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实用口才全书

_9 李屹之(当代)
“这使我们回忆起过去。当哥伦布首次发现这个大陆,当基督在十字架上受苦,当摩西领导以色列人通过红海,甚至当亚当首次自其造物者手中诞生时,那时候和现在一样,尼亚加拉瀑布早已在此地怒吼。已经绝种但其骨头塞满印第安土墩的巨人族,当年也曾以他们的眼睛凝视着尼亚加拉瀑布,正如我们今天一般。尼亚加拉瀑布与人类的远祖同期,但比第一位人类更久远。今天,它仍和一万年以前一样声势浩大。早已死亡,而只有从骨头碎片才能证明它们曾经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史无前例的巨象,也曾经看过尼亚加拉瀑布。在这段漫长无比的时间里,这个瀑布从未静止过一分钟,从未干枯,从未冻上过,从未合眼,从未休息。”
他的每一个比喻都比前一个更为强烈,他把他那个时代拿来分别和哥伦布、基督、摩西、亚当等时代相比较,因而累积了效果,达到了高潮。
所以,精妙的结尾既是收束,又是高峰;既水到渠成,又戛然而止;既铿锵有力,又余音袅袅;既别开生面,又来得自然。
第239节:用声音买味道—让对方自相矛盾(1)
辩论时的口才艺术
辩论,是参与谈话的双方,就同一问题,站在对方的立场上,针锋相对地论争。在论争中通过质疑、诘难和驳斥等手段揭露对方的矛盾,从而占据优势,确立自己的论断,最后,取得正确认识,肯定共同的见解。辩论的作用在于探求真理,明辨是非,正如马克思所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
要想在论辩中取得成功,必须做到情与理的密切结合,综合运用、交替转化。没有情感的配合,只是说些抽象的道理,缺少震撼人心的力量及共鸣,难以使人折服。
在情理结合的基础上,辩论中还有很多可以随机发挥的口才技巧,只要能够灵活地将这些技巧运用到辩论的过程中,就一定能够成为辩论中的赢家。不过,辩论与谈判一样,决不能把现实的功利当作胜负的唯一标准,那样的评判未免有失偏颇。
辩论的最高境界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让对方心服口服,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有针对性地掌握在辩论这个特殊的场合中需要掌握的一些技巧。
用声音买味道——让对方自相矛盾
一个商人自夸自己的矛无坚不摧,又吹嘘自己的盾坚不可摧。有人问他: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样呢?那人哑然。
对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对方在概念、判断、推理中的某些悖论,借用原话,指出其不能自圆其说的逻辑矛盾,对方的论点就不攻自破了。这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之术。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能像上逻辑课那样,指出对方的逻辑错误,也没有必要那样做,因为如果都这样就会影响人际关系。但是如果遇到诡辩的时候,反驳对方时,能够将逻辑与机智融为一体,便会使反驳更加有力、更加有趣。
第240节:用声音买味道—让对方自相矛盾(2)
有一天,古希腊的文学家欧伦斯庇格去饭店用餐,店主的牛肉没烤好,可是他很饿了,店主这时建议说:“谁要是等不及正餐,就可以随便先吃点现成的东西。”于是,他就吃了不少干面包。
吃饱之后,他坐到烤肉炉边,等到肉烤熟后,店主请他上桌就餐,他随意回答说:“烤肉的时候,我闻味儿都闻饱了。”说完之后就躺在炉边打起盹来。最后,当店主来收烤肉钱时,欧伦斯庇格因没吃烤肉,而拒绝付钱。店主则说:“掏钱吧!你不是说你闻肉味儿都闻饱了吗?所以你应与吃肉的人付一样多的钱。”
于是,他掏出一枚银币扔到长凳上,对店主说:“你听到钱的声音了吗?”
店主说:“听到了。”
欧伦斯庇格马上拾起银币,重又放回了钱袋:“我的银币的声音正好够付我闻了你的烤肉味儿的钱了。”
店主无可奈何。
在此例中,店主将“吃肉”的概念偷换成“闻肉”,这种混淆是非的诡计被聪明的文学家看穿了,他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钱声”付“肉味”的钱,自然顺理成章。
美国总统罗斯福也是一位擅长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高手。据说有一天,一位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
罗斯福不便直接回绝,于是,煞有介事地向四周环视一圈,然后,神秘而小声地问:“你能保密吗?”
朋友回答:“当然能。”
这时,罗斯福微笑着说:“那么,我也能。”那位朋友先是一愣,接着很快领悟了罗斯福的言外之意,尴尬地一笑,不再追问了。
用无理对无理——以谬制谬
从前有个吝啬的地主,雇了三个小孩当长工。一年冬天,大雪纷飞,滴水成冰,孩子们要求地主给点柴火,好能生火烧炕来取暖。
但是,狠心的地主却说:“怕什么冷?俗话说,小孩屁股三把火,要烧什么炕?”硬是让孩子们睡凉炕。
有一天,地主家来了客人,地主便吩咐小长工去烧开水,可是等了老半天,还不见开水烧出来。地主急忙到厨房一看,只见地上放着一壶凉水,三个小长工屁股对着水壶,正坐着聊天!地主看了勃然大怒,大声喝道:“你们在搞什么名堂?”
第241节:用声音买味道—让对方自相矛盾(3)
“烧开水呢!”
地主听完,更是火冒三丈:“你们连火都不点,这样怎么烧开水?”
其中一个小长工不慌不忙地答道:“老爷,您不是说过吗?小孩屁股三把火,我们三人共有九把火,怎么会烧不开呢?”地主又气又恼,要发作又说不出话来。
长工在这里巧妙地引用了地主曾说过的话,并机智地把地主驳得又气又恼,但又无可奈何。
甘罗的爷爷是秦朝的宰相。有一天,甘罗看见爷爷在后花园走来走去,不停地唉声叹气。
“爷爷,您碰到什么难事了?”甘罗问。
“唉,孩子呀,大王不知听了谁的挑唆,硬要吃公鸡下的蛋,命令满朝文武想法去找,要是三天内找不到,都得受罚。”
“秦王太不讲理了。”甘罗气呼呼地说。他眼睛一眨,想了个主意,说:“不过,爷爷您别急,我有办法,明天我替您上朝好了。”
第二天早上,甘罗真的替爷爷上朝了。他不慌不忙地走进宫殿,向秦王施礼。
秦王很不高兴,说:“小娃娃到这里捣什么乱!你爷爷呢?”
甘罗说:“大王,我爷爷今天来不了啦。他正在家生孩子呢,托我替他上朝来了。”
秦王听了哈哈大笑:“你这孩子,怎么胡言乱语!男人家哪能生孩子?”
甘罗说:“既然大王知道男人不能生孩子,那公鸡怎么能下蛋呢?”
“以谬制谬、以毒攻毒”,是在言语论辩中用对方的荒谬逻辑推出更为荒谬的事物来反驳对方,可令对方哑口无言。对方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观点不攻而破。
洞察对方的荒谬论点,看其论点是否真实,其论据是否能支持论点,推理过程是否符合逻辑;如果结论是否定的,就可以把对方的荒谬论点夸大,使其暴露得更为明显,以达到反驳的目的。
第242节:妙用两难推理—左右夹击
妙用两难推理——左右夹击
传说,古代有一位国王,制定了两种处决犯人的方法——绞刑和杀头。
行刑前,国王允许犯人说一句话,并根据这句话的真伪选择施刑的方式;如果犯人说的话是正确的,他将被送上断头台,如果他的话是错误的,他将被送上绞刑台。
这个国王颇为自己的发明感到得意,可是有一天,他的得意被一名囚犯的回答给打碎了。
那位死囚在行刑前对刽子手叹道:“看来我一定会被绞死。”这一句话倒使国王左右为难,如果把囚犯送上绞刑架,那囚犯的话就是正确的,按国王的原则就应该送他上断头台,但如果把他送上断头台,囚犯的话又成了错误的,所以依国王的原则又该送他上绞刑架。聪明的囚犯抓住了国王行刑办法中的言辞漏洞,把一个两难推理送给了国王,最后,国王无可奈何地下令该囚犯免死。
还有,在战国时期,荆国有一位弓箭手,见传递官正准备送长生不死药给荆王,便问:“这药人可以吃吗?”
传递官答说:“可以。”
他听后,便一把夺过长生不老药,并且吃了下去。
荆王知道后大怒,下令杀掉弓箭手。
弓箭手说:“是传递官说可以吃的!”
传递官说:“我是说这药人可以吃。”
“我也是人,当然我可以吃。”弓箭手的这句话更激怒了荆王,他呵斥说:“吃了我的不死药还要狡辩,快把他杀掉。”
弓箭手又说话了:“大王,这药是假的,您吃了也没用。”
荆王说:“你怎么知道是假的?”
弓箭手回答道:“如果这药是真的,我吃了就杀不死,如果我死在大王的刀下,那这不死药就是假的,可见有人在欺骗大王!”
荆王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放了他。
在这里,弓箭手用了两难推理,即,如果我吃的确实是长生不死药,那么你绝对杀我不死;如果我吃的不是长生不死药,那么即使我吃了也不该杀死我;这药或者是长生不死药,或者不是,所以我要嘛是杀不死,要嘛就不该杀。在这个两难推理面前,荆王进退两难,因为他既无法杀一个长生不死之人,也不愿当众杀一个不该杀的人,所以就放了他。
论辩中的两难推理法,又称腹背夹击法或左右夹击法。这种技巧应用于言语争论时,可以使对方陷入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境地。
第243节:把皮球反着踢—让对方自食其果
把皮球反着踢——让对方自食其果
美国一家电视台派人采访中国知青出身的著名作家梁晓声,待采访进行到最后收尾时,记者让摄影机停止拍摄,并对梁晓声说:“下一个问题,希望您做到毫不迟疑地用最简短的字,例如‘是’或‘否’来回答。”梁晓声点头认可。
当摄影机再度开拍时,记者立刻将麦克风拿到梁晓声的嘴边,问:“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的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你看来,究竟是好还是坏?”
梁晓声略为一怔,没有料到对方竟会问这样的问题,但他立即镇静下来,随即反问道:“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你们就没有以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还是坏呢?”美国记者当下不由得一怔,摄影机也立即停止拍摄。
1982年秋天,在美国洛杉矶召开的中美作家会议上,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请中国作家蒋子龙解个“怪”谜:“把一只5斤重的鸡放进一个只能装1斤水的瓶子里,您用什么办法把它拿出来?”“您怎么放进去,我就怎么拿出来。”蒋子龙微笑道。
再如:1972年5月,美苏举行高峰会谈。27日凌晨一时,美国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季辛吉在莫斯科的一家旅馆里,向随行的美国记者团介绍美苏关于签署限制战略武器的四个协定会谈情况。季辛吉微笑着透露说:“苏联生产导弹的速度,大约是每年250枚。各位先生,如果在这里我被当成间谍抓起来,我们知道都得怪谁。”这时,无孔不入的美国记者马上敏捷地接过话头,想探问美国的军事秘密:“我们的情况呢?我们美国有多少潜艇导弹正在配置的分导式多弹头?”
季辛吉耸耸肩膀说:“我不确切知道正在配置的分导式多弹头有多少。至于潜艇,我的苦处是,数目我是知道的,但我不知道它们是否是保密的。”
记者说:“不是保密的。”
于是季辛吉反问道:“不是保密的吗?那么请你告诉我是多少呢?”
第244节:转个弯再奔主题—出其不意(1)
这位记者顿时傻了,只得“嘿嘿”一笑了之。
在这里,季辛吉想避开记者的追问,佯装不知道潜艇数字是否保密,他似乎是在迎上前去暗示记者:如果不属于保密之列,将公诸新闻界。急于抢新闻、争时效的记者不知是计,连忙告知:“不是保密的。”他们以为这样一来,季辛吉便会和盘托出。岂料季辛吉放的是“烟幕弹”,烟幕一过,他便留给记者一个难题:既然你们说是不保密的,那就是公开的了,既然人所共知,那么就让消息灵通的记者自己来回答这个众所周知的数字吧!当记者为这个突然来临的“难题”傻笑时,季辛吉轻而易举地脱身了。
有些人专门把掌握所谓的“秘密”作为自己的乐趣。特别是一些记者,常常在记者招待会上,通过向官方人员提出问题,来证实自己的猜测和社会上的流言蜚语,有时甚至提出一些众所周知的问题,通过你的口来证明一点什么,这时你可采用皮球反踢、回锋逆转的方法,将踢来的球无须费劲地顺势踢回,不过回答时要准确无误,无懈可击。当球回转到对方脚前,对方已很难再发起攻势了。
转个弯再奔主题——出其不意
一次,有两个人上法庭打官司。其中一人说另一人欠他许多黄金,另一人硬是不承认,坚持说:“我是第一次见到他,从来没有向他借过金子。”
“你要他还的黄金,当时是在什么地方给他的?”法官问原告。
“在离城不远的一棵树下。”原告说。
“你再去一趟,把那棵树上的叶子带两片回来,我要把它们当见证人来审问,树叶将会告诉我实情。”法官提出这样一个奇怪的建议。
原告便动身去摘树叶,至于那个大喊冤枉的被告则留在法庭上。法官没有和他谈话而转过头审理别的案子,这位被告在一旁无所事事,于是津津有味地看起法官审案。正当一个案子审到高潮时,法官突然回过头来轻声问他:“依你看,他现在走到那棵树了没有?”
“依我看,还有一段路呢。”
第245节:转个弯再奔主题—出其不意(2)
“既然你没跟他去过那儿,你怎么会知道还有一段路呢?”法官立刻抓住他的语病质问起来。
被告这才知道自己露了馅,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确诈骗对方。
在这里,法官用的是由远至近之术,他不问被告是否知道那棵大树,而是故意让原告去找树叶,接着又去审理别的案子,并把被告放在一边,待他松懈之后,再用看似轻描淡写的一问,使对方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说出了实情,法官再抓住其回答与原先供词相矛盾的漏洞,乘胜追问,使得其不得不承认罪行。
由远至近、由此及彼,是论辩术中常用的技巧,就有如剥洋葱一样,层层剥开后攻其核心,对方就不会再有反驳的余地。
由远至近的论辩方法是一个推理过程,使用此技巧时要注意:
一是不要过早地暴露目标,以防对手有心理准备;
二是一开始的话题要隐蔽得有分寸,不能“隐”得太深,且更不能与主题离得太远,要注意与主题的联系;
三是要注意论辩推理过程的逻辑性。
第246节:口中的“武器”—成功辩论的基本要求
口中的“武器”——成功辩论的基本要求
要想辩论成功,以下几点要求非常重要:
——旗帜鲜明
辩论必须做到观点正确,旗帜鲜明。在辩论中,对原则问题,要语言明确,毫不含糊。自己爱什么、恨什么、拥护什么、反对什么,都必须鲜明地体现在自己的言辞之中。逻辑的力量在辩论中是不可低估的,要取得辩论的胜利,必须有正确的论点、充足的论据和有力的论证。当然,也应注意用词艺术,考虑不同对象可能接受的程度。
——快人快语
论辩口才形态与对话、答问一样,都具有临场性的特点,面对来势猛烈的攻击,论辩者不允许有过多的思考时间,因此必须要反应敏捷,在瞬间选用简洁、凝练的话语回击对方,出口成章,应对自如。在针锋相对的激烈舌战中,论辩者必须“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使用锋利、明快、夹枪带棒的语言,迫使对方频频后退,难以招架。
——逻辑严密
论辩中要善用逻辑利器,或攻其命题,或驳其论据,或揭其论证的荒谬,充分体现论辩语言的思辨特征,使对手无暇思索。
——幽默风趣
幽默在论辩中有着神奇的力量。试想在剥去对方的伪装,或者找出对方的漏洞时,寓刀枪锋芒于说笑之中,以辛辣的讽刺,痛快的驳斥,使对手不得不在哄堂大笑中败下阵来。
牵着对方鼻子走——预先挖好“陷阱”
日本有个聪明绝顶的小和尚一休,有一次,大将军足利义满把自己最喜爱的一只龙目茶碗暂时寄放在安国寺,没想到被一休不小心打碎了。就在这时,足利义满派人来取龙目茶碗。
大家顿时大惊失色,不知所措,茶碗已被一休打碎,拿什么去还呢?
一休道:“不必担心,我去见大将军,让我来应付他吧!”
一休对将军说:“有生命的东西到最后一定会死,对不对?”
足利义满回答:“是。”
一休又说道:“世界上一切有形的东西,最后都会破碎消失,是不是?”
足利义满回答:“是。”
一休接着说:“这种破碎消失,谁也无法阻止是不是?”
足利义满还是回答:“是。”
一休和尚听了足利义满的回答,露出一副很无辜的神情接着说:“义满大人,您最心爱的龙目茶碗破碎了,我们无法阻止,请您原谅。”足利义满已经连着回答了几个“是”字,所以他也知道此事不宜再严加追究了,一休和尚和外鉴法师便这样安然地渡过了这一难关。
在论辩中,可以先巧设陷阱,让对方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诱其说“是”。对手在不知不觉中会一步步坠入圈套,这时候你便牵住了他的“牛鼻子”,对方不得不就范。诱使对方多说“是”被称为“苏格拉底式问答法”,在论辩中有其特殊的功效。
诱使对方说“是”的方法是,辩论开头切勿涉及有争议的观点,而应顺应对方的思路强调彼此有共同语言的话题,从对方的角度提出问题,诱使对方承认你的立场,让对方连连说“是”。与此同时,一定要避免对方说“不”。
第247节:借他物为己用—化不利为优势
借他物为己用——化不利为优势
1959年,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苏,在此之前,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关于被奴役国家的决议,对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攻击。在尼克松与赫鲁晓夫会晤时,赫对尼说:“这个决议臭极了,臭得像刚拉下的马粪,没有比马粪更臭的东西了!”
赫出言粗俗,欲使尼克松难堪。谁知尼克松回敬道:“我想主席先生大概搞错了,比马粪臭的东西有的是,猪粪就是!”
因为赫鲁晓夫年轻时当过猪倌,所以,尼克松借题发挥,歪打正着,赫鲁晓夫的脸“腾”地就红了。
在论辩中,当我方受到攻击时,可以不直接从正面答辩,而借助论敌提供的话题还击,从而改变论战的局势。这种对策的关键在于一个“借”字,能否借为己用,取决于论辩者的论战经验和思辨能力。
抓紧对方的小辫子——层层深入逮话柄
心理学家A是日本某电视台“人生问题”的节目主持人。一次,一位有夫之妇M向他提及自己的烦恼:丈夫每日都晚归,似乎在外有风流之事,不知有何对策。她最后说:“只有丈夫才可以在外胡来,实在令人气炸肺……”
A立刻逮住了这句话,问她:“您刚才说的‘只有丈夫’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M夫人答道:“我的意思是,大伙都说,风流是男人的本性,我觉得这是古时候的观念。”
A紧接着追问:“您说是古时候的观念,照您的意思,是说现代女性也可以风流了吗?”
M夫人立即辩解道:“我可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这不是风流是对是错的问题,而是他瞒着我在外风流,这才是令人生气的事。”
A又穷追不舍:“这么说,只要不瞒您,您就允许吗?您的意思是既然丈夫可以风流,做太太的也可以风流,是不是?”
据说,M夫人勉强承认自己有这种意思——可能的话,她也想风流。A就是这样逮住对方话柄,步步紧逼,逐层追问,从而套出了M夫人潜在的欲望。这一实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如何逮住话柄进攻对方。
第248节:“举起真理之石”—针锋相对的反驳
“举起真理之石”——针锋相对的反驳
所谓反驳,是指在辩论中一方说出自己的理由,否定对方跟自己不同的理论或意见。“针锋相对”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针尖对麦芒”。论敌言论锋利,自己言辞要更锋利;对方有气势,自己就更要有气势。以威对威,以势对势,以快打快,以强击强。运用这种方法要求论辩者义正辞严,理直气壮,临“威”不惧,神态刚强,在论辩中产生一种闻之震耳、以正压邪的作用。
有一次,在联合国的一次会议上,菲律宾前外长罗慕洛和前苏联代表团团长维辛斯基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辩论。罗慕洛批评维辛斯基提出的建议是“开玩笑”,维辛斯基立即作出了十分无礼之举,他说道:“你不过是个小国家的小人罢了。”维辛斯基刚说完,罗慕洛就站起来,告诉联合国大会的代表说,维辛斯基对他的形容是正确的,但他又接着说:
“此时此地,将真理之石向狂妄巨人的眉心掷去——使他们的行为检点一些,这是矮子的责任。”罗慕洛的话博得了代表们的热烈掌声,而维辛斯基只好干瞪眼,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在这则事例中,维辛斯基身为前苏联代表团团长,虽然来自一个超级大国,却出乎意料地在联合国大会上对别国外长进行人身攻击,完全违背了国际友好交往的基本道德和礼仪,表现出低劣的思想和修养,受到与会者的唾弃是可以想象的。反观身为“小国之臣”的罗慕洛,虽然菲律宾小得远不如前苏联的一个州,而且罗慕洛穿上鞋子后,身高也只有163厘米,但他面对一个超级大国外交官员严重的失礼毫不畏惧,为了维护自己及国家的尊严和形象,他勇敢而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当众抨击对方的卑劣行为。虽然他谦逊地自称为“矮子”,但却不是一般的“矮子”,而是能举起“真理之石”向“狂妄巨人的眉心掷去”的人,真理在他手上;虽然他也把对方比做“巨人”,但这却是一个在国际交往中“行为不检点”的“巨人”。
第249节:“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找出对方的逻辑破绽
这样,“举起真理之石”的“矮子”与“行为不检点”的“巨人”正好成了鲜明的对照,有力地表现了菲律宾国虽小,却不容侮辱的严正立场,准确而有分寸地批评了身为大国之使的前苏联代表团团长有失检点的恶劣行为。
舌战时,对准论敌提出的命题,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击中其要害,对方站不住脚,自然就会败下阵来。
凭借勇气,领先气势,步步紧逼,言辞锋利,是针锋相对法的特点,掌握了此法,在论辩中才能体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真正含义。
“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找出对方的逻辑破绽
一个年轻人想到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工作。爱迪生问他有什么志向,青年人满怀信心地说:“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呢?”
年轻人面红耳赤,哑口无言。
爱迪生从“溶解一切物品”这个概念出发,引出并指明其自相矛盾之处,从而轻而易举地驳倒了年轻人的观点。
首先,要想发明这种溶解一切物品的“万能溶液”,必须要有盛放它的器皿,这是这项发明的先决条件。
可是,如果有盛放这种溶液的器皿,就说明这种溶液不是“万能溶液”,因为它溶解不了盛放它的器皿。如果没有盛放这种溶液的器皿,那么,这种溶液就会因为没有器皿盛放而无法发明。
爱迪生揭露了年轻人观点中的悖论因素,年轻人“想发明一种能溶解一切物品的万能溶液”的观点就被彻底驳倒了。
按照对方的思维模式推论,或者以对方的核心论点为前提演绎,最后得出一个明显错误或荒谬的结论,这就是逻辑的力量。
洞察到对方论点的荒谬,再看对方的论据是否有能力支持论点,推理过程是否符合逻辑。如果结论是否定的,就要把对方的荒谬观点引申开来,使其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使对方的荒谬观点暴露得更为明显。将对方的谬误放大就是“引申荒谬”辩术,也叫归谬法。
第250节:不打自招—善于抓住对方的矛盾(1)
在这一辩术的运用中,要选择好进攻点,找出对方论题中最荒谬的论点作为突破口,然后从高点强攻,将对方荒谬的论点展开推理,使其结果更为荒谬。
俄国著名作家赫尔岑有一次应朋友的邀请,参加音乐会。可是音乐会的节目上演不久,赫尔岑就厌烦地用双手捂住耳朵,打起瞌睡来了。这时,女主人对赫尔岑的举动感到很奇怪,便推了赫尔岑一下,问他:“先生,你不喜欢音乐吗?”
赫尔岑摇摇头,指着演奏的地方说:“这种低级轻佻的音乐有什么好听的。”
女主人惊叫起来,对赫尔岑说:“你说什么?这里演奏的都是流行乐曲。”
赫尔岑心平气和地反问女主人:“难道流行的东西都是高尚的吗?”女主人对赫尔岑的反问不以为然,不服气地说:“不高尚的东西怎么会流行?”
赫尔岑听了这话,风趣地对女主人说:“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
赫尔岑在这里就将女主人“只要高尚的东西就能流行”的谬论进一步渲染,并以此推出了令对方无以应对的“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之谬论。
不打自招——善于抓住对方的矛盾
要想做一名优秀的论辩者,仅有一张伶牙俐齿的嘴是不够的。矛盾分析法可以为你的思辨指引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先制造假象让对方产生错觉,接着诱使其上当,让敌手陷得越深,你的成功几率就越大。等对方身陷其中,再一针见血地指出其荒谬论点的根源,彻底否定对方,这也是一种彻底反驳对方的方法。
宋朝时,发生了一件谋杀案,县官对嫌疑犯多方拷问,都查不出结果。后来,经师爷一番诱问,终使案情真相大白。
张三和李四两人是好朋友,经常合伙去外地经商,有一次,两人约好第二天清晨五更天,李四到张三家找他,然后再一同上路。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李四就收拾妥当出了门,哪知天亮时分,李四的妻子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夹杂着张三叫嫂子开门的呼喊声。
第251节:不打自招—善于抓住对方的矛盾(2)
李四的妻子开门一看,只见张三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说:“嫂子,你丈夫约定五更来我家,怎么天都亮了,他还没来?”
这话让李四的妻子大吃一惊,说道:“他不是早就出门了吗?”
张三更是惊奇地说:“那怎么没到我家来,会不会出了什么事呢?”说罢张三和李妻就四处寻找,结果在一个树林子里找到了李四的尸体,他身上携带的银两早已不翼而飞。李四的妻子号啕大哭,一把抓住张三说:“一定是你杀了我丈夫!”就把张三拉到了县衙门。县太爷问了好一会儿,都无法断案。这时站在一旁的师爷胸有成竹地说:“老爷,且待我来盘问。”说完他就开始问道:“张三,李四和你约定今天五更到你家会面,李四没来,你去李家叫他,是这样吗?”
“一点也没错,事情就是这样。”张三说。
“你去李四家是怎么叫的?”
“我是这样叫的,”张三接口答道:“嫂夫人,你丈夫约定五更天到我家,怎么天都亮了,他还不来?”
“你真是这样叫的吗?”师爷追问。
“老天有眼,如有假话,我便五雷轰顶。嫂子在这儿,不信,你可以问问她!”张三说得斩钉截铁,旁边李四的妻子也证明事实如此。
“好!那么我问你,你到李四家找李四,为什么不叫李四,偏偏叫李四的妻子来问话,你怎么知道李四不在家呢?”
“这个……这个……”张三慌了手脚,支支吾吾地答不出话来。
师爷接着喝问:“大胆刁民,还敢狡辩吗?你一句话泄了天机,你去李四家时,早知道李四不在家了,所以才叫‘嫂子’出来问话。这就证明你今天一早明明已见过李四,那么,谋财害命,杀死李四的,除了你还会有谁呢?还不从实招来!”
师爷一席话,逼得张三只好供出自己谋杀李四、抢夺银两的全部罪行。
师爷之所以能迅速破案,就因为他使用了矛盾分析法。他从诱问入手,使张三无意中泄露了最重要的破案线索,再步步追问,通过精辟的分析,使张三不得不承认自己谋财害命的罪行。
第252节:口才与智力的角逐—谈判特性概说
谈判时的口才艺术
谈判是日常通用的口才形态之一,在当代,无论是在国际交往的大舞台上,还是在国内活跃的经贸交易中,谈判向人们展示它日益重要的作用。
出色的谈判大师总是工于心计,巧于言词,在谈判桌上运用自己的口才和智慧与谈判对手展开智慧谋略的较量。
在谈判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语言的较量,更是心理的较量,不过这两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如果刻意地把两者断开,反而会导致谈判的大忌——底气不足。要让对手看出你的话语是经过内心的深思熟虑、仔细斟酌而自然流露的,而不是一时的意气脱口而出的,这样才能提升你在对方心目中的分量,从而逐步掌握整个局面的主动权。
谈判结束的时间称之为“死线”,死线对谈判的成败具有重大意义,因为让步往往在这个时候才会发生。在这一阶段,谈判者通常采用软磨硬拖的口才战术,往往使一些有经验的谈判对手就范。
口才与智力的角逐——谈判特性概说
谈判不同于日常说话,它具有以下特征:
——目的的功利性
策动谈判的动力是需要,谈判双方皆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走向谈判桌。无论是哪一个层次的谈判——个人间的、组织间的或国家间的,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着成千上万的谈判者在为着不同的功利需要进行着言语交锋。
——话语的随机性
谈判必须根据不同的谈判对象、不同的谈判内容、不同的谈判阶段、不同的谈判时机,随时调整话语的表述方式,采用不同的句型、不同的语气、不同的修辞,随机应变地运用自己的口才技巧,与对方在谈判桌上周旋。
——策略的智巧性
谈判与论辩一样,既是口才的角逐,也是智力的较量。或言不由衷,微言大义;或旁敲侧击,循循暗示;或言必有中,一语道破;或快速激问;或絮语软磨……出色的谈判大师总是善于鼓动如簧巧舌,调动手中筹码,而取得意外的成功。
第253节:掌握“十八般武艺”—商业谈判技巧(1)
——战术的时效性
谈判不同于朋友之间的闲聊,也不同于情人间的绵绵絮语,谈判注重效率,具有时效性特征,这也是它独具的特征之一。谈判之初,参谈双方都有自己预定的谈判决策方案,其中包括各谈判阶段所安排的内容、进度和目标,以及谈判的截止日期等。这种时效性也可用做迫使对方让步的武器。
掌握“十八般武艺”——商业谈判技巧
在商业谈判上想获得最佳的结果,最有效的方式并非采取强硬态度,而是要求对方提出更好的条件,以下有几个意见将可帮助读者们进行更有效的谈判。
1.带点强势的气势。
斟酌情况,必要时可以提高嗓门,逼视对手,甚至跺脚,表现一点“震撼”式的情绪化行为。这一招或许可以让对手为之气馁,也可显示你的决心。
2.给自己留些余地。
提出比预期达成目标稍高一点的要求,就等于给自己留些妥协的余地。记住:目标定得稍高,收获就比较多。
3.装得小气一些,让步要慢,并且口气要带点勉强、为难。
由小让步获得的协定对你有利,因为这可以显示你的热忱。
4.要有自信,但不要以“大权在握”的口吻进行谈判。
你可以说:“如果是由我做主的话……”告诉对方你无权做最后决定,或是你能做的决定有限,便可争取较多的时间思考,并充分了解对方的底牌。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你为对方提供一项不失面子的让步方式,使他能接受你的处境,而自己也不至于像一个失败的谈判者。
5.不要轻易亮出底牌。
对手对于你的动机、许可权以及最后的期限知道得越少越好,而你则要尽可能了解对方的资料,才能知己知彼,掌握胜算。
6.运用竞争的力量。
即使对方认为他提供的是独门生意,你也不妨告诉对方,你可以在买新产品与二手货之间选择,还可让对方知道你可以在买与不买,要与不要之间作选择,以创造一种竞争的姿态。
第254节:掌握“十八般武艺”—商业谈判技巧(2)
7.伺机喊“暂停”。
如果谈判陷入僵局,不妨喊“暂停”,告诉对方你要和合伙人、老板或专家磋商。“暂停”还可以让对方有机会怀疑或重新考虑,而且让你有机会重获肯定的谈判地位,或者以一点小小的让步,重回谈判桌。
8.当心快速成交。
谈判若进行得太快,就没有时间了解全貌,以致来不及详细思考而亮出自己的底牌。除非你的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好,而对方又毫无准备,否则,最好让自己有充分的时间思考。
9.在谈判过程中,突然改变方法、论点或步骤,以让对方折服、陷入混乱或迫使对方让步。
这种策略只要稍微改变一下说话的声调或加强语气即可。但切勿戏剧性地勃然大怒;不怒而威,就可以让对方措手不及而软化立场。
10.采用“兵临城下”的大胆做法。
大胆地威迫对手,看对方怎样反应。这一招带点冒险性,但可能会非常管用,可以使对方接受修改的合同,或是重开谈判。
11.运用“预算战略”。
比如说:“我真的喜欢你的产品,而且也真的有此需要,可惜我没有能力负担。”这项间接求助的策略可以满足对方的自负,因而让步。
12.聚沙成塔,小利也是利。
纵使对方只是小小的让步,也值得珍视。在整个过程中,对方让步就是你争取而来的胜利,说不定对方的举手之劳,就能为你省下不少金钱和时间。
13.要有耐心。
不要期望对方立刻接受你的新构想。坚持、忍耐,对方或许最后会接受你的意见。
14.给对方留余地。
总要留点余地,顾及对方面子。所谓成功的谈判,应该是双方愉快地离开谈判桌。谈判的基本规则是没有任何一方是失败者,双方都该是胜利者。
此外,在谈生意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项社交礼仪:
1.不要与客人隔着办公桌握手。为了表示尊敬,应该走到对方的面前与他握手。
2.若你想表示自己很热情,应避免第一次见面就请对方到高级餐厅进膳,这样会让对方感觉很不自然,以为你急于讨好他。
第255节:说话听声—要善于察言观色(1)
3.说话不宜过于大声及高声,保持声调略为低沉,语气坚定,态度平静,很容易获得对方的好感,认为你是一个稳重而自信的人。
4.刚认识的客户,不可过于自我标榜,如此会令对方觉得你很肤浅。
5.与客户用膳的时候,不要尽谈一些公事,最好是闲话家常,就算真有生意上的问题要讨论,也应留待最后一道甜点时再谈。
6.穿着打扮是很重要的,应选择能够展现你的品味与个性的,并以整洁、大方、得体的衣服为主。
说话听声——要善于察言观色
仔细倾听对方的发言,注意对方语言的表达方式、重复语句,以及语气、声调等,都是发现对方思想、愿望和需要的线索。
一个人的谈话或陈述,在许多情况下都具有多层含义。要确切了解对方的意思,只有善于倾听,才能从对方的话里捕捉到对你有用的信息。
在谈判中,密切观察对方态度的变化,也相当重要。身体动作、手势、眨眼、脸部表情和咳嗽等,都能表示多种含义。有时谈判者有意识地用这些代替有声语言,特别是在不允许或不宜用语言表达的时候。如咳嗽,有时表示紧张不安,有时用来掩饰谎话,有时表示怀疑和惊讶。但是,在某一时刻,一个举止又不仅仅表示一个意思。这就要求谈判者善于联系对方的态度和言谈举止加以辨别。
在谈判中,可以通过巧妙提问、说话听声等方法,悉心聆听,摸清对方的需要,不失时机地制定己方的谈判策略。
1.巧妙提问。
谈判中常运用提问作为了解对方需求、掌握对方心理的手段。在对方滔滔不绝的议论中,利用提问随时控制谈话的方向,并鼓励对方说出自己的意见。谈判提问的技巧体现在“问什么”、“何时问”与“怎样问”上。
——问什么
要问能引起他人注意的问题,促使谈判顺利进行;要问能获取所需信息的问题,以此摸清对手底细;要问能引起对方思考的问题,控制对方思考的方向;要问能引导对方作出结论的问题,达到己方的目的;要问有已知答案的问题,用以证明对方的诚实与可信度。
第256节:说话听声—要善于察言观色(2)
——何时问
在谈判开始时,为表示礼貌与尊重,应取得对方的同意再发问,尤其对陌生对手更应如此。对方没有答复完前一个问题,不要急于提出下一个问题。重要的问题要预先设想对方可能的答案,并针对不同答案设计好对策后再提问。充分总结每次谈判经验,预测对方在下一轮谈判中可能提出的问题,作好充分准备后再提问。
——怎样问
不提有敌意的、带威胁性的问题;不提指责对方诚意的问题;不提自我炫耀、显示己方优越性的问题。由广泛的问题着手,再移向特定的问题,将有助于缩短相互沟通的时间,提高谈判效率。要有耐心继续追问对方回答得不完整的问题,并尽量根据前一问题的答案构造下一个问题。要敢于提出对方故意回避的问题,提出这类敏感的问题时,应说明发问理由。只要有可能,应将问题设计成足以获得肯定或否定答案的形态。一系列这种类型的问题,可促使对手养成提供正面肯定或否定答复的习惯。
2.说话听声。
俗话说:锣鼓听音,说话听声。谈判中也应如此。
悉心聆听对方吐露的每个字,注意他的措辞、选择的表述方式、语气,乃至声调,是发现对方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
任何一种说话,都可以有至少两个方面的意思。乍一看来,某些提法似乎表面上自相矛盾,然而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就会发现它具有的深层含义。
在谈判中,对手常以语言作为伪装,借以表达自己的“真诚”,以混淆视听。对这种言不由衷的把戏一定要警惕。
在谈判中,常听到对方说“顺便提一下……”。说者企图给人一种印象:他要说的事是刚巧想起来的。但是,十有八九,这件“顺便”提的事恰恰非常重要,他漫不经心地提出,只是故作姿态而已。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应从反面理解对方一些“动听”的言辞,诸如用“老实说”、“说真的”、“坦率地说……”、“真诚地说……”这样一些词语来提起话头,正说明他既不“坦率”,也不“老实”,更不“真诚”。
第257节:顾左右而言他—斗智斗谋(1)
另外,根据对方怎么说,而不是说什么,去发现其态度的变化。如气氛融洽时,熟识的对手之间往往是直呼其名,突然变为以姓氏或职衔相称,就是气氛趋于紧张的信号,有时,甚至意味着僵局的开始。
顾左右而言他——斗智斗谋
出色的谈判大师总是工于心计,巧于言辞,在谈判桌上运用自己的口才和智慧与谈判对手展开智慧谋略的较量。
——虚拟假设
所谓虚拟假设,首先,是分析利害,迫使对方选择让步。
1977年8月,克罗地亚人劫持了美国环球公司一架班机,最后,迫降在法国戴高乐机场。法国警方与劫持者进行了三天谈判,双方陷入僵局后,警方运用虚拟假设向对方发出了“最后通牒”:“如果你们现在放下武器跟美方警察回去,你们最多不过判处2~4年的监禁;但是,如果我们不得不逮捕你们,按照法国的法律,你们将被判处死刑。你们愿走哪条路呢?”恐怖分子只好选择了投降。
虚拟假设的另一作用是诱使对方进入圈套,以便自己如愿以偿。
美国谈判大师荷伯·科恩一次飞往墨西哥城主持一个谈判研讨会。抵达目的地时,旅馆告之“客满”。此时,荷伯施展了他的看家本领,找到了旅馆经理问:“如果墨西哥总统来了怎么办?你们是否要给他一个房间?”
经理回答:“是的,先生。”
荷伯接着说:“好吧,他没有来,所以,我住他那间。”结果他顺顺畅畅地住进了总统套房,不过附加条件是,总统来了必须立即让出,而这个几率是很小的。
——转换话题
在什么场合下需要转换话题呢?
想避开于己方不利的话题,想避开争论的焦点,想拖延对某个问题的决定,想把问题引向对己方有利的方面,想转换阐述问题的角度以说服对方。
在会谈时,应把建议的重点放在对己方有利的问题上,不要直接回答对己方不利的问题,这时,可绕着弯子解释或提出新问题。如在一次军事谈判中,双方对撤军时限争执不下,对方提出:“我们是否再深入讨论一下撤军的期限问题呢?”如果我方千方百计延缓撤军时间的话,则可“顾左右而言他”,或者说:“我们双方在撤军的条件上已基本取得一致了,能否再谈谈撤军的路线呢?”如果转换话题仍不能打破僵局,则可建议暂时休会,让大家松弛一下。这样,可取得使双方冷静思考的积极效果。
第258节:顾左右而言他—斗智斗谋(2)
——用语灵活
所谓“看人说话,量体裁衣”,灵活地运用语言是谈判口才智巧性的表现。
对不同的对象应使用不同的话语。对方用语朴实无华,己方说话也无须过多修饰;对方话语爽直、干脆,己方就不要迂回曲折,含义晦涩。总之,为适应对方的学识、气度、修养而随时调整己方的说话语气和用词,是最具效益的思想沟通方法。
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气或词汇来表达,直陈的语气可以表示强硬的立场、对立的态度。
例如,“你的看法完全错误。”显得生硬而武断。同样的意思若用委婉的语气或词汇来表达则可显示灵活的立场、合作的态度。“你的看法值得商榷。”后种表述方式既使对方易于接受,又给己方留有余地,是用语弹性的又一体现。
此外,用语灵活还体现在模糊语言的选用上。
在外交谈判中,有时直陈其言、正面表态往往会让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这时模糊语言可产生奇效。例如:
甲:阁下的声明是否表示贵国政府对××协定的成效有所怀疑?
乙:我不准备这样说,当然你可以按自己的理解去解释。
乙虽对协定的成效有所怀疑,但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含糊其辞,不给对方抓住把柄,避免对己方不利。
第259节:好态度烧热炉灶—谈判时应和颜悦色
好态度烧热炉灶——谈判时应和颜悦色
关于谈判之道,一位专家曾这样说:“一个老谋深算的人应该对任何人都不说威胁之词,不发辱骂之言,因为二者都不能削弱敌手的力量。威胁会使他们更加谨慎,使谈判更艰难;辱骂会增加他们的怨恨,并使他们耿耿于怀以言辞伤害你。”
谈判不同于决一胜负的棋赛。如果纯粹以一决雌雄的态度展开谈判,谈判者势必就要竭力压倒对方,以达到自己单方面期望的目标,即使善于巧言令色,也要冒一败涂地的风险。因为策动人们谈判的动力是“需要”,双方的需要和对需要的满足是谈判的共同基础,对于共同利益的追求是取得一致的巨大动力。因此,真正成功的谈判,每一方都是胜者。
一般说来,谈判可分为合作性谈判和竞争性谈判两大类型。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谈判都必须和“言”悦色“烧热炉灶”,以创造融洽气氛,沟通谈判双方,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常用的方法有:
——礼貌用语,以“和”为贵
有个美国人到曼哈顿出差,想在报摊上买份报纸,发现未带零钱,只好递过10元整钞对报贩说:“找钱吧!”谁知报贩很不高兴地回答道:“先生,我可不是在上下班时来替人找零钱的。”这时,等在马路对面的朋友想换种说话方式去碰碰运气。他过来对报贩说:“先生,对不起,不知你是否愿意帮助我解决这个困难,我是外地来的,想买份这儿的报纸,但只有一张10元的钞票,该怎么办?”结果,报贩毫不犹豫地把一份报递给了他,并且友好地说:“拿去吧,等有了零钱再给我。”后者的成功在于礼貌待人,和言暖心,满足了对方“获得尊重的需要”,终于取得了对方的合作。
在谈判中,即使受了对方不礼貌的过激言辞的刺激,也应保持头脑冷静,尽量以柔和礼貌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意见,不仅语调温和,而且遣词造句都应适合谈判场面的需要。尽量避免使用一些极端用语,诸如:“行不行?不行就算了。”“就这样定了,否则拉倒!”这些话会激怒对方,而把谈判引向破裂。
——改变人称,勿加评判
在谈判过程中,即使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也不要动辄对对手的行为和动机妄加评判,因为如果谈判失误,将会造成对立而难以合作。如发现对方对某项统计资料的计算方式不合理时,就贸然评论说:“你对增长率的计算方式全都错了。”对方听了,显然一下子难以接受。如果将这句话改变人称并换一种表述方式,其效果就大相径庭了:“我的统计结果和你的有所不同,我是这样计算的……”对方听后就不会产生反感了。
这种方法的诀窍是:将“你”换成“我”,将评判的口吻改成自我感受的口吻。在一般的场合又应注意尽量避免使用以“我”为中心的提示语,诸如“我认为……”、“依我看……”、“我的看法是……”、“我早就这么认为……”等,上述每一句开头的“我”都可改为礼貌用语“您”。
第260节:一言胜过百万兵—诱之以利,掌握全局(1)
——多用肯定,婉言否决
首先,在谈判中不同意对方的观点时,不要直接用“不”这个具有强烈对抗色彩的字眼。
即使对方态度粗暴,也应和颜悦色地用肯定的句型来表述否定的意思。比如,当对方情绪激动、措辞逆耳时,也不要指责说:“你这样发火是没有道理的。”而应换之以肯定句说:“我完全理解你的感情。”这样说既婉转地暗示“我并不赞成你这么做”,又使对方听了十分悦耳,对你的好感油然而生。
其次,当谈判陷入僵局时,也不要使用否定对方的任何字眼,而要不失风度地说:“在目前情况下,我们最多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
第三,有时为了不冒犯对方,可适当运用“转折”技巧,即先予肯定、宽慰,再转折,委婉地否定并阐明自己的难处。如“是呀,但是……”,“我理解你的处境,但是……”,“我完全懂得你的意思,也完全赞成你的意见,但是……”。这种貌似承诺,实则什么也没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体现了“将心比心”这一古老的心理战术。它表示了对于对方的同情和理解,而赢得的却是“但是”以后所包含的内容。
一言胜过百万兵——诱之以利,掌握全局
利害关系,是人生在世必须处理的重要问题。趋利避害,可以说是人的一种自然本能。但是,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多变的,利与害的分辨对许多人来说并不是那么清楚明白,一下子就能辨别出来。因此,无论是争辩也好,谈判也好,如果能够紧紧抓住关键点,具体地剖析事物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对其本人的影响,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定能使对方心悦诚服,乖乖地让你牵着鼻子走。
子贡名叫端木赐,是春秋时期卫国人,是孔子众多弟子中,最能言善辩的一位。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齐国的田常想要夺取王位,又畏惧高、国、鲍、晏四个家族的势力,于是想出兵攻打鲁国,以显示其力量。孔子听说了,便对弟子们说:“鲁国是祖宗之地、父母之国,如此危急,你们怎么不去解围呢?”子路要去,孔子制止了。子张、子石想去,孔子也没同意。子贡请求去解鲁国之围,孔子立刻就答应了。
第261节:一言胜过百万兵—诱之以利,掌握全局(2)
子贡到了齐国,就对田常说:“鲁国守墙薄弱,地域又狭又小,国君愚蠢无仁德,大臣无用,士兵和百姓都厌恶征战,这样的国家不可与之交战。你不如去攻打吴国。吴国的城墙又高又厚,地域又宽又广,新制造的铠甲坚韧,兵卒士气高昂,又有精明的大臣坚守城池,这样的国家你才可以攻打。”
田常生气地说:“你以‘认为攻打困难的,正是别人认为容易的;认为攻打容易的,正是别人认为困难的’这样的道理教诲我,究竟安的是什么心呢?”
子贡说:“我听说,忧惧在内部就要进攻强国,忧惧在外部就要进攻弱国,现在你的忧惧在内部。我听说你三次自封为王都没有成功,是因为大臣中有人反对。如今你想攻占鲁国来扩大齐国的领地,但是,战胜了鲁国就会使国君骄纵,带兵的大臣地位更尊高,而你却一点功劳也没有,国君就与你渐渐疏远了。这样,你对上骄纵了国君的心欲,对下助长了群臣的势力,要想夺取王位就太困难了。国君骄纵就恣意横行,大臣骄纵就互相争斗,这样你上与国君不合,下与众臣交争,如此下去,你在齐国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了。所以说不如伐吴,伐吴不胜,士卒战死于外,大臣空虚于内,上没有强臣为敌,下没有百姓阻挠,能把国君孤立起来,进而控制齐国大权的就只有你一个人了。”
田常说:“好。但我已出兵伐鲁,再改道伐吴,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子贡说:“你可以先按兵不动,我前往吴国,让他们救鲁,你就可以借机迎战吴国了。”子贡于是去见吴王。
见到吴王,子贡说:“我听说,称王于天下的人不绝于世,称霸于诸侯的人没有强敌,就像用千钧之力去移动很轻的东西一样。拥有万乘战车的齐国去进攻只有千乘战车的鲁国,进而与吴国争强,我为大王的危机而担忧,大王不如去帮助鲁国。而且,救鲁能显威扬名,伐齐能得到实利。救鲁名义上是保护鲁国,实际上是削弱强大的齐国,明智的人是不会犹豫不决的。”
第262节:一言胜过百万兵—诱之以利,掌握全局(3)
吴王说:“好!我可以去救鲁。但我曾与越国交战,越王战败后,栖身会稽,刻苦图强,养精蓄锐,时刻想找我报仇。等我把越国征服了,我再去伐齐。”子贡说:“越国的力量和鲁国不相上下,吴国的力量和齐国也差不多,大王放弃齐国而去攻打越国,等你征服了越国时,齐国早已把鲁国灭了。况且大王需要的是存亡继绝的威名,攻伐弱小的越国,而畏惧强大的齐国,不是英勇的行为。勇敢的人不回避困难,仁德的人不背弃盟约,明智的人不丧失良机,称王天下的人不绝于世,因为他们树立了正义。如今,保存越国向诸侯显示了您的仁德,救鲁伐齐,威慑晋国,诸侯就会一个跟着一个地来降服,霸王之业就成功了。如果大王认为越国是后顾之忧,我愿去见越王,让他跟随您出征,这名义上是随诸侯出征,实际上是使越国实力空乏。”吴王听了,非常高兴,便让子贡到越国去了。
越王到郊外迎接子贡,并亲自陪伴他到馆舍。问道:“我们这里是偏远的蛮夷之国,是什么重要的事劳烦大夫屈驾光临?”子贡说:“我曾说服吴王救鲁伐齐,他虽然愿意,却害怕越国乘机报复,说:‘等我灭掉越国再去救鲁伐齐’,这样看来,越国的灭亡是在劫难逃。况且,没有报复别人的想法,而遭到人家怀疑的人是愚拙的;有报复别人的想法却让人察觉,是注定要失败的;事情还没做就让人家知道了,是很危险的。这三者都是举事的祸端。”
越王顿首再拜,说:“我曾不自量力地与吴国交战,困于会稽,痛入骨髓,日夜忧虑,如能与吴王同归于尽,我也心甘情愿。”越王问子贡该怎么办。子贡说:“吴王为人狂暴,群臣苦不堪言,国家因战争频繁而疲累,士卒无法忍受,百姓怨恨国君,大臣内讧,伍子胥因劝谏吴王被杀害,宰相专权,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怂恿国君持续犯错,这是亡国的做法。现在大王可以出兵帮助吴王实现救鲁伐齐的心愿,用贵重宝器讨得他的欢心,用谦卑的言辞尊崇他的礼仪,他一定会伐齐。吴国若战败了,是大王您的福气,吴国若战胜了,一定会再去攻打晋国。我愿意去见晋国国君,让他从北面进攻吴国,吴国的力量一定会被削弱。他的精锐士卒都在齐国,主要兵力又被晋国围困,大王您可以利用吴国疲敝的机会向吴国进攻,就一定能灭掉吴国。”越王听了十分高兴,频频颔首。
第263节:口才的诸多技巧—稳操胜券的谈判法则(1)
子贡北去晋国,对晋国国君说:“我听说,虑事不早下决心,就不能应付急剧的变化,用兵不先辨明情况就不能战胜敌人。现在齐国与吴国就要开战了,吴国若战败了,越国一定会乘机乱吴;吴国若战胜了,一定会乘机再来进攻晋国。”晋国国君听了,十分惊慌,问道:“那该怎么办呢?”子贡说:“准备好兵器,休养好士卒,等待迎敌。”晋国国君同意了。
子贡回到鲁国,坐等其变。吴王果然与齐战于艾陵,大败齐军。但吴军不归去,又兴兵北上,进逼晋国,与晋人战于黄池。吴、晋强力相争,吴兵大败。越王知道了,过江击吴,在离吴国都城七里远的地方驻扎下来。吴王闻讯,离晋南归,与越国战于五湖。三战不胜,城门失守,越王围困吴国王宫,杀死吴王夫差,三年后,越国称霸群雄。
子贡这些劝谏说服的方法就是采用晓以利害的矛盾分析法。只有针对问题,具体分析,区别不同的对象,看清对方的需求,分析对方的矛盾和问题所在,才能把话说进对方的心坎上,让人接受,令人信服。
口才的诸多技巧——稳操胜券的谈判法则
有人说:谈判的技巧,就是嘴皮子的技巧。虽然能言善辩有助于谈判成功,但仅限于此是不够的,还必须辅以其他口才的诸多技巧。
——建立信赖
这是成功谈判的前提。在谈判开始时,你如果对对方的处境表示理解,表示愿意共同寻找对方满意的解决方法,你就有可能获得对方的信赖。当对方信赖你时,就会相信你的话,相信你的分析,相信你提出的解决方法,甚至会觉得你是在为他着想。
——制造竞争
当你购买中意商品而跟卖主谈判时,你说别处也有此种商品,甚至有比这更合适的,表示你不会只在这一棵树上吊死的,那么,你的购买谈判就有可能获得成功。
——利用合法的力量
人们都有这种感觉,铅印字、公文、标准的和权威人士的签字,是不容更改的,是公正可信的。当这对你有利时,好好利用它;对你不利时,就别过分相信它,因为有时它们也是可以改变的。
第264节:口才的诸多技巧—稳操胜券的谈判法则(2)
——不要分散和孤立自己
当一方有好几个人参加谈判时,就要团结一致,统一目标,统一方法,统一口径。如果谈判中众口纷纭,就不会有好结果;当一方势单力孤时,要注意说服别人帮助你,共同制定谈判计划与决策。
——迫使对方增加投资
要用尽量满足对方需要和欲望的言辞说话,表示出你在为对方着想;表示对方提供的条件,并不完全令你满意。往往是对方在你身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越多,你的要求最后得到满足的可能性就越大。
——以客观的态度谈判
在进行有关的谈判时,有时,会因为太认真而顾虑过多,以至于把自己置于紧张和压力之下。当代替别人进行谈判时,就比较客观,心情轻松,态度从容,往往可以顺利实现谈判目的。以客观的态度谈判,容易达成协议。
“软弱”也是一种力量——紧扣“死线”
谈判结束的时间称之为“死线”,死线对谈判的成败具有重大意义,因为让步往往在这个时候才会发生。在这一阶段,谈判者通常采用软磨硬拖的口才战术,往往使一些有经验的谈判对手就范。
——强忍等待
一位美国石油商曾这样叙述沙特阿拉伯石油大亨亚马尼的谈判艺术:“他最厉害的一招是心平气和地重复一个又一个问题,最后把你搞得精疲力竭,不得不把自己的祖奶奶都拱手相让。”
当你通过调查,把握住对方急于达成协议的心理时,就可采用这种疲劳战,迫使对方让步。
美国人曾在与一个小国的撤军谈判中尝到了“疲劳轰炸”的苦果。在谈判中,小国表面上装出无期限的样子,事实上他们也是有期限的,因为他们知道美国正处在总统竞选的关键时刻,不愿把战争无限期地拖下去,所以故意作出漠不关心的姿态。在谈判桌上,他们强忍等待,先用软话稳住美方,又用一些无关痛痒的絮语闲言消磨谈判时光,眼看美方再也没有精力耗下去了,最后,抓住这大好时机狠狠“要价”,美方终于被迫作出让步,达成了停战协议。
第265节:口才的诸多技巧—稳操胜券的谈判法则(3)
——假装糊涂
糊涂产生智慧,“软弱也是一种力量”。紧扣死线的第二招就是假装糊涂,即在谈判之初,多听少说,“明白”也说“不明白”,“懂”的也装“不懂”,一而再、再而三地让对方层层加码,以满足己方需要。
在一场保险索赔的谈判中,代理人运用装糊涂的策略从保险公司那里得到了多于原损失3倍的赔偿金。请看代理人与保险公司理赔员的对话:
理赔员:……第一个出价只有100元,你看怎样?
代理人:鼻子哼,表示不信。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