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257-症因脉治

_8 朱丹溪(明)
\x小青龙汤\x
麻黄 甘草 桂枝 白芍药 五味子 干姜 半夏 细辛
<目录>卷二\饮症论
<篇名>支饮
属性:【支饮之症】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即《金匮》支饮症也。
【支饮之因】饮邪偏注,停留曲折之间,盖肺与大肠之脉,下膈络肠,今饮积于中,外不得达,喘促而不得卧矣。形如肿者,水饮之外现也。
【支饮之脉】脉多沉紧,脉弦为水,脉弱可治,数实者死。其脉虚者,必苦眩晕。
【支饮之治】《金匮》曰∶膈间支饮,其人必喘,心下痞坚,面色黎黑,其脉沉紧,得之十数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以前方去石膏,加茯苓、芒硝主之。以胃有痰饮之积热,石膏止清无形气分之热,不能去有形痰饮之实热,故易芒硝。又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又云∶支饮胸满者,浓朴大黄汤主之。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汤主之。呕家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又云∶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十枣汤主之。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外另有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颠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按此二条,非指定支饮而立说,大约统言水饮家之条目。
\x木防己汤\x
木防己 石膏 桂枝 人参
上四味,煮取一升,温服,愈后复发,去石膏,加芒硝。
\x泽泻汤\x 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
泽泻 白术
上二味,水二升,煮取一升,温服。
\x浓朴大黄汤\x 治支饮胸满者。
浓朴 大黄 枳实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服。
\x葶苈大枣汤\x
葶苈子 大枣肉
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纳葶苈子。
\x半夏汤\x
半夏 生姜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一升服。
\x小半夏加茯苓汤\x
半夏 生姜 白茯苓
上三味,煮一升服。
\x十枣汤\x 见前悬饮门。
\x小青龙汤\x 见前溢饮门。
\x己椒苈黄丸\x
防己 椒目 葶苈 大黄
蜜丸如梧子大,日三服。
\x五苓散\x
泽泻 猪苓 白茯苓 白术 肉桂
上五味为末,暖水调服。
<目录>卷二\饮症论
<篇名>留饮
属性:【留饮之症】《金匮》云∶心下有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又云∶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则辄已。又云,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必有留饮。
【留饮之因】始因水饮停积,结成痰饮,日久不化,即曰留饮。夫留者,聚而不散之谓也。饮留于背,妨督脉上升之阳,而为背寒,少阳肝胆之脉,由缺盆过季胁,饮留于胁,阻绝肝胆生升之气,故胁下痛引缺盆,留饮胸中,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留饮之脉】脉多沉者,胸有留饮;双弦者寒,偏弦者饮。
【留饮之治】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x甘遂半夏汤\x甘遂 半夏 芍药 炙甘草
<目录>卷二\饮症论
<篇名>伏饮
属性:【伏饮之症】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泪自出,其人振振身 剧,名【伏饮之因】水饮不散,伏于胸中,阻其肺气,则痰满喘咳;阻其中气,则吐发;伏太阳表邪外束,则寒热背痛;伏于上焦,阻绝清升之气,则目泪自出;饮伏胃家,胃阳凝塞,不能四布,振振 剧。夫曰吐发,则寒热背痛,可见不发即不吐,不吐即不发矣。以其有饮内伏,故外邪触之即发也。
【伏饮之脉】左脉浮紧,寒邪束饮;寸脉沉弦,上焦阻绝;关脉沉弦,中脘凝塞;沉脉主伏,弦脉主饮,沉弦之脉,伏饮之诊。
【伏饮之治】有寒热则病在表,腰背痛则病在太阳,此内有伏饮,外表有邪,当从表里并治,吐发等表症,故从表散也。
\x小青龙汤\x 见前溢饮门。
\x木防己汤\x 见前支饮门。
桢按∶以上诸条,《金匮》之论痰饮也,此以脾湿成痰,非比诸痰症,故别之曰痰饮。夫饮者,即停蓄之水饮也;盖痰因火动而成,饮因水寒所致。
<目录>卷二
<篇名>痰症论
属性:秦子曰∶痰之为病,变化百出,皆内因七情,外感六气,中宫失清化之令,熏蒸结聚而成,须分所兼之邪治之。有风痰、湿痰、燥痰、郁痰、食积五条。夫湿痰、燥痰,有外感,有内伤;郁痰、食痰,有内伤,无外感。饮主乎水,寒多热少;痰主乎火,寒少热多。
<目录>卷二\痰症论
<篇名>外感痰症
属性:【风痰之症】头痛身痛,发热恶寒,吐嗽痰沫气逆,此外感风痰症也。
【风痰之因】外感风邪,袭人肌表,束其内郁之火,不得发泄,外邪传里,内外熏蒸【风痰之脉】浮滑者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若见沉滑,风邪内结。洪大易治,沉【风痰之治】有风寒、风热之分。外感风寒,宜辛散表邪,如三拗汤,合小半夏汤、小\x三拗汤合小半夏汤\x 治风寒痰嗽等症。
麻黄 杏子 甘草 半夏 生姜
\x小青龙汤\x 见前溢饮门。
\x参苏饮\x 治风痰咳嗽。
人参 紫苏 前胡 葛根 半夏 枳壳 桔梗 广皮 甘草气逆加苏子、橘红。痰多加半夏、南星。气喘加苏子、前胡。
\x荆防甘桔汤\x 治风热痰嗽。
荆芥 防风 桔梗 甘草 薄荷
\x荆防泻白散\x 治风热入肺,肺风痰喘。
荆芥 防风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目录>卷二\痰症论
<篇名>外感痰症
属性:【湿痰之症】身发寒热,面目浮肿,恶寒头重,身痛不能转侧,呕吐恶心,烦满不渴【湿痰之因】或坐卧卑湿,或冲风冒雨,则湿气袭人,内与身中之水液,交凝积聚,所云∶风雨袭阴之虚,病起于上而成积;清湿袭阴之虚,病生于下而生聚。此即湿痰之因也【湿痰之脉】脉多浮大,浮缓兼风,浮涩主湿,浮滑湿痰,沉滑顽结。
【湿痰之治】身热脉浮大者,宜散风除湿,羌活胜湿汤。胸满脉滑者,宜化痰二陈汤、\x羌活胜湿汤\x 散表除湿,则痰自化。
羌活 独活 防风 川芎 甘草 本
\x二陈汤\x 消痰利湿。
半夏 白茯苓 广皮 甘草
\x平胃散\x 燥湿化痰。
苍术 浓朴 广皮 甘草
<目录>卷二\痰症论
<篇名>外感痰症
属性:(即火痰)
【燥痰之症】发热唇焦,烦渴引饮,喘咳短息,时作时止,吐咯难出。此外感燥痰之症【燥痰之因】或亢阳行役,时逢火令,燥热之气,干于肺家,为喘为咳;伤于肠胃,为【燥痰之脉】脉必洪数。浮数伤表,沉数伤里。左脉洪数,燥伤肝胆;右脉洪数,燥伤肺胃。
【燥痰之治】宜清热润燥,降火化痰,竹叶石膏汤、二母石膏汤、二母二陈汤。
\x竹叶石膏汤\x
石膏 麦冬 竹叶 人参 半夏 知母 甘草
\x二母石膏汤\x
知母 川贝母 石膏
\x二母二陈汤\x
知母 贝母 半夏 白茯苓 陈皮 甘草
<目录>卷二\痰症论
<篇名>内伤痰症
属性:【燥痰之症】咳嗽喘逆。痰火上升,时咳时止,痰不能出,连嗽不已,面赤气升,此内【燥痰之因】五志之火,时动于中,或色欲过度,真水涸竭,或膏粱积热,肠胃煎熬,熏蒸于肺, 炼为痰,则燥痰之症作矣。
【燥痰之脉】右寸数大,肺家有热;右关沉数,肠胃有热;左关脉数,木火之邪;两尺【燥痰之治】养阴壮水,润肺生津,则火熄燥除,而痰不生;若用燥味消痰,祸不旋踵。真水枯涸,二冬二母汤;膏粱积热,节斋化痰丸。
\x二冬二母汤\x
麦冬 天门冬 知母 川贝母
肾水竭加生地、熟地;元气虚加人参。
\x二母固本丸\x
川贝母 知母 天门冬 麦门冬 怀生地 怀熟地 人参\x节斋化痰丸\x天冬(一两) 黄芩(一两) 海石(一两) 橘红(一两) 桔梗(一两) 栝蒌仁(一两) 青家秘加昆布一两。
<目录>卷二\痰症论
<篇名>内伤痰症
属性:【湿痰之症】身或热或不热,体重足酸,呕而不渴,胸膈满,时吐痰,身体软倦,此【湿痰之因】中气不足,胃阳不能消化,脾阳不能施布,则水谷停留,为痰为饮,而湿【湿痰之脉】多见沉滑。滑实顽痰,滑软虚滞,滑而不数,脾湿成痰,滑而带数,湿热【湿痰之治】燥湿则痰自化,理脾则痰营运,二陈平胃散,或二陈羌防汤。湿郁成热,栀连二陈汤。虚人六君子汤。带热,加栀、连。带寒,加姜、桂。
\x二陈平胃散\x 见前食积咳嗽。
\x栀连二陈汤\x 即二陈汤加栀、连。
\x二陈羌防汤\x
半夏 白茯苓 广皮 甘草 羌活 防风
\x六君子汤\x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陈皮 半夏
<目录>卷二\痰症论
<篇名>内伤痰症
属性:(即结痰顽痰)
【郁痰之症】胸满饱胀,九窍闭涩,懊 烦闷,或咽中结核,睡卧不宁,或肠胃不爽,饮食有妨,或气逆不利,倚肩喘息,郁痰之症也。
【郁痰之因】七情所伤,易成郁结,肺气凝滞,脾元不运,思则气结,闷郁成痰,皆郁【郁痰之脉】多见沉涩沉迟寒郁,沉数为热,沉实顽痰,沉牢内结。
【郁痰之治】寒郁辛散,香芎二陈汤。热郁清解,栀连二陈汤。肺经郁痰,节斋化痰丸\x香芎二陈汤\x 治寒痰。
半夏 白茯苓 广皮 甘草 香附 抚芎 白芥子
\x栀连二陈汤\x 治热痰。
半夏 白茯苓 广皮 甘草 川连 山栀
\x节斋化痰丸\x 见前条。
<目录>卷二\痰症论
<篇名>内伤痰症
属性:【食积痰之症】饱满不食,恶心呕吐,或攻四肢,肩背作痛,下遗大肠,时泻时止,或时吐痰,口中觉甘,此食积痰之症也。
【食积痰之因】胃强能纳,脾弱不运,前食未消,后食随进,停积成痰,故曰食积痰也【食积痰之脉】脉多滑大,滑大不数,寒凝痰结;滑大而数,积痰而热。
【食积痰之治】宜消食化痰,佐以利气宣导,导痰汤、枳朴二陈汤、三子养亲汤;甚者\x导痰汤\x南星 橘红 白茯苓 半夏 甘草 枳壳
\x枳朴二陈汤\x 治胃家有痰。
枳实 浓朴 半夏 白茯苓 广皮 甘草
\x三子养亲汤\x 治食积痰。
山楂子 莱菔子 白芥子
\x滚痰丸\x 见前悬饮。
<目录>卷二\痰症论
<篇名>丹溪杂治
属性:湿痰用二陈汤;虚者,六君子汤。
风痰头痛、发热,脉浮大,祛风丸、导痰丸。
寒痰身不热,口不渴,脉沉迟。
热痰面赤多汗,口渴眼烂,烦躁,燥结,脉数,用栀连二陈汤,或加石膏、黄芩、竹血虚痰,五心烦热,形体滑瘦,六脉细数,加减四物汤,加贝母、杏仁、青黛。
气虚痰,面黄肌瘦,六脉濡缓,六君子汤。
精虚痰,骨蒸潮热,虚火时升,脉多细数,地黄丸、加减二冬汤、固本丸,加玄武胶,食积痰,痰味甘甜。五更咳嗽,或成疟痢,六脉沉滑,或见数大沉实,枳术丸、保和丸老痰,即结痰,顽痰,坚结胶固,吐咯难出,脉见沉牢,海石青黛丸加半夏、栝蒌、痰在咽喉,咯不出,咽不下,即老痰结痰也,宜节斋化痰丸。
痰在膈上,六脉弦迟,白芥子可以引达。
痰在肠胃间,肠鸣而濯濯有声,脉见沉滑,导痰汤。
痰在皮里膜外,或结核,或麻痹,非竹沥不能通,非姜汁不能散。
滚痰丸,攻泻肠胃痰积,最为要药,然须看虚实。
肾气丸,治肾阳不足,不能纳火归源,水泛为痰者最效;肾水阴虚火旺,金水皆枯者,十枣、控涎三花、神佑诸汤 治胁痛,虚人不可妄施。
痰饮在胃,每多攻注,四肢肩背,或为麻木,软痹肿痛,指迷丸主之。
\x指迷丸\x 消胃家上结之痰,化大肠下凝之垢。
半夏(四两) 白茯苓(三两) 广皮(三两) 枳壳(一两) 元明粉(一两) 甘草(五钱)
上为细末,竹沥为丸,钩藤汤送下。肝胆有火,加胆星;痰积不消,加海石。
按∶节斋化痰丸,化肺中燥痰,兼化胃痰者,今指迷丸,消胃中湿痰,兼消肠中痰者也饮因水湿,痰因火动,然就火而论,有湿火、燥火之分。肺火成痰为燥痰,胃火成痰为;治燥用润,治湿用燥,人人知之。用润而已结之痰,凝滞不化;用燥助火,则痰愈生。思得《金匮》以门冬、半夏同用,又以石膏、半夏同用;节斋化痰丸,以香附、天冬同用,凡此皆是用润以制燥,用燥以制润。方书以二陈汤,加栀连,治湿火之痰;家秘以二陈汤,加知母、石膏,兼治燥火之痰,良以用半夏,则已结之痰,从半夏而化,同石膏,则燥热之火,从石膏而清,半夏同石膏,亦能散热,石膏同半夏,亦能化痰,立此法门,用燥不犯辛燥,用润不犯凝滞。家秘治夹食伤寒,用平胃保和散恐太燥,多冲竹沥、萝卜汁,广而推悟者也。
<目录>卷二\痰症论
<篇名>附诸贤论
属性:刘宗浓曰∶痰之为病,仲景论四饮六症,无择叙内外三因。盖四饮,则叙因痰而显诸症者,《三因方》则论其因所伤而生痰者也。夫痰病之原,有因热而生痰者,亦有因痰而生热者。

化而生者,有肾水虚不能制火而生者。若热痰,则烦躁、脉数;风痰则身热脉浮;冷痰则滑泻脉迟;湿痰则身重不渴;惊痰则睡卧不宁;酒痰则胸腹作痛;食积痰则胃脘作痛,不思饮食。若夫子和谓饮无补法,必当去水,立汗吐下三法。又论热药治痰之误,固为切当,然亦有挟寒挟虚者,夫老痰凝结,顽固不行,不用温药引导,必有拒格凝滞之患,况风寒外束,痰气内郁者,不用温散,何由开郁行滞。至若气血亏乏之人,痰客中焦,理宜导去痰滞,补接兼行,不可尽拘汗吐下三法也。因脾气虚弱,津液不运,痰反愈生,法当补脾胃清中气,则痰自运。治法,湿痰生于脾胃,宜实脾燥湿;燥痰生于肺,随气升降,宜顺气,然气升属火,顺气莫先于清火,导引次及。故湿痰则燥之,热痰则清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痰则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清之,在下者顺之,又中气虚者,宜补中气,助脾元,以营运之。古人用二陈汤,为治痰通用者。所以实脾燥湿,然以之治湿痰、寒痰、痰饮、痰涎,则固是矣。若夫痰因火动,肺气不清,咳嗽时作,及老痰、郁痰、粘痰、结痰,凝滞窒塞,吐咯难出,此等之痰,皆因火邪炎上,熏于上焦,肺气被郁,则其津液之随气而升者,为火 炼,凝浊郁结而成矣。病在上焦心肺之分,咽喉之间,非脾胃家湿痰、寒痰、痰饮、痰涎之比,惟宜开郁降火,清润肺金,滋养肾水,而消化凝结之痰,乃立化痰丸。赵养葵论肾经痰曰∶痰者病名也。原非人身之所有,非水泛为痰,即水沸为痰,但当分有火无火之异耳。肾经真阳虚,不能摄伏其水,则水如洪水,泛滥而为痰,是无火也,八味丸益火之源。肾经真阴虚,不能制伏其火,水得火而沸腾成痰,是有火也,六味丸壮水之主,此不治痰之标而治痰之本也。庞安常曰,有阴水虚,阴火上升,肺受火侮,不得清肃下行,由是津液凝浊,生痰不生血,此当用润剂,如二冬地黄丸之属,滋其阴,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宅,火自息,痰自清矣,投以二陈等,立见其殆。又有肾经真阳不足,不能摄伏其火,<目录>卷二<篇名>眩晕总论
属性:秦子曰∶余观严用和眩晕论云,眩掉诸症,《内经》皆主肝风上攻致是,而《原病式》释之内伤七情之症,皆能致眩晕者,于是立外感风寒暑湿四条,又立内伤痰涎下虚两条,实为眩晕指南。然余惜其六气未全,七情未备,且其用方主治,又难于下手,刘宗浓议其论症亲切,集方欠明,深中其弊。今余改立外感三条,内该六气,内伤四条,内该七情,而其主治之方,皆按经对症,不得以平淡无奇而忽之也。
<目录>卷二\眩晕总论
<篇名>外感眩晕
属性:【风寒眩晕之症】头痛额痛,骨节烦痛,身热多汗,上气喘逆,躁扰时眩,此风邪眩晕之症也。若身热无汗,恶寒拘紧,头痛、身痛,时时冒眩,此寒邪眩晕之症也。
【风寒眩晕之因】或风木司政,风热大作;或体虚不谨,外受风邪。风主乎阳,风热为患,则入胃,激动痰涎,亦令人眩晕。
【风寒眩晕之脉】左脉浮数,太阳风热;左脉浮弦,少阳风热;右脉浮数,阳明风热;右【风寒眩晕之治】左脉浮数,太阳风邪者,羌活防风汤,加天麻、黄芩。左脉浮弦,少阳风热滑大,症兼痰涎者,导痰汤加天麻、防风。左脉浮紧,太阳寒邪者,羌独败毒汤,加天麻、细辛。左脉弦紧,少阳寒邪者,柴胡羌活汤,加天麻、川芎。右脉浮紧,阳明寒邪者,干葛羌活汤,加天麻、升麻。大凡眩晕之症,多有兼痰者,故天麻方书多用之,今申明首条,则以下诸条,皆可参而用也。
\x羌活防风汤\x 见酸软。
\x柴胡防风汤\x 即小柴胡汤去半夏,加防风。
\x干葛防风汤\x
干葛 石膏 知母 甘草 防风
\x导痰汤\x
南星 半夏 枳实 甘草 橘红
\x羌活败毒散\x 见伤寒痢疾门。
\x柴胡羌活汤\x
柴胡 羌活 防风 川芎
\x干葛羌活汤\x
干葛 羌活 防风 白芷
<目录>卷二\眩晕总论
<篇名>外感眩晕
属性:【暑湿眩晕之症】热令之时,自汗身热,面垢背寒,烦渴引饮,小便赤涩,头目冒眩,此湿热眩晕之症也。若雨湿之时,恶寒无热,身重身痛,不能转侧,无汗拘紧,头旋眼眩,此寒湿【暑湿眩晕之因】炎夏主令,天之热气下降,地之湿气上升,人感冒之,则为湿热眩晕若阴雨太多,人感冒之,《经》注所云,湿气内逆,寒气不行,太阳上留,亦为眩晕之症。
实大者少。虚缓者寒,虚数者热。
【暑湿眩晕之治】烦渴引饮,脉虚带数者,人参白虎汤。自汗烦躁,小便赤涩,黄连香茹饮,冲六一散温服。若恶寒无热,身痛不能转侧,脉迟缓者,羌独胜湿汤,合术附汤。
\x人参白虎汤\x 见咳嗽、噎隔门。
\x黄连香茹饮\x 见中热。
\x羌活胜湿汤\x 见酸软。
\x术附汤\x 见腹胀。
<目录>卷二\眩晕总论
<篇名>外感眩晕
属性:【燥火眩晕之症】身热烦躁,口渴引饮,夜卧不宁,头旋眼黑,小便赤涩,此燥火眩晕【燥火眩晕之因】《经》谓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又云,肝肺太过,善忘,忽忽此皆运气加临之眩晕也。又有时令之热,感入肠胃,传于脏腑,上冲头目,则眼眩旋转,此【燥火眩晕之脉】左脉躁疾,厥阴客胜;右脉躁疾,肺热眩晕;左右皆疾,肝肺太过。
右脉躁疾,燥火伤气;左脉躁疾,燥火伤血。
【燥火眩晕之治】左脉躁疾,厥阳掉眩者,柴胡清肝饮。右脉躁疾,肺热上冲者,清肺右躁疾,肝肺太过者,泻青各半汤。右手脉数,燥火伤气者,竹叶石膏汤。左手脉数,燥火\x柴胡清肝饮\x 见腹痛。
\x清肺饮\x 见咳嗽。
\x泻青各半汤\x 见咳嗽。
\x竹叶石膏汤\x 见痰症。
\x归芍大黄汤\x
当归身 白芍药 川大黄 丹皮
<目录>卷二\眩晕总论
<篇名>内伤眩晕
属性:【气虚眩晕之症】气虚即阳虚也。其人面色白,身无热,神识清爽,言语轻微,二便清利,时或虚阳上浮,头面得火,眩晕不止,或热手按之,则运乃定,此气虚眩晕之症也。
【气虚眩晕之因】大病久病后,汗下太过,元气耗散;或悲号冷引,以伤肺气;曲运神机,以伤心气;或恼怒伤肝,郁结伤脾,入房伤肾,饥饱伤胃,诸气受伤,则气虚眩晕之症作矣。
中气不足;左寸脉虚,心气不足;左关脉虚,肝胆气弱;两尺脉虚,肾气不足。
【气虚眩晕之治】肺气不足者,人参生脉散,合四君子汤。中气不足者,补中益气汤。
中气虚寒,不能运化水谷者,理中汤。心气不足者,酸枣仁汤。肝气有伤者,逍遥散。肾气不足,都气丸。真阳不足,虚阳上浮者,肾气丸,加鹿角胶为丸。摄伏降之,古方用一味鹿茸,浓煎服,治真阳虚者,最效。
\x人参生脉散\x 见霍乱。
\x四君子汤\x
\x补中益气汤\x
\x理中汤\x 上三方见痢疾。
\x酸枣仁汤\x 见不得卧。
\x逍遥散\x 见咳嗽。
\x都气丸\x 即六味丸加五味子。
\x肾气丸\x 即热八味丸加车前子。
<目录>卷二\眩晕总论
<篇名>内伤眩晕
属性:【血虚眩晕之症】血虚即阴虚也,形体黑瘦,五心常热,夜多盗汗,睡卧不宁。头面火升,则眼花旋转。火气下降,则旋晕亦止,不比外感之常晕不休,不比痰火之暴发暴作,此血【血虚眩晕之因】阳络伤,则血外溢上逆。阴络伤,则血内溢下泄,凡此亡血成虚,而为室,此阴血内耗,血海干枯,而为眩晕者也。
【血虚眩晕之脉】脉多细涩。细而不数,血虚无热;细而带数,血虚有热;左寸细涩,心血不足;左关细涩,肝不藏血;右关细涩,脾不统血;两尺细数,肾阴枯竭。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