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摄影基础理论

_2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教学培训委员会(现代)
图3
图4
←图1
-全文完(作者:张铭)-
前 言
  瞬间曝光留下下千姿百态,方寸之间容纳千言万语。用自己手中的照相机留住一个个美好的瞬间,留下一个个难忘的回忆,是很多校友的美好心愿.
为此,一些朋友已经品尝过很多失败和成功的甘苦.但是对更多的朋友来说,摄影似乎还是非常神秘的,可望却不可及。
  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需要将摄影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起来。摄影师应该是个"杂家"。
在这块版面上,将向朋友们介绍有关摄影的一些知识。若朋友们在摄影中遇到问题,可来信告之,我们会有针对性地予以解答。
 照片上的影像是怎样产生的?
凡是拍过照片的朋友都知道,一幅完美照片的诞生,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工艺过程。
影像的形成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1. 拍摄曝光
  首先,摄影人员必须通过相机的镜头将如诗如画的风景、多姿多彩的景物记录在相机内装的胶片上。这一步就是通常所说的拍摄曝光,是摄影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这时的胶片上存在着肉眼看不见的影像被称为"潜影",顾名思义就是"潜在的影像"。
2.负片的冲洗
  拍摄完的胶片必须要经过冲洗加工才能将潜在的影像变成可见影像。冲洗胶片的工作可由专业冲扩店完成,也可自己来完成。如果使用的是彩色负片,在经过显影、漂白、定影等工序后,可以看到,胶片上留有一个和原景物明暗相反,色彩互补的影像,通常,我们把这个影像叫做"负像"。带有负像的胶片被称作"底片"。
  在这里提醒朋友们注意:
  胶卷是一种不同于画家、作家所用各种纸张的特殊记录材料。在没有经过冲洗加工之前,这种材料是不能在亮室打开的,这时打开也看不到任何影像。而且,如果此时打开暗盒,会使你的前期拍摄结果毁于一旦!
  别小看小小的底片,只有它的质量好,照片上的影像才可能好。冲洗好的底片,一定要保持它的清洁,防止沾上脏物和被划伤。因此,湿底片在干燥时,要凉在清洁的环境中,不能让尘埃粘到胶片上,更不能随便用手或抹布等去捋底片,这样容易在胶片上留下指纹或造成划伤,冲洗好的底片不要裸露在外,应装在专用的底片袋中保存,以免沾上灰尘。因为一旦底片上有划痕,会在照片上留下为深色条道,底片上有脏物,会在照片上留下相应的白色影像。
3.印片或放大
  看到负像不是摄影的最终目的,要想看到和原景物明暗及色彩一致的影像,还需要通过扩印机的镜头,将小小底片上的负像放大到所要的尺寸,曝光印放在彩色相纸上。放大时,可以对画面进行裁剪,可以对色彩进行校正,可以多张复制,还可以复制成不同的尺寸。印片后,照相纸上留下的也是肉眼看不见的"潜影"。
4. 相纸的冲洗
  相纸的冲洗和负片的冲洗方法基本相似,但不完全一样。冲洗之后, 相纸上会出现和原景物明暗一致、色彩相近的彩色影像。
  摄影过程涉及到许多具体的技术问题。如拍摄条件的把握、显影条件的控制等等,每个环节都不能忽视,因为它们都会影响画面的质量。
相机的使用和维护
  相机是高精度的设备,经久耐用、可靠。如果你操作正确并适当保养,相机会很好地为你服务。但是,如果你不好好对待它,它常常会使你处于很尴尬的境地。因此,在使用相机时,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你的照相机。
 以下注意事项希望朋友们予以重视:
  1.不要尝试用手打开全自动相机的镜头盖。只有在开关处于开启状态时,镜头盖会自动打开,开关关闭时,镜头盖会自动关闭。
  2.如果相机有日期显示模式,在电池没电之前不要取出电池,因为日期功能需要电池供电以保持连续。
  3.全自动相机应使用带有DX码的胶片,购买胶片,要确保暗盒上带有DX码标记。如果装入了无DX码的胶片,感光度将自动设置在某一个数值上,而不管胶片的真实感光度是多少,因而可能引起曝光不正确。
  4.使用和携带相机时,要十分小心,不要摔、砸相机,避免强烈震动、冲击或挤压。当在摩托车、汽车、船、飞机等上携带相机时,应使用厚垫子保护它。使用三脚架时,一定要立稳,特别要防止三脚架被踢翻或被大风刮倒。
  5.避免将相机放在装有卫生球的衣柜内,或含有能严重损害相机的化学药品的实验室中。应存放在凉爽、干燥通风良好处。绝不能用诸如涂料稀释剂、酒精或苯清洗相机。
  6.如果将相机从低温的户外拿到温暖的室内,水气会在相机内外冷凝成水滴。在带相机进入温暖的室内时,应将相机装在盒子或塑料袋中,使相机的温度逐渐变化。在温差降低后,再打开袋子。
  7.一般相机正常工作的温度范围是40℃── -10℃,要注意避免相机长时间置于高温、高湿环境中,如夏日的汽车中。
  8.渗透到相机中的污物、泥土、灰尘、潮气、有害气体或盐水会损坏相机,使它不运行。在海滨要防止相机与含盐的潮湿空气接触,要防止相机溅上任何液体和雨水。当相机遭雨淋、或接触湿气,应将水擦掉,凉干。
  9.更换电池时,应同时更换掉所有旧电池,不能混用不同品牌、不同类型、不同商标的电池,或新旧电池混用。请勿破坏电池、或给电池充电,也不要将电池放在火上烤,因为这样会引起电池漏电、自热、爆炸等。电池应按指示的正负极装好。
  10.绝不要尝试拆卸相机。
由于镜头质量对于成像质量的好坏影响很大,但同时它也是最娇嫩的部件之一。所以它的使用和保护就更为重要。
首先,要保持镜头的清洁。
  当你把相机挂在脖子上的时候,镜头一定要加镜头盖或透明的UV镜,借以保护镜头不被尘土、油污或其他碎屑所沾污,也不至于不小心把指纹留在镜头上。不要把镜头不加盖就和其他物品堆放在一起,不要随意用手触摸镜头,或让质地较硬的物品接触到镜头,更不要养成随手乱放的习惯。因为镜头脏了,会使影像质量下降,比如,用满是灰尘的镜头拍摄的影像会显得反差低,模糊不清。如果镜头上有指纹的话,会在在印好的照片上忠实地反映出来。在你的摄影包里,应该备有镜头刷、气吹子(也称洗耳球)、镜头纸等等,如果发现镜头脏了,用专用镜头刷可以除去尘土等干性物质,而油污、指纹则需要用专用清洗剂和专用软布擦拭。千万不要用坚硬的东西去刮,那样不仅清洁不了镜头,反而会给镜头造成更大的损伤──划道。轻者要送去维修,重者就要报废。
  另外要注意的是,镜头一般是用玻璃制作的,每个镜头组中的镜片的轴心、镜片与镜片之间的位置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排列的,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防止镜头受到强烈的震动、磕碰,以免镜头玻璃的破裂或移位,从而影响成像质量。当你把相机架在三脚架上时,这种问题极易发生,要多加小心呦。
照相机的类型及挑选
  在摄影器材市场上,有许多款式的照相机和附件可供选购。而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相机属于贵重物品。也许,最初为选购相机奔忙是令人兴奋的,但也是使人畏惧的,尤其是在作出的选择被证实为是一个非常浪费的错误选择之后。因此,奉劝朋友们购买相机时,应根据实际需要和经济情况来决定机型,不要盲目购置附有很多"多余功能"的高档相机。
  尽管一部分厂商曾经试图生产单一的、可以满足所有摄影需要的照相机,但结果是令人遗憾的,没有一款照相机能作为理想的精品来满足所有的摄影需求。因此,要么你要根据已经选择的照相机所能承担的工作,来限定你从事的摄影工作,要么,你要购买几个不同类型的照相机,用来满足你可能会遇到的所有的需要。
  照相机的类型很多。按照画幅的大小,相机可以分为大型相机(如照相馆用的座机,可用于拍摄散页片)、中型相机(如120相机,用于拍摄6cm′6cm、6cm′9cm等的画幅)和小型相机(如135相机,用于拍摄24mm′36mm大小的画幅)。按取景方式可分为同轴取景(单镜头取景)和旁轴取景(取景器位于镜头的上方或斜上方)两大类。按曝光自动化程度分类,可分为手动、半自动和全自动(人称"傻瓜")相机。
  目前,家用相机以135型相机为主流机型。从使用经验来看,135型相机由于体积小,携带轻便,取景调焦方便,使用的彩色卷片冲洗扩印都比较方便,且相机的品牌很多,中、高、低档次的都有。可依自己的需要购置。
  如果仅仅用于拍摄纪念照或为旅游而随身携带,可购置旁轴取景的135相机。这类相机有全自动、半自动和手动几种,一般带有闪光灯,可在较暗的环境下使用。这种相机操作相对比较简单。如果要用于艺术创作,还是要购买中档以上的单镜头反光相机,但不能是"傻瓜"型的。应该有手动调节装置,以便根据创作的需要人为地控制曝光量、景深等。有条件的话,还可配上用得着的不同焦距的镜头。
  在众多的品牌中要作出具体选择时,建议大家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该款相机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是否正是你所需要的?主要关注的技术问题有:取景方式、调焦机构的工作方式、镜头的焦距测光与曝光模式、卷片模式及闪光模式等。
  2. 使用是否方便?
  3. 是否有相应的系列配件?如有无能和机身相配的不同焦距的镜头,接口合适的滤光镜,以便在需要时添置。
  4. 价格的否合理。
在确定购买某一款机型后,要仔细挑选:
  1. 外观检查:不论是金属外壳还是塑料外壳以及皮革都应是平整的,无划痕、无变形、无磨损痕迹。镜头和机身的连接应是牢固且紧密的。后盖和机身也应该是严丝合缝的。没有反复拆卸的痕迹。
  2.镜头检查。镜头的质量直接影响成像质量,挑选时要格外留意。如果镜头是可以拆卸的,可以拆下来,如果是固定的镜头,可以将快门速度设在B门档,打开后盖,将镜头对准亮处,用透射光查看镜头上是否有霉点、较大的气泡、裂纹、划道等。还要用反射光从侧面检查镀膜有无伤痕。相机的光圈叶片应该是收放自如的,不能有锈迹,油渍。调整光圈时手感应该是平滑的,不能太涩。
  3.检查调焦装置:调焦时,调焦环应该让人感觉有一点儿阻力,但不发涩,而且是均匀的。取景器中的影像应是清晰明亮的。如果是自动曝光相机,应使远近不同的景物分别处于取景器中心,试试自动调焦系统是否反应灵敏。手动调焦系统,应将调焦环上无限远的刻度线对准基线,在旁轴取景器中观察,无限远处的影像应该在取景器中心完全重合,在单镜头反光相机取景器中的裂像应该是对齐的。对近距离的物体进行调焦时,可用皮尺测量景物与相机的距离,检查调焦环上的刻度是否准确。
  4.检查曝光装置:打开后盖,对不同亮度的景物拍摄曝光,如果是全自动相机或自动曝光相机,应试试自动光圈和自动快门的反应,手动曝光的相机要检查一下景物亮度不同时,测光表的显示数据是否有变化,用不同的快门速度曝光时,听一听快门开启的时间是否有区别,。
  5.带有闪光灯的相机,要检查闪光灯,在确认电池完好的前提下,将闪光灯开关置于"ON"处,待充电指示灯亮起时,按下快门,闪光灯应该闪亮,连续试几次,并且注意闪光灯的充电时间间隔,不应太长。
  6. 检查输片结构等机械装置:自动卷片的相机,在装好胶片后,拍摄曝光后,应能自动卷片。手动输片相机,在输片时,应感到有一定的拉力。计数器工作应正常,开盖时,应自动回零。
  7.显示屏检查:对于全自动相机,要装上电池,看看屏幕上是否有显示,按照说明书操作一遍,检查一下显示的符号与操作的结果是不是相符。
  最后提醒朋友们,以上的挑选方法应得到销售人员的许可,不能卤莽行事,以免招来麻烦。
养成持握照相机的好习惯
  首先,在拍摄取景时,不论要拍摄的画面是横向的、还是纵向的,都必须要使取景器边框的底边和地平线平行,否则,拍摄出来的房子、树木、人就像要倒的样子似的。
  正常建筑(图),东倒西歪的亭子(图)
  另外,使用相机拍摄时,要用双手把握相机,以横握相机为例,一般是用左手心托住相机,左手大拇指和食指调焦,用右手食指按压快门。尽量使相机处于静止状态,按压快门时,要屏住呼吸,动作要轻。若用力过猛,相机可能受到振动,胶片上记录下来的影像就可能模糊。可将肘部夹紧身体,或将相机放在坚固稳定的物体上,如三脚架上,膝盖上,也可以靠在柱子、墙壁上,尤其在使用快门速度比较低时,最好找一个支撑点,否则,很难得到清晰的结果。
  使用三脚架时,千万不可大意的是,便携式三脚架上放置了相机之后,常常头重脚轻,遇有刮风时,有翻倒的可能;人走过时,有可能被绊。因此,应做到人不离相机。从三脚架附近经过的车辆等有比较大的震动时,也会使影像不清晰,这一点要予以注意。
  再有,不要用手握住变焦头,因为变焦时镜头要前后移动!
手指和头发以及相机背带等物不要触及镜头、自动调焦窗口、传感器窗口、闪光灯等,也不能挡在这些部件前面,因为这样会使照片的某一部分因被遮挡,而无法记录影像,也会弄脏镜头,从而影响照片上影像的清晰度。
  相机镜头被遮挡--照片示意图
关注摄影过程中人眼的适应能力
  瞬间曝光留下千姿百态,方寸之间容纳千言万语。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用自己手中的照相机留住一个个美好的瞬间.但是,也许有的朋友注意到了,有些场合,我们看起来感觉光线很明亮,可拍摄下来的影像却相当暗;有的景物,在人眼看来色彩鲜艳夺目,拍摄到画面上却面目全非。这是为什么呢?
  大凡拍过照片的人都知道,如诗如画的风景、多姿多彩的动体是经过相机镜头后记录在感光胶片上的,这纯粹是一个物理化学过程。而我们的视觉感受却不那么简单,既有人眼的生理功能在起作用,也有记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对景物的感觉就不及胶片那么"客观"。人的视觉所具有的这种特点被称之为"视觉适应"。 往往由于人们对这种"视觉适应"的"熟视无睹",致使在某些情况下引起摄影的失误。
  "视觉适应"表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表现为"亮度全面适应"。例如,人从室外走入室内,常常感到室内和室外景物一样亮。但是,如果用与室外拍摄相同的光圈和曝光时间来对室内景物进行拍摄,却会发现,室内的照片因曝光不够而显污暗。这是因为,当人进入室内时,室内的低照度会引起人眼瞳孔的扩张,灵敏度提高,使进入人眼的光量成倍增加,多时可达十几倍,因而意识不到光照的变化。这就是人眼?quot;亮度全面适应"。而胶片却不具备这样的调节功能。因此,从摄影的角度来看,由于人眼的调节幅度很大,往往不能正确估计光照的实际强度,这是对摄影不利的。解决的办法是,在  按下快门之前,要用测光表测光,对相机的光圈和速度做出必要的调整,以补偿胶片所不具有的"亮度适应"。
相应地,对于色彩的感受,也存在"色觉全面适应"的现象。表现在对于不同照明条件,如日光和灯光、晴天和阴天、早上和黄昏,虽然光源的光谱成分发生了变化,但是由于人眼视网膜上感光细胞的灵敏度所具有的自我调节功能,使人眼看不出物体色彩的有多大变化。加之人对物体在白光下的颜色是有记忆的,因此,当光源有所改变时,心理作用致使人们对物体色的变化不易察觉。这时,千万要记住的是,胶片可没有这样的适应能力,因此,要根据光源的不同,选择不同种类的胶片,或使用相应的滤光镜。否则。会出现不同的偏色。
  视觉适应的另一表现为"局部亮度适应"。例如,视野中有一个相当亮的物体,对它长时间的凝视后,由于视网膜上这一局部的感光细胞疲劳,灵敏度下降,在将目光移到另一个浅色反光表面时,就会给我们留下一个该物体的暗的"后像"。反之,注视一个黑色物体后,将目光移到另一个浅色反光表面时,就会给我们留下一个该物体的白?quot;后像"。随着灵敏度的再次调整,后像会渐渐消失。若长时间凝视的是一个彩色物体,则在目光转移到另一个平面时,就会产生一个和该物体色彩相反的"后像",如凝视的是一个红色的物体,它留下的后像的颜色近乎青色,这种现象称为"色觉局部适应",也称"色后像"。
  认识这种适应的实际意义在于,如果长时间凝视一幅画面,再观察下一幅画面时,前一幅画面的"后像"会叠加在后一幅画面上,对其亮度和色彩产生影响。这一点,可谓有利有弊。在第二幅画面出现之前,在前一幅画面中展现与其互补的色彩,会令第二幅画面的色彩显得更鲜艳。而在为照片校色时,则要尽量避免长时间注视一幅画面,防止因视觉疲劳造成灵敏度下降,对色彩判断失误。
  第三种视觉适应称作"旁侧适应"。 在彩色摄影中,视觉的"旁侧适应"也是应该引起重视的。在画面中,如果相邻的面积为不同的亮度或颜色,人眼视网膜上不同部位感光细胞的灵敏度调节,会使视觉发生变化。其规律是,亮的物体在暗背景上显得更亮,暗的物体在亮背景上显得更暗(参见图1);前景物体的色彩会向着背景的补色方向变化。参见图2、3、4。图1表现的是正常的人脸肤色,图2是在红背景下人脸的肤色,很明显,肤色偏向红色的补色--青色;而图3中,蓝背景下,人脸的色彩偏向蓝色的补色--黄色。因此,在拍摄人像时,一定要有意识地注意背景色对人脸肤色的影响。
图2
图3
图4
←图1
-全文完(作者:张铭)-
前 言
  瞬间曝光留下下千姿百态,方寸之间容纳千言万语。用自己手中的照相机留住一个个美好的瞬间,留下一个个难忘的回忆,是很多校友的美好心愿.
为此,一些朋友已经品尝过很多失败和成功的甘苦.但是对更多的朋友来说,摄影似乎还是非常神秘的,可望却不可及。
  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需要将摄影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起来。摄影师应该是个"杂家"。
在这块版面上,将向朋友们介绍有关摄影的一些知识。若朋友们在摄影中遇到问题,可来信告之,我们会有针对性地予以解答。
 照片上的影像是怎样产生的?
凡是拍过照片的朋友都知道,一幅完美照片的诞生,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工艺过程。
影像的形成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1. 拍摄曝光
  首先,摄影人员必须通过相机的镜头将如诗如画的风景、多姿多彩的景物记录在相机内装的胶片上。这一步就是通常所说的拍摄曝光,是摄影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这时的胶片上存在着肉眼看不见的影像被称为"潜影",顾名思义就是"潜在的影像"。
2.负片的冲洗
  拍摄完的胶片必须要经过冲洗加工才能将潜在的影像变成可见影像。冲洗胶片的工作可由专业冲扩店完成,也可自己来完成。如果使用的是彩色负片,在经过显影、漂白、定影等工序后,可以看到,胶片上留有一个和原景物明暗相反,色彩互补的影像,通常,我们把这个影像叫做"负像"。带有负像的胶片被称作"底片"。
  在这里提醒朋友们注意:
  胶卷是一种不同于画家、作家所用各种纸张的特殊记录材料。在没有经过冲洗加工之前,这种材料是不能在亮室打开的,这时打开也看不到任何影像。而且,如果此时打开暗盒,会使你的前期拍摄结果毁于一旦!
  别小看小小的底片,只有它的质量好,照片上的影像才可能好。冲洗好的底片,一定要保持它的清洁,防止沾上脏物和被划伤。因此,湿底片在干燥时,要凉在清洁的环境中,不能让尘埃粘到胶片上,更不能随便用手或抹布等去捋底片,这样容易在胶片上留下指纹或造成划伤,冲洗好的底片不要裸露在外,应装在专用的底片袋中保存,以免沾上灰尘。因为一旦底片上有划痕,会在照片上留下为深色条道,底片上有脏物,会在照片上留下相应的白色影像。
3.印片或放大
  看到负像不是摄影的最终目的,要想看到和原景物明暗及色彩一致的影像,还需要通过扩印机的镜头,将小小底片上的负像放大到所要的尺寸,曝光印放在彩色相纸上。放大时,可以对画面进行裁剪,可以对色彩进行校正,可以多张复制,还可以复制成不同的尺寸。印片后,照相纸上留下的也是肉眼看不见的"潜影"。
4. 相纸的冲洗
  相纸的冲洗和负片的冲洗方法基本相似,但不完全一样。冲洗之后, 相纸上会出现和原景物明暗一致、色彩相近的彩色影像。
  摄影过程涉及到许多具体的技术问题。如拍摄条件的把握、显影条件的控制等等,每个环节都不能忽视,因为它们都会影响画面的质量。
相机的使用和维护
  相机是高精度的设备,经久耐用、可靠。如果你操作正确并适当保养,相机会很好地为你服务。但是,如果你不好好对待它,它常常会使你处于很尴尬的境地。因此,在使用相机时,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你的照相机。
 以下注意事项希望朋友们予以重视:
  1.不要尝试用手打开全自动相机的镜头盖。只有在开关处于开启状态时,镜头盖会自动打开,开关关闭时,镜头盖会自动关闭。
  2.如果相机有日期显示模式,在电池没电之前不要取出电池,因为日期功能需要电池供电以保持连续。
  3.全自动相机应使用带有DX码的胶片,购买胶片,要确保暗盒上带有DX码标记。如果装入了无DX码的胶片,感光度将自动设置在某一个数值上,而不管胶片的真实感光度是多少,因而可能引起曝光不正确。
  4.使用和携带相机时,要十分小心,不要摔、砸相机,避免强烈震动、冲击或挤压。当在摩托车、汽车、船、飞机等上携带相机时,应使用厚垫子保护它。使用三脚架时,一定要立稳,特别要防止三脚架被踢翻或被大风刮倒。
  5.避免将相机放在装有卫生球的衣柜内,或含有能严重损害相机的化学药品的实验室中。应存放在凉爽、干燥通风良好处。绝不能用诸如涂料稀释剂、酒精或苯清洗相机。
  6.如果将相机从低温的户外拿到温暖的室内,水气会在相机内外冷凝成水滴。在带相机进入温暖的室内时,应将相机装在盒子或塑料袋中,使相机的温度逐渐变化。在温差降低后,再打开袋子。
  7.一般相机正常工作的温度范围是40℃── -10℃,要注意避免相机长时间置于高温、高湿环境中,如夏日的汽车中。
  8.渗透到相机中的污物、泥土、灰尘、潮气、有害气体或盐水会损坏相机,使它不运行。在海滨要防止相机与含盐的潮湿空气接触,要防止相机溅上任何液体和雨水。当相机遭雨淋、或接触湿气,应将水擦掉,凉干。
  9.更换电池时,应同时更换掉所有旧电池,不能混用不同品牌、不同类型、不同商标的电池,或新旧电池混用。请勿破坏电池、或给电池充电,也不要将电池放在火上烤,因为这样会引起电池漏电、自热、爆炸等。电池应按指示的正负极装好。
  10.绝不要尝试拆卸相机。
由于镜头质量对于成像质量的好坏影响很大,但同时它也是最娇嫩的部件之一。所以它的使用和保护就更为重要。
首先,要保持镜头的清洁。
  当你把相机挂在脖子上的时候,镜头一定要加镜头盖或透明的UV镜,借以保护镜头不被尘土、油污或其他碎屑所沾污,也不至于不小心把指纹留在镜头上。不要把镜头不加盖就和其他物品堆放在一起,不要随意用手触摸镜头,或让质地较硬的物品接触到镜头,更不要养成随手乱放的习惯。因为镜头脏了,会使影像质量下降,比如,用满是灰尘的镜头拍摄的影像会显得反差低,模糊不清。如果镜头上有指纹的话,会在在印好的照片上忠实地反映出来。在你的摄影包里,应该备有镜头刷、气吹子(也称洗耳球)、镜头纸等等,如果发现镜头脏了,用专用镜头刷可以除去尘土等干性物质,而油污、指纹则需要用专用清洗剂和专用软布擦拭。千万不要用坚硬的东西去刮,那样不仅清洁不了镜头,反而会给镜头造成更大的损伤──划道。轻者要送去维修,重者就要报废。
  另外要注意的是,镜头一般是用玻璃制作的,每个镜头组中的镜片的轴心、镜片与镜片之间的位置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排列的,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防止镜头受到强烈的震动、磕碰,以免镜头玻璃的破裂或移位,从而影响成像质量。当你把相机架在三脚架上时,这种问题极易发生,要多加小心呦。
照相机的类型及挑选
  在摄影器材市场上,有许多款式的照相机和附件可供选购。而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相机属于贵重物品。也许,最初为选购相机奔忙是令人兴奋的,但也是使人畏惧的,尤其是在作出的选择被证实为是一个非常浪费的错误选择之后。因此,奉劝朋友们购买相机时,应根据实际需要和经济情况来决定机型,不要盲目购置附有很多"多余功能"的高档相机。
  尽管一部分厂商曾经试图生产单一的、可以满足所有摄影需要的照相机,但结果是令人遗憾的,没有一款照相机能作为理想的精品来满足所有的摄影需求。因此,要么你要根据已经选择的照相机所能承担的工作,来限定你从事的摄影工作,要么,你要购买几个不同类型的照相机,用来满足你可能会遇到的所有的需要。
  照相机的类型很多。按照画幅的大小,相机可以分为大型相机(如照相馆用的座机,可用于拍摄散页片)、中型相机(如120相机,用于拍摄6cm′6cm、6cm′9cm等的画幅)和小型相机(如135相机,用于拍摄24mm′36mm大小的画幅)。按取景方式可分为同轴取景(单镜头取景)和旁轴取景(取景器位于镜头的上方或斜上方)两大类。按曝光自动化程度分类,可分为手动、半自动和全自动(人称"傻瓜")相机。
  目前,家用相机以135型相机为主流机型。从使用经验来看,135型相机由于体积小,携带轻便,取景调焦方便,使用的彩色卷片冲洗扩印都比较方便,且相机的品牌很多,中、高、低档次的都有。可依自己的需要购置。
  如果仅仅用于拍摄纪念照或为旅游而随身携带,可购置旁轴取景的135相机。这类相机有全自动、半自动和手动几种,一般带有闪光灯,可在较暗的环境下使用。这种相机操作相对比较简单。如果要用于艺术创作,还是要购买中档以上的单镜头反光相机,但不能是"傻瓜"型的。应该有手动调节装置,以便根据创作的需要人为地控制曝光量、景深等。有条件的话,还可配上用得着的不同焦距的镜头。
  在众多的品牌中要作出具体选择时,建议大家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该款相机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是否正是你所需要的?主要关注的技术问题有:取景方式、调焦机构的工作方式、镜头的焦距测光与曝光模式、卷片模式及闪光模式等。
  2. 使用是否方便?
  3. 是否有相应的系列配件?如有无能和机身相配的不同焦距的镜头,接口合适的滤光镜,以便在需要时添置。
  4. 价格的否合理。
在确定购买某一款机型后,要仔细挑选:
  1. 外观检查:不论是金属外壳还是塑料外壳以及皮革都应是平整的,无划痕、无变形、无磨损痕迹。镜头和机身的连接应是牢固且紧密的。后盖和机身也应该是严丝合缝的。没有反复拆卸的痕迹。
  2.镜头检查。镜头的质量直接影响成像质量,挑选时要格外留意。如果镜头是可以拆卸的,可以拆下来,如果是固定的镜头,可以将快门速度设在B门档,打开后盖,将镜头对准亮处,用透射光查看镜头上是否有霉点、较大的气泡、裂纹、划道等。还要用反射光从侧面检查镀膜有无伤痕。相机的光圈叶片应该是收放自如的,不能有锈迹,油渍。调整光圈时手感应该是平滑的,不能太涩。
  3.检查调焦装置:调焦时,调焦环应该让人感觉有一点儿阻力,但不发涩,而且是均匀的。取景器中的影像应是清晰明亮的。如果是自动曝光相机,应使远近不同的景物分别处于取景器中心,试试自动调焦系统是否反应灵敏。手动调焦系统,应将调焦环上无限远的刻度线对准基线,在旁轴取景器中观察,无限远处的影像应该在取景器中心完全重合,在单镜头反光相机取景器中的裂像应该是对齐的。对近距离的物体进行调焦时,可用皮尺测量景物与相机的距离,检查调焦环上的刻度是否准确。
  4.检查曝光装置:打开后盖,对不同亮度的景物拍摄曝光,如果是全自动相机或自动曝光相机,应试试自动光圈和自动快门的反应,手动曝光的相机要检查一下景物亮度不同时,测光表的显示数据是否有变化,用不同的快门速度曝光时,听一听快门开启的时间是否有区别,。
  5.带有闪光灯的相机,要检查闪光灯,在确认电池完好的前提下,将闪光灯开关置于"ON"处,待充电指示灯亮起时,按下快门,闪光灯应该闪亮,连续试几次,并且注意闪光灯的充电时间间隔,不应太长。
  6. 检查输片结构等机械装置:自动卷片的相机,在装好胶片后,拍摄曝光后,应能自动卷片。手动输片相机,在输片时,应感到有一定的拉力。计数器工作应正常,开盖时,应自动回零。
  7.显示屏检查:对于全自动相机,要装上电池,看看屏幕上是否有显示,按照说明书操作一遍,检查一下显示的符号与操作的结果是不是相符。
  最后提醒朋友们,以上的挑选方法应得到销售人员的许可,不能卤莽行事,以免招来麻烦。
胶片/感光传感器
胶片的主要参数是指胶片的感光度,用ISO值来标示(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的简称)。ISO值越大,胶片/感光传感器的感光度越高,越容易暴光。
光圈
相机镜头内有一组重叠的金属叶片,其所围成的孔径大小和开放的时间决定了一次成相的暴光量,也产生了相机的光圈和速度。
在暴光时间一定的情况下,光圈越大,那么胶片的暴光量就越大。用f/数值来表示。一般相机的光圈值有f/1.4、f/2、f/2.8、f/4、f/5.6、f/8、f/11、f/16、f/22,光圈值每向上或向下跳一格,暴光量也会相应的加倍或减半。
快门
当然主要是指快门速度。上面已经提到了,有金属叶片的开放时间来决定。现在很多相机的快门速度都由相机自身的电脑片控制。在传统相机或一些半专业以上级的相机中,相机的快门速度仍需手动,主要包括以下,由慢而快,1、1/2、1/4、1/8、1/15、1/30、1/60、1/125、1/250、1/500、1/1000秒,在一些更专业的相机中,还有比这些更长或更短的快门速度设置。同样的,快门速度每向上或向下跳一格,暴光量加倍或减半。
光圈和快门的关系
光圈开得越大,相对的暴光时间就需要越短(特殊条件下的情况不算),有很多种不同的快门速度和光圈得搭配可以得到相同得暴光值,但暴光效果却未必相同,因为还涉及到景深的问题,在后面再说。具有最大光圈的镜头被称为“快镜头”,因为这种镜头可以搭配比较快的快门速度。
(二)、相机的操作模式
现在的一些数码相机的低档型号,也就是所谓的家庭用型,大都还都是全自动对焦暴光的傻瓜机。中档以上的相机则存在手动模式和半自动模式两种基本的暴光模式。这和传统的相机基本相同。
手动模式
并非所有的相机都可以。选择手动模式时,你可以不用理会测光表所提示的组合参数。你可以完全自动的选择光圈和快门值,如何理想的暴光要看当时的具体情况和个人的喜好,当然也需要自己多加练习。
半自动模式
很多相机都提供至少半自动模式这样一种暴光模式。一般先固定光圈和快门速度中的一项,而让你调整其中的另外一个。随即就产生了我们常说的光圈优先模式或快门优先模式,两者的区别在于先选定光圈还是先选定快门速度。
情景模式或者叫特殊题材模式
其实这种模式现在很流行,在canon G3、G5,olympu730以上级别等很多中档的所谓半专业级相机中设定了一个旋钮,我们可以采用风景、运动、人物等模式而省略手动的步骤。其中风景模式一般会考虑到景深问题,运动模式则偏重比较高的快门速度,人像模式会偏重适当的大光圈等,电脑芯片所决定的暴光组合往往要比一些初入门者的决定要理想的多。
养成持握照相机的好习惯
  首先,在拍摄取景时,不论要拍摄的画面是横向的、还是纵向的,都必须要使取景器边框的底边和地平线平行,否则,拍摄出来的房子、树木、人就像要倒的样子似的。
  正常建筑(图),东倒西歪的亭子(图)
  另外,使用相机拍摄时,要用双手把握相机,以横握相机为例,一般是用左手心托住相机,左手大拇指和食指调焦,用右手食指按压快门。尽量使相机处于静止状态,按压快门时,要屏住呼吸,动作要轻。若用力过猛,相机可能受到振动,胶片上记录下来的影像就可能模糊。可将肘部夹紧身体,或将相机放在坚固稳定的物体上,如三脚架上,膝盖上,也可以靠在柱子、墙壁上,尤其在使用快门速度比较低时,最好找一个支撑点,否则,很难得到清晰的结果。
  使用三脚架时,千万不可大意的是,便携式三脚架上放置了相机之后,常常头重脚轻,遇有刮风时,有翻倒的可能;人走过时,有可能被绊。因此,应做到人不离相机。从三脚架附近经过的车辆等有比较大的震动时,也会使影像不清晰,这一点要予以注意。
  再有,不要用手握住变焦头,因为变焦时镜头要前后移动!
手指和头发以及相机背带等物不要触及镜头、自动调焦窗口、传感器窗口、闪光灯等,也不能挡在这些部件前面,因为这样会使照片的某一部分因被遮挡,而无法记录影像,也会弄脏镜头,从而影响照片上影像的清晰度。
  相机镜头被遮挡--照片示意图
关注摄影过程中人眼的适应能力
  瞬间曝光留下千姿百态,方寸之间容纳千言万语。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用自己手中的照相机留住一个个美好的瞬间.但是,也许有的朋友注意到了,有些场合,我们看起来感觉光线很明亮,可拍摄下来的影像却相当暗;有的景物,在人眼看来色彩鲜艳夺目,拍摄到画面上却面目全非。这是为什么呢?
  大凡拍过照片的人都知道,如诗如画的风景、多姿多彩的动体是经过相机镜头后记录在感光胶片上的,这纯粹是一个物理化学过程。而我们的视觉感受却不那么简单,既有人眼的生理功能在起作用,也有记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对景物的感觉就不及胶片那么"客观"。人的视觉所具有的这种特点被称之为"视觉适应"。 往往由于人们对这种"视觉适应"的"熟视无睹",致使在某些情况下引起摄影的失误。
  "视觉适应"表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表现为"亮度全面适应"。例如,人从室外走入室内,常常感到室内和室外景物一样亮。但是,如果用与室外拍摄相同的光圈和曝光时间来对室内景物进行拍摄,却会发现,室内的照片因曝光不够而显污暗。这是因为,当人进入室内时,室内的低照度会引起人眼瞳孔的扩张,灵敏度提高,使进入人眼的光量成倍增加,多时可达十几倍,因而意识不到光照的变化。这就是人眼?quot;亮度全面适应"。而胶片却不具备这样的调节功能。因此,从摄影的角度来看,由于人眼的调节幅度很大,往往不能正确估计光照的实际强度,这是对摄影不利的。解决的办法是,在  按下快门之前,要用测光表测光,对相机的光圈和速度做出必要的调整,以补偿胶片所不具有的"亮度适应"。
相应地,对于色彩的感受,也存在"色觉全面适应"的现象。表现在对于不同照明条件,如日光和灯光、晴天和阴天、早上和黄昏,虽然光源的光谱成分发生了变化,但是由于人眼视网膜上感光细胞的灵敏度所具有的自我调节功能,使人眼看不出物体色彩的有多大变化。加之人对物体在白光下的颜色是有记忆的,因此,当光源有所改变时,心理作用致使人们对物体色的变化不易察觉。这时,千万要记住的是,胶片可没有这样的适应能力,因此,要根据光源的不同,选择不同种类的胶片,或使用相应的滤光镜。否则。会出现不同的偏色。
  视觉适应的另一表现为"局部亮度适应"。例如,视野中有一个相当亮的物体,对它长时间的凝视后,由于视网膜上这一局部的感光细胞疲劳,灵敏度下降,在将目光移到另一个浅色反光表面时,就会给我们留下一个该物体的暗的"后像"。反之,注视一个黑色物体后,将目光移到另一个浅色反光表面时,就会给我们留下一个该物体的白?quot;后像"。随着灵敏度的再次调整,后像会渐渐消失。若长时间凝视的是一个彩色物体,则在目光转移到另一个平面时,就会产生一个和该物体色彩相反的"后像",如凝视的是一个红色的物体,它留下的后像的颜色近乎青色,这种现象称为"色觉局部适应",也称"色后像"。
  认识这种适应的实际意义在于,如果长时间凝视一幅画面,再观察下一幅画面时,前一幅画面的"后像"会叠加在后一幅画面上,对其亮度和色彩产生影响。这一点,可谓有利有弊。在第二幅画面出现之前,在前一幅画面中展现与其互补的色彩,会令第二幅画面的色彩显得更鲜艳。而在为照片校色时,则要尽量避免长时间注视一幅画面,防止因视觉疲劳造成灵敏度下降,对色彩判断失误。
  第三种视觉适应称作"旁侧适应"。 在彩色摄影中,视觉的"旁侧适应"也是应该引起重视的。在画面中,如果相邻的面积为不同的亮度或颜色,人眼视网膜上不同部位感光细胞的灵敏度调节,会使视觉发生变化。其规律是,亮的物体在暗背景上显得更亮,暗的物体在亮背景上显得更暗(参见图1);前景物体的色彩会向着背景的补色方向变化。参见图2、3、4。图1表现的是正常的人脸肤色,图2是在红背景下人脸的肤色,很明显,肤色偏向红色的补色--青色;而图3中,蓝背景下,人脸的色彩偏向蓝色的补色--黄色。因此,在拍摄人像时,一定要有意识地注意背景色对人脸肤色的影响。
图2
图3
图4
←图1
-全文完(作者:张铭)-
摄影从这里开始
“啊!这一切,
从自己眼睛里看到的世界,
我把它们都记录了下来。“
“啊,——我是一名摄影家!“
不管你以前对摄影是一窍不通,还是已经颇有造诣,无论你提高摄影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做一名业余的摄影爱好者或是做一名赖以维持生计的专业摄影家,我们都相信,这些愿望和以情,也会引起你的共鸣。
对于任何摄影上有所成就的佼佼者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发展你的“眼力“即学会观察。你一定在报刊杂志上不止千次见到过一些漂亮的照片。你大概就想过:“我多想能拍出一张这样的照片啊!“但是如果仅是看看这些像片,并不能真正帮助你提高摄影技术。
为什么不能呢?原因是你并不懂得寻求什么。你也许见到过一张漂亮的照片,你觉得它是很美的,但是你能说出它为什么美吗?说不出这些作品的作者们是怎样制作这些照片,才使它们那样光彩照人的。当然也的确有时候报刊杂志会告诉你拍摄这些照片时所用的相机的牌名和镜头,甚至所用光圈及胶片。这些都是技术性的细节,然而它对你拍出好照片是毫无帮助的。这就好象,你知道了达·芬奇作画时所用的颜料和画笔的名称,并不能帮你画出《蒙娜丽莎》那样的名画来。
这个过程所缺乏的就是要知道应当追求什么东西。
在日积月累地吸收了关于照片中应当追求什么之后,你就会开始对于如何观察,摄取你周围世界中美丽景物有自己的方法和见解。这种发现周围世界中美的景物的能力和技巧,就称着为“摄影者的眼力“。
下面有三条原则,只要你注意这三条原则,你就会发现,你不久就能够用一种新的眼光去观看、分析和评价一幅美丽的照片了。而更重要的是,你将会开始用一种新的标准、新的方式去观察世界,从而用新目光来抓取你的镜头了。
这三条原则是:
一幅好的摄影作品要有一个主题
一幅好的作品要有一个能吸引注意力的主角
一幅好的作品要简洁明了
摄影创作的基本工具是照相机,因此,对于摄影工作者来说,了解并掌握照相机结构与性能、照相机的种类与区别,照相机及其附件的使用一保护、拍摄的基本技巧等方面的知识,从而达到在摄影创作中充分发挥它的效能,是拍摄好照片的关键。
第一章 照相机的发展简史
  一个不透光的盒子,这就是照相机。照相机是用感光胶片反景物拍摄下来的摄影器材。它的发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我国对光和影像的研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国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1031至1095年)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
1839年8月19 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 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
从1839年至1924年这个照相机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钮扣形、手枪形等照相机。
从1925年至1938年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段时间内,德国的莱兹、罗莱、蔡司等公司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等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在此阶段,照相机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学式取景器、测距器、自拍机等被广泛采用,机械快门的调节范围不断扩大。照相机制造业开始大批量生产照相机,各国照相机制造厂纷纷仿制莱卡型和罗莱弗莱型照相机。黑白感光胶片的感光度、分辨率和宽容度不断提高;彩色感光片开始推广,从而使摄影队伍迅速扩大并走向专业化。
从1939年之后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此阶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纪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胶片的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光学工业制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学玻璃,如镧、钛、镉等玻璃。从而更好地校正了摄影镜头的像差,使镜头向大孔径和多种焦距的方向迅速发展。因而,出现了变焦、徽距、折反射式、广角等多种摄影镜头。镜头单层镀膜得到普遍推广。照相机出现了计数器自动复零、反光镜自动复位、半自动和全自动收缩光圈等结构。照相机的质量、产量开始飞速发展。
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今为第三阶段的后期。这期间,日本的小西六摄影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调焦照相机--柯尼卡C35A型135照相机.接着日本又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双优先式自动曝光照相机--美能达XDG型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开创了一台相机具有多种曝光功能的先例。
这期间,光学传递函数理论进入了光学设计领域,出现了成像质量高,色彩还原好,大孔径,低畸变的摄影镜头。同时,镜头向系列化发展,由焦距几毫米的鱼眼镜头到焦距长达2米的超摄远镜头,并有了透视调整、 变焦徽距、夜视等摄影镜头。电子技术逐渐深入到照相机内部,多种测光、高精度的电子镜间快门、电子焦平面快门以及易于控制的电子自拍机等都纷纷出现。曝光补偿、存储记忆、多纪录功能、电动上弦卷片、自动调焦等各种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应用,高度自动化、小型、轻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估质的各种新型相机,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不断问世,从而为摄影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设备。
第二章 照相机的结构(上)
  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使生产出的照相机花样百出、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机械精密,新产品层出不穷。
无论各种照相机如何变化,结构如何纷繁,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一致的:
一是要具备将特体结成光学影像的成像系统,即镜头;
二是要具备由镜头至胶片之间的曝光通道,即暗箱;
三是要具备一架能将各部件承装起来的载体,即机身;
四是要具备一个能盛装感光胶片的装置,即后背。所以,一切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均为四个部分--镜头、暗箱、机身与后背。关于这个四个部分,详述如下:
①镜头部分
  用光学玻璃制成的镜头,把进入镜头的光线汇聚起来,在感光胶片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影像。比较复杂的镜头由两片或更多的光学玻璃组成的透镜,叫做透镜单元。透影单元组成一个整体,这就是摄影镜头。
照相机的镜头包括透镜组、光圈、快门三个部分。
镜头是由透镜构成的,透镜片数与组数的多少,决定着镜头的质量与优劣。
光圈是由多片多属叶片组成的。它用控制镜头纳光孔的大小,达到控制进入胶片光线的多少。在控制叶片的伸缩中,使得进光孔变大变小,从而来控制通过镜头投向胶片光束的大小。这种光孔大小的数值用光孔号码或f /值标注在镜头上。
快门是由金属片或胶质绸布制成的。它控制曝光时间的长短,即控制进入相机的光线和投射到胶片反经历的时间。正确的曝光,可使被摄对象获得清晰的影像。
  镜头的种类:
  镜头的种类很多,不存在一种“最好的”镜头。因为各种镜头都有独特的功能、适用范围和优点,针对拍摄需要去选择镜头,才是正确的。
依据拍摄画面的不同效果及照相机镜头焦距的长短,通常镜头的种类有:标准镜头、广角镜头、远摄镜头、鱼眼镜头、反射式镜头、变焦镜头和特殊镜头等。
  ●标准镜头
  标准镜头属于校正精良的正光镜头,其焦距长度等于或近于所用底片画幅的对角线,视角与人眼的视角相近似。如135相机的画幅为56×56mm, 那么其标准镜头焦距则为50mm。因而,标准镜头的成像效果,诸如摄取景物的范围、前后景物的大小比例带来的透视感等,都与人眼观看的效果类同,画面影像较为真切自然,其成像质量相对来说比较高,故而在各种摄影中应用广泛,适应力强。凡是要求被摄景物必须符合正常的比例关系,均需依靠标准镜头来拍摄。它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镜头。
  ●广角与超广角镜头
  广角镜头的特点是:焦距短、视角广、景深长,而且均大于标准镜头。其视角超过人们眼睛的正常范围。
凡视角在70度至90度左右的镜头,即为广角镜头;其视角为100度左右的,即称为超广角镜头。这类镜头其最大的优点为在较近距离内拍摄较大的场景。
它具体的特性与用途表现在:景深大,有利于把纵浓度大的被摄物,清晰地表现在画面上;视角大,有利于在狭窄的环境中,拍摄较广阔的场面;景深长,可使纵深景物的近大远小比例强烈,使画面透视感强。其缺点是,影像畸变差较大,尤其在画面的边缘部分,因此在近距离拍摄中应注意变形失真。
  ●远摄与超远摄镜头
  这类镜头也称长焦距镜头,它具有类似望远镜的作用。
这类镜头的焦距长于、视角小于标准镜头。如135相机,焦距在200mm左右,视角在12度左右称为远摄镜头,焦距在300mm以上,视角在8度以下称为超远摄镜头。
这类镜头具有的特点表现在:景深小,有利于摄取虚实结合的形象;视角小,能远距离摄取景物的较大影象,对拍摄不易接近的物体,如动物、风光、人的自然神态,均能在远处不被干扰的情况下拍摄;透视关系被大大压缩,使近大远小的比例缩小,使画面上的前后景物十分紧凑,画面的纵深感从而也缩短;影象畸变差小,这在人像中尤为见长。
  ●鱼眼镜头与反射式镜头
  鱼眼镜头是一种极端的超广角镜头。对135相机来说是指焦距在16mm以下,视角在180度左右,因其巨大的视角如鱼眼而得名。它拍摄范围大, 可使景物的透视感得到极大的夸张。它使画面严重的桶形畸变,故别有一番情趣。
反射式镜头是一种超远摄镜头,外观短而胖,比相同焦距的远摄镜头短一半,重量轻,使用灵活方便。它的缺点是只有一档光圈,故对景深控制不利。
  ●变焦镜头
  变焦是镜头可以改变焦点距离的镜头。所谓焦点距离,即从镜头中心到胶片上所形成的清晰影像上的距离。焦距决定着被摄体在胶片上所形成的影像的大小。焦点距离愈大,所形成的影象愈大。
变焦镜头是一种很有魅力的镜头。它的镜头焦距可在较大的幅度内自由调节,这就意味着拍摄者在不改变拍摄距离的情况下,能够在较大幅度内调节底片的成像比例,也就是说,一只变焦镜头实际上起到了若干只不同焦距的定焦镜头的作用。世界上第一只用于摄影的变焦镜头是1959年问世的,焦距变化为36--92mm,用于135相机。现代变焦镜头的种类已越来越多, 成像质量也越来越高,日益倍受摄影者亲睐。
1.变焦镜头的种类
现代变焦镜头的种类繁多,总体来说有自动变焦和手动变焦两大类。前者用于自动聚焦相机,后者用于手动聚焦相机。无论自动变焦或手动变焦,从广角变焦镜头直至远摄变焦镜头应有尽有。有关变焦镜头种类的实用常识包括以下方面。
变焦范围--从变焦范围的角度看,基本种类有:20--35mm左右的广角变焦镜头,35--70mm左右的标准变焦镜头、70--210mm 左右的中远变焦镜头,200--400mm左右的远摄变焦镜头等。
变焦倍率--从变焦倍率的角度看,基本种类有2倍、3倍、4倍、5倍、 6倍等。2倍的主要有20--35mm,25--50mm,28--55mm,35--70mm, 75--150mm,100--200mm,200--400mm等;3倍的主要有28--85mm,35--105mm,70--210mm,85--250mm,100--300mm等;4倍的主要有50--200mm,150--600mm等,5倍的主要有28--135mm,50--250mm等,6 倍的主要有35--210mm,50--300mm等。
变焦方式--手动变焦有“单环推拉式”与“双环转动式”两种。
“单环推拉式”的变焦环也是聚焦环,前后推拉为变焦,转动为聚焦。具有使用方便、有利快速拍摄的优点,但也存在缺点,如俯拍、仰拍时镜头简易滑动;当聚焦在先、变焦在后时,易使焦点发生偏移而影响成像清晰度。
“双环转动式”的变焦环与聚焦环各自独立,转动操作互不影响,因而不存在单环推拉式的上述缺点,但操作不如单环式简便,尤其当采用“变焦拍摄爆炸效果”的特技时,不如单环推拉式。
2.变焦镜头的优缺点
变焦镜头最大的优点是一只变镜头能代替若干只定焦镜头的作用,因而携带方便,使用简便,既不必在拍摄中不断更换镜头,也不必为摄取同一对象不同景别的画面而前后跑动。
变焦镜头的主要缺点是它的口径通党较小,党会因此而给拍摄带来麻烦,如想用高速快门速度时、想用大光圈时等,往往不能满足需要。使用变焦镜头后的取景屏也不如定焦镜头明亮,还常常会使裂像聚焦指示失灵。此外,在生产技术水平相同的前提下,变焦镜头的成像质量总比定焦镜头要差些。
3.变焦镜头的选择
配备一只变焦镜头--除非专门为了远摄的需要,通常配备一只变焦镜头宜选择包含广角、标准与中焦的镜头,如28--85mm、28--135mm、35 --70mm、35--105mm、35--210mm等。“35--70mm”的虽然变焦倍率较小,但以轻巧见长,价格也相对较低,也能足以应付大量的日常拍摄需要,现代有些相机已将这种变焦镜头取代原先定焦的50mm标准镜头。“28--135mm ”的焦距变化范围是较为理想的,但偏重些,价格也相对较高。“28--85mm”对常有室内拍摄的摄影者较为理想;“35--210mm”虽然变焦范围极大, 适用性也相对较大,但体积过大过重,党给拍摄带来不便,仅考虑变焦倍率大小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方法。
配备两只变焦镜头--手中有两只变焦镜头几乎能满足各种拍摄需要。选择两只变焦镜头的基本考虑是包括所有常用的焦距,并不使两只变焦镜头的变焦范围有过多的重复。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的基本选择有“35--70mm”加上“70--210mm”、“28--85mm”加上“85--250mm”、“24--50mm”加上“50--250mm”等。如果你的镜头主要用于远摄,那么“150--600mm ”是理想的,可以再配上“28--135mm”或“35--105mm”。
尽可能使两只变焦镜头的变焦操作方式一致也很重要。“推拉式”和“转动式”各有优缺点,只要一致,熟能生巧,便于使用。
  ●特殊镜头
  党用的特殊镜头有“巨像镜头”、“透视调整镜头”、“柔焦镜头”和“变焦距附加镜”。
1.巨像镜头
“巨像镜头”又称“微距镜头”,能产生巨像效果的一种镜头。它有“专用型”与“通用型”之分。
专用型巨像镜头只能用于近摄,通党是结合近摄皮腔或近摄接筒使用的,能获取高倍率的放大影像。焦距有20、38、50、80、135mm等。焦距越短, 放大倍率越大。如“Zuiko 20mm”巨像镜头,结合近摄皮腔能摄取4--12 倍于原物大小的影像。12倍就是意味着能将“2×3mm”的被摄体充满“24×36mm”的135画幅。通用型巨像镜头既能近摄用作巨像镜头,也能远摄用作普通镜头。它的近摄放大率较小,不如专用型巨像镜头,如“Zuiko 135mm ”结合“自动近摄接筒65--116”的近摄最大巨像效果为0.5倍于原物大小;它能在37cm--∞范围内聚焦,用作通党的135mm镜头。 通党的定焦镜头使用近摄接筒后虽然也有巨像效果,但不能远距离聚焦了。
变焦镜头中,有些也带有巨像功能,(镜头上有“Macro”标记), 但它的巨像放大率与成像质量都不如定焦巨像镜头。变焦镜头调巨像档的方法有三种:有些是变焦至长焦处,有些是变焦至短焦处,也有些可变焦距处调节巨像档。
2.透视调整镜头
指一种具有校正高大建筑物的垂直线向上收缩功能的镜头。这种镜头的光学系统的主光轴可进行横向或纵向移动调节,调节时机身与胶片平面的位置不发生移动。透视调整镜头主要用于建筑摄影。
3.柔焦镜头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