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星条旗下的茶叶蛋

_6 方柏林(现代)
耐心
在网上经常看到飞机晚点,乘客霸占跑道、打骂空姐、拒绝改签最终耽误所有人登机之类的报道,最大的感慨是怎么都这么急躁?我听过一个笑话,说有人祷告祈求耐心,说“我缺的就是耐心,上帝啊,快赐我耐心吧,我等不及了”。飞机晚点或是延误,有时候也是没办法的事。本人比较倒霉,这种事经常遇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次航班因为我个人的心情而改变过。
五月份回国,飞机晚点很长时间,在日本转机也有延误。我匆忙要回去,次日还要去杭州参加一场签售会,说不着急那是假的。但怎么表现出来,则是在我们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我们在候机室里就等了好久。登上飞机还走不了,机长为了让大家等待不至于太焦急,不断给我们报告最新情况,说是什么零件坏了,机械师说只要零件运过来,几分钟就可以修好。修好之后,还要登记上维修日志,另外还要恰当地记录下来(properly recorded)。我不知道为什么要知道这些痛苦的细节,我们又不要去考核机械师的业绩。不过又想,如果飞机中途发现故障,那涉及的就不光是耐心的问题了。于是,所有人都把牢骚压住,没有脾气地坐在舱内,听着一遍一遍的通知,大家对视,摇头,然后继续看报纸、杂志,闭着眼睛数绵羊,或是其他一切用以分神的活动。
七月份去新奥尔良,经休斯敦转机。由于休斯敦出现风暴,我们的飞机走不了。不仅我们的飞机走不了,前面的几班飞机也走不了,有的是中午等到晚上,有的是从下午等到半夜,最后几班并作一班,大半夜一起走了。这中间几个航班的乘客都在等候,在排长队换票。甚至是航班情况变化之后又重新排队换票。我想所有人应该都很急躁,办票的柜台也只有两个人,航空公司居然都不增加人手来帮忙。但这中间,没有任何一个人跳出来争吵、发火。我看着这长长的队伍,心想美国人的耐心怎么这么好?
最后,终于要登机了,大家还一个个感谢那两个办票的人。有位老者竖着大拇指跟他们说:多谢,你们应对得很好!这位老者跟我邻座,我后来发现,他是从中午等到了晚上。想来也是,出现天气状况,或是航空公司不增派人手,这都不是那两个办票的人的责任,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连轴转一直忙个没停,可以说认真敬业,值得乘客的尊重。不能好歹不识,把气撒他们身上。后来到了休斯顿,发现延误的飞机很多,机场人满为患,不过我看到大部分人都安安静静,各做各的事。出现这种事,他们知道自己没有办法,那还不如心平气和一点。找别人撒气,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更多情况下会造成更大的耽搁。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耐心。去年我去拉斯维加斯,在中间一个机场转机。我看到一个男子十分急躁,不排队,冲到办票柜台,言语粗鲁。航空公司办票的人员,高声告诉那人:“你最好站到一边去,如果再这样下去,我会拒绝给你办票。”周围的人看着这个男子,如同看着一个异类。那人也没有办法,乖乖走开,到一边打电话去了。看当时的架势,再这样下去,估计办票人员不光是不给他办票,去叫警察都不一定。到时候周围的乘客不会有人给他说好话,因为他的粗鲁是明摆着的。
现在人权利意识都很强,对于服务的期待很高。但是我们都只是消费者,在服务的协议之内,维护消费权益那是应当的。但是一个人千万别把自己当大爷,对服务人员蛮横粗鲁。大家相互依存,谁也少不了谁。“顾客是上帝”的说法其实是极端错误的。上帝是上帝,顾客是顾客。服务的供应和消费方,更多是协议关系,服务交付不了,供应方有责任提供补偿。供应方有责任提供对方购买的服务,但是这不是无限责任,要闹到出了问题给对方下跪之类的地步。而消费者无权在人格上凌驾于他人之上,对人辱骂和不恭。我们所有人都没有粗鲁的权利。
航空公司也一样,也要对乘客多些耐心,多替他们考虑一些。这需要流程的不断改进和服务的创新和改良。五月份那一次飞机延误之后,到了成田机场,发觉转机的登机牌都已经提前打印好了,放在出口处,机场还出具了航班延误证明,以备我们回去的时候给单位、合作伙伴或者家人一个合理的交代。这种高效的流程和贴心的服务,减少了很多冲突的由头,值得其他航空公司学习。
赠人玫瑰手留香
很多美国大学生运动员缺了课,需要补学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俄克拉荷马西部某公立大学。该大学能让学生用很短的时间,修到所需的学分。不过,课程质量和学习效果引起了不少质疑。
我同样在做这一行,幸运的是,我们开设了一个网络课程短训班。这个被我们称作“新兵营”(Boot Camp)的培训班分多个单元,让老师系统地接受网络教学培训。然后,课程还要经过评估,才可以去上。我原本是个译者,现在的工作把我英汉、汉英翻译的武功全废了。不过冯骥才《神鞭》里的天津卫傻二,头上的辫子被洋人打断后,其技艺转换到了洋枪上。我有时候觉得自己也不过是换了个场合在做翻译,把传统的课程,译成在网上教授的课程而已,这一样是将原版本拆解,在新模式下实现“动态对应”的过程。
在俄克拉荷马西部那所大学面临舆论风暴时,我们领导吉姆有事写信给学校领导和校董会主席,说起远程教育的迫切性,也说到了远程教育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他说着说着就跟其他领导大夸我办的“新兵营”。吉姆一有机会,就在不同场合替我张扬。吉姆这人特别好,很多事情替别人考虑很多,他这么做对他来说再自然不过。
过去在国内高校,我注意到有什么事情,功劳首先是领导的,下属再辛劳也默默无闻。吉姆这种归功的方法让人敬佩。
当然,美国由于职能划分细致,“地皮战”(turf wars)屡见不鲜。破了大案,FBI和地方警员互抢功劳。高速公路上,“高速公路巡警”(highway patrol)和普通警察有时候也抢功劳或者扯皮。不过,在同一个单位或者部门内,上司喜欢把下属抬出来。这有个“门窗”理论:有功劳,把门开着,让别的人有机会进去;有过错,替犯错的人打开一扇窗,让他不致困死。
在出发点上,这做法似乎和抢功劳殊途同归。我在西弗吉尼亚上班的时候有个老板说过:“你们事情做得不好看,我也不好看。你们好看,我自己也好看。”(If you look bad, I look bad.If you look good, I look good.)
抢功劳(claim credit)和送功劳(give credit),在效果上却有天壤之别。做上司的把功劳往自己身上揽,显得自己厉害下属平庸,下属会充满怨气,以后不会真心卖命。反过来,把功劳归给下属,下属受到激励,工作应该更认真。下属的成就,也是上司栽培、启发、引导、激励之功——事实上这种功劳通常更显伟大。如果你是个领导,我鼓励你今天就来试试,把功劳归给下属。
这个道理我想很多人都懂得,只不过是抢是送,还看各人胸襟。有的人分明能把功劳送出去,自己也不损失,仍把它牢牢抓在手里。这不过是靠着本能而非头脑做事,这是修养问题,没有办法。
大去之周
美国大学大部分是宽进严出。读书还是颇紧张的。经常有来留学的学生反映说,在这里一个学期看的书学的东西,超过国内时的几年。国内上大学,一门课下来,很多只有期中和期末考试。而美国很多是每周甚至每节课都有测验,然后中间还有作业,有期中期末考试,甚至还有学期论文。这些任务和测评,有时候多到老师都要严重依赖课程管理系统里面的智能成绩单来统计最终分数。
期末考试之前的那一周,美国很多高校称之为“死亡周”(Dead Week)。这个说法有很多层意思:这一周很多学期论文最终期限到期,而交作业最后期限也叫“死亡线”(Deadline)。
另外,很多学生平时功课不认真。比如春季学期,不少学校有综合演出项目,如春季歌舞会(Spring Sping)。那时候不同的俱乐部为了排节目,恨不得地球都不要转动。学校有很多学生打工族,学习之余,在学校不同部门上班当实习生。一般来说,是全职员工当“工头”管理他们。但是到了综合演出这种时候,这些学生员工一个个都找不到人,以至于“工头”们都无法安排工作。
玩得痛快了,最终还要学得踏实。到了最后大考之前,自然要挑灯夜战,甚至要通宵喝咖啡或其他提神饮品备考。学校经常会在这时候提供免费咖啡和宵夜,供学生取用。这时候学生严重缺乏睡眠,一个个如同小死了一把,又如一个个幽灵,在校园徘徊,眼圈乌黑。
教授们此刻也会非常配合学生这最后的疯狂。我过去所在的一个学校,死亡周有一个传统,老师会半夜赶到学校来,去食堂给学生打饭,让复习的学生半夜吃夜宵迎考。也有搞怪式的“配合”,比如我校有老师化妆成了“僵尸”,说是要直奔学生“大脑”而去。
在死亡周期间,很多学校也会有一些减压的“死亡周”传统。很多学校在这一周会有形形色色的备考传统。越是名校,这些古怪的小传统越多。有的学校在死亡周有枕头大战。有的学校小乐队或剧团,会在这个时候进入大家都在复习的学校图书馆,演出一些轻松谐趣的节目。还有不少学校有裸奔传统,例如耶鲁大学。布朗大学在死亡周期间,会有一批学生裸体走进图书馆做多纳圈烘饼。在哈佛大学、康乃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死亡周期间有呐喊的传统,有的还特意选择在半夜的时候,打开宿舍窗户、门大喊以减压。
我做网络课程多年,常听到的一个反对网络课程的理由是网课学生缺了这些“校园体验”。我想这也应该包括开学第一周教授自编自导的那些小品,和死亡周的那些呐喊和裸奔。
闲不住的人
过去我曾经认为,“勤劳善良”太笼统,不能准确地介绍出中国人的性格。哪个国家的人不说自己勤劳善良?这话也对也不对。确实没有哪个国家的人会说自己懒惰邪恶。希拉里角逐总统候选人的时候,拿美国的productivity(生产率)大做文章,说生产率提高,说明每个人单位劳动的产量提高了,她的结论是“这说明美国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我一个中国人听了这话,不禁老泪纵横啊。当然,希拉里这么说逻辑上有漏洞,因为其他因素,如技术的革新、工具的改进,也能导致生产率的提高。但这话说明,美国人对于自己过于勤劳,不能充分享受人生,感到十分内疚。
周末去附近一州立公园玩,发现“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在休闲方面其实尤为勤快,只要天好,这些公园里到处都是露营的,野炊的。也不是有钱人才这样做,这些公园都是免费的,包括一些相关的设施,什么人都可以来使用。出去度假,有一些普通人家,是弟兄姐妹合伙,购买那种称之为“time share”的度假项目,每年交了会费,可享受一些加盟度假地提供的设施。我一同事,是父亲购买了这种time share,赠送给几个儿女,免得他们每年感恩节、圣诞节为去谁家不去谁家扯皮。
已经这样休闲的美国人还羡慕欧洲人。
这个月欧洲旅行家Rick Steves来我们学校演讲,他的一个说法是美国人工作得太累了。他说欧洲人假期就很多。他展示了一张照片,照片上一群男女划船去玩,当时是星期三下午。他不解,说大星期三下午他们心安理得跑去游览,叫勤劳善良的美国人情何以堪?法国、希腊这些国家假期多,工时短,要是压迫紧了,搞财政紧缩,人家就罢工。据说西班牙还有漫长的午休,其间什么事也不干。去过西班牙的朋友请帮忙核实。
欧洲人羡慕爪哇人。
《万灵节》中,做了一单生意就跑去休假几天的摄影师阿瑟说他小时候看过一本关于爪哇人的书,说“故事中的爪哇人每当挣到两毛五分钱的时候,就跑到棕榈树下坐着。在这些远去的殖民时代,两毛五显然够花上一阵子,因为这人要等这钱花得一分不剩的时候才回去工作”。听去过印尼的朋友介绍说,印尼的马来人确实是这样,并不崇尚无休无止的劳作。
我们中国人相对而言做得多,闲得少。有的是被生活所迫,为了生计只能这么干。曾听人说过:“女人当男人使,男人当牲口使。”已经脱离了生计压力的人,却也闲不下来。这中间有诸多原因,比如过于物质化,从物质积累中寻找安全感,觉得不断积累财富才能平安,“小富即安”是一种指责。在我们的语汇里,“大忙人”似乎是一种表扬。其实真正值得羡慕的,是有休闲这种奢侈的人,包括那些未必有钱,但能不为贪欲所缚,能减少可有可无之需,把时间腾出来去生活,并能心安理得的人。闲云野鹤的旧式士大夫,也不知今日是否还有?其实,我们步子慢一点,悠着点,很多社会问题会迎刃而解。大家都少工作一些,多去休息,一来拉动内需,二来把同样的活,让更多的人做,也能解决不少就业问题。
但愿这样的说法,能缓解您放下别的事情来看本书的内疚。
凑份子的蜜月
小时候,看婚丧嫁娶送礼,常有送重的,比如同时收到三四个脸盆、五六个水瓶、七八条被单,后来一个一个又一个,送入小店全不见。再往后,货币代替实物,大家直接送钱送红包。这都是人情。在含蓄的中国,这人情,大家心里清楚,嘴上不说,羞答答的玫瑰悄悄地开,就好比汉语本身一样——大家知道,汉语里有“因为……所以……”这种词语,也不是总是使用,有时候前后文一连,这种关系就给暗示出来了。这是一种隐性的逻辑关系,但是美国这里常把隐形的、潜藏的东西给显性化,甚至从中找到商机。比如我们说了多年的社会“关系”,以至于“guanxi”都成了一个英语单词,但是我们看到还是扎克伯格率先把这种关系,做成了叫“社交网络”的脸书,现在也上市了。
美国人在婚丧嫁娶、添丁添口的时候,也有这些人情来往。不过我发现也是给做“显”了。我这个月参加了一次葬礼。这种葬礼,你去礼拜堂或者灵堂的时候,要登记一下姓名。你当然可以送些鲜花到墓地,但越来越多的家庭,是给你发信,让你以纪念死者的名义,把买鲜花的钱,捐给某个慈善组织。这些慈善机构通常在网上都有商务网站,你去输入一下信用卡号码和数额即可。太方便了。
如果是生孩子了,孩子出生之前会做一次baby shower。孩子还没出生,怎么就洗澡了呢?这个shower,是专门用来收礼的,指的是“礼物”如莲蓬头喷水一样灌下来。通常在这种庆祝会之前,小夫妇会去某个商店,拿着扫描器,看中想要的东西,比如大宝牌二号纸尿布三包、奶瓶一个、奶嘴若干等等,然后系统就为其生成了baby shower registry名单。亲朋好友,到了商店,查找这对夫妇的名字,打印名单,然后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交情深浅等,按图索骥去买他们所需的物品,到了baby shower的时候带过来。这个办法真的很好,一点浪费都没有,另外由于大家能力不一,有的人买贵的,有的人买便宜的,大家压力都不大。婚礼也是这样,小夫妇常常在某个商店或者网站上登记自己的wedding registry,大家按照他们的需求去买好了。有的是买好了,商家给你邮寄过去。
大部分这种人情交易,现在都在网络上实现。我今天收到一个同事的婚前庆祝会(wedding shower),上面说小夫妻要去加州某地度蜜月。好家伙,我看这蜜月,是大家出钱让他们度了。小的项目,比如早餐,去某地租自行车,坐游轮,门票等,不过二三十元,大家单个都可以支付。而机票、酒店这些大头的费用,他们给拆成了小份。比如机票大约一千元,他们分成二十份,每人可以送他们五十元。这家网站,叫“蜜月基金”(honeyfund)。
各位有无感到生不逢时?早早把婚结了,电子商务还没出现,还没这些花样。还没结婚的呢?亲,你也去淘宝登记一下吧,假如你微博上一万个粉丝,大家一人出个几块钱,没准把你俩给整到天涯海角三亚三沙。或者呢,你家客厅的灯泡,大家友情赞助一下。让这些友情的小小微光,凑到一起,温暖你的生活——这场景,不由得让我差点要去抒情了。
优秀不是突击
而今房市低迷,很多人的房子放在市场上,过了年把还卖不出去。我们的邻居,房子挂牌二十一天就卖了出去,而且是按照她的要价卖出,一分钱没少,这简直是个小小的奇迹。到底是怎么回事?不排除有人见贤思齐孟母三迁,迫不及待要成为我的邻居,也可能是邻居运气好。但是俗话说得好:你越是刻苦,你的运气就越好。
这位邻居是一个单亲的母亲,带着一儿一女生活。儿子高中没上完,就结婚了,生了个孩子。说美国青年的独立真不是虚的,看一家三口住在家里,这位母亲就把他们全部赶了出去,让他们自己去住,只是偶尔让其回来探望一番。这样反倒减少了很多矛盾。中国人常说三代同堂何等福气,个中滋味,只有置身其中才知道。我越来越能接受美国人这种亲兄弟明算账的关系。不要说这样没有人情味,其实这样才有人情味,因为这是让人去独立经营各自的生活,留出各自的生活空间和隐私,界限明确才能进退有度,来往自如。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扯不清。关系铁的时候说你的我的分什么彼此,一翻脸,恩怨与亏欠,利害与得失,什么问题都会扯出来。何不学习一下,先小人后君子,让好篱笆促成好邻居。巴以冲突,印巴冲突,北纬38度线,世界上大部分战事,都和界限不清有关。
儿子一家三口被轰出去后,邻居和她的女儿一起住。她的女儿在上高中。这种年纪的小孩,一般事情比较多。三年前我刚来的时候,邻居就说:不好意思,我们家两个Teenagers,以后要是吵着闹着你们了,尽管告诉我。后来我发现这两个人根本没给我们添任何乱子。邻居的女儿还给我们看过一段时间的小孩。邻居自己跑出去度假的时候,特意过来,把自己的电话邮件丢下,说要是我们看到小孩太闹,人太多,立刻打电话与她联系。我后来想,这也是一种负责的行为,是怕自己一走,两个小孩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开晚会扰邻。这么提前跟我警告一下,不让我们遇到了这种情况感到吃惊,继而强烈反弹。顺便说一句,在美国居住,如果你预先知道家里要请客,会比较吵闹,最好提前跟邻居打个招呼,免得什么也不说,让人大吃一惊继而怒火中烧抄起电话就拨911。
由于邻居平时对邻里相处很敏感,她和邻里关系都很好。人们买房的时候,四周去打听,大家都会说她的好话。别看表面上是远其亲,近其邻,匪夷所思,实际上这样才算“拎得清”。对自己的儿子,该放手的时候及时放手,让其自己出去住,不让其破坏家庭氛围,让每个人有自己的生活,对自己负责,从长远来看,是一种帮助。
这位单亲的母亲十分能干,我经常下班回家的时候看到她在拾掇草地,浇水。她的家里始终绿草如茵,门口的花圃里,始终开着各个季节的鲜花。一旦换季,以前的花死了,她立刻就换上新的花草。她在砖厂工作,所以还批发了一些砖块回来,自己修了个游泳池。我有几次去借东西,无意中走进她的家,发觉家里也干干净净,一丝不苟,就这样她还经常抱歉,说乱,我四周一看,没看到乱在哪里,看来是她对自己的要求过高,就这样她还说乱。从我们这种文化里走出来的,比较好面子,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很多中国家庭对自己的环境比较马虎,不把自己和环境的相处当回事,往往是在有客人到来之前,才使劲去打扫。而屋子往往是越收拾越容易收拾,越不收拾越不容易收拾。平时不扫一屋,到时候莫说扫天下,回来扫这一屋都难。
房子已经卖掉,很快就要搬走。但有意思的是,每天我看她照样到时间就浇水,到时间就割草,收拾得干干净净,不因为马上有别的人要接手就撒手不管。曾经看到一本书,叫《优秀是一种习惯》,书名的这个说法我完全能认同。优秀不是突击,而是习惯。隔壁这个邻居能把她的环境维持成这样,不是要卖房的时候才想起来拾掇,而是平时就一直保持着整饬有序的习惯,不论何时有人来看房,她家都保持在最佳的状态。她在一个砖厂上班,还是个单亲妈妈,生活压力一样很大,能把家里维持成这个样子,可见生活的艺术和物质条件关系不大,和我们对生活的认知关系更大。
“不方便”的真相
学校交换学生去亚太留学,行前有时候会让我们去讲述中国生活常识。记得有一年,我建议上厕所的时候要带纸巾。美国所有厕所都有纸巾,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学生根本没有带纸的习惯。如果不说,他们还以为全世界都这样。这个建议后来就不用讲了。去过的学生回来,一传十,十传百,都知道了这个不太方便的真相。后来听国际学生办公室的同事介绍说,有一年有位家长行前给孩子打包,一半的行李是卫生纸。这个或许有些极端,不过我们提前警告,还算与人方便,否则任由对方遇事吃惊,印象可能更糟。
中国“方便”的事情有时候变得很不方便。“人有三急”,非头脑所能控制,急来能不能及时找到厕所都难说,更别说要自带卫生纸。听国内来的朋友说,去大商场购物,提前都得少喝点水,免得到时候急了没办法。早些年,麦当劳肯德基是肯与人方便的,听说现在也只让顾客去,厕所附近都有保安把守。很多人只看到母亲带孩子急了在外方便,痛陈其素质低下。只不过公厕少、如厕难,都催生出了“如厕地图”,怎么就还没人去解决呢?
这种小事,其实也是民生的大事。近来广州、北京等地,因“男女厕位不等”之故,一些女性开始“占领男厕”。这和占领华尔街一回事,反正二者都是藏污纳垢之地。有人说这是行为艺术。说这种话的人,最好先把自己关起来,要上厕所的时候,憋上半个小时,再来说说这个问题究竟是归行为艺术管,还是归生理卫生管。男厕所前门可罗雀,女厕所前排起长队,肯定是不合理的。不合理就要去改。
这个问题上给女同胞一点方便,我举双手赞成。男厕所建小一点,女厕所建大一点,没什么不好。不过这问题单纯指责男性等于对空放枪,无济于事。不是所有男人都变态,故意要借此事折腾女人。若不是有人发声,很多男性根本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存在。还有,厕所其实到处都有,只是不肯与人方便的人多了,这种小事也便成了难题。有没有办法打开这“方便”之门呢?
在美国,上厕所真是方便,大部分商家厕所可供使用。几乎所有加油站都有厕所。去的时候,我们会问一下:我可以用你的厕所吗?但大部分情况下,这只是客套,几乎没有人会拒绝。此外,连残疾人如厕都便利得很,所有厕所都有残疾人专位。
在不少州,甚至有法律规定商家不得禁止他人如厕,尤其是有特殊疾病的人群。这样的法律,叫《厕所准入法》(Restroom Access Act)。此法又称《艾丽法》(Ally’s Law),是以女孩艾丽命名的。艾丽患有肠道疾病,十四岁那年,和妈妈一起在芝加哥外一商场购物,忽然要上厕所,但是附近的厕所是“员工专用”,艾丽和妈妈请求使用。孰料值班人员不通人情,公事公办,不让使用。正恳求着,艾丽的身体扛不住了,结果可想而知。
这个尴尬局面,让小艾丽和妈妈发誓,这种事情以后不会再发生在她们身上,也不会发生在其他任何人身上。她们开始找所在州的女议员,女议员同意草拟专门的法律,要求商家不得拒绝小艾丽这种情况的人使用其员工厕所。该法律提案在州议会全票通过。艾丽继续游说,后来其他十几个州也通过了同样的法律。在更多的州,类似法案正在审议之中,估计通过的会很多。这种法律,通过了大家都不用作多大牺牲,何不行个方便?但是需要有艾丽这样的人,能想到去推动法律来解决问题。
方便不便的问题,为难了群众(尤其是女同胞)多年,受艾丽的启发,我想这个问题,能否请人大代表提交相关提案,通过法律手段审议呢?
优等性别
给一杂志编辑Randy写信,称其“某某女士”(Ms.),连续几次,居然都没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
我所抄送的另外一位编辑真是女士,后来忍不住发信过来,委婉地说:“你把Randy说成更好的性别,他可能受宠若惊。不过这里只是友情提醒一下,他不幸归属男性这个性别。”她纠正了我的错误,也把我的尴尬,巧妙地化解了。英文中有时候把女性说成是the gentle sex,the fairer sex,the better sex。男性一般不与之争,任其臭美。就好像广告上说老年人“六十岁以上”,有时候他们不说“60 years and older”,而说“60 years and better”一样,年轻人不管,知道不过是一群老顽童在自欺欺人。
Randy这个名字我周围人中间没有,对我来说是陌生的,我不知不觉将其和以前认识的一个叫Sandy的人混淆了,后者是女性。
一调查,发现美国人名字中比较“中性”的词(Dual gender names)还是不少的,比如Eddy,可男可女。男女Eddy,我都认识一个,有时候打电话还会搞错。很多名字是父母先选好,等着孩子出生后再给的,有的是不愿意先知道性别,所以取个中性名字,比如:Jessie,Casey,Riley,Peyton,Sidney,Jamie,Ariel,Skylar,Eliott,Sawyer,Cameron,Micah,Logan等。还有一些名字,男女皆可,只是拼写有所差异,比如男的叫Paul,女的叫Paula。还有一些父母,不知怎么想的,给家里的男孩取了女孩名字。很多孔武有力的牛仔,居然是女孩名字。真要遇到西部片那种举枪互射的阵势,对方叫一声:动手吧,Nancy boy!还真不知是被打死,还是气死?牛仔的女性化名字,安妮·普鲁在小说里介绍过。可能是一家阳刚,需要取个女孩名字,压上一压吧。
进入汉语的口岸之后,这些模糊的名字,就要重新申报了。男Bergman是伯格曼,女Bergman是褒曼。男Jessie是杰西,女Jessie是杰茜。男Monroe是门罗,女Monroe是梦露。你看我们翻译多好,把串掉的性别串回来,让其各从其类,秩序井然。只不过我一直不知道Vanderbilt家族的人怎么办,我只有一种对付的办法:范德彪。
以后不敢肯定的,先得去问问人,上网查一下。偶尔弄错,他人可以原谅。不过也有一些人会耿耿于怀。我刚到学校来的时候,有一次根据名字(多为女性用)望文生义,把一老同事误当作女性。他电邮里也没给我澄清。但是后来做事,挑刺最多的也就是他,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当初的事,他对我印象不好。
不过他对奥巴马、iPad、最新版的Outlook、身上长斑点的狗,甚至我们这里的雷霆队,印象也一样不好。或许,是一个不幸归属非优等性别的人,到了六十岁或更好的年龄之后,好多事情看不开,成了凡事都看不顺眼的乖戾老者吧。
草婚
晚上我在后院打扫卫生,余下三个人去散步。回来的时候,“腐败分子”告诉我,路上遇到附近一邻居,邻居说不搬家了。
我问为什么不搬家了。
她说那邻居和男朋友闹崩了,不结婚了。
“腐败分子”说你看我们老两口儿,吵了十几年,也还拴在一起,老美倒是好,说结婚就结婚,说离婚就离婚,一点都不带凑合的。
我倒没想到这个,我在想车库里还有半瓶农药怎么办。
大约一个多星期前,我出门,邻居告诉我,她要卖房子了。
我说好好的卖房子干什么。
她说不够住啊。
我问怎么不够住呢?
她说她要结婚了。
我正要说恭喜你啊,但说时迟那时快,我想起了初中英语老师说的一番话来。女人结婚,你说恭喜你,就是骂人家嫁不出去,用流行的话来讲,就是说人家剩女。何况邻居孩子都快上大学了。所以我嘴巴张了半天,不知道说什么好,最后我说:“哦。”
想了想这个表态也不大好,于是又补充说:“好事啊!那个幸运的家伙是谁?”
她说对方也有两个孩子,上初中。婚后,两家并作一家,三口人变成六口人,双方都准备把房子卖掉,买个更大的房子。由于要卖房子,她把屋子前面的草坪弄得漂漂亮亮的。
我家草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被美国人当成毒草的东西,如蒲公英,我们中国人觉得很好看的。反倒是这百慕大草,在我看来像是“野草”,所以按照美国的标准,我的草坪惨不忍睹。当然,他们喜欢一片绿荫,我个人喜欢姹紫嫣红,观念不同不相与谋。另外我天天写这些博客,日理万机,哪里有空收拾什么草坪,顶多是象征性地出去拔一拔所谓的野草。所以我就跟她说,红花再好也要绿叶相称,我这草坪这么悲壮,把你草坪一衬托,顿时鹤立鸡群,你这房子,说卖就卖了。
她说不然,俄克拉荷马风大,风一吹,我家草籽就会飘到她精心收拾的草坪上,买房的人如果看到小区这种草坪,就不买房子了,所以最好我也给弄一下。
我说那是当然,不能耽误您婚姻大事。我们邻居是很好的邻居,所以本着睦邻友好的精神,为了中美两国千秋万代的友谊,我立刻跑家得宝商场,买杀野草的药,狂喷一气。可惜我那水管长期不用,豁了一口子,我一接上那喷药的瓶子,水一打开,药水向四面八方乱喷,首先喷了我一头一身,我自己差点没给毒死,狼狈不堪。
但我家草坪不大,狠狠喷了几遍还没喷完,剩下半瓶准备过几天再喷一次,可是计划不如变化快,这下好,她婚又不结了!
冰婚
我在俄克拉荷马的时候,被冰雹袭击多次,屋顶两次更换维修。本以为到了德州,就万事大吉了。不过我到德州后,听到几个说法。
第一个说法是,Don’t mess with Texas Women.不要惹毛了德州女子。小区一女,刚搬来半年不到,丈夫换到不知是第几任了,最近又有新人上任。吾家小狗,极富正义感,十分不满新丈夫替代老邻居。老丈夫来,它趴在地上,假寐。每次新丈夫到他家门口,小狗必狂吠。我不知如何告诉它,有空管这事,不如去拿耗子。这女子小小的个子,硬是征服了半个排的男子,想踢谁出去就踢谁出去,就好比一王牌守门员似的。这是后话,以后再说。
第二个说法是,Everything is bigger in Texas.德克萨斯什么都大一号。我这话没有别的意思。我纯粹在说天气,呵呵。且说两周之前,我在家坐着,minding my own business,忽闻窗外巨响。不知道是哪一个讨债鬼,隔墙砸砖头。我没在意,回头继续上网。突然乒乒乓乓声纷纷响起,一看外头下冰雹。好家伙,冰雹比网球还大。我长这么大,就没见过天上这么密集地在朝我们家砸石头。巨响声此起彼伏。好像进入了流星雨阵。果然,德克萨斯什么都大一号,包括冰雹。
冰雹持续了好久,奇迹一般的是,我家玻璃居然一块没碎。可是垃圾桶被砸了个大洞,一盏灯被砸断。下冰雹的时候也有风。奇葩的是,我一只皮鞋不见了。我一共只有一双皮鞋,球鞋被狗咬了。现在我只能穿拖鞋。我想你要是两只一起给刮走倒好了。剩下一只我怎么办?我于是给扔垃圾桶里了。可是过了几天,另外一只又从一个角落里出现了。于是我又从垃圾桶里给捞出来,让其速配成功。不要介意一个穿脏皮鞋的中年男。《莫斯科不相信眼泪》里的男主角一开始就是以脏鞋出场,结局十分完美。
冰雹停住,我带着小狗去小区视察,看到在这三十分钟内很多车被大自然改装成了敞篷车。很多人的窗户给砸得稀巴烂。我看到有的人家屋顶,已经给砸出了洞。我看到有彪悍的德州女,亲自站在屋顶用塑料布遮挡可能会漏雨的地方。后来我们也让保险公司来看我们屋顶,发现也被砸坏了,需要更换。这是我到美国后第三次茅屋为秋风所破。我应该去买彩票了。
不过有保险,没有关系,保险公司都会赔的。来给我们修屋顶的老者说,这次冰雹一下,本地屋顶公司的生意可以做两年。修屋顶的要排队。屋顶是一个房子最重要的投资之一,一般人都不敢找外地人做,怕修得乱七八糟最后跑路,那就惨了。但是到了这种时候,一般外地修屋顶的公司会闻风而至,有的找个当地人合作,冒充本地公司。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小区修屋顶的公司卡车来来往往,如过江之鲫。我们小城这几天创下了世界纪录:每平方英里之内修屋顶公司最多的城市。这种灾难,也很能刺激本地经济发展。等你这一轮屋顶全修完了,下一轮冰雹估计又砸过来了。
遇到这种天灾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修车的,装玻璃的,修屋顶的,全像中了彩一样振奋。我那几天车在维修厂修,本来要一周之后才能拿,但是老板提前两三天就打电话说修好了,因为他得赶紧修完腾地方修别人被冰雹砸的车。很多人的车子被砸得像上了战场一般。不仅玻璃全碎,车身上还全是坑坑洼洼。
处在灾难区的人,对此已经见多不怪。我夫人以前有一同事,女,即将结婚。美国婚礼女方出钱的很多。该女没什么钱。那时候正是冰雹季节。她每天把车停外面,等着冰雹来砸。一砸,保险公司就赔钱。赔了钱,她也不去修那破车,反正也不值几个钱。严格地说,这么做不妥,可是人家估计是要急用钱结婚,铤而走险了。
伊等啊等,等啊等,终于,俄克拉荷马的天空,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她车砸了。她修成正果,把婚事办了。听了她的故事,我终于明白什么叫“破窗效应”了。
闯黄灯
2013年初,一则“闯黄灯”要扣分的新法规,在网上引发了一场争议。几年前我在美国这里,自己遇到过一次闯黄灯的情形。
那是有一年的新年夜,我们去小镇中心观灯。回来后,到了左转的车道,遇到了黄灯,但是后面跟着一警车。黄灯转红灯,间隔时间不长,我该怎么办?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白痴》中,描述了人在紧急关头,一秒能掰成四分之一秒这么小的单位来用。“临死前这真正的几秒钟,很少有人晕厥!相反,头脑十分活跃地运行着,工作着……像一台开足马力的机器。”(荣如德译《白痴》)
遇到一个警察倒不至于这么紧张,不过那一刻脑子也是飞快在转。我在想是不是应该停下。但又看这大年夜的四周车子甚多,对方会不会责怪我阻碍交通?于是踩了油门拐了过去。刚一拐弯,后面那警车灯就闪了起来。
我在路边停下。警察下车,过来问我知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我说不知道,刚才是黄灯,不是红灯。
警察说,没错,但是你可以选择停下。我看到你刹车灯亮了一下,你踩了一下刹车,然后你又开了过去,说明你知道你可以停下来,但你还是选择了前进。
这哥们儿有意思,通过我的刹车灯分析我的心理,说起来一套一套的,不知道以前是不是学心理学的。我当时有些不服气,心想这个逻辑能不能说得通?要是有人在路上看美女一眼(当然,这不是说我,欢迎大家对号入座),这人各种人体器官都有,犯罪条件充分,那算不算强奸呢?
我说人这么多,我怕你以“妨碍交通”来治我。
他拿走我的驾照,问了下我的单位,然后回到自己的车子里,出来给了我一张警告单而不是罚单。从此之后,快到路口,我都开慢些,遇到黄灯宁可等等。警察没理由因我们的保守式驾驶来治罪。我在纽约有个同学,说即便是黄灯变绿灯了,他也要两边看看。他说谁知道,没准就有个急性子追黄灯尾,从侧面开过来,正好撞上。
我后来想想,觉得警察说得颇有道理。驾驶过程中,遵守非绿即红的铁规则自然重要,但是更为关键的,还是我们脑子里的判断。黄转红的一念间,等一下没太大损失;冲一下,若有错误,可就人命关天了,这需要我们根据当时的路况准确判断。那警察有他一念间的判断。他也有他的黄灯,是给我罚单,还是警告,最终他选择了摆事实讲道理,给我上了很有警醒意义的一课。
如何少吃罚单
每次回国坐别人的车,我就自觉系上安全带。驾驶者常说这儿没事,不用系,警察不来抓的。说得我很不好意思,仿佛侮辱了他人的驾驶水平。系安全带不是给警察看的,而是为着自己的安全。系上不费什么事,不系,出了事损失就大了,建议大家接受这一“束缚”。
在美国,我开车很规矩。即便这样,还被警察拦过多次,多半时候被警告。有一回,我在三天之内,吃过两张超速罚单。头一次是在高速公路上,上了超速的车道,边上车子都不减速让我,我回不到慢速车道上,恰巧又在聊天,不知不觉忘了车速,于是被罚。两天之后,遇到学校开学,我忙了一天,极其疲惫,不知不觉大意了。那时碰巧在富人区,车辆限速从每小时四十五英里减到了四十英里——可能富人的命更值钱,也可能是罚附近富人更过瘾。总之,我没有注意到限速的小变化,又超了。
不过这两次警察看我为人本分,不像作奸犯科之徒,还把我的罚单下调,只交罚款,但不进入记录。从此之后,我每次开车都严格按照限速开。这是我回答本文标题的唯一正确答案:减少罚单的唯一办法是照规矩来,别去违章。很多美国人,一辈子除了停车,什么罚单都不吃,就因为每一次都守规则,从来不侥幸。钻空子的人早晚会被抓住。
罚还是不罚,罚多少,尺度由警察把握。据一些卸任警察介绍,抓到后不要抵赖,否则警察火气很大,好像你在指责他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问清情况后承认错误,如果警察心情好,还能放你一马。
今天我又从新闻上看到一纽约警察现身说法。他说警察也是人,他们最担心司机铤而走险,拿武器出来,威胁其人身安全。被警车盯上后,最好停了车,把手放在他看得见的地方,比如方向盘的顶部,免得他以为你会掏枪。这么做,警察情绪会放松起来,接着放人也未可知。
这位警察还说,如传说中讲的那样,美女露点大腿、乳沟,很多警察会被麻痹,放她们一马。怪不得车展上的香车之前,美女们总是那么的暴露。可怜我们男的,什么货也没有,要是东施效颦来露大腿、乳沟,会被当成变态狂现场逮捕。
不过,男人有男人的办法。网上有一哥们儿说他有次跟老婆一起开车,超速被拦住。他下了车,跟警察说他老婆一直在边上唠叨、咒骂,他疲劳至极,加速了自己都不知道。警察放他回去之后,他大喜,跟老婆说自己如何脱险。他老婆不满丈夫拿自己当借口,冲他咆哮起来。
这时,刚才的警察从快车道开过来,摇下了车窗看着他。不知道这警察是不是欲擒故纵,看他是不是说实话。哥们儿不慌不忙,指了指表情丰富地在河东狮吼的老婆,警察冲他一笑,摇了摇头,油门一踩,加速走了。走时那警察一定在想:可怜的家伙,够不容易了,还开他罚单,那我还是人吗?
俄克拉荷马的雷锋班
教会礼拜结束之后,有一段时间叫“家庭时光”(Family Time)。基督教的教会,有时候有些“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豪情,把成员视作一家人。当然一家人之间,有磕磕碰碰,也有其乐融融。“家庭时光”就属于其乐融融的时候。
“家庭时光”的内容比较丰富,这通常是我听得最聚精会神的时候。发言的人,有的说自己的老伴生日到了,有的说自己的女儿被选上学校乐队了,有的小孩说她快当大姐姐了(告知大家她妈怀孕的消息),还有小孩说自己掉一颗牙齿了,甚至说自己快要去加勒比海度假了。总之,包罗万象,无奇不有。教会除了礼拜之外,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场所。对很多人来说,这甚至是唯一的场所,所以很多人利用这个时间,向“大家庭”介绍各自小家庭的新闻。
今日“家庭时光”中间,有一位老者站了起来,说他叫莱瑞,过去来过我们教会,但是已经好久没来了,主要是身体原因。两年前,他毫无征兆地突发心脏病。本以为离开了教会,就不会有人再来理睬他。谁知道不断有人去医院探望,不断有人给他寄卡片,不断有人为他祷告,他的心脏病后来痊愈了。大家正要鼓掌,他又说:等等,我还没说完。他说,心脏病康复之后,他兴致勃勃地开始修建自己的谷仓,倒霉得很,又从梯子上摔下来,把脚踝骨摔断了。隔壁邻居马克,也是我们教会的一个成员,看到他这状况,说我找几个人来帮你给修完。于是教会一伙男子,抽了几个星期六时间,一起把他的谷仓修了起来。他一一报这些人的名字,报着报着就控制不住哽咽起来。
不久,又有一位老者站起来,说巧了,他家篱笆也是这伙人帮着修起来的,所以一并表示感谢。我这才发现,这是一个利用周末时间帮人的团体,其中包括我的老板,学校负责IT的副校长。记得前年下大雪的时候也有人说过,他正发愁怎么出门,约翰就用皮卡拉着自己的吹雪机过来,把他门前雪给吹走了。
3月5日是“雷锋日”。不过在教会里,这样的“活雷锋”比比皆是。有很多干的还不是去火车站扫地这种小事,而是给人修篱笆、搬家这种粗活重活。以前在田纳西有个何姓先生,几乎所有中国人家搬家他都跑去帮忙,说是当锻炼身体。几十年下来,这些好事做了都不知有几火车。不过多半情况下,这些人只不过是默默在做,知道的人也不是很多。能这么做,终归是因大家觉得同心合一,互为肢体,如此才可患难与共,相互扶持。只要人们对自己要做的事情能赋予意义,“活雷锋”到处都是。倘若只是走形式,那么当四月的清风降临大地的时候,“雷锋们”就随风而逝了,直到下一年的三月。
给贝蒂小姐开车
有位美国译者曾经跟我哀叹,美国黑人性格里有一种非常独特且可敬的特质,可惜慢慢被漂白了。美国南方黑人,在美国很多文艺作品中,以被压迫、受欺凌,但坚韧、善良、虔诚的形象出现。凯瑟琳·斯多科特(Kathryn Stockett)所著的小说《相助》(The Help),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里,让摇摇欲坠、关系崩溃的康普生家族得以维系下去的,也是他们家的黑人厨子迪尔西。白人、黑人之间,跨越种族的分歧,友善和相助,也展现了人之为人的伟大一面。
1989年,美国出产了一部电影《给黛西小姐开车》(Driving Miss Daisy)。黛西小姐是住在美国南方的犹太寡妇,儿子雇了黑人霍克(摩根·弗里曼饰演)给她当司机。喜欢独立自主的黛西开始百般不愿,霍克最终赢得了她的信任和友谊。此片以它的温情和良善,感染了很多人,也赢得了四项奥斯卡大奖。
最近我从校报上看到一个真人版故事。不是黑人司机给一个白人开车,而是一群学生给一个黑人开车。这些学生多为白人,家境良好。而贝蒂是一个失助的老年黑人。
贝蒂在学校食堂甜品柜台上班。食堂食物常有变化,意大利餐、墨西哥餐、中餐,味道好坏不一。据校报上略带戏谑的报道,食堂也有三不变:一不变是高中学生来校参观的时候食堂伙食一定变好(估计这样更吸引学生报考我们学校),二不变是负责刷卡的路易丝会把带食物出去的学生叫住(食堂是自助式餐厅),三不变是贝蒂每天准会按时出现在甜品部橱窗后面。
贝蒂上了年纪,无儿无女,腿脚不便。过去她在麦当劳上班,负责汽车餐厅部(Drive-through)收银。有一天,我们学校的一个学生去就餐,和她认识,带她去上她所去的教会。贝蒂在此受洗,成为基督徒。这个学生还介绍她到我们学校食堂上班。学校食堂安排她在甜品部,每天上午十点来上班,下午两点离开。她不能开车,于是女学生每天开车接送她。
后来这个学生毕业了,离开了这座城市。走之前,她让自己的一群朋友承诺继续接送。但大家有时间上的各种冲突,未必都能衔接上。此事被学校的老师杰夫·迈克米伦和学生处主任尼尔·阿特得知后,广而告之,鼓励学生接送贝蒂小姐。学生们得知,十分热心,开始了“给贝蒂小姐开车”的义务活动。这爱心接力不是昙花一现的善心爆发,而是细水长流的长期帮忙。大家天天接送,持续了两三年。
贝蒂小姐和学生们关系很好,称来食堂就餐的学生为“我的孩子们”。来接送她的孩子们,也不把接送当成一种负担。有个帮忙的学生在校报采访中说:“我发现贝蒂小姐是个很值得结交的朋友,给她开开车,有机会和她多多相处,也很不错。”很多人帮忙,以恩人自居,姿态居高临下,总觉得对方应该感恩戴德。我校年轻人觉得此事可乐之好之,心态阳光。故写此一文,让佳话传扬开来。
一生在眼前闪过
这几年美国大规模暴力事件频发。发生地偏偏都是些平时貌似安全的地方。2012年7月20日,科罗拉多州丹佛市《蝙蝠侠3》首映礼现场,犯罪嫌疑人詹姆斯·霍尔姆用多种武器,向观众扫射,造成十二人死亡,五十九人受伤。12月14日,康涅狄格新城小镇发生震惊世界的校园枪击案,造成二十名儿童和八个大人(包括凶手及其母亲)死亡。
美国媒体在掘地三尺找这些悲剧事件的成因。有电台约请研究大规模凶杀案的专家讨论。专家说,事后大家都可以做诸葛亮,看出凶手的异常。不过在此之前,并没有办法据此规律,去监视类似的人。很多表现出同样特征的人,最终什么坏事也不做。而平时一些看上去好好的人,不知什么时候会突然崩溃,大开杀戒。凶手的动机不一,防不胜防。
遇到了这种事如何去应对,则是各人自己的选择。康涅狄格校园枪击案中,学校校长道茵·霍克斯普郎、校心理医生玛什·舍拉克,案发时选择冲出去与枪手对抗而保护学生,结果不幸殉职。二十七岁的老师维多利亚·索托,用身体挡住子弹,保护班上的学生。这些人,让人看到了普通教育者的勇气和大爱。
最近我有幸听到了俄克拉荷马城大爆炸幸存者艾米·佩蒂口述的幸存经历和她后来的选择。
俄克拉荷马城联邦大楼爆炸的时候,佩蒂在一家联邦信贷机构上班。爆炸发生时,她正在和一个同事说话,突然一声巨响。整个大楼的一侧、楼体三分之一体积被炸飞。佩蒂掉落了三层楼,埋在一堆瓦砾之下。她听到有人在喊:“耶稣救我,耶稣救我。”后来她发现是自己在喊。
过了好久,消防和救护人员循着声音,找到了她所在的地方,拉住了她的手。她以为对方会喊“一二三”,就把她给拉出来。但是身体压在瓦砾下,根本没那么容易救出。不巧这中间又有一个消防队员在喊:“还有一颗炸弹,所有人员撤离。”事情发生时,没有人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一时间草木皆兵,出现了个公文包大家也以为里面藏着炸弹。
那位消防队员没法一下子把她救出,只得遵命撤离。撤离前,佩蒂让他带话给她丈夫,说她爱他。
佩蒂一个人困在下面,什么也不能做。在那漫长的四五十分钟,她开始祷告。她不知道自己能否获救,但她突然觉得很平安,觉得一切都会好的,哪怕不能被救出去。她想“炸弹”随时可能爆炸,在那仅存的短短一段时间,她说自己的一生一幕幕在眼前闪过。
她想起了自己在高中的失败,大学的退学,和生活里的种种马虎和放弃。“如果让我活着出去,我不会接着这么过。”
经过六七小时的营救后,她活着出来了。
佩蒂所在单位的三十三个人,爆炸中死了十八个。佩蒂在重建中担负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她现在是该机构的首席运营官和副总裁。她的机构每年都赞助大爆炸纪念馆的作文竞赛项目。今年我女儿也是获奖者之一,所以我跟着见到了她,听到了她感人的描述。
佩蒂说,获救后,她完成了以前放弃的大学学习,接着拿了硕士学位。爆炸前她是个大胖子,幸存后她开始减肥,减掉了两百磅。她开始跑马拉松——虽然跑得很慢,但总能全程跑完。她还开始去俄克拉荷马城大爆炸纪念馆做义工,给访客尤其是青少年讲述她的幸存故事和她的人生抉择。她成了俄克拉荷马州的励志姐。
“人生无常,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被压在一堆瓦砾下,学业的困难、财务的重担、失败的婚姻,很多事情我们会不幸遇上,不过如何去应对,却是我们的选择。”这位如今苗条、健康、成功,且充满爱心的幸存者说。
银行家和赞美诗
我们这里是小地方,平日静悄悄,圣诞快到了,这里热而不闹: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各样社区演出多如牛毛。每天我们都可以去听音乐会或看演出。很多以前没听说过的乐队和表演群体,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有高中生组成的乐团,在附近社区演出。我们学校有传统的“巧克力和赞美诗”节目:学校学生献唱格列高里圣歌和英文赞美诗,中场休息的时候大家在室内乐团伴奏下,喝着热巧克力聊着天。
附近一些民间机构,也为圣诞赶制了节目。这里有座小山,山上有个教会,叫亨德尔山教会。该教会每年都制作一部大型圣诞剧。这种圣诞剧,也叫道德剧(Morality play),从中世纪时候就已经有了,希望用娱乐的方式,传讲一个道理。如今的教会仍常使用这种形式。小一点的教会小成本小制作做小品(skit),我自己就写过。而大型的教会有大制作。
今年亨德尔山的节目,是一部音乐剧,中间穿插着不少传统圣诞赞美诗。音乐剧里说一个叫Circleville的小镇上,某银行家貌似不愿帮助附近贫民区,热心肠的女儿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去贫民区支教。后来我们发现,这是银行家用激将法,激女儿出去做点有价值的事,不做无所事事的富二代青年,耽搁一生。
在贫民区,这位“白富美”女人,遇到路过这一带的银行劫匪三兄弟。其中一个劫匪,被安排接近银行家女儿,与其恋爱。劫匪假戏真做,爱上了对方。但其计划被识破,银行家女儿“绑架”了男友,将其关起来,不让他进入警方伏击的圈套。银行家见女儿和这个有意回头的浪子真心相爱,便赔付了这个毛脚女婿以前抢劫的赃款,让他可以不被法律追究,可以清白做人。劫匪金盆洗手,娶了他的女儿,做了银行家学徒。后来银行家中风,劫匪继承了他的事业。故事的寓意是,人人都是罪人,上帝也白白付出了赎价,让人类重新开始。
音乐剧场面宏大,比如镇上的舞会、会议,和贫民区儿童演出圣诞剧的场景。剧里每个细节都很考究,情节也颇复杂,“戏中戏”环环相扣,看得人眼花缭乱。编导演的几百人,全是教堂会众的业余演出。演出结束,大家自愿捐献,这些钱捐给国外的一个慈善组织,和一个附近的慈善组织——该组织将用这笔钱帮助没有医疗保险的人看病。
俄克拉荷马是一个深红州,奥巴马的全民医保计划在这里非常不受欢迎,政府出手支持穷人的任何项目,通常会千夫所指。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自愿排演这种道德剧,来宣扬扶危救困?这一点看似讽刺,实则自然。扶危救困未必要靠政府收钱重新分配财富。帮人谁不会啊?
拿他们制作的这一节目,和最近我看的其他节目的水准相比,我想任何人都会承认,民间蕴藏着巨大能量。
卡拉OK的随想
有朋友问我美国人唱卡拉OK的多不多。记得这是日本的发明,却没像丰田一样,在美国满街都是。卡拉OK倒在中国大陆遍地开花。美国卡拉OK并不是特别流行,我只是在秋季的州集会上看过。有时候单位组织活动,也偶尔举办一些卡拉OK活动,但实在少得可怜,见不到国内K歌的盛况。
卡拉OK不常见,皆因正式演出更多。美国中学通常都会安排学生选修一门乐器,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乐队。我女儿马上上初中,初中早早地就送了相关资料到小学来,让家长和学生提前选孩子们可能喜欢的乐器。为了便于挑选,中学还抽专门时间举办band fair,或是orchestra fair,让孩子自己来看来选。
由于基础阶段重视音乐教育,美国巴掌大个小镇,随随便便都能拉一些人来举办各种各样的演出。圣诞期间,去商场、教会、博物馆,你动不动就能看到一小撮人在那里表演,且水准都很高。除此之外,很多教会有唱诗班,也会经常练歌。我所在教会是清唱传统,唱诗的时候只有一个人领唱,没有指挥,但是各声部错落有致,有条不紊,如天籁之音。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中小偷听了赞美诗,瞬间石化的场景,我很能理解。
如今的中国家长,对于音乐教育重视很多。有时候我想,中国家长都逼孩子学琴,除非功利熏心,要成名成家,否则未必是坏事。让一代的孩子音乐素质都提高起来,让下一代的人生更为细腻优美,脱离庸俗,其善莫大焉。人活着,如果没有文艺的熏陶,就知道饮食与男女,人生也是无趣的过程,与兽类无异,也不好过我们这样野兽凶猛的一代。重视是好事,但应多一些选择,这样才能凑起来办演出,一千个人都弹琴,舞台上摆不下,也非百鸟争鸣的真正和谐。
我当年读书,没有学过副科音乐,惨成乐盲。所以教会问我愿意做哪些事,我说很多都可以,没准一时圣灵充满,说起中文方言,但千万别让我领唱,我没有能力带领几百人一起跑调。
偏偏学校又是一博雅学府,重视文艺素养。所有学生都必须选修文艺欣赏(Perspective in fine art)的课程。学校也经常举办话剧、歌剧各样表演,各种古典音乐表演每年都有很多场,我上周刚去听一室内乐演奏,下周我们还有一歌剧表演,另有一场州里青年艺术家比赛的汇报演出。
我印象最深的是清唱剧团(chorale)每年圣诞节举办“巧克力和赞美诗”演出。演出时唱各样赞美诗,演出后的招待会上喝热巧克力。这演出几乎场场爆满,持续了几十年。过去四十年是Dr.Ken Adams负责,他马上退休了,招来了一位新老师。几周前,这位老师听了乐团送别Ken Adams的演出后,一头是汗,称这么重的担子怎么接得下来。该演出,社区到处都有人来听,甚至有校友从大老远赶过来听。演出场面实在震撼:你坐在礼堂中央,清唱团男女着盛装,从两边包抄过来,用那古老的格列高里圣歌,把你包围在中央,冲击你,熏陶你。那时候能理解,为什么人能够在永生之中,不需要做别的,只听天使弹奏竖琴。我女儿的老师曾告诉她,撒旦本来是天堂里的音乐天才,只是他率领天使叛乱,现在天堂里音乐人才紧缺,所以你们小孩子要好好学习音乐。
听学校chorale的演唱,我感觉像只围栏(corral)中央的牛,被人对牛弹琴着。如今的参与文化下,像我这帮人,能参与的,也不过是唱唱卡拉OK。卡拉OK机在美国的中国人家庭里比较普遍,尤其是从大陆过来的家庭里。很多家庭聚会之后大家就唱卡拉OK,尤其是老一代出国的人,一扯嗓子,《智取威虎山》,或《奇袭白虎团》,忘情处,一帮入了美国籍的中老年,在美国人家的隔壁,唱起打倒美帝野心狼,让人感觉时光错乱。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