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怀孕育儿宜忌百科

_13 郑国权(现代)
◆ 如果**能正确地放入宝宝的口腔内,那么**酸痛或皲裂就可以减少至最低限度。
宝宝有很强的吮吸能力,如果他(她)没有含着**而只有**含在嘴里,他(她)能有效地切断输乳管的通道,这时就几乎没有乳汁流出了。这样,妈妈的**就变得酸痛异常,结果乳汁的供应就由于乳汁没有被吸出而减少。
新生儿吐奶宜掌握对策
吐奶是新生宝宝常见的一种现象,尽管宝宝吐奶会带来一些小麻烦,但大多不碍事,一般说来,不会给宝宝造成伤害,爸爸妈妈没有必要过分担忧。
想完全阻止宝宝吐奶可能做不到,但能注意以下这些细节,可以减少宝宝发生吐奶的次数和吐奶的量。
◆ 喂奶时不要喂得太急太快。如果妈妈的奶多,在喂奶时可以采用“剪刀式”把**夹住,让乳汁流速变慢些。
◆ 掌握好喂奶的时间间隔。如喂奶过于频繁,上一餐吃进的乳汁还有部分存留在胃里,这必然影响下一餐的进奶量,或者引起胃部饱胀,以致吐奶。
◆ 用奶瓶喂的话,要确保奶嘴上的孔既不要太大(奶汁流出过快),也不要太小(奶汁流出过慢,宝宝吞入过多的空气)。
◆ 用奶瓶喂奶时,要使奶嘴部分充满奶汁,以防宝宝吸入太多的空气。
◆ 喂完奶后将宝宝竖起抱着,拍拍他(她)的后背帮助宝宝嗳气,以排出吸进胃内的空气。
新生儿拒绝吸乳宜巧妙应对
新生儿拒绝吸乳,其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就是呼吸困难。如不能够在他(她)的鼻子呼吸的同时进行吞咽,这时就必须注意**是否盖住了他(她)的鼻孔。宝宝不能正常呼吸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她)鼻塞或鼻子不通畅。请医生开些滴鼻药,以便在每次哺乳前给他(她)滴鼻,以畅通鼻道。
宝宝拒绝****的另一原因可能是烦躁不安。如果宝宝醒来,很想吃奶,但却发现他(她)不理不睬、烦躁不安或动来动去,那么,也许宝宝是由于太累而不****。在这种情况下,应把他(她)紧抱怀中,轻轻说话加以安慰,而不要试图哺乳,直到宝宝安静下来。
母乳喂养宜重视精神交流
一旦宝宝在高兴地吸乳时,母亲就应安静下来看着他(她)。如果他(她)的眼睛张开,母亲应和他(她)相对而视。当宝宝吸乳时,母亲应对他(她)微笑和轻轻地细语闲谈,这样,他(她)就会把看到母亲的脸、听到母亲的声音和闻到母亲皮肤的气味联系起来而欢欢喜喜地吃奶。
温馨小提示
当抱起宝宝喂哺时,一定要把他(她)紧抱在怀里并不断地和他(她)轻声讲话。把头低垂朝向宝宝,使他(她)看得见和注视着妈妈的脸和眼睛。要做到在妈妈周围没有噪声的干扰。这样可以避免宝宝在吃奶时无故地哭闹。
宜两侧**轮流哺乳
宝宝吸啜在最初5分钟内是最强烈的,此时,他(她)已吸食了80%。一般地说,每一侧**哺乳时间的长短视宝宝的吸啜的兴趣而定。但是,通常不超过10分钟。大概到达上述时间,**已被排空,虽然宝宝可能还对吸啜感到津津有味,但你会发现,宝宝对继续吃乳已不感兴趣,他(她)也许开始玩弄你的**,将**在口内一会儿含入、一会儿吐出;他(她)也许转过脸去,也许入睡。当宝宝显露出在一侧**已吃饱时,应把他(她)轻轻地从**移开,把他(她)放在另一侧**上,看其是否继续**;如果他(她)吸啜两侧**之后睡着的话,他(她)可能已经吃饱了。
母亲要想知道宝宝的睡着是否由于吃饱的缘故,只要看他(她)是否在约10分钟后醒来又再次吃奶就知道了。同样的,如果宝宝看来只从一侧**中吸食已能满足他(她)的需要量的话,那么,下次喂奶时,一开始应换用另一侧**哺乳。
哺乳时忌拉动**
切勿将吸食中的宝宝从**拉扯开——这样做只会弄伤**。为了把吃奶中的宝宝移开,可稳定地轻压他(她)的颏部使他(她)松开口。另一办法是用手指滑入**和宝宝颊部之间,将小手指放入宝宝的口角内。
上述这两种方法都会使他(她)的口张开,并且使**容易滑脱,而不必使用其他方法把**强拉出来。在头几天里,这些做法十分重要,因为**还没有完全变硬以适应哺乳。
母乳喂养宜采取正确姿势
母亲可以按自己选择的姿势哺喂宝宝,只要他(她)能够****和自己觉得舒服、轻松自如就是,可以实践各种方法并采用感觉最自然的一种。在一天以内要改换各种哺乳姿势——这样做将会保证宝宝不会仅向**的一个部位施加压力,并且尽量减少输乳管受阻塞的危险。如果坐着哺乳,一定要位置舒服。必要时,用软垫或枕头支持双臂和背部。
躺在床上喂乳也很好。特别是在产后头几周的晚上,母亲应采取侧睡姿势,如希望更舒服,则可垫上枕头,轻轻地怀抱宝宝,让宝宝的头和身体紧靠在身旁。可能需要把宝宝放在枕头上,使他(她)的位置高一点以便吮吸**。保证母亲大腿侧的肌肉不受扭曲或拉得太紧,因为这样会使乳汁流速减慢。另一种办法就是在妈妈的手臂下垫个枕头,把宝宝放在枕头上,让他(她)的双腿放在母亲后方,宝宝面向母亲的**,而妈妈的手可以托住他(她)的头部。
开始时,妈妈所选择的哺乳姿势可能受到分娩影响,如做过会阴切开术的话,就会觉得坐起来非常不舒服,这时侧卧哺乳更为适合。同样的,如果做过剖宫产手术,腹部就太柔嫩,以至不适宜让宝宝躺在上面,因此要把宝宝的脚放在臂下的位置,或把他(她)放在床上靠在自己身旁的位置哺乳。
宜正确把握母乳喂养次数
宝宝因为身体幼小需要多次喂食。母乳喂养的宝宝可能比奶粉喂养的宝宝喂食次数更多,这是由于前者吸收乳汁更快。
新生宝宝每2小时需要喂奶1次,每天喂的次数多达8~10次。宝宝长大至1个月,通常每3小时进食1次;2~3个月,则每4小时喂食1次。
大多数3个月大的宝宝在晚上喂食后都能睡一整夜,但不应考虑放弃晚间哺乳,除非宝宝一直睡觉不醒。
喂乳后宜帮宝宝排气
无论你的宝宝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喂食中,当吃完奶后,给他(她)一个打嗝的机会,排出吞下的气体,这些吞入腹中的气体会使他(她)感到腹胀或者吐奶。如果过一会儿后宝宝仍未打嗝,就不必再等,可以放下他(她)休息。
正确的排气方法
正确的排气方法
帮助宝宝排气的方法有如下3种。
●让宝宝横躺在你的膝上或手臂上,脸朝下,用一只手轻轻地、有节奏地拍击或搓他(她)的背部
●采用竖抱姿势,在肩上放一块尿布或围兜,让宝宝趴在肩上,轻轻拍击或抚摩他(她)的后背
●也可把宝宝抱在膝上,让他(她)稍向前倾,用手指托住他(她)的下颌,用另一只手拍击他(她)的后背
哺乳后宜让宝宝保持正确卧姿
由于新生儿的胃入口松,出口紧,入口位于腹部左上侧,出口位于腹部右下侧。喂奶后先取右侧卧1小时,然后仰卧1小时,再左侧卧1小时。这样每喂一次奶为一个周期,变换宝宝的躺卧姿势,既可预防溢奶,又有利于宝宝的生长,还可预防头脸变形。
若宝宝平躺时发生呕吐,应迅速将宝宝的脸侧向一边,以免吐出物流入咽喉及气管;还可用手帕、毛巾卷在手指上伸入宝宝口腔内甚至咽喉处,将吐、溢出的奶水快速清理出来,以保护呼吸道的顺畅。
宝宝睡觉时候常会蹬腿,一般蹬腿后容易吐,所以尽量多注意在他(她)蹬腿时按着点腿,然后从胸到肚子轻轻抚摩,这样就能安抚宝宝了。
新妈妈夜间忌躺着喂奶
由于夜间哺乳比其他事情更为重要,因此,宝宝越小,妈妈就越要坚持夜间哺乳,在白天和晚间争取充分的休息。千万不能因为疲倦就躺着哺乳。宝宝含着奶头睡觉,既影响宝宝睡眠,也不易养成良好的吃奶习惯,妈妈还容易出现**皲裂。如果躺着哺乳,肥硕的**很容易堵住新生儿的鼻孔,而新生儿根本就没有能力躲避危险,可能会发生吞咽呛乳或窒息危险。另外,妈妈躺着哺乳会很快进入梦乡,稍一翻身就可能压伤宝宝,造成严重后果。
为避免危险发生,母亲夜间喂奶时最好能像白天一样坐起来喂奶。喂奶时,光线不要太暗,不妨开一盏柔和的灯,以便能够清晰看到宝宝皮肤的颜色,避免惊吓到宝宝。喂奶后也不要立即睡觉,仍要将宝宝竖立抱一会儿,并轻轻拍其背部,待打嗝后再放下。观察一会儿,如宝宝安稳入睡后妈妈才可休息。
忌过早用米粉喂养宝宝
有些家长过早给宝宝喂食米粉或只用米粉喂养宝宝,这是不
妥的。
市场上出售的糕干粉、健儿粉、米粉、奶糕等,均以大米为主要原料制成,其中含有79%的糖类,5.6%的蛋白质,5.1%的脂肪及B族维生素等,这些远不能满足宝宝生长发育的需要。宝宝最需要的蛋白质不但质量不好,含量也少。如果只用米粉类食物代乳喂养,由于蛋白质缺乏,不仅生长发育迟缓,影响宝宝的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和肌肉的增长,而且抵抗力低下,免疫球蛋白不足,易罹患疾病,病情常较正常儿严重,甚至造成预后不良,长期用米粉喂养的宝宝,身体增长缓慢。摄入过多的糖可在宝宝体内贮存下来,并转化为脂肪,使得宝宝看起来“白白胖胖”,但因实际上营养不足,常常伴有贫血和维生素D缺乏病。而且由于抵抗力不强而经常患病,如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
胰淀粉酶分泌在宝宝4个月左右才达**水平,所以3个月之内的宝宝不要加米粉类食品。3个月以后适当喂些米粉类食品,对胰淀粉酶的分泌有促进作用,也便于唾液中的淀粉酶得到利用,米粉类食品所产生的热量可节约蛋白质与脂肪的消耗。但不能只用米粉类喂养,即使采用牛奶和米粉类食品混合喂养,也应以牛奶为主,米粉为辅。
细心护理,新生宝宝适应快
新生儿居室温度宜恒定
胎儿在母腹中被温暖的羊水包围着,过着“四季如春”的舒适生活。当他(她)初到人世间时,第一个感觉就是寒冷。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全,体温调节功能差,故过冷或过热都会使新生儿的生理状态发生紊乱,带来不良后果。
由于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层又易散热;故当天气冷或室内温度过低时,新生儿的体温就会随之下降,当新生儿体温降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新生儿硬肿症。
此外,由于新生儿的汗腺发育不全,排汗、散热机能差,如果环境温度过高,小儿又会发热出现脱水等现象。
由此可知,新生儿为娇嫩之体,环境温度高不得又低不得,只有使环境温度相对恒定,才能保证新生儿的体温稳定。一般来说,夏天的室内气温维持在23~25℃,冬天维持在20℃以上比较合适,湿度为55%~65%较好。
新生儿居室忌烟雾缭绕
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若宝宝在进食时家长在室内吸烟,烟雾在空气中缭绕,宝宝往往发出阵发性尖声啼哭,同时双拳紧握,双膝屈曲,颜面发红等。这些症状是胃肠道痉挛引起的。统计结果发现,如宝宝双亲每人每天吸1~10支烟,宝宝发生腹绞痛者占45%;双亲每人每天吸11~20支烟,宝宝发生腹绞痛者为69%;双亲每人每天吸烟达20支以上时,宝宝患腹绞痛可达91%。
宝宝的嗅觉、味觉都比**敏感,在宝宝进食时,香烟烟雾的异味可刺激宝宝的迷走神经,导致宝宝胃肠道发生痉挛性收缩,使宝宝产生剧痛,发出尖声啼哭。为了宝宝的身心健康,父母及家人不要吸烟,一定要为宝宝创造一个舒适、清新、安全的生活环境。况且吸烟有害身体健康。
新生儿居室忌彻夜开灯
许多刚做父母的年轻人,为便于夜里给宝宝喂奶、换尿布,总爱在卧室通宵开着灯,这样做对宝宝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昼夜不分地经常处于明亮光照环境中的新生儿,往往出现睡眠和喂养方面的问题。研究人员将40名新生儿分成两组,分别放在夜间熄灯和不熄灯的婴儿室里进行观察,时间均为10天。结果前者睡眠时间较长,喂奶所需时间较短,体重增加较快。
有关专家认为,新生儿体内的自发的内源性昼夜变化节律会受光照、噪声等物理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昼夜有别的环境对他(她)们的生长发育较为有利。
新生儿睡眠环境忌太静
有不少妈妈在宝宝睡觉时,会把电话铃声关掉,甚至不让人大声说话,干什么事都蹑手蹑脚的,非常小心,生怕惊了宝宝的觉。其实这样做是完全没必要的。
事实上,想将宝宝的睡眠完全控制在安静的环境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早已习惯了某种音律伴着入梦。宝宝在妈妈腹中的几个月间,时常都会听到某些声音,如,妈妈的心跳声,肚子的咕噜声,包括妈妈的话语声。现在,可能会因为少掉这些背景声音而使宝宝难以入眠。如果真要将宝宝的睡眠控制在非常安静的环境中,反而对宝宝的生长发育不利。
妈妈要通过细心观察,了解什么样的声音以及多大的音量是宝宝可忍受的,并仔细观察宝宝对各种声音的反应,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例如你发现宝宝在睡梦中很容易因为某一些声音惊醒,那就尽量控制这些声源,如电话铃和门铃等。还可以轻轻地哼唱、放一些柔和的音乐。在这些带有声响的环境中,宝宝可能睡得更香。
忌给新生儿用枕头
人们习惯地认为,睡觉就必须枕枕头,于是给刚刚出生的新生儿也枕一个小枕头。从生理学角度来看,新生儿是不需要枕头的,这是因为**的脊柱是呈“S”形的,平躺在床上,如果没有枕头,头就朝后仰。因此,必须垫一个合适的枕头,使头、颈得到很好的休息。但是新生儿就不同了。新生儿的脊柱为直形,头部较大,平睡时后脑勺与脊背成一条直线;侧卧时,与肩部相平。如果硬给小儿头下塞个枕头,他(她)的脖子就会受委屈。但为了防止新生儿吐奶,可把上半身略垫高1厘米。
一般来说,当小儿长到3~4个月时,睡觉时可枕1厘米高的枕头,长到7~8个月开始会坐时,宝宝开始向后弯曲,肩也发育增宽,这时睡觉时可枕3厘米左右的枕头。枕头过高过低都不利于宝宝睡眠,常枕高枕头宝宝容易形成驼背。
新生儿忌包蜡烛包(1)
新生儿忌包蜡烛包(1)
新生儿的衣着要注意维持其自然体位。新生儿的上肢是“W”形,腹部如鼓形,下肢是“M”形,其活动度为120°~140°。这种自然体位适合新生儿的活动和正常发育。而我国传统的包裹新生儿的方法是“蜡烛包”,将宝宝紧紧裹住,把上肢的“W”形和下肢的“M”形通通拉直,呈强迫状的“I”形,不仅限制了宝宝的自由活动和正常呼吸,而且严重影响着宝宝的正常发育。更有甚者认为新生儿双上肢屈曲是畸形,怕长大后也伸不直,而使用绷带将小儿的双上肢拉直绕紧;也有的将小儿的双下肢用棉布条拉直捆紧。这些做法都是不正确的,起到了给小儿上刑的作用,对小儿的活动发育均有极大的危害,应该废除。
纠正小儿夜哭宜讲究方法
刚出生的宝宝有的晚上不睡觉,不是哭就是闹,这被称为“小儿夜哭”。如果宝宝养成了这个习惯,长此以往还会阴阳失调,人体生物钟就会出现混乱。
如果宝宝不是因为有病哭闹,就得想办法解决宝宝夜哭问题,可以试试下面的“五个晚上训练法”。
◆ 第一个晚上。即在原来固定的喂奶时间喂过宝宝后,在宝宝还醒着的时候就放在床上,让其自行安睡。在半夜,必须听到宝宝的哭声后再走到他(她)的床边,先检查尿布,但不要抱起来,只轻轻拍拍或和他(她)小声说话。如此过10~20分钟后,若仍不入睡,再把他(她)抱起来。此时尽量拖延至20分钟后才喂他(她)开水。记住,不要先喂奶。喂完水后让他(她)安睡。如果他(她)还是不睡,这时再让他(她)吃奶。
◆ 第二个晚上。固定喂奶时间,应比第一个晚上迟30多分钟。宝宝如果半夜醒来,处理方法同前一晚上,采用拖延战术,但要比头一晚多拖延5~10分钟再把他(她)抱起来,如果哭得很凶,也要比头一晚多拖15分钟再喂水。
◆ 第三个晚上。继续这么做,但在每一个环节上应试着再多拖延10~20分钟。
◆ 第四个晚上。宝宝经过3天的训练,大致已能睡到早上五六点钟。这时晚上的步骤仍同前晚,唯一不同的是,待他(她)醒来时,等上10~20分钟再去理会他(她)。
◆ 第五个晚上。按前4天推,固定喂奶时间应接近半夜了,此时可视情况开始将喂奶时间提早30分钟,调整到大人正常休息之前,并继续将第2天早上醒来后的喂奶时间延迟10~20分钟,直到宝宝被训练成在大人起床后才醒为止。
新生儿脐带宜正确护理
宝宝的脐带残端是个创面,无皮肤覆盖,脐部又凹陷,易积水、积垢,不易干燥,容易感染。脐炎如扩大感染,通过血管可发生败血症,通过腹壁能发生腹膜炎。
新生儿的脐带常在出生后5~7天脱落,脐带未掉以前,要注意避免沾湿或污染,不要随便打开看。洗澡时要避开脐部,尿布最好不要盖在脐带上,以免湿尿布上的尿液污染脐带。如果脐带包布已经沾湿,必须更换,先用消毒棉花蘸2.5%的碘酒消毒,用75%的酒精擦去碘酒,另取无菌纱布重新包扎。处理时,碘酒不可沾着小儿皮肤,以防止灼伤。
新生儿脐带脱落后,根部有痂皮,应让它自行剥离。痂皮脱落后,如果脐孔潮湿,或有少量浆水渗出,每天用75%的酒精将脐带孔擦净,滴2%的甲紫,数天后即愈。
将棉绒用消毒酒精浸湿,仔细清洗脐带残端周围的皮肤褶皱处。再用干棉绒把脐带残端拭干,撒些爽身粉以吸干褶皱处的水分。
如果脐孔有肉芽组织增生,可用75%的酒精消毒后,再用10%的硝酸银液或硝酸银棒点灼,点灼后用盐水洗净再涂上甲紫消炎粉。如果脐部周围红肿,并有脓性分泌物,这是脐炎表现,应及时找医生
治疗。
忌擦拭新生儿的牙龈
新生儿的口腔黏膜薄嫩,不宜擦拭。不少家长用粗布给宝宝擦拭牙龈,以致出血。其理由是:“牙龈颜色呈现黄白色,宝宝会感到痒。”其实,宝宝的牙龈本来就是浅黄色,是正常现象,家长如此处理,往往导致口腔浅表溃疡,以致细菌感染。
新生儿的眼睛宜正确护理
分娩过程中胎儿通过产道时,眼睛易被细菌污染,有些新生儿眼部分泌物很多,所以出生后要注意眼部护理。预防可用0.25%的氯霉素眼药水滴眼,每天2~3次。如有分泌物,可用干净小毛巾或棉签蘸温开水,从眼内角向外轻轻擦拭。
为了避免交互感染,妈妈必须记清楚分别是用四角方巾的哪一个角,来清洁宝宝的右眼和左眼,千万不要搞混。
女婴**凹陷忌手挤
女婴**凹陷是常见现象。据调查,现在新生女婴中,有接近一半的都有**凹陷,但到成年后,**凹陷的只有7%,而且大部分还可经过**和牵拉改变凹陷。
如果女婴发生**凹陷现象,不能去挤压新生儿的**,这样不但不会改变**凹陷,还会损伤乳腺管,引起乳腺炎,严重者会引发败血症,危及婴儿生命。
新生儿胎脂宜正确清除
宝宝刚出生时全身有一层乳白色的胎脂覆盖着,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胎脂积聚较多,显得黏糊糊的。宝宝出生后,容易受凉而引起寒冷损伤,身上有一层胎脂,可以减少体表热量的散失,具有保暖作用;胎脂润滑,可以减轻衣服、尿布对皮肤的摩擦刺激,具有保护皮肤免受伤害的作用。所以在宝宝出生后,对胎脂要采取保留的态度,不要在第1天洗澡时就用肥皂把胎脂彻底洗干净。
新生儿忌包蜡烛包(2)
新生儿忌包蜡烛包(2)
正确的方法是:用沾有消过毒的植物油的纱布,把颈、腋下、腹股沟部积聚较厚的胎脂轻轻抹去,其他部位不抹,这样处理后,就可穿衣包裹了。在1~3天中,由于护理和衣服的摩擦,胎脂会慢慢地消失,宝宝也习惯了环境温度和衣服的摩擦刺激,这样就充分发挥了胎脂的生理作用,对胎儿的皮肤是有利的。
新生儿忌不洗澡
不给新生儿洗澡的习惯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北方农村很普遍。他们认为,给新生儿洗澡会使宝宝着凉受风、得病。这种认识是不正
确的。
新生儿皮肤娇嫩,角质层薄,皮下毛细血管丰富,防御机能差,加上新生儿出生后,全身皮肤覆盖有一层胎脂,易分解为低级脂肪酸刺激皮肤而发生糜烂,另外,新生儿皮肤易受汗液、大小便、灰尘、奶汁的刺激而发生炎症等。一旦皮肤破损,细菌便乘虚而入,导致全身感染而危及生命。因此,清洁皮肤是新生儿护理不可忽视的一件事,而清洁皮肤的最好办法就是洗澡。
经常洗澡不仅能保持新生儿的皮肤清洁,而且洗澡可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增进食欲,有益睡眠及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忌用乳汁给新生儿洗脸
有的产妇喜欢用自己的乳汁涂擦在宝宝的脸上,认为这样可以使宝宝面部皮肤白嫩、细腻。其实,营养丰富的母乳是细菌生长的良好培养液。新生儿面部皮肤娇嫩,血管丰富,若将乳汁涂在面部,繁殖的细菌进入毛孔后,皮肤会产生红晕,不久会变成小疱而化脓。若不及时治疗,很快会溃破,日后形成瘢痕,甚至还能引起全身性感染。所以,不宜用母乳涂擦宝宝面部。
新生儿忌不剪指甲
有些老习惯认为宝宝的指甲不能剪,剪了会伤“元气”。有的父母看到宝宝的手小小的,皮肤也很娇嫩,也怕剪指甲伤到宝宝,所以也不给宝宝剪指甲,而任其长得长长的,这样对小儿的健康很不利。
因为宝宝的手整天摸东摸西闲不住,易沾细菌等,特别是指甲缝里是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藏身的大本营,1个指甲缝里的脏东西,就藏有38亿个细菌,而宝宝又总是爱**自己的手指,这样细菌就很容易被吃到肚子里去而引起腹泻或长寄生虫。如果时间长了还容易抓伤小儿娇嫩的皮肤,手上的细菌也会乘虚而入,引起炎症。所以家长要经常及时给宝宝剪指甲,剪指甲不能以百天为界,只要指甲长长了,就需要及时剪掉。
给宝宝剪指甲不要剪得太短,以免损伤皮肤引起感染和影响宝宝正常的活动。如怕损伤宝宝手指,可在小儿睡觉或吃奶时剪。剪下来的指甲屑应清除干净,防止遗落在衣被内划伤宝宝的皮肤。
宝宝小屁屁宜正确清洗
新生儿的臀部非常娇嫩,应勤洗勤换尿布,避免粪便、尿液浸渍的尿布与皮肤摩擦而发生破溃。
另外,由于排便次数增多,**周围的皮肤和黏膜会容易损伤,在护理中要特别注意**部位。宝宝排便后,应当用细软的卫生纸轻擦,再用细软的纱布蘸水轻洗,洗完以后涂上护臀霜,也可以涂些油脂类的药膏,以防发生“红臀”现象。
小屁屁的清洗方法
小屁屁的清洗方法
一般来说,宝宝每次大便后洗一下屁屁,这样会让宝宝更舒服。但是每次小便后就不一定都洗了;宝宝腹泻时,用湿巾纸擦一下也可以。有些妈妈平时对宝宝照顾的无微不至,每次宝宝大小便后都洗屁屁,殊不知这样会适得其反,宝宝屁屁的皮肤经常被摩擦、经常湿着,皮肤就容易发红、出疹或糜烂。正确的方法如下。
●准备好宝宝的专用脚盆和脚布。脚布要柔软。
●倒38~40℃温热的水,用手背试一下,感觉温热即可。
●分开宝宝的两腿,充分暴露外**和臀部。
●把布浸湿,由前向后清洗。男宝宝注意清洗**、**皮肤的褶皱处。
●如果屁屁有点发红,可擦些婴儿专用的润肤膏,或凡士林、锌氧油、消毒过的植物油等。
●洗完后擦干屁屁,再包上尿布。一定要保持屁屁干燥。
男宝宝***宜正确清洗
男婴****长而且外口较狭小,**内层的分泌物和尿液容易存在**内,使细菌在此处繁殖,发生感染。父母应经常为宝宝清洗,一旦发现宝宝患有**炎、****炎等***疾病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诊治。
清洗方法
用一块湿布或棉球把残留在**内的尿液清除,从大腿皱褶向**的方向清洁,不要强行将**往后拉。
用一只手握住宝宝双腿,并提起来,清洁其臀部,直至干净。握小儿双脚时注意,要用一个手指垫在他的两足跟之间,以防他的两内踝相互摩擦。
如果尿布弄脏了要换,可先用尿布干净处尽量将粪便擦掉,再使用棉球蘸上洗剂或油擦拭。棉球用完要扔掉,不能重复用。擦后妈妈要洗手。
女宝宝外**宜正确清洗
女宝宝的**较短,如果不注意卫生,细菌可以经较短的**进入膀胱,引起泌尿系统炎症。而**口也时常留有少量分泌物,若不加清洗,将为细菌繁殖创造有利条件,引起***官炎症。
女宝宝清洗外**一般在就寝前或者大便后进行。
清洗方法
备一盆温水,先用干净纱布清洁**,注意由里到外,由前往后擦洗,不要擦到宝宝的小**里面。然后清洗大腿根部,用手握住宝宝的脚向上抬腿,用纱布清洁**。洗完后在臀部涂上护肤膏,更换干净尿布。清洗纱布只能用1次,若要重复使用,须经过清洗、煮沸消毒后才能再用。
外**一般用温水清洗即可,但如伴有湿疹,则应在温水中加入少许高锰酸钾(溶化后成淡红色)或者洁尔阴做局部清洗或坐浴10~15分钟,以达到消炎的目的。但注意不宜用热水洗外**皮肤及黏膜,因为水温太高容易烫伤,同时,虽可暂时止痛,但刺激了炎症反应,反而使湿疹加重。应将洗脚布与洗**布分开,妈妈的用具和女婴的用具分开。
清洗尿布宜掌握方法
现在的父母大都图方便,喜欢给宝宝用纸尿裤,用完即扔,不用洗涤。其实,棉尿布柔软、没有刺激性,更加有利于保护宝宝柔嫩的肌肤。但棉尿布需要频繁地更换、洗涤。这就需要父母不厌其烦地为宝宝准备洁净、舒适的尿布。
洗涤尿布时,如果尿布上沾有粪便,要先用毛刷把粪便刷掉,然后用肥皂搓洗、漂清,再用开水烫(最好能煮沸10分钟),最后拧干后在阳光下晒干。
雨季或冬季尿布不易干时,可用取暖器慢慢烘干,或者用电熨斗熨干。但是,刚烘烤干的尿布不能马上用,要等凉透了再用,否则也容易发生尿布皮炎。
洗净晾干后的尿布应整齐地摆放好,不能随意乱扔,这样既方便取用,又可以防止尿布被污染。
早产儿宜加强护理
早产儿由于发育尚未完全,因此,身体会比足月的宝宝更加虚弱。专家指出,对于早产儿一定要注意护理工作,如果护理得当对早产儿恢复健康极为有利。
⑴精心喂养
早产儿更需要母乳喂养。因为早产妈妈的乳汁中所含各种营养物质和氨基酸较足月儿母乳多,能充分满足早产儿的营养需求。另外,早产妈妈的乳汁更利于早产儿的消化吸收,还能提高早产儿的免疫能力,对抗感染有很大的作用。妈妈要尽可能地与早产儿多接触,对不能**或**力弱的宝宝,妈妈要按时挤奶,至少每3小时挤1次,然后将挤出来的乳汁喂早产儿。
⑵防止感染
除专门照看宝宝的人外,最好不要让其他人进入早产儿的房间,照看宝宝时,要换上干净的衣服或专用的消毒罩衣,洗净双手。母亲患感冒时应戴口罩哺乳,避免交叉感染。
⑶要将早产儿送医院的情况
●宝宝体温下降到35℃以下,或上升到38℃以上,采取相应的升温或降温措施后,仍没有效果者。
●宝宝频繁咳嗽、口吐白沫、呼吸急促时。
●宝宝吃奶骤减,脸色蜡黄,哭声很弱时。
●宝宝突然发生腹泻时。
●宝宝发生痉挛、抽搐时。
新生儿忌剃满月头
新生儿忌剃满月头
有的年轻父母听信民间传说,在新生儿满月时要剃满月头,即用剃头刀刮净新生儿头上的胎发。认为这样可以使宝宝以后的头发增多、变黑。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从头发的结构来看,露出皮肤表面部分叫毛干,埋在皮肤里面的叫毛根,毛干和毛根都是已经角化了的、没有生命活力的物质。而位于毛根下端、真皮深处的“毛球”,内含毛母质细胞,它才有生长毛发的能力。所以,不管是剃刮修剪,还是拔除,去除的只是已经角化了的、没有生命活力的那一部分毛发,影响不了它本身的生长。因此,给新生儿剃满月头是不可能改变头发的数量,使之变得浓、密、黑的。
宜预防婴儿鹅口疮
如果妈妈不注意哺乳卫生,宝宝很容易感染白色念珠菌,导致鹅口疮。预防鹅口疮要注意以下几点:
预防鹅口疮的注意事项
●保持**、奶具卫生。母乳喂养的宝宝,哺乳前妈妈应用肥皂清洗双手和**,擦拭**的毛巾也应消毒后再使用。人工喂养的宝宝,奶瓶及滴管均应清洗干净,并高温消毒后才能给宝宝使用。
●严禁父母直接吸橡皮奶嘴。测奶液温度时,父母可以在手背上滴一滴,而不要直接吸橡皮奶嘴,以避免细菌传播。
●尽量避免亲吻宝宝的嘴。亲吻宝宝的嘴会将**口中的致病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传染给宝宝。宝宝抵抗能力差,很容易因此而引发感染。
忌忽略新生儿呕吐
新生儿由于呕吐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全,胃容量小而呈水平位,胃入口(贲门)处括约肌较松,所以,容易引发呕吐。
刚生下不久,还未开奶就开始呕吐,吐出物像泡沫样或含少许咖啡样物,但全身情况尚好,胎粪排出正常,无腹胀,可能因吞入过多羊水所致,待羊水吐尽后呕吐自然停止。
对于因难产、高位产钳、吸引助产等引起分娩损伤的和有窒息的小儿发生呕吐,需注意颅内出血。这时常伴有嗜睡、突然尖叫、抽筋、前囟饱满等神经系统症状。
出生1~2周后发生呕吐,全身情况很好的宝宝常常因喂养不当所致。当小儿食量已增加,而母乳不足或牛奶过稀,小儿饥饿,吸奶时咽下大量空气,或人工喂养时奶头开孔过小、过大,牛奶不充满奶头,都会让小儿吞入空气,当咽入的大量空气从胃内排出时便发生呕吐。此外,牛奶过热、过冷、量过多或吸奶后翻动小儿等也会引起呕吐。
出生2~3周后开始呕吐,每天数次逐渐频繁并发展为喷性。每次进食后半小时左右发生剧烈呕吐,吐出量有时比进食量还多,吐出物无胆汁,吐后食欲仍正常,并因长期持续呕吐而逐渐消瘦的,可能为先天性幽门肥大性狭窄。一般需要手术治疗。
温馨小提示
新生儿呕吐要警惕。宝宝在胎内、出生时、出生后都容易感染败血症、肺炎,呕吐为这些疾病的症状之一。因此,新生儿任何时候出现呕吐,且伴有某些疾病的相应症状,或全身情况差时,都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宜预防新生儿感染
新生儿抵抗力较弱,口腔、黏膜、皮肤以及脐带都是细菌入侵的门户,要注意预防感染。新生儿的住室、衣着、尿布都要保持清洁,加强新生儿的护理和合理喂养,尽量减少亲友的探望和亲抱。特别是患有感冒、肝炎、皮肤病、肺病的人,不要接触新生儿。如果母亲患了感冒,喂奶时要戴上口罩,以免传染给新生儿。
对产妇来说,要勤换内衣,勤修剪指甲,经常保持双手的清洁,大小便后要用肥皂把手洗干净。给新生儿沐浴、配奶及喂奶前都要把手洗干净。每次喂奶前,要先用煮沸的纱布或小毛巾把奶头揩干净,然后才给宝宝喂奶。
新生儿的居室要经常打扫,减少灰尘等于减少室内的细菌数;室内通风可以大幅度降低空气中的细菌密度。
宜通过哭声辨疾病
哭是新生儿表达要求的唯一方式。因新生儿不会说话,如身体不适、患病、饥饿、疼痛或不良刺激时,就会用哭声来告诉大人。当父母的应学会识别新生儿的哭声哪些是正常的,哪些是不正常的。
◆ 在喂奶时哭声剧烈,同时出现痛苦表情,可能是口腔炎或咽炎;吃奶时,耳朵贴近母亲哭闹或摇头不止,可能是耳道有毛病。
◆ 哭声嘶哑、呼吸困难、发热、咳嗽、嘴唇青紫,可能是急性支气管炎或肺炎。
◆ 反复剧烈哭闹、口角苍白、两手紧握、下肢蜷曲,伴有呕吐、腹泻等,可能是肠绞痛。
若发现以上不正常的哭声,应立即到医院诊治。
宜通过大便辨疾病
新生儿大便的颜色、形状,能反映出营养问题和一些疾病。从新生儿的大便辨别疾病,要注意观察大便的颜色、形状和气味。
◆ 若出生10小时后不排泄胎便,应检查一下是否患先天性**闭锁或其他肛肠疾病。
◆ 大便呈稀水样或鸡蛋汤样,或有黏液或泡沫,有腥臭味,这可能是小儿腹泻。
◆ 大便次数减少,排便时小儿哭闹、费劲,粪便干、硬,甚至表面带血,多发生于人工喂养的新生儿。这是因为喂食蛋白质较多,或小儿肠蠕动弱所致便秘。
◆ 大便为白陶土样,提示新生儿患有胆道疾病。
若新生儿出现以上不正常的大便,要马上送医院诊治。
早期培育,聪明伶俐好可爱
宜尽快建立亲子依恋关系(1)
宜尽快建立亲子依恋关系(1)
新生儿出生以后,除了生命的需要而具备的条件反射以外,基本上毫无能力,这就需要尽快与父母建立亲子依恋关系,并在父母的诱导下慢慢激发身体的潜能。
妈妈和宝宝的身体接触,妈妈的声音和身体的气味,在宝宝生活的头几天里是十分重要的。在这段时间里如果宝宝和妈妈形成一种紧密联系,并且能加以鼓励的话,那么这种结合就是牢不可破的,就会形成一种感情的纽带。
⑴看宝宝的眼睛
宝宝出生后,母亲应尽快开始和宝宝的身体接触。眼睛接触应在宝宝出生后尽快进行。宝宝的眼睛在聚焦之前是看不清东西的,但却能判断形状和轮廓。宝宝在36小时之内就可以认识母亲脸部的形状和外貌了。一旦宝宝发现母亲的眼睛,就会搜寻并注视着母亲的双眼。宝宝出生后几小时内就可以做出上述这些动作。
和宝宝早期进行眼睛接触的妈妈,特别是在哺乳时,面对着宝宝和深情地注视着宝宝眼睛的妈妈,并且继续坚持做下去,极可能是富有同情心和聪明的,这样的母亲都善良、理智,属于贤妻良母型。
⑵多进行早期身体接触
从新生儿出生头几天开始,妈妈就应该尽可能和宝宝多接触。新生儿觉得与妈妈身体的紧密接触是十分安全的,妈妈的身体柔软而温暖,气味熟悉。当宝宝把头靠在妈妈的身体上时,他(她)会听到他(她)过去9个月在母腹里曾经听到的熟悉的心跳声(心搏)。在这种环境里,宝宝觉得安全又舒服。对宝宝来说,他(她)在妈妈的身体上轻轻摇动比完全静止地躺在床垫上要自然得多,特别是它能唤起宝宝在母腹内柔软而舒服的环境的回忆,会形成一些条件反射。
⑶注意气味的重要影响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