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汗加防风。身痛加羌活、柴胡。
\x白芷石膏汤\x 治阳明经温疟。
白芷 石膏 知母
家秘以升麻、葛根,易白芷。恶寒加桂枝。无汗,加防风、柴胡。身痛,加羌活、独活\x小柴胡汤\x柴胡 黄芩 陈皮 半夏 甘草 人参
\x《准绳》和解汤\x 治三阳经寒热之疟。
柴胡 升麻 葛根 羌活 知母 石膏 黄芩 猪芩 山甲 甘草 陈皮 防风此方用表药五味,升散表邪,使郁热外发,而恶寒自已。用寒药三味以清里,使里热得清,而发热自退,用猪苓分别阴阳,穿山甲以通经络,陈皮、甘草二味,助胃气,升降诸桢按∶前二方,因热多寒少之温疟,故以知母、石膏、黄芩互用。若寒多,则凉药不可用矣。其后和解汤,乃和解三阳之疟也。仲景治伤寒热病,表症多者,用辛温散表。里热多者,用寒凉清里。若表里俱见症者,用一半散表、一半清里以双解之。若痰凝食滞者,兼用化痰消滞之药。可见治伤寒如是,治疟疾外感症,皆如是也。
<目录>卷四\疟疾总论
<篇名>外感疟疾
属性:(《内经》名瘅疟仲景名温疟)
【瘅疟之症】但热不寒,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吐呕,面赤口渴,虽热已而六脉沉数大者,《内经》名热伤阳明瘅疟之症。仲景发明《内经》阳明瘅疟,则曰身无寒,骨节疼痛,烦冤时呕,更其名曰温疟是也。
【瘅疟之因】夏秋暑热之令,热气伤人,《内经》云∶阴气先绝,阳气独发,此暑热伤于阳经,阳独用事,毫无阴寒,故名曰瘅热疟也。
【瘅疟之脉】六脉弦数,少阳有热。若见洪长,阳明有邪。若见沉数,里有热结。
【瘅疟之治】仲景以脉平者,用白虎加桂枝汤,治太阳阳明。家秘用桂枝黄芩汤,兼治少阳阳明。《准绳》于风邪疟中,补出三阳和解汤。余于瘅疟中,亦补立三阳和解法也。
\x白虎加桂枝汤\x 治但热无寒,骨节疼痛,时呕之疟。
知母 甘草 石膏 粳米 桂枝
\x桂枝黄芩汤\x
柴胡 黄芩 人参 甘草 半夏 石膏 知母 桂枝 陈皮南方热令,多用羌活以易桂枝。
按∶此二方,以但热,故用知母、石膏。以骨节烦疼,不得不用桂枝和营卫通其表里,此治阳明经之疟。又借太阳经之桂枝,以治骨节烦疼。以桂枝与石膏同用,则桂枝藉石膏之凉,不碍里热;石膏藉桂枝之辛温,亦不碍表寒矣。
<目录>卷四\疟疾总论
<篇名>外感疟疾
属性:(即暑疟)
【湿热疟之症】身体重痛,肢节烦疼,呕逆胀满,胸膈不舒,此湿热疟之症也。
【湿热疟之因】《内经》云∶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则【湿热疟之脉】若见浮紧,表有寒湿。若见浮缓,乃是风湿。若见弦数,湿而兼热。
【湿热疟之治】《内经》有其论,仲景无其方,桢意身体重痛,肢节烦疼,脉浮紧者,活败毒散。右脉弦长,呕逆胸满者,柴葛平胃散。六脉洪数,湿热者,加味香薷饮,调益元\x羌活败毒散\x 治湿疟表邪多有者。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桔梗 枳壳 陈皮 甘草\x柴葛平胃散\x 治湿疟胸次不平者。
苍术 浓朴 陈皮 甘草 柴胡 干葛
头痛身痛加羌活。无汗,加防风。
\x加味香薷饮\x 治暑湿之疟。
香茹 浓朴 扁豆 甘草 川黄连
<目录>卷四\疟疾总论
<篇名>外感疟疾
属性:【肺热瘅疟之症】发则阳气盛而不衰,故但热而不寒,令人消烁脱肉。此《内经》肺【肺热瘅疟之因】《内经》云∶肺素有热,热盛于身,因有所用力,腠理开泄,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邪盛于阳,不涉于阴,则但热不寒,而肺热瘅疟之症作矣。
【肺热瘅疟之脉】寸口洪而数,洪则主阳,数则主热,阳热为患,火来乘金,阴虚阳亢【肺热瘅疟之治】古人有论无方,桢意用防风泻白散,以散舍于皮肤之风寒。用石膏泻白散,以治肺素有热。用凉八味丸,滋阴清肺,以治阴虚阳亢,消烁脱肉。
\x防风泻白散\x 治风寒舍于皮毛,外束肺热。
即泻白散加防风。
\x石膏泻白散\x 治肺素有热,热盛于身。
即泻白散加石膏。
\x凉八味丸\x 治阳亢阴虚,消烁脱肉。
即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
<目录>卷四\疟疾总论
<篇名>外感疟疾
属性:【肾经温疟之症】肌肉消,脑髓烁,先见烦躁发热,躁状畏人,热势稍衰,复返归肾,又见寒候,此肾经冬受风寒温疟之症也。
【肾经温疟之因】冬受风寒,藏于骨髓,至春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从内出外,则始热终寒,乃成肾经疟疾之症矣。
【肾经温疟之脉】尺脉多弦,弦紧主寒,弦数主热,浮弦外发,沉弦内结。
【肾经温疟之治】《内经》有其论,无其方,桢意壮水之主,急救其阴,六味地黄汤,柴胡、白芍药、独活、细辛,以乙癸同源,肝肾同治,藉滋阴养肾之药,滋阴降火,以治始热,佐以升散之药,升散伏寒,以治终寒,于理可通。
\x家秘温疟地黄汤\x 治肾受冬寒,至春夏始发之温疟。
熟地 丹皮 山药 白茯苓 山茱萸 泽泻 柴胡 独活 白芍药 细辛<目录>卷四\疟疾总论<篇名>外感疟疾
属性:(即《金匮》少阳热疟)
【风发疟之症】热极生风,消渴易饥,其脉弦数,症兼少阳。《内经》止有巨阳阳明象,而少阳之疟,惟以三阳俱虚,暗为地步,未曾明示。故仲景特以疟脉自弦弦数一条,发明《内经》内外皆热,喘渴冷冻饮料,以着少阳风发疟疾之症也。
【风发疟之因】风属东方甲乙,风能胜湿,风主乎燥,风热之邪,挟少阳木火之势,传入三阳之经,而风发烦渴之症作矣。
【风发疟之脉】疟脉自弦,弦浮风发,弦数风热,风热交作,故曰风发。
【风发疟之治】仲景以寒饮食消息之,止其烦渴,退其风热。今以知母石膏汤,合小柴胡汤治之,大便结者,大柴胡汤下之。
\x知母石膏汤\x 治少阳有热无寒,风发瘅疟也。
知母 石膏 粳米 竹叶 干葛 麦门冬 甘草 柴胡 黄芩水煎,冲梨汁一碗,蔗浆一碗。呕者加芦根汁。
\x小柴胡汤\x 治少阳寒热,胸满心烦喜呕。
柴胡 黄芩 人参 甘草 生姜 半夏
加大枣,水煎,冲梨汁,蔗浆。
\x大柴胡汤\x 治疟疾里症急,不得不下者。
柴胡 黄芩 半夏 陈皮 甘草 大黄
细详仲景寒饮食,必是梨汁、蔗浆、瓜汁等,但痰食凝滞于中,不可用,故补出三方治<目录>卷四\疟疾总论<篇名>外感疟疾
属性:【瘴疟之症】疟发之时,神识昏迷,狂妄多言,或声音哑喑,此瘴毒疟疾之症也。
【瘴疟之因】山岚溪涧之间,湿毒蒸酿之处,瘴气入人脏腑,血聚上焦,败血瘀于心窍,毒涎聚于肝脾,则瘴毒疟疾之症作矣。
【瘴疟之脉】或大或小,或见沉伏,或见数大,或见沉涩。
【瘴疟之治】解方宜之毒,消岚瘴之气,治无一定之治,方无一定之方,当随地以措方,随机以应变。古不定方,余亦未补方也。
<目录>卷四\疟疾总论
<篇名>内伤疟疾
属性:【牡疟之症】即痰饮之疟,先寒后热,寒多热少,胸前满闷,欲吐不吐,此涎饮牡疟之【牡疟之因】风寒之邪,伏于心胃界分,不得外出,凝结痰涎作患,则胸满恶心之疟作【牡疟之脉】脉多弦滑,弦主乎疟,滑主乎痰;滑数热痰,沉弦饮结,气口沉实,食痰【牡疟之治】仲景治以蜀漆散、牡蛎汤,今予推展二条,海石二陈汤、常山草果饮。
\x蜀漆散\x 仲景治牡疟原方,表无寒邪者。
蜀漆 云母 龙骨
\x牡蛎汤\x 仲景治牡疟原方,表有寒邪者。
牡蛎 麻黄 甘草 蜀漆
四味,以水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温服,若吐则勿更服。
\x海石二陈汤\x 家秘痰疾常方。
海石 半夏 陈皮 甘草 白茯苓
胸前饱闷,加草果、苍术、浓朴、枳壳。恶寒头疼,加羌活。
\x常山草果饮\x 家秘治食痰之疟。
常山 草果 半夏 陈皮 浓朴 熟苍术 甘草
饱闷作痛,加炒莱菔子。腹痛,加枳壳。
<目录>卷四\疟疾总论
<篇名>内伤疟疾
属性:【疟母之症】即痰血疟癖也。疟久不愈,胸腹胁肋,有 瘕痞癖,为患不瘥,此疟母【疟母之因】邪干脏腑,凝结痰血,假物成形,凭陵为患,则疟疾不瘥,而成疟母之症【疟母之脉】或牢或结,或见沉弦,或见沉滑,沉弦疟邪,沉滑痰结,沉实食积,沉涩【疟母之治】仲景用鳖甲煎丸、疟母丸、陶氏加味二陈汤。
\x鳖甲煎丸\x 仲景原方。
鳖甲 乌扇 黄芩 柴胡 鼠妇 干姜 大黄 芍药 桂枝 葶苈 石苇 浓朴 丹皮瞿麦 紫葳 半夏 人参 虫 阿胶 蜂窠 赤硝 蜣螂 桃仁\x加味二陈汤\x 即二陈汤加常山、草果、海石、瓦楞子。
<目录>卷四\疟疾总论
<篇名>内伤疟疾
属性:(即胃疟)
【食积疟之症】胸膈不利,噫气吞酸,临发胸前饱闷,呕吐不宁,多发午后未申之时,【食积疟之因】饮食过饱,停积中宫,或痰或饮,互相交结,偶遇六淫之邪,内外交争【食积疟之脉】滑实停滞,滑数兼热,右手弦滑,痰食之诊。左手弦滑,疟邪尚结。
【食积疟之治】草果饮、清脾饮、枳术汤、香砂平胃散、海石二陈汤、常山饮。
\x草果饮\x 治寒疟初愈,服此进食理脾。
草果 紫苏 川芎 青皮 白芷 甘草 生姜
气不顺,加熟砂仁。胸前饱闷,加枳壳。
\x清脾饮\x 治食滞太阴,脾有痰饮,寒热发疟之症。
青皮 浓朴 白术 草果 柴胡 黄芩 茯苓 半夏 甘草加生姜、大枣。寒热,加柴胡。恶寒发热,加羌活。口干,加知母、葛根、天花粉。
\x枳术汤\x 治食积成疟之方。
枳实 白术
胸前饱闷,加草果、浓朴。呕,加陈皮、半夏。
\x香砂平胃散\x 治食积胃家成疟之症。
藿香 苍术 浓朴 甘草 熟砂仁
呕加葛根、半夏。
\x海石二陈汤\x 治中脘有痰之疟。
海石 陈皮 甘草 白茯苓 熟半夏
\x常山草果饮\x 治痰积中脘,胸满不食,呕吐不饥,胃家痰实之疟。
常山 草果 半夏 陈皮 茯苓 苍术 浓朴 甘草
<目录>卷四\疟疾总论
<篇名>内伤疟疾
属性:【三疟之症】三阴经疟也,发于子午卯酉日者,少阴疟也;发于寅申巳亥日者,厥阴疟也,发于辰戌丑未日者,太阴疟也。以其间两日而发,故名三疟症也。
【三疟之因】三阴经藏气不和,六淫之邪,得以外入,阴经属脏,脏主乎里,而三日一。如阳经之疟,邪气初入太阳,其经主表,其位主外,是以一日一发。若入阳明少阳,则在肌肉之内,其经稍深,其发渐迟,是以间日而发。今乃邪入三阴,其经深,其发迟,是以三【三疟之脉】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滑者痰,弦涩者血,弦细者虚,弦大者实,左脉弦大,表邪之别。
【三疟之治】疟在太阴经,加减白术膏。在少阴经,加减地黄汤。在厥阴经,加减逍遥散。又有何首乌四味截疟汤、当归补血汤,乃通治三疟之方也。
\x加减白术膏\x 此治太阴经疟。
白术 当归 黄 柴胡 芍药 何首乌 陈皮 炙甘草
加大枣肉同煎取膏。
恶寒加羌活、升麻。热多加山栀、黄芩、知母。寒多加生姜。有痰加半夏。口渴加干葛。日晏一日,加升麻。
\x加减地黄汤\x 治少阴经疟。
熟地黄 牡丹皮 白茯苓 山茱萸 山药 泽泻 柴胡 白芍药热多加山栀、知母、黄柏。寒多加羌活、独活。
\x加减逍遥散\x 治厥阴疟。
当归 白术 柴胡 陈皮 白茯苓 丹皮 甘草 山栀 白芍药热多加黄芩。寒多加生姜。恶寒加羌活、升麻。
\x四味截疟汤\x 治一切诸疟。
何首乌(五钱) 羌活(二钱五分) 山楂肉(一钱二分) 青皮(七分)
上合煎,露一夜,临发日五更温好,向东南服之。
\x当归补血汤\x 家秘治三阴久疟不愈。
当归 黄 柴胡 白芍药
桢用此方,治三阴经血虚之疟,当归补血汤加柴胡、芍药,以定寒热。此方不独治疟,并治一切血虚发热,但邪盛者不可用。
<目录>卷四\疟疾总论
<篇名>内伤疟疾
属性:【游疟之症】先起三疟,后又加一发,连发两日,只停一日。如少阴经子午卯酉日之疟,至明日辰戌丑未,又加一发,此少阴之疟,余邪游入太阴。又如辰戌丑未之疟,至明日寅申巳亥,又加一发,此太阴之疟。余邪游入厥阴,故曰游疟之症也。
【游疟之因】其血气亏损,脏气不足,外邪客阴经,三疟乃作。若疟邪充盛,则游溢他经,故连发二日,止停一日,俗名游疟也。
【游疟之脉】脉多细数,或见沉细,或见虚大,或见弦滑,或见沉伏。
【游疟之治】先治本经见症。如厥阴之疟,先以加减逍遥散,加升麻、柴胡。少阴之疟,加减地黄膏,加升麻、柴胡。太阴之疟,以加减白术膏,加升麻、柴胡。提还本经,则所游之经自退。古方皆不分经络,辄以补药混投,未当。诸方俱在前三疟症中。
\x加减逍遥散\x 方见三疟。
\x加减地黄膏\x 方见三疟。
\x加减白术膏\x 方见三疟。
人伤风寒,则恶寒发热。若得汗出,则邪散身凉而愈。今疟疾始而恶寒,继而发热,继而汗出,身凉而愈。但愈后或一日,或间一日,至其时而仍发者何也。以其不比暴感之症,但伤肌表,疟疾之邪,渐积而成。已经伤里,非一寒热汗出所能了其局。至外邪深伏,则为三疟,不论日数,但看病邪若何,如发时先见恶寒足冷,此太阳之邪伏于阴分,宜以羌独败毒散,重加当归、芍药,提其血分之伏邪外解。若久病患虚,略加人参于羌独方中,则邪易散。若见胸前饱闷,则兼痰食,加半夏、浓朴、青皮、槟榔、山楂同煎,临发清晨服;若发时先见胸前饱闷呕恶,此名痰疟,用家秘草果饮,消积化痰。若见恶寒,加羌独、升麻,引拔内伏之邪外出,此治疟之真诀,不独三疟。凡疟皆要散邪去根,从来治三疟不效者,以其未得治伏邪之法,不得拔去病根,反用补塞闭窍,遂至饮食阻滞,变肿变胀。不知疟症不愈,皆因痰结中焦,荤腥不忌,早服补药所至。余以散邪消滞补虚前后次序而用,以见治疟妙法,先去病邪,然后补元者。例如外感痢久不愈,非补塞太早,即是失散表邪,内伤痢久不愈,非补塞太早,即是失戒荤腥生冷故也。夫不思饮食,而疟不愈,宜消其痰食,胃气清和,而热自除,人人知之,能食而发热不除,禁其饮食,不助热邪,而热自减,人所不知也。此法不独疟疾,凡是热病及膏粱积热疳火,皆如是者。
<目录>卷四\疟疾总论
<篇名>附诸贤论
属性:王节斋云∶夏秋暑湿热三气,伤于阳明胃家,轻者即发为疟等症,重则伏而不发,积久则发外感热病。若伤阳明大肠,轻者即发霍乱泄泻之症,重则伏而不发, 炼煎熬,而发赤白痢下矣。又云∶疟是暑风之邪,治法宜发散,又须分别阴分、阳分,以及新久。新发者宜散表,久病宜扶正为主,虚人不可过服克削。若阳分气疟,多汗,用黄 、人参、白芍药以敛之。无汗,用柴胡、苍术、葛根、羌活、黄芩以发之。若阴分血疟,多汗,用当归、白芍药、熟地黄、黄柏、黄 以敛之。若无汗,用柴胡、苍术、川芎、红花、升麻以发之。
桢按∶此皆言内伤疟也。若外感气分疟,多汗,当用桂枝、石膏等以止之。无汗,当用麻黄、川闭而不出,舍于肠胃之外,与营卫并行,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并则疟作,离则病退,邪并于阴则寒,邪并于阳则热,邪在表属太阳,则日作,邪稍传内在阳明少阳,则间日作。若深入三阴,则三日一作。邪走血分,则日晏作。邪走气分,则日早作。准绳云∶仲景、易老治疟之法,用于外因暑邪,病在盛热之时为宜。若深秋凄清之候,与七情痰食诸条,尚未尽备,故又广诸治法。然暑月之疟,必脉浮恶寒、无口渴里热,方可用麻、桂、羌活等表药。脉洪数长实,无表邪,有里热,方可用白虎等凉药。脉沉实,有便闭腹痛里实症者,方可用大柴胡、承气等下药。若脉细缓芤微,四肢倦怠,得之伤暑伤热,宜以清暑益气汤、十味香薷饮治之,虽人参白虎,尚不可用。若内外俱热,引饮自汗,热退后,其脉洪实如旧,即处暑后,单进白虎何害。又曰,溽暑时行,疟发时,恶寒虽甚,然实系热邪,再无虚寒之理,经云∶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阴实者,言邪在于阴,非阴气虚也。阳虚者,言阳邪内陷,非阳气虚也。如阳明虚则寒栗鼓颔,太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皆虚则遍身骨节俱痛。此之谓寒,乃阴阳交争互作之寒,非真寒也。方用柴胡、升、葛、羌、防,以升举阳气之随邪陷入阴中者。使之返还阳分,则恶寒自已,以当归、红花引入血分,又以猪苓分利阴阳,使其不复陷入阴中,一剂可愈矣。若寒一阵热一阵者,方用柴、葛、羌、防,以升举阳气,使恶寒自已。又以石膏、知母、黄芩,清其里分之热,使其发热自除,更以穿山甲穿通经络,以猪苓分别阴阳,不使交并,复以甘草和之,一剂而愈矣。尝考本草,知母、草果、常山、乌梅、槟榔、山甲等,皆言治疟,以知母性寒,入足阳明,治独盛之火热,草果性温,入足太阴,治独盛之恶寒。二经合和,则无阴阳交错之患,是以为君。常山吐胸中结痰,以定寒热为臣,乌梅、槟榔,除痰癖破滞气为佐,穿山甲出入阴阳,穿通经络为使,甘草和诸药,此方乃脾胃家有郁痰伏饮者,用之收功。
<目录>卷四
<篇名>痢疾论
属性:秦子曰∶痢疾之症,便下脓血,或赤或白或黄或三色杂下,里急后重,欲便而不得便,既便而复登厕,逼迫恼人。若但泻水谷,不滞脓血,此名水泻,而非痢疾矣。痢疾要分外感内伤,天行自感。盖夏秋外感时行之痢,手足阳明肠胃二经主病者也;三时内伤,一人独病之痢,三阴脾肾主病者也。从来前书,混而立论,未曾分别。故余详别外感四条,内伤<目录>卷四\痢疾论<篇名>外感痢疾
属性:【寒湿痢之症】初起恶寒发热,身痛头疼,呕吐不食,不作渴,痢下脓血,或下黑水,腹吐饱闷,感于阳明,寒热往来,感于少阳,三阳不解,传入于里,在伤寒曰传经之邪,在痢
疾曰风邪内缩,从阳经传入于里之症也。
【寒湿痢之因】寒水湿土之政,流衍卑监,寒湿时行,内气不足,乘虚感入,郁遏营卫,卫郁营泣,内传肠胃,则水谷不化,气血与糟粕互相蒸酿,而痢下赤白之症作矣。
【寒湿痢之脉】左脉浮紧,太阳寒湿,右脉浮大,阳明寒湿。寒湿内伏,脉乃沉紧。若【寒湿痢之治】身痛发热,脉浮紧者,宜用败毒散,辛温散表。呕吐饱闷,脉长者,干平胃散和胃宽胸。小水不利者,散表利湿五苓散。不比燥热痢,禁利小便。又不同燥热痢,妄用大黄。又不可同湿热痢,误用川连。若寒凉大早,则寒湿不散,抑遏内缩,传入于内,仍要先治外邪,使之从表而出,故寒湿痢必要先用表散者也。
\x败毒散\x 治风寒湿痢。
人参 羌活 独活 川芎 柴胡 前胡 陈皮 桔梗
无汗加防风。胸满去人参加枳壳。若饱闷不食,呕吐恶心,此兼阳明胃病,加后方平胃散,家秘名败毒平胃散。
\x干葛平胃散\x 治寒湿痢胸满。
干葛 苍术 浓朴 广皮 甘草
寒热加柴胡。头痛身疼恶寒加羌活。若恶寒身痛头疼发热,此兼表邪者也,加前方败毒散,家秘名平胃败毒散。
\x五苓散\x
白术 猪苓 泽泻 桂枝 白茯苓
积痢不必利小便,今因湿痢,且五苓中有桂枝。
<目录>卷四\痢疾论
<篇名>外感痢疾
属性:【湿热痢之症】初起先水泻,后两三日,便下脓血,湿气胜,腹不痛,热气胜,腹大痛,肛门重滞,里急后重,此外感湿热症也。若呕吐不食,目痛口渴,湿热伤阳明也。恶寒发热,身痛头疼,湿热伤太阳也。寒热往来,胁痛口苦,湿热伤少阳也。如三阳不解,则湿热内陷,传里而成痢矣。
【湿热痢之因】湿土之年,君相二火行令,天之湿气下临,地之湿气上升,当长夏火令司政,人在气交之中,受其蒸酿,则日饮水谷,不能运化,与天行湿热之气,互相郁蒸,则成赤白深黄三色之积。湿郁主否,反似其燥,而里急后重、努责不宣之症作矣。
【湿热痢之脉】脉必数大,浮数表热,沉数里热,表热宜汗,里热宜下,洪大伤气,细数伤血。
【湿热痢之治】若恶寒头痛,身热有表邪者,荆防解毒汤解表。如无表邪,当清里,腹后重,酒煎大黄汤、黄连枳壳汤、香连丸、六一散、八正散、通苓散,分利等药。古人云∶湿热下结,分利甚捷,不比燥热痢,禁发汗利小便者,当遵流湿润燥之法。凡下痢红积而腹不痛者,湿伤血分也,宜服河间黄连汤。
\x荆防解毒汤\x 治湿热痢初起,表未解者。
荆芥 防风 薄荷 连翘 枳壳 桔梗 木通 甘草
加淡竹叶。
如有太阳症加羌活。阳明症加干葛。少阳症加柴胡。湿气胜,腹不痛,加川芎、苍术。热气胜,腹大痛,加川连、枳壳。
\x酒煎大黄汤\x 治湿热痢无表邪者。
川大黄
酒煎,去大黄服酒。
\x黄连枳壳汤\x 治湿火伤于气分。
川黄连 枳壳 陈皮 甘草
\x香连丸\x 治湿火伤气分下痢。
川黄连 木香
如肛门后重加枳壳。小便不利加滑石。呕吐平胃散各半服之。
\x六一散\x
滑石 甘草
\x八正散\x
瞿麦 滑石 山栀 木通 甘草 车前子 泽泻 赤苓
加淡竹叶。
\x通苓散\x 治湿热结于膀胱,小水不利之症。
麦门冬 淡竹叶 车前子
\x河间黄连汤\x 治下痢血积,腹反不痛,湿热伤于血分者。
川黄连 当归 甘草
此方用当归,似治燥伤血分矣。不知用川连者,乃治湿火也。加当归,不过引川连以入血分耳。若是燥火,当用大黄润燥之药,岂用川连苦燥之药乎。同一火痢也,当分燥湿。同一湿火之痢也,当分伤气伤血。如湿火伤气分,则用香连丸。湿火伤血分,则用河间黄连汤。余以大黄枳壳汤,治燥火伤气分之痢,用大黄当归汤,治燥火伤血分之痢,桢岂无师忆见哉。盖因湿火伤于气分,则 炼而成白积,故用川连枳壳汤。湿火伤于血分,则 炼而成血积,故用川连当归汤。
<目录>卷四\痢疾论
<篇名>外感痢疾
属性:【燥热痢之症】内热烦躁,口燥舌干,腹痛频并,脓血稠粘,枯涸难下,肛门热痛,小便全无,夜卧不宁,此燥热痢症也。如口渴唇干,燥伤阳明也。热结膀胱,燥伤太阳也。寒热口苦,燥伤少阳也。
【燥热痢之因】燥火之年,赫曦流涸,时当夏秋,丙丁用事,膀胱壬水,已绝于已,肾家伤气,则气液凝聚而成白积。燥火伤血,则血液凝聚而成赤积。气血俱伤,则成赤白之痢
【燥热痢之脉】脉必洪数,浮数伤表,沉数伤里,洪数伤气,细数伤血,浮沉皆数,气【燥热痢之治】燥伤血分者,当归大黄丸,散热清燥,次用当归银花汤,润燥滋燥。燥分者,枳壳大黄汤,合益元散,燥热退,一味生津养血,不比湿热痢,可用香连丸苦燥于前,又不可用五苓散、白术散,燥脾于后。此症禁发汗、利小便、燥脾三条,河间云∶下痢红积,腹中痛甚,乃燥热伤气血也。以芍药黄连汤治之,则知古人已发燥火痢矣,非桢之杜撰\x当归大黄丸\x 治燥伤血分,下痢赤积,腹中作痛。
当归 大黄
应急下者,合天水散;应缓下者,合戊己汤。
\x当归银花汤\x 治燥火伤血,凉血润燥。
当归 银花 生地 生甘草
\x枳壳大黄汤\x 治燥伤气分,下痢白积,腹中作痛。
大黄 枳壳 桔梗 甘草
\x益元散\x 即六一散。
\x河间芍药黄连汤\x 治燥热气血两伤,下痢腹痛者。
当归 大黄 甘草 赤芍药 川黄连
气滞者,加木香、槟榔。
<目录>卷四\痢疾论
<篇名>外感痢疾
属性:(有外感无内伤)
【疫痢之症】长幼相似,沿门合境,一齐发作,下痢脓血,或下纯血,或下黄水,或下紫血水,身热头痛,胸满不食,此疫痢之症也。
【疫痢之因】运气所主,或流衍之纪,雨湿连绵,寒水时行;或二火司政,赫曦行令,湿热大作;或燥金行令,燥火时行。三者皆成疫毒症,此所谓天行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