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查令十字街84号

海莲·汉芙(美)
《查令十字街84号》
***************
*序言
***************
  二十年间,汉芙总共在查令十字街84号购书近五十种,这个数目并不大,算不得是位好顾客,但保持着与书店的德尔先生及其他人的通信来往,却成了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特别是她在五十年代初英国困难时期慷慨出手的豪情,为她带来了英伦的真挚的友谊,也是这扎书信的人情味所在。
---------------
序:书缘·情缘(1)
---------------
  恺蒂
  如同每一个晴日的上午,阳光将这排歪歪斜斜的二手书店的影子投到街中心上,街上还少行人,穿着对襟毛衣,半秃着顶,行动悠缓的店主们正在将一切生意准备停当,掸一下桌面、橱窗中的灰尘,把书架上那排排参差的布面、皮面书摆正,再将一匣匣便宜的小本平装书移到门外,沿着窗前的墙根摆齐。不用吆喝生意,不用招揽顾客,这群书商们如同他们店中中层书架上的那些小羊皮装帧而成的上个世纪的书籍,虽并不昂贵,但却见过世面,口中叼着一枚烟斗,看着大红色的双层汽车在街上阳光屋影间叮咚过往。
  她跨下了一辆黑色的计程车,纤巧单薄的女人,游移的目光掠过那一家家摆着书的橱窗,68号,72号,76号,78号,82号,寻寻觅觅,像是丢失了件宝物。最终停了下来,但面前的84号却是空空如也。灰蒙蒙的玻璃窗里面蛛网遍织的书架东倒西歪,地上散落着些废纸,满是尘埃;推门进去,没有想像中的惊喜问候,空空的楼梯通向另一些同样废弃了的房间。孤身女人想张口告诉主人她已到来,她信守了诺言,但空屋中并无人回应,只有一阵冷风袭过,泪水顺着面颊静静地流淌下来。是一段书缘,还是一段情缘,竟让这纽约的独居女人千里迢迢为了伦敦小街这破落关门的书店而如此神伤?手中握着那本薄薄的小书,是为了还查令十字街(CharingCrossRoad)84号的哪一种心愿?
  一
  他约她出来聊天,选定的地方是孔乙己酒家,面前摆的是一樽绍兴花雕,自然少不了一碟五香豆,还有几样小菜。谈着各自喜欢的东西作家,纳博科夫、钱钟书、尤瑟纳尔、沈从文。谈着那本他最钟爱的书,《说吧,记忆》,在伦敦买到的初版本,自然便谈到那些古旧的书屋,里面的善本孤本初版本那些只有爱书人才能欣赏的古老气味。记得那条破街吗?我最爱做的是星期六早上睡个懒觉,约几个朋友去唐人街饮早茶,然后就去对面那条破街的老店中翻旧书。为什么我从未在那里遇见过你呢?回忆起从未共同经历过的伦敦往事,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查令十字街84号现在是做着什么样的买卖。知道那位纽约的老姑娘和那位一丝不苟的旧书商,他们通了二十多年的信,最终却仍未能谋面,是没有缘分?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切开始于一封很简单的从纽约到伦敦的商业性的信函:
  先生:
  你们在《星期六文学评论》的广告上说你们长于经营绝版的书籍,你们所用的“珍本书商”一词让我有些害怕,因为我总是把“珍本”与昂贵相联的。我是位穷作家,但对书却有一些“珍本”般的嗜好,我所要的书在这里都很难买到……寄上我最急需的书的名单,如果你们有干干净净不超过五美元一本的二手货,请将此函视作订购单,给我悉数寄来。(恺蒂女士的译文与本书正文译文行文不同,为尊重作者,特不作统一。下同。)
  (一九四九年十月五日)
  署名海莲·汉芙(HeleneHanff),还特地注明了“小姐”。
  其实,这位小姐此年已三十有三,是一位以写电视、舞台剧本为生的自由撰稿人。汉芙出生于制衣人家庭,父亲原本是位民谣说唱艺人,虽为生活所迫做起了手艺活,但夫妻俩仍喜欢带着女儿去逛戏院。汉芙十九岁时进费城大学读英文,但家境贫困,一年后辍学,求职谋生,后来得一戏剧写作奖项,便以写作糊口。对书的热爱来自于在纽约市立图书馆中的刻苦自学,特别得益于英国剑桥大学一位阿Q教授(SirArthurQuillerCouch)的著作。然而美国书价昂贵,汉芙热爱英国文学,便将买书的对象转向英伦三岛,偶然选中一家小书店写了信去,第一次订货便得到价廉物美的圆满服务,海峡这边,查令十字街84号Marks&Co.书店的主管,弗兰克·德尔先生,则是汉芙二十年通信的对象。
  虽然三十有余,汉芙却仍是轻松活泼,特别是简牍之上,更善于以轻松调侃的笔墨,信手写来,天马行空,不拘格式。德尔先生给她回的第一封信中称之为“女士”,汉芙第二封信尾便加了注脚,“我希望‘女士’在你们那边的含义与这边不一样”。德尔先生下封信中便乖乖称之为“小姐”了。第五封信后,汉芙已将信首的尊称“先生”或“阁下”改为直呼其名,信的内容也像是写给一位相识已久的老友,且不乏亲昵、撒娇之态:
---------------
序:书缘·情缘(2)
---------------
  弗兰克·德尔,你在那儿究竟干什么?你什么都没干,你只是闲坐着!
  我的利·亨特在哪里?我的《牛津诗集》在哪里?……
  你把我冷落在这里,坐在图书馆中,在那些不属于我的书上写着长长的眉批,总有一天他们会发现,会把我的图书卡收走!
  我已经安排了复活节的小兔子给你们带去礼物,等它到达时,你可能已慵懒而死了。
  春天到来之际,我要一本情诗集,不要济慈或雪莱,请寄给我一本不太煽情的情诗集,你自己挑选吧,要一本小开本的,可以放入裤兜中带到中央公园去。
  行了,不要只坐在那里,快去帮我找书吧,真不明白你们书店是怎么维持的。
  (一九五○年三月二十五日)
  汉芙性情率真,人更是善良,通信之初,她便得知战后的英国经济困难,肉类、(又鸟)蛋等食品都是限量供应,女人的长统丝袜更是奢侈品。一九四九年圣诞节她将一块重六磅的火腿寄往伦敦,让德尔先生分给书店中的同事们,以后美式食品源源不断几年。汉芙本身手头并不宽裕,她的慷慨大度让书店的工作人员把她视作亲人,纷纷与她通信,聊天。只是德尔先生从未在信中对汉芙的轻松笑语做任何回报,他是正人君子,地道的好丈夫,典型的英国绅士,惟一的报答是兢兢业业地为汉芙寻觅好书。直到一九五二年,德尔太太登场写信给汉芙道谢这几年的礼物,并向汉芙介绍说德尔先生已有二女,德尔先生才在汉芙的强烈要求之下,在答谢汉芙所寄给他妻女的长统袜时,将例来一贯的信头的“汉芙小姐”的称呼,改为“亲爱的海莲”,写信的日期恰与情人节巧合,不过想必当时德尔先生压根没有注意到。
  亲爱的海莲:
  我同意,现在写信给你,是该把“小姐”放弃的时候了。我并不如你想像的那样古板,只是因为我所写给你的信,都得在办公室的卷宗中存档,所以我觉得正式的称呼更合适,但这封信与书没有关系,是不会被存档的。
  ……
  真不知该如何报答你这么多好礼物,我能说的只是,如果有一天你来伦敦,橡原巷37号会有一张床给你,你爱待多久便待多久。
  (一九五二年二月十四日)
  去家里作客的邀请一直没有兑现,汉芙几次犹豫要去英格兰圆梦,但终因手头拮据而放弃。倒是德尔先生紧接着寄去的那本沃尔顿的《五人传》着实让汉芙惊喜不已:
  噢,天哪,老天感谢你沃尔顿的《五人传》,这本书出版于一八四○年,百年之后还能这样完美,真是奇迹!如此漂亮,久经摩挲的粗裁本!我真同情他,这位曾于一八四一年在书的扉页上签名的戈登先生。他那一群不肖子孙呀!几乎不值分文地便把它卖给了你!真希望在他们出卖图书馆之前,我曾去那边赤脚跑过!
  (一九五二年三月三日)
  二十年间,汉芙总共在查令十字街84号购书近五十种,这个数目并不大,算不得是位好顾客,但保持着与书店的德尔先生及其他人的通信来往,却成了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特别是她在五十年代初英国困难时期慷慨出手的豪情,为她带来了英伦的真挚的友谊,也是这扎书信的人情味所在。六十年代末,汉芙颇为潦倒,写出去的剧本屡遭拒绝,书的选题也无人感兴趣。一九六九年一月,纽约冬天很冷,汉芙从图书馆回到家中,已近六点。她手上捧着一摞书,把从门房中取来的信件放在书上,走向电梯。在电梯中,她发现在那一大堆账单之间,有一封薄薄的蓝色的从Marks&Co.寄来的航空信封。这信有些异样,因为德尔先生所寄的信,信封上的地址都是单行距打成,而且向来是把她连名带姓拼全的,而这封信上,地址是双行距,她的名字是由一个字母H代替的。她只道是德尔离开了书店,没太在意,夜深人静捧杯独坐时,她才打开此信。这一夜,她再没有睡着。因为信中的消息,是德尔的死讯。
---------------
序:书缘·情缘(3)
---------------
  二
  桌上的黄酒已过三巡。言谈嬉笑,话语投机,共同喜爱的书与作家们一时让他们觉得很亲近。然而,手中抚弄着那樽精致的铜酒壶,眼光却不敢对视,他早已与另一位美丽的女子谈婚论嫁,书缘与情缘,在现实生活中原本是风马牛不相干的事。
  然而,浪漫向来是作家们难以割舍的情怀。书中自有颜如玉,红袖添香夜读书,虽然这都是男人们近乎梦想的宣言,但是,自古以来的好书,大多都是激情之作,没有情的文章和书,是太过干涩枯燥,没有人愿读的。于是,温润的花雕虽只逗出跳跃键盘上往返数次的几行短语,将消除键轻轻按下便了无痕迹,查令十字街84号却被好心的好事者演绎成一曲情感故事。
  泪尽之后,汉芙觉得体内像被掏空了一样,一片冰凉。应该做些什么,但是又能做什么呢?想起这二十年来的通信,几次搬家,这丝带束成的一小扎竟还静静地躺在抽屉的底部。仿佛是为了了却一桩心愿,汉芙将它们结成一集,送到出版商的手中,也许是她时来运转,也许是德尔在天亡灵的保佑,此书一经出版,便受欢迎,英国出版商亦决定在英国推出此书,并邀请汉芙前往英国,下榻于大英博物馆旁布鲁姆斯伯里区的一家古旧的老饭店。
  英国是汉芙魂牵梦系的地方,从一九五○年开始她便屡次想去,但都因无川资而未成。《查令十字街84号》的最后一封信,是她于一九六九年四月写给一位前往伦敦度假的朋友的,读来让许多英国人觉得鼻子酸酸的:
  亲爱的凯瑟琳:
  我在家中打扫卫生,整理书架。偷闲坐在地上,四面地毯上散放的都是书。希望你与布莱恩在伦敦玩得愉快。他在电话上对我说:“如果你有路费的话,是否想和我们同去?”我几乎哭了。
  我不知道,可能对我来说去或不去那儿已是无所谓了。我梦到那儿的次数太多了。我常常是为了看那些宽街窄巷才去看那些英国电影。记得许久以前,有个人对我说,那些去过英国的人,都能在那儿找到他最想要的东西。我告诉他我想去英国,是为了找英国文学。他说:“它们就在那儿。”
  或许在那儿,或许不在。看着四周地毯上散乱的书籍,我知道,它们肯定在这儿。
  那位卖给我这所有书的好人几个月前去世了,书店的主人也死了,但是书店还在那里。如果你正巧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能否为我吻它?我欠它的实在太多了。
  (一九六九年四月十一日)
  其实此时,查令十字街84号已准备关门大吉,书店主人的后代无心经营旧书,一年后汉芙的书的畅销也未让书店起死回生。此时的伦敦,经过六十年代文化革命和摇滚乐的洗礼,已与五十年代完全不同。七十年代初,英国是激进先锋、朋克即将形成势力的年代,关心旧书旧文化的人实在太少了。汉芙一九七一年前往英国,一心一意醉心于寻找的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情怀,触目所见,根本不是心中的英国,这位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的老姑娘此时肯定已极难让一般人亲近,无奈大英帝国也确实有一批为数不多的怀旧之人,他们虽已过时,但却仍有生息,大洋彼岸这位老姑娘对英国潦倒二手书店的无限热爱,对英国旧文化旧文学旧传统的一片痴情,对这些怀旧的人来说,是一帖温润滋补的药,把他们熏得晕晕乎乎,舒舒服服,而且这是一副中国式的汤药,头剂、二剂、三剂,喝了十几年还不舍得把药渣子扔掉,这是这本书话式的信集能在英国成为畅销书的原因了。
  一九七五年,汉芙家中所有的鞋盒子都被腾出来装了英国各地的书迷们寄来的信件,BBC决定把《查令十字街84号》搬上荧屏;六年之后,素有盛名的英国戏剧界决定把它改编为舞台剧,在伦敦最好的剧院上演三月不衰;再过六年,此书又被改编成电影,由著名演员安妮·班克劳夫特及安东尼·霍普金斯领衔主演,电影介绍中称,“这部片子旨在反映两种爱情,一是汉芙对书的激情之爱,二是她对德尔的精神之爱”,终于在书缘与情缘之间系了根红线。
---------------
序:书缘·情缘(4)
---------------
  三
  现实生活中没有的缘分只能靠文学作品去演绎,然而他们最终未曾见面,电影中也没能让他们见面,没有缘分就是没有缘分。
  霍普金斯演德尔是最贴切不过的了,《霍华德庄园》、《长日将尽》,他最适合演的就是那种正经而又有些压抑的英国绅士。
  那部电影太干了,幸亏我不是英国男人。
  没有缘分的也会有感情,所以,并不能说是电影做作。
  这样的感情最好还是藏在心底。
  但是做妻子的总是会有所察觉的,每个人都很敏感,无论这个人爱不爱书,读不读文学作品,生活中的许多东西远比书要重要。
  有的时候,我并不忌讳告诉你我曾经很嫉妒过你,因为弗兰克对你的信如此喜欢,你的信与他的幽默感又如此相同!而且,我也嫉妒过你的写作能力。我与弗兰克在各方面都恰恰相反,他友善、温和,而我的爱尔兰的血性使我总是与人争斗。我很思念他,以前的生活太有意思了。他总在向我解释,也不住地教我些有关书的知识……
  (一九六九年一月二十九日寄出)
  与查令十字街84号有关的书另外还有两本。汉芙一九七一年初访英伦时每一天都记有日记,出版成《布鲁姆斯伯里的女公爵》(TheDuchessofBloomsburyStreet);一九八五年又出版自传《Q的遗产》(Q’sLegacy),介绍她爱书的起始,与德尔通信以及书、电视剧、舞台剧出品的前后经过。《八十四号》中的那些信件,大都是信手写来,原本并不是为给别人看的,如果不是因德尔不幸早亡,它们可能永远不会面世,它们是率情之作,有些有趣的书话,信函来往间更能看出美国老小姐与英国拘谨绅士间的不同性情风格,读来流畅而有趣。《女公爵》虽是日记,但原本便是为读者而记的,虽说笔法仍流利,但总归有些矫作牵强。汉芙这么多年对英国魂牵梦萦,仿佛一位怀春女子二十年后才得见梦中情人,一时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讨好对方才行,便乱了章法,信函中所有的那种风趣幽默全被吓跑了。而且汉芙对英国传统过于热爱,一叶障目,她所见的只是她自己头脑中的百余年前的英国,实在是遗憾。到了《Q》一书,《八十四号》早已经历了大江大海,若干年后回忆往事,汉芙反而能心如止水,返璞归真,不动声容了。
  海莲·汉芙,一九一六年四月十五日出生,一九九七年四月九日去世。终身未嫁。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于北京方星园
---------------
译序:关乎书写,更关乎距离(1)
---------------
  陈建铭
  一九四九年,E.B.怀特窝居在纽约市中城的一家小旅馆里。他坐在“窄得让人透不过气、又热又闷”的房间内挥汗写下脍炙人口的《纽约漫谈》(HereIsNewYork,此书曾被《纽约时报》评选为“有史以来关于纽约市最佳的十本书之一”),里头这么说:“任何人都不该搬到纽约来住,除非他下定决心让自己好运临头。”当然,这位曾写出《夏洛的网》、《精灵鼠小弟》、《天鹅的喇叭》等经典童话故事和无数优美、隽永散文的作家,依旧继续抱持他一贯的知命乐天,徜徉在纽约自由、愉悦的文化天空下。
  但是与此同时,另一位在这个城市住了将近半辈子的穷作家却没有这份好运。她略乏才气却嗜读好书——货真价实的好书;她嫌这个城市没有气质,害她老是买不到想读的书(在电影版((电影84CharingCrossRoad于一九八七年出品,由英国导演戴维·休·琼斯执导,休·怀特摩编剧;安妮·班克劳夫特饰演海莲·汉芙,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弗兰克·德尔,茱迪·丹奇饰演诺拉·德尔。片中每位演员的演出均十分传神;编、导的成绩亦相当不恶(得了一九八八年英国电影学院的最佳女主角奖并提名最佳改编剧本奖;一九八九年,美国编剧协会更因此颁奖给海莲·汉芙与怀特摩)。坊间某些录像带租售店或许仍可寻获年代公司的授权版,要特别留意的是:台译片名居然成了《迷阵血影》,而影片对白字幕亦惨不忍睹,简直到了令人坐立难安的地步。我翻译这本书,多少也想为它赎点儿罪罢。
  除了电影,一九七五年由马克·库龄汉导演、休·怀特摩编剧,此书曾在英国以电视单元剧的形式上演。上述电影即是根据这一个剧本拍成的。时至今日,欧美地区仍有剧团不时公演由此书改编的舞台剧。))的《查令十字街84号》里,饰演海莲·汉芙的女演员一上场就开骂了:“全纽约市没人读英国文学啦?”),她只好转而向伦敦的一家小旧书店邮购那些“这年头没人要买的英国佬写的英文书”(引电影一开始,被汉芙索书不成的美国某书店经理的话)。于是,一桩原本单纯的买卖关系竟成就了长达二十年、多人参与的越洋友谊。
  我的眼界不若汉芙那般高且深,但同为住在另一个没有气质的城市里的爱书人,也偶叹好书难寻的挑剔读者,一开始被这本书吸引的,自然是关于“旧书”的部分,但是旋即引我动容的,则是关于书写——隔着距离的书写(当然还有阅读)如何承建伟大的心灵构筑工程。
  我一直以为:把手写的信件装入信封,填了地址、贴上邮票,旷日费时投递的书信具有无可磨灭的魔力——对寄件人、收信者双方皆然。其中的奥义便在于“距离”——或者该说是“等待”——等待对方的信件寄达;也等待自己的信件送达对方手中。这来往之间因延迟所造成的时间差,大抵只有天然酵母的发菌时间之微妙差可比拟。
  我始终不愿也不甘臣服于转瞬出现在对方屏幕上的电子邮件;自然更视ICQ(线上实时对谈)为畏途。拜传统邮政犹运作不辍之赐,我至今仍与老友、至亲维持着以手写、投递信函的老把戏,全然是因为我由衷相信:致力消弭空间、时间的距离纯属不智亦无益。就在那些自以为省下来的时、空缝隙里,美好的事物大量流失。我指的不仅仅是亲笔书写时遗下的手泽无法取代;更重要的是: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意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我喜欢因不能立即传达而必须沉静耐心,句句寻思、字字落笔的过程;亦珍惜读着对方的前一封信、想着几日后对方读信时的景状和情绪。老电影《街角商店》(TheShopAroundtheCorner1940)晚近被改拍成《电子情书》(YouveGotM55l1998)((TheShopAroundtheCorner,由殿堂级的大师厄尼斯·刘别谦执导;詹姆斯·斯图尔特与玛格丽特·萨拉文扮演故事中那两位每日错身却不对盘、频生龃龉而又各自暗自仰慕未谋面笔友的百货行员工。多年前我曾在专于夜间播映老电影的TNT频道上观赏过,至今难忘。
---------------
译序:关乎书写,更关乎距离(2)
---------------
  改编后的《电子情书》仍依稀能看出向前作致意的影子,如:女主角匿名通信时的代号为“shopgirl”;而她经营的童书店店名赫然就是“ShopAroundTheCorner”!另外,我也怀疑,她迷恋《傲慢与偏见》一节的神来之笔,则俨然得自《查令十字街84号》。)),两者之间出现不少有趣的辩证关系,读者们不妨自行参酌。
  我自私地以为这才是《查令十字街84号》全书的题旨所系。
  从没“好运临头”的汉芙小姐,年届晚年终于有了一个仅有的机会,抱着酝酿二十载的怀想,坐在机舱里(这里也是引自电影)奔赴另一座魂牵梦萦的城市。邻座一名男士问她:“这是你头一回去伦敦?”接着他说:“听我奉劝:别相信出租车司机,明明三条街外的目的地,他会载你兜上五里路;还有,别白费力气读地图了,在伦敦没有人可以找得到路,即使是伦敦人也不例外。”不过,“你一定会爱上她的,伦敦实在太棒了。”
  当我伫立在伦敦街头,我实在也无法打心底恭维这座城市——街道窄仄、杂芜;气候湿冷、灰暗;市容脏乱、交通拥挤——比起台北不遑多让。但我也终究难免渐渐地——从查令十字街开始——爱上了这座城市(拜汉芙之赐,“查令十字街84号”这个门牌号码几乎快与伦敦市的另一个地址“贝克街221号B座”齐名了)。甚至笃定相信她也能让我事后——隔着距离——对她怀想、惦念个二十年不成问题。
  将这本书中译,想必可以聊偿许多爱书人多年以来的期盼。我知道:所有读过84CharingCrossRoad的爱书同好——就像我自己一样——总将这本小书珍藏在身边,屡屡重读,让汉芙的珠玑妙语和古道热肠不时温暖自己被冷硬现实尘覆的凡心;而我相信:中文世界之所以长年不见此书问世,一定是所有珍爱此书的人——也像我自己一样——不忍丝毫更动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
  多年前的某一个下午,在曾经任职的古书店里,我和钟芳玲聊起这本书真该有个中文版。对于这个工作,她自然是当仁不让,而且以她作为此书的头号死忠书迷,加上她与汉芙本人的私交,我也十分赞成她是担任中译者的不二人选,如今我却因苦等不及而掠占了她原先的任务。我相信芳玲也是因为顾及前述的原因,宁可维护汉芙的原貌而迟迟不谋此图。于是,我在翻译的过程中虽然尽可能地保留原书的滋味,但我仍须在此报告:我刻意做了极小的更动。除了让它更能适应中文环境外;我私下盼望这个须臾的“失真”也能转而成为让中文版的读者们动心发愿去读“货真价实的”汉芙原文的伏笔。
  这是我第一部翻译作品。倘使这个中译版本侥幸能稍稍不使原文蒙羞,则首先必须在此感谢小威和建兴,铭谢他们夫妻俩前仆后继,在追索此书版权归属的过程中上穷碧落下黄泉、锲而不舍;还有推广实体书店文化不遗余力的钟芳玲,他们才是承继汉芙精神的真正后人,也是让这本书能有机会进驻更多人心的幕后功臣。
  此外,代汉芙对唐诺首肯为中文版赐序((台湾版原唐诺序见附录。——编注))表示感激。我自己常为了读唐诺的序文而看了一堆原先没打算看的书,不过这并不全然是我对这个译本打的如意算盘,而是我晓得查令十字街是他每回在伦敦磨蹭得最久的一条街;何况,若汉芙仍在人间,一定也会找他写的。
***************
*查令十字街84号
***************
  我在《星期六文学评论》上看到你们刊登的广告,上头说你们“专营绝版书”。另一个字眼“古书商”总是令我望之却步,因为我总认为:既然“古”,一定也很“贵”吧。而我只不过是一名对书本有着“古老”胃口的穷作家罢了。在我住的地方,总买不到我想读的书,要不是索价奇昂的珍本,就是巴诺书店里头那些被小鬼涂得乱七八糟的邋遢书。
---------------
1949年10月5日
---------------
  纽约市
  东九十五大街14号
  1949年10月5日
  马克斯与科恩书店
  英国
  伦敦中西二区
  查令十字街84号
  诸位先生:
  我在《星期六文学评论》上看到你们刊登的广告,上头说你们“专营绝版书”。另一个字眼“古书商”总是令我望之却步,因为我总认为:既然“古”,一定也很“贵”吧。而我只不过是一名对书本有着“古老”胃口的穷作家罢了。在我住的地方,总买不到我想读的书,要不是索价奇昂的珍本,就是巴诺书店里头那些被小鬼涂得乱七八糟的邋遢书。
  随信附上一份清单,上面列出我目前最想读而又遍寻不着的书。如果贵店有符合该书单所列,而每本又不高于五美元的话,可否径将此函视为订购单,并将书寄给我?
  你忠实的
  海莲·汉芙(小姐)
---------------
1949年10月25日
---------------
  马克斯与科恩书店
  伦敦中西二区查令十字街84号
  1949年10月25日
  海莲·汉芙小姐
  美国
  纽约州,纽约市28
  东九十五大街14号
  敬爱的夫人:
  谨在此回复您于本月五日的来函。敝店很荣幸能为您解除三分之二的困扰。您所列出的三种哈兹里特散文,均收录于这本典范出版社的《哈兹里特散文选》内;斯蒂文森的作品则在《致少女少男》中可以找到。我们挑出两本品相较好的书为您寄上,相信不久后即可送达您的手中,祈盼您会满意。随书附上发票,请查收。
  至于您提及的利·亨特的散文,目前颇不易得见,不过我们会留意是否能找到收罗齐全且装帧精良的版本,届时将再为您寄上。而您所描述的拉丁文圣经,目前敝店并无存书,仅有晚近出版、布面精装普通版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新约全书》,不知您是否有兴趣?
  马克斯与科恩书店
  FPD敬上
---------------
1949年11月3日
---------------
  纽约市
  东九十五大街14号
  1949年11月3日
  马克斯与科恩书店
  英国
  伦敦中西二区
  查令十字街84号
  诸位先生:
  今天收到你们寄来的书,斯蒂文森的书真是漂亮!把它放进我用水果箱权充的书架里,实在太委屈它。我捧着它,深怕污损它那细致的皮装封面和米黄色的厚实内页。看惯了那些用惨白纸张和硬纸板大量印制的美国书,我简直不晓得一本书竟也能这么迷人,光抚摸着就教人打心里头舒服。
  住在楼上的女孩儿凯特,她的英国男朋友布莱恩帮我将账单上列的书价一英镑十七先令六便士换算成美金五元三角,希望他没算错。我寄了五元和一元的钞票各一张,多出来的七角请用来支付《新约全书》,那两本我都要买。
  你们可否行行好?下回先将书价换算成美金。我连加减美金都一塌糊涂了,要我把英镑换算成美金真是阿弥陀佛。
  海莲·汉芙
  我希望在你们那边,“夫人”的意思和我们这边指的是两码事。
---------------
1949年11月9日
---------------
  马克斯与科恩书店
  伦敦中西二区查令十字街84号
  1949年11月9日
  海莲·汉芙小姐
  美国
  纽约州,纽约市28
  东九十五大街14号
  敬爱的汉芙小姐:
  您寄来的六元书款已悉数收到,不过我们建议您不妨改以邮政划拨的方式付款,如此不但对你我双方都较为便利;亦比直接将钞票放入信封内要保险得多。
  我们非常高兴得知您如此喜欢那本斯蒂文森的书。两本《新约全书》已于今日付邮,账单亦一并附上,同时依照您的嘱咐,将书款分别以英镑与美金计价。我们期盼您也会喜欢此次寄去的两本书。
  马克斯与科恩书店
  FPD敬上
---------------
1949年11月18日
---------------
  东九十五大街14号
  1949年11月18日
  这算哪门子的新约圣经啊!
  好心替我转告英国圣公会诸公,他们平白糟蹋了有史以来最优美的文字。是哪个家伙出馊主意把通俗拉丁文圣经整成这副德性?他们准会把他来活活烧死,不信记住我说的话。
  其实我犯不着火冒三丈,我本身是犹太人。不过我的嫂子是天主教徒;弟媳是卫理公会的;还有一票皈依长老教派的表亲(全是被我的亚伯拉罕叔公拉去改宗的);还有一个到处宣扬基督信仰疗法的姑妈。他们要是知道有这么一本英国人搞出来的不三不四的拉丁文圣经,个个不暴跳如雷才怪!(话说回来,他们搞不好根本不晓得现在还有拉丁文哩。)
  哼,去他的!我手边还有一本从我的拉丁文老师那儿借来的圣经,暂且先不还他就是了,等你们找一本卖给我再说。
  寄去四元支付我欠你们的三元八角八分,你就拿多出来的一角二去买杯咖啡喝吧!我住的地方附近没有邮局,我才不要为了汇三元八角八分,大老远跑到洛克菲勒广场去大摆长龙呢。何况,如果要等到我哪天有空顺道去办事,口袋里的三元八角早就被我花得一毛不剩了。我对美国邮政和皇家邮政有十足的信心。
  你们有兰多的《假想对话录》吗?我想全套应该不止一本,我想读的是“希腊对话录”,如果里面有伊索和萝多彼的对话,就是那一本没错。
  海莲·汉芙
---------------
1949年11月26日
---------------
  马克斯与科恩书店
  伦敦中西二区查令十字街84号
  1949年11月26日
  海莲·汉芙小姐
  美国
  纽约州,纽约市28
  东九十五大街14号
  敬爱的汉芙小姐:
  您的书款已安全寄达,我们会将多出的一角二分计入您在敝店的专属账户中。
  很凑巧,敝店正好有收录“希腊对话录”的《沃尔特·萨维奇·兰多作品暨传记全集》中的第二卷,“罗马对话录”亦收录其中。本书由于是一八七六年出版的旧版本,并不是非常漂亮,但装订完好,书亦称干净。我们今日会将书与账单一并为您寄上。
  我在此为那本让您深感不满的拉丁文圣经向您致歉,我们将重新为您找一本正宗《通俗拉丁文圣经》;利·亨特的书仍持续密切留意中。
  马克斯与科恩书店
  FPD敬上
---------------
1949年12月8日
---------------
  纽约市
  东九十五大街14号
  1949年12月8日
  敬启者:
  (老用“诸位”着实不智,我察觉到显然从头到尾都是同一个人为我服务。)
  萨维奇·兰多的书今天寄达,我迫不及待立即翻开“罗马对话录”——两座城市刚毁于兵燹战火,涂炭生灵被钉在十字架上,苦苦哀求列队行过的罗马士兵,干脆一戟刺死他们,好尽早结束这无止尽的折磨……再翻到“希腊对话录”,情境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换:读着伊索和萝多彼的娓娓对谈,这里惟一的忧虑只是怕饿着了肚子……我着实喜爱被前人翻读过无数回的旧书。上次《哈兹里特散文选》寄达时,一翻开就看到扉页上写着“我厌恶读新书”,我不禁对这位未曾谋面的前任书主肃然高呼:“同志!”
  随函附上一元,布莱恩(楼上女孩凯特的英国男朋友)说这够付我欠你的八先令,你忘了换算了。
  言归正传,布莱恩告诉我:你们每一户每个星期才配给到两盎司肉;而每个人每个月只分得一只(又鸟)蛋!我一听简直吓坏了。他拿出一本目录给我看,这是一家设籍在美国的英国公司,专门代人从丹麦寄送补给物资到英国。所以我会寄给马克斯与科恩书店一份小小的圣诞礼物,希望数量足够让你们大家都能分得一些,因为布莱恩跟我说:查令十字街上的书店全都“小得很”。
  我会在包裹上注明由你——FPD——代转,天晓得你叫啥。
  祝佳节愉快
  海莲·汉芙
---------------
1949年12月9日
---------------
  纽约市
  东九十五大街14号
  1949年12月9日
  FPD!糟了!
  我刚把包裹寄走,里面主寄的是一条六磅重的火腿,我想你们应该可以自行拿去给肉贩,请他切片后再分给大家。
  不过我刚刚才发现你们寄来的账单上头印着“B.马克斯、M.科恩”。
  他们是犹太人吗?我该火速补寄点儿牛舌吗?
  快通知我该怎么办!
  海莲·汉芙
---------------
1949年12月20日
---------------
  马克斯与科恩书店
  伦敦中西二区查令十字街84号
  1949年12月20日
  海莲·汉芙小姐
  美国
  纽约州,纽约市28
  东九十五大街14号
  亲爱的汉芙小姐:
  谨在此向您报告,您的礼品包裹于今日平安抵达,并已均分给大家。而马克斯先生和科恩先生则坚持只由员工均分即可,不用关照“老板”。再者,我想让您知道,您所寄来的物品,我们不是久未看到,就是只能偶尔在黑市匆匆一瞥。您能这样子顾虑我们,实在是太亲切也太慷慨了,我们都深怀感激。
  我们要在此表达对您的感谢,并祈祝您未来一年一切顺心。
  马克斯与科恩书店
  弗兰克·德尔敬上
---------------
1950年3月25日
---------------
  纽约市
  东九十五大街14号
  1950年3月25日
  弗兰克·德尔!你在干吗?我啥也没收到!你该不是在打混吧?
  利·亨特呢?《牛津英语诗选》呢?《通俗拉丁文圣经》和书呆子约翰·亨利的书呢?我好整以暇,等着这些书来陪我过大斋节,结果你连个影儿也没寄来!
  你害我只好枯坐在家里,把密密麻麻的注记写在图书馆的书上。哪天要是让他们发现了,包准吊销我的借书证。
  我已经叫复活节兔子给你捎个“蛋”,希望它到达时不会看到你已经慵懒而死了!
  春意渐浓,我想读点儿情诗。别给我寄济慈或雪莱!我要那种款款深情而不是口沫横飞的。怀亚特还是琼森或谁的,该寄什么给我,你自己动点儿脑筋!最好是小小一本,可以让我轻松塞进口袋里,带到中央公园去读。
  行啦!别老坐着,快去把它找出来!真搞不懂你们是怎么做生意的!
---------------
1950年4月7日
---------------
  马克斯与科恩书店
  伦敦中西二区查令十字街84号
  1950年4月7日
  海莲·汉芙小姐
  美国
  纽约州,纽约市28
  东九十五大街14号
  亲爱的汉芙小姐:
  感谢您寄来的复活节礼物,包裹已于昨日平安寄达。看到这些罐头和那一盒生(又鸟)蛋,大家都十分开心,全体同仁与我在此感激您对我们的亲切与慷慨。
  非常抱歉我们一直没能寄上您想要的书。关于您所提到的情诗集,敝店偶尔会收购到一些,可惜目前店内没有存书,但会竭力为您搜寻。
  再次感谢您寄来的礼物包裹。
  马克斯与科恩书店
  弗兰克·德尔敬上
  马克斯与科恩书店
  伦敦中西二区查令十字街84号
  1950年4月7日
  亲爱的汉芙小姐:
  请不要让弗兰克知道我写信给您。每回寄账单给您时,我都好想偷偷塞一张短笺到信封里。不过弗兰克一定会认为,以我的职务这么做并不适当。您听到我这么说,大概会以为他是个老古板吧?其实他是一个好得不能再好的人。只是每次您寄到书店的信或包裹都以他为收信人,而且他也将回信给您视为他的分内职责。不过我倒是一直很想自己给您写信。
  我们都好喜欢读您的来信,大伙儿也常凑在一块儿揣摩您的模样儿。我坚信您一定是一位年轻、有教养且长相聪慧的人;而老马丁先生竟无视您流露出来的绝顶幽默,硬是把您想成一个学究型的人。您愿意寄一张您的照片给我们吗?我们都很想瞧瞧呢!
  如果您也对弗兰克感到好奇的话,我偷偷告诉您:他年近四十,长得很帅,娶了一位漂亮的爱尔兰姑娘——好像是他的第二任太太。
  大家对您寄来的包裹都万分感激。我家那两个小家伙(女孩五岁、男孩四岁)简直乐翻了,因为有了您寄来的葡萄干和(又鸟)蛋,我就可以为他们烤个蛋糕了!
  希望您不介意我私下写信给您,也请不要告诉弗兰克哟
  诚心祝福您
  塞西莉·法尔
  P.S.我会将家里的地址写在信封背后,万一您想到有什么我可以从这儿寄给您的,可以写信告诉我。
---------------
1950年4月10日
---------------
  C.F.
  纽约市
  东九十五大街14号
  1950年4月10日
  亲爱的塞西莉:
  真是让老马丁先生大失所望了,请转告他:我非但一丁点儿学问都没有,连大学也没上过哩!我只不过碰巧喜欢看书罢了。说起来还得感谢一位剑桥的学者奎勒—库奇(一般都称他为Q),是他让我在十七岁那一年一头栽进书堆里,从此不可自拔。至于我的长相,大概就跟百老汇街上的叫化子一样“聪慧”吧!
  我住在一幢白蚁丛生、摇摇欲坠、白天不供应暖气的老公寓里。整幢五层楼的其他住户早上九点出门,不到晚上六点不会回来,房东认为他犯不着为了一个窝在家里摇笔杆的小作家,而整天开着暖气。
  可怜的弗兰克,真是难为他了,我老是对他颐指气使的。我只是在打趣,不过就知道他会当真。我一直想要戳穿他那英国式的矜持。要是哪天他得了胃溃疡,都是我害的。
  请多来信告诉我关于伦敦的一切。我幻想着那一天快点到来——我步下轮船、火车,踩上布着尘灰的人行道……我要走遍柏克莱广场,逛尽温柏街;我要置身在约翰·多恩布道的圣保罗大教堂;我要趺坐在伊丽莎白拒不阶下为囚的伦敦塔前台阶上……我有一位战时派驻在伦敦的记者朋友,他曾经对我说:游客往往带着先入之见,所以他们总能在英国瞧见他们原先想看的。我告诉他,我到英国是为了探寻英国文学。而他这么告诉我:
  “去那儿准没错。”
  祝一切安好
  海莲·汉芙
---------------
1950年9月20日
---------------
  马克斯与科恩书店
  伦敦中西二区查令十字街84号
  1950年9月20日
  海莲·汉芙小姐
  美国
  纽约州,纽约市28
  东九十五大街14号
  亲爱的汉芙小姐:
  自前封信以来,许久未向您报告,盼您不致认为我们因弛废店务而忘却了您交代我们该找的书。
  言归正传,《牛津英语诗选》新近到库,此书内页以印度纸紓紞矠印制,原版的蓝布精装,出版于一九○五年,扉页有前人签记,算是一本书况不错的二手书。标价两美元,我们认为在径自寄给您之前,应先向您略述此书的状况,以免您在这段时间内已另行购得一册。
  许久以前,您曾垂询纽曼的《大学论》一书的下落。您是否钟意首版书?最近我们收购到一册,谨描述如下:
  纽曼(约翰·亨利,神学博士):《大学教育之目的及其本质——应都柏林天主教会之邀所作的演说之讲义稿》。首版,八开,小牛皮装帧。一八五二年于都柏林出版,若干页面稍有渍斑但装帧完好。
  价格:美金六元
  为了避免让别人捷足先登,这两本书我们会先为您保留。静候您的回复。
  祝身体健康
  马克斯与科恩书店
  弗兰克·德尔敬上
下一页 尾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