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内伤泄泻
属性:【积寒泄泻之症】腹中绵绵作痛,小便不赤,口唇不干,泻下清白鸭溏之色,此积寒泄【积寒泄泻之因】或食冷物以伤肠胃,则下流大肠;或形寒饮冷以伤肺气,则下遗大肠,阳明太阴受寒,皆成寒积之泻。
【积寒泄泻之脉】沉细而迟。或沉而弦,或沉而结。右关沉迟,肠胃积寒,右寸沉迟,【积寒泄泻之治】寒积内滞者,草蔻丸。肠胃虚冷,宜理中汤,甚者补中汤。肺受寒\x草蔻丸\x 见胃痛。
\x理中汤\x
人参 白术 炮姜 炙甘草
\x补中汤\x
人参 白术 炮姜 炙甘草 丁香
\x养肺汤\x 即生脉散,加黄 、当归、紫菀、甘草。
<目录>卷四\泄泻论
<篇名>内伤泄泻
属性:【痰积泻之症】或泻或止,或多或少,或下白胶如蛋白,腹中漉漉有声,或如雷鸣,或两肋攻刺作痛,此痰积泄泻也。
【痰积泻之因】饮食过当,或食后即卧,或肥甘纵口,或临食粗咽,磨化渐难,遂成痰积,下溜大肠,则成泄泻之症矣。
【痰积泻之脉】或见弦滑,弦主寒饮,滑主痰结,弦滑而数,痰兼积热。
【痰积泻之治】二陈平胃散。脉滑实者,导痰汤,有下症者,加大黄、玄明粉,通因通用。
又有痰积在肺,肺移于大肠,清肺经之痰,则大肠之泻自止,用节斋化痰丸。
\x二陈平胃散\x 即平胃散,加半夏、茯苓。
\x导痰汤\x
半夏 南星 橘红 枳壳 甘草 赤茯苓 海石 生姜
应下者,或加大黄,或玄明粉。
\x节斋化痰丸\x 本治痰嗽之方,家秘用治痰泻。
海石(一两) 青黛(五钱) 橘红(一两) 桔梗(一两) 连翘(一两) 栝蒌霜(一两) 芒硝(五钱) 黄芩(一两) 香附(一两) 天门冬(一两)
痰凝上焦加半夏。通因通用入芒硝。
<目录>卷四\泄泻论
<篇名>内伤泄泻
属性:【食积泻之症】腹痛即泻,泻后即减,少顷复痛泻,腹皮扛起,或成块成条,泻下臭如败卵,此食积泄泻之症也。
【食积泻之因】饮食自倍,膏粱纵口,损伤脾胃,不能消化,则成食积泄泻之症。
【食积泻之脉】右脉沉滑。或见沉数,或见沉弦,沉数热积,沉弦寒积。
【食积泻之治】宜消痰者,保和丸、枳术丸。热积脉数,宜清者,栀连平胃散。宜下者,大小承气汤。寒积脉迟,宜温者,红丸子。寒积脉实,宜下者,煮黄丸。
\x保和丸\x
山楂 神曲 半夏 茯苓 连翘 莱菔子 陈皮
\x枳术丸\x
枳壳 白术
\x栀连平胃散\x 即平胃散加栀、连。
\x承气汤\x 见前伤寒。
\x红丸子\x
陈皮 干姜 胡椒 荆三棱 莪术
\x煮黄丸\x
雄黄 巴霜
<目录>卷四\泄泻论
<篇名>内伤泄泻
属性:【脾虚泻之症】身弱怯冷,面色痿黄,手足皆冷,四肢倦怠,不思饮食,时时泻薄,此【脾虚泻之因】脾气素虚,或大病后,过服寒冷,或饮食不节,劳伤脾胃,皆成脾虚泄【脾虚泻之脉】脉多微弱,或迟而缓,或迟而涩。和缓易治,弦急为逆。
【脾虚泻之治】宜理中汤、四君子汤、参术膏、参苓白术散。肾阳虚,八味丸,补水之\x理中汤\x 见前寒积门。
\x四君子汤\x 见前脾虚咳嗽门。
\x参术膏\x
人参 白术
\x参苓白术散\x
人参 白术 扁豆 莲肉 薏仁 白茯苓 山药 桔梗 干葛\x八味丸\x生地 丹皮 萸肉 泽泻 山药 白茯苓 肉桂 附子
<目录>卷四\泄泻论
<篇名>附五更泄泻
属性:按∶五更泄泻,多属肾虚,然亦有酒积、寒积、食积、肝火之不同。病机既多,变化用药,尤贵圆通,兹复明列五条,以备临症之用云。
<目录>卷四\泄泻论
<篇名>附五更泄泻
属性:【肾虚泻之症】每至五更,即连次而泻,或当脐作痛,痛连腰背,腹冷膝冷,此肾虚泄【肾虚泻之因】真阳不足,肾经虚寒,火不能生土,肾主闭藏,肾虚则封闭之令不行,肾主五更,至此时则发泻也。
【肾虚泻之脉】或两尺浮大,虚阳外浮。按之细小,肾气不足。右关弦大,脾气不足。
【肾虚泻之治】尺脉细小,火不生土者,肾气丸。尺中皆软,脾肾俱虚者,五味子丸。
\x八味肾气丸\x
生地 丹皮 泽泻 山药 萸肉 白茯苓 肉桂 附子
\x五味子丸\x
人参 白术 山药 五味子 补骨脂 肉果 益智仁
<目录>卷四\泄泻论
<篇名>附五更泄泻
属性:【酒积泻之症】每至五更,腹中作痛,痛而后利,利下黄沫,小便赤色,或如米泔,此【酒积泻之因】其人浩饮失度,或饮冷酒,伤其肠胃,湿热之气,蒸酿于中,积温成热【酒积泻之脉】多见洪数。或见弦数。酒积若甚,脉见促结。右脉洪数,酒热伤胃,左【酒积泻之治】平胃四苓散,加干葛、黄柏。腹痛,家秘川连枳壳汤。
\x平胃四苓散\x
苍术 浓朴 陈皮 甘草 白术 白茯苓 泽泻 猪苓 干葛 黄柏胸次不宽,加砂仁、白豆蔻。
\x家秘川连枳壳汤\x 治湿热泻利。
黄连 枳壳 木通 浓朴 甘草
口干加干葛。腹痛应下者,加大黄、玄明粉。
<目录>卷四\泄泻论
<篇名>附五更泄泻
属性:【寒积泻之症】每至五更,则绵绵而痛,时欲大便,便而滑利,粪色淡白而不黄,此寒【寒积泻之因】或形寒饮冷,伤其太阴,脾肺畏寒,结成寒积,寒积中州,至天明每多【寒积泻之脉】六脉皆迟,迟而不弦,中气虚寒。迟而弦紧,沉积痼冷。迟而弦滑,寒【寒积泻之治】中气虚弱,不能多食,脉迟和软,理中汤。寒伤太阴、腹冷如冰,通白四逆汤。寒积实滞,凝结作患,煮黄丸下之。
\x理中汤\x 见前食积呕吐门。
\x通白四逆汤\x
炙甘草 熟附子 干姜 葱白
\x煮黄丸\x 见前。
<目录>卷四\泄泻论
<篇名>附五更泄泻
属性:【食积泻之症】每至五更,则腹中作痛,腹皮扛起,痛而欲利,利后稍减,俗名并肚泻【食积泻之因】饮食自倍,劳动脾元,损伤胃气,脾胃交伤,则水谷不化,而食积泄泻【食积泻之脉】右关沉滑。乃是食积。若见沉数,此为热积。若见沉紧,乃是寒积。
【食积泻之治】加减保和丸。热积应下者,承气汤。寒积应下者,煮黄丸。
\x加减保和丸\x
麦芽 楂肉 枳实 苍术 浓朴 莱菔子 陈皮
脾虚加白术。热积,加川连。寒积加炮姜。气滞加木香。
\x承气汤\x
枳实 浓朴 大黄
\x煮黄丸\x 见前。
<目录>卷四\泄泻论
<篇名>附五更泄泻
属性:【肝火泻之症】胁肋常痛,痛连小腹,夜多不寐,每至五更,小腹左角一泛,急欲登厕。火性急速,一泻即止,此肝火泄泻之症也。
【肝火泻之因】或恼怒伤肝,肝气怫逆,或积热在内,肝胆不宁,肝主施泄,木旺寅卯,至五更生旺之时,则肝火发泄而泻作矣。
【肝火泻之脉】左关洪大,肝火之诊,左脉弦长,亦主肝实,弦为木象,数则为热,右【肝火泻之治】龙胆泻肝汤、左金丸、柴胡栀连汤。木火乘脾,栀连戊己汤、加味逍遥\x龙胆泻肝汤\x柴胡 黄芩 山栀 知母 麦冬 黄连 人参 胆草 甘草 大黄\x左金丸\x黄连 吴茱萸
二味同研。
\x柴胡栀连汤\x
柴胡 黄芩 陈皮 甘草 川连 山栀
\x栀连戊己汤\x 治肝火入太阴泄泻。
\x加味逍遥散\x 去当归、丹皮。
<目录>卷四\泄泻论
<篇名>附录食泻
属性:脾气久虚,不受饮食者,食毕即肠鸣腹急,尽下所食之物方快,不食则无事,经年累月,此录食泻之症。宜快脾丸主之,五味丸亦主之。此症汤药下咽,实时下泄,与直肠之症相似,但直肠之症,急症暴症,录食之泻,久病缓病。故直肠条内,则曰难治,录食泻,仍立方治,然皆是改常之症也。
按∶食入即泻,有寒热虚实之别。脾胃积热,火性急速,则食入即泻。河间云∶食入即泻,肠胃填满,无容物之地故也,栀连平胃散。酒入即泻,肠胃热甚,复得酒性之热,则寻窍下泻也,川连枳壳汤,加木通、干葛,此湿热之泻也。
快脾丸、五味丸主之。夫脾胃虚寒而泄泻,人
人知之;脾胃实热而泻,有不知者,大凡着书立说,不能尽举,有虚寒一条,即有实热一条,故着积热食积之脾实热泻,随着脾虚脾寒之不足泻,则虚实并着,学人可以类推矣。
<目录>卷四\泄泻论
<篇名>附诸贤论
属性:《准绳》云∶用收涩以治滑,须分热滑寒滑。寒滑可以收敛,热滑未宜收也。如泻已愈,至明年此月日复发者,有积根于中。如痢症休息痢相等看,然亦分热积寒积治之。热积寒下,寒积温下。真元不足,佐以补元之药。脾虚不运,大安丸以助脾。赵以德云∶泄泻寒脱而虚,殆似绝者,急灸气海,饮人参膏而愈。治肾虚不能司禁闭者,肾气丸峻补其肾。痰积在肺,肺气下降,大肠不禁者,清上焦之痰,则肺气清而大肠之泻自愈。治思虑伤脾,脾气郁结,不能升举,陷入下焦而泄泻者,开其郁结,升举清阳之气。东垣云∶凡泻而水谷不化,谓之飧泄,乃清气不升,古人皆以升浮之味,升举胃气,脾胃清和,则水谷消而湿自化。
不比治湿,利小便,在下者引而竭之之例。故曰胃中湿胜而成泄泻,宜助甲胆,以风胜之,人但知脾病恶湿,利湿则泻自止,不知久泻传虚,脾胃之清气下陷者,反用升举清阳之气,鼓舞脾胃之妙也。《内经》云∶小便不利,无问标本,先利小便。又云∶诸泄利,小便不利,先分利之。又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此正在下者引而竭之之法。但可治湿气侵入,初病暴病者,若漫用之,则降而又降,脾胃失阳和之令,而阴阳愈不能分泄矣。戴氏曰∶泻水腹不痛者,湿也,若泻势缓慢,泻次匀下,完谷不化,脾虚也。泻水腹痛,泻次不均,痛一阵,泻一阵,火也。或多或少,肠鸣漉漉者,痰也。腹皮成条扛起,痛而欲利,利后稍减者,食积也。又按之张三锡曰∶泄泻之症,湿火痰虚暑积风冷,八者之殊,必以渗湿燥脾为主,而随症加减。湿则利之,火则清之,寒则温之,虚则补之,痰则豁之,暑则祛之,泻则消之,风则散之。此其大法也。八症既明,三虚宜讲。三虚者,脾虚、肾虚、肝虚也。脾主制水,饮食伤脾,则不能运化水谷而成泄泻。肾主闭藏,色欲伤肾,则失封闭之权而成泻。肝主施泄,恼怒伤肝,则木能克土,而彰施泄之令。三者皆令泄泻,然肝肾二经不恒见,惟脾家泄泻者为多。夫人饮食偶伤,便令泄泻,又尝论泄泻疟痢,同乎一源,皆由暑月伤脾,初伤便作泄泻为轻,停滞既久,而作疟作痢者重。而疟与痢,又有分别。饮食伤脾成痰,充塞胸膈则为疟;饮食成积,胶乎肠胃则为痢。故曰无痰不成疟,无积不成痢。夫泄泻疟痢之由,不一而足,此只论饮食伤脾而成泄泻疟痢耳。节斋曰∶泻本属湿,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而作,须看时令寒热燥湿,患病新久虚实而治。大法渗湿、补脾、消导、分利。若久病脾虚下陷,宜以风药升提,肠胃虚滑,又当补涩。
<目录>卷四
<篇名>霍乱论
属性:秦子曰∶霍乱之症,心腹绞痛,上吐下泻,躁乱烦闷,甚者转筋。以经络而论,主于阳明肠胃,若但吐利而无腹痛烦乱之类,乃吐利,非霍乱也。今列外感者六,内伤者四。(其有外感内伤兼见者,则于治法中详之。)
<目录>卷四\霍乱论
<篇名>外感霍乱
属性:【湿气霍乱之症】既非饮食所伤,无七情恼怒,但因时令湿淫之气,一旦挥霍撩乱,吐泻水饮,此外感岁土湿郁之症。《内经》云∶太阴所至,土郁之发,民病霍乱、呕吐注下,即【湿气霍乱之因】湿土司政,从气太过,脾胃主土,恶湿喜燥,今以湿土之气太过,中【湿气霍乱之脉】或见沉伏,或见促止,或见代结,或见濡软。
【湿气霍乱之治】仲景用五苓散,今推展平胃散,正气散,加青藿香。若应汗者,防风\x五苓散\x 治不吐下泻。
白术 猪苓 泽泻 肉桂 白茯苓
\x平胃散\x 见湿泻门。治胃家作呕。
\x不换金正气散\x 治表邪发热。
苍术 浓朴 陈皮 甘草 木香 鲜藿香
\x防风胜湿汤\x
防风 荆芥 苍术 白芷 羌活 川芎
<目录>卷四\霍乱论
<篇名>外感霍乱
属性:【风气霍乱之症】无饮食内伤,七情恼怒,但因时令风淫,头痛身热,上吐下泻,心腹痛,甚则转筋,此风木太过之症。《内经》云∶岁不及,风乃大行,民病霍乱飧泄,即此症【风气霍乱之因】岁土不及,风木太过,来克中土,则风淫木贼,水谷不化,而霍乱餐【风气霍乱之脉】浮紧风寒,浮数风热,浮濡风湿。左关脉浮,风木之邪。右关脉浮,【风气霍乱之治】风寒、败毒散,风热、家秘神术汤,风湿、海藏神术汤。风木之邪,柴胡防风汤,内兼食滞者,荆防平胃散。
\x防风败毒散\x
荆芥 防风 羌活 独活 川芎 枳壳 陈皮 葛根 甘草\x家秘神术汤\x苍术 防风 石膏
三味同煎。
\x海藏神术汤\x
苍术 防风
\x柴胡防风汤\x
柴胡 防风 羌活
\x荆芥防风汤\x 治表里两兼之症。
荆芥 防风 苍术 浓朴 陈皮 甘草
<目录>卷四\霍乱论
<篇名>外感霍乱
属性:【热气霍乱之症】时值湿热,心腹绞痛,上吐下泻,烦闷扰乱,昏不知人,此热淫所胜【热气霍乱之因】暑热行令,岁土混浊,挥霍撩乱,即《内经》所云岁土不及,时有【热气霍乱之脉】少见洪数,或见沉数,或见促止,或见躁疾。
【热气霍乱之治】清暑益元散、家秘甘露饮、黄连香薷饮,煎热,冲益元散服,内兼停\x清暑益元散\x香薷 鲜藿香
煎汤,调六一散。
\x家秘甘露饮\x
人参 薄荷 葛根 滑石 泽泻 鲜藿香 甘草 白茯苓 麦门冬水煎,冷冻饮料。
\x黄连香薷饮\x 见中热。
\x栀连平胃散\x 见口眼 斜、呃逆。
<目录>卷四\霍乱论
<篇名>外感霍乱
属性:【寒气霍乱之症】时值暴寒,恶寒身痛,腹痛吐利,唇青爪青,此寒气霍乱,即仲景三【寒气霍乱之因】阳气素虚,中气不足,偶值时令寒邪,直中三阴,则阴寒霍乱之症作【寒气霍乱之脉】脉多沉迟,或见沉伏,或见沉紧,寒重阳竭,六脉不至。
【寒气霍乱之治】太阴霍乱,理中温、补中汤。少阴、厥阴霍乱,四逆汤。内有停滞者\x理中汤\x 见前。加陈皮、青皮,名治中汤。
\x补中汤\x
白术 人参 干姜 茯苓 陈皮 甘草
\x姜附四君子汤\x
干姜 附子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x四逆汤\x
甘草 干姜 附子
桢按∶张戴人曰,霍乱之症,皆风湿 三气之邪,脾土被风木所克,郁则热乃发,火炎上,故呕吐。呕吐者, 也。湿土下注,故注泄者,湿也。风急甚则转筋,转筋者,风也。此三条,即发内经土郁之发,则霍乱下注,风乃大行,则霍乱飧泄,有热至,则霍乱吐下之三条也。明理论叙仲景用理中汤、四逆汤,治伤寒霍乱,此正论寒邪直中三阴<目录>卷四\霍乱论<篇名>内伤霍乱
属性:【痰饮霍乱之症】先胸前懊 不舒,心胁下闷痛,时时欲呕,兀兀欲吐,或时腹如雷鸣,或时怔忡惊悸,忽尔呕泻,胸腹大痛,此痰饮霍乱也。
【痰饮霍乱之因】脾气素虚,水饮不节,起居不谨,郁结成痰,聚于中脘,阻其升降之路,呕利交作,遂成痰饮霍乱之症。
【痰饮霍乱之脉】脉多滑大,沉滑痰饮,滑数痰热,或见沉弦,或见伏结。
【痰饮霍乱之治】呕多者属上焦,二陈汤、平胃散,加鲜藿香叶。泻多者属下焦,导痰汤。外冒三气者,兼风湿热三气治之。
\x二陈汤\x 见中暑泻。
\x平胃散\x 见湿泻。
\x导痰汤\x 见痰积泻。
<目录>卷四\霍乱论
<篇名>内伤霍乱
属性:【食气霍乱之症】胸前饱闷,胀痛嗳气,吐泻交作,呕出食物,泻下酸馊,此食气霍乱【食气霍乱之因】饮食过饱,损伤中气,不能运化,膏粱浓味,肠胃凝泣,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又值风暑湿 之邪外袭,则挥霍撩乱,此症患者独多。
【食气霍乱之脉】或见滑大,或见沉实,填塞太仓,脉反沉伏。
【食气霍乱之治】在上因而越之,当用盐汤探吐之。在中者,枳朴平胃散消之。在下者,,湿则利湿,暑用清暑。温散,败毒散,清散,冲和汤。
\x枳朴平胃散\x
枳实 浓朴 苍术 陈皮 甘草
\x枳朴大黄汤\x 见痰饮门。
\x羌独败毒散\x 见痧胀腹痛。
\x羌活冲和汤\x 见寒邪泻。
<目录>卷四\霍乱论
<篇名>外感霍乱转筋
属性:【转筋之症】霍乱后,腿筋收引,甚则转折挛缩,遍身疼痛难忍,俗名抽筋泻,此乃外【转筋之因】阳明主束骨而利关节,润养宗筋,今因外感风寒暑湿 热之气,一时暴吐暴下,宗筋失养,外感之邪,又束其故热,无从发泄,则筋转而抽痛矣。
【转筋之脉】脉多微涩,或代而散,或隐而伏,不可凶断。
【转筋之治】宜祛风湿,清暑 。风胜者,平胃散,加荆芥、防风、木瓜、秦艽。湿胜者,平胃散,加秦艽,木瓜。 气胜者,清暑汤。转筋主阳明,倍用木瓜、秦艽。转筋虽主乎火,若外有风寒所束,或无汗脉伏,忌用木瓜、秦艽酸收之味,又忌寒凉抑渴,必用羌\x平胃散\x 见腹痛。
\x清暑益气汤\x 见咳嗽。
\x羌独败毒散\x 见痧胀腹痛。
<目录>卷四\霍乱论
<篇名>内伤霍乱转筋
属性:【转筋之症】四肢牵引,筋急抽搐,痛不甚痛,见于霍乱之后,较之外感转筋,则缓而【转筋之因】吐泻太多,津液暴亡,不能荣养筋脉,则筋急而搐矣。
【转筋之脉】多见细数,或见空大,或见双弦。
【转筋之治】补肝散,加木瓜、秦艽,活血散,加木瓜、秦艽。内伤转筋,主肝经者多,故宜养血生津,舒筋活血,人参竹沥汤最妙,兼治痰,霍乱转筋。外冒三气,兼用风湿热治\x补肝散\x川芎 陈皮 生姜 防风 当归身 白芍药 羌活 木瓜 秦艽\x活血散\x当归 白芍 熟地 川芎 苍术 黄柏 秦艽 木瓜
\x人参竹沥汤\x 见中风门。
<目录>卷四\霍乱论
<篇名>外感霍乱烦渴
属性:【外感烦渴之症】霍乱吐泻后,心下烦闷,渴而引饮,唇口干燥,热能消水,此阳火内【外感烦渴之因】夏秋之交,暑热伤人,吐下交作,上下分消,则烦渴作矣。
【外感烦渴之脉】脉多沉滑,或见沉数,或见躁疾。
【外感烦渴之治】知母石膏汤,或葛根清胃汤,人参白虎汤,或兼清肺饮,止渴汤。
\x知母石膏汤\x
知母 石膏 麦冬 甘草 粳米 竹沥
加灯心。虚人加人参。渴甚加天花粉。
\x葛根清胃汤\x
黄连 葛根 升麻 甘草 生地 山栀 丹皮
渴甚加石膏、人参、知母、花粉。
\x人参白虎汤\x
人参 石膏 知母 麦冬 甘草
水煎冲梨汁半杯温服。
\x止渴汤\x
人参 麦冬 茯苓 桔梗 花粉 葛根 泽泻 甘草
<目录>卷四\霍乱论
<篇名>内伤霍乱烦渴
属性:【内伤烦渴之症】吐泻后,心烦而渴,渴不引饮,不能消水,干在口而唇舌不干,此因【内伤烦渴之因】大吐泻后,重亡津液,阴亡神躁,意乱烦心,则有内伤烦渴之症矣。
【内伤烦渴之脉】沉细而软,或见躁疾,或沉细而数,或浮大而空。
【内伤烦渴之治】脉若细软,人参生脉散、人参竹沥汤。脉细而数,六味地黄丸。脉\x人参生脉散\x人参 麦冬 北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