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257-症因脉治

_3 朱丹溪(明)
\x凉膈散\x 以上三方见中热。
无恶寒身痛表症,但见内热烦渴多汗,唇焦消水,六脉沉数,即为无表邪之中热症。若初起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六脉浮数,则为有表邪之寒热症,当从三阳经主治。然一见恶寒,即重太阳,以外感惟怕表邪不散耳。小柴胡汤,单主少阳一经之寒热者。若太阳少阳寒热,仲景则有桂枝柴胡汤,家秘化立羌活柴胡汤。太阳阳明寒热,仲景则用桂枝葛根汤,家秘化立羌活干葛汤。三阳寒热,今补立羌柴葛根汤。大凡寒热之病,必要先散表邪,即里热已甚,必不得已,但可双解表里,不可纯用寒凉,以碍恶寒之表症。
<目录>卷一
<篇名>发热总论
属性:秦子曰∶人若发热,则为有病,发热不已,即蹈危机。夫人未有不病而发热者,未有发热不休而不死者。凡病而不发热,虽病未重;若病而发热,虽轻不可忽也。故余于发热症,既详着《伤寒大白》中,又复着于大方杂症门,今立外感二条,内伤二条,其余门路虽多,<目录>卷一\发热总论<篇名>外感发热
属性:(风寒、温热)
<目录>卷一\发热总论
<篇名>外感发热
属性:【风寒发热之症】头痛身痛无汗恶寒,发热拘紧,此表邪发热也。手足多汗,口渴恶【风寒发热之因】或时令当寒,或非时暴寒,或早晚受寒,体虚不谨,则感冒而发热【风寒发热之脉】脉见浮紧,寒邪伤营;脉见浮缓,风邪伤卫。左脉浮数,病在太阳;左脉弦数,病在少阳。右脉浮数,病在阳明。六脉沉数,里有结热。
【风寒发热之治】寒邪伤营,无汗恶寒,羌活汤。风邪伤卫,有汗恶风,防风汤。脉弦而数,病在少阳,柴胡汤;伤寒者,加羌活、独活;伤风者,加防风。右脉洪数,病在阳明,葛根汤,寒邪加羌活。脉沉里热,宜清里。
\x羌活汤\x
羌活 独活 柴胡 防风
\x防风汤\x
防风 荆芥 葛根
\x柴胡汤\x
柴胡 防风 荆芥
\x干葛汤\x 见伤寒。
<目录>卷一\发热总论
<篇名>外感发热
属性:【温热发热之症】身热多汗,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唇焦,神气昏沉,烦闷躁扰,此温【温热发热之因】或时令大热,热淫所胜;或应寒反温,应凉反热,温热之邪,袭人肌表,传入经络,则温热发热之症作矣。
【温热发热之脉】脉多洪数。浮数表热;沉数里热;左脉若数,太阳、少阳;右脉若【温热发热之治】热在太阳,羌活冲和汤。热在少阳,小柴胡汤。热在阳明,干葛石膏汤;沉数里热,大便结者,凉膈散;下症急者,三黄丸下之。
\x羌活冲和汤\x
\x小柴胡汤\x
\x干葛石膏汤\x
\x凉膈散\x 以上四方见伤寒。
\x三黄丸\x 见痢疾。
<目录>卷一\发热总论
<篇名>内伤发热
属性:(气分、血分)
<目录>卷一\发热总论
<篇名>内伤发热
属性:【气分发热之症】夜则安静,昼则烦热,唇焦口渴,饮水多汗,此气分发热之症也。
,此内伤实热之因也。若本元不足,气怯神离,夜凉日热,此内伤虚热之因也。
【气分发热之脉】左寸脉数,心气之热。左关脉数,肝胆之热。右寸脉数,大肠肺热【气分发热之治】左脉洪数,肝胆气分发热,羌活柴胡汤、地骨皮散。右脉洪数,肠胃气热,干葛石膏汤、桔梗汤。
\x羌活柴胡汤\x
羌活 柴胡 黄芩 广皮 甘草
\x地骨皮散\x
地骨皮 柴胡 黄芩 广皮 甘草
\x干葛石膏汤\x 见伤寒。
\x桔梗汤\x 见中热。
<目录>卷一\发热总论
<篇名>内伤发热
属性:【血分发热之症】昼则安静,夜则发热,唇焦口干,反不饮水,睡中盗汗,此血分发【血分发热之因】或热病后,热伏血中;或阴血素亏,血虚火旺;二者皆成血分发热【血分发热之脉】左寸脉数,心经血热。左关脉数,肝胆血热。右寸脉数,大肠肺热【血分发热之治】心经血热,实热,导赤各半汤;虚热,天王补心丹。肝经血热,实栀连四物汤;虚热,归芍柴胡汤。右脉洪数,肺胃大肠血热,实热,清胃汤;虚热,犀桢按∶夜间发热,若无先寒后热等症,方可以血热治之;若先寒后热,每夜如此,乃是太阳经似疟之表邪症,当以太阳经羌活汤表药治之。
\x导赤各半汤\x 见不语
\x天王补心丹\x 见衄血。
\x栀连四物汤\x 即四物汤加山栀、黄连。
\x归芍柴胡汤\x
当归(三钱) 白芍药(三钱) 柴胡(三钱) 黄芩(五钱) 广皮(二钱) 甘草(五钱)
\x清胃汤\x 见齿痛。
\x犀角地黄汤\x 见咳血。
\x羌活汤\x 见伤寒。
\x气实柴胡汤\x 治气实发热。
柴胡 黄芩 广皮 甘草 知母 石膏 地骨皮 天花粉
\x气虚柴胡汤\x 治气虚发热。
柴胡 黄芩 广皮 甘草 人参 黄 地骨皮 金石斛
\x血实柴胡汤\x 治血实发热。
柴胡 黄芩 广皮 甘草 当归 白芍药 丹皮 大黄
\x血虚柴胡汤\x 治血虚发热。
柴胡 黄芩 广皮 甘草 人参 黄 当归 白芍药
以上四方,家秘治内伤发热之正法。血虚发热方中加参 ,气有生血之功;气虚发热方中,不加补血之药,血无益气之理也。
<目录>卷一
<篇名>头痛论
属性:秦子曰∶头痛头风,同一症也。头风者,头痛症中之症,方书以痛之久者为头风,暴起者为头痛。其词盖以头痛为外感,头风为内伤。愚意虽有新久之别,而外感内伤之分,不在此也。头痛头风,同归于痛而已,因于风者,名头风可也。伤寒门头痛,皆是三阳经表症,今在杂症门,虽分外感内伤,然三阳三阴,皆有头痛。
<目录>卷一\头痛论
<篇名>外感头痛
属性:【头痛之症】初起不因内伤,忽尔头额作痛,沿门多病,大小传染,此外感岁运之气,所谓天行症也。若起居不谨,睡卧当风,冲寒冒雪,不因传染而病头痛,此外感六淫之邪,所谓人自感冒症也。若恶寒发热,头项巅脑发际作痛,太阳症也。咳哕烦心痞满,额前作痛,阳明症也。时寒时热,鬓边作痛,少阳症也。心疼烦闷头痛,痛连 骨,少阴症也。干呕吐涎沫,痛在巅顶,厥阴症也。若头旋发热,有汗者,风痛也。恶寒发热,无汗者,寒痛也。
夏令头痛,发热汗多口渴者,暑痛也。头重而痛,天阴则发,湿痛也。口干唇裂,烦躁便闭,燥痛也。暴厥昏倒,烦热不卧,火邪痛也。
【头痛之因】少阳之政,风胜乃摇,候乃大温,病头痛。又云阳明之复,咳哕烦心,病在膈中,头乃痛。太阳之胜,热反上行,头项脑户中痛。太阳之复,心痛痞满,头痛。太阴之政,腰脊头顶痛。又云太阴在泉,湿淫所胜,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此皆岁运之加临,人在气交中,潜受其气,搏于经络之中,则成天行头痛之症矣。若不因天行司政之气,自觉起居不慎,坐卧当风,风寒暑湿,入于经络,则成自感六淫之头痛也。
【头痛之脉】脉必浮大。浮缓伤风;浮紧伤寒。虚数者暑;洪数者热。寸大易愈;尺【头痛之治】宜详天行、自感,属何经所主。若在太阳经者,选奇方。在阳明经,清震汤涎沫者,吴茱萸汤主之。因于风者,加风药;因于寒者,加热药;因于暑湿者,加凉燥之药;因于燥热者,加清润之药。运气加临,须详运气用药。又少阳头痛,耳前后脉涌有热,刺出其血,故余家秘治头痛,不按经穴,随其所痛之处而刺之,则不必出血而痛即减。此宗《\x选奇方\x防风 羌活 黄芩 甘草
因于风,倍加荆芥、防风;有寒,去黄芩,加川芎、细辛;有暑,加石膏、香薷;有湿,加苍术、白芷;有燥,加知母、石膏;有火,加黄连、山栀。
\x清震汤\x
升麻 苍术 干葛 甘草 鲜荷叶
有风,加防风、荆芥;有寒,加川芎、细辛;有暑,加黄连、石膏;有湿,加白芷;有燥,加知母、石膏;火旺,加山栀、黄连。
\x石膏散\x
石膏 川芎 白芷 葛根
为细末。
\x清空膏\x
柴胡 黄芩 黄连 甘草 川芎 羌活 防风
有风,加荆芥,倍防风;有寒,去黄芩、黄连,加生姜、细辛;有暑,加石膏、黄连;有湿,加苍术、白芷;有燥,加知母、石膏;火旺,加山栀、黄连。
\x独活细辛汤\x
独活 细辛 川芎 秦艽 生地 羌活 防风 甘草
有风,加荆芥,倍防风;有寒,加麻黄、桂枝;有暑,加黄芩、石膏;有湿,加苍术
、白芷;有燥,加石膏、竹叶;火旺,加知母、黄柏。
\x苍术除湿汤\x
苍术 白术 浓朴 白茯苓 陈皮 甘草 半夏曲
有风,加防风;有寒,加生姜;有暑,加黄芩;有湿,加川芎、白芷;有燥,加知母、\x吴茱萸汤\x吴茱萸 人参 大枣 生姜
<目录>卷一\头痛论
<篇名>内伤头痛
属性:【头痛之症】或在半边,或在两边;或痛二三日,或痛七八日,甚则数日之外;痛止仍如平人,偶一触犯,则痛立至。如气怯神衰。遇劳即痛,痛连鱼尾,此气虚痛也。五心烦热,时常牵引刺痛,此血虚痛也。口渴唇焦,二便赤涩,此积热痛也。恶心呕吐,此痰饮痛也。
恼怒即发,痛引胁下,此肝火攻冲痛也。以上皆内伤之症也。
【头痛之因】或元气虚寒,遇劳即发;或血分不足,阴火攻冲;或积热不得外泄;或积痰留饮;或食滞中焦;或七情恼怒,肝胆火郁。皆能上冲头痛,而成内伤头痛之症也。
【头痛之脉】空大乏神,的是气虚;若见细涩,方是血亏。或见洪数,膏粱积热。或见滑大,痰饮内结。两寸洪大,上焦有火。左关弦数,肝胆郁结。
【头痛之治】若气虚者,家秘和中汤。血亏者,家秘芎归汤。膏粱积热者,栀连平胃散。肝胆有火者,清空膏、柴胡清肝饮、泻青汤。
\x家秘和中汤\x
人参 当归 黄 白术 广皮 甘草 升麻 柴胡 川芎 细辛\x家秘芎归汤\x当归 川芎 生地 连翘 细辛 蔓荆子
\x栀连平胃散\x
苍术 浓朴 广皮 甘草 山栀 黄连
\x葛根解酲汤\x
葛根 葛花 砂仁 木香 陈皮 白茯苓 猪苓 泽泻 人参 神曲 白术 白豆蔻\x天麻二陈汤\x半夏 白茯苓 广皮 甘草 天麻
\x导痰汤\x
南星 枳壳 半夏 白茯苓 广皮 甘草
\x平胃保和汤\x
苍术 浓朴 广皮 甘草 莱菔子 山楂 麦芽 神曲 连翘\x清空汤\x柴胡 黄连 黄芩 甘草 川芎 羌活 防风
\x柴胡清肝饮\x
柴胡 白芍药 山栀 黄芩 丹皮 当归 青皮 钩藤 甘草\x泻青汤\x 家秘清肝胆风热。
当归 龙胆草 川芎 山栀 羌活 防风 黄芩
<目录>卷一\头痛论
<篇名>附∶大头症
属性:秦子曰∶大头症,古书未载,近代独多。头面红肿,其大如斗,若肿在两颐,头上不肿,名曰发颐,非大头症也。大头症,有外感,无内伤。
<目录>卷一\头痛论
<篇名>附∶大头症
属性:【大头痛之症】身发寒热,头面 肿,赤色 红,壅害言语,此三阳经湿热为患大小传染,沿门相似,此天行湿毒症。若无传染,独一人自病,此起居不慎,偶触湿热之气,人自感冒,《内经》所谓湿上甚为热,正此症也。
【大头痛之因】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少阳司天,火淫所胜;阳明之胜,上行头目。
湿胜则肿,热胜则痛,湿热上甚,则头面 肿,大头之症作矣。
【大头痛之脉】必见浮洪。湿胜则浮;热胜则数。浮数宜汗,沉数宜清。浮大易愈,【大头痛之治】宜羌活败毒散以散天气之邪;次用《普济》消毒饮,加酒煮大黄,以清散热毒\x羌独败毒散\x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桔梗 枳壳 川芎
湿胜肿大,加苍术、白芷;口干、脉大,加葛根、升麻,兼散阳明。
\x普济消毒饮\x
升麻 柴胡 陈皮 甘草 人参 黄连 黄芩 桔梗 玄参 连翘 马勃 大力子 僵大便闭,加酒浸大黄。口渴,加石膏、天花粉。
头痛虽有气血虚者,然到底痛无补法,以但虚无邪,必不作痛;即气虚头痛,必是虚而冒寒,然后作痛;血虚头痛,必是血虚有火,然后攻冲而痛。凡治病必先治其痛。如气虚冒风寒,荆防芎苏饮,内服外熏,痛愈以四君子汤补气;血虚有火,知柏四物汤,痛止,服当归补血汤。然头痛第一要详审胃家无滞者,可用上二法;若胸次欠适,即为痰饮凝滞,又要平胃化滞,以头痛皆因胸前凝滞而起,胸前凝滞,则胃阳不能上布,易于感邪,故平胃保和散,治头痛要着,无论内伤头痛,即外感之痛亦用之。以外感表邪,必要宣通胃阳,方能作汗外解,故疏散胃滞,为发汗散邪妙诀。夫发汗散邪,人人知之,欲散外邪,先散胃滞,使胃阳敷布作汗,人所不知也。
<目录>卷一
<篇名>齿痛
属性:(外感、内伤)
<目录>卷一\齿痛
<篇名>外感齿痛
属性:【外感齿痛之症】身发寒热,痛连头目,甚则攻注牙龈,肿痛作脓,此外感齿痛之症【外感齿痛之因】齿痛属阳明少阳二经者多。胃家有热,胆经有火,外被风寒所束,二经之热,不能发越,则郁而攻注作痛矣。
【外感齿痛之脉】右关浮数,阳明风热。右关沉数,肠胃积热。左关浮紧,少阳风寒【外感齿痛之治】阳明风热者,葛根防风汤。阳明积热者,外刺合谷穴,内服葛根清。少阳风寒者,柴胡防风汤。少阳风热者,柴胡清肝饮。肝胆积热者,龙胆泻肝汤。头痛恶寒,太阳风寒外束,羌活汤。齿痛属阳明少阳者多,或有太阳症,故立后条。
\x干葛防风汤\x
干葛 防风 石膏 甘草
\x干葛清胃汤\x
升麻 甘草 生地 丹皮 山栀 干葛 川黄连
右上盘牙痛,加枳壳、石膏;
右下盘牙痛,加石膏、桑白皮;
上正门牙痛,加川黄连;
下正门牙痛,加知母、黄柏;
上二虎牙痛,加葛根、石膏;
下二虎牙痛,加白芍药;
左上盘牙痛,加柴胡、黄芩;
左下盘牙痛,加白芍药、黄芩。
\x柴胡防风汤\x
柴胡 防风 羌活 川芎 青皮 甘草
\x柴胡清肝饮\x
柴胡 白芍 山栀 黄芩 当归 丹皮 青皮 甘草 钩藤\x龙胆泻肝汤\x龙胆草 柴胡 黄芩 川黄连 山栀 知母 麦门冬 甘草元气虚,加人参;血虚,加当归、白芍药;大便结,加大黄;气结,加青皮。
\x羌活汤\x
羌活 防风 川芎 白芷 苍术 甘草
<目录>卷一\齿痛
<篇名>内伤齿痛
属性:【内伤齿痛之症】或齿豁,或动而长,或浮痒燥黑,时常作痛,此内伤之症也。若右痛,属胃与大肠;右下盘痛,属肺胃二经;左上盘痛,属胆经;左下盘痛,属肝经;上正门痛,属心经;下正门痛,属肾经;上左右二虎牙痛,属胃经;下左右二虎牙痛,属脾经。
【内伤齿痛之因】齿豁而浮者,肾衰;齿动而长者,胃热;痒为血热;痛为火烁;黑则是虫蚀。此内伤齿痛之因也。
【内伤齿痛之脉】尺脉虚大,肾水有亏。若见洪数,阴火旺动。左关弦急,肝胆之火。左关洪滑,痰火内烁。
【内伤齿痛之治】肾虚阴火者,凉八味玄武胶为丸,或知柏天地煎。左关弦急,龙胆泻肝汤,右关洪滑,化痰汤。应下者,三黄丸。大凡牙痛症,寒者少,热者多,故内伤门都用凉剂。若劳倦而胃虚齿浮者,又当用补中益气汤,不可拘痛无补法也。
\x凉八味丸\x
即六味丸加黄柏、知母,共为细末,玄武胶为丸。
\x知柏天地煎\x
黄柏 知母 天门冬 生地黄
同煎三四次,冲玄武胶收膏
\x龙胆泻肝汤\x 见前。
\x化痰汤\x
贝母 枳实 黄芩 黄连 花粉 桔梗 元参 升麻 甘草\x家秘三黄丸\x黄芩 黄连 大黄 甘草 广皮
\x补中益气汤\x
人参 黄 当归 白术 广皮 升麻 柴胡 甘草
齿痛虽有各经虚实不同,然阳明积热者多,故清胃汤治齿痛总司。然尚有分别,若膏粱食气已化,惟存积热,所谓热而无滞,可用清胃汤,苦寒直折;若积热虽重,浓味尚未化尽,所谓热而有滞,若以苦寒直折,则滞气凝遏,而热愈甚。倒如郁火症,用苦寒则火愈郁,服升阳散火汤则愈。东垣以清胃汤加砂仁,香附,更名清胃散,散者,散也,家秘加白豆蔻、黑山楂末,同是此意。以肠胃积热,大抵酒肉食滞,蒸酿而成,故化散胃滞,积热自清。余以平胃保和散,治口疮齿痛,及疳火疳积,俱获奇效,此深得清积热根本。故疮癣齿痛之人,不能淡薄滋味,必缠绵难愈也。
<目录>卷一
<篇名>胸痛论
属性:秦子曰∶胸与膈,肺之分野,膈痛胸痛两症也。但胸痛止在中间,膈痛则连两腋,故歧骨之上作痛,乃为胸痛;若痛在胸之下,即名胃痛;若胸中满塞而不痛,又名胸痞;若胸中满塞,水谷全不能下,又名胸痹,皆非胸痛也。或痛久不散,每夜寒热,按之愈痛,视之有形,此又是内痈之症,而非胸痛矣。
<目录>卷一\胸痛论
<篇名>外感胸痛
属性:【外感胸痛之症】初起表邪未散,下早闷痛,此伤寒门结胸症也。胸痛胀满,咳嗽气逆,不能仰卧,此六淫之邪,伤于肺经,方书所谓肺胀胸痛也。若胸痛寒热,咳吐腥秽,又是肺【外感胸痛之因】伤寒表邪未散,下之太早,内陷胸中,盖胸主半表半里,外邪内陷,与【外感胸痛之脉】沉紧而劲,下后作痛,结胸之症。脉来浮大,胸痛身热,支结之别。寸口浮大,风热肺逆。寸口脉实,脉痈之疾。
【外感胸痛之治】伤寒误下已成结胸者,宜大、小陷胸汤出入加减;若未成结胸者,壳汤治之;若肺痈风热者,加味泻白散;肺气壅寒,枳桔二母汤;肺痈作痛,桔梗汤、栝蒌\x大陷胸汤\x大黄 芒硝 甘遂
\x小陷胸汤\x
黄连 半夏 栝蒌
\x加味泻白散\x 治风热伤肺。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防风 荆芥
热甚,加石膏、知母。
\x枳桔二母汤\x 清理肺气,兼消痰水。
枳壳 知母 川贝母 栝蒌仁 苏子 桔梗
\x桔梗汤\x 治肺痈肺 。
川贝母 薏苡仁 桑白皮 地骨皮 葶苈子 枳壳 桔梗 杏仁 甘草\x栝蒌汤\x 通治肺胃之痈。
栝蒌仁一个,去皮,炒黑,研,甘草同煎服。
<目录>卷一\胸痛论
<篇名>内伤胸痛
属性:【内伤胸痛之症】不因外感,胸中隐隐作痛,其痛缓,其来渐,久久不愈,饮食渐少,此内伤胸痛也。若见咳嗽寒热,吐痰腥秽,则是肺痈之症,而非胸痛也。
【内伤胸痛之因】七情六欲,动其心火,刑及肺金,或怫郁气逆,伤其肺道,则痰凝气结;或过饮辛热,伤其上焦,则血积于内,而闷闭胸痛矣。
【内伤胸痛之脉】滑大主痰;洪数主火。左寸洪数,心火刑金;左关弦数,肝胆有热。右寸沉结,气滞上焦;寸脉芤涩,上部蓄血。
【内伤胸痛之治】痰气不清,栝蒌仁汤,加青黛、海石;兼火者,栀连二陈汤;心火乘者,红花当归汤加桃仁、牡丹皮,有热,加炒山栀、郁金。
\x栝蒌仁汤\x 见前。
\x栀连二陈汤\x
山栀 黄连 熟半夏 白茯苓 广皮 甘草
\x泻心汤\x
川黄连 甘草
\x清肺饮\x
地骨皮 桑白皮 桔梗 知母 黄芩 玄参 薄荷 甘草
热甚,加石膏。
\x加味柴胡汤\x
柴胡 黄芩 广皮 甘草 山栀
\x四七汤\x
半夏 浓朴 茯苓 紫苏
加姜、枣。
\x红花当归汤\x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