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万病从根治

_5 余浩/郑黎(现代)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大自然的整体规律,我们在顺应这种规律的同时,也应当根据个人实际状况,有所偏重。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养生长寿宜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只有真正懂得了这些,再来谈养生,谈治病,才能活学活用,有的放矢。
阴份亏虚导致的失眠
阴是死物,阳是动力,是能量,只有通过阳气的推动和温化,阴液才能发挥作用,只有“阴得阳生”,才能泉源不竭,这不仅仅是养生和保健,更是一种艺术,是道!
人活在天地之间,人体内气机循环与天地是相通的,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到自然界,向自然界学习,对养生才会有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如果你还是不明白为什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建议你也找一个山洞,夏天和冬天分别去看看,体会一下山洞的夏湿冬燥。站在山洞之中,就是站在天地的脏腑之中,也好似站在你自己的脏腑之中。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对我们人体而言,它就好比是一个太极(在我的另一本书《医间道》中有系统的阐述),白天动而生阳,人体阳气输布于外,所以人在白天是动的,阳光的,展示的是一派阳刚之气。透过阳刚之气的外在表现,我们应该看到,这些输布于体表的阳气,为阴液所化,维持这种状态需要消耗体内的阴份。阳以阴为基础,阴以阳为表现形式,白天的所有活动,都是在消耗阴份。
当动到极限,阴份消耗过度,人就会疲劳,就需要静下来,需要休息。当人体入静或者入睡之后,阳气开始收敛,消耗减少,反过来促进阴份的化生,只有阴份养足了,人体第二天才能有充足的阳气。
人可以只喝水,不吃饭,活上一个星期,而且感觉还不是很坏,但让一个人整天整夜不睡觉,过不了两三天,人就会崩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动而生阳,生阳即耗阴,长时间地耗阴,就会阴份枯竭,身体自然就会受不了。最后的结局不是“阴平阳秘”,而是“阴阳离决”。
明白了这些道理,再看看长期失眠的患者,为什么他们满脸皱纹,为什么他们手掌的纹路很乱,这都是阴份亏虚的表现。由于长期失眠,阳不入阴,阴气得不到化生,体内五脏六腑阴液不足。
那么失眠该如何治疗呢?很简单,引阳入阴,就能治好失眠!首先,我来分析一下患者为什么阳不入阴,情况不外乎以下几种。
气郁化火型
有些患者经常心情烦躁,这是因为体内肝气郁结,气有余便是火,气郁化火,扰乱心神,阳气被排斥于外,就无法入阴了。
这样的病人只需要服用清热的药物,再配上解郁的药物,就会有很好的疗效。比如,栀子淡豆豉汤配四逆散。
寒湿严重型
有些病人是体内寒湿较重,阳气进入身体后,无法推动大量的寒湿之邪,人就会感到很累,睡觉睡得累,连做梦也是做很累人的梦,有的患者甚至描述,做梦时感觉双腿走路非常沉重,早上起来,好像一夜没有睡觉一样。
这样的患者,需要温补阳气,促进阳气推动阴液的运行,只要阳气足了,推动有力了,睡觉就感到轻松了。服用附子理中丸能起到很好的疗效。
阳不入阴型
有些患者属于阳气入阴的机制出现了问题。人之三阳为太阳、少阳、阳明,人之三阴为太阴、少阴、厥阴。由阳入阴,是由表入里的过程,即由太阳至少阳,由少阳至阳明,由阳明至太阴,由太阴至少阴,由少阴至厥阴,“人卧气血归于厥阴肝”就是这个道理。这里面的关键环节是由阳明到太阴的过程,也就是有阳转阴的关键环节,如果这个环节出现障碍,阳气自然无法入阴,人也就失眠了。
阳明在人体指的是胃,太阴在人体指的是脾。《黄帝内经》中写道:“胃不和则卧不安。”因为阳气不能经过阳明胃,进入到太阴脾,阳不入阴,所以卧不安了!
半夏汤是《黄帝内经》中仅有的十个药方之一,专为失眠而设。原文记载其组成、用法及功效是:“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这里面的关键药材是半夏。半夏者,夏季的一半,夏季到秋季,是大自然由阳转阴的过程,半夏生长于夏季之半,大自然阳气正浓之时,正所胃“阳极生阴”。半夏归于胃经,禀赋阳极生阴之性,是引阳入阴的最好药材。
如果患者肝火较重,阳气也是无法进入肝的,因为肝火会排斥阳气,即使用半夏引阳入阴,也只能使阳气处于少阴、太阴的境地,患者能入睡,但会比较浅,只有在彻底清泻肝火之后,人才能进入熟睡的状态。
有一味药材叫夏枯草,此药长于夏季暑气正浓之时,到长夏季节就会因成熟而枯萎。大多数植物都是在入秋之后才枯黄,而此药独禀天地之气,提前枯黄,能将金秋肃杀之气提前,所以它具有清肝火,散淤结的作用。肝火得清,则能吸引阳气入阴,因此对于阳不入阴、肝火亢盛的病人,半夏配夏枯草,疗效特佳。
阴阳之间、五脏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阴阳和五脏,只有深入思考它们内在的关系,对疾病的认识才能更加深入,为了继续深入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另外一个小故事:修电扇的故事。
修电扇的故事——表里证的诊断与治疗
小肠经受寒会引起心脏病?
家里电扇坏了,我自己打开电扇的外壳,研究了好久,也没能找出原因,电机好像没烧坏,保险丝没有断,似乎没啥问题,可插上电源线,就是罢工——不转。看来电扇得上“医院”了!无奈中我只好将电扇扛到电器修理铺,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高招。听完我对电扇的“病情描述”,以及我对电扇的“治疗经过”,师傅也是拧下螺丝,打开外壳,然后,插上电源,直接用电笔测试是否有电。测试完告诉我,电扇没问题,电线断了!随后换了根电线,电扇就修好了。
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经过电笔的测试,轻轻松松就判断出问题的所在。不得不服,隔行如隔山,我由衷地感叹道。
这个故事原本就该这么过去了,但随后几天的一件事情,使我对修电扇的经过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可以说是更深的感悟。
一位老奶奶心慌、胸闷半个月,在医院救治,怀疑是冠心病,进行了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检查,都没见到明显异常,服用改善心脏供血的药物后,症状倒是有缓解,所以医院建议她服用治疗心脏病的药物,但老奶奶发病前身体一直很好,她自己觉得心脏没问题。如果心脏真的没问题,长期服用治疗心脏病的药物,是不是会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呢?老奶奶一边服药,一边找机会咨询其他的医生,希望能够解开心中的疑惑。后来,老奶奶找到我,将检查及治疗经过详细地说给我听,希望我能帮助她解开心中的疑惑。我一边听着老奶奶的话,一边切脉。
她的左寸浮取细弱,沉取有力,舌下静脉也没有曲张,嘴唇颜色还算正常,这都不像心脉淤阻的情况。
“最近大便怎么样?”我询问道。
“别提了,上次吃东西凉了胃,这半个月肠道一直不太好,肚子总是隐隐作痛,每天大便三四次。”老奶奶开始述说起大便的事情,“也怪,每次拉稀便之后,心里总觉得空空的,就开始心慌了!”
老奶奶的病情描述,使我想起来几天前修电扇的事情,电扇是因为电线断了,所以才不转,这位老奶奶则是因为肠道受寒,手太阳小肠经收缩,影响到了心脏的气血供应。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上说:“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脱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心与小肠是表里关系,这里的“入缺盆,络心”,就是小肠经与心经相连的证明。
老奶奶的小肠受寒,寒性收引,导致小肠经脉不畅通,小肠与心的表里联络通道受到阻断,心脏得不到小肠输送的经气,自然会感到心慌。腹泻之后,小肠经的经气减少,进一步加重病情。心脏原本无罪,只是替小肠受过罢了。
只针对心脏的治疗,采用活血通经的药物,其实除了改善心脏的血液循环之外,对疏通小肠经也是有一定好处的,所以也有效。但疾病的起因是肠中有寒,肠寒不能解决,则小肠经脉就会长期受困,这不是单纯服用治疗心脏病的药物能够解决的。就好似前面修电扇的故事,修理电线才是关键,针对电机进行修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想通了这些道理,我就耐心地向老奶奶讲解,她为什么心脏会不舒服,应该如何来治疗,今后应该如何来预防,饮食上有什么注意事项等。
老奶奶听完我的讲解,非常高兴,长舒了一口气:“我就说我没有心脏病,这下放心了,那你就将我的肠道治好吧!”
我建议她服用附子理中丸,平时吃点桂圆肉,一周后老奶奶告诉我,大便正常了,心也不慌了,治疗心脏病的药物一点儿没有吃,感觉挺好的。
一个被怀疑心脏病,建议长期服药的患者,就这样痊愈了!
这样的病人多不多呢?
很多!临床上经常遇到心慌、胸闷的病人,在医院做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平时大便不规律,一天几次或几天一次,有的患者身体消瘦,有的却肥胖,这些人在寻求中医治疗时,都有一个相同诊断:脾虚。其实他们的病变除了脾脏,还有小肠,小肠功能不健全才是关键。
有没有小肠的问题,鉴别起来也很简单,就是切患者左寸的脉象,正常脉象是不服不沉,和缓有力。如果脉象沉细,浮取无脉,谓之小肠脉无;如果浮取实而有力,谓之小肠脉实。这两种情况都反映小肠有病变。
有些人切取左寸脉象时,感觉偏浮或偏沉,总以为是心脏的疾患,然后套用西医的治疗思路,以活血化淤的办法,来改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是无法治愈疾患的。
针对小肠经气不畅的病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才能从根本上治疗心脏不适。
在运用上述法则的同时,有一味药材不容忽视,那就是火麻仁。此药看似寻常,但它能滑利小肠,疏通小肠经脉,无论寒热虚实之证,用它都会有效。不相信的人可以看看《伤寒论》,看看炙甘草汤,它是治疗心悸的经典方,方中一味火麻仁,就是滑利小肠,疏通小肠经,改善少阴心经经气的运行。
《伤寒论》所记载的药物,均有深意,看似寻常之品,常常别有深意在其中。
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就像两兄弟,或者就像人体的左右两只手一样,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小肠经气不畅,会影响心脏气血的运行;同样心火衰微时,小肠也会受寒邪侵犯,小肠受盛化物的功能也会减退。
切脉时左寸浮取为阳脉,为太阳小肠脉;沉取为阴脉,为少阴心脉。只有当阴阳协调平衡之后,脉象才不浮不沉。通过脉象判断,就可以知道是小肠导致了心脏不好,还是心脏导致了小肠不好。然后从心治小肠,或者从小肠治心。
便秘会引起咳嗽?
五脏之中除了心与小肠相表里外,还有肺与大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通过前面谈到的心与小肠相互影响,我们可以类推,其他相表里的脏腑也是有关联的,也是相互影响的。
我们先来看肺与大肠相表里。当人体肺火较重时,肺火下移于大肠,大肠热毒过重,就会出现大便干结,甚至便秘。这样的病人很多,平时只要吃一些辛辣的食物,就容易诱发。此时,服用一些降肺火的药物,往往能起到较好的疗效。
桑叶质地很轻,属于清轻之品,能够走上焦,清肺火。因肺火导致的便秘,用桑叶泡茶喝,就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这样的病人,除了大便秘结外,还伴随有头皮屑多、毛发干燥、咽喉干燥、鼻腔干燥等表现,通过这些伴随症状,就可以判断出便秘是由于肺火过亢,影响到了大肠的传导功能,导致便秘的产生。
同理,大肠传导失常,也会影响到肺气的敛降,长期便秘的患者,肺气敛降功能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容易出现肺气上逆。这样的病人,受凉之后,就容易咳嗽,而且一拖就是很长时间,此时,泻大肠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我治疗过这样一个典型病例:患者陈某,女,75岁,大便干结十余年,咳嗽一周。
她是十余年来,长期便秘,大便一周一次,干结如羊粪,一周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伴胸闷,心慌,心悸。在医院用抗生素治疗三天,病情没有明显好转,于是寻求中医治疗。病人是明显的裂纹舌,剥脱苔,右寸浮实而紧,沉取有力,右关尺间郁涩,左关郁涩。
这位患者是长期大便不通畅,大肠脉实,导致肺气不降,郁积化火,灼伤阴液,体内阴液亏虚,再加上感受寒邪,肺气宣发肃降更加失调,气机上逆,所以才咳嗽不止。治疗当以养阴通便,兼解表寒为主。
我给她开了一个中药方,兼用玄参、麦冬、火麻仁等,患者才服用一剂,就解出大量干结的大便,咳嗽好了一大半,服用三剂后,咳嗽痊愈。这个案例就是通过表里关系来治病的。
其他脏腑的表里关系
五脏与六腑互为表里,五脏属阴,藏而不泻,六腑属阳,泻而不藏。浊邪停留于五脏,容易出现藏而不泻的状况,只有通过通泻六腑,以表治里,才能排泄五脏积蓄之邪气。
泻大肠可以治疗肺中浊邪。
泻小肠可以治疗心中浊邪。
泻胆腑可以治疗肝之浊邪。
泻膀胱可以治疗肾之浊邪。
降胃气可以治疗脾之浊邪。
临床上经常看到医生对黄疸型肝炎的病人采用疏肝利胆的治疗法则,这就是通过泻胆来治疗肝,如果不从胆入手,只是从肝来用药,那么肝中的邪气就没有出路,治疗就会进入死胡同。
治疗肾病病人,医生会从膀胱入手,因为只有小便通畅了,肾脏的毒素才能被排出。慢性肾病患者,尿素氮、肌酐等指标会出现异常,它们只有在小便通畅了之后,才有可能转为正常。没有哪个病人膀胱都排不出尿了,肾脏还是好的。
治疗脾脏的疾病,需要从胃入手。当脾脏被痰湿所困之后,脾脏的升清功能就会减退,运化功能也会减退。而健脾的同时,通过降胃泄浊,有利于痰湿从肠道排泄出来,只有胃的降浊功能正常,脾的升清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中焦气机才能有升有降,中焦如沤的功能才能正常,脾胃之土才能化生万物。
明白了上述道理,在治疗五脏疾病时,就需要兼顾六腑,考虑六腑的功能是否异常,从六腑入手,清泻五脏的浊邪,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泻腑来治脏,实证如此,虚证则需要针对亏虚的脏腑,补充气血。如果虚证还用泻法,还是来泻大肠,那五脏会更加亏虚,病情会更加严重。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一个故事:油灯的故事。
油灯的故事——虚证的诊断与治疗(一)
心血不足的治疗
中医理论中有一句话,叫“体阴而用阳”,这句话要理解透彻,不容易。在我第一次接触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想起了初中用油灯的情形。
读初三的时候需要住校,每天要上晚自习。当年学校还没有电,照明需要油灯。家境好一点的学生,就买一些蜡烛,每晚点蜡烛上自习。家境不好的学生就点煤油灯,所谓的煤油灯,也不是买现成的煤油灯,都是学生自己做的。
做煤油灯很简单,找一个空的墨水瓶,洗干净后晾干。在瓶盖上用铅笔刀铰一个洞,大约铅笔粗细,然后找一支已经用完的牙膏,那时的牙膏袋都是铝皮做的,将牙膏袋展开后卷成一个圆筒,塞在铰好的墨水瓶瓶盖的洞内,然后穿上两根旧球鞋带作为灯芯,一个简易的煤油灯就算是做好了。使用时在瓶中注入煤油,就可以点燃。虽然煤油燃烧时释放大量的黑烟,但火光还是很亮的。几十盏简易的煤油灯,照亮整个教室。一群青涩的少年,就在这满屋飘着黑烟的教室内琅琅读书,条件很简陋,但很温馨。
多年后上大学,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每每讲到心主血脉,心属火,体阴而用阳,我脑海中首先想到的都是心脏的模型,好比读初中时的煤油灯一样,煤油灯装的是油,通过油的燃烧产生火光;心脏主血,心脏内流淌的是阴血,但这些阴血却能让心脏产生心火,化生阳气。
如果煤油灯没有油了,灯是无法点燃的;同理,如果心血不足了,心火就会衰微,就会产生心悸怔忡,头昏目眩,面色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等症状。这样的人做心电图检查,就会发现心律失常。
油灯没有油了,我们知道要加油,这样才能继续点灯,同理,心血不足了,出现上述的不适之症,我们就应当补养心血。
心血不足导致心律失常时,就需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临床上常用归脾汤,组方为党参、黄芪、白术、茯苓、酸枣仁、龙眼肉、当归、炙远志、木香、炙甘草、生姜、大枣。
方中的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能益气健脾,以滋生化之源,使心气虚得补,气能生血,从气治血;当归、龙眼肉能补养心血;酸枣仁、茯苓、炙远志能养心安神;木香能理气醒脾,使其补而不滞。全方共建健脾补血,养心安神之功。
心脏气血不足的病人,除了喝归脾汤,也可以买中成药归脾丸吃,效果也是一样的好。浓缩丸的话,每次服用8丸,每天服3次即可。此药具有健脾养心、益气补血的功效,最适用于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健忘失眠、心悸等症。因为此药补养心脾,能够增强脾脏的统血能力,因此对于各种虚证所致的出血,均有效用。临床上对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窦性心动过缓以及阵发性心动过速均有效用。
如果心脏气虚重于血虚,阳虚重于阴虚,就要服用柏子养心丸。此药由柏子仁、党参、炙黄芪、川芎、当归、茯苓、远志(制)、酸枣仁、肉桂、五味子(蒸)、半夏曲、炙甘草、朱砂组成。可补气,养血,安神,主要针对心气不足、心阳虚寒的患者,症见夜寐多梦,心悸易惊,神疲气短,健忘盗汗,身体乏力,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略数等。但由于此方中温热药偏多,所以燥热心烦者、肝阳上亢等有热象者均不宜服用。
如果心脏血虚重于气虚,阴虚重于阳虚,出现心阴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大便干燥等症状,可以服用天王补心丸,此药由丹参、当归、石菖蒲、党参、茯苓、五味子、麦冬、天冬、地黄、玄参、远志(制)、酸枣仁(炒)、柏子仁、桔梗、甘草、朱砂组成,具有滋阴养血,补心安神的功效。
如果心脏阴血亏虚较盛,导致虚火亢盛,出现胸中烦热、心悸不宁的症状,就需要选用朱砂安神片,此药由朱砂、黄连、地黄、当归、甘草组成,具有清心养血,镇静安神之功。
上面,我分四种情况将心血不足的治疗方法进行了阐述,而当疾病尚未发展到严重阶段时,只要平日注重食疗,就可以解决问题。
下面讲一种补养心血的食疗方法:柏子猪心汤。
柏子仁20克、猪心1个。将猪心洗净,用刀切一小口,将柏子仁放入猪心内,用线扎紧,放入沙锅,加水炖,以猪心炖烂为度。加入食盐、鸡精调味。吃肉喝汤,每周2~3次。
心血不足的人,平时除了注意药物和食物调理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很重要,尽量做到清心寡欲,正如《清静经》写道:“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清静经》全文只有401个字,篇幅虽然短,内容却很丰富,是道教炼养术重要资料之一。它首先阐释无形、无情、无名的大道,具有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的功能;而道有清、浊、动、静,“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因此,“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接着说明,人神要常清静,必须遣欲澄心,去掉一切贪求、妄想与烦恼,实现“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的常寂真静境界。最后指出:“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所以《清静经》,是教人遣欲入静的修炼要领。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修身得道,但领悟其中的思想,遇事想开一点,欲望少一点,这样人心就会安宁下来,人神就会清静下来,人体阴阳之间才能正常转换,身体内的疾病就会慢慢得到修复,此乃不治病而治病。
这种思想与《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是一致的,《上古天真论》中写道:“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曰朴。”
虽然讲述方法不同,但养生之道是相同的。在现实生活中,大凡心胸开阔,思想简单的人,其病情往往容易治疗,因为其心宁静,心神得养。
肝血不足的治疗
不止是心脏“体阴而用阳”,肝脏也是“体阴而用阳”。肝藏血,阴血是肝脏功能的物质基础,肝脏阴血亏虚,人就会失眠多梦,精神萎靡,眩晕。
肝主筋,其华在爪。肝血不足,患者筋失濡养,四肢关节活动就会受限,指甲就会粗糙,形似瓦楞。
肝开窍于目。肝血不足的人,双眼干涩,视力就会下降,看东西就会模糊。
肝血不足,阴不制阳,虚阳上越,人就会感到偏头痛,面部容易发红。从表现症状来看,好似实证,其实是虚证。
曾经有个广州的病号找到我,患者长期脸发热,眼发昏,视力模糊,在医院反复检查,都没有什么异常。我建议病人服用明目地黄丸,三天见效,一周后诸症平息。
患者病情其实很简单,就是肝肾阴虚,肝血不足,虚火上冲所致。明目地黄丸的组方为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枸杞子、菊花、当归、白芍、蒺藜、石决明(煅)。它就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增加了枸杞子、菊花、当归、白芍、蒺藜、石决明(煅)几味药。
枸杞子,味甘、性平,入肝、肾经。功能补益肝肾、养阴补血、益精明目。
菊花,味甘微苦、性凉,入肺、肝、胃经。功能疏风散热、清肝明目,解毒消肿。
当归,味甘辛、性温,入肝、心、脾经。功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经。功能养血敛阴,平抑肝阳、柔肝止痛。
蒺藜,味苦辛、性平,入肺、肝经。功能平肝解郁、祛风明目。常用于肝阳上亢、肝气郁结、乳闭不通、肝热、目赤多泪、风疹瘙痒等证。
石决明(煅),味咸、性寒,入肝经。功能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六味地黄丸能养肾阴,滋水涵木;当归、白芍、枸杞子三味药能养血柔肝,补充肝脏阴血;菊花、蒺藜可以清肝经热邪;石决明能够平肝镇肝,防止肝中虚火上逆。这几味药综合起来,就能起到滋肾,养肝,明目的作用。
如果肝阴极度亏虚,肝热上冲过度,患者已经出现头目胀痛的症状,那又要如何治疗呢?在补养肝肾的基础上,加大平肝镇肝之力即可,也就是在服用明目地黄丸的基础上,配合服用脑立清丸。
脑立清丸的成分是磁石、赭石、珍珠母、清半夏、酒曲、酒曲(炒)、牛膝、薄荷脑、冰片、猪胆汁。它主要用于肝阳上亢、阳动化风侵扰清窍所致的各种脑部病变。
肝阳上亢的,治疗时应当首先考虑镇肝潜阳,故选用珍珠母、代赭石、磁石为主药,以重镇潜阳,降逆安神。猪胆汁咸苦寒而入肝胆,功可凉肝息风、清热醒脑,使人脑窍顿清。冰片、薄荷脑清凉芳香,清利头目,开窍醒神,与猪胆汁既凉肝息风而助主药平息肝风,又开窍醒脑,故为辅药。半夏化痰降逆,酒曲调和脾胃,这两味药能治疗肝阳上亢的并发症,故为佐药。此方最绝妙之处在于牛膝引火下行,使上亢之阳归于肾,故为使药。
诸药配合,重镇潜阳,芳香清凉,醒脑开窍,化痰降逆,上扰清窍之热立清,故名脑立清,可见其速效。脑立清配合明目地黄丸使用,补养肝肾之阴,清利头目之热,平抑肝阳之亢,则标本兼治,疗效颇佳。
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心肝血虚之人,平时无事之时,当盘膝静坐,静心调息,气沉丹田,培补下焦,时时如此,则远胜于药补和食补。
通过煤油灯的故事,我阐述了心血虚、肝血虚及其变证在临床中的表现以及治疗思路,同时阐述了阴份不足的保养之法。虚证在人体的表现,有时不是这么容易就能辨析清楚的,下面我们通过另外一个故事来加深对虚证的理解,下一个故事:拉牛车的故事。
拉牛车的故事——虚证的诊断与治疗(二)
肠道气血亏虚,产生便秘
有年夏天回老家,父亲正准备赶牛拉稻谷到镇上碾米,看着父亲花白的头发,我不放心老爷子一人赶车上坡下坎的,便随父亲一同前往。下午碾完米,我们慢慢悠悠地赶着牛拉车回家。回家要经过几个大坡,等爬到最后几个坡时,牛不走了,再怎么用鞭子抽,它总是边走边歇。
“是不是牛老了,拉不动了?”我感叹道。
“这点活它还是可以干的!只是上午没吃草,这会儿没力气了。你再抽它也没用。干脆我们休息会儿,我抽支烟,让它在路边吃吃草,再赶路也不迟!”父亲将车停了下来。
我们一边聊天,一边看着牛大口大口地吃草。
父亲的话没错,半小时后,我们再赶牛,这家伙果然有力气了,拉车也快了。
“牛拉不动车,是因为没吃草的缘故啊!”
回到家中,村里有人听说我回老家了,立刻就有病号过来求诊。
这是个顽固性便秘的患者,看看她的病例本,以前吃过不少药,有麻仁丸为主加减的中药,也有增液汤加减的中药,还有直接用番泻叶泡茶喝的……
她很痛苦地说:“刚开始这些办法都有效,慢慢就没效了,现在一周也难得一次大便,而且还很干,平时经常口干,心里发热,总想喝点凉的,冬天脚冰凉,来月经时小肚子痛。上个月在镇上请一位老中医看,说是体内寒气偏重,喝了五服药,虽然来月经不痛了,但大便还是不好,肚子老是鼓鼓的!”
我看了看她的舌苔,舌根部发白!切脉右尺沉迟而涩,左关郁滞。
从脉象以及舌象上分析,患者的确有肾阳虚、肝血不足、肝气郁结化火的情况,但这便秘又是怎么回事?
我一边看着病历,一边沉思。
远处父亲正在给牛喂草,看着高高兴兴吃草的老黄牛,想起它下午怎么抽打也不愿意拉车的样子,我仿佛明白了一些道理。
她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热扰胸膈,导致心胸烦热,于是贪凉饮冷,时间久后,自然是肠道积寒,同时伤及肾阳。寒性收引,肠道的血液运行出了问题,使肠道得不到血液的滋养,自然蠕动无力,就好像家里老黄牛一样,吃不到草,自然无力拉车了。用大黄、番泻叶之类泻药通便,就好比用鞭子抽打饥饿的牛,无论怎样抽打,饿牛拉车都是没力气的啊!
想明白这些,我再看看镇上老中医的方子,温补脾肾、润肠通便。思路很好,于是我在原方基础上加了栀子、淡豆豉、香附子、三七、赤芍、红藤、桃仁。
一个月后,老家的人打电话给我,说这个便秘的病人病已经治愈,效果非常好!一次赶牛拉车的经历,给我上了一堂很重要的课!
清补润推,四招通便
有了这次拉牛车的经历之后,再遇到顽固性便秘的患者时,我就喜欢配伍使用活血化淤的药物,只有肠道内壁血脉通畅了,肠道吃饱饭了,才有力量蠕动,大便在肠道的传输才能及时,才不会便秘。
来看一个典型的病例。患者罗某,男,70岁,大便干结5年余。
他这5年来长期大便干结,经常一周左右大便一次,身体消瘦,伴头痛,眼睛发红,失眠多梦,饮食正常。脉象舌象也不正常,裂纹舌,剥脱苔,六脉郁涩。血脂、血黏度倒是正常,但血压偏高,达到170/95mmHg。经常服用四五种降压药,可血压还是很难控制,医院多次建议住院治疗。
从他的脉象来看,气血淤滞比较严重,这类脉象多见于血黏度较高的患者,但他曾因高血压多次检查过血脂血黏度,都正常,再结合便秘,当属腑气不通,体内气机淤滞,气滞则血淤,血行不畅,进一步加重肠道便秘。他的血压升高,头痛、失眠,均是气血淤滞,化火所致。
于是我采用滋阴润燥,理气活血,软坚通便的治疗方法,处方如下:玄参、麦冬、火麻仁、丹参、红藤、木香、生大黄、芒硝、生甘草。
患者服用三剂后,每天解大便两次,质软量多,自述从未如此畅快地解过大便。头痛、失眠也大为好转,测血压,已降至150/85mmHg。
复诊时去掉芒硝,增加党参,继续服用,此后的处方稍作加减,服用20余剂,便秘痊愈,血压也恢复正常。
洗过猪大肠的人都知道,大肠有很多褶皱,长期便秘的患者,大肠的褶皱都积存了一些粪便,有些积蓄得比较多,形成息室,做B超时,还以为是肿瘤。这些粪便长期积蓄在体内,严重影响肠道传输功能,而且毒素被人体吸收,体内浊气不降,清气不升,除了大便干结,人还会感到头脑昏沉,面部长斑,气色灰暗,嘴唇紫暗,等等。
对于顽固性便秘的治疗,恢复肠道蠕动功能是关键,也就是让肠道吃饱饭,有力气干活。恢复肠道蠕动功能的前提是彻底清理肠道旮旮旯旯的宿便,就好比给家里做大扫除一样,让肠壁光滑,同时服用润肠的药物,这样粪便残渣在肠道才能顺利移动。再服用补气和活血的药物,肠道蠕动力量就会慢慢恢复。
在前面的案例中,用芒硝的目的就是软坚散结,促进肠道旮旮旯旯宿便的排泄,等服用三五天之后,这些积蓄粪便排空,就不需要再使用此药了。
丹参、红藤能活血通脉,改善肠道血脉的运行,为肠道提供能量,说通俗点就是让肠道吃饱饭,有力气干活。
木香理气醒脾,气行则血行,肠道通气了,血脉也就跟着通畅了。
玄参、麦冬滋阴润燥,补充肠道水分,这样大便就不会太干,也利于大便传输。
火麻仁的最大功效是滑利肠道,它富含油脂,能保持肠道内壁光滑,同样利于大便的传输。
生大黄能够刺激肠道,促进其蠕动,就好比本章开篇所讲的故事,生大黄就是赶牛用的鞭子,牛吃饱了,用鞭子适当地抽上几下,牛就跑得快。
清理肠道,保持通畅;
补足气血,提供能量;
增加水分,保持湿润;
抽上几鞭,促进蠕动。
从四个方面入手,顽固性便秘大多都能治愈,但有一点值得思考,那就是为什么患者肠道血脉会遇阻,肠道会干燥,其诱因在哪里?
这个问题想明白了,对便秘的认识就又深入一层了。
肾阳虚的病人,肠道有寒,肠壁血管常处于收缩状态,有时就连肠道也处于收缩状态,严重时还会出现肠痉挛。肠道血管长期受寒收缩,自然肠道气血匮乏,蠕动无力。古方半硫丸能治疗冷秘,就是基于这个道理。因此对于脾肾阳虚伴有便秘的患者,在综合考虑前面讲的四个因素后,配合运用温补脾肾的药物(比如饭前服用附子理中丸)来散肠道寒邪,常常能收到很好的疗效。
肺火重的患者,肺热移于大肠,肠道火邪偏重,火邪烁伤肠道津液,大便干结如羊粪,自然在体内无法传输。治疗时除了考虑到前面四个方面,还要配合运用清肺火的药物,比如桑叶、黄芩,就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头部气血虚,通脉口服液来治
肠道气血不足,便会引发便秘,同理,人体其他脏腑器官也是如此,举一反三,我们就能想通很多道理。
如果大脑缺气缺血,就会头昏、嗜睡,白天呵欠连天。
如果耳朵缺气缺血,就会耳鸣。
如果心脏缺气缺血,就会胸闷,心慌,胸痛。
如果四肢缺气缺血,就会四肢乏力。
……
这些都是一样的道理,只要我们稍稍深入思考一下“拉牛车的故事”,就能很清楚上述这些疾病的治疗方法。
大脑缺气缺血,听起来有些奇怪,西医通常说缺血缺氧,没有谈及缺血缺气。其实这里面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大脑缺血,当缺血之后,自然就缺氧了;另一个方面,是缺气,缺乏的是经络之气,阳气!
脑缺血的病人,颅内血管会出现异常,比如血管狭窄、血管痉挛等;缺气的病人,颅内血管检查常常见不到什么异常,但患者都伴有颈部肌肉僵硬的症状。这是因为人体所有阳经都要通过颈部上行至头,颈部肌肉僵硬会导致经络不畅,阳气不能上聚于头部,清阳不升,人就感到昏沉,嗜睡。
对于脑缺血引起的头昏头痛,可以采用通脉口服液治疗,此药由丹参、川芎、葛根组成,具有活血通脉的作用。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如动脉硬化、脑血栓、脑缺血、冠心病、心绞痛等,效果卓然。
组方中的葛根藤蔓悠长,具有通达人体十二经脉的作用,且能够缓解颈部肌肉僵硬;丹参色赤入心,具有养血活血,清心除烦,安神的功效,对于心脑血管痉挛或不畅,疗效较佳;川芎行气活血,能行血中之气,凡气滞血淤的头痛头昏者用之皆有良效。药虽三味,但针对人体大脑气血缺乏而设,针对性强,颇有效应。
耳朵气血虚,造成耳鸣
耳朵缺气缺血,就会耳鸣、耳聋。许多中医爱好者,看到医书上说“肾开窍于耳”后,遇到耳鸣,首先都会想到肾虚,虚火上冲。其实耳鸣不都是肾虚引起的。
任何疾病都分虚实,耳鸣也不例外。火向上冲,可以出现耳鸣;阳气上升不足,使耳窍失去濡养,也可以出现耳鸣。
《医林改错》中有一个方子叫通气散,就是治疗这种耳鸣的名方。通气散的组成是柴胡、香附、川芎,它能通过疏肝理气,改善耳窍气血循环,促进耳窍血液的滋养,治疗耳聋不闻雷声,疗效神奇。
患者刘某,男,40岁,右耳耳鸣反复发作三个月,最近一周加重。
患者自己说,三月前某次熬夜后的一个早上,起床突然出现耳鸣,声音如夏日蝉鸣,日夜不休。他随即到当地医院就诊,医生给予扩张血管及营养神经,住院治疗一个月,病情减轻,但仍然没能治愈,后来内服中药一个月,病情时好时坏,情绪激动时,就会诱发和加重。一周前,喝了一次酒,病情又加重,经人介绍,来我这就诊。
他来就诊时,心情烦躁,伴头昏、失眠多梦,齿痕舌,舌边红。切脉:左寸沉细而数,上延鱼际,左关郁塞,左尺细软;右寸浮滑。整体脉象右侧有上越之势,左侧有气郁中焦之势。
据此分析,患者从事销售工作,平素压力较大,工作不顺,肝胆气机郁结,人体阳气不能从左侧随肝上达于头,头本来是清阳汇集之所,清阳不升,所以他会头昏;肝气郁结化火,心血失养,所以会心烦失眠;左侧清阳不升,右侧浊阴不降,虚火自右侧上升,上攻于脑,所以会右侧耳鸣。这些问题在治疗上,要以升清降浊为主要思路。
我给他开了一剂处方,患者服用三剂后,耳鸣消失,继续服用三剂,巩固疗效。此患者治愈后,还介绍他的妹妹过来就诊,也是耳鸣,参照上述思路治疗,仅仅一剂,病情就有减轻,三剂药彻底痊愈。此后,我按照这个思路,治疗耳鸣近十例,效果颇佳。
耳鸣这个毛病,因为是肝经湿热造成的,患者多左侧耳鸣,常伴口苦、左侧偏头痛,用龙胆泻肝汤可愈;耳鸣时轻时重,伴腰膝酸软的,用耳聋左慈丸、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耳中如有潮水之声,伴下肢沉重,晕眩者,一味泽泻饮可治;突发耳鸣,伴头痛目赤,咽喉肿痛者,多为风热上攻,疏风清热可治;种种情况,不一一细数,总之,临证时随证治疗即可,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在辨证基础上,配伍“通气散”,这样起效较快。
通气散的运用,和拉牛车的故事是一个道理,人体清阳不升,耳窍气血不足,自然就会耳鸣耳聋了。而补足了耳窍的气血,耳鸣耳聋才会迅速痊愈。
与拉牛车道理相通的疾病还有很多,大凡“废弃不用”之病,均可运用这样的思维模式来治疗。这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阐述“虚则补之”的临床实用价值。
从生活中感受中医理论,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是学习中医的不二法门。下面我们通过另外一个故事来学习中医,感悟中医——吃饺子的故事!
吃饺子的故事——原汤化原食的启示
小时候,每年过年,家里总爱包些饺子。每次吃饺子的时候,父母总爱在盛完饺子后,再给每人碗里浇上一些饺子汤,说是“原汤化原食”。吃完饺子,再喝点饺子汤,就容易消化。小时候,我总是怀疑这句话的真实性。有次吃饺子,我就不要饺子汤,只吃了满满一大碗饺子,结果第二天,胃胀得难受,不想吃饭,还不停地打嗝,闹了两天,胃才好起来。
多年以后,长大成人,离开了父母,自己闯荡社会,每次吃饺子或汤圆,总爱喝点汤,也总想起儿时父母的教诲——原汤化原食。
从医后,临床上会遇到许多疑难杂症,而解决这些疑难杂症,除了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外,还需要感悟,许多道理悟透了,自然就会有心得,有疗效。
记得有一次,治疗一位肾结石患者,结石不大,但用药一周仍无法将其排出,患者着急,我也着急,后来请教于一位道医朋友,道长建议加一味秋石。我按此用药后,结石由大化小,顺利排出体外。
我十分诧异,治疗结石,为什么要用秋石,以石治石,难道不担心结石变大?道长的一番话,解除了我的疑惑。
在中国的饮食传统中,老人们在吃完捞面、水饺后,都要喝点原汤,这叫做“原汤化原食”,喝了汤之后,食物就容易消化了。秋石是人尿加工而成的,味咸寒,能散结、降火、化淤,取秋石作为药引,实为“原汤化原食”之意,借用尿提取的药物,来化尿形成的结石。如果没有秋石,加上童便少许作为药引,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道长的一番话让我茅塞顿开,小时候吃饺子的情形立即浮现在眼前。是啊,用秋石作为药引,这可真是“原汤化原食”啊!
在随后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时候,如慢性膀胱炎所致的膀胱壁毛糙、泌尿系结石、泌尿系肿瘤等,我就喜欢加上秋石这味药,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与临床毫无关联的事情,到了道长手中,却能结合起来,熟练运用,不得不佩服道长的感悟力。
道长谈完秋石的故事后,接着又讲起了一个类似的故事。
杀鸡时,在鸡的嗉囊里面,会发现很多小石头,这些小石头,在鸡的胃里面反复碾磨,有助于食物的消化,但鸡的嗉囊内壁,却不会因为这些石头的碾磨而受伤,古人通过这些观察,从而推断出鸡嗉囊内壁(也就是鸡内金),具有消化饮食和消磨石头的作用,配伍其他药物一起使用,能治疗胆结石、肾结石。
既然石头和吃下的食物能够被消化,那其他有形之物能否被消化呢?
慢性胆囊炎患者,胆囊内壁毛糙,能否通过鸡内金来消除毛糙的胆囊内壁呢?结果自然是肯定的。
治疗胆囊内壁毛糙可以使用鸡内金,那慢性膀胱炎患者,膀胱内壁毛糙是否可以使用呢?
如果胆结石可以使用,那么胆囊息肉可以使用吗?照样可以使用!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