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喈喈(音jie接):鸟鸣声。
9 莫莫:茂盛貌。
10 刈(yì义):斩,割。
11 濩(huò获):煮。
12 絺(音chi吃):细的葛纤维织的布。
13 綌(xì戏):粗的葛纤维织的布。
14 斁(yì义):厌。
15 言:一说第一人称,一说作语助。
16 师氏:类似管家奴隶。
17 薄:语助词。
18 污:洗去污垢。私:内衣。衣:上曰衣,下曰裳。
19 澣(huǎn缓):浣,洗。
20 害(hé何):通曷,盍,何,疑问词。否:不。
余冠英先生翻译的这首诗,读起来既有童音的纯净,又有新雨的清澈:
葛藤枝叶长又长,漫山遍野都生长,嫩绿叶子水汪汪。小鸟展翅来回飞,纷纷停落灌木上,唧唧啾啾把歌唱。
葛藤枝叶长又长,漫山遍野都生长,嫩绿叶子多又壮。收割水煮活儿忙,细布粗布分两样,做成新衣常年穿。
这个从远古的诗情里取下来的镜头,是人在自然里,象鸟又象风一般的样子。读这样的诗,并能够感觉到一种熟悉的贴近心灵的松弛情绪。这种情绪的影响,就是让阅读者流淌在内心的流水变得清澈了、安然了、平静了。我以为,这是好的诗应该具有的力量当中的一种——生命的松弛感,内在的深入性。
葛藤(又叫苎麻),是一种豆科类的藤本植物,山林的坡地上、城市公园里的无人区、路边的脚底里、草原牧野的落日下、恶风沙石的缝隙间,就是葛藤的生长地。葛藤的性情,既不温柔,也不刚劲,它有着看不见的具爆发性的内在生命力,就象是一个不定性的自然界里的坏孩子。管束好了,用葛藤根煲上靓汤,用葛藤粉拌着炒出清香的鸡蛋,酒桌上饮到能解酒的葛藤酒。在不加管束的时候,20世纪70年代,葛藤在无声无息、没有任何天敌的情况下,占领了美国佐治亚、密西西比、亚拉巴马等州的万顷土地,将当地的植物挤死挤光。野马一样的葛藤,是需要人心理的缰绳约束的。
在青春少年的时候,我也有过葛藤般肆意成长的日子,那样的日子象夏日里穿梭在白天与黑夜的雨幕,不具节奏,不懂爱恨,到处浸入。现在,理性逐渐地降临到内心的世界里,葛藤般的疯长与狂野,不是绽放在自然下,而是交到心灵的原野上。爱的天空,生的世界,象台阶一样地在眼前变化,就象塔形紫色葛藤花上一瓣一瓣的形状。
13.勾连之物--卷耳(又名苍耳)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诗经·国风·周南·卷耳》
【解题】采摘卷耳的女子,怀念离家亲人,设想他途中种种困顿情况,以寄离思。
【注释】
1 卷耳:又名苍耳,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呈枣核形,上有钩刺,名“苍耳子”,可做药用。嫩苗可食。
2 顷筐:浅而易盈的竹筐。一说斜口筐。
3 嗟:叹词。
4 寘(zhì至):搁置。
5 周行(hánɡ 杭):大道。
6 陟:升;登。
7 彼:指示代名词。
8 崔嵬(wéi 违):山高不平。
9 虺隤(huī tuí灰颓):疲极而病。
10 罍(léi 雷):器名,青铜制,用以盛酒和水。
11 永怀:长久思念。
12 玄黄:马过劳而视力模糊。
13 兕觥(sì ɡōnɡ 四公):一说野牛角制的酒杯,一说“觥”是青铜做的牛形酒器。
14 砠(jū 居):有土的石山。
15 瘏(tú 途):因劳致病。
16 痡(pū 扑):因劳致病。
17 吁(xū 虚):忧。
思念是恒久的光,它从心里透出来,落到眼前的苍耳上。就思念的人来说,那一刻她变得酥软了;就苍耳来说,它物化成魂,进入人心思虑的海洋里,不再仅仅是凡俗世界里的苍耳。自然和人,在这个时刻,同时产生了双重的意义,爱恋和寄托,物性和幻念。从诗的美学意义来说,吟读这句诗,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如水的妇人,在爱的光影的诱导之下,如何由生活里一个活泼的样子化做柔情缭绕的一缕轻烟,飘飘渺渺地飘落到平凡自然的一个物件——苍耳身上。而苍耳,则在静默时分,不再是个空间里单纯的自然形象,它借一种神秘之力开启了与时间相连的人心的通道,让一双痴迷的眼睛穿越地域阻隔,看到梦幻般的镜子里,日思夜想的那个人,是如何艰难地行走在征途古道上。
就岁月所形成的席卷,我们现在身处的时代,极少将女子如水的形象看做是生命里可以绽放的艳丽花朵,女人们多是想要重新将水化成坚固的冰,挺着锋芒出现在世界的舞台上。但是读这样的诗,内心里飘然浮现的女子,依然让人觉得比妖媚果敢可爱千倍。这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新时代西方的社会发展特征之间在产生融合性的对抗力量了。苍耳子上的短刺勾镰,体现的不是独立个体的个性特征,而是男女之间和谐关系所体现的一种普遍联系——一种不是在外部利益上,而是在内心里当中相互牵挂思念的柔和共振情形。
这就是真爱的久远形式。在这种如水柔情里,深藏着的,到不是一片弥散世界,而是有更深的力。这种力将在日常生活所要遭受的千转百回中间体现出来。然而,我们的世界里,应着脚下和人心上的快节奏,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再去冒险进入舒缓的付出和角力已经不再是男女寻求爱情的兴趣,不知道这是智慧,还是脆弱?
想着,在青草茫茫的山路边上,看到一个神情忧伤的柔媚女子,正站在一珠苍耳旁,苍耳是弓,思念如箭,它们指向的不是一瞬,而是神秘的永远被时间所钟情的爱的永恒。若有大师能做一幅国画,可取名《苍耳之思》,以寄托中国文化在一个女子,一分爱恋,一株苍耳身上历经千年积聚起来的人与自然之间看似相离,其实紧密相连的神秘关系。我以为这样的苍耳将不弱于牡丹、芍药在名画里的姿容。
15.以乐心,度俗世--芣苡(又名车前子)
以乐心,度俗世--芣苡(又名车前子)
《芣苡》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诗经·国风·周南·芣苡》
【解题】“芣苡”(否以,或芣苢)即车前草,这是当时人们采车前时所唱的歌谣。表达了“生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
【注释】
1 采采:采而又采。
2 芣苡(fou yi 否以):植物名,即车前子,种子和全草入药。
3 薄言:发语词,无义。
4 有:取也。
5 掇(duō 多):拾取。
6 捋(luó 罗):以手掌握物而脱取。
7 袺(jié 洁):用衣襟兜东西。
8 襭(xié 协):翻转衣襟插于腰带以兜东西。
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一云:“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这该是读此诗的一种境界了,这简短的诗里,不仅有音韵、节奏的自然转合,更有用几个动词白描出的田园女子细致勤朴欢快的动感画面。
山野里、沟埂渠洼上遍地生长的车前子,在上古农耕时代传给我们的画面里,是欢快舒畅的歌韵在它小小的淡绿叶面上跳动的音符。不管《周南·芣苡》是农女劳作时自做的农事歌,还是婚嫁女在田间唱的祈子曲,其中,都有一种人和自然的对唱,有一种轻灵粗旷的人和自然紧密相和的音韵,和将自己从生的杂乱中淘洗出来的清新感觉,在这样素净的诗里流淌。
走在静幽葱绿的自然里,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到清新和舒畅,这不是属于哪个时代人们的专利,而应该是人的基因里,藏着在自身演进过程中得之自然的、与天地共鸣的天性。和自然亲近,受自然养育,这应该是农耕时代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今天,现代化所表现出来的生机勃发却将人与自然共生的面目涂抹得模糊难辨。这中间既没有人自以为主宰了多少的欢畅在,也没有人让清澈的自然变得狰狞的冷酷气息在,而仅仅是人这样一种动物,在展示自己欲望的过程中抑制不住内心欲望的结果。生命演进中,动荡的节奏里,总有一种平衡的因子,其中孕育着要么和谐要么纷乱的历史场景。这种场景,在上溯历史的时候,总能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如何平衡,古人,在田间采车前子时唱着欢歌,今人呢?在丢失了那种轻盈的传承后,对我们所认为的绚烂和摆脱万物的那种自由,我们是得到了还是失去了?
自然里的车前子,在乡下也叫猪耳朵草,是小时候,下午放学回家后,去打猪草时,最常掇到竹靡篮子里的一类植物,它塌塌实实地长在田间地头的样子,是一副和善得让人漠视的情形。不规则的粗厚的小圆叶,竹签棒棒般地摇在风里的小碎花,暗红的硬邦邦的碎种子,全都是经历千年万年面不改色的深沉模样。现在,到野外去,在沙土地里见到些疯长的杂草,从中轻易叫出名的,就有这车前子。不仅知道它的名——因这名,回忆起童年里一个无知无畏的小人手里挎着个小篮子在田野里蹦蹦跳动的画面,还知道些它在药理上的用处和因这药用而得来“车前子”名字的山野传说,一路上对这样熟悉的植物古今旧事的乱弹一番,不知不觉间,对山鸣水叫的自然会倍感亲切起来。
16.包裹伤痛、苦难的铁沙--荆棘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解题】这是一首恋情诗。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帐的愁绪。
【注释】
1 乔木:高大的树木。
2 休:息也。指高木无荫,不能休息。思:语助。
3 汉:汉水,长江支流之一。
4 游女:汉水之神,或谓游玩的女子。
5 江:江水,即长江。
6 永:水流长也。
7 方:桴,筏。此处用作动词,意谓坐木筏渡江。
8 翘翘(qiáo桥):本指鸟尾上的长羽,比喻杂草丛生;或以为指高出貌。
9 错薪:丛杂的柴草。古代嫁娶必以燎炬为烛,故《诗经》嫁娶多以折薪、刈楚为兴。
10 刈(yì义):割。楚:灌木名,即牡荆。
11 归:嫁也。
12 秣(mò莫):喂马。
13 蒌(lóu楼):蒌蒿,也叫白蒿,嫩时可食,老则为薪。
14 驹:小马。
和所爱怜倾慕的人之间,阻隔着千山万水,去寻找的路上,又铺着荆棘,该怎么办呢?踏过这片荆棘林,游过眼前滔滔的江面,到游弋着她的影子、飘荡着她的声音的对岸去。这种真爱相遇的样子,上古的爱情故事和今朝的爱情故事里,拉开序幕的前奏,都是如此的雷同。可见,爱一字,其中琴瑟,动人处不在结果,而在爱时的恍惚、徘徊、思念、痛苦、幸福、欢畅 ,和相视时那一束不顾一切的激情荡漾的光。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其中的“楚”,就是我们时常在山间荒地里见到的纠缠成一丛的满身尖刺的荆棘。荆棘在爱里,象个鉴证师,它在我们想要相互完全拥有的路途上,形成一些看起来难以逾越,实际上需要尽了智慧和心力才能冲破的屏障,以便让爱的深度和留在内心里的那份相互的珍惜持续得更为久长。这荆棘不仅会出现在我们的手边脚下,也会时常显现在我们时常被世俗道德和个人心性所纠缠的心上。
如果说这世界永远都是一片广阔无际的平原,那么人心上的情感也就不会有什么纠葛和变化,或许一切社会关系中:血弩、死灵、权谋、欲望,也就不会再刺激人对自己存在的使命做无尽的解剖了。“小桥流水人家,山高水远情长”,有时候,想着这样的话,就会忍不住地在心里升起一种凄凉和珍惜来。凄凉,是因为我们在荆棘雨露里必然将化成灰去;怜悯并珍惜,是由于那些曾经使我们心里五味杂然的情感有过着落的令人难忘的地方。从一面镜子里,看着尖利的荆棘,倒并不觉得它有什么令人生厌的样子,反而会用一种慎视的心情问自己,你能不能走过它?因为与荆棘的冷漠、狰狞相对,一定会有一束正微笑着揉和了爱意的花。生活里,许多软弱退却的时候,我们许是忘记了这样的话。
荆棘,长在自然里,指的是两种不同的植物。荆指牡荆,是古时刑杖犯人的工具。犯了戒律,受楚之刑,就是让癫狂放纵一瞬的人,知道还有肉体痛楚的约束。古代已婚妇女的头上,常有金玉荆叉的头饰。在夫妻间“拙荆”这样雅致的称谓当中,渗透着儒家对女性社会生活的种种约束。棘是古代庭院里常做院围的植物,斜刺暗生,隐含着需要建立起来的一种共同遵守的规矩。实际上,荆和棘在自然里常常纠合在一起生长,常让我们在“披荆斩棘”中去感知它们对我们期望的阻隔,并证明着它们在自然里冷硬旺盛的存在。
苦难、伤痛,这些任何生命在一生里必然遭逢的如荆棘般的事物,何尝不是包裹着一颗颗浓香栗子的滚烫的铁沙,让我们经受其间,并知晓自己的生命并不只是浮在飘渺的云上。
17.蕨菜
《草虫》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诗经·国风·召南·草虫》
【解题】女子怀念所爱男子时的忧伤。
【注释】
1 喓喓(yāo腰):虫鸣声。
2 草虫:一种能叫的蝗虫,蝈蝈儿。
3 趯趯(tì替):昆虫跳跃之状;阜螽:即蚱蜢,一种蝗虫。
4 忡忡(chōnɡ冲):心跳。
5 止:之、他,一说语助。
6 觏(ɡòu够):遇见。
7 陟:升;登。
8 蕨:植物名,初生无叶,可食。
9 惙惙(chuò绰):忧,愁苦的样子。
10 说(yuè月):通悦。
11 薇:草本植物,又名巢菜,或野豌豆。
12 夷:平。心平则喜。
随着季节的流转,寒雪的气息渐渐消尽,春天的温暖钻入山野林地里黑油油的泥土中的时候,正是蕨菜油汪汪的生发时节。春意可以催人心里情事的生发,上古的先民和今天的男女总是一样。在乔木成荫,蕨菜铺地的寂静地方,忧心、思念的人,相见了,相拥甚欢时,去做天底下最快意的事。古人在爱恋里情趣上的欢畅,和今人猥琐的性的众像相比,要清澈明晰欢快得多。因为,在浓情密意之后,我们的先人说:“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男女间在感情、性上相互平等地给予是一件令人喜悦的事。
蕨,在这句诗里,代表着一个永恒美妙的季节,代表着一片生命繁衍的旺盛的土地,代表着为自然里最美不过的一个演绎情感的凉台,代表着两情相悦、自始至终浸入沉默欢喜的见证。从这种意义上,自然和人之间,在庇护和相互的认同里达成的是一种不需言说的和谐。
蕨在植物世界的演化史当中,处在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的边界上,在开遍四野的烂漫山花和果实飘香的树木基因里,都有这种无主根、大多攀爬在灌木中的旺盛植物的身影。它和我们日常生活的亲密关系由来已久,是我们日常生活里餐桌上的大众菜。吃起来清脆细嫩、滑润无筋、味道馨香的野蕨菜,是我常到深圳东北人餐馆吃饭时,常点的凉拌下酒菜。几筷子山野蕨菜下肚,推杯换盏之间,满桌子的嬉闹里,总会滋生一种油脂商业味之外粗糙山野的古朴气息来。
明人罗永恭写的关于蕨菜的诗:“堆盘炊熟紫玛瑙,入口嚼碎明琉璃。溶溶漾漾甘如饴,但觉馁腹回春熙。”是赞颂这种普通植物的为数不多的好诗篇,从色泽精粹的文字里猜测,此公应该是个吃的好手。食色,性也,在人来说,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但是,色之为何,食之怎样,偶尔读读《诗经》,在这样包含了自然音乐声的句子里,自会有不一样的感觉被品到诗味的人想到。
18.梨的琐忆
《甘棠》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诗经·国风·召南·甘棠》
【解题】怀念周宣王的贤臣召伯。
【注释】
1 蔽芾(fèi费):小貌。一说树木高大茂密的样子。
2 甘棠:棠梨,杜梨,落叶乔木,果实圆而小,味涩可食。
3 召(shào邵)伯:即召公,名奭(shì事),姬姓,封于燕。
4 茇(bá拔):草舍,此处用为动词,居住。
5 败:伐也。
6 憩:休息。
7 拜:拔也,一说屈、折。
8 说(shuì税):通“税”,休憩,止息。
《诗经》里的甘棠,指的是山野梨,又叫棠梨,大概拇指和食指圈在一起,就是一个棠梨的大小。长在山坡土凹里的棠梨,春天开出雪白的花,夏末,果子刚刚成熟时,挂在枝头一簇簇的,黄褐色,是一种成熟了诱人的样子。摘下来,放嘴里,滋味酸甜,核大肉少,吃起来有沙的感觉。小时候,把山间的棠梨摘回来,和刚刚成熟、皮还青青的黄元帅苹果一起,煮一小锅。煮熟的时候,满屋子酸甜游荡的馋人气息。苹果的汁水是我的最爱,小棠梨变得酥软,吃起来蜜一样甜。“甘棠”的甘,应该是指熟透之后,果肉松脆的味道了。
在寂静海边工作的时候,租了渔民的小房子住,长久的海涛和一个人生活的苦味极容易让人上火。曾经做过厨师的朋友教我怎样做冰糖雪梨莲子羹。在小镇的百货商店里,买齐了作料,晚上下班后,把一大个皮厚肉嫩的雪梨去皮,削成一片一片的,将福建山里出产的无子小蜜枣,一大把莲子,泡水里洗干净,然后把雪梨、蜜枣、莲子、冰糖一起放到搪瓷的缸子里,放到电饭锅里,给电饭锅中加八分水,然后,慢慢煲到枣和梨的清香混着一点点莲子的淡淡苦味飘得满屋子为止。当时,正在看着大江健三郎的小说和美学上的一点粗浅读物,在《个人的体验》和《万延元年的足球》的怪诞情节里,对生命恍恍惚惚地既感到涩苦又觉得迷茫,转个身,看到自己调弄出来的夜晚美味,吃着这润和、甘甜、清凉的夜点,觉得无奈和安然在这样的夜晚一起混同起来。梨的谐音“离”,这里是一点清脆的伤悲滋味了。
家乡的香蕉梨是我最喜欢吃的一种梨。九十月间,手掌般大小,葫芦形状的香蕉梨正好长到皮青肉硬时。记得外婆将邻居家送来的一小筐香蕉梨放到铺了棉花的木柜里,一层梨子一层棉花地放半柜子,上面用厚棉絮盖实了,然后用青铜锁锁上。到春节时,满屋子香蕉梨的清香,馋得我们天天围着外婆:“婆,开了柜子看看吧,开了柜子看看吧!”都是馋虫做怪的原故。取出柜子里的香蕉梨,皮质金黄,手指头肚轻轻按上去,就会将果肉按出汁水来。井水洗得干干净净的香蕉梨,要先放到上房的桌上供奉先人,先人闻了果香,算是领了后人的情,接下来才轮到馋虫害了三四个月的我们。慢慢酥软了几个月的果子,果肉完全的糖化了,白皙如凝脂,入口即化,满嘴含香。现在,到商场,看到那些摆到果品架上,包了金纸的香蕉梨,用手碰一碰木木的果面,总会鄙夷地哼上一声,所谓仙果,怎么可能是这个样子。
随着《诗经》里的唐梨,不经意间翻出自己记忆里和梨有关的琐琐碎碎。梨里的悲声和美色,虽经几千年而不绝,但,总还是觉得,自己看过、等过、吃过、想过的这些梨,才是自然里最入心的梨。这个念头以前有,现在却慢慢地淡去了,觉得生命的真正滋味,还是现在手里的滋味,虽然这滋味独自一个人尝的时候,有时是喜,有时是悲。
19.梅之女
《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诗经·国风·召南·摽有梅》
【解题】待嫁女子渴望男方及时前来求婚。
【注释】
1 摽(biào鳔):一说坠落,一说掷、抛。有:语助词。
2 七:一说非实数,古人以七到十表示多,三以下表示少。
3 庶:众多。士:未婚男子。
4 迨(dài代):及,趁。吉:好日子。
5 今:现在。
6 倾筐:斜口浅筐,犹今之簸箕。
7 塈(jì既):一说取,一说给。
8 谓:一说聚会;一说开口说话;一说归,嫁。
《诗经》里的梅,从收获的情形看,指的该是可以入药的梅果。梅在汉语里的发音为去声,轻声吟读,有温软含骨、刚柔相济的意味。自然里属于蔷薇科的梅,喜沿长江而居,早寒春上,雪影茫茫中,星花初现,粉白嫣红,是长冬渐暖时,四季最先露出的迷人风韵。
在自然里的梅之外,我却忍不住地想到傲雪纷飞的人心里的那点梅花,这篇文字就算是吟给心梅的歌。
“六瓣梅影染霜色,引得新雪斗芳菲。”这是以前某一个冷雨夜里,读《召南·摽有梅》时,突然从心里飘出来的诗。《召南·摽有梅》里浸透着寂寞女子岁月韶光里的深情期盼,让我想到《诗经》另一首《周南·汉广》篇里,痴情汉子想要踏开荆棘,跃过江河,去看望对岸思慕女子的情形。寂寞,深深的寂寞,更多的不是地域阻隔而成,而是由于人心上的樊篱、道德架构当中某种顺应世态的失落、某种必然刺入每个人心房的深藏不露的机缘。寂寞似乎是人心在看不见的时间里必然要承受的一种命运,于是,在人所经过的时间河流里,便有了无数吟咏爱、寂寞与期盼的歌辞文粹,以表现生命个体在一个个独立空间里悄然伸出渴望拥抱的双臂。不是没有人爱,而是你快快来吧,你在何方?在这样真切告白的期盼声音里,等着那个真正值得去爱的人到来。2500多年前爱的寂寞,和今天城市、乡村里孤落空房中的身影,那份爱怜里的责怪、期盼里的怅然,是同一首属于永恒的伤悲的歌。
然而,对于梅呢?红梅染雪,是一种纯洁、冷艳、孤傲、其实内心晶莹,懂得心性里的深意。“梅女长伴是知音”指的是理想中红颜知己的样子。梅生于寒时,冷峭时节弄冬色,满身飘逸出的其实是一种温暖的气息,一种静寂中含藏的活力,一种抖得翘枝细雪纷纷落的脆生生的笑。梅盛开而不闹,艳丽而不媚,冰雪连天里不做羞涩,予人以从容、刚直、端庄的美态。国画里的梅,是岁寒三友——松、竹、梅中,我最喜欢的一种柔中含刚的风骨形象。它缭绕在苍朴虬枝的气息中间,象苦难里重生的笑、灰烬里凝成的露,总会让我看得哑然,看得静默。
在梅花枝间徘徊过的路,该是应当称做望梅路,因为路上渗透了深藏内心,却又要交于时间去承载的恋思情深。今夜,写点关于梅花的琐事,不知为何,却想起一个年轻梅女的故事:高君宇和石评梅。止不住一笑,泪却流了下来,这是在这一刻我的脑海里关于梅的资料中,最浸着梅的惊魂的事了。
20.柏树
《柏舟》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看
---《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解题】妇人遭受遗弃,又为群小所欺,坚持真理,不甘屈服的抒愤诗。
【注释】
1 泛:浮行,漂流,随水冲走。
2 流:中流,水中间。
3 耿耿:鲁诗作“炯炯”,指眼睛明亮;一说形容心中不安。
4 隐忧:深忧。隐:痛
5 微:非,不是。
6 鉴:铜镜。
7 茹(rú如):度,或容纳。
8 据:依靠。
9 薄言:语助词。
10 愬(sù诉):同“诉”,告诉。
11 棣棣:雍容娴雅貌;一说丰富盛多的样子。
12 选:同"巽",屈挠退让貌。
13 悄悄:忧貌。
14 愠(yùn运):恼怒,怨恨。
15 觏(ɡòu够):同“遘”,遭逢。
16 闵(min敏):痛,指患难。
17 寤:交互。
18 辟(pì屁):通“擗”,捶胸。
19 摽(biào鳔):捶,打。
20 居、诸:语助词。
21 迭:更动。
22 微:指隐微无光
23 澣(huàn浣):洗涤。
生活里琐事繁多,却又无处倾诉,愁绪纷杂,心里不畅快,收拾好家事,老人安睡了,小孩到邻居家去玩了,掩上门扉,沿着青石小路,到村口河边上,解了揽绳,划着自家的柏木小舟,静静泊到一个水声之外无人声的所在,黑瓷碗里倒上浅浅一杯家酿米酒,搁到船舷边上,空对清风,把多少个不寐夜晚里深藏的心事,融到纷纷杂杂的江流的乱影里。这是我读完《柏舟》后,心里素描出的一小幅山水画面,也算是对这首诗的一种绘画式的解读。一个用如此方式舒解自己内心的女子,是个哀而不怨的人。《柏舟》的诗情,在家常女子吐露细微的心事,用小舟、静水、女子的不寐之眼勾画出一个精致的空幽画面,而其中装的酒色却是俗常生活的波纹。这样画面式的创作,算是诗情影响后人,源流深远的图谱方式。和这些四言诗里衍生出来的后世诗海里富饶多姿的五言诗和七言绝句不同,先秦的四字诗谱更加朴实率真,有着安然面对时间的原始意象。
先秦古人的诗句,是和着当时的丝竹喑哑古钟击鸣一起吟唱的,来让白日里奔波山野林莽的农耕牧民感受到劳顿之后的身心舒畅。四言歌里,韵律齐整,叙事家常,在落日草坪或宗庙祠堂里,粗布衣衫的众人静静听这些乐声,除了祈福之外,还能获得一点内在的共鸣和心灵的愉悦。可惜的是,吟唱的古乐到今天已经基本失传,我们只能在文字的意境里勾画古老先民留在时间里的斑斑痕迹,在古今流传的欢情伤歌里,揣摩些神奇与古妙的中华语言深藏在时间里的一些幽暗通道。
我是被《诗经》简约、朴拙、传神、严整、自然、深意潜藏的古风流韵摄住心魂,并由此在这样一片神奇土地上,去窥探天地万物怎样托了人的情致翅膀——这翅膀翩然纷飞在植物世界的落叶和根茎上,生发出自然和人的无尽故事。
回到造了小舟的那种树木上来吧。柏树,其实它和《诗经》一样,甚至比《诗经》更有久远的生命力。《诗经》里的那个游吟诗人拿它来做文字里的一个小装饰的时候,它就从自然的精灵河上顺着岁月的浅滩沟涧一直流淌到我能发现它的这一片水域里来。
属于柏科的柏树,当人面对藏了无数机谋的自然灾变和人心的幽暗战争时,总是把它作为一种卫士的象征。在沙漠肆意的边界上,人们让柏树和其他可能牢抓浮沙的杂草灌木一起,一排排地来卫护我们的家园。在墓园——安放我们的英雄、我们至亲的家人、朋友尸骨的地方,让参天的古柏,代替我们内心的敬意和永怀心底的思念,来荫闭卫护雨雾风霜之下的亡灵。荀子说:“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也是柏的细碎叶面和坚韧木质里透露出来的知人智慧。
生长在陕西省黄陵县轩辕皇帝陵的庙院内的黄陵古柏,高达20米,胸围10米,传说为轩辕帝手植,已有四五千年历史,差不多是文字记载中活跃的中华文化史的“同龄人”。我曾在此树下抬头望向树顶,古柏的树顶上一片蓝天。蓝天在静默中,象一个神秘世界无限敞开的洞口。我绕着古柏,抬头看它繁密的枝叶里透过来的细微阳光,走到它的阴影里,感觉日影和岁月沧桑共同组成的画面如何形成这片今日的清凉,想得越多心里就越是迷糊,越是迷糊,心里反而越是高兴。因为,好象有些无知的欣喜从心里飘出来,觉得自己站立的地方,树好大,风有时,而人无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