道:“皇帝是否为明君,关键是如何知人用人。四哥,你注意到了没有,跟随三郎的那帮人出身低微,这一次因立功登上高位,不说他们有些跋扈,他们因为缺乏历练,这处政能力一节就太稚嫩了。我听说,群臣们对他们的议论颇多。”
李旦点头说道:“不错,我注意到了。别说他们,就是那些万骑将士因为自恃功劳,近些时日在京城里也十分跋扈。我这些日子正要想些法儿,让他们收敛一些最好。”
太平公主笑道:“四哥,我们还是想到一起来了。”
李旦一拍脑袋,说道:“对了,这里有一道上表,却是弹劾钟绍京的。你过来,我们瞧瞧该怎么办?”
太平公主大喜,问道:“什么人竟然敢弹劾钟绍京啊?他可是刚刚立下大功之人。”
“是一名叫岑羲之人,他现任右散骑常侍。”
两人走至案前,李旦翻出岑羲的那道上表,将之交给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接过上表凝神观看,只见其中写道:“绍京虽有勋劳,素无才德,出自徒弟胥徒,一旦超居元宰,恐失圣朝具瞻之美。”
原来钟绍京以中书侍郎之身参知机务,亦为政事堂议事宰臣之列。李隆基的这帮密友毕竟出身层级太低,现在乍处高位,其议事和处理政事之时,往往出乖露丑,他们又是春风得意之时,所以言语间绝不吃亏。他们上位时日不多,早引起了同僚们的极度不满,私下里常常诟病他们的从政能力。
太平公主观罢,感叹说道:“四哥,看来官吏须逐级上升,还是很有道理的,像刘幽求和钟绍京他们,本来为一个低品小官,因立了些功劳,一下子成为重臣,其才具就显得捉襟见肘。我刚才向你建言召回崔湜他们,正为此意。”
“嗯,你有些道理。妹子,你以为此事该如何处置呢?”
“钟绍京毕竟刚刚建功,因言行不端将之罢官有些太过。可罢其京官,将之派至京外任一刺史即可,这样正好让钟绍京有一些历练机会。至于这个岑羲,其一片公心敢于弹劾现在炙手可热之人,看来是有为之人,我觉得应该擢拔之。”
李旦仔细想了想,遂说道:“好哇,就按你说的办。”
“我以为,岑羲此表须在朝会上宣示百官,号召百官以岑羲为楷模,皆以公心办事。四哥,你刚刚即位,朝中须有新气象,正好从此点切入。”
“好呀,你想得很周到。下次朝会上,就把这个事儿办了。”
太平公主满意地离开宫中,其行在路上,一直在想岑羲这个人物。她觉得这个人很有意思,应该让萧至忠前去示以招揽之意。毕竟,自己今天的寥寥数语,使岑羲的仕途一片光明,实有知遇之恩的。
太平公主的一番话坚定了李旦的立储之志,他决定按照嫡长制的规矩立李成器为太子。次日午后小憩后,李旦令人将五个儿子召入宫中,他有话要说。
李旦搬入宫内居住后,五个儿子依旧住在兴庆坊,只不过门额上又重新换了招牌。
五兄弟约齐后一同进宫,他们入殿后依序参见李旦,然后依令归于座上。李旦今日刻意在侧殿的静房里接见他们,这里空间较小,他们可以围坐在一起叙话,可以营造出很温馨的气氛。
李旦转头将儿子们看了数遍,然后满意地说道:“你们兄弟五人自小亲爱,至今友好如初,我很欣慰。许多兄弟们长大之后,为了蝇头微利,动辄争得头破血流,让人心寒。我可以自诩地说一句:我的儿子们永远不会。”
五兄弟面面相觑,想不通父皇今日为何说出这番话来,座中唯有李隆基心思甚敏,他隐隐猜出父皇今日可能要谈储位之事。
李旦目视李成器道:“兄弟和睦,主要看老大做得如何,大郎这些年友爱兄弟,付出甚多,我还是很满意的。”
李成器低头说道:“父皇谬夸儿子了。其实我们家庭和睦,缘于父皇性情恬淡,对儿子们的过失包容甚多,儿子们努力秉承父皇之风,如此渐行渐积,方有今天。”
李旦笑道:“我当了皇帝,身边奉承者日多。你莫非也学了此调,也来奉承我吗?”
座下的几个儿子不禁轻笑,场面的气氛变得活泛起来。李成器答道:“儿子只是实话实说,不敢妄自奉承。”
李旦道:“这就对了。我们一家谨慎处事,不敢狂妄,如此方能平安走到今天。我现在当了皇帝,你们居家或办公时依然要谨慎做人,方为正途,不能随着境遇变化而变。”
这是父皇的训言,几个儿子齐声答应。
李旦闭目想了一会儿,然后说道:“我今天把你们叫过来,是想商议一件大事儿。前次朝会上,大臣们提出亟需迎立储位。我这两日细细想了,此事重大,又须稳妥,我们可先商议一番,然后再到朝中宣示。”
座下五人没有言语,静听李旦下面的话。
李旦缓缓说道:“我想好了,大郎成器仁义为怀,谦逊慈爱,极得兄弟爱戴,又符合立嫡长为储的规制,可立大郎为太子。”
座下之人除了李成器之外,皆赞成此议,他们起立躬身道:“大哥为太子,实为众望所归。请父皇颁布天下,早立太子。”
李成器却起立来到李旦面前,叩首道:“父皇,此事万万不可,儿子说什么也不能当太子。”
李旦道:“我的决定你知道了,你弟弟们皆赞成,朝中的许多臣工也主张立嫡长者为储,你为什么不能当太子了?”
李成器再叩首道:“儿子孝顺父皇,友爱兄弟,此为长子的本分。国家储位须贤者居之,我才疏智浅,难堪此任。儿子以为,三弟隆基才具超卓,近来又有诛韦拥立之功,储位可由三弟领之。”
李旦道:“说你谦逊慈爱,看来一点都不假,你起来说话。”
李隆基此时也奔过来,伏地叩首道:“父皇,您千万不可听大哥之言。储位向来由嫡长者居之,不可为此坏了规矩。父皇欲立大哥为太子,我们兄弟几个都十分欢喜,就请下诏抓紧宣示天下。”
李旦道:“一个还没有起来,又马上跪下来一个。你们如此友爱相让,我很欢喜,不过国家制度不能因之废之,都起来说话。你们,过来把他俩拉起来。”
呆立在一侧的三兄弟急忙过来,把李成器和李隆基拉了起来。
李旦说道:“你们这样很好,不枉兄弟一场。此前也有人在我耳边说过,说三郎这一次诛韦拥立之功实在不小,且其过程中表现出来明毅决断之能,有储君之风范。其实大郎和三郎都很好,我所以舍三郎而取大郎,主意缘于这样的考虑:有句话叫做‘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假若我百年之后,大郎友爱兄弟得兄弟之助,则可以长久安定天下。”
李成器坐在那里忽然泪飞如雨,哽咽道:“父皇的心意,儿子十分明白。然儿子决计做不了太子,若父皇一意孤行,儿子只好一死了之。”
一向脾气甚好的李旦顿时大怒,斥道:“刚才说你仁孝,你却为不当太子以死逼我,这不是忤逆吗?大郎,你一向恭顺无比,缘何今日生出犟劲儿,莫非要撞到南墙上吗?”
李隆基此时劝道:“父皇,大哥许是一时想不开,请容与时日,由我们几个好好劝劝他,此事不可性急。”
李旦道:“也罢,我今日叫你们过来,就是想先与你们通个气儿,非是今明日就宣示天下。这个大郎,快把我气死了。三郎,此次立大郎为太子,你心中果然乐意吗?”
李隆基再复起身,躬身禀道:“儿子这一次办了一些事儿,无非是顺应天下之势,利用父皇之威方才成功。说到底,就像世人说的那样,此为父皇之功,儿子不过多跑了一些腿儿。儿子若恃此虚名图非分之想,即是不仁不义之人。大哥素得兄弟们爱戴,他为太子,实为我等兄弟之热望,儿子实在欢喜。”
“嗯,你说得有理。”
“父皇,大哥为太子,定能辅佐您治国有功。儿子心中还有一个主意,若父皇能够采用,相信有如虎添翼之能。”
“嗯,你说吧。”
“韦氏及武氏之党现在如鸟兽散,朝中重臣缺员许多。儿子以为,若想治国有功必须选拔良臣,应该把郭元振、姚崇、宋璟、张说和魏知古等人调入朝中,并委以重任。这帮人既对父皇和大哥忠心,又有相当才具,他们肯定能忠心办事,如此就能开创朝中新局面。”
李旦点头赞道:“好哇,你的提议甚好,此事马上就办。大郎,你当了太子,须像三郎这样时刻考虑政事,则是国家之福。”
依旧抽泣的李成器俯低了身子,央求道:“父皇,请收回成命,儿子宁死不愿当太子。”
李旦满脸不高兴,斥道:“君无戏言,说出的话怎能收回?你们把他架回去,好好劝说他一番。”说罢,他起身出外,摔门而去。
众兄弟将李成器架出宫外然后上车回府,李成器一直垂泪不止。五弟李隆业觉得奇怪,说道:“大哥,父皇让你当太子,此为喜事啊,你缘何如大难临头,如此哭泣不已呢?”
二郎李成义与李成器年龄相若,两人平时颇为默契,他略知李成器的心事,遂斥责李隆业道:“你什么都不懂,不许多嘴。你要么乖觉地在这里侍候大哥,要么不在这里胡说八道,早点回府去。”
李隆业觉得委屈,自己无非说句实话,竟然惹得二哥如此大怒,心里虽觉得憋屈,然平时也是随和的性子,遂缄口不言。
李成器泪眼婆娑,执起李隆基之手说道:“三弟,你这一次说什么要救我一救,若父皇让你当太子,你千万不可推托。”
李隆基有些大惑不解,说道:“大哥的话让我不明白了,今天父皇让你做太子,即使你不做,还有二哥嘛。五弟刚才说得对,被立为太子实为喜事,应该庆贺才对。”
李成器尚未说话,李成义抢先说道:“三弟,怎么又把我扯进来了?大哥说得对,这个太子之位看着令人眼热,却不是任何人都能来做的。许是你坐上还没稳当,已然又掉了下来。三弟,我们兄弟五人唯有你谋虑超卓,文武双全,近来又立有大功,此太子位舍你其谁呢?”
李隆基摇头道:“二位兄长的好意,愚弟心领了。只是这太子之位,非你我兄弟推让一番就能定下来,那是需要父皇依国家制度与重臣商议而成。依国家制度,此太子位唯大哥能领之,何必推辞惹父皇不高兴呢?”
李隆业接言道:“对呀,大哥就不要推辞了。”
李成义怒道:“五弟,你闭上嘴不成吗?”
李隆基再劝道:“大哥,我们兄弟今日依父皇之旨劝说你一回,你好歹赶快认了最好。父皇那里,我可以代大哥跑动一回叙说明白,让父皇早日下旨定大哥太子之位。”
李成器想了想,伸手抹了一把眼泪,然后挥手道:“你们都回吧,容我独自静一静,让我好好想想。三弟,父皇那里就不劳碌你了,我自有主意。”
第二日辰时之后,李成器独自来到宫城求见李旦。
李旦看到李成器,大吃一惊,问道:“你缘何一夜之间潦倒如此?似乎又长了数岁。”
李成器涕泣请道:“父皇昨日的话儿,让儿子心如重铅,所以困顿如此。父皇若想让儿子好心境,就请收回成命,让三弟为太子吧。”
李旦怒道:“你果真是个死脑筋,想了一夜,亦复如是。你向来恭顺,缘何此次如此执拗?”
李成器道:“总而言之,父皇坚执让儿子当太子,就是把儿子逼上了绝路。”
李旦颓然低头,叹道:“你冥顽不化,让我大伤脑筋。这样吧,我把你姑姑唤来,让她劝说你一番。”他不待李成器回答,就唤人去传太平公主入宫。
李成器决然道:“父皇就是唤姑姑过来,终究于事无补。父皇,儿子一生恭顺,何曾有违逆父皇的时候?儿子所以铁心拒绝父皇好意,缘于此事实在不能。”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