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万病从根治

_4 余浩/郑黎(现代)
从医后,进入临床,看到肝病的患者,自然就想到肝属木,由自然界中树木的病理状态,也很容易联想到肝脏的病理状态。
当大地干涸,树木得不到水分滋养时,就容易枯萎,遇到火就会燃烧。在人体,当肾水亏虚,水不养肝时,肝火就会亢盛,容易出现肝阳上亢的问题,这时的肝脏就好像枯萎的树木。而人体的心火需要通过肾水来制约,肾水的上升,需要借助肝气的升发,现在肾水亏虚了,肝火亢盛了,心火自然得不到肾水的救济,上焦自然火重,患者也就表现出口渴、多饮、心烦、失眠的症状。
自然界中,气温过低时,寒性收引,树木受寒而枯。人体也是这样,当寒邪深入足厥阴肝经时,同样也会导致经脉因受寒而收引,乃至受寒而枯。
木受寒则枯!这里的枯不是因为水分不够,树木失养,而是水太寒,树木筋脉收引,水液不能滋养树干所致。看看大自然中的树木,干枯死亡的树和受寒死亡的树一样,树枝都是枯的,水分不足啊!
在人体,当肾阳虚衰,寒邪内生,水湿得不到温化时,寒邪就会侵犯人体的肝经,肝经因寒而收引,就会出现不适。
寒邪侵袭,凝滞肝经,肝经循行经过的部位就会出现以冷痛为主的症状,比如小腹、阴部、头顶发冷疼痛。中医称其为寒凝肝经证,又称肝寒证。
临床上有些患者,向医生抱怨,医生啊,我这头顶凉哇哇的,好像一桶凉水浇在上面;也有病人反映,医生啊,我的阴茎总感到发凉,这是为什么啊?
其实,这就是寒邪进入肝经,肝经因寒收引,不通则痛。
在古代医书《医学发明》中,有一个经典的药方——天台乌药散。它的组成是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槟榔、川楝子、巴豆,专治由于寒邪侵入肝脉而导致的小肠疝气,小腹牵连睾丸疼痛,坠胀,或小腹疼痛等症。
配方中的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都能行气疏肝,散寒止痛。槟榔可以下气导滞,川楝子行气止痛,和巴豆一起加工,再去掉巴豆,加入川楝子,结果是既减少川楝子的寒性,又增强行气散结的功能。
方中还有一味药——小茴香,此药看似平常,生活中常作为香料使用,其实只要运用得法,还可以治疗许多疾患。医书中记载,小茴香味辛,性温,归肝、肾、脾、胃经,具有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的药效。临床上,凡是胃、肠道、小腹受寒后,出现胀闷、疼痛的人,使用后都能迅速见效。
有一女性患者周某,小腹受凉后,出现小腹胀闷,小便次数多,胀急难忍的症状。在医院按照急性膀胱炎治疗无效,后做B超,结果提示盆腔有少量积液。运用小茴香0克煎水内服,一次治愈。
还有一男性患者张某,小便不利,小腹胀闷。按慢性前列腺炎治疗无效,服用小茴香,一剂缓解,三剂痊愈。
类似这样的案例有很多很多,其实只要是小腹发胀,又没有其他明显热证表现的,用这个方法都会有效。
不仅是我喜欢用这个方法,历史上也确有这样的记载。
清朝末年,俄罗斯富商米哈伊洛夫乘船游览杭州西湖,正当他尽情欣赏秀丽风光之时,突然疝气发作,痛得他大叫。随行的俄罗斯医生束手无策,幸好船夫向他推荐了一位老中医。老中医把一两中药小茴香,研成粗末,让米哈伊洛夫用二两浙江绍兴黄酒送服。大约过了20分钟,米哈伊洛夫的疝痛奇迹般地减轻,并很快消失。在得知自己的疼痛是被小茴香治好的以后,他大呼神奇。此事一时被传为佳话。
重度肝经受寒的治疗
寒邪入侵肝经,轻者会出现小腹、阴部、头顶冷痛,重者则会发展成厥阴证。那厥阴证该如何治疗呢?乌梅丸是首选。
《伤寒论》中记载:“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去皮炮)六两,蜀椒四两,桂枝(去皮)、人参、黄柏各六两,上药各为末,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服,以饮送下,一日三次,稍加至二十丸。”
它的适应证主要有:1.脏寒,蛔上入膈,烦闷不安,手足厥冷,得食而呕,腹痛,吐蛔,时发时止。2.伤寒,下痢腹痛,久痢,诸药不愈。3.久疟,往来寒热,经年不愈,形体瘦弱。
从上面可以看出,乌梅丸的适应证其实很广泛,凡是符合上热下寒的病机(即心火亢盛,脾肾阳虚,肝经有寒)均可以使用,消化系统疾病有效,呼吸系统疾病有效,神经系统疾病也有效。临床上许多疑难杂症,采用乌梅丸加减,均有非常神奇的疗效。
有人或许会问,五行相生就好比一个循环,始终朝着一个方向运动,有没有可能循环太过?就好比汽车的轮子一样,它就得有刹车,没有刹车就太不安全了。
五行之间除了相生,还有相克,相生是为了五脏之间能够输布气血能量,相克是五脏之间相互克制,没有克制的相生,是容易出问题的。
如何来理解相克呢?我们看看下面一个故事:养猫的故事。
猫捉老鼠的故事——脾虚的诊断与治疗
体内湿气重,首先需补脾
第一次养猫,是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
那年风调雨顺,稻谷丰收,秋天收获的谷子,用麻袋装起来,码在客厅里。老家的房子靠山而建,山中的老鼠很多,每天晚上,都可以听见老鼠吱吱地偷吃粮食的声音。早上起来,装粮食的麻袋总被咬出几个窟窿,谷子撒满一地。
为了防止老鼠偷粮,父亲买了几个老鼠夹,在夹子上放上粮食,用来捕鼠。第一天晚上,老鼠夹成功地夹死了一只老鼠,但随后的几天,老鼠显然已经知道了老鼠夹的威力,开始绕道而行,一连几个晚上,再也没有夹死过一只老鼠。
装粮的口袋依旧被咬坏……
“这老鼠也太猖狂了,要不买几包老鼠药,将它们全部毒死算了。”我说。
太爷不同意,他说道:“房子靠近山,山上的老鼠很多,打是打不完的,毒也毒不干净,唯一的办法是在家里养一只猫,有了猫,老鼠就不敢进家门了。”
太爷的话我有些怀疑,难道一只猫就行?
没几天,父亲买回来一只小猫,很小的猫,估计才断奶没多久,不到两个月大,叫起来奶声奶气的,还没上次老鼠夹夹死的老鼠大。
就这么个小不点能镇住那群疯狂的老鼠?我十分怀疑!
晚上睡觉后,父亲将猫放在谷堆旁边,由它来看守粮食。在睡梦中,我不时听到小猫发出的稚嫩叫声。
第二天早上,我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小猫是否还活着,有没有被老鼠咬死。
结果如太爷所预料的一样,老鼠一夜没有行动,粮食一粒未丢,小猫还真把大老鼠镇住了。
太爷告诉我,这叫相克!好比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世间万物总是相生相克,一个东西再厉害,总有一个东西可以降伏它。
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病人,每次去看病,医生都说体内火大,或者体内湿重,或者是寒气重。
火!湿!寒!这些病邪长期存在体内是因为什么?为什么病人长期服药,却总是不能彻底治愈?
当一种病邪,长期停在体内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深入思考了,这是为什么?
这是人体的制约机制出了问题!
就好比故事中的老鼠一样,没有东西克制它,它就会猖獗;当克制它的猫出现了,只需要猫叫上几声,老鼠就乖乖退却了。
人体也是这样啊!
临床上很多病人体内湿邪重,吃了很多除湿的药物,还是湿邪重,每逢夏天,身上总爱长一些水疱。除湿固然是一种办法,但并非最佳的办法,最佳办法是找到湿邪在人体内的天敌,即什么脏腑能够克制湿邪!
哪一个脏腑是湿邪的克星呢?
脾脏!
脾主湿,喜燥恶湿。脾脏对体内的水湿之邪具有运化的作用,能促进水液的代谢。如果脾脏功能出现了问题,湿邪就会在体内泛滥。单纯针对湿邪用药,虽然可以起效,但很难彻底治愈。
我见过这样一位男性患者,35岁,大便稀溏3年多。
3年多来,每天大便3~4次,量不多,稀稀的,黏腻不爽,还伴有四肢酸楚乏力。自己购买抗生素服用,效果一般。服用利小便的中药后,大便成形,病情好转,但没过多久,病情依旧。后来在医院就诊,医生建议服用思密达,服用后大便好转,但四肢酸楚无力的症状没有改善。
他来我这就诊时,我特意看了他的舌象,发现他舌体胖大,是典型的齿痕舌,脉象右关尺郁缓。我告诉病人,你的脾脏虚弱,体内的水液代谢出现异常,肠道湿邪过重,所以才如此。
病人疑惑地问我,他也听别人说他是湿重,可天天吃冬瓜,也吃了很多利湿的药物,为啥总好不了呢?
我说,湿重只是表象,你的病根是脾虚,只要吃些健脾的药,让脾的化湿功能正常,病情自然就会好转的。我建议他采用食疗的办法,很快就见效了。
健脾的食疗方法
其实食疗方法很简单,就是每天吃一顿薏米粥,配上用苍术泡的茶。
薏米粥做法如下:薏米研为粗末,与粳米等量,加水煮成稀粥。
此粥源于《本草纲目》,薏米又称薏苡仁,其味甘、淡,性微寒,有健脾利水、利湿除痹、清热排脓、清利湿热的功效;配合粳米煮粥,最能补脾除湿。
苍术苦温,健脾燥湿,对于肠道湿邪偏重的病例,疗效非常好。
而且,单用苍术一味药,我就治疗过很多例腹泻的病人。
夏天天气炎热,心胸烦躁,人们就喜欢贪凉,吃很多冰棍,喝很多冷饮,这非常容易造成寒湿困脾,让人感到四肢乏力,犯困,食欲减退,大便稀溏,有时甚至腹部隐隐作痛。常规经验告诉我们,这是身体伤了湿,伤了寒!
但这么热的天气,不可能不贪凉,也不可能不吹空调,那么如何在享受夏日清凉的同时,又让自己的身体健康有保证呢?
有年夏天,我也因为天气炎热,过度贪凉,出现了小便短少,腹痛、一天腹泻十几次的惨状,同时还伴有四肢乏力,食欲减退。当时服用理中丸,疗效不明显。第二天采用生苍术10克泡服,下咽之后立即感到胃肠舒展,小便通畅,当天腹泻治愈,体力也得以恢复。一味苍术饮,疗效真如神。
自身体验之后,凡是遇到脾虚湿盛,四肢乏力的患者,我常常建议他们用生苍术泡水当茶饮,均收到很好的疗效。
任何一种病邪侵犯人体,都是因为与之相对应的正气不足,中医称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按照生克理论,就是克制病邪的东西弱了,所以人体才生病。
脾脏喜燥恶湿,这是它的个性,也是脾脏的生理特性。当人体湿邪偏重时,脾脏会被湿邪所困,脾脏的功能就得不到正常的发挥,湿邪代谢也会受到影响,这样反过来进一步加重体内的湿邪,形成恶性循环。
治疗湿邪为患的疾病,健脾利湿,打破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身体才会越来越健康。
为了加深对脾虚湿盛的理解,加深对土克水的理解,我们来看另外一个故事:扫地的感悟。
扫地的感悟——如何清除人体多余的水湿
湿邪重表现之一:痰多
小时候,家里居住环境不好,住的是土房、瓦房。秋天落叶纷飞,很容易飘落在屋顶,堆积在瓦沟,以致屋顶的排水通道被堵塞。每次下雨的时候,只要雨水稍大一点,屋顶排水不畅,瓦房就会漏雨。雨水从屋顶滴答滴答地落下来,落到屋内的地面上。为了防止地面被雨水淋湿,只好弄个盆子接水,但雨水滴在盆中后,还是会溅起来,盆的周围通常会被溅湿。所以雨停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地面弄干,父亲最常用的办法是将灶膛里的柴灰撒在被溅湿的地上,柴灰很干燥,撒上去之后,很快就将地上的水吸收了,将已经吸水的湿柴灰扫干净,然后再撒上干燥的柴灰,如此几遍之后,潮湿的地面,很快就干燥了。
后来我跟随太爷学习中医,每当听到太爷五行相克,特别是“土能克水”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父亲用柴灰来弄干地面的情形。
随着对中医理论学习的不断深入,随着对临床的不断接触,我对五行相克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对其在临床上的运用也越来越多。前面一章通过养猫的故事,阐述了相克的道理,当人体水湿过重,出现湿邪为患的疾病时,调理脾脏,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另外,在中医理论中,肾脏主水,有“水脏”之称,当肾脏出现功能异常,体内水湿泛滥的时候,通过调理脾脏也可以得到治疗。所以又有脾主湿之说!
要深入理解“以土制水”的含义,我们还得明白这里的“水”在人体的指向,水过多的具体表现,知道了什么是“水湿太过”,知道了“土能治水”,才有可能得心应手地运用“以土制水”。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湿邪在体内的表现形式。
“湿痰内盛,上犯肺系,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痰湿停胃,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痰湿阻膈,气机不畅,痞闷不舒;痰湿留注,则肢体困重;阻遏清阳,则头目眩晕。”
一些老年人,长期咳喘痰多,体温并不升高,西医诊断是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其实这样的病人,并不是所谓的炎症,而是“脾虚失运,痰湿内盛”所致,止咳化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急性期痰湿较盛,可以通过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来缓解,后期则从脾胃入手,培土制水,让脾胃功能恢复了,痰湿的来源自然也就得到了控制。虽然表面上没有治痰,但实为治痰的不二良方。
临床上,遇到这样的患者,我都是用二陈汤作为主方,随症加减。二陈汤的组方是半夏、陈皮、白茯苓、甘草、生姜。因为陈皮和半夏,以陈旧者效果最佳,所以取名叫“二陈”。
二陈汤的组方略为加减变化,就能用于多种痰证。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强燥湿化痰之力;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凉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息风;治痰食交阻,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治痰气郁闭,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顽痰阻滞经络,形成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在痰湿之邪得到改善之后,通过调理脾肾,可以使患者的体质得到恢复,痰湿产生得少,疾病就能得到控制,甚至彻底痊愈。
湿邪重表现之二:全身乏力
《黄帝内经》上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人体清阳的这些分布,需要脾脏来实现。
脾主升清,升发人体清阳,是脾脏的职能所在。如果脾受湿困,脾的功能受到抑制,清阳的升发就会受到影响,人就会表现出各种不适之症。
许多患者经常抱怨:“医生啊,我全身没劲,两条腿沉重无力,上下楼梯困难,好像有千斤重担,腰部也像背了个大包袱,沉重异常,头也昏昏沉沉。”
这些困乏的表现,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因为“湿性重浊”。
湿性为什么会重浊?
那是因为湿邪困脾,影响到了脾脏的升清功能,进而影响到阳气在人体的输布。
这些都是人体的生理规律,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人就会生病。清阳不能出上窍,浊阴不能出下窍,后果就是“九窍不利,耳目闭塞,大小便不畅”,所以李东垣说:“脾胃虚则九窍不通。”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不能发于上,头部阳气就会不足,人就会感到头脑昏沉,这样的病人从早到晚都觉得天是灰蒙蒙的,人的精神状态很差,很压抑,很郁闷。这些都是脾的升清作用不能发挥所致,这也是为什么逍遥丸通过疏肝健脾,就能够调节情志的原因,清阳升发了,头部阳气足了,人自然就有精神,也就逍遥自在了。
清阳不能发腠理,则腠理失养,皮肤干燥,脱皮脱屑,所以健脾也能润肤。
清阳不能实四肢,则四肢酸楚、沉重、乏力,这样的病人,在排除脑血管意外之后,运用健脾除湿的办法,常常能够立竿见影,所以有“脾主四肢”之说。
中医的许多理论,看似各不相干,其实都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关联的,只要学透了,自然就能将它们融会贯通。
湿邪重表现之三:口水多
体内湿邪过重,还会淹没五脏六腑,充斥于脏腑经络。五脏化生五液,就会通过五液的形式来排泄,患者就会表现为五液过多。《黄帝内经》说:“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汗为心液,鼻涕为肺液,泪为肝液,涎为脾液,唾为肾液。
生活中,仔细观察一下身边,你就会发现,许多小孩经常流很浓的鼻涕,流口水,或者稍微一运动就大汗淋漓,而且越胖的小孩,出现这种情况的机会越大,这是为什么呢?
小孩子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脾虚之后,湿邪内盛,非常容易出现五液过多,湿邪过重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调理脾脏才是关键,同时兼顾五脏,就能解决问题。
湿邪重表现之四:肥胖
许多年轻的女性,体重不断增加,控制饮食也不能解决问题,借用患者的话说:“喝水都长肉。”
“喝水真的能长肉?”当然不是!这长的其实不是肉,是水!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看一个小故事:杀年猪的故事。
几年前的一次春节回家,正好家里杀年猪,父亲请来屠户,在家里烧了几大锅开水。杀猪、放血、刮毛、破腹……屠户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
母亲在一边唠叨:“这头猪长得真快,吃了氨化饲料就是不一样!”
“什么是氨化饲料?”我问父亲。
父亲解释说,普通的秸秆饲料营养价值很低,但是在密闭条件下,经过氨化(氨水或尿素)处理,那些与木质素有联系的营养物质(如纤维素、半纤维素)就能通过化学反应分解,增加氮元素,而氮元素能促进胃里微生物的大量繁殖,这样一来,秸秆饲料的营养价值就大大提高了。不过目前这项技术尚处于研究阶段,而且氨化的过程也很有讲究,我们农村主要是针对牛吃的稻草进行氨化。
父亲标准地描述氨化饲料的概念和目前的适宜推广方向。
“听你爸说了关于氨化饲料的事后,我就偷偷在猪饲料里面加了一些尿素,猪吃食后常常睡觉,体重增加很快,去年那头猪养到这个时候也才两百来斤,今年这头有三百斤。”母亲一边看着屠户褪猪毛,一边说氨化饲料的事情。
打开猪的腹腔,情况并非想象的那样,猪的膘并不厚,反而有些薄,在网油上还挂满了水铃铛,看着大大小小的水铃铛,父亲责备母亲:“瞎搞!听风就是雨,长得快,可长的都是水,有啥用?”
母亲也非常懊恼,后悔不该在饲料中加尿素,原本氨化牛饲料,弄到猪身上了,瞎忙一场啊!
年后上班,我就遇到一个中年女性患者,说自己体重增加得太快,平时饮食已经在控制了,但还是感觉喝水都会长胖。
切脉后,我发现患者右尺沉细无力,关部郁塞,这是明显的脾肾阳虚啊。
想想杀年猪时看到的水铃铛,再看看患者胀满的腹部,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患者体重不断增加的原因!
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到体重的65%,水液的代谢与肺、脾、肾三脏有密切的关系,当三脏功能异常时,水液在体内的代谢就会出现异常,轻则体重增加,重则出现浮肿。许多人长胖,并不是脂肪增加,而是水液内停所致。
后来在治疗肥胖患者时,对于上腹部胀满的,我习惯运用枳实、白术和木香三味药;对于小腹胀满的,则加上附子、小茴香、荷叶;对于下肢沉重、浮肿厉害的,则配伍黄芪、益母草、川芎。
患者服用后,很快就感到轻松舒服了,体重也下降不少。可见,肥胖症的治疗,除了考虑降脂外,水液代谢异常也是非常多见的。
湿邪除了上述这些表现形式外,还有很多,比如,皮肤经常起湿疹、双腿经常浮肿、女性白带清稀量大等。
认清了这些表现形式,治疗时想到“土能克水”,想到“脾主燥”,再想想前面谈到的扫地的故事,在治疗湿邪为患的相关疾病时,自然而然会想到调脾!
当一种病邪长期存在于体内时,治疗的思路不是单纯驱邪这么简单,应该从相克的角度入手,培养病邪的天敌,培养虚弱的脏腑,脏腑强盛了,疾病就能得到控制。
五行相克的运用,不仅体现在对付湿邪上
湿邪如此,那寒邪呢?
有些病人经常咳嗽,稍稍受寒,立即诱发。有些病人夸张地说,只要有一根手指沾上凉水,就立即咳嗽。
火能御寒!
这样的病人是因为体内克制寒邪的火不足了。心主火,心脏就好比天上的太阳,太阳不出来,地上的寒邪是驱散不尽的。心火衰微的病人,就容易患此类疾患,这样的患者,稍稍接触凉物,就会开始咳嗽。
现在流行冬病夏治,按照五行来分,夏季属火,这是借大自然的火,来驱散人体内的寒。
其实,只要明白了相克的道理,温养心阳,让患者体内火力旺盛,自然就不会咳嗽了,一年四季都可以治疗,何须受夏季所限呢?
曾经有位外地的患者,长期咳嗽,稍稍受凉,病情立即加重,还总感到后背发凉,到了冬天,手脚冰凉,穿多厚的衣服都没有用。中药西药吃了一大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后经人介绍找到我,切脉时,我发现他左寸沉迟而微,右寸浮紧而滑,表明心火衰微,肺中有寒痰凝积。综合各种症状,我建议他服用肉桂粥。患者连续服用半月后,病情痊愈。
肉桂粥做法如下:上好的肉桂一两,研成极细的粉末。用白粥一碗,加肉桂细粉5克,加少许白砂糖,调匀。每日早上吃一次,连续吃10天。
这粥看似简单,却能温通心阳,流通血脉,消散寒邪,对于寒性咳喘疗效特别好。
有些病人每到冬天就手脚发凉,无论如何都暖和不过来,这种情况也可以服用肉桂粥,连续服用一段时间,病情就会大为好转。
这里面的道理其实很简单,火能克寒,对于虚寒型疾病的治疗,就是需要补火,而心脏属火,只要心脏功能强盛了,人体自然就不会有寒了。
有人或许会问,单单一碗肉桂粥,就能将沉寒痼冷治愈?这又是什么道理?
要想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来看下—个故事:煤油燃烧的故事。
煤油燃烧的故事——如何祛寒
小时候家里点煤油灯,每当灯油用完时,我和弟弟都抢着给油灯加油。
有一次,在抢着加煤油的时候,不小心将油瓶打碎了,一瓶煤油泼了一地,弄是弄不起来了,关键问题是屋子里满是煤油味。母亲撒上一层草木灰,用扫帚扫了一遍,油少了不少,但被油浸润的地面,没法扫干净。为了防止煤油的继续挥发,弄得整个屋子都是煤油味,父亲用火柴点燃地上的煤油,很快熊熊大火燃烧了起来,不一会儿就将地上的油烧干净了,屋子里的煤油味慢慢淡了下来。
多年后学习中医,读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时,我便想到了小时候地上煤油燃烧的场景。火是属阳的,油是属阴的,没有油,就无从谈火,当一大摊煤油倒在地上的时候,只需要一根火柴,就可以产生熊熊大火。
在上一章中,我们谈到过肉桂粥,这碗粥,其实就如同地上的一摊煤油,而那几克肉桂粉,就好似燃烧的火柴,服用肉桂粥之所以能让身体感到暖和,其实就是粥在肉桂的作用下,产生了大量的热量,热量在人体释放时,自然就不会感到冷了。单吃肉桂粉有没有效呢?也有效,但是力量很微弱,就好比一根火柴棒产生的热量一样,是非常有限的。单吃粥有没有效呢?那是没效的,就好比一大摊煤油,没有火来点燃它,是无法燃烧的。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产生熊熊大火。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再来看常见的中成药——桂附地黄丸,配方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增加附子、肉桂两味药材。
六味地黄丸是补肾阴的,附子、肉桂是补肾火的,这些大家也都知道。
桂附地黄丸既然是补肾阳,治疗肾阳虚衰,为什么还要以六味地黄丸作为基础方,而不是只用附子、肉桂来补肾火呢?
这和煤油燃烧是一个道理,没有补肾阴的药作为基础,只用补肾火的药物,药力就无法持久,效果也会很一般。附子、肉桂只是一根燃烧的火柴而已,其实真正的热量来源在于补肾阴的药物——六味地黄丸。
想通了这些,再想想煤油燃烧的场景,对于阳虚的病人,用药上就会想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患者张女士,35岁,畏寒肢冷10多年。这10多年来,每年冬天格外怕冷,四肢发凉,每晚睡觉前必须用热水泡脚,不然彻夜难温。有时甚至泡脚后,过不了多久,依然发凉。天气气温剧降,必然会手脚生冻疮。10年来多方求治均未治愈。就诊时面色恍白,舌质淡,脉虚细而迟。
张女士因为长期服用中药,疗效都不太好,对中药已经到了畏惧的程度。于是我建议病人服用肉桂粥,每天一次,连用10天。
她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回家试试看,10天后过来复诊,病情已大为好转,虽然怕冷,但夜晚热水泡脚后,整夜尚温。
患者见如此简单的方法都能有效果,信心大增,要求药物治疗。
于是,我建议患者服用桂胶膏。患者服用一月后,面色红润,手足温暖。
桂胶膏制法如下。
配方:黄芪300克、当归150克、阿胶200克、肉桂细粉60克、蜂蜜2千克。
制法:阿胶研成细粉备用;黄芪、当归加水5升,煮两小时后,过滤,除去药渣。药汁小火浓缩至1000毫升左右,加入蜂蜜和阿胶细粉,慢慢搅匀,小火继续浓缩,用筷子挑起能拉两厘米左右的丝时,停火。待膏晾温后,加入肉桂细粉,搅匀即可。
服用方法:每次一小勺,每日3次,饭后内服。如果嫌太甜,可以加开水稀释后服用。
如果是肝火重,心情急躁的病人,可以在煮黄芪、当归的时候,加杭菊花100克。
如果是血脂偏高,嘴唇发暗的患者,可以在煮黄芪、当归的时候,加丹参150克、山楂200克。
如果经常腰酸,可在煮黄芪、当归的时候,加枸杞子150克。
配制此膏时,一定要注意肉桂粉是最后加入,而且必须等到膏变温后才能加入,因为温度较高时加入肉桂粉,不容易搅匀,容易形成一个个小疙瘩,而且肉桂的有效成分也容易破坏。阿胶一定要选择正品,否则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有害于健康。
桂胶膏不仅适合气血不足,冬天手脚发凉的人服用,此膏加减,对诸多虚寒性疾病均有捷效。
曾治愈咳嗽10余年的患者。每年自农历九月开始咳嗽,至次年三月则自愈,反复发作10余年。伴手足发凉,背寒。服用桂胶膏一剂后,当年冬季未再咳嗽,体质明显增强,次年秋,患者要求再服一剂。经此两剂,多年宿疾,得以痊愈。
曾治愈满脸生冻疮的患者。每年冬季面部及手足多处生冻疮,痒痛难忍,伴手足不温,经期推后,颜色发暗,小腹发凉,隐痛。服用桂胶膏一剂后,当年未再生冻疮,手足温暖。
曾治愈因宫寒症,胎儿停止发育的患者。怀孕三次,每次均因胎儿停止发育而引产,最长怀孕时间6个月。平时来月经时,小腹发凉,疼痛,腰酸。通过服用此膏后,宫寒症得以治愈,月经正常,后顺利怀孕产子。
人体阴阳可以相互转化,相互滋生,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在阴阳辨证用药上,思路就会开阔不少。
人体阳气的产生是以阴气为物质基础的,没有这个物质基础,阳气就会化生不足,物质基础充足了,阳气的产生自然也就旺盛了。
我们再来思考《黄帝内经》里面“秋冬养阴”这句话,秋冬养阴的目的,就是补养体内的阴气,让物质基础得到充实,明年春天阳气的生发才能旺盛。养阴的目的,就是为了养阳,“以从其根”说的不就是这个意思?
白天人体的阳气充斥于体表,保护机体,维持着人体一天的运动,有了阳气,人才能充满活力与朝气。但我们要看到在活力与朝气的背后,消耗的是人体的阴份。忙碌一天的人们,到了晚上就会困倦下来,这是因为阴份消耗太过,需要补充。如何补充?食物提供的营养物质可以补充,充分的休息也能补充人体。休息是为了补养阴份,补养阴份是为了第二天有更加充足的阳气,更好地去工作。
一年四季的更替变化和人体一天的变化,都蕴含着阴阳的相互滋生与转化。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指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这才是洞悉阴阳转化的玄机。
在这句话的后面是“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前面一句我们通过煤油的燃烧,很形象地理解了,在临床上也得到了验证,我们也通过此句,对阴阳的转化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后面一句意义大不大呢?如何来深入地理解?下面我们来看另外一个故事:游山洞的感悟。
游山洞的感悟——不同类型失眠的诊治
四季养生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在老家屋后,有一个很大的山洞,老人们都叫它“鸡蛋洞”,一次我问太爷,为什么山上的洞要叫“鸡蛋洞”?
太爷说,山洞内冬暖夏凉,前些年,每逢夏天天气炎热,镇上收购的鸡蛋过不了几天就变质,无法保存,后来他们发现山洞里夏天很凉快,于是修了一条山路,直通山洞,在洞内放了很多大缸,专为夏天储存鸡蛋用,于是大家都称山洞为“鸡蛋洞”,虽然这些年没用了,但大家叫鸡蛋洞也习惯了,所以一直称这个洞为“鸡蛋洞”。
太爷的话让我似信非信,为了验证其真伪,到了夏天,我就叫上小伙伴到山洞里玩,看看洞内是否真的很凉快。
情况的确如太爷所说,夏天虽然洞外天气炎热,但只要进入山洞,立即感到凉丝丝的。洞很深,站在洞中回头望,可以看到洞口有丝丝缕缕的雾气。洞顶水汽凝结成水珠,不时滴答滴答地向下滴,地面显得非常潮湿。
为了观察冬天洞内的情形,春节的时候,我和弟弟专门挑了一个寒冷的大雪天,爬上屋后高高的山头,去看鸡蛋洞是否依旧很冷。情况正好相反,冬天的山洞很暖和,我们在里面只呆一会儿,就感到燥热,地面以及洞顶都很干燥。
太爷说得没错,山洞果真是冬暖夏凉!
学医之后,我看到《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直有些纳闷,春夏天气暖和,为什么还需要养阳?秋冬天气本来就寒冷,却要养阴?难道春夏养阳不担心上火,秋冬养阴不担心体内湿邪加重?
回想起小时候游玩山洞时的情形,我开始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了。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人体和自然是一样的。
夏天虽然天气炎热,但山洞内很冷,里面很潮湿;冬天虽然大雪纷飞,但山洞内很燥热。我们的身体也和山洞一样,夏天阳气充斥于体表,体内阳气缺乏,也是很潮湿、很阴冷;冬天阳气潜伏于体内,容易蒸腾阴液,所以人会感到很干燥。
《黄帝内经》上说春夏养阳,看看夏天的山洞,再想想夏天时我们的五脏,养阳气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看看冬天的山洞,再想想冬天时节我们的五脏,它们也是处于温燥当中,养阴气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春主生,夏主长,生长属阳,所谓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所以应该以调养阳气为主。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而且,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也要养其内虚之阳。
春季养阳,重在养“生”。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都应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顾护阳气,注重一个“生”字。
夏季养阳,重在养“长”。夏季烈日炎炎,地热蒸腾,雨水充沛,是自然界万物繁荣、生长发育的季节,夏季养生应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顾护阳气,注重一个“长”字。
秋主收,冬主藏,收藏属阴,所谓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来年春夏之阳,而且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秋季养阴,重在养“收”。秋天暑热渐消,气候凉爽干燥,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成熟与收获的季节,所以秋季养生,皆以养“收”为要。
冬季养阴,重在养“藏”。冬天气温下降,天寒地冻,万物闭藏,此时阳气敛藏,阴液易于内亏,不少动物都要用冬眠来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天生机勃发做准备,人类更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所以冬季养生应该以“藏”为原则,以保暖避寒为要法,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外泄。
夏天吃冰棍,冬天吃火锅,也都属于养生
既然春夏要养阳,那为什么夏天人们爱吃冰糕,而且吃后感到很舒服,吃了这些寒凉的食物是否与养生相违背?
心就好似太阳,肺就好似地球表面的大气层,肺气通于天,夏天天气炎热,人体的心火、肺火就会亢盛,上焦火盛,人就会感到心胸烦躁,口干舌燥,吃冰糕以寒制热,人就会感到舒畅。这与春夏养阳相违背吗?
夏天山洞内阴寒,相对于人体而言,为脾肾阳虚,下焦寒湿偏重,夏季养阳,养的是脾肾之阳,而不是心肺之阳。少量地吃些冷饮,可以清上焦之热,但过分贪凉,就容易导致中焦寒湿加重,夏天胃肠道疾病很多,就是这个道理。治疗夏天胃肠道疾病,我通常是让患者服用藿香正气水、附子理中丸,因为脾阳虚衰,复受寒邪而出现腹痛腹泻,只要温补脾阳就能痊愈。
既然秋冬养阴,为什么冬季人们爱吃火锅呢?火锅中含有很多辛辣温燥之物,为什么吃完后,人感到很暖和,很舒服呢?这与秋冬养阴是否相违背?
秋冬季节,太阳距离地球较夏季远,地球上温度较夏季低,水分蒸发就少,空气中湿度就低一些,就干燥一些,所以我们经常会感到嘴唇干燥,皮肤干燥,需要涂护肤品来滋润皮肤,不然皮肤中的水分流失,人就好似干枯了一样。
“秋冬养阴”的意思是,适当地补充体内的阴份,人就不会感到过分干燥。但补阴是不是一定就能达到效果呢?这也不一定!好比冬季,空气干燥,下几场雨,下几场雪,空气是不是就会湿润呢?这取决于太阳,如果下了一场雪,随后阳光很好,空气中湿度就会增加;如果只是下雪,气温不升高,那么空气依然会干燥。在上一章结尾,我谈到“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也就是说秋冬养阴的时候,别忘了适当地补充阳气,这样人体阴份才能得到阳气的蒸腾,才能濡养周身,才会泉源不竭。
这样来理解阴阳,理解补阴与补阳的关系,才会有深度。明白了阴阳的关系,再来看为什么冬天吃火锅后人很暖和,皮肤也湿润,就很清楚了。因为吃火锅,喝热汤的时候,既补充了人体的阴份,也补充了人体的阳气,阴液在阳气的温煦作用下,才能化为气,濡养周身。这也就是“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的道理。
但天天吃辛辣味较重的火锅行不行呢?那是绝对不行的,吃火锅能够补阳,但我们吃火锅的目的是促进补阴,如果天天吃火锅,那就是伤阴了,结果肯定是适得其反,导致人体阴虚加重。
同样,秋冬养阴是不是应该每天多吃滋阴、凉性的食物呢?那也是不对的!
有些人看了《黄帝内经》,知道了秋冬养阴,于是每天都吃上几个雪梨,喝冷饮,凉的酸奶,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寒湿体质。因为阴份得不到阳气的推动和运化,成了一潭死水,必然是反过来伤人。
上面这些道理可能有些枯燥,不太好明白,我们举个大家都懂的例子。
有句谚语,叫“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说的其实就是夏季吃姜可以养阳,冬季吃萝卜可以滋阴,这就是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最朴素的实践。
但因为冬季寒冷,养阴的同时,还要防止受寒;夏季天气炎热,养阳的同时,也要防止中暑。只有辨证地认识养阴与养阳的关系,才不会盲目地养阴与养阳。
另外,每个人体质不一样,有些人体内阳虚阴盛,在夏季时容易感到四肢酸楚,沉重乏力,这时养阳显得非常重要,但到了冬季,即使空气干燥,这些人体内阴份也不会亏虚,他们就不需要过分地养阴,养阴反而会加重体内湿邪。
有些人身体瘦弱,火邪偏重,夏天时反而需要养阴,防止中暑,养阳就显得不是很重要。到了秋冬季节,养阴尤为重要,不然这类人就会感到特别干燥。
不同地域环境的气候状况也有所不同,南方四季都很暖和,这时要注重养阴;而北方四季寒冷,就需要养阳,来抵抗寒邪。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