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范仲淹一代名臣,德高望重,勋业卓尔,正气凛然。他的那些绮丽哀怨的词,像这首《苏幕遮》和下一首《御街行》。写的是儿女柔情吗?还是用了比兴的手法,借绮语来寄托忧国忧民之思呢?这确是使一些评词者困惑的问题。比如黄蓼园评此词就说:“开首四句,不过借秋色苍茫以隐抒其忧国之意。‘山映斜阳’三句,隐隐见世道不甚清明,而小人更为得意之象;芳草喻小人。”而析其所抒之情,则谓作者“忧愁若此,此其所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矣。”(《蓼园词选》)我们认为这样析词,求之过深,未免牵强附会,也把范仲淹看得太道学气了。人的感情本复杂多样,未必处处都要板面孔,作微言大义,何况词在北宋,一般都还不作为表达严肃内容的文体。张惠言以为“此去国之情”(《词选》),倒说得比较中肯,也就是说这只是一首抒写自己离乡去国之别情的词。
上阕写景,借景暗示远别之情。“碧云天,黄叶地。”先俯仰高天大地,从宏观角度为秋景设色,大笔挥洒,很有艺术概括力。所以后来王实甫《西厢记》就用作“长亭送别”时莺莺的一段精彩唱词的发端。“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接写地面景色,由近及远,绵延至于水边。“秋色”于此点明。从水波上蒙有一层带寒意的雾腾腾的水汽画出秋波浩渺的景象。“寒”字“翠”字,又从感觉和视觉上加深了对清秋季节特点的渲染。“山映斜阳天接水。”这是远景了。峰峦被斜阳映照着,点明时近傍晚,也使下阕写夜来情景不显得突兀。天水相接,不仅使画面意境旷远,更把眺望的目光引向视野的尽头,所谓望断秋水是也。所以下句能更进一层借景物抒别情,作奇想奇语。“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古诗曰:“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饮马长城窟行》)芳草与离情别绪相关,实已成诗歌中的传统意象。所以李煜词也说:“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芳草延伸万里,所思故土也正遥远。草木无情人有情,“无情”二字正启后半阕多情伤感文字。芳草生长,纵然遥远,也不能“更在斜阳外”啊!此所谓诗趣,非关理也。
下阕抒情。“黯乡魂,追旅思。”揭出全词主题:因远离故乡而哀伤,羁旅之愁时刻萦怀。将上阕末句“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的感情内涵和盘托出,“过片”极有章法。接着就说自己因离恨而夜间睡不着觉。但作者深谙词的语言特点,总不肯作一直笔,却从能睡去说:“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好梦不言而喻,是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了。可是好梦毕竟是可盼而不可求的。眼下只能是羁旅孤凄,以酒浇愁,高楼独倚,望月兴叹了。“明月楼高休独倚。”明月楼头又是表达相思的传统意象,如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这类诗不胜枚举。用自我规劝语式,以见良宵美景勾起离情之苦不堪忍受。“独倚”二字交待清自己孤寂的处境。这句又补明上阕中诸景,也是高楼眺望之所见。“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结语巧思独运,九个字说尽愁绪难排,极富艺术魅力。“酒”为遣愁,“泪”却难遏,都因“相思”入骨。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自是诗语;范仲淹此句凄恻消魂,婉曲入妙,则是典型的词语了。
御 街 行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① 。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② ,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③ ,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攲④ ,谙尽孤眠滋味⑤ 。都来此事⑥ ,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
①香砌:“砌”就是台阶,用“香”字形容,表明台阶的周围有花木。 ②真珠:同“珍珠”。 ③练:白色的绸。 ④攲:倾斜,这里是斜靠的意思。 ⑤谙尽:尝尽。谙,熟知。 ⑥都来:算来。此事:指别愁离恨。
【语译】
叶儿纷纷下坠,飘落在周围有花草的台阶上,夜一片寂静,可以听见带寒意的瑟瑟声。卷起珍珠帘子,玉楼是那么空荡荡。天宇微茫,银河已倾斜低垂,与远处地面相接。每年今天夜晚,月光都皎洁得像白色丝绸,而亲人总是远在千里之外。
愁肠早已寸断,想借酒以求一醉也没有办法了。再说喝酒又有何用?酒还未落肚,先就化为泪水了。以一盏油将尽的忽明忽暗的灯为伴,独自彻夜地靠在枕头上不成眠的滋味,我是太熟悉了。看来这种离别之苦,无论是眉头心上,都是没法回避得了的。
【赏析】
这也是一首抒发别情的词,与上一首《苏幕遮》是同时之作也难说。因为两首词所写的环境、季节和主题,有些说法如酒入愁肠化泪,以及上阕写景引出人在千里外、下阕抒别离之苦情的章法等等,都十分相似。
上阕分两层写秋夜景物。一层从听觉上写,一层从视觉上写。先说“坠叶”,知为秋季,草木摧败零落,其意萧条,与“夜寂静”的环境气氛彼此烘托。因为寂静,所以才听得见细微的声音,从声音中可分辨出那是树叶不断地飘落在阶台上。可知首句也是听中所得。“寒”点秋;“碎”字紧扣“纷纷”,同时都写声音给人以孤寂凄凉的感受。然后转入写楼中所望。晚间安寝,通常都低垂帘幕;现在愁思难寐,故卷帘眺望夜色。“玉楼空”是说亲人不在,楼中显得空旷寂寥,写感受,也暗示不眠的原因。接着是眺望所见,天色微茫,银河低倾,又暗示夜已残,时已久;而隔断双星的银河,更增自己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感慨。末了写到明月,这与离情别恨最相关的景物。“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谢庄《月赋》有“隔千里兮共明月”之句。前人诗中,以白练喻江水、飞瀑者多有,如谢朓诗“澄江净如练”(《晚登三山远望京邑》)、徐凝诗“千古长如白练飞”(《庐山瀑布》)等等,今用以比月光之洁白明亮也恰好,所谓月光如水是也。从“年年今夜”等话看,好像时值中秋,明月该是圆的。月圆而人不圆,所以对月而兴“人千里”之叹。“长是”二字又加重了分量,说明如此之离别,已成常事;或者竟已一别多年了。末三字既明确交待人分两地,千里相隔,下阕就可直接转为抒写内心别恨了。
“愁肠”三句与《苏幕遮》中“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虽同一机杼,造句却更多曲折。(一)因愁思难禁,想借酒求醉;这一层意思不言可知,故省去。(二)从传统形容愁思的代词“肠断”或“断肠”上做文章,将虚夸之词指实,说肠既已断,即使想喝酒也喝不成了。这话就成了痴语,而痴语也就是情语。这一层出了新意。(三)然后再退一步说,即使能喝,也无济于事,因为“酒未到,先成泪”,用“未”用“先”,又比单说酒化泪更甚更曲。词称“曲子”,自然是“歌曲”的“曲”,但又何妨同时当作“曲折”的“曲”来理解,因为与诗相比,语言表达上更为婉曲,自是词的特点。然后写不成眠,独个儿靠在枕头上,对着荧荧一点青灯,整夜地受着苦思失眠的熬煎,这滋味真是尝够了。“残灯明灭”照应前“银河垂地”,说夜将尽。“谙尽”应前“长是”,“孤眠”应“玉楼空”,用词都极严密。同时也把上阕所写夜闻落叶坠阶声、卷帘眺望星光月色等等,都连成一气了。结尾不借他物、无所依傍地直接说此恨难以排遣。这看似容易,但要说得好,实在比肠已断、酒成泪之类的用巧更难,更须上乘的语言功夫。所以后来李清照作词,也本其意而说:“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王闿运说:“‘都来’即‘算来’也。因此处宜平,故用‘都’字,究嫌不醒。”(《湘绮楼词选》)解说是对的,“究嫌不醒”的话,近乎苛责。“都来”即“算来”,诗词中用得很普遍,非此词独有。如冯延巳《谒金门》词:“年少都来有几?自古闲愁无际。”欧阳修《青玉案》词:“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范成大《念奴娇》词:“人世会少离多,都来名利,似蝇头蝉翼。”杨万里《过白沙竹枝歌》:“耕遍沿堤锄遍岭,都来能得几生涯?”等等。总之,此词是情景俱佳的名篇,与上一首同为范词的代表作。
范仲淹尚有《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首,被词史研究者认为是“豪放派”词的先声。词写“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边塞风光和“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戍边情事。欧阳修称其为“穷塞主”词。此本不选,可见彊村划分诗词界线甚严,特重词之婉约传统,尤其对北宋词,更把“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之作,全都摒弃在外。所以连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也没有收录。这算不算一种保守态度,自可讨论。但我们却由此可以看出占主体地位的词作的风格特点,在宋代的发展脉络。
千 秋 岁
张 先
数声 ,又报芳菲歇① 。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② 。 莫把幺弦拨③ ,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④ 。
【注释】
① :鸟名,亦作“鹈 ”、“ ”。通常认为就是子规、杜鹃;也有人认为是伯劳鸟,非杜鹃。芳菲歇:花儿凋谢。芳菲,花香。《离骚》:“恐 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②永丰:洛阳的坊名。永丰柳,泛指杨柳。白居易《永丰坊园中垂柳》诗:“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③幺弦:孤弦,声细的琴弦,泛指琴弦。语本陆机《文赋》:“犹弦幺而徽急。” ④凝残月:一作“孤灯灭”。
【语译】
不时地传来几声杜鹃鸟的叫声,又在报告说:花儿都将落尽了。我惋惜春天的逝去,还特地折了几枝残花来细看。这正是微雨如丝,狂风肆虐,梅子青青的时节。荒园里的垂柳,无人过问,整天飞絮如飘雪。
还是不要去拨弄孤独的琴弦吧,那琴弦能弹出我心中深深的怨恨。苍天永不会衰老,此情也难以断绝。我的心恰似双重丝网,中间打着千千万万解不开的结。夜已经过去了,东窗外尚未发白,天边还凝着残月。
【赏析】
这是一首爱情相思的怨词。在张子野词中是抒情比较直接和浓烈的作品。即使如此,词的前半首仍是借伤春来寄托自己失去幸福时光的幽怨情怀,只是到后半首,才说出相思的主题。
《离骚》写到禽鸟、香草,都有寄托,此词也有。“芳菲”既说芳草香花,是春天的代表,也可认作是词人曾经有过的一段美好幸福生活的象征。所以词的发端就用《离骚》句意,使人能从更深的层次上去领会春光别去所寄托的自身遭遇的感慨。“又”字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可知这样的失去已非止一次。从枝条上摘取来残留的花朵,以行动细节写出自己对春残的惋惜,其景其情,可悯可悲。“雨轻”二句,能抓住季节特点,可看作是“芳菲歇”的原因和结果。暮春时,多细雨如丝天气,而风又往往狂暴,花本怯弱,怎禁摧残?从寄寓上说,也许可比人之遭际,惠爱少而折磨多,无力抗拒命运的不幸。杜牧因所爱的姑娘嫁了人,有了子女,而作《叹花》诗说:“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此词中写“梅子青时节”,当也有这种芳华已晚的惆怅和酸楚。柳已飞絮如雪,正是春将尽的景象。这里借用了白居易的诗意。白诗怜惜“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永丰柳无人过问,刘永济说:“如此婀娜之柳,乃在荒园无人知之地,岂不可惜!”(《唐人绝句精华》)词人大概也因钟情女子处境寂寞,过着年华虚度、红颜空老的生活而有同样的感慨。
下阕直接抒情。词说,还是不要去拨弄那琴弦吧,因为心有所怨,必流露于指下,则琴声也必幽怨如诉,所以弹琴非但不能排遣愁绪,反而更易引起内心的痛苦。用自我劝阻的话来说,增强了感情的力度。那么又因何而“怨极”呢?下面说的“情难绝”便是答案。这三个字像是光源,一下子把全词照亮了,使我们知道作者为什么写这首词和前阕写惜春情景中的寄托,也就是所谓点题。原来是爱情悲剧。上冠“天不老”三字,更把传统意象与现实感受融合了起来。汉乐府《上邪》中有“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等语,写的正是情难绝心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有“天若有情天亦老”句,则是极言有情人不堪忍受别离之苦。这些意象都被随手借来以强化这一主题。“双丝网”之喻,也是民歌谣谚中惯用手法,比如“明灯照空局,油燃(悠然)未有棋(期)”、“藕(偶)断丝(思)连”等。这里的“丝”同样有谐音“思”的用意在,所以才特别说“双丝”,以暗示彼此都思念着对方。以丝线之“结”喻情结,说心中有无数解不开的“结”。这样把“情难绝”的心理状态进一步写出来了。至此,抒情已足,末了以景语作结束,融情入景,借景写情,特能宕出远神。“夜过也”,以表明后阕所写都是夜间情思,以及怨极思多造成的通宵无寐。“东窗未白凝残月”,一方面是说曙光未露,残月在窗,另一方面也可看作是词人黯然感伤的心境的折射,我们仿佛可以听到词人的叹息:此生亦如五更残月,唯茫茫黑夜为伴。最后三字,一本作“孤灯灭”,虽亦情景凄楚,但不如“凝残月”神韵之悠长蕴蓄。
菩 萨 蛮
张 先
哀筝一弄《湘江曲》① ,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② ,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③ ,玉柱斜飞雁④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⑤ 。
【注释】
①弄:奏乐。 ②十三弦:唐宋时教坊所用之筝均十三弦,唯清乐用十二弦。 ③秋水:喻双目清澈明亮。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 ④玉柱斜飞雁:筝上系弦的玉柱斜列如雁飞成行。 ⑤春山:喻女子的眉毛。《西京杂记》谓卓文君“眉毛如望远山”。
【语译】
弹起音色哀怨的筝,奏一首《湘江曲》,一声声,把湘水绿波荡漾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纤细的手指在十三根弦上来回拨动,用心传达出内心的怨恨。
面对筵席间的宾客,她眼波缓缓流动,筝柱斜列着,如飞雁成行。弹到最伤心的时候,她那像春山似的两道黛眉,就低垂下去了。
【赏析】
这首词写一个弹筝女子的一次演奏,并通过对演奏的描述来表现她的幽怨情怀。
《菩萨蛮》词调不长,才八句,上下阕各四句,两句一换韵,自成一小节,全词四小节,词就据此结构内容。先说弹什么曲和曲写什么。“一弄”就是“一弹奏”的意思,如王维《秋夜曲》:“银筝夜久殷勤弄。”“《湘江曲》”顾名思义,曲子是描写湘江和湘江故事的。所以从湘江之景(“湘波绿”)说起。对景,用“写”字,是描画的意思。鸣筝声声,能令人立即联想起湘水绿波荡漾的情景,仿佛把境界全画出来了。以“写尽”二字,见筝曲之妙。这还是浅一层。再两句就深一层,由景而情了。写弹筝也必定要写弹筝的人,是文士、僧人还是女子在弹。这是不一样的。写人写什么?从听众的视角看去,无非是手指和面目表情,因为是弹奏者。拨弦的手指是浅一层的,先写;反应内心的面目表情是深一层的,下阕专写。“纤指”,其为年轻秀媚的女子,可以想见。“十三弦”,是其所弄之筝,也可以揣测到她大概是教坊中的乐伎,因为当时教坊所用的筝,都是十三弦的。以湘江为题的乐曲,总涉及湘妃故事,而湘妃正是泪染斑竹、怀抱“幽恨”的怨女形象。写恨用“传”,又著“细”字,使人体会到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细微感情变化,她都能凭藉筝声一一传出。这“幽恨”既是乐曲中所包含的情绪,也是弹奏者自己身世遭遇的心声,两者已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下阕的重点转到写女子的演奏神情。“当筵”,交待清这次弹筝是席间对宾客的表演。以“秋水”一词代目,恰好有传神的效果。双眸明澈如秋水,其人之聪慧灵巧,不言可知。而“慢”字,既写出从容专注神态,又画出其人柔和而能自重的性情。接一句“玉柱斜飞雁”写筝的形状,有点像运用电影镜头的剪接技巧,让我们因此看出弹者的目光眼神缓缓地在筝面上左右移动。写筝,上阕提到弦,这里就说柱。一弦一柱,十三根玉柱在筝面上斜着排列得很整齐。以“飞雁”为喻,犹言“雁行”、“雁序”,故筝柱又称“雁柱”。作者另有一首《生查子》词曰:“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亦是佳作。末尾,镜头转为特写,乐声越来越悲,凄婉得令人不忍再听。随之,弹者的眉眼也越垂越低,不敢仰视宾客。“断肠”与前“幽恨”照应,又是感情的高潮。曲与心通,寄托在焉。起用“湘波”,结用“春山”,却是不同的虚像。而弹者“弹到断肠时”难以自遏的感情波澜,也必然冲击着全神贯注的听者的心扉。虽然因其低垂黛眉,我们看不见她那双秋水般的目光,但不难想像,当此时刻,她的眼眶中必已滚动着晶莹的泪水了。沈际飞评曰:“‘断肠’二句俊极,与‘一一春莺语’比美。”(《草堂诗余正集》)黄蓼园则曰:“写筝耶?寄托耶?意致却极凄婉。末句意浓而韵远,妙在能蕴藉。”(《蓼园词选》)都赞这结尾两句,是说得不错的。
醉 垂 鞭
张 先
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① ,闲花淡淡春。 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② 。
【注释】
①不深匀:不浓抹。 ②衣上云:穿着一层云彩;以云为衣。
【语译】
她穿着一条绣有双飞蝴蝶的罗裙。在东池的一次宴会上,我初次见到了她。她脸上只轻敷着一层薄薄的胭脂花粉,就像春天里随处开放的花朵,有着一种清淡素雅的风韵。
细细看去,她全身无处不可爱,大家都称道她细柔的腰身好比弱柳临风。昨天傍晚,当乱山已暮色苍茫的时候,她忽然来了,好像仙女身上披着一层轻柔的云霞。
【赏析】
这首词有点像一幅肖像画。画的是谁呢?从作者在宴会上见到她和众人对她评头品足来看,应仍是一位年轻美貌的教坊艺妓。只是画是静止的,而词的描写却是流动的。
词的结构,层次分明。从描绘人物形态看,先穿着(“绣罗裙”。以“双蝶”点缀,象征性与说“双鸳鸯”同),再妆饰(“朱粉”。以“闲花”作比,形容她淡妆轻抹的素雅风韵,恰到好处);然后是身段(先统说“诸处”,后突出“腰身”;以“柳”状其纤细柔软);最后是她风姿气质(谓如云间仙子),步步深入。从时间上说,先写“初见”,后说“昨日”。写初见情景,又分一眼看去的印象和“细看”时的感觉。从“诸处好”到借众人之口夸赞其“柳腰身”,是从一般、总体到重点、特点。由此推测,这位女子很可能还是一名舞姬。写到“昨日”她来时的情景,感受又完全不同了。但仅用了十个字,语言特简省,且一半是用作写环境气氛、背景烘托的。周济评曰:“横绝。”(《宋四家词选》)意谓在连接上文势突兀,出人意表。“衣上云”三字,给人以诸多的联想:《楚辞·九歌》写过“青云衣兮白霓裳”的神灵;宋玉《高唐赋》中有能行云作雨(此词“乱山昏”若作写雨前景象看,也恰极。)的巫山神女;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有“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的幻境,总之,是比作了仙女。李白又有《清平乐》云:“云想衣裳花想容。”此句恰像是此词构思的网:“闲花淡淡春”,“花想容”也;“来时衣上云”,“云想衣裳”也,所以是把这位女子的形象,借传统意象大大升华了。
《醉垂鞭》不是常用的词调,在押韵方法上有自己的特点。它句句有韵,只是以平声一韵为主,间押仄声他韵。词中为主的平韵是“裙”、“匀”、“春”、“身”、“昏”、“云”。但上阕的“宴”和“见”也押韵,是间押的仄声韵;下阕“好”和“道”又是另一个间押的仄声韵,值得注意。
一 丛 花
张 先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① ,更东陌、飞絮濛濛。嘶骑渐遥② ,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③ 。梯横画阁黄昏后④ ,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⑤ 。
【注释】
①千丝:指杨柳的长条。 ②嘶骑:嘶叫的马。“骑”读去声。 ③小桡:小桨;指代小船。 ④梯横:是说可搬动的梯子已被横放起来,即撤掉了。 ⑤解:知道,能。嫁东风:原意是随东风飘去,即吹落;这里用其比喻义“嫁”。李贺《南园十三首》诗之一:“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语译】
在高楼上眺望而伤感,苦苦地思念着远方的心上人,这样的事何时才能结束呢?看来在这世界上再没有什么东西能比爱情更为强烈的了!离愁别恨正牵连着千丝万缕的柳条纷乱不已,更何况东陌之上,垂柳已是飞絮濛濛了呢。我眼前还浮现着你的马儿嘶叫着,越跑越远,一路不断扬起灰尘的情景,情郎呀,你叫我到哪里去寻找你的踪迹呢?
池水溶溶,一对鸳鸯在戏水,这水南北可通,时见有小船往来。雕梁画栋的楼阁上梯子已经撤去,黄昏以后,依然还是独个儿面对着帘栊,望着斜照在它上面的冷清清的月亮。怀着深深的怨恨,我反复思量,我的命运竟不如桃花杏花,它们倒还能嫁给东风,随风而去呢。
【赏析】
关于这首词有个故事说:张先曾经与一个小尼姑有私约,老尼姑管教很严,她们住宿在池岛中的一个小阁楼上。待到夜深人静,小尼姑就偷偷地从梯子上下来,使张先能登池岛来阁楼与她幽会。临别时,张先十分留恋不舍,就填写了这首《一丛花》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怀。(《绿窗新话》引杨湜《古今词话》)看来这是出于好事者有意的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细读全篇,不难看出它只不过是一首表现最常见的怀远伤别主题的闺怨词。
词从一个闺阁思妇的角度进行构思。上阕写情郎远去、自己伤别的情景;下阕写别后的寂寥处境及怨恨心态。写景和抒情不像常用的明分前后两截的结构,而是交替使用,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彼此渗透,自然地结合在一起的。
上阕用逆挽倒叙手法,把情人远去后的无限感喟,先写在最前面,以加强感情的程度。李后主《虞美人》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人谓是千回百转后倒折出来的,“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的构意造句,也可如此说。“怀远”之后,再说“离愁”,词的主题已大致可知,至上阕末说出“郎踪”,则词因何而作都交待明白了。说离别使心绪烦乱,顺带写入景物,构思最妙。它不说“离愁恰似千丝乱”,而用“正引”二字,意即“正牵动着”,把情兴景的关系拉近了,似乎心中所感与眼前所见已合为一体。“千丝”,固是柳丝,也是愁思(“丝”谐“思”最常见),主客观息息相通。所以继“正”字之后,下一个“更”字,使前后文意贯穿,把自己的心境完全融入到陌上“飞絮濛濛”景象中去了。杨柳除长条乱舞外,又柳絮四处飞扬,这不但增加了纷乱,又同时象征着韶光易逝,华年可惜,能令人对景而生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叹。柳者,留也。因此古时有折柳赠别的习俗。但人是留不住的。最后才叙出情郎匆匆别去的情景。耳闻“嘶骑渐遥”,眼见“征尘不断”,全神贯注,心随马驰。这正是楼上人柔肠寸断的时刻,其景象也会深深铭刻心头,永难忘却。所以才随之而发出“何处认郎踪”的哀叹。这样正好过渡到下片,写别后的寂寞无聊。
居处临水,所以过片先通过描写她闲看池沼所见寄意。溶溶的水面上有“双鸳”在浮游戏水,这正好成了自身孤独的反衬。水通南北,有小船往来其间,也会引起她乘一叶扁舟而去千里寻郎的幻想。人的心情思绪都隐藏在景物的背后,让读者自己去想像、填充。然后写到自处的环境景况。“梯横画阁”,既点出自己的闺秀身份,又补明上片所写种种皆凭楼眺望所见,与发端“伤高”二字相呼应,章法甚严密。离人最怕黄昏后,至晚,门闭梯横,连下楼散散心也不能。只有独坐空闺了。黑夜无所见,唯有冷月斜照帘栊而已。至于因愁思而不能成眠等等,已不言而喻了。“又还是”三个虚字用得妙极,很富有表现力,写出了如此等寂寥情景非止一日,几乎夜夜如此,谙熟得已心生厌烦了。无可奈何之夜,只有自悲自怜,深深的怨恨驱使种种念头在头脑中产生,所以才会有结尾几句的奇想。这几句曾“盛传一时”,使作者声名大噪。“永叔(欧阳修)尤爱之,恨未识其人。子野家南地,以故至都谒永叔,阍者(看门人)以通,永叔倒屣(鞋子都穿倒了,极言心情急切)迎之,曰:‘此乃“桃杏嫁东风”郎中。’”(范公偁《过庭录》)居然用其句为他起雅号。又贺裳曰:“唐李益诗曰:‘嫁得瞿唐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子野《一丛花》末句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此皆无理而妙。”(《皱水轩词筌》)这里提出“无理而妙”四字,颇有意思。李益诗、张先词都写了怨女的奇想痴话。虽则从道理上说,未必真能成立,但从表现感情上说,却是非常成功的。所谓“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沧浪诗话》)。没有现实,没有可能性,却有无尽的幻想、真情和诗趣。杨湜附会词句,坐实其为小尼姑自伤不得嫁人(其实,此词中只是不能“随花飞到天尽头”的意思),反倒限制了此词的诗意。
天 仙 子
张 先
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①
《水调》数声持酒听② ,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③ ,往事后期空记省④ 。 沙上并禽⑤ 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释】
①嘉禾:秀州的别称,治所在今浙江嘉兴。倅:副职。嘉禾小倅,指秀州通判。张先任此职约在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五十二。但题中所言与词中情事不合,故有人疑是时人于词调下偶记其所作之时地,被讹作词题传下来的。 ②《水调》:唐大曲名。凡大曲有歌头,词家截之,另倚新声为词调,名《水调歌头》。《乐苑》云:“旧说:《水调》、《河传》,隋炀帝幸江都时所制。曲成奏之,声韵悲切。” ③流景:流年;逝去的岁月。 ④后期:日后的约会。记省:记得清楚。 ⑤并禽:双栖之鸟。暝:日暮。
【语译】
我手持酒杯,一边饮酒,一边听几声《水调》的歌声。人已从午间的醉意中清醒了过来,但心中的愁意却还没有醒呢。我送走了春天,不知春天几时再能回来。傍晚时,对镜自照,感伤年华像流水似的逝去。以往的事情和日后的约会,都清楚记得,但那又有何用?
成双的鸟儿并栖在沙滩上,暮色已笼罩池面。天上云破月出,将清辉洒向大地,花枝微微摇摆,玩弄着自己的倩影。垂下重重帘幕,密密地遮住室内的灯火,外面的风不停地在吹,人声已开始静寂了下来。明天起来,该能见到吹落的花瓣已铺满小路了。
【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叹老的词,是张子野的代表作,也是他全部词作中最负盛名的一首。其所以出名,当然是因为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一句出色地描绘夜景的丽辞佳句。伤春词常常借女子身份来吟咏,此则不然,是士人的本来面目,只是在艺术表现上,仍不脱离词的传统的婉约蕴藉风格而已。又伤春词必不离写景和抒情,且多是先写景而后抒情的;当然也有景与情交错,不明显分出先后的。此则又不然,有异于通常结构者是以上片来抒情,却将下片用以写景,而且两者仍结合得非常巧妙,这是作者艺术上高明之处。
“《水调》数声持酒听”,边饮酒,边听曲,好像在享乐,实则为遣愁。《水调》“声韵悲切”,从音乐上说,悲歌倒往往是悦耳的,却未必都能达到赏心的效果。心情本来不好的人只怕更增悲感。酒能醉人,却难消愁闷,所以说“午醉醒来愁未醒”。把愁与醉并举,同用“醒”字而不用“消”,似乎无理而有诗趣,句法俊逸,可联想愁绪也能令人昏昏然而失去常态。接着说出“愁”之由来:伤春亦自伤。“几时回”的诘问,为表达留恋惋惜心情,并不在于答案,因为就季节而言,冬去春回谁不知道。然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就人生而言,青春一去有谁能挽回呢?所以紧接着就说:“临晚镜,伤流景”。“流景”就是流逝的日月光阴。杜牧《代吴兴妓春初寄薛军事》诗:“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词意与之相同,然张先改“晓镜”为“晚镜”自好;向晚临镜而自悲,正见“朝如青丝暮成雪”也。所以又不妨将“晚镜”视作“晚境”之象征。往事如烟,后会无期,徒有当年的情景和许下的誓约还清楚地记得。但这一切除能撩人愁绪外,又有何用?“往事后期空记省”,七字之中,把过去、将来和现在都说到了。一个“空”字,道尽内心的怅惘和悲哀。
上片抒情已足,下片转入写景,所描绘的景物,都从心情黯然者的目光看去,所以也间接而细致地表现了情绪。“沙上并禽池上暝”,住处附近有池沼,晚来见沙滩上有双鸟共栖,这与《一丛花》中写“双鸯池沼”用意相同。由“暝”而入云月花影之夜,境界之优美,堪称绝唱;词人眷恋良宵好景的惓惓之心,于句中透出。王国维云:“‘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人间词话》)说得很对,此句能脍炙人口,为历来所传诵,全得力于这个“弄”字。可以说,它是表现这一境界的唯一的字,想不出有什么别的字可以替代,比如说换成“窥”“乱”“有”等等,都绝不能有同样的效果。张先自己也颇为得意,曾于得句处建了个花月亭。又《古今诗话》记云:“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公曰:‘何不目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此余平生所得意也。’”其他诗话也有载,说法略有异同。自此,词人便有了“张三影”的雅号。另外,此句在词中写景也非孤立。先说云移影动,后面再说到有风;这里言花,后想到落红,便不突兀了。重帘遮灯,固为挡风,但写来也给人一种躲进小楼、避开外界纷扰的隔绝感。最后几句点出起风了,但人们都早已闭门阖户,渐渐进入梦乡了,谁也不去理会外面的风声。只有词人自己不能成眠,才倾听着夜间动静,想着经此一夜风吹,不知有多少好端端的花儿要被摧残呢。惜花亦即惜春,仍不脱“伤流景”主题。后来辛稼轩词有“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句,用意相似,只是张词隐约不露,辛词明白说出罢了。
青 门 引
张 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① 。庭轩寂寞近清明② ,残花中酒③ ,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④ ,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注释】
①定:停。 ②轩:有窗槛的小室或长廊。清明:指清明节,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③中酒:有饮酒和病酒二义,此为后者,即因醉酒而身体不适。中,读去声。 ④画角:军乐;外加彩绘的号角。风吹醒:谓画角在风中吹响。
【语译】
天气刚暖和,有时还觉得有点寒冷。风雨吹打着,到傍晚才停止。庭院和长廊都显得格外寂寞。清明节近了,花儿已经残了,饮酒又觉不适,这病恹恹的状态还跟去年一样。
晚风中传来谯楼上凄凉的号角声。入夜后,门户重重关闭,四围一片寂静。加之明月升起时,又将秋千的影子隔着墙头投送过来,这情景教人怎能忍受!
【赏析】
这首词借闺情写自己落寞的情怀。情之所由,词中并不具体说明,想来总不外乎惜春伤己,忆旧怀人之类,但写环境对自己寂寥愁闷情绪的触动,却颇为深细幽微。
开头写气候环境,有清明前(称寒食,多风雨)的季节特点,但重要的是它还表现出词人因闲极无聊而对什么都要抱怨一番的心态:乍暖还寒时节,衣着上就穿也不是,脱也不是;整天风雨淅淅沥沥,多么烦人!到傍晚时总算停了下来,却又觉得雨后的庭院廊屋格外的冷清寂寞。清明有踏青郊游的风俗,不少人家都热闹忙碌,自己却只能闷对残花,酒不敢酌,如何会有好心情!这“病”,并不真是头痛发烧那样的卧床生病,主要还是心理上的。“又是去年病”,说明这种振作不起精神来的恹恹病态,去年这个时候也曾有过,可见已是识尽愁滋味了。
下阕写三种境界,循时间先后。前两种从听觉角度渲染气氛,末了用光与影创造效果。“楼头画角”是说城头上谯楼(即鼓楼)中响起了号角声,吹角在傍晚,其声凄凉,易动人悲思。后来陆放翁《沈园》诗也说:“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这里说风声中闻角,更增加了气氛。有人评此句说:“角声而曰‘风吹醒’,‘醒’字极尖刻。”(《蓼园词选》)意谓用字刻意追求新奇。我想,这大概与此句必须押韵有关。用“醒”字,意象生新是其所得,琢刻有痕则是其所失。“入夜重门静”五字接在角声之后,表现一片静寂,其反衬效果尤为明显。悲声能引起感伤,岑寂则令人难耐。这样,过到结句,说出更不堪忍受之景象。“那堪更”三字钩连住前面所写种种,全词的血脉因此都贯通了。明月流光,已足枨触情怀,何况它又把能使人立即联想到青春欢乐情景的鞦韆影子,隔着墙头送到眼前来呢?词的艺术表现力集中在这最出色的末句。张子野真不愧是写“影”的高手!
浣 溪 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① 。
【注释】
①“无可奈何”三句:晏殊另有《示张寺丞、王校勘》七律一首:“上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梁园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其中有三句与此词同,只差别一字,即“香径”作“幽径”。
【语译】
去年,也是这样的天气,就在这座亭台上,我一杯在手,喝着酒,倾听你为我唱一曲新词。美好的时光太短暂了,犹如西下的夕阳难以久留,也不知几时还会再来。
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眼看着花儿都纷纷零落委地了。只有燕子又飞了回来,好像是过去曾经认识似的。如今,在这落花飘香的小路上,我独自留连徘徊,寻找着失去的梦。
【赏析】
晏殊的词,实以这首小令最著名,主要因为有“无可奈何”两句。如“注释”所引,这两句并见于他的七言律中,诗词中都用,可见作者自己也十分满意。那么,究竟是先有诗、后取而成词呢,还是先有词、后取而成诗,这不容易断定。但偶句在这首词中自好,而在律诗中就不见得怎么出色了。所以论词者说它“自是天成一段词,著诗不得”(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意致缠绵,语调谐婉,的是倚声家语,若作七律,未免软弱矣”(张宗 《词林纪事》)。王士禛甚至举此作为诗与词分界中能代表词的特色的例句。(见《花草蒙拾》)可见佳句也还得置于全篇之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妙处。
“一曲新词酒一杯”,词的首句,说者也有不同的理解。它究竟是眼前事呢,还是去年事,或者竟是去年与眼前都有同样的事?我们认为它说的是往事。第二句中“去年”、“旧”,说的虽然是“天气”、“亭台”,但实在也兼及听曲、饮酒,说它非眼前之事;只是在句法安排上,让它置于发端,以突出往昔的欢乐,其实也就间接地强调了今日的惆怅。眼前事,直到词的末句才说出,可以说是用了一种倒叙的手法。当然,今昔是联系着的,有人说是一种“叠影”。反正有今昔相同的,那就是环境,即天气和亭台;有完全不同的,那是人事,去年饮酒听曲;如今独自徘徊。一二句都用上四与下三排比或自对的形式,句法潇洒,且增强了两句相关的感觉。因为是说物是人非,所以接第三句就十分自然。“夕阳西下几时回”与“送春春去几时回”用意相似,都为表现惋惜与感慨,是不必对诘问作出回答的。李商隐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诗句,词即借用其意。所以夕阳西下是否当时实景并不重要,写此句主要还在借景抒发内心对好景短暂的留恋和良辰难再的感叹。
下片“无可奈何”一联之妙是多方面的。从对偶来看,自然工巧。历来多有赞语,如杨慎曰:“‘无可奈何’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词品》)卓人月曰:“实处易工,虚处难工,对法之妙无两。”(《词统》)等等。从诗意蕴含来看,也耐人寻味。“花落去”,是惜花,也是惜人,也许就暗示去年唱“一曲新词”的那位,是说她终不免“春去秋来颜色故”呢,还是别有所指,这只能凭我们的想像了。“燕归来”,则暗示人不归,这又增加了人事难料的感触。词人面对这无情的现实,除了“无可奈何”外,大概很难再找出别的词来形容心情了。所以贴切自然。说“似曾相识”,也许是想到燕子曾是去年此地欢会的见证者,所谓“旧事飞燕能说”,那么,燕子对今昔的变化也该感到惊讶罢!总之,为人留下不少想像的余地。从两句连接上下文来看,也特别自然紧密。“无可奈何”句很像是对“夕阳西下几时回”的答复。因为日落与花落的象征意义完全一致,而这种事情谁也奈何不得。“花落去”与末句“香径”相关;“燕归来”又自然逗出个“独”字。词人此时追寻旧梦、怅然若失的情景,在最后点出,因为有了前面的种种描写,反面显得更加情意缠绵、韵味悠长了。
浣 溪 沙
晏 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① ,等闲离别易消魂②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③ 。
【注释】
①一向:同“一晌”,片刻,时间短暂。 ②等闲:平常,轻易。 ③“不如”句:元稹《会真记》中崔莺莺诗:“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怜取,去爱。
【语译】
一年光阴片刻就过去了,人的一生是很有限的,离别已成常事,却最容易让人忧伤不已。所以无论饮酒听歌的筵席多么频繁,还是尽情享受别推辞吧!
待到人分两地,面对满目山河的阻隔,心中苦苦思念远方也枉然了。再遇上风雨落花时节,就更要伤春不止了。所以还不如趁现在好时光,对眼前的人多给些爱怜!
【赏析】
这是一首感叹人生短促、离别太多,劝人及时行乐的词。词不记某人某事,也不写特定的情和景,所举情事,都是带普遍性的,用以明理而已。语言浅近畅明,颇有乐府民歌的特色。
先说光阴倏忽,人生有限,再进一步说离别在现实生活中已成常事,两者加在一起,便使人更易生离愁别恨,如古人所言“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因为对多情的离人来说,分别在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实在太大了。推理的结果,便是有酒当醉,有歌当听,趁现在老病未至、盛筵未散、佳人未去之际,快快抓住机会,及时行乐,所以说“酒筵歌席莫辞频”。
下片是上片稍变换角度的发挥。词人说与其别后苦思,春去伤感,倒不如把这一份感情都用在眼前伴你作乐的人身上。意思仍是劝人及时行乐,只是从饮酒听曲说到爱怜用情,是进一层的写法。“满目山河”,是说阻隔重重,相见无望。在“念远”之前,加一“空”字,表明了词人的看法;到那时,苦苦思念也是徒然;同时也为末句“不如”先垫上一笔。“落花风雨”,最能令人感触身世遭遇,因而伤春伤己;著一“更”字,便与上一句词意相连。末了之“眼前人”,大概也就是“酒筵歌席”上陪坐劝酒、唱歌助兴的舞妓歌女之流。观词句的说法和语气,也符合她们的身份。“怜取眼前人”,虽用前人成句,但“眼前”二字,也道出了词人在此词中的着眼之点,强调了词的主题。词所表露的及时行乐思想,是典型的封建士大夫意识,这是毋庸讳言的。
清 平 乐
晏 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① ,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② ,绿波依旧东流。
【注释】
①鸿雁、鱼:传说雁、鱼能传递书信。 ②“人面”句:孟棨《本事诗》记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语译】
蝇头小楷写在红色信笺上,把平生的心事尽情诉说。大雁高飞在云端,鱼儿潜游在水中,听说它们会传递书信,却难以将我这番情意捎给远方,只令我惆怅不已。
夕阳斜照在西楼上,我独自倚楼眺望。远处重重的青山,恰好正对着楼头的帘钩。我怀念的人儿如今也不知在什么地方,只有那流水依旧荡漾着碧波向东流去。
【赏析】
这首词是怀人之作,怀念的对象当是词人情有所钟的女子。看来他们曾有过一段恋情,但时过境迁,彼此分离了,除了相思相忆外,不会再有什么结果,可以说也是个爱情悲剧。
上片说自己想写封情书寄给对方而不可能。“红笺小字”,是为女子写信,且其中必有私情密语,这可以从纸张、字体推测而知。果然,这还不是一封三言两语的短简,而是“说尽平生意”的长信。所谓“平生意”,乃表明所述种种,皆出于真诚,能相遇相知是平生最大慰藉。然后转折说,虽有“鸿雁在云鱼在水”,却不知如何才能托鱼雁捎去这封情书,让她知道我的这番心意。因而感到万分惆怅。“鸿雁”句说得很灵活,是因为雁鱼高“在云”、深“在水”,所以才“难寄”呢,还是别有“难寄”的原因,使“在云”、“在水”之雁鱼也无能为力?我以为这倒不妨随心领会。但“此情难寄”是确定无疑的。原因大概不止一端,不必都交待得很清楚,如下片所言“人面不知何处”,当亦其中之一吧。“惆怅”二字,说出“此情难寄”时的心情,同时这种心情,也涵盖了下片。
下片就写自己独自倚楼,相思相望的情景。“斜阳”会给有愁的人造成颓伤的心境,何况又是怀远苦思的人在“独倚”时所见。杜诗有“落日在帘钩”之句,此言“遥山恰对帘钩”,其实也就是楼头眺望之处正对着“遥山”的意思,暗示意中人已被遥远的青山重重阻断,重逢无望。故下接一句“人面不知何处”,恰好令人联想到崔护题诗时那样的惆怅心情。结句“绿波依旧东流”,也与崔护诗“桃花依旧笑春风”异曲而同工。大概词人与这位女子以前也曾同赏过这绿波荡漾的流水吧。如今水阻山隔,只会对景而感叹年华似水,“逝者如斯”,此情亦将如绿波之东流,无穷无尽。
清 平 乐
晏 殊
金风细细① ,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栏杆。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注释】
①金风:秋风,秋季五行属金。
【语译】
尖细的秋风吹得梧桐树的叶子纷纷往下掉。初次品尝这碧绿的美酒也不知深浅,一喝就醉了。在小窗下,头一着枕,就呼呼大睡起来。
秋已深,紫薇花、朱槿花都已开残,斜阳返照在栏杆上。这是双飞的燕子将要回到南方去过冬的时候了。昨天夜里,我感到房中的银屏已微微透出了寒意。
【赏析】
这首词写秋景,人在其中。秋风萧瑟,草木摇落,人就不免有寂寥之感;人有愁绪,遇秋则所感受到的只是衰败迟暮景象。情与景彼此相生,紧密结合。词意温婉蕴蓄,表述极有分寸。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风非飞沙走石的狂风,只不过是“细细”吹过的秋风,然而却有严峻肃杀的威力,吹得梧桐叶纷纷坠地,窸窸之声,清晰可闻。以“叶叶”接“细细”,叠字用得很妙。能在室内听到窗外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的人,该不会是正在劳心劳力或弦歌自娱的人吧,可以肯定他正处于寂寞无聊的境况之中。这就是虽作景语而人在焉。既无聊,不如饮酒。“初尝”,当是说绿酒乃新酿而成,因为秋天收获了黍秫,可以酿酒。当然也不妨理解为以往并不沾酒。反正是不知酒力之深浅,故“易醉”。醉则于小窗下一枕就卧;卧则昼梦沉酣,遂久游黑甜之乡。写来仿佛悠闲自得,但联系前两句仔细寻味,仍不难从其表面闲适的背后,体会到那是一种孤居落寞的心情。
下片所写,可视为酒醒之后的情景。紫薇、朱槿,夏秋间开花,其时秋既深而花已残。它们当是种植于窗外栏杆旁的,见到时正处于落日余晖之中。总之,入目也是衰暮景象。“斜阳”与前面的“浓睡”相呼应。先是听到,然后看到,最末写感觉到。结尾两句即从季节气候上说。不直说深秋季节,而说“双燕欲归时节”,这“归”,不是归来,是归去,去往温暖的南方过冬。燕子能双双飞去,而自己却只能独自留在这儿,等待着风霜冰雪前来肆虐。“欲归”是尚未归去,是因感受到气候渐趋寒冷而想起的。因自身的处境而羡慕燕子的归宿,或因燕子有归宿转而想到自己处境的人,其心绪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以“银屏昨夜微寒”一句作结,说得很有分寸而含蓄,它带有前瞻性,能使人想到“昨夜微寒”是来日大寒的开端,往后的日子将一天比一天更冷落、更无聊、更烦愁。所以,这“微寒”不但是生理感觉上的冷暖,也是心理状态上的;它有夜间更感到寂寞孤单、冷冷清清的意思。
木 兰 花
晏 殊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① 。 闻琴解佩神仙侣② ,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③ ,烂醉花间应有数④ 。
【注释】
①“长于春梦”二句:白居易《花非花》诗:“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②闻琴:用卓文君事。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声挑之,文君夜奔相如。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解佩:江妃二神女,游于江滨,逢郑交甫悦之,遂解佩玉赠之。见《列仙传》。神仙侣:喻幸福的伴侣。 ③独醒人:《楚辞·渔父》:“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④数:定数,气数,注定的命运。
【语译】
燕子和大雁飞走以后,黄莺也回去了。仔细算来,虚浮不定的一生中所遇到的事情真是千头万绪。相见的欢乐比一场春梦又能长多少?分离倒像被吹散的秋云,再也无处寻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