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孙膑传

_2 田智祥(现代)
  他们像过年一样忙着杀鸡宰羊,准备好好庆祝一番。
  孙操这天回来得格外早,他揽了几件可以带回家干的活,又为人打造了几样农具和刀,又上集市买了两斤猪肉,挑起炉担就往家走。
  刚进冷家庄,有人见他担子前挂着肉,就招呼说:“孙铁匠,你也这么高兴呐!”
  孙操笑着回答说:“高兴、高兴!”
  孙操进了冷善人家柴门,见冷嫂正从偏房屋里出来,就说:“冷嫂,忙什么呢?”
  冷嫂见是孙操就拦住了他埋怨说:“你咋现在才回来?”
  “太阳还没下山呐,现在回来还晚呐!”
  冷嫂说:“晚倒是不晚,只是你媳妇她生了。”
  孙操又惊又喜:“生了?生男生女?”
  冷嫂说:“你进去看看就知道了。”
  孙操把担子扔在院里,飞奔进屋。他没想到自己的孩子降生在有日食的日子里,且还是日全食!按照他的理解,太阳光被遮没,说明这孩子阳气重、精气足,连太阳都要躲起来以避免这孩子的光芒,说明这孩子不是龙即是凤,将来定是个位居要津、权势显赫、爵高至尊、厚禄重荣之人。
  孙操跑进屋,见媳妇正躺在炕上哭,被子早被她哭湿一大片。
  孙操伏下身想看看孩子,可他掀开刘氏一侧的被子没有看见孩子。他问刘氏:“生了吗?”
  刘氏哭着点了点头。
  孙操焦急地问:“男孩女孩?快让我看看!”
  刘氏哭声更凄惨,说:“扔了!”
  “扔了!为什么?”孙操以为刘氏疯了。
  刘氏说:“怪胎,是个怪胎!”
  孙操被人猛击一掌似地顿觉天旋地转,刚才对于孩子寄予的美好希望顿时像水泡一样破灭了。
  刘氏怕丈夫太悲伤,怕丈夫承受不住这个突然的打击,就劝慰丈夫说:“是他自己命贱,大白天日头都不见他,怪不了别人。”
  孙操不愿听,生气地说:“那日头走它自己的路,咱孩子干咱自己的事,跟它见不见的有什么关系!”闷坐了一会,他为刘氏掩好被子问:“孩子长什么样?”
  刘氏想了半天也没想起那孩子什么样,就记得孩子浑身是血,像一个浑身往外滴血的肉团。
  孙操又问:“谁接生的?”
  刘氏说:“七婆婆。”
  孙操撇下刘氏往村西走。到了七婆婆家,他见七婆婆躺在炕上,头上捂条布正发汗呐。孙操问起“怪胎”,七婆婆就冷得上下牙直打颤。孙操再三追问扔到哪儿了。七婆婆见避不过,就说出了西大沟扔孩子的位置。
  孙操赶到了西大沟七婆婆指的地方,上下左右找了个遍,没有找到孩子,他用棍子在沟底水中捞了一阵也没捞上什么东西。他坐在沟边哭了。他还没看见他的孩子,还不知道孩子长什么样,他的孩子就已经被人扔了。就是个怪胎,也该等他见一面呀!他怨刘氏糊涂,更怨七婆婆心狠。他为孩子初来人世就永远地消失而怨恨气愤。
  冷善人把他扶回了家。
  黑花表现出格外浮躁和不安。它跑进跑出还挺忙活,可冷善人及孙操两家人在经历了天狗吃太阳和“怪胎”之事后,谁也没有心思注意它。
  黑花在屋里转了几圈,见仍然没人理它,就低吠几声,去屋角一堆杂物后叼出一个花被包袱,然后又叫了几声。
  刘氏首先认出了小花被,她哭着告诉孙操:“这就是包咱孩子的被子。”
  孙操小心地走上前,伏下身子用手轻轻解开花被。他看见一个男孩翘着双腿,啃着双拳正看着他笑。
  ------------
第八节
  这个失而复得,能吃太阳被冷家庄视为怪胎的男孩就是孙膑。
  “孙膑”这个名字是太史公司马迁(约公元前154 年—公元前90年)在他的《史记》中创造的:《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孙子膑脚,而论兵法。”后人便把这个膑了脚的“齐孙子”叫作孙膑。那么,这个“孙膑”
  真实的名字叫什么谁也不知道,更无处可考。1991年,经过山东省菏泽地区社会科学联合会及许许多多热爱孙膑、崇敬孙膑的人们的多方调查、寻找及全国许多著名史学家、考古学家的论证,终于找到了孙膑的出生地——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红船乡孙老家村(即冷家庄),并且在一位孙氏老人手中发现一部清朝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修撰的《孙氏族谱》和一部清光绪年间(公元1883年)修撰的《孙氏族谱》。两部《族谱》上均记载,“……我始祖膑号伯灵者……”
  原来孙膑号伯灵。
  孙伯灵的“死而后生”给孙操一家带来无比的幸福和无限的生机。伯灵半岁时即会叫“爹、娘”,这使孙操夫妻更加疼爱这个老三。伯灵不满周岁,即学会跑路。虽然时不时地被一块很小的石子或一道很矮的土坎绊倒,但他从不哭闹,自己爬起来又继续跑。刚学会走路那几个月里,他脚一落地就快步跑,几乎没好好走过路,慌得刘氏跟在他身后紧追不舍,生怕他摔坏了身体上的什么地方。
  伯灵四五岁时就跟着父亲孙操学文化习武艺。他虽然远不及大哥孙江的棍棒翻飞有力,也不如二哥孙河的拳术地道,可他充满稚气的一招一势的认真劲,令冷家庄乡亲看了个个赞叹夸奖。尤其学文断字,孙操同时给三个儿子上大课,课后检查牢记和理解的情况,老三伯灵的表现常常出乎夫妻俩的预料:孙伯灵的记忆和理解比两个哥哥更快更好。这不能不使孙操和刘氏振奋。尤其孙操,无论是在教伯灵识字学文还是教伯灵练习武艺,时常深情地望着三儿子想:莫非又要出一个孙武吗?每当想到爷爷孙武,孙操就热血沸腾,心胸豁朗;每当想到眼前这个还是小孩子的伯灵也许就是几十年后的孙武,孙操顿觉肩上的使命沉重,顿觉生活得有滋味、有奔头。
  这时候,冷家庄的乡亲们在族长冷善人带领下为孙操一家盖起两间半土坯草房。孙操一家就算有了自己的家。孙操不再四乡出游揽活,而是在家门口支起了一个铁匠铺。刘氏期望自己的孩子们也像别人孩子一样满街跑的理想也算实现了。
  原来,在孙伯灵“回家”后不久,由于“怪胎”事出在冷善人家里,在冷善人眼皮底下发生,冷善人倍觉对不起孙操夫妻。于是,冷善人召集并主持了冷族姓氏的家族大会。会上,他首先检讨自己心地不善和行为不善。他说:“不善就是容不得别人!”对于七婆婆,他则强调七婆婆当时心慌眼花,错把一个好孩子当成了怪胎,还反复强调七婆婆在当时白天突然变成黑夜的情况下仍为刘氏接生就是最大的善行。七婆婆在得知冷善人对她的态度后,感动得掉了泪,病情也自那时渐渐好起来,尤其是孙操携妻子刘氏亲自登门致谢,使七婆婆无地自容,愧悔交加,涕泪并流。刘氏满月后不久,冷善人率全村冷姓人及部分葛姓乡亲在自家院一旁为孙操一家盖起了新房。
  那天,当新房落成后,孙操领着刘氏,刘氏抱着伯灵,引着另外两个儿子,一家五口在房里房外、房前房后详详细细、认认真真地看了个遍,看了个够。冷家庄的乡亲们忙活完,见孙操一家满意幸福的表情,听冷善人称心如意的称赞,个个心里蜜一样甜。他们浑身土、满脸泥,来不及拍,来不及洗,却见孙操领一家大小立在冷善人及众乡亲的面前。“扑通”几声,孙操跪下了,刘氏抱着小儿子跪下了,孙操的大儿子、二儿子也跪下了。孙操和刘氏满脸泪痕,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乡亲们伸出沾满泥和土的手把他们一家扶了起来。
  孙操这时再也不想离开冷家庄。冷家庄人如父母一样待他一家人,他去哪里还能找到像冷善人一样善良正直的好人?他们一家人还要到哪儿去投奔如冷家庄乡亲一样亲爱可敬的乡亲?冷家庄乡亲就是他孙家的再造父母!冷家庄就是他孙操一家的故土家乡!孙操从那以后更加热爱古郸邑冷家庄这片土地,更加敬重冷氏族人,并再三教诲刘氏和三个孩子:孙家后代永远不可以忘记冷善人,永远尊崇冷氏族人,为冷家庄争光添彩。
  可是,趁心如意的安稳日子没过几年,在伯灵七八岁那年秋天,天连降大雨,济河和古雍水泛滥成灾,冲毁了大片即将成熟的庄稼,冲毁了冷家庄一半以上的房屋。孙操的二儿子孙河染上疾病,不久就夭折了。
  正是在这次洪水中,义犬黑花为了抢救冷善人家被洪水冲走的老母鸡而被洪水夺去了生命。孙操一家人流着泪把义犬葬在村东,并为这条有恩于他一家人的义犬筑了一座土坟。孙河死后,孙操夫妻把二儿子葬在了这座犬坟一旁。
  二儿子的死使孙操夫妻如雷轰顶,如电击身。自此,孙操的铁匠铺子里的火再也没点燃过。尽管冷善人、冷嫂及乡亲们竭力劝慰,但孙操大妻深陷在失子的痛苦中不能自拔。几个月后,孙操便重病染身、奄奄一息,临死前,他拿出一小把他爷爷孙武留下的兵法残简对两个儿子说:“我不行了。这是你们老爷爷写的兵法。你们的老爷爷孙武是吴国的大将军,他统兵打了很多胜仗,他的名字会像太阳和月亮一样永远发光发亮,会像西面这条大河一样永远留名。我希望你们兄弟能像老爷爷,像他一样也统兵打胜仗,像他一样也写兵书。”
  冷善人至此才知道这个挑着铁匠炉子四乡为人打农具打刀的孙操原来就是吴国大将军孙武的孙子。孙武虽然早就不在人世了。吴国离鄄邑也相去不近,且此时已被越国所灭,但孙武的名字在齐国在卫国及远远近近的人民中间却是赫赫扬扬、威震四方。冷善人为自己当年收留孙操一家竟是自己所崇敬爱戴的孙武后代而慰藉,而骄傲;更为孙操夫妻失子之痛难解,病体日久不愈而缀怛伤悴。
  孙操满怀着对冷家庄的深情厚爱,满怀着对大儿子孙江、三儿子孙伯灵的希望而离开了冷家庄,离开了刘氏和两个儿子。
  就在冷家庄掩埋了孙操后不久,孙操坟茔上的黄土还没长出草牙的时候,刘氏承受不住失子亡夫的打击,抛下两个儿子也去世了。
  公元前372 年,孙伯灵十周岁那年,赵国武侯卒,其子敬侯回一只?立,公子朝谋乱,魏国帮助赵国公子朝争赵国君位,因此与赵结下怨仇。公子朝与赵国争夺卫国,赵国的军队一气夺下卫国七十三个村镇。卫国(今河南淇县、濮阳一带)东面紧依鄄邑,鄄邑以东数百里百姓纷纷逃离家乡,以避战乱之灾。就在这次战乱中,孙伯灵与唯一的亲人大哥孙江失散。记得是在往东逃的路上,在过一道山隘口时,当时隘口窄狭、人群拥挤,众人争相而过却阻塞了隘口,牲口、小车、大筐、小包,人喊马叫,乱成一团。孙伯灵被夹裹在人群中与大哥松了手。等过了隘口,就再也没看见大哥。他喊哑了嗓子,揉红了双眼,在隘口守了两天两夜,却再也没等到大哥孙江,再也没有够着大哥那只被人挤开的手。他永远也不会忘记,大哥与他被人挤散时,大哥呼喊他的名字,大哥拼命喊他“伯灵!伯灵!”大哥的手最后消失在人群中时还高高举着、举着。
  赵国的军队退去后,孙伯灵随着返乡的乡亲们又回到了冷家庄。
  站在空无一人的孙家院内,看着塌了一间半屋的家,想到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相继离开二哥、失去父亲和母亲,又与唯一可依靠的大哥失散,孙伯灵只有十岁的身体瑟瑟发抖。今后怎么办?依靠谁人过日子?孙伯灵走到那仅剩的半间屋前,抚摸那曾经留下过父亲、母亲、大哥、二哥体温的土墙,喊着爹和娘,喊着大哥、二哥,止不住的泪水如雨如注。
  这时,一只大手抚在他肩上。
  孙伯灵泪眼婆娑转回身看时,见七婆婆拄着拐立在他身后。
  七婆婆拉起伯灵的小手什么也没说往院外面走。
  伯灵聪慧的心里一下子就明白了:七婆婆要养活他!他挣脱七婆婆的手,立在七婆婆身后。七婆婆年老了,行动不便。还没等七婆婆转过身,孙伯灵跪倒在地上,一个头磕向地面,并“哇”地一声哭了。
  从此,七婆婆和孙伯灵相依为命。冷善人和村里乡亲经常看望帮助孤儿老母,并隔三差五送点粮食瓜菜,老少俩勉强维持着生活。为了挣点粮食,伯灵在十一岁开始为村里一户乡亲放牛。将牛往有鲜草的坡地上一牵,牛便自己去寻找可口的嫩草啃吃起来,伯灵则捧出父亲留下的老爷爷的兵书残简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话一句话地诵读研究起来,不认识的字,他去问冷善人,或问过路人。不懂的句子更是虚心向庄里庄外的老人请教。和其他孩子们一起放牛时,他也不忘研究兵书,演习阵法。两拨孩子玩打仗的游戏,他当统帅的这一方总能在他精心策划下战胜对方而取得胜利。因此,久而久之,远近村庄的乡亲们都知道冷家庄里有一个姓孙的十岁孩子能说兵法懂打仗,孩子们对他更加崇拜至极,并纷纷投他靡下充当士兵。常常,他率领着这群孩子玩得忘了牛群,忘了回家,忘了吃饭。
  孙伯灵十二岁这年,赵国攻打卫国又打到鄄邑,在这次战乱中,孙伯灵失去了冷善人。冷善人年老体弱,没有跟随年轻人离开家乡。等冷嫂及家人返回家乡后,看见冷善人跪在炕沿前,胸口插着一柄长缨枪。
  孙伯灵没有看见那柄缨枪插在冷善人的胸口,没有赶上为冷善人送殡下葬,回到村里时,冷家祖坟地里又多了许多新堆的坟莹。这些新坟中有一座就是冷善人的。孙伯灵在每一座坟前都驻足停留,默默地看了看。当冷嫂告诉他脚下这座坟就是冷善人的坟时,伯灵再也抑制不住悲痛,如哭自己亲生父母一样长跪不起,悲泣欲绝。
  他记得从他一记事,爹娘就告诉他,是冷善人一家收留了孙家,是冷家庄的乡亲们收留下孙家。孙家将来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是贵是贱,无论多少代之后,都不要忘记冷善人一家,不要忘记冷家庄的众乡亲。伯灵清楚地记得冷善人和众乡亲如何给他吃给他穿,他一岁岁长大,一年年成人,是冷家庄的乡亲用汗水、用心血培育和抚养的。他怎么能忘记冷善人!怎么舍得冷善人!孙伯灵把日月哭昏了,孙伯灵把天地哭塌了。战乱过后,冷家庄的乡亲们收拾家园,收拾庄稼,看望乡邻,安抚孤幼,又开始了更艰难的生活。
  七婆婆在战乱中藏在废弃多年的地窨子(放菜的地窑)里,因而躲过了战争。但是,待乡亲们把她从地窑里拉上来时,她已被吓得痴迷呆傻,分不清东西南北。战乱后不多久,七婆婆也离开了人世。
  这场战乱,使孙伯灵失去靠山冷善人和亲奶奶般的七婆婆。战争的创痛使孙伯灵更加成熟,更加仇恨战争,更加渴望学到兵家学识,统兵打仗,反击侵略齐国的军队,保护家乡的百姓不受战乱的侵害。
  孙伯灵回到冷善人家,和冷嫂一家共同生活。在帮冷嫂放牛的时候,他更加努力研习兵法,常常用石子代表一国军队,用树棍代表另一国军队,琢磨如何布阵,如何前进,如何撤退,两国军队在什么环境下战斗,谁施巧计打败对方,谁用智谋转败为胜,他以极大的热情,以满腔的爱和恨投入学习和钻研之中。公元前368 年赵国进攻齐国,直打到齐国长城。与鄄邑紧紧相依的卫国趁机扩张领土,轻而易举打下鄄邑。
  又过了几年,孙伯灵在冷嫂张罗下与邻村一苏氏贫家女子结婚。第二年,苏氏生下儿子孙胜。孙胜出生不久,赵国又来攻打鄄邑。鄄邑四乡百姓纷纷逃离家园,村道旁、田野里到处是死难乡亲,尸陈露天而没有人掩埋。孙伯灵携妻儿一家逃难时有幸遇上苏氏娘家哥嫂。苏氏与哥嫂邂逅战乱之中,抱头悲泣。伯灵被仓皇而逃,洪水一样不能扼阻的人流裹到无法辨识的一座村寨后,把妻子和儿子安顿好,独自出了村庄。他遥望北方,那是齐国都城所在的方向。都城里,上至齐国君王威王因齐,下至上卿、大夫均是田氏子孙。
  孙氏与田氏本来就是一家人。伯灵想:此时在齐都城的高高围墙里的王孙贵族们有谁知道他们的同族兄弟正为躲避战乱而背井离乡,连一口饭一口温水也吃不上、喝不上啊?一阵冷风袭来,孙伯灵打了个寒战。他突然想到冷家庄。冷家庄才是他的故乡!父亲母亲活着时曾多少次教诲他:“今生今世别忘了冷善人,别背弃冷家庄。”想到这儿,他深情地朝西北方向——冷家庄的方向望去。一片树林挡住了他的视线,一片黄尘遮没了他视线中的半个天。
  他为正处在战乱之中的冷家庄而担忧,为离散的冷嫂一家人和冷家庄众乡亲而担忧。他们还好吗?他们都安全吗?他们能躲过这次战争危险吗?
  孙伯灵想到众乡亲为避战乱而四散奔逃、远离家园,想到妻子儿子柔弱的身体却仍然逃不脱流浪的生活,想到自己一个堂堂七尺男子汉却不能保卫家乡、不能保护乡亲们和自己的妻子儿子,想到自己竟也如常人如兔子一样被战争撵得四乡逃跑,顿时悲愤交加,羞愧无比。想起父亲临死前一只手紧紧握着他的手说的那几句话,想起父亲不知说过多少遍的孙武老爷爷征战沙场、智勇善战、威名远扬的动人故事,孙伯灵感愧莫名、汗颜无地。
  星星布满天空的时候,也正是月亮无光的时候。孙伯灵想,弱国好比是星星,强国好比是月亮。弱国团结起来,一起对付强国,强国的光再强不是也将被弱国的光所掩埋吗?
  孙伯灵摸了摸随身携带的包袱,发现老爷爷留下的兵书残筒还在,心中舒了一口气。
  孙伯灵正了正衣冠,朝着妻子和儿子所在的方向深深鞠躬、长躬不起。
  ------------
第二章
第一节
  公元前362 年,秦又攻魏。魏国在几年里多次被西邻秦国的军队东侵,已失去大片土地和许多重邑。魏惠王竭尽国内军力,与秦军交战于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县南)。如果失去少梁,魏必退至于黄河以东以防秦敌,因此魏国将军公孙痤统兵死守。而秦军恃必胜信心,且几年里几战魏军皆胜,因此,不惜军力猛攻魏邑少梁。一方死守,不退黄河;一方猛攻,必克不回。因此,这一年黄河的这方土地上,百姓逃奔,十村九空,田园荒芜,尸横盈城。最终,秦军攻下少梁,俘虏了魏军将领公孙痤。这一仗以秦军大获全胜而告终。
  就在魏国西方边境线上魏军与秦军战旗飘摇、烟飞火腾、争城鏖战之时,魏国境内中部的颖川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名叫鬼谷的地方,却是一片恬静、和平的景象。
  鬼谷山势险峻,怪石林立,古树蔽日,挂瀑天泻。春天,这里鸟语花香,清泉叮咚;秋天这里果实磊枝,猿飞鹿鸣。山深林密处,洞中居虎豹,树上栖飞禽,土穴卧游蛇,洞底藏鱼虾。四季更替,它们虽也时常以强凌弱,以大欺小,但也能够倚己之长之强克敌之短之弱,而生存繁衍下去,世世不息。
  因此,外面战事连绵、生死难卜,这方大地里的生灵却也能安然度日、和平共处。
  在这方天地里,长年居住着一位老人。他龙眉皓发,面若傅朱,清瘦绝俗,目光如炬,有人说他是晋平公时人,有人推算他一百多岁。可他仍自己耕种粮菜,采集野果,冬闲时,还常下山四方游历,他从不告人自己叫什么,只把鬼谷山视为自身,因此,有知道鬼谷山中隐一居士者,都称他为鬼谷子。
  也有人叫他“王栩”。鬼谷子上通天文,下晓地理,横知诸国,纵明阴阳,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出世高人。
  这天,鬼谷子交待凡个学生读书写字,自己背箩筐,持砍刀下山去了。
  时节虽近炎夏,然而山林阴风徐徐,凉爽怡然。鬼谷子看准山腰处一片齐腰深的灌木林可砍伐,便径直爬上山去。正砍着,忽听有人高声喊他,手搭凉棚朝山坡下张望,鬼谷子见一二十岁不到的后生,身穿一蓝布长衫,发髻高束,脸上虽有几分倦意,且仍然神采焕发、英气动人。鬼谷子见他一面便知此后生是找他的。
  果然,这位年轻人问:“请问长辈,鬼谷先生住在这山里吗?”
  鬼谷子收回目光,所答非所问地说:“仰望高山可以看到山顶,测量深渊可以测到渊底。然而,要知道一个人心里的企图却是不容易的。”
  后生一听山腰这位砍柴的长者出口不凡,心里便有几分惊喜。他上前三步又躬身施礼道:“敢问长辈,您可就是鬼谷先生?”
  鬼谷子砍下一根荆棍,扔到一边,又继续往山顶爬,边爬边说:“眼睛最重要的就是明亮,耳朵最重要的就是灵敏,心神最重要的就是聪明。”
  年轻后生听清了砍柴人的话,不再犹豫,顾不上荆刺划破皮肤,枝杈挂烂衣衫,飞步向山上爬去。他终于爬到了老者身后,拍了拍附在长衫上的土,纳头就拜:“先生在上,请受徒孙孙伯灵一拜!”鬼谷子扔下柴刀,笑呵呵地扶起年轻人。他为一早就路拣一位学生而高兴。笑了两声,他愣了一下,又问:“你说你叫什么?”
  后生又庄重恭敬地说:“先生,晚辈叫孙伯灵。”
  “孙伯灵跟孙武是本家吗?”
  孙伯灵点了点头,说:“孙武是我的老爷爷。”
  鬼谷子用更加明亮的目光注视孙伯灵,看了一会儿,忽然有些伤感地说:“从你身上果然有武兄遗风,只不知武兄的才略是不是就真的承有来人了!”
  孙伯灵既踌躇满志,又感愧莫名。他躬身道:“晚辈正是继承父训,力求弘扬祖辈的才德,不辞辛苦寻找良师,渴望拜先生足下,学习兵法,研习武艺,望先生严格教诲,传授学问,学生徒孙将没齿不忘!”
  鬼谷子应着不再理会孙伯灵,径直下山而去。
  孙伯灵历经一年多的寻找查访,终于走进鬼谷山中访到鬼谷先生。见先生收了他这个徒孙,心里一下子踏实许多。他见先生翩然下山,自己便脱下长衫,拾起柴刀砍起柴来。
  山口的天气一日三变,早晨还是红日高照、清风送爽,不到中午,便云聚山顶,恶风侵骨。孙伯灵见天要下雨,忙收拾砍好的一堆柴棍,用藤条捆好背上肩朝坡下走去。还没上山道,更不要说寻到一处避雨的地方,大雨追逐着他便倾盆而下,不一刻,他浑身就被淋了个透,他连打几个喷嚏,把柴捆又往上背了背,干脆也不寻找避雨的地方,径直朝山里走去。
  山路崎岖且险峻,有的地方,紧倚山石,只能过一人,且需双手攀石缝才能爬上去,孙伯灵不舍柴捆,一步一趋艰难地往山上爬去。当爬到一处仅能供一人空手而上的山石夹缝前时,他不得不放下柴捆,仔细观察地形,认真琢磨起来。先将柴捆举上去,没这么大的力量,再说,山坡高度一人多高,仅他一人也够不着。等待过路人帮一把,他又怕先生在山里等他回去等得着急。因此,他决定先爬上去看看,看有无可以利用的东西助他一臂之力。于是,他手抠石缝,脚蹬石凹处,攀上坡顶。上了坡顶才知道,原来像这种道路前面还有三四处呐!伯灵望了望石坡下淋在风雨中的柴捆,又环顾四周,发现有几根柴藤挂满花朵垂向石坡下。他眼一亮,从腰里抽出砍刀,走到藤前,三五下砍断藤条,正要把一端系在一棵大树下,忽见风雨里有一彪形大汉,腰挎大刀,身背包袱,冒雨正往山上爬。
  伯灵喜出望外,冲山坡下喊道:“这位大哥,能否帮我一把?”
  进山人先是一惊,并下意识地手扶刀柄,一副常备不懈的神情,后见山腰处并无强人,只有一个瘦弱书生喊他,这才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回答道:“什么事?”
  孙伯灵说:“大哥,能否帮我把这根藤梢系在那捆柴火上?”
  进山人见相求之事甚小,于是爽快答应,并说:“我帮你系上,你可告诉我一件事?”
  伯灵笑了:“大哥,你就是不系,问十件事我也回答你。”
  进山人把藤梢系在柴捆上,直起腰问:“鬼谷山就是此山吧?”
  伯灵说:“正是此山。不知大哥可是寻鬼谷先生?”
  进山人又一惊:“你怎么知道?”
  伯灵说:“大哥有所不知,我也是寻鬼谷先生来的!”
  进山人有所不信,问:“既是寻师,为什么砍柴在此?难道拜鬼谷先生学艺还要负一大捆柴荆作学费吗?”
  伯灵笑道:“当然不是。我只是顺便之劳,并不妨拜师之事。”说罢见进山人在雨中有些焦急,便急忙用力拉扯藤条,这个办法果然见效,那捆柴下一会便徐徐升到石口,可由于柴捆枝杈多,且参差不齐,因此,伯灵拉了几下也没拉上石缝。
  进山人在底下沉不住气了。雨水不停地浇在他身上,山风吹来,他不住地打着哆嗦,等了一会,仍不见柴捆被拉上去,他喊道:“喂,你拉不上去,干脆放下来,堵着山道我怎么上去?”伯灵的手臂有些酸软,力气耗去多半,他仍不肯松手,说:“大哥,你帮我把柴捆竖过来,我拉上柴捆也好拉你上来!”下面那人将柴捆转了个方向,伯灵一使劲终于把那捆湿柴拉上石缝。
  正要空出手去拉石坡下的人,却见那汉子“噌噌”几下就攀上山来。
  走到跟前,伯灵才看出来人神采奕奕。伯灵忙施礼道:“小弟伯灵,敢问大哥尊姓大名?”
  来人想继续赶路,尽早拜在先生门下,于是只简单地拱了拱手说:“免贵姓庞名涓。请小弟谅解,我求师心切,不想在此浪费时间。请原谅!”说罢继续朝山上攀去。
  孙伯灵本想借助这位进山人的力量,一步步、一阶阶地将柴捆吊上山去,可不想这位大哥并无意帮忙。因此,目送这位叫庞涓的求师人远去,孙伯灵在风雨中释然一笑,从柴捆上解下藤条,仰望又一石口,寻找可以挂藤的树杈。
  ------------
第二节
  在山口与孙伯灵相遇的这位彪形汉子不是别人,正是后来任魏国大将军的庞涓。庞涓,自幼出生在官吏家中,几辈人等均多为官吏。然而,数尽族中亲疏,皆无一人位居高官。因此,在战国时代这一多事之秋他父亲、叔叔、伯伯见他自小就有聪慧灵气和豪侠胆略,便竭尽全力培养他识字习武,研法明礼。从少年时代,他就开姓四方拜师学艺,走过不少名山大川,拜过许多名师高手。但是,一心想成就大事业的庞涓,在详细分析了几个强国的国情形势后,觉悟自己要有大成就就必拜懂得兵法打仗的人为师。于是,经过四方拜访,终于打探到鬼谷山中鬼谷先生的大名。
  庞涓急匆匆攀上山,见一个山洞前有几个书生模样人,便向他们打听鬼谷先生,几个书生说他们正焦急等待鬼谷先生回来呐!正巧,另几个外出寻找的书生回来了,都说没找到鬼谷先生。
  庞涓问:“先生干什么去了?”
  众书生答:“砍柴去了。”
  庞涓吓了一跳,心里说声“坏事”,拔腿又冲进雨中,向来路跑去。可跑了不足十步,他又站住了。他问众书生:“先生有多大岁数?”
  一个书生说:“一百多岁吧!”
  庞涓回到山洞中,庆幸自己没有贸然去认刚才路遇的那个砍柴人。他脱下衣服坐在火堆前烤着,耐心等待鬼谷先生。
  鬼谷先生此时正盘腿坐在风雨之中,双目紧追山林之下的新徒弟孙伯灵。
  孙伯灵的一举一动均在鬼谷子的视线之内。遇暴雨而不惊,逢狭路而不躁,被人弃而不沮,此乃成就大事业的必备品德。鬼谷子在心里称赞着孙伯灵,为自己逢遇孙武后人孙伯灵而欣喜万分。
  经过不懈的努力,孙伯灵终于将柴捆一级级、一步步地弄上山去,并循路背进山洞。走进洞中,见叫庞涓的正在烤衣服,便想上前招呼,忽然身边人冲洞外喊“先生”,孙伯灵忙回身,见风雨中款款走来鬼谷先生。他这才意识到,先生扔下柴刀翩然下山其实是给他出的第一道难题;砍了柴火后如何上山是第二道难题。
  再看满脸微笑的老先生,孙伯灵知道,先生对他做的这两道题都非常满意。
  果然,鬼谷先生换了干爽衣服后即召孙伯灵和庞涓。
  他对孙伯灵说:“今天为师为你出了三道题,你都做得很好,我很满意。只是今后记住,坚强不怕邪恶固然重要,却不可太心善。今天那捆柴扔山下等天睛了再去取也是可以的。”
  孙伯灵当然想过将柴扔山下,等雨停或天睛后再弄上山,但当时顾虑先生等他着急,又耽心山上没有柴烧,因此才坚决把柴弄上山。听到先生教诲,他点了点头。只是,先生说的三道题中的第三道题不知指什么。正要问个明白,只听鬼谷先生对庞涓说:“你叫什么?也是来学艺的吧!”
  孙伯灵见庞涓很恭敬地跪地拜道:“徒儿姓庞名涓,恳请先生收晚辈为徒学艺!”
  鬼谷先生没有马上说话,背着双手在洞中踱了几个来回,转回身说:“庞涓,为师今天只为你出了一道题,可是,你的回答为师不甚满意。不过,毕竟今天是头回见面,咱们来日方长,望你今后多学习孙伯灵,做成小事才成大器。”见庞涓有点不高兴,鬼谷先生换了个话题说:“今后你俩多学习别人,用心学艺,有朝一日下山为官,无论为哪一国栋梁,都不可辱没鬼谷山的荣誉,不可辱没为师教你们学习本领的一片心意。”
  庞涓、孙伯灵纷纷跪拜道:“先生放心,学生谨记教诲!”孙伯灵这时才突然明白,鬼谷先生所指的第三道题是指他在庞涓弃他而去之后所采取的怎样的行动。
  离开鬼谷先生,庞涓叫上孙伯灵走出山洞。
  洞外,雨歇风停,天空一片晴蓝,山林一派寂静,树梢间只有几只燕雀叽啾跳跃。
  庞涓很真诚地说:“孙兄初来便得到鬼谷先生称赞,可见孙兄比我才高一筹。如若不嫌,我想与孙兄拜为兄弟,以后无论在山上学艺,还是下山仕官,都好彼此照应,不知孙兄意下如何?”
  孙伯灵喜出望外。他万没想到,在失去父亲、母亲及两上哥哥,离开妻子爱子之后,竟遇上庞涓这一豪侠之士愿与他结拜为兄弟!
  庞涓说:“咱们到天黑后,择一好去处即结拜盟誓,你看可好?”
  孙伯灵激动地点头应承下来。
  入夜,两个年轻人躲过其他人的视线,悄悄来到山背阴处。庞涓白天早已侦察好,见这里有草有花,且背人耳目,山石一旁还有条小溪清澈透明流向山腰。
  走到一片草坡前,庞涓说:“就在这儿吧!”他先用土堆起三捧土,然后将三根树棍插在土堆上,并说:“这就代表咱们燃起的三柱香。”
  两个人虔诚地跪在“三柱香”前。
  孙伯灵说:“可惜没有酒。”
  庞涓眼一亮,说:“没有酒,有泉水;咱们以泉代酒别有滋味。”
  庞涓话没说完已抽刀在手,说:“孙兄,我庞涓与兄拜为兄弟可是真情实意。后又听说孙兄就是吴国大将军孙武的后代,小弟我更觉三生在幸!我与孙兄拜为兄弟后,我庞涓的名字和孙兄的大名就连在了一起。今天我歃血盟誓,让孙兄见识我的真情厚义。”说完,把刀放在手腕处,只一划,伯灵看见庞涓手腕处有血流出来。孙伯灵非常感动,正欲表示什么,又听庞涓说:“皇天在上,请受我庞涓一拜!我庞涓今天与孙兄结拜兄弟,今后就是赴汤蹈火、粉身碎骨也绝不辜负孙兄!如若悖誓,皇天有眼,叫我庞涓死于乱箭之下、乱刀之中!”
  孙伯灵热血沸腾,眼含热泪捧起滴有庞涓鲜血的泉水一口喝下。
  他接过庞涓手中刀,也在自己手腕处轻轻一靠,感觉热乎乎的鲜血已流淌下来,他说:“皇天在上,也受我孙伯灵一拜!我与庞涓结为兄弟,今后就亲如手足,亲同骨肉。手足不相欺,骨肉不相凌,我如悖弃天理,皇天严惩!”
  两个人又喝下滴有孙伯灵鲜血的泉水。
  庄严的时刻过去后,庞涓仍不想歇息,他介绍自己的身世,又详细了解孙伯灵的家世。很为孙兄难过了一阵后,他说:“今天的日子我将没齿不忘,望今后仁兄在鬼谷先生面前多为我美言,不至于让先生失望,也好在先生这里学到更多的真本事。”
  孙伯灵说:“贤弟放心,今后咱俩既是同学,更是兄弟,何况我比你大,哪有不帮贤弟之理。只是我才疏学浅,有求教于贤弟之时,还望不吝赐教!”
  夜深了,两个年轻人还不想散去,他们从魏国说起,说到齐国,说到楚国,说到秦国,说到赵国、燕国、越国,说完了七个强国,又说宋、鲁、郑、卫、宫、邹、周、杞、蔡、郯等小国。小国因为国力薄弱,经济不发达,因此都难逃被大国吞吃兼并的厄运。大荔国(今陕西省大荔县东)早在公元前461 年即被秦国吞并;蔡国(今安徽省寿县北部)于公元前447 年被楚国兼并,后二年楚又灭了杞国(今山东省安邱县东北),又十五年后,楚国又灭了莒国(今山东安邱、诸城、沂水、营,日照等县);越国于公元前414 年灭亡腾国(今山东省腾县西南),第二年,又灭了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西南);齐国不断侵略鲁、卫两国(鲁,今山东省东南部;卫,今河南省、山东省之间的北部一部分);魏于公元前406 年越过赵国攻占了中山国(今河北省宁晋、柏乡、临城、徐水、满城、顺平、唐等县间)。……你侵我夺的战争数不胜数,朝秦暮楚的敌友阵营变化无常,被兼并吞没的小国无力回天……争地,则尸横遍野;争城,则尸垒城高。这就是战争,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生。
  孙伯灵不胜感叹地说:“战争这东西可不是好玩的。战不胜,就危害国家,就要割让土地,百姓就要遭灾。因此说,打仗是国家大事,是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不能掉以轻心。”
  庞涓赞同道:“仁兄说得极好,只是战争不是由我们来掌握的。打与不打,什么时候打,在哪里打,怎么打,恐怕都不是你我能说了算数的。”
  孙伯灵想起自己被逃离战火的人群挟裹着从大路涌上小路,从小路涌向田野,想到死去的亲人,想到不知是否已回到鄄邑故乡的妻儿和不知死活的大哥,他叹道:“贤弟说得也很对。可我觉得,我们既来拜鬼谷先生为师学习兵法,学习战争之道,就要学会把握战争的本领。打与不打,怎么打,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打,怎么打,都要力求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置敌于死地,才能预见战争的胜利,从而扼制不义战争,使家乡一方人民安居乐业。”
  庞涓为孙伯灵有如此宏大志向而感动,赞叹之余,又深感自己远远不如眼前这位初识的孙兄。
  ------------
第三节
  时光荏苒,转瞬到了第二年。
  冬去春来,又是花开的季节,孙伯灵勤勉学习、刻苦攻读、认真研习,每次鬼谷先生提出问题,他都细心琢磨,独立思索,回答时更是极周密、详细、深刻,许多次让鬼谷先生喜出望外。随着时间的延续,鬼谷先生更加喜欢孙伯灵。
  庞涓的学习精神不比孙伯灵差。自那天与孙伯灵结为兄弟后,他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孙伯灵不但在人品上比自己强,在对战争的把握,对战术的运用,对计谋的实施等诸多方面均比自己强许多。他时刻警醒自己:务必向仁兄学习,不可落后。本着这种精神,他白天、晚上刻苦读书,刻苦钻研,有几次半夜了,硬把孙伯灵叫出石洞探讨请教战术方面的问题,感动得孙伯灵几次在鬼谷先生面前称赞庞涓对学业的兢兢业业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鬼谷先生渐渐打消了厌弃庞涓的念头,授课传艺也逐渐与孙伯灵同步进行。这一改变是在去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决定的。那天,鬼谷先生又见庞涓捧着书独自到涧边溪水一旁山石上坐下,借着林间透过来的夕阳的光芒捧书而读。鬼谷子顿生恻隐之心,并暗责自己对庞涓可能要求太严格了,年轻人有时表现得自私、急躁点似也是人之常情。他觉得应当改变对庞涓第一天上山时的不良印象,因而给庞涓的课加速上了几课,以期其赶上孙伯灵。
  为了让庞涓享受与自己一样的“待遇”,孙伯灵曾多次找鬼谷先生替庞涓说情。原来,那天,当鬼谷先生第一天见孙、庞二人时即有意要看看他的这两个新徒究竟能不能成大器,孙、庞二人均不知道。孙伯灵是出于内心而把自己认为应当承担的责任完成好,于是,他砍好柴,并尽一切力量把柴弄到山上,把柴背到了山洞里。庞涓也是出于本能而不顾初识的同学遇到困难,只一心眼想拜上鬼谷先生,因此,他弃孙伯灵不顾自己先爬上山,并且丝毫没有愧疚之心。事后,孙伯灵明白鬼谷先生所指的第三个问题即庞涓弃他先走,但伯灵并不怪庞涓那天离开他,而没有帮助他,他只后悔当时不知道先生正注视他俩,否则,他无论如何也要强留下庞涓,和他一道把柴背回来。
  直到今天,这件事虽然过去很长时间了,但是,庞涓仍然不能释怀。他感谢鬼谷先生终于把他与孙伯灵同视高低,更感谢仁兄伯灵以宽厚仁义之心待他。但他内心深处仍然有一点自卑,那就是,他的家庭从没有出过一个如孙武一样既能统兵打仗,又能著书立说的名家贵族,更不要说与齐威王等尊贵的君王为亲族了。当然,这些只有孙伯灵有。孙伯灵全有!
  庞涓感到只有磨砺自己的意志,刻苦研习兵法,积极积蓄力量,有朝一日下山为魏或为别的国家当将军,统帅军队,自己才可以扬眉吐气,才可以与他孙伯灵平起平坐。
  这种种的矛盾、思虑及理想时常折腾着庞涓,有时是荆棘,他在这片荆棘面前无所事从;有时又是金鼓,他不得不加紧学习、刻苦钻研,不敢有半点懈怠。就这样,他既清醒又矛盾地度过了一年的光阴。
  四月的一天。一个下山去买粮的同学告诉庞涓,魏国把首都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来了!并向庞涓描绘他看到的轩辕銮驾、涂金描银、战旗蔽天、一泻百里的壮美景观。
  这个消息令庞涓一夜未眠。半夜,他一个人爬起来悄悄出了石屋。外面很冷,山风刮来,他连打几个哆嗦。他登上一处山坡朝东北方向眺望。天黑沉沉不见五指,眼前什么也看不见。可庞涓心明眼亮,他在心里看清了大梁城里正烛火辉煌、歌舞翩迁、美女如云、酒盏横举。
  庞涓从没进过王室的宫中,没见过他们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但是,他会想,会假设。他甚至想,假如他现在去晋见魏王,向他提出富国之道、强兵之道,他一定会委他以重任。真有这一天,那王宫生活离他还远吗?
  庞涓把自己的未来总设计得十分美好,期望过高贵生活和期望成就栋梁之材是相一致的,因此,为了这个目标,庞涓更加刻苦学习兵法。
  几天后的一个黄昏,鬼谷先生坐在一块山石上看几个学生练习剑术。几个学生有的在树林洼地里,有的在朝阳的山坡上。他们手舞双剑或单剑,时而如燕子上下翻飞,左扫右剪;时而像疾火流星变化多端,瞬息难捕。夕阳照在山林里,照在远山近溪上。远山,层林尽染,由近及远逐次现出变化多样的色彩;近溪,流水潺潺,一路叮咚去向山涧深处。鬼谷子望着他的学生们认真做功课,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鬼谷子在这山里住了多久,他已记不清了。世外的尘嚣、功名的引诱都不能使他动心。他自从隐居这片山林后,养身修性、研读兵法、著书立说、收徒授课、种菜收粟便是他生活的全部。他虽然身在尘世之外,但对于尘世之中的国家,君王、政治、经济和战争却心如明镜一般是非分明,曲直有度。
  自他隐居后,各国的不同主张的学者都纷纷慕名来拜会他。有的是过去结交的朋友,有的虽未谋过面却听友人提起过,因此,鬼谷子可谓身居深山中,胸怀魏,赵、韩、燕、齐、楚、秦。他收徒授艺的目的也正是把自己的才智本领通过徒弟们去献给社会,作用于国家的强盛发展。
  鬼谷子望着他这几个学生,揣测着谁将来可以领兵打仗,谁将来可以作国相,谁也许一事无成。想着,看着,不觉有些困乏之意。他起身欲回屋去休息,却见孙伯灵和庞涓不练剑术,立在树林里争论不休。鬼谷子起身朝他俩走去。
  孙庞二人见鬼谷子先生到了跟前,忙收住话口,叫“先生!”
  鬼谷先生问:“我看你们争论得脸红耳赤的,什么事?说给我听听。”
  庞涓退后几步,谦恭地说:“先生,我们没争什么。”
  鬼谷先生又问孙伯灵:“怎么,不想让我长长知识?”
  孙伯灵忙回答说:“先生您误解了。我和庞贤弟在议论您上午留的思考题。”
  鬼谷先生高兴起来,他为他的这两个学生如此兢兢业业而振奋。他说:“那就赶紧说给我听听。”
  庞涓见鬼谷先生以赞许的目光期待他和孙伯灵,就想不能让先生小视了自己,于是抢过话题说:“先生,我和仁兄伯灵讨论的问题是您上午讲解的《道德经》中‘俭武’篇和‘偃武’篇。”
  鬼谷把两个学生招呼到身边,席地而坐说:“来,细说给我听听。”
  庞涓坐于鬼谷先生右边,孙伯灵坐在鬼谷先生左边。庞涓对伯灵说:“仁兄比我有见识,还是仁兄先说。”
  孙伯灵采取的是后发制人的策略,因此鼓舞庞涓先说。庞涓不知是计,正巴不得鬼谷先生听自己阐述,“先入为主”,因此,孙伯灵话音未落,他就侃侃而谈起来。
  庞涓说:“老子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还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意思是说:用‘道’辅助君主的人,不靠兵力逞强于天下。又一句的意思是:兵器呵,这不吉祥的东西,谁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我这样解说对吧?先生?”
  鬼谷先生点头赞同。
  庞涓又说:“我就不赞成老子的说法,如果能够用仁义、用善和柔或所谓的‘道’治理天下,那么,几百年来,这么多的贤明君主怎么就没有一个能把国家治理好,不使国家被别人兼并的呢?可见,‘不以兵强天下’只是老子前辈的一个愿望。现在社会,各国战事频繁,别说每天,就是每个时辰都有人虎视眈眈地注视着你,看是不是有机可乘、有利可图。就说周桓王元年(公元前719 年),郑庄公为报桓王免其乡士之职的怨仇,率军攻打宋国,捎带把戴国(今河南商丘市)吞井了,一回手,又把宋、卫、蔡三国人马打个落花流水。至此,庄公开春秋兼并之先河。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 年)
  周天子为整顿纲纪,恢复王室威信,起诸侯之兵伐郑。庄公不惊,以击弱的原则迎接王师。庄公之军先出击战力最弱的陈国军队,又击蔡国、卫国军队,随后攻击王师左右两翼,然后从两翼包围进攻王师,把王师打得弃甲曳兵而逃,桓王中箭负伤。庄公自此远交强齐,近攻卫、宋、戴、陈、许等诸侯,成为春秋初期之首霸。这能说他不是以兵强天下吗?能说他不是靠军队,靠手中的武器来建立霸业吗?以仁,以‘道’只会挨打,只会白白等着别人来收取地里的庄稼,占领本国的城邑,掳掠本国的人民。因此,依学生理解,要成就大业,就要依靠军队,依靠战争,依靠武器,只有这样才能使土地不被别人抢占,人民不被别人驱使,国家不被别人吞并。这是学生对上午先生所教的圣人学说的一点浅薄理解,望先生赐教。“
  庞涓的阐述,初听似有道理,但经不起推敲。鬼谷子不用细想,在心里就已全面否定了庞涓的理解。假如说鬼谷子曾经喜欢过庞涓,不如说曾注意过庞涓的学习精神。他从来没指望这个学生会有所成就,会对哪个国家有所贡献,会给他这个当先生的带来荣誉。这时他把目光落在孙伯灵身上,想听听他的理解。
  庞涓对战争的理解可谓经过了深思熟虑。今天敢于坐在鬼谷先生面前陈述自己的观点,也是鼓足了勇气的。学为所用,这是最浅显的道理。他拜于鬼谷先生足下学习兵法剑术,就为有朝一日谋取功名、光宗耀祖。学习兵法就为将来统帅军队,征战沙场,没有胆略、没有勇武气概是万万成不了大事业的。庞涓回答完先生,不觉身上出了一层冷汗。他望着鬼谷先生,等待先生赞扬他的见解独到深邃。然而,鬼谷先生只是皱了皱双眉,什么也没说。
  听见先生让孙伯灵谈理解,他心里泛起莫名的酸楚。为了不让先生看出他的不悦,他也催促着孙伯灵说:“仁兄,该你说了。”
  孙伯灵并不十分想在鬼谷先生面前高谈阔论对老师授课的理解,尤其不想在先生面前阐述与庞涓完全不同的看法。因此,他不好意思地对鬼谷先生说:“我还没有考虑好,今天就不说了。等我有了想法一定向先生汇报。”
  鬼谷先生摇着头说:“不可能没考虑好。该不是怕我学到你的本事吧?”
  孙伯灵羞愧难当,急忙说:“先生过谦了!学生实在是没有想好。”
  鬼谷先生仍然不信:“那就简单告诉我,庞涓的说法你称赞吗?”
  庞涓知道孙伯灵的观点与他的想法相差甚远,因此只期待鬼谷先生的最后裁决,并不想听孙伯灵说些什么。然而,他万没想到,孙伯灵说:“我赞成庞涓的说法。”
  鬼谷先生锐利的目光如剑一般射向孙伯灵。
  只一眼,鬼谷先生就将孙伯灵的五脏六腑看个透明:孙伯灵在违心地附合庞涓之说,在有意维护庞涓的威信!他不想让先生看出他比庞涓才高一筹、学加一等。可是,即使这样,对庞涓也不会有丝毫教益,而对于伯灵自己将失去一次向先生求教学习的机会。鬼谷子在心里说:孙伯灵呵孙伯灵,你心地太善,即使满腹学问、浑身武艺,又怎么能统兵打仗,惩恶扬善?
  鬼谷子看看天色已晚,伸了个懒腰,说道:“今天就说到这吧,我累了。”
  说完起身朝石屋走去。
  孙伯灵明白先生的心意。他知道鬼谷先生对于他所寄予的是如何厚重的期望!他坐在地上没动。他十分惭愧,为了不使同学丢脸,而失去先生的信任不是因小失大吗?如果因此而得不到先生的青睐,那么,他在这里的使命就到此完结了,就凭现在本事,他又能干什么呢?他深知自己浅薄,深知自己要学习的知识太多,他在心里责怪自己做错了事。
  庞涓见鬼谷先生对他的认识没留一句话,似像生孙伯灵的气拂袖而去,心里也迁怒起孙伯灵。他说:“仁兄,我一直对你很敬重,敬重你的人品和才智。可是今天,我不得不重新认识你!”说完,也拂袖而去。
  孙伯灵被先生和同学抛弃在草地上,羞愧得无地自容。
  直到太阳落到山那边,他仍然坐在草地上检讨自己。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