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神,这遂成了千古焦点。
第四章葡萄园的故事
——犹太人超凡智慧之谜
世界的财富在犹太人的口袋里;
犹太人的财富在自己的脑袋里。
——世界口头禅
影响世界的巨著《圣经》、群星璀璨的犹太名人、公认的“世界第一商
人”、希伯来语的成功复活,犹太复国的成功和强悍的以色列,这一系列的
奇迹,无不给犹太人披上神秘的面纱和超凡智慧的面纱。故而,世界上流传
着这样一句口头禅:“世界的财富在犹太人的口袋里,犹太人的财富在自己
的脑袋里。”
存在脑袋里的东西只有智慧,那么,犹太人的超凡智慧究竟是从哪里来
的呢?
笔者的答案自成一家之言,请诸君笑纳。
一、打开犹太人的脑袋
希特勒屠犹的时候,曾将犹太人贬为“世界上最劣等的民族”;公认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从小被怀疑是一个低能儿,即使是他死后,
有人打开他的头颅,也并没有发现他有什么超常之处;著名的犹太物理学家
费兰克,从小学习心不在焉,被看成是一个没有多大出息的孩子;“氢弹之
父”特勒3 岁时还不会讲话,被认为是“脑子里有毛病”; 1969 年获诺贝
尔奖的犹太大师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曾收到退稿信,评语是“毫无意义,又不
太好玩..其真正的毛病大概就是沉闷吧”。另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犹太
大师也曾收到退稿信,评语是“太一般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足
见犹太人并不全是天才,打开脑袋也不会发现有多少超凡的东西。
那么,犹太人的超凡智慧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难道真得像《圣经》中
所说,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一切都是上帝赐给的吗?
笔者认为,辉煌的希伯来文化遗产,睿智的《塔木德》圣典,重视教育
的民族传统,逆境生存的反作用力等原因,才是犹太人超凡智慧的真正来源。
□辉煌的希伯来文化遗产
古代希伯来文化不仅成为近现代犹太文化乃至犹太民族全部文明的基
础,而且通过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传播,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
影响。
古希伯来文化是犹太祖先希伯来人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135年期间所
创造的文化,它吸收了中东地区各文明古国的文化精华,酝酿出独特的智慧
之果,为人类留下了以《圣经》为代表的一大批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伊甸乐园、挪亚方舟、希伯来人的祖先亚伯
拉罕、民族英雄摩西的故事等,大都源于远古时期的希伯来神话和传说;《摩
西五经》不仅具有史料价值,而且是优秀的文学佳作,它是《圣经》历史部
分的基础,其产生于公元前11 世纪的王国时期。当时的大卫王和所罗门王都
是伟大的诗人,《圣经》中最重要的诗歌作品《诗篇》所辑录的150 篇诗章
中有73 篇出自大卫王之手,另一篇诗歌《哀歌》也是大卫王为哀悼国王扫罗
阵亡所作。传说所罗门王一生写有箴言3000 句,诗歌1005 首。《圣经》中
的爱情诗《雅歌》和哲理诗《箴言》均出自他的手笔。这些作品都富有深刻
的思想内涵,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堪称千古不朽的诗歌文学珍品;大卫
王和所罗门王大兴土木,修建王宫和圣殿,将希伯来的建筑、雕刻和绘画艺
术推向顶峰。此期间,大卫王还组织了4000 人的庞大乐队,亲自发明和制造
各种乐器,训练和培养歌手和琴师,使王国成为著名的音乐大国;公元前928
年,所罗门逝世后,王国分裂,国家日趋衰败,异族侵略连绵不断,犹太民
族国难当头。这期间,出现了一大批振臂高呼,布道说教,宣传爱国主义和
民主主义的先知,著名的就有阿摩司等九大先知,被称为先知运动。先知们
撰写了先知书、增补了《摩西五经》的最后一卷,编撰了《圣经》的前6 卷,
被誉为“先知文学”,从公元前586 年到公元135 年的700 多年中,希伯来
人受着巴比伦、波斯、希腊和罗马等异族的统治和奴役。但他们并未背弃自
己的宗教和文化,相反却怀着对本民族的爱和对统治者的恨,继承和发展了
希伯来文化。他们不仅确定了犹太教的主体教义,而且正式编撰了《旧约全
书》。此外,《次经》、《伪经》和《死海古卷》也成为犹太人对世界文化
的巨大贡献。它们不啻为文学巨著,运用了诸如神话、传说、小说、寓言、
戏剧、散文、诗歌、谚语、格言等几乎所有的文学创作形式,并独创了先知
文学和启示文学,其作品内容之丰富、内涵之深刻,形式之多样,风格之独
特、语言之生动,都堪称天下第一。它不仅成为每一个犹太人的必读书,也
成为整个人类的重要参考书。可想而知,一旦读透了圣经,犹太人会是什么
样子?那么其智慧的来源我们也就一清二楚了。
也正是《圣经》,影响了莎士比亚的戏剧,也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最伟
大的诗人但丁的创作,从其代表作《神曲》的艺术风格中不难窥出《圣经》
的影子。其时,在英、法、意、德等国一度出现了学习希伯来语的高潮,大
学里纷纷开设希伯来语的课程和讲座。几乎所有的宗教改革家如伊斯拉漠、
加尔文、路希林和马下·路德都潜心研究希伯来语,甚至连罗马的红衣大主
教也开始学习希伯来语。这样,收集希伯来文手稿成为当时的流行色。中国
的印刷术发明后, 1477 年,正是犹太人首次用希伯来文印刷了《圣经》的
《诗篇》部分的。 1488 年,犹太人出版了第一部希伯来文《圣经》全集,
并在意大利发行了几种精美的首版古书。另外还首次出版了《巴比伦塔木
德》、《米德拉西》以及一些与哲学和有关礼仪方面的作品。这样,《圣经》
便很快传播于全世界,被精心印刷成各国文字的版本。英国著名作家约翰·班
扬、密尔顿、莎士比亚大都受《圣经》的影响,密尔顿晚年的三部长诗都取
材于《圣经》,莎士比亚的作品中至少有25 部、共80 多处引用了《圣经》
的内容。此外,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浮士德》不仅采用了《圣经》中《约
伯记》的创作手法,还借用了其中的某些情节。到了20 世纪,《圣经》不仅
影响了世界的文学,更加影响了世界的音乐、美术等许多领域,爱尔兰著名
诗人叶芝、美国著名资产阶级颓废主义小说家乔伊斯、德国著名音乐家亨德
尔、“交响乐之父”海顿、贝多芬、米开朗琪罗等都纷纷以《圣经》为题材
进行创作,或借用《圣经》的写作手法,这些都可以说是犹太人对世界的贡
献。一部《圣经》其价值和作用真是无法评说,当我们翻开那智慧的圣典,
重复伊甸园、生命树、和平鸽、橄榄枝、蛇的狡猾等典故时,会更深切地感
到这一点。一位美国人曾说过:“假如一个大城市的《圣经》都被销毁了,
仅仅从城市公共图书馆的书架上搜集其他书中引用过的《圣经》句子,便仍
能把《圣经》的主要部分重新拼凑起来。”
此外,塔木德文化、西班牙的塞法拉迪文化、意第绪文化、希伯来语的
成功复活和近代犹太文化,也深深影响每一个犹太人,成为犹太人智慧的来
源。
□犹太人的灵魂——《塔木德》
流散地犹太文化,是指公元前1 世纪犹太人被罗马统治者驱赶出巴勒斯
坦以后到1948 年以色列建国之前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创造和发展起来
的民族文化。它虽然吸取了各国的文化精髓,但仍保持了犹太民族文化的主
体精神及特征,在宗教、哲学、法律、历史和文学领域留下了大批传世之作,
为在“非本上”上复兴、生存和发展犹太民族文化创造了奇迹。
流散地犹太文化的第一个时期就是塔木德文化时期。公元前586 年犹太
王国被灭之后,大批犹太人沦为“巴比伦囚虏”。这样,巴比伦逐渐发展为
犹太人最主要的文化和精神中心,集中了许多有影响的犹太贤哲和宗教研究
人员,形成了一个享有很高威望和领导地位的学者阶层。他们以维护犹太教
传统及犹太精神价值为己任,潜心研究神学,著书立说,在公元2 世纪至6
世纪之间编纂了犹太教口传律法集,即《巴比伦塔木德》和《巴勒斯坦塔木
德》,统称《塔木德》,形成了塔木德文化。由于《巴比伦塔木德》编撰于
《巴勒斯坦塔木德》之后,经精通摩西律法的拉比们的研究,更主要是犹太
实际生活中的实践,所以其律法权威性远远超过《巴勒斯坦塔木德》。一般
意义上的《塔木德》指的就是《巴比伦塔木德》。而《塔木德》在生活上的
实际应用,每每也修改了摩西律法的硬性条文。例如,摩西律法中三次提到
“以眼还眼”和“以牙还牙”的报复律法,实际上并没有被如实地执行,因
为肢体伤害以致残缺,对双方均无益处,问题的解决可在伤害者与被伤害者
之间协议处理,受害者可以饶恕伤害者,也可以要求其他形式的补偿。在被
伤害者失去一只眼的案例上,根据摩西律法,被伤害者可以要求剜去伤害者
的一只眼睛作为补偿,以达到极端的满足,但却被视为不是强制性的条规,
被伤害者只要愿意,他可以得到金钱或其他形式的满足。犹太拉比在《塔木
德》制定的口传律法就这样说,丢失眼睛的被害者,不应要求伤害者的眼睛,
但可以要求补偿他所失去眼睛的价值。通过这种妥协的方式,摩西的律法条
款实际上被废止了。在整个中世纪,欧洲犹太人对《塔木德》的研究非常活
跃。时至今日,犹太教正统派仍然认为,载于《塔木德》的律法乃出于上帝
的启示,对这部律法集的诠释和补充工作仍在继续。 1948 年以色列复国,
犹太文化得以复兴,《塔木德》再次受到重视。犹大教正统派认真研习着《塔
木德》,并试图争取将《塔木德》定为以色列国的大法。
《巴比伦塔木德》由《密西拿》(口传律法汇集)和《革马拉》(犹太
教法典注释汇编)两部分组成,共250 万字,全部用希伯来文写就。这部巨
著不仅是一部注释《圣经》律法部分的权威经典,而且是一部丰富多彩的文
学作品。其内容除宗教训诫和道德说教外,还包括大量的神话故事、历史传
说、民间习俗,乃至天文地理、医学算术及植物学知识。整部作品通俗易懂,
睿智隽永,成为犹太人行为处世的指南,同时也对处于流散状态的犹太人维
护民族统一性、加强凝聚力起到无比重大的作用。
《塔木德》凝聚了10 个世纪中2000 余学者对自己民族历史、民族文化、
民族智慧的发掘、思考和提炼,是整个犹太民族生活方式的航图,是滋养自
此之后世代犹太人的精神支柱,是其他民族的人走进犹太文化,接触犹太智
慧的一扇必经大门。《圣经》已被基督徒据为己有,《塔木德》成了犹太人
真正的衣钵。到处流浪的犹太人,随身携带着这本书,以此去追求自己的梦
想。
直至今天,犹大人仍在孜孜不倦地研讨《塔木德》。许多人除了每天早
上阅读一段时间之外,安息中更特意安排几小时的学习时间,其态度之认真,
有时几个小时只学了十几句,但他们认为“只要理解了这15 句(任何15 句!),
能把握其要义的话,就可以使自己的人生经验更为丰富”。凡逢家庭共同进
餐或朋友来吃饭时,席间一定要共同探讨一下塔木德的内容。而学完一卷《塔
木德》更被视为一件大事,往往特意请亲友们来庆贺一番。
《塔木德》己经成为犹太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犹太人的头脑和灵
魂。从某种意义上说,犹太文化就是塔木德文化,《塔木德》是犹太人的智
慧基因库。
□教育如敬神
犹太人具有杰出头脑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犹太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
民族。正是重视教育的传统,才使犹太人的文化水平高出一般民族,素质高
出一般民族,高素质加上上进心、冒险精神和强烈的生存欲望,自然会结出
非同寻常的果实。
犹太民族的教育起于古时期。《圣经》中多次出现要求对人民和儿童进
行教育的诫命。《箴言》第3 章第24 节中说:“教养孩童,使他走正当的道,
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约书亚记》第1 章第8 节中说:“这律法书不可
离开你的口,要昼夜诵读。”犹太律法也要求父母亲尽可能早地开始对孩子
进行宗教教育,甚至要求在孩子刚开口说话时就教会他背诵诗句:“摩西将
律法传给我们作为雅各会众的产业。”犹大传统规定父亲对儿子有三项应尽
的义务,其中之一就是教儿子学习犹太经典。为了能学习犹太经典,识字是
第一步。许多犹太儿童在幼儿时期就随父亲一道学习识字,诵读《托拉》。
公元前516 年,波斯王居鲁士打败新巴比伦尼布甲尼撒二世,允许巴比伦的
犹太人返回故乡。一批有识犹太先知为了保持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进行了
一系列宗教改革,家庭教育被看成是保持民族传统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而受
到极大的重视。孩子需用希伯来语背诵《托拉》。教师则必须精通《托拉》,
并能讲解其内在含义。犹大会堂的出现使人们多了一个学习场所。公元前3
世纪,犹大会堂开始开办学校,招收儿童入学。公元前1 世纪,出现一些非
犹太会堂办的学校,主要向儿童教授书写字的基本技能。大一些的儿童则进
专门学校,在那里系统学习犹太宗教文献。至此,义务教育体系开始在犹太
民族中形成。第一位创立全民义务教育体系作出重要贡献的是耶路撒冷元老
院的大法官西缅·本·蔡奇。他于公元前75 年制定了一项教育计划,推行广
泛的初级教育。他颁布法令规定犹太社区必须资助公共教育,父母必须送儿
子入学。到了公元64 年,大祭司约书亚·本·加玛拉拉比重申西缅的法令,
并规定每个犹太社团都必须设立学校,供6 岁以上的儿童就学,同时规定6
岁至10 岁的儿童必须入学,在老师的监督下学习。约书亚的这一做法标志着
正规学校教育的开始。在约书亚之前,有父亲的孩子在父亲的耳提面命下学
习,而失去父亲的孤儿则得不到学习的机会。约书亚的功绩在于,他以法律
的形式规定每个社团都必须出资聘用教师,以保障所有的儿童都有受教育的
机会,从而在立法上完善了义务教育体制。这一传统以后一直为犹太人所继
承,并逐步为世界其他民族所接受,成为现代义务教育体制的先声。《塔木
德》对班级规模有具体规定:如一名教师最多只能教25 名学生。如果学生数
超过40人,则必须聘请两名教师进行教学。儿童6—10岁在小学学习, 10
岁毕业后进入律法学校, 15 岁之前一般都得在校学习。 15 岁以后,如父
母有能力支付教育费用,还可留校进一步深造。
当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犹太教经典。《密西拿》对此作出了这样的规定:
6 岁开始学习《圣经》, 10 岁起学《密西拿》, 13 岁学习犹太诫律, 15
岁学习《革马拉》。最通用的教学方法是背诵,不管是否理解先得熟记,有
所谓读101 遍要比读100 遍好的说法。教师在学生熟记后,进行逐段讲解,
有时也采用讨论的方法来巩固所学内容。
公元70 年,犹太大起义被罗马军队镇压,第二圣殿毁于一旦,然而,由
70 名犹太学者组成的元老院被保留下来,由于其职能从过去的立法机构变成
了高等学府,一种新的教育体系开始形成。祭司集团由拉比取而代之。在犹
太学者约翰兰的努力下,为保存、传播犹太思想,教育、培养犹太拉比,收
集,整理犹太典籍的教育机构——犹太学院诞生。犹太民族的传统教育模式
从此奠定。
尽管当时的犹太教育以宗教为主,但有些宗教以外的学科还是受到一定
的重视。例如,决定犹太历各节气的天文学就是一门颇受重视的学科。《塔
木德》曾规定有能力的人应该学习天文。除了天文学,还有其他一些世俗学
科包括在犹太教育体系之中。 12、13 世纪的西班牙犹太人就曾对外部世界
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许多学校都开设了诸如逻辑、语言、几何、算术、天文、
音乐等宗教以外的课程。只是后来,由于非犹太人社会对犹太人的迫害加剧,
犹太教育才逐步减少世俗内容,甚至一度出现了完全废止开设宗教以外课程
的局面。
在19 世纪犹太人获得解放时代到来之前,犹太教育体系的典型模式是:
一个教师带着一批学生,整日学习宗教课程。这样的学校被称作“和读”(意
为“房间”)。几乎所有阿什肯纳兹和塞法迪犹太社团都以这一教育模式对
儿童进行教育。虽然学生随着学业的增长,可以从一个教师手中毕业,去跟
另一位教师学习,但这样的学校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部分社团开设一
种称之为律法学校的学堂,有各种班级,但绝大部分课程都与宗教有关。有
时这些学校也开设数学、历史一类的世俗课程,但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宗教课程的内容。多数学生在这些学校中学上几年,然后便开始做
事。很少有人能一学十几年。 19 世纪犹太教育的一个重要现象是经学院大
量开办,这在东欧尤为突出。其结果是在不少地区形成了犹太律法研究中心。
在这些新开办的经学院中,开始有了正式的年级划分。学生从一个年级到另
一个年级有系统地进行学习。学校通常从十几岁的青年中招收学生,好的学
生有可能在那里学习终身,成为犹太经典的专家。开设的课程主要与《塔木
德》和口传律法有关,《圣经》和其他宗教内容主要靠学生自学。学习世俗
课程的人往往会遭谴责,或面临被革出校门的危险。
随着犹太人解放时代到来,犹太教育开始再次涉及世俗科学,像语言、
数学以及其他科学的课程纷纷开设。西欧的犹太人首先把宗教课程和世俗课
程结合起来,随后东欧的犹太学校也纷纷效仿。在犹太人被准许进入当地公
共学校学习后,犹太学校开始失去吸引力。然而,经过一段时间后,犹太人
又发现宗教教育和课程对于下一代来说还是不可缺少的,于是,和读学校和
律法学校又开始恢复。这些学校大多由犹太会堂组织教学,授课时间大多在
星期日或公共学校放学后的午后时间。每周上课的时间从2 小时到12 小时不
等。这一最早于20 世纪上半叶在西欧国家出现的教育形式现已成为标准模
式,为绝大多数犹太社区所接受。
20 世纪以前,犹太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为犹太男子服务的。从古代起,
犹太女子接受的教育就不同于犹太男子的教育。犹太女子受到的主要是伦理
道德的教育和对《圣经》的了解,有关口传律法的课程从不为女子开设。这
一局面在20 世纪终于得到改变。自1917 年美国正统犹太教学校开始系统地
为犹太女子开设《塔木德》课程以来,几乎所有的宗教学校都同时为男女开
设同样的课程,打破了在教育上男女有别的传统。
20 世纪以来,美国正统犹太教为了鼓励人们学习、研究犹太教教义,开
设了一些全日制宗教学校,在主要讲授字教课程外,也开设部分世俗课程。
这样的学校后来逐步扩大到改革派和保守派之中,今天其数量已从第二次世
界大战结束的100 所增加到了600 所。此外,传统经学院的数量也开始在以
色列和美国迅速增长。这些经学院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入校,有的是专为大
学毕业生开办的。最近出现一个现象是,许多经学院毕业生在结婚后在“科
来尔”再学上数年,以达到对犹太经典的精深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
来,世界许多大学纷纷开办犹太学系,向犹太和非犹太青年提供学习希伯来
语和其他犹太学方面知识的机会,使犹太学研究真正成为一种科学。
“宁可变卖所有的东西,也要把女儿嫁给学者;
为了娶得学者的女儿,就是丧失一切也无所谓。”
“假如父亲与教师两人同时坐牢而又只能保释
一个人出来的话,做孩子的应先保释教师。”
这些犹太格言正是犹太人尊师重教传统的真实写照。
《塔木德》中写道:“无论谁为钻研《托拉》而钻研《托拉》,均将受
到种种褒奖;不仅如此,而且整个世界都受惠于他;他被称为一个朋友,一
个可爱的人,一个爱神的人;他将变得温顺谦恭,他将变得公正,虔诚正直,
富有信仰;他将远离罪恶,接近美德;通过他,世界享有了聪慧、忠告、智
性和力量。
试想,这样一个尊重知识,视教育如敬神的民族,岂能没有超凡的智慧
呢?
□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
犹太人的超凡智慧,还来自于其另一个优良传统,那就是其自强不息的
民族性格。
在2000 年的浪迹天涯中,犹太人历尽屠戮,但他们从没有向厄运低头,
顽强地保持着其特色和民族凝聚力,并谱写出一曲曲壮丽的赞歌,这正是这
个民族的旺盛生命意识和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的明显印证。
马克思是犹太人的杰出代表,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一生中,他屡受挫折、屡遭驱逐,而且经历了饥寒交迫的生活,但他自始至
终唯心不泯,几十年如一日,最后终于取得了成功。为写《资本论》,马克
思花了整整40 年的时间,如果没有自强不息的信念和百忻不挠的毅力,别说
40 年,就是4 个月也很难坚持。在逝世前夕,马克思说:“我已经把我的全
部财产献给了革命斗争,..我对此一点也不感到懊悔。相反地,要是我重
新开始生命的历程,我仍然会这样做。”
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是三位影响世界进程的巨人,其中弗洛伊
德是最有争议,也是被误解最多的人。一方面他被奉为顶礼膜拜的偶像,一
方面他又被斥为招摇过市的骗子和色情狂,他的《梦的释义》刚出版后,几
乎无人问津,一共用了8 年时间才卖了600 本,前后只收到200 美元的稿费。
科学史上很少有像他那样的著作而遭如此厄运,而且在那段时间里他受到了
最恶毒的攻击。有人将他的理论同瑜珈术、基督教义一视同仁,还有人将它
同“招魂术、通灵术”相提并论。最使他气愤的是,许多根本不懂心理学的
人也污蔑他的理论。他说:“任何一个不懂物理学的人都不敢评价爱因斯坦
的相对论,但所有的男女老少都敢评价我的理论,不管他们是否懂心理学。”
但弗洛伊德并没有就此沉沦,他在孤立中挣扎了近10 年,又陆续发表了《日
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少女杜拉的故事》和《性学三论》三部重要著作。
最后,他的学说终于震惊世界。
罗斯柴尔德是犹太商人经商理财的代表,在发财前曾为一位公爵效命了
20 年。 20 年中,他忍受着公爵对他犹太人身份的鄙视,孜孜不倦地工作着。
最后,终于成为控制欧洲经济命脉的金融巨擘。
世界连锁店先驱卢宾,是1849 年出生于俄国的犹太人。他随父母生活在
俄国,由于很受歧视,被迫迁往英国,后又迁居纽约。当时,由于家境贫寒,
他很早就辍学,于16 岁时随淘金狂潮到了加州。但是,淘金的人太多了,根
本轮不到他这个小家伙有所收获。无奈之下,他想到了矿区需要各种生活必
需品,便开了一家小杂货店,在他兢兢业业的经营下,终于走上了连锁经营
的发迹之路。
巴拉尼年幼时患了骨结核病,因家境贫寒,无法治愈,他的膝关节永久
性僵硬。在痛苦的思索后,他立志学医,历尽艰苦,最后获得了诺贝尔生理
学及医学奖。“世界语之父”柴门霍夫,著名犹大诗人海涅、音乐家帕尔曼、
文学家戈迪默、影星达斯汀·霍夫曼等著名犹太人,无不是在艰难和厄运中
自强不息,最终取得了成功。
可见,自强不息精神是催人奋进和取得成功的法宝,无数犹太名人并不
是天生的幸运儿,但都以顽强的毅力取得了成功。
□集体精神和团结合作
犹太人也许是世界上最富于集体精神和团结合作的民族。其影响世界的
两大巨著《圣经》和《塔木德》,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俗话说:“三个臭
皮匠,顶个诸葛亮,”而犹太人的合作往往是几十人或上千人的合作,这就
使人不得不对这种集体精神大加推崇。而犹太人超凡智慧的原因之一,恐怕
与此不无关系。
也许是共同的厄运和压力的缘故吧,许多犹太人的交往往往局限于一个
很小的朋友圈子中或犹太同胞中。尽管这种圈子有时过于封闭,但仍使许多
著名的犹太人彼此颇为熟识,成为学术上的知己对手,促进相互的交流和竞
争,同时促进了共同发展。这或许又是犹太人群星璀璨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马克思、拉萨尔、伯恩斯但、卢森堡都具有犹
太血统,正是他们之间的相互合作或斗争,促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弗兰克、爱因斯但、尼尔斯·玻尔、赫兹一度曾是要好的朋友和论敌,
正是这几个犹太人推动了整个人类的科学进步。此外,西拉德、爱因斯坦、
奥本海默、特勒也曾是要好的朋友,正是这四个人的共同努力,才制造出了
世界上的原子弹和氢弹。
卡西尔是西方学术界的哲学泰斗,被誉为“符号学大师”,其成功和他
的老师另一个犹太哲学家柯亨的影响是截然分不开的。
著名犹太文学大师茨威格是弗洛伊德很要好的朋友,从其作品中不难窥
出弗洛伊德的影子来。
在经济界,犹太大亨的这种倾向就更明显了,他们的生意伙伴一般都在
犹太人中间选择。萨尔诺夫、迈耶、威廉·佩利、凯瑟琳·格雷厄姆等曾是
最要好的朋友和生意对手,彼此在友谊和竞争中发财。美国好莱坞的巨头高
德温、梅耶、派拉蒙公司等五大电影公司,都是犹太人的公司,正是这几个
犹太人之间的分分合合,垄断了整个美国好莱坞。
当然,犹太人的集体精神和团结合作的故事绝不止这些,也绝不是如此
简单,以色列独立战争期间的一次内讧对我们很有启发。
那是第一次中东战争停火期间,以色列抓紧时间扩编国防军。其时,国
防军负责人找到以色列某一派武装“伊茨尔”的领导人贝京,要求整编“伊
茨尔”。国防军领导人估计,贝京绝不会将自己亲手创造的武装拱手相送,
对于贝京这样一个野心勃勃的年轻政治家来说,交出武装就等于交出权力,
很可能就此断送自己的政治生命。但是,贝京的回答却让他大吃一惊。在贝
京的影响下,以色列其他小武装也很快加入了国防军。
有趣的是,之后贝京走私武器,运军火的轮船被国防军击沉。贝京及其
同伙被释放后,“伊茨尔”的成员怒不可遏,贝京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通
过地下广播电台声泪俱下地咒骂本一古里安是“策划”谋害他的“傻瓜、白
痴”,还夸口说,要是他愿意的话只需在“挥手之间”便能消灭本一古里安。
他警告本一古里安及其追随者,“如果我们举手反对政府,他们注定要毁灭
自己。那些不立即释放我们军官和士兵的人,注定要毁灭自己。”声明还撤
销了前不久发布的要求“伊茨尔”部队参加国防军和宣誓效忠政府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