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257-症因脉治

_10 朱丹溪(明)
\x芎归汤\x 见前条。
\x独参汤\x 即人参一味。
\x桃仁红花汤\x 产后行瘀通用方。
桃仁 红花 苍术 生玄胡 生蒲黄 泽兰 芍药 楂肉 枳壳\x夺命散\x 逐恶露,定喘逆。
没药 血竭
\x牡丹皮散\x 治血分有热。
冬瓜子 当归 赤芍药 丹皮
酒煮大黄、桃仁。
\x四神散\x 治血分有寒。
当归 川芎 赤芍药 炮姜
\x苏醒汤\x 治产后血虚风热。
当归 川芎 荆芥 紫苏
<目录>卷二\喘症论
<篇名>附肺胀
属性:【肺胀之症】喘不得卧,短息倚肩,抬身撷肚,肩背皆痛,痛引缺盆,此肺胀之症也。
【肺胀之因】内有郁结,先伤肺气,外复感邪,肺气不得发泄,则肺胀作矣。
【肺胀之脉】寸口独大,或见浮数,或见浮紧,浮数伤热,浮紧伤寒;寸实肺壅,浮芤气脱,和缓易治,代散则绝。
【肺胀之治】脉实壅盛者,葶苈泻肺汤;肺受热邪,加味泻白散;肺受寒邪,小青龙汤加石膏,家秘立加味泻白散、前胡汤、三因神秘汤,随症加减治之。
\x加味泻白散\x
桑白皮 地骨皮 陈皮 石膏 桔梗 黄芩 知母 甘草
胸前满闷,加枳壳、苏梗。
\x前胡汤\x
前胡 桑白皮 半夏 苏子 杏仁 甘草 陈皮 枳壳 桔梗有风,加防风。有寒,加麻黄。有热,加石膏、黄芩。
\x三因神秘方\x
苏梗 桔梗 桑白皮 地骨皮 青皮 陈皮 木香 枳壳
<目录>卷二\喘症论
<篇名>附诸贤论
属性:东垣云∶诸痿喘呕,皆属于上。伤寒家论喘呕,以为有余之邪中于外,寒变为热攻肺,故属于上。又有膏粱之人,奉养口腹,及过爱小儿,皆能积热成喘,宜以甘寒治之。丹溪云,喘因气虚,火入于肺,有痰者,有火炎者,有阴虚小腹冲上者,有气虚,有水气乘肺者。
戴复庵云,痰喘者,喘有痰声;火炎者,乍进乍退,得食稍减,食久仍喘,此胃中有实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压下痰火,喘即暂止。食已入胃,反助其火,喘仍大作,不独喘症,咳逆呃哕,属火者,亦皆如此。若作胃寒治,便是以火济火。若胃绝而喘,抬肩撷肚,而无停止。丹溪云,喘须分虚实,气虚用人参阿胶五味汤。实喘者,肺窍壅滞,右寸口沉实,宜泻肺。虚喘者,先觉呼吸气短,两胁胀满,左尺大而虚,宜补肾。邪喘者,肺受外邪,伏于关窍,右寸紧盛者,宜散肺邪。亦有六部俱伏者,亦宜发散,则身热退。《三因方》云,肺实者,上气喘逆,咽中逆,如欲呕状,自汗出,右寸气口脉有力。肺虚者少气不足,右寸气口脉必无力。丹溪云,喘自小腹下直冲于上者,阴虚喘也,用四物汤加青黛、竹沥、陈皮,补阴化痰。夫阴虚作喘,实发人未发,但此方止可治血虚火冲者,若肾中真阴虚,非四物补阴血之谓,宜六味丸加门冬、五味、黄柏、知母,或知柏天地煎,煎大剂饮之,壮水之主,水升火降而喘自定,当与阴虚龙雷相火同看。若概云阴虚,则失分血虚、精虚矣。若肝肾皆虚,精血皆不足,宜以家秘肝肾丸,兼而治之。按丹溪治阴火上冲作呃,用四物汤加知柏;今治阴火上冲而喘,用四物汤加青黛、竹沥,以呃无痰而喘必兼痰也。总之,治喘之法,真知其寒者,则用青龙汤等。真知其风者,则用防风汤等。真知其暑者,则用清暑益元散。真知其湿者,则用燥湿胜湿汤。真知其火与燥者,则用栀连汤。此皆外感也。若内伤诸喘,血虚者,四物汤加竹沥、童便。若阴精不足,则补肾,地黄丸或家秘知柏天地煎。至于元气不足,<目录>卷二<篇名>哮病论
属性:秦子曰∶哮与喘似同,而实异短息。喉中如水鸡声者,乃谓之哮;但张口气急,不能转息者,谓之喘。《正传》云,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哮病内伤痰饮,外感风寒,合而成<目录>卷二\哮病论<篇名>哮病
属性:【哮病之症】短息倚肩,不能仰卧,伛偻伏坐,每发六七日,轻则三四日,或一月,或半月,起居失慎,则旧病复发,此哮病之症也。
【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
【哮病之脉】多见沉弦,沉数痰火,沉涩湿痰,沉迟寒饮,沉结顽痰。
【哮病之治】身发热者,外有感冒,先解表,前胡苏子饮、防风泻白散,佐以化痰之药。身无热,无外邪者,消痰理气为主,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小半夏汤。伏痰留饮,结成窠臼,控涎丹、滚痰丸,量情选用,然必气壮人乃可。
\x前胡苏子饮\x
前胡 苏子 枳壳 半夏 橘红 桔梗 甘草
\x伤风加防风\x 伤热,加薄荷、石膏。伤寒,加麻黄。身痛,加羌活。口干燥,加葛根。嗽不止,加桑白皮。
\x防风泻白散\x
防风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x二陈汤\x 见湿痰门。
\x三子养亲汤\x 见食积痰门。
\x小半夏汤\x 见支饮门。
\x控涎丹\x
甘遂 大干 白芥子
\x滚痰丸\x 见悬饮门。
哮症乃肺胃二经,痰火盘结,以其发作,则喉中有声,故知其病在肺。发作则不能饮食,故知其胃亦病。痰火伏结肺胃,外邪一束肌表,其病即发。发时如有表邪,用荆防泻白散,先散外邪。若痰涎壅盛,加枳桔半夏。病去之后,宜节齐化痰丸,加枳壳,半夏,兼治肺胃。
夫化痰丸,化肺痰,今兼二陈,则化胃痰。若大便硬者,加玄明粉,合指迷丸,兼化大肠之<目录>卷二<篇名>短气论
属性:秦子曰∶短气者,气短不能相续,呼吸慢而不流利,较之喘症而无促喝,若促促喝喝,喘息抬肩,呼吸便利,则谓之喘而非短气矣。
<目录>卷二\短气论
<篇名>外感短气
属性:【外感短气之症】身发寒热,呼吸不利,短息出入,似喘而不急促,此外邪壅滞之症也【外感短气之因】感冒六淫之邪,初入肌表,传入于里,郁结不散,阻绝阴阳之道路,则呼吸壅塞,而成短气,息不得接续矣。
【外感短气之脉】脉见浮紧,太阳寒邪。脉见洪数,乃是风热。脉若躁疾,燥邪所伤。
寸口脉大,邪壅于肺。右关弦长,邪在阳明;左关弦急,肝胆邪逆。
【外感短气之治】冒寒者,三拗汤。冒风者,防风泻白散。伤燥热,石膏泻白散、清肺饮。脉促结,应宣通。脉沉伏,当升散。
\x三拗汤\x 见风痰门。
\x防风泻白散\x 即泻白散加防风。
\x石膏泻白散\x 即泻白散加石膏。
\x清肺饮\x
黄芩 山栀 薄荷 桔梗 甘草 连翘 杏仁 桑白皮 枳壳大便结,加大黄。脉数口渴,加石膏、知母。
<目录>卷二\短气论
<篇名>内伤短气
属性:【实邪短气之症】身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呼吸不利,喘息倚肩,胁肋作痛,不得仰卧,其形似肿,此实邪短气之症也。
【实邪短气之因】或膏粱积热,或水饮停留,干碍清道,则实邪短气之症作矣。
【实邪短气之脉】或见沉伏,或见沉滑,或见沉弦,或见促结,脉不弦紧,乃为支饮。
【实邪短气之治】《金匮》云∶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桂苓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饮也。又云∶咳逆倚肩,不得卧,小青龙汤,此治带表症者。以上《金匮》治痰饮停积诸经之治也。若膏粱积热者,浓朴大黄汤。肝火上冲者,龙胆泻肝汤。肺热喘逆者,泻白散加知母、石膏。胃火上升者,栀连二陈汤。水饮胁痛短气,名悬饮,十枣汤主之。
\x桂苓术甘汤\x
\x肾气丸\x 俱见痰饮门。
\x葶苈大枣汤\x 见支饮门。
\x小青龙汤\x 见悬饮门。
\x浓朴大黄汤\x 见支饮门。
\x龙胆泻肝汤\x 见内火喘门。
\x泻白散\x 见哮症。
\x栀连二陈汤\x 见湿痰门。
\x十枣汤\x 见悬饮门。
<目录>卷二\短气论
<篇名>内伤短气
属性:【气虚短气之症】气怯神离,言语轻微,气不接续,不比实症短气,呼吸倚肩,不得仰卧,咳满喘逆为异。此气虚短气之症也。
【气虚短气之因】或大病之后,或劳力之人,或本元素弱,劳伤中气,则气虚短气之症【气虚短气之脉】若见细数,阴血有亏;或见微弱,阳气有亏;或见浮大,真阳外越;【气虚短气之治】暴脱暴泻者,独参汤。中气不足者,补中益气汤;有痰,六君子汤、\x独参汤\x 治真元将脱,气弱神离。
人参
\x补中益气汤\x 治气虚不能接续。
人参 白术 黄 当归 炙甘草 陈皮 升麻 柴胡
\x六君子汤\x 见前湿痰。
\x参橘煎\x
人参 橘红
哮喘短气呃逆,各有分别。哮症经年发作,难治者,然亦不死;喘与短气、呃逆,实症易治,然有死者。治此四症,必以四条互相参发,以其病症虽别,而经络病因同在肺胃二经耳。
夫短气,分立虚实二条,实邪短气易治,尚可祛邪;虚人气短难治,气将绝,又不受补耳。
今家秘发《金匮》各条,详其治法,至气虚短气,虽立加减代赭汤方,然不治者多。
<目录>卷二
<篇名>呃逆论
属性:秦子曰∶呃逆者,胃气不和,上冲作声,听声命名,故曰呃也,《灵枢篇》谓哕。以草刺鼻作嚏,嚏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已,按∶此治哕之法,即今外治呃逆之道也。
是《内经》之哕,即今之呃也。诸家谓干呕为咳逆,或因呕而伤胃气以致呃,因咳而吊动胃气以致呃方可,若以干呕即是呃逆,咳逆即是呃逆,大谬矣。有外感,有内伤。
<目录>卷二\呃逆论
<篇名>外感呃逆
属性:【外感呃逆之症】身发寒热,呕逆作呃,此表邪传里之症也。内热口渴,唇焦便赤,上冲作呃,此积热内冲之症也。或乍发乍止,或连续不已,此痰火攻冲呃逆之症也。
【外感呃逆之因】外受风邪,邪传半表半里,里不受邪,抑遏少阳生升之气,则上冲作呃。若【外感呃逆之脉】左脉弦大,少阳有邪。右脉沉数,胃热里实。右关虚涩,胃家虚热。
右脉滑大,胃中痰饮。滑大而数,乃是痰热。
【外感呃逆之治】若表邪入里,小柴胡汤和之。胃热失下者,承气汤下之;胃热便利者汤;胃热兼虚者,橘皮竹茹汤。若胃中兼痰饮者,橘皮半夏汤加枳、桔;兼热者,栀连二陈汤加葛根、竹茹。
\x小柴胡汤\x 治寒热呕苦,呃逆不止。
人参 柴胡 黄芩 广皮 半夏 甘草
\x承气汤\x 见食积喘门。
\x泻心汤\x 治火逆上冲,呃逆不止。
川黄连 半夏 生姜 甘草
\x橘皮竹茹汤\x 消痰止呃方也。
橘皮 半夏 竹茹 人参 生姜 甘草
\x橘皮半夏汤\x
半夏 橘皮
有寒加生姜。有热加栀、连。
\x栀连二陈汤\x 家秘治痰火呃逆,加葛根、竹茹。
陈皮 半夏 白茯苓 甘草 葛根 山栀 川连 竹茹
<目录>卷二\呃逆论
<篇名>内伤呃逆
属性:【内伤呃逆之症】外无表邪入里,身无寒头痛,惟见呃声发作,或三四声而即止,或呃数声之外,或连续而不已者,此内伤呃逆之症也。
【内伤呃逆之因】或因中气不足,或因胃气损伤,水谷入胃,难以运化,或膏粱积热,胃火上冲,或胃寒冷冻饮料,水寒上逆;或脾胃不和,脏腑为病,或怒动肝火,肝气怫逆,或肝肾阴亏,阴火上冲,此皆内伤呃逆之症也。
【内伤呃逆之脉】脉见微弱,中气不足,或见沉数,膏粱积热,或见促结,脏腑不和,或见弦数,肝胆有火,左尺数大,真阴不足。
【内伤呃逆之治】若中气不足,六君子汤。痰火上冲,栀连二陈汤、半夏泻心汤。积热上攻,栀连平胃散,加葛根、竹茹。胃家受寒者,丁香柿蒂汤、理中汤。水停心下,二陈汤,苓桂术甘汤,食滞中宫者,枳术汤、枳桔、平胃散、苍朴二陈汤。怒动肝火者,加味柴胡汤。阴血不足,阴火上冲,知柏四物汤。阴精不足,相火上冲者,知柏地黄丸、家秘知柏天地煎加广皮。
若肝肾之精血皆不足,肝肾之阴火合而上冲者,家秘肝肾丸。
\x六君子汤\x 见前章。
\x栀连二陈汤\x 见前章。
\x半夏泻心汤\x 治痰火冲逆。
半夏 川连 甘草 黄芩 人参 干姜
\x栀连平胃散\x 加葛根、竹茹,家秘治热积呃逆。
山栀 川黄连 苍术 浓朴 陈皮 甘草 葛根 竹茹
\x丁香柿蒂汤\x 治胃寒呃逆脉迟者。
丁香 柿蒂 人参 生姜
\x二陈汤\x 见湿痰门。
\x苓桂术甘汤\x 见痰饮门。
\x枳术汤\x 见食积门。
\x枳术平胃散\x 即平胃散加枳实、桔梗。
\x苍朴二陈汤\x 即平胃散加苍术、浓朴。
\x加味柴胡汤\x 治肝胆之火上冲呃逆。
柴胡 黄芩 陈皮 甘草 山栀 丹皮
\x知柏四物汤\x 即四物汤加黄柏、知母。
\x知柏地黄丸\x 见前。
\x家秘天地煎\x
黄柏 知母 天门冬 地黄 广皮
\x家秘肝肾丸\x
天门冬 地黄 当归 白芍药 黄柏 知母
<目录>卷二\呃逆论
<篇名>附诸贤论
属性:东垣云∶呃是阴火上冲,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未尽病情。人之阴气根据胃为养,胃土伤损,则木气乘之,阴为火所乘,不得内守,木挟相火,直冲清道而上。言胃弱者,阴气弱也。然亦有实者,不可不知。脾与胃,一阴一阳也,二者不谐则逆。右肾,阴中有阳也,在下相凌亦逆;左肾主水,性不上逆,必右肾相火炎上,挟其冲任,如以火吸水,则水上腾,热天龙现,而水从地起,不可尽谓之寒也。肝木之风,从少阳之火冲克,亦必从火为治。
刘宗浓曰∶呃逆一症,有寒有火,有实有虚,有热痰、有水饮,不可专作寒。若平人饮食太速,或饮水喜笑,或膏粱积热,或痰火水饮,或动五志厥阳之火,皆能致呃,皆是实症。夫火性炎上,今其症乃自下冲上者,非火而何?《准绳》云∶治此症须分寒热,如因汗吐下后,误服寒凉过多,此虚中之寒也,当温补之,理中汤、丁香柿蒂汤;如脾胃阴虚,火逆上冲,此虚中之热也,当以清补之,参术汤下大补丸;若夫伤寒失下,痰饮停蓄,暴怒气逆,膏粱积热,皆实症也,皆当随其邪之所在,涌泄清利可也;若胃中虚而有热,橘皮竹茹汤、人参竹茹汤。戴人曰∶呃逆因痰与热,胃火者极多,火呃大急,乍呃乍已,脉数有力;寒者连绵不已,脉沉而逆,外无热候,二便清利;痰者,呼吸时有痰声,六脉滑大;虚者呃而无力,呃声不急,连呃绵绵,虚症外现。张三锡曰∶有痰火,有气虚,有郁气,有阴火,有死血,有食滞。痰火者,脉洪滑有力,症兼恶心口干,栀连二陈汤;气虚者,脉见虚软,右寸口虚无力,四肢倦怠,或久病过服寒滑克削,六君子汤加减治之;郁气者,脉多沉结,胸次气胀,四七汤、香砂二陈汤、越鞠丸煎服;阴火者,两尺洪大而数,或沉细而数,呃逆面赤,此阴虚伏火,四物坎离丸煎服;死血者,脉见芤涩,至晚则呃,食物则呃,此饱后用力,血入气分,桃仁红花汤、桃仁承气汤;食滞者,脉多沉滑有力,外症嗳气饱闷,此食滞中脘,寒凉停积不化,宜销化丸煎服。
<目录>卷二
<篇名>呕吐论
属性:秦子曰∶呕以声响名,吐以吐物言;有声无物曰呕,有物无声曰吐;有声有物曰呕吐。
皆阳明胃家所主。有外感,有内伤。
<目录>卷二\呕吐论
<篇名>外感呕吐
属性:【风气呕吐之症】偶遇风冷,即发呕吐,头额疼痛,面赤面热,风入阳明,胃家呕吐症【风气呕吐之因】或当风取凉,风冷入胃;或胃中饥饿,风邪乘虚而入,如此者皆令呕吐也。
【风气呕吐之脉】脉多见浮。浮紧风寒,浮数风热,浮滑风痰,浮濡风湿。
【风气呕吐之治】散风清胃,防葛平胃散,兼痰者,防葛二陈汤。
\x防葛平胃散\x
防风 葛根 苍术 浓朴 广皮 甘草
风寒加生姜,风热加山栀、黄连、竹茹。
\x防葛二陈汤\x
防风 干葛 半夏 白茯苓 甘草 广皮
风寒加生姜,风热加山栀、黄连、竹茹。
<目录>卷二\呕吐论
<篇名>外感呕吐
属性:【寒气呕吐之症】偶遇寒冷,顿发呕吐,胸前绵绵而来,身无内热,小便清白,大便通【寒气呕吐之因】胃气素寒,又值时令之寒,偶或感入,则寒气伤胃而为呕吐矣。
【寒气呕吐之脉】多见弦紧,或见迟缓,或见沉细,甚则沉伏。
【寒气呕吐之治】散寒温胃,理中汤、姜桂六君子汤,甚者四逆汤;若伤寒呕吐,另具\x理中汤\x人参 白术 干姜 炙甘草
寒甚加附子。
\x治中汤\x 即理中汤,加青皮、广皮。
\x姜桂六君子汤\x 即六君子汤,加干姜、肉桂。
\x四逆汤\x
甘草 干姜 熟附子
<目录>卷二\呕吐论
<篇名>外感呕吐
属性:【暑气呕吐之症】暑热行令,头眩目暗,呕吐暴作,身热恶寒,烦渴引饮,齿干唇燥,腹中疼痛,小便赤色,或混浊涩短,此暑热呕吐之症也。
【暑气呕吐之因】夏秋之交,中气不足,暑热之气,入于肠胃,则令呕吐也。
【暑气呕吐之脉】虚大而涩,或见沉细,或见沉数,或见躁疾,或见脉伏。
【暑气呕吐之治】气怯脉虚大,家秘香薷饮。气热烦渴,脉沉数,人参石膏汤。小便赤,混浊涩短,土藿香汤,调益元散。烦热呕吐,栀连平胃散,口渴加干葛、竹茹;有痰涎,栀连二\x家秘香薷饮\x川连 浓朴 香薷 甘草 人参 广皮
口渴加干葛、竹茹,有痰加半夏、藿香。
\x人参石膏汤\x 见前噎隔。
益元散 即六一散。
\x栀连平胃散\x 即平胃散加栀、连。
\x栀连二陈汤\x 即二陈汤加栀、连。
<目录>卷二\呕吐论
<篇名>外感呕吐
属性:【湿气呕吐之症】胸前满闷,头重身重,面目浮肿,呕恶而吐,口不渴,吐多痰涎,此湿气呕吐之症也。
【湿气呕吐之因】长夏时令,坐卧卑湿,湿气袭于胃土,胃气不能下降,而湿气呕吐作【湿气呕吐之脉】脉多濡软,或见浮缓,或见沉伏,脉迟者寒,脉数者热。
【湿气呕吐之治】身热脉浮,宜散表安胃,佐以辛香温散,人参败毒散,加藿香、紫苏,或香苏平胃散。寒湿体虚者,香砂二陈汤,寒甚用术附汤;应分利小便者,平胃五苓散。湿热者,栀连二陈平胃散,加减治之。
\x人参败毒散\x
人参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枳壳 桔梗 川芎 广皮 甘草 白茯苓\x香苏平胃散\x 即平胃散加藿香、紫苏。
\x香砂二陈汤\x 即二陈汤加藿香、砂仁。
\x理中汤\x 见前寒吐。
\x平胃五苓散\x 即平胃散、五苓散合用。
\x术附汤\x
白术 附子
<目录>卷二\呕吐论
<篇名>外感呕吐
属性:【燥火呕吐之症】喘逆呕吐,吐则气急,呕少难出,口唇干燥,烦渴引饮,此燥火呕吐【燥火呕吐之因】燥气行令,肺胃有热,以热伤热,以燥伤燥,而诸喘呕之症作矣。
【燥火呕吐之脉】右寸浮数,燥邪伤肺,右关数大,燥邪伤胃。
【燥火呕吐之治】清燥汤,加芦根汁。葛根石膏汤、门冬知母汤。
\x清燥汤\x
知母 石膏 麦冬 枇杷叶 干葛 竹茹 甘草
冲芦根汁服。
\x干葛石膏汤\x 家秘治燥邪呕吐。
干葛 石膏 知母 甘草 陈皮 竹茹 鲜藿香
\x门冬知母汤\x 二味同煎。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