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孙膑传

_4 田智祥(现代)
  鬼谷子“哈哈”大笑了几声后说:“我王栩怎么能与你墨子先生相比?”
  接着,他向孙伯灵说起很多年前的一件事。楚国公输班(即鲁班)为楚国制造了攻城的云梯,准备进攻宋国。这个消息传到墨子耳中后,墨子步行千里,脚上走出了老茧,从未国赶到楚国国都郢(今湖北江陵县)去见公输班。墨子说:“我在宋国就听说过您的大名。我想借你的手去杀人。”公输班说:“我本来就讲究仁义,不杀人。”墨子说:“听说您制造了云梯,将要用它去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过?讲仁义不杀人却帮助进攻别国,这是不杀少而杀多。请问进攻宋国有什么仁义?”公输班信服了,墨子请求公输班为自己引见楚王。墨子见到楚王说:“现在有这样一个人在这里,舍弃自己雕饰精美的车子,邻居有破车却想偷窃;舍弃自己锦绣的衣服,邻居有粗布短衣却想偷窃;舍弃自己的米肉,邻居有糟糠却想偷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楚王说:“这人一定有病,一定有偷窃病。”墨子说:“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方圆五百里,这如同装饰精美的车和破车;楚国有云梦泽(今湖北省境内长江、汉江流域),犀牛、野牛、麋鹿充满泽中,荆江(今长江)、汉水(今汉江)出产鱼鳖、大鼋和鳄鱼,是天下出产最多的地方,而宋国是人们所说的没有野鸡、兔子和鲫鱼的地方,这如同米肉和糟糠;楚国有高大的松树、有漂亮的梓树、楩树、豫樟树,宋国却没有高大的树林,这如同锦绣衣服和粗布短衣。因此臣下认为大王让你的官吏进攻宋国与此同类。”楚王说:“说得很对!请相信我们不会进攻宋国。”
  墨翟说:“好啦!别提那些陈年烂谷子了,还是说说眼前的事吧!”
  鬼谷子说:“好吧。你说说公孙鞅是谁,怎么一回事?”
  墨翟说:“我这也是听说的。魏相公叔痤死前,魏惠王去看他,见病得很重,就说:”万一你的病治不好,你认为谁接替你的职务合适?‘国相说:“我有个御庶子,叫公孙鞅,年纪虽轻,却有奇才,大王可以任他为国相。’魏惠王没往心上放。国相见魏王不打算用公孙鞅,又说‘大王如果不用鞅,就一定要把他杀掉,千万不可放他出魏国,万一他被别国所用,将来一定是魏国的祸害。’魏王应着走了。公叔痤让人把公孙鞅叫到床头,说:”刚才大王问我谁可以任国相,我推荐了你,看大王的神情不会同意我的建议。我身为臣先忠于君,因此建议大王如不用你就把你杀了。大王答应了我的请求。
  你快逃走吧,否则大王的人马上就来擒你了。‘公孙鞅说:“大王既然不能听你的话任我为国相,又怎能听你的话杀了我呢?’果然,公孙鞅听人说魏惠王看完了公孙痤即对随侍的人说:”公叔痤的病看样子不可医救了。他想要把国政全部交给公孙鞅掌管,这难道不是糊涂吗?‘“
  鬼谷子又问:“这公孙鞅到底有什么才能?”
  墨翟说:“听说公孙鞅是卫国国君疏远的宗族旁支子弟。他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刑名法术,在公叔痤身边时,公叔痤每当大事、要事必与鞅商磋。
  公孙鞅胸怀大志、深谋远虑,为公叔痤出谋划策,深得公叔痤喜爱。公叔痤来不及荐举他就病倒了。“鬼谷子说:”你前头说公孙鞅跑了,让我猜猜他跑哪国去了。“墨翟先生不语,只含笑看看孙伯灵,又看着鬼谷子。
  孙伯灵想:“既没公孙鞅的生辰八字,也没有公孙鞅跑的时间、方向等,先生依据什么来算呢?”
  鬼谷先生含目掐指、煞有介事。屋里一片沉寂,墨翟先生含笑不语。
  忽然,庞涓喊着跑进山洞:“先生、先生,天上升起一颗慧星!”墨翟和孙伯灵闻声出屋。
  慧星早就落了。天空月朗星稀,山上林深草密。墨翟先生问庞涓:“有几颗?”
  庞涓道:“只有一颗。”
  墨翟又问:“在哪个方向?”
  庞涓用手指划了一下。孙伯灵辨出是西方天空。
  “算出来了,算出来了!”鬼谷先生高兴地走出山洞来到众人面前。
  墨翟问:“去哪儿了?”
  鬼谷先生说:“去秦国了。”
  墨翟说:“正是奔秦了。刚才有颗彗星出现在西边天空。”
  鬼谷先生突然收敛起刚才的兴奋,小心问:“西边?没有看错吧?”
  庞涓证实道:“先生,是西边,好亮好亮的!”
  鬼谷子说:“难道说,秦国将称霸中原,魏国、齐国均不在它上面?”
  墨翟问:“何以见得?”
  孙伯灵和庞涓如饥似渴地聆听着。
  鬼谷先生问墨翟:“秦国国君可是颁了招贤纳士的文告?”
  墨翟说:“听说颁发了文告。文告上说:对于能进献奇策使秦国强盛的人,给高官,并封地。”
  鬼谷子又问:“公孙鞅可是听说了文告奔秦国而去的?”
  墨翟说:“正是!”
  鬼谷先生突然猛击一掌,坚定地说:“唯秦国图霸业、成王业了!”
  墨翟不明白,谦逊地说:“还请先生明示。”
  鬼谷先生问:“你可记得十几年前(指周烈王二年,即公元前374 年)
  周公太史儋曾对秦献公说:周、秦本是合为一体的,后来秦分出去五百年,现在又合为一体。今后十七年,将出现一个统霸天下的人。“
  墨翟笑了:“我看这是讹传,太史儋恐怕看不这么远。”
  鬼谷子又说:“秦国与魏国的石门大战恐怕没有忘记吧?”
  孙伯灵知道这次大战,三年前(即公元前364 年)秦国军队攻取魏国,在魏国石门(今陕西省三原县)把魏国军队打得大败,斩首六万多人,最后,由于赵国出兵救魏,秦国才退兵。
  鬼谷先生又说:“这是秦国第一次取得战争的大胜利。周天子听说了,给秦国公颁赐了绣有花纹的礼服。”
  墨翟说:“献公已死,现在即位的是秦孝公。”
  鬼谷先生说:“正因为是秦孝公,年轻力盛,久被视为夷狄之邦,东方又存六大强国,他才会发愤整饬,以图霸业。”
  墨翟沉默不语。
  孙伯灵和庞涓暗暗钦佩鬼谷先生博学多智。庞涓想:哪一国用鬼谷先生为国相,那才能够真正成就霸业呐!
  天有些凉了,鬼谷先生和墨翟先生回去歇息了,庞涓叫住孙伯灵打听墨翟先生说了些什么。
  孙伯灵把公孙鞅离魏去秦的事说一遍。
  庞涓无比羡慕地说:“公孙鞅果然有气魄,换成我恐怕唯唯诺诺不愿离开魏国呐!”
  自孙伯灵差点被鬼谷先生撵下山的事发生后,孙伯灵更加勤奋学习,诚信待人。庞涓对先生,对师兄更是恭敬感佩,委心贴耳。
  庞涓又说:“仁兄,你可曾想过下山去?现在七国争雄,都需用人才,仁兄你己具备成就将才的本领,为何不像公孙鞅一样,去寻找一个大国施展才智,发展事业呢?”
  孙伯灵不是没想过这个问题,只是感觉自己学识浅薄,还不具备干事业的才智。他说:“我越是跟随先生学艺,越是觉得自己才疏德薄、无勇少谋,就越想跟先生多学几年。”
  孙伯灵突然明白庞涓问此话的目的,于是问庞涓:“怎么,你想此时下山?”
  庞涓否认说:“没这事,我只随便问问。你都觉自己才疏学浅,无勇无谋,我更要磨砻砥砺、只争朝夕了。
  ------------
 第七节
  转眼到了公元前359 年,孙伯灵和庞涓追随鬼谷先生学艺已有三年。三年里,山中花开花败,草荣草衰;山外风云变幻,战争频繁。复杂多变、前途难卜的政治局势逼迫各大国竟相改革,竟相招慕富国强兵的人才,以寻找强国图霸之路。公孙鞅自公元前361 年去了秦国,很快得到秦孝公的信任,虽然阻力重重,举步艰难,但是,围绕着他“国富兵才富;国不富则兵不强;兵不强则不可摧敌”及“重农战、讲进取、主法治”等一系列政治见解而采取的改革措施正一步一步实施。公孙轶果然如魏相公叔痤所说的,是个年轻有为的“奇才”。
  每每掐指而算,上山已有三年,庞涓就心生浮躁之情。他时常为自己设想下山后的锦绣前程,时常想能像公孙鞅一样投奔一个大国而一展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勃勃雄心时常如旺火一样烧灼着他的心,让他寝食不安,看书学习也时常走神。
  庞涓自以为自己三年里勤勤恳恳,刻苦钻研,已掌握统兵打仗的本领,当个将军、统帅已绰绰有余。只恨没有人推荐、没有如公孙鞅一样的机会。
  “这天,庞涓借口砍柴,拿上刀和绳索便直奔山下。
  下了山,庞涓见人便叫住攀谈,问这问那。路人有的拿他当拦路抢劫的,不敢多说,快步离去;有的拿他当乞求施舍的,存着戒心,也不敢妄言,因此,庞涓与十几个人招呼,竟没有一个人停住与他长谈。
  庞涓气哼哼地想:“真是草介匹夫,怕我干什么?我又不吃你们!”想想这该不就是下山谋取功名的先兆吧?他揣摩起来:众人皆怕的是勇武之人;众人不约而同躲避的人当是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呵!
  如此这么一想,庞涓心胸豁朗、精神振奋,信心百倍。他在路上又远远见一个人朝他走来,便不等那人走近就躬身行礼,叫道:“老人家,请允许晚辈提个问题。”
  那人哈哈笑起来。庞涓抬头一看,见面前站着的竟是一个比自己小许多岁的后生,胸中恼怒,脸上露出愠色。
  那年轻人忙叫:“大哥!”
  庞涓心中稍平静些,转念想:自己叫错了怎好迁怒于别人?于是就说:“啊,没事——有事你也帮不上忙。”
  那后生却出口不凡:“那可不一定,大哥您只管说什么事,也许我就能帮上这忙呢?”
  庞涓见后生相貌平平,且衣着朴实,不像显贵人家公子,倒似平民人家孩子,便不屑地挥挥手说:“你不懂,不懂。去吧,赶你的路吧!”
  后生却执意不去,又问庞涓什么事。
  庞涓轻描淡写地说:“我随便问问,魏国国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有何大事发生?“
  后生笑了:“嗨,你问着了!问别人还不一定说得上来呐!”庞涓一听惊喜万分,不料眼前这个年轻人竟正是自己要找的。他高兴地说:“那你快说。”
  后生问:“听说过公孙鞅吗?”
  庞涓点点头。
  后生又说:“时下三晋(指三家分晋后的赵、魏、韩三国)只有魏国侯称王。魏惠三也早有吞并韩国和赵国之意。公孙鞅走了,魏惠王后悔极了,感叹没有听从国相公叔痤的话。孙叔痤死了,卜子夏、田子方、魏成、李克等(均为魏国重臣)也都相继去世。魏惠王颁布公文,出厚币招揽四方贤士和豪杰。听说前不久,孟轲到大梁拜见魏惠王。知道孟轲是谁吗?”
  庞涓早就听傻了,这时也只有摇头的份了。
  后生又说:“孟轲是邹国人(今山东省费、邹、腾、济宁、金乡等县间,国都在邹县)字子舆,是子思门下的高徒。子思是孔子嫡孙。孟轲得圣贤之传于子思,胸怀济世安民大志。听说魏惠王招贤士,便来到魏国。魏惠王到大梁郊外把他迎进城去,并待为上宾,问他:”你给我带来了什么利益?‘孟轲说:“为人君,重要的是施行仁义,怎么能张口就要利呢?’惠王听不进孟轲那套仁义,因此没用他。现在,惠王正急于用人,四方贤士仍有自荐或他荐而被惠王招见的。”
  后生看看庞涓,见庞涓一身布衣,身体虽然魁悟,却也像个书生模样,就问:“先生是何方人士,为什么不亲自去大梁看一看,也找个人推荐见惠王呢?”
  庞涓早听得昏头转向。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个比自己小许多的小孩子竟知道这么多,此时又听他问为何不自己去大梁,更觉惊喜和惭愧。
  庞涓问道:“敢问这位兄弟姓什名谁,家住何方?”
  少年说:“我叫王团,家住大梁。”
  庞涓此时才真正感觉相见恨晚。他扔下手中工具,躬身深拜不起:“王团兄弟,请受愚兄庞涓一拜!”
  王团连忙回礼,问:“请问庞涓大哥你家住哪里?怎么会在此相遇?”
  庞涓兴奋地感叹道:“在此相遇正是咱兄弟俩有缘呵!”
  庞涓一五一十把自己拜鬼谷先生为老师学艺已三年,胸怀报国大志,苦于无处施展才能,正欲寻机下山求发展,偏巧遇上了家住大梁的王团等事说了一遍。
  王团为庞涓怀才不遇的感叹而嗟叹。他当时就答应庞涓,庞涓去大梁后,他帮助找荐举的人,并保证说一定找个“国相”,把庞涓高兴得恨不能立马就去见见这个“国相”。可是,他不能马上走,他还没向鬼谷先生和仁兄孙伯灵辞别,他与王团商量,邀王团一同上山等他一夜,明天一早他即随王团下山去大梁。王团不便推辞,再说想拜见鬼谷先生,于是就随庞涓一同上了鬼谷山。
  ------------
 第八节
  庞涓引王团上山时,天色已晚。迷迷蒙蒙中,鬼谷先生见庞涓出去一天未背柴回来,手中仍然只有一把柴刀和一根绳索,且身边跟一个面目清秀、衣着简单的少年,心中已经明白了七八分。
  庞涓走到鬼谷身边,把鬼谷介绍给王团:“这就是我的老师鬼谷先生。”
  王团屈膝纳头就拜:“晚辈王团拜见先生!”
  庞涓又对鬼谷先生说:“先生,这是我新结识的兄弟。”
  鬼谷先生说:“你引这位新结识的兄弟来见我,该不是又让我收个徒孙吧?”
  庞涓语塞,想告诉鬼谷先生真情,又怕鬼谷先生阻拦,心想,还是从长议论。因此,他说:“王团是路过此地,久仰先生盛名,再三托我引荐,学生椎不过才引他来见先生。先生如没事,学生告辞了。”
  鬼谷子说:“我是没事。”
  王团跟着庞涓离开鬼谷子,王团不高兴地问庞涓:“明明是你有求于我,在先生面前怎么反倒我有求于你?”
  庞涓忙陪笑说:“兄弟误会,我怕先生拦我下山。我还没敢跟他提下山之事呐!”
  王团不解:“怎么,你卖到山里了吗?”
  庞涓想着王团把他当鬼谷先生的奴隶了,心中郁抑不悦,但又不便表露,就拉起王团说:“走,我领你去拜见我的师兄。”孙伯灵正在一支松明灯下读书,见庞涓领一陌生人进屋就忙起身相迎。
  王团上前施礼道:“大哥在上,小弟王团有礼!”孙伯灵回过礼就拉王团坐炕上。两人一见如故,才聊几句,就彼此感觉非常投机。两个人你来我往地正叙说家常,一旁正浮躁不安的庞涓耐不住了:“我说仁兄,你帮我出个主意吧!”当听说王团上山正是为庞涓下山去大梁之事时,孙伯灵沉默不语了。
  下山寻求事业发展是他们所有做学生的目的。可他总觉得自己还不具备成就大事业的才能,因此,无论谁下山,他都心不动。此时,庞涓告诉他意欲下山,他的心里不知为何竟激动了一阵子。“仁兄,你也下山吧?咱们一道去大梁?”
  孙伯灵说:“不。”
  “仁兄,那你就去对先生提我下山的事好吗?先生最赏识的就是你。你要是提出来我下山的事,先生定不会阻拦。”
  孙伯灵摇了摇头。
  庞涓急了:“仁兄,这可是我的一次机会,失去这次机会还不知道又要等到什么时间呢?”
  孙伯灵没答应,他想:先生不会不让庞涓走。庞涓让他去找先生说不过是尊重他这个师哥罢了。
  庞涓见孙伯灵不答应,就狠了狠心说:“那好,我自己去说。我相信,先生就是再不愿我走,也会为我的前途着想。他总不能让我们在这山上呆一百年,跟他一样变成一个白胡子小老头了,也没谋个一官半职吧!”说完,气哼哼地出了门,消失在夜色中。孙伯灵对王团说:“我这位贤弟今天有点着急上火,唯恐去不成大梁呐。”
  两个人又聊了一阵,当王团得知孙伯灵是吴国大将军孙武的后代,又见孙伯灵一脸正气,浑身谦恭友善,便兴奋得握住孙伯灵的手连呼“大哥、兄长”。
  庞涓离开孙伯灵和王团,几步冲进夜色之中,快近鬼谷先生住处时,却又犹豫起来。他该如何对鬼谷先生说呢?鬼谷先生会同意吗?
  庞涓在鬼谷先生的门口徘徊了半天,不知该不该进去。
  庞涓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其实是怯弱的。鬼谷先生那里又没有埋伏雄兵百万,也没有虎豹豺狼,怎么就教他举步唯艰呢?跟随先生学习三年,虽然不敢称已经目穷万卷、学究天人,但是,他敢说统兵十万他就将百战百胜!已经具有如此才能去大梁谋个将军之职恐绰绰有余吧?那么,为什么还如此顾虑重重、瞻前顾后呢?
  庞涓心里明白,如果在鬼谷山再呆一、二年,他将能学到更多更广的知识,这对于他将来的发展将大有裨益。可是大梁的诱惑叫他按捺下住,他等不到那一天了。反复权衡利弊,他决定一定说服先生,让他下山,让他去大梁。
  忽然,从鬼谷石屋里传出话来:“谁在外面?有话明天再说。”
  庞涓一时语塞,心里想推门进去,对鬼谷先生把心意表明。可先生不想见人,他硬闯进去会惹鬼谷先生不高兴。真到那时,恐鬼谷先生就是让他走也会怪他。无奈,庞涓只好悻悻地回到住处。
  庞涓在焦灼中度过了一夜。
  第二天,天刚亮,庞涓在一山凹处的草地前找到了鬼谷先生。
  先生正在练功。庞涓看到鬼谷先生盘腿坐在一个蒲团上,双手合掌举在胸前,微合双目,一动不动。草地上有许多鸟雀觅食叽噪,远处山林里有麋鹿跑过。庞涓拾起一块石头,向那群鸟砍去,鸟雀受惊飞了一天。庞涓再看先生,却见鬼谷先生依然端坐,一动不动。
  庞涓不敢惊动先生的练功,只好坐在不远处等候。
  鬼谷先生练完功,看见了早已等得汗流浃背的庞涓。不等庞涓说话,鬼谷子说:“人有六气,为元气、志气、运气、人气、灵气及和气。通过呼吸吐纳可以养气。也就是我常对你们说的:宁静可以养气,养气可盛神,因此将精气固住。这就叫‘从神而化’。”
  鬼谷子先生不理会庞涓的烦躁情绪,只顾阐述他一生的修性养生经验,他说:“心志是欲望的使者,欲望多,心神就会散漫;心神散漫,志气就会消沉;志气消沉,思想就不通达。所以说心气如能有所统一,欲望就不会过多;欲望不过多,意志就不会消沉;意志不消沉,思想脉络就会通达。思想通了,气也就顺了,于是闷气也不会产生。因此,我说:精神是这几气的统领,心灵是它们的居处,道德是它们的根本。”
  庞涓早就不愿听鬼谷先生所谓“出神入化”这套理论。他认为这是鬼谷先生尘世不遇而逃避是非的自我安慰之说,他所说的五气也好,六气也罢,谁见过?长什么样?平时,他就不爱听先生这套理论,此时心中有事就更不愿听了。因此,几次,他都想打断他,可又总插不进话。此时,趁鬼谷先生喘口气,他说:“先生,我想……”
  鬼谷先生旁若无人地继续叙说他的理论,说:“心志得不到培养,心气就不会坚定;心气不坚定,情绪就不会愉快;思虑不通达,意志就不会踏实;意志不踏实,应对就不会周到;应对不周到,就会使心气空虚。那就等于丧失了一个人的灵魂。一个人如果丧失了灵魂,就会迷惘,干大事则不成,处小事则衰败。”
  庞涓听到这里,才知是鬼谷先生借说练功而教诲他今后的作为,他深情地喊一声:“先生!”纳头拜于地下。
  鬼谷先生把他扶起来,说:“我知道你的心意,我不会拦你。学为了用,你既已觉自己学成,想下山谋取功名,这是你的志气。走吧,你去寻朵花来,我为你占一卦。”
  庞涓喜出望外,精神大振。他把事情想得太复杂了,以为鬼谷先生会拦他不让他下山,却没想到,先生一点留的意思也没有,却鼓励他学为所用,下山寻求出路。他高兴得连蹦带跳寻找花去鬼谷先生站在一段山脊上,眺望远方,群峰连绵,烟雾缭绕。红日初升,云蒸霞蔚,满天都是勃勃向上的盛气。此时占卜正是最佳时候。
  孙伯灵和众师兄听说庞涓要走及先生要为他占一卦,都纷纷登上山顶,想听先生对他说些什么。
  庞涓四处搜寻一遍,只看见一朵黄色的小花。他把它掐在手中左看右看不顺眼,想了半天也叫不出它的名字,随手一扬扔了。
  “采到了吗?”鬼谷先生问。
  庞涓说:“天入秋了,早没花了。”他看见脚边有几根狗尾巴草就随手拽了一根递给鬼谷先生。
  鬼谷先生说:“这个不行。去吧,到我屋里去,我好好给你算一卦。”
  众人簇着鬼谷先生正要下山,忽听一声沉重而剧烈的声响仿佛从九霄云外传来,声音沉闷、遥远,而又是那么清晰,震慑着每个人的心。
  众人仰首看天。
  “那边!”庞涓第一个发现山北面方向的天空中有东西自天落下。
  众人也看到有红色的、黑色的东西急速地自高空落下。
  “先生,那是什么?”孙伯灵急切地询问。
  鬼谷子先看看众人,见个个脸上都挂一副恐慌焦急的神色,便说:“那是流星。”
  “白天也有流星?”王团疑惑不解问。
  鬼谷先生说,“这种流星白天落下,就叫陨星。它是由庞涓首先发现的,我就拿它为庞涓算一卦吧!”鬼谷先生闭目默想了一阵后说:“日月星辰皆有自己的道,在自己的道上便可永远与天地同行。天上的日月星辰与人间的仁、义、忠、信是相通的;日月星辰有道,仁义忠信就不失;日月星辰无道,则仁义忠信背弃。这颗星呵可谓离了经叛了道才落入尘土,化为乌有……”
  鬼谷先生暗吃一惊:“不祥,凶兆!”再看庞涓,庞涓早已汗颜并跪在了鬼谷面前。庞涓说:“先生明察,可有破此凶兆的吉卦?请先生救助学生!”
  鬼谷子轻拈银须问:“假如我说再留你学习一年,你愿意留下来吗?”
  庞涓语气坚定说:“感谢先生挽留,只是学生下山决心已定,望先生谅解。”
  鬼谷子眼中闪过不易被人察觉的失望和忧虑,想了想,他又说:“好吧,既然你下山的决心已定,我就不拦你了。要破此凶兆也不难,你谨记住我两句话!第一句:大智若愚,大进若退,大得若失,大藏若虚。第二句:道德越高越安稳,权势越高越危险,盛名之下难久居,高官厚禄不长久。”
  庞涓连磕三个头,连说三声:“感谢先生教诲!”起身告辞便收拾衣物去了。
  孙伯灵默默记诵着先生的赠言,只觉庞涓太冲动、鲁莽,辜负了鬼谷先生一片好心。
  送庞涓下山的路上,孙伯灵把心里所想告诉了庞涓。
  庞涓一心要下山,纵然是鬼谷先生拿出镇山之宝,他也绝不犹豫。何况先生并没什么镇山之宝!
  庞涓见孙伯灵仍有挽留他的意思,就说:“仁兄,先生不了解我,难道你也不了解我吗?下山求取功名是我想了几年的事。今天幸遇王团老弟,又闻魏王缺将少相,这正是我施展才能的机会。我就纳闷你和先生不但不支持,反而要强留我于山中,难道说我庞涓才疏学浅,不具备将帅才能?难道要我把全部的青春白白扔在山中才算是高世之才,才能够经文纬武、百战百胜?
  别人不说,单说鬼谷先生他本人吧,在山中藏了一辈子,好几个国君、大夫请他出山,给以高官厚禄,他却不去,硬把一生的大好时光白白弃在山林之间、禽兽之中。现在,他自己这样碌碌无为、偷闲躲静了此一生也倒罢了,还想我也学他榜样,误我前程,我是决不答应的!你什么也不用说,我今天是决意要下山的!“
  孙伯灵大吃一惊。他万没想到庞涓竟把先生和他的一片好意都误认为是要误他前程,更没想到,他跟随鬼谷先生学艺三年,竟存如此不敬之心。不用细问,刚才先生的几句教诲他早已丢到了九霄云外。想起先生为他算的那一凶卦,孙伯灵不禁为庞贤弟此次下山而担惊受怕。
  孙伯灵送庞涓和王团下山,不觉间行到二年前庞涓送他的地方。伯灵想起那次被撵下山,感慨万千。
  庞涓见孙伯灵环顾四周而神色黯然,也记起两年前由于他,孙伯灵差点被鬼谷先生赶走,心中不免愧意绵绵。他走到孙伯灵身边,真诚地说:“仁兄,咱们跟先生一起学艺三年,彼此都了解禀性。这几年里,小弟有得罪仁兄的地方,还望仁兄贤达豁朗而不计较。小弟拜别仁兄了!”说罢,双膝跪地,双手抱拳,拜在孙伯灵脚前,眼中流出热泪。
  孙伯灵跪地回礼,喊了声“贤弟!”便说不出话。几年来的朝夕相处,同学习、共研磨,演习练兵、切磋剑术,春种秋收、砍柴采果,可谓形影不离、情同手足,而此时分手,不知什么时间才能聚首,孙伯灵心中不舍,但又不能强留,他说不出话来,眼泪却泉一般涌出眼眶。
  庞涓感激孙伯灵三年里的关怀照应,庆幸自己在这深山鬼谷遇到一位待人敦厚善良且又聪慧盖世的兄长。他为自己拥有孙伯灵的信任和爱护而骄傲,为自己一生与孙伯灵的大名相提而自豪。他说:“仁兄在上,请受小弟再拜!这次我庞涓下山,谋不到功名便罢,一旦谋取高官,一定荐举仁兄,保举仁兄也有同样富贵之位!”
  孙伯灵深为感动,忙搀扶庞涓起身。
  庞涓不起,再次磕拜道:“仁兄在上,小弟我决不食言,来日如有富贵加身,定不忘仁兄。仁兄请相信我!皇天在上,我与仁兄已结兄弟三年,此次下山,一旦功成名就,也要为我的仁兄求取功名。如有违约,叫我庞涓死于乱箭之下、乱刀之中!”
  孙伯灵感动得涕泪横流,跪在地上,与庞涓紧紧拥抱在一起。
  ------------
第九节
  这一年,山里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刚进十月,天气便大有“天寒地冻”
  之势。树上绿叶已掉光,地上绿草已枯萎,天空中飞翔的百鸟也不知栖往何处,林中的走兽也躲在山洞或地洞之中,万物都藏匿在自认为安全和温暖的巢穴,吃着秋天储存的食物,安度冬季。
  鬼谷子的石洞里已燃起炭火,并把讲课的地点移到了洞中。
  这天,夜已深了,鬼谷先生对孙伯灵依然诲之不倦:“目贵在明,耳贵在聪,心贵在智。借用天下人的眼睛为自己观察,就能够无所不见;借用天下人的耳朵为自己倾听,就能够无所不闻;借用天下人的心智为自己思考,就能够无所不知。”
  孙伯灵说“先生,您说过,聪明人无论做事还是说话,都不用自己的短处,而用愚鲁人的长处;不用自己的笨处,而用愚鲁人的巧处,这样,自己就永远遇不到困难。”
  “这就叫做摄心抑势,不但了解自己,更要了解对方。对敌作战则要了解敌人将领和士兵气势。敌人正想要计划做的事不要去制止他,相反地要去引诱他,坚定他的决心,让他按照你的方案行动,最后落入你编织的网中。”
  孙伯灵说:“这就是说:聪明的将帅考虑问题时,必兼顾到敌我利害的两个方面。在不利的条件下看到有利因素,大事方可顺利完成;在顺利的条件下看到不利的因素,祸患才能解除。因此,用兵的法则是: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而要依靠自己做好的充分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拥有力量使敌人无法取胜。”
  鬼谷先生既惊又喜:“孙伯灵呵,你已经学成了!”鬼谷先生两眼射出烁烁光芒,他一生都不曾收到这样的学生,他所教授的众多学生中,还没能有谁像孙伯灵这样人品优良、聪慧过人,且威仪堂堂。鬼谷先生一生的人生经验告诉他:善恶在心而形于貌,表端则心正,表欹则心曲。他总结的是:青云之上,貌如奇玉;泉石之客,形若岩松。更重要的是,他信奉用兵打仗是国家大事,不具备大智大勇则不能战胜敌人;不能战胜敌人则要亡国亡土。
  因此,他常挂于口的一句话是:“材质不惠,不能用兵”。
  与其说孙伯灵谨记先生教诲、克己攻读发奋钻研,任何时候都不忘做一个品德高尚、胸怀远达的人,不如说他在凭着他的本质做人,凭着他的本质学习、生活。他虽有幸出生在一代名将孙武的家族之中,但是,祖辈的荣耀在他的生活中已经成为遥远的耀眼光环,可视而不可及。这光环不属于他,而属于整个吴国、齐国,甚至属于所有诸侯国,属于所有文明的国度。他只有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孜孜不倦、好学上进,才能在先生这里学到成就事业的本领,只有靠自己将来下山去奋斗,才能不辜负父亲的殷殷期望,继承发扬祖辈的光辉事业。
  孙伯灵见先生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心中并无喜悦,他谦虚地说:“先生过奖了,学生如有一知半解也是先生教导的结果。”
  鬼谷先生沉吟片刻,转身去炕洞摸出一个用牛尿泡包的书卷。鬼谷先生庄重地把包皮解开,孙伯灵看到里面是一卷保存很好的竹简书。
  鬼谷先生把书递给孙伯灵说:“这是你老爷爷所写的《孙子兵法》十三篇。我一直寻找等待一位能够弘扬孙武事业的人,今天,我看时候到了,这个人已经找到,他就是你!你把书拿去,用心攻读,用心研磨,你会如临大河,如登高山,会收益非浅。去吧!”
  孙伯灵激动地接过书卷,把书紧紧贴在心口说:“先生放心,我一定谨记先生的话!”
  三天后。
  鬼谷先生恐怕书被损坏,就把孙伯灵叫到石洞中问他的学习情况。
  “伯灵呵,书看完了吧?”
  “先生,看完了。”
  “伯灵呵,能看懂吗?”
  “先生,能看懂。”
  “伯灵呵,你说一卷给我听听。”
  孙伯灵想了想,说:“那我就说第一卷”始计“。孙子说:战争是国家大事,是军队生死的所在,国家存亡的关键,不能不认真对待,加以考察。
  “因此,要用经过对敌我五个方面比较而定的计谋去研究它,以探索战争的情势。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让民众与君主的意愿一致。这样,他们就可以为君主生,为君主死,而不畏惧危险。所谓‘天’,就是指昼夜阴睛、寒冬酷暑、春夏秋冬。所谓‘地’,就是指远途近路、险阻平地、地域宽窄、死地生地。所谓‘将’,就是指将帅的智谋、诚信、仁慈、勇敢、严明。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军需的掌管。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都不可不知道。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胜利,不了解这些情况的就不能胜利。所以,要通过对双方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的形势和发展。就是说:哪一方君主更贤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天时地理有利?哪一方法令能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装备更精良?哪一方兵卒训练有素?哪一方军纪赏严罚明?我根据这些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作战要造成有利的态势,作为外在的辅助条件。所谓有利的态势,就是根据对自己有利的情况,掌握作战主动权。
  “用兵应以诡诈为原则。所以,能打而装作不能,要打而装作不打,向近处而装作向远处,向远处而装作向近处。敌人贪利,就引诱他;敌人混乱,就攻取他;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他;敌人兵力强大,就要避开他;敌人气势汹汹,就要屈挠他,就要劳累他;敌人内部团结,就要离间他。在敌人毫无防备之处发动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之时采取行动。这是军事统帅指挥作战的奥妙。
  “开战之前就预计能够取得胜利的,是因为胜利的条件充分;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得胜利的,是因为胜利的条件不充分。筹划周密就能胜利,筹划疏漏就不能胜利,何况不筹划呢?根据这些来进行观察,谁胜谁负就非常清楚了。”
  鬼谷先生又问“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事”、“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孙伯灵均如回答第一卷“始计”一样,思路畅通,诵颂流利,滔滔不绝。说到最后,鬼谷先生背转身体,半天没有理会孙伯灵。
  孙伯灵将书卷放在鬼谷先生案头,说:“先生,书完好无损归还于您。
  书中的道理学生谨记并不懈钻研学习。“
  孙伯灵不知自己为什么让鬼谷先生难过了,说完此话,仍不见先生说什么,正欲过去细问,才见鬼谷先生转过身来,脸上早已珠泪串串。
  鬼谷子走到孙伯灵面前,伸出双手扶住孙伯灵双肩,颤微微地说:“武兄后继有人了!武兄后继有人了!我死也冥目了!”
  孙伯灵深知先生对他的看重和偏爱,深知先生在他身上所寄托的理想和希望,他感激先生给予他的信任和厚爱,更感谢先生教给他的聪明和智慧。
  他紧抱着先生的双膝,说不出话来。
  11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孙伯灵开始盼望庞涓的消息,盼望他报告平安、仕途顺达的消息,心底里也期望他没有忘记分手时的诺言,荐举他在魏国谋取功名。
  转眼两年过去了。
  这一天,一个从大梁来的商人模样的人爬上了山,找到孙伯灵,对他传达了庞涓的口信。听完商人的话,孙伯灵高兴地去找鬼谷先生。
  “来了!先生!”
  “谁来了?”
  “信来了!庞涓叫人送口信来了!”
  “人呢?我见见。”
  “他说急着去跑生意,我让他走了。”
  “都说些什么?”
  “说他现在当了魏国大将军,几年里统兵伐了卫国、郑国好几个国家,都打胜了,很为魏王争了面子。还说请我下山,他已向魏王荐举我,魏王答应给我高官呐!”
  “完了?”
  “完了。”
  孙伯灵不知先生还想听到什么,半晌才听先生喃喃地说:“真没想到,真没想到!”
  孙伯灵知道先生在为他的学生中终于能出一个大将军而高兴,却不知道鬼谷先生忧心忡忡为孙伯灵担忧。还没问孙怕灵是否下山奔大梁,他就已经看出孙伯灵的意向了。可庞涓下山才两年,让人捎信中竟一字未提“先生”
  两字,可见他是一个浅薄粗陋之人,这浅薄粗陋的后面却还有一个聪明多变的头脑。孙伯灵一旦投奔他门下,他能善待他吗?虽为同学,虽然歃血盟誓,但三年的慈父严师的教诲都可以忘却,那瞬间的誓言又能诚实以待、忠厚履行吗?“你打算什么时间下山?”
  孙伯灵打了个愣。他还没跟先生说要下山呐!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