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枳术散\x(方见《金匮》)
白术(四两) 枳实(二两)
研末,每服三钱,谷芽汤送下。
<目录>卷六\胀症(宜参看肿症)
<篇名>脉象
属性:喜浮大,忌虚小。余参看肿症脉。
\x萝卜牙皂散\x
治五臌神方。
萝卜子(四两,用巴豆十六粒同炒) 牙皂(一两五钱,煨,去弦) 沉香(五钱) 枳壳(四两,火酒煮,切片,炒) 大黄(一两,酒,焙) 琥珀(一两)
上共为末,每服一钱。随病轻重加减,鸡鸣时温酒送下。姜汤下亦可,后服《金匮》肾气丸,调理收功。
\x蕉扇千金滑石散\x
治水臌。
陈巴蕉扇(去筋,烧灰存性,五分) 千金子(去油,壳,一分五厘) 滑石(二分)
共为细末。以腐皮包,滚水送下,一服痊愈。
\x黄牛粪散\x
治臌胀。
用四五月时黄牛粪阴干,微炒黄香,为末,每服一两。煎半时,滤清服之,不过三服即愈。
\x葫芦糯米酒散\x
治中满臌胀。
陈葫芦(一个,要三四年者佳) 糯米(一斗)
作酒待熟,用葫芦瓢于炭上炙热,入酒浸之,如此五六次。将瓢烧灰存性,为细末,每服三钱酒下。
\x猪肚大蒜汤\x
治臌胀。
雄猪肚子(一个) 大蒜(四两) 槟榔(研末) 砂仁(研末,各三钱) 木香(二钱)
砂锅内用河水煮熟,空心服猪肚,立效。
\x橘叶青盐汤\x
治肝气胀。
乌梅(三个) 鲜橘叶(三钱) 青盐(三分) 川椒(二钱)
水煎,空心服。
\x蛤蟆砂仁散\x
治气臌。
将大蛤蟆一只破开,用大砂仁填满腹中,黄泥封固,炭上 红,冷定去泥研末。陈皮汤调服,放屁即愈。
\x萝卜砂仁散\x
治气臌气胀。
萝卜子二两捣研,以水滤汁。用砂仁一两,浸一夜,炒干。又浸又晒,凡七次,为末。
每米汤送下一钱。
\x田螺解胀敷脐方\x(俱见《种福堂》)
治一切臌胀,肚饱发虚。
大田螺(一个) 雄黄(一钱) 甘遂末(一钱) 麝香(一分)
先将药末用田螺捣如泥,以麝置脐,放药脐上,以物覆之,束好。待小便大通,去之。重者用此相兼,小便大通,病即解矣。
<目录>卷六
<篇名>消渴
属性:伤寒太阳症消渴,小便不利,宜五苓散;厥阴症消渴,宜大承气汤之类。与杂病之消渴,名同而病异。宜分别之。
《经》云∶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昔医名为上消,以白虎汤加人参治之。又云∶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昔医谓为中消,以调胃承气汤下之;下消者,烦躁引饮,耳叶焦干,小便如膏,或饮一升尿一升,饮一斗尿一斗,以肾气丸主之。
赵氏曰∶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先治肾为急。惟六味、八味及加减八味丸,随症而服。降其心火,滋其肾水,则渴自止矣。白虎、承气,皆非所治也。或曰,人有服地黄汤而渴仍不止者,何也?曰∶此方士不能废其绳墨,而更其道也。盖心肺位近,宜制小其服;肝肾位远,宜制大其服。如上消中消,可以前丸缓而治之;若下消已极,大渴大燥,须加减大八味丸料一斤、纳肉桂一两,水煎六七碗,恣意冰冷冻饮料之,睡熟而渴如失矣。处方之制,存乎人之变通耳。
或问下消无水,用六味丸以滋少阴肾水矣,又加附子、肉桂者何?
盖因命门火衰,不能蒸腐水谷,水谷之气,不能熏蒸上润乎肺,如釜底无薪,锅盖干燥,故渴。至于肺亦无所禀,不能四布水精,并行五经,其所饮之水,未经火化,直入膀胱,正谓饮一升尿一升,饮一斗尿一斗,观其尿味甘而不咸可知矣。故用桂、附之辛热,壮其少阴之火。灶底加薪,枯笼蒸溽,槁苗得雨,生意维新,惟明者知之,昧者鲜不以为迂也。
张隐庵(讳志聪,本朝人,着《本草崇原》并《侣山堂类辨》)曰∶有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调水道,而为消渴者,人但知以清凉药治消,而不知脾喜燥而肺恶寒。诚观泄泻者必渴,此因水津不能上输而惟下泄,故而以燥脾之药治之,水液上升,即不渴矣。
故以凉润治渴,人皆知之;以燥热治渴,人所不知也。
<目录>卷六\消渴
<篇名>附案
属性:辛亥岁,到义溪,有一妇人,产后一年,口渴不止。服药不效,予用四君子汤,加麦冬、乌梅、生干姜。蜜丸弹子大。令其噙化,三日知,十日痊愈。方中妙在白术之苦燥,干姜之辛热,所以鼓胃气而升其水液也。
\x玉泉散\x
治消渴
白甘葛 天花粉 麦冬 生地 五味子 甘草
各等分,水煎服。
\x还津丸\x
止渴生津。
酸梅 乌梅(各二十五枚,枚俱去核) 薄荷末(一两) 冰片(一分五厘) 硼砂(一钱五分)
共研极细末,为丸,每含一丸。
\x消渴润燥方\x
白蜜 人乳酥(各一斤)
上溶化一处,每日不拘时服。
\x缫丝汤\x
治消渴。
用缫丝汤饮之。
\x麻仁丸\x(方见《伤寒》)
\x肾气丸\x(方见《金匮》)
\x六味丸\x(方见《时方》)
\x炙甘草汤\x(方见《伤寒》) 三方俱见虚劳
<目录>卷六
<篇名>腰痛
属性:《经》曰∶太阳所至为腰痛。太阳、膀胱也,主外感而言。如五积散及桂枝汤加白术附子之类,皆可治之。又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动,肾将惫矣。主内伤而言,水虚用六味丸,火衰用八味丸,如牛膝、杜仲、鹿茸、羊肾、人参、当归、枸杞之类,无不可以随宜加入。此恒法也,业医者无不共晓。用而不效,则束手无策,而不知肝脾胃及督脉带脉,皆有此病,须当细心分别。《经》云∶肝,足厥阴也,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宜当归四逆汤治之。(方中细辛能遂肝性,木通能通络脉,以久痛必入络。)又曰∶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病在腰者,取 中。
余遇此症,每以白术为君者,取之太阴;有时用苡仁为君,取之阳明,人第曰二药利湿,湿去而重着遂已。孰知白术营运土气于肌肉,外通皮肤,内通经络,风寒湿三气为痹,一药可以兼治;苡仁为阳明正药,明阳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故二药分用合用,或加一二味引经,辄收奇效。又有瘀血作痛,以一味鹿角为末,酒调服甚效。或因挫跌,外伤肿痛,或败血凝滞而不去,痛止而又作者,以桃仁承气汤,加附子、穿山甲,甚效。至于督脉为病,尺寸中央俱浮(三部俱浮),直上直下(弦长之象),主腰强痛;带脉为病,关部左右弹,主腰溶溶如坐水中,须用针灸之法。《李濒湖奇经考》极有发明,宜熟读之。
\x当归四逆汤\x \x桂枝汤\x(俱见《伤寒》)
\x六味丸 八味丸\x(俱见《时方》)
\x新定白术汤\x
治腰痛而重,诸药不效者。
白术(生用,五钱至一两) 杜仲(生用,五钱或一两) 附子(二三钱)
水煎,空心服。脉沉而微,口中和,加肉桂一钱;脉沉而数,口中热,去附子,加黄柏一钱。
\x新定薏仁汤\x
治腰痛筋挛,难以屈伸者。
薏仁(一两) 附子(一二钱) 木瓜(一钱五分) 牛膝(二三钱)
水煎,空心服。如脉洪重按有力,口中热,去附子,加白术五钱。
\x鹿角散\x
以鹿角切片,酒拌焙黄勿焦。研末,空心老黄酒送下三四钱。以此药入督脉,兼能拓散瘀血也。
<目录>卷六\腰痛
<篇名>备方
属性:\x青娥丸\x
治肾虚感寒湿之气。
胡桃(三十个,去壳膜) 故纸(六两,酒炒) 杜仲(十六两,姜汁炒) 蒜(四两,炊为膏)
共研末,丸桐子
\x奇效方\x
胡桃肉 补骨脂 杜仲(各一钱)
水三盅,煎一盅服。(按∶骨脂宜减半)
\x甘姜苓术汤\x(《金匮》)
按∶此汤去茯苓,以四味各等分,名肾着汤,治同。
\x摩腰膏\x(《种福堂》)
治老人虚人腰痛,妇人带下清水不臭者、虚寒者宜之。
附子 川乌 南星(各二钱五分) 川椒 雄黄 樟脑 丁香(各一钱五分) 干姜(二钱) 麝香(二分)
上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用生姜自然汁化开,如糜,蘸于掌上烘热,摩腰中痛处,即以暖帛扎之,少顷,其热如火,每日饮后用一丸。
<目录>卷六
<篇名>自汗盗汗
属性:自汗者,汗自出,属阳虚,宜玉屏风散加牡蛎、浮小麦之类,以实表补阳;盗汗者,睡而汗出,醒而汗收,属阴虚,宜当归六黄汤,以补阴清火。
然阴阳有互根之理,有阳虚而治其阴者,阴虚而治其阳者,不可不知。又汗为心液,宜补其心,以人参养荣汤主之。液主于肾,宜补其肾,以左右归饮、六八味丸主之。
总之,汗以元气为枢机,苟大汗身冷,必以六味回阳饮,人参加至两许,方可挽回;伤寒误发其汗,上焦津液干枯,必引肾水上泛外溢,如水涌出,名曰亡阳,必以真武汤救之。
盖以此汤君茯苓以镇水,佐附子以回阳也。
<目录>卷六\自汗盗汗
<篇名>汗出不治症
属性:汗出而喘,汗出而脉绝,汗出而身痛,汗出发润至巅,汗出如油,汗出如珠,凡见此类,皆不得妄药。
<目录>卷六\自汗盗汗
<篇名>脉息
属性:宜阴脉,若渐缓者吉;忌阳脉,兼短涩促结代散革者,难治。
<目录>卷六\自汗盗汗
<篇名>方药
属性:\x玉屏风散\x
白术(二钱,炒) 黄 (二钱,炙) 防风(五分)
水煎服。
按∶宜以黄 为君,可加至五七钱。
\x当归六黄汤\x
治发热盗汗如神。
当归 熟地 生地 黄柏 黄连 黄芩(各一钱) 黄 (二钱,炙)
水一盅半,煎六七分服。加浮小麦、牡蛎各一钱,更效。
\x六味回阳汤\x
治阴阳俱脱,汗出不止。
熟地(四五钱或一两) 当归(二三钱) 干姜(一二钱,炮) 附子(二三四钱) 人参(二三钱至一两)
炙草(一二三钱)
水煎服。
按∶汗出亡阳者,以茯苓换当归,再加乌梅二枚。
\x真武汤\x(方见《伤寒》)
\x外治法\x
用五倍子研末,口水为丸,贴脐中。(男用女津,女用男津)外以膏药封之,不走气,隔宿即止。又以龙骨、牡蛎 研为末,包稀布内擦汗,粉自出,以实毛窍。
<目录>卷六\自汗盗汗
<篇名>备方
属性:\x参附汤 术附汤 附汤\x(俱见《时方》、俱见气喘)
喻氏曰∶卫外之阳不固而自汗,则用 附汤;脾中之阳遏郁而自汗,则用术附汤;肾中之阳净游而自汗,则用参附汤。凡属阳虚自汗,不能舍三方为治。又曰∶ 、附可以治风虚,术、附可以治寒湿,参、附可以壮元神。三者亦交相为用。
按∶用方之妙,得其性味化合,如珠之走盘,不拘成法。
\x莲枣麦豆汤\x
治盗汗方。
莲子(七粒) 黑枣(七个) 浮麦(一合) 马料豆(一合)
用水一大碗,煎八分,服三剂。
\x黄 豆汤\x
黄 马料豆
二味同煎服,半月愈。
\x五倍子膏\x
用五倍子去蛀末,炙干研末,男用女唾,女用男唾,调浓糊,填脐中。外用旧膏药贴之,勿令泄气,两次愈。
\x黑豆枣梅汤\x(俱见《种福堂》)
黑豆(三钱) 浮麦(一钱) 乌梅(三个)
水煎服。
<目录>卷七
<篇名>泄泻
属性:泄泻之症有五,而总不离于湿。初起只以平胃散加猪苓、泽泻治之,他方皆不逮也。又有五更天将明时,必洞泻一二次,名曰脾肾泄,难治。盖以肾旺于亥子,今肾大虚,闭藏失职,故五更之时而特甚也。亦谓之脾者,以泄泻之时,一定不移,五行之土,犹五常之信也,四神丸加味主之。大抵初泻与泻之未甚,宜利水,次补脾;久泻大泻,宜补肾,以胃关煎、八味丸之类为主,兼服补中益气汤,以升其下陷之气。盖以肾为胃关,二便开合,皆肾所主也。
<目录>卷七\泄泻
<篇名>脉息
属性:宜沉细,忌浮大。
\x加味平胃散\x
苍术(二钱,炒) 炙草 陈皮(各一钱) 猪苓 浓朴(姜汁炒) 泽泻(各一钱五分) 生姜(三片)
水煎服。
如头痛发热恶寒者,外感风寒也,加紫苏二钱,川芎、防风各一钱。
如伤食饱闷胀痛等症,加山楂、麦芽之类;大醉之后,更加干葛二钱。
如腹痛不休,脉细手足冷,中寒也,加干姜二钱,肉桂、吴萸各一钱。
如脉洪数有力,口中热,舌红,腹痛时作时止,小便短涩,火泻痛也,加木通一钱、干葛一钱五分;若兼肠垢里急后重,再加黄连一钱、白芍三钱。
如暑月水泻口渴,小便不利,加滑石三钱研末。
如泻而腹痛不止,为土伤木贼,加酒白芍三钱、防风一钱。
如服前药不能效者,是脾肾虚寒,宜加补骨脂、炒扁豆、白术各二钱、吴萸八分、干姜一钱以温之;如滑脱不止,再加诃子、肉豆蔻一钱五分,罂粟壳一钱以涩之。
\x四神丸\x(方见《时方》)
乡前辈林公讳祖成,加白术八两、罂粟壳二两、肉桂一两,醋调炒米粉为丸,名六神丸,治同。再加杜仲四两、茯苓四两,名固肾启脾丸。自注云∶久服此丸,俾脾元足而营卫运,斯分消之力旺,肾元足而开合神,斯固摄之权行。
\x温补脾肾元气主方\x(《林公传》)
杜仲(二钱) 人参 白术(各五分) 茯苓 肉豆蔻(去油,各一钱) 补骨脂 砂仁(各五分) 五味(二分)
水煎,空心午前服。小腹隐痛,加肉桂五分;小便不利,加泽泻一钱。
\x胃关煎\x
治大泻将脱,久泻不止。
熟地(三四五七钱) 白术(二三钱) 干姜(一二钱,炒) 吴萸(五七分) 炙草(一钱) 扁豆(炒,研) 山药(炒,各二钱)
水煎服。
按∶以上为治泻之恒法。又有变通活法,不可不知。
如久泻服温补及固涩之药不止,或愈而复作,或既愈,次年又应期而作,俱是痼积未除,宜通因通用之法,《本事》温脾汤主之。
又有感秋金燥气,始则咳嗽,久则往来寒热,泄泻无度,服温补药更甚,或完谷不化,有似虚寒,而不知肺中之热,无处可宣,急奔大肠,食入则不待传化而直出,食不入则肠中之垢,亦随气奔而出,是以泻利无休也。宜以黄芩、地骨皮、甘草、杏仁、阿胶润肺之药,兼润其肠,则源流俱清。寒热咳嗽泄泻,一齐俱止矣。
又有泻久亡阴,过服香燥之品,发热口渴,微喘汗出,烦躁,阴气虚尽,阳气不能久留,宜急养其阴,以阿胶、地黄、门冬等类,熬膏三四斤,日服十余次。半月药尽遂效,另制补脾药末善后,痊愈。此喻嘉言之验案也。
\x温脾汤\x(《本事方》见《时方》)
主治痼冷在肠胃间,泄泻腹痛。宜先取去,然后调治,不可畏虚以养病也。
\x《千金》温脾汤\x(方见《实在易》)
治积久热痢赤白。
\x生姜泻心汤\x 治心下痞硬,干噎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
\x甘草泻心汤\x
下后痞益甚,日利数十行,谷不化,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便硬也。
\x半夏泻心汤\x
呕而发热,心下满而不痛。
\x黄芩汤\x
太阳少阳合病自利者。
若呕者,加生姜一钱五分、半夏一钱,名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x黄连汤\x
胸中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者。
即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以和表里。
\x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x 下利,医复吐下之,食入口即吐。
此方治呕家夹热,不利于香、砂、橘、半者,服此如神。昔张石顽先生借治脾胃虚寒、肠有积热之泄,甚效。
\x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x
此仲景治汗后腹胀满之方也。张石顽借治泻后腹胀满,甚效。
石顽治总戎陈孟庸,泻利腹胀作痛,服黄芩、白芍之类,胀急愈甚。其脉洪盛而数,按之则濡,此湿热伤脾胃之气也。与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二剂痛止,胀减而泄利未已。
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二剂泻止,而饮食不思,与半夏泻心汤二剂而安。
\x葛根黄芩黄连汤\x(各见《伤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