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257-症因脉治

_2 朱丹溪(明)
\x转舌膏\x 治舌音不清,语言不出。
连翘 石菖蒲 山栀 黄芩 桔梗 防风 犀角 玄明粉 甘草 柿霜 酒大黄\x三化汤\x 见前\x涤痰汤\x 治痰迷心窍。
南星 半夏 枳实 石菖蒲 竹茹 橘红 甘草 白茯神
\x温中散\x
浓朴 广皮 半夏 甘草 炮姜
\x龙胆泻肝汤\x 见舌音不清。
<目录>卷一\中风总论
<篇名>内伤口噤不语
属性:【口噤不语之症】或发热,或不发热,喉中痰声,语言不出,手足或冷或热,大便或秘或溏,此内伤不语之症也。
【口噤不语之因】或一时感气,填塞胸臆;或食气不化,痰饮胶凝;或形寒饮冷,抑遏心胸,阻其心窍;或恼怒伤肝,木火刑金,肺声不出,内伤口噤之症作矣。
【口噤不语之脉】右关沉滑,气食相凝。或见滑数,内有热结。左关弦大,肝胆有邪。左寸钩洪,心经有热。脉见迟弦,苦寒抑遏。
【口噤不语之治】右脉沉滑,导气枳壳散;右关滑数,栀连二陈汤;左关弦数,龙胆汤;左寸钩洪,导赤各半汤,若寒抑遏,大顺饮。此症实邪者多,不足者少。宜用导痰消滞汤、胆星汤,开豁痰涎,利其诸窍。
\x枳壳散\x 治胸前热结。
枳壳 桔梗 黄芩
\x栀连二陈汤\x 即二陈汤加栀连。
\x龙胆泻肝汤\x 见舌音不清条。
\x导赤各半汤\x
黄芩 黄连 犀角 麦冬 滑石 山栀 知母 人参 灯心 白茯神\x大顺饮\x 治口噤不语,脉沉而迟。
草豆蔻 炮姜 熟附子 广皮 白茯苓 炙甘草 熟半夏\x导痰消滞汤\x南星 半夏 枳实 橘红 浓朴 石菖蒲 竹沥 生姜 胆星汤 陈胆星 广橘红 苏子石菖蒲 嫩钩藤按∶不语之症,皆是邪结上焦,初起服导痰消滞汤,片时用探吐法最好。
<目录>卷一\中风总论
<篇名>外感痰壅
属性:【痰壅之症】身热神昏,声如 睡,喘急不宁,语言不便,此外感痰壅之症也。
【痰壅之因】肺胃有热,外束风邪,热无从泄,则为喘为 ,而痰涎壅盛矣。
【痰壅之脉】脉多浮大,浮紧风寒,浮数风热,沉滑顽痰,洪滑痰热。寸口脉大,肺【痰壅之治】风寒者,加减桂枝汤;风热者,加减防风汤;痰热者,栀连二陈汤;顽痰者,导痰汤;肺壅痰喘,加减泻白散。
\x加减防风汤\x
防风 荆芥 桔梗 甘草 薄荷 天花粉 半夏 连翘 山栀 黄芩 栝蒌仁\x加减桂枝汤\x桂枝 麻黄 杏仁 半夏 生姜 甘草
\x栀连二陈汤\x
陈皮 半夏 白茯苓 甘草 山栀 川黄连
\x导痰汤\x
南星 半夏 橘红 甘草 枳壳 石菖蒲
加减泻白散 痰结上焦,先用吐法。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风,加防风、荆芥;寒,加麻黄、桂枝。
<目录>卷一\中风总论
<篇名>内伤痰壅
属性:【痰壅之症】身无寒热,痰结心胸,上气喘逆,喉中有声。此内伤痰壅之症也。
【痰壅之因】或膏粱嗜酒,内热生痰;或饮食过饱,停留作患;或忧思郁结,五志火动;或脾气虚损,不能运化,则内伤痰壅之症作矣。
【痰壅之脉】脉多滑大,滑数积热,沉实食凝,沉滑抑遏,洪数火多,缓大脾怯。
汤、
仁;脾虚不能运化,六君子汤。
\x胆星汤\x 见中风。
\x栀连二陈汤\x 见胸痛。
\x加味泻白散\x 见胸痛。
\x导痰汤\x 见半身不遂。
\x三化汤\x 见中风。
\x滚痰丸\x 见痰积腹痛。
\x六君子汤\x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半夏 广皮
痰有虚实,若脾胃虚,不能运化水谷而成者,为虚痰。肠胃湿热,蒸酿水谷而成者,为实痰。痰壅之症,以其壅闭经络,迷塞中焦而命名,则痰壅当为实症。然脾胃虚不能运化者,间而亦有,但实痰壅闭者易治,不过消之散之而已;虚而停滞者,补之不服,逐之愈虚故也。然实痰壅塞,亦有各条分别,如发热神昏,六脉浮数,痰涎壅结,气急喘鸣,当外解表邪;无汗者,加减羌活汤、导痰消滞汤;有汗者,加减防风合涤痰汤。若外无发热,神气不昏,六脉沉滑者,则用导痰消滞汤,调家秘保和散;若大便不通者,当以导痰消滞汤加玄明粉下之;若见咳嗽喘逆,此肺气受病,当用节斋化痰丸、三子养亲汤,合泻白枳桔汤等;若肺有表邪,当用羌活泻白散、防风泻白散。
<目录>卷一\中风总论
<篇名>外感舌音不清
属性:【舌音不清之症】身热口燥,面色多红,二便赤涩,神智昏沉,语言不便,此外感舌【舌音不清之因】心经热甚,则舌纵而语塞;风中厥阴,则舌卷而难言;阳明邪盛,则舌根强硬;或风寒外束,顽痰壅于胞络,则心窍不开。此外感舌音不清之因也。
【舌音不清之脉】脉多洪数。心经热者,左寸洪数。肝胆热者,左关弦数。风中厥阴,左关弦紧。阳明热盛,右脉洪数。
【舌音不清之治】心热者,导赤各半汤;肝热者,龙胆泻肝汤、小柴胡汤;肝中风寒,补肝散;阳明胃热,干葛清胃汤;大便秘结,有下症者,四顺饮。
\x导赤各半汤\x 见遗尿条。
\x龙胆泻肝汤\x
龙胆草 知母 川连 人参 麦冬 天门冬 山栀 黄芩 甘草 柴胡\x补肝散\x 见口眼 斜。
\x干葛清胃汤\x 见口眼 斜。
\x四顺饮\x
当归 大黄 白芍药 枳壳
<目录>卷一\中风总论
<篇名>内伤舌音不清
属性:【舌音不清之症】二便不赤,气爽神清,但觉舌不能转,此肾虚舌音不清之虚症也。
神识昏沉,语言不利,便闭口渴,此积热舌音不清之实症也。
【舌音不清之因】盖肾脉挟舌本,肾经水亏,不能上循喉咙,则失润而喑;或因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而喑;或因刺足太阴舌下中脉,出血不止而喑,此虚症之因也。或脾胃热,则舌根硬而音不清,或心肝热甚,则舌卷而音不清。此实证之因也。
【舌音不清之脉】两尺细数,肾水枯涸。刺血阴亏,左脉空虚。脾胃积热,右关洪滑【舌音不清之治】肾虚,三才丹;刺血重虚,当归补血汤;脾胃积热,转舌膏;心经有火,导赤各半汤;肝经有火,龙胆泻肝汤。
\x三才封髓丹\x
天门冬 熟地黄 人参
\x当归补血汤\x
黄 当归
\x转舌膏\x 见口噤不语。
\x导赤各半汤\x 见内伤不语。
\x龙胆泻肝汤\x 见前。
口角流涎而舌音不清,胃热也,清胃汤、栀连平胃散。口渴引饮,而舌音不清,干葛石膏汤。咳逆喘息而舌音不清,肺热也,栀连泻白散加枳桔,或凉膈散、清燥汤。肺遗热于大肠,大便闭结而舌音不清,枳桔四顺饮。上焦有痰火,舌根或硬或麻者,栀连二陈汤。上有痰火,下见大便阻滞者,指迷丸,多冲竹沥,以顺大肠。心遗热于小肠,小便赤涩而舌音不清者,导赤各半汤,大凡舌音不清,皆系上焦之热,故转舌膏为通治之方。
<目录>卷一\中风总论
<篇名>外感遗尿
属性:【遗尿之症】身体发热,神志不清,小便自出而不觉,便色黄赤,此外感遗尿之症也。
【遗尿之因】外受表邪,内有积热,热极神昏,则遗尿不禁矣。
【遗尿之脉】若见浮大,外有表邪。若见沉数,里有热结。左脉弦数,外感邪热。右脉滑实,痰饮食积。
【遗尿之治】外有表邪,羌活防风汤。脉数里热者,导赤各半汤。脉实滑数,食填太仓者,枳实消滞汤。痰凝中脘者,二陈汤加石菖蒲,或导痰汤。便闭里实,有下症者,三化汤。
\x羌活防风汤\x
羌活 防风 柴胡 葛根 荆芥 木通
\x导赤各半汤\x 见前不语。
\x枳实消滞汤\x
枳实 浓朴 神曲 广皮 莱菔子 麦芽
\x二陈菖蒲汤\x
半夏 广皮 白茯苓 甘草 石菖蒲
\x三化汤\x 见前中风
\x导痰汤\x 见前痰壅。
\x三化汤\x 见前中风。
\x导痰汤\x 见前痰壅。
<目录>卷一\中风总论
<篇名>内伤遗尿
属性:【遗尿之症】神气清爽,时时遗失,似无关栏,语言轻微,饮食渐少,大便滑泄,此【遗尿之因】肾元不足,真阳不能自固,肾主闭藏,肾虚则开阖失职;真阴不足,肝火内扰,肝主疏泄,火动则溺不停蓄,而遗尿之症作矣。
【遗尿之脉】脉见散大,中气虚寒;六脉濡
软,气血不足。尺脉浮大,真火外越。尺脉沉数,真阴内竭。
【遗尿之治】脉散大者,中气不足,补中益气汤。尺脉浮大者,八味肾气丸。两尺沉数者,三才汤加门冬、五味、黄柏、知母。
\x补中益气汤\x
人参 白术 黄 甘草 当归 广皮 升麻 柴胡
\x八味丸\x 治肾火衰败,真阳外越。
即六味地黄丸加肉桂、附子。
\x三才汤\x
天门冬 地黄 人参
家秘加麦门冬、五味,以治遗精不禁。加黄柏、知母,治脉数精虚。
<目录>卷一
<篇名>伤寒总论
属性:秦子曰∶余着《伤寒大白》书,内立二十七总论,七十二症治,并详解仲景原文汇聚于各症之下,详且悉矣。今着大方杂症,又何必多赘。但仲景《伤寒论》中,中寒伤寒,同卷立名,虽已注明直中阴经者为阴症,传入阴经者为阳症。后人不知,往往于阴经之阳症,混以阴症名之,误投热剂,都致不救。余今以直中阴经之寒症,名曰中寒,另立一条。寒伤阳经之热症,名曰伤寒,亦另立一条,使展卷了然,而无阴阳误治之弊矣。
【伤寒之症】头痛身疼,腰脊强直,恶寒发热,此太阳经表症也;目痛,鼻干不眠,眼眶痛,或口干,或呕吐,此阳明经表症也;寒热往来,口苦胁痛,耳聋而呕,此少阳经半表半里症也。以上皆三阳经表症也。若阳经热邪不解,传入于里,恶寒身痛未除,又加小便不利,此太阳经里症也;若恶寒身痛头疼悉除,脉沉数不浮,皮肤不热,口渴唇焦,引饮消水,小便赤,大便结,潮热谵语,手足多汗,此阳明之里症也;若口干咽燥,渴而消水,或自利纯清水,心下硬痛胀满,不大便,此阳邪传入少阴里症也;若手足自温,或发身黄,或腹满实痛者,此阳邪传入太阴里症也;烦满囊缩,下利谵语,腹中痛,失气,或厥而有热,此阳邪传入厥阴里症也。
以上皆三阳经之热邪,传入阴经而为里症者,经虽属阴,症则阳症。若初起两经见症,或三经皆病,名曰合病;若是一经先病未罢,而又见一经者,名曰并病;凡此皆伤寒症也。
【伤寒之因】其人腠理空疏,偶值时令之寒,入于肌表,郁而发热,此冬月伤寒致病之因也。若热令之人,内有积热,又因非时之暴寒,外束皮毛,亦令人头疼身痛,恶寒发热,此即三时之寒热病也。
【伤寒之脉】浮大为表,沉数为里。左关浮紧,寒伤太阳。右关洪长,病在阳明。左关弦数,病在少阳。沉数实大,阳明里症。沉数细疾,三阴里热。
【伤寒之治】头疼腰痛,脉浮紧,无汗恶寒,太阳经寒伤营也,仲景冬月麻黄汤,家秘用恶寒身痛发热,又加小便不利,此热结膀胱,乃太阳经里症也,仲景冬月用五苓散,家秘用羌活木通汤。目痛鼻干不眠,脉弦长,阳明经表症也,宜汗之,冬葛根汤,余月葱白葛根汤。口渴消水,昼夜皆热,六脉洪数而长,阳明经半表半里症也,宜清之,干葛石膏汤。口燥舌苔黄,脉沉数而长,阳明之腑,里症也,未见腹痛便结等下症者,凉膈散清之;若下症悉具者,三承气汤选用。若寒热未除,口苦耳聋,或呕吐胸满,尚在少阳经,未入里也,小柴胡汤。若阳经不解,传入三阴,乃是阴经之阳症,口燥咽干而渴,腹不胀,便不结,宜清里热;若腹胀不大便,或自利纯清水,心下硬痛,此热传于少阴也,有下症者,大小承气汤选用。夫阳邪传入少阴,直至口燥咽干,内水将竭,不得不急下之,以存津液也;若手足自温,发热身黄,腹满大实痛者,此热邪传于太阴也,仲景不设承气汤下法,而立桂枝大黄汤下之,以太阴脾经为纯阴之脏,且太阳之邪,传入太阴,故用桂枝太阳之药,协大黄之功,即散太阳之表邪,复清太阴之里热。烦满囊缩,脉数而厥,先热后厥,此热深厥亦深,热邪入于厥阴经也,仲景不用大下;盖先见发热,后乃发厥,手足既已厥冷,不合大下之法,故立小承气汤,以示轻下之意,待其手足自温,然后再议清热之药,庶为缓转得宜。按伤寒里症有四经,一曰阳明,一曰少阴,一曰太阴,一曰厥阴。在阳明者,阳经之热病也;在三阴者,乃阴经之热病也,故三阴之下药,稍轻于阳明也。若热邪虽已内传,然未有下症,即热在阴经,但可清之,未可下也。如手少阴热极,神昏不语,如醉如痴,不用承气,止用导赤各半汤、泻心等汤。是以下法,必要确见腹胀痛,大便结,时下矢气,欲便而不得便,手见自汗时出,皮肤不热,面无赤色,舌上有黄黑干胎,方可用下;若见一些头疼身痛。恶寒发热,手足未见自汗 ,即为表邪未尽,不可下也。总令腹胀便结,不得不下。亦止用大柴胡汤,不可用承气,即用小承气,亦加柴胡、干葛、羌活,仍治三阳各经见症之表药,庶里热得清,而表邪有升散之药,不致内陷。此用下法而不碍表邪,似下法,实和解之法也。此章伤寒,别明阴症阳症两条,故略注大纲条目,若细细治法,另注《伤寒大白》书中\x麻黄汤\x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陶氏加川芎、防风、羌活。
\x桂枝汤\x
桂枝 白芍药 麻黄 甘草
陶氏以葛根易去麻黄。
按∶以上二方 仲景治西北方冬令伤寒之方;南方三时不宜用者。
\x羌活败毒散\x 此方治无汗发热,代麻黄汤者。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防风 荆芥 甘草 川芎
口干渴,去川芎、易干葛,兼清阳明。
\x羌活冲和汤\x
羌活 黄芩 防风 苍术 川芎 生地 细辛 白芷 甘草唇干口渴,去川芎、细辛,以干葛易白芷。胸前饱闷,去生地,加枳壳。
\x家秘冲和汤\x 此方治自汗发热,代桂枝汤。
羌活 黄芩 防风 生地 白芷 白芍药 甘草
寒热,加柴胡;眼眶目痛口渴,加葛根,去白芷;小便赤,加木通;渴而有痰,加天花粉;渴而消水,加石膏;吐呕,加半夏;痞满,加枳、连。
以上三方,其败毒散,治太阳经纯是表邪之症也;其冲和汤,治太阳经表有邪,里有热,用此和解者也;其家秘冲和汤,治太阳经汗出,热不减之方也。
\x羌活木通汤\x
羌活 木通
二味同煎。
\x干葛汤\x
干葛 桂枝 麻黄 白芍药 甘草
陶氏以升麻易麻黄;里有热,加石膏;时寒时热,加柴胡;恶寒身痛,加羌活;头痛,加川芎。前方去麻桂,加荆芥、葱白,名葱白干葛汤。
\x干葛石膏汤\x
干葛 知母 石膏 甘草
心烦躁,加麦冬、竹叶;呕而多痰,加半夏;烦渴痰多,加花粉;小便涩,加木通、灯\x小柴胡汤\x柴胡 黄芩 广皮 半夏 甘草 人参
胸热痞满,去人参,加川连、枳壳;渴,去半夏,加花粉。
\x凉膈散\x
山栀 黄芩 川连 天花粉 连翘 薄荷 桔梗 甘草
\x大承气汤\x
大黄 芒硝 枳实 浓朴
去芒硝,即小承气汤。
\x调胃承气汤\x
大黄 芒硝 甘草
家秘加广皮。
\x桂枝大黄汤\x
桂枝 大黄 白芍药 甘草
\x导赤各半汤\x 见中风。
外感风寒,从毛窍而入,必要从毛窍而出,故伤寒发热症,首重发表解肌。太阳篇曰,初起病时,发汗不彻,则转属阳明而病不解,但坐,以汗出不彻之故,再当发汗则愈。以身表发热,未有不出汗而能凉者,若汗虽出而仍干,到底出汗不彻,而热不退,必得时时有汗,邪热方解。若不分方宜,概以北方麻黄桂枝汤,治南方温热之症,则犯火闭无汗,而热愈甚。又有表邪烦热,失用解表,误用寒凉,则胃阳抑遏,不能敷布作汗。又有外冒表邪,内有痰饮食滞,误用寒凉,凝结胃阳,岂能作汗外解。夫发汗以治发热,人人知之;然发之不效,以其未知发汗之真诀在何处,前书未有发明,后人愦愦到老。谁知《伤寒论》首条用麻黄汤,治无汗发热,气逆喘满,独加杏仁,以理肺气,默示肺气壅遏,则皮毛闭郁,不能作汗,此开发肺主皮毛,润肺气为发汗之真诀。又以桂枝汤,治有汗之发热,方下注明服药后,食稀粥以助药力,此默示发热之症,必胃气空松,方能敷布作汗;若汗出而邪不散,以桂枝汤解肌散邪,助以稀粥,则胃阳敷布,汗出而邪亦散。可见有汗之症,胃无凝滞,可食稀粥;无汗之症,胃家必有壅滞凝结,决不食稀粥,此开发胃主肌肉,疏利胃气,升发胃阳,为发汗之真诀。然此暗度金针,非精思不觉者。至于头汗条中,则明言但头有汗,遍身无汗,皆系水饮瘀热,凝结中焦,胃阳不能通达,隔绝周身升降之道路,故遍身不得出汗,治以宣发胃气,疏通经络,余今化立败毒散中加枳桔桑皮,宣通肺气,治风寒壅肺,喘逆发热无汗之症;此从麻黄杏仁理肺发汗中,化出治法。又常以败毒散中加枳朴半夏广皮,疏散胃滞,宣扬胃气,以治痰涎食滞,凝塞中焦,腹满发热无汗之症,此从头汗条中,及太阳表症,心下有水饮,用小青龙汤,化出辛散水饮,宣发胃阳,敷布作汗之真诀,一名理肺发表汤,一名平胃发表汤。
<目录>卷一\伤寒总论
<篇名>中寒病
属性:秦子曰∶中寒之症,身不发热,手足厥冷,二便清利,即仲景直中阴经之真阴症也。若恶寒发热,则伤寒阳症,而非中寒症矣。故仲景以恶寒发热者,名曰伤寒,曰阳症;以恶寒不发热者,名曰中寒,曰阴症。今余以直中阴经之阴症,立其名曰中寒;以寒伤三阳之阳症,名曰伤寒,则阳症不混于阴症条内。
【中寒之症】恶寒身蜷,遍身疼痛,或自下利,口有冷涎,面如刀刮,手足厥冷,无热神清,唇不焦,口不渴,二便清白,此中寒之症也。
【中寒之因】其人真阳素虚,阴寒内盛,胃中之阳,不能捍卫于外;脾中之阳,不能腐熟于中;肾中之阳,不能封闭关门;一得外寒,则直中三阴,而为中寒之症矣。
【中寒之脉】脉多沉微,或微而迟,或极似绝,或伏而沉。或空而浮,或紧而弦。
【中寒之治】寒中少阴,二三日应微汗者,麻黄附子甘草汤。又少阴身痛手足寒,脉沉者,附子汤。若下利脉微,白通汤;若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而烦者,白通汤加猪胆汁以止烦。又少阴下利,有水气,或咳或呕,真武汤。又太阴自利不渴,其人脏有寒也,用四逆汤以温之。若厥阴下利,四肢疼,厥逆恶寒,四逆汤。又厥阴下利清谷,汗出而厥,通脉四逆\x麻黄附子甘草汤\x麻黄 附子 甘草
\x附子汤\x
熟附子 白术 白茯苓 人参 白芍药
\x白通汤\x
葱白 干姜 熟附子
\x白通猪胆汤\x
葱白 干姜 熟附子 猪胆汁 人尿
\x真武汤\x
白茯苓 白芍药 生姜 白术 熟附子
\x四逆汤\x
干姜 熟附子 炙甘草
\x通脉四逆汤\x
干姜 熟附子 炙甘草 葱白
葱白加于四逆汤中,则阳气和,血脉通;若腹痛,加白芍药,合戊己汤以和中,减去葱<目录>卷一<篇名>中热中暑总论
属性:秦子曰∶热与寒,相反也。冬有寒,夏有热。仲景于冬则有直中阴经之寒症,有寒伤三阳之热症,总其名曰《伤寒论》。其夏秋寒热病,则无垂训也。洁古、东垣,虽有动而得之之中热,静而得之之中暑,然其治法,似乎未纯。夫中热中暑,均是热症,但得之有动静之分,则治之不无差别。盖动而得者,行役气扰,外引时令之热,直中阳经,并无寒邪外束,即俗云热病也。静而得者,里有热邪,伏于身中,又因纳凉太过,束其内热,不得外越,郁而发热,此即俗云寒热病也。古人因其均是热病,以动而得,明其无表邪,故曰中热;以静而得,明其有表邪,故曰中暑。后人不解其义,概用寒凉,不知治热病,原有两条分别,无表邪者,不必用发表,即可寒凉;若有表邪者,先散外束之寒邪,后用寒凉可也。此症与仲景冬月伤寒相似,但冬月伤寒,内无暑热,故初起无口燥舌干内热之象;直待日久,寒郁成热,然后口燥咽干,今夏秋寒热病,内有暑热,外冒风寒,初起即见外寒里热之症,故不同冬月伤寒治法,妄用辛温,但宜辛凉散表以治之。今有重视表症者,误用仲景麻桂发表,碍其暑热,重视暑热者,误用寒凉清里,抑遏表邪,良以不明夏秋之热病,不同冬月伤寒治<目录>卷一\中热中暑总论<篇名>中热病
属性:(即无表邪之热病)
【中热之症】发热昏沉,闷乱口噤,烦躁大渴,神识不清,遗尿便赤,外无表症,此即古名动而得之为中热症也。
【中热之因】时值夏令,天之热气下降,地之热气上升,人在气交之中,日中劳役扰动其阳,热邪直中阳经,则有中热之症矣。
【中热之脉】脉息洪数,六经皆热。或见洪长,阳明之热。或见沉数,时有结热。身【中热之治】忽然倒仆,闷绝不知,切勿置极热极冷之处,宜以鲜藿香煎汤,调六一服,得汗乃佳;若治之太热,恐增其热,治之太冷,则遏其热,直待手足自汗,热邪外出,人事少知,然后以黄连香薷饮、三黄石膏汤治之;渴者,人参白虎汤加干葛;若肺家多热赤各半汤;心肺俱热,神志不清,凉膈散;湿热甚,苍术白虎汤;燥热甚,竹叶石膏汤。
\x黄连香薷饮\x 通治暑热。
黄连 香薷 白扁豆 浓朴
加鲜藿香同煎。身痛,加羌活;转筋挛缩,加木瓜;小便赤涩,加六一散;呕,加广皮\x三黄石膏汤\x 治无表邪,多汗口渴,里热甚者。
黄连 黄柏 黄芩 石膏 山栀 玄参 知母 甘草
\x人参白虎汤\x 治阳明经里热之症。
人参 石膏 知母 粳米 甘草 葛根
\x桔梗汤\x 治肺素有热,烦热喘咳,口燥咽干。
薄荷 桔梗 黄芩 山栀 连翘 甘草 竹叶
\x导赤各半汤\x 利去小肠之热,则心火自退,故曰导赤;泻去心火,则小肠自利,黄连 生地 木通 犀角 山栀 黄芩 麦冬 灯心 甘草\x凉膈散\x 治上焦热甚,表解里热,宜清未宜下之症。
黄芩 山栀 桔梗 连翘 天花粉 黄连 薄荷
\x苍术白虎汤\x 治阳明湿热。
苍术 石膏 知母 甘草
\x竹叶石膏汤\x 治阳明燥热。
石膏 知母 麦冬 甘草 竹叶 人参
中热,即暴发热病之重者,以其昏沉卒倒,故曰中热;以其无恶寒表热之表症,故不曰寒热病、温病。热令之温热病,但热不恶寒,而无卒倒昏沉之候。按中热与热病,同纯阳之症,而热病可用寒凉直折;若中热恐痰饮食滞,迷塞中焦,昏沉不省,胃阳抑遏,手足反冷,故凡治神昏之症,反不得用寒凉,重在胃阳凝结、填塞痰迷者多耳,治中热昏沉,宜先用利中焦,待其胃气宣通,胃阳敷布,手足温热有汗,方可用以上诸方,以清上焦之热。如热结下焦,大便闭结,有下症者,用三化汤、承气汤;若大小便俱闭者,八正散。
大凡去邪去病,止寻三条出路,身热上焦热,寻毛窍发汗而出;下焦热在小肠、膀胱,当从小便而出;热在大肠,当从大便而出;此三者人人知之,不曾认得的耳。
<目录>卷一
<篇名>寒热病论
属性:秦子曰∶寒热病,即古静而得之为中暑病也。以暴寒而伤有热之人,则恶寒发热,乃非时之伤寒。因在夏热之令,先伏暑热在内,故不得为伤寒矣。今更其名曰寒热病。夫寒热者,以寒伤热而命其名也。伤寒与寒热病,时异而治殊,故余注明症治。则伤寒与寒热,两无差误矣。总之同一暑热病,以无表邪者为中热病,以有表邪者为寒热病。同一有表邪病,以热令里有暑热者,为寒热病,照后条治法;以冬月里无暑热,惟外感风寒,在表发热者,名伤寒,仍照伤寒治法。
<目录>卷一\寒热病论
<篇名>寒热病
属性:【寒热病之症】头疼身痛,恶寒发热,去衣则凛凛,着衣则烦躁,口渴懊 ,足冷耳聋,谵语喘呕,或手足无汗,或两足独冷,即静而得之为中暑症也。
【寒热病之因】痰饮之热积于中,时令之热感于内;或因纳凉太过,或因居处太静;身无汗出,热气无从发泄,又被早晚阴寒,束其肌表,则恶寒身痛身热足冷之症作矣。
【寒热病之脉】脉见浮紧,太阳表邪。若见洪大,阳明有邪。或见弦数,少阳有邪。
脉伏烦躁者,升阳散火汤发之;待足暖有汗,脉出不伏,然后清其里热。肺素有热者,桔梗汤;心热甚,导赤各半汤;心肺俱热,凉膈散。若足冷耳聋,寒热而呕,有 者,升麻干葛汤加柴胡;无 者,小柴胡汤。若手足汗少,两足不温,邪热未曾发越,亦用升阳散火汤。热令人手足应温,今反见足冷,乃是表邪未散,即上身热极,上身多汗,尚是表邪烦热,\x羌活败毒散\x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枳壳 川芎 广皮 人参 甘草\x羌活冲和汤\x羌活 防风 苍术 川芎 细辛 白芷 生地 黄芩 甘草\x升阳散火汤\x升麻 干葛 羌活 独活 人参 白芍药 柴胡 防风 甘草\x小柴胡汤\x 见前伤寒。
\x桔梗汤\x
\x导赤各半汤\x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