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280-医学从众录

_3 陈修园(清)
肺因支饮满而气闷,气闭则呼吸不能自如,此方苦降以泄实邪。
\x十枣汤\x
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
喻嘉言曰∶五饮之中,独膈上支饮,最为咳嗽根底。外邪入而合之固嗽,即无外邪而支饮渍入肺中,自令人咳嗽不已。况支饮久蓄膈上,其下焦之气逆冲而上者,尤易上下合邪也。夫以支饮之故,而令外邪可内,下邪可上,不去支饮,其咳嗽终无宁宇矣。
\x麦冬汤\x(方各见《金匮》)
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此方主之。
\x泻白散\x
治肺火喘嗽。
\x四磨饮\x
治七情气逆而为咳,并治一切实喘。
\x苏子降气汤\x(方各见《时方》)
治痰嗽胀满喘促,上盛下虚。
\x紫苏汤\x(《圣济》)
治卒气短。
紫苏(四钱) 陈皮(一钱) 红枣(二枚)
水酒煎服。
<目录>卷二\喘促
<篇名>虚喘方
属性:\x加味六君子汤\x
治肺脾虚寒,痰嗽气喘。
人参 白术(炒) 茯苓 半夏(各二钱) 陈皮 甘草(炙) 干姜(各一钱) 细辛(八分) 五味(七分)
水煎服。
\x参附汤\x
治元气虚脱,手足逆冷,汗出不止,气短欲绝。
愚按∶此上中下俱脱之症。若中焦脾气脱者,以白术一两代人参,名术附汤;上焦肺气脱者,以炙黄 一两代人参,名 附汤,但黄 轻浮,必加麦冬三钱,五味一钱以纳之;下焦肾气脱者,以熟地黄一两代人参。但熟地性滞,非痰所宜,且功缓,非急症所倚,须加茯苓四钱导之,方为稳当。观仲景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真武汤三方,皆以茯苓为君,皆治汗出不止。盖以汗之大泄,必引肾水上泛,非茯苓不能镇之。此以平淡之药,用为救逆之品,仲景之法,所以神妙也。
\x黑锡丹\x
治脾胃虚冷,上实下虚,奔豚,五种水气,中风痰潮危症。
喻嘉言曰∶凡遇阴火逆冲,真阳暴脱,气喘痰鸣之急证,舍此再无他法之可施。予每用小囊佩带随身,恐遇急症不及取药,且欲吾身元气温养其药,借手效灵,厥功历历可纪。
徐灵胎曰∶镇纳元气,为治喘必备之药,当蓄在平时,非一时所能骤合也。
\x六味丸\x(方各见《时方》)
治肾阴虚不能纳气者,加麦冬五钱、五味一钱。
\x肾气丸\x(方见《金匮》)
治肾阳虚不能纳气。
\x全真一气汤\x(《冯氏锦囊》)
治上焦虚热,下焦虚冷,此方清肃在上,填实在下之法。
熟地(一两) 人参(一二三钱或一两另炖调复) 麦冬 牛膝(各二钱) 冬白术(炒,三钱) 五味(七分) 附子(一钱,须重用)
水煎服。
\x枸杞汤\x(方见《时方》)
治气短。
\x贞元饮\x(见《三字经》)
余推景岳制方之意,以气为阳,血为阴。大汗亡血,产后及热病之后,血虚则气无附丽。孤阳无主,时见喘促,故以此饮济之缓之。其要旨在“济之缓之”四字,今人顺口读过,便致许多误事。盖阴血枯竭,最喜熟地之濡润以济之,犹恐济之不及济,故加当归以助其济之之力;呼吸气促,最宜甘草之大甘以缓之,犹恐缓之不能缓,故用至二三钱,以成其缓之之功。
熟地(三五钱至一两) 当归 炙草(各二三钱)
水煎服。
长孙男心典按∶气为夫,血为妻。无妻夫必荡,自然之势也。此方补血为主,使气有归附,渐渐而平,缓剂也。今人于真阳暴脱、气喘痰涌危症,不知议用附子汤、真武汤及黑锡丹等药,而以贞元饮投之,则阴霾冲天,痰涎如涌,顷刻死矣。
此方入经,不能入肾,不可不知。
\x真武汤\x
治水气咳呕,小便不利,四肢肿,腹痛。
次男元犀按∶以上治喘等方,多主水饮。因仲景云“短气皆属饮”一语,悟出无数方法,药到病瘳,指不胜屈。方知取法贵上也。
真武为北方水神。以之名汤者,借以镇水也。附子辛热,壮肾之元阳,则水有所主;白术之温燥建中土,则水有所制;附子得生姜之辛散,于补水中寓散水之意;白术合茯苓之淡渗,于制水中寓利水之道;尤妙在芍药之苦降,以收真阳之上越。盖芍药为春花之殿,交夏而枯,借其性味,亟令阳气归根于阴也。
\x附子汤\x(方各见《伤寒》)
此方即真武汤,去生姜加人参,其补阳镇阴。分歧只一味与分两略殊。学人读古人书,必于此处究心,方能受益。
《金匮》云∶气短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甘术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喻嘉言曰∶饮邪阻碍呼吸,故气短。但呼吸几微之介,不可辨。若呼之气短,是心肺之阳有碍,宜苓桂术甘汤以通其阳,阳气通,则膀胱之气窍利矣;若吸之气短,是肝肾之阴有碍,宜肾气丸以通其阴,阴通则少阴之关开矣。
按∶气短分及呼吸,其旨微矣。
<目录>卷二\喘促
<篇名>脉息
属性:宜浮滑,忌短涩。
景岳曰∶微弱细涩者,阴中之阳虚也;浮大弦芤,按之全虚者,阳中之阴虚也。微弱者顺而易医,浮空者险而难治。
<目录>卷二
<篇名>哮症
属性:《圣济总录》曰∶呷嗽者,咳而胸中多痰,结于喉间,与气相系,随其呼吸,呀呷有声,故名呷嗽。宜调顺肺经,仍加消痰破饮之剂。
次男元犀按∶痰饮咳嗽喘证,俱宜参看。
\x射干丸\x(方见前用)
治久呷嗽,喉中作声,发即偃卧不得。
\x杏仁丸\x(《圣济》)
治呷嗽有声。
杏仁(去皮尖,炒) 甘草(炙,各一两) 大黄(蒸) 牙硝(熬,各五钱)
共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空心姜汤送下二十丸。
\x紫菀杏仁煎\x(《圣济》)
治肺脏气积,呷嗽不止,因肺虚损,致劳疾相侵,或胃冷膈上热者。
紫菀 酥(各二两) 贝母 姜汁(各三两) 大枣(去皮核,半斤) 五味 人参 茯苓 甘草 桔梗 地骨皮(洗,各一两) 白蜜(一斤) 生地汁(六两)
共末,与蜜生地汁同煎,器盛三五次,成饴煎,仰卧含化一匙,日二服。
<目录>卷二
<篇名>惊悸
属性:有所触而动曰惊,无所触而动曰悸,凡怔忡 惕,皆其类也。高鼓峰曰∶此心血少也。起于肾水不足,不能上升,以致心火不能下降。大剂归脾汤去木香,加麦冬、五味、枸杞,吞都气丸,(杨乘六云∶治怔忡大法。无逾此旨。)如怔忡而实,挟包络一种有余之火,兼痰者,则加生地、川贝母、黄连之类以清之。
胡念斋曰∶虽缘心血不足,然亦有胃络不能上通者,有脾脉不能入心者,有宗气虚而虚里穴动者,有水气凌心者,有奔豚上乘者,治法不甚相远。惟水气与奔豚,当另法治之。
孙男心典按∶水气凌心,轻则用小半夏加茯苓汤以泄之,重则用茯苓甘草汤安之,再重则用真武汤镇之。奔豚用桂枝汤加桂主之,或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目录>卷二\惊悸
<篇名>脉息
属性:不论浮沉迟数虚实大小,最忌促结代数。
<目录>卷二\惊悸
<篇名>方药
属性:\x桂枝加桂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x
王晋三曰∶肾气奔豚,治宜泄之制之。茯苓、桂枝通阳渗泄,保心气以御水凌。甘草、大枣补土以制水泛,甘澜水缓中而不留,入肾而不着,不助水邪,则奔豚脐悸之势缓。是汤即茯苓甘草汤。恶生姜性升而去之。其义深切矣。
\x小半夏加茯苓汤\x(方见《金匮》)
\x真武汤\x(方见《伤寒》)
\x都气丸\x
即六味丸加五味子一两。(见《实在易》。)
\x归脾加栀子丹皮汤\x(方见《时方》。)
即归脾汤加山栀、丹皮(各一钱)。
<目录>卷二
<篇名>血症
属性:朱丹溪云∶血随火而升降。凡治血症,以治火为先,然实火、虚火,灯烛之火,龙雷之火,不可不辨。
何谓实火?外受风寒,郁而不解,酝酿成热,以致大吐大衄,脉浮而洪,或带紧,宜用苏子降气汤,加荆芥、茜草根、降真香、玉竹之类以解散之。如风寒郁而不解,以成内热,或阳脏之人,素有内火,及酒客蕴热、大吐大衄、脉洪而实、或沉而有力,宜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以凉泻之。四生丸虽是止血通套药,然止血之中,兼有去瘀生新之妙,所以可用。今人于此症,不敢用大苦大寒之品,而只以止血套药,如黑栀子、白芨末、百草霜、三才汤加藕节之类。似若小心,其实姑息容奸,酿成大祸。(止血而不去瘀,则瘀血停滞,而为发热咳嗽皮肉甲错,成干血劳症。仲景所以有 虫、水蛭、虻虫、大黄之治法。)盖此症火势燎原,车薪之火,非一杯之水所可救。芩、连、栀、柏及大黄之类,补偏救弊,正在此时。俟火势一平,即以平补温补之药维之,所谓有胆由于有识也。凡此之类,俱宜釜下抽薪,而釜中之水,无沸腾之患矣。
\x四生丸\x
\x苏子降气汤\x
何谓虚火?劳役饥饱过度。东垣谓之内伤,以补中益气汤主之。思虑伤脾,倦怠少食,肌肉瘦削,怔忡不寐,薛立斋以归脾汤主之。东垣云∶火与元气不两立。元气进一分,则火退一分,所谓参、 、甘草为泻火之良药是也。此症吐血咳血,必积渐而来,以至盈盆盈斗,脉必洪大,而重按指下全空,必以前汤及当归补血汤,峻补其虚,虚回而血始止。况血脱益气,古训昭然。脱血盈盆盈斗,若用柔润之药,凝滞经络,鲜克有济。必以气分大补之品,始可引其归经,此余屡试屡验之法也。又有脉细小而手足寒冷,腹痛便滑,此虚寒之症,《仁斋直指》所谓阳虚阴必走是也,以理中汤加木香、当归主之。若泥于诸血属火之说,而用凉血止血套药,止而复来,必致不起,可不慎哉。
\x补中益气汤\x
\x归脾汤\x
次男元犀按∶白芍易木香,是高鼓峰法,以建中汤得来,妙不可言。或加五味五分,麦冬二钱,血不止,加栀子、茜草各一钱。
\x当归补血汤\x
以上三方,宜因症加减。如血不止,外以白芨三钱、藕节三钱。研末,以药汁送下三钱即止。盖凡药必由胃而传化诸经,而此散能直入肺窍而止血也。或另用童便送下四钱亦妙。
何谓灯烛之火?人身阴阳,曰水曰火,水火之宅,俱在两肾之中。如先天不足,肾水素虚,又兼色欲过度,以竭其精,水衰则火亢,必为咳嗽、吐血、咳血等症。其脉浮虚而数、或涩而芤。外症干咳骨蒸,口舌生疮,小便赤短。如灯烛之火,油尽而自焚。治之之法,忌用辛热,固不待言。即苦寒之品,亦须切戒。盖以肾居至阴之地,若用寒凉,则孤阴不生。而过苦之味,久而化火,俱非阴虚症所宜也。须用甘润至静之品,补阴配阳。赵养葵云∶灯烛之火,杂一滴水则灭。(指苦寒之物。)惟以六味丸养之以膏油。余每于水虚火亢之重症,用大补阴丸,多收奇效。
\x大补阴丸\x(方各见《时方》)
此方滋阴降火,能治六味丸所不能治之症。勿以知柏之苦寒而疑之也,余向亦不能无疑,后读《名医方论》,极有发挥,遂信用之。
何谓龙雷之火?肾中相火不安其位,以致烦热不宁,舌燥口渴,为吐血、咳血、衄血等症。其脉两寸洪大,过于两关。两关洪大,过于两尺,浮按洪大,重按濡弱如无。宜用景岳镇阴煎、冯氏全真一气汤、七味丸、八味丸主之。盖龙雷之火,得雨而愈炽,惟桂附辛热之药,可以引之归原,所谓同气相求是也。
\x镇阴煎\x(《景岳》)
治阴虚于下,格阳于上,则真阳失守,血随而溢,以致大吐大衄,六脉细脱,手足厥冷,危在顷刻。
熟地(一二两) 牛膝 泽泻(各二钱) 附子 肉桂 炙草(各一钱)
水煎,温服。如热甚喉痹,以水浸冷服。此方使孤阳有归,则血自安。
\x八味丸\x(方见《时方》)
去附子名七味丸。
\x全真一气汤\x(冯氏)
滋阴降火之神方。
熟地(一两) 冬白术(人乳拌,蒸晒,二三钱) 麦冬(三钱) 附子(一钱) 牛膝(二钱) 五味(八分) 人参(二、三钱或七八钱,用开水别炖调入)
水煎服。
咳血、唾血、吐血,方书分别肺胃等症,何庸陋之甚也。凡吐血、衄血、下血,一切血症,俱不必琐分。惟认其大纲,则操纵自如。
下血之方甚多。火盛者,以苦参子九粒,或十四粒,去壳取仁、勿破,以龙眼肉包好,开水送下甚效。又于血症诸方中,择其应用者,再加槐花、地榆各三钱、黄芩一钱为使。
下血症属火固多,而虚寒亦复不少。宜以景岳寿脾煎,或圣术煎加黑姜服之。又常服黑地黄丸甚妙。
仲景以先便后血为远血,用黄土汤。先血后便为近血,用赤小豆当归散,神验。
\x黄土汤\x
治下血,并治吐血衄血如神。
\x赤小豆散\x(方各见《金匮》)
治下血,先血后便为近血。
又妇人血崩方,不外惜红煎加减。如未效,即宜大温大补,黄 、白术可用二、三两,附子可用至三五钱,方效。(惜红煎见妇人门。)
又男妇尿血,(不痛为尿血,痛为血淋。)以六味汤加血余灰一两,煎好,入生藕汁服。亦有气虚者,当归补血汤为主。挟热者,加竹叶、栀子主之。挟寒者,加附子主之。
<目录>卷二\血症
<篇名>脉息
属性:失血脉芤,或兼涩象。转紧转危,渐缓渐愈。虚微细小,元气不支。数大浮洪,真阴不足。双弦紧疾,死期可决。
<目录>卷二\血症
<篇名>喻嘉言龙雷之火论
属性:龙雷之火,潜伏阴中,方其未动,不知为火也。及其一发,暴不可御,以故载血而上溢。盖龙雷之性,必阴云四合,然后遂其升腾之势。若天清日朗,则退藏不动矣。故凡凉血清火之药,皆以水制火之常法,施之于阴火,未有不转助其虐者也。吾为大开其局,则以健脾中之阳气为一义。健脾之阳,一举有三善也∶一者,脾中之阳气旺,如天清日朗,而龙雷潜伏也。一者,脾中之阳气旺,而胸中窒塞之阴气,则如太空不留纤翳也。一者,脾中之阳气旺,而饮食运化精微,复生其已竭之血也。况乎地气必先蒸土为湿,然后上升为云。若土燥而不湿,地气于中隔绝矣,天气不常清乎。古方治龙雷之火,每用桂附引火归元之法。然施之于暴血之症,可暂不可常。盖已亏之血,不能制其悍,而未生之血,恐不可滋之扰耳。
究而论之,龙雷之火,全以收藏为主,以秋冬则龙雷潜伏也。用收藏药不效,略用燥烈为响导,以示同气相求之义则可。既已收藏,岂敢漫用燥烈乎?夫大病须用大药,大药者,天地春夏,而吾心寂然秋冬是也。昔人逃禅二字甚妙,夫禅而名之曰逃,其心境为何如哉。学人若此症,必以崇土为先,土浓则浊阴不升,而血患自息,万物以土为根,元气以土为宅,不可不亟讲矣。
\x荸荠酒饮\x
治大便下血。
荸荠捣汁半盅,将好酒半盅冲入,空心温服。
\x旱莲丸\x
治大便下血虚弱者。
旱莲草阴干为末,以槐花煎汤,调炒米粉糊丸如桐子大,每日服五钱,以人参五分煎汤下,二服即愈。
\x牛膝酒煎\x
治男子茎中痛,及妇人血结少腹痛。
牛膝一大握;酒煮饮之。
\x旱莲车前汁\x(各方见《种福堂》)
治小便下血。
旱莲草 车前子(各等分)
将二味捣自然汁,每日空心服一杯。
\x桂扁猪脏饮\x(《种福堂》)
治大便下血,日夜数次,历年久病,服之立愈。
雄猪脏一条,洗净,桂圆肉二两,鲜白扁豆花四两。
将二味捣烂,用白糯米拌和,装入猪脏内,两头扎住,砂锅内炖烂。忌见铁器。然后将人中白炙脆,研末蘸吃,用酱油蘸吃亦可。不论吃粥吃饭,空心皆可吃,吃四五条即愈。
\x甘草青盐丸\x
治大便下血。
甘草(一斤) 青盐(四两)
将甘草研细末,用滚水冲入青盐,将青盐水炼甘草末为丸,如桐子大,早晚服之,无不见效。
\x甘草干姜汤\x
\x理中汤\x(方各见《伤寒》。)
加木香、当归各等分。
\x泻白散\x(方见《时方》)
<目录>卷三
<篇名>遗精
属性:梦而遗者,相火之强也,宜用龙胆泻肝汤,送下五倍子丸二钱。《经》云∶厥气客于阴器,则梦接内。盖肝主疏泄,相火鼓之,则肾虽有闭藏之权,亦拱手授之矣。不梦而遗者,心肾之虚也,以六味丸为主,煎补中益气汤送下,以升提之。或用心过度,心不能主令,而相火用事者,亦前丸为主,而兼用归脾汤。有命门火衰,元精脱陷,玉关不闭者,急用八味丸以壮阳气,使之涵乎阴精而不泄。此赵氏之法,本其师薛氏,实中庸之道也。至于景岳秘元煎、固阴煎,苓术菟丝煎,皆见症治症之方,闽中多有此陋习。
张景岳云∶精之藏制虽在肾,而精之主宰则在心。凡少年多欲之人,或心有妄想,外有妄遇,以致君火摇于上,相火炽于下,则水不藏而精随以泄。
<目录>卷三\遗精
<篇名>诊法
属性:《诀》云∶遗精白浊,当验之尺,结芤动紧,二症之的。
《正传》云∶两尺洪数,必便浊遗精。
\x龙胆泻肝汤\x(方见《时方》)
治胁痛,口苦耳聋,筋痿阴湿,热痒阴肿,白浊溲血。今借治梦泄,以肝实而火盛也。
大苦大寒,不宜常服,加味逍遥散可以代之。
\x五倍子丸\x
治遗精甚效。
五倍子(青盐煮,晒,焙) 茯苓(各二两)
蜜丸桐子大。每服二钱,日二服,空心盐汤送下,或以药汁送下。
又按∶有梦而泄者,于补肾摄精方加莲子心一钱,生枣仁二钱,所以治其妄梦也,多效。又多梦者,神之乱也。龙为天地之神,故龙骨最能补神而治妄梦。合之牡蛎之咸寒,便能引火归原。《金匮》桂枝龙骨牡蛎汤最为神妙,莲须为标药中之神品。
\x桂枝龙骨牡蛎汤\x(方见《金匮》。)
治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梦交,梦与男交合也。
按∶虚羸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一钱、附子五分,名曰二加龙骨汤。(方见《时方》)。
\x秘元煎\x(景岳)
主治心脾。
远志(八分) 山药 芡实 枣仁(炒,各二钱) 白术(炒) 茯苓(各一钱五分)
炙草(一钱) 人参(一二钱) 五味(十四粒) 金樱子(去核,二钱)
水煎服。有火觉热者,加苦参一、二钱。气大虚者,加黄 二三钱。
\x固阴煎\x
主治肝肾。
人参(随宜) 熟地(三五钱) 山茱萸(一钱五分) 远志(七分) 山药(炒,二钱) 菟丝子(炒香,三钱) 五味(十四粒) 炙草(一二钱)
水煎服。或加金樱子三钱。
\x苓术菟丝子煎\x
主治脾肾。
茯苓 白术(米泔洗,炒) 莲子肉(各四两) 五味(酒蒸) 山药(炒另研,各二两) 杜仲(酒炒,三两) 炙草(五钱) 菟丝子(制,十两)
共研细末。用陈酒糊丸,桐子大。空心滚汤下百余丸。气虚不摄精,加人参四两。
张石顽曰∶梦遗为肝热胆寒,以肝热则火淫于外,魂不内守,故多淫梦失精。或时心悸,肥人多此。宜清肝,不必补肾,温胆汤加人参、茯苓、枣仁、莲肉。又曰∶梦遗多是阴虚火气用事,苟非确系阳虚,桂、附、鹿茸等助阳之药,慎勿轻用。非确系气虚,参、术、远志辈益气之药,不可漫施。试观梦遗必在黎明阳气发动之时,其为阴虚阳扰可知矣。
沈芊绿云∶心藏神,肝藏魂,肾藏精。梦中所主之心,即心之神也。梦中所见之形,即肝之魂也。梦中所泄之精,即肾之精也。要之心为君,肝肾为相,未有君火动而相火不随之者。当先治其心火,而后及其余。宜黄连清心饮、茯苓汤加减。
\x黄连清心饮\x
黄连 生地 甘草 当归 人参 茯神 枣仁 远志 莲子(各等分)
水煎服。
\x茯神汤\x
茯神 远志 菖蒲 茯苓 黄连 生地 当归 甘草 莲子 枣仁 人参(随时加减)
水煎服。
\x文蛤津脐膏\x
治遗精。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