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说雍正

_5 纪连海(清)
金恒源先生:错了,从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正史的史料,首先动手的是四阿哥胤禛,不是隆科多。四阿哥胤禛到天坛去了以后,从初十开始——根据史书记载,每天三次派侍卫和太监去畅春园寝宫。康熙皇帝说了,不再见什么人。任何人不见的情况下,四阿哥胤禛每天派兵进去,派侍卫进去,这个都是跟康熙皇帝是对着干的。
主持人今波:就觉得整个皇四子胤禛所采取的一系列姿态有点居心叵测的感觉。
金恒源先生:八到十个小时不到,我认为就是抗旨。他没有任何理由迟到八个小时不去。这个时候开始是一个标志,他八个小时不去,康熙皇帝已经对局面失去控制了——他控制不了他这个儿子——四阿哥胤禛了。
主持人今波:关于失控,您有什么看法没有?
纪连海老师:肯定是康熙皇帝病重,然后外边的局势由不他摆布,但是同时也由不得皇四子胤禛摆布。
主持人今波:所以纪连海老师还是坚持一切都是隆科多的事。
纪连海老师:肯定皇四子胤禛摆布不了局面。
主持人今波:这一点上面,我们依然还是有分歧。金恒源先生是觉得四阿哥居心叵测然后康熙皇帝失控。纪连海老师是说连皇四子胤禛自己都控制不了隆科多了,最后幸亏隆科多选择了皇四子胤禛,然后皇四子胤禛才能够顺利的登基。你们两个人区别的是动机,就是没有诏书的情况下。
七、参汤事件谜案
问题:传说真相到底如何呢?
主持人今波:民间传说康熙皇帝是被他的儿子皇四子胤禛用人参汤毒死的,就是关于在康熙皇帝临死前的那碗人参汤上面。有的说干脆就是皇四子胤禛直接端进去,硬扳开康熙皇帝的嘴,给灌进去的。这种演义很多了,但是这碗人参汤好像很多史料当中记载就是导致康熙皇帝直接死亡的根本因素。康熙皇帝到底是他杀还是明显的一个医疗事故。那您两位能不能阐述一下观点,因为我倒觉得这个里面是不是包含着篡位或者顺位的动机。
金恒源先生:我觉得康熙皇帝之死和雍正皇帝继位有直接的关系。根据当时的情况,康熙皇帝如果不死,我认为皇四子胤禛绝对继不了位。
主持人今波:那么您觉得这个康熙皇帝的死是正常死亡?还是觉得?
金恒源先生:四个字——突然、蹊跷。死得很突然,死得很蹊跷。
金恒源先生:他是十一月初六,从南苑到畅春园以后,史料记载就是感冒,但是所有的史料一直到他死,始终不见找御医,这个就不正常。我们假设一下,康熙皇帝原来是病了,感冒了;后来是病危了,并发症了,按照有的人说心脑血管并发了,即使是存在——那么在他死以前,毕竟应该有一个我们现在讲的病危通知。
纪连海老师:也得有一个预兆。
金恒源先生:但是现在这个史料里边,没有任何病危的症状,紧急的状态或者抢救,都没有。这也是不正常的。
金恒源先生:那么现在我们就切入到人参汤。这个事情很简单,因为康熙皇帝身边的贴身的侍卫,这可是24小时不离的。只要这些人说一下,四阿哥确实没有这个事情,就可以证明了。很简单。
主持人今波:说清楚了,没事了。
金恒源先生:讲清楚了,这个侍卫是24小时不离身的。
主持人今波:但是他们说了吗?
金恒源先生:现在所有的史料没有一个侍卫说这个事情是造谣。四阿哥没有这个事情。如果有,第二个,御医也可以证明。虽然史料当中没有记载御医,但是事实上肯定当时有御医。尽管现在没有,但事实上肯定有。
主持人今波:有可能皇四子胤禛在11点钟到了以后,就开始控制住这个康熙皇帝。整个的这个寝宫,都被皇四子胤禛控制住了。
金恒源先生:对,我正是这个观点!什么理由?一个就是康熙皇帝召皇四子胤禛,皇四子胤禛没有任何理由人在北京,18公里的路,皇四子胤禛他不去。我认为皇四子胤禛是心不安,心虚理亏。
纪连海老师:我倒不觉得是心虚理亏。
主持人今波:在人参汤这个问题上,您刚才说了,皇四子胤禛可能控制了整个当时的寝宫。在那个地方,御医也得听皇四子胤禛的,然后所有的侍卫你们都得听皇四子胤禛的。那么这种下毒的可能性是不是存在呢?
金恒源先生:他不需要放毒。
主持人今波:为什么呢?
金恒源先生:康熙皇帝平时不大进人参。他是发高烧了,热度很高了,很高。
主持人今波:人参汤内有没有毒呢!没有毒的,但是人参本身当时的那种状况下,不能喝,喝了就玩完了。按常理,当时康熙的身体不能喝人参汤,那为什么还要上人参汤呢?究竟是谁害死了康熙皇帝呢?会不会出现这种可能,就是说,一定是皇四子胤禛当时把局势控制了,才可以在这种情况下,明知道人参汤不行,还要上人参汤呢?
金恒源先生:对。皇四子胤禛已经把御医换过人了。而这些人不能在正史上出现,康熙皇帝病危,应该有哪些人?这些都有规矩的。那么现在皇四子胤禛把这些人换了,换的这些人,不能上这个名单上面来公开,所以他们干脆回避,不讲这些。
纪连海老师:您开始的时候,一直在说,十一月六号康熙皇帝感冒了,小病,没找医生。七号、八号、九号、十号,您都认为这么多天康熙皇帝有病吗?
金恒源先生:是有病的。
纪连海老师:病重吗?
金恒源先生:不重。
纪连海老师:不大重吧?
金恒源先生:对。
纪连海老师:那么您认为这么多天,康熙皇帝请御医了吗?康熙皇帝身边有医生吗?
金恒源先生:应该有。
纪连海老师:应该有?那么您认为从头到尾,从六号一直到十三号康熙皇帝死这中间都有医生?
金恒源先生:从情理上讲康熙皇帝自己有病就应该找御医,但是现在所有的史料记载,包括雍正皇帝自己本人的,还包括《大义觉迷录》都没有找御医的记载。这个我们必须按照事实来讲。
纪连海老师:这个我听明白了,那么您前面在做分析的时候呢,您就认为在这中间实际上是康熙皇帝身体是越来越好,一直在问安。问安了以后,,您这儿又冒出来一个康熙皇帝一直有医生,我觉得你自己这儿?
金恒源先生:有什么矛盾?
纪连海老师:对。
金恒源先生:没有矛盾!康熙皇帝就是借身体不好这个借口回去的。
纪连海老师:您说的是借口,转眼您就说确实有医生。
金恒源先生:这里边有一个,刚才有一个。
纪连海老师:我也认为有医生。
金恒源先生:他八个小时不到,什么原因我们不去管他。对于当事人这个康熙皇帝,在精神上是一个打击。
主持人今波:御医在不在的问题,您觉得对说明这件事情有什么意义吗?
纪连海老师:如果您开始说的是,六号康熙皇帝有病了,然后上哪呢。说是康熙皇帝感冒,很小的病,您说实际上身体无恙。那么我根据您的这种想法,我认为,康熙皇帝没什么大病。所以呢不用吃药,这样也就解释了他天天在问到底有病没病,天天在那恭候的问题。真有病还是假有病?
金恒源先生:史料记载,康熙皇帝是身体不愈回畅春圆的。而且皇四子胤禛每天派人去问安。说明大病小病总归还是有病,没有病不要去问安的。
纪连海老师:但是您又同时认为,在这么多天时间里,这个医生——就是按照您设想的这个医生从头到尾都换过了?
金恒源先生:我是从史料里边看到,从他一直开始称有病一直到死,史料里面始终不见御医,不正常,肯定有问题。应该是要见御医的。哪里有皇帝生病一直到死从来不见御医两个字呢?初六到十三,将近有8天的时间说了有病、但去一直到死不见御医?你说正常不正常?
纪连海老师:我倒觉得,您看这中间,皇四子胤禛问了半天安,每天都是一个字安,他每天还要恭候,所以我现在认为,康熙皇帝这些天根本就没大病!
主持人今波:为什么康熙皇帝没有大病竟然会死掉呢?
八、隆科多选择皇四子胤禛谜案
纪连海老师:我是按照金恒源先生的推测说康熙皇帝没有大病的。
金恒源先生:您看你自己,您看你逻辑推测。
纪连海老师:我是按照您讲的故事我从中间推测,认为他没大病。
金恒源先生:我不是讲故事,我是讲事实。
纪连海老师:您说如果说有病的话,那我们怎么来解释,您刚才是七号到十号,康熙皇帝安排了那么多事。康熙皇帝在做这个工作的同时,也证明了康熙皇帝非常清醒!换句话说,康熙皇帝没有任何问题!康熙皇帝在做防止别人废立自专的努力。废立自专的这个“废立”是一个词,或废或立,都由某一个人控制,这一个人应该是皇子。
金恒源先生:我没明白你的意思,是隆科多来搞废立还是哪一个皇子搞废立?
纪连海老师:问题在于他设下了这个阴谋对不对?
主持人今波:您认为这个废立自专很可能就是隆科多是不是?
纪连海老师:那个时候不是隆科多。
金恒源先生:是谁呢?
纪连海老师:不知道是谁,但不是您说的这个事。
金恒源先生:噢,他不知道是谁。
纪连海老师:问题在于谁给的人参汤。所以我认为这个人参汤只有隆科多给的,因为他是整个那个地区的警卫。
金恒源先生:如果是这样的话,皇四子胤禛一句话就可以讲了,这个人参汤不是我给的,是隆科多给的。皇四子胤禛何必要背这个谋父的罪名呢?当时就说他谋父嘛,他马上就可以说了,他为什么不说这个事情?
纪连海老师:不能这样说。
金恒源先生:怎么不能这样说?
纪连海老师:那样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人参汤是隆科多上的,那么隆科多是有意杀害我的父亲,然后又选择了我当皇帝,这个谎话是绝对不可以这么说的。
金恒源先生:他谎话多了。
纪连海老师:但是这一点恰恰我认为“这个人参汤是我上的”,这一点是谎话。恰恰这人参汤不是他给的。
主持人今波:你的意思是说皇四子胤禛还愿意主动帮隆科多来背这个黑锅?
纪连海老师:他必须得背这个黑锅,他坐的这个皇位才有道理,否则的话是隆科多谋害了他的父亲,又选择了他。
主持人今波:好像就是为了他才谋害了他的父亲。
纪连海老师:不是!隆科多为了自己的利益,谋害了四阿哥的父亲。然后这四阿哥做了皇帝。那么如果我否认了隆科多,那就等于否认了我。整个我还怎么坐皇位?
金恒源先生:有一个关键就是雍正皇帝自己亲口说八阿哥拿这件事报复他,这个“他”是雍正皇帝——四阿哥,不是隆科多。
纪连海老师:他是说拿这件事报复他,是说“这件事”他说不清楚,他完全不能说清楚。说清楚吧,整个这个事情全都否定了。恰恰是他说不清楚,这件事他解释不清楚,所以八阿哥在他看来如此地坏。
主持人今波:又是隆科多这个人主动选择这个问题,主动地去把康熙皇帝药死了。
纪连海老师:隆科多这个人,你看他这么多年“忠心耿耿”。我可是打着引号的。他掩藏着这么多年,实际上他是一个外戚的身份,企图操纵这个政权,换得佟家的江山。
金恒源先生:我不赞成,你认为是削弱康熙皇帝那些东西,我认为是对四阿哥的,你认为是对隆科多的。
纪连海老师:我认为是对佟家的。
金恒源先生:就是隆科多已经感觉到他已经受到康熙皇帝怀疑了。
纪连海老师:对呀。
金恒源先生:他就加紧倒向了四阿哥,我还是这么认为。
纪连海老师:我也是。我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了最不可能的人——四阿哥,我跟您一样,我也认为这个四阿哥好象不应该是做皇帝的。这点咱们没有问题。
金恒源先生:不,不。你的潜台词我已经听明白了。就是这个遗诏是没有的,康熙皇帝也没说过立谁,正好康熙皇帝死了。隆科多说是立谁就是立谁了,你是这个意思。
主持人今波:隆科多有这个操作的能力?
纪连海老师:我跟您说。甚至我可以说到什么么呢?康熙皇帝说了立谁都不行。
金恒源先生:现在你的意思是隆科多主动去选择了皇四子胤禛?
纪连海老师:隆科多跟皇四子胤禛不是一党的。
金恒源先生:为什么隆科多跟皇四子胤禛不是一党的?隆科多有什么理由要这样子做?
纪连海老师:隆科多跟皇四子胤禛如果是一党的话,那么皇四子胤禛就不会用那么多的赞美之词说隆科多舅舅。如果隆科多是一党的话,那么他们结党应该是很早、很知心的,所以隆科多便不会有日后的祸从口出这种下场。
金恒源先生:隆科多这么大的一个事,弄不好就杀头的。隆科多如果主动选择皇四子胤禛的话,那肯定不是一天两天,这就跟您说的有矛盾了。因为日后的雍正皇帝说,隆科多这个人我们以前不了解他多少错多少错,说明他们两个人以前没有什么。
纪连海老师:日后的雍正皇帝说隆科多叫什么超群拔类,就这句话恰恰证明他们前面的确是很不熟悉,恰恰是因为不熟悉,所以在这个时候他选择了皇四子胤禛,所以皇四子胤禛反过来说隆科多是第一,所以皇四子胤禛才那么如此地激动、如此地得意忘形的称隆科多为隆科多舅舅。
主持人今波:您说那个时候整个对于皇四子胤禛来说,那是个意外?
纪连海老师:纯意外,天上飞来的东西。
主持人今波:皇四子胤禛连想可能都没想过有人硬把他推到皇上的位置上?
纪连海老师:隆科多这个人应该说隐藏得非常之好。
主持人今波:现在,你们两位的分歧就变成这样子。我们从雍正皇帝本身来说,您这边变成了雍正皇帝是活生生地被隆科多推上皇位——等于黄袍加身了。
纪连海老师:就是这个意思。
主持人今波:雍正皇帝自己没有什么事。应该是雍正皇帝主动去主动争取的。
金恒源先生:对。
纪连海老师:谁主动?谁被动?
主持人今波:你们双方确实都有很多的史料证据,同时也有一定的推测和分析。我想在学术界存在这样的争论特别正常。电视机前的各位,您觉得哪个有道理,您姑且先收着,也许哪一天会发现新的证据,会有一个明辩。两位带给我们太丰富的清宫大戏了,也就是因为有这么这么多的线索,这么这么的复杂,所以使得今天的争论就给我们演绎出清宫之内完完全全的那种复杂的情况。
金恒源先生:宫廷斗争。
主持人今波:太难懂了。
纪连海老师:这才是真正的宫廷斗争。
主持人今波:没错,谢谢!
主持人今波:关于雍正王朝,我们后面还要接着讲下去,我们在讲的过程当中,金恒源先生先生你看到还有些什么问题,还有些什么出入的地方。也欢迎您来给我们进行指导,也跟纪连海老师进行交流。
金恒源先生:应该的。
主持人今波:今天感谢两位,谢谢,谢谢您!
纪连海老师、金恒源先生:谢谢!
第七章 雍正皇帝继位之谜(下)
我们前面曾经说到:关于雍正皇帝的继位,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有三种说法:“遗诏继位说”、“改诏篡位说”和“无诏夺位说”。“遗诏继位说”现在很难站稳脚跟。而我所持的“无诏夺位说”在前面与“改诏篡位说”进行PK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把主要观点展示给朋友们了。但是,朋友们要想看懂这些,必须是对当时的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而有些对于当时的情况不是很了解的朋友们在看上一章的时候似乎就有些困难了。
因此,我们本章的任务就是再简单的叙述一下雍正皇帝继位的前前后后。这里面有如下的问题需要澄清:
一、康熙皇帝生前到底喜欢谁?
有人认为康熙皇帝意中的继承者是皇十四子胤禎,派他做抚远大将军,就是让他立军功、掌军权、树威信以备接班。
其实,这只是一相情愿而已!康熙皇帝培养皇十四子胤禎做抚远大将军并不能证明皇十四子胤禎就是康熙皇帝的意中人!证据如下:
第一、这远远没有当初培养皇太子胤礽那样做得更好。
当初康熙皇帝培养皇太子胤礽是他自己外出,让皇太子胤礽监国——培养皇太子胤礽治理国家的能力——而不是外出打仗——即使是外出打仗,也是带在自己的身边。
第二、做抚远大将军、掌握军权与培养接班人有着本质区别。
培养接班人是要全面培养的,更加侧重于管理国家;而做抚远大将军、掌握军权就简单多了!
第三、事实上,康熙皇帝对于每个子女都是很喜爱的。他都会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让他们干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法国耶稣会士白晋写给法王路易十四的信中说,康熙皇帝亲自给皇三子胤祉讲解几何学,并培养其科学才能。后又让皇三子胤祉等向意大利耶稣会士德理格学习律吕知识,“命臣德理格在皇三子、皇十五子、皇十六子殿下前,每日讲究其精微,修造新书”。康熙皇帝命在畅春园蒙养斋开馆,派皇三子胤祉主持纂修《律历渊源》,汇律吕、历法和算法于一书。皇三子胤祉还为《古今图书集成》的纂辑做出贡献,成为康熙朝一位杰出的学者。
康熙皇帝对有的皇子练字,做出具体规定:每一日要写十幅呈览。在康熙皇帝的严格要求与督促之下,皇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七子胤祐、皇十三子胤祥和皇十四子胤禎等,都写得一手好字。皇二十一子胤禧,史载其“诗清秀,尤工画,远希董源,近接文徵明”。皇三子胤祉和皇七子胤祐,以其尤长书法而受命书写康熙皇帝景陵的《神功圣德碑文》。
结论:康熙皇帝对于自己的儿子都喜欢。但是这些儿子们也都有些问题让他不太满意。
二、康熙皇帝生前为什么让皇四子胤禛代他祭天?
事件回放:1722年12月17日(旧历十一月初十),即康熙皇帝去世前三天,他派皇四子胤禛到天坛去祭天,有人说康熙皇帝这样做是故意回避和控制皇四子胤禛,有的说这恰恰是康熙皇帝准备传位给皇四子胤禛的一种暗示。那么当时康熙皇帝真正的用意究竟是什么呢?康熙皇帝派皇四子胤禛去祭天是为了控制皇四子胤禛还是为了传位给皇四子胤禛呢?
实际上,康熙皇帝让皇四子胤禛代他去天坛祭天,正是准备传位给皇四子胤禛的一种暗示。也可以说,这正是康熙皇帝更加喜欢皇四子胤禛的一种表现——康熙皇帝那么多的儿子,不是谁都可以代康熙皇帝祭天的!
如果我们说康熙皇帝让皇四子胤禛代他去天坛祭天不能证明康熙皇帝有意、有遗旨让他继位的话,那这世界上就真的没有天理了!如果我们认同这一条的话,那么我们也同样不能证明康熙皇帝对于任何一位皇子有意、有遗旨让他继位。
在封建社会,代皇父祭天这样做远远比做什么大将军更为重要的多——毕竟天子、天子、老天爷的儿子呀——君权神授嘛!
我们退一万步讲,即使我们认同康熙皇帝让皇四子胤禛代他去天坛祭天并不意味着皇帝要传位给自己的这个儿子的话,那么我们也似乎更加没有任何办法得出皇帝要传位给自己的第十四个儿子胤禎的结论来。那倒是能够从另外一个角度间接证明雍正皇帝是“无诏夺位说”了。
三、康熙皇帝临终当天是否有过召见七位皇子和隆科多入一事?
事件回放:康熙皇帝在临终的当天——公元1722年12月20日(旧历十一月十三日)寅刻,宣召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共七位阿哥和隆科多进宫,向他们宣谕:“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问题在于,这么重要的决定,既然将继位大事告诉七位阿哥和隆科多,为什么不向当事人——继位者皇四子胤禛宣谕?所以有的学者认为这件事是无中生有,是雍正皇帝继位后编造的。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明显错误的。证据如下:
第一、不能凭空就如此说。这件事是否无中生有应该是有证据的。对别人的怀疑应该建立在确凿的证据的基础之上。如果我们没有确凿的证据的话,最好还是不要轻易得出结论。虽然,我也认为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我也认为这里面的确可能会有点问题。
第二、因为当事人——继位者皇四子胤禛在忙着代皇父祭天。一个在与老天爷对话,一个在与皇子们交代后事!这不是很合理的推断么?
四、皇四子胤禛在康熙皇帝临终当天三次问安,为什么康熙皇帝没有当面告诉由胤禛继承皇位?
事件回放:康熙皇帝在临终的当天——公元1722年12月20日(旧历十一月十三日),皇四子胤禛曾三次受召到康熙皇帝榻前问安,《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记载:“皇四子胤禛闻召驰至。巳刻,趋进寝宫。上告以病势日臻之故。是日,皇四子胤禛三次进见问安。”
问题在于,从皇四子胤禛曾三次受召到康熙皇帝榻前问安一事我们倒是可以证明,这个时候的康熙皇帝并没有糊涂。可康熙皇帝为什么在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12个小时之间,三次召见皇四子胤禛,都没有当面告诉皇四子胤禛由他继承皇位?有的学者认为:这反倒证明康熙皇帝没有向七位皇子宣布由胤禛继位遗旨这件事。
我也认为,这个时候的康熙皇帝并没有糊涂。但是康熙皇帝为什么这么做呢?原因如下:
第一、当时众位皇子们的工作还没有做好。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呀。那都是血的教训啊。
第二、最次也应该是这样的:恰恰证明康熙皇帝在最后一刻还在考察皇四子胤禛。
五、康熙皇帝是怎么死的?
事件回放:公元1722年12月20日(旧历十一月十三日),大清王朝的康熙皇帝在畅春园他的寝宫突然驾崩辞世。
问题在于,康熙皇帝到底是不是被皇四子胤禛给害死的?有一种说法:康熙皇帝是喝了皇四子胤禛送的人参汤被毒死的?
我认为,康熙皇帝是病死的。皇四子胤禛基本不会、也没有可能害死自己的父亲康熙皇帝!因为,当时的皇四子胤禛不在康熙皇帝身边啊!在康熙皇帝身边的是隆科多!
1722年冬,康熙皇帝在畅春园病重,隆科多奉命于御榻前侍疾。康熙皇帝临死前正在静养斋戒之中,王公大臣一律不准接见,而宫眷也被阻止入内。谁料康熙皇帝就在这种情况下无声无息地死去。在康熙皇帝身边的只有近侍太监。康熙皇帝晚年经常在其身边传旨的总管太监魏珠可能是陪伴康熙皇帝临终的少数目击者之一。也许正是魏珠将康熙皇帝猝死的讯息在第一时间告诉了隆科多。康熙皇帝驾崩以后,历史将步军统领隆科多推向了政治舞台中心。
六、康熙皇帝去世之后,为什么由隆科多一人单独向皇四子胤禛宣谕?
事件回放:康熙皇帝咽气之后,为什么由隆科多一人单独向皇四子胤禛宣谕由皇四子胤禛继位的遗诏?而宣谕康熙皇帝遗旨时王公大臣和其他兄弟都不在场?有的学者认为:这个康熙皇帝的遗旨是假的。
我认为,由隆科多一人单独向皇四子胤禛宣谕,有三种可能:
第一、别人都知道了;
第二、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康熙皇帝在经历了太多的皇子们的争斗之后特意授命自己最为亲信的大臣隆科多全权处理此事;
第三、整个事件很有可能是由隆科多蓄意安排的,与皇四子胤禛基本无关。
七、康熙皇帝去世之后,为什么4天后才公布《康熙遗诏》?《康熙遗诏》到底是真是假?
事件回放:《康熙遗诏》自然应在康熙皇帝去世之前已经定稿并经康熙皇帝审定,本应在康熙皇帝十三日死后立即当众宣布,为什么到十六日才公布?经过清史专家研究,这份《康熙遗诏》是参照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谕旨加以修改而成的。康熙皇帝说:“此谕已备十年,若有遗诏,无非此言。”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康熙皇帝临死之前,没有留下让皇四子胤禛继位的遗诏。这份所谓《康熙遗诏》是伪造的。
我认为,本来可以不颁布的——如果不是有人企图夺权的话。另外,问题是现在的确有这么一份《康熙遗诏》,还是要具体指出《康熙遗诏》是伪造的证据在哪里才可以以理服人。
八、康熙皇帝去世之后,为什么京城九门关闭6天?
事件回放:康熙皇帝崩逝的噩耗传出,京城九门关闭6天,诸王非传令旨不得进入大内。这就使人们产生“雍正政变”的疑问。
我认为,想想康熙皇帝的诸位儿子们过去的所作所为,这一切都不难理解了——恰恰是为了防止别的皇子们企图政变。
九、雍正皇帝对诸多兄弟的作为是否有“杀人灭口”之嫌?
事件回放:雍正皇帝继位后,就面临着兄弟们的不满和挑战。当时年满20岁的皇子共有15人:即雍正皇帝的大哥允褆、二哥允礽、三哥允祉、五弟允祺、七弟允祐、八弟允禩、九弟允禟、十弟允礻我、十二弟允祹、十三弟胤祥、十四弟允禵、十五弟允禑、十六弟允禄和十七弟允礼。
大阿哥允褆,在太子废立中得罪皇父,被夺封爵,幽于府第。康熙皇帝派贝勒延寿等轮番监守,并严谕:疏忽者,当族诛。允褆已成为一只不再见天日的死老虎。雍正十二年(1734年)死,以贝子礼殡葬。
二阿哥即废太子允礽,被禁锢在咸安宫。雍正皇帝仍不放心,一方面封其为理郡王,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西祁县郑家庄盖房驻兵,将允礽移居幽禁。雍正二年(1724年),允礽死去。
三阿哥允祉,本不太热心皇储,一门心思编书,但也受到牵连。雍正皇帝继位后,以“允祉与太子素亲睦”为由,命“允祉守护景陵”,发配到遵化为康熙守陵。允祉心里不高兴,免不了私下发些牢骚。雍正知道后,干脆将允祉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允祉死。
五弟允祺,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曾领正黄旗大营,后被封为恒亲王。允祺没有结党,也没有争储。雍正皇帝继位后,借故削其子的封爵。雍正十年(1732年),允祺死。
七弟允祐,雍正八年(1630年)死。
八弟允禩,是雍正皇帝的兄弟中最为优秀、最有才能的一位。但是,“皇太子之废也,允禩谋继立,世宗深憾之”。雍正皇帝继位后,视允禩及其党羽为眼中钉、肉中刺。允禩心里也明白,常怏怏不快。雍正皇帝继位,耍了个两面派手法:先封允禩为亲王——其福晋对来祝贺者说:“何贺为?虑不免首领耳!”这话传到雍正皇帝那里,命将福晋赶回娘家。不久,借故命允禩在太庙前跪一昼夜。后命削允禩王爵,高墙圈禁,改其名为“阿其那”。“阿其那”一词,学者解释有所不同,过去多认为是“猪”的意思,近来有学者解释为“不要脸”。允禩又被幽禁,受尽折磨,终被害死。
九弟允禟,因同允禩结党,也为雍正皇帝所不容。允禟心里明白,私下表示:“我行将出家离世!”雍正皇帝哪能容许允禟出家!他借故命将允禟革去黄带子、削宗籍,逮捕囚禁。改允禟名为“塞思黑”。“塞思黑”一词,过去多认为是“狗”的意思,近来有学者亦解释为“不要脸”。不久给允禟定28条罪状,送往保定,加以械锁,命直隶总督李绂幽禁之。允禟在保定狱所备受折磨,以“腹疾卒于幽所”,传说是被毒死的。
十弟允礻我,因党附允禩,为雍正皇帝所恨。雍正元年(1723年),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来京病故,送灵龛还喀尔喀,命允礻我赍印册赐奠。允称有病不能前行,命居住在张家口。同年借故将其夺爵,逮回京师拘禁。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才开释,后死。
十二弟允祹,康熙末年任镶黄旗满洲都统,很受重用,也很有权,但没有结党谋位。雍正皇帝刚继位,封允祹为履郡王。不久,借故将其降为“在固山贝子上行走”,就是从郡王降为比贝勒还低的贝子,且不给实爵,仅享受贝子待遇。不久,又将其降为镇国公。乾隆即位后被晋封为履亲王。这位允祹较之其他兄弟气量大,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享年78岁。
十四弟允禵,虽与雍正一母同胞,但因他党同允禩,又传闻康熙皇帝临终前命传位“胤禎”而雍正党篡改为“胤禛”,所以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兄弟。雍正皇帝继位,先是不许抚远大将军允禵进城吊丧,又命其在遵化看守康熙皇帝的景陵,再将其父子禁锢于景山寿皇殿左右。乾隆皇帝继位后,将其开释。
十五弟允禑,康熙皇帝死后,雍正皇帝命其守景陵。
境遇比较好的有三人:就是其十三弟胤祥、十六弟允禄和十七弟允礼。胤祥,曾被康熙幽禁,原因不详。雍正皇帝继位,即封胤祥为怡亲王,格外信用。允禄,过继给庄亲王博果铎为后,袭封庄亲王。允礼,雍正皇帝继位封为果郡王,再晋为亲王,先掌管理藩院事,继任宗人府宗令、管户部。胤祥和允礼显然早加入“胤禛党”,只是康熙皇帝在世时,十分隐秘,没有暴露。
因此,雍正皇帝对诸多兄弟或杀害、或监禁,似有“杀人灭口”或有口不能说之嫌。
我认为,雍正皇帝对诸多兄弟或杀害、或监禁,绝对不是“杀人灭口”,而是根绝后患!任何新任皇帝都要为自己的政权巩固做出种种努力。这是正常的行为,只是雍正皇帝的做法有点残忍而已。残忍本身并不能证明政权来路不正!
十、储位之争的余波——《大义觉迷录》之谜
雍正皇帝的皇位,是正取,还是逆取?从皇四子胤禛登极至今282年以来,既是学术界激烈争议的问题,也是演艺界火爆炒作的题目。皇四子胤禛继位是否逆取?历史没有留下记载。历史是胜利者的记录,正史不会也不可能会对皇四子胤禛逆取皇位做出记载。康熙皇帝生前未立皇位继承的遗诏,也不会留下一鳞半爪暗示皇位继承的文献。但自康熙皇帝宾天至雍正皇帝继统,就有皇位出自篡夺的传闻异说。雍正皇帝为此亲撰上谕驳斥,编纂《大义觉迷录》一书,想为自己洗刷不白。
雍正皇帝在《大义觉迷录》一书中,就“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好谀”、“任佞”等十项大罪,进行自辩,颁行天下。然而,事与愿违,欲盖弥彰,弄巧成拙,愈描愈黑,留下生动而曲折的历史故事。
十一、皇四子胤禛成功的原因探秘
皇四子胤禛之所以能登上皇位,主要不是因为他比其他兄弟聪明,而是因为他性格的两面性。他在做皇子的时候,能够“掩短显长”:
其长,诚孝皇父、友爱兄弟、勤勉敬业;
其短,残忍苛刻、猜忌多疑、虚伪急躁——虚伪造作将“残忍苛刻、猜忌多疑”的性格掩盖,特别是把自己贪禄天位的想法隐藏起来。
所以在角逐皇位时,诸兄弟失败,而皇四子胤禛独胜。雍正皇帝的两面性格是他取得皇位的秘诀,也是他巩固皇位的法宝。他在做皇帝时,极力表现出节俭、爱民,隐藏其奢靡、残忍。近年以来,关于雍正皇帝的学术论著与艺术形象,只突出、显现其节俭的一面,而忽视、隐藏其奢靡的另一面,这就给读者、观众以误导。
当然,雍正皇帝作为一个政治家,我们评价他的功过是非,主要的着眼点不应是其性情品格,也不应是其皇位的获得是否正当。皇位争夺问题是满洲宗室内部雍正兄弟之间的利益分配和权力斗争的结果,我们不能站在雍正的立场,也不能站在大阿哥、二阿哥、八阿哥等的立场,而应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来看待这件事情。我们对雍正皇帝的评价,关键要看他对中国历史、对人类文明做了哪些事情。
说起电视剧《雍正王朝》,我们必然要对雍正皇帝做出一个简单的评价:雍正皇帝在位虽然只有13年,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是很短暂的一段。时间虽然不长,地位却很重要。雍正皇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在过去传统的历史书籍中,他一直是以一个暴君的形象出现的?而在《雍正王朝》中,他却又成为了一个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好皇帝!
正像周思源老先生所言的那样,“自打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播出后,雍正皇帝更加‘出色’。倘若评选中国五千年十佳领导人,康、雍、乾三位当入选无疑,而且准能名列前茅。”
这真是让我们这些历史的门外汉们搞不懂了?这历史究竟是怎么了?历史上的雍正皇帝到底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要想搞清楚历史上的雍正皇帝到底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们先要从雍正皇帝继位的背景——也就是康熙皇帝晚年谈起!
康熙皇帝晚年,诸皇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震撼了朝野上下,最高层的分裂导致政局不稳,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朝廷内外党派林立,勾心斗角;官场腐败,贪贿成风;苛捐杂税,民不聊生;民变、起义此伏彼起,揭竿而起者都拥众上千直至数万;准噶尔蒙古在西北边疆的分裂活动日益猖獗;沙俄在北方一直虎视眈眈。
雍正皇帝在这种形势下继位,看起来的确是很难啊!那么,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他做了哪些工作呢?
十一、雍正皇帝巩固政权的措施
在这种形势下,雍正皇帝继位以后,除了诛杀兄弟之外,还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