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竹林
《竹竿》
藋藋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诗经·国风·卫风·竹竿》
【解题】卫女远嫁诸侯,欲归不能,以诗抒思父母、念故园之情。
【注释】
1 籊籊(tì替):长而尖削貌。
2 尔思:想念你。尔,你。
3 泉源:一说水名。即百泉,在卫之西北,而东南流入淇水。
4 行:远嫁。
5 瑳(cuō搓):玉色洁白,这里指露齿巧笑状。
6 傩(nuó挪):通“娜”,婀娜。一说行动有节奏的样子。
7 滺(yōu悠):河水荡漾之状。
8 楫:船桨。桧、松:木名。桧,柏叶松身。
9 言:语助词,相当于“而”字。
10 写:通“泻”,排解。
《竹竿》是我所倾慕的奇女子兼诗人许穆夫人的一篇思乡之作,文中之竹,是她回忆和亲人一起生活时,垂钓淇水上,乐趣陶然的图画里,连接父母兄弟姐妹的一种附着物,那种望着水面,浅笑和静等当中无忧无虑的欢喜之情,是乡愁溶在水面上时,安抚人心的影子里对岁月流逝的不忍神色。
自然里的竹子,色泽淡雅,细圆修长,有节常青,韧而难折,中空有度。竹所生成的乐音里,笛使人动情,萧催人忧伤。竹子的身上,很好地反映了儒、佛、道三家相互交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人立身向世的风骨和抒情冶性的身影。象“何可一日无此君”的晋人王徽之,和“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苏东坡,都是千古让人惊讶的竹痴。对于正经历着农业社会过渡到现代工业社会的我们,这种爱慕自然生灵,就象痴恋一个不舍女子一样的性情,即觉得有趣,又觉得难以合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节奏。中间所缺失的,或许正是现代工业社会中,和我们钢筋水泥的日常生活相互融合的道德架构。自然里的一片深林竹海中,除了自然之美,是不是还有我们想要寻找的心灵的答案,正走在社会转型路上的人,总是不得而知。
我们生活的世界,随着城市院落的逐渐消失,竹子更多只是公园里众人的观赏物。柳宗元在“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的《竹》中诗里所表露的不折性情,早已经游离出我们被节奏化生活所控制的心性之外。在欲望的河流里游走的人们,在孤独和黯然里发出的嘶哑声音,让我们在安然的物质生活里,总有种说不出的失落——一种现代人的失落,我们看到眼前一片绿叶缭绕的竹林的时候,却失落了内心的一片竹林,这总是件让人困惑的事情。
生活记忆里,吃过最香的米饭是蜀地农家渗了蜂蜜的竹桶饭,麻油姜丝的凉拌笋片是熟悉的家常菜。生活里,和一个心悦的人,不管走在什么样的路上,都会觉得神安物静,如走在竹林深处,这也是很多人想望的事情。假日旅游去寻找小镇竹林,那是因为内心被俗世的困惑和伤痛挤压,想要让缺失和有残影的内心被竹的自性和它自然里的静幽来淘洗一番的缘故。
曾经有几把竹椅,坐于其上,酒色间,和三五友人论过天时,聊过爱恨。写这些文字时,自己的竹林却是一片乱影,月下竹影之愁和腐土里的新笋之势,不知道是不是这竹所要给我的?用一个夜晚,走一段文字中竹林里的路,对一个城市里象蚂蚁一样忙碌生活的人来说,不管从中觉得忧伤还是喜悦,都是件奢侈的事。
《竹竿》
藋藋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诗经·国风·卫风·竹竿》
【解题】卫女远嫁诸侯,欲归不能,以诗抒思父母、念故园之情。
【注释】
1 籊籊(tì替):长而尖削貌。
2 尔思:想念你。尔,你。
3 泉源:一说水名。即百泉,在卫之西北,而东南流入淇水。
4 行:远嫁。
5 瑳(cuō搓):玉色洁白,这里指露齿巧笑状。
6 傩(nuó挪):通“娜”,婀娜。一说行动有节奏的样子。
7 滺(yōu悠):河水荡漾之状。
8 楫:船桨。桧、松:木名。桧,柏叶松身。
9 言:语助词,相当于“而”字。
10 写:通“泻”,排解。
《竹竿》是我所倾慕的奇女子兼诗人许穆夫人的一篇思乡之作,文中之竹,是她回忆和亲人一起生活时,垂钓淇水上,乐趣陶然的图画里,连接父母兄弟姐妹的一种附着物,那种望着水面,浅笑和静等当中无忧无虑的欢喜之情,是乡愁溶在水面上时,安抚人心的影子里对岁月流逝的不忍神色。
自然里的竹子,色泽淡雅,细圆修长,有节常青,韧而难折,中空有度。竹所生成的乐音里,笛使人动情,萧催人忧伤。竹子的身上,很好地反映了儒、佛、道三家相互交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人立身向世的风骨和抒情冶性的身影。象“何可一日无此君”的晋人王徽之,和“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苏东坡,都是千古让人惊讶的竹痴。对于正经历着农业社会过渡到现代工业社会的我们,这种爱慕自然生灵,就象痴恋一个不舍女子一样的性情,即觉得有趣,又觉得难以合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节奏。中间所缺失的,或许正是现代工业社会中,和我们钢筋水泥的日常生活相互融合的道德架构。自然里的一片深林竹海中,除了自然之美,是不是还有我们想要寻找的心灵的答案,正走在社会转型路上的人,总是不得而知。
我们生活的世界,随着城市院落的逐渐消失,竹子更多只是公园里众人的观赏物。柳宗元在“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的《竹》中诗里所表露的不折性情,早已经游离出我们被节奏化生活所控制的心性之外。在欲望的河流里游走的人们,在孤独和黯然里发出的嘶哑声音,让我们在安然的物质生活里,总有种说不出的失落——一种现代人的失落,我们看到眼前一片绿叶缭绕的竹林的时候,却失落了内心的一片竹林,这总是件让人困惑的事情。
生活记忆里,吃过最香的米饭是蜀地农家渗了蜂蜜的竹桶饭,麻油姜丝的凉拌笋片是熟悉的家常菜。生活里,和一个心悦的人,不管走在什么样的路上,都会觉得神安物静,如走在竹林深处,这也是很多人想望的事情。假日旅游去寻找小镇竹林,那是因为内心被俗世的困惑和伤痛挤压,想要让缺失和有残影的内心被竹的自性和它自然里的静幽来淘洗一番的缘故。
曾经有几把竹椅,坐于其上,酒色间,和三五友人论过天时,聊过爱恨。写这些文字时,自己的竹林却是一片乱影,月下竹影之愁和腐土里的新笋之势,不知道是不是这竹所要给我的?用一个夜晚,走一段文字中竹林里的路,对一个城市里象蚂蚁一样忙碌生活的人来说,不管从中觉得忧伤还是喜悦,都是件奢侈的事。
29.桐音
《定之方中》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然允臧。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
---《诗经·国风·鄘风·定之方中》
【解题】卫被狄灭后,卫文公迁居营丘。这首诗记录他在营丘营建宫室,督促农桑的情况。诗里的图景是一幅农业时代的黄金画卷,自然里的那个人,诚恳、朴实、高洁,在一场家园劫难后,正重新开创一个新的历程。另,古人说晴天,用“星言”,古人到田间去,不是说“走”,而是用“说于”,真是一绝,几乎到了物我同化的境界,这算是语言反朴归真的精粹。
【注释】
1 定:定星,又叫营室星。十月之交,定星昏中而正,宜定方位,造宫室。
2 于:古声与为通,作为之意。
3 楚:楚丘,地名,在今河南滑县东、濮阳西。
4 揆(音葵):测度。 日:日影。
5 榛、栗、椅、桐、梓、漆:皆木名。 椅,山桐子。
6 虚(音区):一说故城,一说大丘,同“墟”。堂:楚丘旁邑。 景山:大山。 京:高丘。
7 臧:好,善。
8 灵:善。 零:落雨。 倌:驾车小臣。
9 星言:晴焉。 夙:早上。
10 说(shui税),通“税”,歇息。
11 匪:犹“彼”。 直:特也。
12 秉心:用心、操心。 塞渊:踏实深远。
13 騋(音来):七尺以上的马。 牝(音聘):母马。
14 三千:约数,表示众多。
少年时,我熟悉的是泡桐树。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曾经出现过一阵“植树造林”的热潮。那时候,我还是个懵懂少年郎,跟在大人后面,到公社大队开会的院子里,排着队去领拇指粗的泡桐树苗,然后,到秋风吹过的麦茬地的边边角角,挖出一尺见方的深坑,和大人们一起,把像箭一样笔直的泡桐苗种得满山满凹都是。来年春上,一大半成熟了的泡桐树苗发了新枝,秋天里,再把胳膊粗,几人高的泡桐小树从离地几寸的地方锯掉,新的嫩苗会从树墩上长出来,一个树墩上,把长得最憨最嫩的那棵留下,把其他的份掉(家乡话,份的意思就是掰),这就是两三年之后,能长到直径尺许,顶着蓝天的巍峨高大的泡桐树的雏形。泡桐树有粗壮的生长神经,它在贫瘠的土地上,会把根扎入深土;在肥沃的土地上,则会把根须伸到老远;长在大路边上时,会把身子长得粗壮,冠盖迎风雨、遮灰尘。从这些形态上,总觉得它懂得自然物候里的机变,是个能穿透一切阻隔的树种。
古代的民间传说里,“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的青桐是凤凰栖息的树木,因着这传说,高耸入云的桐木,具有了祈福保佑的神性。李白诗里“宁知鸾凤意,远托椅桐前”,是植物世界连接美好生活的一幅神秘画面。这是桐木又被称做“凤凰木”的一个原因。
时常说的“桐木瑶琴”,指的是桐木在乐器里的角色。桐木中的维管纤维质韧而坚,中空且疏,可以保证有均衡的音色的共鸣,是制作乐器的好材料。关于汉末音律家蔡邕,从烧木中辩音而取烧焦桐木,做“焦尾之琴”的故事,可以知道桐木在古代乐器里的价值。有幸能听上焦琴之音并有所懂得的人,应该都不是凡人。中国的音律里,古琴之音被称做“大音”。七弦琴上,运、捻、揉、拨,飘然而起的,全是人世里的荒凉、沧桑、不忍、愁虑和痛念。就连欢快如《高山流水》,透出的也是对天地万物、时间流水的不忍之味。这些都可以看成是桐木带给人们生活的趣味和情感的一点寄托。
在江南读书的时候,看到路边上常被叫做“法国梧桐”的树木。在四季里,树身象单色水彩画一样,周身绕着淡绿灰白的色块,树影婆娑,给我遮挡过突如其来的风雨。也见过热恋中羞涩的情侣,若隐若现地遮蔽在法国梧桐的树影里。后来才知道,所谓的“法国梧桐”,其实应该叫做悬铃木,和真正的梧桐并不是同一个家族,但总和桐木有点牵连,这里也记上一笔。
桐花,淡淡的紫色,串串缕缕,总会突如其来地结上满树,在我们俗常生活路上,陪伴数不清的下班人,做伤心客的满头花盖,这是自然世界给日常生活的一点伴随、一点抚慰。因为看着头顶无声的铺天盖地的花,对于每一个走在路上的人来说,总是一件欢喜的事。踩过金色秋天里桐叶落了满地的街道,听着脚下秋天在“喀嚓、喀嚓……”声里那么干脆地碎裂,偶尔会想,独自一人走过这样的长街,会不会觉得凄寒;在这个时间让一切存在不断腐朽的图景里,两个人走过,会不会觉得活过一场的生命能够因此无憾!但世界和期望无关,桐木所长成的大树里总有它自己强劲的生命,这才是自然给人的回音!
30.家园里的桑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国风·卫风·氓》
【解题】一个勤劳善良的妇女,哀诉她被遗弃的不幸遭遇。
【注释】
1 氓:民,男子。蚩蚩:老实的样子。一说无知貌,一说戏笑貌。
2 布:货币。一说布匹,非。
3 即:靠近。谋:商量。淇:淇水。顿丘:地名。
4 愆(qiān千):过,误。将(qiānɡ枪):愿,请。垝垣(ɡui yuán鬼员):破颓的墙。
5 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一说返回关来。载:语助词。
6 卜:用龟甲卜吉凶。筮(shī诗):用蓍草占吉凶。
7 体:卜卦之体。咎言:凶,不吉之言。
8 贿:财物,嫁妆。
9 沃若:象水浸润过一样有光泽。
10 于嗟:吁嗟。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
11 耽(chén沉):迷恋,沉湎于爱情。
12 说:音义与"脱"通。陨:坠落。徂(cú)尔:往你家,嫁与你。
13 食贫:过贫苦生活。
14 汤汤(shānɡ商):水势盛大貌。
15 渐(jiān尖):沾湿。帷裳:车厢两旁的帘幕。
16 爽:差错。贰(tè特):差错。罔极:没有准则,行为多变。
17 二三其德:三心二意。室劳:家务劳动。夙兴夜寐:起早睡晚。
18 言:语助词,无义。遂:久,一说成。知:智。咥(xì系):讥笑貌。
19 躬:自己,自身。悼:伤心。
20 淇:淇水。隰:当作湿,水名,即漯河。泮(pàn判):通畔,岸,水边。
21 总角:古时儿童两边梳辫,如双角。指童年。晏晏:和悦貌。旦旦:明朗貌。
这是一个刚强女子被薄幸男人遗弃后,写下来的痛心之词,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意思。诗里说,女子用情,如鸠食桑葚而醉,很容易伤了自己的身体。男子的恋情很容易改变,被别的事解脱,而女子一旦用情,就很难挣扎出来。先秦时,女子没有任何社会地位,一个女子除了感情,又没有其他寄托,即使知道自己是感情投入里的弱者,也依然爱恋,然后在遗恨里黯然,这是没有办法的事。现代社会,男女在社会中的角色越来越均衡,恋爱里没有准备而失落的一方,虽没有古代女子这么决绝的伤痛,但对于将来的生活,总是一件遗憾事。觉得,把握好爱的缭檐瓦屋下面持久不变的生活,在平平淡淡的幸福里过完短短几十年的光阴,就人生而言,这其实算得上是最为辉煌的一个成就了。
《诗经》里桑树出没的篇章很多,对于先秦农业时代的人类生活来说,桑已经是普通栽种的一种植物。桑的最早记述出现在甲骨文当中。人类智识苏醒,开始创立文字,在干枯兽骨和竹木平面上记录自己的历史,以保存和自然争斗的经验,让自己的智慧能够开始有形的延续。到从自然野蚕的身上得到启发,由蚕食桑,得轻便柔韧的丝帛,这应该算得上是人类生活品质飞跃的一个显著的特征。蚕母,在古代被尊为神母,而桑,在周商时,已经是宗庙祭祀时的神木。等到先秦时农桑遍野,文字记述当中古朴粗糙的自然画面,因为桑蚕饲养在农事里的普及,逐渐开始变得柔和、华美起来。关于男子的朝服,用丝绸的华贵,可以配合庄重威仪的形象,女子之美,终于可以写成“落花入领,微风动裾”,更加的风情万种。就女子的性感,丝的色泽和柔滑意象里,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桑梓”作为家园的象征,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特色。它不仅是自然闯入眼里来的一道风景,也是日常里连接我们飘渺不定的记忆陈列架上的一个容器。在我从小生活的家乡,巷道口上邻居家靠门长着的森然桑树,不仅是春天里养活我的蚕宝宝的供应站,也是夏秋的热闷天气里,和几个冥顽不灵的伙伴,拿上竹竿,靠在参天桑树背面的墙上,偷着一竹竿一竹竿敲的桑树枝头殷红发紫的桑葚落上满地的那份偷儿掩藏不住的刺激里的喜悦。
现代都市里的人,已经难有养蚕的乐趣。不知道这是不是工业时代和农桑时代的一种隔离,隔离的不仅是人和自然,真正隔离的其实是隐藏在不同生活节奏当中的人心。
铺上棉花,让蚕子孵出黑色蚕宝宝的季节,有着人和自然之间没有任何距离的喜悦。在静静的春潮翻涌的夜晚,守着盖了桑叶的团蒲,蚕啃吃桑叶的“沙沙”声响,和跳动在钢琴琴键上芭蕾舞演员脚尖的变奏有着相同的韵律。到蚕在桑叶的枝茎下面由小虫到白娘子,由白娘子到麦杆上的修禅身,之后,开悟,化蝶,种下来生果。蚕一生的精灵舞,桑是这个精灵舞者的宽厚广阔、爱意无限的舞台。
我吃过的桑葚有两种,一种紫色,时常被称为“玉紫”,汁甜润微涩,有耐人寻味的余味,吃过之后,总是染得满嘴紫红,象个刚学化妆的蹩脚的戏子。还有一种玉白桑葚,乡下称做“珠玉”的,算是桑葚里的贵族,吃时,让人想到净洁丰润的女子。很久没吃过桑葚了,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想到小时候满脸划子的一把一把往嘴里塞着鲜嫩桑葚的馋相,到有些口舌生津起来。
32.予君木瓜,报以美玉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解题】男女相爱,互相赠答。一说卫人思报齐桓公复国厚恩而作。
【注释】
1 木瓜: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蔷薇科,果实长椭圆形,色黄而香,蒸煮或蜜渍后供食用。按:今粤桂闽台等地出产的木瓜,全称为番木瓜,供生食,与此处的木瓜非一物。
2 琼琚(jū居):美玉,下“琼玖”、“琼瑶”同。
3 匪:非。
4 木桃,果名,即楂子,比木瓜小。
5 木李:即榠楂,又名木梨。
---《卫风·木瓜》
你给我木瓜,我给你美玉,木瓜和美玉,物的纷变而又安静的世界里,期盼着有的,是“永以为好”的爱,是一个唯一存在过,不属于任何其他人的“你和我”的神奇结晶物融合成的永生世界。诗中直接而清澈的反复意象里,有象箭一样射入时间在一瞬间裂开的缝隙里去的东西存在着。一瞬间出现的期盼里,能够看到一个幽蓝神秘的世界,能够看到出现在同一个画面里的一双手和另一双手,能够看到飞旋世界里,奔跑在夜空上,留恋而又带着心愿的发着银色光芒的星星,和连在一起,静静飘落的两片雪花。“匪报也”,付出不是为了回报,这可以解读成爱的声音吧。时常,我总觉得,永恒之爱的概念只是人在自我期盼中产生的完美情节的一种并不真实的幻念,它在互动的欲望世界里变化,总还是要有所报才能得成,这总是现实世界里的必然法则,唯其如此,才能让虚实相互衔接的生活有平凡的面目和长久的力量。但愿意把一柄绿枝桠,一朵木兰花,在书页间,由嫩绿季节保存到干枯衰落时,依然放在随手可以拿到它的书架上,这种用一生来守侯的,其中所求,既是“匪报也”,也有“吾愿也”的一份欢喜。这更算是爱的声音了吧。然而,这个能够在某个未知路口展开的画面里,木瓜熟了么?
喜欢诗中的“投”字、“报”字,这是善念的果实和欣喜的花,是相遇时知心的笑,是琴键上可以弹奏的欢快流畅的音符,是木瓜的温软和美玉里喜悦的平静,是爱的节拍。日常生活里喜欢和谐平静而有笑声的气息,我按这种方式来塑造自己的生活和文字,从来都不在乎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够塑造成功它——有些事情是必然的,这种感觉对我就象符咒。其实,和谐平静而有笑声的世界,不是为某一个人所独有,它从亘古自我意识初萌的世界开始,就是每一个有自省的生灵的平常心里得以安然活过一生的安慰物。手里接到不求回报的木瓜的人是幸福的。
古卫国的属地在今河南地域,北方地界上的木瓜是什么样子,我没有亲眼见过。我熟悉的木瓜,是南方很容易见到的番木瓜。秋风里,在深圳路边的水果摊上时常能看到摆了一地的木瓜,橙红色的果肉是甘甜的。摆在商场果架子上,被标上叫万寿果的名字。中医上说,这样的木瓜是开胃的好东西,瘦弱而食欲不振的人多吃,可以食欲大开,渐渐变得丰腴饱满起来,对于天天在公共架构里被复杂事务无声无息磨掉青春的女子,木瓜是好的养颜物。这让我想到了“木瓜女子”的称谓,因为,一个长伴身旁的木瓜女子,是健康开心、容颜和美的象征,这要比“芙蓉之女”,“水样女子”更能组成生活而非唯美的画面。朋友妻会在20分钟之内做一个木瓜沙丝,一个木瓜,腹部平切开一个勺子般的口,将子挖空,将菠萝、苹果、梨、奶酪、蜂蜜、砂糖切块,拌好,填入其中。再把原先预留的木瓜切片盖回切口,把完整的木瓜放入蒸锅蒸15分钟,就是一份非常美味的点心。看着她做给她家的小孩吃,几乎是在聊天里一转眼的事,看着眼前冒着热气的精致物,觉得这手艺神妙,因此记住了木瓜!
写完上面的文字已是深夜,夜色里落着零星的雨,窗玻璃上粘了点点滴滴的水渍。这时从椅子上站起来,伸个懒腰,手伸到窗外时落雨把手掌覆盖了。《肖邦夜曲》在看不见的地方回旋,把一节一节断裂的空间连接成一个并不完整的整体。读到《木瓜》,不知道为什么,思绪飘到相遇和爱的世界里去了,或者,这不是自己所想,而仅仅只是顺着诗里的画面,让内心自然行走的结果。想到了一些熟悉陌生的影子和相连木瓜的点滴世事——生命不该总是想的,自己对自己这么说,所写的这些切片一样的文字,填充了这个飘满了碎片的夜的世界。
注:《木瓜》是一首极温暖的诗,和它相连的意象,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里,从人世草莽箭弩的事件当中,产生过许多精美绝伦的诗。知遇和爱是一个人幸福树上开着的钻石花,也是写作当中永恒主题的主体舞步。我没有引用这些诗,或许,我还没有学会如何按我的心意自然地引用它们。
34.救治妇人的--益母草
《中谷有蓷》
中谷有蓷,暵其干矣。有女仳离,慨其嘆矣。慨其嘆矣,遇人之艰难矣。
中谷有蓷,暵其修矣。有女仳离,条其歗矣。条其歗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暵其湿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诗经·国风·王风·中谷有蓷》
【解题】写凶年饥馑,室家相弃,弃妇无告的悲苦。
【注释】
1 中谷:同谷中,山谷之中。
2 蓷(tui推):益母草。
3 暵(han汉):干枯。
4 仳(pi匹)离:妇女被夫家抛弃逐出,后世亦作离婚讲。
5 脩:干燥。
6 条:失意的样子。
7 湿:将要晒干的样子。
《毛诗品物图考》中说:“蓷,鵻也,叶似萑,方茎,白华,华生节间,即今益母草也。”
《中谷有蓷》,是一首哀妇自叹诗,但诗中流露的感情并不单单只有哀怨,还有心底里自重自醒的意识。诗中一咏三叹之间,能够听到一个遇人不淑、追悔莫及的女子的涕泪之声。已婚或未婚女子,读到这样的诗,会共一瞬声息,这是千年万年都不会改变的反照自身的同一性意识。读《诗经》里“风”、“雅”两籍中的诗,总能感觉到浓浓的母性气息,这种母性不单单是性别上的,更是文化基因里的。因为这些诗,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繁衍的生命和柔和的性情,自然万物和人心性灵的交汇,让朴拙沉迷之心,在这些明澈的诗词面前,有一点惊喜的诧异和一抹发自身心的微笑,并感觉到世界源出的清新。这其中激荡人心的,正是我们时常觉得伟大,却又总是因为深沉之爱,而无法看得明晰的母性的真相。
“喜不露口,情悲无系”,说的是不言之喜,无着之悲,在文字中间出现,算得上是最能使人生共鸣,生叹息的地方。山中生长的益母草,本是疗养女子身心的东西,却在自身身世的悲情里,在叹息声中看其枯萎,在无法舒解的哀号当中看其逐渐风干,在黯然落泪中看其失去水色,成为无生命的死物。身体的病痛哪里抵得上心里的伤痛来的浓烈,来的绝望!而诗中三次几乎重复的意象,除了加深情感的波澜之外,还有一种日常的感觉,也就是说,给了我们一种忍受这种伤痛的时间感,一种日复一日的无奈之情。这是“中谷有蓷”三次出现在我的眼前,让我感觉到自然物性之外,还能觉察出那种能够穿透岁月的时间性的神秘地方。或许,这其中还藏了音律对心灵造成的诗性和鸣的回环效果。
山谷中的益母草,作为情感抒发的起兴之物,除了在诗中展现它反照妇女悲惨身世的性灵之外,在物质的实用性上,则是医治妇女病痛的良药,更是女子娇媚容颜的保养物。广布全国的益母草,是性喜向阳的唇型科直立草本植物,在药理上,它可以调节病痛妇女的身心,有益女子养生育子。在有关记述武则天宫廷美容秘方的《外台密要》里,详细地记录了益母草配制美容秘方的方法和它的美容作用。传说,武则天常用此方,五十而有十五玉润容颜,这是益母草传奇性的一面。
益母草种在庭院里,是可以开粉红花、白萼花的普通物件,摘来做菜,则是山野地里产出来的山珍。但遗憾的是,我没有吃过益母草做的任何菜式,或许它真的稀有。对顾恋自己容颜,能为悦己者容,而心生窃喜的女子,如果常吃,应该是一件益身益心的事了。
38.莲子心,芙蓉色,水芸香里的--荷花
《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诗经·国风·郑风·山有扶苏》
【解题】女子俏骂情人。一说刺时人美恶不辨。
【注释】
1 扶苏:树木名。一说桑树。
2 隰(xí席):洼地。华:同“花”。
3 子都:古代美男子。
4 狂:狂妄的人。且(jū居):助词。一说拙、钝也。
5 桥:通“乔”,高大。
6 游龙:水草名。即荭草、水荭、红蓼。
7 子充:古代良人名。
8 狡童:狡狯的少年。
《诗经·郑风·山有扶苏》里藏着这样一幅朦朦胧胧的图画:一个虽有点遗憾,但也心满意足的女子在想:念想,是一种无用之物吧,走过绿茸茸的灌木丛,穿过俊秀挺拔的松林,梦里曾经遇到的那个人物始终没有见到,却在无意间遇到了这个象风摇荷花水摆游龙(指荭草)般的狂且狡谐的爱人,然而,终归还是遇到了这个让我心生喜欢的人,我且来在这花香碎草间,用男人的虚荣来调笑刺激一下这个约会总是迟到的人吧!
道德家在《山有扶苏》里看到的是对人心上善恶不辨的讽喻;性学研究者则说这首诗是古代同性之间非常态的戏词;但更多走在历史台阶上的人,则在《山有扶苏》里看到的是一个情窦已开的浓情女子戏谑情人的欣悦欢喜的情态。也正是在这份欢喜里,我才更多地去注意,长在两千多年前洼地池沼里的荷花,是如何通过时间的波动纹理,把说不尽的美,和道不透的智慧,在芙蓉色和莲子心里让我感觉到。
作为荷花故乡的中国,有着让中国人感到骄傲的独特的荷文化。荷花的身份,在自然、社会、艺术各个领域里,都有它独特的含义。
对入世的君子,长于污淖而独清于天下的荷花,可以映照一颗清虚正直、光明磊落、萧雅高洁的心。儒家那些治世的贤者,无不在思虑天下人心利益交变的时候,依然保持一颗淡泊宁静、出于世外的莲子之心。
至于说到女子,让我们先来混淆荷花和莲花的说辞。其实,荷花和莲花指的都是一种植物,只有叶贴水面而生的睡莲和叶出水面而生的荷花之间,才有科属上的区别。古时有芙蓉貌、金莲足、水莲步的食之可化、手握成水的女子,和我们今天带着更多性符号的时尚美女的概念,有着不同时代里相似的时代意义。但在质上,“莲妹”和“美女”并不是同一层次的两个概念。前者是一个人仪容和心性的融合,而“美女”概念里浓厚的物质背景,则少了怜惜,缺了懂得自性的深层滋味,还需要进一步借助其他概念,才能表述现代女性美的整体内涵。说一个女子有芙蓉之貌,另外的一层意思,则是说她身具中国女性的传统之美——幽香、解语、内敛、执情、冰清玉洁。烂俗娱乐世纪里的芙蓉女,仅仅只是名利之下的畸变之物。
丹青大师们笔下的荷花,多泼墨朦胧。独枝俏立的,如青春少女;斜枝承物的,则是动态自然与静态景致构成一幅情景交融画面。某种意义上,那些在历史上流传至今的水墨荷花图里,藏的不是自然一物,而是做画者为画、为人的一颗执著不休、探幽入微的心。
食文化里,我在深圳吃过不能忘怀的荷包饭。用筷子拨开荷叶,酥软米粒的清香就会在眼前飘渺升起,雅趣和胃口能够在这股香气里一起洞开。藕片,酸甜苦辣的吃过很多种,都是北方南方的家常菜。听朋友提起过莲花羹,我没有吃过,想象里,莲花在这样的精致菜式里,应该只是一个连接美和清雅的配饰吧。食文化里,和荷有关的名菜数不胜数。关于荷花,除了它内里的美,口舌上的舒畅感,对我来说,是个不算新的新发现。
在公园里看风摇荷花,如果不做任何联想,很自然地觉得,它的美是那么普通自然,给每一个在风雨的伞下、暖阳的光里的人,欢欢喜喜地送来一瞥的清澈和一望的欢喜,这份清澈和这份欢喜。就在这么不着痕迹的相遇里,从我们心里被带到无数和我们生命相连的事物中去。
“莲花生”,说的是佛祖的降世。佛的一字净,也就是“空”,正是莲花所含的清净无尘中“无”的意思。佛教高僧的心在佛教典籍里被说成是莲花心,修行越高,则莲花覆盖的空的世界越广阔。莲花心一失,所谓的高僧也就和六根不净的常人没有多少区别。佛祖、菩萨脚下祥瑞之气缭绕的莲台,对宣传宗教教义来说,只是一个浮在外表的象征性的道具而已。如果能够从莲台的空无里看到穿透事物本象,来去无碍的那只断执破惑的手,《金刚经》里“金刚”二字的含义,也就能够理解一部分了吧。这段话算是说给自己听的。
我认识的女孩子里,只有一个进入过记忆里的“莲”字。这个“莲”字,在水波浮荡的生活里,水打浪打,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剩下的,只是一个连回忆都变得模糊的影子。《诗经·郑风·山有扶苏》里欢喜爱恋的影子,和我的记忆里模糊不见的一点点几乎没有存在过的影子,连成生活浮波上的两片荷花的水瓣。文章写完的时候,它们也随波潜入夜,相见了无痕了。
42.风吹佩兰--兰草
《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诗经·国风·郑风·溱洧》
【解题】青年男女春游之乐。一说夫妇同游之乐。
【注释】
1 溱(zhēn 针)、洧(wěi 伟):郑国二水名。
2 方:正。涣涣:河水解冻后奔腾貌。
3 士与女:此处泛指男男女女。后文“士”、“女”则特指其中某青年男女。
4 秉:执。蕑(jiān 坚):一种兰草。又名大泽兰,与山兰有别。
5 既:已经。且(cú 徂):同“徂”,去,往。
6 且:再。
7 洵:诚然,确实。訏(xū 虚):广阔。
8 维:发语词。
9 伊:发语词。相谑:互相调笑。
10 勺药:即“芍药”,一种香草,与今之木芍药不同。郑笺:“其别则送女以勺药,结恩情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又云‘结恩情’者,以勺与约同声,故假借为结约也。”
12 浏:水深而清之状。
13 殷:众多。盈:满。
14 将:即“相”。
《诗经·郑风》里,因为男女之间自由无忌情不能禁的对话,《溱洧》成了一首在道德家眼里备受苛责的诗。现代的诗词研究大家郭沫若、闻一多、钱锺书,在这首诗里看到的是古代先民的生殖崇拜对当时民情民风的影响。但我们将摆脱道德家们的视角,以诗的品质和人心自由伸展的愉悦来走入文明的变迁和植物世界不动声色的肌里当中。
《溱洧》里男女相会的日子,是古代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上巳节。在农历的三月三,人们随主神官,祭祀管理婚姻和生育的神灵---高禖(音同媒),同时焚香草,庇除灾邪,乞求苦难的日子里能够天降吉祥。这种节日里,因为人们对婚姻生育之神的膜拜,也为青年男女们心性沟通,互诉衷肠提供了自由的场所。这种神灵相伴的时刻,由眼睛、肌体所表达的爱情,似乎没有今天传自西方的情人节里的花瓣飞舞来得浪漫,但要比这种更多是时尚的节日来得更虔诚,更神秘,更富激情。自从汉朝达官贵族将上巳节当成是炫耀富贵的戏台,这种在贪婪人心里分泌出来的虚荣中搀杂进来的无知,让上巳节的民间性,也就是作为传承接引文化流水的竹节的功用被削弱,并在时间的刻度上逐渐的消失了。
诗中的蕑,即是我们今天植物学上菊科里的兰草。当我们的先祖祭祀神灵,想要把自己心里的福愿让异界神灵知道的时候,往往要借助天地里的某种器物,某种气味。道具之一,就是焚烧兰草。在鼓乐丝竹发出的庙堂之音里,和砖瓦木石筑起来的外在结构不同,兰草的熏香形成一种虚拟飘渺的幕幔,在这个幕幔的背后,藏着我们想象里寄托了希望的实体和空间。在古代,兰草的身上,除了藏有自然清淡久远的幽香之外,还有殊灵暗藏祝福的未知之力。佩兰而行的人,是受天降吉祥庇护的人,这是兰草身上的神性。
兰草对后世的影响力,更多的得益于孔子的自叹和屈原的兰心。据《猗兰操》记载:“孔子自卫反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草,今之独茂与众草为伍”。兰者,孔夫子自比;香者,兰草之香乃王者之香。王者之香,清、幽、淡、远,这几乎是后世为文者追求嘉许的自性。而屈原《离骚》里“纫秋兰以为佩”,则让兰草不仅仅只是远观自叹的自然草木,它还成了形同此身的一个人行世的一种格调和追求。网络间,见过一个名为“风吹佩兰”的网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竟然很自然地想起这个名字,猜想,这个名字的间隙里飘出来的香气,应该是《离骚》的性情。到唐以后,我们今天熟悉的兰花,才逐渐进入家园花圃,我们时常所说的国色天香里的这个香,指的已经不是诗经里的兰草,而是北宋黄庭坚在《书幽芳亭》中所说的:“兰蕙丛出”的兰花香了。我们时常说的兰质慧心,是另一个属于兰科植物的兰花的故事。
让我们再回到古代那个已经消失于时间丛林中的节日---上巳节上去,在这个可以被看作上古情人节的日子里,让我们听一听在兰草的剑叶和它白色的花瓣中间传出来的爱的声音。
“节日真热闹啊,陪我一起去玩玩吧!”
“我刚刚去过了,很累,不想去了。”
“求求你了,再陪我去一趟,好不好,那里真是太好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