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药 甘草 川黄连
\x川连枳壳汤\x
川连 枳壳 木通 甘草 大腹皮 地骨皮
\x导赤各半汤\x
黄芩 黄连 甘草 犀角 麦冬 滑石 栀子 茯神 知母 人参\x家秘泻黄散\x川连 枳壳 苍术 浓朴 广皮 甘草
\x栀连二陈汤\x 即二陈汤加山栀、黄连。
\x栀连平胃散\x 即平胃散加山栀、黄连。
<目录>卷三\肿胀总论
<篇名>内伤腹胀
属性:【肝火腹胀之症】目睛黄,两胁痛,小腹胀急,或攻刺作痛,或左边胀甚,小便赤,夜不得寐,此肝火腹胀之症也。
【肝火腹胀之因】或恼怒伤肝,肝气怫郁,或浩饮酒伤,热聚于胆,木火乘脾,则膈塞不利,而腹胀之症作矣。
【肝火腹胀之脉】左关弦数,或见沉弦,或见沉数,或见促止,或见模糊,沉细弦数,肝家之火,浮大弦数,胆经之热。
【肝火腹胀之治】轻者清肝饮,未应,泻肝汤,或左金丸。
\x清肝饮\x
柴胡 黄芩 山栀 连翘 桔梗 川芎 甘草
\x龙胆泻肝汤\x
胆草 柴胡 黄芩 山栀 连翘 知母 麦冬 川连 人参 甘草\x左金丸\x川黄连 吴茱萸
二味同浸炒,去吴茱萸,用川连丸服。
<目录>卷三\肿胀总论
<篇名>内伤腹胀
属性:【肝肾虚胀之症】腰软作痛,痛连季胁,小便常涩,气怯消瘦,小腹胀冷,《内经》所云石水,此肝肾经虚胀之症也。
【肝肾虚胀之因】真元不足,断削太过,若肾之真阳虚,则开阖之关不利;肾之真阴虚,则封闭之司失权。若肝经虚损,则施泄之令不行,是以二便不得分晓,而腹胀之症作矣。
【肝肾虚胀之脉】左关细小,肝经不足。左尺细小,肾经不足。若见沉迟,真阳不足。
若见细数,真阴不足。
【肝肾虚胀之治】腰软常痛,大造丸主之,溶化龟鹿二仙胶为丸。小便常涩,小腹胀冷,《金匮》肾气丸主之。若真阴虚,脉数内热者,家秘肝肾丸。
\x大造丸\x
怀熟地 甘枸杞 菟丝子 浓杜仲 山药 白茯苓 紫河车\x《金匮》肾气丸\x 即热八味丸加车前子、川牛膝。
\x家秘肝肾丸\x 见前肝肾虚肿。
<目录>卷三\肿胀总论
<篇名>内伤腹胀
属性:【食积腹胀之症】肚腹胀急,按之实痛,或一条扛起,或见累累小块,或痛而欲利,利后稍减,此食积腹胀之症也。
【食积腹胀之因】嗜食不谨,胃强能纳,脾弱不消,停滞脾胃之间,则食积腹胀之症作【食积腹胀之脉】右关多滑,或见沉实,或见滑动,或见弦急。
【食积腹胀之治】肚腹胀急,按之实痛,枳实散。一条扛起,痛而欲利,利后稍减者,\x枳实散\x陈枳实 莱菔子 麦芽 山楂肉
\x枳朴大黄汤\x
陈枳实 浓朴 广皮 甘草 大黄
<目录>卷三\肿胀总论
<篇名>内伤腹胀
属性:【虫积腹胀之症】肚大青筋,腹皮胀急,反能饮食,或面见白 黑点,或喜食一物,或腹起块扛,大便偶见长虫,此虫积腹胀之症也。
【虫积腹胀之因】脾气不足,强食伤脾,不能磨化,停积于中,湿热生虫,而腹胀之症【虫积腹胀之脉】乍大乍小,乍数乍迟,或见沉滑,或见沉实,或见弦急,或见沉弦。
【虫积腹胀之治】追虫丸、万应丸、使君子丸。
有块扛起,下虫积而愈。
\x追虫丸\x
黑丑 槟榔 雷丸 南木香
\x万应丸\x
黑丑 大黄 槟榔 雷丸 南木香 沉香
\x使君子丸\x
使君子 芜荑 鹤虱 槟榔 百部 苦楝根皮
<目录>卷三\肿胀总论
<篇名>内伤腹胀
属性:【痰饮腹胀之症】胸腹满闷,怔忡喘急,短息倚肩,呕恶痰涎,或腹中漉漉有声,此【痰饮腹胀之因】胃强脾弱,多食难化,停滞为痰,转输失职,则腹胀之症作矣。
【痰饮腹胀之脉】脉多见弦,或见沉滑,或见沉弦,或见沉伏,或见偏弦。
【痰饮腹胀之治】胸闷怔忡,痰饮也,小半夏汤、二陈汤。喘息倚肩,支饮也,葶苈泻肺汤。呕恶痰涎,平胃二陈汤。腹中漉漉有声,导痰汤下之。
\x小半夏汤\x
熟半夏 生姜
\x二陈汤\x
熟半夏 白茯苓 广皮 甘草
\x葶苈泻肺汤\x
甜葶苈 大枣肉
\x平胃二陈汤\x
苍术 浓朴 广皮 甘草 半夏 白茯苓
\x导痰汤\x 治痰涎壅盛,胸膈痞塞。
熟半夏 枳实 橘红 南星 茯苓 甘草
<目录>卷三\肿胀总论
<篇名>内伤腹胀
属性:【血臌腹胀之症】腹胀不减,肚大紫筋,腿足或见血缕,小便反利,大便或黑,血在上则漱水多忘,血在下则小腹闷痛,此血臌腹胀之症也。
【血臌腹胀之因】或因惊恐跌扑,或因恼怒悲哀,或因过食辛辣,血热妄行,不归故道,停积于中,则血臌腹胀之症作矣。
【血臌腹胀之脉】脉多见芤,或时见涩,或见沉数,或见细微,或见沉伏,或见牢实。
【血臌腹胀之治】腹胀不减,紫筋血缕,在上者红花桃仁汤,在下者桃仁承气汤,小腹\x红花桃仁汤\x 治上焦蓄血。
红花 桃仁 当归 红曲 楂肉 丹皮 赤芍药 泽兰
胸痛,加郁金,甚加韭汁。胁痛,加青皮,甚加枳壳。
\x桃仁承气汤\x 治下焦蓄血。
桃仁 桂枝 芒硝 甘草 大黄
<目录>卷三\肿胀总论
<篇名>内伤腹胀
属性:【脏寒腹胀之症】四肢常冷,小腹胀急,冷硬如冰,小便清利,大便时泻,不思饮食,唇口色白,言语轻微,《内经》所云正水,即脏寒生满病之症也。
【脏寒腹胀之因】真阳素虚,脏气不足,又因口食冷物,身得寒气,则身中之天地不交,阴寒痞塞,而脏寒腹胀之症作矣。
【脏寒腹胀之脉】六脉沉迟,微细无力。左脉沉迟,肝肾虚寒;右脉沉迟,脾肺虚寒。
【脏寒腹胀之治】肝肾虚寒,腹冷如冰,大便不实,八味丸;小便不利,金匮肾气丸。
脾肺虚,不思饮食,言语轻微,理中汤;手足厥冷,四逆汤。
\x八味丸\x 即六味地黄丸加肉桂、附子。
\x《金匮》肾气丸\x 即热八味地黄丸加车前子、牛膝。
\x理中汤\x 见前脾虚肿。
\x四逆汤\x
干姜 甘草 附子
<目录>卷三\肿胀总论
<篇名>内伤腹胀
属性:【六腑腹胀之症】胸前胀满,妨于饮食,胃胀也。肠鸣而痛,濯濯有声,大肠胀也。小,小腹胀满,小肠胀也。气癃溺涩,少腹胀急,膀胱胀也。气满肤中,空空然响,三焦胀也。胁肋作痛,口苦太息,胆胀也。此六腑腹胀之症也。
【六腑腹胀之因】饮食不节,失饥伤饱,每成胃胀;中州停滞,成痰成积,肺气不清,下遗大肠,则腹乃胀。心胃有热,下遗小肠,则腹亦胀。肺气怫郁,不能下输膀胱,则小腹胀。三焦主人身之气,大气周流,则无障碍;三焦壅滞,腹胀乃作。肝胆主木,最喜条达,不得疏通,胆胀乃成。此六腑腹胀之因也。
【六腑腹胀之治】胃胀者,平胃散加减治之。大肠胀者,枳壳化滞汤、导痰汤。小肠胀者,木通饮。膀胱胀者,五苓散。三焦胀者,枳壳青皮饮,胆胀者,柴胡清肝饮。
\x平胃散\x
苍术 浓朴 广皮 甘草
胃热者加中栀、连。胃寒者加姜、桂。
\x枳壳化滞汤\x
枳壳 浓朴 神曲 广皮 莱菔子 麦芽 砂仁
热者加川连。便硬加大黄。
\x导痰汤\x
南星 半夏 枳壳 橘红 甘草
\x木通饮\x
木通 陈皮 苏梗 甘草
加生姜、红枣。热者加川连。
\x五苓散\x
猪苓 泽泻 白术 白茯苓 肉桂
热结膀胱,车前木通汤调下。气化不及州都,参橘煎调下。
\x枳壳青皮饮\x
枳壳 青皮 大腹皮
三味等分。上焦胀,加桔梗;中焦胀,加苏梗;下焦胀,加木通。
\x柴胡清肝饮\x
柴胡 山栀 丹皮 青皮 苏梗 白芍药 钩藤
肝胆热,加龙胆草、青黛。
\x家秘消胀散\x 治肠胃停滞,诸腹胀大。
半夏 浓朴 枳实 香附 麦芽 楂肉 苍术 槟榔 广皮 干葛 神曲 莱菔子共为细末,木通、大腹皮各三钱,煎汤调服<目录>卷三
<篇名>黄胆论
属性:秦子曰∶黄胆者,身目皆黄,色如橘皮,湿气胜,则黄而晦,热气胜,则黄而明,故爪甲皮肤,悉见黄色,即是黄胆。若汗出染衣,色如柏汁,名曰黄汗,身肿者,入肿症门,身不肿者,入疸症门,其间治法大同,而从肿从疸,则各异也。
<目录>卷三\黄胆论
<篇名>外感黄胆
属性:【黄汗之症】眼白黄,面皮黄,汗出染衣,如黄柏汁,发热而渴,状如风水,身疼烦重,小便不利,此黄汗之症也。
【黄汗之因】脾胃素热,汗出逢风,或汗出入水,水渍汗孔,湿热内蒸,热气外现,而【黄汗之脉】洪大者愈易,细涩者瘥难。
【黄汗之治】《金匮》于水肿门,则立黄 芍药桂酒汤,以治身重发热,两胫自冷,症,又立桂枝加黄 汤,以治身发热,足胫热,盗汗,汗出反发热之症,又于黄胆门,亦立桂枝加黄 汤,以治诸黄家脉浮当汗之症,详见水肿门黄汗中。
\x黄 芍药桂酒汤\x 治身重发热,汗出而渴,黄汗染衣,脉自沉。
黄 芍药 桂枝
\x桂枝加黄 汤\x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黄 大枣
<目录>卷三\黄胆论
<篇名>外感黄胆
属性:【正黄胆之症】食已即饥,遍身俱黄,小便或赤,或不利,憎寒壮热,身体如肿,此黄疸之症也。
【正黄胆之因】脏腑积热,并于脾胃之间,外因风湿相搏,闭郁腠理,湿热熏蒸,HT 而成黄,则诸黄胆之症乃作。
【正黄胆之脉】寸脉浮缓,缓则伤风,趺阳紧数,数则为热,紧则伤脾,尺脉本沉,浮则肾伤,阳明脉迟,迟则忌下。
【正黄胆之治】假令脉浮,当以汗解,桂枝黄 汤。若寒热,胸满,烦呕,小柴胡汤。
恶寒身痛,表不解者,麻黄醇酒汤。若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表解里实热,宜下,大黄硝石汤、茵陈汤。小便不利,加减五苓散。胸满呕吐,小半夏汤。黄结上焦者,权用瓜蒂散吐之,然不若吹鼻出黄水。
\x桂枝加黄 汤\x 治黄胆脉浮,宜汗者;若腹满,欲呕吐懊 ,宜吐不宜汗。
桂枝 白芍 生姜 黄 甘草 大枣
上水煮温服,须臾饮热稀粥以助药力,取微汗。
\x小柴胡汤\x 见后酸软。
\x麻黄醇酒汤\x
用麻黄,冬月酒煮,春月水煮。
\x大黄硝石汤\x
大黄 黄柏 硝石 栀子
\x茵陈大黄汤\x
茵陈 大黄 栀子
\x小半夏汤\x
半夏 广皮 加姜煎。
\x茵陈五苓散\x 即五苓散加茵陈。
<目录>卷三\黄胆论
<篇名>内伤黄胆
属性:【谷疸之症】食谷头眩,心中怫郁,胃中苦浊,小便不通,遍身俱黄,此谷疸之症也。
【谷疸之因】脾胃有伤,不能运化水谷,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利,湿热内甚,则身体发黄,而谷疸成矣。
【谷疸之脉】趺阳紧数,数则为热,紧即为寒。阳明脉迟,食难用饱,滑大者易治,弦【谷疸之治】脉迟者不可下,茵陈汤治之。胃热血燥者,用猪膏发煎。润燥下利,能泄阳明之阴,以泄谷气之实。今推展茵陈平胃散,泄阳明之阳,以泄谷气之实。
\x茵陈汤\x
茵陈蒿 栀子 大黄
上三味去滓,温作三服,小便利如皂角汁,色黄从小便出也。
\x猪膏发煎\x 泄阳明之阴。
猪膏 乱发(鸡子大,三块)
上二味,煎至发消药成膏,病从小便出,以上《金匮》治法。
\x茵陈平胃散\x 泄阳明之阳。
熟苍术 浓朴 广皮 山栀 茵陈 淡豆豉
<目录>卷三\黄胆论
<篇名>内伤黄胆
属性:【酒疸之症】身目俱黄,心热足热,懊 时时欲吐,小便赤,腹满,鼻燥,胸中热痛,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状,大便黑,皮肤不仁,此皆酒疸之症。
【酒疸之因】其人以酒为事,或饥时浩饮,大醉当风、入水,兼以膏粱积热,互相蒸酿,则酒疸之症成矣。
【酒疸之脉】其脉浮弱,或见洪大,或见浮数,或见沉数。
【酒疸之治】心中热,欲呕者,吐之。或无热,神清腹满,欲吐,先吐之。脉沉者,酒疸,心懊 ,或热痛,《金匮》栀子大黄汤。今推展身发热口渴者,葛根汤治之。作呕,合平胃散。小便涩,加减五苓散。
\x《金匮》栀子大黄汤\x 治酒疸,心中懊 ,发热。
栀子 大黄 枳实 豆豉
\x推展干葛汤\x
干葛 山栀 豆豉 枳实 甘草
\x平胃散\x 见前。
\x加减五苓散\x
猪苓 泽泻 白茯苓 白术 茵陈
<目录>卷三\黄胆论
<篇名>内伤黄胆
属性:【女劳疸之症】发热恶寒,膀胱急,小腹满,身黄额黑,足心热,大便或黑或溏,腹胀【女劳疸之因】其人必数醉入房,热气聚于脾中,不得散,肾气日衰,夫醉饱入内,脾肾交伤,阴精耗而阳火亢,则女劳疸之症作矣。
【女劳疸之脉】尺脉沉涩,阴精内竭,右关弦数,热聚脾中,尺弱关实,脾肾交伤。
【女劳疸之治】腹胀如水状,大便黑,血不行也,仲景硝矾散主之,愈后,以菟丝子丸调理。
\x硝矾散\x
硝石(即芒硝) 矾石
二味等分为散。
\x小菟丝子丸\x
菟丝子(煮打为丸) 石莲肉 白茯苓 山药
<目录>卷三\黄胆论
<篇名>内伤黄胆
属性:【阴黄之症】身无热,手足冷,大便滑,小便清白,黄不鲜明,饮食不进,口不烦渴,【阴黄之因】或热病后,过用寒凉,或真阳素虚,太阴阴寒凝结,脾肾交伤,则阴黄之【阴黄之脉】多见沉迟,或见沉细,或见微弱,或见空大。
【阴黄之治】茵陈四逆汤、茵陈橘皮汤、八味丸,余推展理中汤,治大便滑,饮食不\x茵陈四逆汤\x茵陈 炮姜 附子 甘草
\x茵陈橘皮汤\x 治身黄脉沉细,身热手足寒。
茵陈 橘皮 生姜 白术 半夏 茯苓
\x八味丸\x 见前脏寒胀。
\x理中汤\x 见前脾虚肿。
\x家秘保和散\x
半夏 熟苍术 浓朴 香附 神曲 麦芽 干葛 白豆蔻 广皮 连翘 莱菔子加茵陈、山栀,名茵陈保和散。
按∶阴黄,阴症也,以其色黄而混名之。若疸症,皆生于热,胆火居多,是以清胆火为正治散消导,则有忽之者,家秘有加减保和散,以治积滞之谷疸;又立茵陈保和丸,以治积热之谷疸。夫疸症要分热而无滞,热而有滞;无滞者,止须清热;有滞者,必要消散停滞,则热自解。此法不独治疸,凡治积热停滞之真诀也。
<目录>卷三
<篇名>三消总论
属性:秦子曰∶消者,消化失常之谓也。其症随饮而随渴,随食而随饥,随溺而随便。渴而数饮者,为上消。食过即饥者,为中消。时便膏沥者,为下消。今列外感二条,内伤二条。
<目录>卷三\三消总论
<篇名>外感三消
属性:【燥火三消之症】即风消也。多饮渴不止,唇口干裂,烦躁不宁,此燥火伤于肺,即上消症也于小肠、膀胱,即下消之症也。
【燥火三消之因】或赫义羲年,燥气从令,或干旱之岁,燥火行权,或秋令之月,燥燥火伤人,上则烦渴引饮,中则消谷易饥,下则小便频数,燥万物者,莫燥乎火,而三消之【燥火三消之脉】寸脉浮数,燥伤于上,关脉洪数,燥伤于中,尺脉沉数,燥伤于下。
燥伤于气,脉见大数;燥伤于血,脉见细数。
【燥火三消之治】清燥为先,烦渴引饮,家秘用知母石膏汤,加干葛。多食易饥,人参白虎汤。小便频数,淋沥如膏,益元散、导赤各半汤。
\x知母石膏汤\x
知母 石膏 葛根 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