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① ,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③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④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⑤ ,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⑥ 。
【注释】
①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②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 ③“明月”二句: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琼楼玉宇:美玉建成的楼台屋宇,传说月中有广寒宫。 ⑤绮户:闺阁绣户。 ⑥千里共婵娟: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婵娟,美好的样子,美好的东西,此指月亮。
【语译】
明月从什么时候起才有的啊?我拿着酒杯向老天发问。也不知在天上的宫殿城阙里,今天晚上是什么年月了。我想乘着长风回到那里去,又唯恐在那高处的琼玉楼台太寒冷了。还是让身影随着我翩翩起舞罢,去天上哪能比得上留在人间好呢。
月儿转过红楼,向绣房前低落,照见了失眠的人。月儿啊,你是不应该有恨的,怎么老是在人家离别的时候圆起来呢?人总难免有悲欢离合的,正如月有阴晴圆缺一样,这种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圆满。但愿人能长久健康地活在世上,虽相隔千里彼此也能共同享有这美好的月色。
【赏析】
东坡词名声最大的有两首,一首是《念奴娇》“大江东去”;另一首就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首都豪放。“大江东去”距离词以婉约为主的传统题材、风格更远,更接近于诗甚至文,故为严守传统词格的彊村先生所不选。此首望月怀人似词中常有,然究其精神,仍大大突破了以往的传统写法,对后来影响很大。此词在宋元传唱之盛,使《水浒传》也将它写到故事情节中去了(见小说第三十回)。
上片写醉中望月,即题序中“中秋,欢饮达旦,大醉”等语。“几时有”、“是何年”。如屈原《天问》,都不好回答。人谓“发端从太白仙心脱化,顿成奇逸之笔”(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直觉有仙气缥缈于毫端”(继昌《左庵词话》)。“我欲乘风归去”,暗暗自比李白那样的“天上谪仙人”,又能写出醉后飘然欲仙的精神状态。虽说幻想中的天上仙境吸引着他出世,但经一番考虑后,仍选择了现实。“惟恐”二字调转了笔锋。“琼楼玉宇”虽则豪华奇丽,毕竟过于寒冷,相比之下,有人情温暖的现实生活,更来得亲切。月下起舞,写出“欢饮”中的逸兴醉态,正为表现人间自有可乐之处,其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与下片暗暗沟通。
下片写对月怀人。即题序中所谓“兼怀子由”。苏轼与苏辙手足情深,自颍州一别,已六年未见。当时苏轼正知密州,即今山东诸城,弟在济南,相隔不远而无缘见面。词写憾恨,却从人间普遍存在的现象落笔。“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亲人远在异乡,闺中望月无眠,这样的人家不知有多少。“转”、“低”、“照”三字有序,一字不可易。有人想改“低”为“窥”,以为改后“其词益佳”(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殊不知月轮先“转”后“低”,正扣题序“达旦”二字,最后说“照”,方见思妇彻夜难寐。“不应”两句以埋怨语气设问,看似无理,却分外有情;自身的憾恨,借同情天下离人的话说出。然后把意思完全转过来,以旷达语回答了这一问题,就此劝慰其弟和自宽。由此夜之离人拓展到“人有悲欢离合”;由眼前之圆月拓展到“月有阴晴圆缺”,两者互证,得出凡事必有两面乃自然之定理,正不须憾恨的结论。结尾顺理成章地表示祝愿。月之圆缺,非人能为力者;人之离合,亦有不得已者,唯愉悦心情,保重身体,是自己可为的。只要人在,则情谊在温暖在,足以补偿其他缺失,即如今夜,纵山水相隔,也能“千里共婵娟”,彼此寄情明月,暗通灵犀,天涯比邻,岂非大好!谢庄之句,经如此化用,益见精妙。现实的乐观的人生态度,上下片一气贯通。
此词除“天”“年”“寒”……“娟”,平声一韵到底外,尚有藏韵者在,即上片之“去”“宇”相协,下片之“合”“缺”相协,皆仄声。沈雄以为“谓之偶然暗合则可,若以多者证之,则问之笺体家,未曾立法于严也”(《古今词话》)。
此词“我欲乘风归去……高处不胜寒”云云,有人以为尚有政治寄托,看法则有截然相反两种:(一)以为苏轼欲弃官归隐求仙而终未去。据说神宗读至此,乃叹曰:“苏轼终是爱君!”(见《岁时广记》引《古今词话》)大概就是如此理解的。(二)以为是刺王安石当道,推行新法的。则“归去”乃回到朝廷,又恐政治气候太寒冷。此皆深求之说,因各有相当理由,故略述之以备考。
水 龙 吟
苏 轼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①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②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③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④ 。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⑤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⑥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⑦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⑧ 。
【注释】
①次韵:又叫步韵,用别人诗词的韵脚来唱和。章质夫:名楶(音节),字质夫,蒲城(今属福建)人,仕至枢密院事,为作者好友。当时同官京师。他作有《水龙吟》咏杨花词,为时人传诵。杨花,即柳絮。 ②从教坠:任其坠落。从,任凭。教,使。 ③无情有思:草木虽无情,却似有恨。思,愁思,怨恨。 ④“梦随”三句: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词用其意。 ⑤缀:连接。句谓花落后,难再缀连于枝头。 ⑥一池萍碎:作者原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这只是古人的传说,并不科学。 ⑦“春色”三句:以春色指代杨花,将其作三等分,则三分之二委于尘土,三分之一飘落水中。 ⑧“细看来”三句:也断句作“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语译】
它像花又不像花,也没有人惋惜,任其飘散坠落。抛弃了生长它的家,流落在街头路旁,细想起来,这无情草木倒也是有愁恨的。它愁思萦怀,伤了柔肠,媚眼困慵,想睁开又闭了起来。它好比梦魂,随长风,飞往万里之外,寻长情郎的去处,又仍被黄莺的叫声所唤回。
我倒不恨这柳絮的飞尽,只恨那西园里落花飘红,再难重新回到它原来的枝头上去。早晨一场风雨过后,何处去寻找它遗留的踪迹呢?原来已化作一池细碎的浮萍了。这三分春色,已是二分付与尘土、一分付与流水了。你细细地看罢,其实它并不是杨花,一点一点,原来都是离别之人的眼泪啊!
【赏析】
苏轼与章质夫同仕汴京,是在哲宗元祐二年(1087),词当作于此时。
如果两人才力相当,和作往往不如原作,因为原作写时较自由;和作要“次韵”,限制更多,当然也就更难。然而,这点限制却难不倒苏轼,他的次韵和作,挥洒自如,反胜过章氏原作,故王国维曰:“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才之不可强也如是。”(《人间词话》)
词从杨花算不算花说起,既称“杨花”,又生于枝头,可说“似花”;状如棉絮,全无花形,“也无人惜从教坠”,又好像“非花”。由第一句带出第二句,而第二句便有寄托了。看至下文,便知是以杨花“无人惜”,寓人之不幸遭遇。“抛家傍路”,也语带双关,既咏物又说人,就物而言,“抛家”就是“离枝”。“无情”固是草木,但也可作闺阁对离家之人的称呼。然而又说是“有思”,“有思”亦即“有情”,“情思”一词,本可连可拆,具体地说,就是有离愁别恨。人固有,草木也有吗?有。唐陆龟蒙《白莲》诗就说:“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东坡大概受此启发。“抛家”三句是以杨花拟行客;接着“柔肠”、“娇眼”云云,便拟闺中思妇。妙在拟人而不离物,“萦”、“柔”自是柳絮之状;杨柳飞绵之时,正是人们春“困”欲“酣”之季,而柳叶似眼,故称“柳眼”,联想彼此贯通。由睡而“梦”,梦魂能飞度关山,正可仿佛杨花之“随风万里”,故又借众所周知之唐诗“打起黄莺儿”意,说到“寻郎去处”,照应前所拟远行客,以申足离恨。
下片思路更放开了,好像不是在写咏物词而是在纵笔直抒伤春之情,然又终不脱杨花,故张炎谓其“后段愈出愈奇,真压倒今古”(《词源》)。在“此花飞尽”之前,只加上“不恨”二字,就说到了“落红难缀”,可谓便捷之至。然后又回到本位,说杨花随一场晓雨流入池沼,化作浮萍。前面的“抛家傍路”是坠于“尘土”;此处则是付与“流水”。用“春色三分”来归结,则在指杨花的同时,可连带上“落红”,比单说“杨花”内涵扩大了,突出惜春伤春主题。伤春实即自伤,所以最后仍归结为离别,与上片完全一致。妙在抓住“点点”这一特征,将杨花比眼泪,这是对唐诗“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曾季狸《艇斋诗话》引)的发展,是前人未曾说过的。
总之,此词咏杨花不离不即,既赋物又言情,能以神奇化工之笔,摄杨花之魂魄,丝毫没有通常次韵和作的拘束之态,故李攀龙说它“如虢国夫人不施粉黛,而一段天姿,自是倾城”(《草堂诗余隽》)。
永 遇 乐
苏 轼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①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如三鼓② ,铿然一叶③ ,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④ ,为余浩叹。
【注释】
①彭城:今江苏徐州。白居易《燕子楼诗序》:“徐州故尚书(张建封)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 ② 如三鼓:即三更鼓声 然。 ,音胆,击鼓声。如,语助词。 ③铿:金石声,此形容落叶声。 ④黄楼:苏轼守徐州时所建。他初到徐州时,值黄河泛滥,便率军民防洪救灾;次年春,又筑防洪堤,并建楼以镇之,楼在铜山县东门。
【语译】
明亮的月光如浓霜铺满大地,好风吹来像流水似的柔软,清夜光景无限美好。曲折的港湾有鱼儿在跳跃,圆盘似的荷叶倾泻着露珠,这一切在寂寞中都没有人看见。半夜鼓声砰砰,落叶发出脆响,惊断了好梦,使我黯然心伤。夜色茫茫,梦中之人再也无处寻找;醒来后我走遍了小园的每一个角落。
我这已厌倦天涯宦游的行客,一心想着去归隐的山间小路,故乡家园真令我愁思欲绝、望眼欲穿啊!燕子楼已经空了,佳人又在哪里呢?门户紧闭也只能徒然地锁住楼中的燕子罢了。古往今来,都像是梦,这梦又何曾醒过呢,有的只是往昔的欢乐和如今的愁怨。我想,将来也一定会有人,对着黄楼的夜景,为我感慨而发出长叹的。
【赏析】
此词系年据王文诰《苏诗总案》,谓“戊午(神宗元丰元年1078)十月,梦登燕子楼,翌日往寻其地作。”其时,东坡任徐州知州,燕子楼就在郡舍的后面,故甚便“夜宿”。词把记事、写景、怀古、抒慨糅合在一起,其中对夜景的描绘甚见精彩;发思古之幽情,也空灵娟逸。
词先略过“梦盼盼”之事,把深夜游小园所见的清景提到前面来写。写夜景本东坡所长,其《记承天寺夜游》短文和《舟中夜起》诗等,描绘夜景都臻于神妙,此词也如此。“明月如霜”虽常语,用于起头自好,先给人以银色世界的视觉印象。跟一句“好风如水”,便不寻常,这是从触觉来表现,竭力捕捉良宵美景给自己的真实感受。夜风拂面着体,是清凉的、舒适的、柔软的,所以说“好”,以“水”作比,是再确切不过的了,也是一种创造。这样,“清景无限”的赞叹便油然而生。写景物,常先说总体感受,然后分别表现局部、细部,“曲港跳鱼,圆荷泻露”便是分镜头了。于视觉外,又增加了听觉。有“泼剌”、“叮咚”之声,反显出夜愈静而境更幽,所以接一句“寂寞无人见”,无人见之景,作者见了,所以难得,值得一写。再一想,数百年前的盼盼之事以及自己的梦见,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景又与情事暗暗相通。这以后,才回笔写“梦盼盼”事。
三更报时的鼓声砰砰地在响,一张枯黄的梧桐叶落下时发出铿锵的声音,这是梦回时枕上所闻,故谓梦被声音所“惊断”。梦而称“梦云”,是暗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事以切“梦盼盼”,因神女能化为朝云暮雨也。盼盼已故去数百年,有幸梦见,岂非神灵有意而来?“黯黯”是说梦断人不见时的怅惘凄迷。这几句真下笔如有神。然后从侧耳倾听转为睁眼四望,但见茫茫夜色,佳人已无处可觅。不甘心,起而外出寻找。“觉来小园行遍”,是作者眷恋梦境的具体表现;也是对前面“清景无限”一段描写的补足,交代清那是觉后起行小园之所见。《苏诗总案》谓“翌日往寻其地”,其实并无别的依据,是想当然地以为词中既有“觉来”云云,当是“翌日”之事。这是未细心体会词意,又忽略了东坡喜欢夜游的缘故。
下片拓展境界,写到自己。从蜀中故园,宦游来到彭城,仕途又一直不得意,自然会屡兴“归去来”的念头,故有“天涯倦客,山中归路”之叹。从古人说到自己,这是必不可少的。但仍不能不说到燕子楼和盼盼事,因为上片只借“梦云”稍作暗示,并不确知其所指。有一则故事说:“东坡问少游:‘别作何词?’秦举‘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坡云:‘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秦问先生近著,坡云:‘亦有一词说楼上事。’乃举‘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晁无咎在座云:‘三句说尽张建封燕子楼一段事,奇哉!’”(黄昇《花庵词选》)郑文焯评云:“公‘燕子楼空’三句语秦淮海,殆以示咏古之超宕,贵神情,不贵迹象也。”(《手批东坡乐府》)这就不用再多说了。
从人去楼空,想到人生之短暂犹如梦幻,古往今来无不如此,而且总是“旧欢新怨”不断地重复。既然谁都不能无动于衷,看淡看破,可见总在梦中,从未醒过。盼盼早年受宠承欢,张建封死后,孤居小楼,寂寞度日;自己初入仕途,也曾受欧阳修赏识拔擢,出人头地,如今宦海颠簸,天涯为客,厌倦思归,悲欢穷达,感慨万端。这样,作者就从此夜自己对燕子楼兴慨而想到“异时”他人“对黄楼夜景”兴概。黄楼是苏轼来徐州为防洪兴利而建的。百年以后,作者早已不在人世,那时,或许也曾有人宿黄楼,梦东坡,想到旷世奇才、一代大文豪居然曾“穷边徇微禄”,来此留下遗迹,便不禁要为之而浩然长叹了。东坡之灵气仙才,表露在曲子词中,也丝毫不减其诗文。
洞 仙 歌
苏 轼
余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① 。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攲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② ,玉绳低转③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④ 、暗中偷换。
【注释】
①孟昶(音厂):五代后蜀国君,公元934至965年在位。花蕊夫人:孟昶的费贵妃的别号,工诗文,蜀亡入宋。摩诃池:隋代建,在成都城内。“摩诃”,梵语,义为大。作一词:孟昶所作词,今不存。《漫叟诗话》、《阳春白雪》等书附会苏轼此词题序语,载其据苏词改写之孟昶《玉楼春》词曰:“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帘开明月独窥人,攲枕钗横云鬓乱。起来琼户悄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 ②金波:指月光。 ③玉绳:星名。 ④不道:不知不觉。
【语译】
她遍体的肌骨如冰一般洁净、玉一般莹润,本就清凉无汗。风吹进水上宫殿来,暗暗带来满屋荷花的香味。绣帘开处,一轮明月偷偷地窥看着人,人还没有睡,靠在枕上的她,已金钗横斜、鬓发散乱了。
我从床上起来,拉着她雪白的手,步出卧房,庭院宫室静悄悄的,夜空中不时有几颗流星飞过银河去。我问:“现在都什么时候了?”哦,已是三更半夜了。只见月光淡淡地浮动着,玉绳星已转向低处了。我只是屈指计算着还有多少天西风就要来临,却没有想到流逝的时光,已在不知不觉中偷偷地改换了。
【赏析】
花蕊夫人事,宋人乐道。她曾仿“王建体”赋宫词百首。蜀亡后,宋太祖召其述诗,其《国亡诗》云:“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曾盛传一时。苏轼于其轶事既有所闻,自然会激发他据所记残句而补缀完篇的热情。此词即摹拟蜀主携花蕊夫人盛夏之夜纳凉摩诃池上的情景。
起头九字,既形容了花蕊夫人如冰似玉的丽质风姿,也用侧笔烘染出当时正值“大热”天气,下文之步出庭户,自是“纳凉”,已可想见。“水殿风来暗香满”,知宫殿建于水上,环境舒适,风物诱人;水即摩诃池,且知池上正荷花盛开。“绣帘开”数句,将“明月”当作摄影镜头,从高远处通过打开的窗帘见到室内,绣帏中的情景,本不让人看的,故用一“窥”字。人虽“攲枕”而“未寝”,天热固原因之一,更主要的当是说两情欢乐正浓,这从写“钗横鬓乱”可知。
下片说深夜相携纳凉事。池上月明,芙蕖飘香,水清风爽,正好乘凉。“携素手”,见两情脉脉,相亲相依。“庭户无声”,此“夜半无人私语时”也。“时见疏星渡河汉”,又令人联想到此夜人间之情侣正笑天上隔银河而望的牛郎织女。“夜如何”之问,固有“夜如何其?夜未央”(《诗·小雅·庭燎》)为出处,但写在这里,恰如白描人物行止,而“金波淡,玉绳低转”的景象,也可想见他俩并肩偎依、久久仰望夜空的情态。
末两句表里可解,耐人寻味,浅一层是说他们只是屈指计算着再过多少天凉风将至,却不料时光如逝水,季节变换、暑退凉生,已在暗中进行,这是紧扣题序意思说的。深一层则又有所托:蜀主与花蕊夫人之帝王逸乐生活,无非黄粱南柯而已,此夜嫌热,恨不得一冷,既冷时,再想此热,果成一梦矣!所谓“流年暗中偷换”,言其热日无多,倏忽亡国兴悲也。评者多赞此词“清越之音,解烦涤苛”(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其声亦如空山鸣泉,琴筑并奏”(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殊不知清词中亦有哀音,东坡“人生如梦”的思想也通过其补足五代旧事旧作表露了出来。
卜 算 子
苏 轼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①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②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③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
①定惠院:一名定慧院,在黄州东南,作者有《游一定惠院记》。 ②漏断:谓漏声间断。 ③省:知晓。
【语译】
半缺的月亮挂在疏疏稀稀的梧桐树上,漏声间断,人声已寂静了。有谁会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呢,他就像那只夜空中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孤雁。
雁儿受惊飞起,却又回头瞧瞧,心中有恨而无人知晓。它把所有冬天的树枝都挑选遍了,总也不肯栖息下来,宁可留在那寂寞寒冷的沙洲上。
【赏析】
王文浩《苏诗总案》编此词为“壬戌(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作”。其时,东坡正谪居黄州。词写自己当时的寂寞心情,这从他黄州时期的许多诗文中都可得到印证;他写到定惠院的作品也不少,孤独寂寞之感与此词也如出一辙。吴曾《能改斋漫录》称“其属意盖为王氏女子也”;还有人将此词附会惠州温氏女超超故事(见《历代诗余》引《古今词话》),皆不可信。
词上片写缺月疏桐、缥缈孤鸿的静夜景象。夜行之“幽人”即作者自己,有其《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诗“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可证。全篇正面提到自己的只此一句,自称“幽人”外,再说“独往来”,又加上“谁见”,是对孤寂处境的着意强调。然后将自己的行止用传统意象“缥缈孤鸿影”作比,赋予其清高孤傲气节的含义。张九龄有“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的诗(《感遇》),抒写自身的遭际感慨;杜甫也借《孤雁》诗以自托。苏轼正尽收前贤之诗意于心底而吐为小词。
下片索性脱开定惠院夜景和作为主体的幽人,只写孤鸿。这样的结构章法,是不合常规的,然正如评家所说,“盖其文章之妙,语意到处即为之,不可限以绳墨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九)不久前,苏轼因诗文被指控为“愚弄朝廷”、“指斥乘舆”,入御史台狱,几遭杀身之祸。被赦后,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有诗曰:“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初到黄州》)此皆“惊起却回头”之注脚。然总有所不为,不肯合污同流,滥官媚俗,此所谓“拣尽寒枝不肯栖”也。所以只有孤栖独宿于沙洲苇丛间(此定惠院寓居),忍受这寂寞寒冷的处境。黄庭坚题跋此词,称其“语言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这是他不敢涉及东坡政治感慨,故只从风格神韵上来评说的话。
青 玉 案
苏 轼
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①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犬② 、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鸳鹭,四桥尽是③ 、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④ ,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定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⑤ ,曾湿西湖雨。
【注释】
①贺方回:贺铸,字方回,号鉴湖遗老。伯固:苏坚,字伯固,苏轼与其讲宗盟。自哲宗元祐四年己巳(1089),苏坚跟从苏轼在杭州,三年始归。元祐七年壬申(1092)八月,以兵部尚书召还。 ②黄犬:晋陆机有犬名黄耳,机在洛时,曾系书其颈,致松江家中,并得报还洛。事见《晋书·陆机传》。 ③四桥:姑苏有四桥。 ④辋川图:唐王维官尚书右丞,有别墅在辋川(在陕西蓝田县辋谷川口),他写了许多辋川风景诗,又在蓝田清凉寺壁上画过《辋川图》。 ⑤小蛮:《本事诗》云:唐白居易有姬樊素善歌,妓小蛮善舞,有诗云:“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语译】
三年来,你睡觉都梦见回故乡吴中去的路,如今你回家,我叫一条能传书的黄狗跟了你去,希望能得到你到家后的音信。你若到了松江呼唤小渡口的船只时,请别让水上的鸳鸯、白鹭受惊,要知道那四桥一带,都是我曾经留下过足迹的地方。
我从《辋川图》那样令人动心的画中看着春天将暮时的景色,常常会想起过着悠闲归隐生活的高人王右丞的诗句。我如果也确定个归故乡去的日期,老天爷也一定会允许的罢!那时,我身上穿的春季衣衫,还是我在杭州时陪伴我的小蛮缝制的,它曾被西湖上的雨打湿过呢。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词。苏伯固居杭三年,得以归吴中回到家乡去,姑苏一带是苏轼从前曾到过的,熟悉的,这引起他的羡慕,并勾起他自己也想回故乡去过王维式的清闲生活的念头。词前半写送人归去,后半写自己思归。
此词头几句若用平常话说,不过是:“三年来,你时刻思念家乡,现在回去了,希望今后常来信。”可现在说成,“(我)遣黄犬随君去(往),三年枕上吴中路”,便诗意盎然了。这说明作者不但善于措词,活用陆机黄犬典故的手段也出神入化。以下数句也很有意思,要说的话不过是:“你这一路去的地方,我以前曾到过,印象很不错。”写在词中,就举出“松江”(今属上海市),它是从杭州去吴中所经之地,是陆机的家乡,是承上用“黄犬”事而来的。既有江,便要呼渡;江上有水禽,又因水而说到桥,这样就串联了起来。要苏坚小声呼渡,“莫惊鸳鹭”,正是写自己曾留情于这一带的美好景物。这是羡慕,也是庆贺。
写到思归,先借王维表现隐逸生活的画和诗来述说自己心情。然后点出“归”字,说如此美事,一定能天从人愿。这比上片所说又进了一步,因为正是苏坚之行才勾起自己思归念头的。歇拍几句极为《蕙风词话》的作者况周颐所称许,说是“令人爱不忍释”。苏轼设想自己归时,犹着“小蛮”缝制之春衫,而这春衫曾被“西湖雨”打湿过。这又是留情于杭州了。小蛮是白居易守杭时所亲近的人,所以借用。这看似只写作者自己,其实已暗暗地把苏坚包括在其中了,因为他也在杭留居了三年。此时一别,岂能不回想共同在西湖边生活的情景?
临 江 仙
苏 轼
夜归临皋①
夜饮东坡醒复醉② ,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③ ,何时忘却营营④ !夜阑风静縠纹平⑤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
①夜归临皋:《苏诗总案》:元丰五年(1082)九月“雪堂一夜饮,醉归临皋作《临江仙》词”。元丰三年(1080)五月,苏轼自定惠院迁居临皋,五年春于东坡筑雪堂,仍家居临皋。临皋在黄冈县南,临长江。 ②东坡:临皋附近的小地名,在黄州东门外,是苏轼“得躬耕其中”的数十亩土地,其名乃效白居易忠州东坡之名而起的,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别号。 ③此身非我有:身不由己。语出《庄子·知北游》。 ④营营:纷扰貌。指为世俗名利奔忙。 ⑤縠纹:微波,以绉纱纹为喻。
【语译】
夜间,我在东坡雪堂饮酒,喝得醒了又醉,回到家好像已三更时分了。家童睡得鼾声如雷,我敲门都没人答应,只好拄着手杖听那江水的哗哗声。
我常恨自己的身子自己作不了主,什么时候才能完全忘掉为世俗名利而苦苦奔忙呢?夜已残,风静止了,江面平滑,水波不兴。我真想乘一叶小舟,从此远离尘嚣,寄身江海之上,自由自在地度过我的余生啊!
【赏析】
此词作于谪民黄州时期。记一次夜饮雪堂,醉归临皋住所之事和当时的萧飒心情。上片记事,下片抒情。
东坡不善饮酒,少饮辄醉,何况心情苦闷。“醒复醉”,正写神志已有点迷迷糊糊的状态。他同年所作《后赤壁赋》有“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过黄泥之坂”等语,正与此夜“归来”走的是同一条路。到家夜已半,确切的时间醉中已弄不太清楚了,故曰“仿佛”。下面三句说自己被关在门外,句句都有声音:家童的“鼻息”声,还如“雷鸣”般的响,自己的“敲门”声和“江声”,由此却写出了深夜的一片寂静。这是运用“鸟鸣山更幽”式的反衬笔法极为成功的例子。
在“倚杖听江声”之后过片抒情,特别自然而有意境。静夜中,大江边,年已迟暮的大诗人,历经劫难,倚杖伫立,耳中倾听着沙沙的滩声,心已神游着梦幻似的往昔。“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感叹,坦诚而真实,能在许多人心灵中激起同情和共鸣。再插一句“夜阑风静縠纹平”景语,既有推移时间和隔开前后情语的作用,又借景寓情,暗示其对宁静生活境界的向往。故接以面对眼前景色,表述内心愿望的话作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生活虽潇洒,但并没有现实的可能性,作者心里也很清楚。所以从他的用语上也能感觉到一种浓重的悲凉意味。
定 风 波
苏 轼
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①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② ,谁怕③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④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①沙湖:在黄冈县东南三十里。 ②芒鞋:草鞋。 ③谁怕:怕什么,有何可怕。 ④料峭:形容春天的寒意。
【语译】
不必去听雨点穿过树林、打在叶子上的声音,尽管吟着诗、吹着口哨,慢吞吞地走好了。竹杖和草鞋比马还轻便呢,有什么可怕的!在漫天烟雨中,披一件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的事,我平生经历惯了。
风带来春天的寒意,吹得我酒也醒了,身上正微微觉得有点冷,山头的斜阳却已迎面照射过来。我回过头去,看了看刚才遇雨的地方。这趟归程,对我来说实在是既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啊!
【赏析】
苏轼在黄州时,一天,与友人们从沙湖看田回来,途中遭遇到一场雨,因为雨具事先叫人带回去了,同行者都狼狈不堪,只有苏轼若无其事。一会儿,天就放晴了。他写了这首词,通过对晴雨态度的记述,来表现自己对穷达命运不患得失、任其自然、旷达乐观的襟怀。
上片说过雨。写自己满不在乎地对待风雨的超然态度,极富表现力。“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在怡然自得外,又有几分兀傲。“一蓑烟雨任平生”,将眼前遭遇拓展为平生经历,揭明了所写风雨,又有象征意味。下片说转晴。先只写风,则雨被吹散,不言可知。刚觉微冷,忽已斜照当头。造化弄人如此,可见祸福难凭,不如听其自然。故末句语同佛家参禅,字字机锋:本无风雨,何来晴明!利害得失,正可一并泯灭。
郑文焯曰:“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手批东坡乐府》)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①
十年生死两茫茫② ,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③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注释】
①乙卯:熙宁八年(1075),作于密州。 ②十年:苏轼妻王氏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至作此词时,正十年。 ③千里孤坟:王氏葬于四川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
【语译】
我与你生死隔绝、两不相知已经十年了,即使不想念你,也难以忘却啊!你孤单单地躺在远隔千里的坟墓中,境况凄凉却无处可以诉说。纵然现在能让我们再次见面,你大概也认不得我了,我已变得一脸尘土、两鬓如霜了。
昨天夜里,我做了个梦,忽然回到了家乡,你正在小房间里靠近窗子梳妆打扮,我们彼此瞧着对方,没说一句话,只有眼泪似涌泉般地流了下来。我能料想得到那伤心处的景象,年复一年地,只有夜间的明月照着那长着矮小松树的山头。
【赏析】
苏轼的两个妻子都姓王。前妻王弗,十六岁时嫁给比她大三岁的苏轼,二十七岁病死。三年后,王弗的堂妹十九岁的王润之成为三十三岁的苏轼的续弦。此词为早卒的王弗而作,她死于汴京,归葬在家乡眉山附近的东冈、苏轼祖茔所在地。作此词时,苏轼正新从杭州移官密州(今山东诸城),距王弗逝世十年,已四十岁了。
词上片泛说。先交待夫妻生死隔绝已经十年,接着诉说思念之情。“不思量,自难忘”,话说得真挚而痛切。“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是体贴亡妻处境之孤单凄凉,却有人解为作者自叹心情凄凉而无说处,反而浮浅了,远不及悯恻亡灵之苦更深刻而合乎情理。后三句才说到自身,叙来层次分明。“相逢”是不可能的,故用“纵使”;虽无事情的真实,却有感情的真实,人是会作如此设想的。他们永诀时彼此都还年青,这十年中苏轼碌碌风尘,宦游四方,以至蓬头垢面,早生华发,连曾经是最亲近的人见了都认不出来,平常语说来都在情理之中,浸透了人生的悲哀。
下片记梦。上片说到假设的“相逢”,故过片便接“幽梦”。有人说过,人死后尚有三处可得相逢,即“梦中地下更来生”。词意推进,环环相扣。梦里还乡,见到前妻于“小轩窗,正梳妆”,应是往年他们共同生活时惯常情景的再现,说不定还在记忆中留有某些美好细节。汉朝有“张敞画眉”事,是夫妻相爱的佳话,东坡梦其梳妆,岂能无因!然而这次见到,竟相顾无言,泪如泉涌。可见心里该有多少想诉说的话而无从说起;写得感人至深。末了“料得”云云,便又是从“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中生出的:作者说,我知道你为什么这样伤心,你一定是受尽了委屈,一个弱女孤魂独在千里之外,年年都只有深夜明月照在短松冈头,却“无处话凄凉”。这样回应上片,把自己对不幸夭亡的妻子的爱怜、体贴的深情,充分地表露了出来。
贺 新 郎
苏 轼
乳燕飞华屋① ,悄无人、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② ,扇手一时似玉③ 。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④ 。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⑤ 。待浮花、浪蕊都尽⑥ ,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意千重似束⑦ 。又恐被、西风惊绿⑧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⑨ 。
【注释】
①“乳燕”句:曾季鲤《艇斋诗话》云:“其真本云:‘乳燕栖华屋’,今本作‘飞’字,非是。”赵彦卫《云麓漫钞》亦谓曾见真迹作“栖”。然其说未必可据。 ②白团扇:晋中书令王珉与其嫂婢有情,珉好执白团扇,婢作《白团扇歌》赠珉。 ③“扇手”句:晋王衍容貌整丽,常执玉柄尘尾谈玄,与手同色。 ④瑶台:仙境,借以说人美如仙子。曲,幽深处。 ⑤红巾蹙:褶皱的红巾,形容石榴花。白居易《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诗:“山榴花似结红巾。” ⑥浮花、浪蕊:浮、浪言众花之轻浮,为反衬石榴花之幽独。 ⑦“芳意”句:喻重瓣榴花。 ⑧秋风惊绿:谓秋风起,榴花凋谢,只剩绿叶。 ⑨两簌簌:指花瓣与眼泪齐落。
【语译】
雏燕在华丽的屋梁间飞,悄然无人,午后槐树的阴影随时间在移动,傍晚凉快时,刚洗好澡,手里摆弄着一柄生丝绸制成的白团扇,这时,扇子与手看去都像白玉一样的莹洁。人渐渐地困倦了,斜靠着,独自睡得清梦酣熟。忽觉帘外有谁来推绣房的门,白白地教人做不成瑶台仙境幽深处的好梦,醒了过来,却原来是风吹动竹子互相敲击的声音。
石榴花半开好像皱褶起来的红巾,待到那轻浮的众花都凋谢时,它就只与你这幽独的美人为伴了。将一枝艳丽的花细细地观看,重叠的花瓣就像将你芳心都紧束在一起,它又恐怕被西风惊残,只剩下绿叶。如果等待你来这儿看它时,你在花前对着酒就再也不忍去碰它了。它的花瓣和你的粉泪,都会一齐簌簌地掉了下来。
【赏析】
此词前人多附会其作意,或云为杭妓秀兰而作(杨湜《古今词话》),或云为其侍妾榴花而作(陈鹄《耆旧续闻》),皆不可信。香草美人之托是我国文学的古老传统,杜甫尚有《佳人》诗,此词亦有所取意(谭献《复堂词话》云:“颇欲与少陵《佳人》一篇互证。”);至于寄情于春兰秋菊、丹橘落梅之类的作品就更多了。此词上片写佳人,下片咏榴花,在作词的章法上,自是变格;但上下片仍密切关联。在说花时,带出两个“君”字,即指佳人;末四句更有意将人与花合写,比兴寄托之旨甚明。从词意用语看,颇似东坡寓居定惠院见海棠花之诗,当是贬黄州之后的作品。
写佳人没有也不要有容貌装饰等外形的描绘,只写其气质风度和精神。若不细看,甚至还不辨是男是女。比如“手弄生绡白团扇”,本《晋书》中中书令王珉事;“扇手一时似玉”语意本《世说新语》王衍事;“风敲竹”而疑人来,则用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诗意。本来都非写女性,然自可移用;因为女子执团扇,班婕妤有纨素团扇之诗,崔莺莺也有“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之句,也不妨作为依据。直至出“绣户”、“粉泪”等词,才知其写佳人无疑。佳人高贵而圣洁,有梦想而孤寂,用词中二字来概括她,便是“幽独”。人幽独而花亦幽独,命运相仿,故可作伴。所以上下片虽似两截而仍能一气贯通。苏轼在黄州时,作《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诗云:“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与此词不同者,一写海棠,一咏榴花;一言桃李粗俗,一称众花浮浪;而“名花”、“佳人”诗中本是一体(“佳人在空谷”亦用杜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意),词则幻笔为二,而“苦幽独”正是其共同感慨寄托之所在。所以,我判定此词与此诗的写作时间相近。后来陆放翁诗云:“志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其意趣亦小异而大同者。
望 海 潮①
秦 观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② ,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③ ,铜驼巷陌④ ,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⑤ ,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⑥ 。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⑦ 。兰苑未空⑧ ,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⑨ 。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注释】
①汲古阁本《淮海词》在词牌下题作《洛阳怀古》;《草堂诗余》题作《春感》;宋本无题。观词意,非怀古之作,题目皆后人所加。 ②冰澌溶泄:冰封的水面已融化流动。澌,流冰。 ③金谷:晋朝石崇所建的花园名,在洛阳西北。石崇曾邀客宴饮赋诗于此。俊游:游览胜地。 ④铜驼:洛阳宫门南四会道口,立有一对铜铸的骆驼,铜驼街是一条繁华的街道。巷陌:即街道。 ⑤桃蹊:桃树下的小路。 ⑥西园:此泛指风景优美的园林。曹植《公燕》诗:“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笳:古时一种管乐器。 ⑦飞盖:奔驰的车辆。盖,车篷。 ⑧兰苑:泛指园林。 ⑨是事:事事。
【语译】
淡淡的梅花开得疏疏落落,河里的冰块已开始融化流动,东风又将岁月暗中更换。我总是记得往昔这时候金谷园、铜驼街熙熙攘攘的景象,游人趁着新晴天气,轻轻地走在平坦的沙路上。人们过往不绝,我竟误跟着一辆香车跑了好多路。那时,正柳絮舒卷,蛱蝶飞舞,春心狂想,纷纷不已。柳荫下、桃树底,踩出了小路,这一番春色乱分送了多少人家!
夜间在名园中举行宴会饮酒,吹笳奏乐,热闹非凡。到处是彩灯辉煌,妨碍了人们赏月,车如流水,阻挡了游客观花。如今园林中花木未空,游人却已渐渐地老去了。重来此地,只觉得事事都引起我的感叹。傍晚的烟霭中,酒旗还斜矗着。我只是在楼头靠着栏杆远望,时时能见到的是一群栖息着的暮鸦。我的心中涌起了归家的念头,这念头无可奈何地、暗暗地随着眼前的流水一直去往遥远的故园。
【赏析】
词是感旧之作。但有两说:(一)“追怀往昔客居洛阳时结伴游览名园胜迹的乐趣”和“重来旧地时的颓丧情绪”(社科院文研所《唐宋词选》);(二)“作词之地为汴京而非洛阳”,“以洛阳之典来咏汴京”,“金谷园和铜驼路是借指北宋都城汴京的金明池和琼林苑”,秦观在《西城宴集》诗序中提到过“游金明池、琼林苑,又会于国夫人园,会者三十六人”的事,是“当时罕有的盛举”(沈祖棻)。二说各有理由,姑并存之。
词的头三句是眼前景象。梅开冰融东风起,时值初春。“暗换年华”是一篇主旨所在。自“金谷”句起,开始回忆往昔,由后面的“长记”字眼点醒。“长记”这两个字本当处在前面的领起地位,今因词调的句式对偶要求而置于后,其含意仍包括了前三句,读者细审自明。从另一方面说,“金谷”等句词意泛,写总体感受;“误随车”是一次具体的事,印象特别深,故冠以“长记”二字。前人诗词中也有写“误随车”的,如韩愈《游城南·嘲少年》诗曰:“直把春偿酒,都将命乞花。只知闲信马,不觉误随车。”少游正用其意写自己当时的风流狂放。故下接“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将絮蝶之狂乱与春心之骚动写在一起。《史记·李将军列传》引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春色所在,游人争赏,故柳桃树下,踏成小路;沿途家家户户,亦都占得这佳丽景色,大好春光。“乱分”二字新奇而极富艺术想像力,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称其“思路幽绝,其妙令人不能思议”。
过片处仍继续写昔日情景,有异于词上下片的通常结构章法;所不同者是写夜宴的热闹。夜晚尚且如此,白昼盛况自不待言。“西园”是借用曹子建“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诗句的用语而泛指名园,故特意又提到“飞盖”。“碍月”、“妨花”,用带几分夸张的话出力地形容一番。写得气象富丽华贵,造句如齐梁小赋。与“误随车”一样,都说当时其乐无穷。这里说得越热闹,下面的转笔就越有力。“兰苑未空,行人渐老”,一承一转;“重来是事堪嗟”,一拍一合,与“暗换年华”遥遥呼应。举“烟暝酒旗斜”、“时见栖鸦”之冷落萧条景象与昔日作对比,也对“是事堪嗟”作了申说。此时无聊思归,已自然而然。沈祖棻还从秦观事历论证此词作于其“贬官(远往处州,即今浙江丽水)即将去京之时”,果真如此,则词人极目天涯,寄归心于东流水,就更可理解了(他是江苏高邮人)。“暗随流水”又遥应“冰澌溶泄”。上下片末句都用“到”字,周济谓“两两相形,以整见劲,以两‘到’字作眼,点出‘换’字精神”,可见非偶然下字相重。词收结处,给人以无限四顾苍茫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