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星条旗下的茶叶蛋

方柏林(现代)
书名:星条旗下的茶叶蛋
作者:方柏林
目录
CONTENTS
上 星条旗下的茶叶蛋 觅食记
保健记
居家记
受灾记
理赔记
寻静记
育儿记
搬迁记
卖房记
从“军”记
中 万物有灵且美 阿猫阿狗
会飞的火鸡
笼中鸟
美国鸭
忍者神龟
大盗浣熊
招蜂引蝶
短命负鼠
灭鼠
飞鸡
物种入侵
修树
野草的逆袭
下 他人的生活 创造休闲的环境
惊心动魄半小时
近看大选
一百六十一次终身监禁
疯狂的糖果
国务卿和小贩
当初不合种相思
色戒
风度
信用与荣誉
温柔的后妈
活出现场感
向着未来看风景
借钱失朋友
星巴克的档次
手足的对决
抑郁症和创意
使你的后裔如地上的尘沙
耐心
赠人玫瑰手留香
大去之周
闲不住的人
凑份子的蜜月
优秀不是突击
“不方便”的真相
优等性别
草婚
冰婚
闯黄灯
如何少吃罚单
俄克拉荷马的雷锋班
给贝蒂小姐开车
一生在眼前闪过
银行家和赞美诗
卡拉OK的随想
琴声下的牛
谷歌姻缘
乡音无改
夜空安在
做光做盐
上 星条旗下的茶叶蛋
觅食记
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可以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法国美食作家让·布里亚—萨瓦兰(Jean Anthelme Brillat-Savarin)
中国胃
出国之后,发现到美国来的人如过江之鲫,美国教育、科技、金融、医疗,都有人大书特书。说吃的不多,食色性也,怎能不提?
中国曾经是一个生存经济的国家。关于饥饿的记忆,还留在不远的历史和残存的成见中。有一回我跟同事史蒂夫去丹佛开会,晚上出去吃饭。出于好奇,我点了从来没吃过的麋鹿肉汉堡包。史蒂夫好奇,也点了一个。上来一看,真是很大,像是在“一切都大一号”的德克萨斯做的。
没想到麋鹿肉并不好吃,我吃了一半就吃不下去了。史蒂夫吃完色拉后,说要把他的汉堡包分我一半让我吃。
我说自己的都对付不完。
他说你要是吃了,我妈会很高兴的。
我说令堂大人母仪天下,管这么宽?他说他小时候,吃不下去饭的时候,他妈总是说,这么好的饭你都不吃?有的国家的小孩都快饿死了。史蒂夫是我们部门最老的一个家伙。他小的时候,我们正忙着赶英超美大炼钢铁,没饭吃恐怕是真。
今非昔比。到了美国,有很多习惯要改,不要怕吃不饱,要怕吃太撑。我们学校食堂,对职工优惠,每顿饭三五块钱,而且是自助餐。也不知是不是过去的恶习所致还是怎的,我一直是“大胃王”。每次在食堂,人们走过我的桌旁,都会留连地张望!我和他们很多人同等食力,但身材比他们好。身材比我好的,只吃青菜、谷类和牛奶,不像我这样兼容并蓄。
当然了,吃美国食堂不过瘾。毕竟我们长的是中国胃,大家还是喜欢下中国馆子。在纽约、洛杉矶这些地方,国内有的它们也都有。但在美国小地方,中餐馆不是中餐外卖就是自助餐。中餐外卖的只是一个店面,里面很少有人进来吃,而是食客打电话点餐,餐馆送餐。这些饭菜味道通常都很差,饭馆通常为偷渡客所开。很多人本来也非厨师,不过是下船后在别人餐馆打工,学得差不多就自己来干了。
自助餐的饭菜货大量足,只不过和外卖店差不多味道。很多饭菜,味道很像,芥蓝牛肉里能吃出虾子的味道来,虾子里面能吃出咕咾肉的味道来。进了自助餐厅,吃着这种看上去不同,实际上味道混杂的菜,再看看周围的白人黑人墨西哥人中国人,突然产生了一种世界大同的幻觉。
我不清楚这串味是怎么回事。后来有一天,我跟一个以前做餐馆的中国人聊天,他说做餐馆真辛苦,晚上歇得迟,早上一大早就起来做酱。我这才有些醒悟,原来是菜里用的酱,导致菜的味道雷同。很多菜不断在往外摆,如果慢慢切葱放酱油放糖,再寻思如何排列组合,速度就受影响了。这可是一个快餐和速食流行的国度。我在《完美混乱》(A Perfect Mess)一书里看到一个说明杂乱能诱发创意的例子,说一些优秀的大厨面前通常都杂乱地摆放一些佐料,这些佐料的创意组合,让他们的菜产生出非常独特的味道。很多中餐馆显然是根据低档速食店的模式去经营的,无所谓什么创意,只要快就好,但这也导致它们的价格、档次上不去。
但中餐馆给很多刚来的中国人提供了一条生路。那些偷渡客一开始就只能去这些地方打工。大部分人奉公守法,不给当地社区惹事。留学生或配偶受非移民身份限制,不能去校外合法打工,有时也去这种地方打点黑工。这些年出来的留学生一来就买新车新房。他们当然有的来自正经生意人家,但也不乏某些人的子女,钱不知什么来路。生活里的各样光鲜,他们恨不得贴脑门上,但是不清不楚的背景,却不会有人说。一些人分明是拿着他人的钱上了台阶,却也会设法让你看到他的“奋斗”,人骨子里都希望得到他人的敬重。
餐馆的偷渡客,我有时候倒觉得更值得尊重。他们有时候也更讲义气。我们过去在亨廷顿,有对小夫妻经营一家小餐馆。小夫妻原本就是偷渡客,人非常好,每次中国学生举办活动,他们都慷慨赞助,积极参与。你想办点正事,比如办中文学校,去联系官方机构,他们反倒爱理不理。
我唯一的抱怨,是这些地方的菜味道太差。没有办法,聊胜于无。到了周末,还是偶尔去吃一吃这种中国自助餐。我每到美国一个新地方,就问我们美国同事哪里的中餐馆比较好。他们就说一二三四哪家比较好,我就暗记下来,一个都不去。凡是美国人觉得比较好吃的中国菜,中国人大部分都觉得不好。
说到不正宗,墨西哥菜也一样。有一次我车子坏了,拉修车行修。修车行修好后,派了个墨西哥司机接我过去取车。路上我和这墨西哥的哥们儿说起了墨西哥餐馆,哥们儿勃然大怒,说美国的墨西哥菜只有8%正宗。我实在不知道他这8%的大数据是怎么来的。哥们儿一路上数落墨西哥餐馆的背信弃义,说这帮人为了迎合美国gringos,背叛了墨西哥餐饮的传统。他在生硬的英文中撒了很多西班牙语,越说越激动,把车子开进了一条死胡同,接着又撞上了一个路牙子。马上就上高速了,为了安全起见,我赶紧说中餐在美国更惨,其正宗性可能连8%都不到。你比如说那个什么签语饼吧,中国其实根本都没有。这么说着,他的气才慢慢消下来,上了高速公路。在路上他继续跟我控诉美国墨西哥餐馆。由于这饮食问题,我们产生了第三世界人民特有的亲密战斗友谊。
火锅宴
美国中餐不正宗,这一点美国人也知道,知道他们吃的中餐改变过,比较适合美国人口味。也有美国人问我们正宗中餐是什么样子,于是我们有时候也请美国人过来,于是就有了一些饭局。
我们不妨先说说美国饭局和国内饭局的不同:美国有很多家庭一起参加的聚会,通常是每个家庭自带一个菜,凑成一桌百家饭,号称potluck: pot是锅,luck是运气。遇到一锅吃一锅,纯粹看运气。有时候聚会大了,为了避免重复,招待的人还先发一邮件,说姓氏首字母从A到H的带色拉,I到Z的带甜品,等等。通常情况下,每个家庭都会带上自己的拿手好菜,运气总是不错。
入乡随俗,中国家庭也这么处理。即便是家宴的时候,也是主人家多做几道菜,其余家庭各带一个菜。久而久之,每家就有了自己的招牌菜,比如张家的盐水鸭,李家的拉面,王家的回锅肉等。我每住一个地方,就对所在地各家拿手好菜了如指掌,在一个地方住上一两年,一份当地美食地图就了然于胸了。
中国人的圈子,能互相赏识各自的烹饪,虽离开各自家乡,倒也能自得其乐。当中国和美国饭局搅到一处时,结果就很不相同了。我们喜欢的,对方未必喜欢。很多美国人说自己很喜爱中餐,实际上是叶公好龙,当你把一盘真的中餐放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反倒六神无主了。
有一天,我们请一对美国老夫妇去家里吃火锅。我们是用那种一边辣一边不辣的“鸳鸯火锅”。火锅这东西是中国一文化遗产,好像其他地方不多见。我前几天在微信上看到一笑话,说一哥们儿坐火车遇到一印度人,印度人总吹嘘,用刀叉用筷子都不好,不如手管用,手最灵活,什么饭菜都可以抓。中国哥们儿比较好强,就是不服这气,一下火车立刻请印度友人去吃火锅了。
话说请客那天,我们端出火锅,边上摆着青菜、豆腐、牛肉、油豆腐、腐竹之类的东西,摆了一些沙茶酱。然后大家一一落座,我略略介绍了这火锅的吃法。这饭局用户界面过于陌生,从来没有吃过家庭式中餐的老夫妇一定是晕了。我跟他讲,他频频点头,可是我觉得他的眼神迷茫,像雾像雨又像风。也不知是我没有介绍清楚,还是他根本没听进去,总之,我看老先生用手抓了一根上海青,蘸了一下沙茶酱,然后大嚼起来。
给当成色拉了。
我又不好给夺出来,于是只好眼睁睁看着他把上海青咀嚼了下去,这是我平生头一次看人生吃上海青。
他然后皱了皱眉,说,嗯,味道不错。
我说像这种菜,我们一般烫了吃,味道更好些。
那么烫,也要看怎么烫,比如牛肉,一下锅,很快就可以吃。我们示范了一下。
老先生学得很快,拿了些粉丝,也很快烫了一下赶紧拿出来,谁知道这粉丝又不一样,拿出来的时候还是硬的,他说嚼不动。
再接着拿的时候,有时我就看见老婆瞅准了经纬度,一双筷子立即升空拦截。
最后我们告诉两个晕头转向的客人说,统统不许动,我们给你上菜。
我估计两人回去之后,一定都感慨中餐太麻烦,以后还是去自助中餐馆,吃General Tso’s Chicken(左宗棠鸡)吧。
星条旗下的茶叶蛋
朋友们,真的,为了改变美国人民的饮食习惯,我是费了些力气的。尤其是刚到美国的时候,似乎有一种介绍中国一切文化的强迫症,越到最后,这种强迫症就越淡化。美国的大熔炉按照自己的节奏在燃烧,最后我发现,别试图改变任何人,也不要急于让任何人去改变,好去“融入”。天高海阔,人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
而早些年,我琢磨怎样把最家常而正宗的中国菜介绍给他们。我的厨艺差得一塌糊涂,无奈身处小城,我不滥竽充数谁滥竽充数?
期末学校要搞全校员工的大聚餐。全校范围搞聚餐规模盛大,要是陌生人不小心闯进来,一定会产生误闯大跃进食堂的穿越感。我不想整得太复杂,于是就做了“一清二白”的青菜炒豆腐。炒的时候我儿子就告诉我,不要做这个。“他们美国人不喜欢吃这个的。”我说你一小孩,懂什么,我继续炒。我还就不信这世界上有不喜欢青菜豆腐的人。不喜欢青菜豆腐的人都有病,都得去治。
然后,我拎着我的一清二白就到了学校。在那长长的流水席上,我的青菜豆腐几乎无人问津。
回来某人就责怪上了,说你带的是什么名堂,你不是吓美国人吗?她的口吻,好像我带了一道青菜豆腐,有辱人格国格。老夫一不是外交部发言人,二不是央视记者,随便带个菜,爱吃不吃,我能代表什么国家和民族?何况人总是挑自己熟悉而喜欢的东西吃,学校的那些同事平生都没见过青菜豆腐,当然不敢冒风险。就好比一桌子放的是东坡肉、四喜丸子、臭豆腐之类的中国菜,你中间放一比萨饼,海外的中国人里面,稍微正常些的人是不会去吃比萨饼的。
我们IT部门也安排圣诞聚餐。记得头一年我带的是茶叶蛋,友邦人士,莫名惊诧,大部分碰都不敢碰。后来大部分我原样放车里带回去了,路上突然急刹车,蛋从锅里飞将出来,在我车里滚蛋,让我哭笑不得。
我有点不服气,第二年又带了茶叶蛋,这回很多人已经听说过,开始尝试了,但是没什么人说多么喜欢的。我终于泄气了,第三年就没带茶叶蛋了。
但事情就这么怪,我没带,他们反倒念叨起来了。开饭之时,大家陆陆续续从门外进来,看了看桌子上的饭食,又看看我,问:“哎,你的蛋呢?”
也罢,你吃你的苹果蘸巧克力,我吃我的青菜豆腐茶叶蛋吧。
后来又换一单位,在德克萨斯,我在学校里负责教师培训,所以要搞好与教授的关系。年终我们招待老师的传统是“汤品和甜品”(soup and cookies)聚餐。我们有两道汤,一道是土豆洋葱汤,一道是墨西哥豆子汤。甜品员工自己带,据说要比赛。我不知大家在准备上的精心程度,马虎了,带来的饼干没得奖,但是我单方面宣布荣获异国情调组第一名。我们同事说明年拟增加“最佳中国饼干”项目。
甜品品种太多,我只品尝了其中的三分之一,就被甜翻了,一下午都不舒服。美国甜品偶尔吃起来,那味道是很棒的。可是聚到一起,甜得实在让人受不了。当我看到满桌子甜品的时候,我在想,要是这些甜饼换成菜包子,要是奶酪换成豆腐,生菜换成涪陵榨菜,苹果汁换成豆腐花,世界多美好啊。我们这里地处偏僻,买不到这些东西。我们附近只有一家菲律宾店,还是一黑人开的,哥们儿根本不知道亚洲人需要什么,极有主见,自己想怎么采购就怎么采购。不过现在网络销售也发达,有朝一日,说不定我就可以通过亚马逊的那种送货无人机,从达拉斯空运老干妈过来了。我们这里地方很平,嫦娥三号来着陆都没问题,但是很多人家有枪,小孩有那种bb枪,发射塑料子弹,我就怕老干妈豆瓣酱在空中还没有降落,就被打飞,化作豆瓣雨倾盆而下。
炖猪蹄和世界末日
我同事比尔的岳父是威斯康星牧民,每年女婿家的肉食,老岳父都给承包了。比尔家有一个大冷柜,里面藏了很多肉食。我没想到还有猪蹄!
我突然想起了炖猪蹄,说快快拿来。过了几日,比尔果然给我带了八只猪脚。这脚肌肤嫩白,白里透红,让人肃然起敬。原来猪中也有颜如玉,猪中也有白富美。俄克拉荷马城的一些中国店卖的猪脚,味道很大,这些猪被屠宰前,就好像穿着球鞋跑了马拉松。
带回猪脚当日,有户中国人家聚餐,按照我们这里的传统,每人自带一个菜。老婆就给做了黄豆炖猪脚,她发挥得不错。猪脚很受欢迎,被一扫而光。老婆于是问我在哪儿买的。
我放下电话,问比尔在哪儿弄的,是不是他岳父牧场附近养的,这样我们好找一货源。比尔说这猪脚来自一年一度州集会上选美的那些猪。参赛结束,这些被调教好的猪就被屠宰了,猪脚送给了比尔。比尔对于食物,敢于尝试,说一直想做,但不知道怎么做。他的夫人不让他做这种古怪的东西。结果被我们白捡了个便宜。
这选美猪的纤纤素手,味道鲜美,让人想家。
到美国十年,吃的猪肉都是工业化农场养殖的那种猪的肉。也不知这些猪是什么饲料喂养的,肉不香,没味道。现在好多人要移民,有时候我看势头不对,还泼点冷水。水土不适倒是小事,吃的方面调整很大。洋装虽然穿在身,我胃却依然是中国胃。人说星巴克是“美国地边摊,在华装高端”。猪肉这东西,倘若不搀水的话,在华路边摊,到美不仅可装高端,生前还可当白富美去参加全州选美,然后风光大葬于一群饕餮之徒腹中。
自从我家的猪蹄出名之后,参加圣诞晚宴,我们就被指定带炖猪蹄。这一次,由于聚会人多,我们把选美比赛第二名的猪脚也给炖了,还不够,又加了一些。惭愧,我们吃掉俄克拉荷马三头选美猪的前三甲。
我们炖猪蹄很讲究,先是用热水烧开,去除浮沫,然后拔掉猪毛,总之工序很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些猪蹄准备期间,放在厨房里浸泡,看上去有些恐怖。要知道人像母猴子,母猴像猪獾,猪獾像猪,横竖都是哺乳动物。大卸八块之后,依稀难辨,你要是突然端给我看,我自己都吓一跳。可能是我这几天恐怖电影看多了,产生了幻觉。
我从Facebook上看到,我们一个同学,家里被劫匪劫了,笔记本电脑等若干财产,都被劫走了。我在想,要是我们不在家的时候,劫匪闯了进来,看到我们案上的一锅骨头,还可能会以为我们家是孙二娘的黑店,一定会吓得魂飞魄散,落荒而逃。
回家后,开始炖猪蹄。猪蹄很多,难免就有气味。这中间突然有人敲门,我打开门,发现是耶和华见证人教会的传道人。我认识其中一人,于是邀他们进屋。我认识的这个传道人叫罗吉斯,他每次来,还带个徒弟。罗吉斯本人会说流利的汉语,连“创造力”、“体系”这种词语都不在话下。而他带来的徒弟会一点汉语,属于初学者。
进了屋子,罗吉斯跟我讲起《圣经》与科学的话题。他跟我讨论伽利略的日心说和教廷的迫害,到底地球是圆的、扁的,还是驮在乌龟或者大象的背上。我等于把世界文明史又过了一遍。
谈兴正浓,猪蹄的味道也越来越大。过去他们来过,通常丢个册子说几句就走,这回我家猪蹄味道很大,我巴不得他们早点离开。可是他们就是不走。在俄克拉荷马州这个最富裕的小镇上,两个人西装革履,坐在我的沙发上,闻着一屋子的猪蹄味,他们误以为到了第三世界,在救赎落后地区的人民。这激发了他们的热心和爱心,使得他们能顶住磨难,坚持坐下去,讲下去。
渐渐地,他们开始说起了世界末日,跟我讲起了启示录。启示录由于内容晦涩抽象,在短暂的布道中大家通常不讲的。可怜的人,尤其是那刚学汉语还没学到中国人会吃猪脚这种深度的小伙子,灵里坚强肉体软弱,被熏得已经神志不清了。只不过他们也没有白讲。12月21日的所谓玛雅世界末日刚过,我想起了一个道理。使徒保罗说过“因为你们自己明明晓得,主的日子来到,好像夜间的贼一样”(《帖撒罗尼迦前书》5:2)。意思是说没有人会知道什么时候那末后的日子会降临。居家过日子何尝不是这样?家里的摆设和气息,也要时刻准备着,谁知道什么时候会有访客?
吃错饭
节假日美国人各种聚餐多如牛毛,这种时候大家也变得非常好客。有年感恩节前夕,我去接女儿。我女儿的音乐课学的是小提琴,学校组织了一支乐队,她们在各地举办演出。我下班迟,先前是夫人给送过去的。她让我去接,却忘了给我地址和门牌号。去的时候天黑,路上路灯也看不清楚,我看差不多到了,有个地方停车场人很多。我想应该就是了。停下车,绕到门口,门口一对小年轻穿着节日盛装,发给我一张票,说:“欢迎过来,拿好这张票,说不定能抽奖。”
我颇纳闷,心想来接孩子回家,还可以抽奖?新奇。早知这样,多生几个。
进门之后,发现一个大厅里聚满了人,摆放着无数桌子,红红绿绿地很多圣诞装束,大家在聚餐。我正要问演出的人在哪里,一个胖胖的西裔小姑娘说:“这边请。”
我一进去,发现里头摆着三张长条桌。上面摆满食物。我又想问:“请问演出的人在哪里?”我还没开口,一个红头发大妈从堆得像小山的小杯子中拿出来一个给我,叽里咕噜问了我一句话,我一时太蒙,没听明白,她又问:“黄油要不要啊?”我突然想起了汉口路的南京话来:“啊要辣油啊?”后面跟上了别的人,我不好再耽搁,于是把她递给我的黄油接过来。
就这么让我吃饭了,这与我来接人的规划不符。这时候,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穿着绿色圣诞树花纹的马甲,头上扎着一条红丝带,递给我一个盘子,还有纸巾包裹着的刀叉,我就被后面的人流推动着,继续往前走。正在盛饭的人,依次往我的盘子里加入咸肉、火鸡肉、面包填料、红薯和豆子。
我拿着满满一盘子食物跑出来,走了一圈,没看到我女儿。我想可能是演出还没有开始,于是我在吃饭的大厅里等了一会儿。这时候主持人念起奖券号码来,得奖的人很多。念到第三个的时候,我一看,哇,我得奖了。赶紧上去,发现奖品是三罐花生米。
我苦笑,心想这屋子里有大象没有?餐桌对面一个笑容可掬的老头,跟我说恭喜。我说我们单位免费供应零食,我天天下午饿了都去吃花生米,以后病了我自己都能查出原因来。您要不要?
老头说,好的,多谢,也巧,我夫人常做甜品,我这里得了一盒饼干,要不你拿去?我们这就算提前交换圣诞礼物了。
跟老者聊了几句之后,女儿还没出来。我于是问他:这里是不是某某教堂?
他说,哦,那是在对面,你还要过一条街。
我赶紧道别,然后提着一盒子甜饼干,端着一盘子火鸡咸肉红薯青豆,出了门,走到对面去了。
豇豆饭里过新年
新年那天,我们去美国餐厅“三角洲咖啡屋”。该餐厅这一天还免费供应“black-eye peas”,亦即豇豆。为什么新年供应豇豆?听同事介绍,新年吃豇豆的传统已经很多年了。美国感恩节大餐很雷同,多为火鸡、火腿肉、红薯、青豆、南瓜馅饼等。而新年的饮食各州略有不同。我一同事来自俄亥俄,说那边传统饮食还包括咸牛肉和炖白菜。有意思的是,在养牛很多的南方,新年传统是吃猪肉,比如咸肉(bacon)等。为什么呢?因为猪觅食的时候,是在地上往前拱,这象征着“前进”、“进步”。这还是保守了,袋鼠还往前跳呢。
吃豇豆的传统怎么来的?我问同事,他们都说也不知道。有个同事说豇豆带来好运的说法,可能是种豇豆的俄克拉荷马农夫造的谣,好在新年的时候一次赚个够。这个说法我还不满意,不过恐怕也只有一个外国人才会追根究底去查,本地人不会去考虑传统的由来。
好奇心没得到满足,我就去问万能的维基百科。维基上的版本很多,一说是犹太人的经典《塔木德》中曾记载过犹太新年的吉祥食物之一是rubiya,亦即豇豆(也可能是“葫芦巴”的误译),犹太人到美国南方后,把这个传统带了过来。也有人说这是美国黑人(尤其是路易斯安那克利奥尔人)的传统饮食。还有个说法是,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北方军队扫荡南方,将乡下食物劫掠一空,抢不走吃不掉的就放火烧掉,而豇豆和玉米这种野地的食物,北方佬认为不是人类食用的,故放过没烧,一些南方人借此存活了下来,玉米饼和豇豆成为餐桌上的常客。
很多美国餐厅,在新年期间推出豇豆菜谱。最受欢迎的菜谱名叫“欢跳约翰”(hoppin’ John)。这是豇豆、绿色蔬菜(通常为菠菜)、米饭混成的一道菜。豇豆与好运如何关联起来,关注的人已经不多。其象征意义,倒是有很多人提起:豇豆吃之前要用水泡,水一泡会胀大,这象征着事业发展壮大。绿色蔬菜象征着美元,因为美钞是绿色的。很多人吃完了,盘子里要留几粒豆子,预示把这发展、发财的好运带给来年。有些人家还在饭里藏上一些硬币,看谁有运气吃到。
这些传统,或是其背后的说法,和我们过年吃饺子和吃鱼的做法很像。人和人差别很大,但是揭了一层皮又是一样。东西方文化的任督二脉,在饭桌上就可以打通。
保健记
我奶奶六十岁开始,每天坚持走五英里路。她今年九十七岁了,不过我们都不知道她走到什么鬼地方去了。
——美国喜剧演员、主持人艾伦·蒂吉纳瑞丝(Ellen DeGeneres)
活着是很致癌的事
我是周围最不注意保健的人之一。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我并不为此感到骄傲。
最近,附近一家银行为了建立客户关系,来学校给员工提供一餐烧烤。我把盘子装得满满的。同事只装了一点,还没有吃,便拿出手机来,挨个往里面记录:四分之三磅小汉堡一个,豆子两勺,土豆色拉两勺,然后他还用条形码阅读器阅读了薯片上的条形码。他说他每顿饭都这么登记,好控制自己的热量摄入。他每天坚持跑步,跑步完了也登记上去,看消耗了多少卡路里。果然,几个月下来,他瘦得人整个小了一号,成效非常好,他的意志力我也十分佩服。可惜这种节食方法对我很难奏效。如果吃不饱我下班前就饿,一饿我就浑身冷汗,浑身冷汗我就想尽快回家,想尽快回家我就超速,超速我就吃罚单。不是我不想减肥,是目前的交通法规,对我的节食不利。总之,我的发胖,是大环境造成的。
当然,保健是需要的。我家那口子尤其讲究。比如不用塑料瓶子装水,这还可以理解,现在越来越邪门,吃饭开始吃糙米,说糙米更健康。我家突然就这么形成了两党制:糙米党和糯米党。我偶尔喜欢吃吃糯米,对方辩友说糯米不健康。我不喜欢糙米,一吃糙米觉得生活一片粗糙,这时候话糙理也糙。如果精算一下的话,这种负面情绪对于寿命的影响可能比吃什么米更大。
当然她的说法可能也都是从什么地方看到的。根据2012年9月《消费者报告》发布的一项研究,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局发现,多种米制品中含砷。砷含量过高,会增加皮肤癌、膀胱癌、肺癌和心脏病发病的几率。做个中国人真不易,吃个米饭还查出这些问题。但生就以米饭为主食的人,也不大可能因此改变饮食结构。
过去,减肥专家阿金博士曾让人少吃高碳水化合物食物,此时面包为众矢之的。营养专家真可怕,次次都冲着主食来,不是米饭就是面包。这样下去,大家可能要跟爱尔兰人学,拿土豆当主食了。美国人有时候拿爱尔兰人开玩笑,说去爱尔兰可以吃爱尔兰七道菜大餐 ——六听装啤酒和一个土豆。这种科学发现,有时候也是在变化的。1967年,美国曾经有个广告,上面是一盘子米饭,上方文字为:“你看到过胖子中国人吗?”广告创意人有所不知: 1967年中国经济条件那么差,即便是白饭,又有多少人能吃饱呢?
注意健康是好事,我受不了其中的狂热。有朋友给我寄来了一篇关于饮食与“身体排毒”的文章。可是不看还好,看了更头痛。我可以不去吃炸薯条,我也很少喝可乐,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鸡蛋原来也不能多吃。鸡蛋的胆固醇非常高。牛奶也不能喝,牛奶提供的钙质是不容易吸收的,结果越喝体质越酸。我还一直以为这些东西是健康的、营养的呢。
方便面更不能吃,方便面一个月顶多只能吃一次,吃一回方便面要吃五斤蔬菜排毒。鸡肉也千万少吃,因为鸡是打了女性荷尔蒙,男孩子吃鸡不长鸡鸡,长胸脯。如果万不得已,有人拿刀子架在你脖子上,要你吃肉,你要选择吃白肉,不要吃红肉。你可以冒着长鸡胸的风险,也不要去吃红肉(牛排也是)。红肉容易导致大肠癌,死得非常痛苦。
这么一来,我家冰箱几乎四分之三的东西都可以清掉。
晚上跑到健身房,由于壁球室客满,我在外面没事干,看布告。布告又贴出了“十大不健康食品”,列在第一位的,就是我很喜欢吃的一种鸡肉馅饼(chicken pot pie)。如果我再按照这上面的说法去排除,我的冰箱剩下的东西就可以全部装进垃圾桶了,除了一些蔬菜和红薯。
照那篇文章的说法,应该去吃糙米、麦子这些。如果有可能,您最好去吃草。我突然想到了海子的诗歌。我发觉营养学家说的有利于健康的东西,全在海子诗歌里。阳光,麦地,海浪,麦子,野花,葵花,樱桃……真正的诗人都亲近自然,自然给我们的才是健康。遗憾的是,我们都没有机会看到这位天才诗人和天才营养学家的长命百岁,倒是我们这些吃着不健康食物的蠢材还活着。
活在都市,我们也只有面对各种各样食物的凶险。我发觉周围几乎所有食物都有毒,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要不我们什么都别吃,成天咕咚咕咚喝水算了。可是自来水要过滤,否则不纯不净,而纯净水又太纯净了,太没有矿物质了,太没有营养了。为了避免不健康的饮食,可能最好的办法是喝西北风。
是的,这世上很多东西都致癌。但物极必反,太过担心,失去了生活乐趣也不好。活着本身就是很致癌的事。
美丽的错误
当然,也不是说我无视健康。人自作孽不好。到了中年后,人们愁的是婚姻危机和身体健康。常听说中年知识分子猝死的新闻,南京大学历史系一教授,不到五十二岁就与世长辞。另外一个高危人群,是IT界人士。前几年曾有一调查称,中关村IT精英平均死亡年龄是五十三岁。我想这和知识界、IT界长期伏案工作、缺乏身体锻炼有关。一个常见的说法,是这些群体处在“亚健康”状态。本人长期翻译、写作,算个小知识分子,但是正式工作又是在IT部门,从事教育技术类工作,所以两个高危群体都沾边,应为亚健康里的极品。
因此,我还是约了一下家庭医生,去进行例行体检。我们的保险公司,每年可免费体检一次。
体检的时候,护士给我量了体重身高。我发现我的体重和身高在数字上渐渐接近了,这都是平时在食堂吃自助餐吃出来的。医生后来过来,用听诊器给我稍微测了一下,问了几个问题,说我好像都还行。然后就让我去验血验尿。
化验室外头坐着一排老头,等着化验。化验接待的人让我先进隔壁一洗手间取尿样,说尿样的瓶子要放门后。洗手间的门挨着化验室的门,我也没听清是哪个门后,但是我看洗手间里有很多瓶子,我想应该就放这里吧,于是就放在洗手间门后。出来后,不多久,又看到一个妈妈陪着来的年轻女子,被叫过去取尿样。她也没有把尿样拿出来,应该也是放在了洗手间门后。然后我就被抽了一管血。还好,在俄克拉荷马抽血化验,只抽了一管。不知何故,过去在西弗吉尼亚抽血化验,居然抽了四五管,好像每根试管只管一种化验,结果验血弄得如同献血似的。
几天后,护士打来电话,说化验结果出来了,我似乎有点问题。她说话的时候我手机信号不好,听不大清楚,似乎说的是amenia,我很久不接触医学词汇,为了准确起见,去查了一下,发现意思是“闭经”。作为一个男的,你让我闭嘴可以,怎可能闭经呢?
我看过一部电影,叫《搏错命》(Short Time),说一个即将退休的警官,被查出来得了绝症,为了养家,他得因公殉职,才能拿到高额补偿,所以开始变得英勇无惧。后来才发现,他的血样是和另外一个人换过了。我在想,是不是那个和我一起去化验的女子,因为怀孕了,她想堕胎,结果被她妈逼着去检查,她不想让她妈知道,于是在洗手间里偷偷把我的尿样换走了,害得老夫被查出了“闭经”。真是天大奇冤,怪不得到了五月气温剧降,我们州都下起了雪来。
我打了个电话给护士,问是不是搞错了。
护士说是不是先前没说清楚,报告上说的不是amenia(闭经),而是anemia(贫血)。
失传的散步艺术
我有朋友给自己做年终总结,说一年下来散步里程数为三百多英里。这不过是一天一英里,不足为奇。不过在俄克拉荷马和德州,默认的交通方式是开车,散步机会少,物以稀为贵。回国后,三五里的路,我都步行。现在国内生活条件好了,人也懒了,出行有的开车,有的骑摩托,有的骑电瓶车,总之不给自己活动筋骨的机会。走路的只有老年人和小孩。我走着走着,路上几次被熟人问:“你怎么在走路?”好像走路犯了法。
少走路是坏事。俄克拉荷马、德克萨斯这些地方,人走路少,肥胖率就高,也会产生各种健康问题。纽约、洛杉矶这些便于散步的地方,就没有这么多胖子。我们这边的大路,很多没有人行道。要想走路,就只能走到边上的草上。很多公园倒有散步小道(walking trails)。小道上也浇了柏油,只不过窄得很,只容散步。搞笑的是,公园如果不在你家附近,想散步先得开车过去。这倒事小,更大的弊病,是太专用,太固定,走在上面缺乏探险和探索的感觉。
散步不光是身体锻炼,也是头脑的锻炼。英文有首歌叫“I Wonder as I Wander”(“一路走一路好奇”),我女儿就表演过。佛蒙特大学教授罗伯特·曼宁和他的妻子玛莎合著了一本书,叫《步行距离:普通人可以走的远足路线》,书中说散步是一种简单而深刻的运动,深得梭罗、华兹华斯等作家和诗人的热爱。柯勒律治说华兹华斯一生走了大约十八万英里的路。对作家来说,发呆和散步这些活动都是工作:他的脑子在转,他在采集素材,打腹稿,或发现灵感。
社会活动家也借远足实现自己的梦想。甘地为挑战英国的法律,1930年发起了盐路长征,走了两百四十英里到了海边。小马丁·路德·金博士在1965年步行了五十四英里,抗议不公平的选举法。那种抽象意义上的路,如独立、平权,还真是靠这些人走出来的。这些英雄一路走,加入的人越多,于是就成了运动。
一家人一起散步,是再好不过的亲子时间。出了门,散步时除了说话,没法去沾别的干扰。现在生活在都市的孩子,家长不推动不带领,他们是不会主动出去散步的。和电子游戏比起来,散步太没劲。不过,我们这些数字移民熟悉的“现实生活”(analog living),和他们这些数字原居民的“数字生活”(digital living)也不是非此即彼。我就在手机上安装了散步计步器程序,这种程序能把散步的距离,消耗的卡路里等数据统计出来,使得散步的价值更直观。
散步散步,散是一个要素。谁说非要去公园那种专款专用的散步小道?去健身房跑步机上走步跑步,感觉有点像转圈跑轮子的小白鼠。自然的散步更好。即便在俄克拉荷马,想出去走走也总会有办法。小区里面,有人行道可走。如附近有中小学,通常其操场也可使用。只不过有时候家长们怪得很:花钱让小孩去做的事,大家很积极;没有贴上价格标签的事,反而不屑一顾。要是小学说来操场跑一圈收五块,或是小区物业管理说管理费增加散步养路费五十元,保证带小孩出来走路的人更多。您看,自己去散散步,一下子就省了好多钱。让您知道您正在省钱是我作为一个作者很喜欢做的事。不用谢。
献血记
学校一个老师的亲戚,到了中国,遇到一事故,被烫伤。大的危险倒没有,只是家人抱怨“中国止痛药用得太保守”。根据我的了解,在中美两国即便生同样的病,用药剂量都大不相同。我以前一房东,在美国生活十多年后,回到中国养老。回去把美国医生开的药拿给中国医生看,中国医生都很吃惊,说怎么这么大剂量?后来她吃药,都把美国医生开的处方打个折扣,按照三分之二的量吃。
这中间我估计一个原因是,美国人通常比中国人高大,所以用药量自然比较大。同样,我发觉体检抽血也是。化验的时候抽血,都是抽几大管子,看得人都想晕倒。有过这种抽血的经验之后,我去年跑去献了一次血,一看血站工作人员拿了大约五六个袋子跑过来,我差点就跑了。我记得我是来献血的,不是送死。还好后来工作人员跟我解释说只要一袋子,我才如释重负。
除了这种量上的差别之外,“质”上的差别也比较大。比如人发烧,我们用被子捂出一身汗就好了。美国医生让你自己洗温水澡降温。到底哪个是对的呢?我至今都不知道。这会不会也和体质有关?大部分白人十分怕热,但是并不怕冷。民国时,有美国人去中国传教,在街上宣传说地狱的熊熊烈火如何酷热,有个中国人在观众中面不改色心不跳。传教士问:你哪里人?他说:我南京人。
而南京和江苏其他一些地方的传教士,如赛珍珠的爸爸赛兆祥,都在庐山置有消夏别墅,因为一到夏天,他们实在受不了。我们办公室的空调,一个夏天不知调整了多少次。空调稍微坏掉,我半天都觉察不了,但是我隔壁的同事准会跳起来,打电话去找人修。空调好了,突然办公室冷起来,我第一个会冻得哆嗦,但是几个白人同事就像没事一样。可见大家体质上对于外部环境的反应是完全不一样的,故而遇到发烧的时候,一个降温,一个加温。
再比如牙齿。我们中国的一些说法是,牙齿不好,那么肯定跟身体内部什么机能有关,或许是肾不好导致你牙齿松动,减少性生活有利于你的牙齿。“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牙齿能保留就保留。美国牙医则不同,给你拍下X光,然后拿出图片来告诉你,你牙龈的骨头收缩到了什么什么地步,你哪里哪里发炎了,然后说:拔掉!这时候你可以跟他发生言语上的拔河,说不拔。他说你不拔,这个牙齿发炎导致的血液坏掉,这血液会流到你的心脏和身体其他各处。听他的口气,你不按他的说法去做,接着会死的,且可能马上就死。
由于这种体质上观念上的各种不同,我们一开始对于西医将信将疑。我家夫人尤其如此,一遇到什么毛病,她习惯于自己解决。她治病有三大法宝:醋、盐水、红霉素眼膏。这种治疗办法,往往让人提心吊胆。我说你又不是医生,瞎折腾什么,还不快快约医生!她说她很懂医学,说很多年前读书期间,她曾经看过《本草纲目》。我说从来没看你看文言文,怎么啃了《本草纲目》我都不知道?大隐隐于吾宅也!她说她看的是翻译过来的白话文版本。这哪行啊,李时珍错一点,翻译错一点,加上材料上差一点,结果还不失之千里?光学《本草纲目》不行,要想成为一名良医,起码还得学一点质量控制里说的六个西格玛,从而认识到每一个小环节上的失误,最终会造成结果上的巨大偏差。修家里的水龙头这种事,可以看Youtube录像自己动手,大不了水漫金山保险公司来赔。医学上的自助总是很悬乎。有一《庸医传》记载:“长兄某,幼学文,屡试不中。弃文从武,一发毙鼓吏。又学医,三年无一顾者。偶得小疾,自试一方,卒。”
但是某些人就喜欢用各种不可靠的信息来源来支持自己的决定。后来,《本草纲目》也记不得了,此君开始道听途说,广泛采纳各种偏方。有回体内出现结石,她就听说了一道美国偏方,就是连续很多天大量喝果汁。偏方之所以叫偏方,定有其偏颇之处——喝果汁的办法即便见效,结石或许没了,如此大量吸收糖分,不怕得糖尿病?最后,果汁白喝了,还是去医院给治了。
虚荣尺寸
有次保险公司安排体检,给我们量体重、身高、血压、血脂等等,我的体重是一百五十五磅左右,结果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给了我一张表,上面说我属“超重”(overweight),我想这真是冤枉,我怎么可能会超重呢?
垂头丧气走出来,接着按他们给的网址,上网去填写健康问卷。该问卷询问我们一系列和生活习惯有关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地给出身体保健建议,我一一填写了。
后来报告出来,说我的体重目标是一百六十五磅。
下一页 尾页 共7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