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美人如诗,草木如织

_3 深圳一石(现代)
21.酸枣树--写给母亲
《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诗经·国风·邶风·凯风》
  【解题】七子感念母亲,自责不能安慰母心。
  【注释】
  1 凯风:和风。一说南风,夏天的风。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凯之义本为大,故《广雅》云:‘凯,大也.’秋为敛而主愁,夏为大而主乐,大与乐义正相因。”
  2 棘:落叶灌木,即酸枣。枝上多刺,开黄绿色小花,果实小,味酸。
  3 心:指纤小尖刺。
  4 夭夭:树木嫩壮貌。
  5 劬(qú渠):辛苦。劬劳:操劳。
  6 棘薪:长到可以当柴烧的酸枣树。
  7 圣善:明理而有美德。
  8 令:善。
  9 爰(yuán元):何处;一说发语词,无义。
  10 浚:卫国地名。
  11 睍睆(xiàn huan现缓):犹"间关",清和宛转的鸟鸣声。一说美丽,好看。
  12 黄鸟:黄雀。
  13 载:传载,载送。
  《凯风》里的棘,指的就是自然里的酸枣树,在北方四季分明的土地上,这是让人再熟悉不过的一种植物。它长在山野林地,即使遍山荒芜,也能见到它寒瘦孤立的身影。是个刺身盈果,固执而又难以近人的形象。把它和天下的母亲之心相连,来表达愚顽之子感念慈母的一双跪拜双膝,就我所知,《邶风·凯风》是最早的一个源头。
  儿远行,而父母康健在家,读到这首诗时,我便心里温暖地想到一幅《母亲早春晨练图》来。远寒山,近炊烟,薄雾轻拢四野间,胖乎乎的妈妈和清瘦的父亲,相互扶携,穿过鸟鸣露寒,弯折缭绕的河湾小路,到葫芦河的大桥边上,到清晨初露的阳光里去晨炼。我喜欢这幅想象里天天真实地出现在几千里外乡村小城的画,在我生活的世界上,这幅画就是一幅圣画像。
  游荡世界,到处寻找一个埋在地层深处的自己,寻找一个可以用自己的眼光去解释的世界,这样的行为,有时候觉得可笑,有时候觉得真实,但总还是觉得这种寻找是自己的一份责任,因此,不管在生活世界里怎样跌倒失落,内心里总还是塌实的,风雨寒霜总还能使我笑。但是,尽着自己内心的责任在走,却把尽人子的责任忘到脑后,虽然时有电话挂怀父母的冷暖安康,但,好几年的时间里,没有当着母亲的面,叫上一声---妈妈,这又怎么能算得上是尽到一个做儿子的责任?
  今年,还是因为父亲身体少有病痒,辞了工作,回家小住了一月。几年里奔波劳顿,虽心神不怠,但终还是身心疲惫,平日里人事纷杂,自己也少想及自身的状态。回到家里,坐在父母身旁,如同倦鸟归巢。举手投足,父母都喜滋滋地在身旁嘘寒问暖。衣食不念,才觉得自己奔波当中内心里的麻木。在不经意的闲谈间,看到曾经黑发如丝的人,几年的光阴里,已经鬓染华发。言谈中,我默然,母亲却如孩童过年般的满脸喜色,双手拉着儿子的手,好象要把几年思念时光里的温暖全部补还给眼前清清瘦瘦、脸有倦容的儿子。晚上,父母安睡后,回到我住的房间,打开电脑写《回家手记》。在清幽的一份心境之外,自问:“你的固执,算不算得上是父母心里的一根尖刺?”刚到家时,看着双亲苍老的面容。看到自己儿子出现在眼前,就象突见天上降了祥瑞一样的惊讶喜悦。而小住之后,在父母刚刚才有的一点点身心安然里,我又要开始人生远行,去走自己必然的人生路径。生活里的相离和在生命里寻找中的无奈,让静夜紧逼,点上一支烟,内心陷入对自己无法言说的悲哀里。
  母亲,是个刚劲而做事快捷的人,虽没有读过多少书,但在要做的事情上,总是不输于人。但对她的这个行事固执柔缓,既不在乎输于人,也不在乎不输于人的儿子,懂得不同儿子不同态度的母亲,倒从没有过多少不得不为之的催逼。电话里,总是说:“育,吃过了没有?”“妈,吃过了。”“吃的啥?”“东北人包的饺子。比你吃的好吧,呵呵。”我听着这世上最熟悉最美的声音总会止不住的象小时候环在她身侧时一样的傻笑。“我和你爸都好,就是经常操心,操心你晚上回到住的地方,总是一个人……”我刚强的妈妈说到这里,总会哽咽,而我又要说上半天的道理,嘻嘻哈哈地说点其他事,哄得老人笑了,又被她责怪几句,叮咛几句,才能挂上电话。
  做这篇小文时,读到“寒泉之思”,“风过棘里”,心里如过电波,母亲爱我们兄弟,就如同无声的大地卫护生长其上的苗木山林。孤独苦闷时,也曾问自己,做儿子的,远游之后,你可曾有过哪怕寒泉一样的回赠,湿润过她老人家沟壑干裂的心房?虽然就我的性格,几乎没有说过任何让母亲伤透心的重话,但总是一意孤行,不管不顾的,总还是她老人家给我的这一份骨肉相连的性格吧……在生活里独自行走多年,说不懂父母之心,是假话;而懂得,却不能让它安然,又是一份说不出来的滞重。
  酸枣树上的酸枣,可以吃的时候,一般都有食指的指头肚般大小,青皮时摘了吃,酸涩;寒霜后红了吃,甘甜。酸涩之后,想来可以将一点甘甜敬赠给父母。能用黄鸟之音,使父母心悦,这是我现在时常祈福的一点念想。希望在破茧之后的人生有时里,能够让我得偿所愿。
22.被戏说的--匏瓜
《匏有苦叶》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有瀰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不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国风·邶风·匏有苦叶》
  【解题】女子在济水畔等待情人。
  【注释】
  1 匏(páo袍):葫芦之类。
  2 苦:一说苦味,一说枯。意指葫芦八月叶枯成熟,可以挖空作渡水工具。
  3 济:水名。涉:一说涉水过河,一说渡口。
  4 厉:带。一说不解衣涉水,一说拴葫芦在腰泅渡。
  5 揭(qì气):提起下衣渡水。
  6 瀰(mí弥):大水茫茫。盈:满。
  7 鷕(yao咬):雌山鸡叫声。
  8 不濡(音如):不,语词。濡,沾湿。轨:车轴头。
  9 牡:雄雉。
  10 雝雝(yōnɡ拥):大雁叫声和谐。
  11 旦:天大明。
  12 归妻:娶妻。
  13 迨(dài带):及,等到;乘时。泮(pàn盼):分,此处当反训为"合"。冰泮,指结冰。
  14 招招:招唤之貌,一说摇橹曲伸之貌。舟子:摆渡的船夫。
  15 人涉:他人要渡河。
  16 卬(ánɡ昂):我。否:不(渡河)。卬否:即我不渡河之意。
  17 须:等待。友:指爱侣。
  匏瓜,在《诗经?邶风?匏有苦叶》里,是一个站在河岸边上的年轻女子,等着迟迟未到的爱人,心里怅茫时,抒发情感的一个边饰。
  “不是这河我过不去。水深的话,我腰系匏瓜,就可以浮游;水浅了,我撩起衣襟就可以走到对岸去。但我的爱人没有到,我的爱人还没有到我身边来啊!”
  “匏有苦叶”,其中之“苦”意,有伴随岁月,暂无着落,却又固执等待的那种神情。这首诗里最后的那种望着空处的焦虑眼光,因为不是指向一个结果,而是让情感的抒发落在没有到来的空处,所以,让这首简短的诗弥漫出一种几千年都没有散去的耐人寻味的失落气息。有希望,但希望还没有到。这或许也是人面对时空悲喜交加的一种共通的感情。不管心里已经拥有至爱,还是所爱还没有到来的人,品这首诗的滋味时,总会有一种深沉含实的悠扬共鸣,这也是匏在古时八音里发出的独特音色。
  憨乎乎的匏瓜,随人的历史流转,身上没有落下什么骂名,它给予人的都是福至心灵的一些想象,不知道是人的好意,还是匏瓜的幸运。
  孔子和子路之间,有个和匏瓜有关,大家常讲的老师蒙学生的故事。有一次,孔子到奸人仲佛处应聘当官,子路觉得不理解,他说:“老师你不是常教诲我们,正人君子对做坏事的人,是不屑也不能与之为伍的吗?你现在这么做,是什么原因呢?”子路的语气或许要比这个更难听一点,反正,他对孔子这么做不满。孔老夫子经常被子路这么烦,却总是能把子路给蒙过去。他诡辩道:“子路啊,老师我,也总是个人。道德仁礼,并不会因为被磨石磨而变薄,也不会因为被污泥污染而变脏。这个道理,你总该明白吧。我总不能一天像个匏瓜一样的挂着,什么事不干,天天等着吃干饭吧。”子路一听,也对啊。子路终归是个莽夫,但没有子路这么莽撞地
  经常惹急孔子,这个故事也就不能被人们称做“于理变通”的“匏瓜”理论传到我的耳朵里来了。儒家思想在匏瓜的圆肚子上,跑起来,是屈于外界而姑且的一面。
  青年毛泽东说:牡丹先盛而后衰,匏瓜先衰而后盛。他给朋友萧子升的信里,自省自己不能华而不实。但很可惜的是,他以匏瓜之盛,得了天下,治世的时候,却又想要开出一阵牡丹来,终还是没有把匏瓜之路走到尽头,给新中国的历史留了一段让人遗憾的痛事。
  小时候,我在自家的院子里种过闷葫芦,匏瓜是属于葫芦科的一种,样子长得比常说的葫芦要大,但样子差不多是一个样的,所以,匏瓜也算得上是我熟悉的一种植物。春来时,青丝绕藤,仲夏时,架上冒出小家碧玉似的白色小花。假花总会被我忍不住地用抓了泥巴的脏手掐掉。那些坐了果的小白花,像个小花生似的,在门口竹架子上被我天天呵护伺候着,像个眉眼会笑的小爷爷一样,一直长到秋来挺着个大肚子晃荡在架上。
  匏瓜在老百姓生活里最有用的地方,还是在深深的秋霜里老熟后,一破两半,去做水瓢,它在原始祖宗们的泥盆里一直晃荡到今天华北乡下的一些山乡水缸里的水面上,对自己的命运一副听其所便的样子,着实是让人佩服得紧。
  匏瓜刚长足时,正是肉嫩皮薄的豆蔻年华。这时候摘下来的匏瓜,可以做好多种美味的菜式。匏瓜削皮切成长条,用盐层层腌制。腌匏瓜闷肘子,味道好的,是肘子里的那股说不出来的匏瓜味。尖椒轻剁,嫩匏瓜切片,南瓜切丝,用盐、糖、白醋、辣油调拌,就是爽口宜人、色香有加的凉拌匏瓜,是一道清趣缭绕的家常素味。
23.苦菜和荠菜
苦菜和荠菜--悲喜合鸣的自然喑哑
  《谷风》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昏,不我屑矣。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求之。
  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既阻我德,贾用不售。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昏,以我御穷。有洸有溃,既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诗经·国风·邶风·谷风》
  【解题】弃妇怨恨丈夫喜新厌旧。
  【注释】
  1 习习(sà飒):象声词。谷风:一说东风,一说暴风,一说来自山谷的风。
  2 黾(min敏)勉:勤勉,努力。
  3 葑:蔓菁也。叶、根可食。菲:萝卜之类。
  4 无以下体:意指要叶不要根,比喻恋新人而弃旧人。以,用。下体,指根。
  5 迟迟:迟缓,徐行貌。
  6 违:恨也。
  7 伊:是。迩,近。
  8 薄:语助词。畿(jī机):指门槛。
  9 荼(tú图):苦菜。
  10 荠:荠菜,一说甜菜。
  11 宴:快乐。昏,即“婚”。
  12 泾、渭:河名。
  13 湜湜(shí时):水清见底。沚(zhi止):水中小洲。一说底。
  14 屑:洁。
  15 逝:往,去。梁:捕鱼水坝。
  16 发:打开。笱(ɡou苟):捕鱼竹笼。
  17 躬:自身。阅:容纳。
  18 遑:来不及。恤(xù序):忧,顾及。
  19 方:筏子,此处作动词。
  20 匍匐:手足伏地而行,此处指尽力。
  21 能:乃。慉(xù序):好,爱惜。
  22 雠(chóu仇):同仇。
  23 贾(ɡu古):卖。用:指货物。不售:卖不出。
  24 育:长。育恐:生于恐惧。鞫:穷。育鞫:生于困穷。
  25 颠覆:艰难,患难。
  26 于毒:如毒虫。
  27 旨:甘美。蓄:聚集。
  28 御:抵挡。
  29 洸(ɡuānɡ光)、溃(kuì愧):水流湍急的样子,此处借喻人动怒。
  30 既:尽。诒:遗。肄(yì义):劳也。
  31 伊:唯。来:语助词。塈(xì系):爱。 
  《谷风》里哀怨弃妇的悲情女子,是个刻画细致传神的悲剧角色。读完《谷风》,为诗里的这个女子,心里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哀怨与激愤。或许在有记载的诗中,《谷风》里,遭无情丈夫遗弃的女子的哀诉,是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形象之一,因为她天性里的软弱,因为她不能自己去质问。用解读式的路子来理解文字里的虚构人物一般来说是一种错误的理解文本的方法,因为让每一个读到这个女子经历的读者,自己的心里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压抑,这正是写作者的一种目的,这也是生活本身就潜藏的一种特质。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更多是在按照非反省的方式,在自己的人生迷雾里穿行着,这既是生活神秘的地方,也是生活无尽的苦涩之处。就如同被遗弃女子所说的,苦菜虽苦,但它的滋味也和荠菜一样的甘甜。这种“含辛茹苦”的话,2500年之后的今天,依然能从中听到某种凄凉惨淡的笑,这种笑也正映照着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属于菊科的苦菜泛指苦苣菜属、莴苣属、苦荬菜属、菊苣属等十多个种属,我熟悉的苦菜是苦苣,不仅熟悉,而且是从小吃到大的。十字花科的荠菜所指是单一的植物,熟悉它和熟悉苦苣是一样的。它们春秋四季共生在黄土地的陡坡畦洼间,都是了无声息的草本。西北特色的面食里有一种浆水面,因为它独有的酸涩和清凉,是只有西北人才吃得惯的一种美食。在酷暑季节吃起来,算得上是最舒坦最酣畅淋漓的一种吃物。做这种面的浆水,最合适的选材,正是春夏时节长在山野上的苦苣,将苦苣过了滚烫的开水,捏成一个一个的菜疙瘩,从中挤出苦汁来。然后再装入瓦缸,倒入熟面汤,发酵之后,苦菜汤就变成了酸涩清凉的浆水,盛夏,到窑洞里尝一瓢乳奶般清凉透心的浆水,是什么冰镇可乐、橙汁都望其项背的事。小时候,发烧感冒,或者咽喉发炎了,只要病痛尚轻,妈妈外婆的常备药剂,就是喝点浆水再说,一般来说,几乎都有些辅助性的良好效果。
  苦苣因其遍布山野,又含辛苦之味,所以从来都不是宫门里的食品。黄河大地上的老百姓,几千年来,遇上吉年,便拿着苦苣做小菜,遇上荒年便吃着苦苣当主食熬日子。从某种意义上,苦菜的韧性,含苦,遍野得生,体现的不仅仅是植物本身的属性,而且也是中华农耕文化衍生背景的一部分基质。
  野地里,苦苣生长的地方,基本都有荠菜混生期间。小朵青嫩的,常被小孩子的我摘来当家里桌上的青菜吃,而长得已经开了碎白小花的,则连根拔进笼子里做猪草。苦菜的嫩茎叶脉折断处,会流出白色的汁水,这汁水牢牢黏附在皮肤上,用清水很难清洗掉。而荠菜是平和的,它既象个受气包,又象个淘气鬼,用太过平常的面目混在野外满地的绿色中间,似乎不希望让人轻易地分辨出它藏在身子里的那种自然生我的独一无二的样子。荠菜可以独立做成一道主菜,清淡寡和,或者可以入汤,也可以做其他菜的伴侣。它的身上有一种谦和的欢喜的融洽气息,吃进人的嘴里是甘甜的。
  从古希腊到黑格尔,一般都认为,必然性是悲剧的要素之一,也就是,一个人物,从一开始,他或她的悲剧特色就已经开始了它的旅程,而不是一直到最终的惨绝人寰的结果,才让我们感觉到。悲剧人物,不管他的最初人生是怎样的辉煌迷人,最终,总是要回到一片荒凉的旷野之上,并且从骨子里渗出必然到来的苦涩汁液来,这正是苦菜的自性。而中国上古时代的悲剧营造,就已经开始了苦菜登场的舞台。它的身上,包含着人的一种对外部侵害的免疫力的同时,有着某种悲剧的必然性。荠菜,则在融合的气氛里,是关于自由、爱、浪漫和一切美好事物的谦和呈现。这是对苦菜和荠菜属于美学上的一点不定性的认识。
  如果没有《诗经·邶风·谷风》里,苦菜和荠菜在同一个悲剧舞台上的共同登场,我可能永远都想不到,这样两个平凡普通的植物身上,还能在“悲苦”和“甘甜”的意象后面,显现出悲剧的身影。想想《红楼梦》和《西厢记》,想想苦荠两菜,既好玩,又有趣,因为说不上来的,两个那么大的舞台可以变成只用简单的两个字来理解,而两棵小小的植物连接了自然,却逐渐流溢出无限的人的滋味出来。人生,不就是一只脚踩着苦涩,一只脚踏着幸福,并且在这样的交替当中走向某个必然的终点么?
25.蒺藜
《墙有茨》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诗经·国风·鄘风·墙有茨》
  【解题】卫国人民对统治者荒淫无耻的揭露。
  【注释】
  1 茨(音词):植物名,蒺藜。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刺。
  2 中冓(音够):内室,宫中龌龊之事。 道:说。
  3 所:若。
  4 襄:除去。
  5 详:借作“扬”,传扬。
  6 束:捆走。
  7 读:诵也。
  “道傍布地而生,或伏墙上,有小黄花,结芒刺”的蒺藜,无艳姿,无柳影,是天地万物中间,属于民众型的植物。但它随天候变换,在物竞天择的淘洗里,渐渐能果生暗刺,随着时间永生长存,这是它能够和人长久相处,并在相互间能够产生若有若无对话的原因。
  春夏时长出不着眼的微草,秋来时,随着吹落枝头枯叶的寒风,一分五裂,随意跌落在风使它走到的地方。在不经意间,刺入那些闲歇的肉股,粘着奔忙疾走的脚底,扎进在草丛和绿叶间探究生活的手掌心。在这种完全没有料想,却突然到来的使人拧眉咬牙却又无法言说清楚的刺痛里,蒺藜便和跳动的经脉、暗流的血液、撕裂的筋肉,有了撕扯不断的联系。
  蒺藜的影子里没有喜悦,它让人更深地看到被认识之幕层层遮蔽在背后的那个脆弱的自己,让人想到不洁之念、隐隐滴血的暗疼、生命里无时无刻不有的小伤口、在光洁如玉的幸福里见到隐忍内心苦心经营的瓷器上的细微裂纹,在这些不着之味里,懂得一点对生命艰辛的怜悯,和天然的反照万物的自省。
  《诗经·鄘风·墙有茨》里的“茨”,是蒺藜在古老先民的文字里出现过的地方。它说明了在皇宫大院里,华美裘服和道貌岸然下不可晾晒在阳光下面的那些丑态。其实,漂浮在欲望之海上的人的空间里,不管宫墙还是百姓泥盆瓦砾的院落,哪里有绝对干净的地方?只不过,百姓之苦,是沧桑变幻中,人类身心所承受的苦中之最苦。记述喑哑的乐人和使人的历史得以传吟不息的游吟诗人的诗篇里,那些的愤懑歌调和指斥为这些天下最苦之人内心的悲苦和愤懑找到得以流淌的出口,这或许是此诗深藏的另一层深意,也是让治世者听到民有怨声的另一种表达。
  坚硬的灰白色蒺藜,一果分成对称的五个分瓣,每个分果瓣上,有长短棘刺各一对,在武林的仿生学里,是武术家暗器榜上“蒺藜子”的源头。一见到武侠小说里有蒺藜子出现,其后,总是一帮陪衬的短命的人就要登场。对这些人,总让人生出不屑的念头,却很少去想,这不屑里是否也有自己的身影。
  古人说:夫树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食焉;树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焉。这样的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但世间事,总是后知后觉者多,关于“遍布桃李,下自成溪”,以恶怨之心向人,暗伏蒺藜铺就的胆战心惊路的道理,谁人不知。说,种蒺藜,得刺焉的,多已是走入局中的人自责的叹息。这样的叹息,生活里的人,谁人又曾少过?
  读到一篇祭母文,看到一个儿子,成年时才懂得早年丧夫独孤一生的母亲,手拉背扛着蒙昧儿女,寒霜风雨里含辛茹苦的心,却不能再去用懂得这份温暖之爱的心,去抚慰那颗爱了他一生的母亲的心时,心上遍布蒺藜尖刺小孔的隐忍之痛。这些母亲生时所受的蒺藜之痛,在儿子念及的那个夜晚,无法舒解的刺痛从心里如电击般穿过。看得我低眉叹息,蒺藜无影的钻心,是生者面对死者无法还馈的永生之痛。挚爱的人,活着时一定要亲之爱之,不要因麻木和疏忽,把蒺藜的倒刺种到回忆时的心里。
  秋实的一粒蒺藜上,在尖刺暗指的气息里,流云萦绕着的,是一幅幅人心博动、生命自有真意的画面。所谓生命因自责产生的幽怨、哀痛的美感,或许该是蒺藜身上藏着的水墨画面里的那点意吧。
  我不喜欢自然里的蒺藜,但它总是在某个让我不经意的痛楚里引导我,让我把这种不喜欢转变成一种默视,并能在浑浊里有点点的清醒。
  后补:蒺藜子微火炒黄至香,可泡茶,谓之蒺藜茶。可明目养肝。深秋走山野时,见到蒺藜干果,可随手摘来自做。
26.菟丝子
菟丝子--解读一点吸附和寄生的艺术(图)
  《桑中》
  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沫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沫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诗经·国风·鄘风·桑中》
  【解题】一首热烈活泼的情歌。一说卫人讽刺贵族男女幽期密约的诗。
  【注释】
  1 爰:于何,在哪里。 
  2 唐:植物名。即菟丝子,寄生蔓草,秋初开小花,子实入药。一说当读为“棠”,梨的一种。 
  3 沫(音妹):卫邑名,即牧野,在今河南淇县北。 
  4 乡:郊外。
  5 谁之思:思念的是谁。 
  6 孟:老大。孟姜:姜家的大姑娘。 姜、弋、庸,皆贵族姓。
  7 桑中:地名,一说桑林中。 
  8 要(音邀):邀约。 
  9 上宫:楼也,指宫室。一说地名。 
  10 淇:淇水。
  11 葑(音封):蔓菁菜。
  “情丝”,在人心里攀附忧伤和喜悦生长,是一幅行云流水风雨雷暴的样子。关于“爱”的诗辞文赋,基本上都生长在缠绵悱恻的雾帐里。
  《鄘风·桑中》的第一句,算得上是菟丝子里生出来的情诗。爱着孟家之女的青年,看着联附在路边豆荚枝上金黄色的菟丝子,心里止不住的想象一些和心中倾慕女子将在一处的情形:在约会的地方,一起在沉默里消融聚在两人心上浓如云蜂之蜜的欢喜;一起说笑,让空气里像溪水一样振动的声音,把曾经因孤独生活黏附在身上的浑浊洗得干净明澈;一起摘花,一起看雨,一起踏碎草,沾霜露,一起品尝水淹波涛一样的伤悲和春草初上花色时萦绕的幸福。然后,一起站在沉静居所的窗口,听南风漫过云天,看淇水流逝天涯。这样的心思所画的正是一幅云烟变换、情丝缠绕的朦胧图画。
  诗中的“唐”,指的是旋花科的菟丝子,它绕枝附生在胡麻、花生和大豆等植物的嫩茎上,来展开自己生命的画卷。一棵菟丝子,金色鳞片枝上,夏秋时开细微乳白的碎花,秋里结出百万的子来。这个看似微小的生命,在对抗自然法则时显示出它的强韧力量来。肆意生长的菟丝子和人想征服自然的姿态很像,具有吞噬自然里与之相关的一切的自杀效果。如果经合适的控制,适宜地在自然里成长,菟丝子就会成为我们玉瓷杯里的清茶,温白酒窖里的浸泡物,家常饭桌上和鸡肝一起熬制的美味汤,中药木匣子里的一味救世草。
  生活中,因爱组合起来的两个人,在寻找一种共有心灵愉悦的同时,也指向一个现实里一起知觉日升日落的塔楼。
  相互吸附和寄生——真心相爱的两个人,无时无刻不思念,坦然开放身心,共同面对纷乱的世界。疲惫时心灵安然的床,创伤了获得安慰的手,创造里对流在双方眼波里智性的喜悦,一起嫩绿一起枯萎时微笑着迈过时间幕帘的脚,这些,该是菟丝子的一点自性里,所谓吸附和寄生的意义!
  让吸附和寄生带上自私化外衣的,是人对自然的陌生感,和伊甸园里,逗引人,并让人在欲望面前模糊不清的蛇女巫。欲望女巫的咒语和人的愚蠢,形成了人的情感世界里经无数历险而形成的悲苍的史诗。那些史诗的吟唱者,是风沙漫漫的时间路上,在爱的河岸边,绝望孤独里行走的人;是在爱的河流里、浪涛间,绝望地漠然穿行的人。
  看到船坞上幸福的身影,那些该都是滋生万物的阳光。见着《鄘风·桑中》里菟丝子的生命,也忍不住地想:在各个生命独立成长的雨露下,吸附和寄生的艺术,该是菟丝子在自然世界里展示给人的关于幸福的一点缠绕的艺术吧!
  注:有时间的人,可用菟丝子和鸡肝做一味菟丝子鸡肝汤,能够止浮肿,也是补肝明目的佳品。
27.麦性
载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而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而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樨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诗经·国风·鄘风·载驰》
  【解题】这首诗是一个有勇有谋的美丽女子,为亡国亲人,孤身求援时的心声。这个女子,是中国有史记载以来留名最早的女诗人,她的名字叫许穆夫人。
  【注释】
  1 载:语助词。驰、驱:孔疏“走马谓之驰,策马谓之驱”。
  2 唁(音厌):向死者家属表示慰问,此处不仅是哀悼卫侯,还有凭吊宗国危亡之意。毛传:“吊失国曰唁。”卫侯:指作者之兄,已死的卫戴公申。悠悠:远貌。
  3 漕:地名,毛传“漕,卫东邑”。
  4 大夫:指许国赶来阻止许穆夫人去卫的许臣。
  5 嘉:认为好,赞许。
  6 视:表示比较。臧:好,善。
  7 思:忧思。远:摆脱。
  8 济:止。
  9 閟(音必):同“闭”,闭塞不通。
  10 言:语助词。阿丘:有一边偏高的山丘。
  11 蝱(音mang2):贝母草。采蝱治病,喻设法救国。
  12 怀:怀恋。
  13 行:指道理、准则,一说道路。
  14 许人:许国的人们。尤:责怪。
  15 众:“众人”或“终”。樨:幼稚。
  16 芃(音彭):草茂盛貌。
  17 控:往告,赴告。
  18 因:亲也,依靠。极:至,指来援者的到达。
  19 之:往,指行动。
    
  电影《角斗士》的开头,在风云飘渺的黄昏,在漫布天地的广阔原野上,金色麦浪象陷入古琴里的水波一样地涌动,一双经了沧桑的有力的手,轻轻拂过金色麦浪,一步步地走向云烟翻滚的天尽头。我被那双拂在金色麦芒上的手吸引,画面上的麦芒触动指尖、手指、掌心的软肉,那种瘙痒的感觉和我行走麦浪里曾有过的相似感觉融合在一起,让我如同走入腐朽的岁月,神秘的命运,流血的疆场——滚滚的麦浪里所潜藏的富足与空无的变换,还有平凡而神秘的手形成的伸展抓握的意象。在意识进入画面的一瞬间,在我的内心打开了一个通向广阔未知的世界通道。
  因为这麦浪,我在想象的世界里回忆起这个暗藏涌动的画面来。
  麦子对人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似乎只有真正经历过饥荒的人,才能够说得出来。饥饿面前没有道德,没有制度,没有人性,只要生死,这是人原本最初的样子。麦子的汁液进入人的肠胃,分解成血脉肌体,这是麦子作为人的主食之一后,所具有的作用。使人得安闲,生思虑的,也是这麦性的热力。整个人类的战争,从某种意义上,也算得上是麦芒上的战争。而一个人的幸福,是不是也可以叫做麦香之福——麦香里,有安然的、温和的使人陶醉的居室厨堂的气息。
  在妇女无名的时代,一个弱女子,能够有“我行其野,芃芃其麦”一样的为家救国的心,在茂盛的麦浪里,孤身一人,扶辕驾车,去救危难中的亡国,许穆夫人决绝果敢的胸襟,才会感动齐人,来帮她驱除外辱,重建遭罹难的家园。许穆夫人的名字,才能够在史册的台阶上,走到今天,让读到这些篇章的我,生出一种我华夏族人里有如此女子的自豪,和为人当如此的敬慕之情来。
  记得姜夔《扬州慢》里“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的诗句。乱国飘零,废池冷月,“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的黍离之悲里,我以为,一切尽去的光阴中,还有一点来声的,正是这“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的荞麦里飘出的一点生意。苍凉景色里的死暗和“荠麦青青”的一种生的气息,才更让人觉得自己身处时间里,不知去向何处的苍凉。
  我是个生在麦垛里的人,小时候,跟着大人,亲手抛洒过麦种到黄沙扑面的土地里,在雨落大地的时候,在一片片葱绿的田间奔跑过,见到过寒风落雪的季节,雪被下青绿色的麦苗下默然浸透一片的大地。春,在日日堆积起来的麦浪的绿色里飞快地飘过,夏日,我跌入了麦芒的神话。
  我用童年稚嫩的手拂过绿色的麦苗时,湿露的冷和柔软的细叶,让我喜欢上了在清晨和夜晚变幻不定的自然。当少年的手掌拂过金色的麦芒时,我的脑海里记住了那点深藏不露的骚动和一点点由大地上升起来的人对未知世界的苍然,也感觉到看不见的生机在哪里涌动。
  好象是《时代周刊》上西方介绍中国的一篇文章,谈及中国的文化和人性时说,中国的味道,就象麦子的味道。这话极深地印入脑海,觉得说的非常到位,却是不能深解。为写这些文字,思前想后的时候,才突然地明白一点所谓“麦性”的自性。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