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正如我所预料的那样,妻子在温暖的电热毯上睡着后,一整夜没有咳嗽,第二天也没有咳嗽,咳嗽不断尾的毛病,就这样给治好了。
想着这次前前后后的治疗经过,我不得不佩服农村老人在养生方面的妙招。晒晒太阳也能治病!
暖背补阳气
为了进一步了解晒太阳烤背的好处,我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没想到还真有许多这样的实践者。
江苏省如皋市是中国著名的长寿之乡,当地流传着一句民谚:“不到如皋不知自己年龄小。”截至2007年底,人口百万的江苏如皋,95岁以上的老人共705名,其中百岁老人有102名,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他们长寿的秘诀很多,其中,冬天多晒背让老人受益匪浅。
如皋人喜爱通过晒太阳来预防疾病,与众不同的是,他们晒太阳的重点是晒背,让充足的阳气赶走盘踞在背部的阴气,身体一年四季都感到暖意融融。
中医认为,背为阳中之阳,如果背部受冷,则风寒之邪极易通过背部经络入侵,伤及阳气而致病,年老体弱或久病虚损之人就容易旧病复发,加重病情。
正常的肺腑功能都靠阳气来支持,阳气充盈,身体就能抵御疾病的侵入。聪明的如皋人就是通过太阳这一免费补药来改善阳虚体质、增强机体免疫力的。
背部由脊柱和支撑它的肌肉组成,多数背痛是因为工作过度、肌肉活动太少、背部受凉、血管收缩、肌肉有关软组织拉伤所致。所以,除了晒太阳外,还要注意背部保暖。不单是老年人,特别是那些久坐办公室的人更要注意背部保温,比如冬天穿一件羽绒背心、皮背心,常用暖气烤烤,对暖背大有好处。
小孩子也需要暖背
临床上经常遇到受凉咳嗽的小孩,咳嗽以干咳为主。这样的患儿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喜欢活动,一刻也坐不住,每次活动后必然大汗淋漓,背部衣服也会被汗浸湿,当小家伙安静下来的时候,发凉、潮湿的衣服贴在后背上,当天就会得病。
这样的病情,如果采用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冰冷的药水通过血管进入患儿体内,咳嗽立即加重,有的患儿打完点滴后,马上就流清鼻涕,医生及家属则认为是感冒了,然后开始服用感冒药,收缩鼻黏膜,抑制流鼻涕。
活动出汗→背心受凉→肺受寒咳嗽→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出现感冒症状→服用感冒药对抗性治疗→病情缓解、阳气受损、体质下降。
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往复,就好像一个旋涡,每循环一次,孩子的体质就下降一次,有的孩子变得弱不禁风,稍稍有点风吹草动,就感冒咳嗽。
其实这都是体内阳气不足的结果,与其天天给孩子打吊瓶,还不如让他晒晒太阳,烤烤背心。据说国民党元老之一的吴稚晖,幼年体弱,无法上学,只能在家。他每天跑到山上,或躺或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赤裸着全身看书,太阳晒在身上暖洋洋的,村里人屡次说他也不改。谁想到长大以后,健壮如牛,居然是出了名的长寿者。
城市里能好好晒太阳的地方不多,当遇到这样的患儿时,我会建议家长弄个暖水袋,焐在孩子的背心,背心暖和了,咳嗽自然就好多了。
平时小孩子喜欢玩耍,在内衣的背部,用别针别上一块干毛巾,等小孩玩得出汗后,将湿毛巾抽出来,避免汗水浸湿衣服,湿衣服贴在背心引起咳嗽。
暖背暖的是心
为什么受寒后容易咳嗽呢?
《黄帝内经》云:“形寒冷饮则伤肺。”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形寒伤肺,也就是身体受凉,容易伤及肺脏;第二,饮冷伤肺,也就是说饮食寒凉,也容易伤肺。
因此对于体质较差,经常感冒咳嗽的人而言,保健要从两个方面入手,既不要受凉,注意保暖,同时也避免饮冷过度,多吃温性的食物。
有人或许会问,为什么肺容易受寒邪所伤?是否存在正气不足?肺之阳气从何而来?
肺就好比地球上的大气层,而心脏就好比太阳。太阳辐射大量的热量,能使大气温度升高,变得暖和。
在人体,心脏火力旺盛,肺中阳气就会充足,抵抗力就会强,如果心火衰微,肺中阴寒之气就会增加,这样体质的人,如果再稍稍受凉,立即就会咳嗽。
前一段时间,天气变冷,连续几个老奶奶咳嗽,在卫生所打吊瓶,治疗一周未能好转,特别是晚上咳嗽厉害,彻夜难以入睡,最后病情加重,有的患者咳嗽时伴小便忍不住,尿湿裤子,每天要换多次内裤,苦不堪言。
于是我建议病人将背靠在家里的暖气片上,烤烤背心,背心暖和了,咳嗽就会大为好转。病人依法照办,吃了两剂中药,烤了几次背心,咳嗽就好了。
去年秋天,也有一位阿姨因为久咳不愈找到我,说自己的背部感到冰冷。让她服用中药治疗的同时,我建议她在背心贴上一张辣椒风湿膏,该膏药贴上后会发热,患者背寒得到缓解,咳嗽也就好转了。
补充背部阳气,散肺中阴寒,许多咳嗽都会得到缓解。明白了这些,再想想冬病夏治,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补充体内的阳气,散体内的寒痰。
心脏主火,心火衰微的人,就容易咳嗽,看看年老体弱的人,当心火衰微之后,没有谁不是经常咳嗽气喘的。
在前面的章节里,我讲到过用肉桂粥来补火散寒,温通心脉,这一章讲到晒太阳、焐暖水袋、贴辣椒风湿膏、烤暖气片,这些都是术的层面,理想通了,方法很多,治疗起来就好办了。
对于因受寒而咳嗽的患者,我也经常建议他们用大蒜四五瓣,拍碎后加上红糖,泡茶喝,效果也很好。我曾经治疗因心脏不好,长期咳喘的患者,运用瓜蒌薤白白酒汤,一剂见效,三五剂后,患者心脏舒服多了,咳嗽咳痰也好了很多。
从心入手,不治肺而治肺;从散寒入手,不治咳而治咳!
火力不足的人,吃喝要注意
体内火力不足的患者,在饮食上要多吃温性的食物,尽量避免凉性的食物,有些人总认为吃水果有好处,却不知很多寒性的水果对人的伤害远远超过对人的补益作用。
其实吃东西是很有讲究的。
西瓜、甜瓜、梨、柑、橙、苹果、西瓜、甘蔗、香蕉、柿子、荸荠等,属于寒凉性质的水果,阳气不足的人不适宜食用。
我曾给一个反复停食的小孩看病,孩子鼻根部青筋暴露,指纹呈现青色,舌根发白,我告知其父母,孩子肠道有寒,吃了生冷食物后容易停滞,出现消化不良,所以我建议他们平时不要给孩子买水果、冷饮之类的食物。否则,那是花钱买罪受,得不偿失。
小孩父亲反而一副不屑一顾的神情:“不吃水果,营养怎么能够呢?小家伙正在长身体,不吃体质更差!”
结果一周后,因吃了一小碗西瓜,咳嗽加重,抗感染治疗三天无效,再次过来要求中医治疗,病人家属一边描述病情,一边说:“没想到这么灵验,才吃了一小碗西瓜,整整咳了一晚上!”
下雪的冬天给小孩吃西瓜,无异于吃毒药,那不是提供营养,而是毒害身体。
小儿虽然为纯阳之体,体内火力旺盛,但那是相对而言的。就好比一根火柴棍,它全力燃烧,虽然火焰旺盛,但火终究是微弱的,经不起大风大寒!小树苗虽然生机蓬勃,在春暖花开的季节,能够发芽吐蕊,生长茂盛,但它的生命力也是脆弱的,几场大雪、几场大寒就极容易将其冻死。
我曾经给上述孩子的父母算过一笔账。如果你的体重是70千克,你小孩的体重是10千克,那你的体重是孩子的7倍。这就意味着你吃1支冰棍,相当于孩子一次吃7支。一次吃7支冰棍,你能舒服吗?就算偶尔一次没有问题,那让你一天吃两三次,你能受得了吗?
千万别小看给孩子吃凉性的食物,类似每天两支冰棍、两根香蕉,它们对孩子健康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是不是心火旺盛,肺中阳气充足,抵抗力一定就强呢?这也不一定,还要看肺气足不足,肺气不足,抵抗力也是很差的。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下一个故事:驱蚊子的故事。
驱蚊子的故事——增强抵抗力,病邪进不来
等生病了再吃药,不如想办法让身体不得病
“换窗纱啰!”每当推着自行车吆喝着换窗纱的人从楼下经过,我就想起去年换窗纱的情形。
去年夏天,厨房的窗纱破了,妻子对我说了几次,让我找人来换窗纱。可是换窗纱太麻烦,而且我也觉得那薄薄的一层纱,似乎起不到多大作用,就懒得去换。
没过几天,家里有蚊子了,整个晚上嗡嗡直叫,很闹心。情急之中,我买回杀蚊剂,干净利落,一下子就消灭掉了。我还笑着对妻子说,还是打药厉害!
可是没过两天,家里又有蚊子了,妻子说是窗纱没安的原因,而我总不以为然,继续用我的杀蚊剂,来一只消灭一只。快立秋了,一瓶枪手也用完了,但每天家里总能看到一两只蚊子,那种嗡嗡的声音,好像是对我的一种嘲弄,况且秋后的蚊子更加厉害,叮上一口,几天都不舒服。
我不想再坚持我的观点了,正好楼下有换窗纱的师傅,于是我就请他帮我换。师傅手艺纯熟,破了的窗纱很快就弄好了。
刚立秋,蚊子虽然很多,但换上窗纱后,家里就再也看不到蚊子!一层薄薄的窗纱,将蚊子隔离,想起小时家里的蚊帐,不也是一个道理吗。
凡事总爱琢磨个道理的我,经历这次换窗纱的事情后,久久不能释怀。直到一天,当我在治疗一位抵抗力差,反复受凉的患者时,突然想通了一个道理。
那是一个5岁的小女孩,最近6个月以来,稍一受凉立刻就咳嗽、流鼻涕,抗生素治疗后可缓解,但停药后,只要再受凉,仍会发作。如此循环往复,间断性地治疗了6个月,医院告知,孩子是免疫力低下,建议中医治疗。1周前孩子早起时稍稍受凉,病情加重,不仅咳嗽、流鼻涕,还伴有晚上睡觉时烦躁,大便黏腻不爽,一天五六次的症状。齿痕舌,薄黄苔,双侧脉象下陷之势明显。
从脉象来看,这个孩子是肝郁脾虚。人体清阳不升,脾虚土不生金,肺气来源不足,卫气不能输布于表,体表没有卫气的防御;肝气不升,心血来源不足,心阳缺少心阴作基础,阳气化生不足,所以抵抗能力差。
如果我们将疾病的产生与驱蚊子的故事结合起来,就会加深对人体疾病的理解。
在人体有一种气,能够起到保护机体的作用,中医称为卫气。卫者,保卫之意。白天,卫气运行于肌表,能够保卫人体,避免外邪的入侵,起到防御作用。夜晚,卫气进入脏腑,保卫我们的五脏六腑。
前面故事中的蚊子,就好比外邪,如风邪、寒邪、湿邪;窗纱就好比人体的卫气,而房子就好比我们人体。没有窗纱的保护,屋外的蚊子、苍蝇等就容易进入屋内;同样没有卫气的护体,人也就经常容易外感。杀虫剂就好比驱邪治病的药物,杀虫剂能杀死蚊子,药物可以消散进入人体的外邪。
明白了这些道理,再来看看上面这个案例,治疗起来思路就很清晰了。
我给病人开了如下处方:黄芪、白术、防风、桂枝、炙麻黄、杏仁、生麦芽、当归、薏米、甘草。
孩子服用1周后,症状明显好转。我把处方稍作调整,让她再服用十余剂,体质明显增强,感冒咳嗽也很少犯了。
将生活中的小事与我们的身体结合起来,从自然界中感受养生之道,治病之道,临床上治疗疾病,思路就会开阔不少。
孩子经常感冒,流清鼻涕,咳嗽,服药、打针几乎天天进行,稍稍不注意,仍然又会得病,弄得家长焦头烂额。其实,这就好比没安窗纱的房子一样,屋里的蚊子肯定是灭不干净的,当务之急,是安窗纱。对于小孩而言,就是提高抵抗力。
抵抗力从何而来?补充卫气,卫气充足了,护表力强了,就不会再反复感冒了。
为什么孩子的抵抗力不如大人
孩子如同初生的嫩苗,生长力旺盛,就好像春天一样,万物初生,生机旺盛。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对应的五行为木火金水,与人体的脏腑相对应,就是肝心肺肾;对应于人,就是儿童、青年、中年、老年。春季属木,小儿也属木。木的特点是调达,春天的树木生机勃勃,小儿也是生机旺盛。
人体肝属木,小儿的肝脏,就如同木中之木,相对于成人而言,功能更加强盛。因此北宋医家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辨证篇》中指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也指出“气有余便是火”。所以小儿经常会出现肝火重,脾虚的病机。
脾虚之后会导致什么呢?前面讲过五行是相生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脾属土。
脾虚之后,则土生金的功能就会减弱,脾虚的直接后果是肺虚,肺气不足。脾为母脏,肺为子脏,脾虚导致肺气不足,这是典型的“母病及子”。
脾虚之后,除了表现为肺气不足,还会表现为上气不足,患者会感到头昏、气短。脾主四肢,脾虚之后,还会伴随有四肢乏力。
脾虚导致肺气不足的治疗中,最经典的处方莫过于玉屏风散。它的组成是防风、黄芪、白术。
黄芪能补益脾肺之气,益气固表止汗,白术补气健脾,佐以防风走表而散风邪,合黄芪、白术以益气祛邪。且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致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有补中寓疏,散中寓补之意。黄芪配白术,健脾益气,培补中焦,脾虚得补,肺气来源充足,从根本上解决肺气不足。
在前面一章,我谈到咳嗽的小孩很多爱活动,稍稍运动之后,大汗淋漓。其实这就是肺气不足,表虚自汗所致。对于这样的小孩,在治疗选药上,黄芪是必不可少的。健脾益肺,才能增强肌表的护卫之力。古人言“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就是这个意思。
上一章讲到了阳气,谈到了心火;这一章谈到了肺气,谈到了护表的卫气。其实人体肺的抵抗力,主要就体现在这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得到了改善,感冒就不会再频繁出现了。
治疗风湿、老寒腿,保暖、补正气为先
扶正,提高正气,这是治疗许多慢性病的思路之一,它不仅仅表现在治疗感冒上,在人体的其他疾病治疗过程中也适用,请看另外一个故事——老寒腿的治疗。
去年一个老病号过来找我聊天,闲谈中谈到他的老寒腿,我询问他现在情况怎么样了。
老爷子说:“这病要彻底治好很难,但要它不发作倒是容易!我自己就找到一个良方,从入秋开始,每天戴护膝,戴到春暖花开的时节,我坚持两年了,这几年膝关节再也没有痛过!”
“效果真这么好?”我问道。
“我这老寒腿有十多年了,吃药无数。吃药当时好些,没过几天照旧。我反复琢磨这其中的道理。这老寒腿不就是怕冷吗?我让它冷不着就是了,于是入秋后,天气稍冷我就开始戴护膝,别说,还真管用,坚持了两年,现在仍然戴,以前我这腿就是天气预报,现在预报天气不灵了!平时也不痛了!依我看,这老寒腿的关键问题还是抵抗力差,戴上护膝,增加一层保护,就好了。”老爷子很有心得地谈论着。
当天晚上,我失眠了,一直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农村将风湿称为死不了的癌症?为什么许多病人服用那么多治疗风湿的药都不能彻底治愈?为什么一个护膝,加上注意保养,效果比吃药还好?护膝不就是提供了一个保护层,难道风湿病人就是缺少这种保护层,风邪湿邪驱散后容易再次进入人体?
这种保护层应该属于中医卫气的范畴,难道补充气血,让人体卫气充足,就可以治疗风湿?
后来在治疗风湿的时候,我除了运用常规散寒、祛风、活血、通络、止痛等方法,还用上黄芪、当归、防风、白术等来提高正气,患者服用后病情好转很快,调理阶段就直接以扶正为主,这样风湿复发的机会就少了很多。
是啊!中药治疗风湿,除了祛风除湿,更重要的是给患者“戴个护膝”,即补充卫气,这样风寒湿邪就不会去而复返,患者的病情才能彻底好转!
卫气不足,经常感冒,需要补充阳气,提高抵抗力来治疗;膝关节疼痛,老寒腿,需要保暖,也需要提高抵抗力。
人体所有虚损疾病的治疗,其实都是一个道理——保护阳气。
当肠道有寒时,人只要稍稍进食生冷食物,就容易出现腹痛腹泻,远离寒凉食品,其实就是保护肠道的阳气,服用温性的药物,就是给肠道戴护膝。
许多人头部稍稍受凉,就开始鼻塞,不通气,或者不断地打喷嚏,其实就是头部的阳气不足,戴个帽子,保护头部或者服用补养头部阳气的药物,就是扶正,这与老寒腿戴护膝是一个道理。
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对于很多久治不愈或容易反复发作的疾病,就多了一些认识,因为,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杀死进入屋子的蚊子,更重要的是及时更换窗纱。
大扫除的故事——身体需要除旧布新
治疗胃肠疾病,先泻后补
每年过春节前的腊月里,在老家总要抽上几天做清洁,旮旮旯旯里的脏东西,都要清理一遍,擦擦洗洗,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准备迎新年。
辞旧迎新,可真是落实得实实在在。
有年回家,正好赶上家里在大扫除,我承担了打扫屋外禾场的任务,任务不多,因为禾场平时经常清扫,但要做细,边边角角的都要彻底清扫。几个小时过去了,成绩也出来了,看着清清爽爽的禾场,心里特高兴。
正准备收工休息的时候,村里一位老爷子找上门来,说前一段时间手被刀切了一下,天天吃消炎药,但大半个月了都没长好,请我帮忙看看。
我自然先打开纱布看看伤口,伤口局部已经感染了,有黄色的脓液,看起来不好好清创是不行的。
于是我用30克黄连,煮了一碗水,用纱布蘸黄连水,小心翼翼地清洗伤口。
老爷子在一旁开玩笑地说,刚搞完大扫除,除旧迎新准备过年,你这清创也算是除旧迎新啊!
我笑着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该除旧还真得除旧。”
彻彻底底地清洗干净伤口,然后上了一些消炎的药粉就包扎起来。
三天后,老爷子又来换药。我揭开纱布,看到伤口创面比较干燥,局部没有渗液,创面上新鲜肉芽已经生长了。老爷子感慨道:“我在家里也上了几次药,都没见效,你这一家伙就整住了!看来清洗是关键啊!”
除旧布新这是一句老话了,我们都听过。但很多时候,我们迎新之前,却忘了先辞旧。
在临床上,慢性肠炎的病人很多,患者每日大便三四次,不成形,稍稍受凉就腹痛腹泻,进食辛辣之物也会腹痛腹泻。这样的病人治疗时,就需要除旧布新。先用通泻的药物,将肠道内壁的有害物质清理干净,就好比清洗感染的伤口一样,旧的除去了,新的才能够化生,肠道功能才能修复到正常状态。如果只是单纯止泻,可能用药期间症状会稍有缓解,但是一旦停药,不久又会复发。
一位女性患者,38岁,3年来,每天大便四五次,小腹隐隐作痛,大便黏腻,好像浓鼻涕,受凉和吃了生冷的食物后,病情立即加重,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通过服用抗生素,配合灌肠治疗,病情好转,一个月前因为受凉病情加重,肚子一阵一阵地疼,总想大便,但拉出来的都是稀便,同时伴有气短,四肢乏力,稍稍活动就心悸的症状。齿痕舌,舌苔黄腻,舌根略白,右寸浮取无脉,右关尺郁涩,左关郁涩如豆。
按她的病情来分析,应该是肝郁脾虚,肠道湿热郁滞,大肠经气不畅。治疗当分两步,首先去腐,清理肠道湿热郁毒,其次生肌疗疮,修复肠壁。
我开的方子是芍药汤加减。芍药、柴胡、当归、黄连、槟榔、木香、炙甘草、大黄、黄芩、艾叶、红藤、苦参,共五剂,每天服一剂,连服5天。
患者服用后,放屁不止,解出许多黏腻大便,腹痛缓解,随后我调整处方,以白术、苍术、柴胡、龙眼肉、当归、艾叶、金银花、黄芪、红藤、广三七等配伍,疏肝健脾,益气活血,生肌疗疮。
方中白术、苍术健脾燥湿,升发清阳;柴胡、当归疏肝解郁;龙眼肉补益脾胃,又善治肠风下血,修补肠壁;黄芪益气托毒;金银花、红藤清热解毒;三七化腐生肌;最后再加一味艾叶,温经通脉,散肠道之寒,加速肠道内壁的修复。上面的方子加减服用月余,所有不适之症消失,一年后随访,询问病情,得知没有复发。
在这个病例的治疗中,其实我运用的就是除旧布新的指导思想,先除去肠道中的毒素,再修复受损的肠黏膜,分步实施,有攻有守,最终才能取得全局的胜利。
临床上有一类病人,食用辛辣食物后,容易腹泻。他们肠道内多有热毒,所以服用辛辣后,热毒加重,腹泻其实是人体正常的代偿机制,是机体的一种正常的保护性反应,是排除体内热毒的一种方式。病人不懂其中的道理,看见腹泻,立即想到吃止泻的药物,结果服用止泻的药物后,腹泻控制住了,人反而感到不舒服。这是因为热毒被关在了肠道里面,正所谓关门留寇,其实患者只要吃点三黄片,将体内的热毒除去,机体就会达到新的平衡,自然也就不会腹泻了。这也是机体通过腹泻来“除旧”,为肠道“迎新”做准备啊!所以三黄片虽然是通便之药,用在此处也能达到止泻目的,关键在于想通其中的道理。
治病也讲究先抑后扬
长期感冒的患者,稍稍受寒,立即鼻塞流涕,这类患者我们往往考虑到体虚,而进行扶正,其实仔细探究一下,他们体内或多或少均存在一定的外邪,治疗时扶正是必须的,但若能先散体内的外邪,条畅人体气机,然后再运用扶正的药物,恢复人体的正气,效果可能更为显著。这不也是除旧布新吗?
体虚感冒的治疗如此,肾虚的治疗也是如此啊!看看六味地黄丸中的配方,三补三泻,补中有泻,泻中有补,体现的其实就是去浊存精,除旧布新的过程。
临床上治疗疾病时我们很容易想到针对病邪进行治疗,单刀直入,须知很多慢性病的治疗,以退为进才是妙法,从相反方向入手,需要泻的疾病,先补后泻,需要补的疾病,需要先泻后补,需要升的时候先降,需要降的时候先升,概括起来,也就是“欲阳而先阴,欲阴而先阳”。
有句俗话叫“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我们搬到这里来,借用除旧布新的思想,其实讲的是一个道理。开车的人都知道,车要调头转弯,先退几步,给车留出较大的空间,再调头才能轻松自如。
我们要给疾病调头,也得给疾病一定的空间啊。
生活中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看似在退步,其实在前进。
前一段时间有位做生意的老板过来找我看病,他的生意做得很不错,资产过亿,但我关心的不是他的生意和资产,而是他的人生哲学。他说,做生意需要考虑国家的政策,国际国内的形势,这些大的形势把握不好,就容易将生意做砸,国家政策是变化的,但它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一个政策的出台需要一段时间,这个政策的改变也需要一段时间,就好比船在海上航行,小船调头很容易,但一条大船要调头就得划一个大的弧线,不然调头调得太急,容易翻船。我们做生意很多时候就要在船调头的过程中入手,快进快出,才能赚钱,错过了,就没机会了。
这位老板通过一个船调头的事实,延伸出做生意的诀窍,的确值得学习。生活中很多成功人士,他们都能从一些小事中,感悟到真谛,从而取得成功。
重大疾病治疗前,首先要让身体足够强壮
有些大病重病,我们都知道要祛邪,这就好比船要调头一样。调头是必需的,但如何才能平稳顺利地调头就比较关键了!临床上一些晚期癌症的患者,肿瘤转移,包块增大,针对包块来治疗,是很容易想到的事情,但患者常常身体虚弱,不耐攻伐,这时就需要先扶正气,整体调理身体,等正气恢复了,再考虑扶正与驱邪并施,这样才可能起到驱邪的作用,如果简简单单只是考虑针对肿瘤采取放疗和化疗,也许包块还没有消失,人的生命就消失了。
我曾经治疗一例骨结核的患者。患者腰部出现包块,不明原因地发烧,在医院穿刺后,被告知是寒性脓肿,考虑为骨结核,建议抗结核治疗。服用抗结核药物一周后,体温恢复正常,但食欲下降,不时恶心,面色苍白,头晕。患者原本就身体虚弱,无法耐受抗结核药物的副作用,如果继续服用,身体可能越来越差,但如果停止服用抗结核药,体温又可能上升。在两难之际,患者找到我,因为长期交往,大家已经很熟悉,也算是朋友了。看着他苍白而又消瘦的面颊,一个一米七的小伙子,体重却只有45千克,我果断地告诉他,先将抗结核药停下来,什么药也别吃了,每天想吃啥就吃点啥,将工作、事业、家庭中乱七八糟的事情都放下来,不去费心操劳,静心养病,每天想着两件事就行:今天弄什么吃的,到哪里去转转,锻炼锻炼身体?
一周后再碰面,患者面有血色,精神状态良好,食欲恢复,三餐均能吃到自己想吃的食物,虽然只是一周的时间,但感觉他体力恢复不少,上楼爬坡时双腿明显有劲了。另外因为他不再操心工作和家庭的诸多琐碎小事,心理负担搁下来,自己对战胜疾病也就有了信心,不再同一周前那样,怀着恐惧的心理了。
同他交流半小时左右后,感觉他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得到了恢复,于是我建议他继续采用食物调理与锻炼相结合的办法,等体重增加到55千克以上,再考虑继续抗结核治疗。
他听从了我的建议,三个月后体重恢复到57千克,面色红润,食欲较好。随后他接受了抗结核治疗,在服用抗结核药物的过程中,没有出现身体承受不住的情况,治疗效果满意。
治病如同打仗,是非常灵活机动的,有攻就有守,有进就有退。攻不一定就意味着成功,退不一定就意味着失败。
面对疾病和死亡,很多时候我们是充满了恐惧,而不是睿智,当恐惧充斥我们的脑海时,我们往往失去了基本的理智,不会综合分析自己的状况,而是全盘托付给医生,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医生为了自身的安全,为了尽量不出事,常常按照临床路径来处理,遵照标准的治疗方案,这里面忽视了个体差异,大多数患者是有效的,但也有一些是事与愿违的。因此,面对疾病时,就应当如同面对人生的其他困难一样,理智地分析,寻求医生合理的帮助,过度治疗和漠视治疗都是不妥的,同时平时也应该多看一些养生方面的书籍,当身体不适时及时调理,不要等到病已生成,再治也就晚了。
从用人谈起——用药宜忌与饮食宜忌
药物的配伍
有一次坐火车出差,睡在对面下铺的是一个中年男子。为了解除旅途的烦闷,我同他攀谈了起来。谈话中得知他是一个公司的人事经理,出差是为了给公司招聘一批刚毕业的大学生,分配到各个部门。
“作为一名人事部经理,从您的角度来看,什么样的毕业生才算是比较优秀的人才呢?”我随口问道。
这位人事经理悠悠地吸了一口烟,谈了起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是人才,只是每个人能力表现在不同的方面,每个人适合的工作不相同,人事管理就是将最合适的人放到最合适的岗位,然后管理他,将工作做好。
“如果你需要一个清洁工,计划开出的工资为1000元,那么招聘一个勤快点的下岗工人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学历之类的问题,只要他够勤快并且负责任,就足以胜任这个岗位了,或者可以说他就是做这个工作的人才。但是如果你强求学历,一定要招聘一个大学毕业生,那么对他而言,他会觉得1000元的工资太少,而且学非所用,是一种浪费;对公司而言,这个学生做不了多久就会跳槽离开,会造成公司再度招人的麻烦。所以不要拘泥于人才这个虚无的概念,每个人都是人才,关键是要把他放在最适合的位置。
“如果你招聘四五个搞销售的,每个人的能力都很强,谁也不服谁,如果管理不好,将是一盘散沙,不能拧成一股绳,结果可能事与愿违。这样的人如何来管理呢,如何利用这些人才呢?需要一个会调和关系的主管,驾驭在他们之上,有了这个主管的调和,这批人才能向一个方向出力,工作才能顺利开展,这就好比你们中医大夫开方时,常常用甘草来调和药性,一样的道理!
“再比如,两个人一起工作,一个人过于沉闷,那就需要给他配一个性格开朗点的,不然两个沉闷的人在一起,工作进度上就会有问题;如果一个人的性格过于活泼,责任心不强,那么就需要搭配一个偏稳重、责任心强的人,不然全是活泼的人聚在一起,容易玩过头了,工作就可能出现失误。”
“看来管理上也是很有学问的啊,不光要找到合适的位置去安排合适的人,还要考虑到互补和相克啊!”我感叹道。
这位人事经理又说:“管理上的学问可大了,中医的五行理论,相生相克理论,在管理上都用得上……”
一路聊下来,这位人事经理的用人理念让我感触良多。管理是用人的学问,而这种用人的理念一样可以用到中医上来。作为一名中医,我们手中的人就是这一味一味的中草药,古代有用药如用兵的说法,每一味药就像战场上将军手下的士兵一样,将军是用士兵来作战,而医生则是用药材组合来同疾病作战。
临床上经常会有患者因病而心急,会要求我:“大夫,给我用点好药吧,只要能快点把病治好,多少钱都无所谓。”其实在我的眼里,每一味药都是治病的好药,就像在人事经理的眼里,每个人都是人才一样。我所要做的就是把每味药用在最适合它的地方。药物没有贵贱好坏之分。但如果不能把药物运用在正确的位置,那么药物就可能是毒药。
记得当年看《大长今》时,里面有一幕是老师要求见习医女们把毒药从药物中挑选出来,而长今虽然挑对了,却被评为零分。老师对此的解释是只要是药物,用得不当,都有可能变成致人非命的毒药,医生用药应万分谨慎。是的,现在很多人相信中草药是绿色、环保、无毒的,所以会很随意地自己选择服用。其实这种行为非常可怕,我们的老祖先就曾讲过“是药三分毒”,没有什么药是永远对人体有益的。就好比人一样,没有一个人是适合所有工作岗位的。
而对于医生,如果治不好病,只能说没有配合好这些药物,而不能怪这些药物不好,就像工作没有做好,不能光说员工不行,而应该首先考虑到是否是没有将这个人放在适合的岗位上,与合适的人配合。
《神农本草经》上说:“药有阴阳配合……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由此引申,中医里面将“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七个方面,称为“七情”。这些关系和用人之道是一样的。
药物配伍应用的目的有四:一是增强治疗作用;二是扩大治疗范围;三是适应复杂的病情;四是减少不良反应。
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六者中,相须、相使都能使药物产生协同作用而提高疗效;相畏、相杀两种用药情况,能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而相恶和相反却会降低疗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相须
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枳实配枳壳,增强降气行气之力;全蝎配蜈蚣,增强祛风通络,息风止痉的功效。
还有佛手配香橼皮,佛手芳香辛散,苦温通降,功效以醒脾开胃,疏肝和胃,理气宽膈,行气止痛为主;香橼皮虽然清香之力稍逊,行气之力也差,但在和胃化痰方面更有效果。二者相须,可理气、宽胸、止痛、疏肝和胃、健胃化痰,是治疗肝胃不和的妙药。
相使
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
如补气的黄芪与健脾利水的茯苓配合,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附子温肾散寒,健脾除湿,白术补脾燥湿,两者相伍,凡脾肾阳虚,双膝关节以下酸楚沉重者,均可放胆用之。
清热泻火的黄芩与攻下泻热的大黄配合时,大黄能提高黄芩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枳实配白术,枳实破气消积,消痞止痛,白术补脾燥湿,益气生血。两药合用,一消一补,助升清降浊。
干姜配五味子,可增强温肺止咳之效。
黄连配吴茱萸,能增强止呕、制酸功能。
冬瓜子配红藤,治疗湿热型慢性前列腺炎及妇科炎症!冬瓜子利湿升阳,下焦湿热得解,红藤清热解毒,深部炎症可除!
相畏
相畏,就是利用一种药物抑制或缓和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使其更好发挥疗效的配伍方法。
半夏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良药,但半夏有毒,炮制不当容易中毒,在使用半夏的时候必须配以生姜,利用生姜来解除半夏的毒性,另外生姜是止呕圣药,配伍半夏之后,可以增强半夏的止呕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芫花配大枣,可缓和芫花对肠胃道的毒性刺激,减少反应,使其有利于发挥逐水效能。
柴胡疏肝解郁,但其性偏燥,有伤阴之弊,配伍白芍滋养肝阴,则疏肝解郁而无伤阴之虑。
黄芪补气之力较强,脾胃虚弱的病人服用后,容易出现脘腹胀满,配枳壳理气,或者配以鸡血藤,活血通经,促进黄芪之气的运行,则补气而不壅滞。
熟地为补肾养血的良药,但因为其性偏于滋腻,服用之后容易滋腻碍胃,出现脘腹胀满,如果配伍理气之砂仁,既免除熟地滋腻碍胃之弊,又可借助砂仁引熟地归肾。
枸杞为补养肝肾之佳品,但因其偏温,久服之后容易上火,配以凉性的菊花,这样既能养肝明目,而又无上火之弊。
相恶和相反则是我们用药中要回避的情况,这里就不赘述。
用人如此,中医用药亦是如此,那我们的健康养生是否也是如此呢?
当然应该如此!
饮食搭配也有学问
食物搭配,也应与中药配伍一样,讲究食物间的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的情况。相须、相使的配伍原则,能起到协同作用;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的配伍则会引起对抗。协同作用可增加食物功效,拮抗作用可减少毒性和不良反应。
喜欢吃螃蟹的人都知道,螃蟹是寒性的,对于身体虚寒的人而言,是不适合吃的。但如果在做螃蟹的时候,配伍一些温性的调料,比如生姜、辣椒、花椒、酒等,借用这些温性调料的热性,来抵消螃蟹的寒性,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吃到可口的螃蟹,还不用担心食用之后对身体造成伤害,这不就是中药里的相畏在饮食上的运用吗?
饮食中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
百合炖秋梨清肺热养肺阴。
荸荠加海蜇可清化痰热。
生姜加红糖可加强温中散寒的功效。
以大蒜炒扁豆可减弱扁豆的不良作用。
生姜烧鱼可去鱼腥,也能避免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
萝卜炖鸽子可减弱补益过度引起的脘腹胀闷。
辣椒炒苦瓜,寒热并调,以防苦瓜过寒。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这是对患者饮食禁忌的高度总结,也是患者饮食注意事项的理论指导。
上面所讲的食物搭配,可以改善食物的偏性,从而有利于身体的健康,但生活中有些食物对患者的病情是不利的,就需要我们克服。这就好比用人,有些人是绝对不适合某些岗位的,不遵循这里面的道理,最终只能出错。
牛肉、羊肉、狗肉等药性为温,对于阳虚的病人,可以放心食用,而且对身体有补益作用,但如果是热性病患者就不可食用,否则加重病情。
瓜果、冷饮、凉拌菜等属性为寒凉,对于热性病患者,可以放心食用,对疾病的恢复是有利的,但对于虚寒体质的患者,就不适合食用,否则加重病情。
鸡头、猪头、海鲜、葱、蒜、芫荽等具有宣发之性,对于皮肤病及过敏性疾病患者不适宜食用,食用后容易诱发皮肤病或过敏。
读刻舟求剑有感——疾病不会一成不变
别人的药方,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
战国时,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却为时已晚。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也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就是在这里掉下去的,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这则寓言故事我们小的时候都读过。它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所以当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时,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应这种变化的需要。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不行的。
我们在读这则寓言时,都会为楚人的愚蠢而失笑,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在不经意间犯下了同样的错误。
不少患者到我这里来看病,却只是拿出一张陈旧的处方对我说:“医生啊,你就照这个方子给我抓几服药吧,我以前生病后服用这个药方治疗,效果很好的,这次我又生病了,你就照方给我抓几服吧!”
这些方子有的是几年以前,甚至更早以前的。
还会有患者过来,要求将某位朋友服用过有效的方子,给他抓上几服,因为他和这个朋友的病情相似。我也听说过,某个患者看到朋友的风湿因为饮用药酒好了许多,就把朋友的药酒讨了回家自己服用,结果中毒的事情。
面对这种情形,我往往会想到刻舟求剑的故事,因为他们正是在犯刻舟求剑的错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