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① ,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②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注释】
①病酒:因饮酒而身体不适。 ②青芜:茂盛的青草。古诗《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语译】
谁说我已经把无谓的烦恼长久地抛在一边了呢?每当春天到来之时,我还是跟以前一样地感到惆怅。天天在花丛前喝酒,又常常因多饮而不舒服,也不管镜子里年轻红润的面容已逐渐变得消瘦。
河边的青草、堤上的杨柳啊,请问为何年年都有新的愁恨来到心头上呢?我独自站立在小桥上,晚风灌满了我的两袖,待我回到家里以后,平远的树林上空已悬着一弯新月。
【赏析】
这首词亦见于冯延巳《阳春集》中,叶嘉莹先生以为它可以代表冯词的典型风格,论述颇深细(见江苏古籍出版社《唐宋词鉴赏词典》)。我们对作者是冯是欧,且不作深究,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在写法上与上一首“庭院深深”的同调词有明显的不同。此词不写具体情事,只抒一种寂寞惆怅的情绪。这种情绪颇似离愁、怀人或伤春,但词又不指明其产生的原因,倒像是由复杂因素造成的愁思综合症。
“谁道闲情抛弃久?”词一开头将这种情绪称之为“闲情”,用今天的话说,近乎自寻烦恼或者多余的苦闷,可见作者是想摆脱它,而且以为是早就该摆脱掉的,即所谓“抛弃久”。但事实却不然。“谁道”二字是对“闲情抛弃久”的否定,也就是说时间虽久,却没有能够摆脱得了。起头用问句,表现出作者内心经历过一番苦苦挣扎而归于失败;同时,话也是在心里千回百转后才说出来的。何以见得这种“闲情”总也“抛弃”不掉呢?“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春天万物复苏,生机蓬勃,是希望、幸福、欢乐的季节,也是最容易引起伤感、失落、惆怅的季节。说“每到”,说“依旧”,正见此情之难以弃绝。它好像是不能根治的痼疾,到一定时候,便要发作起来。于是只好面对春花,借酒浇愁,也不管饮酒过量会损害健康,愁绪使自己红润的颜容变得憔悴了。杜诗有“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曲江》二首之一)之句,“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亦此意。“花前”是承前“每到春来”说的。花开花落都会引起多情人的伤心烦恼,已意在言外。“镜里”不但点明“朱颜瘦”者是自己,且有对镜而惊心的意思在。纵然如此,作者还是“日日”求醉,“不辞”瘦损,大有宁殉情而不悔的意向。
下片“河畔青芜堤上柳”看似描写景物。实则利用诗歌中的比兴手法和传统意象,写内心活动,暗示思绪如河边青草之绵延不绝,似堤上杨柳之柔丝千缕。因而下接“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名为“新愁”,其实就是“依旧”的“惆怅”,只不过那种好像已“抛弃”了的心情,每当新的一年春天到来时,又重新产生,重新感受一次而已。加上“为问”、“何事”等字样,更写出了内心强烈的疑问,而这疑问正产生于作者竭力挣扎,想摆脱愁思的缠绕而不可能的苦恼。但作者并未对这一问话作出回答,却横接两句景语作结,安排上极具匠心,大大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从全词的写法来看,倘若没有这两句景语,一味作情语,就不免单调,难出动人境界;现在就景语歇拍,寓情于景,反能宕出远神,有悠然不尽之致,技巧是非常高明的。独自站在小桥上凝思出神,料峭春风吹得两袖鼓满,不觉阵阵凉意透入肌骨。待回到家里时,已是夜色朦胧,人声寂静,只见远处一弯新月已悬于平林之上。这一写就形象突现、境界全出了。清代黄景仁有几句颇为人称道的诗说:“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癸巳除夕偶成》)又说:“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绮怀》之十五)意境甚相似,而此词并未出“多时”、“中宵”等字样,只从白天景象直写到月上林梢,则作者在冷风袭袂的小桥头,怅然久立的孤独情态已生动地画出来了。
蝶 恋 花
欧阳修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① 。百草千花寒食路② ,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③ 。
【注释】
①不道:不管。 ②寒食:节名,清明前一二天,旧俗禁烟火。 ③依依:一作“悠悠”。
【语译】
多少天了,你这片行云去往何处了呢?忘了回来,也不管春光将要迟暮。已是寒食时节,那条有着百草千花的路上,你的香车又系在谁家的树上了呢?
我倚在高楼上,眼中含着泪,独个儿不断地自言自语。双燕啊,你飞回来的时候,可曾在路上碰见过他呢?春愁撩乱,好像满眼的飞絮飘忽不定,昔日依依相伴的梦境,再也无处寻觅了。
【赏析】
这首词也是在冯延巳和欧阳修集子中都有的,主旨与“庭院深深”同调词一样,也写丈夫在外游冶不归,妻子在家中愁思怨恨。
词上片全用深闺怨女的内心独白组成,几句话中所没有说出的主语,都是第二人称“你”,即其丈夫;下片才有“我”,而提到丈夫时,也成了“他”。
词一开头就用怨恨的语气问道:“这一连几天你到哪里去了呢?也不回家,都忘了家里还有个妻子在,也不管春天都快过去了!”称其丈夫,不用“汝”、“尔”、“君”、“郎”或“薄情”等等,却用“行云”一词代之,含蓄而耐人寻味。乍一看,似乎在说天上的行云去而不归;再一想,当然不是,云归不归关春暮不暮何事?可见是设喻指人。指人的喻意又有两重:一是说丈夫之行踪飘忽不定,犹天上之行云,一走而不知去向;二是讥丈夫在外找女人寻欢。所用都是宋玉《高唐赋》中楚襄王梦见能行云作雨的巫山神女的典故。所以首句实在不是不明丈夫之去处而发问,恰恰是明知而故问。“行云何处去?”若用今天时髦的粗话来说,就是“你溜到哪里去泡妞了?”所以“不道春将暮”的“春”,不但说春天的大好时光,更是指自己的少女青春;是说丈夫一点也不管家中年轻美貌的妻子会在孤寂苦闷之中,如春花之逐渐凋谢。
接着两句就说得更明白了。“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寒食清明,按当时习俗,正是四野如市、杯盘歌舞热闹的时节,丈夫不与家人欢度,却在外寻欢作乐。“百草千花”的喻意,正是我们通常说的拈花惹草的花草。这用法早已有之,如白居易《赠长安妓人阿软》诗云:“绿水红莲一朵开,千花百草无颜色。”“香车”即指其丈夫所乘之车。所以这句是问他又找哪一个女人去了。调侃之语,表面上好像说得很俏皮、很轻松,但丈夫的行为实在已深深地刺伤了做妻子的心,也是她莫大的悲哀。
“泪眼倚楼频独语。”这句过片的话与下面问燕子的话不连读,它是对上片的补足;也就是说上片那些话是她“泪眼倚楼”眺望时的“独语”。见燕子正双双啄泥飞来营巢,才心有所动,问它是否在路上碰见过那个负心汉。双燕相依相伴,为共同建造自己的安乐窝而忙碌,这使她感到羡慕,同时也更意识到自己孤独处境的不幸,所以才向燕子诉说内心的苦闷。问燕及其所问,都表现了女子的一片痴情,比写她“独语”,又进了一步。
结尾两句是正面述说自己的心情。这种心情并非单一的忧伤,从她仍急切地期望丈夫归来,可知她对两情依依的往昔仍充满着留恋和幻想。所以爱、恨、妒、怨、恼、伤、怜、抑郁、缠绵……种种复杂情绪交织在一起,故笼统地名之为“春愁”,其“撩乱”状态,又比喻为“柳絮”——这信手拈来的晚春眼前景物。柳絮随风飞舞,上下纷乱颠狂,飘忽不定,不可收拾。取喻极恰而毫不费力。末句“依依”一作“悠悠”,用词不同而解说亦有不同。“依依”是形容所“寻”之昔日情景,即解作“梦里无处寻依依”,而“悠悠”则说“梦”境之无可为凭,不可捉摸。未知孰是。但整句的主要意思还是一样的,那就是她丈夫和丈夫曾经带给她的幸福与欢乐,都一起消失了,再也无处寻找了。求之于“梦里”而不可得,是更深一层的写法;此词写闺怨正是步步深入的。
木 兰 花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① ? 夜深风竹敲秋韵② ,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攲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③ 。
【注释】
①鱼沉:传说鱼能传书,鱼潜水底,谓没有音讯。 ②秋韵:秋声。 ③烬:指灯芯烧成了灰烬。
【语译】
分别以后,也不知你在何处。触目所见,无非凄凉而已。心中有多少愁闷啊!你渐渐地越走越远,也渐渐地见不到你来信了。江河宽阔,鱼沉水底,你音讯全无,我又到哪里去打听你的消息呢?
夜深时,风敲竹子奏出一片秋声,那千枝万叶的声音都充满怨恨。我有心斜靠在孤单的枕头上到梦中去寻找你,可是偏偏梦又做不成而灯又燃尽熄灭了。
【赏析】
这一首也写别离相思,思念对象是远行的人,大概就是丈夫罢,可知也是从闺阁的角度写的,是一首思妇词。
“别后不知君远近”,这里的“远近”,若以距离而言,偏义于远,即不知有多么远了;但“远近”也不过是种种情况的代表,实际上是说不知情况如何了,现在在哪里了。“触目凄凉多少闷。”从妻子不惯孤独的处境,见出夫妻平时相依相伴,有说有笑,生活是过得相当温馨的。所以丈夫一走,妻子才倍感凄凉,整天的闷闷不乐。“触目”二字,为写寻寻觅觅、无所依托的精神状态而用;用疑问词“多少”,又增加了她内心愁闷的程度。然后补明一句:“渐行渐远渐无书”。大概丈夫刚离家时,还托便人捎个信来,以后就再也接不到他片纸只字了,这怎不教人日夜牵肠挂肚呢?一句中用了三个“渐”字,是动态的,变化着的,写出内心一天比一天不安、日子一天比一天难熬的感受。这样便只有焦急、怨恨、悲叹了。“水阔鱼沉何处问?”“水阔鱼沉”固然是没有音讯的代词,但也有相距遥远、路多阻隔,欲寄书相问而不能的意思在。再用问句,更显示闺中思妇孤立无援、无计可施,无可奈何的境况。
前半首交待清离别情事,总括地抒情;后四句转入特定时间——一个深夜里自己空房独守情景的具体描写。“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于此,点出季节、时间、环境——秋季的深夜,窗外修竹成林,风吹枝叶沙沙作响,如风雨骤至,波涛夜惊,又像是奏起一支萧飒悲凉的秋夜曲,在愁思不寐的人听来,真是凄怆不忍闻啊!自己心里有恨,却归之于“万叶千声”,主观之情移至客观之物上,仿佛风竹也在为我的不幸而悲鸣。清醒时既然愁思难禁,不如求之于梦,“故攲单枕梦中寻”,想要在睡梦中寻得片时的欢乐。无奈“梦又不成”,正不知如何才能度过这漫漫长夜,而伴我受熬煎的荧荧青灯,却又在此时油尽灯灭了,只留下我独自在这一片茫茫黑暗之中。“灯又烬”三字似乎是命运的作弄、现实的冷酷无情的象征,把词的悲愁气氛推向了高潮。
浪 淘 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① 。垂杨紫陌洛城东②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③ ?
【注释】
①从容:这里是留连的意思。 ②紫陌:帝京道路的泛称。 ③知与谁同:不知还能与谁在一起。知,不知。
【语译】
我拿着酒祝告东风,请它跟我一同在此多留连些时候。洛阳城东,那条种着垂柳的路上,处处都是我俩曾经来过的地方,当时我们手拉着手游遍了每一片花丛。
我们从相聚到离别,实在是太匆忙了;这真令人憾恨无穷啊!今年的花开得比去年更娇艳,可惜到了明年,花会开得更好,但不知还能与谁在一起共赏?
【赏析】
作者在这首词中抒发了与洛阳友人匆匆聚散的感慨。北宋的东都洛阳,是个山河壮丽的古城,也是欧阳修早期从事政治活动和诗文交游的重要地方。在那里,他曾经历了重大的政坛风波和仕途挫折,也结识了一批如尹师鲁、梅圣俞等杰出的人物,那段生活为他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回忆。所以,在他后来的文章诗词中“常忆洛阳风景媚”。(《玉楼春》),有不少追念洛城风物和当时旧友的佳作,此词即其中之一。
词的上片是对昔日与友人欢聚情景的回忆。“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因为景物美好,情怀欢畅,便希望时光能过得慢一些,可以多享受享受这一番与挚友们同游的乐趣。这是人人都会有的心情,但在表达上,却可以看出是欧阳修所喜欢的惯用方式。他在另一首《鹤冲天》词中也有类似的写法:“花无数,愁无数,花好却愁春去,戴花持酒祝东风,千万莫匆匆。”春季多东风,欢聚不离酒,将代表春光的东风拟人化,化之为老朋友,举杯邀其一同在此从容留连以尽游兴,切莫匆匆离去。说来颇有诗趣。再三句写出当时纵情游乐的情景。“紫陌”点明帝都,是东都洛阳;“洛城东”又指出是在城的东郊;则“垂杨紫陌”便是郊外的一条绿柳成荫的路上。在那里,所到之处,每一丛花木,几乎都曾留下过他们游赏的足迹。因为“游遍”,故用“总是”,以见处处都能勾起自己美好的回忆,也写出“当时”游兴之浓、心情之欢。同游者友情真挚,意气相投,从“携手”二字便可见出。已说“垂杨”,又言“芳丛”,则一路柳垂金线、桃吐丹霞的妍媚春景,已不须渲染;何况下片便要就花好来做文章。上片的欢情正为反跌下片的惆怅。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前面既已写过当时“聚”之乐,则转到眼前,便说“散”之恨,前后一丝不乱,过片极其严密。九个字感情的分量很重,也是全篇的主旨。既是主旨,就不应浅视其所指,以为只是承上片慨叹某次郊外畅游的匆匆聚散;倘若如此,用“此恨无穷”的重语,就未免小题大做了。此词本以小见大,借记游以寄情寓兴,故探究其内涵,应认为其中有作者对自己早年洛阳政治风波中同道好友们零落星散的回忆和反思;甚至推而广之,是对世事人生常不如意的带有哲理性的感慨和憾恨。这从结尾三句看得非常明显:“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欧阳修后期逐渐官居要职,朝廷委以国事重任,在政治上与早年处于坎坷逆境已大不相同。这也许就是词中所说的“花胜去年红”、“明年花更好”的政治寓意。在客观情势好转的时候,他当然更需要有志同道合的挚友来支持和帮助他。然而,“洛阳旧友一时散,十年会合无二三”(《圣俞会饮》),这才真正地使他感到“此恨无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这些感叹人生易老天难老的诗歌意象,也被融合改变而再次体现在这首词中。“去年”、“今年”、“明年”,都是虚指,是“过去”、“现在”、“将来”的诗化语言。如果问:欧阳先生怎么会知道“明年花更好”的?这就呆了。(一)这只是假设;(二)“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在这里,好不好、红不红全凭人的主观感受。正因为没有好朋友共享览胜赏花之乐,就越觉得辜负良辰美景太“可惜”了。这“胜”与“更好”,便从“可惜”而来。
青 玉 案
欧阳修
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绿暗红嫣浑可事① ,绿杨庭院,暖风帘幕,有个人憔悴。 买花载酒长安市② ,又争似家山见桃李③ ?不枉东风吹客泪④ ,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
【注释】
①红嫣:红花姣艳。浑可事:还算可乐之事。 ②买花:买歌笑,游妓馆。 ③争似:怎似。家山:家乡。 ④不枉:不怪。
【语译】
一年的春事总共有多少呢?早已过去三分之二了。绿叶深暗、红花姣艳,也还算是可乐之事吧,可是在种满杨柳的庭院中、吹送暖风的帘幕里,却有个人面容变得憔悴了。
在长安市上花钱买野花寻欢作乐,车上装满酒准备痛饮,又怎么比得上在家乡见到桃李似的佳人呢?莫怪东风吹得游子涕泪纵横,相思之情难以表达,梦中之事更无凭据,算来只有回家才是上策。
【赏析】
词中写丈夫在外游乐不归、妻子在家中愁思苦闷的闺怨题材作品,数量是很多的。但像这一首反过来从在外游乐的丈夫方面写的,就少多了。作者的立场、倾向,仍在闺中做妻子的一边,只是换了个角度,便显得立意新颖,不落俗套。其实,它也属诗歌中早已有之的远客思归的老题材。
词的上片从暮春季节想像娇妻因丈夫远离而独自在家中愁思伤感的境况。“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这几句话说得简短些,如果不论平仄,也许可以说成“三分春事早过二”,但诗词的表述,并不是文字越节省、句子越简短,就必定越好,还应是该长则长,该短则短。这里,先用问句提起一年春事(如梅花落、杨柳青、海棠开花等等)已过去了多少,然后再从容作出回答。这样的表述方式有什么好处呢?它表现这位以作者自我身份出现的离家客子,正陷入沉思遐想,心里在仔细地盘算,嘴里在念念叨叨的情景。他在想什么呢?想家了,而且还想得相当体贴入微。他想他的妻子在这春光逝去大半的日子里一定在苦苦思念离家的丈夫,因为孤独、牵挂和伤感而变得憔悴了,这一来自己也不免愁绪满怀了。不过在叙述上,作者并不作平直语,而是有曲折的:春虽将尽,景仍很美,还足以令人赏心悦目。“绿暗红嫣浑可事”。先说有可乐之事,然后才转折说,只是苦了家里的爱妻。家里的“庭院”、“帘幕”都是自己熟悉的,所以叙来如“绿杨”在目,“暖风”吹面,仿佛身临其境。至于闺中人当然更不必说了,完全可以想见其脸色神情因相思而“憔悴”。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苦思,此正情有所钟、神驰彼方的心态。
下片就从自己方面来说了。“买花载酒长安市”,这里的“长安市”也不妨当它为虚指,即理解成泛指所在的繁华闹市;而这里的“买花”更只能特指去游秦楼楚馆,花钱买女色歌笑,而不是真在市上买牡丹或杏花之类,这是因为下一句中的“桃李”是用来喻指人的,而又与前者作了比较。很明显,家乡的“桃李”是指自己的妻子。虽然,前后说到的花都指女人,是一种“比”的手法,但文字表面仍只是“长安市”上“买花”和“家山见桃李”。这样的比,在诗词中是绝对不可以没有的。试想,如果直说人,这两句话将变得如何粗俗不堪,它还能入词吗?心迹既明,便说到自己境况:“不枉东风吹客泪”,“客”就是自己,此时因思家而涕泪沾襟了。“不枉”就是难怪,紧紧地勾连住上两句。“东风”二字用得好;上片写了种种“春事”,下片抒思家之情时,仍能不脱季节特点,这很不容易。你看,他先借“买花”、“见桃李”点缀,此则再用“东风”照应,文思何等细密!“相思难表,梦魂无据”八字说尽离愁难遣之苦,直逼出末句词意来:“惟有归来是。”韦庄《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词曰:“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后十字与此词结尾正是同一个意思。
曲 玉 管
柳 永
陇首云飞① ,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栏久。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② 。 杳杳神京③ ,盈盈仙子④ ,别来锦字终难偶⑤ 。断雁无凭⑥ ,冉冉飞下汀洲⑦ ,思悠悠。 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⑧ 。阻追游,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⑨ ,永日无言⑩ ,却下层楼。
【注释】
①陇首:高丘之上。 ②忍凝眸:忍心望此景象。 ③神京:京都。 ④盈盈:美好的样子。 ⑤“别来”句:谓离别后相思不绝而难以相会。锦字,晋代窦滔与妻苏蕙远别,苏氏织锦成字,作《回文璇玑图》诗以赠滔,词甚凄婉,文字回环可读,以示相思不尽之意。 ⑥断雁:失群孤雁。无凭:谓雁能传书之说无凭据。 ⑦冉冉:渐渐。 ⑧雨恨云愁:指男女间不能欢会的愁思怨恨。 ⑨消黯:“黯然消魂”的简语。 ⑩永日:长日,终日。
【语译】
云在高丘上飞,江边夕阳已将西沉,眼前是一片烟波浩渺,我在高楼的栏杆上靠了好久。四处一望,关隘山河气象萧索。我硬着心肠观看这千里清秋的景象。
京都杳然不知何在,那美人儿仙女似的,自别离以来,相思不绝而总难相见。孤雁飞过,它能传书之说无可为凭,只见它渐渐地飞落在汀洲上,引起我思绪无限。
我暗地里回想当初,我们曾有过多少欢快的幽会啊!哪知道聚合离散竟难遂人意,结果反成了渴望欢会而不得的愁思怨恨。不能再像从前那样与你一起游乐了,每当我登山临水之时。想起这些,就勾起我平生莫大的憾恨。于是招来一番心神沮丧,丢魂落魄似的,我终日一句话也不说,又从高楼上走了下来。
【赏析】
此词有只分上下阕者,即以“思悠悠”为止为上阕,以后为下阕。其实它是三叠,是双拽头的。前两叠较第三叠为短,音律相同,重复一次,叫双拽头,一般多词意连贯相承,而前后又有分别;到第三叠才真正转折变换,即所谓“过片”。此调一二叠的第三句还押韵,用仄声,即“久”与“偶”相押。其余押平声韵,一韵到底,即“秋”、“眸”、“洲”、“悠”、“愁”、“游”、“楼”相押。写的是男女离别相思,从羁旅在外、凭栏怅望的男方落笔。
先写凭栏所见的种种景物,分别从三个方面来写:山头上有云在飞,江边已见斜日将沉,水面上是一片烟波浩荡。景是容易引起愁思遐想之景的组合,提到情事的只“凭栏久”三字,与景一搭配,其情已可知大概。接着再写景就用虚笔,只说总体印象:“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点出季节,为所见之景全都加上一层空旷凄清的色彩。说到情事还是三个字:“忍凝眸”,与“凭栏久”不同的是进一步表现了内心活动:明知凝望无益,只能徒兴感叹,而却依旧对此萧索清秋景象而久久凭栏而立。这样,就只等说出原因了。这之后才用二叠来说出因何而感伤。
“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别来锦字终难偶。”“神京”指北宋首都汴京,也就是与“盈盈仙子”相识相好及其所在之地。望而不可见,故曰“杳杳”。当时习惯将妓女称作仙女,这里就是。柳永多与妓女结好,后来都演化成小说了。“锦字”,从出典看,可用以指情书,也可用以说相思不绝或欲寄书以诉相思之情。词中是后者。“难偶”就是“难遇”,无缘相见。“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孤雁无依,飞下汀洲暂时栖身,其命运与羁旅之人同;二是见雁来落于汀洲而想到雁能传书之说没有根据,即不能为心上人通个信息。这两句与前叠一样,又是望中所见。以“思悠悠”上承“凭栏久”、“忍凝眸”而又进一步,同时小结眺望之情。双拽头之间彼此内容有分有合,此词可作代表。
三叠以“暗想当初”过片,把悠悠之思带到了对往事的回忆之中,然后便作今昔对比,以聚时之欢乐反衬散后之悲愁。柳永擅长长调,一路滔滔叙来,如行云流水,并无半点滞碍,其中也颇得力于运笔灵活,能虚处传神。就以这几句追忆的话来看,“有多少”、“岂知”、“翻成”等语,与要表达的事情一组合,便把说话时的感情激动、投入和语气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像“雨恨云愁”之类举重若轻的话,也是他极善于措词的表现。这以下横接有韵脚的三字短句“阻追游”,让音节来个停顿,使词句的意义(不得重温旧梦)更为突出,读来如闻叹息。然后再回到目前,但仍先加一层铺垫:“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由此可知触景生情,每每如此,非今日登楼眺望始有。“平生心事”,最大程度地强调了对方在自己心目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当然,结果都一样,所赢得的只是“一场消黯”,如江淹《别赋》开头说的“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眼前又是如此,由放而收,回到本题上来。词以“永日无言,却下层楼”看似极平淡的冷语作结,在这里却有着意外的艺术效果,它给人的感觉正是作者内心的黯然凄怆、消魂失魄和生趣已灰的漠然绝望。由此也见出作者艺术感觉的敏锐和把握语言技巧的本领。
雨 霖 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① ,方留恋处、兰舟催发②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④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⑤ ,更与何人说?
【注释】
①都门帐饮:在京城门外设帐饯行饮酒。无绪:没有心情。 ②兰舟:兰木制成的船,此泛指船。 ③凝噎:喉中气塞。 ④暮霭:傍晚的云雾。楚天:古时长江中下游一带属楚国,故指其天空为楚天。 ⑤风情:意趣。
【语译】
秋蝉不住地叫,声音凄凉。面对着长亭时,已临近傍晚,一场急骤的雨才刚刚停止。在京城门外,设帐饯行,喝着酒也毫无情绪。正留恋不舍时,船工又催人快上船,要出发了。我们紧紧地握住对方的手,两双泪汪汪的眼睛彼此相看,竟气噎喉塞,说不出一句话来。心里只想着这一去,将随千里烟波,越离越远了。晚间的云气烟雾已渐浓重,而楚地的天空是多么寥廓啊!
多情的人自古以来总为离别而悲伤,哪能再碰上如此冷落的清秋季节呢?今天夜里,待酒醒时将身在何处?大概是杨柳岸边,只有拂晓的风和西斜的月作伴了吧。这次离去,总得一年以上,这期间一切良辰美景都该是白白存在了。即使它有千万种意趣,可是又能对谁去说呢?
【赏析】
这首感伤离别的词是柳永最负盛名之作,历来词家纷纷评论赞誉不绝,从其高超的艺术表现来看,应是当之无愧的。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先写离别的环境,只用十二个字,秋天的季节,傍晚的时刻,送别的地点,“骤雨初歇”后的清冷气氛,满耳“寒蝉凄切”的声音,一一都写到了。令人仿佛身临其境,能感受到即将离别者此时此刻阵阵袭来的揪心的痛苦;而组成背景描写的每一个局部,也都能衬出离人黯然消魂的心绪。然后写到人,此时心绪已乱,再也喝不下酒去了。“都门帐饮无绪”,亲友在送别的路上为远行者设帐备宴饯行,别宴就设在“都门”外,可知是离开京都;又从后面提到“楚天”知道此行是向南。离繁华的京师,去遥远的南方,心头也会多一分惆怅。当然,心里难受主要还是因为要与心上人分别,“留恋处”时间飞逝,有多少话想说还没有来得及说,船工已在声声地催促乘客出发了。这样,最后分手时刻到了,镜头转为人物表情动作的特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彼此紧紧地握住对方的手,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眼中充满泪水,除了气塞喉噎外,竟连半句话也说不上来。摄下这一刹那间的生离别的悲哀情景后,镜头也就此停住了,下面几句只是瞻望前程时内心活动的补充描述:“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想此去水路漫长,自汴京到楚地,须经“千里烟波”,南望“暮霭沉沉”的天空,目的地是多么的遥远啊!“暮霭”照应前“长亭晚”,同时渲染了前途茫茫的凄然心情。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曰:“城阙辅三城,风烟望五津。”柳词的这两句实与诗的后五个字用意相仿。
上片叙离别之事,对别时情景作具体描绘;下片换成抒情,将自己内心活动层层揭示出来。先用一句带有普遍性的话过片:“多情自古伤离别”,言下之意,我亦多情人,自不能例外。然后用“更那堪”推进一层说,何况适逢悲秋之时呢。先开后合,从前人说到自身。“清秋节”,草木摇落而变衰,环境是“冷落”的;离别后,独自漂泊于千里之外,人事也是“冷落”的,所以此情就更不堪忍受了。道理点得很明,说得很透,但柳永并不满足于此,他要对这种“冷落”的境况继续发挥想像,再加描述,以大大增加其艺术感染的力度。于是写出了全篇中最精彩的句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自白的话仍是在即将分离的片刻间说的,是对登舟离岸若干小时之后情况的预测,是将想像中浮现的虚景加以实写。尽管“帐饮无绪”,但为了减轻痛苦,麻醉自己,大概酒还灌下去不少。晕晕乎乎地上了船,待到酒醒人觉,早已身在野外荒郊,舱外残夜将尽,岸上晓风衰柳,天边落月西斜。那时的情状实在是不敢再想了。
俞文豹《吹剑录》记载过一个有名的故事:“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说到词的特色擅长,而举“杨柳岸”,可见它足以成为柳词婉约风格的代表。又因为佳句广为传诵,也就有人故意开玩笑说它是船夫登厕诗,贺裳还为它辨诬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自是古今俊句。或讥为梢公登溷诗,此轻薄儿语,不足听也。”(《皱水轩词筌》)王世贞则将其比淮海词说:“与秦少游‘酒醒处,残阳乱鸦’,同一景事,而柳尤胜。”(《艺苑卮言》)如此等等,可见其脍炙人口。
最后四句,又比预料“今宵酒醒”后光景推想得更远,想到这次去不会少于一年,其间也必会碰上“良辰好景”,但那又有何用?哪怕风光再好,情趣再多,没有亲爱的知心人可以诉说、还不是形同“虚设”,全失去了意义?他俩往日在一起,曾经是如何的相亲相爱,又有过多少共度良辰、同赏好景的幸福时刻,这些也都可以从中体会出来。如此抒情,既通俗流畅,又深挚真切。柳永词在当时受到广泛的欢迎,以至“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实非偶然。
此词写景叙事,仅以临别难舍一刻为立足基点,并不再将过程延伸,而用心理活动去扩展境界;抒情则有层次地步步推进。通常写离别词,多有忆往事、想当初的回顾,此词反其道而行之,只用前瞻,即写在离别之时而所想都是别去之后;昔日之欢乐、平时之恋情,都从诉说别后的冷落孤单中反映出来。这是这首词很大的特色。
蝶 恋 花
柳 永
竚倚危楼风细细①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②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③ ,对酒当歌④ ,强乐还无味⑤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⑥ 。
【注释】
①竚:同“佇”,久立而有所待。危楼:高楼。 ②黯黯:凄然地。 ③拟把:打算以。 ④对酒当歌:曹操《短歌行》成句,即饮酒听歌。“当”亦“对”意。 ⑤强乐:勉强作乐。 ⑥伊:她,他。消得:值得。
【语译】
我在高楼上站立了好久,风儿细细,放眼眺望极远处,由春天惹起的愁思仿佛从天边凄然地来到心头。春草的颜色、烟雾的光影,都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有谁知道我默默无语地倚栏杆时的心情呢?
我打算以不拘礼法的狂放态度来求得一醉,可是饮酒听歌,勉强作乐,终究没有味道。我因消瘦而感到衣带渐渐宽松了,但我始终不后悔,为了她,相思憔悴是值得的。
【赏析】
这是一首相思词。词中的我(或许就是作者自己)苦苦地思念着恋人,却不得相见。从开头写倚楼远望来看,也许恋人是在遥远的地方吧。但也不能绝对排除是别的原因造成了他们之间的障碍阻隔,因为愁绪在心的人,无端地凭栏眺望也是常有的事。反正词是说难以与对方相会,相思而不能如愿是可以肯定的。
上片写高楼凭栏,自然以写景为主,但目的还是为了抒情,只是这情除了笼统地提“春愁”以外,并不细说,留待到下片再写。景是客观的,写在诗词中,却会因情而异,这种差别是微妙的,只有细心体会才能领略。比如说首句“竚倚危楼风细细”,就不同于“高台多悲风”的境界。后者是为表现一种强烈的激动情绪的需要;而这里,却是为写一种怀人心绪在倚楼而望时不知不觉地凄然而生。景与情是完全协调一致的,即我们通常说的情景交融。“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为释词义,固不妨调换语序,说成“望极天际,黯黯生春愁”。但从要表现的人物心理状态上说,却并非等于倒装。作者要说的正是在眺望中忽有“春愁”似从遥远的天边生出,使凄然之情来到心头。“草色烟光残照里”,自是望中之景,但绵延到天际的芳草,传统意象中又常喻无尽的思念,在夕阳残照中,呈现出一片烟蒙蒙的样子,岂不正合愁思迷惘之情?所以结一句“无言谁会凭栏意”。不说出是何心意,正为开启下片,用下片来说自己的心意;说是无人领会,其实先已下过“春愁”二字,露了端倪,因为“春愁”的“春”,除了指春天外,更有“怀春”的含义在。
那么,下片该详细说说愁思的原因了吧?然而作者并不急于说明,他还是先说欲排遣愁思而不能,一直要等到最后,才将原因交待清楚。“拟把疏狂图一醉”,就是说心想要不顾礼数,借酒来排遣;但接着马上一转说,“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饮酒听歌,勉强作乐,只会“举杯消愁愁更愁”,又有什么趣味呢?至此,全篇只剩两句便要结束了,却还是没有说到究竟因何而愁。行文真是从容不迫啊!既然不能遣愁,自然要损害健康,使自己变得越来越消瘦憔悴了,这是不说也能推想而知的。于是结尾再来一个更大的出人意料的转折,把前面说的种种一股脑儿推翻:“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消瘦就消瘦好了,憔悴就憔悴好了!为了她忍受怎么样的痛苦折磨,付出多大的代价,都是值得的。这样,不但最终点明了词的主题(所谓“卒章显志”),且把感情的波澜推向了高潮,使爱情得到了升华。“终不悔”,说得何等决绝!“衣带渐宽”的话,自然是从古诗十九首中“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宽”借得,但其殉情无悔的精神却来自《离骚》,所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在这一点上,屈赋与柳词除了追求政治理想与爱情理想的差别外,精神是完全可以相通的。有人把柳永这两句词用来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历的一种境界——对事业、学问忘我地执著追求(见王国维《人间词话》),也正是这个道理。
采 莲 令
柳 永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① 、此时情苦。翠娥执手② ,送临歧③ 、轧轧开朱户④ 。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贪行色⑤ 、岂知离绪,万般方寸⑥ ,但饮恨、脉脉同谁语⑦ ?更回首、重城不见⑧ ,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注释】
①西征客:向西方远行的人。 ②翠娥:年轻貌美女子的泛称。 ③临歧:歧路分别。 ④轧轧:象声词,此指开门声。 ⑤贪行色:只顾了出行的事。行色,行旅出发前的迹象。 ⑥方寸:心。 ⑦脉脉:含情欲吐的样子。 ⑧重城:有内外两层城墙的都城。此指离别的地方。
【语译】
月亮已收起了光华,云淡淡的,地上有霜,天色已黎明。将远行西去的人,此时心情最苦。美人儿紧握着我的手,为了送我上分别的岔路,她把朱红的大门轧轧地打开。千娇百媚的脸庞、婀娜轻盈的身姿,她久久地站着,没有话,只流泪。我肠都要痛断了,又怎么忍心回头再看她一眼呢?
我乘坐的一叶扁舟,便如此急急地随着水波去了。临去前,我只顾准备走,行色匆匆,哪知离别的心绪,会万般千种地袭来心头呢!我只得心怀怨恨,含情脉脉,这满腹的话又能对谁去说呢?待到我再回过头去时,重城已看不到了。寒飕飕的秋江上,唯见天外隐隐约约地有两三株烟蒙蒙的远树而已。
【赏析】
这首词也写与恋人的离别,从男子远行离去、女子相送的角度写,在构思上颇有其独特之处。通常写这类题材,总是先叙离别之事,后抒离别之情,此词则从头到尾都用来写离别的整个过程,而离情的抒发,就包含在叙事的描写之中。
开头先描写环境,一个深秋的凌晨,残月、微云、霜天,远行客往往趁早起来动身,这里就是如此。马上就要与亲人分别了,所以说“此时情苦”。天刚亮时环境的冷落凄清,恰好衬托离人的苦情。女子亲自出门相送,来到岔路口。“执手”写出他俩感情的亲密和依恋不舍。“轧轧开朱户”一句,形象地描写了细节的真实。为时尚早,家家户户还在睡梦中,大门都紧闭着,街上静悄悄地空无一人,所以开门时发出的一阵声音就显得格外突出。写上这一句,特用了“轧轧”的象声词,就为使人能真切地感受到早晨的静寂气氛。临歧分手,用特写描画女方神情,此刻更觉恋人的面孔是千娇百媚的,久久站立在那里的身姿也优美动人,她默不作声,眼中充满泪水。这副可怜的模样已令人肠断心碎,怎么还忍心再回过头去看上她一眼呢?“争忍回顾”的话是极其自然地说出来的,好像一点也不经心,不料就从这四个字中生发出下片的内容来。
下片继续离别的过程,当然是写离去了。“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便恁”,就如此。若把话说得多些,也就是连回头多看一眼也不曾,就匆匆地登舟,急急地随波而去了。船很快地走远了,行人的憾恨也随之而迅速增长。他开始后悔没有跟心上人再温情地多劝慰几句,多看上她几眼,却一味地只顾自己上路,所以对自己“贪行色”的作为自责起来。不过他也替自己辩白了一下:“岂知离绪,万般方寸”,谁又想得到离别的心绪会如此之复杂,方寸之心,竟有万般千种的念头涌起呢?如果早知如此,以前就该如何如何,就是可能想到的。现在后悔也晚了,已无法弥补。“但饮恨、脉脉同谁语?”只有把憾恨都埋在心底,不然的话,纵有不尽情意,又能对谁去说呢?这时,才想到对恋人再看上一眼,哪怕只望一望她伫立过的地方,无奈舟轻桨急,霎时间已无影无踪了。“更回首”直呼应“争忍回顾”。恋人与泊舟处固不可见,就连刚离开的城市也消失了,只可依稀辨别“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寒江”与开头“霜天”一样,再点深秋季节,同时衬托情绪。“天外”写出极远。“烟树”,树色朦胧;“烟树”之所在,即“重城”之所在。那里有着自己魂系梦萦的心上人在。以叙事写景一结,反能宕出远神,使行客别离之情更具有悠然不尽之致。
浪淘沙慢
柳 永
梦觉透窗风一线,寒灯吹息。那堪酒醒,又闻空阶夜雨频滴。嗟因循① 、久作天涯客。负佳人、几许盟言,便忍把、从前欢会,陡顿翻成忧戚② 。 愁极。再三追思,洞房深处,几度饮散歌阑,香暖鸳鸯被。岂暂时疏散③ ,费伊心力。 云尤雨④ ,有万般千种,相怜相惜。 恰到如今,天长漏永⑤ ,无端自家疏隔。知何时、却拥秦云态⑥ ?愿低帏昵枕⑦ ,轻轻细说与,江乡夜夜,数寒更思忆。
【注释】
①因循:得过且过,不振作。 ②陡顿:顿时。 ③疏散:疏郁散闷。 ④ 云尤雨:贪恋欢情。 ,音替,困极。尤,过度。 ⑤天长漏永:路远时久。 ⑥秦云:秦楼楚馆的云雨。 ⑦低帏昵枕:垂下帷幕,枕上亲近。
【语译】
梦醒时,一丝风透窗而入,将荧荧一点青灯吹灭。怎经得起酒醒后,又听到那空寂的台阶上夜雨不断地滴沥。可叹我总是得过且过,长久地做一个天涯的游客。辜负了佳人多少往日的盟约,就这样忍心地把从前的欢会,顿时都变成了忧伤和悲戚。愁思真深啊!我一而再地回想,在密室的幽深处,几次酒散歌尽后,那鸳鸯被底暖香迷人的时刻,哪里是为暂时开心而耗费她的心力,我们贪恋云雨之欢,有着万般千种的相爱相惜。
现在倒好,彼此天长地阔,每时每刻都觉难熬,我竟无缘无故地自己将她疏远隔绝。不知什么时候,能再重圆这秦楼云雨梦?到那时,我愿垂下帘幕,在枕头上亲昵地相对,轻轻地对她一一诉说:在江畔乡居的日子里,我夜夜都不曾入睡,老数着更漏的点数,心里回忆着以往的情景并苦苦地思念着她。
【赏析】
这首长调也写对恋人的思念。分三叠,用“今—昔—今”结构,即前后写今天的相思愁绪;中间是对往日欢情的回忆。一、三叠都写今,但重点不同:一叠重点在叹久别佳人,辜负前盟;三叠则主要表达将来重温旧梦的愿望。
词将怀人心绪置于风雨寒夜之中、梦觉酒醒之时来写。寒风一线,透窗而入,已足砭人肌骨;更将孤灯吹灭,让周围留下一片黑暗。此时只听到夜雨不断地滴在空阶上的声音。从感觉、视觉、听觉多方面来渲染一个凄苦难耐的环境。“梦觉”,连“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词)的可能也没有了;“酒醒”,一时麻木的痛苦愁恨,又重新回到了心头。环境和内心都如此,所以不堪忍受。“嗟因循”以下,说出愁思原因。说长久在天涯漂泊,不积极争取回去践前盟旧约,都是自己“因循”之故,言下有一种负疚感。所以下面用一个“忍”字,同时也写出从“欢会”变为“忧戚”的内心不平衡。既已提出“从前欢会”来,便十分自然地开启了二叠的追忆内容。
二叠以“愁极”二字贯通前后脉络,因愁而思,再接“再三追思”以领起下文。描述男女欢会,自是柳永拿手,世人词家讥訾亦多,如谓其“好为俳体,词多媟黩”(冯煦《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绮罗香泽之态,所在多有,故觉风期未上耳”(刘熙载《艺概》);甚或责其“好为淫冶讴歌之曲”(吴曾《能改斋漫录》),“薄于操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艺苑雌黄》)等等。但平心而论,寻花眠柳是当时士人的普遍风气,柳永不过是在词中敢于不加讳饰地实写并叙来毫不费力而已。所以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乐章集》说:“盖词本管弦冶荡之音,而永所作旖旎近情,使人易入,虽颇以俗为病,然好之者终不绝也。”
三叠又用“恰到如今”拉回眼前。“天长”言相距遥远;“漏永”写寒夜难尽,又伏下文“数寒更”。“无端自家疏隔”,呼应前面的“因循”,总是自悔自责语。然后用“知何时”(“知”即“不知”)说出自己鸳梦重温的心愿和因相思回忆而通宵失眠的情景。此夜之愁苦情状,到重逢之时倾诉,就都化为一片温馨了。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柳永词(也写夜雨)的结尾,全从义山诗意化出,却能不露痕迹,就像自出机杼,只是偶与前人相合一样。
定 风 波
柳 永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①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② ,腻云亸③ ,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④ 。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⑤ ,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⑥ ,只与蛮笺象管⑦ ,拘束教吟课⑧ 。镇相随⑨ ,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注释】
①是事可可:什么事都不在意,没心情。 ②暖酥消:肌肤消瘦。暖酥,喻女子肌肤如温暖的酥油(乳制成品)。 ③腻云亸:头发下垂。腻云,喻女子美发。亸,音朵,下垂。 ④无那(“奈何”的合音):无奈。 ⑤恁么:这样。 ⑥鸡窗:传说晋代兖州刺史宋处宗,养一鸡于窗间笼内,久而作人语,与处宗终日谈论,处宗因此言巧大进。(见《幽明录》)后即以“鸡窗”作书房的代称。 ⑦蛮笺:即蜀笺。象管:象牙笔杆的毛笔。 ⑧教吟课:让他把吟咏诗词当作功课。 ⑨镇:常,长,永远。
【语译】
自从春天来临后,绿叶红花都使我感到凄惨烦愁;我这颗女人的心对什么事情也不在意了。太阳已高挂在花枝上,黄莺在杨柳的翠带间穿梭似的飞来飞去,而我却仍拥着被子在睡觉。柔和莹洁的肌肤消瘦了,乌云般亮泽的头发垂下了,整天懒洋洋地也没有精神去梳妆打扮。真是无可奈何啊!我恨那薄情郎一去,竟连书信也没有一封。
早知道他如此,我后悔当初没有把他的马锁住,不让他走。把他关在书房里,只给他纸和笔,将他管束起来,让他把做诗填词当作功课去完成。我要永远跟随着他,不离开他一步,要悠闲地手拈针线陪伴着他坐在一起。就只有他和我两个人。这样,才不会白白地浪费掉青春的光阴。
【赏析】
这首离别相思词是从女方角度写的,描摹女子怀人的心理情态,可谓体贴入微。行文之中,雅言俚语相杂,自然和谐;浅俗处,反见活泼清新。
上片写女子因情郎去后没有音书而终日愁闷无聊,凡事厌倦懒怠的情态。“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以“绿”“红”指代草树、花朵,作名词用,已属修辞技巧,更以“惨”“愁”状其景况,将形容人事的词去形容景物,这就比“绿暗红嫣”一类修辞又跨进了一步。后来李清照词有“绿肥红瘦”(《如梦令》),《红楼梦》中有“怡红快绿”,应都是得到前人之作启发的创造。主观之情可移至客观之景上,这也是一例。“惨绿愁红”是雅语,“是事可可”是俗话,配搭在一起,却很协调,下文如此类者尚多。接着写她日高起而犹睡。“日上花梢,莺穿柳带”,有声、色、光、影,固是丽句,但“犹压香衾卧”的“压”字用得犹妙;若常人填词,大概会用“拥”字,总不及“压”字写其娇慵之态生动如见。起来后,则见其“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说肌肤、头发,都用所喻之物指代,修饰语辞是形容美的需要。相思使人消瘦;心上人不在,总也打不起精神去梳妆打扮,讲究衣着,所以漂亮的头发也搭拉下来了。所谓“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卫风·伯兮》)打扮起来又给谁看呢?末了才说出原因——恋人去后无音讯。用“无那”二字、亦即“不知如何是好”的意思连接,造成一种嗟叹的效果。“薄情”,只是怨恨语,并非认真责备其恋人负心无行;因为爱得深,所以怨恨也深。
下片揭示女子的内心活动,女性的温情和对爱情生活的憧憬,写得极为生动逼真,比上片更活泼而有新意。先说早知如此,悔不将他留住。留住?长期远行,又不是一时兴起,想出外郊游赏玩,岂能说留就留?用锁马藏鞍之类的办法想教情郎走不了,更属痴念傻想,形同儿戏。然而,好就好在这些话恰恰能写出她的一片天真稚气。留住了又将如何?于是第二层说,想要将他关在书房里,像教师管束学生那样,只给他纸和笔,让他把吟诗作词当作功课去完成。说得也风趣。这一来,人留住了,心也不会再生妄念了。至此,读者也许会想:“拘束教吟课”,是不是还想让他去应试科举,谋取功名呢?当然不是。最后一层道出了自己真正的心思来:并非要情郎学业上进、立身成名,只不过想藉机与他相依相伴,不虚度青春年华。“针线闲拈伴伊坐”,摹拟沉醉在爱情幸福的憧憬中的女性心理状态,极为细腻真实。当然,从封建礼教对女子的要求看,这种对待情郎或丈夫的态度是应受到非议和责难的,因为她与妇道典范东汉乐羊子妻断布停机,以规劝丈夫专心求学、博取功名的行为恰巧相反。据说柳永做不了官,就与他写了“针线闲拈伴伊坐”之类词作有关(见《宋艳》引张舜民《画漫录》)。但今天看来,这些地方也许正是柳永词在思想艺术上都有大胆突破的所在。
少 年 游
柳 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① ,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② ,酒徒萧索③ ,不似去年时。
【注释】
①归云:喻指曾经相爱过的女子。 ②狎兴:游冶的兴致。 ③酒徒:此指酒友。
【语译】
我在长安古道上骑着马儿缓步慢行,路旁高高的柳树上知了的叫声乱成一片。岛屿外夕阳西斜,原野上秋风萧索,极目四望,天穹低垂。
我的意中人一走,如巫山神女化作行云归去,再也没有踪影,我们将来重新相会又能在什么地方呢?我对乘兴游冶寻欢的生活已经生疏了,当时的酒友们也所剩无几,境况已与去年大不一样了。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