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巴人源流及其文化

_7 应骥(现代)
(3)行巫驱邪时,需用公鸡一只。
(4)巫术用白虎模型要做虎形粑粑或虎形面团。
虎图腾崇拜不仅只表现在其原始宗教仪式、巫术上、即使在生产、生活,婚丧年节,祭祖敬神乃至文艺等方方面面也莫不如此。比如:
鄂西长阳县土家族丧歌《十梦》中有“三梦白虎当堂坐,当堂坐的是家神”的歌词,并在跳丧舞中配以“虎抱头”等动作。
湘鄂西地区土家族人家神龛上,多供有木雕白虎。举行婚典时,男方堂屋大方桌上要铺上虎纹毯,象征虎祖,供人祭祀。
湘西土家族过年祭祖时,要将虎皮供在神桌上,此时忌闻猫叫;在春节后的敬神仪式中,要跳摆手舞,届时摆手堂上供虎或虎皮,跳摆手舞时,也得身披虎皮,后因虎皮不易到手,才改为披土花锦被——西朗卡普以象征斑斓虎皮(土老师跳神时,手舞五彩柳巾,这也是象征虎皮道道斑纹)。
凤凰、吉首一带土家族祭神盟誓时,以猫血代鸡血,表示自己是虎的后代,与虎有血缘关系。“猫”这个词,是土家族人对虎的讳称,斧头的“斧”与“虎”谐音,所以斧头也得改称“猫头”。
至于器物上塑造或镂刻虎形,尤其是土家族先民,古代巴人的虎纽钅享于和剑、戈等青铜器,也都铸刻有各种虎形象或与虎有关的符号、花纹等。现今土家族小孩脚穿虎头鞋,头戴虎头帽,盖“猫脚”花衾被,额上用锅烟灰写“王”字:大门顶部雕白虎:门环上铸虎头;地名、山名、水名乃至人名均以虎命名等情形,更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这些民间习俗,都是为了驱邪逐魔,求得虎祖护佑以及显示白虎后裔的英勇雄猛概而代代传袭下来的。
(三)自然崇拜
太阳神在所有自然崇拜对象中,太阳无疑是处在比较突出的地位。土家族的最初崇拜对象之一,当然包括有太阳神。据说土王在世时,要亲自主持太阳诞辰的仪式,土民们也都跟着顶礼膜拜,祭祀太阳神。鄂西地区以农历六月初六为太阳诞辰,这一天,所有的人都要祭太阳,翻晒衣服,祈丰收。长阳县土家族人以农历冬(十一)月十九日为太阳生日,家家户户都早起焚香遥祭,虔诚至极。土家人进行集体劳动时,要请众神保佑劳动安全,五谷丰登,其中以对太阳神的崇拜与敬仰最为虔诚。有一套固定的迎送词,还要烧香化纸奠酒以祭。他们的歌词表达他对太阳神的无限敬仰与感激之情,歌词唱道:“日日夜夜不停走,辛辛苦苦为世人。”
猎神、山神采集、捕捞、狩猎是原始人的谋生手段,从不知稼穑的洪荒时代起,捕捞与狩猎就一直是人们摄取动物蛋白质的唯一方式,尤其是远离江河湖海的山林地带,狩猎就显得更为重要。狩猎数量大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繁衍,故如何确保狩猎丰收,是人们求生的基本追求。狩猎活动跟其他生产活动一样,也要接受原始宗教信仰的制约。当时人们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在暗中主宰和操纵着人类的狩猎活动,这种神秘力量来自肉眼看不到的山神、猎神,因此想获得狩猎成功,就必须时刻祭拜、取悦于山神、猎神,并由此逐渐形成各种各样的狩猎习俗与做法,代代相承流传至今。
土家族多聚居在山区,有些地带还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冬季农闲时节,土家人或独户单干,或三五户相邀结伴进山围猎(又称“赶仗”)。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结合其原始信仰,形成了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的独特文化。
巴人后裔土家族以及其他氐羌系民族,在其民俗风习上,无疑与巴人有许多共同或相似之处。及至现代,他们的后人们仍保留着不少传统习俗。下面试从狩猎方面的一些做法上,探究其异同点及其深邃的思想内涵。
土家族的做法,每次出猎必先祭祀猎神,敬香、占卜吉凶。此外还要祭枪。猎获物也要先敬猎神,然后才按人头平均分配。土家人猎手一般把猎神供在不起眼的屋角处,早晚烧香祈祷。
关于所祭神,到底祭的是山神还是猎神一事,总起来看,肃慎系民族全是祭山神,氐羌系民族则有的祭山神、有的祭猎神。在对山神、猎神的认识上,有的认为山神、猎神实系同一神,有的则认为山神是山神,猎神是猎神,前者是禽兽的保护神,后者却是禽兽的尅星。土家族就是持山神、猎神非同一神观点的民族。但在具体做法上,却又相互混淆,如有时把猎神称做“山主”、“山王菩萨”、“土地”,还有,土家人跳茅古斯时所祭的神,说是猎神,实为山神。酉阳秀山一带土家族人则认为山神主管野兽、野禽,故行猎前后只祭山神。笔者认为:可能先有山神,后有猎神。估计猎神是在农耕经济和农耕神(农神)产生后才出现的。
同为东夷后裔的日本人也同样,山神、猎神皆备,但似乎祭山神的要比祭猎神的多。
关于猎神是男是女,是一位还是多位等问题,即使在同一民族当中,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尤以土家族较为典型。据资料介绍,湘鄂西及渝东南黔江地区的沅江流域、乌江流域一带的土家族,其猎神称做“梅山阿打”(或做“梅山阿达”),意为“梅山姐姐”;清江流域的梅山神却成了男性,叫“张五郎”;澧水流域则梅山阿打和梅山张五郎兼而有之。居于乌江流域和沅江流域的板楯蛮后裔,其固有猎神是“阿打”今名梅山(或作“梅嫦”、“梅婵”)这个名称应是来自汉语,它本是山名;居于清江流域的廪君蛮后裔,本来似乎只有山神没有猎神,他们的猎神张五郎大致是从汉族地区引进的。澧水流域是板楯蛮后裔与廪君蛮后裔混居地区,其文化习俗和信仰经过交流、融合,故呈现两种情况皆有的状态。下面将肃慎系和氐羌系民族有关狩猎的一些习俗做法,简要介绍如下:
祭祀地点,有的在家里,有的在山上。
祭祀方式,有的秘密进行,有的则不强调保密,有的禁止妇女参加。
占卜也各不相同,拉祜族是深夜在家里秘密进行,做法是先献上小鸡,向四方祷告,然后占卜行猎方向。独龙族则是在山里由年长者主持进行,祷告后观察摆在地上的酒筒,看是否有小虫等落入,如果有,则表示山神已同意行猎;有时还用木炭在树上画出各种野兽,从远处射击,射中的,应是这次行猎可望丰收的猎物。
出猎时间,鄂温克族有“七不出、八不入”的说法,即逢七、十七、二十七不宜外出打猎,八、十八、二十八则不宜回家。阿昌族是子、寅、巳日即鼠、虎、蛇日不宜行猎,丑、午、未、亥日即牛、马、羊、猪日为狩猎最宜日。
狩猎期间猎手之间不准发生矛盾、骂人、打架,不准争先抢猎,不准夸口说大话,说怪话;不准谩骂野兽,也不能直呼野兽名称,要代之以“爷”、“官”之类的尊称。
在家的人要在门外插树枝,以表示禁止外人入内。门巴族规定家中不能煮酒,家属间不许吵嘴、打架,有人生病,也不能祭神、逐鬼。珞巴族规定家属不准洗衣、扫地、宰猪、杀鸡等。
关于猎物的分配,总的原则是按人平分人人有份,但在具体做法上,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如赫哲族猎得熊时,留出一部分奖给发现者,其余的由猎手们在一起同吃,但妇女禁吃。拉祜族分肉时,凡是在场的目击者,不论是谁都可以分到一份。哈尼、景颇等民族也同样是平均分配,见者有份。基诺族是参与狩猎者平均分配,妇女禁止参加狩猎。怒族规定除猎手平均分配外,还要留出一部分分给村中各户,不得遗漏;猎得两头以上猎物时,一头由猎手平分,另一头则归全村分享,兽头一般归猎中者所有。珞巴族规定狩猎当天的全部所得,先交到村中男青年集体宿舍,然后分配给村中老人们。
尽管在某些具体条件和场合下,各有各的做法,但其总的思路和原则却是一脉相承彼此互通,显示出民族渊源关系或相邻民族间习俗的相互传播与影响。上述做法主要体现了:
(1)猎物是山神的恩赐,故狩猎决不可违背神的意愿强行蛮干。
(2)猎物分配,遵循原始社会的平均主义办法,实行平均分配,但有的已逐渐实施对猎物发现者或第一个击中者进行奖励的做法,初步形成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
下面且将日本大和民族古代的一些狩猎情形作一简要介绍,我们不难从中找出许多与氐羌系、肃慎系民族相似的习俗做法。
日本古代狩猎,同样要先祭山神。围猎是常用的狩猎方式。最初狩猎,不分对象,见什么打什么;到了后来则改变为只猎取野猪、羚羊、鹿、熊等大型兽类。在通常情况下,即使是单干猎户,也大都通过临时组织的狩猎团体进行围猎。固定的原始狩猎团体,现仅在九州、四国、东北地方等个别地区尚有保留。
狩猎长往往就是举行祭祀仪式时的中心人物。
狩猎多在冬季至第二年初春这段时间内进行。猎手们在进山之前要沐浴守。进了山,须改用外人听不懂的狩猎专用语——山地语。进山、住进山间小木屋和住木屋期间的生活以及打到猎物的处理等,都有一套严格的规定,人人都要遵守。如发现有违规行为,即使是大雪天,违规者也得洗冷水澡以去秽净身。
猎人外出狩猎期间,其家属们也有一套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定。在这期间,家里要时刻向山神祈祷,求其庇护猎人的人身安全和狩猎丰收。在家的男人,须经常用细竹丝扎成的竹笤帚沾水洒自己的肩部(代替沐浴)除秽;妇女不准梳洗打扮和打扫室内外。待到得知山上确已猎到野兽时,全家应立即带上礼物去拜谢山神。
猎物一般采取平均分配办法,但为了奖励最先发现猎物的人,有的地方实行按平均额多得一份的办法给予奖励,有的则分给动物的四肢,有的则根据猎获物的不同而有别,或给熊的头部皮毛,或给羚羊前肢皮毛,或给鹿角等。有的地方实行凡是在猎物咽气前或肢解前的到场目睹者,都同样可分得一份的分配办法。
猎物肢解后要拿一部分献神。九州地方是用猎物的心脏供山神,有的还特地将心切成七块,有的则切成十二块上供。信浓、三河等地,当猎到鹿或羚羊时,必须把胸脯肉挂在树枝上献山神。日本人一向重视单数中的七、五、三,尤其重视七、三之数。这与氐羌系、肃慎系民族的数字禁忌不谋而合。上述大和民族古时将猎物心脏切成七块的做法,与土家族对七之数的念念不忘应有某种联系。
以上所述日本人先民的种种做法,与氐羌系民族、肃慎系民族的做法有着惊人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它又一次证实巴人与倭人先民之间很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它也为氐羌系民族源自东夷的假说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下面谈谈土家族的狩猎习俗和传说。土家族人上山赶肉(又叫“赶仗”、“撵肉”,即围猎)习俗,大致是:先要扎梅山。即在不为人知的背阳地方,用几块石头堆成品字形小石屋表示,再用两炷香,扎几张纸钱,安放在上头,请梅山菩萨保佑赶肉时人和狗都平安无事,多打野物。赶肉回来,若猎得野物,先要割一块“血码子”,答谢梅山菩萨;若当天一无所获,也得向梅山菩萨作个交代。
由于民族族源不同,加之地区有别,出现习俗上的某些差异,当属意料中事。那么不同地区的土家族人,又有哪些不同的习俗呢?请看下文:
湘鄂西、渝东南的龙山、来凤、永顺、保靖、古文、秀山、酉阳等地土家族人,称猎神为“梅山娘娘”、“云霄娘娘”、“梅嫦”或“梅山土地”,有些地方称“梅山”为“茅山”。龙山、来凤一带传说古代有七姐妹,梅山娘娘就是七妹,被害后成为猎神。神位多设在屋外右侧,系用三块砖合成。祭祀猎神,须穿着整齐,不得袒胸露体或赤膊。“赶仗”(即打猎)前要半夜起来敬梅山娘娘。大年三十晚上要敬山神,祭时要将猪头、猪脚、粑粑、新衣鞋及绸缎等物供在桌上,第二天破晓时才能收起来。
酉、秀、黔及石柱一带土家族认为山神是管野兽、野禽的,故行猎前和猎后都要祭山神,而不祭猎神。
酉阳、秀山土家族人除了以梅嫦为猎神外,有的还将梅嫦讹传为“梅山”,并说他是二郎神手下的一员将官,善猎,因此被封为猎神。
鄂西长阳、五峰、鹤峰等县部分地区的土家族人,“赶仗”前、后都要祭猎神张五郎。张五郎本是善猎能手,在一次搭救同伴时,不小心摔下悬岩身亡,死时头朝下腿朝上地倒立在那里。又说张五郎死后,猎犬不肯回家,人们经常听到他摔死的那座山有人吹牛角、吹口哨,后来猎户们供奉他为猎神,山上就立刻安宁,猎犬也回家了。外出打猎,行前必须将张五郎神像倒过来立,然后再上山。狩猎回来,再将神像竖正,并祭以兽头。
黔东北德江县一带猎人以结草为梅山神标志,供奉于住房附近的山上。猎手之家大都设坛祭猎神,一般人家则不安坛。
黔东北沿河县土家族人狩猎前、后都要敬梅山神。梅山神专管野兽,她本是武陵山区有名猎手,行猎惯使弓箭和铜叉,每次打猎收获量总是数她的最多。她在一次与野猪的搏斗中受伤死去,死后成了猎神。狩猎前猎手要在路口或面朝着山的地方设祭坛,供刀头肉、酒、烧三炷香,化纸钱,以祈求狩猎成功。狩猎完毕,要将猎物抬到神前供祭。
黔东北江口县狩猎技术分人技及神力两项,前者为狩猎工具的制作、使用技巧及熟悉各种野兽的生活习性、活动规律,后者主要是求神帮助的巫术。徒弟经过三年观察、考核,认为确实忠诚可靠,即在其出师之前进行神力秘传。只有学到此艺者,方能称得上真传。学猎者都有“法名”,出师后须在自己家堂屋神龛右下角设“法坛”,供奉“下洞梅山傅大王”,即供桌上头朝下腿朝上,用手行走的木刻人。猎手猎虎,若虎被猎具或陷阱里的装置击中受伤,木头人即自行倒伏,往前倒,暗示上山寻虎有危险;往后或往左、右两侧倒,则暗示虎已不能伤人。另外,在屋外的一侧要设梅山坛,供奉“三洞梅山”,即“上洞梅山赵大王”、“中洞梅山李大王”、“下洞梅山傅大王”,据说三洞梅山均系“飞山王”部下。江口县土家族地区普遍建有“飞山庙”,内供飞山王杨再思。上山打猎必须先在梅山坛前焚香化纸礼拜,否则很难打到猎物,而且危险性大。叩梅山坛时要念请梅山王帮助打猎的咒语,猎后回家还要“回草”,即将猎物的头、内脏煮熟后置盆内,端到梅山坛前祭奠,其余生肉,参与者平分。
下面再来看看土家族的山神和关于茅古斯的记载。据资料介绍,土家族人的山神,除渝东南乌江流域地区外,大都称它为猎神。有些资料称猎神为“山王”,别称“山王菩萨”、“土地”。
沅江支流酉水流域的土家族称山神为“巴涅察七”,“察七”是土家族语“嫂嫂”的意思。土家人跳茅古斯(一作“毛古斯”)时所祭的猎神,其实就是山神。电视片《中国少数民族土家族》中有几个镜头记录了茅古斯祭祀的场面:那是一群跑着跳着敲锣打鼓的农村小伙子,他们在山坡上、田坎边且歌且舞,舞姿通俗奔放而随意。其中有六七个光着身子赤着脚,全身上下披挂着长短不齐的干稻草制作的蓑衣、草裙,头部像是用稻草包扎起来的西瓜那样,在颈部收紧,到头顶收束并用绳捆扎,务使五官、头发全都遮住。这些人就是“茅古斯”。他们似乎在扮演男性生殖神。只见这些人围成圈,每个人在大腿根部夹着一根三四尺长有小碗那么粗的棒状物,一端向前挺出(象征男性生殖器),用双手捧着它先往前跳几步再后退几步,如此反复多次,转着身,绕着圈,不停地跳跃,不住地喊叫。这就是茅古斯祭祀舞。
据向渊泉《土家族古文化的活化石》一文介绍:“茅古斯所祭之神有猎神、祖先。猎神用三块石头垒成品字形的小石屋,石屋中放一个挽成又字形的草结,俗称草标,代表女性猎神……草标乃女阴形象物,放在小石屋中敬奉,反映古人住巢穴。茅古斯祭祀娱神,由男性茅古斯用双手捧着腹前所捆着的草祖(男性生殖器),向女神送胯,一进一退表演做爱动作,并发出呜呼呼的快活叫声以乐神。现在只能在一些最偏僻山区的小道旁尚能见到……用三块石头垒成品字形的小石屋,过路人向石屋内投放草标以求途中平安。”在向渊泉《土家族崇祖风俗》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安神需在晚上,巫师必脱光衣服,倒穿蓑衣,象征古猎神穿草衣之状,作法乱唱乱跳,请五猖护神。”上面几段文字使我们初步了解到土家族的猎神实际上就是山神。即猎神是由山神兼任,或者说猎神是由山神衍生出来的神。土家族山神巴涅察七是位感情奔放,喜欢做爱的女性,她住在偏僻山区的小石屋里。其替身物是(象征女阴的)草标。
扎猎神梅山,要在无人能见到的背阴地方,在那里,用几块岩石,搭个小土地庙,并往里面放上草标。这些做法都与对山神巴涅察七的祭祀在做法上十分相似。又如董珞《土家族的山神与猎神》一文(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第38页)上的一段话:“板楯蛮对七字情有独钟,流风及于现代乌江流域和沅江流域的土家人。乌江下游的土家人,有说梅嫦姐妹共七人的,她是七妹。梅嫦打死的猛虎,若由那里的土家人说来,是非有七只不可的。乌江下游的土家人祭梅山神,往常由女性梯玛主持,挑选一位美丽的土家族姑娘,在祭坛上裸体跳舞,身上用木炭涂成条纹,腰间系着棕叶。”上面说的是板楯蛮后裔的土家族习俗。板楯蛮巴人源自濮人,自古即有凿齿文身等风习。身上用木炭涂成条纹显然是表示文身。
那么,与巴人可能有一定渊源关系的倭人(参见附录一《巴人与倭人同源于东夷》)其后裔们在关于山神的性别,有的说它是男神,有的说它是夫妻神,但多数人倾向于山神是女性神的说法。一般认为,山神兼有多数身份,具备生产神、生育神的多重性格。由于山神是女神,所以她讨厌女人,对“男根”(男阴)则十分偏爱。在对数字的崇尚与禁忌上,东部日本崇尚十二,说十二是圣数,西部崇尚七,说七是“圣数”,故向山神奉献猎物(心脏)时,分别切成七块或十二块再上供。日本古籍《古事记》的开始部分,有兄妹神伊札那岐(兄)和伊札那米(妹)进行交媾的描述(似与我国伏羲、女娲神话同源)。还有在天石屋前,女神天钿女命袒露着女阴翩翩起舞的情景叙述。
原始社会时期,许多民族都有生殖器崇拜风俗。人们认为生殖器官具有非凡威力与神奇功能。生殖器模拟物,通常是用石棒雕刻而成,泥土塑造成的裸露性器的土偶,也是常见之物。当举行农耕仪式时,性器官常被当做神物供人膜拜。直至今日,日本各地仍可见到露着性器官的道祖神偶像。
原始人的生殖器官崇拜是基于对生殖现象的思考,认为生殖器具有非凡神力,是一切生物繁衍之源。在此基础上,又设想出生殖神(或生产神)的存在,有的则将生殖神与山神、猎神相结合,构成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
土家族的山神、猎神崇拜习俗,有不少地方与日本的山神、农耕神、狩猎神崇拜习俗相似。仅从日本民俗一般认为山神是女性,她兼有生产神(生殖神)的职能,住石屋;民间喜用“七”这个吉祥之数,认为七是“圣数”等的做法中,即可略窥一斑。
以上所举的许多事例,从另一侧面再次向世人揭示:巴人与倭人很可能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他们应同源于东夷的推断是有据可查的。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进一步去考察去发现的重要而有趣的课题。
下面再将与土家族、大和民族不无关系的彝、白等民族有关崇信山神、猎神的概况作些简介。
我国的彝、白等民族与日本民间对山神、猎神的认识、所抱的态度以及有关狩猎时的一些做法、禁忌事项等,根据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大致如下:
彝族一般认为山神是集天、地以及多种神灵为一统的大神,主宰着一切有关农耕、狩猎、人畜安全等事情,人类在这方面的成败,莫不与山神有直接关系。有的人认为山神是土地神或农神;有的则认为山神是一山之主,是司山林、野兽之神,管辖着一山的林木和所有野兽。
上山打猎,先要杀鸡祭山神,祈求保护人身安全多打猎物。若有收获,必须首先感谢山神,立即进行祭献。
猎神主管狩猎能否顺利进行,种类、收获如何,均与之有密切关系。
猎户多的村寨,几乎家家都设猎神堂,内供猎神像或神主,时时祭祀。
每逢出猎,猎户都要祭猎神。
有农闲时组成狩猎团队到远处打猎的习惯。
进山前和行猎中,必须遵守饮食方面、行为方面的各种禁忌。要相信各种征兆,严格按征兆所暗示的好坏信息随时调整狩猎的行止动向或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白族山神和土地神有时能分清,但有时却分不清,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笼统含糊地称之为“山神土地”。一般认为,山神比土地的地位高,土地比山神的年纪老。
有些地方鬼神不分,弄不清山神、山鬼的区别。
山神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山神土地乃地域之主,神通广大、威力无比;凶恶的猛虎只不过是它豢养下的“狗”而已。
山神土地是主管一方土地的,庄稼好坏是丰是歉,砍柴打猎打多打少乃至人畜安危,全都在它的调度指挥和控制之下,因此下地耕种、上山狩猎,都得先祭山神,逢年过节、事前事后要时刻祭祀顶礼,感谢它的恩赐庇护与关照,才能得到它的长期福佑。
有的地方认为:山神有多种,个个分工不同,有管五谷、管林木、管禽鸟、管野兽、管舟船、管涵桥、管出行安全、管人畜丢失、患疾……因此哪一位山神也得罪不起,否则必罹祸灾。
行猎前夕必须先祭山神。撵山(即打猎,土家族叫赶仗)时要带上一只鸡,进山后上供再祭。打到猎物还要敬献,以示感激之忱。
狩猎活动自有神(或鬼)在冥冥中监视管理,这里面既有山神也有猎神。
猎神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凡是行猎或与之有关诸事项,都归它管。能否打到猎物,收获如何,全凭它的恩赐惠顾和从中相助。
祭祀猎神的仪式,一般都在山神庙内进行。祭祀时既不点香也不磕头。
日本民间除猎户外,山神也深受农民、渔民的信仰与崇敬,特别是农民,他们相信每年春天,山神定会降临田地头,甘当田神(即农神、谷神、五谷神),到了秋季,它又返回山巅,重为山神。但这个山神与猎户们所信仰的山神是否同一神抑或另有所指,在这一点上尚不明确。至于山神是男是女,还是夫妻神?是否兼任生产神、生育神……之类的争论也是含混不清各执一词。
虽有猎神,但较少提及。其地位、作用似乎要小得多。狩猎人往往只祭山神而忽略猎神,有的则认为猎神源于山神或者是从山神中派生出来的神。
进山后不准吹口哨、唱小曲:也不能提“猴子”这个词或说“猫上山”之类的话。禁忌将豆瓣、茄子之类的食品带到山上。特别需要遵守的严禁“山神日上山”的规定。
上述三部分内容,经比较、分析,即可获得如下几点认识:
(1)狩猎虽是生产活动,但深受原始宗教思想及其行为规范的约束,猎户们不能有丝毫越轨行为。
(2)山神、猎神是彼此独立的神,但山神的地位、能力、权威大于猎神,且所管辖的范围、内容也比猎神要广要多。在打猎方面尽管山神、猎神都要管,但猎神似乎更偏重于在狩猎技艺上的援助。
(3)在图人们的感恩报答上,猎神似乎淡漠些,如像行猎时必须祭山神,但不一定非要祭猎神;祭猎神即使在山神庙里也可,有的甚至可以不点香、不磕头。
(4)有的人认为猎神隶属于山神,或者说它是从山神中派生出来的。土家族则认为猎神是猎人死后变成的。
(5)山神兼具土地神、农神(或生产神、生育神)等的性质。
(6)山神到底是男神,还是女神?是一神还是多神?有无分工等,诸说纷纭并无定论。
(7)土家族对猎神似较重视,但各地存在着猎神性别与由来的各自见解。
(8)山神、猎神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具体形象;或说其形象可依据场合、条件随时变更,或人或物、或石或木不受限制。
(9)必须按时、按需祭祀山神、猎神,感激所赐恩泽,祈求得到保佑和再获丰猎;否则后患无穷。
(10)狩猎前及行猎中,必须严谨保持身心洁净无秽,遵守有关禁忌和约束,决不违反,相信狩猎预兆。万一犯规,当场认罚,重者除名。
上面所归纳的十条,基本上概括了东夷后裔们在相隔万里的不同地区里,在相同的思想意识支配下形成的自然神信仰习俗,是既十分相似却又各具其自身特色。它有力地证实了同源民族之间,在同一地区受同一种思想信仰下所产生的相似习俗,因受到长期迁徙隔离,加之所处地域的环境条件差异等因素影响,使同一风俗习惯逐渐发生变化,造成在做法上异彩缤纷各个不同的现象。
土地神土地崇拜习俗曾是遍及全国的民间信仰,尽管它是民间神,但道教却把它请进道观,成为神仙,成为人们的崇敬对象之一。
远古时期的土地神,称做“社神”。《说文解字》称:“社,地主也,从示、土。”“示、土”就是祭祀土地。祭祀社神称“社祭”。《诗经》中就有“以社以方”之句,意思是祭社祭方。社,作为古代基层行政组织形式,一般以二十五户为一社,或说一百家为一社。每社都有社神,即土地神,是一方的保护神。地方上的土地庙,规模都不大,庙中立泥塑或石凿的身着长袍头戴乌纱帽的老翁,身边还伴有一老妪。有的庙只有一块木牌,上书“板楯蛮土地之位”。因其地位不显赫,且心地善良,常逆来顺受,故人们对它只敬不畏。
土地神像多为干瘪老汉,但也有红脸武夫。有的土地神是人们随手捏出来的无名偶像,有的则是历史上的真人,甚至是名噪一时的大人物。
重庆旧时曾有一条名叫“总土地”的小街道(在今八一路勤劳巷),那里有个土地庙,所供的总土地神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那所庙过去还摆了三十几对土地公土地婆石像,似乎是被韩愈专门招来听候处理的不称职的小土地神。土家族的土地神种类多而复杂,有司坡地五谷的山神土地、司家畜家禽的家先土地、司狩猎和防范兽害的梅山土地、司船只航行、船工以及人们过河涉水安危的桥梁土地、司农业的青苗土地、专管风害的招风土地、专管村寨洁净无邪和人畜平安不遭鸟兽虫害的当方土地(或称“当坊土地”)、专管家人平安长寿的长生土地以及不知管什么的天门土地等等。有些土地神名称相似或职责接近甚至重合,如山林土地、深山土地与山神土地,青苗土地与田垄土地等。此外还有来自汉族民间或道教神,如所谓的城隍土地。
有些土地应是土家文化经与汉文化相交融之后产生的神,如像梅山土地、山神土地等。
土地神负责治理地方的清净无邪和人畜平安兴旺。故与人类的生存、生活、劳动、工作休戚相关。土地爷是一位能帮助人们避祸趋福,渡过困境的慈祥神,因此深受群众的重视与崇敬。土家族人对土地神的敬奉崇拜与依赖依靠,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神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繁杂。如前所述,土家族人对众多的土地爷进行了分工和命名,使之各得其所,各司其职。这种做法很少见于其他民族。
(2)土地庙多。土家族聚居地土地庙十分普遍,几乎遍及土家族地区的所有村村寨寨。
(3)频繁祭祀土地神。除农历每个月的初一、十五和逢年过节要进行定时定点的例行祭祀外,婚丧喜庆等日子也忘不了杀猪宰羊孝敬土地神,尤其是农历二月初二土地神生日那天,祭祀场面更为隆重,有的地方还把祭祀活动办成热闹红火的庙会。
土家族人认为土地爷办事热心、认真、公道,因此土地堂门前一般都设有“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的对联,以示表彰。其土地神像多为木雕、石刻或泥塑制成。
祭祀土地,汉族的祭祀日期为农历每年的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戌日。称“春社”和“秋社”。农村的社日形成集会,称为“社会”,十分热闹。在这一天演出的戏就是所谓的“社戏”。
土家族祭祀土地神,除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以及逢年过节外,最为隆重的是农历二月初二土地神诞辰日。到了这一天,全寨一律不许动土,不可下田劳动,全寨人聚集在土地堂前,家家户户杀鸡祭祀,虔诚向土地爷“贺生”,并占卜当年收成,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日村民不得在家举炊造饭,而要集中到土地堂前会餐。人们希望二月初二是个万里无云的晴好天气,因为据说这一天天若不好会影响当年的荞麦收成。有农谚称:“土地公公晒出汗,一升荞子打一石,土地公公打把伞,一升荞麦收一碗。”
土家族所祭祀的土地神当中,最得罪不得的是当坊土地。传说当坊土地专管本地区的逐邪迎福,一切妖魔鬼怪、鸟兽虫豸全都得听命于他,万一得罪了当坊土地,它就会“放口”,让那些邪神恶魔、鸟兽虫豸出来糟蹋粮食戕害牲畜,所谓“土地佬不放口,野猫子不咬鸡”或曰“土地佬不放口,豹狼不咬狗”之说,即源于此。贵州德江县一带农村土家族人还愿,请土老师作法,此时往往要演傩戏,戏中的深山土地就是青苗土地。此外,农历春节、端午、七月十五、九九重阳要敬城隍土地。农村娶新娘必须隆重祭祀当坊土地,新娘上轿时要胸前挂一串草疙瘩,路经土地庙时,乐队鸣锣击鼓吹唢呐,轿里的新娘要用剪刀剪下一个草疙瘩扔出轿外,表示闯过了一道关。五谷神五谷神为土家族崇敬的司五谷丰登的神,既无神像亦无庙宇,敬奉日期及仪式也各有不同。一般逢年过节和农历正月十五要祭祀五谷神;有的村寨于农历正月初三将五谷神牌位放到山坡田野里,秋后再把它接回家中,敬五谷神多在农历十月。
土家族最原始的五谷神是狗。人们认为五谷是狗从西天带到人间来的,在那以前,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五谷。传说狗去西天,一路上费心费力跋山涉水,吃尽千辛万苦,才到达天庭。这时它已浑身湿漉漉,除尾巴以外,几乎全给河水打湿了。狗到晒谷场上打了一个滚,整个身子全都沾满了五谷,这才转身返回人间。路上又是跋山涉水,身上的五谷差不多被河水冲得无影无踪,幸好那一直高高翘起的尾巴还沾着许多未被水冲走的五谷种子。狗回到人间,立刻把尾巴上的五谷抖落下来,给了人,从此人类才有了五谷。因此每逢敬五谷神时,人们总要给狗一块肉,以感激它带来了五谷。
土家族祭祀五谷神的仪式形式很多,但无论采取什么形式,都得给狗吃肉,忝“刀把粽”。狗尾夹带五谷传说的形成,大概是远古时期人类祖先对狗尾草的认识和由此产生的联想。广泛流传于西南地区好些民族中的狗携谷种传说,与上述内容大致相仿,其中较为接近的是苗、瑶系民族的神话。据称,在连山瑶(指分布在广东省连山县一带的瑶族同胞)看来,谷种最初是狗“夹在皮毛间带来”的。
据苗族神话传说称,古代神农氏曾命狗和猫为人类去寻找谷种。狗、猫颇费周折备受艰辛,好不容易才找到了谷种。岂知归途中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不得不泅渡过河。猫因不能竖着尾巴过河,所以它身上的谷种全被河水冲走,狗却把尾巴高高翘起,这才把谷种带到了人间。长期以来,土家文化不断受到汉文化和苗文化的强烈影响,它的五谷神传说中,也掺杂了不少来自汉文化、苗文化痕迹,致使谷神传说也毫无例外地编织了一定数量的其他文化内容,经融合,转变,成为另一种形式和内容的土家文化。这就是土家族五谷神传说的内容和仪式等形式多样,很不一致的原因之一。现择一则来自汉文化的五谷神传说于后:
专管五谷丰登的五谷神,又称“五谷娘娘”,她本是天上的五谷仙子。从前土家族人不会种田,而是靠打猎和挖蕨为生。后来有一位姑娘,给他们带来了五谷种子,教大家开荒垦地,栽种粮食。几年以后粮食收成越来越好,土家族人的耕作技术亦大有进步,有些人还成了种田能手。
有一年,正当五谷娘娘带领大家开山造地,筑堤护田的紧张关头,忽地从河里钻出一条无尾龙来,朝着五谷仙子猛扑,将她掳走了。所有在场的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所惊呆。待到想去救五谷仙子时,那无尾龙早已钻进水里找不见了。后来才知道那无尾龙就是东海龙王敖广的儿子敖横。
原来早在五百年前,玉皇大帝命敖横“年降三升”雨,可他却误听为“连降三升”,以致地上久雨成涝;庄稼被淹,颗粒无收,致使人畜生存受到了极大的威胁。灾区群众的怨气直冲天庭,五谷仙子见状深为怜悯,就去玉帝面前奏了敖横一本。听罢检举,玉帝大怒,立即下令捉拿敖横问斩,幸有天上众仙为他求情,玉帝才改斩首为斩尾,并镇压在武陵山下,只准每隔三年回家探亲一次。被斩了尾的敖横不仅不吸取经验教训,悔过自新,反而将五谷仙子恨之入骨,伺机报复。在其回家探母途中,发现了五谷仙子,于是趁机把她劫走。后来此事虽被玉帝发觉,并加重严惩了敖横,可是五谷仙子也就从此一去不返了。
大家为了纪念五谷仙子的恩德,人们便按照她的模样塑造了五谷娘娘像,安放在五谷庙里,早晚敬拜奉祀,烟火终年不断。至今庙宇虽已不复存在,但人们仍要在每年尝新时节祭祀她。祭祀方式是拿出少许谷穗和玉米等,插(或放)在神龛下或门柱上,并在大门外摆上煮熟的五种谷物对天遥祭。有的地方祭祀谷神时间为秋收完毕,五谷登场颗粒归仓时。方式是带上鸡蛋、猪头,到田垄敬祭,恭迎五谷神回家,安位于粮仓壁板上。等明年正月初三,再将其送回田野,使之护佑粮食丰收。有的就在田垄挖个地窖,将五谷神藏于窖中,第二年再开窖送五谷神回田垄。这一天要开窖,取出窖藏得好、无霉变的五谷种子,认为当年若种此粮,必获丰收。有些地区在端午节祭五谷神。祭祀时将犁耙锄头放在堂屋大门口正中,焚香化纸,供奉酒肉,虔诚叩拜,迎请五谷神降临。黔东北德江县一带土家族于春耕前和秋收后,都要祭五谷神。此时要请土老师主祭并念青苗咒语。春耕前所念的青苗咒语大意为:此神占立大小田段之内,看守五谷及众姓人等。现作法祈苗结实,经过祭祀,播种五谷,栽插滥田,叶不好,换好叶,苗不好,换好苗。此后叶似芭蕉,籽似葡萄,方方播种,处处得收,前仓得满,后仓得盈云云。秋收后所念的青苗咒语则为:此神即五方五座谷神,神分公母,有男有妇,形成谷家眷属,出在金溪扫路埋海溪口。敬拜女神,可保仓廒满,米囤足,男搬不尽,女运不空,年盈月满云云。土家族的五谷神与日本的田神、“纳户神”十分相似,在其祭祀习俗上显示出两者均源东夷习俗的痕迹。
日本的田神是专司稻田耕作、五谷生长之神。有的地方称它为“农神”、“农耕神”,有的称它为“亥神”、“土地神”。田神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并不长年不变地只在一个地方,而是根据农事的变化,转移其栖身场所。农民们在规定的日子里为它举行迎送仪式。在田野,人们通常以某一固定地点作为祭祀场所,并以石头或树木作为田神的象征物,进行祭拜。
农村一般认为山神具有两种身份,到了春天,人们迎山神下山来到田地,这时它就成了田神;到了秋收结束时,再送它上山,于是它又恢复了山神身份。
田神的迎送日期,大致有三种类型:
(1)当举行祭祀性插秧活动时,于当天清晨迎神,到傍晚时送它回山。
(2)在某一段时间,如进行插秧等农活时,在开始之日迎神,完结之日送神。
(3)在农活的整个过程中,始耕之日与粮食归仓之日为其迎送日期。具体的日子是春季秧田灌水祭与秋季的谷物丰收祭这两天。
能登等地农民则是让田神往返于自己家和农田之间,即春天从家里把田神请到地里,秋后再把它送回自己家,这种场合下的田神就不再是山神了。
“纳户神”(日语“纳户”是“藏衣室”或“储藏室”、“仓库”的意思)是供在家中储藏室里的神。也有把“纳户神”看做是岁神或田神的。一般在旧历年或者是春季的亥日,作为始耕日。这一天,人们要把平时供它的地方打扫干净,装饰起来并供上祭品进行祭祀;到了秋季的亥日,再送它回家。鸟取县东伯郡一带,田神与“纳户神”的迎送时间已基本上趋于一致。大概最初田神被安置在家里;祭祀场所就是“纳户”,即储藏室,故有“纳户神”之称。日本农家的储藏室或者是藏衣室(通常也是主人夫妇的寝室),但它同样具有仓库的机能。有人认为仓库原形应是堆放五谷的地方,是谷灵(即谷魂、五谷神)的栖身之处。以储藏室作为祭祀田神的做法,也可能出自这一古老信仰。直到今天,日本各地仍有在储藏室内堆放装有谷种的草袋,并认为那里就是谷灵所在之处的信仰,这也很可能源于此俗。
上述记载从又一个侧面反映了巴人先民与倭人先民均源于东夷之说确实具有不可动摇的可信程度。土家族五谷神(或称“谷魂”)的来回转移其所在地,当与日本人田神的转移尤其是能登、鸟取县东伯郡一带的田神或“纳户神”每年春季迎往田头,秋季送回粮仓的做法,毫无二致。它说明早在东夷人东渡和西迁之前,此信仰已有了一套完整的习俗做法,并代代相传。后来大概是与土家族先民有关的东夷支系,以就地挖窖埋藏五谷神的做法,替代接五谷神回家的做法逐渐形成,有的则把窖挖在山上,从而使五谷神转变为田神并进而成了田神兼山神,但最古老的接五谷神回家中安置在粮仓壁板上的做法依然流传,致使此俗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做法和出现了不同的神名。
总之,从以上所述土家族五谷神崇拜习俗与日本人田神信仰习俗十分相似的事实,结合本书前后多处举出的有关巴人与倭人先民都源于东夷,他们之间很可能存在一定的民族渊源关系的许多事实来看,可以得出如下三点认识:(1)这两种习俗如此相似绝非偶然巧合。(2)其最原始的习俗应为接五谷神回家,并将其置于粮仓壁板上的做法。(3)这一习俗无疑应出自东夷中的食米民族先民,即濮系民族先民。继承这一习俗的,则很可能是土家族前身之一的板楯蛮先民。
六畜神土家族的六畜神叫“四官神”(又称“仕官神”),是主管六畜和保佑人们发财致富,身体健康的神,因此,实际上它是集六畜神、财神于一身的神。虽说是财神爷,可它自己却过着清寒日子,既无庙宇,也无塑像,人们一般把它的神位供在堂屋左边大门背后或屋角(黔东北地区土家族人则把它供在神龛上即把它看做是专司六畜和财产的祖先神)。其实不塑像、不设庙,临时找个僻静地方甚至在露天地里进行祭祀的习俗,正是东夷文化的传统做法。我国中南、西南地区的部分少数民族以及日、朝、韩等国人,除了受汉文化、佛教文化或欧美文化熏陶影响,而采取建庙塑像者外,其本民族固有的原始宗教信仰,大多数都是这样,因此不能把这种做法看做是对神的不崇敬。人们祭祀四官神的时间是每年清明、端午、中秋和除夕,其中以除夕祭祀最为隆重(黔东北德江县则为春节、月半节)。届时要拿出四个酒杯(表示四官),若是除夕祭祀还要剪出六个小纸人(表示六畜)摆在凳子上,一人上香叩首,另一人则边念歌诀边烧纸人(有的是烧完再念)。念完歌诀,烧完纸人,接着就要摔刀子,做法是手握小刀,背着脸往木盆里摔(刀),若刀落盆内且刀口朝门外,则为上上大吉,若刀口朝向家中神龛,则为不吉利,需要再做,直至刀口朝门外为止。
除节日外,平时家人生病,牲畜患疾或走失,也可以祈求四官神。此时要撒小米(或大米)和“压码子”,即用三张纸钱包上三炷香,把它放在野外僻静处,并压以石头(黔东北德江县是许愿),认为这样就可以使疾患痊愈或找回丢失的牲口。应了愿的则要谢以猪头。
此外,凡上山打猎,外出做生意等场合,也要先在四官神前烧纸许愿,祈求财源亨通,万事如意。满载而归时,要以猪头献祭,表示感谢。黔东北江口县一带土家族人,在宰肥猪杀牛羊时,也要焚香化纸,祈求人畜平安家业兴旺。
在黔东北土家族人看来,四官神属于祖先神性质,只是它所管的是六畜和财富。四官神指的是林、罗、唐、冉四员将官。汉末在思州十八洞率众起义,人称“四官响马大王”,为十八溪洞蛮王。他们专门劫富济贫,抑恶扬善,救助困难中的平民百姓。后受招安,封为四州都司,死后被玉皇大帝封为四州菩萨。土家族人将其请入祖先神龛,四季祭拜,祈祷人丁兴旺,畜生健壮。土老师唱经中就有“酉溪显化,四官尊神”之词,土家族人神龛上也写有“求财有感四官尊神位”字样,表示四官神生前是土家族先民首领,死后成神。
土家族人买猪买牛都要事先许愿,祈求牲口饲养顺利,宰杀时必须向四官神敬献猪头、纸钱。宰杀肥猪,要先请人选择良辰吉日,并先告知屠户许的是四官神的愿。此时,屠户就要用搓好的稻草绳勒在猪口里,表示进金纳财。主人烧纸放鞭炮,迎请四官神领供。在杀猪现场的一旁,置供桌一张,上放粑粑、豆腐、酒、纸钱和二十四吊长钱。猪血用盆接住,并用草绳沾上猪血,放在供桌上,表示献红。然后开猪膛,割猪头,一件一件上供。供毕再将香纸、血草绳和煮得半生不熟的猪肝泡在盐水钵里,端到外面草坪上,大家一面手抓着吃,一面烧钱化纸敬神。上述有姓氏有出处的四官神兄弟,生前是十八溪洞蛮王等语句,纯属子虚乌有,并非真有其人。杀猪时所用的事先搓好的草绳,应是“禁绳”,它本是驱邪镇魔用的法器,故用草绳勒紧猪嘴表示进金纳财之说,亦很可能是根据现场情景作出的解释。
风神风神是司风之神,俗称“风伯”。古人认为风神是一种神鸟,这是由于鸟能翱翔天空,又能鼓翼生风,因而产生联想,把鸟和风视为同一神物,并把它看成是神。殷人的风神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凤凰。在他们的卜辞中,风与凤同义。传说凤是鸡头、蛇颈、燕颌、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禽经》有云:“风禽,鸢类。越人谓之风伯,飞翔则天大风。”其实越人也相信风神即凤,风伯之称还是越人首先提出来的。不仅如此,楚人也同样相信风与飞禽有关,说它是一种名叫“飞廉”的怪鸟。《楚辞离骚》中有“后飞廉使奔属”之句,王逸注曰:“飞廉,风伯也。”据说这种鸟鹿身,头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有些地方奉狗为风神,因为狗奔跑时疾如风驰。
《山海经》称:“有兽鸟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其名曰山犭军,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
中原地区以星宿为风神。[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风师者,箕是也,箕主簸扬,能致风气。”箕为二十八宿之一,指的是人马座的四颗星,因状似簸箕而得名。《春秋纬》有“月离于箕风沙扬”,《星经》有“箕后动,有风期三日也”的记载,看来这是通过长期观察星象所得出的经验谈。
唐宋以后风神形象开始拟人化,先是女性神,如风姨、孟婆、石龙等,后来又逐渐男性化。《集说诠真》的记载是这样的:“今欲塑风伯像,白须老翁,左手持轮,右手持篷,若扇轮状,称曰风伯方天君。”
土家族人认为,风有多种,有与时令相关的如春天的和风、夏天的熏风、秋天的金风、冬天的朔风,有与鬼神相关的如血风、腥风、阴风、雾风、洞风……不管是哪种风,统统都归风神管辖支配。土家族的风神崇拜祭祀由来已久,至今不衰。如黔东北江口县土家族,每逢农历大年初一,几名妇女带上刀头(肉)、酒、香纸等祭品到避风山坳里祭拜风神、雹神。以女性出面组织祭祀,估计系母系社会时代的古风遗俗。
黔东北印江县土家族的祭风仪式相对来讲要气派得多,时间一般为农历六月上旬,地点为该县风神坳。进行的方式是先由上下二洞、大堂坪、风神坳、岩底寨等村寨各选出头人一名,组织风神会,备足必要祭品,主要是购置大白牛一头,配以七十二种牲畜。若七十二种牲畜配不齐,可用鸡、鸭等禽类代替。另外还要找两根高大竹子做成旗杆备用。下洞风神堡有一株大枫树,人称“树神”,树旁有座白山寺,祭台就在寺内正殿。殿上供有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等神位。供品就摆放在神位前。祭祀开始后,披发持剑的土老师先进厨房,来到灶前起神。炉灶前早已分别站着手持锅、铲和舂擂钵者各一人守候着。到了时辰锅铲声、擂钵声响成一片,象征雷电交加风雨大作。土老师起神完毕,边歌边舞回到台前作法。恭候在台前两边的头戴棕叶尖斗笠的十二人陪同祭神,他们人人双手合十在胸,两队前又各有一人,分别打鼓敲锣进行指挥。当锣鼓同时击三下时,陪祭者们就双手合十弯腰致礼,并向左举手三次,当锣鼓再击响两下时,就向右合十弯腰,举手三次,然后边歌边舞时左时右来回旋转跳跃,动作不能有丝毫差错,旁观者也不准随便说笑,会场气氛肃穆。这种跳神称做敬缀神。
接着要进行的是竖旗。旗杆被分别放在祭台两侧,杆顶绑有旗帜,土老师作法后,两旁的陪祭者各杠一杆旗,旗帜不准触地,脚步不能停留,快速将旗杆立在风神堡上。此旗须等到天下雨时方可倒杆收旗。
最后是杀牲大祭,在大祭之前几个头人拈阄,以号数占先者为磨刀宰牛人。祭祀开始,用酒把牛灌醉,在牛角、牛尾上各挂一串鞭炮。祭祀完结,将牛和七十二牲送到堡上神树前,待时辰一到,就点燃鞭炮,使惊慌的牛围着神树转圈,然后让它在场上乱跑。抹了花脸穿着短衣的宰牛人,持刀躲在牛必经的地方,待牛跑到跟前就跑上去给它一刀,接着丢刀往河里一跳逃之夭夭,此谓“掩杀”。然后宰杀七十二牲。法事结束,将牛和七十二牲合着煮成大锅稀饭,由各寨头人领回分给各户食用。说是多吃这种饭就能年年吃上饱饭,否则就得挨饿,因此大伙争先恐后地快吃、多吃。至今这一带遇上天旱时还要煮这种饭分食,相沿成习。雨神、龙神、水神雨水是植物生长所需水资源的主要来源。雨与人们的生存、生活关系至巨,因此在对雷、电、风、雨等的崇拜中,尤其突出表现在对雨神的崇敬上。远古时期,人们认为雨水是由雷电产生的,把雷神看做是司雨之神,加以祭拜。自从树立了天上有主宰天地万物的至高神观念后,又信奉天帝主宰雨水。殷墟的卜辞中,常有天帝主宰雨水之记载。
古代流行于民间的雨师有商羊和神农时代的赤松子。前者是预报雨汛的神鸟。据说春秋时期有一只独脚鸟,落在齐王宫殿前舞蹈,齐王甚为怪异,派人前去孔圣人处求教,孔子对齐王说,这种鸟叫商羊,它屈起一只脚跳舞,是天将降大雨之兆,建议让全国百姓动员起来,火速筑堤建坝,疏浚河道,以防水患。不久果然连降大雨,周边邻国因无准备而遭灾严重,唯独齐国安然无损。从此人们就奉商羊为雨神。赤松子外貌长相古怪,上披蓑衣下穿皮裙,蓬头跣足,遍体黄毛,指甲似爪,语言癫狂,常手执柳枝狂歌乱舞。他能化为赤龙,随风雨上下翻腾飞跃。后来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封他为雨师。
除此之外,还有两位雨师,它们分别是屏翳和玄冥。道教还有另一位雨师陈天君。据《集说诠真》描述,该雨师是个“乌髯壮汉,左手执盂,内盛一龙,右手若洒水状”。
我国古代还曾将毕星奉为雨神。毕星系二十八宿之一,共有八颗星,在金牛座。《诗小雅》称:“月离于毕俾滂沱矣。”这里的“离”作“落下”解。就是说,月亮靠近毕星,则将大雨滂沱。
最受群众欢迎的司雨之神是威名赫然的龙王爷。早在黄帝时代,就有人奉应龙为雨师,其形象为龙身人头,左右背侧长有双翼。它是黄帝属下专司降雨的神龙,早在黄帝大战蚩尤时即行雨蓄水助战,使战争取得胜利;大禹治理水患时,它以导引水路的办法使水患得到根治,为人民立下了不朽功勋。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