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100伟人排行榜

_3 佚名(当代)
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去世。临终前,他没有指定继承人。欧麦尔旋即支持穆罕默德的岳父阿布?白克尔为继承人。这个选择避免了战争,使阿布?白克尔成为第一位哈里发(意为穆罕默德的继承人)。阿布?白克尔是一位成功的领导者,但上任两年就去世了。然而,他指定欧麦尔为继承人(他也是穆罕默德的岳父),这又一次避免了战争。634年,欧麦尔成为哈里发,直到644年被一名波斯奴隶刺杀身亡。临死前,他在病榻上指定一个由6个组成的委员会选举继承人,战争再一次被避免了。委员会选取定奥斯曼为第三位哈里发,统治时间从644年到656年。
阿拉伯人许多重要的征战,发生在欧麦尔统治的10年间。欧麦尔继位后不久,阿拉伯人进犯拜占廷帝国统治下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在636年耶尔穆克战役中,阿拉伯人大胜拜占廷军队。同年,他们攻下大马士革。两年后,耶路撒冷陷落。到641年,阿拉伯人征服了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所有地区。639年,阿拉伯军队进犯拜占廷帝国统辖下的埃及,他们用3年时间征服了整个埃及。
阿拉伯人袭击伊拉克。在欧麦尔之前,伊拉克是波斯帝国萨珊王朝辖区的一部分。在637年卡迪西亚战役中,阿拉伯人赢得了关键性的胜利。到641年,阿拉伯人占领伊拉克全境。阿拉伯击溃萨珊王朝最后一个皇帝的军队。到644年欧麦尔去世时,伊朗丁部大部分 地区已在阿拉伯人的控制之下。阿拉伯的征战,并没有因欧麦尔去世而停止。在东方,他们征服了伊朗全境;在西方,他们继续向北非推进。
欧麦尔在被占领土上的长久统治,使征战的成果得以巩固。伊郎人虽然皈依了伊斯兰教,但最后终于摆脱阿拉伯的统治,获得独立。但是叙利亚、伊拉克、伊朗,却一直在阿拉伯人的统治之下。
当然,作为阿拉伯帝国统治者,欧麦尔必须设计出保证征战成功的政策。他命令阿拉伯人在其军队所到之处,传播伊斯兰教。阿拉伯人应该生活在有军队驻扎的城市里,与当地人分开。臣民应当向庇护者(大量的阿拉伯人)付费,但他们的得到保障。特别是,征服者不得强迫被占地区的人民改信伊斯兰教(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阿拉伯的征战其实是一场民族主义战争,而不是圣战,尽管征战者着很浓的宗教色彩)。
欧麦尔的功绩的确使人印象深刻。他是穆罕默德之后伊斯兰教最重要的传播者。没有他势如破竹的征服活动,伊斯兰教不会传播得这样广。他在位期间所征服的地区,直到今天还是阿拉伯人的领土。很显然,穆罕默德是征战最早的推动者,功劳应当归于他。但忽略欧麦尔的作用也是不对的。因为,以后的征战是在欧麦尔的领导下进行的。诚然,征战注定会发生,但如果没有欧麦尔,其规模不会那么空前。
很多西方人不知道欧麦尔,本书将这样的人排在查理曼、恺撒之前,会使很多人感到惊讶。但是,欧麦尔执政期间所进行的征战,无论从时间还是从范围上讲,都比恺撒、查理曼所征战活动重要得多。
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
53、阿育王(ASOKA,公元前300—公元前232年)
阿育王可能是印度历史上一位最重要的君主。他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是该王朝创始人旃陀罗笈多之孙。旃陀罗笈多是一位印度军事统帅,他在驱逐亚历山大大帝的同时或稍后,征服印度北部,建立起印度历史上第一帝国。
阿育王出生的确时间不详,大约是在公元前300年。公元前272年,阿育王即位。起初,他想步其祖父的后尘,通过军事手段开拓疆土。公元前261年,他率军征服东印度的羯陵枷(现印度的奥里萨邦)。战争中,大约有15万人被杀,伤者更是不计其数。当他看到无数人的生命葬送在他的胜利中时,他感到震惊,并翻然悔悟,开始信奉佛教。他决定不再对印度衽征战,并宣称征服不应假手于战争,而应当依靠佛法。他不仅崇信佛教,而且实行《达摩》教义,即诚实、怜悯和非暴力。
在个人生活上,阿育王停止打猎,开始吃斋。更为显著的是,政治上他采取了许多富有人情味的政策。他建立医院和动物保护区,减轻酷刑。他还修筑道路,鼓励灌溉。他任命“达摩”官员,向人民宣读教义,鼓励人们和睦相处。阿育王对佛教所求取的鼓励政策,使印度境内的佛教徒迅速增加。他还不断派僧侣到临近国家传教,传教最为成功的地区是锡兰。
阿育王下令把他的生平事迹刻在石柱和岩壁上。刻石遍布帝国大地,其中一些留存至今。刻石所分布的地区,使我们行以知道阿育王统治时孔雀王朝的疆界。所刻内容,也是后人了解阿育王生平的重要素材。这些刻石同时也是卓越的艺术珍品。
阿育王去世50年以后,孔雀王朝灭亡,未再复兴。但是,由于阿育王对佛教的支持,使他对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他即位时,佛教在印度还只是印度西北部的一个很小的宗教。在他去世时,佛教已经传遍整个印度,及至邻国一些地区。除乔达摩外,阿育王是使佛教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的第一人。
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
54、奥古斯丁(ST. AUGUSTINE,354—430)
奥古斯丁是罗马帝国衰落时期最伟大的神学家,他的著作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中世纪基督教的教义和观念,这种影响延续至今。
354年,奥丁斯丁生于塔加斯特城(现为阿尔及利亚的苏克阿赫斯特),距沿海城市希波(现在的安纳巴)南约45公里。他父亲是异教徒,母亲是虔诚的基督徒。因此,奥古斯丁出生时没有受过洗礼。
少年时代,奥古斯丁的聪明才智就已表现出来。16岁时,他被送到迦太基学习。在那里,他与一位女子同居,有一私生子。19岁时,他决定学习哲学,不久便皈依摩尼教。该教由摩托车尼在大约240年创立。年轻的奥古斯丁认为它既成熟又富理性。但是,经过9年多对摩尼教的研究,他渐渐对该教感到失望。29岁那年,他来到罗马,稍后又到米兰,成为那里的修辞学教授。他开始了解新柏拉图主义,该学说是公元3世纪时柏罗丁对柏拉图哲学的发展和修正。
当时的米兰主教是瓦勒里,他的多次讲道使奥古斯丁了解到一种面貌全新的、更为成熟的基督教。32岁时,他态度完全改变,从过去的怀疑论者转变成为基督教热忱的支持者。
391年,奥古斯丁成为希波城的主教助理。5年后主教去世,奥古斯丁继任,成为希波城的新主教,时年42岁。此后他一直在这个城市中生活,直到去世。
虽然希波是一个很不知名的城市,但奥古斯丁的辉煌成就却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宗教领袖。他身体孱弱,在文书们的帮助下,他撰写了大量宗教著作。流传至今的大约有500多条训诫和200多封信函。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论上帝之城》和《忏悔录》。《忏悔录》这部世界著名的自传体著作,是他在40岁时写作完成的。
奥古斯丁的许多通信和训诫,是对摩尼教和当时基督教中持不同政见的多纳图斯派和贝拉基信条的批判。他同贝拉基主义者之间的激烈辩论,成为他宗教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贝拉基原是一名英格兰修士,大约400年来到罗马阐述他的神学教义。他认为,人生本来是清白的,既可选择行善,也可选择作恶。依靠个人正确的生活态度努力工作,即可获得获得灵魂自救。
部分是由于奥古斯丁著作的影响,贝拉基学说被宣布为异端,贝拉基本人则被逐出罗马,开除教籍。按照奥古斯丁的说法,所有的人都有亚当那样的罪过,人类不可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辛勤工作而获得拯救,必须依靠上帝。虽然这一思想以前就存在,但奥古斯丁强化了这些观念。他把这种思想写入了基督教信条中。
奥古斯丁坚持认为上帝已经知道谁能或者不能得到拯救,或者说,我们中的一些人注定会得救。这种宿命论的观点,对后来的神学家,如托马斯?阿奎那和加尔文,产生了很大影响。
比宿命论学说更重要的或许是奥古斯丁对性的态度。当他皈依基督教后,他决定戒绝性生活(他曾写道:“性关系比任何其他事情更应摒弃”)。但在实际上,抛弃性生活对奥古斯丁是相当困难的。有关他克制性欲的努力和他对此问题的见解,在《忏悔录》中有详尽的叙述。由于奥古斯丁有很高的声望,他的性观点对中世纪的性观念产生了强烈影响。奥古斯丁的著作还把原罪说同性欲联在一起。
奥古斯丁生活在罗马帝国走向衰落的年代。公元410年,罗马城被阿拉里克领导的西哥特人洗劫。劫后余生的罗马异教徒自然认为,罗马人受到惩罚是因为抛弃了古代的神去信奉基督。奥古斯丁在著名的《论上帝之城》一书中反驳了这种对基督教的指责。书中完整地阐述了他有关历史哲学的观点,该学说影响了欧洲以后的发展。他认为,无论是罗马帝国、罗马城,还是地球上任何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是“天堂城”的发展,换句话说,即人类精神的进步。促成这种进步的载体当然是教会(“在教会之外的灵魂不能获救”)。因此,帝王不管是异教徒、基督教徒,还是野蛮人,都不如教会和教皇重要。
虽然奥古斯丁并没有作出最后的结论,但他的论点使人得出这样的结论:世俗社会的统治者应该隶属于教皇。中世纪的教皇很乐意采纳奥古斯丁的这一结论。他的学术为几百年以来欧洲史上有代表团性的教会和国王之间的长期冲突埋下了契机。
奥古斯丁的著作是希腊哲学向中世纪欧洲传播的一个重要媒介。特别是新柏拉图主义,强烈地影响了奥古斯丁的思想,并通过他影响了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有趣的是,奥古斯丁用不同的语言表述了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所蕴涵的思想。
奥古斯丁是中世纪黑暗降临前的最后一位伟大的神学家。他的著作构成的教会教义的主要轮廓一直统治着整个中世纪。他对于拯救、性和原罪说的见解及其他一些观点都具有影响力。以后的许多天主教神学家,如托马斯?阿奎那和清教领袖路德、加尔支等,都深受其影响。
公元430年,奥古斯丁在希波去世,终年76岁。野蛮部落的一支汪达尔人入侵濒于崩溃的罗马帝国,他们包围希波城数月后,攻陷并烧毁了该城。所幸的是,奥古斯丁教堂和图书馆幸免于难。
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
55、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1578—1657)
英国伟大的医生威廉?哈维是发现血液循环和心脏功能的人。他1578年出生于英格兰的福克斯顿。哈维的伟大著作《动物心血运动的研究》出版于1628年。此书堪称整个生理学历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事实上它是现代生理学的起点。该书最大的重要性不在于其直接应用,而在于它提供了理解人体如何工作的基础。
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由于自幼接受血液循环知识的教育,因而把这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实,哈维的理论似乎完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现在看来如此简单和明显的事情,对于那些早先的生物学家来说却一点也不明白。那时撰写有关生物学著作的著名学者们曾详细阐述了这样的观点:(a)食物在心脏里被转化为血液;(b)心脏使血液变热;(c)动脉里充满了空气;(d)心脏制造“生命所必须的元气”;(e)动脉和静脉里的血液像涨潮和落潮那样运动,时而涌向心脏,时而远离心脏。
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医生伽林曾进行过许多解剖研究,并仔细思考过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却从未想到过血液是循环的。虽然生物学是亚里十多德的主要兴趣之一,但他也从未注意过这一事实。甚至在哈维的书出版以后,很多医生仍不愿接受他的思想,即人体内的血液是借助心脏提供推动血液运动的力,通过一个封闭的血管系统不停地循环的。
哈维首先形成了运用简单的算术来计算血液循环的概念。他估算出心脏每搏动一次从中喷出的血液大约是两盎司。由于心脏每分钟搏动大约72次,简单相乘得出的结论是每小时从心脏喷出并进入主动脉的血液大约是540磅。但540磅远远超出了一个正常人的体重,更大大超出了人所拥有的血液量。因此在哈维看来,同样的血液通过心脏持续不停地重复循环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形成这一假说后,他花了九年时间进行实验,并仔细观察以确定血液循环的细节。
在他的书中,哈维清楚地指出动脉携带血液离开心脏,而静脉将血液输送回心脏。由于没有显微镜,哈维无法看到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将血液从最小的动脉输送到静脉的细小血管。但哈维正确地推断出它们的存在。(在哈维逝世后几年,毛细现象由意大利生物学家马尔皮基发现。)
哈维还指出,心脏的功能是将血液泵入动脉。像哈维的其他主要论点一样,这一论点是完全正确的。另外,他还提供了大量的实验证据,用这些证据仔细论证支持他的理论。虽然他的理论开始时遇到了激烈的反对,但在他去世时已得到普遍的承认。
哈维还在胚胎学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尽管不如他的血液循环研究重要,但这些工作也不是没有意义的。他是一个细心的观察者。他的著作《论动物的生殖》于1651年出版,这标志着现代胚胎学研究的开始。哈维深受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像亚里士多德一样,哈维反对胚胎预存说的理论。该假说认为,一个胚胎甚至在它最早期的阶段就具有同成年动物一样的完整结构,只是体积上要小得多而已。哈维正确地断言一个胚胎的最终结构是逐渐发展而成的。
哈维的一生是漫长的、充满趣闻并且成功的。他少年时代在剑桥大学的凯厄斯学院学习。1600年时,他到意大利的帕多瓦大学学习医学。帕多瓦大学可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医学院。(哈维在那里时,该大学可能因为伽利略是那里的教授而闻名,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两人是否见过面。)1602年哈维在帕多瓦大学获得医学学位。而后他回到英格兰。在那里他作了很长时间的医生而且很成功。他的病人中包括两位英格兰的国王(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还有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哈维在伦敦医学院讲授解剖学,事实上他曾被选为该医学院的院长(但他拒绝任职)。除了他的私人行医活动外,他还在伦敦的圣巴多罗买医院作了多年的主任医师。他论述血液循环的著作1628年出版后,他在全欧洲闻名。哈维结过婚,但没有孩子。他1657年在伦敦去世,终年79岁。
56、欧纳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
欧纳斯特?卢瑟福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他对于我们了解放射性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还是最先研究核物理的人。除了理论上非常重要以外,他的发现还在很大范围内有重要的应用,这包括:核武器、核电站、放射标志物以及运用放射性测定时代。他对世界的影响力相当深厚,并正在增长,其影响有可能持久保持下去。
卢瑟福出生于新西兰并在那里长大。他进入新西兰的坎特伯雷学院学习。他23岁时获得了3个学位(文学学士、文学硕士、理学学士。)。第二年他获得了去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奖学金。他作为一名研究生在剑桥学习了3年,师从于汤姆森教授(J.J. Thomson),汤姆森是当时著名科学家之一。27岁时卢瑟福成为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他在那里呆了9年,于1907年返回英国出任曼彻斯特大学的物理系主任。1919年他回到剑桥大学担任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他在那里度过了他的余生。
放射性现象是由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Antoine Henri Becquerel)于1896年在进行某些铀化合物的实验时发现的。但贝克勒尔很快就失去了在这方面继续研究下去的兴趣,因此我们在这一领域的基础知识大部分来自于卢瑟福的广泛研究。(玛丽?居里和皮埃尔?居里夫妇发现了两种重要的放射性元素——钚和镭——但没有做出根本性的重要发现。)
卢瑟福最初的发现之一,就是发现从铀中放射出两种区别很大的成份构成的放射散射现象。他将这两种成份命名为阿尔法射线和贝塔射线。他后来证明了这两种射线的性质(它们都包含快粒子),并且指出还存在第三种成分,他称之为伽玛射线。
放射性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有关能量吸收问题。贝克勒尔、居里夫妇和其他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能量来自外部。但卢瑟福证明被吸收的能量——它远远大于在化学瓜中所释放出来的能量——是来源于每个铀原子内部。正是由于这一工作,他首创了原子能这一重要概念。
科学家以前总以为单个的原子是不可分的和不可变的。但卢瑟福(在一位具有非凡天才的助手索迪的协助下)证实当原子放射出阿尔法或贝塔射线时,该原子就嬗变成一种不同类型的原子。一开始化学家们很难相信这一点,但卢瑟福和索迪完成了整整一个系列的由铀嬗变到铅的放射衰变实验。他还测量了衰变率并提出了“半衰期”这个重要概念。这很快产生了用放射性测定年代的技术。由于这项技术在地质学、考古学、天文学和其他许多领域内的应用,它已成为一项非常有用的科学工具。
这一系列惊人的发现使卢瑟福赢得了1908年的诺贝尔奖(索迪以后也获得了诺贝尔奖),但他最伟大的发现还没到来。他以前就已注意到,虽然在穿透过程中会有轻微的偏移,但快阿尔法粒子能够穿插透很薄的金箔(留下了看不见的小孔!)。这表明金原子的内部是柔软的,而不是像科学家们以前认为的就像“细小的台球”那样是相当坚硬不可穿透的物体。给人的感觉是,那些既小又坚硬的阿尔法粒子穿透金箔就像高速运动的子弹穿透果冻一样。
但是卢瑟福(同两个年轻的助手一起)发现,有些阿尔法粒子在打击金箔时发生了很大的偏移;事实上其中的某些粒子恰好被反弹回来。卢瑟福感到这里面包含着某些重要的东西,他将实验重复进行了多次,并仔细计算了散射到各个方向的粒子的数量。然后,通过非常困难但最终令人信服的数学分析,他指出只有一种对实验结果的解释:金原子内部包含一个几乎完全是空的空间,而几乎所有的原子质量聚集在原子中央一个非常细小的“原子核”内!
就像是一记重拳,卢瑟福的论文(1911年)粉碎了我们长久以来对世界的常识。如果甚至是一小块金属,它似乎是最坚硬的物体,但这的内部竟然几乎全是空的,那么任何坚固的东西都可以突然分解成灰烬散播到无际的空间中去。
卢瑟福关于原子核的发现是所有现代原子结构理论的基础。当波尔两年后发表他的著名论文,将原子描绘成是由量子力学支配的微型太阳系时,他使用卢瑟福的核原子作为他模型的出发点。同样,当海森堡和薛定谔运用矩阵力学和波力学构造更为复杂的原子模型时,他们也借助于卢瑟福的发现。
卢瑟福的发现还产生了一门新兴科学:即对原子核本身的研究。在这一领域收瑟福同样是一位先驱者。1919年,通过用快阿尔法粒子轰击氮原子,他成功地将氮原子核转变成氧原子核。这是一项古代炼金术士们做梦都想不到的成就。
很快,人们便认识到核转变可能是太阳能的来源,进而归纳出原子核蜕变是原子弹和核电站发电的关键过程。卢瑟福的发现因而远远超出了科学兴趣本身。
卢瑟福属于那种“性格极为外露”的人,他总是给那些见过他的人留下深刻印象。他个子很高,声音洪亮,精力充沛,信心十足,并且极不谦虚。当他的一位同事评论他有不可思议的能力并总是处在科学研究的“浪尖”上时,他迅速回答道:“说得很对,为什么不这样?不管怎么说,是我制造了波浪,难道不是吗?”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同意这一评价。
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
57、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1509—1564)
著名的新教神学家和道德家约翰?加尔文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在如神学、政府、个人道德以及工作行为等许多问题上的观点,在长达400多年的时间里影响了数以百万计的人的生活。
加尔文1509年生于法国的奈尔瓦云城。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在进入巴黎的代蒙泰尼学院后,他还到奥尔良大学学习法律。他也曾在布尔热学习过法律。
马丁?路德把他的《95条论纲》张贴在地处维滕贝格的教堂门口时,加尔文才刚刚8岁。马丁?路德的行动揭开了新教改革的序幕。加尔文生长在一个天主教家庭,但他在青年时期改信了新教。为了躲避迫害,他不得不离开他曾经生活过的巴黎。经过一段时间的旅游之后他定居于瑞士的巴塞尔。他在那里用了一个假名生活并集中精力学习神学。1536年他27岁时,发表了他最著名的著作《基督教原理》(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在这本书中他总结了新教的基本信条,并系统、综合地作了阐述。该书使他名声鹊起。
1536年下半年他访问了日内瓦,此时那里新教的力量正在迅速加强。他应邀留在那里作为新教社会的导师和领袖。但很快日内瓦人同加尔文激进的清教徒观念发生了冲突,加尔文被迫离开该城。但1541年他又被请回日内瓦。他坚持原有的观念,他不仅成为该城的宗教领袖,而且在他1564年去逝之前也是该城有影响的政治领袖。
从理论上讲,加尔文从来不是日内瓦的autarchy者,因为该城许多居民都有选举权,并且大部分形式上的regime由一个25人组成的委员会掌握,加尔文并不是这个委员会的成员。如果他得不到委员会大多数人的同意,他随时可能被解职(事实上这样的事也发生过,如1538年被驱逐)。尽管如此,但实际上加尔文控制着该城,1555年以后他是事实上的autarchy者。
在加尔文的领导下,日内瓦变成了欧洲主要的新教中心。加尔文继续努力推动新教在欧洲其他国家的传播,特别是在法国。有一段时间日内瓦被称作是“新教的罗马”。加尔文返回日内瓦最初所做的事之一,就是草拟了一套基督教教会规则。这为欧洲那些改革后的教堂建立了一套样板。在日内瓦,加尔文撰写了许多有影响的宗教手册并继续修改《基督教原理》一书。他还发表了许多关于神学和《圣经》的演讲。
加尔文统治下的日内瓦是一个相当苛刻和严谨的地方。不仅通奸被看成是严重的罪行,就连赌博、酗酒、唱下流歌曲也都是被禁止的,并可能被严惩。法律要求人们在规定的时间里去教堂,长时间的讲道成为习俗。
加尔文热心鼓励勤劳工作。他还支持教育。正是在他统治时期建立了日内瓦大学。
加尔文不是个宽容的人,那些他认为是异教徒的人在日内瓦很少受到赦免。其中最著名的牺牲者(这样的事相当多)是塞尔维特。塞尔维特是一位西班牙神学家和医生,他不相信三位一体之说。塞尔维特到日内瓦时被逮捕,以异端邪说罪而受审判,并被烧死在火刑柱上(1553年)。在加尔文统治时期,另外还有一些被怀疑有巫术的人也被烧死在火刑柱上。
加尔文1564年在日内瓦去世。他结过婚,他的妻子死于1549年,他们惟一的孩子在出生时去世。
加尔文的重要性不在于他指挥政治活动,而在于他传播的意识形态。像路德一样,他否认罗马教庭的权威和重要性,强调《圣经》的权威和重要性。像路德、圣奥古斯丁和圣保罗一样,加尔文坚信所有人都是有罪的,获得拯救的途径不是通过行善事而只有通过信仰。加尔文主义特别强烈地遣责宿命论和道德败坏。根据加尔文的说法,不管是否应该,上帝已经做出了决定,谁应被拯救,谁又应被诅咒。既然是这样,那么为什么人们还要为遵循道德规范而烦恼呢?加尔文的回答是“被上帝选中的人”(也就是那些由上帝挑选出来信奉基督教并因此而完成了赎罪的人们)才会行为端正。我们不会因为我们行善而获拯救,但我们行善是因为上帝已选择了拯救我们。尽管这样的信条看起来似乎有点奇怪,但毫无疑问的是它鼓舞了许多加尔文主义者异常虔诚和正直的生活。加尔文还尽力在世界上发挥巨大的影响。他的神学信念最终赢得了甚至比路德还多的支持。虽然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北部由路德主义分子控制,但瑞士和荷兰则是加尔文主义者的天下。显然在波兰、匈牙利和德国加尔文主义者是少数派。加尔文派教徒在苏格兰的势力就像胡格诺派教徒在法国,清教教徒在英国一样。另外很显然,清教教徒在美国的影响既悠久又强大。
加尔文统治下的日内瓦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僧侣政治而不是democracy政治,但尽管如此加尔文主义的影响还是推动了democracy政治的发展。事实可能是在许多国家里加尔文主义者都是少数派,这促使他们倾向热衷于限制那些已建立起来的regime;加尔文主义教堂内部具有相对的democracy性或许也是一个原因。无论原因如何,那些原教旨加尔文主义者的大本营(瑞士、荷兰和英国)也变成了democracy政治的大本营。
据认为加尔文主义的信条是所谓的“新教行为伦理”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zb主义兴起的主要原因之一。很难判断在多大程度上这种断言是正确的。例如在加尔文出生前很久荷兰就以人民勤劳而著称。另一方面,也没有理由假定加尔文对刻苦工作所表现出的坚定态度对他的追随者没有影响。(我们可能会注意到加尔文允许索取利息,这种行为被大多数早期的基督教道德家们所不齿,但它却对zb主义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加尔文是否应该在本书中排在靠前的位置呢?加尔文的影响主要限制在西欧和北美。而且很显然他的影响在上个世纪时已迅速下降。无论如何,加尔文主义的荣誉已被归于如耶稣、圣保罗和路德这些早期的人物。
尽管新教改革是一件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但很明显马丁?路德才是这次社会大变革中最重要的的人物。加尔文本人则仅仅是路德之后出现的几个有影响的新教领袖之一。因此很清楚加尔文的排名肯定是远在路德之后。另一方面加尔文也必须排在像伏尔泰和卢梭这样的哲学家之前,部分原因是他的影响时间要超过那两位两倍以上;另一部分原因是他的思想对他的门徒们的生活有深刻的影响。
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
58、孟德尔(GREGOR MENDEL,1822—1884)
孟德尔以发现遗传的基本原理而闻名于世。然而在他生前,他是个默默无闻的奥地利修道士和业余科学家,他的伟大研究被科学界所忽视。
孟德尔1822年生于赫兹杜尔夫城,该城那时历属于奥地利帝国,现在是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1843年他进入奥地利布尔诺城的一座圣奥古斯丁派的修道院(现在该地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1847年他被任命为牧师。1850年他参加了教师资格考试,因生物学和地质学得分太少而未能通过。尽管如此,他所在的修道院院长仍派他去维也纳大学学习。从1851年到1853年他在那里学习了数学和自然科学。孟德尔从来没得到过正式的教师执照,但从1854年到1868年,他一直是布尔诺现代中等学校的自然学科的代课老师。
就在此期间,从1856年开始,他完成了他那著名的植物培育实验。到1865年他已经得出了著名的遗传定律并向布尔诺自然历史学会提交了一篇关于这些定律的论文。论文的标题是《植物杂交试验》。第二篇论文3年后在同一杂志上发表。尽管布尔诺自然历史学会的《学报》不是一份有名望的杂志,它还是被主要的图书馆收藏。另外,孟德尔将他的论文副本寄给了一位遗传学的权威尼基利。尼基利阅读了论文并给孟德尔回了信,但他没能理解论文的重要性。此后,甾孟德尔的论文被忽视,并在以后的30多年里几乎被忘掉。
1868年孟德尔被任命为他所在修道院的院长。从那时起他的行政事务使他几乎没有时间继续进行他的植物实验。在1884年他去世时,他的伟大实验几乎被世人完全忘掉,他也没有因为他的实验而得到世人的承认。
直到1900年,孟德尔的工作才被重新发现。当时有三位各自独立工作的科学家(一位是荷兰人德弗里斯、一位是德国人科林斯、一位是奥地利人切尔马克)碰巧看到了孟德尔的论文。这3个各自完成了自己的植物学实验;每个人都独立发现了孟德尔的定律。每个人在发表他们的实验结果前都研究了文献,碰巧看到了孟德尔最初的论文;每个人都仔细引述了孟德尔的论文并陈述他们自己的工作确认了孟德尔的结论。这是个多么令人惊异的巧合!而且就在同一年,英国科学家威廉?贝特森也碰巧看到孟德尔的论文并使其他科学家迅速注意到它。到这一年底,孟德尔得到了本该在他有生之年得到的喝采。
孟德尔到底发现了遗传学上的什么事实呢?首先,孟德尔了解到所有的生物组织内都有一个基本单元,今天它被称作基因。通过基因,遗传特性可以由亲本传给下一代。在孟德尔研究的植物中,如种子的颜色或叶子的形状等每一种单独的特征都由一对基因决定。一株单个的植物从来自每一个亲本的每一对基因中继承一个基因。孟德尔发现如果两个被继承的基因被给定的性状是有区别的(例如一个基因来自绿色的种子,另一个基因来自黄色的种子),那么通常只有显性基因的作用(在这个例子里是黄色的种子)在这一个体中表现出来。但隐性基因并没被破坏并有可能也传递给该植物的后代。孟德尔意识到,每一个生殖细胞,或叫作配子(相应的对人类就是指精子和卵子细胞),仅仅包含每一对基因中的一个基因。他还指出,每一对基因中哪一个基因发生结合形成一个配子并传递给一个个体的后代完全是偶然发生的。
孟德尔定律尽管后来稍微做了些修改,但它们仍是现代基因科学的开端。像孟德尔这样的业余科学家是如何发现这些重要的原理的呢?要知道这些原理在孟德尔之前已经难住了许多专业生物学家。幸运的是,在他做他的实验时,他选择的植物其最显著的特性只由单一的一组基因决定。如果他研究的植物的特性由几级基因来决定,那他的研究就有可能困难得多。但如果他不是一个细致和耐心的实验者,这点运气也不可能对他有所帮助;另外如果他没有认识到必须对他的观察进行统计分析,这点幸运也不可能帮上他的忙。由于上面提到的随机因素,要预测一个个体的后代会继承哪一种性状一般来说是不可能的。只有进行大量的实验(孟德尔记录的结果超过了21000株个体植物!)并用统计方法对这些结果进行分析,孟德尔才能归纳出他的定律。
显然,遗传定律是对人类知识的重要补充。并且我们的遗传学知识在未来可能会得到比到目前更多的应用。然而在决定孟德尔应当被排在什么位置时,有另外一个因素需要考虑。由于在他生前他的发现被忽视了,而他的结论又被后来的科学家独自重新发现,孟德尔的研究可能被认为是浪费。如果争论到这种地步,一种可能的结论就是孟德尔根本就应该从这个排行榜中剔除。就像因为偏爱哥伦布、哥白尼和李斯特而将埃里克松、阿里斯塔克斯以及塞麦尔维斯省略掉一样。
但是孟德尔的例子同其他几个人是有区别的。孟德尔的工作仅仅被忘掉了很短一段时间,一旦被重新发现便迅速广为人知。而且,德弗里斯、科林斯和切尔马克3人尽管他们各自独立重新发现了孟德尔的原理,但最终还是阅读了孟德尔的论文并引述了他的结果。最后,没有人能断言,如果世上没有德弗里斯、科林斯和切尔马克这3个人,孟德尔就不会产生影响。孟德尔的论文已被收进一部广泛流传的关于遗传研究的著作目录中(作者是W.O.福克)。这个目录确保了早晚会有某些严肃的学生碰巧看到孟德尔的论文。我们也可能注意到这3位科学家中没有一人将这项遗传学的发现归功于自己;另外,这些被发现的科学原理普遍被看作是“孟德尔定律”。
孟德尔的发现在独创性和重要性上似乎可与哈维发现人体血液循环相比较,因而他被排在适当的位置。
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
59、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1858—1947)
1900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因其大胆的假设而震撼了科学界:辐射能(也就是光波能)并不是以连续流的形式辐射,而是由他称之为“量子”的粒子一小团或一小块地辐射。普朗克的假设是同光和电磁波的经典理论相矛盾的。普朗克的假设标志着量子力学的发端。自那时起他已使物理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并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物质和辐射的性质。
普朗克1858年生于德国的基尔。他在柏林和慕尼黑大学上大学,21岁时在慕尼黑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论文成绩优异)。他在慕尼黑大学教了一段时间的书,后又任教于基尔大学。1889年他成为柏林大学的教授,直到1928年他70岁时退休。
像其他几位科学家一样,普朗克对黑体辐射很感兴趣。黑体辐射是指当一个绝对黑体被加热时,电磁波从中辐射出来的现象。(绝对黑体的定义是:该物体不反射任何光而是完全吸收所有照射到它上面的光。)实验物理学家们已经仔细地测量过由这种物体发射出的辐射。普朗克的第一个成就是他发现了一个相当复杂的正确描述黑体辐射的代数公式。这一公式完美地总结了实验数据,今天,它经常被用于理论物理学中。但是有一个问题:当时已知的物理学定律预言了一个与此完全不一样的公式。
普朗克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最后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辐射能只能以一种基本单位的整倍数形式释放出来。普朗克称这一基本单位为量子。根据普朗克理论,一个光量子的大小决定于光的频率(如决定于它的颜色),它还与一个物理量成比例,普朗克把这个物理量简称为h,但现在它被称为普朗克常数。普朗克的假说与当时流行的物理学概念截然不同;但运用这一假说普朗克发现了一个在理论上很精确的关于黑体辐射的正确公式。
假如普朗克不是以脚踏实地、作风严谨而知名的话,他们具有如此强的革命性的假说无疑会被当成一种疯狂的思想遭到拒绝。尽管该假说听起来很奇怪,但在这个特殊的例子中它确实导出了正确的公式。
开始,大多数物理学家(包括普朗克本人)都把他的假说看作一种仅仅是为方便起见的数学假设。尽管如此,几年后的事实表明,普朗克的量子概念除了应用于黑体辐射外,还可以应用于许多物理现象中。爱因斯坦在1905年运用这一概念解释了光电效应。波尔1913年将这一概念用于他的原子结构理论中。到1918年普朗克获诺贝尔奖时,事实清楚地表明该假说是完全正确的,他的物理学理论具有绝对重要性。
在希特勒统治德国期间,普朗克强烈的反纳粹思想使他面临很大的危险。他的小儿子因参与军官们暗杀希特勒的阴谋失败于1945年初被处死。普朗克自己于1947年去世,时年89岁。
量子力学的发展可能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展,甚至比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重要。普朗克常数h,在物理学理论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现在被看成是二三个最重要的物理学常数之一。它出现在原子结构的理论、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中、辐射理论以及许多科学公式中。普朗克最初计算的常数值与今天用的相差不到2%。
普朗克被普遍认为是量子力学之父。尽管在该理论以后的发展中他起的作用很小,但将他排名过低则是错误的。由他带来的最初的突破是相当重要的。他将人们的心智从那之前的错误概念中解放出来,使他的后继者们能够构造我们今天看到的更加优美的理论。
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
60、利斯特(JOSEPH LISTER,1827—1912)
把消毒法运用于外科手术的英国外科医生利斯特,1827年生于英国伊顿。1852年,他以优异成绩在伦敦大学获得医学学位。1861年,他在格拉斯哥皇家医院当外科医师,达8年之久。在此期间,他创造和发展了外科消毒法。在格拉斯哥皇家医院,利斯特负责一个新的外科病房。当时外科手术后极高的死亡率使他极为震惊。严重的感染。如坏疽症,是十分普遍的手术后后遗症。利斯特曾千方百计将外科病房搞得十分干净,但仍不足以降低高死亡率。许多医生认为医院周围的有毒气体“瘴气”是发生感染的原因。但利斯特并不相信这一说法。
1865年,利斯特读到巴斯德关于细菌学说的论文,深受启发。如果感染是由细菌引起的,那么防止术后感染的最好方法是在细菌进入创口之前把它消灭。利斯特用石碳酸消毒,并建立了一套消毒程序。他不仅在每次手术前彻底把双手洗净,而且确保手术用的器械和纱布严格消毒。每隔一段时间,他都在手术室中喷洒石碳酸。结果,手术后死亡率大幅降低。在1861—1865年期间,男性急诊病房的术后死亡率为45%。到1869年,术后死亡率下降到15%。
利斯特第一篇关于外科消毒学的重要论文发表于1867年。他的思想没有立即为大家所接受。1869年,他被任命为爱丁堡大学临床外科主任。任职7年间,他名声大噪。1875年,他赴德国讲授他的思想和方法。次年,他赴美进行类似的学术访问。但大多数医生不相信他的方法。
1877年,利斯特出任伦敦帝国学院临床外科部主任,任职达15年之久。在伦敦,他的外科消毒引起了医学界极大的兴趣,并为更多的医生所接受。在他去世前,消毒外科学的主要原理已经普遍地为医生所采纳。
利斯特以他开创性的工作赢得了许多荣誉。他担任皇家学会主席达5年之久,他还是维多利亚女王的私人外科医生。
利斯特的创新是外科领域的一场革命,它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今天,绝大多数患者不再因术后感染而死亡。不仅如此,由于术后感染的危险性同以前相比已大大降低,使得更多的人愿意接受外科手术治疗,以挽救生命。现在外科医生能够做更为复杂的手术,如胸腔手术。如果是在感染危险极大的100年前,他们是不会施行这类手术的。诚然,今天的无菌手术技术不同于利斯特的消毒法,但其原理基本相同,只不过是将其推广使用而已。
或许有人认为,利斯特的思想明显来源于巴斯德,不应给他如此高的荣誉。但我们应当看到,巴斯德的理论需要有人来发展和推广使用。利斯特和巴斯德的发现虽同属同类,但他们还是被分别列入本书中。因为疾病细菌学说的应用确实十分重要,这这项发明作过贡献的巴斯德、列文虎克、弗莱明和利斯特理就在本书中各自占有一席之地。
另外一种反对把利斯特列入本书的意见认为,早在利斯特进行其研究的20年前,维也纳总医院的匈牙利医生塞麦尔维斯(1818—1865)就已清楚地阐述了消毒术在助产术和外科术中的优点。但是,虽然塞麦尔维斯后来成为教授,并写了一本很好的书来阐述他的思想,却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是利斯特的著作、报告和论证,使科学界相信了消毒法在医学实践中的必要性。
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
61、奥托(NIKOLAS AUGUSTOTTO,1832—1891)
德国发明家奥托,1876年制造出第一台四冲程内燃机。这是自那时起至今的数以百万计的内燃机的原始样机。
内燃机是一种多用途的装置,它可用来驱动汽车、轮船和摩托车。在工业上它还具有普遍使用价值,是飞机上不可或缺的动力设备。1939年,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上天以前,所有的飞机都采用奥托的循环内燃机作为发动机。不过,到目前为止,内燃机最重要的用途是用来驱动汽车。
在奥托发明内燃机以前,人们曾作过许多汽车制造的尝试。像马库斯(1875年)、勒努瓦(1862年)和局纽(1769年)都成功地制造出能跑的汽车模型。但由于他们所用的发动机不具备重量轻、效率高的性能,所以没有一个模型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奥托研制四冲程内燃机的15年当中,本茨和戴姆勒两位发明家,分别制造了实用的、能够推向市场的汽车。后来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发动机用作汽车的动力装置,这为以后用电池、蒸汽或更优越的其他装置作为汽车动力装置提供了可能。但在近百年内所制造出的千万辆汽车中,99%的动力装置是四冲程内燃机(柴油机的构造类似于奥托四冲程内燃机,不过它的原料供给方式不同。柴油机广泛使用于汽车、卡车和轮船上)。
一般而言,大多数的科学发明(除武器制造外)是有益人类的。例如,很少会有人建议放弃或严格限制冰箱、汽车的广泛使用。不过私人汽车广泛使用的不良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它嗓音大、造成空气污染、消耗有限的燃料资源,以及每年出现大量车祸,造成人员伤亡。
很明显,如果汽车没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我们不会容忍它的诸多弊病。与公共交通相比,私人汽车显然极为方便。与火车、地铁不同,私人汽车能够根据个人的意愿,随时开往想去的地方,提供方便、快捷、舒适的服务,从而大大地增加了个人自由。
汽车所拥有的这些便利条件,与人类社会为此所付出的代价相比是否值得,人们对此存有争议。但是,没有人否认它给现代社会造成的巨大冲击。美国约有1.8亿辆汽车,每年行驶数十亿英里。这个数字超过飞机、火车等其他所有交通工具的总和。
为了适应汽车的发展,我们建造了大片汽车停车场和绵延的高速公路,从而改变了整个地貌。作为回报,汽车带给了我们前人做梦也想不到的灵活性。现在,绝大多数人在拥有汽车后,行动方便,活动范围因此得以扩大。人们对工作和居住地点有了更多的选择。汽车,这种以前只有城里才能享用的交通工具,如今城外人也能享用(其潜在原因可能是近处来美国郊区人口增加,城里人口减少)。
1832年,奥托出生在德国霍兹豪森。他在幼年时,父亲去世。奥托在学校里是个好学生,但为了找工作和获取商业经验,他16岁时辍学。他曾在镇上杂货店打工,后又到法兰可福当职员,他还作过推销员。
大约在1860年,奥托听说罗夏新近发明了一台实用的内燃机——气体发动机。奥托意识到如果这种内燃机能够以液体为燃料运转,将会具有实用价值。因为这样可以不必再把机器绑在气体排放管上了。不久,奥托设计出了一种蒸汽机。但因为当时类似的装置已经出现,专利局拒绝了他的专利申请。
奥托没有气馁,他致力于改进罗夏设计的发动机。早在1861年以前,他便萌生了设计一种新型的、以四冲程循环方式运转的发动机的想法(不同于以前罗夏的发动机)。1861年1月,奥托制造出了一台可运转的四冲程发动机模型。但是将其付诸实用时奥托遇到了种种困难,尤其是点火方面的困难。他暂停此项研究,转而研制“空气发动机”——一种以气体作为燃料的两冲程发动机。1863年,他获得此项专利,并很快找到赞助伙伴兰根。他们建了一个小工厂,不断改进发动机。1867年,他们的两冲程发动机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从此,他们的生意兴旺起来,公司利润飞涨。1872年,他们雇了一位富有管理经验的优秀工程师戴姆勒,帮助他们生产发动机。
虽然两冲程发动机利润很高,但奥托并没有放弃生产四冲程发动机的念头。他确信,将燃料和空气混合压缩然后再点火的四冲程发动机,将会比任何一种罗夏改进型两冲程发动机都更高效。1876年,奥托终于设计出一种改进的点火系统,装备在一台实用的四冲程发动机上。第一台样机于1876年问世,当年即获得专利。由于四冲程发动机明显具有高效性能能,很快便获得商业成功。此后10年中,他们销售3万台,罗夏所有型号的发动机都被淘汰。
奥托四冲程发动机的德国专利权在1886年被overthrow。原因是一位名叫罗恰斯的法国人早在1862年就已构思出了一种和奥托四冲程发动机类似的装置(不应认为罗恰斯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人。他的发明从未推向市场,事实上他也从未造出一个模型。而且奥托并没有从他那里获得任何灵感)。尽管失去了专利,奥托的公司仍继续赢利。他1891年去世时,已经非常富有。
1882年,戴姆勒离开了工厂。他决定用奥托的发动机制造车辆。1883年,他设计出了一种优越的点火系统(但不是现在一般使用的那种),能使发动机每分钟转700—900转(奥托模型的最高转速是每分钟180—200转)。后来,戴姆勒又煞费苦心研制出一种轻型发动机,1885年将其安装到自行车上,从而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摩托车。次年,他又制造出他的第一台四轮汽车。其实,本茨较他先行一步,于几个月前已经制造出了他的第一辆汽车——虽然只有3个轮子,但无疑这是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本茨的车和戴姆勒的一样,采用奥托的四冲程型发动机。虽然本茨的发动机只在每分钟400转以下正常运转,但足以保证汽车使用。本茨稳步改进他的汽车,几年内便成功地将他的汽车推向市场。戴姆勒的汽车上市比本茨晚些,但也获得了成功(后来本茨和戴姆勒的工厂合并,著名的奔驰汽车就是这个厂生产的)。
汽车发展过程中,有个人的名字我们必须提到,他就是美国发明家和工业家福特。他是第一个批量生产廉价汽车的人。
很显然,内燃机和汽车的发明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如果有谁能够独自完成此项发明,他的名字应当排在本书的首位。实际上,此项殊荣应当由勒努瓦、奥托、戴姆勒、本茨和福特等人分享。其中奥托的贡献最大,因为勒努瓦发动机的功率和效率都很低,实际上不能发动汽车。而奥托的发动机能够做到这一点。在1876年奥托的发动机出现之前,生产实用汽车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在此以后,这已成了必然趋势。因此,奥托是现代世界真正的缔造者。
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
62、皮萨罗(FRANCISCO PIZARRO,1475—1541)
皮萨罗是西班牙的文盲冒险家、秘鲁印加帝国的征服者。大约在1475年,他出生于西班牙的特鲁西里奥。他同科尔特斯一样,到新大陆寻找功名前程。1502—1509年,皮萨罗生活在加勒比海的海地岛(现在是多米尼加的领土)。1513年,皮萨力参加巴尔沃亚领导的探险队。1519年,他在巴拿马定居。1522年,47岁的皮萨罗从一位西班牙探险家那里知道了印加帝国。皮萨罗无疑受到了科尔特斯征服墨西哥事迹的鼓舞,决意征服印加帝国。1524—1525年,他的第一次尝试失败。他的两条船还没有抵达秘鲁就被迫返回。1526—1528年,他开始第二次探险。他成功地到达秘鲁海岸,带回黄金、美洲驼羊和印第安人。
1528年,他回到西班牙。翌年,西班牙国王查尔斯五世授权节为西班牙征服秘鲁,并提供给他足够的探险经费。皮萨罗回到巴拿马组织探险队。1531年,已经56岁的皮萨罗带领一支不足200人的队伍从巴拿马起航,去征服人口约为600万的印加帝国。
皮萨罗用了一年时间到棕秘鲁海岸。1532年9月,他带领177人和62匹马向内陆挺进。他的小股部队穿越安第斯山脉向卡哈马卡城进发。印加国王阿塔华尔帕本和一支约有4万人的军队驻在该城。1532年11月15日,皮萨罗的部队到达卡哈马卡城。次日,他请示与国王谈判,并要求对方只能带5千非武装的士兵。
阿塔华尔帕本的行为实在令人费解。他应该知道将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从西班牙人登陆的那一天起,事实已清楚证明了他们的敌意和冷酷无情。可是,阿塔华尔帕本居然允许皮萨罗的军队毫无阻碍地抵达卡哈马卡。只要印加人在山区小道上攻击皮萨罗的部队,而皮萨罗的马队在小道上施展不开,就能轻易地消灭这支西班牙部队。皮萨罗抵达卡哈马卡后,阿塔华尔帕本的行为更为愚蠢。面对敌军,他自动解除武装。更不可思议的是,伏击战本来是印加人惯用的战术,他却不加以运用。
皮萨罗抓住时机,令部队袭击已放下武器的印加人。这场不如说是屠杀的战斗,只持续了半个小时。西班牙人没有损失一兵一卒。只有皮萨罗本人在保护阿塔华尔帕本时,受了一点轻伤。阿塔华尔帕本被俘。
皮萨罗的战略成功了。印加帝国实行的是中央集权,所有权力集中于印加,即国王。印加是神的代表。当印加成了战俘后,印地安人的帝国实际上已经瓦解。为了获得自由,阿塔华尔帕本付给皮萨罗价值约2800万美元的金银财宝作为赎金,结果却是几个月后,皮萨罗将其处死。1533年,即阿塔华尔帕本被俘后的第二年,皮萨罗的军队开进印加首都库斯科。他选取了一个新的印加作傀儡。1535年,他建立利马城,为作为秘鲁的新首都。
1536年,傀儡印加逃走并领导一支印地安起义军反抗西班牙人的统治。西班牙军队曾一度被围困在利马和库斯科。次年,西班牙恢复对国家大部分地区的控制。直到1572年,起义终于被镇压,皮萨罗也在这一年去世。
皮萨罗因西班牙的内讧下台。1537年,皮萨罗的密友阿尔马格罗认为皮萨罗战利品分配不公而反叛。后他被皮萨罗俘获并处死。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1541年,就在皮萨罗的军队胜利进入印加首都库斯科8年以后,阿尔马格罗的追随者攻入皮萨罗的宫殿,杀死了这位66岁的首领。
皮萨罗勇敢、有决心,而且十分机敏。他信奉基督教。据说他临死前用自己的血在地上画了一个十字,并喊了声“耶稣!”另一方面,他十分贪婪、冷酷、野心勃勃和奸诈。也许他是最残忍的征服者。
皮萨罗粗野的性格并不能抹杀他军事上的成就。1967年,当以色列人战胜数量和装备都占优势的阿拉伯国家时,很多人感到吃惊。这种胜利令人难忘。拿破仑和亚历山大大帝曾多次获得这样的胜利。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继承者的领导下,征服了人口多出其30倍的汉人。
皮萨罗指挥180人征服一个人口约600万的帝国,这是军事史上最惊人的一件事。科尔特斯曾用600人征服人口500万的帝国,其力量之悬殊仍低于皮萨罗。亚历山大大帝或者拿破仑能够完成皮萨罗那样的业绩吗?我表示怀疑。他们两人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未必会像皮萨罗那样感到轻松。
也许有人会问,是否是西班牙的火器给了皮萨罗以战术上的压倒优势?我认为不是。火绳枪是一种简陋的火枪,只有很短的射程,并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装药。虽然它发出骇人的声响,其实并不比弓箭更有效。在皮萨罗进军卡哈马卡城时,只有3支火枪,不到20支十字弩。大多数印地安人是被常规武器,如剑和刀杀死的。虽然西班牙人拥有少量的马匹和火器,但很明显,他们在军事上处于绝对劣势地位。指挥和决心,而非武器,是西班牙人获胜的根本原因。当然,皮萨罗交了好运,但正如俗话所说:“幸运钟情于勇敢的人。”
皮萨罗被一些作家谴责为大胆的恶棍。但有哪个恶棍能够影响历史?他所overthrow的帝国,覆盖今天的秘鲁和厄瓜多尔的大部分地区、智利北部及玻利维亚的一部分。这些地区的人口大于南美其他地区人口的总和。皮萨罗对南美的征服,使西班牙的宗教和文化传播到整个被征服地区。印加帝国灭亡后,整个南美洲再也没有能力抵抗欧洲人的统治。千百万的印地安人生活在南美,但他们的regime从未被恢复。欧洲的语言、宗教和文化此后一直主宰着南美洲。
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
63、科尔特斯(HERNANDO CORTES,1485—1547)
墨西哥的征服者科尔特斯1485年出生在西班牙麦德林,父亲是个小贵族。青年时,他入萨拉曼卡大学学习法律。19岁那年,他离开西班牙,到新世界寻找财富。1504年,他抵达圣多明各,成为那里的农场主和唐璜式的人物。1511年,他参加了西班牙征服古巴的活动。此后,他与西班牙驻古巴总督委拉斯开兹妻子的妹妹结婚,后被任命为圣地亚哥市长。
1518年,委拉斯开兹派科尔特斯率探险队前往墨西哥。然而,委拉斯开兹担心科尔特斯太有野心,旋即撤回命令,但为时已晚。1519年2月,科尔特斯率11艘船、110名水手、553名士兵(其中13人携带手枪,32人携带弓箭)、10门重炮、4门轻炮、16匹马起航。他们在耶稣受难日那天抵达今天的韦拉克鲁斯。科尔特斯在海岸附近逗留了一段时间,收集墨西哥的有关资料。科尔特斯了解到阿兹特克人控制着墨西哥,首都位于内地。他还得知墨西哥有着丰富的矿藏,并且墨西哥人被许多已经衰落的印地安部落所憎恨。
一心想着征服的科尔特斯,决心入侵阿兹特克人的土地。然而,探险队中的其他一些人对无数奇怪的东西感到畏惧。为了表示有进无退的决心,科尔特斯在探险队开进这块土地之前,烧掉了所有船只。士兵们别无选择,要么与之前行,要么被印地安人杀掉。
进入岛内以后,科尔特斯首先击溃了一支来自特拉斯卡拉的独立印地安部落的抵抗,随后,这支部落加入了科尔特斯的队伍。科尔特斯进军乔卢那,在那里,阿兹特克人的统治者蒙蒂祖马二世已经制定了突袭科尔特斯的计划。但是科尔特斯从印地安人那里事先知道了这一计划,首先发动攻击并一举成功。他在那进而屠杀了数以千计的墨西哥人。随后,他进军特诺奇蒂特兰(今天的墨西哥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便占领全城。不久,他释放蒙蒂祖马,令其组建傀儡regime,对墨西哥的征服活动到此结束。
这时,另外一支由那维兹率领的西班牙军队抵达墨西哥海岸,奉命逮捕科尔特斯。科尔特斯留下一些人驻守特诺奇蒂特兰,率其余部队返回海岸,击溃了那维兹的军队,并说服他的余部投城。但是,当科尔特斯可以返回特诺厅蒂特兰的时候,阿兹特克人却由于无法忍受殖民者的统治,起而反抗。1520年6月30日,特诺奇蒂特兰爆发了起义,驻守在那里的西班牙军队受挫,被迫撤退到特拉斯卡拉。科尔特斯回师已经陷落的特诺奇蒂特兰,平息了叛乱,于8月13日收复该城。虽然科尔特斯将一些时间用于稳固其在偏僻地区的regime,但总体说来,他的regime是稳固的。科尔特斯改建特诺奇蒂特兰,将其改名为墨西哥城,作这西班牙的附属国——墨西哥的首都。
科尔特斯以很小的部队起家,但他却征服了500万人的帝国。历史上一个征服者与数百万人对峙的例子只有皮萨罗征服印加。人们很自然地会问,为什么科尔特斯能够成功?当然,他所拥有马匹、枪支,是取胜的重要原因。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他所对抗的是数以万计的大军(值得一提的是,在他之前的两位西班牙探险家,没有任何一个人在被占土地上建立永久地殖民统治)。当然,他的领导能力、勇气和决心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然而,同样重要的是他的外交手段。他不仅成功地击败印地安人的反抗,而且说服他们加班其部队抗击阿兹特克人。
科尔特斯还得到了阿兹特克人所崇拜的神——魁扎尔科亚特尔的支付。根据印地安传说,这位神指导印地安人从事农业、冶金以及建立政府。他身材高大,白皮肤,秃顶。他答应再访印地安人之后,便离开“东大洋”(墨西哥湾)。对于蒙提祖马来说,科尔特斯似乎是重返的神,这种恐惧心理左右了他的行为。因此蒙提祖马对西班人的反抗是软弱和被动的。
科尔特斯之所人能够取胜的最后一个因素上期宗教狂热。当然,对我们来说,科尔特斯是入侵是不可饶恕的侵略行为,但对科尔特斯而言,他的入侵在道义上是正确的。征战中,他真诚地告诉部下,他们所进行的是在十字徽章下的正义战争,所以一定能胜利。科尔特斯的宗教动机是很真诚的,他不止一次的用高压手段迫使其印地安盟友改信基督教。
虽然在处理与印地安人的关系方面,科尔特斯是一名出色的外交家。但他与西班牙政敌的对抗,却并不成功。西班牙国王封他为侯爵,并赐予其大片土地。但不久,国王撤销了他墨西哥总督一职。1540年,科尔特斯回到西班牙,将余生用在徒劳地恳请国王恢复他在新西班牙的权力上。1547年科尔特斯在靠近西班牙塞维利亚的地方去世。
在遗嘱中,他回答了对他奴役印地安人在道义上是否正确这一问题的怀疑。他要求他的儿子认真思考这个一直困扰他的问题。在他那个年代,持这种观点的人实不多见。人们很难想见皮萨罗或是哥伦布会被这个问题所困扰。在西班牙所有征服者不中,科尔特斯被认为是最有人情味的人。
科尔特斯与皮萨罗两人的出生地相距仅50英里,年龄大约只差10岁。相对而言,他们的功绩非常相似。他们所征服地区的面积加起来有一个洲那么大,他们把征服者的语言、宗教及文化强加于这些地区。从此以且,这些地区的regime一直掌握在具有欧洲血统的人的手中。
科尔特斯与皮萨罗两人的影响加起来,比西蒙?玻利瓦尔的影响大。他们两人将南美的regime从印地安人那里移交到欧洲人手中,而玻利瓦尔只是成功地把regime从西班牙那里移交到在南美出生的欧洲人手中。
人们也许会说,由于科尔特斯的征服活动早于皮萨罗,因此在本书中,凶应当排在皮萨罗之前,更何况印地安人的反抗斗争在皮萨罗去世时并未停止。我认为这种参战有失公允。西班人的征服热潮以及他们所拥的先进武器,无疑给印加人和阿兹特克人都带来了威胁。
秘鲁由于有山峦作屏障,有机会保持独立。皮萨罗的勇敢和成功的出击,改变了历史发展进程。
阿兹特克人没有秘鲁那么多的山峦,他们的边界又与大西洋相连,西班牙军队相对来说更容易进入。事实证明,西班牙人的征服活动是不可避免的,科尔特斯的胆识和领导能力加快了征服者的步伐。
64、托马斯?杰佛逊(THOMAS JEFFERSON,1743—1826)
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托马斯?杰佛逊,1743年生于弗吉尼亚的沙德威尔。他父亲是一位测地学家、成功的农场主,为儿子留下一大笔遗产。杰佛逊曾在威廉和玛丽学院学习两年,未取得学位。其后,他又学习法律数年,1767年取得律师资格。在此后的7年里,他一边当律师,一边经营农场。与此同时,他还担任弗吉尼亚下议院议员。
杰佛逊的第一篇重要文章《英属美洲权利概述》写于1774年。次年,他被选取为弗吉尼亚代表,出席第二次大陆会议。1776年,他负责起草《独立宣言》。同年末,他重返弗吉尼亚议会,在施行若干项改革措施中起了主要作用。他提出的两个重要法案是《宗教信仰自由法案》和《普及教育法案》,后者涉及公共教育问题。
杰佛逊的教育法案内容包括: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州立大学中,天赋高的人应当受到更高的教育;奖学金制度。虽然类似的教育计划后来几乎在美国所有的州中推行,但在当时该计划没有被弗吉尼亚州政府采纳。
杰佛逊的宗教自由法案的可贵之处在于,提出了宗教包容和政教分离原则(以前,盎格鲁教堂是弗吉尼亚的法定教堂)。该法案自然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但最终于1786年在弗吉尼亚议会获得通过。类似计划很快在其他州通过,而后被列入美国宪法。
1779年至1781年,杰佛逊出任弗吉尼亚州长。此后,他退出政治生活。在引退期间,他写下了一生中惟一的著作《弗吉尼亚日记》,书中表达了他反对奴隶制的立场。1782年,杰佛逊的妻子去世(他们结婚10年,育有6个子女)。虽然那时杰佛逊还很年轻,但他此后没有再娶。
不久,杰佛逊重返政坛,进入国会。他提出将美元改为十进位制的提案获得通过,而关于改革衡制的议案被否决。他还主张在新的州内消灭奴隶制,该议案仅以1票之差而未获通过。
1784年,杰佛逊赴法国执行外交任务,不久便出任美国驻法国大使。他在法国工作5年,这段时间正是美国宪法的起草与批准生效时期。杰佛逊拥护宪法,与许多人一样,他坚信权利法案应被写入宪法当中。
1789年,杰佛逊回到美国,出任美国第一位国务卿。不久,他与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之间出现磨擦,两人的政见极为不同。汉密尔顿的支持者组成联系邦党,杰佛逊的支持者组成democracy共和党,这就是后来的democracy党。
1796年,杰佛逊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所获选票仅次于亚当斯。根据那时的宪法规定,杰佛逊出任副总统。1800年,他竞选总统,这次他战胜亚当斯,赢得大选。
作为总统,他对以前的敌人采取温和与和解的态度,以此开创了美国政策的良好先例。在他任职期内,最著名的行动就是购买路易斯安那,这使美国领土近乎增加了一倍。这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和平移交土地行动,它使美国一跃而成大国,其意义深远广大。如果杰佛逊是这一事件的惟一功臣,他的名字就应排在本书更显著的位置。然而,在这次购买中,拿破仑的地位似乎更为重要,因为如果他不想卖掉路易斯安那,这次土地移交也不可能成功。美国驻巴黎使节利文斯顿和门罗,在这次购买中作用非凡。他们瞄准机会,施展外交手腕进行讨价还价,最终使购买成功(值得一提的是,在杰佛逊为自己写的墓志铭中,没有把路易斯安那作为他的主要业绩)。
1804年,杰佛逊再度当选美国总统。1808年,他遵循华盛顿的原则,决定不能选第三任美国总统。1809年,杰佛逊离任。此后,他所做的惟一与政府有关的事情,就是创建弗吉尼亚大学(1819年)。他由此看到了43年前他向弗吉尼亚议会提出的教育议案,在这所大学中付诸实施。1826年7月4日,正值《独立宣言》发表50周年之际,杰佛逊逝世,享年83岁。
除政治才能之外,杰佛逊还具有多种才能。他通晓五六门外语,并对自然科学和数学怀有浓厚的兴趣。他是一个成功的种植园主,用科学方法进行耕作。他还是工厂主、小发明家、在行的建筑师。
杰佛逊的天赋和才能是如此地出众,使得我们极易过高地评价他在历史上的影响。他的业绩也许首先在于起草了《独立宣言》。需要指出的是,《独立宣言》并不是美国法律的一部分,但它是美国人思想的宣言。《宣言》中所表述的思想,不是杰佛逊个人的,而是源自于约翰?洛克的著作。它所要表述的不是一种哲学,而是大多数美国人的信仰。
杰佛逊在美国人民宣布独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重要。1775年,就在《独立宣言》发表一年多以前,莱克星屯枪声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经过数月鏖战,殖民地人民面临着严峻的选择:是与英军妥协还是谋求独立?在1776年春召开的第二次大陆会议上,与会代表就上述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弗吉尼亚代表理查德?亨利?李,而不是杰佛逊,在会上提出摆脱英国统治而宣布独立的建议。大陆会议决定搁置几个星期对李所提议案的表决,在此期间,成立一个由杰佛逊任主席的专门委员会,负责起草一个公开声明,陈述独立的理由(委员会的其他成员一致同意,由杰佛逊单独起草这一宣言)。7月1日,大陆会议对李的议案进行投票表决,7月2日,倾向独立的议案获得通过。所以,关于独立与否争论不是在《独立宣言》发表以后才开始的,而是在此以前就已出现。就在议案通过后的第二天,该议案经过适当修改后被大陆会议采纳。
即使是《独立宣言》本身,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重要。那么,杰佛逊在其他方面的贡献,是否足已使他位居本书的显著位置?在他的墓碑上,杰佛逊认为他一生所做的事情中,只有两件值得一提,其中的一件事是创办弗吉尼亚大学。这伯事虽然很荣耀,但不足以使他在本书中获得如此殊荣。事实上,他所起草的《弗吉尼亚自由宗教法案》是对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贡献。当然,在杰佛逊以前,一些重要的哲学家已对宗教自由的思想作过表述,如洛克、伏尔泰。但是,杰佛逊比他们走得更远。而且,杰佛逊是一位政治实干家,他把自己关于宗教自由的思想变成法律,并付诸实践。同时,其他一些州在制定权利法案时,也受到了他的影响。
由此而产生的问题是:杰佛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采纳《联邦权利法案》?诚然,杰佛逊是那些赞成权利法案的人士的代言人,同时也是领袖之一。但在事实上,杰佛逊在1784—1789年旅居国外,无法在大陆会议以后的关键时期,带头为权利法案的通过而奋斗。詹姆斯?杰佛逊才是促使该修正案在国会中获得通过的至关重要人物(1789年9月25日,在托马斯?杰佛逊返回美国之前,国会通过了该修正案)。
人们也许会说,对美国产生巨大影响的不是杰佛逊的政策,而是他对问题的个人看法。同样值得质疑的是,杰佛逊的思想在多大程度上被美国人民所接受?事实似乎与这些人的看法相左。例如,杰佛逊秉持今天我们所说的“小政府”的信念,他的名言是:“一个明智而节俭的政府,应当防止人们彼此相残,让人们自由地从事他们自己的工作和不断进步”(引自杰佛逊首任总统就职演说)。杰佛逊的观点也许是正确的,但此后的50年选举证明,他的话没有为大多数美国人接受。此外,杰佛逊强烈反对最高法院具有宪法的最终解释权,因为虽然某项法律在国会获得通过,但依然可以被认作是违宪。这种观点显然与democracy政府的精神相违背。
由此看来,杰佛逊的影响其实很小,不应被列入本书。但是,过多地注意细节,容易使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果试图总体地评价杰佛逊,我们首先应当考虑到为什么他被称之为“democracy信仰的首席发言人”?
杰佛逊应当位居华盛顿之前,还是之后?美国的独立与democracy的形成,是由行动和思想共同促成的。而我认为,有时思想重于行动。但是作为行政长官,华盛大顿作用非凡。这就是为什么我把华盛顿一些人分开,如杰佛逊、麦迪逊、洛克和伏尔泰等。正是由此,我在本书中把杰佛逊列在华盛顿之后。
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
65、伊莎贝拉一世(QUEEN ISABELLA I,1451—1504)
今天,大多数人只知道伊莎贝拉是支持哥伦布航行大西洋的西班牙王后。其实,她还是一个充满活力、颇有才干的统治者。她所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对西班牙和拉丁美洲发生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影响,同时也间接地影响到了今天几百万人的生活。
由于她的大多数决定,是在向她精明能干、能力相当的丈夫阿贡王费迪南咨询后作出的,并且这些政策也是在他的密切合作下推行的,因此,本书应当将两人视为一体。但是,伊莎贝拉的名字之所以被单独列出来,是因为伊莎贝拉是这些重要决策的建议者。
1451年,伊莎贝拉生于西班牙马德里加尔。少女时代,她接受了严格的宗教训练,成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同父异母的兄弟亨利四世是卡斯蒂利亚国王,1454—1474年在位。当时西班牙分裂为4个王国:第一,卡斯蒂利亚王国,这是诸王国中最大的一个;第二,阿贡王国,位于今天西班牙东北部;第三,格林纳达,位于西班牙南部;第四,纳瓦尔王国,位于西班牙北部。
16世纪40年代末,伊莎贝拉是卡斯蒂利亚王国可能的继承人,同时她也是当时欧洲最富有的继承人,许多王子向她求婚。他们的哥哥亨利四世希望她嫁给葡萄牙国王。1469年,18岁的伊莎贝拉自己做主,嫁给了阿贡王国的继承人费迪南。亨利四世对此极为恼火,改定其女朱厄娜为其继承人。亨利去世,伊莎贝拉要求继位,遭到朱厄娜支持者们的反对,于是内战爆发。1479年1月,伊莎贝拉的军队获胜。同年,阿贡王去世,费迪南继位。从此,费迪南和伊莎贝拉统治了西班牙的大部分地区。
理论上讲,阿贡和卡斯蒂利亚这两个王国是各自独立的,它们大部分的法律也各行其是。但在实际上,费迪南和伊莎贝拉的所有决定都是他们两人共同作出的,他们同心协力,治理国家。25年间,在他们的共同治理下,西班牙成为一个统一的而强大的君主制国家。他们的第一步是征服处于穆斯林统治下的格林纳达。战争于1481年爆发,1492年结束。格林纳达并入之后,西班牙的领土已达到了现在的疆界(伊莎贝拉死后,费迪南于1512年吞并了纳瓦尔王国)。
他们在位早期,费迪南和伊莎贝拉制定了西班牙审判制度。这是一种宗教审判,审判法庭由法官、陪审团、检查官和警察组成。不给被告人以申辩的机会,被告不得反驳强加给他们的罪名,他们不知道指挥他们的全部证据,连控告者的名字也不能知道。被告只有受酷刑折磨的权利,直至他们承认被指控的罪名。根据一项保守的估计,在第一个20年里,西班牙至少有2000人受火刑而死,并有数倍于此的人受到比火刑轻一些的惩罚。
西班牙第一任宗教总裁判官为托尔克马达,他是一名极端狂热的修士,是伊莎贝拉的私人神父。虽然教皇握有审判的权力,但实际上是由西班牙君主控制。建立这种审判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确立宗教一致,另一方面则是扫清政敌。在英国,封建领主一直保持着非常强大的势力,以致于他们可以审核国王的权利。西班牙的封建领主也曾有过强大的力量,但国王以审判作武器,对付反抗国王的封建领主,建立其绝对的君主制。他们也以此来控制西班牙的神职人员。
然而,审判制度的首要目标是那些被认为是宗教上有异心的人,特别是犹太教徒和穆斯林。他们被迫改信天产教,但在私下他们仍然坚持他们以前的宗教。
在审判制度实行的初期,它并不直接反对犹太教徒。然而在1492年,在托尔克马达的一再坚持下,费迪南和伊莎贝拉同意下令,让西班牙的犹太教徒改信天主教,否则这些人将在4个月内离开西班牙,不得带走其任何财产。这一命令对20万犹太教徒来说是一场灾难,许多人在到达安全的避难所前就死去了。对于西班牙来说,大批勤奋而又经验丰富的商人和艺术家的死去,使西班牙经济一度出现倒退。
当格林纳达投降时,西班牙曾与之签定一个和平协定,允许西班牙境内的穆斯林继续信仰其宗教。然而,事实上,西班牙政府很快便撕毁这一协定。回教徒起而造反,但随之被镇压了。1502年,居住在西班牙境内的所有回教徒,被迫作出改信基督教还是被逐出国境的选择。而在10年以前,犹太教徒也曾面临过同样的选择。
虽然伊莎贝拉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但由于她的民族主义情绪,她不许教会介入西班牙国内事务。在她和她丈夫的艰苦努力下,成功地使西班牙的天主教会受王室,而不是受教皇控制。这也是16世纪新教改革在西班牙无法推进的原因。
当然,伊莎贝尔在位期间所发行的最值得一提的事情,是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哥伦布的探险活动得到了卡斯蒂利亚王室的资助(但是,关于伊莎贝拉卖掉珠宝以资历助这次探险的故事,不是真的)。
伊莎贝拉死于1504年。她生有1子4女,儿了胡安死于1497年。她的女儿朱安娜最为著名。父母做主,朱安娜嫁了奥地利哈普斯堡国王之子、勃艮地公国的继承人、美男子腓力一世。此次王室联姻的结果,是伊莎贝拉的外孙查理五世继承了欧洲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他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也是当时最富有、最有权力的人。他名义上和实际上统治的地区,几乎囊括整个西半球,包括西班牙、德国、荷兰、比利时、奥地利、瑞士、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法国部分地区、波兰、匈牙利、南斯拉夫。查理五世和他的儿子腓力二世,都有狂热的天主教徒。在他们漫长的统治期内,将大量钱财用在发动对北欧新教国家的战争方面。因此,这桩由伊莎贝拉和费迪南作主的婚姻,在他们死后,影响了欧洲近一个世纪。
在这里我想试着总结一下费迪南和伊莎贝拉的影响和贡献。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西班牙王国得以确立,其疆界维护了管5个世纪。他们建立起来的是中央集权式的despotism君主统治,境内的回教徒及犹太教徒人数急剧减少,他们或者被驱逐、杀戮,或者改信天主教。通过审判制度,天主教的独尊地位在西班牙得以确立。
而关于最后一点,有很多争论。简单地说,人们认为审判制度使西班牙境内的知识分子处于困境。1492年以后的几个世纪里,西欧思想文化界群星灿烂,而西班牙却一片沉寂,因为在审判制度下,任何一种与官方不一致的学说都会被视为异端,并且会招致杀身之祸。在这样一种社会里,不可能思想家出现。而欧洲其他的国家则不同,它们允许几种不同观点出现。在西班牙,政府惟一所认可是是正统的天主教学说。1700年以前,西班牙思想文化的发展一直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的确,尽管费迪南和伊莎贝拉建立的西班牙宗教审判制度距离今天已有5个世纪,审判制度被废止也有150多年了,但西班牙依然不能从它的影响中全面恢复过来。
伊莎贝拉对于哥伦布探险的财政支持,使大部分南美及中美洲国家沦为西班牙殖民地。这意味着西班牙的文化及制度,包括审判制度,扩散到了西半球的大部分地区。不难想见,由于西班牙的文化发展落后于西欧其他国家,因此他们在南美的殖民统治,也落后于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
将伊莎贝拉列入本书,是考虑到如果没有她,上述事件便不可能发生。的确,在西班牙十字军精神本来就很强大,这归功于长达700年的从穆斯林手中夺回伊比利亚半岛的斗争。然而在1492年斗争取得胜利之后,西班牙面临着方向选择。是费迪南和伊莎贝拉,特别是伊莎贝拉,选择了不妥协的宗教政策。如果没有她,西班牙也许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人们常常很自然地将伊莎贝拉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作比较。伊丽莎白的能力与伊莎贝拉相当,但是由于她富有人情味的宽容政策,使她赢得了人们更多的尊敬。但她不像伊莎贝拉那样敢于创新,她没有任何一个政策能像伊莎贝拉的政策极为残酷,但历史上只有很少几位君主的影响能够与之相比。
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
66、斯大林(JOSEPH STALIN,1879—1953)
统治苏联多年的领导人斯大林,原名朱加施维里。1879年,他出生在高加索格鲁吉亚的哥里城。他的母语是格鲁吉亚语,这是完全不同于俄语的一种语言。后来,他学会了俄语,但他讲话时,总带着浓重的格鲁吉亚口音。
斯大林在贫困中长大。父亲是个鞋匠,经常酗酒,还粗暴地打孩子。斯大林11岁时,父亲去世。斯大林早年就读于哥里的一所教会学校,后进入梯弗里斯神学院,在此期间曾秘密研读马克思的作品,1899年因散发传单被校方开除。后来他参加了mks主义组织的地下活动。1903年,俄国社会democracy党分化为两派,斯大林参加布尔什维克派。此后几年至1917年,斯大林一直是一名积极的党员,至少被当局逮捕过6次。但是,由于判罪较轻,加之他越狱逃跑,使他成了布尔会维克的一名骨干。在此期间,他改用“斯大林”这个名副其实的名字(意为“钢”)。
斯大林并不是1917年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但此后两年他却十分活跃。1922年,他当选为苏联gcd总书记,这个职位是他得以在党内产生重大影响,并且在列宁死后获得权力的重要原因。
很明显,列宁希望托洛茨基作他的接班人。事实上,列宁认为斯大林太粗暴,应当从党的总书记这个位置上调开。然而在1924年列宁死后,斯大林却因持有列宁未公开的遗嘱,在权力斗争中取胜。他与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组成三人联盟,成功地粉碎了托洛茨基及其支持者的势力。斯大林将左派势力(托洛茨基、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等)清除之后,顺利地成为苏共头号人物。不久,斯大林又将矛头转向他的早期支持者——苏共右翼势力,后者很快也被排挤出去。斯大林由此而成为30年代初期苏联惟一的autarchy者。
自1934年起,斯大林开始发动了一系列严厉的政治清洗。正式发起这些清洗是因为1934年12月1日发生的暗杀事件,这天苏共高级官员、斯大林的顾问之一基洛夫被人暗杀。但是似乎非常有可能是斯大林自己命令进行这次暗杀的。斯大林这样做,一方面是想摆脱基洛夫,更主要的目的则是为日后的大清洗运动提供口实。
此后几年中,一大批曾参加过1917年十月革命的列宁时期的苏共高层领导人,被斯大林以叛国罪处决。他们中的许多人被迫公开认罪。这种做法就好像是假设托马斯?杰佛逊在担任总统期间,逮捕了大部分《独立宣言》和宪法的签名人,指控他们犯有叛国罪,在他们公开认罪之后,以叛国罪将其处决。早期大清洗的负责人雅哥达,也于1938年因叛国罪被处决。他的继任叶若夫也以同样的罪名,在大清洗中被处死。
30年代中期的大清洗遍及整个党内和军队。主要不是针对反共分子和反革命分子(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列宁时期就已经被镇压),相反,要反对的是gcd人本身。斯大林对gcd人的杀戮远比沙皇时代的警察成功得多。例如,在1934年召开的苏共中央委员会上当选的委员会成员,有三分之二的人在大清洗运动中丧生。很清楚,斯大林的目的是排除异己,他不允许苏联境内出现任何一种反对派势力。
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之一是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农民并不欢迎这一政策,许多人对此进行抵制。30年代初期斯大林的这一政策可能造成了数百万人死亡。
斯大林的另一项经济政策是迅速实现苏联的工业化。通过几个“五年计划”,迷一目标部分得以完成。自那以后,世界其他许多国家仿效这一模式。尽管存在不少无效率的现象,但斯大林的工业化计划在短期看是成功的。尽管二战中苏联蒙受了巨大损失,然而在战后,苏联一跃而成世界上第二大工业强国。然而,从长期来看,他的农业、工业政策严重地破坏了苏联经济。
1939年8月,希特勒与斯大林签定了著名的《互不侵犯条约》。两星期后,希特勒从西部侵入波兰,苏联在几星期后从东部进入波兰,并占领了波兰的东部地区。此后,苏联以武力入侵威胁拉托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这3个国家不战而降,最终与苏联结成一体。同样,罗马尼亚的部分领土也在武力威胁之下并入苏联。芬兰不向苏联的武力屈服,但苏联还是占领了它的领土。苏联对这些国家提出领土要求的借口是,建立一个防卫区,以此抵御纳粹国的进攻。但是,在德国战败、二战结束以后,苏联仍未归还所占领土。
二战后期,苏联占领了东欧大部分地区,斯大林利用这一机会,在这些国家建立起了gcd政府,接受其领导。在南斯拉夫,gcd人掌管了国家。在苏联人的介入下,捷克建立起了**主义制度。斯大林在卫星国里建立了一系列**主义国家,此后不久,冷战开始。
1953年1月,苏联政府宣布逮捕克林姆林宫内的医生,因为他们蓄意谋害苏联高层领导人。这似乎预示着又一场大清洗运动的开始。然而,同年3月5日,73岁的斯大林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去世。他的遗体被保存起来,摆放在红场的列宁遗体旁。几年后,斯大林的声望急剧下降。
斯大林的家庭生活并不成功。他1904年结婚,3年后妻子死于肺结核。他们惟一的孩子雅各布在二战中被俘。德国人提出交换条件,斯大林拒绝。雅各布死于德国的集中营。1919年,斯大林第二次结婚,1932年妻子去世。当时公开报道的死因是自杀。他们有两个孩子,儿子是一名苏联空军军官,酗酒,1962年去世。女儿斯薇特拉娜,1967年背叛苏联移居美国。
由于他统治了苏联近四分之一世纪,斯大林对许多人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如果从统治人数、统治时间以及个人控制权力的程度上讲,斯大林可以说是历史上首屈一指的。
毫无疑问,斯大林在短期内影响巨大。然而,他的影响在将来会持续多久,尚难断定。
斯大林在位期间,把苏联边界向西推进了许多,在东欧地区建立起苏联卫星国,使苏联成为一个世界强权,其影响遍布地球每个角落。然而,最近几年间,东欧**主义阵营瓦解,苏联自己也解体为15个独立的国家。
在斯大林统治下,苏联是一个由秘密警察控制的国家。然而,这种局面在斯大林死后,终于被遏止住。今天,俄国人享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的个人自由。
斯大林的经济政策出自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马克思提出了政策建议,列宁开始将其付诸实施,斯大林实实在在地将其变成了行动。他成功地将私有企业大规模地消除。事实证明,这种政策是一种灾难,如今已被完全放弃。
即使如此,我仍然感到斯大林的影响被极大地低估了。斯大林不仅统治苏联长达25年,考虑到冷战的形成,在他死后的很多年,他的影响依然主宰着世界。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次战争,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能够像冷战那样对全球产生影响。它不仅影响了苏联和美国,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卷入了这场外交、经济斗争中,在世界许多地方还因此发生战争。两个超级大国间的军备竞赛,耗费数以兆计的美元,而换来的,却是多年以来人类生活在对有可能摧毁全部文明的核武器的恐惧之中。
冷战被人们所广泛憎恨,人们真诚地希望其早日结束。几十年间,已经逝去的斯大林依然在影响着世界,而这种影响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位活着的政治人物。
今天,冷战已经结束,斯大林的影响也就此终结。尽管如此,斯大林毕竟是一位历史的巨人:历史不会很快忘记他。
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
67、恺撒(JULIUS CAESSAR,公元前100年—公元前44年)
著名的罗马政治和军事领袖尤利乌斯?恺撒,公元前100年生于罗马。当时正是罗马帝国政治上极为动荡的时代。
公元前2世纪,罗马人在同迦太基人进行的第二次布匿战争获胜之后,建立起了庞大的罗马帝国。征战虽使许多罗马人富有,但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罗马的社会经济结构。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元老院已没有能力公正而有效地管理庞大的帝国世界,加之政治上腐败猖獗,整个地中海地区处于管理的极度混乱之中。大约从公元前133年起,罗马也开始陷入混乱。政客、军人相互倾轧。不同派系的军队相继通过罗马。尽管大家都明白行政混乱这一事实,但多数罗马公民仍要求保持共和政体。恺撒也许是第一位认识到罗马的共和政体不仅没有保留价值,而且的确已经无可救药的政治领袖。
恺撒出生在罗马一贵族家庭。他受过良好的教育,青年时代起,就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政治上的崛起,同他与形形色色的政客结盟有关。公元前58年,他被任命为罗马统治下的3个外部省(山中高卢、伊利库姆和山南高卢)的总督,时年42岁。他统帅着4个罗马军团,总数约2万人。
公元前58—51年间,恺撒用这些军事力量入侵和征服了高卢全部地区,范围约为今天法国和比利时的全部领土,以及瑞士、德国和荷兰的部分地区。虽然他的军队在数量上不占优势,但他成功地击败了高卢各部,把莱茵河以西的所有领土纳入罗马帝国的版图。他还派遣两支军队远征大不列颠,但没有实现永久的占领。
征服高卢后,恺撒成了罗马公众心目中的英雄。他的政敌则认为他的权力和影响力过大了。当他的军事指挥权期满后,罗马元老院决定把他召回罗马。恺撒担心如果独自一人返回罗马,政敌可能会加害于他。这种猜测不无道理。于是在公元前49年1月10至11日夜,恺撒公开对抗罗马元老院,率领军队度过意大利北部的卢比肯河向罗马挺进。这次公开的反叛行动标志着一场以恺撒军团为一方,以效忠元老辽的军队为另一方的国内战争开始。战争历时4年,最后一次战役发生在公元前45年3月7日,战场在西班牙的曼达,恺撒大获全胜。
恺撒认为,罗马需要他所提供的有效而又开明的autarchy政体来管理。公元前45年10月,他回到罗马后不久,便成为终身autarchy者。公元前44年2月,有人提出要为他加冕,但遭拒绝。但这并不能使他的政敌们放心,因为他仍是军事autarchy者。公元前44年3月5日(著名的“3月5日”),恺撒在一次元老院会议上遇刺身亡。
恺撒在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中,着手一系列强有力的改革计划。他打算把退伍老兵和罗马贫困地区重新安置在帝国境内的新的社区里。他放宽限制,给与罗马结盟的民族以公民权。他计划建立统一的意大利城市管理机构,大兴土木。他还打算编纂罗马法典,并推出其他几项改革措施。但他没有成功地设立令人满意的罗马帝国宪法体系。这或许是导致他失败的重要原因。
从恺撒在曼达取胜到他遇刺,相隔仅短短一年时间。他的许多计划从未得以推广,所以很难判断他的管理方案是否开明和有效。但在他所有改革措施中,其中一个历时最久,即他引入的新历法。该历法除进行少量修正外,一直延续至今。
恺撒是历史上最具有超凡魄力的政治人物之一。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他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能干的军事统帅、杰出的演说家和作家。他描述自己征战经历的《高卢战记》,一直被视为文学经典之作。很多大学生认为它是所有拉丁文经典著作中最有意义的书。恺撒勇敢、精力充沛而又英俊潇洒。然而,他又是一个声名狼藉的唐璜式的人物。
就是以当时的的标准,他也是属于滥性者(其中最为出名的风流韵事是与克娄巴特拉的恋情)。
关于恺撒的个性,后人常有各种评论。他有权利欲,并利用其政治地位谋取财富。但他不像大多数有野心的政治家,总体说来,他既不虚伪也不搞权术。在同高卢人的战争中,他无情而且残酷。而对待被他击败的罗马政敌们,他特别宽宏大量。
他的名字后来成为一些帝王使用的头衔,用来象征一种威望。例如,德国皇帝称“凯泽”(Kaiser),俄国皇帝称“沙皇”(Czar)。他的倒孙奥古斯都?恺撒,虽然后来成为罗马帝国真正的奠基者,但他仍不如老恺撒那么有名气。恺撒对历史的实际影响,并不能等同于他的巨大声望。虽然他对罗马共和国的解体起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不应被夸大。因为当时罗马共和国政府已经摇摆欲坠。
恺撒最主要的成就是征服高卢,他所占领的地区继续被罗马统治,长达500年之久。在此期间,这些地区被彻底罗马化,如接受罗马法律、习惯和语言,以及后来的罗马基督教。今天的法语实际上是从当时口语化的拉丁文派生而来。
恺撒对高卢的征服还对罗马帝国本身起了重要作用。它使意大利几百年来免受北方的侵袭,的确是保障整个罗马帝国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没有恺撒,罗马人能够征服高卢吗?在那时,罗马帝国迅速扩张,但在技术装备和军队人数上,与高卢人相比,并不占居优势。高卢的疆土毗邻罗马,各部落之间不能团结一致,这使高卢注定无法保持独立。无论如何,恺撒打败了占有优势地位的塞尔特族军队,并征服了高卢地区。这使他应在本书中占有一席之地。
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
68、威廉一世(WILLIAM THE CONQUEROR,1027—1087)
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带领一支几千人的军队,横渡英吉利海峡,试图成为英格兰的统治者。他的野心成功了,这是最后一次外国人成功地入侵英国。诺曼底的征服,不仅使威廉和他的继承者得到了英国王位,也给此后的英国历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就是威廉本人没有想到的。
威廉1027年生于法国诺曼底的法苇兹城。他是诺曼底公爵罗伯特一世的私生子,也是他惟一的儿子。1035年,罗伯特从耶路撒冷朝圣回来后去世。弥留之际,他指定威廉为他的继承人。这样,8岁的威廉继承父位成为新的诺曼底公爵。继位后,年幼的威廉无法控制局面,不得不依赖封建贵族的庇护。毫不奇怪,贵族们的野心大于他们的忠心。为此,曾一度出现争权夺利的局面。威廉的3个卫士猝死,私人教师被杀。在威廉名义上的君主亨利一世的帮助下,威廉总算平安度过了少年时代。
1042年,15岁的威廉被封为骑士,开始在所属公爵地执政。经过同诺曼底封建贵族的多次战争,威廉最终牢固地控制了他的领地(顺便说一句,他的私生子身份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明显的政治障碍。他经常被对手们骂作“杂种”)。1063年,他征服了毗邻的缅因省。1066年,他又成为另一个相邻的柏尔尼塔省的君主。1042—1066年间,英国的统治者是爱德华。因他无子嗣,英国境内爆发了多次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从血缘上讲,爱德华的母亲是威廉的姑奶奶。1051年,爱德华指定威廉为其继承人。
当时,英国最有权势的贵族是哈罗德,他是爱德华的内弟,并同他关系亲密。1064年,哈罗德被威廉俘获。在哈罗德宣誓支持威廉继承英国王位后,威廉将其释放。很多人认为,此项宣誓是在失去自由的情况下被迫作出的,不必遵守诺言。哈罗德本人也是这样认为的。1066年,爱德华驾崩后,哈罗德要求继承英国王位。贤人会议(英格兰及其所属各盎格鲁撒克逊国王的会议,经常参与和决定选择继承人)将他定为新国王。威廉野心勃勃地要扩大疆土,对哈罗德的违约行为极为愤慨,决计武力进攻英国。
威廉在法国海岸组织聚集舰队,准备渡海。1066年8月初,准备工作完成。然而,持续几天的大风,使远征被迫推迟。与此同时,挪威国王率军攻打英国,哈罗德亲往迎敌。9月25日,在斯坦福桥战役中,哈罗德击溃挪威军队,挪威国王战死。两天以后,英吉利海峡风向已变,威廉抓住机会,攻击英国。也许哈罗德在迎击威廉军队之前,应让军队稍事休息一下。但他性急,在击溃挪威军队后,他立即南下迎战威廉。1066年10月14日,两军相遇。战斗在黑斯廷斯进行。夜幕降临时,威廉的骑兵和弓箭手击溃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军队。午夜时分,哈罗德战死,他的两个兄弟在战斗开始后不久,也分别战死。英国已没有统帅可以挥军与威廉争夺王位。是年,威廉在伦敦加冕为英格兰国王。
此后的5年里,英国曾爆发多次分散的起义,但都被威廉镇压。威廉以叛乱为由,没收英格兰所有土地归为己有,将其中部分土地作为封建领地,分配给他的诺曼底追随者。整个盎格鲁撒克逊贵族被剥夺,取而代之的是诺曼底贵族。
威廉一直认为他是英国的合法国王。在他生前,大部分的英国传统被保留。威廉希望了解他所统治的新领地的情况,下令详细调查英国的人口和财产,结果记录在巨著《末日审判书》中。这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该书手稿至今仍保存在伦敦的公共档案馆中)。
威廉结过婚,有4个儿子,5个女儿。1087年,他在法国北部鲁昂去世。此后的每位英国君主都是他的后裔。令人费解的是,虽然威廉一世可能是英国所有国王中最重要的,他本人却并不是英国人,而是法国人。他生在法国,死在法国,几乎一生都在那里,并且他只会说法语(顺便说一句,他未受过教育)。
在评价威廉的重要影响时,我们首先不应忘记,如果没有威廉,诺曼底人对英国的征服就不可能发生。威廉不是王位的自然继承人。离开他个人的野心和能力,诺曼底既无理由又无能力征服英国。自从罗马人在威廉前1000年征服英格兰后,英格兰从未受到过来自法国的侵略。威廉之后的9个世纪中,法国(或其他地方)对英国的侵犯无一成功。
问题在于威廉征服英国后,其统治英国的效率如何?诺曼底入侵者的人数并不多,但他们对英国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诺曼底人统治前的五六百年中,英国反复遭到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斯堪的那维亚人的进犯,其文化基本上是日耳曼型的。诺曼底人虽是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上维京人的后裔,但他们的语言和文化是属于法兰西型的。因此,威廉征服英国,使英格兰文化同法国文化发生紧密的联系(今天,这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但在威廉一世之前的几百年间,英格兰文化大多只同北欧文化接触)。其结果是,法兰西文化同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在英国混为一体。如果没有威廉,这种混合不会发生。
威廉将当时先进的封建主义带入英国。诺曼底国王与以前的英国国王不同,他亲自指挥一支几千人的武装骑士队伍,按中世纪的标准,这是一支强大的军队。诺曼底人善于行政管理,使英国政府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和最有效率的政府。
有趣的是,威廉的征服促进了英语的发展。大量新的词汇加入到英语之中。实际上,在现代英语字典中,起源于法语和拉丁语的词汇,多于源于盎格鲁撒克逊的词。而且,就在威廉征服英国的三四百年间,英语语法变化很大,在很大程度上朝着简化的方向发展。今天的英语,可能同低地德语和荷兰语没有多大差别。这是惟一一个由于个人原因而出现一个大语种的例子(值得一提的是,英语无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
也许会有人提及威廉征服英国对法国产生的影响。在征服后的三四百年间,英国和法国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由于英国国王源于法国,因此他们在法国拥有大片土地)。这些战争可直接追溯到威廉征服英国。而在1066年以前,英法之间,几无战争。
在本质上,英国在很多方面不同于所有的欧洲大陆国家。英国以其所建立的庞大帝国和democracy制度,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不列颠政治发展史上,威廉的活动产生过多大的影响?
历史学家不同意现代democracy制度起源于英国而不是德国的说法。但英国的文化和制度,是盎格鲁撒克逊和诺曼底人的混合体,这种混合应电因于威廉征服英国。
这里我并不想把英国democracy制发展的太多荣誉送给暴君威廉一世。诚然,威廉一世征服英国后的100年中,英国几乎没有出现宝贵的democracy制度,这是事实。至于大不列颠帝国的形式,威廉的影响似乎更清楚。1066年以前,英国不断受到外族侵扰;1066年以后,情况正好相反。原因在于威廉建立起了强大的中央政府,面晕种政府被后继者所拥护。由于有政府指挥的军事力量,英国再也没有受到外族入侵。相反,它不断进行海外扩张活动,这使英国必然比其他欧洲国家得到更多的殖民地。
当然,不能把英国后来的发展全部归功于威廉一世。但威廉政府是英国后来发展的间接动因。因此,从长期来看,威廉的影响是巨大的。
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
69、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
精神分析学奠基人弗洛伊德,1856年生于原属奥地利帝国,今在捷克境内的弗赖贝格。4岁时,他随全家迁往维也纳,他几乎在那里度过了一生。在学校念书的时候,他成绩优异,1881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学位。此后10年间,他一直从事心理学研究。他曾在精神病诊所工作,从事临床精神病学研究。在巴黎,他与法国著名精神病学家夏科尔、维也纳医生布罗伊尔共事。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思想逐渐形成。1895年,他与布罗伊尔会著《癔病研究》。他的另一本书《梦的解析》发表于1900年,这是他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著作之一。随后,他的其他一些重要著作相继问世。他在1908年应邀赴美国演讲时,已经很有名了。1902年,弗洛伊德在维也纳组建精神分析学会。阿德勒是该学会最早的会员之一,几年以后,荣格也加入该学会。这两位后来都成了世界著名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结过婚,有6个孩子。晚年他患口腔癌,从1923年起,他曾接受过30多次手术,以期扭转病情。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工作,并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1938年,纳粹进入奥地利,82岁高龄的犹太老人弗洛伊德被迫逃往伦敦,翌年在那里去世。
弗洛伊德对心理学理论的贡献是如此广泛,以致于很难用几句话将其概括。他强调潜意识在人的行为中的重要性。他还阐明这种潜意识影响到梦,导致说错话、忘记姓名、自残行为,甚至疾病。
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法用于神经性疾病的治疗。他创造了性结构的理论。他发展和推广了关于焦虑、防卫心理、阉割情结、抑郁、冲动等的心理学理论。他的著作引起了心理学界极大兴趣。他的许多思想一经提出,便引起激烈的讨论。
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最为著名的理论是,被压抑的性欲在精神疾病和神经疾病中的作用(实际上,虽然弗洛伊德在他的研究中科学地论证了这一理论,但他并不是这一理论的奠基人)。他指出,人的性欲在婴儿时期就已经存在,而不是仅仅存在于成人时期。
由于弗洛伊德的许多理论仍在讨论中,所以我们很难确定他在历史上的地位。虽然他是心理学方面的先驱者,但他的理论(与达尔文和巴斯德不同)从未得到科学界的普遍认同,也很难断定他的哪些思想最终会被认为是正确的。
尽管弗洛伊德的思想引起过很多争论,但我们毫不怀疑他是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人。他关于心理学理论的一些思想,改变了我们对人类本性的看法。他所提出的一些思想和术语,如今已成了我们的惯用语,如:伊德、自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和死亡愿望等。
弗洛伊德当然不是第一位心理学家,他的一些思想从长远看也不不定期定会被证明是最正确的。但他是近代心理学发展史上最重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人,因此在本书中,他理当占有一席之地。
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
70、爱德华?詹纳(EDWARD JENNER,1749—1823)
英国医生詹纳发展和推广了牛痘接种技术,这是一种对付可怕的天花病的预防措施。
今天,由于詹纳医生的功劳,地球上消灭了天花,但我们仍无法忘记早年它所引起的灾难是多么的可怕。天花具有传染性,以至大部分的欧洲人一生中都可能染上该病,而且至少有10%—20%的患者死于该病,另外10%或15%的人被麻子终身毁容。当然天花也不局限在欧洲,在北美、印度、中国以及世界上的许多地方都曾猖獗一时,孩子是最常见的牺牲者。
许多年来,人们试图寻找一种可靠的预防天花的方法。众所周知,一个人如果能从天花中劫后余生的话,就有了免疫力,也就不可能第二次染病。在东方,这种发现导致了用从轻微天花患者身上提取的物质,给健康人接种的方法。这个方法在18世纪初传入欧洲,在詹纳之前已经流行了好多年,詹纳自己在8岁时也接种过。但这种方法有巨大的缺陷,即接种过的人不仅要抵御病魔的进攻,而且病毒要给他们留下可怕的麻子。显然,一种先进的预防方法必不可少。
詹纳1749年生于英格兰格洛斯特郡的伯克利小城,12岁时给一个外科医生当学徒,后来又学习了解剖,并在一家医院工作。1792年他获得医学学位,45岁时,他在格洛斯特郡当了外科医生。
詹纳熟知当地牛奶工和农夫的一种说法,人如果染上牛痘——牛的一种小病,能传染给人——就不再会得天花了。牛痘本身对人无害,尽管它的一些症状与轻微天花相似。詹纳认识到,如果农夫的说法是正确的话,那么就可以给人接种牛痘,使他们获得天花免疫力,他认为这是个安全的方法。为此,他进行了仔细而周密的调查。到1796年,他确信该法正确有效,因此他决定直接试试。
1796年5月,詹纳给一个8岁男孩接种了从一个牛奶工手指牛痘脓包上提取的物质,果然,男孩得了牛痘,但不久竟痊愈了。几周后,詹纳又给他接种了天花,正如他所期望的,男孩没有患天花的迹象。
又经过更深入的调查,詹纳将结果写成一本小书,并于1798年出版。此后他又接连撰写了5篇有关牛痘的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用于该项技术的传播和推广上了。牛痘的应用很快在英国传播开来,不久英国的陆军和海军规定必须接种牛痘,最后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采纳了牛痘接种法。
詹纳无偿地把他的技术贡献给了世界,并不想从中获利。1802年英国议会为了感谢他的贡献,奖励他1万英镑,几年后又奖励了2万英镑。他变得天下闻名,获得了许多荣誉和称号。詹纳已婚,有3个孩子,他1823年死于伯克利,终年73岁。
就我们所知,詹纳并不是天花免疫力理论的始作俑者,他是从别人那里听说的,事实上,在詹纳之前,已经有人用牛痘接种了。但是他通过调查、实验和写作,把一种民间传说变成了拯救人生命的实践。尽管詹纳的技术仅能被应用来防治天花一种疾病,但他确实值得受到他的同时代人和后人的无限尊敬。
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
71、伦琴(WILHEOM CONRAD RONTGEN,1845—1923)
伦琴是X射线的发现者,他1845年生于德国的吕内堡。1869年他在苏黎士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以后的19年里,他在上些大学任教,逐渐取得了著名科学家的声望。1888年他被任命为维尔茨堡大学物理学教授和物理研究所所长。就是在这里,1895年伦琴完成了他的伟大发现。
1895年11月8日,伦琴正在做阴级射线实验。阴极射线是由电子流构成的,而电子流是通过放在一个几乎是真空的玻璃管两端的电极加高电压产生的。阴极射线本身没有特殊的穿透性,而且几厘米厚的空气就能阻挡它。这次,他用很厚的黑纸把阴极管完全包起来,以便通电时,没有光泄露。然而,当伦琴给阴极管通电时,他惊奇地看见,不远处凳子上的一块荧光屏在发光,好像是一束光造成的,他关掉试管,这块涂有氰亚铂酸钡的屏幕就停止发光了。由于阴极射线管是被紧紧包裹着的,伦琴认识到,当电流通过试管时,一种看不见的射线从管子里发射出来。由于其神秘的性质,他称这种看不见的射线中“X-射线”,“X”在数学里是求知的符号。
伦琴被他的发现所激动。他放下别的研究,集中研究X-射线的性质。经过几个星期紧张的工作,他发现以下几个事实:(1)X-射线能使氰亚铂酸钡及别的化学物质发光;(2)X-射线能穿透许多种物质,而普通的光线则无法穿过这些物质。伦琴注意到,X-射线能穿透他的肌肉,但不能穿透骨骼。他把手放在阴极射线试管与荧屏之间,能看见荧屏上手骨骼的影子;(3)X-射线沿直线运动;不同于充电粒子,X-射线因磁场的偏移现象。
1895年12月,伦琴写下了他有关X-射线的第一篇论文,他的文章立刻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和激动,几个月里,数百位科学家从事研究X-射线,一年里大概有1000篇有关该问题的文章发表!其中贝克勒尔的研究就是直接受伦琴发现的启发,他发现了更重要的放射性现象。
总之,X-射线是由于高能量的电子撞击物体所产生的。X-射线本身并不由电子组成,而是由电磁波组成。因此,除了X-射线的波长特别短以外,它同可用肉眼看到的放射物类似(如光波)。
X-射线最著名的应用当然是被用在医学和牙科诊断上。它的另一个应用是放射治疗,X-射线可以摧毁恶性肿瘤或抑制它的发展。X-射线在工业上还有一些应用。比如,可以用来测量某些物质的厚度或者发现暗藏的裂痕。X-射线还被应用于其他的科学研究领域,尤其是它给科学家提供了有关原子及分子结构的大量知识。
伦琴对X-射线的发现作出了贡献,他独自工作,他的发现也属偶然,之后又继续研究。然而他的研究给贝克勒尔及其他的研究者提供了促进因素。
但是,也不能过高评价伦琴发现的重要性。X-射线确实有许多应用价值;然而我们不能说,它就像法拉第发现电磁场感应那样,改变了整个的技术,也不能说X-射线是科学理论的根本性发现。紫外线的波长比那些可见光的波长要短,为人所知已经近一个世纪了。X-射线和紫外线很相似,只是波长更短,因此,X-射线的存在与古典物理学的框架是非常吻合的。综上所述,我认为把伦琴的贡献排在卢瑟福的后边,是合理的,后者的发现是更重要的。
伦琴没有自己的孩子,他们夫妇抱养了一个女儿。1901年,伦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23年他在德国的慕尼黑去世。
72、巴赫(H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
伟大的作曲家巴赫是第一个把各国不同风格的音乐成功地揉合在一起的人。巴赫把意大利、法国和德国音乐传统中的精华集中起来,再加以丰富。他生前不出名,死后的50年中也几乎被遗忘。但最近150年来,他的名声逐渐兴起,今天他已被公认为世界上两到三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了。在一些人眼里,他甚至是最好的。
巴赫1685年生于德国的爱森纳赫,他很幸运地成长在一个音乐才能得到赞扬、音乐成就得到鼓励的环境里。实际上,巴赫家族在他出生之前,已经在音乐领域享有杰出地位好多年了。他的父亲是个出色的小提琴手,两个叔叔是极有才能的作曲家,几个堂兄弟是非常受尊敬的音乐家。
巴赫9岁时母亲去世,10岁时父亲又去世,他因而成了孤儿。他在少年时靠奖学金上了吕纳堡的圣迈克尔学校,这一方面是由于他的好嗓子,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生活困难。1702年他从该校毕业,次年在一支小管弦乐队找到了小提琴手的位置。在以后的20年里,他换过许多工作。尽管他还是作曲家、教师和指挥家,但在生前,他是以一个优秀的风琴手著称。1723年,巴赫38岁时,在莱比西的圣托马斯教堂获得了一个领唱者的位子,并在此度过了他余下的27年生命。他死于1750年。
巴赫从来未得到过更好的职位,经常是勉强维持家里的生计。他从未像莫扎特、贝多芬那样在生前就赫赫有名,甚至不如李斯特和肖邦,他的雇主中没有一个曾认识到他的天才。在莱比西,一个委员会想雇一个“头等的音乐家”,只有当他们首选的两个人未到任时,他们才勉强把职位给了巴赫!在早几年,巴赫想离开魏玛宫廷风琴手和首席小提琴手的位子,另谋高就,公爵不愿意他走,把他投入了监狱。巴赫在监狱里呆了3个星期,最后公爵发善心,让他走了。
巴赫22岁时与他的表妹结婚,他们生有7个孩子。35岁那年妻子去世。次年,他再次结婚,第二个妻子不仅给他抚养了前妻的7个孩子,而且又为他添了13年孩子。只有9个孩子活到成年,其中4个凭他们的才能成为了著名的音乐家。
巴赫是个高产的作典家。他的作品包括约300部大合唱,48首赋格曲,140首前奏曲,100多首古钢琴曲,23首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鸣曲等。巴赫一生共计创作了800多首各类音乐作品!
巴赫是个路德教徒,有着很虔诚的宗教信仰。他希望用他的音乐为教堂服务,因此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宗教音乐。他不想创作新形式的音乐,而是努力把现有的形式推向最高峰。
在他死后的半个世纪里,巴赫的音乐被世人忽视了。值得一提的是,那时伟大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都对巴赫的才能大为欣赏。新的音乐形式在发展,巴赫“过时”的音乐暂时黯然失色了。然而1800年以后,对巴赫音乐的兴趣开始产生,从那时起他的声望和影响稳步上升。在今天这个世俗的社会里,巴赫的音乐比他活着时还流行。令人奇怪的是,一个作曲家在200年肖被认为在风格和题材上都过进了,今天却倍受赞扬,原因何在?
首先,从技巧上看,巴赫是所有大作曲家中的巨匠。他汲取了他那个朝代所有的音乐资源,并完美地运用他们。例如,以后的作曲家没有一个能在多声部运用上比得过巴赫。另外他的作品在管弦乐的逻辑和变化、主题的说服力以及旋律的表现等方面也倍受赞扬。
对于那些对音乐抱有严肃态度的学生来说,巴赫作品的深度和结构的复杂,较之别的大多数作曲家较容易的作品而言,能给予他们更持久的感染力。许多对音乐感兴趣的人都一致认为巴赫是位难理解的作曲家,然而,应该指出的是,巴赫的追随者并未局限在一个小的音乐精英圈子里,除了贝多芬以外,他的唱片可能比其他任何一位古典作曲家都更畅销。
如何给巴赫排座次呢?显然,他应该排在贝多芬之后,这不仅因为贝多芬的作品更通俗,而且因为他还是个大胆的革新家,他比巴赫对音乐史的影响更大。同样,把巴赫排在米开朗琪罗和莎士比亚之后,似乎也是合理的,前者是视觉艺术方面的顶尖人物,后者是最伟大的文学天才。但是,依照巴赫音乐不朽的名望以及对后来作曲家的巨大影响,把他排在别的艺术家和文学家之上是合理的。
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
73、老子(LAO TZU,公元前4世纪)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在国外被最广泛翻译和阅读的一本书要算是在2000多年前写成的《老子》,也叫《道德经》,该书是道家的经典之作。
《老子》是一部风格隐晦,可以有多种解释的书,它的中心思想是“道”。但这个概念本身也有些模糊,正如道德经开篇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过,我们可以说“道”的意思是“自然”或“自然规律”。
道家认为,个人不应该反对“道”,而是要顺从于“道”,按“道”行事。争权夺利是荒唐的,也是非常不道德的。“道”是不败的,人应该顺其道而行。道家认为水是非常柔弱的,心甘情愿地向低处流去,即使遇上最弱的力量,也不表示反抗,然而水却是不可摧毁的。反之,最坚硬的石头也有破碎的那一天。
对于个人,朴素和自然是值得赞扬的。暴力应该被避免,人应当清心寡欲。人不应该改变世界,而是要尊重世界。对于政府,无为政策是最聪明的方针。通过更繁复的法律或者是强制实行法律,通常是使事情变得更糟。高税赋和战争都与道家的哲学精神相违背。
依据中国的传说,《道德经》的作者是位名叫老子的人。据说他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年龄稍长于孔子。但是孔子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从其风格和内容来看,现代学者几乎没有人认为《道德经》成书有那么早,对该书成书的确切时间还有很大的争论。《道德经》一书本身未曾提到任何一个特定的人物、地点、时间和历史事件。公元前320年可能是最接近的时间。
不仅对成书时间有争议,甚至对老子这个人是否存在也有争议。一些权威人士认为老子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因此他们得出结论,他没有写过《道德经》。其他一些学者则认为他是传说中的人物。而我的观点,仅为少数学者接受,即:(1)老子确实存在,是《道德经》的作者;(2)他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3)有关老子与孔子是同时代人的传说是虚构的,是后来的道家学者捏造的,目的是给老子及其书抬高声望。
由于对老子的存在还有争论,我们对其生平细节应该持有怀疑。但是下面的事实是可靠的:老子出生和生活在中国北方,曾在周朝的国都洛阳当一名史官和宫廷档案的管理者。老子不是他原来的名字,而是一个荣誉头衔,大致相当于“老年学者”。他结过婚,生有一子。
尽管道家学说是以完全的世俗哲学为开端的,但一场宗教运动却最后发展了它。然而,当道家学说作为一种哲学,继续以《道德经》表达的思想为基础时,道教却被迷信念和做法所包裹,而这与老子的学说是没有关系的。
假定老子确实是《道德经》的作者,则他的影响是巨大的。这本书篇幅很短,中文不到6000字,但其思想内涵却是极其丰富的。在西方,《道德经》比孔子和其他儒家哲学家的著作都更流行。事实上,该书至少有40种英文译本,除了《圣经》以外,任何书籍在数量上都无法与其相比。
在中国,儒教是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在老子学说和孔子学说的冲突中,许多中国人选择了后者。不过,儒家还是很尊敬老子的。儒家的哲学中吸收了道家的许多思想,因此也影响了数以百万计的人,尽管他们不称自己是道家信徒。道家学说对佛教哲学在中国的发展起了显著的作用,特别是禅宗。尽管今天没有多少人自称是道教徒,在中国哲学家中除了孔子,只有老子对人类思想产生了广而久的影响。
 
74、伏尔泰(VOLATIRE,1694—1778)
弗朗索瓦?玛丽?阿鲁埃是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者,他的笔名伏尔泰则被更多的人知晓。伏尔泰是诗人、剧作家、作家、小说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是思想解放的鼓吹者。
伏尔泰1694年生于巴黎,他的家庭属于中产阶级,父亲是个律师。年轻时他曾就读于巴黎的一家耶稣会学院,后来又学习过法律,但不久便放弃了。他在巴黎以聪明过人著称,写过许多的笑话和讽刺诗。然而在法国大革命的前夕,这种聪明是危险的。由于写了一些政治诗,伏尔泰被捕,被投入了巴士底狱。他利用狱中近一年时间写下了史诗《亨利亚德》,这部著作后来得到了极大的好评。1718年,伏尔泰获释后不久,他的剧作《奥狄浦斯王》在巴黎上演,并获得了巨大成功。24岁时,伏尔泰已是名扬天下,在以后的60年里,他一直是法国文学的领头人。
伏尔泰在赚钱方面和在文字上一样的聪明,他逐渐成为一个有钱人。1726年,他遇到了麻烦,他与贵族德罗汉骑士发生了冲突,被骑士雇的流氓打伤,而且被关进了巴士底狱。不久他以离开法国为条件出狱,前往英国,在那呆了约2年半。
伏尔泰在英国的居住成了他生活的转折点。他学会了读说英文,熟悉了著名启蒙思想家洛克、培根、牛顿、莎士比亚的作品,了解了那个时代英国著名思想家的思想。他被莎士比亚及英国的科学和经验主义深深打动,但给他印象最深的是英国的政治制度。英国的democracy和个人自由与伏尔泰所了解的法国形成鲜明的对比。
伏尔泰回到法国后,写下了他的头一部哲学著作《哲学书简》,该书出版于1734年,标志着法国启蒙运动的真正开端。他在该书中对英国的政治制度和洛克及英国其他思想家的思想作了充满欣赏之情的描述。此书的出版引起了法国当权者的不满,伏尔泰再次被迫离开了巴黎。
他在法国东部的西雷度过了15年的时间,那是他的女友夏特来特夫人的房子,她是一位聪明、有教养的侯爵夫人。1750年,在百般特来特夫人去世一年后,他应普鲁士帝国腓特烈大帝的邀请,前往德国,在波茨坦的宫廷里度过了3年,开始他与聪明、有文化的腓特烈相处很好,但最终他们吵翻了,1753年伏尔泰离开了德国。
离开德国后,伏尔泰在日内瓦附近的一所房子里住下来,这所房子远离法国和德国国王,十分安全。然而,他的自由观点使瑞士也成为了一个危险的地方。因此在1758年,他又迁往法国和瑞士边境的费尔奈,以便一时遇到来自政府的麻烦,他可以有两条逃跑的生路。他在这里住了20年,写了许多文学和哲学作品,同时又与全欧洲知识界的领袖们保持联系,接待来访者。
这些年来,伏尔泰文学作品的产量有增无减,他是个极有天赋的多产作家,他的作品超过3万页,包括史诗、诗歌、个人通信、小册子、小说、小故事、剧本以及历史、哲学著作。
伏尔泰主张宗教宽容。他60多岁时,法国发生了迫害基督徒的事件,他立即投入了反对宗教狂热的战争中去。他写了大量的政治小册子,反对宗教的不宽容。
1778年,他83岁时返回巴黎,参加了他的剧作《和平女神》的首演,人们为他欢呼鼓掌。然而他的生命已走到尽头,1778年5月30日他在巴黎
必读网(http://www.beduu.com)整理
首页 上一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