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唐朝绝对很邪乎

_2 雾满拦江(唐)
历山飞,性别男,状粗豪,性狡黠,两臂有万夫不当之神力,善御众。不知从何处而来,只见天边尘沙大卷,历山飞已率数万之众,南攻上党,击溃由将军慕容、罗候所统率的官兵;北逼太原,李渊部将潘长父出战,交手未及一合,已被历山飞斩于马下。旬日之间,历山飞的数万部众已经将太原城团团围困,太原至上党、西河及京都的交通路线全被阻断。
消息传报长安,杨广极是忧心,便遣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二人统兵前来,听从李渊之命,三路合兵谋破历山飞。
接获命令之后,李渊大喜,对二儿子李世民说:唐,本来是咱们家的地盘,北有突厥侵扰,南有山贼围困,这对咱们家来说是件天大的好事情。只要能够与突厥讲和,再击败山贼,则李氏的根基,从此就牢固了。
于是李渊与王威、高君雅,各统河东、太原兵马总计六千人,驱师大进,寻找历山飞的主力决战。三军行至雀鼠谷口,恰与历山飞的大队人马相遭遇,看对方旗号严整,杀气弥天,少说也有两万之众。
看到山贼势大,王威和高君雅都有点害怕。李渊知道他们的心思,就安慰道:二位放心好了,这伙山贼,别看模样吓人,实则不过是乌合之众,所以四方劫掠,无非是为了财富而已,胜则一拥而上,败则逃之夭夭。要斗山贼,最要紧的是不能与他们斗勇,斗勇你是斗不过他们的,山贼一个个都是不要命的家伙,但如果斗智的话,那山贼可就没咒可念了。
这时候山贼正潮水一般地向前涌来,李渊从容布阵,以老弱病残为大队人马,高举旌帜,以所带的器械粮草为后阵,以极少数骑兵为两翼,是为小阵。
然后李渊问王威:王将军,你想统率大阵,还是想统率小阵?
大阵?小阵?王威仔细一瞧,大阵的人马比较多,是个安全的藏身之地,就说:我这人善于运筹帷幄,冲杀战场不是我的强项,就统率大阵吧。
OK,李渊把大阵交给王威统率,自己和四个儿子,统率小阵。这时候历山飞兵众蜂拥上来,见王威高踞中军,旌旗林立,不由分说一声令下,数万人马向着王威狂扑了上去。王威所统御的大阵,充其量不过三两千人,顷刻之间就被历山飞冲破。眼见得山贼圆瞪怪目,杀气腾腾,王威在心里惊叫一声:不好了!贼众势大,我的小命要玩完……一声惊呼未止,就听嗖的一声,翎箭破空之声遥遥而来。只一箭,王威的座下马被射得四脚朝天!王威被压在马腹之下,眼见得面前是无数双山贼的光脚板,正自哄抢财物。
这时候,李渊的辎重人马拥了上来。就见一辆辆马车,上面满载着财物,历山飞部众大喜,蜂拥而上,抢了起来。
现场正在混乱之中,突听一声号炮,就见左右两翼,李渊的四个儿子各统了精壮骑兵,发声喊,冲了上来。
此时战场之上,形成了两个怪异的包围圈,最里边的,是始终逮不到机会从地下爬起来的王威,为山贼重重包围。而李渊又统精兵,从外边将山贼围住,将历山飞夹在了大阵和小阵的合围之中。霎时间历山飞部众阵脚大乱,被李渊的骑兵纵横驰骋,箭射刀砍,斩首生俘,不计其数。历山飞的部众,多有被裹胁的男女老幼,此时见到这种情形,无不大哭乞降,被李渊喝令降者跪下,逐一甄别。
历山飞见势不妙,纠集余党,企图冲阵而走。早被李渊一声令下,乱箭齐飞,射得形同一只大号的刺猬,就此一命呜呼。
除掉了心腹之患历山飞,又得到了数万名劳动力,李渊正自沾沾心喜,这时候就见远方旗帜飘扬,竟然是长安城派出来的天子圣使。
圣旨下:太原留守李渊,征剿突厥不力,姑息养奸,致使边关患重,着司值官员将其拿下,押往京师问罪。钦此,谢恩。
接到这个圣旨,李渊顿时傻了眼。
9.异象天成
捉拿李渊入京的圣旨到达之日,是大业十三年正月丙子日。
那一夜,晋阳宫的西北方向,黑暗中有什么东西隐隐约约在蠕动,空气凝滞得骇人,似乎有什么可怕的事情要发生。当地的居民惊心不定,一个个走到门前,提心吊胆地向西北方向张望。
就见西北方慢慢出来了一个亮点,继而这亮点开始逼近,越来越近,终于悬于晋阳城的上空,竟而是一个硕大的明丽光环。那光环明照天地,仿佛高天上有一团烈火在熊熊燃烧,明丽的火花向四野飞溅,分外耀眼夺目。
所有人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个大光环,它从城西龙山的山顶上出现,并迅速地飞临晋阳城的上空,而后直向东南,飙飞而去。当光环消散之后,就见有道紫色的气柱,自山上童子寺处升起,如同一道雪亮的光柱,直冲高天。这道光柱直贯于北斗之上,撞击得北斗七星立脚不稳,摇摇欲坠。
那一夜,整座晋阳城中的人都吓得魂飞魄散,谁也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
当那神秘的光环与光柱出现之时,唐国公府上,却是一片死寂,不见一星灯火。李渊正端坐在座位上,下手立着他的三个儿子。大郎李建成、三郎李元霸以及四郎李元吉。屋子里虽然高燃着明烛,但是窗户却都用被褥牢牢封住,一丝光线也透不到外边。
静寂之中,门外忽然响起了轻微的脚步声,就见房门无声无息地打开,二儿子李世民闪身进来,房门又迅速关上。李世民已经走到李渊面前,低声禀道:我已经询问过几个术士,今夜城里出现的怪异天象……主天子之气……
李渊眉头一皱:胡说八道,这种话是我们李家人可以说的吗?我们李氏一族,世代蒙受皇恩,忠贞不贰……术士们还说什么了?
李世民小声说道:术士说,此夜之异,主西北的乾门有天子之气,直接太原之城,非常旺盛。
李渊:这……应在谁的身上?
李世民拿两只眼睛,看着父亲,不吭声。李渊又琢磨了好半晌,才开口说道:你们几个给我听好了,刚才说过的话,谁也不许外传,事关重大,传出去难免灭族之祸……现在咱们接着说正事。正事就是你爹我太能干了,功高震主啊,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我的意思是……
说到这里,李渊停了下来,就听李世民高声叫道:不可,父亲你不能随圣使入京……
李渊把眼睛一瞪:胡说,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君叫臣入京,臣岂有一个不去的道理……如果不去的话,你有什么借口吗?
李世民急道:这事还用什么借口?不去就是不去,当今主上昏庸无道,弑父奸母,残害忠良,父亲你若然去了,必然是羊入虎口,有死无生,莫不如……
李渊怀疑地问:你说皇上弑父奸母,这事有证据吗?
李世民道:这事还要什么证据?若不是弑父奸母,你说杨广他当皇帝干啥?
李渊:……你说得有点道理……
李世民:正因为有道理,所以父亲你万不可去长安,太原是咱李家地盘,可长安是杨家的地盘,你去后,能落得了好吗?
李渊摇头:你这个缺心眼的傻孩子啊!你也不看看咱们手下才几个人,全部的人马只不过几千人,你说不去……不去行吗?
李世民道:要不然的话,咱们干脆搬迁,全家躲入芒山和砀山之中,就像当年的汉高祖,静观天下之变。
李渊沉吟道:……这倒是个可行的法子,可是……
正在密议之时,门外突然响起几声敲门声,李渊吓了一跳,拿眼睛示意大儿子李建成,让他过去看看是怎么一回事。李建成去了,和门外的来人嘀咕了一会儿,回来禀报道:没啥大事……就是皇上有新的圣旨来了,赦免父亲无罪,不必去长安了……
这个消息好!李渊一屁股跌坐在椅子上,顿感全身乏力,气若游丝。
10.出师不利
大业十三年,李渊登台拜将:以大郎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左三军。以二郎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右三军。以四郎李元吉为太原郡守,留守晋阳宫,文武之事并后勤全部交给他——只有老三李元霸最倒霉,李渊起兵之日,李元霸正在外地,结果被地方官捉到,一刀砍了。
派人去给瓦岗寨的李密送信,约定同期并举,共取天下。
然后李渊在并将的拥簇下,来到将军门前,手执白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我唐国公李渊,才能平庸,七世受到皇宠,所以呢,今次要挥师东入长安,以清君侧,保护皇上……总之,我李渊这人没别的特点,就是对皇上赤胆忠心,谁若不信,吾必杀之……讲话完了,三军唱着慷慨激昂的歌曲,浩浩荡荡出发了。行至灵石县贾胡堡,天上下起了暴雨,三军只好先停下来,安营扎寨,等到暴雨止息,众人探头向外一看,不由得发出一声惊呼。
只见军队的左方,是一片森严的旗帜,足有几万人,皆白衣白甲,杀气腾腾。而军队的右侧,也是一片激昂的鼓声,营盘罗列,也不少于几万人,皆红衣红甲,壁垒分明。此二军者,不知从何处来,竟尔将李渊的前进之路扼住。
看到这情形,李渊当时就吓坏了,急忙派出侦察兵出去打探消息。不多时,探子报来:左侧白衣白甲者,乃大隋虎牙郎将宋老生,率三万兵马;右侧红衣红甲者,乃大隋左武候大将军屈突通,率三万兵马。此二人听说李渊举旗造反,就联手赶来镇压。
听说来的是这两个人,李渊放声大笑:我道是谁,原来是宋老生和屈突通,唉,这两个家伙啊,那是出了名的笨蛋,今天遇到了我李渊,他们是死定了。
等笑声传出,确信三军将士都听到了之后,李渊这才压低声音,悄声问:大郎二郎,你们两个……如何破敌,有没有个准主意?
李建成和李世民双双摇头:没有主意……不知父亲你有何妙计?
李渊的眼泪落下来了:你们俩废物,你爹我要是有主意,还用得着问你们两个?那宋老生和屈突通,都是出了名的煞星,打起仗来凶悍无比,神出鬼没,今天遇到他们两个,咱们李家算是完了。
正说话之间,就听营外有信使来到,原来是去瓦岗寨给李密送信的人回来了。李渊急忙接过信,打开一看,又很快合上了。
这封信,绝非是李渊愿意见到的。在信中,李密以天下之主的口气,从战略的高度上,对李渊进行了谆谆教导。信中要求李渊明大体,知大义,识大节,趁早卷甲以降,为瓦岗寨前驱,等日后取得天下,不失为保身之计。否则的话,瓦岗大兵所至,只恐玉石俱焚,悔之晚矣。
看了这封信,李渊长身而起,大吼道:来人,与吾写封书信,给瓦岗寨李密,就说咱们……投降了。
这么快就投降了……李渊这厮,也未免太没出息了吧?
11.白日妖魅
为宋老生、屈突通阻路,李渊被迫屈意求和于瓦岗寨李密。这出师不利的情形,让李渊心里说不出来的憋屈,郁闷之下,李渊带了亲兵,骑着马出来瞎溜达。
走上山坡的时候,就见前面来了一个形貌古怪的老人,白袍子,白帽子,白靴子,白眉毛,白胡子……迎向李渊的马头,老人拜倒在地。
李渊这个人,对百姓向来和善,性情又稳重,见白袍老人拜倒,就急忙道:老人家起来吧,如此高寿,不知老人家是哪里人氏啊?
那白老头笑道:不好意思,实话跟你说了吧,我不是人……
李渊乐了:噢,你老原来不是人……那是什么动物呢?
白老头正色道:我就是这座山上的山神。
李渊失笑:忽悠,你接着忽悠,信了你才怪。
白老头:你看你……我真的是山神,骗你不是人。
李渊道:那这事可就奇怪了,你既然是山神,为何不在庙里边呆着,青天白日跑出来,捣什么乱?
白老头凑近一些,说道:是这么一回事,我的庙久无香火,已经废弃了,我好伤心。所以呢,我想帮你一点忙,指点你一条绕到宋老生屈突通背后的小路。条件是,你得花点银子帮我把寺庙修一修,好多年没有香火啊,实在是太不像话了。
李渊摇头:你这个要求,我不能答应。
白老头呆了一呆:为啥呢?
李渊:这还用问吗?老头,你趁早别瞒我了,当我不知道吗?屈突通凶悍,宋老生多智,你一定是那边派过来的细作,骗我走什么小路,然后你们预先埋伏在山上,打我一个措手不及,你想我有这么缺心眼吗?
白老头急了:我看你就是缺心眼,有这么大年纪的细作吗?我可是真心实意要帮助你的。
少来,信了你才怪。李渊冷喝一声,掉头打马奔回。白胡子老头还待要说,一群亲兵早已蜂拥而上,不由分说,抄胳膊架腿将他抬了起来,扛到了大营中。
一进军帐,就见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二人正在交头接耳,看到李渊进来,急忙站起来。李渊把脸一沉:你们两个,背地里嘀咕什么呢?
李世民:……没嘀咕什么,我是和大哥商量如何破敌……
李渊哼了一声:破你个鸟敌,等你们想到办法,老子的家业早就败光了。现在你们两个给我听好了,你们即刻回营,埋锅造饭,等到半夜三更,与我抄小路绕到宋老生、屈突通的后面去。屈突通倒罢了,宋老生那厮最是精灵,纵然你们挑战,他也定然是闭门不出,所以你们到达之后,先行散布谣言,就说宋老生已经密结我们,欲同大举。宋老生身边少不了杨广派来的探子,听到这个消息必然急报长安。而宋老生为了洗清嫌疑,只能是开门应战,只要他敢开门,那他就死定了。
李世民和李建成听得目瞪口呆,好半晌才问出来一句:可是父亲大人,你说的那条小路……在哪里?
李渊冷哼一声: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现在用不着问这么多。
12.江山是哭出来的
次日,天刚蒙蒙亮,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各统骑兵五百人,翻过山口,到达了宋老生驻扎的霍邑城外。不多时,就见李渊也带着手下大将殷开山,统领了步兵两千多人,也翻过了山口。
李渊下令:先不要急着安营扎寨,今晚我们就进城歇息,城里的女群众,盼望我们好久好久了耶……大郎二郎,你们各带二十名骑兵,与我在城门附近埋伏,全部骑兵化整为零,每组二十人左右,与我将霍邑城团团围定。
李建成和李世民面面相觑,这个当爹的,他可真不得了。城里的宋老生,手下统有将士三万之众,而李渊竟然让他们兄弟俩率骑兵一千人围城,你一千人围得住三万人吗?虽然心里嘀咕,可两人谁也不敢吭气,都知道李渊既然这样安排,必然有他的道理,就依言行事,两人各领了二十名骑兵,在霍邑城南门附近来来回回游荡。
这边李渊命令殷开山将两千名步兵排成方队,远远站着,冲着霍邑城呜嗷喊叫。
宋老生发现李渊的人马在后方出现,大大吃了一惊。他也看到了成群的骑兵在城外跑来跑去,心里就有点打鼓,他这边虽然有三万之众,可清一色步兵,步兵跟人家骑兵怎么个打法?让人家骑兵拿马一撞一个跟头。可如果不出城,只怕不知哪个王八蛋就会立即放出一只信鸽,飞往长安,说自己和李渊是一伙的……没办法,干脆让三万步兵全部冲出去算了……
霍邑城的南门、东门同时打开,三万部众发出了惊天动地的呐喊之声,向着李渊那两千人冲了过去。只见李渊丝毫也不犹豫,掉头就走,宋老生的人马在后面紧追不放,正追之际,忽听后面喊声震天,原来是李建成带领二十个骑兵,不由分说抢了南门,李世民带了二十个骑兵,趁这机会抢了东门。
三万人马回头一看,登时大怒,你这边总共才二十个人,也敢抄后路,真是太不像话了。就听三万人齐声呐喊,掉头向门口方向杀去,不想李渊也趁这机会大声喊叫,尾随其后追杀而来。
战鼓还未擂响,两军已经开始冲锋,李渊以不过三千人的兵力,成功的将对方三万人马团团围困,这激起了宋老生部将的凶性,只听杀声震天,无数双脚踏起的尘埃遮蔽了天空,震动得城池摇摇欲坠。这时候宋老生正指挥若定,忽见李渊跳起来,站在马背上,手里举着一颗人头,大声喊叫道:宋老生死了,宋老生的人头在这里……李渊一喊,他手下的两千名士兵也同声呐喊:宋老生死了,大家杀啊……
听了这番喊叫,宋老生的鼻子差一点没气歪,赶紧跟旁边的人解释:我没死,我还活得好好的……可是他一个人的辩解声,终究大不过两千人的齐声吼叫。三万部众以为统帅真的被杀,顿时乱成一团,向着四面八方,哭喊着自顾逃命,被李渊驱众杀来,只砍得满地人头滚滚。
宋老生急了,杀出一条血路,终于冲到了南门前,可是李建成率了二十名骑兵堵在这里,城里的人不敢开门,怕把李建成放进去。宋老生无奈,只好掉头往东门方向走,到了东门,又发现李世民率二十人堵在这里,同样是无门可入。
宋老生急得向城楼上高喊,我是宋老生,快点悬下根绳子……城楼上很快有绳子悬了下来,宋老生抓住绳子,壁虎一样嗖嗖往上爬,眼看就要爬上去了,不想下面有个李渊的小兵,也揪住绳子追了上来,他捉住宋老生的一只脚,向上连挥几刀,就听扑哧一声,宋老生的好大一颗人头,已然离颈而落。
当宋老生身死的时候,霍邑城下,纵横数里,躺满了密麻麻的尸体,一个挨一个,那情景惨不忍睹。
杀宋老生的士兵跳下来,捧着人头,飞跑到李渊面前报功。
不曾想,李渊接过人头,就用力往地下一摔,然后放声大哭起来。他一边大哭,一边骂:宋老生,你这个杀千刀的王八蛋,我李渊两手清白一辈子,从来不伤害对手,可今天让你给破了例,你为什么这么难为我?为什么?难道我李渊勤政为民爱护百姓有错吗?你就这么看不过眼?非要逼着我杀人盈野、血流成河吗?宋老生啊,你为什么这么逼我,为什么啊……
就在李渊捶胸顿足、放声痛哭声中,就听霍邑城门发出了嘎吱的声响,城门开了,霍邑请降。
李建成和李世民相互对视了一眼,都不由得打心眼里钦服。
李渊,不愧是当爹的,真有一套,兵不血刃,哭开城门,足够这俩儿子学一辈子的。
以哭服人,哭到你自开城门投降为止。就这样李渊兵不刃血,渡过黄河,抵达长安城下。
此时隋炀帝杨广正巡幸江都,在扬州未归,长安城里主持军务的,是杨广的儿子代王杨侑。这孩子刚刚九岁,见李渊大军来到,紧闭城门,拒不出战。于是李渊对将士们说:我希望,你们能够明白我的心愿,我是受天之命,来保卫皇上的,我不愿意看到战火突起,不愿意看到有一个百姓因为我死亡,倘若出了这样的事,是杀是砍是剐是剁,我李渊随你们处置。
说完这句话,李渊就回到军帐里,把帐门牢牢地关上,坚决不向外边偷看一眼。外边的军士则在大郎李建成、二郎李世民的带领下,将长安城附近的竹子树木,统统砍光,用来制造攻城的器械。等到李渊终于走出军帐的时候,三军将士,已经争先恐后,登城而入,攻下了长安城。
见此情形,李渊痛心不已,仰天长恸:陷孤不义,皆卿尔等。
唐军迈着大步进入长安,代王杨侑躲藏在府中不敢露面,李渊率兵而入,跪在杨侑面前大哭,哭罢,宣布废黜天子杨广,拥立杨侑为皇帝。小杨侑也不傻,立即任命李渊为大丞相,主管一切军务政务,加封唐王。
再接下来的事情,也就顺理成章了。大隋最后一任帝王杨侑,哭着恳求把天下让给李渊,李渊断然拒绝,说:你把我当成啥人啦……杨侑再恳求,李渊再拒绝,说:少跟老子整这事……杨侑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地恳求。李渊说:请你不要再侮辱我的人格啦,我李渊岂是那种人……外边的受禅台子搭好了没有?搭好了那就赶紧吧……
万般无奈,不情不愿,李渊从杨侑手里接过了天下。盛世大唐,于此徐徐拉开了帷幕。
第二章 太宗李世民:皇帝是这样做的
1.奇人徐文远
大唐帝国的首任皇帝李渊,还没有办理离退休手续,第二任皇帝就着急忙慌地跑步冲刺,进入了历史:
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他是名列中国帝王排行榜上第一名的好皇帝,但他实际上不过是浪得虚名。最厚道的评价,他也不过是把屁股坐在隋炀帝杨广的身上坐享其成。杨广栽树,李世民乘凉——这么个说法,有依据没有?
依据这事暂时先撂下,先来解释一下上一章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李渊何以如此轻易地夺取了天下?隋唐时代的那些英雄好汉都跑到哪儿去了?怎么不来长安闹闹?
这个原因,要追溯到早年南北朝的时候。
早年南北朝时期,不要说大唐,连大隋也没有,倒是有个西魏帝国,还有一个南梁。当时南梁的皇帝是梁元帝,他有个妹妹安昌公主,自幼喜欢读书,爱上了一个叫徐彻的书呆子,于是嫁之,徐彻就一步登天,成了驸马爷。他和公主老婆你恩我爱,一边读书一边生产,顷刻间就生下俩儿子。
正当夫妇二人幸福快乐的时候,讨厌的西魏侵略军打来了,不由分说就灭亡了南梁,将所有皇族统统俘虏,押着上了路,可怜的安昌公主赤裸着双脚,一手抱着一个孩子,哭哭啼啼地踏上了绝望的旅程。走啊走,走啊走,正走之间,西魏帝国莫名其妙地灭亡了——变成北周了,北周又很快变成大隋了,现在是大隋又变大唐了,国家的替换,简直是有点太快了,正所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让人目不暇接。
西魏灭亡的时候,安昌公主刚刚走到偃师,于是一家人就在偃师居住了下来。没过多久衣食断炊,怎么办呢?公主拿眼睛一瞧,俩儿子都长很大了,那就什么吧,大宝二宝,你们俩把家里读完了的书,扛一摞到门外去卖。
俩兄弟就扛了摞书,到了门口,大宝懂事,就吆喝起来:卖书喽卖书喽,看一看瞧一瞧,都是限量珍藏版的好书哦,有钱的助个钱场,没钱的帮个人场,错过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喽……二宝却闲事不管,天塌不理,一屁股坐在书堆里,看起书来。
过往的行人看到这情形,就说道:喂,那个看书的小破孩,说你呢,你这么爱看书,要不要替你推荐一下,去天下最有学问沈先生那里求学?
沈先生?就听二宝奶声奶气地道:你说的是沈重吧?不是我瞧不起他,沈重只懂一点皮毛,书中真正的道理,他根本不晓得,还是让他歇歇吧。
啊,这孩子够狂啊!行人惊得呆了,到处跟人说这里有个小狂童,连天下最有学问的沈重先生都不瞧在眼里。消息很快传到了沈重的耳朵里,于是沈重就决定微服私访,来瞧瞧这是谁家的破孩子,怎么这么没教养呢?不给他点厉害尝尝,这小东西也不知道高低深浅。
沈重来到之后,蹲下来跟二宝聊了一会儿,脸色顿时凝重起来,问道:敢问小兔崽子……不是,敢问小朋友高姓大名?
二宝回答:俺娘给俺起名叫徐文远。
沈重道:徐小先生,按学问来说,我是应该拜你为师的,可是你胸中的学问,只有盖世英雄才配当你的弟子,更何况我的年龄又有点偏大……这样好了,你要是不嫌弃老朽的话,我们就算是同学吧,你费费心,多教我点,让我以后也能够在历史上混出个小名气……
就这样,幼小的徐文远慢慢长大了,历史也从北周进入了大隋帝国时代。于是徐文远开班办学,诚征有志青年报名学习。第一天报名开班,就来了两个怪人。
头一个,目光如电,虬髯胡须,模样长得要多吓人,就有多吓人。
第二个,却要比第一个更加骇人。金发碧眼,眼窝深陷,鼻梁高凸,遍体黄毛,赫赫然竟是一位外宾洋人。
看这两个报名参加学习的怪学生,就连徐文远都惊得呆了,失声问道:你们两个,都是啥玩意啊?
第一个学生回答:报告老师,我不是玩意儿,我的名字叫李密。
第二个学生回答:老师,我也不是玩意儿,我是从丝绸古道上一路走到中国来的,是一位老太太收养了我,还替我起了个名字,叫王世充。现在我来你这里学习,希望能够在你们中国弄个皇帝干干,请老师教我。
你竟然想当皇帝?当时徐文远差点没被气哭了。心说我这来的都是些什么怪学生啊,清一色混世魔王。
他说对了——李密和王世充,正是这隋唐交替时代的两个关键人物,正是因为他们之间的相互竞争,成就了李渊的帝王基业。
2.师兄弟的战争
实际上,徐文远至少有三个学生,除了李密和王世充之外,还有一个杨玄感。
杨玄感是国公杨素的儿子,他毕业得比较早,虽然他爹杨素和隋炀帝杨广是铁哥们儿,还曾帮助杨广登上帝位。但是杨玄感却不晓得在徐文远这里都学到了些什么,刚一毕业就拉旗造反,但是很快就被镇压了下去。
大师兄杨玄感失败了,但是二师兄李密和三师弟王世充,却谱写了一部隋唐交替的恢弘乐章。仔细看这张乐谱,我们可以发现浓厚的“师妹情结”。
什么叫师妹情结呢?
也就是说,徐文远家里应该有个美貌灵秀的小女儿——应该有的,如果没有,那就不好解释徐氏门下三兄弟的奇怪表现。
首先奇怪的是杨玄感,他扯旗造反的时候,是在大业九年,还曾派人秘密联络二师弟李密,但是李密却没有参加这次活动。没参加就没参加吧,反正杨玄感造反之时,隋炀帝杨广正在劳师远征,在高丽亲切慰问呢。如果杨玄感真是猛人,直入长安,则黄袍加身,等闲事耳。
可是杨玄感没有驱师直入长安,而是奔洛阳城冲了过去。
他去洛阳干什么?
天晓得,反正让他这么一耽误,造反就失败了。
现在轮到了二师兄李密。
李密崛起于瓦岗寨,四乡五野的江湖豪客,昼夜奔行,都赶到瓦岗寨投递简历,谋个一官半职。恰好这时候隋炀帝杨广不乐意在长安居住,带一帮女生浩浩荡荡地去了东都洛阳。
绝妙的好机会啊,挥师直入,夺取长安……可是李密没有这样做。关键时刻,他做出了和大师兄杨玄感同样的选择,率瓦岗寨的兄弟们,风餐露宿,昼夜奔行,赶到洛阳去砍杨广。
为什么啊?怎么徐老师教出来的学生,都这么缺心眼呢?
还有更缺心眼的!当李密的瓦岗大军浩荡前行的时候,就见前面斜刺里杀出一彪人马,拦住去路。仔细一瞧,但见这支人马的领队,金发碧眼,眼窝深陷,鼻梁凸起,遍体黄毛……赫赫然竟是李密的三师弟王世充是也。
二师兄李密放着长安不取,来打洛阳……有点明白了,原来是三师弟王世充在这里。
可王世充在这里干什么?
甭管干什么了,反正这师兄弟俩一见面,就脸红脖子粗地掐成一团。史书上说,王世充心眼明显多于李密,又或者是他早就琢磨着干掉二师兄了。所以战事还没有开打,王世充那边早就藏好了一个人,这个人的模样,长得和李密有三分相似。等到双方的军队如火如荼地战成一团时,王世充吩咐将那个模样像李密的人,用绳子捆着,从战场上施施然通过。王世充这边士兵看到这情形,齐声欢呼:逮住李密了,我靠,李密被抓住了!瓦岗寨这边的将士却傻了眼:我靠,老大让人家绑了去,这可咋整啊,要不咱们快点跑吧……
于是瓦岗寨的阵线全面崩溃,士兵们掉头疯了一样地逃命。而王世充则兴奋得嗷嗷狂叫,在后面穷追不舍。去查史书,我们会发现这场师兄弟战争爆发于大业十三年——李渊就是趁这师兄弟俩杀得难分难解的当口,大摇大摆地进入了长安。
那么这事就奇怪了,徐文远门下,大师兄杨玄感,二师兄李密,为啥要没完没了奔着东都洛阳去?甚至连取得天下的良好契机都丢下不理?还有小师弟王世充,为啥要不依不饶地拦在路上,说啥不让李密去洛阳呢?那东都洛阳到底藏了什么宝贝,让这伙人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地奔赴?说白了他们只看到了洛阳的军事战略意义,而没有看到攻打长安的政治意义。
3.来历不明的萧皇后
早年隋文帝杨坚开创大隋帝国的时候,天下比较混乱,国家数量众多,其中有一个莫名其妙的西梁国,该国家实际上并非是主权国,但负责管理这块地盘的萧岿,坚定不移地认为自己是皇帝,所以史称梁明帝。
再查一下梁明帝的家谱,他便是枭雄老师徐文远的母亲、安昌公主的哥哥。
当隋文帝杨坚开基创业的时候,梁明帝萧岿首先发来贺电,让杨坚大喜,于是就派使者找萧岿,说:老萧,你家有没有模样漂亮的女儿?如果有的话,就嫁给我的儿子吧……
女儿……萧岿回答说:……女儿……应该有吧……等我找找看。于是萧岿回到后宫,翻箱倒柜地找了一番,出来说:……女儿还真有一个,不过现在她不在家,你等我替你把她叫来。
当时使者说不出来的惊讶:喂,萧老板,你搞什么鬼?你如果有女儿的话,那就是公主啊,公主就应该居住在宫里……谁见过公主满大街乱窜的?别是你从大街上找来个小太妹,骗我们吧?
萧岿急道:不是的,你别多心,别乱讲……我怎么会找个小太妹骗你们呢?我敢保证,我给你们找来的,是十足真金的公主。
使者问:既然如此的话,那你家公主怎么不住在宫里?
公主不住在宫里,那是因为……萧岿急促地答道:事情是这个样子的……嗯,什么样子的呢?对了,就是这个样子的,我家公主啊,她她她……她是二月份生的,我们江南有个说法,说是二月份生下来的女孩子命苦,所以呢……所以我就把她养在了亲戚家。
使者还不相信:说得像真的一样,那你把公主叫来我瞧瞧。
没过多久,萧岿真的让人从亲戚家抱来一个小女孩,使者定睛一看,大叫一声,向后便倒,口中兀自大叫道:公主,公主,这小丫头绝对是公主,别看这小女生年龄小,可是她的容貌,那是绝对的国色天香,漂亮得无以复加啊!
《隋书·后妃列传》证明这件事说:江南风俗,二月生子者不举。后以二月生,由是季父岌收而养之。未几,岌夫妻俱死,转养舅张轲家。然轲贫窭,后躬亲劳苦……看看这本史书,瞪眼说瞎话,张轲家千穷万穷,还能穷到一个公主吗?明摆着,这孩子跟来历不对头。但总之,这个漂亮到了极点的小女孩,是从萧岿的亲戚张柯家抱回来的。
史书上说,杨广对萧皇后的感情,那是没得说,不管他走到哪里,都要带着萧皇后。而且萧皇后还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后,经常劝谏夫君莫要乱来恶搞,要端正治理国家的态度。她曾写过一篇《述志赋》,大意是:皇上老公仔细听,做人不要发神经,闲来没事多读书,不要动辄就战争。品德修养很重要,不要欺负小女生……原文是:珠帘玉帛之奇,金屋瑶台之美,虽时俗之祟丽,盖吾人之所鄙。
史书上说,隋炀帝杨广读到这里,就拒绝再读下去。
为啥呢?
我们来看看萧皇后写的这篇怪文章:金屋瑶台……金屋?金屋是啥意思?
查!
查到了,是东汉武帝小的时候,去亲戚家串门,人家把当时最漂亮的小女生阿娇抱过来,让汉武帝看:乖,小朋友,你喜不喜欢这小女生?猜猜汉武帝是怎么回答的?汉武帝说:若得阿娇,当以金屋藏之——所谓金屋藏娇,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看明白了没有?萧皇后在这里的意思是说:老公啊,老公,你能不能别打人家小女生的主意,让我瞧不起你?
难怪隋炀帝杨广看不下去呢。
4.跟着情人去流浪
当徐文远门下的二师兄李密和小师弟王世充在洛阳郊区大打出手的时候,来历不明的萧皇后正跟皇帝老公在江都行宫看月亮,却突听门外一阵喧哗之声,就见大臣宇文化及率领一群士兵走了进来,进来后就说:报告陛下,有个小事跟你商量一下,你看看现在天下大乱,李渊那边进了长安,洛阳这边李密和王世充打得头破血流。你好歹也是个皇帝,是不是需要承担点社会责任?
当时隋炀帝杨广很是吃惊,说:你看你这个人,脑子真是有点不清楚……他们那伙人爱打架,关我什么事?
宇文化及说:可你至少也要负上点领导责任吧?
隋炀帝杨广狐疑地问:领导责任怎么个负法?
简单,宇文化及抖开一条白绫:就是把陛下的脖子伸进来,用力这么一勒……
隋炀帝很是愤怒:你说你这个人,净整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儿,李密和王世充打架,是他们俩乐意打,你说你勒我干什么……可是他说啥也没用了,乱兵一拥而上,不由分说,就将那条白绫勒到杨广的脖子上,用力一使劲,嘿呀嘿,杨广就被活活勒死了。
目睹老公被乱兵活活勒死,萧皇后很不高兴,就责怪道:宇文化及,你这人怎么可以这样胡来?居然把皇帝活活勒死,这么个搞法,你自己说合适不合适?
宇文化及说:是我不对,下次我保证不了,你也别生气了……可我这样做,不也是为了你吗?
宇文化及这么个回答法,是有史料依据的。有的史书上说:萧皇后和宇文化及之间的关系比较亲密——可是萧皇后虽然是个职业女性,却居于深宫,不需要朝九晚五地赶公交车去公司上班,和宇文化及见面的机会少之又少,怎么可能有着超乎寻常的暧昧关系呢?
但是历史上所发生的怪事,足以跌破所有人的眼镜,萧皇后确实跟宇文化及关系匪浅,在老公隋炀帝杨广死后,她居然真的跟了宇文化及,从此浪迹天涯,满世界流浪。
关于宇文化及与萧皇后的浪漫爱情,《隋书·宇文化及传》是这样记载的:化及于是入居六宫,其自奉养,一如隋炀帝故事——也就是享受隋炀帝待遇,享用萧皇后的委婉说法。
但是他们没有浪迹多久,就不幸遭遇到了草莽英雄窦建德——怎么没有遭遇到瓦岗寨李密和王世充呢?
这是因为,瓦岗寨和王世充拼得两败俱伤,李密还好,他毕竟是中国人,干脆带着队伍投奔了李渊。只可怜王世充,他一个古罗马人,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人生地不熟,乱走乱撞,不幸遭遇到了少林寺的十三棍僧,被和尚们逮起来,卖给了李渊。大唐帝国还曾为此事发表过公告,说:王世充叼窃非据,敢逆天常,觊觎法境,肆行悖业。法师等并能深悟机变,早识妙因,克建嘉猷,同归福地,擒彼凶孽,廊兹净土……
这份发表于唐武德四年的战报上说:王世充不幸和少林寺发生了冲突,被和尚们不由分说,一顿暴打,生生将王世充打残。
徐文远的三个弟子,就是这样低调地退出了历史,我们的主角李世民,大踏步地走进了我们的视线。
他的到来,让世界的格局趋于混乱,但却在客观上替我们弄清楚了始终未能说明白的徐小妹谜案。
他是怎么替我们弄清楚的呢?
先来看看李世民的个人简历:
大唐第二任皇帝李世民个人档案:
姓名:李世民
曾用名:李二郎
出生: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公元599年1月23日
籍贯:陕西武功
属相:马
卒年: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享年五十二岁
死因:吞食金丹,肚皮爆裂而死
特长:骑射,书法
社会关系:
父亲:李渊
母亲:窦氏
妻子:长孙氏
儿子:十四子
女儿:二十一女
心路历程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