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宋词三百首全解》作者:蔡义江

_16 蔡义江(现代)
下阕写南渡后今年元宵的凄凉冷落境况。流年如白驹过隙,一眨眼春去秋来,冬尽春回,不觉又到了元宵。在这里“星霜换”,除了说岁月季节更换外,还暗示了宋王朝命运的改变。故接着就以“孤臣”身份而自叹寂寥;“谁念”二字与去年蒙皇帝恩宠的情况形成了对照。“长安”是汴京的代词;“远”字,不特说相隔路遥,更主要的是指其已沦于敌手,再无重归之日了。自己与汴京实已无缘,却是旧情未断。“尘缘”在这里也就是“情缘”,因为世俗之人,非能如出家人断绝尘世牵挂,难免为旧情所累,所以叫“尘缘”。空惆怅好梦太短,即是作具体说明。“华胥梦”是神话传说中的黄帝的白日梦,他梦游的华胥氏之国,又是神仙幻境,用以说北宋灭亡前的宫中逸乐正好,且与上阕以仙境作比一致。“满怀幽恨”,是对自己心情的总结;最后八字,眼前景象,用以与上阕末尾相对应,作对比。“数点寒灯”反照“万烛光中”;“几声归雁”反照“揭天丝管”。雁已北归,而人则只有永远流落在南方了。
水 龙 吟
程 垓
夜来风雨匆匆,故园定是花无几。愁多怨极,等闲孤负,一年芳意。柳困桃慵,杏青梅小,对人容易① 。算好春长在,好花长见,原只是、人憔悴。  回首池南旧事② ,恨星星③ 、不堪重记。如今但有,看花老眼,伤时清泪。不怕逢花瘦,只愁怕、老来风味。待繁红乱处④ ,留云借月⑤ ,也须拼醉。
【注释】
①对人容易:谓春色对人太草草。 ②池南:地名。苏轼诗曾用以与“剑外”对举,知为蜀地。 ③星星:形容或指代白发。 ④处:作“时”解。 ⑤留云借月:朱敦儒《鹧鸪天》词:“曾批给雨支风券,累奏留云借月章。”
【语译】
昨夜一场风雨来得急骤,故乡园子中的花肯定所剩无几了。我因愁太多、怨太深无心游赏,便轻易辜负了一年之中的大好春光。柳树困倦了,桃树也懒洋洋的,杏树已见青青子,梅树也结出了小颗粒,春色对人真是太草草了。仔细想想,好春永远存在,好花永远能见到,原来只是人变得憔悴了。
回想从前在家乡池南的那些事情,我恨自己已白发上头,当年的情景,真不能重新再去追忆了。如今只有一双如隔雾看花的老眼和为感伤时事而流下的两行清泪。我并不怕遇见花儿疏减的景象,只是愁怕尝到人到老年时的那种滋味。想要在群芳零乱之时,留住行云,借得明月,伴我行乐,那也得让自己不惜喝醉才行啊!
【赏析】
此词从惋惜风雨落花、青春易过,引出思乡、嗟老、怀旧、伤时种种情思,而又互相结合在一起;作者的感情,却不免颓伤。
陈廷焯谓程垓填词“工于发端”(《白雨斋词话》),这很有见地。此词发端,乍看不觉有什么特别,待读过全篇,才知道只此“夜来风雨匆匆”六字,便把前前后后欲说之事和欲抒之情全都串联了起来。风雨在身边发生,想到的却是“故园”花落,词意空灵跳脱。说“等闲孤负,一年芳意”,即是眼前花落,而这又因为“愁多怨极”所致。方有自悔之意,便又怨春色之对人草草,运笔圆转如此。后三句以一“算”字领起,再转折,仍归于人太多情,因而“憔悴”。上片虽已点出“故园”和春光易过等,但只是从花好花落事,抽象说愁;至下片,始具体说出烦愁的原因。
换头先说故乡旧事不堪回首。当年少壮不知愁,如今已是“星星”白发,故在池南时的欢愉生活“不堪重记”。“看花老眼,伤时清泪”八字,自然而极见功力;暗用杜甫诗意,令人浑然不觉。杜诗有“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句,人所传诵。不怕花瘦,只愁人老,与上片结意同一机抒。“花瘦”二字,仍从“风雨”来。结尾“待繁红乱处”之“待”,不解作“等待”,而是“待要”、“欲于”的意思。“繁红乱”正“风雨”才过后的眼前景象。其时“繁红”虽已零“乱”而尚未落尽,正应抓住机会赏花,故盼能“留云借月”,以助我一时之行乐。然愁绪在心,又岂能畅怀,除非拼却一醉,借酒力暂时将烦恼驱散。叙来步步曲折,终不肯用一直笔。
六州歌头
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消凝① ,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② ,弦歌地,亦膻腥③ 。隔水毡乡④ ,落日牛羊下⑤ ,区脱纵横⑥ 。看名王宵猎⑦ ,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⑧ ,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⑨ ,静烽燧⑩ ,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注释】
①黯消凝:黯然消魂凝神。 ②洙泗:洙水和泗水,流经山东曲阜,孔子曾在此聚徒讲学。春秋时注重礼乐,学堂常有弦歌声,故称“弦歌地”。 ③膻腥:牛羊的腥臊气,此指被金兵所玷污。 ④隔水毡乡:谓隔着淮河,北岸就是金国。毡乡,北方游牧民族居住地,因多住毡帐,故谓。 ⑤“落日”句:《诗·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下,下坡回栏。 ⑥区脱:亦作“瓯脱”,读音同;汉时匈奴筑土室以守边,叫区脱,此指敌人哨所。 ⑦名王:少数民族中的著名将帅。北方民族战前多以狩猎为军事演习,故高适《燕歌行》云:“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⑧埃蠹:尘封和虫蛀(指箭上的羽毛)。 ⑨干羽:木盾和雉尾,舞者所执的道具。《尚书·大禹谟》记:虞舜“舞干羽于两阶”,有苗(古部族)来归顺。怀远:安抚边远的少数民族,使其归顺。此讽刺南宋不抗击金兵而与之议和。 ⑩烽燧:夜举火叫烽,昼升烟叫燧,均用以报警。 若为情:何以为情,犹今语“怎么好意思”或“不难为情吗”。 翠葆霓旌:将翠鸟羽毛结成伞形立于车盖上为装饰和五彩的旌旗,指皇帝的车驾。
【语译】
站在南岸,向淮河极目远望,关塞埋没在莽苍苍的草木之中。道路上尘埃昏暗,挟霜的寒风猛烈,边境上寂然无声。我怆然地凝思伤神。回想当年发生的事,大概天注定宋王朝命该如此,非人力所能挽回的罢。现在,连洙水、泗水一带,孔子曾经讲过学,常常响起音乐和歌声的地方,也遭到金兵的野蛮玷污。只隔着一条河,对岸已成了游牧民族搭满毡帐的聚居地了。日落时,牛羊成群回栏,金兵所筑的土堡哨所遍地纵横。看到金兵的将领率部在夜间围猎,骑兵手执火把,将整条淮河都照亮了。胡笳和鼙鼓的阵阵悲鸣声,使人心惊。
我想那挂在腰间的羽箭和匣中的宝剑,因久置不用,都白白地被尘封、遭虫蛀了,结果又能干成什么事呢?时机容易丧失,胸怀徒然豪壮,一年又将过去,神京远不可到。当局正在用上古手执木盾和雉尾来跳舞的方法,藉口以礼乐安抚边远少数民族,想使全国也能自动感化归顺,因而边境上不见烽火,暂且停战休兵了。求和的使臣冠戴整齐,乘坐着马车,纷纷地往来奔驰不绝,怎么也不觉得难为情呢?听说中原沦陷区的百姓,常常向南眺望,盼着大宋皇帝的御驾能够到来。这一切使赶路经过这里的人,觉得有一股忠义和愤慨之气充满了胸膛,止不住的热泪如倾泻般地涌流。
【赏析】
此词宋无名氏《朝野遗记》载云:“近张安国在建康留守席上赋一篇云:‘长淮望断……’;歌阕,魏公(张浚)为罢席而入。”很显然,所说“建康留守”就是张魏公张浚。张浚于高宗绍兴三十年(1161)十一月起,任建康府行宫留守,三十二年(1162),张孝祥到建康,秋冬间,赴建康留守张浚幕作客,在席上写了这首词。但因为后来张孝祥也兼领过建康留守,许多说词者都将“(张)在建康留守席上”这句话错误地理解为“(张)兼领建康留守时在宴客席上”,反宾为主,以至把词的作年推迟到张浚北伐,符离溃师之后的隆兴二年(1164)。这是不对的。因为“符离之溃”时,张孝祥尚在知平江府任上,次年他兼领建康留守后,已不可能与张浚同在建康。再说,此词明言金兵在淮河对岸(绍兴三十二年初,曾南侵至长江北岸的金兵因完颜亮被杀已退回至淮河以北),却无一语涉及“符离之溃”(符离即今安徽宿县北的符离集),所以,当从宛敏灏先生之说以定其创作年代。唯宛先生定绍兴三十二年之“初春”,尚与词中“岁将零”抵触,当改为是年秋冬方合。
上片写淮河成为边界,隔水国土沦为金兵占领区的形势。长淮本是平原,这里承“关塞”下一“平”字,又加“莽然”的形容词,见边境防备之空疏。“征尘暗”,即稼轩词所谓“落日胡尘未断”。“霜风劲”,点季节,也营造肃杀严峻气氛。“悄边声”,为边防疏闲和金宋暂时休兵再染一笔,同时引起无语出神“追想当年事”来。“当年事”,应指汴京失陷,宋室南迁的靖康之变。这是极为沉痛之事,也是宋王朝的奇耻大辱,但在高宗朝,又能追究谁的责任呢?不得已,只好说“殆天数,非人力”了。以下说到北中国大片土地遭金人蹂躏,渲染“膻腥”、“毡乡”、“牛羊”、“区脱”、“名王”、“宵猎”、“骑火”、“笳鼓”等本属北方游牧民族的风物习俗,突出地表现中原沦为异族的强烈印象和内心引起的巨大震动。
下片写自己抗金壮志无成,朝廷当局议和苟安,中原父老空望光复的悲愤心情。所述多非泛泛,如“时易失,心徒壮”六字,正合绍兴三十二年宋金双方情势。上年岁暮,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直趋长江北岸,在向采石渡江时,被抗金名将虞允文督水师迎头痛击,狼狈败退,至扬州,又被哗变部下所杀,金兵无主,一片混乱;金国又内部争权,遂向宋廷求和。本来这正是南宋乘胜用兵、复土雪耻之大好时机,但高宗却急不可待地与金国议和,让侵略军在当年年初全部安全地撤回淮河以北。此后便不断遣各种使者去金国通候、议事、庆典、祝寿、交纳岁币银绢,备受屈辱。所谓“干羽方怀远”、“冠盖使,纷驰骛”,即是对这种现实的深刻揭露和讽刺。词以中原父老南望王师的急切期盼心情与南宋使者冠盖驰骛的热闹忙碌场面相对比,又用边境上烽燧不起、兵戈暂歇的不寻常的平静作为词人内心激荡、愤懑不平的反衬,都能收到极好的艺术效果。陈廷焯称其“淋漓痛快,笔饱墨酣,读之令人起舞”(《白雨斋词话》),确是说出了这首诗史式的爱国词的特点。
念 奴 娇
张孝祥
过 洞 庭
洞庭青草① ,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② ,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③ ,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④ 。短发萧骚襟袖冷⑤ ,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⑥ ,细斟北斗⑦ ,万象为宾客⑧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⑨ 。
【注释】
①洞庭青草:青草湖在洞庭湖之南,二湖相通,总称洞庭湖。 ②玉界琼田:形容月照湖水的皎洁。 ③岭海:两广之地,因北靠五岭,南临大海,故称岭海。作者曾任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因罢官离开桂林。 ④“孤光”二句:借在月光照耀下,肝胆晶莹洁白,说自己心地光明,襟怀磊落。 ⑤萧骚:疏稀。 ⑥挹:以器皿汲取,如《诗·小雅·大东》:“不可以挹酒浆。”西江:西来的长江。 ⑦细斟北斗:将北斗星座当作舀酒的酒勺来取饮。《楚辞·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桂浆。” ⑧万象:宇宙间万物。 ⑨“不知”句:对良辰美景的赞叹语。《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又苏轼《念奴娇·中秋》词:“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语译】
洞庭湖连着青草湖,正是中秋前夕,湖上再也见不到一丝风儿、一朵云彩。湖面如平铺着三万顷琼玉的田地,只漂浮着我的一叶小舟。明月将它的银辉分成天上与水中,银河也在湖上投下了它的倒影,无论是天空或水里都只见一片空明澄澈。我愉快地领略着这奇异的境界,其妙处实在难以用语言来向你表述。
于是我想到曾在岭外海滨的广西度过了一年,那时,孤月照我襟怀,我的一腔肝胆都像冰雪那样洁白透明。如今鬓发短而疏稀,衣衫冷而单薄,却安稳地行舟于这浩渺无际的水面上。我要把西来的长江水都舀来当酒,用北斗星座作为酒器来细斟慢酌,让宇宙间的万物都充当我的客人。我一边拍打船舷,一边独自长啸,也不知今夜是怎样的夜晚。
【赏析】
乾道元年(1165),张孝祥出知静江府(今广西桂林),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次年(1166)六月,因遭谗落职,北归途中,经过洞庭湖时,已是近中秋的夜晚,他将泛舟洞庭之所见所感,写成了此词。
上片写近中秋夜明月照在洞庭湖上的景象。星月映湖,水天一色,上下交辉,一片空明。“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其意境颇似苏轼《前赤壁赋》之“驾一叶之扁舟,凌万顷之茫然”。作者身临这大自然的奇妙境界,惊讶之余,不禁“怡然心会”,精神上获得了一种涤净尘俗污垢,泯灭心头得失而得以超脱解放的感受。“妙处难与君说”,在这里以虚笔作赞叹语,最是灵活。
下片结合湖光月色,咏怀抒情。逸兴遐思,自然而出,无一字拘板黏泥。“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九字,竟能不脱景物而说出“岭海经年”的遭遇,并一洗谗言,十分自负地表明自己心地操行的清纯洁白。“短发”二句,也将遭际的不幸与内心的泰然结合在一起,大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意味。“尽挹”三句,更运用浪漫的夸张的手法,化江水为美酒,执北斗以细斟,让天地间的万物都来充当入席的宾客,而自己则是这次大自然中最最盛大宴会的主人。想像之奇特,境界之阔大,将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意境又发展了一步,充分表现了作者的坦荡胸怀和豪迈气概。歇拍两句,狂放飘逸,已入物我两忘之境,足以与东坡词争胜。
六州歌头
韩元吉
桃  花
东风着意,先上小桃枝。红粉腻,娇如醉,倚朱扉。记年时,隐映新妆面,临水岸,春将半,云日暖,斜桥转,夹城西。草软莎平,跋马垂杨渡① ,玉勒争嘶。认蛾眉凝笑,脸薄拂燕脂。绣户曾窥,恨依依。  共携手处,香如雾,红随步,怨春迟。消瘦损,凭谁问?只花知,泪空垂。旧日堂前燕,和烟雨,又双飞。人自老,春长好,梦佳期。前度刘郎,几许风流地,花也应悲。但茫茫暮霭,目断武陵溪② ,往事难追。
【注释】
①跋马:驰马。 ②武陵溪:陶潜《桃花源记》记武陵渔人缘溪行,逢桃花林,发现世外桃源故事,用其事。
【语译】
东风有心,先上了小桃的枝头,让它绽露出花朵来。这花儿似红粉佳人般的细腻,娇艳得好比醉酒的脸颊,它倚着朱红色的门站立着。记得当年,桃花曾隐隐地映着她刚刚化好妆的面庞,临近水边的岸上,春天已将过半,云和日暖,转过斜桥,便是夹城西头。那里,莎草平铺柔软,我驰马来到种植着垂柳的渡口,套着玉勒的马儿不断地嘶鸣。我认出她来,只见她收敛笑容,微蹙双眉,羞赧地飞红了双颊,仿佛抹上了一层胭脂。我也曾窥见她在绣房之中,因不得与她亲近而恨恨不已。
重来我俩曾手拉手度过愉快时光的地方,已是香气如雾,落红随着脚步,我怨恨寻春已太迟了。我日见消瘦,又能仗谁来过问呢?眼泪也只是白流。从前堂前的燕子,又在烟雨中双双飞来。原是人老了,春天倒是永远美好的,我梦到了佳期。像前番到过玄都观的刘禹锡重游故地,这里也曾有过多少风流繁华的回忆啊!花也该为此而悲哀了罢!如今只见茫茫一片暮霭,我这个想重返桃源的人,怅然地望着武陵溪而迷了方向,往事一去,再也难以追寻了。
【赏析】
词题为《桃花》,实藉咏桃花写相思怀人。其特点是常以花拟人,又人不离花,将花与人结合在一起来写。
上片先叙春风着意于桃枝,令其花发。接着“红粉腻”九字,便以倚门少女相比拟。然后以“记年时”带出人来。用“人面桃花相映红”意。“临水岸”至“玉勒争嘶”八句,说当日游踪,是桃花生长处,也是与恋人相见处。“认蛾眉凝笑,脸薄拂燕脂”,写少女与情人初会情态,娇怯羞赧,但见双颊泛红,如抹上一层胭脂。此正暗示常言俗语所说的“两瓣桃花上脸来”。“凝笑”即“敛笑”,是王筠诗“敛笑动微颦”之意,故与“蛾眉”相连,是写女子轻嗔微颦之羞态,亦即所谓“脸薄”。曾见有人将这两句断为三句,作“认蛾眉,凝笑脸,薄拂燕脂”(见《宋词三百首笺注》及浙江古籍出版社《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于词格不合,也误解了词意,不可从。末了说虽曾于绣户窥见其人,而终因不得相亲近为恨。
下片写相思之怨。换头即写重寻旧梦,而将两情相得、心愿已遂之事略过,只从“共携手”三字补明;而眼前唯见“香如雾,红随步”,落花遍地景象而已,故有“怨春迟”之语,然又不明说。至“消瘦损,凭谁问”等句,方知是事过境迁之后的回想。“只花知”,是无人知,也含命薄如桃花意。堂前双燕,用作反衬。往事如烟,佳期只可梦中寻求。对恋人而自称“前度刘郎”,正是将人与花合一,故重寻“风流地”,略去人伤情而但言“花也应悲”。末用《桃花源记》事,又双关人与花,抒惘然惆怅之情也恰到好处。
好 事 近
韩元吉
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①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② 。多少梨园声在③ ,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④ 。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注释】
①汴京赐宴:《金史·交聘表》云:“大定十三年(1173)三月癸巳朔,宋遣试礼部尚书韩元吉、利州观察使郑兴裔等贺万春节。”《绝妙好词笺》:“按宋孝宗乾道九年为金世宗大定十三年,南涧汴京赐宴之词,当是此时作。” ②“凝碧”二句:唐时,凝碧池在洛阳禁苑内,安禄山陷两京,宴其群臣于凝碧池。时王维被叛军拘于长安菩提寺,闻其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云:“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③梨园:宫廷中教习演剧的地方;唐明皇选坐部伎三百人,教于梨园,号皇帝梨园弟子。白居易《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 ④野烟:与平时炊烟不同,因战乱引起的烟火。出前引王维诗。
【语译】
在沦于金人之手的汴京闻乐,就像唐天宝末陷贼的官员,身处凝碧池头,一听到为叛军演奏的管弦声,便禁不住心中凄怆悲切。这曲子中有多少当年宫廷乐师的声音在啊!教我这白头人又如何能忍受呢!
杏花找不到可以让它躲避春来烦愁的地方,也就只好在这弥漫着战乱烟尘的环境中开放了。只有那条流经皇宫的御沟里的水,发出时断时续的声音,它好像知道我心底里正在呜咽。
【赏析】
乾道九年(1173),韩元吉作为南宋的使节前往金国,在敌占的汴京参加了全国为他举行的招待宴会,词即写宴席上所感。
韩元吉在席上“闻教坊乐”,这让他想起了历史上“安史之乱”中的一段故事:天宝末,安禄山叛军陷两京,于洛阳宫禁的凝碧池头大宴群臣,命奏乐,梨园弟子举声便一时泪下。乐工雷海清掷琴于地,西向恸哭,被逆贼肢解于试马殿。当时,不及扈从而被叛军拘禁于长安的王维,闻此事,大为感动,私下写了一首诗给予他同时被拘的友人裴迪(诗见注释②),乱平后,唐肃宗因这首诗而免了王维的罪。韩元吉感到眼前的情景,与当年颇相似,所以词中也多用王维那首诗的诗意和语词。
上片用“凝碧池头奏管弦”事以申“教坊闻乐”题意。“不堪华发”,既说听乐者自己,又兼梨园奏乐者,白居易《长恨歌》所谓“梨园弟子白发新”也。凝碧池事发生在秋天,王维诗有“秋槐叶落空宫里”语;此是春天,故写杏花傍野烟而发,“野烟”二字,也用王维“万户伤心生野烟”诗语。又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自注:“时未收长安。”)诗云:“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韩词与之同一蹊径。而加“无处避春愁”五字,使杏花亦如人之有情。“御沟”乃流经皇宫之河水,是王室悲欢变迁的见证者,神京陷落,二帝北掳,都曾“目睹”,当年珠翠笙歌之都,今为异族膻腥之地,能不为之而悲伤。古乐府:“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作者听御沟之水;亦如闻呜咽声,然又偏不说水声呜咽,而说沟水“似知人呜咽”,是透过一层,说到本题,有一击两鸣之妙。
瑞 鹤 仙
袁去华
郊原初过雨,见败叶零乱① ,风定犹舞。斜阳挂深树,映浓愁浅黛,遥山媚妩。来时旧路,尚严花、娇黄半吐。到而今唯有,溪边流水,见人如故。  无语。邮亭深静,下马还寻,旧曾题处。无聊倦旅,伤离恨,最愁苦。纵收香藏镜② ,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念沉沉、小阁幽窗,有时梦去。
【注释】
①败叶:一作“数叶”。 ②收香藏镜:珍藏情人馈赠之物,表示对爱情的忠贞。参见周邦彦《风流子》“韩香”注。南朝陈亡后,驸马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各执半镜离散,后得以破镜重圆。见孟棨《本事诗》。
【语译】
郊外的原野上刚下过一场雨,看到枯败的叶子散乱一地,虽然风停下来了,但落叶还在空中飘舞。斜阳挂在密密的树林上,映照着远山,犹如多愁的人蹙着浅浅的黛眉,显得十分妩媚。那时来这儿,路上还看见严石间半开着娇艳的黄色山花。到现在就只有路边的溪水,好像见到人还认识似的。
我默默无语,旅客的馆舍显得深邃而寂静。我下了马,还去寻找当年在墙壁上题过诗词的地方。旅途无聊而疲倦,为离别的憾恨而感伤,是最痛苦的了。纵然我珍藏起恋人所私赠的异香或半镜而苦苦期待,将来能重新再到她那儿,也不知那位桃花般面容的姑娘是否还在。我思念着那深沉的小楼阁和幽静的窗户,有时就在梦中去往那儿。
【赏析】
这是一首“伤离恨”的词。
上片写郊原秋景,是旅途所见,也是引发离恨的环境。描绘雨后败叶飘零景象相当生动。古诗有“风定花犹落”句,“风定犹舞”是由此变化出来的,从中暗寓行路人的身世、遭遇和感触。“浓愁浅黛”,从“(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西京杂记》)想来,不过是反过来说的,山色如黛眉,则青山与人同在“媚妩”之列;同时因以眉作比,引出“浓愁”来。下接二句非实景,是回忆中上次经此“旧路”时所见:严花吐黄,知是春天,写实之中插入虚景,便不板。然后再回到“而今”来,用“唯有”,知严花与溪水从前“来时”都曾见过,如今一无一有,或已经改变了,或依然如故,借景物写感触而不说破说尽,最妙。
下片直抒离恨。换头“无语”二字一顿,沉着。旅舍“深静”,寂寞之感在马。下马寻旧题,加深了重到的感慨。寻旧题实则是寻旧梦的一种表现,壁上之旧题尚可寻,而昔时之欢乐事已如春梦,了无痕迹。故下接“伤离恨,最愁苦”等语,明点主题。“纵收香”三句写内心对未来之事难料的忧虑和悲观的预测,为“最愁苦”进一步申述了理由。这里用“收香藏镜”和“人面桃花”等故事,都十分恰当。其恋人之居处“小阁幽窗”,至最后方点出,用“有时梦去”。四字一结,是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
剑 器 近
袁去华
夜来雨,赖倩得、东风吹住。海棠正妖娆处,且留取。  悄庭户,试细听、莺啼燕语。分明共人愁绪,怕春去。  佳树,翠阴初转午。重帘未卷,乍睡起,寂寞看风絮。偷弹清泪寄烟波,见江头故人,为言憔悴如许。彩笺无数,去却寒暄① ,到了浑无定据② 。断肠落日千山暮。
【注释】
①寒暄:冷暖,问寒问暖的客套话。 ②到了:到底,毕竟。
【语译】
夜晚下的雨,全仗着东风劲吹,才停歇了下来。海棠花正开得艳丽的地方,我且停留一会。
庭院静寂,我试着细听那莺啼燕语的声音,分明也怀着跟人一样的愁绪,害怕春天逝去。
枝叶茂盛的大树,苍翠的阴翳已开始转过正午的位置了,重重的帘幕还不曾卷起,我昼眠刚刚起来,寂寞无聊地看着被风吹起的柳絮。我将眼泪偷偷弹入江中,托付给烟波,让它在江头见到我那位朋友时告诉他,我已因相思而憔悴到如此地步了。他捎来的彩色信笺倒不少,可是除去那些寒暄的套话,毕竟连一句确定的话也没有。我伤心极了,看红日西沉,千山已是一片苍然暮色。
【赏析】
此词也写伤离,只是与上一首调换了角度,前词是行旅之人思念居者,从男方写;此则是居者思念行人,从女方写。
上片写庭户春景,是居者所见所闻所感。雨后初晴,海棠妖娆,春光正好,不妨留赏片时;然庭户悄然,但闻莺啼燕语而已。“愁绪”之来,似乎不知不觉,其实先已暗暗布置,花虽好而人不圆,在“悄庭户”三字中透出。“试细听”,是说心想知道禽声的用意何在,正符合百无聊赖者的心态,结果自然是把自己的情绪加给了莺燕,说鸟儿也“怕春去”。
下片写别离之恨,在时间上有个推移,是午后至傍晚,故换头先从树荫“转午”说起。“重帘未卷”而昼眠,见其人之恹恹倦态,起床以后又闲看风中柳絮,更写出她精神上的寂寞无聊;而“风絮”又能引起命运无常、风流易散的联想。“偷弹清泪寄烟波”,是正面写离恨,同时交待了“故人”在此之前是顺着江水离去的。寄泪烟波,托江水带话,是痴情语,正藉此表现内心情绪的激动。不说音书不见,而说“彩笺无数”,出人意表,叙来有波澜,然后再折回说信中只是些“寒暄”套语,并无一句可作依据的确定的话。这可以指归期、佳期、终身事等等。男的是否薄情郎或者别有为难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表现了女子的急切的相思情怀。末以景语作结,出“断肠”二字,情景可思可悯。
安 公 子
袁去华
弱柳千丝缕,嫩黄匀遍鸦啼处。寒入罗衣春尚浅,过一番风雨。问燕子来时,绿水桥边路,曾画楼、见个人人否① ?料静掩云窗,尘满哀弦危柱。  庾信愁如许② ,为谁都着眉端聚③ ?独立东风弹泪眼,寄烟波东去。念永昼春闲,人倦如何度?闲傍枕、百啭黄鹂语。唤觉来厌厌,残照依然花坞。
【注释】
①人人:对亲爱的人(通常是恋人)的称呼。 ②“庾信”句:庾信作有《愁赋》,全文今不传,唯留“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等十数句。见叶廷珪《海录碎事·圣贤人事部》引。 ③为谁:为什么。
【语译】
柔弱的杨柳垂下千丝万缕,在一片嫩黄色均匀覆盖的地方,有乌鸦在叫。寒气侵入罗衣,春天尚早,一场风雨刚刚过去。我问燕子,你来的时候,经过绿水桥边的路旁,可曾见到画楼上我那亲爱的人儿?料想她高处的窗子静静地关闭着,那弹出过哀怨曲调的琴瑟也都积满了灰尘。
平生坎坷的庾信,曾经有过多少愁恨啊!为什么都聚集在我的眉际呢?我独自站立在东风里,向江水挥洒眼泪,让烟波寄托我的愁思向东流去。想想白昼漫长,春日无聊,精神倦怠,竟不知如何度过才好。我闲靠在枕头上,窗外黄鹂鸟在宛转地说个不停。这啼声将我吵醒时,我还是懒洋洋的,将要西落的太阳还依旧照在花坞上。
【赏析】
此词与前两首离别相思词的题材与风格,都有某些相似;词用庾信自比,自是从男性角度来写的。
发端写“弱柳”,除藉此表明早春季节外,也是通过景物来暗示内心的无限柔情。“嫩黄匀遍鸦啼处”一句,见作者善于遣词造句;“匀遍”二字,紧切“千丝缕”。“寒入”二句,若颠倒前后顺序,便更易理解。因一番风雨经过,骤觉寒侵衣衫,从而想到春天尚早。写早春寒意,也不纯粹是为了说明季节气候,仍是为表现寂寥的处境和心境而设。“问燕子”三句,说到正题上来了,知词为思念恋人而作,而那个人原是居住在“绿水桥边”的“画楼”中的。燕子当然不会回答见过与否。其实他也并不需要回答,因为答案自己是知道的:那里早已是人去楼空了。“料”字以下,是想像中的虚景:高处的窗子静静地关闭着,室内的琴瑟已积满了灰尘。从下片中知道,恋人是“东去”了。这番料想,又表明这画楼是他到过的,而且还在那里听过她“哀弦危柱”的弹奏,曾共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说到愁而自比庾信,不但因为庾信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愁赋》,擅长言愁,其遭遇坎坷,平生萧索,对南宋初的文人来说,也更容易理解。说不定恋人的别去,还与离乱的时势有关呢。千愁万恨都聚于眉端,也就是都积在心头;因不堪精神重负,故有“为谁”(为何)之问。“独立”二句,又是词意的正面。自己孤身独处,因伤离而弹泪江上,所思却在顺“烟波东去”的远方。后半则全写因孤居而终日无聊,不能振作的精神状态。先用问句,说自己已“倦”于如此生活,为日长难度而发愁;然后具体描述如何消磨时光的。用“百啭黄鹂语”作“闲傍枕”而昼眠的反衬;用“残照依然花坞”以应“永昼春闲”,同时渲染“觉来厌厌”的情态。
瑞 鹤 仙
陆 淞
脸霞红印枕,睡觉来、冠儿还是不整。屏间麝煤冷① ,但眉峰压翠,泪珠弹粉。堂深昼永,燕交飞、风帘露井。恨无人说与,相思近日,带围宽尽。  重省,残灯朱幌,淡月纱窗,那时风景。阳台路迥② ,云雨梦,便无准。待归来,先指花梢教看,却把心期细问。问因循、过了青春,怎生意稳?
【注释】
①麝煤:制墨的原料,因作为墨的代称。此指屏间的字画。 ②阳台:指男女欢会之所。参见晏幾道《木兰花》“朝云”注。
【语译】
脸颊上仍留着绯红色的枕痕,午睡醒来,头上的花冠还没有整理。屏风上的字画显得冷清清的。我只是低垂着紧锁的双眉,粉脸上的泪珠儿扑簌簌地往下掉。画堂幽深,白昼漫长。燕子交错地飞翔,往来于被风吹动的帘幕间和露天的井台上。真恨没有人说给他听,因为苦苦地相思,我腰围间的衣带已宽得不能再宽了。
我重新细细回想,残灯照在红色的幌子上,淡淡的月光映着纱窗,是那时候的情景。如今通往欢会的阳台之路已经遥远,云雨之梦,便说不准了。等到他回来时,我要先指着那花枝梢头教他看,再把心里所想到的细细问他。问他等闲磋跎了青春岁月,怎么心里还能不当一回事。
【赏析】
此词当时曾广为传诵,以至好事者编造出词的本事来。宋人陈鹄《耆旧续闻》谓陆淞居会稽,曾参与骚人墨士之宴,“士有侍姬盼盼者,色艺殊绝,公每属意焉。一日宴客,偶睡,不预捧觞之列。陆因问之,士即呼至,其枕痕犹在脸。公为赋《瑞鹤仙》,有‘脸霞红印枕’之句,一时盛传,逮今为雅唱。后盼盼亦归陆氏。”然细读全词,知内容与所述毫不相干。故王闿运斥之云:“小说造为咏歌姬睡起之词,不顾文理。本事之附会,大要如此。”(《湘绮楼词选》)其实,除去可能借情词形式寄托有政治感慨外,它仍然只是一首女子怀人的相思词,而且写得相当活泼清新。
词从写女子睡起情态开始。春日无聊,闺阁昼眠,一觉醒来,其恹恹倦怠情态自可想见。“枕痕着脸未全消”,在词中便写作“脸霞红印枕”五字,突出女子之脸颊绯红似霞,形象生动。冠儿不整,写困慵无心神情,或取意于《长恨歌》“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麝煤”,墨之代称,此指“屏间”字画,字画再好再美,都不能给人丝毫温暖的感觉,而只会反衬出氛围的冷清,故着一“冷”字。写女子因愁思而低眉垂泪,用“眉峰压翠,泪珠弹粉”八字形容,丽辞骈句,如六朝小赋。“堂深昼永”,正面说环境空寂,长日难挨;“燕交飞”,又让孤居者触景生情,自怜人不如鸟。“恨无人”句,明点相思怀人主题,亦古诗“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宽”意。
换头以“重省”二字领起,一提往事,但又不说何事,只写景物,只说“残灯朱幌,淡月纱窗,那时风景”,语极含蓄,然其意并不难领会,因为接着“阳台路迥”等语已说得十分明白了。云雨巫山之会,当年倒确曾经历过,只是到如今才真成“无准”的“梦”了。贺裳云:“‘待归来’下,迷离婉妮。”(《皱水轩词筌》)的确,末段写女子的内心活动最为精彩。她想像情人有朝一日归来,自己将如何对待他。“先指花梢教看”,毫无疑问,枝梢上花已凋谢,而他原先说得好好的,回来与她一道赏花,相伴游春。然后再“细问”“心期”——心里究竟怎么想的,有没有她。为什么“因循”拖延,“过了青春”,心里还那么泰然。这几句通过举动、言语来表现女子心态和个性的话,把人物写活了。其妙处自不待多言。
张炎《词源》中首先疑此词有寄托,他说:“陆雪溪《瑞鹤仙》、辛稼轩《祝英台近》,背景中带情,而存骚雅。故其燕酣之乐,别离之愁,回文题叶之思,岘首西州之泪,一寓于词。若能屏去浮艳,乐而不淫,是亦汉魏之遗意。”说得比较灵活。沈际飞也重复了张炎的意思。至清末董毅更直认其为“刺时之言”(《续词选》),意思是借情词讽刺时事,大概不外乎志士苦思复土,朝廷因循苟安,以至错失良时。我们不能必其定有,但似乎也不宜轻率地视其为穿凿解词。
卜 算 子
陆 游
咏  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①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
①无主:不属于谁;没有人过问。
【语译】
在驿站外,断桥边,梅花寂寞地开放,无人过问。已到黄昏时分,它正独自发愁,谁料又横遭风雨的摧残。
它并不想苦苦地与百花争奇斗妍,抢先占得春光,也任凭它们的妒忌。它凋谢了,飘落在地上成了泥土,又被车轮碾作了灰尘,只有那股清香还和原来一样。
【赏析】
陆游平生喜爱梅花,梅花傲雪斗霜,不畏艰难的品格,尤为其所推重。他写的梅花诗词很多,各具特色,这首咏梅词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首;他寄情托志,藉梅花来道出自己的遭遇、志趣和操守。
开头两句写梅花在驿站外的断桥边上,孤零零地开着,无人过问。这是感叹梅花虽天生丽质,却寂寞无闻,而又所处非地;“驿外”“桥边”,不仅烘托了环境的荒凉,还早为结尾一“碾”字伏线。接着两句再加深一层渲染,到了黄昏时分,已独自生愁,谁料又遭一场风雨的摧残,更显示梅花所遇非时。这样,词从两个角度突出梅花生长环境的恶劣和遭遇的不幸。句句写梅花,却字字反映陆游自己的生活感受。陆游在南宋是坚决的主战派,在当时备受猜忌、排挤和打击;曾被罢官,长期隐居家乡山阴,和那梅花一样,被投闲置散,无所用世。光阴虚度,英雄落寞,一腔悲愤,万千感慨,借吟咏梅花的遭遇而叙出。
上阕既写梅花的处境,下阕转为抒发它的志趣情操。梅花盛开于冰封雪飘的季节,不像桃李那样须待迟迟春日、熙熙和风送暖,然后才开。诗人抓住梅花早于群芳这一特点,拟人化地说,它并不想在春天里与百花争奇斗妍,也任凭百花嫉妒它暗香疏影的绝世风姿和高格调。借花述志,说自己无意于在官场上追名逐利,争权邀宠,只想为朝廷抗金复土,出谋献策,但却受到一些主和的、保守的以及妒贤忌才者的排挤打击。诗人虽屡遭弹劾黜降,被置闲冷落,却能如野鹤闲云,清贫度日,并不向人求援乞怜,个人的荣辱得失不系于怀。
词的末尾,把对梅花坚贞品格的歌颂,推向了高潮。梅花飘零落地,即使被驿外过往的车马碾成碎片,变成灰尘,但其芳香依然留存,尘土间也会飘浮着一股梅花的清香。陆游一生所抱定的爱国志向和政治节操,并没有因为受到迫害而有一丝更改,反老而弥坚。在这里“零落成泥碾作尘”一句,与发端遥相呼应,所以叙来毫不突兀,读起来却能见出诗人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和悲壮气氛。
词虽然有一些自悼自伤的低沉情调和孤芳自赏的清高意味,但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是不能苛求诗人的。诗人有两句历来传诵的诗说:“志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与此词可谓出于同一机抒。它揭示了那种社会政治制度下,报国无门、英雄末路的时代悲剧。仅此一点本身,就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水 龙 吟
陈 亮
春  恨
闹花深处楼台① ,画帘半卷东风软。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  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金钗斗草② ,青丝勒马,风流云散。罗绶分香③ ,翠绡封泪④ ,几多幽怨?正消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注释】
①闹花:繁花。 ②斗草:宗懔《荆楚岁时记》:“竞采百药,谓百草以蠲除毒气,故世有斗草之戏。” ③罗绶分香:以香罗带赠别。 ④翠绡封泪:用翠丝巾帕裹着眼泪寄给情人。出《丽情集》,参见周邦彦《浪淘沙慢》“江泪”注。
【语译】
在繁茂花丛的深处,有座楼台,绣着画的帘幕卷起一半,东风柔软地吹拂着。春天回到了绿色的田间小路上,平铺的莎草刚长出嫩芽,杨柳垂下了浅色的金线。春天迟迟的阳光催促着花儿开放,淡淡的云彩使雨停歇了下来,正是轻寒微暖的好天气。我恨这花木芬芳绚丽的世界,游人们还不及赏玩,统统都交给了黄莺和燕子。
我寂寞地靠在高处的栏杆旁,心里想念着远方,在南楼上,听到空中传来一声北归大雁的叫声。姑娘们拔金钗作斗草的游戏;年轻人用青丝绳系马冶游,种种乐事都很快地风流云散了。于是香罗带赠给所爱作分别的留念,绿丝巾裹着红泪寄给远方情人,其间有多少深深的难言的怨恨啊!我正黯然悲伤,又在轻轻的烟雾、淡淡的月光中,听到杜鹃鸟在断断续续地叫“不如归去”。
【赏析】
这首词乍看与通常的惜春、怀远词并没有什么两样。但如果想到陈亮是一位才气超迈、爱国的豪侠奇士,再想到叶适所说:“同甫长短句四卷,每一章成,辄自叹曰:‘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予所谓微言,多此类也。’”以及毛晋跋其词集的话:“《龙川词》读至卷终,不作一妖语媚语,殆所称不受人怜者欤?”那么,也许会透过这首在龙川词中并不多的婉约风格的作品的表面,而看到其更深层次的政治内涵。
我们并不赞成逐字逐句地去谈“微言”,这讥刺什么,那影射什么,一一坐实,那样,当然易流于穿凿。但从总体上说,此词有政治寄托是无疑的,某些写法象征性也比较明显。比如上片写春光妩媚,先置一“闹花深处楼台,画帘半卷东风软”的处所,便显示出富贵繁华景象。在南宋人的想像中,沦于敌手之前的汴京和北宋时代,总是美好的,令人留恋的。所以有今已不属我有的憾恨。刘熙载云:“同甫《水龙吟》云:‘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言近指远,直有宗留守(宗泽)大呼渡河之意。”(《艺概》)就是作如此理解的。
黄蓼园释此词之寄托,不免过于落实,不可都从。但对换头“寂寞凭高念远”句的理解,倒是对的。他说:“‘念远’者,念中原也。”(《蓼园词选》)春日,南来的大雁北归,而人却只能北望中原徒兴悲感而已。说到往昔的繁荣欢乐“风流云散”时,写“金钗斗草,青丝勒马”,是举京华旧事,当年的社会民风习俗,非个人的风流韵事甚明。一旦国破,则有几多亲朋故友、骨肉情人的离散,地分南北,人盼音书,别泪遥寄,幽怨无穷。叙来仍颇有概括性。作者之“消魂”也正为此。末了以“不如归去”的“子规声”作结,正反衬了中原失土未能收复的悲愤心情。
忆 秦 娥
范成大
楼阴缺,栏杆影卧东厢月。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隔烟催漏金虬咽① ,罗帏暗淡灯花结。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