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怀孕育儿宜忌百科

_15 郑国权(现代)
全面护理,宝宝长得快(2)
睡眠既然是个生活习惯,就可以调节,这需要母亲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宝宝,养成宝宝良好的睡眠习惯。白天让宝宝尽量少睡,在夜间除了喂奶,换1~2次尿布以外,不要打扰宝宝。在后半夜,如果宝宝睡得很香也不哭闹,可以不喂奶。随着宝宝的月龄增长,逐渐过渡到夜间不换尿布,不喂奶。
温馨小提示
睡眠不仅影响宝宝健康和智力发育,也牵动父母和全家的精力和情绪。因此父母要严格执行宝宝入睡、起床的时间,加强其生理节奏周期的培养。
宝宝流口水宜正确护理
宝宝到4个月的时候,中枢神经系统与唾液腺均趋向于成熟,唾液分泌逐渐增多,再加上宝宝到三四个月时有的已开始长牙,对口腔神经产生刺激,使唾液分泌增加了。宝宝的口腔较浅,吞咽功能又差,不能将分泌的口水吞咽下去或贮存在口腔中,口水就不断地顺着嘴流出来。这是一种生理现象,不是病态。一般到2~3岁流口水的现象会自然消失。但有的宝宝患口腔溃疡等疾患时,也会流口水,常伴有不吃奶、哭闹等,这时就要请医生给宝宝看病了。
唾液偏酸性,因里面含有消化酶和其他物质,而口腔内有黏膜保护,不致侵犯到深层。但当口水外流到皮肤时,则易腐蚀皮肤的角质层,导致皮肤发炎,引发湿疹等婴儿皮肤病。这时要注意给宝宝戴围嘴,并经常换洗,保持干燥。
忌强行制止宝宝哭
婴幼儿大脑发育还不够完善,当受到惊吓、委屈或不满足时,就会哭。哭可以使宝宝内心的不良情绪发泄出去,通过哭能调和人体七情,所以哭是有益于健康的。
有的家长在宝宝哭时强行制止或进行恐吓,叫宝宝把哭憋回去。这样做会使宝宝的精神受到压抑,心胸憋闷,长期下去会导致精神不振,影响健康。当宝宝哭时,家长要顺其自然,等宝宝哭后就能情绪稳定,嬉笑如常了。
宝宝吮指忌强行制止
婴儿期宝宝**手指完全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宝宝开始出现会吃手的现象,父母应当感到高兴,因为学会了吃手,证明宝宝又增加了新的能力。这种动作的出现,说明宝宝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宝宝要用自己的力量,把物体送到嘴里,已经很了不起了!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它标志着宝宝手、口动作互相协调能力的发育水平,而且对稳定宝宝自身情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父母只要注意保持宝宝小手的洁净,防止引起口腔炎或胃肠炎,大可不必强迫宝宝不去吮手指。否则,会妨碍宝宝手眼协调能力和抓握能力的发展,打击宝宝正在萌生的自信心。
忌给宝宝挖耳朵
听觉功能,是语言发展的前提。如果耳朵听不到声音,就无法模仿语音,因而也就无法学会语言,就会成为哑巴,这对宝宝的智力发育极为不利。因此,保护好宝宝的听力是非常重要的。
不要给宝宝挖耳朵,不要让宝宝耳朵进水,以免引起耳部疾患;防止宝宝将细小物品如豆类、小珠子等塞入耳朵,这些异物容易造成外耳道黏膜的损伤,如果出现此类问题,应该去医院诊治,千万别掏挖,以免损伤耳膜耳鼓,引起感染。
温馨小提示
宝宝感冒后出现的咳嗽,可能是呼吸感染引起的直接症状,也可能是由于呼吸道感染诱发的过敏因素而导致咳嗽症状的持续存在。因此,当宝宝出现反复、持续咳嗽时,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诊治。
小儿止咳糖浆不宜多喝(1)
小儿止咳糖浆不宜多喝(1)
宝宝呼吸道感染时,最常见的症状是咳嗽。宝宝咳嗽时,家长往往给宝宝服用止咳糖浆。由于小儿止咳糖浆味甜,宝宝都喜欢喝。但是,有的宝宝经常用一种不行再换一种,或者两种药物合用,结果却适得其反,咳嗽久治不愈,甚至咳嗽加剧,病情越来越重,这是什么原因呢?
咳嗽是人体呼吸道为免受外来刺激的一种保护性动作。就像吃饭时饭粒呛入气管内,会引起阵阵咳嗽,最终将饭粒咳出来一样。患气管炎或肺炎时也是这样,通过咳嗽,可将气管、支气管以及肺泡内的病菌以及组织破坏后的产物排出体外,以免这些有毒物质存于体内,使呼吸道保持通畅和清洁。因此,这种有痰的咳嗽对人体是有益的,家长不必为宝宝咳嗽过分着急。
但有些宝宝的咳嗽是无痰的干咳,反复剧烈的干咳会影响宝宝的休息和睡眠,甚至能使肺组织撕裂和肺血管破裂,发生肺气肿、咯血和胸痛等,故干咳对宝宝是不利的,需要积极治疗止咳。
对于一般的咳嗽,应以祛痰为主,不要单纯使用止咳药,更不要过量地服用止咳糖浆。目前,我国生产的小儿止咳糖浆大多含有盐酸麻黄碱、桔梗流浸膏、氯化铵、苯巴比妥等药物成分,服用过多都会有不良作用。家长要按医生的嘱咐给宝宝服药。
宝宝不肯洗手、洗脸宜掌握方法
◆ 应该把洗脸用具放在宝宝够得着的地方。如果洗脸池太高,宝宝自己够不到,他(她)就会失去洗脸的兴趣。可以准备一个结实的双架小梯子,到了洗手洗脸的时间就架好,把毛巾、牙刷等洗漱用具准备好,然后教宝宝怎样洗。妈妈最好和宝宝一起洗脸,并用洗脸水做游戏,以此提高洗脸时的趣味,吸引宝宝下一次愿意再洗。
◆ 从宝宝很小就开始。开始训练宝宝坐便盆大便时,就要教宝宝养成便后洗手的习惯。
◆ 让宝宝选择用具。让宝宝自己挑选洗盥用品,宝宝用起来会更有兴趣。如一两岁的宝宝喜欢印有动物、小人头的毛巾。给宝宝使用无刺激性的香皂,以免刺激眼睛,从而觉得洗脸很不愉快。把用剩下的小皂头切成小片缝在小口袋里,制成一个“自动”香皂器,让宝宝用手指蘸着皂液把手和脸洗干净,宝宝会觉得很好玩。
◆ 奖励宝宝。在洗澡间贴一张图表,宝宝每次饭前便后都洗手,就在上面画个红色的勾;当宝宝把脸和手洗得干干净净坐在饭桌前时,就可赢得一张笑脸贴在图上;另外,当分数攒够一定数目后,奖励宝宝一个他(她)喜欢的玩具或者他爱吃的点心。
◆ 妈妈监督。妈妈扮成一位检察官或巡警,宝宝盥洗完毕后就仔细检查,只要妈妈演得很滑稽,宝宝就会对此乐不可支,觉得这件事很好玩。如果宝宝洗得很干净,应该马上表扬他(她)。
◆ 过度纠正。如果宝宝能够独立盥洗却不肯这样做,就该让宝宝尝点苦头了。如帮宝宝洗脸,给宝宝洗过两三次后,他(她)就宁愿自己洗了。也可以用过度纠正的方法,比如宝宝有一次不肯洗脸,就监督他(她)洗一遍、两遍或三遍。
宝宝头部碰伤宜正确护理
8~9个月的宝宝已经学会坐、爬或扶着床边站起来了,但动作不稳,很容易摔倒碰伤,如想站但没站好而摔倒,手没有抓住东西而滑倒,坐时向后仰倒等。特别是能爬的宝宝,他(她)可移动到房间的任何一个角落。因此,一定要把房间的每个角落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把有棱有角的和硬的东西收拾起来。
宝宝站在学步车里活动时,应放在宽敞的房间里,因这时宝宝的腿部已经有劲,速度一快很容易撞到物体上,戳伤手指或碰伤头部。
宝宝头部碰伤家庭护理方法
●如果宝宝的头上有青肿块,就在伤处冷敷:把一块浸透冰水的毛巾拧干,或用毛巾把冰袋包好放在青肿部位,这样可以减轻疼痛和肿胀。随时检查冰袋下面的皮肤,如果出现红斑,中心区域变苍白,就要拿掉冰袋。
●头部如有出血,可用一块清洁的布压住,然后采取止血措施。
●碰伤后24小时严密观察宝宝的病情。如果宝宝头部受到猛烈的撞击,每3个小时叫醒他(她)一次,假如唤不醒,要及时就医请求急救。
忌单掌托高宝宝
在宝宝能够扶站以后,许多大人喜欢用单个手掌托高宝宝,这种做法非常不安全。虽然在举高过程中,大人的另一只手可做保护,但宝宝一旦突然失去平衡,很容易发生不该发生的意外。再说,即使在宝宝失去平衡过程中,大人可及时抱回宝宝,但突然的变故也会让宝宝受到惊吓,以后变得胆子更小,不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
家长忌抛、摇宝宝
有些**出于对宝宝的喜爱,喜欢抱着宝宝用力摇晃或向空中抛扔;也有的父母为了使小儿入睡,将宝宝仰卧在**的双腿上或放在摇篮里用力地颠颤宝宝,这些做法都对宝宝的健康不利,甚至会导致严重后果。
从宝宝发育的角度看,大脑发展较早,所以头部相对比较重,而且颈部肌肉松软无力,抛扔宝宝时头部则较易受到较强烈的震动,甚至会使宝宝脑部受到伤害,于儿童智力发育不利。
另外,过分大幅度地抛扔或摇晃宝宝,也易发生意外事故。
宝宝乱叫爸妈忌责备
八九个月的宝宝嘴里常常会滔滔不绝、大声地叫着“爸爸”、“妈妈”,爸妈听后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可是,仔细观察才发现,宝宝见谁都喊“爸爸”、“妈妈”。有些父母会责怪宝宝不懂事,企图纠正宝宝的“不恰当”称呼。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
小儿止咳糖浆不宜多喝(2)
小儿止咳糖浆不宜多喝(2)
这段时期的宝宝所发出的“爸爸”、“妈妈”声仍然是无意识的,嘴里喊“爸爸”、“妈妈”只是在练习发音,而没有实际意义,爸爸、妈妈应了解自己宝宝的发育进程,对宝宝无意识的称呼不要生气,更不要加以责备。父母无端的责备只会打消宝宝学说话的积极性,甚至会使宝宝不再开口说话,直到三四岁才开始说话。
智力开发,能力见长智商高
宜进行无声的语言训练
快乐的宝宝招人爱,也能合群,具有良好性格的开端。在宝宝吃饱后情绪好时,母亲就可以对宝宝进行无声的语言训练,逗宝宝发笑,培养无声语言能力。
母子面对面,相距约20厘米,宝宝会紧盯着妈妈的脸和眼睛,当母子的目光碰在一起时,和宝宝对视并进行无声的语言交流,即做出多种面部表情,如张嘴、伸舌、龇牙、鼓腮、微笑等。
另外,妈妈(爸爸)在宝宝面前走过或与宝宝玩耍时,轻轻抚摩或亲吻宝宝的鼻子或脸蛋,并笑着说“宝宝笑一个”,也可用语言或带响的玩具引逗宝宝,或轻轻挠宝宝的肚皮,引起宝宝挥手蹬脚,甚至渐渐呀呀发声,或发出“咯咯”笑声。
当宝宝第一次出现逗笑时,切记记录下日期,作为宝宝心理发展的重要资料。宝宝在快乐的情绪中,各感官(眼、耳、口、鼻、舌、身等)最灵敏,接受能力也最好,最灵敏。过7~10天宝宝会笑出声音,这也是应该记录的日期。
宜教宝宝学说话
八九个月是宝宝在第1年里最善于模仿的时期,要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最利于进行语言教育的月份,教宝宝学说话。父母必须对宝宝说话、说话、再说话,逐渐形成语言定势。
要用与宝宝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简短的词,用普通话教宝宝。这些词主要是名词和动词,以及某些称赞或否定词。要结合宝宝认识亲人、身体、食物、玩具,并配合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教给他(她)。
当宝宝说“儿语”时,不要重复它。而应当用柔和的词语,把正规的语言教给他(她)。
当宝宝指着他(她)想要的东西时,父母要鼓励他(她)一边指着东西一边发出声音来,教宝宝由打手势与声音相结合,到最后用词代替手势。
经过父母的努力,宝宝到1岁时,掌握的词汇就会比一般的宝宝多得多,天资就会显得非常聪慧。
父母宜多给宝宝讲故事
给宝宝讲故事,是促进其语言发展与智力开发的好办法,无论宝宝是否能够听懂,妈妈一有时间就应绘声绘色地讲给宝宝听,培养宝宝爱听故事、对图书感兴趣的习惯。
妈妈可给宝宝买一些构图简单、色彩鲜艳、故事情节单一、内容有趣的宝宝画册。在宝宝有兴趣时,一边翻看、指点画册上的图像,一边用清晰而和缓的语调给他(她)讲故事。同一故事可多次反复地讲。
宜用图片训练宝宝认识事物
宝宝都喜欢看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的图片,父母可以利用宝宝对图片的浓厚兴趣来帮助宝宝认识事物。
在运用图片训练宝宝认识事物时,要选择那些形象逼真、描述准确、色彩鲜艳、图画单一、画面清晰的识图卡片。也可以在宝宝房间的墙上悬挂一些图片,随时让宝宝指认。在教宝宝指认时,要注意告诉宝宝图像的准确名称,千万不要说别名或代用名词。图片要在宝宝完全熟悉以后再更换,使宝宝加深印象和记忆。
宜训练宝宝翻身
让宝宝仰卧在床上,妈妈用手托住宝宝一侧的胳膊和背部,慢慢往另一侧的方向推去,直到将宝宝推成俯卧的姿势。停一会儿后,再帮助宝宝翻回来成仰卧的姿势。妈妈可以一边帮助宝宝翻身,一边说“宝宝翻翻身”、“翻过去,翻回来”等等,这有助于宝宝听觉训练及情绪的激发。
注意:妈妈帮助宝宝翻身时,动作要轻。开始练习时,可多帮助一些,等到宝宝自己要努力翻身时,只需稍稍助些力就行了。对那些动作发育较快的宝宝,妈妈不必过多地帮忙,可让他(她)自己去练习。将玩具放在宝宝的体侧,宝宝为了抓住玩具会顺势翻成侧卧位,进而翻成俯卧位。宝宝练习翻身时,妈妈和家人要守护在宝宝身旁
照顾。
宜训练宝宝的爬行动作
宜训练宝宝的爬行动作
宝宝3个月时,就可以有意识地教宝宝练习爬行。当然不是让宝宝马上会爬,而是通过练习,促进宝宝大脑感觉统合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是开发智力潜能、激发快乐情绪的重要方法。
在俯卧练习抬头的同时,可用手抵住宝宝的足底,虽然此时宝宝的头和四肢尚不能离开床面,但宝宝会用全身力量向头方窜行,这种类似爬行的动作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与宝宝8个月时爬行不同。
注意:如果没有这种训练,有些宝宝到11~12个月时才能爬,或者根本不会爬,就直立行走,这将会导致大脑统合失调症。
宜训练宝宝的动手能力
宝宝到了7个月大时,手的动作会变得更加灵活,已经可以用手抓起东西往嘴里放,也许他(她)要显示自己的能力,不管什么东西,只要能抓到手就往嘴里送。有些父母由于担心宝宝吃进不干净的东西,会阻止宝宝这样做。这是不科学的,会阻碍宝宝的动作发展。
宝宝发育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一定的动作,他(她)能将东西往嘴里送,这就意味着他(她)已在为日后自己吃饭打基础,若禁止宝宝用手抓东西吃,可能会打击他(她)们日后学习自己吃饭的积极性。因此,父母应该从积极的方面采取措施。可以把宝宝的手洗干净,让他(她)抓些饼干、水果片等“指捏食品”,不仅可以训练手的技能,还能摩擦牙床,以缓解长牙时牙床的刺痛。
即使宝宝吃东西的时候会把食物沾到手上、脸上、头发上和周围的物品上,父母最好由他(她)去,不必计较这些小节,重要的是让宝宝体会到自食的乐趣。
宜训练宝宝的直立能力
宝宝6个月大的时候,妈妈可有意识地训练宝宝的直立能力,为以后的站立和走路打下基础。妈妈两手扶着宝宝腋下,让他(她)站在妈妈的大腿上,保持直立的姿势,并让宝宝双腿跳动,每日反复练习几次,每次1分钟左右。这种练习不仅可促进宝宝平衡感知觉的协调发展,而且也使宝宝通过这种练习获得站立的体验。
训练直立时,要特别注意安全,避免宝宝倒下时碰撞到硬物或
地面。
宜教宝宝学认五官
父母画出五官图片,并在图片上写上相应的字,如在画好的鼻子上写一个大大的“鼻”字。先教宝宝指图说“鼻子”,再指自己的“鼻子”,再指字说“鼻子”。多次重复之后,宝宝懂得图和字都是鼻子。当大人指图或字时,看看宝宝是否指自己的鼻子。用同样方法宝宝可以学认“眼、耳、嘴、舌”等字。
宝宝在学认五官的字之后,父母应经常调换字的先后次序和位置,反复训练,使宝宝逐渐地学认身体其他部位的名称,如“手、头、脚”等。
宜教宝宝练习独坐
将宝宝置于座位,平坐硬床上,不用**去支撑,使坐姿日趋平稳,达到独坐自如。
也可以让宝宝坐在一张小凳上,一开始,父母可用双手扶住宝宝的双腿,不要扶他(她)的背部,让宝宝自己寻找平衡点。待宝宝坐直后,父母可以试着松开一只手,一只手扶住宝宝的腿,另一只手拿着玩具逗宝宝玩。
教宝宝独坐的注意事项。
◆ 在宝宝刚学会独坐时,不要让他(她)坐得太久,每次独坐时间以不超过20分钟为宜。如果坐的时间太长,会对宝宝脊柱的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
◆ 给宝宝坐的小凳子要高矮合适,高度应当是宝宝坐上去时双腿刚能触及地面。
◆ 不论宝宝是坐在床上还是小凳子上,父母都要在旁边保护,以防摔倒、跌伤。
宜对宝宝进行扶立训练
让宝宝抓住妈妈的大拇指,妈妈轻轻地把宝宝从卧位拉到坐位,然后再拉他(她)慢慢站起。每天练习几次,增强肩、胸的活动能力。等宝宝能站后,可以在床栏上挂些玩具,吸引宝宝站起来取玩具,妈妈在旁边帮忙和照顾。另外,可以让宝宝在床上站好,从旁边或前边轻轻地推宝宝一下,使他(她)失去平衡,再用另一只手准备扶住宝宝,避免他(她)跌倒。
宜引导宝宝学走路
要给宝宝创造条件,使他(她)早日独立开步走,可以给他(她)穿上布底鞋,衣着轻暖;再给他(她)一辆小推车,让他(她)在平整但不光滑的地面上推着向前学步而行,感知周围的世界。有时他(她)会把小椅子放倒,推着向前走。一旦他(她)发现这个新玩意儿可以推着走路,就会高兴地一刻不停地在屋里推来推去。还可以给他(她)特制一个巨型积木——一个结实的大纸盒(30厘米×30厘米×40厘米),贴上有趣易懂的彩色图画,既可以围着爬、扶着站、推着走,又能学图画中的内容。
促使宝宝早日开步走的方法很多,如扶着宝宝腋下走;用长的浴巾从宝宝的胸前穿过两侧腋下,在后面轻轻地拽着让他(她)向前行走;待他(她)能站稳后,使他(她)在妈妈和爸爸之间跨出1~2步,逐渐增大迈步的距离等等。
要注意方法,每次练习时间不宜长,但练习次数可逐渐增加。要循序渐进,从轻扶双手、扶单手到独站,最后独自行走几步。
学会站立和开步走是宝宝身心发展中的一大进步,动作的发展使宝宝大开眼界,增长见识,促进了心理发育。
防止意外是最重要的。学步的周围应当没有绊手绊脚的物件,没有桌椅的尖角,没有电、火、热水,柜子抽屉里没危险品等。如果宝宝不小心跌倒在地,也不要一副担心的样子,马上就去扶、抱。这时,父母应当用亲切的语言鼓励他(她)自己爬起来继续练习,这是最初的意志磨练。
首页 上一页 共15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