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拿破仑全传(下)

_15 刘乐土(现代)
者们的要求,只好在船舷上挂出一块黑板,用粉笔在上面写着这样的消息:
“他已经去用早餐了。”“他已经回他的舱房去了。” 当贝列罗凡号到达普利茅斯——拿破仑在这个地方等待着、思忖着他未
来的命运的时候,同样的景象以更大的规模重演了。据海军候补少尉荷姆回
忆,当时普利茅斯的港湾实际全被小艇挤满了。人们居然付出相当于一年房 租的价值一 60 英镑去租一条舢板。在舢板上,乐队演奏着法国的流行音乐,
企图以此吸引舰上的拿破仑的注意。贝列罗凡号的舰长弗列德里茨·梅特兰 在 7 月 30 日所写的报告中说:“海面上小船的数目,是我从未见过的。我敢
毫不夸张他说,小船的数目在 1000 艘以上,平均每条小船乘坐 8 名乘客。” 当护卫艇试图驱散这些小船的时候,有一条小船翻掉了,淹死了一个人。拿
破仑的侍从长路易·马尔尚,就曾对英国人这种“粗暴的解决办法”提出了 批评。
拿破仑对于此类大多属于向他表示友好的场景显然觉得很愉快。他踮起 脚尖,为的是使那些伸长脖子想一瞥他的风采的旅游者感到满足,不致失望。
每天,尽管他都在为自己的前途操心,脑还是走上贝列罗凡号的甲板,有时 一呆就是一个多钟头。凡在小船上发生的一切,没有一件能“逃脱拿破仑老
鹰一样的眼睛。”候补海军少尉荷姆回忆道,“对那些前来看热闹的人,他 尽量使他们满足,并不显出厌烦。”他穿着帝国卫队上校绿色的制服,在甲
板上踱来踱去,注视着那些抬头张望着他的旅游者。有几次,他微笑着脱下 他那顶著名的翘边礼帽,向小船里的女士们挥舞着。这位落难的法国皇帝对
梅特兰舰长说,在他看来,英国人的好奇心似乎比他们平时表现的还要强得 多。
旅游者们之所以蜂涌到普利茅斯这个港口来,只因为拿破仑·波拿巴是 闻名全欧洲的传奇式的人物。他那矮胖的身材和红光满面的宽大的脸庞,他
那络横挂额头、悬在眉峰上的头发,正如曾经主宰过欧洲大陆的他本人一样, 此刻也正主宰着欧洲人的想象力。世上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可爱,也没有一
个人像他那么可恨和可怕,没有一个人的名字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广为世人 所知。
人人都知道那个出身卑微的科西嘉青年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他在 20 多岁的时候,就成了法兰西大革命时代一位战功卓著的将军,领导了一次惊
人的、对埃及的远征,在而立之年便出任首席执政,成为法兰西首脑。在辉 煌的四年时间中,解决了大革命遗留下的各种冲突,为一个新兴的法兰西奠
定了基础——制定拿破仑法典,兴办大中学校,确立行政体制,并给法兰西 人民带来了更多发展个人才能的机会,分享了比任何欧洲国家的人民曾经享
受的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得多的胜利果实;打败了欧洲各国君主组成的几十 次联合进攻,并自己为自己加冕成为法产西帝国的皇、帝;接着,又与英国
进行了无休无止的战争,终于在西班牙的群山和俄罗斯的雪地中丢掉了他的 帝位;在“百日政变”中他重新夺回帝位,可是在滑铁卢之战中又将他的帝
位丢掉了。这时候,他还不到 45 岁
如此人山人海,壮观热列的场面,令英国人着实瞠目惊诧。他们不能不 意识到一种潜在的危机。
在这两个星期内,拿破仑在贝列罗凡号上过着一种王者的生活。他像在 战场上的表现一样出色,充分显示了一个政治家的风度。他向英国人民表明
了,他这个所谓的“科西嘉恶魔”,事实上比人类更像人类。他对人们表现 的礼貌是无可指责的,并且显得神采奕奕。(只是在这条战舰离开法兰西的
水域的时候,他从日出到日中,一直坐在甲板上,默默无言,毫无表情地注 视着那逐渐远去的、他已经失去了的帝国的海岸线)在舰上,他安排了各种
适合他的活动,梅特兰舰长努力为他提供法国式的饮食,而事实上拿破仑对
食物并不感到什么兴趣。他整天在舰上踱来踱去,检查舰上的各种设备,包 括舰上的储藏室和病房的情况,询问他们的职务,评论各项职务在英国和法
国之间的实际差别。梅特兰舰长对他丰富的海军业务方面的知识留有深刻的 印象。语言并没有成为障碍,许多英国人用一些法语或意大利语——这是拿
破仑的两种母语——跟他交谈。就是连这两种语言都不会讲也不要紧,一位 年轻的海军候补少尉在若干年后愉快地回忆道,当他对那位法国皇帝张嘴巴
可又说不出话来的时候,“传大的拿破仑”便对他微笑着,轻轻地拍拍他的 头,又捏捏他的耳朵。
拿破仑用一种自然的亲切的态度对待舰上的英国水兵,这是他们从自己 那些贵族化的军官那里从未得到过的。拿破仑比欧洲任何人都更了解士兵们
的生活。在行军途中,他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在战场上,当决定胜负的时刻 到来的时候,他却跟士兵们一样亲临战阵,指挥战斗。因此,他现在也可以
很自信地、毫无隔阂地跟英国士兵们交谈。他询问他们服役的年限,询问他 们的战地见闻。碰到军医,他会问:“您切掉了几只手臂啦?”碰到军需官,
他会问:“您贪污了多少军钠啦?”当他得悉一位白头的老水兵多年都没有 得到提升的情况时,便表示颇不以为然,他很激动地向许多英国士兵阐明了
这个道理:在法国的军队中,一个士兵凭他的功绩就可以得到提升,而在英 国的军队中,却要靠出身高贵才可能得到提升。有一次,英国水兵在舰上检
阅的时候,拿破仑突然插进他们的队列中,用双手把水兵们的刺刀拨开,夺 过一位吃惊的水兵手里的毛瑟枪,亲自给他们演示法国式的握枪方式。
诸如此类的细节,使拿破仑在两星期内便取得了舰上英国官兵的欢心, 看来,他们似乎会像他自己的帝国卫队一样忠实地追随着他。真的,有一次
拿破仑就曾对他自己的一位随员发议论道:“如果我能有 20 万名像他们一样 的优秀战士,有什么事我不能干出来啊!”当候补海军少尉荷姆听到这个消
息的时候,他暗自沉思道:“我可怕的皇帝,你想得可真妙。要是真的给你
20 万名像这样的勇士,让你再一次在卢瑟福登陆,我敢发誓,在三个星期内, 你就会把威灵顿和神圣的同盟军队赶得无影无踪。但是不可能的。”
不,一个可以激起敌人的士兵对他表示赞美的人,是太危险了。这种人 是决不能让他呆在英国的。无论如何,必须把拿破仑干掉,现在正是合适的
时候。不过,这又不是英国人处置敌手的方式。对英国人来说,要处分一个 不可饶恕的敌手,经常是在光明正大的决斗中进行的。更何况,在英国人中,
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法国大革命表示同情与支持。对于今天得胜而明天又可 能失败的胜利者来说,谋杀并非上策。那些把士兵赶到战场上送死以保护自
己的生命的统治者们心里都很明白,只有保证他们的对手的生命安全,才能 保住他们自己的生命安全。拿破仑在滑铁卢的征服者威灵顿公爵,是最坚决
主张杀掉拿破仑的,他并不认为枪毙拿破仑是一种肮脏的手段。而当时的英 国首相,也是少数几个主张干掉拿破仑的人之一,他这样写道:“我们希望
法国国王把波拿巴绞死或枪毙,这是他的一种最好的结局。”
不过,路易十八也不准备把拿破仑处死。说真心话,他真希望用极刑的 办法永远解除拿破仑的威胁,但是他却不好发出这个行刑的命令。路易是一
个处于软弱地位的软弱的国王。在法国,波旁家族是那么不得人心,如果路 易不是跟在外国军队的枪炮后面,他根本就不能回到巴黎来。他们有充分的
证据证明,法国的军队依然忠实于那位在失败之前把光荣带给法兰西的人。 如果波旁王朝在他们第二次复辟的时候就把他们的这位英雄人物处死的话,
士兵们就会把法国闹得天翻地覆。路易明白地表示了,他要英国人替他除掉 他的敌手。剩下来只有一个解决办法:把这个科西嘉恶魔流放到一个他回不
来的地方去。圣赫勒拿岛——这个遥远的、位于南大西洋中的易于防守的小 岛恰恰正好完全符合这个要求。
事实上,到 7 月 28 日,英国政府就已决定以圣赫勒拿岛为拿破仑的流放 地。该岛前任总督比特森将军 7 月 29 日发来的一份备忘录,使这个决定最后
确定下来。比特森将军推荐圣赫勒拿岛,因为该岛所有着陆点都有炮台防卫, 最近又在各处悬崖峭壁上设置了信号站,如有舰队驶向该岛进行营救,远在
60 英里外,这些信号站就能发现,用信号把情报迅速发回总督府。因此,拿 破仑的呼吁和抗议,都被置之不理。
同时,根据卡斯尔雷刚从发回的意见,英国政府决定把拿破仑作为全体 同盟国的战俘而非英国的俘虏来处置。于是着手制定有关拘禁拿破仑的协 约,卒于 8 月 2
日在巴黎签署。协约规定:其他同盟国家应派出专员,以见 证拿破仑确已妥为拘禁。
被流放圣赫勒拿岛的决定已无法更改,拿破仑发过一通脾气之后,很快 又控制了自己的感情。他走出舱房,走上舰桥。他在这里遇到了梅特兰舰长。
使舰长感到惊奇的是,他和平时一样与海面小船上的旅游者打着招呼,好像 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接着,他回到舰房去。当他的侍者路易·马尔商跟着
他走进他的舱房的时候,马尔商回忆道:“发现舱壁上的窗孔全被窗慢遮住 了。这些红色的丝慢,给舱房里罩上了一种神秘的光线。皇帝已经脱下他的
制服,说要休息一会。在他脱着衣服的时候,他吩咐我继续读鲁塔克的《生 平》这本书给他听。书就放在桌子上,在已经读到的地方作了记号。”拿破
仑躺到床上,放下绿色波纹绸的蚊帐,因此马尔商看不到他的脸容。马尔商 心里很难过,他知道皇上——对拿破仑这位忠实的侍者来说,拿破仑永远是
他的“皇上”,“已经在考虑逃脱他的敌手的方法。”马尔商回忆道,“突 然,一个毁灭的念头像触电一样在我心头一闪,我心里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
痛苦在我的眼前将会发生什么尴尬呢?正在这时,皇上并没拨开蚊帐, 就在帐里说道:‘读呀。’我又拿起书,用一种相当沉着的声调继续读着,
以掩盖住我心中曾经出现过的疑虑。读了半小时,当我读完卡托之死这一节 的时候,皇上从蚊帐里面平静地走了出来,穿上他的浴衣。我饱含在眼眶里
的泪水也随之消失了。”过了一会,拿破仑便派马尔商去把他的一位官员亨 利一格拉登·贝待兰找来。拿破仑这个闲不住的人,有的是要做的工作。他
把自己关在小舱房里,跟贝特兰进行密谈,对于他下在英国人身上的赌注的 失败,他没有说一句赌气的话。对他放弃的到美国去的计划,他也不觉得后
悔。英国人已经告诉了他在这次流放中,他最多只能带 3 名随员和 12 名侍者 同行。而这些随行人员,已不能再在法国本上许多忠实的追随者中挑选;到
圣赫勒那岛去的旅伴,必须在两星期前跟他匆匆登上贝列罗凡号的这群人中 遴选出来。
在这 3 名官员中,一个可以当选的显然就是贝特朗。他是一个头发乌黑、 身材细长的工兵军官,在杜伊勒里宫中担任大元帅之职。贝特朗的性格沉默
寡言,几乎可以说是害羞腼腆,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动辄生气。但他对 拿破仑却是绝对忠诚的。从拿破仑远征埃及时起,他就为拿破仑服务了,那
时他与拿破仑的年龄相仿,都不过 20 多岁。他已经跟着他的主子在厄尔巴岛 度过了第一次的流放生活。可是,贝特朗的妻子芳妮并不情愿。这个身材高
挑的黑眼金发女人,和她父亲一样是个英国人。自从她在厄尔巴岛失去了一 个孩子之后,她很想回英国去,贝特朗也已经准备跟着拿破仑到英国去改变
一下实际的命运。芳妮却想找寻某种她曾在巴黎的王宫中过过的那种愉快的 社会生活。当芳妮·贝特朗获悉要去圣赫勒那岛的消息时,她不待通报就闯
进拿破仑的舱房,扑倒在拿破仑脚下哇哇地哭着,恳求拿破仑答应让她的丈 夫留下来。拿破仑只是说,贝特朗完全有自由决定他的去留。忠实的贝特朗,
当然说他愿意到圣赫勒拿岛去。于是他的妻子便不顾一切地想钻出舱房的侧 窗跳到海里去。拿破仑微笑着问道:“你认为,她当真会跳海吗?”结果是,
贝特朗夫妻还是带着三个孩子到圣赫勒拿岛去了,在那里也从来没有发生芳 妮想要跳海寻死的事故。
另外的两名官员,拿破仑就不那么容易挑选了。这里已经没有一个曾跟 他在厄尔巴岛共过患难的官员。有两个曾跟他在厄尔巴岛呆过的人,已经留
在巴黎,想在波旁王朝的统治者手中取得一官半职,有两个又是大革命前的 老贵族,在拿破仑眼里,只有一位夏尔一特里士但·蒙托龙伯爵可以入选。 蒙托龙现年
32 岁,是一位长着卷曲的络腮胡子的美男子。他温文尔雅,颇有 廷臣之风,凭借着他的家族的渊源,他曾经在拿破仑的政府里担任过一系列
的军职和外交职务,但是并没有一项干得出色。他虽说忝位将军之列,但是 在那几乎不断的战争年代里,他从未见过一场战斗。三年前,也就是 1812
年,当蒙托龙提任符兹堡大公国的全权大使的时候,他不经拿破仑皇帝的允 许,便与一位离过两次婚的女人阿尔比·德·瓦莎尔结婚。拿破仑当时正好
远征俄国,身在莫斯科,正处于一场生死存亡的战斗之中,因此无法像平时 一样行使皇上的威权制止他的行动。拿破仑生气的是,他认为蒙托龙娶了一
个与他的外交官的身分不相配的女人。滑铁卢战后,蒙托龙穿着一套宫廷侍 者的制服重新出现,并宣布效忠于拿破仑。他和那位拿破仑曾经反对过的妻
子,在贝列罗凡号上成功地取得了拿破仑的欢心,于是他们便带着一个孩子 跟拿破仑一起到圣赫勒那岛去了。
拉·卡色-思曼努尔·奥古斯·宙东纳·马里乌·约瑟夫,也即拉·卡色 侯爵。实际上也是一个新来的人,出身于一个旧贵族的家庭。他有两样有用
的资本:一是英语说得很流利,一是文章写得很好。拉。卡色对拿破仑说过, 他们要在一起撰写一部拿破仑功业的历史。撰写这部史书的机会,似乎是他
愿意跟这位落难皇帝去过流放生活的动机。在所有那些伴随拿破仑的官员 中,他是唯一一位个子比拿破仑矮(1 英寸),年龄比拿破仑大(4 岁)的官
员。拉·卡色愿带着他一个 5 岁的儿子一起跟拿破仑到圣赫勒那岛去。
三个随行官员的名单就这样确定了。可是这时古高尔听到了这个消息。 加斯帕·古高尔现年 32 岁,与拿破仑一样是位炮兵军官,也是一位勇敢的士
兵。在远征俄罗斯的时候,他救过拿破仑的生命,而且,至少他说他已经参 加了滑铁卢的战斗。当他得悉随行官员的名单中没有他的名字时,便大发雷
霆,涕泪交加,曝曝乱加。在这条军舰上,拿破仑是无法逃脱古高尔连恳带 求的吵闹的。因此,他只好答应在名单上加上他的名字,身分就算作拉·卡
色的秘书。古高尔没有带家属到圣赫勒那岛去。
侍从长路易·马尔商处于受拿破仑最信任的地位,拿破仑的生命,实际 上就掌握在他手里。他是拿破仑的贴身保镖,在贝列罗凡号上,马尔商就睡
在拿破仑舱房地板的一张垫子上。他当年 24 岁,单纯得除了知道为拿破仑服 务之外,其他一概不加闻问,他是作为那 12 名侍从的领班的资格到圣赫勒那
岛去的。 在侍从的名单中,有一位皮肤黝黑、沉默寡言的汉子,实际上,这个人
比其余的那些人都更为重要,他的名字叫弗朗西斯·西伯里阿尼,他跟随拿 破仑的时间比舰上其他的人都更长。以往在科西嘉的时候,年轻的西伯里阿
尼就是波拿巴家里的一名帮助工。西伯里阿尼在拿破仑身边的地位向来有种 神秘的色彩,这不仅因为他们两人用科西嘉的方言交谈时没人能够听懂,还
因为在厄尔巴岛的时候,拿破仑曾派他到大陆上去刺探敌人的情报。盟国准 备把拿破仑流放到一个列遥远的海岛去的情报,就是西伯里阿尼得到的。这
个情报,可以说对拿破仑作出他的戏剧性的复辟决定起了极大的作用,也正 是有了这个决定,才最终导致了滑铁卢之战这样的结局。像马尔商一样,西
伯里阿尼也是没带家属只身到圣赫勒那岛去的。
拿破仑还答应一位医生同行。在贝列罗凡号上,他已经跟舰上的医生一
24 岁的巴利·奥默阿拉混得很熟。奥默阿拉是一位爱尔兰天主教徒,他能很 流利他讲拿破仑的母语意大利语,而且,在拿破仑远征埃及之后,他曾到埃
及服务过。奥默阿拉接受了拿破仑的邀请,愿意跟他到圣赫勒那岛去。英国 人对此也觉得很满意。这个医生,在拿破仑的流放生涯中,正可以起一个坐 探的作用。
英国人既不提供方便,拿破仑本人也不提出要求,因此,他的妻子和 4 岁的孩子并没有跟他一起到圣赫勒那岛去。玛丽·路易丝——这位拿破仑为
了传宗接代以使他的江山后继有人而与之结婚的奥地利公主,已经带着他们 的儿子,在拿破仑流放厄尔巴岛时就离开了他,在拿破仑短期复辟重新掌权
期间,也拒绝回巴黎跟他团聚。波拿巴家族中也没有一人乐于献身,跟拿破 仑一起去过流放生活,虽然这个家族的大多数成员,在他们这位亲戚得势之
时,都从那里得到了名利和地位。
这样,拿破仑便组成了他这个经过压缩的、由 27 人构成的奇形怪状的混 杂班子,等待着出发的命令。
由于发生了一件离奇古怪的事件,促使英国提前了放逐拿破仑的时间。 梅特兰接到通知,要他提防 3 日夜间有人企图营救拿破仑。这一行法国
人当时确实蠢蠢欲动。他们相信,只要拿破仑能上岸,他必定获得人身保护
令所规定的权利。而且看来有这个希望。
8 月 4 日大清早,伦敦来了一个人,带着高等法院的传票,着令凯兹勋 爵和梅特兰海军上校交出拿破仑·波拿巴这个人,让他到伦敦去,在审理当
时尚待裁决的一宗诽谤案时出庭作证。表面看来,事情是这样的:某人因非 难一名海军军官在西印度群岛的行为,被控犯有诽谤罪;有人出了一个主意,
说他(被告)要是得到拿破仑出庭作证,证明法国舰艇那时不顶用,他的申 辩就更有力。于是,有个律师带着传票到普利茅斯来,要找凯兹面交,从陆
上追到海上;幸而这位司令长官的座艇在全体人员一致奋力下跑得飞快,那 个律师雇用的船夫们划得气喘如牛也赶不上,凯兹才脱了身。凯兹还设法告 知梅特兰 4
日清早的情况。“贝列罗凡”号当即出海,并由巡逻艇在周围警 戒,不让那个带着传票缠扰不休的家伙挨近。
整个事件看来非常可疑。在平平常常、简简单单的一件讼案中,哪里有 个被告会想出这样离奇的一着,竟然要这位前皇帝出庭作证,证明其在西印
度群岛的战舰当时是不顶用的呢?要说是某个有胆识的记者为了猎取“新闻 材料”而玩弄的把戏吧,这种诱人的念头却不能不放弃,因为那个时代显然
不会发生那样的事。反之,可以肯定,在伦敦和普利茅斯,那些赞助拿破仑 的人正出尽九牛二虎之力,千方百计要把他弄上岸,或者延迟送走他的时间。
拿破仑跟西哀那斯、拉瓦莱特和拉·卡色一样,对英国法律所特有的那些规 定,曾经寄予很大希望。7 月 28 日,他向拉。卡色口授了一份“足以供法律
专家作为依据”的文件。拉·卡色说,他设法把这份文件送了上岸。如果属 实,也许是拿破仑本人促使他的朋友作出上述那番努力。不然就是那些崇拜
他的英国人想出这么个计策,有意使内阁为难。要是这样,他们的企图,结 果并不妙;英国那些反对本国的集团,为他们所崇拜的外国英雄卖力,通常
是没有好结果的。这个计策,害了拿破仑一行。因为如果不是这样搞,政府 当局本来不会那么快行动。“贝列罗凡”号离港出海,比这一行法国人所预
料的早了几天。结果他们作了一次很不舒服的航行,直到指定代替这艘光荣 的旧舰送他们去圣赫勒拿岛的“诺桑伯兰”号准备好了,来接他们过去。
这艘比较新的军舰,从普利茅斯下来,在斯塔特角附近海面与“贝列罗 凡”号和凯兹勋爵的旗舰“汤南特”号相遇。8 月 7 日,在托尔湾的贝里岬
下将拿破仑一行接过去。这位前皇帝口授了一篇庄严声明,抗议对他实行强 制措施,然后向梅特兰道谢,感激这位舰长行为正直,谈到他曾希望在英国
买下一块小小的地产以安度余年,还猛烈抨击了英国政府。 接着,海军少将科伯恩爵士奉正式命令,从“诺桑伯兰”号过来搜查拿
破仑及其随行人员的行李,务求拿走以后可能用来设法潜逃的大宗款项。 这个任务由科伯恩的秘书执行,尽量做得斯文一些,萨瓦里和马尔商也 在场。结果扣留下了
4000 枚拿破仑金市(即 80000 法郎),作为这位大名鼎
鼎的流放者的生活用费。奥但丝在马尔梅松交给拿破仑的那条钻石项链,这 时由拉·卡色藏在身上,作为神圣的委托继续保存下来了。航行期间,拿破
仑的随从都得交出佩剑。蒙托龙说,凯兹向拿破仑提出了同样的要求,拿破 仑只是报以愤怒的目光,这位身材高大的司令长官当场搭拉着白发苍苍的脑 袋,缩了回去。
据凯兹说,拿破仑乘司令长官的座艇到“诺桑伯兰”号去的时候,“心 情似乎十分舒畅,谈到埃及和圣赫勒拿岛,以及其他许多话题,还就晕船一 事和太太们开玩笑。
当他登上船舷,踏上这艘即将把他载去过流放生活的军舰时;舰上全体 水兵屏息肃静。这位伟大人物脱下帽子、接受敬礼,然后以坚定的语调说:
“将军,我来了,听您吩咐。”此情此景,谁也不能无动于衷。 这一场面,不但充满对于个人的关注和悲哀,而且富有历史意义。这标
志着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的终结,一个阴沉混乱的时代的开端。我们不妨想 象一下:那位历史的女神,心烦意乱,不由自主地走出塞纳河畔的宫阙,遥
望贝里呷下发生的事情,不禁惊异;她也许会想起,当年奥伦治的威廉率领 舰队跨海而来,也就是在这个地点靠岸,法国另一位伟大统治者的图谋因而
受挫。法国的光荣,现在又一次给蒙上阴影。
此后一段时间,历史的女神将在拿破仑屡建奇功的各地上空盘桓,有如 阴魂不息,但只会看到取拿破仑而代之的那些顽固不化的人背信弃义,遏制
进步,此外就没有多少可以记载的了。
然而,人类的进步只受到阻碍,并没有停止,不久便摆脱束缚,在喧嚣 扰攘的工业区,在各国开拓的殖民地,踏上新的蹊径。历史的女神,步步跟
踪,困惑不解。她的历程,起初似乎平淡无奇,毫无意义。同拿破仑分手之
后,她的纪事一下子为得索然无味,使人茫然不知所以。但是,气象万千的 新境界,终于展现眼前。民主主义曾被拿破仑利用,同它的姐妹民族主义对
敌,达七年之久,实在令人痛心。后来它才逐渐认识到这个错误使拿破仑和 它自身都遭到祸害,开始同那拥戴国王而饱受苛待的民族主义联合起来。因
战争而奄奄一息的工业,恢复了元气,往前发展,不断扩张,它的业绩比拿 破仑这位伟大战士的武功更为持久。
两天后,诺桑伯兰号舰首向甫,开始了到圣赫勒拿岛去的远航。
第三十九章 海岛囚徒
一、驶向南半球的诺亚方舟
拥有 74 门舰炮的诺桑伯兰号战舰有如新世纪的诺亚方舟,载着拿破仑和他的帝国的幸存者们缓 缓驶入无边的暗夜之中
46 岁的破仑正式开始了他的囚徒生活。
1815 年 8 月 9 日,诺桑伯兰号战舰终于出发了,这艘新世纪的诺亚方舟 载着拿破仑和他的帝国的幸存者们缓缓离开了普利茅斯港,驶入了无边的暗
夜之中,宣告了一个史诗般的时代的终结和 76 天的漫长航程的开始。
在这艘配备有 74 门舰炮的英国战舰上,流放者们的生活,就像是一次圣 赫勒拿岛上的流放生活的戏剧彩排。那些法国人生活在一个半是自由、半是
监狱的奇怪世界之间。他们住的舱室既没有上锁,也没有守卫,所以他们在 舰上的生活可说是自由的。然而,不管是在甲板上还是船舱里,他们随时都
面对着几百名身穿红外套、手持毛瑟枪的英国士兵站在岗位上,防止他们逃 跑。当他们向海面上望去时,他们几乎都能看到另一个场面:另外九艘兵船
载着更多的士兵,也正在驶向圣赫勒那岛。
在诺桑伯兰号上的人们的生活,不论是法国人还是英国人,都是围绕着 拿破仑这个身分不明的人物打转的。英国政府为如何对待这位一度作过欧洲
的主人的拿破仑颇感为难。最后他们决定,按照议定书的说法,给他一个不 明确的身分,称他为“波拿巴将军”。
这与沙皇把他安顿在厄尔巴岛的草草安排大不相同。当时他还保留皇帝 称号,君临厄尔巴岛,可以随意在沿岸一带海上航行。
但是这次已没有那么宽大,他的舒适与尊严,都得服从安全的需要。既 然皇帝的称号使他得以要求享受特权,这就和任何监视丝毫不能相容,因此,
始终坚决不予保留。拿破仑之所以坚持不断地提出这方面的要求,毫无疑问 也是这个缘故。现在只是把他作为一名非现役的将军看待。科伯恩已获训令,
一方面尊重拿破仑,用膳时让他占首座,另一方面则切戒承认其皇帝身分的 任何表示。
但英国人的“波拿巴将军”的称号是一个令拿破仑颇为痛恨的头衔,而 这个称呼也似乎成了法国人与英国人之间一个无休无止的小争端的根源。这
并不是说拿破仑对这个称呼那么当真。对于这类事情,他是一个很清醒的现 实主义者。在他当权的那些年代里,他曾经用空虚的许诺驱使人们去为他的
意志献身,人们会为了得到他的一条缓带而去卖命。每当有人说这些勋章缓 带不过是“廉价的装饰品”时,他就这样回答说:“人类就是被这样一些廉
价的装饰品统治着的。”
不过,他的皇冠是个例外。它是在 1804 年由法国人民通过公民投票献给 他的。因此,在欧洲,他是唯一一位合法的帝王。这位最相信“事业的大门
向着才能开放”的信条的人,他本人的事业就是一个最惊人的例子。他藐视 那些只是依靠出身而居于高位的人。法国波旁王朝的历代国王们,他们的头
衔当初就并不是人民给的,而是由“几位主教和神父”授予的,那些与拿破 仑作战的其他国家的君主们,也没有一个能夺取拿破仑从他的人民那里得到
的权力。这些君主们可以把拿破仑关进监牢,甚至可以把他杀掉,但是他们
却无权把他的皇冠摘掉,只有法国人民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对他本人和 他的追随者来说,他不是什么“波拿巴将军”,而永远是“皇帝”。就是现
在,当他这个帝国只剩下 27 名由男人、女人和孩子组成的臣民的时候,他还 是他们的“皇帝”。
如今,在诺桑伯兰号上,拿破仑已经忙于日常的例行公事中。不过,这 种公事,与他在巴黎杜伊勒里每天 16 小时所做的例行公事是远远不同的。他
已经在后桅舵楼甲板的右舷分到两个小舱房。他的隔壁就是这支开向圣赫勒 那岛的小舰队的指挥官乔治·柯伯恩海军上将的舱房。拿破仑的这两个小舱
房要算是这条战舰上最好的房间了,船上其他的人,不管是法国人还是英国 人,都同样挤住在小小的、空气不流通的小舱房里。不过,在这条战舰上,
所谓最好的舱房也好不到什么地方去。拿破仑的侍从长路易·马尔商,已经 在舱房里为拿破仑搭好了他的行军铁床。拿破仑有两副配有波纹绸蚊帐的行
军铁床,每次行军时都是随身携带的。舱房里其余的设备,包括一只配有洗 脸架的梳妆台,一张桌子和一把扶手椅。舱房的四壁上,挂着马尔商这位业
余画家自己画的一些绘画,为的是给他主子的这间阴郁的卧房增加一点欢乐 的气氛。马尔商自己则睡在舱房地板的一床地毯上。不过,这位待者的睡眠
时常被拿破仑打断。拿破仑不是一忽儿要拿一个烛台,就是要他取书籍或笔 墨纸张。这位待者会从他匆忙搭起的“行军图书馆”里拿来拿破仑需要的书
来。拿破仑有一个“行军图书馆”,里面包括 600 卷图书,由 6 只桃花心木 的书箱装着。这个“图书馆”像那两副行军铁床一样,在他出征时也总是伴
随着他的。每当拿破仑躺在铁床上借着烛光读书和记笔记的时候,他的侍者 就睁着眼躺在地毯上。在那些个漫漫的长夜中,拿破仑除了向马尔商发发命
令之外,是很少开口的。
清晨,马尔商给拿破仑送来咖啡。10 点左右,送来有肉和红葡萄酒的早 餐。白天,拿破仑大部分时间都呆在舱房里,他时常会派马尔商去把他的某
位官员唤来。常被他召唤来的官员就是那位会讲英语、在拿破仑的最后阶段 才加入他的行列、显然希望成为拿破仑的历史撰述人的贵族兼作家恩曼努
尔·德·拉·卡色。拉·卡色是一个自视甚高的矮子,其他的官员都讨厌他, 把他称为“阴谋家”。他们对这个后来者被拿破仑如此赏识觉得很妒忌。拿
破仑跟拉·卡色在一起,开始谈论他最后一次战役的得失:在历史面前证明 他自己的是非。他穿着晨衣,像一只在铁笼里的猛虎,在舱房里来回踯躅。
他从他巨大的记忆宝库中,搜寻他历年来的战场上和权力场上的各种往事, 进行口述。“皇上口述的速度很快,就像他平时说话那样。”拉·卡色回忆
道。“我被迫创造了一种象形的记录方法,然后再转述给我的儿子记录下来。” 第二天,拉·卡色把他们父子在夜里整理出来的初稿念给拿破仑听,由拿破
仑加以订正。有时每行字甚至要改动十多次,直到他觉得满意时才罢。
下午三点左右,马尔商脱下他那套普通的绝色上校制服,帮拿破仑穿戴 齐整,走进了隔壁的军官休息官。在这里,拿破仑心不在焉地跟他的一位官
员下了两个小时国际象棋。这位原是战略家的主子,却是一位平凡的棋手, 因此通常都是以众所周知的结果告终。因为,他的思想分明在想着别的事情。
五点钟,正餐在同一层甲板的另一个房间开始了。拿破仑坐在那张大方桌的 上首,在他座椅背后,站着两名仆人。在他右侧,坐着芳妮·贝特朗也就是
那位身材修长、金头发墨眼珠的美人,他的一位高级官员贝特朗的妻子。在 他左侧,坐着那位英国海军上将。其他的官员(包括法国的和英国的),还
有阿尔比·德·蒙托龙,都按各人的身分绕桌坐下。按照上将的吩咐,餐席 上的谈话使用法语,必要时,由拉·卡色翻译。为了使他那些不痛快的法国
人高兴,还演奏了第五十三集团军的军乐作陪,席间拿破仑很少开口,像他 平时吃饭的习惯那样,他几乎是双手并举,狼吞虎咽般的向食物进攻,任那
些英国人自去大吃大喝和高谈阔论。
有一天,在餐桌上,拿破仑发现了一张新的面孔。那是陪着诺桑伯兰号 航行的一艘双桅船上的指挥官莱特船长。“您就是那位有人造谣说被我绞死
了的莱特船长的亲戚吗?”“是的,阁下。”那位船长答道,“我很想知道, 阁下,那个可怜的人到底是怎么被杀死的,因为我从来不相信,您会毫无理
由便把他绞死了。”“好,我就告诉您。”拿破仑开始说了。他说,那另一 位莱特船长,曾于 1800 年指挥一艘英国船在法国的海岸登陆,他的船上带来
了一个“凶恶的阴谋集团”,一些法国亡命在外的保王党徒就是由这条船送 来进行一场暗杀阴谋的。当时,这些人安放的炸弹,正好就在拿破仑的座车
刚刚驶过后爆炸了。“我对所有这些阴谋活动厌烦透了,因此决定给它们一 个最后的解决办法。”拿破仑继续说道,他把那个莱特逮捕。“我原想把他
关在监狱里,等战事结束时把他释放,可是悲代办处和悔恨压倒了他,他居 然自杀了,本来你们英国人对这种事故不应该大惊小怪,因为在你们英国人
中,自杀几乎是一种民族习惯。”说了这句话之后,拿破仑便突然起身离开 了餐桌。
正餐过后,拿破仑照例要在他的一名官员的陪伴下上甲板去散步,要不 就是由海军上将本人陪着他上甲板散步。这位身材不高,如今又有点发福的
落难皇帝,跟他那位个子高高的典狱官手拉手走在甲板上,畅谈着他们的军 事冒险生涯,那情景看来真是十分奇怪。乔治·柯伯恩海军少将阁下,现年
42 岁,比拿破仑小 4 岁。他是一个身材瘦削、态度严肃的人。他很妒忌拿破 仑的权威,但他很了解他的正直。他曾在土伦跟法国人打过仗,在 1812 年侵
略美国的战争中,他也曾指挥英国军队占领了华盛顿特区。柯伯恩在开始圣 赫勒拿岛之行的时候,曾决定不让英国的这个俘虏在他舰上“扮演皇帝的角
色”,但他很快就对处于逆境中的拿破仑表现出的耐心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表 示了敬意。到了这次航行行将结束的时候,他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却是拿破
仑已经变成了舰上最得人心的人物,就像几个星期前他在贝列罗凡号上那 样。特别是舰上的那些年轻的军官,都跟在拿破仑的屁股后面转,当拿破仑
坐到那门主力炮(英国水兵们称它为“皇上之炮”)的炮身上的时候,他们 竟也爬上炮身围护着他。
在这场黄昏时甲板上的散步过后,拿破仑又回到军官休息室去,跟一伙 人玩纸牌。这伙人通常包括柯伯恩,拿破仑的一些官员,还有这些官员的妻
子芳妮·贝特朗和阿尔比·德·蒙托龙。他们有时玩惠斯特,有时玩”二十 一点”。他们玩牌时使用的硬币有“拿破仑”和“路易”两种,它们象征着
最近的一段法兰西的历史。拿破仑的牌玩得很死板,他发牌的时候,把每一 枚硬币的输赢都看作是场有关国家命运的战斗。他通常总是输钱,只有 8 月
15 日那天例外,因为那天是他满 46 岁的生日。这个生日并没有往时他过生 日时那种豪华愉快的场面,唯一的标记只是人们向他敬了几杯酒,再就是当
天晚上他的牌桌上打“二十一点”时赢了几场。当他精疲力竭地回到他的舱 房去的时候,他对马尔商说:“我的运气就是我赢了八十个拿破仑。”马尔
商也发现了这个值得庆贺的事实:多少日子以来,他每天早晨都得把几个拿
破仑硬币放在他主子的口袋里,以补足他在夜里输掉的数目。 这种消遣的时间到底是很少的。时间就好像挂在流放者的手上,沉重得
不肯动弹。这艘战舰就象是一匹拖着破车的老牛,慢慢地向它的目的地拖去。
舰队驶过了赤道,那个熟悉的路标北极星座从夜空中消失了。代替它的是人 们从未见过的、形状象风筝一样的南十字星座。流放者们可以记得很清楚:
从一个慢悠悠的白天到另一个慢悠悠的白天之间,海上发生了什么事,细节 都记得明明白白。比方说:哪一天他们看见了飞鱼;哪一天哪个人落入了海
里;哪一天拿破仑上甲板来看水兵们抓到的一条活鲨鱼,为此他的衣服被鱼 血溅污了。在马得拉群岛靠岸的时候,马尔商获得一位水兵的许可,上岸买
了一盒水彩画颜料——“以便在圣赫勒那岛消磨我的光阴。”他在那里看到 一幕鞭打当地土人的场面,心里觉得很奇怪,奇怪人类怎么容忍这样一种野
蛮的方式。他想,从此以后,这些被侮辱的人“对荣誉一定是麻木不仁的。” 流放者们的大部分时间是闲极无聊的。因为无聊,他们便无是生非,吵
架斗嘴。意志坚强而固执的芳妮·贝特朗,跟一度是美人而现在已成半老徐 娘的阿尔比·德·蒙托龙发生争吵;那位性情急躁的炮兵军官古高尔,本能
地讨厌蒙托龙,在晚餐席上总要跟那个文质彬彬摆着大臣架子的蒙托龙斗 嘴。他还在他的日记上记下了他对阿尔比的尖刻评论:他并不认为阿尔比是
个美人,照他的看法,她只是自认为是个美人罢了。她那种骚首弄姿的习惯 只有使他感到恼火。没有人喜欢拉·卡色,但这位短小的历史学家很自爱,
自有一种鹤立鸡群之感。所有的人都抱怨英国人的生活方式——“他们与我
们自己的趣味是这么不同!”拉·卡色这样写道。 船上的法国人很少知道,在那个远方的目的地上等待他们的是什么。但
是他们有理由希望,他们的流放生活不会是没有尽头的。一年前,拿破仑曾 被流放在厄尔巴岛——马尔商和贝特朗那时都在他身边——而那次流放只经 过 10
个月便结束了。这种事也许还再次发生的,也许法国又会把波旁王朝推 翻,再把皇上召回杜伊勒里宫他的权力的宝座上去;也许在海上会有人救驾
——第一天出海的时候,他们就发现一些法国船只在他们这艘战舰旁边驶 过,很快就有流言到处飞扬说,这是一支准备在半路上劫驾的小舰队。或者,
向最坏的地方设想,英国人也许会决定让他们在离祖国更近一点的某个地方 度过他们的流放生涯。他们大多数的人都盼望这次没有尽头的旅行快点结
束。“对我来说”,路易·马尔商写道:“我对这座浮在海面上的屋子的生 活厌烦透了,对那些他们把皇上称作什么将军、阁下的头衔也讨厌死了。我
不管在什么地方过日子,都没有像在诺桑伯兰号上过的这段漫长的日子更令 人乏味的了。”如今,经过两个多月的航行之后,他们终于到达目的地了。
明天一早,他们就可以看到圣赫勒那岛了。
第二天早晨,诺桑伯兰号在这个海岛唯一的港口詹姆斯敦下了锚。拿破 仑赶快穿好衣服,和马尔商一起登上舰桥。在舰桥上,拿破仑和他的追随者
们望着这个就要成为他们的住家的海岛。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堵巨大的、 瘦瘠的玄武岩石墙。很难相信,在这样的地方会有草木生长。这座石墙,就
像是一座天然的城堡,把整座海岛分成两座相等的泥灰色的石头山峰。在他 们的正前方,在两座悬岸的裂口处,好像塞进了一尊大炮,只见几座屋子,
在黑色的火山岩石的映衬下,显得有些惨白,这就是那个称为詹姆斯敦的小 港口。这是一幅怀有敌意的令人害怕的风景画,与法兰西青翠碧绿的原野和
拿破仑的故乡科西嘉岛上那深黑色的,美丽富绕的土地远远不同。那些法国
人被吓坏了。“这必定是魔鬼从一个世界飞到另一个世界去的时候厨下来的 臭屎堆。”有一个妇女喃喃地说。就连舰上的英国人,也为他们的国家有这
么一块土地觉得讨厌。军医瓦尔特·亨利写道,这个海岛是“人类所能想象 得出的最丑恶、最荒凉的石头岛。它的崎驱不平、支离破碎的地面,就像是
从海洋深处冒出水面的一个毒瘤。”在马尔商的眼前,这个海岛就像一座坟 墓。拿破仑一言不发地凝望着。马尔商回忆道:“他像这样子审视了几分钟
之后,便回到他的舱房去,不置一词。从他的表情,丝毫看不出他的心里在 想些什么。”一会儿后,他在舱房里对古尔高说:“这不是一个吸引人的地
方。我在埃及还可以干得更加出色,我宁可当个远东国的皇帝。”接着他就 派人去把拉·卡色喊来了继续他日常的工作。
海军上将柯伯恩首先上岸,过了几个钟头,他便带着海岛的总督马克·威 尔克斯上校登舰,在军官休息室里会见了拿破仑。威尔克斯是一位著名的人 物,现年 55
岁,一头浓密的灰色卷发直罩到黑黑的眉毛上,看样子更像一位 学者而不像一位官员。他的态度平易而谦和,因为他的职务将被柯伯恩所代
替,所以他的谈话很随便,和拿破仑很投机。拿破仑就像平时说话那样,连 珠炮似地向他询问这座他已经统治了两年的海岛的各种情况,很快就掌握了
他将被隔离的这座海岛的完整的资料:圣赫勒拿岛是 1502 年由葡萄牙人发现 占有的,现在则归英国东印度公司管理。它距离南非的开普敦 1750 英里,距
离南美洲 1800 英里,距离英国 4000 英里,离它最近的陆地,是 700 英里外
的亚森欧岛——也是空阔的大西洋上另一个属于英国的火山岩小岛。不说也 可明白,圣赫勒拿岛这种孤立的位置,正是英国人所以选中它作为拿破仑的
第二个流放地的理由。
岛上住着些什么人呢?威尔克斯解释道,这个小岛只有 10 英里长,7 英 里宽,有居民 4000 人,其中包括 1000
名驻军。现在,多亏拿破仑的到来, 驻军的人数增加到 3 倍。在那些居民中,欧洲人不到 800 人,其余的都是黑
人、中国人和东印度水手,而黑人中有四分之三是奴隶。威尔克斯每回答一 个问题,拿破仑便紧接着又提出另一个问题。当地土人的主要食物,是一种
被人称作那姆斯托克斯的薯类,因此这些土人也被称为那姆斯托克斯人。他 们居住的这座海岛的地理位置,正好在英国通往南非和印度的航线上。来往
远东的船只,都要到圣赫勒拿岛来补充淡水,在这里逗留几天。因此之故, 开酒店便成了詹姆斯敦居民的主要营生。由于燃料、工业品、肉类都要从海
外运来,因此岛上的生活费用是很高的。
当威尔克斯和拿破仑正在舰上的休息室里讨论这些那姆斯斯托克斯人的 时候,这些土人就在海滨田野里活动着。事实上,远方的外部世界发生了什
么事情,对这个偏僻岛国的土人是没有意义的。早在三个月前,他们就听到 了有关拿破仑的消息,但这个消息对他们几乎毫无影响,当地的舆论并不把
这当一回事。但是,这个海岛的居民们,现在正准备爆出圣赫勒拿岛的历史 上最大的一条新闻:五天前,他们就获悉拿破仑将到达本岛的消息,那是由
柯伯恩小舰队中一艘失散的双桅船伊卡鲁斯号带来的。这条船在马德拉附近 海面碰到风暴时,与主力舰诺桑伯兰号失散。实际上,圣赫勒拿是在同一个
时间听到最近几个月内那些重大事件的:拿破仑已经离开厄尔巴岛重新会回 他的帝位,可是一百天后,由于滑铁卢战役的失败,又倒台了,令人难以置
信的是,他就要到他们的海岛上来了。
海岛上居民们的情绪,随着等待诺桑伯兰号的到来而与日俱增,他们的
心情是好奇而又恐惧,因为拿破仑的名气,像远方的雷声一样传到他们的耳 里,给人们形成的却是一个传奇式的,比实际大大失真的可怕的形象。他被
称为“蜂妖”。保姆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就拿“蜂妖”这个名字来吓唬他 们。当时,14 岁的贝特西·巴尔坎回忆道:“我最初对拿破仑的印象,是一
个大的妖怪或巨人。在他的额头中央长着一只闪闪发光的巨大的红眼睛;在 他口里,伸出一排长长的獠牙。这个妖怪专用他这只獠牙巨口,把顽皮的女
孩子(特别是那些功课不好的女孩子)咬碎吞噬。”每天,岛民们都聚集在 詹姆斯敦的码头。等着看这个带着镣铐的巨人。这了两天,拿破仑终于乘着
一条小船登岸,走上了这个小码头的石阶。不过时当薄暮,士兵们又端着刺 刀尽量把拥挤的群众向后推开。岛民们高举着灯笼,都极力想看个清楚,可
是他们失望了。“因为天色大黑,不能看清他的容貌。”贝特西回忆道,“他 走在海军少将和贝特朗将军中间,全身裹在他的紧身长外套里边,除了戴在
他胸口上的一颗宝石星徽闪闪发光之外,我无法看到其他的东西那天晚 上,我们回到蔷蔽谷,又继续议论着他,晚上又梦到了他。”
在 1815 年 10 月 17 日的《圣赫勒拿岛大事记》上,记载着“拿破仑·波 拿巴和某些国家级要犯”乘着诺桑伯兰号到达海岛的情况,那上面的记录就
是那些法国人登陆时的实况的真实写照。
早在 20 几年前,还没有将军头衔的少年拿破仑曾令人惊讶地注意过这个 小小的海岛,他写道:“圣赫勒拿岛,南半球海岛,英国的殖民地。”而今
天,命运却将了送上了这个以后未再留意的小岛,让他在这里了却残生,莫 非冥冥中自有不可抗拒的天意?
二、最后一次征服
在圣赫勒拿岛,沦为囚徒的拿破仑完成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征服,调皮的英国少女贝特西永远 忘不了那位活泼可爱的“波尼”大朋友
25 年后,她写道:“在他离开我们的时候,他的心被痛苦塞满了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伤心 地哭了很久。”
10 月 18 日,也就是拿破仑登上圣赫勒拿岛的第二天,他很早就起了床。 同科伯恩和贝特朗一道驱车前往副总督的住所“长林”,当时管辖该岛的英
国东印度公司明令禁止拿破仑占用总督官邪“拓殖府”。因为拓殖府附近有 几条小河是东南信风完全吹不到的,从那儿坐小船逃出去颇为容易。“长林”
则靠近风涛拍岸那一边,保险得多。科伯恩与威尔克斯总督及其他人商议后, 选定了这个住所。
科伯恩写道:“‘长林’平地一片,易于放哨保卫,也适宜于骑马、驾 车活动或优游漫步;在这个岛上再找不到这样的地方了。房子的确是小一些;
但我相信,‘诺森伯号’号船外的木匠能够在短期内加以扩充,虽然未 必尽如人意,起码可以做到宽敞方便,合乎需要。
对“长林”,拿破仑当时并没有提更多的反对意见,但他表示不喜现在 城内的临时住所。科伯恩便在归途中建议他住到离城不远的一所名叫“荆园”
的漂亮小别野去。他欣然同意,在那里住了七个星期。他占用了正屋旁边的 一问小房子;拉·卡色父子则住在两间阁楼里。临时搭了一个大帐篷,充作
餐厅。对于杜伊勒里宫的主人来说,地方是狭小的,但他似乎并无不快之感。
就是在这里他结识了一位调皮的英国小姑娘贝特西。她是荆园的小主 人。那时年仅 14 岁。拿破仑在这里的七个星期给她的一生都留下了一段永久 的回忆,25
年后,已成为“艾尔贝夫人”的她,饱含深情地记录了拿破仑一 生中这最后一次征服。
贝特西和她的姐姐——比她大两岁的琼过去在英国上学时曾学过法语, 这回可派上用场上。她们父亲威廉·巴尔坎是英国海军代理人和东印度公司
的承办商,这是一个有利可图的差使,因此,他这个家庭便成了圣赫勒拿岛 上的一个小小的高阶层。巴尔坎一家的六名成员,住在离詹姆斯敦一英里外
的一座山间别墅里,家中有几名仆人和奴隶,生活过得相当舒适。他家经营 的一座宾馆,与小别墅相隔只有 50 码之遥。这个称为“蔷薇谷”的山谷,本
身是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不过”,贝特西后来写道:“在一群荒山包围 下的这片谷地,却是青苍翠绿的,看来完全是一个小小的天国——一个在沙
漠中心开着鲜花的伊甸园。”一条由榕树构成的美丽的林荫道从谷口直通到 别墅门口。林荫道两侧,到处是巨大的常绿的拉柯斯树,其间还点缀着石柳
树和桃金娘,还有百花盛开的白玫瑰,花形很像欧洲蔷薇,难怪这个地方会 称为“蔷薇谷”了。在这座天然的花园里,人每走一步,都可以得到高达三
四十英尺的石榴树的荫庇。
听说拿破仑要来自己家里借住,这使贝特西内心十分激动,她怀着急切 的心情等待着这位传奇式的人物。她写道:
现在,当我回忆起我初次见到那位我一直非常害怕的人物,心 里那种恐惧与羡慕参半的复杂心
境的时候,觉得多么有趣啊!他骑在马上的形象,是高贵而威严的。他乘坐的那匹马,是一匹毛色像
黑玉一样的骏马。当它咬着马嚼铁,昂首阔步踏上林荫道的时候,我认为,这匹骏马真不愧为那位几 乎统治了金欧洲的人物的坐骑!
他在我们别墅里的一张交椅里坐下,用他的鹰隼一样锐利的眼光扫视了一下房间之后,便对我
妈妈说:我们的家真是蔷薇谷里的天堂。在他讲话的时候,他那迷人的笑容和温和的态度,使我一直 惊恐地注视着他的那种紧张情绪一扫而光。
在他跟我妈妈说话的时候,我有机会怀着最大的兴趣观察他的容貌。说实话,我从来没有见过
一个外貌特征如此明显地震慑人心的人。他的形形色色的画像,只不过画出了他那给人一般良好印象
的相貌,但是他的笑容和他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却正是拿破仑主要的魁力所在。
拿破仑所见到的这位姑娘,是一位金发红颜的美丽少女,她那瘦削的身 材,刚开始出现少女青春的曲线。在她卷曲的头发上面,戴着一顶遮阳帽;
上身穿着一件饰有花边的宽罩衫,脚着平底鞋,一条短裙,套在一条长齐脚 踝的骑马裤上——这种装束拿破仑觉得讨厌。他后来对她说,如果他统治这
座海岛的话,他一定要禁止这种装扮。在这姑娘的蓝眼睛里,也像在拿破仑 自己的眼晴里一样,露出一种率直的、探索的神色。拿破仑请她坐到他身边 来。
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坐到他的身边。他问:“我会说法语吗?”我回答说“会”。他又问我
是谁教的?我又告诉了他。于是他便向我提出了几个学习上的问题,特别是地理课上的问题。他考问
我欧洲各国的首都名字。“法兰西的首都叫什么?”“巴黎”。“意大利的呢?”“罗马。”“俄国
的呢?”“现在是彼得堡”,我答道,“从前是莫斯科。”正当我回答着他的问题的时候,他突然转
过头来,用他锐利的眼光盯在我的脸上,严厉地问道:“qui l ‘a lu1e’?(法语:是谁放火烧了莫
斯科?)当我看到他眼里的表情,听到他改变了的声调时,我刚刚消失的原先对他的恐惧又一起回来 了,吓得我一个字母也说不出来。
我常常听人讲起莫斯科大火的事件,也曾被卷入谁是这场致命的大火的纵火者——法国人呢还
是俄国人的问题的争论。所以,我怕我的回答会冒犯了他。他又将那个问题重复了一遍,我只好结结
巴巴他说:“我不知道,阁下。”“Qui,Qui,(对,你是不知道。)”他接口道,令人害怕地哈哈
大笑起来,用法语说:“你知道得很清楚,我就是那个纵火者。”我看着他狂笑的样子,又鼓起了一
点勇气,说道:“我相信,阁下,是俄国人为了摆脱法国人而纵起这场大火的。”他又哈哈笑了起来, 似乎为发现我懂得这件纵火案的前因后果觉得很高兴。
在这位离滑铁卢之败只有四个月的落难皇帝与这位岛国的妙龄女郎之 间,很快便建立起一种值得注意的友谊。在拿破仑成年之后,这是他第一次
享有悠闲的时光:既没有帝国的政务需要处理,也没有军队需要带领。如今, 他跟贝特西在一起,似乎找回了他从未有过的少年时代。在童年与成年之间,
他没有经过那个过渡性的少年时期,而是一下子从童年被推上了成人的轨道
——在他只有 9 岁那一年。他便离开他科西嘉的老家,被送进了一所法国的 军事学校。从此之后,这个瘦弱的孩子,就整天跟着那些可怜的法国士兵摸
爬滚打,学习战斗动作,跟家庭完全失去了联系。越过年龄与国籍这道鸿沟, 拿破仑和贝特西很快就发现,他们正在分享着一种粗旷的、有时可说是野蛮
的乐趣。他们的不正常的举动,往往是在损害别人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
他到我家后不久,有一个叫利格小姐的小女孩,她是我父亲的一位朋友的女儿,到蔷薇谷来做
客。这个可怜的女孩子也听过有关波拿巴的那么一些可怕的故事。因此,当我对她说,拿破仑正向草
地这边走过来时,她便恐惧地缠住了我。我忘了自己以前的恐惧,居然那么狠心地跑出去,把这个孩
子的惊恐形状告诉拿破仑,请他进屋去看看。拿破仑向那女孩子走过去,用手把他的头发弄乱,摇着
头,做着可怕的鬼脸,像野蛮人一样地吼了一声。女孩子吃惊得尖声叫了起来,吓得妈妈连忙把她带
出房间,生怕那女孩子会惊出病来。拿破仑哈哈大笑,为人们把他当作这么一个吓人的怪物觉得很好
玩。当我对他说,从前我对他也是怀着这种畏惧的心理时,他甚至表示不肯相信;于是,他便试着用
刚才吓唬利格小姐的方法来吓唬我,他又把头发弄乱、装着怪相,可是他的样子与其说不可怕,勿宁
说是更加稀奇古怪更恰当些,因此我只一笑置之。接着(作为最后一手),他又大吼一声,可是同样
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看起来,我想道他的装模作样除了起一点小小的刺激之处,并不能使我感到害
怕。他说,这是哥萨克人的吼叫声,当然,从这点也足以说明这声吼叫听了是多么野蛮可 怕了。
贝特西的好斗精神使拿破仑觉得很快乐。她发觉有一个大人对她的恶作 剧不但不惩罚(像她父亲那样),反而表示赞赏而觉得很高兴。对他开的每
一个玩笑或恶作剧,她总能找到一种报复的方法。 拿 破仑发觉, 当他威吓 她说, 他要把她嫁给拉·卡色那个与她同龄的、文静的孩子时, 倒可以把
她惹恼起来。 在她看来, 这个孩子吸不过是个小把戏罢了;
没有什么事比这个提议更令我发火的了。我不能忍受把我当作孩子的这么一种想法。特别是在
举行舞会的时候,我更想得到人们的尊重。我曾怀着极大的希望,希望爸爸会让我去跟一个大人跳舞;
我知道,他反对我跳舞的理由,就是说我年纪还小。拿破仑看到我闷闷不乐的样子,便要小拉·卡色
吻我。他握住我的双手,让他的那个小厮吻我一下。我使尽全力企图逃避,但是白费力气。然而,在
我的双手被放开的时候,我便用拳头猛击那个“小不点儿”的小拉·卡色的耳朵。不过,我还决定找
一个向拿破仑进行报复的机会。有一次,我们从山走下来到别墅里去玩,机会来了,我决定不放过这
个机会。在拿破仑皇帝的住地与他的随从们的住地之间,没有内部的通道,只有一条又陡又窄的小路,
把他们的房子联系起来,每当人们在这条小路上走的时候,便几乎没有空地方可以容一个人侧身通过。
每次拿破仑总是走在前头,老拉·卡色随后,接着是他的儿子小拉·卡色,最后才是我的姐姐琼。我 让这个队伍静静地在前头先走,一直等到最后一人与我距离约有
10 码的时候,我突然奋尽全力猛冲上 去,一下便把我姐姐琼撞倒。她跌向前面时双手扑在那小厮身上,小厮又扑在他父亲身上,而拉·卡
色这位大官员,便惊恐万状地扑倒在那位皇帝身上。拿破仑这时所受到的冲撞的压力虽略有减小,但
是在那条陡峭的小路上,他还是差点立不住脚跟。我为自己创造的这个狼狈场面得意洋洋,也为我所
受的那一吻能得到这个报复而兴奋万分。可是我很快就被迫改写了这场胜利的记录。啦·卡色对这个
侮辱皇上的行为诚惶诚恐,对我纵情地哈哈笑声更觉得十分恼怒。他抓住我的肩膀,猛力将我一推,
把我推倒在岩壁上。这时我发火了,我泪流满面,转身向拿破仑哭诉道:“啊!阁下,他打伤了我。”
“不要紧”,那位皇上答道,“ne pleurs pas(法语:不要哭)“我来抓住他,让您来处罚。”于是
那个小老头得到一顿好好的教训,我用拳头使劲敲打这个小老头的耳朵,一直到他求饶为止。可是我
还是不肯放过他,最后还是拿破仑救了他。他叫他快跑,说如果他被我追上了,就得让我再捶打他。
他立刻拼命向前跑去,我则在后面紧追着。拿破仑拍着手,看着我们在草地上追逐纵情大笑。从此之 后,拉·卡色就不喜欢我了,并且叫我为“调皮鬼”。
拉·卡色和其他的法国官员,有充分的理由对在他们中间的这个思想开 放的英国女郎表示愤恨,或者说嫉妒。他们与拿破仑的关系,被严格的帝国
君臣制度约束着。没有拿破仑的侍从的传呼,官员不能进入拿破仑的房间; 除非拿破仑让他开口并赐他坐下,这个官员便不能对他讲话或坐下。有时官
员进了拿破仑房间很久了,还一直站着,后来拿破仑才让他坐下;而且,大 家还是称他为陛下。可是贝特西却不受这些规则的约束。她的朋友的名字叫
做“波尼”。除了她,谁也不能走进他正在工作的花园。
然而,按照这个皇帝的意愿,这个禁令对我却是例外的。我被认为是一个享有特权的人物,甚
至当他正在向拉·卡色口述他的回忆录的时候,他也会走过来回答我的招呼。“进来,把园门关上。” 我总是能得到他的赞许与欢迎的笑容。
在拿破仑和贝特西游戏的时候,时常闯进来的官员,也是最值得她痛恨 的人物,便是拉·卡色。这个年过半百,有点自负的贵族,是唯一一位岁数
比拿破仑大的官员。他幻想自己成为一位历史学家,也是蔷薇谷中最会制媚 奉承的一个人物:“我发觉自己是单独地,tete—a—tete(面对面地)在这
个沙漠里与他交谈,我和这位曾经统治世界的人物的友谊是亲密无间的。也 就是说,我跟拿破仑在一起!”如今,这位不规矩的女郎经常闯到他们中间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