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由秦至清的中国帝王

明月照西楼 (现代)
由秦至清的中国帝王
作者: 明月照西楼
第一部分:千古一帝秦始皇
前言
  在古代,帝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法律制定权、行政决策权和军事指挥权等,权力至高无上,惟我独尊。从轩辕黄帝到辛亥革命一声吼,推翻帝制,将“帝王”、“皇帝”扫入历史垃圾堆,前后约5000年,中国共出了300多位帝王。
  其间到了秦始皇建立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以后,感到称王称君已不过瘾,于是最先确定,也最先使用“皇帝”这个名称,取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之意。在古代,皇帝代表着至高无上、九五至尊,代表着权力的巅峰和人生事业的顶峰,当然也包括享乐的巅峰和享受的极致。皇帝是政教合一的领袖。皇帝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和神化的外衣,他们是“天”之子,他们的皇位是“君权神授”的,是代表上天统治人间的芸芸众生、凡夫俗子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人间的一切都归于他们,属于他们。如果他们愿意,他们能够享受到世界上一切最好、最美的东西。他们有许多只有他们才能够使用、拥有的东西。他们说的话是“金口玉言”,就连他们的长相都与众不同,相传:尧眉八采,虞舜重瞳,黄帝龙须,伏羲马口,刘备双臂过膝,萧衍两胯骈骨顶端高高隆起,身上不时发出神异的光彩,杨坚遍体龙鳞……总之是帝王自有异相,不然怎么能君临天下呢?
  实际上从历史上看,大凡专制皇朝,开国的第一、二代皇帝大都还过得去,到了第三代、第四代,往往开始变坏。“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过着锦衣玉食的小皇帝生活,无人监督,脱离实际,不知也不关心民间疾苦,不知创业艰难,更不知守业艰难,不变坏也很难。
  既然当皇帝能有这么多好处,无怪乎“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了,为了皇位,究竟上演了多少子弑父、臣弑君、兄弟阋墙、互相斫杀的骇人听闻的悲剧,恐怕很难准确地统计了。在封建专制的淫威下,善良的人们只知对皇帝顶礼膜拜,把宫廷看得无比神圣。殊不知,宫廷决不是圣洁的殿堂,皇帝也不是天之骄子。宫廷里充满了污垢、阴谋和血腥。所谓君臣大义、人伦大防等等,只不过是防范百姓的樊篱、禁锢异端的锁链罢了。
  即使到了今天,帝制已被推翻近一个世纪,但许多人仍有着浓厚的“皇帝情结”,他们对“皇帝”情有独钟、念念不忘,使得皇帝们得以借尸还魂,整日在银幕荧屏上搔首弄姿、大出风头,于是人们从中知道了一些历史教科书上所从来不记载的宫闱秘事,如秦始皇与荆柯的三角恋爱,唐玄宗与杨玉环的千古一爱,武则天原来是位最早争取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伟大先驱,雍正爷是位反腐败的斗士,他的儿子乾隆皇帝则一会儿是武功卓绝的“四爷”,一会儿又成了和善仁慈的皇阿玛……不仅如此,既然皇帝代表着最高、最优、最好、最美,那么移之自己的产品、商品,不就可以说明自己产品、商品的品质了吗?因此,“皇帝”这个头衔深受商家的宠爱、厚爱,商家动不动就宣称自己的产品是业界的“帝王”,于是“霸王”、“画王”之类的广告满街飞,“宫廷秘方”、“御用”之类的宣传甚嚣尘上。
  当然,今天人们再谈起皇帝早已没有生活在封建王朝那时候那么多的禁忌、讲究、忌讳,乃至神圣、虔诚了,不管怎么说,人们早已剥去蒙在皇帝身上的“神化”外衣,更多地从“人”的角度来看一看以前人们只能“仰视”的皇帝,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
  古代绝大多数人是没有机会做皇帝的,对于现代人来说这更是一种奢望,所以人们往往对皇帝充满着无数的艳羡和无穷的想象,而对于那些“亲自”做过皇帝的来说,做皇帝却又是甘苦自知,不足为外人道的。就拿死来说,对一般人,寿终正寝算不得什么奢望;但一个皇帝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很难了。考之历史,在这200 多个皇帝中,不得好死的皇帝就达70多位。
  比如被杀死、或被逼自杀的皇帝就有:秦二世胡亥,秦王子婴;西晋的愍帝司马邺;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因戏言要废黜张贵人,被张贵人派侍女用被子闷死),他的儿子司马德宗(被刘裕派人勒死),司马德宗的弟弟司马德文(被刘裕派人捂死);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前废帝刘子业、后废帝刘昱,齐萧昭业、萧昭文、萧宝卷,梁武帝萧衍(被饿死),萧纲,萧绎;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焘,孝明帝元诩,孝庄帝元子攸(被缢死),节闵帝元恭、安定王元朗;北齐的高殷,后主高纬,幼主高恒;西魏的恭帝元廓;北周的宇文觉;隋朝的文帝杨坚(被儿子杨广杀死),杨广(被宇文化及杀死);唐敬宗李湛、他的弟弟唐文宗李昂(都是被宦官杀死),唐昭宗李晔(被朱全忠杀死);后梁的三个皇帝朱全忠、朱友珪、朱友贞都是被杀;后唐的李存勖、李从厚被杀,李从珂自焚而死;后汉的刘承祐;辽穆宗耶律璟;金朝的完颜亶、完颜亮、完颜承麟被杀,完颜守绪自缢而死;西夏的元昊被儿子杀死,末主降蒙被杀;元英宗;明思宗也就是崇祯帝系自杀。
  被毒死的有:西汉的平帝刘衎(被王莽毒死);东汉质帝刘缵(被梁冀毒死);西晋的惠帝司马衷(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死),晋怀帝司马炽(被刘聪毒死);北魏的献文帝拓跋弘(被冯太后毒死)、元修(被宇文泰毒死);东魏的元善见(被高洋毒死);西魏的废帝元钦(被宇文泰毒死);北周的宇文毓(被宇文护毒死),唐哀帝(被朱全忠毒死);元明宗(被文宗毒死)。
  直接因纵欲过度而死的有:汉成帝(宠幸赵飞燕和她的妹妹赵合德,荒淫过度而死);北齐的高洋(因酒色过度,不能进食而亡)。间接因纵欲而死的就无法统计了。
  因服丹药中毒而死的有:东晋哀帝司马丕;唐太宗李世民,唐宪宗李纯(或说被宦官杀死),唐穆宗李恒,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明世宗朱厚熜。死得不明不白的有明惠帝朱允炆,明代宗朱祁钰,明光宗朱常洛;清雍正。
  而从人的角度来看这些皇帝们,可知这些皇帝的性情、脾气、性格、才华、手腕也是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有明君、暴君、昏君、庸君……,他们的兴趣、爱好更是五花八门、光怪陆离,有喜欢做和尚的皇帝,有喜欢当木匠的皇帝,有喜欢吟诗做赋的皇帝,有喜欢书法绘画的皇帝,有喜欢微服私访的皇帝,当然也有以杀人、折磨人为乐的皇帝……相信他们之中许多人如果不是皇帝的话,可能会是一个很不错的艺术家、文学家,可惜“皇帝”这个名号“毁”了或“误”了他们的一世英名。
  他们之中有可恨、可耻之人,也有可爱、可怜之人。
第一部分:千古一帝秦始皇
人文始祖轩辕黄帝(1)
  黄帝是传说中上古帝王轩辕氏的称号,相传他有25个儿子,分别得12个姓,后来的唐、虞、夏、商、周、秦都是这12姓的后代。不仅中原的汉族这样说,北方的匈奴、西边的羌族、南方的苗、戎、狄、毛等少数民族,也都自称是炎黄的子孙。所以,黄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说时代,黄帝就是中国传说时代的一位英雄人物代表,人们在他的身上集中了古人的各种优点、诸多创造,他带领中华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开启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先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源头,因而被奉为人文始祖。
  在中国的历史纪年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只能从距今4000年前的夏代算起,而夏以前的“三皇五帝时代”因无地下文物考古资料,所以只能凭借传说。在这些传说中,尤以黄帝的传说最多,也最引人关注。后来经过文人、学者的记录和加工,散见于先秦的一些文献中。直到西汉司马迁写那部伟大著作——《史记》的时候,才对这些文献进行了整理,使今天的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知道我们祖先的事迹。
  据史学家研究,在中国古史五帝传说的记载中,五帝时代可分为两大阶段,五帝前期以黄帝为代表,其主要活动地域多在北方。黄帝时代是“龙战于野”的时代,黄帝战蚩尤于涿鹿之野,在今河北省北部桑干河流域,黄帝族“迁徙往来无常处”,黄帝率兵与炎帝作战的“熊、罴、貔、貅、(豸旁加区)、虎”,一般认为是黄帝部族内以野兽为图腾的诸部落的名称,故有黄帝“号曰有熊氏”、“黄帝为有熊”(《史记·五帝本纪》)等记载。这些记载,都颇具北方游牧和狩猎民族色彩。
  然而,这些传说多年来一直缺乏考古实证。近年来,随着辽河流域红山文化考古的不断深入,考古工作者先后发现了20余件形似熊龙的玉玦,这种玉雕熊龙是红山文化玉器中最多的种类之一,也是红山文化玉器中四大主要类型(即马蹄形玉箍、勾云形玉佩、方圆形玉璧及以玉雕龙为主的动物形玉)中最具形象的一种。
  这类玉雕熊龙除在辽宁省牛河梁及附近建平县出土较多以外,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和西拉木伦河以北的巴林右旗、巴林左旗以及河北省的围场县都有出土,其分布面覆盖了红山文化分布区的大部分。可见,玉雕熊龙在红山文化玉器中的地位非同寻常。
  据考古专家研究,红山文化及其所在的辽西地区,是中国东北文化区的一部分,又是东北文化区与中原文化区交汇的前沿地带。东北文化区的经济生活是以渔猎为主,熊崇拜本是渔猎民族所特有的习俗。红山文化以熊为主要崇拜对象,正反映了东北渔猎文化的地域特性。而这种熊崇拜恰好与古史记载中“黄帝为有熊”的传说相吻合。
  红山文化玉雕熊龙的确认和以熊龙为动物神主神学说的提出,为古史中有关黄帝传说的记载和考证提供了一个重要实证。神奇的玉雕熊龙,也许是解开长期以来扑朔迷离的黄帝乃至五帝传说的一把钥匙。因此,根据这些年的考古发现,人们相信黄帝可能实有其人,是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公社时代中原地区的一位部落联盟首领。他通过战争,使中原各部落实现了联合,并做了许多好事,因而在古人的口传历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黄帝为什么叫“黄”帝呢?古书里是这样解释的:《淮南子》一书中说:“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帮助)后土(管土的神),执绳(法)而制四方”。这就是说,因为黄帝是管理四方的中央的首领,他专管土地,而土是黄色的,故名“黄帝”。还有一种说法,黄帝,古书也写作“皇帝”,它的意思是“黄天上帝”,“皇”是“帝”的形容词,形容“帝”的光辉伟大。黄帝本来是“皇天上帝”的意思。有些古书把“黄帝”这两个字径写作“皇帝”,表明了黄帝的神格。古时候的国君都不称帝,从周代开始称“王”,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他觉得称“王”不过瘾,才开始称“皇帝”。
第一部分:千古一帝秦始皇
人文始祖轩辕黄帝(2)
  据史籍记载,他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号有熊氏,是少典之子。公元前四千八百五十六年前,在今河南省新郑市区北关的轩辕丘有个龙图腾部落,部落首领叫少典氏。他是伏羲帝和女娲帝直系的第七十七帝,他的夫人有二:一是任姒(女登),二是附宝。她们是姐妹,都是有硚氏之女。
  有一天,附宝看见一道大电光闪耀着缠绕北斗星,把宇宙整个照得通明透亮,顿时腹中有感而怀孕。在孕育了二十五个月之后,她在青丘(轩辕之丘)生下了黄帝,因此取名轩辕。对于黄帝为什么又名轩辕氏还有另一种解释:黄帝曾发明一种车战法,打仗的时候,将士都站在战车上;停战休息时,将战车连接起来,围成一圈,指挥员在中间,只留一个空当作为出入的门,起到了保护指挥员的作用。古人把带有布幕的战车叫“轩”,把两辆战车中间的空当叫做“辕”,因为黄帝是这种车战法的发明者,所以后人便把黄帝叫做轩辕氏。
  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智慧过人。传说他是黄龙体,有四张脸,先后打败了无数的敌人,最后在鼎湖乘龙登天,安坐在天廷的中央,做了中央的天帝。他手里拿着一条绳子,和他的属神后土,共同统领四方。其他四方分别是:东方太昊,属神句芒;南方炎帝,属神祝融;西方少昊,属神蓐收;北方颛顼,属神玄冥。这样随着黄帝和四方天帝的确立,一幅完整的神国组织图便绘制成功了。
  同时,还经常有百神来朝见他,他也经常派这些神替他做事。天上的雷雨归他主管,他能使天空发生14种变化,使阴气和阳气相互交感,震动为雷,激荡为电,交和为雨,发怒为风,乱而为雾,凝结为霜,分散为露,聚拢为云,升腾为虹霓……(见《太平御览》卷六引《天文录》)。由此可知,黄帝作为神话形象,奇异荒诞。他有超自然、超人的本领,这是历来神话创作者的夸张。实际上所谓黄帝四面,无非是表示他对四面八方的动态都很注意了解,方有每战必胜的可能。
  黄帝生活的时代还是部落、氏族聚居时期,阶级和国家还没有产生。黄帝部落聚居的地方,历史记载各有不同。有的说,黄帝族发祥于今陕北地方,后来沿北洛水向东南迁徒,渡过黄河,又向东北发展,终于定居在今河北涿鹿附近的山弯弯里,史书上叫做“涿鹿之野”。也有的说,他的部落居住在今河南新郑一带,名曰“轩辕之丘”。这说明当时大约还没有完全定居,部落经常迁徙,黄帝部落大体活动在今天陕西、河南、河北沿黄河一线。这时黄帝部落已逐步由游牧转为从事农业。
  后来黄帝族后裔中的一支进入今山西南部,创造了夏文化,遂称夏族。夏族进入中原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
  与黄帝同时的还有炎帝族和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以及江淮流域以三苗等为首的苗族。炎帝族也发祥于陕北,后来沿渭水、黄河东下,到达今山东地区。炎帝姜姓,其先为神农氏,大约是最早从事农业的民族。传说炎帝牛头人身,大概以牛为图腾。九黎族活动于山东至安徽中部地区,史称“东夷”。
  大致来说,北方西部是黄帝族活动地区,中部是炎帝族活动地区,东部是东夷族活动地区,南方则是苗蛮族活动地区。
  也有人认为,公元前四千五百年,甘肃秦安大地湾一带的裔民少典氏、有硚氏等氏族,由于西部山地洪水泛滥大地湾变为大湖的原因,离开了大地湾—老官台地区,而向南迁徙到秦岭常羊山(常阳山)重新建立了观天祭祀中心,并在这一地区繁衍了炎帝氏族和黄帝氏族,创造了继大地湾文化之后的仰韶文化。
第一部分:千古一帝秦始皇
人文始祖轩辕黄帝(3)
  炎帝和黄帝不是同父同母的兄弟,而是同父异母兄弟,黄帝是少典与附宝所生,炎帝是少典与任姒所生。这个龙图腾的国家,是华族伏羲帝和女娲帝的直系家族,其国为有熊国,但从秦汉以后,再没有人知道“熊”字的真正含义了。上古的“熊”字是“上今下酉”,即“上今下酉”字,为“帝王”的意思。有熊,是族中有帝王的意思,是华族伏羲帝和女娲帝的继承人,世袭龙图腾。后来孔丘写《春秋》篡改了,《帝王世系》也不传,加之秦王诅咒楚怀王熊槐为“熊相”,楚语“‘上今下酉’槐”音与“熊相”近似,秦朝建立后,秦始皇焚书坑儒,李斯统一文字为小篆,故意不造“上今下酉”字,改“上今下酉”为熊字,从此便成了动物的“熊”字了。
  当时,各部族之间战争不断,骚扰不已。黄帝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组织和训练部落里的人们习武备战,来保卫自己。同时,他办事公道,是古代主持正义力量的代表。他周围的部落都对他又敬又怕,纷纷前来向他归降,于是结成了一个很大的部落联盟,他成了这个部落联盟的领袖。接着很快就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在涿鹿山下建立了都城,用云来命名百官,军队称云师,设立左右太监,以监察卫国。他还制定了礼仪和典章制度,作为治理国家的准绳,并派百官到各地去处理各种事务。
  那时南方的蚩尤族生性残暴好战,他有八十一个兄弟,都是能说人话的野兽,一个个铜头铁额,用石头、铁块当饭吃,且部众勇猛剽悍,生性善战,擅长角牴。蚩尤部族在庐山脚下发现了铜矿,并把这些铜制成了剑、矛、戟、盾等兵器,武器精良坚利,因此,常常凭借自己的强大力量,进攻别的部落,烧杀抢掠,使得人们不能安定生活。他们进入华北地区后,与炎帝部族发生了正面冲突。首先夺取了炎帝族共工部落的土地,共工便决河放水以阻扼九黎。洪水危害了九黎的利益,他们起而与共工大战于今太行山东麓。共工战败,土地全被九黎占有。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致使“天柱折,地维绝”,天向西北倾斜了,从此日月星辰都向西落去;地向东南塌陷了,从此江河都向东南奔流。这当然是神话,但足可以看出战斗的激烈。牛仔联手,既可以搭配简单的T恤
  紧接着蚩尤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用武力击败了炎帝族,并进而占据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即“九州”,把炎帝部落赶到了黄帝控制的河北省涿鹿地区。蚩尤联合了风伯、雨师和夸父部族的人乘胜追击,气势汹汹地跟踪到了涿鹿。炎帝族为了维持生存,遂向黄帝族求援。黄帝生性爱民,不想战伐,一直想劝蚩尤休战。可是蚩尤不听劝告,屡犯边界。黄帝不得已,叹息道:“我若失去了天下,蚩尤掌管了天下,我的臣民就要受苦了。我若姑息蚩尤,那就是养虎为患了。现在他不行仁义,一味侵犯,我只有惩罚不义!”于是黄帝亲自带兵出征,在涿鹿(今河北涿鹿县东南)与蚩尤对阵,双方展开了一场恶战。涿鹿之战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次相当激烈的战争。
第一部分:千古一帝秦始皇
人文始祖轩辕黄帝(4)
  当时蚩尤族集结了所属的81个支族,在力量上占据一定的优势,所以,双方接触后,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势众、武器优良等条件,主动向黄帝族发起攻击。据说黄帝平时驯养了熊、罴、貔、貅、貙、虎六种野兽,在打仗的时候,就把这些猛兽放出来助战(有人认为,传说中的六种野兽实际上是以野兽命名的六个氏族)。
  黄帝先派大将应龙出战。应龙能飞,能从口中喷水,它一上阵,就飞上天空,居高临下地向蚩尤阵中喷水。刹那间,大水汹涌,波涛直向蚩尤部族冲去。蚩尤忙命风伯雨师上阵。风伯和雨师,一个刮起满天狂风,一个把应龙喷的水收集起来,反过来两人又施出神威,刮风下雨,把狂风暴雨向黄帝阵中打去。应龙只会喷水,不会收水,结果,黄帝大败而归。
  不久,黄帝重整军队,重振军威,再次与蚩尤对阵。黄帝一马当先,领兵冲入蚩尤阵中。但蚩尤善于变化,有呼风唤雨的神通。他请来了风伯、雨师施展法术,喷烟吐雾,布起漫天大雾,把黄帝的军队团团围住,然后左右击破,使黄帝军队遭到惨重的损失。黄帝的军队辨不清方向,看不清敌人,被围困在烟雾中,杀不出重围。在情形危急之际,黄帝的手下风后灵机一动,猛然抬头看到了天上的北斗星,斗柄转动而斗头始终不动,他便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指南车。他在车前立了一个小仙人,不管怎样转动,小仙人一只伸出的手臂总是指向南方。黄帝军队依靠这辆指南车指明方向,才冲出了重重大雾。
   这样,黄帝和蚩尤一来二去打了七十一仗,结果是黄帝胜少败多,黄帝心中非常焦虑不安。黄帝深知,如果长期交战拼杀,自己确实不是蚩尤的对手,要想尽快战胜蚩尤只能智取,不能硬拼。黄帝一时找不到击垮蚩尤的办法,干脆把军队暂时交给力牧指挥,自己带着风后等一大群谋士上泰山开会,筹划对付蚩尤的计策。夕阳西下,山中出现大雾,开了一整天会议的黄帝在松径散步,只见一位人面燕形的妇女腾云驾雾来到黄帝面前。黄帝见有神人来助,赶快叩首再拜,只听那妇人说:“我乃九天玄女,你有什么难处,请尽管说。”黄帝回道:“我替天行道,欲为民除掉残暴的蚩尤,可是九战不胜,欲求上天赐我百战百胜的良策。”于是,九天玄女就一五一十地把种种神奇奥妙的兵法传授给他将秘法战书授予黄帝。
第一部分:千古一帝秦始皇
人文始祖轩辕黄帝(5)
  也有的说,这一天,黄帝苦苦思索打败蚩尤的方法,不知不觉昏然睡去,梦见九天玄女交给他一部兵书,说:“带回去把兵符熟记在心,战必克敌!”说罢,飘然而去。黄帝醒后,发现手中果真有一本《阳符经》。打开一看,只见上面画着几个象形文字“天一在前,太乙在后”。
  总之,黄帝得到九天玄女的兵法后,顿然悟解,于是设九阵,置八门,阵内布置三奇六仪,制阴阳二遁,演习变化,成为一千八百阵,名叫“天一遁甲”阵。黄帝演练熟悉,重新率兵与蚩尤在阪泉决战。
  阪泉,在今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黄帝城,坂泉这个地方,涿鹿山东南方向的山下,地势空旷,阪泉其地有一自流泉,水自平地涌出,积聚成池,池围97.2米,直径31米,北有一出水口,潺潺流向千年形成的天然小河道,泉水为地下1700米至 5000米的深层水,日流量约4600-4800吨。水色清澈,泉涌如泣注。冬不结冰,夏不生腐,久旱而不竭,常年水温保持在12.3-13.4℃之间。
  随后,黄帝又得到一柄以昆吾山赤铜铸造的青锋宝剑,为了振奋军威,他还要用夔的皮来蒙成一面惊心动魄的战鼓,用以鼓舞士气。他打听到东海中有一座流波山,山上住着一头怪兽,叫“夔”,它吼叫的声音就像打雷一样。流波山离东海岸有七千里远。夔的形貌似牛,体色苍灰,独腿,头上无角。它的目光如日月辉映,声音似雷霆轰鸣,每当它出入海水,必定伴随着大雨大风。
  黄帝派人把夔捉来,把它的皮剥下来做鼓面,制成了一面战鼓,声音震天响。好鼓要用好槌来配,黄帝又在雷泽中的雷神身上打主意。雷神长着人的头,龙的身子,常在雷泽里面快快活活地拍打自己的大肚子玩耍。他每拍一下肚子,便放出一个响雷。从前华胥氏在雷泽边踩着了巨大的足迹,感应而结孕,生下据说是女娲之兄的东方木德之帝伏羲,那个足迹就是雷神留下的。这下雷神遭难了,黄帝组织一支扫雷队连夜奔袭雷泽,把雷神不由分说地抓来杀了,抽出两根大腿骨当做鼓槌。
  战鼓有了,鼓槌也有了。传说这夔牛鼓一敲,能震响五百里,连敲几下,能连震三千八百里。黄帝又用牛皮做了八十面鼓,使得军威大振。玄女兵法、昆吾剑、夔皮鼓三者齐备,歼灭蚩尤也就指日可待了。
  黄帝下泰山返回军营,吩咐力牧率偏师牵制蚩尤,自己则依照玄女兵法重新训练部队,等将士们把各套阵势都演练精熟了,就部署十八路人马和近卫军,摆下十面埋伏之阵。黄帝腰佩昆吾剑站在阵中央的山坡顶端,身后,打鼓佬铁胳膊手持雷神骨槌,肃立于夔皮鼓侧。
  为了彻底打败蚩尤,黄帝特意召来女儿女魃助战。女魃是个旱神,专会收云息雨。平时住在遥远的昆仑山上。
  先前黄帝上泰山开会,力牧代掌兵权与蚩尤作战,败多赢少,竭尽全力,严防死守,尚能苦苦支撑;自率偏师以来,九战九败,部下兵卒所剩无几,正彷徨无策,黄帝信使扑天雕忽然飞至,尖尖的鸟喙插入力牧耳孔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力牧大喜,遵照密旨领残部挑战蚩尤,故意一触即溃,引着蚩尤大军向十面埋伏之阵逶迤行来。
  黄帝在山坡上,看见蚩尤的军队悉数进入包围圈,即命令擂鼓。铁胳膊奋臂猛击,雷神骨槌、夔皮鼓果然不同凡响,三通鼓罢,三苗之民面无人色;六通鼓罢,魑魅魍魉魂飞魄散;九通鼓结束,蚩尤兄弟手颤足麻,无法跳跃飞腾。黄帝的将士们在鼓声的激励下士气大振,蜂拥而上,争先杀敌;黄帝把昆吾剑使得车轮儿似飞旋,青色剑锋喷射出赤色光焰,削落蚩尤兄弟的铁额铜头,轻巧得如同切菜砍瓜;应龙展开一对金色翅膀翱翔空中,张牙舞爪,嘎嘎怪叫,在它投下的快速移动的庞大阴影里,堆满了魑魅魍魉、三苗之民破碎的尸首。
  奇异的夔皮鼓声削弱了蚩尤军队的战斗力,激烈的搏斗很快就演变成残酷的杀戮。蚩尤看见自己要败,便和他的八十一个兄弟施起神威,凶悍勇猛地杀上前来。两军杀在一起,直杀得山摇地动,日抖星坠,难解难分。
  黄帝见蚩尤确实不好对付,就令应龙喷水。应龙张开巨口,江河般的水流从上至下喷射而出,蚩尤没有防备,被冲了个人仰马翻。蚩尤急令风伯雨师掀起狂风暴雨向黄帝阵中打去,只见天上雷电交加,浓雾迷漫,地上洪水暴涨,波浪滔天,情况十分紧急。这时,女魃上阵了,她施起神施,刹那间从她身上放射出滚滚的热浪,她走到哪里,哪里就风停雨消,一会儿天晴了,烈日当空。风伯和雨师无计可施,慌忙败走了。
  傍晚时分,蚩尤全军覆设,孤身浴血奋战,突围南出,恰遇应龙拦截。蚩尤奋力一跃,猛地一头撞去,只听得一声响亮,那应龙跌落尘埃。跌落尘埃的应龙负了重伤,再也无力振翅高飞,回归天堂,它悄然来到南方,蛰居在山泽里。龙属水性,所居之地,云气水分自然而然汇聚而来,这就是南方多雨的缘故。许多年后,应龙复出,助禹探水脉,开江河,也成为治水功臣之一。
  再说蚩尤,蚩尤的头跟铜铸的一样硬,且能在空中飞行,在悬崖峭壁上如走平地,黄帝怎么也捉不住他。追到冀州中部时,黄帝灵感突现,命人把夔牛皮鼓使劲连擂九下,这一下,蚩尤顿时魂丧魄散,不能行走,还没来得及喘口气,黄帝麾下的五虎将、八骠骑就纷纷杀到,挠钩齐出,把他拖翻,一条铁索绑了,黄帝怕日久生变,降旨就地斩首。
第一部分:千古一帝秦始皇
人文始祖轩辕黄帝(6)
  为了预防蚩尤日后成精作怪,再起兵祸,就将他的身、首分葬两处:一处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坟高七丈,平日常有红色云气从坟内直冲天穹,形似一匹绛红色的锦帛,当地人叫它作“蚩尤旗”。另一处在山阳郡巨野县重聚乡,坟墩大小和阚乡城的差不多。因蚩尤身、首分离,所以斩首的那个地方取名叫“解”,直到如今,解州还有口大盐池,池里的卤水是殷红的,老乡们呼之为“蚩尤血”。黄帝杀蚩尤时怕他挣脱,不敢卸去手拷脚镣,直到蚩尤死后,才摘下沾满血迹的枷铐抛掷在大荒之中的宋山上。后来枷铐长成一大片枫林,枷铐上的斑斑血迹化作了鲜红如血的枫叶。至今在枫叶上还可看到蚩尤枷栲上的斑斑血迹。
  战后,黄帝族乘胜东进,一直进抵泰山附近,在那里举行“封泰山”仪式,即在山顶祭天,在“亭亭”山祭地,然后凯旋西归。同时“命少皞清正司马鸟师”,即在东夷集团中选择一位能附众的氏族首长名叫少皞清的继续统领九夷部众,并强迫东夷集团同自己华夏集团互结为同盟。
  黄帝战胜蚩尤后,威信更高了,被中原各部落尊为共同的领袖。炎帝虽然被蚩尤打败,实力尚存。他不满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与黄帝争做盟主,双方又发生冲突。黄帝收服民心,整治军备,多积五谷,并教熊罴、貔、貅、驱、虎参战,与炎帝大战。三战之后,炎帝大败。牛仔联手,既可以搭配简单的T恤
  从此,黄帝族、炎帝族与九黎族的一部分相互融合,在中原黄河、长江流域定居下来,形成了华夏民族。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也得以最终确立,号令天下,凡是不顺从的部落,他都以天子的身分去加以讨伐。由于中原地处四方之中,故又称中华。华夏族就是中华民族的前身。因此中华民族将黄帝奉为始祖,世世代代把自己称作炎黄子孙。
  这之后还有一个插曲,据说炎帝手下有一个特别忠实的臣子刑天,是个身材高大的巨人,他一直为炎帝抱不平,就独自跑去向黄帝挑战。刑天左手握着盾牌,右手拿着板斧,气昂昂地冲到黄帝的宫殿。黄帝听说有个巨人杀进来,立即手提宝剑,出来应战。
  一场大战开始了。巨人抡着板斧,黄帝挥着宝剑,两人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他们从天上打到地下,又从人间打到天庭,当他们打到炎帝的出生地常羊山时,厮杀更加激烈了。突然,黄帝趁巨人不注意,一剑砍到他的脖子上,巨人的头颅应声落地。巨人发现头没了,急忙蹲下身子在地上寻找。黄帝怕巨人安上头颅再与自己交战,就举起宝剑,用力向常羊山一劈,只听一声巨响,大山顿时分成两半,巨人的头颅随着滚了进去,大山也立即又合上了。
  巨人找不到自己的头颅,非常愤怒。他站起来,用胸口的双乳当作眼睛,用腹部的肚脐当作嘴巴,继续大声吼叫,手里还挥舞着板斧和盾牌,做不屈的厮杀,可是黄帝早已离开了。
  巨人虽然失败了,但他的英雄气概惊天地,泣鬼神,人们常用“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诗句,来赞美巨人顽强不屈的精神。
  此后,黄帝“经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一统天下局面。黄帝开拓边疆,实行“靖边”,把燧人氏后裔古匈奴人赶走,使北方的威胁解除之后,便会盟于釜山(在今汲鹿县保岱乡窑子头村后,形似翻扣之釜),并立会盟石在山上。会盟石呈立体方形,高二尺边长各五尺,方内一圆,直径如边长,圆内雕凿有一个凹平的与四方形的四角相对的交叉点是一个圆窝,直径一尺,其含义是:普天之下,四域疆土,天地交叉,皆归于中。中央为黄帝之土。
  釜山会盟时,黄帝把天下诸侯的符信没收,统一制作有等级的、太极旋纹龟形四脚勾云玉佩,发给各诸侯作为信物。黄帝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第一个共主。
  黄帝统一中国后,建都今河南省新郑县。他到处视察,带领部下迁徙往来,没有固定的住所,环绕着军队构营以自卫,百官都用云命名,军队叫云师,并且设置左大监、右大监,监督各地诸侯。
  黄帝又在今河南灵宝铸鼎原采首山铜,铸造九鼎于荆山下。鼎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正如一位诗人所说的:“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问鼎于河洛。”黄帝宝鼎置于宝鼎坛的中宫位置,其他八鼎分别为爱鼎、寿鼎、财鼎、仕鼎、安鼎、丰鼎、智鼎、嗣鼎,按八卦之位放置。
  在传说中,黄帝是个非常聪明能干的人物,集文化英雄之大成,是智慧的化身。人们把掘井、熟食、铸鼎、衣裳、冠冕、灶具、陶器、酿酒、舟揖、车辆、柞臼、宫室、历法、算数、镜子、货币、几案、嫁娶、礼仪、兵法、弓箭、文字、图画、音乐、中医等等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诸多器械、政治领域中的典章制度、风俗习惯中的婚丧嫁娶等等,都归功于黄帝或他妻子、臣下的发明。黄帝还别尊卑,定礼乐,创官制、财产、嫁娶和丧葬等制度,在制度文化方面把我们的先民带入了文明的门槛。所以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
第一部分:千古一帝秦始皇
人文始祖轩辕黄帝(7)
  传说他既会推算天文,制定出中国最早的历法,又会制造车、船,还精通医术,和神医岐伯一起研究出一套诊治方法。他和岐伯关于医学的对话,被后人编成我国最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他还能种五谷,能驯化鸟兽和虫类,会种桑树,发明了布帛,能用石制造武器,开采了铜矿造刀……简直是位万能之神。
  古代的人受饮水限制,居者靠河流,牧者逐水草,很不方便。黄帝发明了井,人们才有可能到远离河流的地方去开发。当时的人还不会盖房子,穴居野处,构木为巢;又是黄帝教给人们“伐木构材,筑作宫宝,上栋下宇,以避风雨”。
  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次妃为方雷氏,名女节。又次妃为彤鱼氏。最次妃名嫫母,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的敬重。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蒧(草花头下面咸)、任、荀、僖、佶、儇、衣。
  黄帝的正妃嫘祖出生在今四川省盐亭县金鸡镇嫘祖村金鸡青龙山。她在任西陵部落酋长和西蜀聪明首领时,就因安邦治国有方而深受人民爱戴,嫁黄帝为正妃后,嫘祖不仅温柔贤淑,而且心眼灵巧、能干,“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本来,蚕只有野生的,人们还不知道蚕的用处,缧祖教人民养蚕,总结出一套喂蚕、缫丝、织帛的经验,因此人们称她为“先蚕”。从此人们既会制衣,又会作冕,还能制鞋,从上到下都装束起来,彻底改变了上古时代穿树叶兽皮的原始习惯。她生了玄器侯、昌意侯二子。昌意侯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是五帝中的“颛顼帝”。
  在黄帝周游巡视天下时,嫘祖病逝,黄帝谥嫘祖为“祖神”。根据嫘祖遗嘱,将其运回她的出生地,并命令嫫母指挥祀事,监护灵柩。嫫母不但有非凡的组织能力,黄帝还授给她“方相氏”的官位,利用她的相貌来驱邪。
第一部分:千古一帝秦始皇
人文始祖轩辕黄帝(8)
  黄帝手下集中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他们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比如,文字学家仓颉,造出了象形文字;音乐家伶伦分出十二音阶,配成乐曲;精通数学的隶首,制定了各种度量衡等等。
  关于仓颉造字还有一个令人嘘唏不已的故事。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在他发明汉字之前,人们是用结绳的办法来记事的。最初,仓颉也是这样做的,他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不同的牲口、食物等,用绳子打的结代表一个数目,但时间一长,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绳结都记了些什么,连他自己也忘记了。于是,仓颉就想造出一种简单易记的符号,记下某件事情。
  这样,仓颉就在当时的洧水河南岸的一个高台上的屋子里住下来,专心致志地造起字来。可是,他苦思冥想,想了很长时间也没造出字来。有一天,仓颉正在思索的时候,突然看见天上飞来一只凤凰,嘴里叼着的一件东西掉了下来,正好掉在了仓颉面前。仓颉拾起来一看,上面有一个蹄印,可仓颉认不出这是什么野兽的蹄印,就问正巧走来的一个猎人。猎人看了看说:“这是貔貅的蹄印,它与别的野兽的蹄印不一样,别的野兽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
  仓颉听了猎人的话很受启发。他想,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画出图像,大家都能认识,这不就是字吗?
  从此,仓颉便注意仔细观察各种事物的特征来,譬如日、月、星、云、山、河、湖、海,以及各种飞禽走兽、应用器物等。他按照这些东西的特征,画出图形,这样就造出了许多象形字来。比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的模样绘的;“月”字,是仿照着月牙儿的形态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爪”字,是观察着鸟兽的爪印涂的……这样日积月累,时间长了,仓颉造的字也就多了。
  仓颉把他造的这些象形字献给黄帝,黄帝非常高兴,立即召集九州酋长,让仓颉把造的字传授给他们,于是,这些象形字便开始流行起来。有了文字,就方便多了,同时,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了。
  据说仓颉造字以后,惊动了天地鬼神,上帝感动得投下了大米白面,鬼神则惊吓得在夜里大声哭叫起来。
  当然,这些发明,掺杂着许多神话传说的成份,实际上任何一项发明,都绝不会是一两个人的功劳。历史上的这些记载,只不过反映了黄帝那个时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黄帝,因为是古代学者一致承认的华夏始祖,所以人们就把一切文明制度都推源于他。
  关于黄帝之死,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据说,他并没有死,而是乘龙升天了。传说黄帝活了110岁,天宫中的玉皇大帝派了一条巨龙接轩辕黄帝升天。人们把黄帝连同巨龙团团围住,依依难舍。巨龙驮着黄帝昂首腾空。慌乱间,有人扯住黄帝一块衣襟,有人拽下一只靴子,有人拉住了黄帝佩剑。后来,把这些黄帝的遗物埋葬在桥山之巅,这就是黄帝陵的由来。这说明黄帝受到人们无比的崇敬,人们不希望他死,希望他永生。这个神话,表达了他的部族和后代们的美好愿望。
第一部分:千古一帝秦始皇
人文始祖轩辕黄帝(9)
  也有的说,黄帝巡视到黄陵的桥山之颠时,突然天上一陨石从天而降,火光耀眼,宛如一条巨大的火龙从天而来,正打在黄帝队伍附近,巨型陨石呈磨盘状插入黄土之中,埋入黄土,天崩地裂,火光冲天,在场的大臣、随从、侍女和黄帝被巨大的气流冲出很远的地方,活着的只有几人,黄帝由于年事已高,就这样被巨型陨石的气流震成九段而逝!
  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陵前的围墙正面,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桥山龙驭”四个大字,指的就是这个故事。后人把这个原称为“中部”的县,改名为黄陵县。
  黄帝陵壮丽威武,古书记载说,它坐山环水:“其山势如桥,沮水环绕之”。黄陵的周围是峰峦起伏的陕北高原,山上古柏成林,郁郁葱葱,参天耸立,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挺拔、苍劲。
  传说这座黄帝陵汉朝时就已存在了。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说:“黄帝葬于桥山。”西汉著名的皇帝汉武帝曾经来到这里祭祀。关于这事还有一段小小的插曲:汉武帝北巡朔方(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南归,带着十余万大军,路过桥山。当他看到黄帝陵时,突然想起了一个问题,对臣下说:“我听说黄帝并没有死,现在又出现了他的坟,这是什么缘故呢?”臣下回答说:“黄帝成仙上天去了。这个陵墓是黄帝的臣下为纪念他,葬了他的衣冠。”后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清朝的康熙皇帝,也都亲自写过祭文,祭祀黄陵。
  抗日战争时期的1937 年清明节,陕甘宁边区政府也有一次盛大的祭黄陵活动。4月6 日,党中央派林伯渠为代表,参加了这次民族扫墓盛典。毛主席和朱总司令还共同写了《祭黄帝文》,文中盛赞黄帝的功劳:“赫赫始祖,吾华肇(开始的意思)造;胄衍(后代延续)社绵(国家长存),岳峨(山高)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远近);建此伟业,雄立东方”。祭文把黄帝作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振兴祖国的精神象征。
  鲁迅也把黄帝作为伟大的民族象征。他在一首诗中说:“我以我血荐轩辕”,就是说要用自己的鲜血来保卫中华民族。近年来,每逢清明节,我国人民纷纷来到黄帝陵,以崇敬的心情,拜谒这位民族之祖。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来到大陆,差不多也都要到这里来寻根,表示后代对祖先的敬意。人们都把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悠悠五千年过去了,黄帝的形象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发图强,为人类作出更多的贡献。
  因此,把有关黄帝的神话传说和科学考古发掘资料结合起来,我们对黄帝的了解就会更加深刻与真实了。他当然不是神,而是远古社会的杰出领袖,是在远古社会发生巨大转折变化时的英雄。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时代。他的儿子有12个姓,说明当时还遗留随母姓而不随父姓的社会习惯,但他已经是中国历史上首批出现的男性领袖。在他之前,社会组织的基本形式还是氏族部落或部族,在他领导下的“一统天下”,意味着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部落联盟或部族集团,为国家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黄帝不仅建立了国家制度的雏形,而且使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历史性的飞跃变化,从野蛮时代一下跨入了初步文明的时代,揭开了华夏民族文明历史的第一页,成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
第一部分:千古一帝秦始皇
爱江山更爱美人的商纣王(2)
  毁了他自己也毁了商代江山的,还有他的另外一个大毛病,那就是好淫乐,图享受,纵酒无度,沉迷音乐。自从他得到一个绝世美女妲己以后,这种习性就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每个王朝的灭亡,几乎都与一个红颜祸水的传说有关。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妲己亡殷”。相传妲己以美色迷惑纣王,掩袖工谗,狐媚惑主,把殷纣王搅得魂不守舍,使得纣王沉醉于声色犬马,不理朝政,最后连好端端的江山也给弄丢了。因此,后人常以“红颜祸水”来比拟以色乱政的后宫姬妾,而“剖腹观胎”则成了历代朝廷闻者足戒的警示。不过,国家灭亡,纠其原由,应首推国君的治国不力,把一个政权的灭亡完全算到一个女人的头上是不公平的。
  有一次攻打有苏氏,有苏氏为了和商交和,就让大臣们到全国选美女,妲己就是这样作为礼品而贡献给纣的。还有的传说妲己是在被其父护送入朝歌的途中,由狐狸附身而成为妖妇的。妇而为妖,似乎为商朝的灭亡找到一个理由。
  纣王太宠爱妲己,当他第一次看到妲己的时候,心里就想,有了这个女人,商朝的江山对我还有什么意义。而妲己也着实妖冶动人,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她墨云秀发,杏脸桃腮,眉如春山浅黛,眼若秋波宛转,胜似海棠醉日、梨花带雨,身段纤柔,动若弱柳含风,又天生会作娇媚之态,令纣王丧魂落魄。
  纣王自进妲己之后,朝朝宴乐,夜夜欢娱,对妲己言听计从。同时,厚敛赋税,把殷都向南扩大到朝歌(今河南淇县),向北扩大到邯郸、沙丘(今河北平乡东北),在这广大地区修建离宫别馆、苑囿台榭。他花了七年时间,在首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建了一座占地方圆三里、高达千尺的鹿台。鹿台上有巍峨的摘星楼、精致的亭阁,比夏桀的瑶台还要壮观。他命乐师师涓作“北里之舞”、“靡靡之乐”等淫声怪舞,通宵达旦地饮酒作乐,不理朝政,不祭鬼神。
  他还特别喜欢吃肉喝酒,便学着当年夏桀的样子,在宫院中挖了个大池子,里面灌满了酒,称做“酒池”,据说酒装满后可以行船,又在池边的林木上挂上肉块,称做“肉林”。纣王和妲己在“酒池”、“肉林”中尽情享受。
  相传妲己不仅荒淫狐媚,而且性情残忍,怂恿纣王设计出种种令人触目惊心的残忍酷刑,以欣赏别人被凌迟折磨至死的情景来刺激自己的欲望。
  有一天,纣王与妲己在鹿台上欢宴,三千六宫妃嫔聚集在鹿台下,纣王命令她们脱去裙衫,赤身裸体地唱歌跳舞,恣意欢谑。纣王与妲己在台上纵酒大笑。只有已故姜后宫中的嫔御七十二人,掩住脸流泪,不肯裸体歌舞。
第一部分:千古一帝秦始皇
爱江山更爱美人的商纣王(3)
  妲己说:“这是姜后以前身边的官女,怨恨大王杀了姜后,听说私下打算作乱,以谋杀大王!妾开始不相信,现在看她们竟敢违抗大王的命令,看来谋反的传闻不假,应当对她们施以严刑,好使其他人不敢起谋逆的心!”
  纣王问:“什么才称得上是严刑呢?”妲己说:“依小妾之见,可以在摘星楼前,在地上挖一个方圆数百步,深高五丈的大坑,然后将蛇蝎蜂虿之类丢进穴中,将这些宫女投入坑穴,被百虫噬咬,这叫作虿盆之刑。”
  纣王大悦,立即照妲己的话做了一个虿盆,将这七十二名宫女一齐投入坑中,一时间坑下传出揪心的悲哀号哭。纣王大笑:“要不是爱妃的妙计,不能灭此叛妾!”
  太子殷郊听到这件事,忙去鹿台进谏纣王说:“法令是为有罪之人而设的,现在众妾并没有谋逆之罪,却加以极惨的刑罚,这都是妲己误惑圣聪,致使天下百姓知道父王是无道之君。请斩妲己,以正朝纲!”妲己说:“太子与众妾同谋,妄图诋毁小妾,请大王做主。”纣王当即喝令侍卫锤死殷郊,比干慌忙劝阻说:“太子是国家的根本,不可随意加刑。”纣王这才没有杀死太子,但依旧把他贬谪到了荒远的地方。
  梅伯入觐见纣王说:“姜皇后没有过错却被处死,太子无罪过而被贬谪。请大王召回太子,复立东宫,臣愿代死!”妲己谗言道:“梅伯是太子一党,因此才狼狈为奸。”
  纣王问:“那怎么对付这些人?”妲己说:“群臣轻侮大王的尊严,都是因为刑法轻薄的原因。依妾之见,可铸一个空心的铜柱,里面烧火,外涂油脂,让犯人裸体抱柱,皮肉朽烂,肋骨粉碎,如此他们才知道畏惧,朝中也不再有奸党了!”纣王立刻依言竖立铜柱,将梅伯的衣服剥光,绑在铜柱上,顷刻间烧得肉焦骨碎化为灰烬。这就是炮烙之刑。
  妲己又说:“可以再制一个铜斗,也加火在里面。罪轻而不至于处死的,就让他们手持熨斗,手足焦烂,这样可以区别法律的轻重。”妲己听到犯人的惨叫,就像听到刺激感官的音乐一样发笑。纣王为了博得妲己一笑,滥用重刑。于是纣王立铜柱、铜斗各数十,置于殿前,凡有罪的大臣,即加此刑。
  他对待那些诸侯王也十分残忍。当时有不少诸侯不满于纣的暴虐,那些奸佞小臣就把这种情况反映到纣王那里,纣王为了加强统治,就任命了三公,让他们管领诸侯,这三公就是西伯昌、九侯和鄂侯。
  九侯领受了这个监视别人的任务,心里很不高兴,他对纣的做法恨之入骨,但是又不敢不接受,他有个漂亮的女儿,看到父亲整天愁眉不展,就向父亲打听原因,他知道父亲的心病后,就说:“父亲别急,女儿可以帮助您解除烦恼,我有办法去劝解纣,让他改变目前这种不得人心的做法。”九侯就同意了。
  九侯女儿来到京城,她的容貌使得纣王一见倾心。但是九侯的女儿天生不是个风流货色,所以她不能满足纣的淫乐要求,九侯的女儿的劝解,纣王根本不听,有一天,他干脆把她杀了。
  九侯知道这一情况后,心如刀绞,就求见纣王。九侯知道自己早晚也会死在这暴君的手下,干脆豁出去了。
  九侯在纣面前大胆陈言道:“你这个昏庸的君王,现在国家老百姓都给你逼到了死亡的边缘,我的女儿完全是为了社稷来劝解你,你反而杀了她……”可怜九侯的话还没有说完,纣王就命令手下拖出去杀了。
  鄂侯一看到纣竟然杀了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老臣,不禁老泪纵横,跪到地下说道:“君王,九侯所说的话并没有错,你怎么就为了这点小事而杀了有功的老臣?”
  纣王听完,勃然大怒,说道:“难道你们还想串通起来造反吗?给我推出去斩了!”这样又杀了鄂侯。
  他觉得杀了还不解气,还命人将九侯和鄂侯剁成肉泥,做成肉饼,派人送到各个诸侯国,并传言道:“以后再有谁违抗,就与两侯同论。”诸侯们一个个噤若寒蝉,谁也不敢再向纣进一言了。
  纣王与妲己见群臣畏刑不谏,更加恣意妾为,旦夕荒淫欢宴,他们常常在摘星楼举行盛大的宴会,每次宴会饮者多至三千人,令男女裸体混杂其间,追逐戏谑。妲己道:“这样玩时间长了没意思,不妨在台下挖两个坑穴。一个引酒为池,一个悬肉为林,令各嫔妃裸戏于酒池肉林,互相扑打,胜者浸死在酒池中,败者投于虿盆内。”纣王大笑,依其言而行,每天宫女因此被折磨至死者不计其数。
第一部分:千古一帝秦始皇
爱江山更爱美人的商纣王(4)
  纣王好酒淫乐,寸步不离妲己,妲己所称赞的就以之为贵,妲己所憎恶的就加以诛灭。纣王又在朝歌与邯郸之间纵横数千里内,每隔五里建一所离宫,每隔十里建一个别馆,与妲己同乘逍遥车,白天在车上欢谑,夜里张灯结彩,管弦歌韵,做长夜之饮。一天,他俩正在摘星楼上欢宴,时值隆冬,天寒地冻,远远地看见岸边有几个人将要渡河,二三个老年人挽裤腿正在水中,但一些年轻人却逡巡不敢下岸。
  纣王问妲己:“河水虽然冰寒,但老人尚且不畏,年轻人却那么怕冷,这是怎么回事?”
  妲己回答:“妾听说人生一世,得父精母血,方得成胎。若父母在年轻时生子,那时他们身体强健,生下的孩子气脉充足,髓满其胫,即使到了暮年,耐寒傲冷。假如父老母衰时才得子,那他们的孩子气脉衰微,髓不满胫,不到中年,便怯冷怕寒。”纣王极为惊讶:“竟然有这种事?”
  妲己说:“大王不信的话,就将此一起渡河的人,砍断他们的胫骨看一看便知。”纣王就命人将过河的几个人活捉到楼下,一人一斧断去两腿,果然老年的那些人髓满,年少的却骨空。
  纣王大笑说:“爱妾料事如神!”妲己说:“妾不但能辨老幼的强壮,即使妇女怀孕是男是女,妾一看就知道!”纣王问:“怎么才能知道?”妲己说:“这也与父母的精血有关,男女交媾时,男精先至女血后临,属于阴包阳,因此会生男;如果女血先至男精后临,就属于阳包阴,生下的孩子必为女。”
  纣王不信,妲己曰:“大王不信妾的话,可以搜取城中的孕妇验证。”纣王立刻令兵士捉数十个孕妇,集中在楼下。妲己一一指着说,哪一个怀的是男胎,哪一个怀的是女胎。纣王令人剖开孕妇的肚子视之,果真像妲己说的那样。
  纣王淫乱日甚一日,他的庶兄微子不忍坐视国家灭亡,苦劝纣王而不得,只好逃离纣王,隐居民间。纣的叔父箕子对纣的暴政早有不满,他装成疯子,混在奴隶之中。纣王发现后,命武士将其囚禁起来。
  纣的叔父比干亲眼见微子逃隐、箕子佯狂为奴,非常伤感,又觉得他们未能尽到人臣责任,认为人主有过错而不劝谏,就是不忠;怕死而不敢进谏,就是不勇。于是他以死相争,接连三日苦苦劝谏纣王,不肯离开一步。他劝谏纣王说:“不修先王的典法,而用妇人之言,大祸不远了。”纣王恼羞成怒,要杀比干。妲己说:“妾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比干自诩为圣人,剖开比干的心看看如何?”于是纣王就将比干活活杀死剖开,看他的心是否真有七窍。众朝臣见纣对自己的亲人都如此残暴,更加恐惧。于是商王朝中两个管理祭祀的乐官——太师疵和少师疆抱了宗庙中祭祀时使用的乐器逃出商都,投奔了周。自此朝廷上忠良的大臣几乎已荡然无存。
  相传,比干在朝歌被纣王挖心以后,面如土色,掩袍不语,愤而跑出朝歌,纵马南行。他知道到了心地(今河南新乡)就会长出新的心来,不料行至牧野遇上妲己变成的老妇拦路叫卖无心菜,比干问:“菜无心能活,人无心如何?”老妇答曰:“菜无心能活,人无心该死。”比干听后,口吐鲜血,坠马身亡。骤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淹埋了比干的尸体,形成墓冢,故称“天葬墓”。坟墓四周,无心菜圈圈环绕,柏树随着呜呜悲鸣之声,弯了树干、断了树冠,有的还从树干中心裂开变成了“开心柏”。
  世传当年孔子亲率弟子临墓凭吊,挥剑刻字立石于墓前。孔子把“墓”写成“莫”,意为“借地为土”。后来,有一个不学无术而好为人师的县令看到这块墓碑,讥笑孔夫子写了错别字,就当着身边的随从们说,“今天我把这个字给改正一下,我就是孔圣人的一字之师了。”县令把“莫”字下面添了一个土字。刚刚刻好,忽然乌云密布,雷声震天,只听“轰隆”一声,土字又被轰掉了。直至今日,这块石碑断裂的痕迹依稀可见,碑上的“莫”字仍然没有“土”。据专家考证,此处确为国内惟一一处孔子真迹。
  商纣王拒谏饰非,残害忠良,使得朝中大臣、贵族以及诸侯和周边方国也都离心离德。西伯姬昌(即周文王)因看到纣王残暴,暗中叹息几声,便被纣王囚禁在羑里监狱,好几年才被放出来。纣王还将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杀死并剁碎,和在食物中送给文王吃,还得意洋洋地说:“谁说西伯是圣人?吃了自己的儿子肉还不知道呢!”
  为转移人民的视线,纣王发动对周边各国的连年征战,后又把全部兵力用于对东夷的战争。战争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已经尖锐的阶级矛盾。商王朝已经危在旦夕,不可收拾。
  与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商王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商的西方属国——周的国势正如日中天、蒸蒸日上。经过公刘、古公亶父、王季等人的积极经营,周国迅速强盛起来,其势力伸入江、汉流域。
第一部分:千古一帝秦始皇
爱江山更爱美人的商纣王(5)
  文王姬昌即位后,任用熟悉商朝内部情况的贤士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积极从事伐纣灭商的宏伟大业。
  在政治上,他积极修德行善,裕民富国,广罗人才,发展生产,造成“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的清明政治局面。他的“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政策,赢得了人们的广泛拥护,巩固了内部的团结。
  在修明内政的同时,他向商纣王发起了积极的政治、外交攻势,争取最大限度地孤立纣王。文王曾公平地处理了虞、芮两国的领土纠纷,还颁布“有亡荒阅”(搜索逃亡奴隶)的法令,保护奴隶主的既得利益。通过这些措施,文王扩大了政治影响,瓦解了商朝的附庸,取得了“伐交”斗争的重大胜利。
  在处理商周关系上,文王表面上恭顺事商,以麻痹纣王。他曾率诸侯朝觐纣王,向其显示所谓的“忠诚”。同时大兴土木,“列侍女,撞钟击鼓”,装出一副贪图亨乐的样子,欺骗纣王,诱使其放松警惕,确保灭商准备工作能够在暗中顺利地进行。
  在各方面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之后,文王在吕尚的辅佐下,制定了正确的伐纣军事战略方针。其第一个步骤,就是翦商羽翼,对商都朝歌形成战略包围态势。为此,文王首先向西北和西南用兵,相继征服犬戎、密须、阮、共等方国,消除了后顾之忧。接着,组织军事力量向东发展,东渡黄河,先后翦灭黎、邘、崇等商室的重要属国,打开了进攻商都——朝歌的通路。至此,周已处于“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有利态势,伐纣灭商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周文王在一次战斗中生了病,带着未能实现灭亡商朝的遗憾就死去了。他的儿子姬发继承了王位,就是后来的周武王。他继续拜姜太公为军师,并用自己的弟弟周公旦等为辅傻。君臣同心协力,上下齐心,抱定了有朝一日灭商复仇的决心。
  为了检验一下伐纣的时机是否成熟,公元前1026年(一说前1056年),周武王和姜太公率领大军来到黄河南岸的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消息传开,邻近部族首领们纷纷前来参战,据说有八百路诸侯之多。武王面对滔滔的黄河,对周军将士和各部族的首领们说道:“我们周国接受上天的使命,从先王起就致力于顺天灭商,拯救万民。先王不幸早逝,归天前将重任托付于我。你们要全力助我,上顺天意,下合民心。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伟大的功业!”说罢下令渡河,只见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千舟齐发,不一会儿便到了对岸。
  不料周军刚渡过河,武王又下令退了回来。这样一来,不仅那些前来助战的各路诸侯觉得奇怪,就连周军武士们也闹不清,不知出了什么事。
  原来,武王别有计较。他想:“商国内部虽然腐败,但到底还是有一定实力的。真打起仗来,只靠周军难以取胜。”他今天率兵来到孟津,一是举行一次渡河演习,查看一下周军备战的情况;二是借此机会,观察一下众诸侯国的态度,看他们是否真的愿意与周联盟伐纣。他看到周军令行禁止,进退有序,而前来助战的诸侯国首领们,有的带来了参战的队伍,有的只是来看看风向而已。周武王认为,伐纣还不到时间。
  回去后,周武王一方面扩充军队,积极备战,另一方面又派出侦察人员,去探听情况。周武王出兵渡河的消息让纣王大吃一惊,慌乱过后,正准备派军队迎战,又听报告说周军不战自退,于是以为周武王怯战退缩,不敢与他抗衡,就放松了警惕,继续过着那荒淫靡烂的日子。
第一部分:千古一帝秦始皇
爱江山更爱美人的商纣王(6)
  过了一段时间,周国派出的侦察人员相继回来,把侦察到的情况报告给武王。周武王看到出兵条件基本成熟,决定进攻商朝。
  公元前1027年(一说前1057年)正月,周武王统率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万5千人,浩浩荡荡东进伐商。同月下旬,周军进抵孟津,在那里与反商的庸、卢、彭、濮、蜀(均居今汉水流域)、羌、微(均居今渭水流域)、髳(居今山西省平陆南)等方国部落的部队会合。武王利用商地人心归周的有利形势,率本部及协同自己作战的方国部落军队,于正月二十八日由孟津冒雨迅速东进。从汜地(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渡过黄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折而东行,直指朝歌。周国大军沿途没有遇到商军的抵抗,故开进顺利,仅经过6天的行程,便于二月初四拂晓抵达牧野。
  在牧野,周武王召集部队,立起讨纣大旗。他站在高高的王车上,当众誓师大声说道:“尊敬的友邦国君、诸位官员和所有远征的将士们,暴君纣王败坏朝政,杀害忠臣,茶毒百姓。天怒人怨。现在,我遵照上天的意志来讨伐商纣了。所有参战的将士们,拿起你们的武器。奋勇作战吧!你们要勇猛向前,我们是正义之师,是任何敌人也不能战胜的!勇敢的将士们,在这场战斗中建立你们的功勋吧!”誓师完毕,就挥动旗帜,发出命令,千军万马开始了进攻。
  这时候,商纣王正带着他的宠妃和一帮大臣,在鹿台上醉生梦死,吃喝玩乐,丝毫没有准备。手下的人把周军进攻的消息报告纣王,他这才着了忙,连忙召集大臣商量如何应战。商朝的军队当时正在东南地区对付少数民族,即便调动回来也远水不解近渴。纣王只好下令把大批奴隶和俘虏编入军队,号称七十万人,极为仓促地向牧野进发,与周军对阵,于是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是我国古代史上规模空前的一场大战。虽然在军队数量上,周武王的讨伐大军远远少于殷纣王的部队,可是论士气,周武王的伐纣大军同仇敌忾;论战斗力,周武王的伐纣大军训练有素。这就不是纣王的乌合之众所能比拟的了。
  大战开始了。周军的先锋队像下山猛虎,冲向商军,惨烈的战斗一触即发。就在这紧要关头,商军前排的兵士们突然掉转矛头,朝后排冲去。原来这些都是被强征的奴隶和俘虏。他们早就恨透了殷纣王,根本不愿为他作战。商军前排倒戈,队伍顿时大乱,溃不成军。
  商纣王本以为人多势众,周武王哪是自己的对手,满以为稳操胜券。突然传报商军大败,周军正向朝歌攻来。商纣王闻讯大惊,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可他临死还不肯放弃他的财宝,于是命人将宫里的珍宝全部搬到鹿台上,自己用菱罗缠身,躺在珍宝中,点火自焚而死,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周武王带着伐纣大军冲进了朝歌。朝歌的老百姓都来到外面,迎接和慰劳周武王的军队。周武王一进城,百姓齐声欢呼,感谢他把他们从商纣王的暴政下解救了出来。
  武王来到鹿台,不禁大吃一惊。鹿台上的亭台楼谢已成一片焦土,没烧烬的宫梁殿柱还冒着缕缕青烟。武王便下令士兵们寻找纣王的下落。不一会儿,武士们果然发现在灰烬里有一具尸体。那尸体倒在许多珠宝玉器堆中,相貌还依稀可辨,正是罪大恶极的商纣。武王怒不可遏,对着这个死去的敌手连射三箭,并用剑砍纣王的尸体,然后命令士兵用“黄钺”将纣王头颅砍下,挂在大旗杆顶上。稍后,他又碰到两个上吊自杀的纣王之妾,武王又对着这两具女尸连射三箭,用剑砍击尸体,然后换了一柄“玄钺”将她们的头割下,挂在小白旗上。
  随后,周武王庄严地宣告伐纣战争胜利结束,商朝已经灭亡。他建立了周朝,自称为天子,定都于镐,得到各诸侯国的拥戴。周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三个奴隶制国家,在周朝,社会生产力又有了很大发展,是奴隶制社会最兴盛的时代。
  传说武王令刽子手斩妲己的时候,因为妲己容颜过于娇媚,以致刽子手都不忍心下手。另换刽子手也是如此。刽子手都不忍心杀妲己,愿意替她死。姜太公说:“我听说妲己是妖怪,不是人。”就命人高悬起照妖镜,妲己这才显露出真相,原来是个九尾金毛狐狸。刽子手手起斧落,斩杀了妲己。
  20世纪初,考古学家在河南省安阳挖掘出土许多殷商时期的甲骨,根据上面所刻的“卜辞”,后人对妲己和纣王时代生活风俗等资料才有了比较确切的认识。有人据此认为纣王热衷于声色是事实,杀比干也有甲骨文上确切的记载,然而砍掉人脚看骨髓、剖开孕妇之腹就难以令人理解,因为当时巫风颇盛,任何重大举措都要求神问卜来决定吉凶休咎,纣王更可能取决于占卜,而不是妇人之言。但这么推测也不可靠。因为砍掉人脚看骨髓、剖开孕妇之腹在一个暴虐的国君看来并不是什么大事,何况敬鬼神的人不一定就是一个慈悲为怀的人。历代昏君不一定不相信鬼神,但残暴起来却连鬼神都为之胆寒。
  还有人认为倘若妲己在被宠幸的那些年月之中,具有无限的政治权力,何以有苏氏一族人始终没能得势呢?由此推断妲己的恶名是后人宣传的结果。
第一部分:千古一帝秦始皇
爱江山更爱美人的商纣王(7)
  今日我们既不能说那些有关妲己的传说是假的,也不能断定历史上实有其事。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商朝的亡国决不是因为妲己一个女人的缘故。
  周军取得牧野之战的彻底胜利决非偶然。首先是周文王、周武王长期正确运用“伐谋”、“伐交”策略的结果。它起到了争取人心,翦敌羽翼,麻痹对手,建立反商统一战线的积极效果。其次,是做到了正确选择决战的时机,即乘商师主力远征东夷未还,商王朝内部分崩离析之时,果断地统率诸侯联军实施战略奔袭,从而使敌人在战略、战术上均陷于劣势和被动,未暇作有效的抵抗。第三,适时展开战前誓师,历数商纣罪状,宣布作战行动要领和战场纪律,鼓舞士气,瓦解敌人。第四,在牧野决战的作战指挥上,善于做到奇正并用,予敌以巧妙而猛烈的打击,使之顷刻彻底崩溃。
  商纣王之所以迅速败亡,根本的原因自然是因为殷商统治集团政治腐朽,横行暴敛,严刑酷法,导致丧尽民心,众叛亲离。其次是对东方进行长期的掠夺战争,削弱了力量,且造成军事部署的失衡。三是殷商统治者对周人的战略意图缺乏警惕,放松戒备,自食恶果;四是作战指挥上消极被动,无所作为。加上军中那些临时仓促征发的奴隶阵上起义,反戈一击,其一败涂地也就不可避免了。
  牧野之战是我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殷商王朝的六百年统治,确立了周王朝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秩序,为西周奴隶制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对后世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商纣王是中国古代暴君的典型,似乎已成定案。近年来,以暴君纣王为趣材的文学作品和电视剧纷出,影响更广。史实乘真如此吗?尚难下定论;历来评价纣王,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一是暴君说。此说始于战国,流传至今。《史记·殷本纪》谓纣王“重刑辟,有炮格(烙)之法”;“九侯女不薏淫,纣怒,杀之”;“脯鄂侯尸”,“剖比干,现其心”。自是之后,历代史家官暴君必数夏桀、商纣。魏晋时代,纣为暴君说仍流传,并出现许多离奇的情节。当时出笼而伪托西周太公望所作的兵书《六韬》和皇甫谧撰的《帝王世纪》,将暴君商纣王化为杀人成癖、嗜血成性、以炮烙之刑为乐的恶魔。至北魏郦道元为《水经》作注,又增加了新的说法。西晋永嘉之乱,《今文尚书》荡然无存,至南朝梁武帝时,出现汉代孔安国所注《孔传古文尚书》,又为暴君说增添所谓商周时代的文献依据。然而,真正商周史料《今文尚书》之《商书》、《周书》诸篇中,均未见商纣王失道失国的罪状,也无焚炙忠良、滥杀无辜、嗜血成性之类记载。
  二是非暴君说。早在二千余年前,孔门弟子子贡就曾指出,纣的罪行并不像史书所言那样厉害,只是后人把罪行都推在纣的身上而致。清朝李慈铭也言,纣王的显著罪行,如杀比干、囚箕子、宠妲己、偏信崇优、拘押文王等,比起后世的暴君来,还算不得罪恶深重。近人顾颉刚更撰《纣恶七十事发生的次第》,指出现在传说的纣恶,是层层累积发展而来的,时代愈后,纣罪愈多,也愈不可信。到1960年,郭沫若在《新建设》撰文《替殷纣王翻案》,以为纣王其实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他对古代中国的领土开拓有其贡献,所谓“纣克东夷”,就是开拓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西周正是乘“纣克东夷”的机会东进灭商的。
  对这一观点,毛泽东表示赞同。1958年11月,毛泽东在讨论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说到商品生产时,他顺势发挥:商朝为什么叫商朝呢?是因为有了商品生产。这是郭沫若考证出来的。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它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史书说:周武王伐纣,“血流漂杵”,这是夸张的说法,孟子不相信这个说法,他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1959年2月25日在济南召开的一个座谈会上,毛泽东又说,龙山文化很有名啊!商纣王是很有本领的人,周武王把他说得很坏。他的俘虏政策做得不大好,所以以后失败了。
  最近王慎行在《纣为暴君说献疑》一文中,对暴君说再次提出质疑,指出战国秦汉时人,因纣之世近,且纣恶之事传之较详,故以纣之恶比附桀者必多,以桀之恶比附纣者必少,此乃附会之由也。
第一部分:千古一帝秦始皇
一笑失天下的周幽王(1)
  在古代,国王固然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国王如果把国家权力当作儿戏,为所欲为,最终只能导致自己的灭亡。周幽王就是这样一个突出的例子。周朝的八百年江山是中国历代最漫长的,可惜传到周幽王气数就式微了。
  周幽王,姓姬名宮涅,生卒年月不详。他统治期间,先是重用虢石父执政,导致剥削残酷,人民不堪重负,流离失所。后期又专宠褒姒,废申后及太子,由此引发西周灭亡的悲剧。“幽王遗恨没荒台,满目苍苍秀作堆。人暮晴霞红一片,尚疑烽火自西来。”这首诗表达了后人对周幽王的憎恨。因为如果没有他的昏庸无道,西周就不可能灭亡。
  西周自周厉王姬胡、周宣王姬静以来,朝政紊乱,国力日益衰弱。周宣王的时候,在镐京城内有一个红衣小儿教满城的儿童唱着这样的一首歌谣:“月将升,日将没,檿弧箕菔,几亡周国……”大意是说:“黄澄澄的新月,将要升起了,红艳艳的太阳,快要落下了,山桑木的弓呀,箕草做的箭袋,神龙家的女孩几乎就要亡了周国……”
  谶谣在史籍记载和民间流传中,都显得神秘玄妙。谶谣最主要是通过儿童之口进行扩散的。人们普遍认为儿童天真无知,他们所传的谣谚必非出于自撰,肯定出自天意。
  因此,周宣王听到歌谣后非常吃惊,他问大臣们:“此歌谣什么意思,是凶是吉?”召公说:“‘檿’是山桑木的名称,可以用来做弓。‘萁’是草的名称,可用来做箭袋。据臣的愚见,国家日后将有弓矢之祸!”宣王说:“如果是这样,杀尽京师所有做弓箭的匠人,毁掉库内的弓矢,怎么样?”太史令伯阳父说:“臣夜观天象,弓矢之祸将出现在陛下宫中,与弓矢无关,后世必有女子乱国!请大王勿杀无辜的人、毁军旅的兵器。”
  周宣王问姜皇后最近宫中的嫔妃有什么怪异的地方,姜后说:“宫中没有怪异,只有先王宫内的一个嫔妃卢氏,年方二十四岁,怀孕八年,才生下一个女儿。”
  宣王说:“这真是咄咄怪事!”赶紧派女侍召来卢氏询问原因,卢氏说:“妾听说夏朝桀王时,褒城有个人化为两条龙,降在王廷,对桀王说——我是褒城二君,桀王非常恐惧,杀了二龙,将龙涎藏在木椟中。自殷朝经历六百四十四年,传了二十八王,都不敢打开木椟看。到了先王厉王时一时好奇打开木椟,龙涎立刻在宫廷中四处漫流开来,最后化为一个元龟。妾当时十七岁,因为脚不小心踩了龟迹而忽然有了身孕,如今才刚生下一个女儿。”宣王说:“此女一定是怪物,你抱出给我看一看!”
  卢氏说:“妾疑心为怪物,生下来的那天晚上就让宫女将此女孩扔在御河中淹死了!”宣王对伯阳父说:“此女孩已死,卿试着占卜,看妖气消灭了没有?”伯阳父占卜后说:“妖气虽然出宫,然而还在人间!”宣王传旨,令士兵马上巡访御沟内外,然而女婴已经找不见了。于是写出榜文,挂在各城门口,不论是谁,只要敢收御沟内的婴孩隐匿起来,就满门处死。
  西城军卒巡访时看见一个男子背着山桑木弓,一个女子背着萁草织成的箭袋,在街上叫卖。这个男子就是姒大。军卒看见,就商量道:“如今朝廷大臣断定谣歌是山桑木弓萁草箭袋,这两个人必应其事,又说女子乱国,我们放了那个男子,将此女子捉去见天子。” 姒大一见救不了自己的妻子,连忙抱头便跑。跑到郊外,他听见深林中群鸟喧噪,有婴儿啼哭的声音。
  他进入林中,看见百鸟用翅膀上的羽毛覆盖一个躺在青草上的女婴,他想:“我妻子被朝廷捉去,估计没有了性命,不如将这个女孩抱回去,抚养成人,也还有个寄托。”于是抱起婴儿,奔褒城逃难而去。军卒将姒大的妻子抓去见宣王。宣王一听是卖箕草箭袋的女子,就急令推出斩首。
第一部分:千古一帝秦始皇
一笑失天下的周幽王(2)
  宣王以为杀了这个卖箕草箭袋的女子,便破了周朝倾亡的预言。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在十数年后,要让周朝付出最惨重代价的女子,却还是进了周王的皇宫。
  这年的七月,宣王崩,他的儿子宫涅即位,是为周幽王。幽王为人性情暴躁,待人刻薄寡恩,而且喜怒无常、狎昵群小,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乐。刚一即位,就打发人四处为他寻找美女。尹球、虢石父、祭公三个奸佞小人谗邪欺君。幽王拜尹球为大夫,虢石父为上卿,祭公为司徒。三人皆谗佞阿谀之人,贪位慕禄之辈,惟王所欲,逢迎不暇。
  一次三川守臣表称三川地震。幽王笑说:“山川地震是常事,何必动表告诉寡人?”伯阳父对赵叔带说:“以前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现在周如夏商的末季啊!”赵叔带骇然问;“何以见之?”伯阳父说:“源塞必然川竭,川竭必然山崩,山崩是预兆,周室天下不出二十年当亡!”
  这年冬,岐山又崩,赵叔带上表说:“山崩地震,是国家不祥之兆,望大王抚恤下民,广开贤路,以弭天变,以使社稷无危。”虢石父却说:“山崩地震,大王所谓天道之常,有什么不祥?叔带是迂腐的读书人,不知天道,望陛下详之!”幽王听信虢石父之言罢免了赵叔带。右谏议大夫褒珦劝谏道:“不可罢赵叔带的官职,否则会阻塞谏诤之路。”幽王大怒,就把褒珦关进监狱。
  褒珦在监狱里一关就是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想了许多法子都没有奏效,最后儿子洪德说:“我听说天子荒淫,耽于女色。现在褒城中姒大家女儿十分清丽,家贫无资,若以百金买下这个女子,进贡给朝廷,一定可以赎回父亲。”
  他母亲同意了,他们家就以百金,买下此女子,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了幽王,替褒珦赎罪。这女子年方14岁,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
  幽王见美人仪容娇媚,流盼之际,光艳照人。因褒地所进,就赐名褒姒,充入后宫。群臣都谏阻说:“色倾人国,自古都有。夏因妹喜而亡,商因妲己而丧。陛下宜鉴前朝得失,不可接受此美人。”尹球、虢石父却说:“种田的多收了几捆禾麦,尚且重婚,大王以天子之尊,受一宫人,你们怎么就那么多废话?”幽王也大怒:“有再谏受美人者斩!”自此幽王与褒姒坐则腿叠腿,立则肩并肩,饮则交杯,食则同器。一连十日不上朝,与褒姒朝夕饮宴。
  皇后申氏逐渐失宠。一天幽王与褒姒在翠华宫,申后忽然来了,褒姒正与幽王谈笑自乐,没有起身迎接,申后心中虽有忧怨却口不敢言,回宫后忧容不展。申后自从那天见到褒姒的天姿国色后,就明白自己已年近四十,再也无法以美色和褒姒争一日长短了,惟有终日长吁短叹,郁郁寡欢。太子宜臼看见母亲忧闷,连忙跪问原因。申后说:“你父王宠爱褒姒,不分尊卑,今日在翠华宫,见我来了,她仍饮酒自乐,全不退避。将来此婢得志,我母子一定没有容身之处了!”太子说:“这事好办,改天与数十宫人游御苑赏花时,如果褒姒一同过来,我令宫人将此贱婢乱打一顿。待她禀奏父王,父王不听则已,若有什么事,孩儿必杀之!”
  申后果然将褒姒打了一顿,褒姒对幽王垂泪说:“申皇后无故令宫人痛打小妾!”幽王变色:“皇后怎么敢如此无礼!”虢石父、尹球说:“臣闻皇后失德,嫉妒之心太甚。”幽王大怒,下诏废皇后,册立褒姒为正宫。太子宜臼忿恨不平,要杀虢石父。虢石父逃走,来见幽王。幽王大怒,命尹球追捕太子。幽王将申后囚禁在冷宫,并废掉太子宜臼。这种处理引起了朝中大臣的共愤,告老归田者很多。
  褒姒天性忧郁,长日紧蹙眉黛,终日闷闷不乐,周幽王为其开颜一笑费尽心思。但千方百计,褒姒却始终不开口一笑。幽王召乐工鸣钟击鼓,品竹弹丝,宫人歌舞进临,褒姒全无悦色。
  幽王问:“卿不好音乐,不知所好何事?”褒姒说:“妾无所好。曾记得昔日手裂彩绢,爱听绢裂的声音。”幽王说:“那你怎么不早说呢?”幽王即命司库每日进彩绢百匹,使有力的宫女撕裂,以取悦褒姒。褒姒虽爱听裂绢的声音,却依旧不见笑脸。
  幽王问:“卿为何不笑?”褒姒说:“妾平生不会笑。”
  幽王私下与虢石父说:“你若有什么办法让褒后笑一笑,就赏你千金!”
  虢石父就献计说:“先王曾在城外,五里置一烽火台,用来防备敌兵。如有敌兵来则举烽火为号,沿路相招天下诸侯带兵勤王,假如诸侯来了却没有敌兵,皇后必然会笑!”
  原来,周王朝为了防备西部一个叫犬戎的少数民族部落的进攻,在骊山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戎打过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士兵就把火烧起来;第二道关的士兵见到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这样一个接一个烧着烽火,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
第一部分:千古一帝秦始皇
一笑失天下的周幽王(3)
  幽王遂与褒姒驾幸骊山,在骊宫夜宴,到处灯火辉煌,笙歌曼舞。周幽王向褒姒解释烽火台的用处,告诉她这是传报战争消息的建筑。那时候,从边疆到国都,每隔一定距离就修一个高土台,派士兵日夜驻守。当敌人侵犯边境的时候,烽火台上的驻兵立刻点燃烽火,向相邻的烽火台报警。这样一路传递下去,边境发生的情况很快就能传到京城。而一旦国都受到威胁,骊山的烽火台也点燃烽火,向附属周朝的诸侯国传递消息,诸侯国就会立刻派兵来援助。
  褒姒听了周幽王的话后,不相信在这样一个高土堆上点把火,就能召来千里之外的救兵。为了讨得褒姒的欢心,周幽王立即下令,让士兵点燃烽火。群臣都来劝谏说:“烽火台用来备缓急,必须取信于诸侯,现在无故而点烽火,是戏弄诸侯!以后倘有不测,将用什么东西来让诸侯救急呢?”幽王不听,遂点燃了烽火,与褒姒在望边楼欢宴。
  烽火在一个接一个的烽火台上点燃起来,刹那间火焰直冲霄汉,像一条逃命的巨鲸一样,不断地一股一股喷出火柱,向黑暗的远处奔腾而去。各地的诸侯乍见焰火冲天,以为国都受到进攻,纷纷率领军队前来救援。
  没多久,列国诸侯皆领兵至,一路烟尘滚滚,来了却没发现敌寇的踪影,只见周幽王正和褒妃在高台上饮酒作乐,根本就没有什么敌人,才知道自己被国王愚弄了。诸侯们不敢发脾气,只能悻悻地率领军队返回。
  褒姒凭栏远眺,见各路军马擎火炬漫山遍野奔跑的狼狈样,觉得很好玩,不禁嫣然一笑。周幽王一见宠爱的妃子终于笑了,心里痛快极了。
  等诸侯王都退走了以后,周幽王又让士兵再点燃烽火,诸侯们又急匆匆地带着军队赶来了。周幽王和褒姒一见诸侯们又上当了,在烽火台上一起哈哈大笑。幽王说:“爱妃一笑,百媚俱生,此皆虢石父的功劳!”遂以千金赏虢石父。“千金买笑”的典故就出自这里此。就这样,周幽王反复点烽火,戏弄诸侯。最后,当烽火再点燃时,已经没有一位诸侯再上当了。
  申侯在回去的路上就上表责备幽王弃皇后、废太子、宠褒姒、戏诸侯四事。虢石父奏报说:“申侯打算与太子宜臼谋反,因此故意揭露大王的过失。”幽王说:“那怎么办呢?”虢石父说:“赶快发兵讨伐他,免生后患!”
  于是幽王发兵讨申。申侯大惊:“国小兵微,何以当敌?”大夫吕章说:“申国近邻犬戎、西夷,主公赶快写信给犬戎,请求他们出兵讨伐无道的幽王,这样就一定可以免掉申国的灾祸!”申侯便写信给犬戎。犬戎于是发兵五万,杀奔京师,将周朝都城围得水泄不通。
  幽王见此情景,大惊失色,对虢石父说:“速点烽火以搬诸侯的救兵!”幽王点烽火数日,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里火光烛天,诸侯之兵却没有一个来的。因为前几次被烽火所戏弄,诸侯以为幽王又想戏弄他们来博取美人一笑,所以都不当回事。不久镐京陷落。
  幽王逃奔临漳。犬戎在城中放火焚烧宫室,掳掠库内财物。幽王在骊山下被追上杀了。褒姒被犬戎掳去,不知道下落。宫中士卒嫔妃,死者不计其数。犬戎在城中大肆剽掠数月。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如今已被当做笑话。这个爱美人的故事早已超出了“个人行为”,为了博美人一笑,竟以江山社稷的保护伞——军队为代价,最终只能留下千古骂名。《诗经·小雅》说:“赫赫宗周,褒姒灭之。”中国还有句古话,“一笑倾城,二笑倾国”,只有无道昏君才能有这样的荒唐之举。
  到这时候,各地诸侯才知道原来犬戎真的打进镐京了,于是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诸侯们打退了犬戎,立原来的太子宜臼为天子,就是周平王,然后诸侯们就回各自的封地去了。
  没想到这些诸侯们前脚一走,犬戎后脚就又进来了,而且是经常进犯。当时京师宫殿焚毁,仓库空虚,周朝西边很多土地都被犬戎占去了,边境烽火连年不息。平王就与群臣商议迁都到洛阳。周公说:“不可!洛阳虽为天下之中,却四面受敌;而镐京,左有崤函,右有陇蜀,沃野千里,四塞为固,所谓天府之国,天下之势,莫过于此。今若弃之东迁,臣以为不可!”平王不听,即日东迁于洛阳。
  镐京险要的地方都归了秦国,后来秦国凭此灭六国得天下。从此诸侯们各霸一方,展开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残杀。
第一部分:千古一帝秦始皇
千古一帝秦始皇(1)
  在中华大地这个历史舞台上,上下五千年中来去匆匆走过了许多位风云人物。秦始皇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留下了重重的脚印的一位。他从父亲秦庄襄王手中接过了秦国先公先王传下来的统一六国事业的接力棒,奋力拚搏,终于跑到了终点,建立了一个空前统一的秦帝国。
  秦始皇在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树立起一块新的里程碑,其功绩是伟大的。但是,秦始皇横征暴敛,农民被迫把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上交赋税,还要负担沉重的遥役,被征去修阿房宫、陵墓、筑长城达200多万人。秦始皇的暴政,给自己种下覆灭的恶果。
  离奇身世
  战国末期,各国之间的争斗异常激烈。秦是当时的七雄之一,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听取了范雎“远交近攻”的战略,把进攻的矛头先对准了邻国韩国和魏国,而和较远的赵国联合。遵照当时的惯例,两国互换人质以示真诚。秦国派到赵国的是秦始皇的父亲子楚,子楚是秦昭王的孙子,即太子安国君(秦始皇的爷爷)的儿子。子楚的母亲夏姬不被安国君宠爱,子楚又在安国君二十多个儿子中排在中间,不是长子,所以地位很低,挑选人质时便选中了他,于是他便作为人质送往赵国居住。
  当时,阳翟有个叫吕不韦的大富商经过赵国国都邯郸时,遇到了子楚,吕不韦是个善于投机钻营的人,一遇到子楚便觉得“奇货可居”,打起了要利用他来赚取功名利禄的算盘,于是便倾心结纳,子楚身在异国他乡,备感孤独寂寞,现在竟有人如此关心自己,不仅令他感激万分,于是两人渐渐成为好朋友。
  吕不韦决定想方设法让子楚不但能够回到秦国,而且还要在秦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此他做了一系列精心的策划,他很熟悉但是秦国的内幕,知道安国君虽然最宠爱华阳夫人,但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于是他便打定主意要让华阳夫人过继子楚为子,那么以后在太子安国君即位后,子楚也就是太子了,自己肯定会利用特殊的政治资本赚来无数的钱财。
  于是,吕不韦拿出千金送给子楚,让他广交朋友,他自己则带着大批奇珍异宝,去了秦国。到了秦国之后,他首先找到了华阳夫人的姐姐。吕不韦施展口才,说子楚如何贤达,如何聪慧,广交天下朋友,富有大志。虽然身处异乡,但天天想念安国君和华阳夫人,有时思念得都泪流满面。吕不韦又劝说华阳夫人的姐姐去游说华阳夫人,让她尽早在众公子中过继一个,并立为储君,不然等到自己年老色衰的那天,有何依靠呢?现在子楚在赵国做人质,日夜思念太子和夫人,何不趁此机会,立子楚为嫡嗣,这样子楚必感恩不尽,夫人也就终身有靠了,何乐而不为?
  虽然深受太子宠爱,但无子嗣一直是华阳夫人耿耿于怀的心事,经姐姐一番游说,华阳夫人欣然同意了吕不韦的主张,于是她便利用安国君的宠爱,说服了他立子楚为继承人。
  从此,子楚的处境和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给了子楚足够的钱财,还让吕不韦做他的师长,扶助子楚。 从此,吕不韦与子楚的交情越加深厚,他们一起期盼着子楚回国做太子、准备以后继承王位的那一天早点到来。
第一部分:千古一帝秦始皇
千古一帝秦始皇(2)
  吕不韦是个深谋远虑的人,此时他已经开始为将来依靠子楚在秦国大展宏图做准备了,他先是不惜重金买来邯郸的一位名歌妓赵姬为妾,等她怀孕之后,吕不韦就对她说:“我打算谋取秦国的天下,现在子楚在赵国做人质,尚未娶妻,我打算将你送给他,因为他以后必定要回到秦国,也必定会登基,等他去世之后,我们的儿子就必定会被当作子楚的子嗣,继承王位了,那么秦的天下不就是我们的了吗?”赵姬答应了。
  于是吕不韦便刻意制造了个机会让子楚与赵姬见面,子楚一见赵姬,便立刻被绰约多姿、风情万种的赵姬迷住了,吕不韦便借机“慷慨”地把美人拱手相让,而美人已怀有孩子的事却隐匿不题。不明就里、感激万分的子楚当即表示若他日为秦王,必与吕不韦共富贵。
   子楚得到赵姬之后,与赵姬日夕绸缪,八个月后,赵姬生下了一个儿子,子楚也就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因孩子出生之日恰好是农历正月元旦,因此取名为正,后来就改为政,又因为出生在赵国,所以就叫赵政。
  三年后秦赵失和,邯郸被围,赵国在秦国围攻时想杀死子楚,结果吕不韦重金贿赂了守城门的官员,于是子楚得以逃出了邯郸城,跑回秦国。赵政和母亲在外祖母家的掩护下,逃过了杀身之祸。
  子楚回到秦国见了华阳夫人就哭着诉说多年离别的思念之情,因为华阳夫人本是楚女,所以子楚就特地改穿楚服。华阳夫人激动不已,对子楚说:“我本是楚人,你能曲体我心意,我愿养你为子。”于是子楚便拜只比他大三岁没有子嗣的太子妃华阳夫人为母。从此早晚问安,格外殷勤。
  六年后,公元前215年,秦昭襄王死,安国君即位,这就是秦孝文王,华阳夫人立为王后,子楚立为太子。此时,秦国和赵国的关系也恢复到以前的友好状态,秦始皇和母亲得以回到秦国。秦孝文王在位时间很短,先是为父亲服丧一年,正式即位后仅仅三天便死了。于是子楚即位为秦王,就是秦庄襄王,尊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生母夏姬为夏太后,立赵姬为王后,赵政为嗣子,这时的赵政因为回到了秦国,因此已改成了国姓嬴,改名为嬴政。子楚没有违背当初的诺言,不但让吕不韦做了相国,还封他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还拥有上万名家僮,吕不韦终于靠投机实现了自己的夙愿。
  因为子楚过着糜乱的宫闱生活,精血耗尽元气大伤,即位四年之后便中风身亡,年仅三十六岁。于是公元前247年,刚13岁的嬴政便登上了秦王的宝座,因为年幼,便由太后赵姬听政,国事都委任吕不韦,称为“仲父”。
第一部分:千古一帝秦始皇
千古一帝秦始皇(3)
  发奋图强吞六国
  当年赵姬与吕不韦的感情就非常好,现在虽然做了太后,地位尊贵,但守寡时间一长,耐不住深宫寂寞,便和吕不韦又重新走到了一起。可是,随着嬴政一天一天长大,吕不韦惟恐奸情败露,引来杀身之祸,于是便给自己找了个替身,他向赵姬推荐了嫪毐,让嫪毐冒充宦官进宫,入宫服侍赵姬。从此赵姬与嫪毐在后宫朝夕贪欢,不久赵姬就怀孕了。嫪毐与赵姬密商,买通卜人,假称宫中不利母后,应该迁居避祸。嬴政不知有诈,就请母后徙往雍宫。从此母子不在一处,不必顾忌,以至于赵姬连生两个男婴,嬴政均不知晓,反而在母亲的要求下,封嫪毐为长信侯,赐他数千奴婢,食邑山阳。
  这样,在嬴政的身边有了两个对他政权构成威胁的人,一个是吕不韦,一个就是嫪毐。在秦王八年,即公元前239年,嬴政满二十一岁,依照秦国的旧制,第二年要举行加冠礼,然后就可以亲政了。而吕不韦和嫪毐却在此时向他示威,尤其是嫪毐则依仗赵姬的势力,私自分土封侯,甚至私下与赵姬密谋,打算将他们的私生子,立为嗣王。可是嬴政在挑衅面前不动声色,而是按计划举行了加冠礼,暗地里却在寻找机会,铲除威胁。
   嫪毐虽然威权日盛,但毕竟是个市井小人,得意时难免会忘乎所以,有一天,他与一个大臣饮酒,喝得酩酊大醉,便与之起了口角,嫪毐叱骂对方说:“我是秦王的假父,你敢与我斗嘴?你难道有眼无珠,不识高下么?”那种位大臣不甘心受辱,便将这些话告诉了嬴政。嬴政听到此等消息,不禁勃然大怒,立刻秘密派人暗中调查。后来得到密报,说嫪毐本 不是阉人,确与太后有通奸且生子的丑事。嫪毐得知消息后,不甘坐以待毙,便伪造诏书想乘机叛乱,杀掉嬴政,结果被早有防备的秦始皇平息,嫪毐被捉,最后被五马分尸,诛灭三族。他的同党被诛杀的有二十多人,牵连的多达四千多家。赵太后和嫪毐生的两个私生子也被杀,赵太后则被软禁起来,最后经过群臣的劝说,嬴政才亲自把母亲接回咸阳。
  吕不韦因送假太监进宫伴太后,犯下欺君之罪,本当连坐,因念他侍奉先王有功,功罪相抵,被免去相国职衔,勒令去河南乡下闲置。吕不韦在河南住了一年多,山东各诸侯国,多派遣使问讯,使者络绎不绝。这件事被嬴政知道后,为了防止他谋变,嬴政就派人给吕不韦送去绝命书,信中对吕不韦大加斥责:“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却能封土洛阳,食邑十万?你和秦国又有什么亲缘,却得到仲父的称号?你快给我滚到西蜀去吧!” 吕不韦看完书信,长叹数声,几乎泪下。他想如果告知嬴政自己是他的生父,那么性格暴戾高傲的嬴政,为了不让家丑暴露,肯定不会放过自己,可是如果去了西蜀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想来想去,他觉得不如就此自尽,免得受苦。便取了鸩酒,勉强吞下,顷刻间毙命。几年后赵姬也死了,赵姬死后,嬴政把母亲悄悄埋在了子楚的陵墓中。
   至此,嬴政可以说是清除了对自己政权构成威胁的所有对手,于是他便开始对六国采取了军事行动。在嬴政手下,有一批很有才干的文臣武将,在他们的辅佐下,嬴政采取了远交近攻,集中兵力,先易后难,中间突破,后扫两翼,最后灭齐的方针。在执行中又及时抓住可乘之机。灵活机动地变通主攻方向,在军事进攻的同时,配合以政治上的分化瓦解,两者结合,得心应手,加速了统一的进程,前后用了十年的时间灭掉了六国,统一了中国。
  最先灭掉的是韩国,秦王十四年,即公元前233年,韩国割地称臣,也没能挽救败亡的命运。三年后,秦国俘虏了韩王,灭掉了韩国;然后秦国攻打赵国,俘虏了赵王,公子嘉逃到了代郡,称代王。到秦王二十五年,代王也被俘,赵最后灭亡。
  在秦王二十年,大将王翦领兵攻燕。在易水西面秦兵打败了燕、代联军。攻占了燕国都城蓟城(今北京)。燕王向辽东方向出逃。后来,燕王只得杀死了曾经派荆轲刺杀秦王的太子丹,把他的头献给秦军求和。到秦王二十五年,燕国最后的一个王——喜被俘获,燕国也被灭了。同时,魏国也被秦军灭掉。
  秦王二十三年,攻打楚国的秦军因为兵力太少,被楚军打败。秦王又派老将王翦出征,并听从他的建议,给了六十万重兵,结果,王翦用了三年时间,终于拿下了楚国。
  最后灭掉的是齐国。在秦国先后对其他五国用兵时,齐国不但袖手旁观,而且和秦国结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前途和其他五国一样。因此,齐国没有做任何战争准备。等到秦王二十六年,五国都被灭掉后,齐国这才派兵准备抵御秦国,并和秦国断交,但为时已晚。秦国大将王贲在最终灭掉燕国后,领兵大举南下,一战俘获了齐王。从此,春秋战国以后在中国大地上形成的诸侯争霸,连年混战局面结束了,六国统一于秦。秦的疆域异常辽阔,北到长城和阴山,南到南越,即现在的岭南地区,秦还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进行管理。疆域的西界是陇西,东则延伸到了辽东。
  这时,嬴政才三十九岁。
第一部分:千古一帝秦始皇
千古一帝秦始皇(4)
  实行改革建帝国
  统一六国以后,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于是将皇和帝并称为“皇帝”,因而称自己为始皇帝,意即从他开始,从此以后,中国历代君主均称皇帝,的后世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传之无穷。他推行了一整套维护统一封建帝国的改革措施,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统一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秦始皇认为必须由皇帝来掌握全国的政权,不能再像西周那样分封诸侯,各管一地,致使最后诸侯各自独立,中央无法控制,这才导致了天下大乱。 于是他废除了自殷、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即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有两个名称,一是县令(万户以上),一是县长(万户以下)。县以下依次是乡、亭、里、什、伍,是一种准军事化的管理体制,基层百姓五家为一个单位,由伍长负责。什则由十家组成,由什长负责。
  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帮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则是最高的军政长官,负责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是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皇帝的诏令一般由御史大夫转交给丞相去执行。
  三公的下面是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负责传达皇帝命令,以及皇帝的警卫;卫尉,就是宫廷的警卫首领,负责皇帝住所的日常守卫;太仆,主要工作是负责侍从皇帝,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掌管全国的司法事务,负责审理重案要案;典客,负责国家的外交事务,同时负责内部少数民族的事务;宗正则是专门管理皇室事务的官员;治粟内史,管理中央财政,并负责全国的税收工作;少府是皇帝个人的财政官员,管理归皇帝私有的山泽湖泊和宫廷手工业。
下一页 尾页 共11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