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宋词三百首全解》作者:蔡义江

_15 蔡义江(现代)
【注释】
①凤城:京都之城,也叫“丹凤城”。 ②鳞鸿:鱼雁;传说以为能传书。
【语译】
芳草绿油油,茂盛地长满了城南路。暖洋洋的柳絮,乱纷纷的落红,也知道人因为春来有愁而懒怠无力。还记得在路上拾得珠翠的那位美丽女伴,我曾与她手拉手,一同游赏了寒食时节的京城。想不到如今却在天涯海角遇上了春天,且又身为异乡客子。
我屡屡排遣愁绪,可这愁仿佛交织在心头总也不去;我暗暗地擦去泪水,但眼泪不知不觉又流了下来。我徒然久久地站立,倚遍了所有高处的栏杆。尽管时已黄昏,所见到的景象也只如古诗所云:“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甘愿舍弃现在我已甘愿舍弃了,可是要想忘掉又怎能轻易忘掉呢?我只好再去问鱼儿和大雁,试着重新探寻她的消息。
【赏析】
羁旅漂泊在边远的地方,春天来了,想念从前在京都时有过一段情缘的女子,那时他俩曾共同游赏了帝都的春光;而今音信隔绝,触景伤怀,相思之情,欲断难断。词所写如此。上片述春来相忆之事;下片抒愁思难了之情。
“芳草”“萋萋”是眼前春景,又是诗文中怀念人的传统意象,出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写“暖絮乱红”知人心意,是用拟人法,由景联系到人。“春愁无力”是说人,但用来形容飞絮落花也恰好。然后才写到相忆事。“盈盈”,说伴侣之姣好。“拾翠”,见车水马龙的热闹;如诗云:“长乐晓钟归骑后,遗簪落翠满街中。”“共携赏”,写两情之亲密。最后点出是帝都“凤城”和“寒食”清明佳节。“到今来”三句与之对照,独在异乡的相思愁怨之情,油然而生,引起下片。
愁,欲去不能;泪,拭了还流,叙来凄恻。“旋”字作“频频”、“屡屡”解,见《诗词曲语辞汇释》。由四个三字短句组合,韵促调急,用以抒苦情,声情与文情一致。“谩”作“空”解,亦见同书。徒然倚栏久立,虽已黄昏,而心上人终不可见也。化用江淹诗意,只在“暮云凝碧”前加“也只是”三字,便如歇后语,其意全在说“佳人殊未来”。“拚则”以下,一波三折,缠绵不已。已拚了结,却难忘得,又问鱼雁,终欲在绝望之中获一线希望。写多情人之矛盾心理,生动逼真。
忆 王 孙
李重元
春  词
萋萋芳草忆王孙① ,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②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注释】
①“萋萋”句:《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②杜宇:即杜鹃,相传古蜀帝杜宇之魂所化,叫声凄厉,如劝游子“不如归去”。
【语译】
芳香的春草生长茂盛的时候,我思念起我的郎君来了。在高高的楼上眺望,也只能望见烟柳一片,空使我内心痛苦万分。我不忍去听那杜鹃鸟的声声啼叫,天色已近黄昏,深深的庭院门紧闭着,只有风雨阵阵吹打着梨花。
【赏析】
此词原编在李甲名下,黄昇《花庵词选》作李重元词,录其同调词四首,另有《夏词》《秋词》《冬词》,今从之。一本又题为秦观作。
起句用《楚辞·招隐士》句意,故“王孙”一词只是借出处文字作为忆其往事、盼其归来之对象的代称,与通常所说的公子王孙无关,也并不限指其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王维诗“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即此用法。“柳外楼高空断魂”,有人解作“烟柳外的高楼却挡住了她的视线”(《唐宋词鉴赏辞典》七一四页,江苏古籍出版社),这就弄反了。不是高楼挡住视线,而是说楼再高也无法望见,能看到的唯有烟柳而已,是望远之人正在高楼凭栏;与欧阳修词“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用法同;之所以没有说“不见……”,因为“空断魂”三字,已包含着这层意思了。“断魂”与“销魂”“断肠”义同。“空”字说远望与感伤均无益。由忆而望,望而不见,唯闻杜宇声声在叫“不如归去”,这对于盼归无望、已黯然销魂的人来说,自然更难忍受了。“欲黄昏”,语用进行式,见伫立凝望之久。黄昏已使人发愁,何况“深”院“闭门”,见“雨打梨花”,纷纷飘落景象。在“不忍闻”之后,又写了可说是“不忍见”的场面。白居易《长恨歌》有“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之喻,末句寂寂深院中雨打梨花之景,正与怀人不见的怨恨凄恻情结完全一致。小令如绝句,易成而难工,最重神韵。此词利用传统意象,将芳草、烟柳、杜鹃、春雨、梨花诸物与所抒离恨别绪结合在一起,使之情景交融,所以意境深远而韵味悠长。
三  台
万俟咏
清明应制①
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内苑春、不禁过青门② ,御沟涨、潜通南浦。东风静、细柳垂金缕。望凤阙、非烟非雾③ 。好时代、朝野多欢,遍九陌④ 、太平箫鼓。  乍莺儿百啭断续,燕子飞来飞去。近绿水、台榭映秋千,斗草聚⑤ 、双双游女。饧香更⑥ 、酒冷踏青路。会暗识、夭桃朱户⑦ 。向晚骤、宝马雕鞍,醉襟惹、乱花飞絮。  正轻寒轻暖漏永,半阴半晴云暮。禁火天、已是试新妆,岁华到、三分佳处。清明看、汉宫传蜡炬;散翠烟、飞入槐府⑧ 。敛兵卫、阊阖门开⑨ ,住传宣、又还休务⑩ 。
【注释】
①应制:奉皇帝之命而写作诗文。 ②青门:京都的东南门,参见贺铸《绿头鸭》注。 ③凤阙:汉代建章宫,宫阙临北道,建凤于其上,号“凤阙”。旧用为皇宫的通称。阙,宫门前的望楼。王维应制诗:“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④九陌:京都大道。 ⑤斗草:相传起于吴王、西施,多由年轻女子玩的采百草来比赛的游戏。以草名作对,如以“观音柳”对“罗汉松”等。 ⑥饧:麦芽糖。宋祁《寒食假中作》诗:“箫声催暖卖饧天。” ⑦夭桃:茂盛而艳丽的桃花。语出《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甚华。”  ⑧槐府:门前种植槐树,贵人的第宅。这几句用韩翃《寒食》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汉宫”句,一作“汉蜡传宫炬”。  ⑨阊阖:本传说中的天门,用指宫门。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诗:“九天阊阖开宫殿。” ⑩休务:停止公务,即放假。
【语译】
已见梨花初次映着春夜的月色,海棠花半含着早晨的雨滴。皇家园林中的春色禁不住,已越过了青门,御沟里水涨了起来,暗暗地通往南浦。东风静静地吹拂,纤纤柳条如无数金线低垂。望宫门前的凤阙被非烟非雾的祥云笼罩。大好时代,朝野多欢乐,京都大道上,处处箫声鼓声,一片太平气象。
一会儿,黄莺百啭啼鸣,时断时续,燕子飞来飞去。绿水附近,楼台亭榭掩映着秋千;郊游的少女,双双对对相聚,玩着斗草的游戏。麦芽糖的香味飘过,酒菜在外出踏青扫墓的路上都冷了。我还能暗中辨认出秾艳的桃树下那朱红门户的人家。傍晚时分,配着豪华鞍鞯的骏马往来奔驰,醉酒后的衣襟上,沾惹着乱纷纷的落花飞絮。
现在正是轻寒轻暖的季节,更漏之声迟迟不歇,半阴半晴的天气,天上的云已呈现暮色。禁火的日子里,人们已试着作新妆打扮了,一年之中已到了三分佳胜的时候。看那清明节皇宫中传出蜡烛,它的青烟飘散开来,飞进门前植有槐树的公侯贵族府第。宫殿前撤下守卫的士兵,宫门大开,暂时不再传呼宣读敕令,而且还停止办公放假了。
【赏析】
万俟咏与黄庭坚、周邦彦同时,词大多作于北宋哲宗、徽宗时代。此词所咏是北宋京都汴梁的清明景象,又因为“应制”而作,故不免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词分三叠。一叠写春到京城。梨花带月,海棠含雨;“内苑”春色关不住,已过“青门”;“御沟”春水渐涨绿,暗通“南浦”。柳垂“金缕”,云埋“凤阙”。归结为“朝野多欢”、“箫鼓”盈衢的“太平”气象。二叠写市井之繁华热闹。流莺宛转,燕子去来,近水台榭映秋千,成双游女戏斗草。卖饧携酒,踏青祭扫,游人往返不绝,犹有留情于“夭桃朱户”人家者。仍归结为贵族子弟纵马豪饮的游冶逸兴。三叠借寒食清明习俗禁火,宫中以蜡烛分赐近臣,及弛禁开门,住宣休务等事,写皇上降恩,与百僚同乐,以此颂圣。统观全篇,是一种竭力罗列铺陈的赋体写法。比之于出自真情实感的抒情词作来,其文与价值或要逊色得多,但就当时文学现象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诗词体式“应制体”来看,也还是写得比较成功的,故得到一些评词者的赞许。如李攀龙云“铺叙有条,如收拾天下春归肺腑状”(《草堂诗余隽》),即是。
二 郎 神
徐 伸
闷来弹鹊,又搅碎、一帘花影。漫试着春衫,还思纤手,熏彻金猊烬冷。动是愁端如何向?但怪得、新来多病。嗟旧日沈腰① ,如今潘鬓② ,怎堪临镜?重省,别时泪湿,罗衣犹凝。料为我厌厌,日高慵起,长托春酲未醒③ 。雁足不来④ ,马蹄难驻,门掩一庭芳景。空伫立,尽日栏杆,倚遍昼长人静。
【注释】
①沈腰:沈约有志台司,而帝终不用,乃求外出,又不见许,遂以书陈情于徐勉,言己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后因以“沈腰”为腰围减损的代称。李煜《破阵子》词:“一旦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②潘鬓:潘岳《秋兴赋序》:“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发斑白)。”又其赋云:“斑鬓髟(长发下垂貌)以承弁(一种帽子)兮,素发飒以垂颔。”后因以“潘鬓”作为鬓发斑白的代词。 ③酲:酒后困惫不适;病酒。 ④雁足:《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后因藉以称送书信者。
【语译】
闲来无事,用弹弓去弹喜鹊,因而把帘子上的花影给搅碎了。我胡乱地试穿着春衫,却想起她纤细的手曾将这衣衫用香来熏透,直熏到那金狮香炉烟灭灰冷。随时都会触发愁端,不知如何是好?我只是奇怪怎么近来老是生病。唉!我往日已瘦损腰围,如今又斑斑霜鬓,怎么还敢对镜自照呢?
重新检点离别时被泪水打湿的罗衣,到今天还留着点点泪痕。料想她也为我精神不振,日上三竿时,还懒得起身,恐怕总是推托酒后因惫不适的感觉尚未过去罢。传送书信的人不来,要想她的马车来此停留也难,只好关上门,把庭院中美好的春景都关闭起来。我徒劳地久立等待,整天把栏杆都倚遍了,消受着这长长的白昼和无人的寂静。
【赏析】
此词王明清《挥麈余话》记其“本书”,颇涉离奇,张侃《拙轩集》所述不同,然皆不足为据,兹不录。细看内容,它只不过是一首“多说别后情事”(许昂霄《词综偶评》)的词,至于别去者是谁,因何而别,后来怎样等等,与欣赏此词没有什么关系,可不必深究。
词的起头,构思甚巧。许昂霄云:“起句从‘举头闻鹊喜’翻出。”(同前)。五代冯延巳《谒金门》词:“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因传说鹊能报喜,故怀人者闻而心动。倘不灵验,则徒令心烦而反觉可恶了。故又有敦煌词《鹊踏枝》云:“叵耐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此词变“活捉取”为“弹鹊”,用意相似,正为鹊噪反触动“愁端”也。谢朓有“鸟散余花落”名句。鹊惊飞而花枝颤动,故“花影”历乱,如被自己所“搅碎”。从帘影中点出春来,颇不寻常。说“闷来”,又用“漫”字,表示原来弹鹊、试衣皆不经心,到“还思”二句,始睹物思人,沉湎于追忆之中,叙事有层次。说“熏彻”、“烬冷”,是从尽心熏衣上写出她对自己的一片深情来。“动”,是动辄、往往的意思。“向”是当时口语中为强调而加的语助词,“如何向”即“如之何”。由“愁端”而说到“新来多病”,说到“沈腰”、“潘鬓”消磨,说到不堪“临镜”自照,是自叹多愁善感,以致耗神伤体,不觉老之将至。
换头用“重省”二字一提往事,但与上片因试衣而忆昔又不相同:前面是无意中引起记忆,现在是有意识取旧物来验看,自有深浅之别。见“罗衣犹凝”别时之泪,又进而引发对去者此日情况的想像,而且是推己及彼的。因自己的瘦羸多病,揣测对方也一定“为我厌厌”“慵起”,借酒浇愁。其依据就是以前待自己情重,曾手薰春衫和别泪沾衣。“雁足”三句,回到眼前;音信久绝,相见难期,只有“门掩”“芳景”,“深锁春光一院愁”了。最后以“尽日”“伫立”,“倚遍”“栏杆”,寂寞度时光作结,下“昼长人静”四字歇拍,意境深远。黄昇云:“青山词多杂调,唯《二郎神》一曲,天下称之。”(《花庵词选》)王闿运云:“妙手偶得之作。”(《湘绮楼词选》)对此词都十分推重。
江神子慢
田 为
玉台挂秋月。铅素浅、梅花傅香雪。冰姿洁,金莲衬① 、小小凌波罗袜。雨初歇,楼外孤鸿声渐远,远山外、行人音信绝。此恨对语犹难,那堪更寄书说!  教人红消翠减② ,觉衣宽金缕,都为轻别。太情切,消魂处、画角黄昏时节。声呜咽。落尽庭花春去也,银蟾迥③ 、无情圆又缺。恨伊不似余香,惹鸳鸯结。
【注释】
①金莲:指女子的小脚。语出《南史·齐东昏侯纪》:“又凿金为莲花以贴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花也。’” ②红消翠减:当指胭脂褪红,黛眉减翠。 ③银蟾:明月。
【语译】
白玉台上高挂着秋月,她脸上敷着薄粉,就像梅花覆着一层香雪。冰一样晶莹洁白的肌肤,一双金莲能作凌波微步,衬着小小的罗袜。雨刚停了下来,高楼外一只孤雁的叫声渐渐远去,远山外,她的心上人一去音信就此断绝。这怨恨面对面尚难启齿,怎么还能再寄信去诉说呢?
真叫人胭脂红褪,黛眉翠减,懒于梳妆,只觉得身上的金缕衣也愈来愈宽松了,这一切都只为轻率的离别啊!堕落情网太深了,正当她处在极度悲伤的境况下,黄昏时刻的画角又吹响了。这声音也像在呜咽饮泣。庭院里花儿都已落尽,春天早过去了,天上月儿高远,它也真无情,既圆满了又何必再缺!恨情郎太薄幸,他的热情还不如沾惹在鸳鸯带同心结上的余香留得长久呢。
【赏析】
这首也是别后思妇的怨词。
首句交待地、时,“玉台”,华贵的府第;“秋月”,多愁的季节,后面要说“银蟾”,这里先提到。“铅素浅”,非月非梅,而是说人,与下文“冰姿洁”所指同。“梅花傅香雪”,非实景,因为秋天是没有梅花的;是比喻,说人气质高雅,超凡脱俗,似孤芳幽独。写其风姿,说冰清玉洁,“金莲衬”“罗袜”是借写纤足微步,赞她如洛水女神凌波仙子。然后转入写情事。“雨初歇”,应“秋月”;“楼”应“玉台”;“孤鸿声渐远”,可以想见这是在静夜中闲坐寂寥时所闻,虽写景而人在其中,情在其中。一“远”字,又蝉联“远山外”八字,由“孤鸿”说到“行人音信”,句法与文思都自然勾连。“此恨”二句,由彼及己,又从“音信”顺便说到“寄书”,写内心的别恨非言语所能表达。
后阕承“此恨”过片。“红消翠减”,既然说的是人,可以有二解:(一)如我们注译所说,写无心情梳妆打扮,所谓“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所以“红消’,胭脂,“翠减”眉黛,与前面写“铅素浅”“冰姿洁”也相应;(二)说红颜憔悴,云鬓疏稀;年轻女子的头发以“绿云”为喻,亦惯例。二说都可通,不妨随意取舍。“衣宽金缕”,即“金缕衣宽”,说体瘦。于此,点出“轻别”二字,下“轻”字,正表现“恨”。“太情切”至“圆又缺”五六句,再藉黄昏画角、无花庭院、天边缺月等景象,有声有色地渲染自己的别恨离愁。末了,则以薄幸相责,谓“鸳鸯结”上“余香”未消,伊人却一去杳如黄鹤,把旧情都已忘却。不说衣衫或衾被上尚有“余香”,而必曰“鸳鸯结”,乃暗示彼此曾经有过山盟海誓,曾以鸳鸯带同心结来表示彼此爱情将终生不渝。有此一对照,悲感愈深。
蓦 山 溪
曹 组

洗妆真态,不作铅华御。竹外一枝斜① ,想佳人天寒日暮② 。黄昏院落,无处着清香;风细细,雪垂垂,何况江头路。  月边疏影,梦到消魂处。结子欲黄时,又须作廉纤细雨。孤芳一世,供断有情愁;消瘦损,东阳也③ ,试问花知否?
【注释】
①“竹外”句:苏轼《和秦太虚梅花》诗:“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 ②“想佳人”句: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③东阳:南朝梁沈约,曾为东阳守。因有瘦损“沉腰”事,故藉以自喻。
【语译】
洗净妆饰,只凭天然本色,不涂抹胭脂花粉。梅花从翠竹间向外斜伸出一枝来,令人想像一位幽独的佳人在天寒日暮时分,倚靠在修竹旁边。黄昏的院落中,竟没有能让它留清香的地方,何况在风儿尖细、雪花飘坠的江头路上。
月边疏疏朗朗的梅影,已梦到自己最忧伤的处境了。花落结成梅子,将要变黄时,又要下濛濛不绝的细雨了。它一世孤芳,为有情人提供了不尽的愁思。为此,我已像做过东阳守的诗人沈约,日益消瘦了,试问花儿你可知道?
【赏析】
咏物词忌就物言物,以相关成语典故堆砌装点,必寄情寓兴才有意思。此词写梅,以一位幽独的佳人形象与处境来作比拟,“微思远致,愧黏题装饰者”(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梅花洁白无瑕,所以一开始就将它比作不施“铅华”的美人,她“洗妆”去饰,显露出“真态”本色来。接着以“竹外”二句作具体描绘。“竹外一枝斜更好”,是苏轼咏梅名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是杜甫《佳人》诗中为处境幽独的理想佳人所作的艺术造型。连用苏、杜诗句而能将两者巧妙地融合成一体,从而创造出梅花寂寞生愁的拟人新形象来,自不多见。黄昏时分,“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富贵之家自爱好繁华,非梅花志趣所在,也没有它的落脚处,所以说“无处着清香”。至于提到“江头路”,是因为前引“竹外”句的那首苏诗中本有“江头千树”等语,也因诗词中常常写到“江梅”。梅花生于旷野无人之地,加之雪虐风暴,境况当然更加凄清寂寞,所以用“何况”二字。总之,上片写出了梅花的风姿和所处的环境。
下片另辟蹊径,再向纵深发掘。先从月下梅花作梦说起。以“月边疏影”称梅,用词出林逋咏梅名句中“疏影横斜”、“月黄昏”。“梦到消魂处”,五字笔意空灵,写出这位绝世佳人的悲哀,她从噩梦中看到自己不免零落成泥的命运,但用的是虚笔。因以“消魂”暗示花谢,故下面接写“结子”事,梅子“欲黄时”,正是“廉纤细雨”连绵不绝的季节。贺方回以“梅子黄时雨”喻愁之多,这里虽未明言,而喻意实已包含其中。这可以从连着上面梦落花而说的“又须作”三字中体会出来。在下面两句中,其实已曲折点出。“孤芳一世”四字,是对梅花的总结。不说梅花有愁,却说“有情”人见梅而生“愁”。“供断”即“供尽”,尽情提供。这样,就把花与人联系了起来,也表现了人的志趣,即寄情寓兴。“有情”者为谁?就是作者自己,他怜惜梅花,竟致自己也和做过“东阳”守的沈约一样,“消瘦损”了。结句“试问花知否”,尤飘洒脱俗,摇曳多姿,自是神来之笔。
贺 新 郎
李 玉
篆缕消金鼎① ,醉沉沉、庭阴转午,画堂人静。芳草王孙知何处?惟有杨花糁径② 。渐玉枕、腾腾春醒③ 。帘外残红春已透,镇无聊④ 、 酒厌厌病⑤ 。云鬓乱,未忺整⑥ 。  江南旧事休重省,遍天涯、寻消问息,断鸿难倩⑦ 。月满西楼凭栏久,依旧归期未定。又只恐、瓶沉金井⑧ 。嘶骑不来银烛暗⑨ ,枉教人、立尽梧桐影。谁伴我,对鸾镜⑩ 。
【注释】
①篆缕:指上腾的香烟,如篆字和线缕。金鼎:香炉。 ②糁:音三,上声;散粒。 ③腾腾:懒散地。白居易《戏赠萧处士清禅师》诗:“又有放慵巴郡守,不营一事共腾腾。” ④镇:整日;久。 ⑤ :音替,又读逆;困惫,困扰。 ⑥忺:音掀;高兴,有兴。 ⑦倩:请,央求。 ⑧瓶沉金井:白居易《新乐府·井底引银瓶》:“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  ⑨嘶骑:鸣叫着的马。 ⑩鸾镜:妆镜。白居易《新乐府·太行路》:“何况如今鸾镜中,妾颜未改君心改。”
【语译】
从香炉里冒出来的篆文似的缕缕香烟已渐渐消歇,喝醉了酒,昏昏沉沉,庭院中日影已转到正午,画堂里静寂无人。像春草萋萋时古人思念远游的王孙那样,我的那位郎君如今也不知在什么地方。只有柳絮点点,散乱地铺满了小路。我从枕上懒洋洋地逐渐醒了过来。帘外花已飘落,春色已浓透了。我终日无聊,总是因喝酒而困倦不适,萎靡不振。乌云般的鬓发乱蓬蓬地,也不高兴将它理好。
江南的旧事不要再回顾了,我到处打听他的消息,直至遥远的天边,只可惜无法央求孤飞的大雁为我捎信。明月团团,又把银辉洒满了西楼,我久久地靠着栏杆,可是他的归期却依旧不得而知。又只怕他此次一去就像汲水的银瓶沉入井底再也见不到了。他从前乘过的嘶叫着的马总也盼不到,蜡烛也暗淡无光,我白白地久立等待,直到月光投在梧桐树下的影子逐渐消失。今后有谁能在我对着镜子梳妆时再来陪伴我呢?
【赏析】
这首思妇词颇受说词者的称道。黄昇云:“李君词虽不多见,然风流蕴藉,尽此篇矣。”(《花庵词选》)沈际飞云:“李君止一词,风情耿耿。”(《草堂诗余正集》)陈廷焯云:“此词绮丽风华,情韵并盛,允推名作。”(《白雨斋词话》)如此等等。
头三句写闺中午醉时情景,境界寂静,人物之愁绪从“醉沉沉”三字中透出。“芳草”句点出怀人主题;因其用问句,又带出下一句景语来作答。这样,“杨花”之纷乱,更自然与离人愁思相关,并有暗喻行者漂泊难寻的作用在。此词艺术表现上的一个特点是不像通常词结构那样,前面一段写景,后面叙事抒情;而是将景、情、事交错组合。在上片后半,写酒醒(“春醒”即酒醒,酒多称“春”)无聊,懒于梳妆的中间,夹杂一句“帘外残红春已透”景语自好,比单独写景更带有情绪色彩,同时也更能起到以景物衬托情事的作用。
“江南旧事”是模糊概念,有意使人感觉朦胧,毋须深究其为何事,它只是往年欢乐的代词。故下接如今之情事:郎君消息难问,音书不到,归期未有。中间又有“断鸿”、“月满西楼”等景语插入。“又只恐、瓶沉金井”句,借白居易《新乐府》喻意,进一步写内心被遗弃的担忧。“嘶骑不来”,在述说眼前伫立久待中,又隐隐有往日的记忆在。从前,大概不止一次曾闻马嘶而知是郎君来到,现在却等不到了。蜡烛长时间燃烧而不剪芯,炬火就不明亮,怅然若失的思妇,其心情亦如银烛之暗淡。“枉教人、立尽梧桐影”八字,清俊凄恻,篇中佳句。结尾两短句,情韵协调,使昔日同临妆镜之恩爱回忆,从难耐眼前的孤寂的叹息中带出。
烛影摇红
廖世美
题安陆浮云楼①
霭霭春空,画楼森耸凌云渚。紫薇登览最关情② ,绝妙夸能赋。惆怅相思迟暮,记当日、朱栏共语。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  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③ 。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
【注释】
①安陆:今湖北安陆县。 ②紫薇:星名,亦作“紫微”。《晋书·天文志》:“紫宫垣十五星……在北斗北。一曰紫微,大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 ③“晚霁”二句:韦应物《滁州西涧》诗:“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语译】
春天的天空云雾弥漫,小洲上画楼森然耸立,直入云端。登临观赏,星星在旁,其中紫薇星最使我关心;这景象能写成绝妙的好诗词向人夸耀。但我却满怀惆怅,心中思念伊人,深感年华迟暮。记得当年,我们曾一道靠着朱红栏杆谈心。眼前塞上鸿雁难以问讯,岸边的杨柳哪有穷尽,离别的愁绪纷乱不已。
从那时起,催促着时光岁月逝去的流水,不知如今已去往何处?肝肠都已寸断,又何必再见残阳欲落之景?我只是伤心地向着漠漠平林极目远望。晚来天已放晴,哗哗的波浪好像还带着雨声在奔流,野外渡口静悄悄地空无一人,系在岸边的船自动地横了过来。江上数峰青青,芳草绵延天边,参差错落的树木蒙蒙带烟。
【赏析】
词为江中的浮云楼而作,在描写凭栏所见景物之外,同时也寄托离别相思之情,作为登览之所感。
头两句正面写浮云楼耸立于江中洲渚之上。说“霭霭春空”及“凌云”,都为切合画楼之名,又言其势之高。“紫薇”二句,再就其高入云端做文章,说它接近星星,登临其上,能赋妙句。宋蔡正孙《诗林广记》记宋初杨亿自幼有作诗天赋说,杨出生数岁不能言,一日,家人抱登楼,偶触其首,遂即能语,且吟诗云:“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其实,传说是取李白诗稍加改变而编造出来的。)举“紫薇”而说“最关情”,因为紫薇星是帝位的象征。代表国家社稷的命运。当然,这只是顺便那么说,主要还是为形容浮云楼之高。
“惆怅”句起,才正式写到登临所感。“相思”,是伤别离,“迟暮”,是叹流年;所思人不见,青春时难再,所以“惆怅”。然记忆犹在,“当日”情景历历。“朱栏共语”,所忆仍不离此楼,如今只是独自在凭栏罢了。“塞鸿”三句,排比而下,一气贯注;“塞鸿”、“岸柳”又无不与“别愁”相关,望中之景与内心之情融合无间。
“流水”、“残阳”、“平楚”,都是“登览”所见;从这些景物的文学传统意象(如“流水”象征“年光”逝去,“残阳”为“迟暮”之景)中引出感慨来。在这里用了表述情绪的分量较重的“断肠”和“伤”字之后,就不再有抒情字眼了。自“晚霁”起,直至终了,竟全部都用来写景。用一二句景语作为结束的诗词,我们见到过,但像这样连续不断地用五六句来写景而不再有一字言情的,实不多见,这不能不说是此词表现上的一大特点。先是化用韦应物诗句意境,写在这里,恰如作者登楼临水所亲见亲闻,且与当时悄然孤寂的心情完全一致。最后三句,更写出纵目四望时的那种茫然的感觉,而景物的意象又无不暗暗与离愁别恨相通。倘不如此结尾,而改用强烈的感情语句归结,那就可能变成一首以抒别情为主的词而不再是题浮云楼了。可见作者把握分寸是何等的准确。
况周颐封此词的艺术成就极为推崇,他在《蕙风词话》中云:“‘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神来之笔,即已佳矣。换头云:‘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语淡而情深,令子野、太虚辈为之,容或未必能到。此等词一再吟诵,辄沁人心脾,毕生不能忘。《花庵绝妙词选》中,真能不愧‘绝妙’二字,如世美之作,殊不多觏。”这些话并不过誉。
薄  幸
吕滨老
青楼春晚,昼寂寂、梳匀又懒。乍听得、鸦啼莺哢① ,惹起新愁无限。记年时② 、偷掷春心,花前隔雾遥相见。便角枕题诗③ ,宝钗贳酒④ ,共醉青苔深院。  怎忘得、回廊下,携手处、花明月满。如今但暮雨,蜂愁蝶恨,小窗闲对芭蕉展。却谁拘管?尽无言闲品秦筝,泪满参差雁⑤ 。腰肢渐小,心与杨花共远。
【注释】
①哢:音龙,去声;鸟叫。 ②年时:当年。 ③角枕:用兽角作装饰的枕头。《诗·唐风·葛生》:“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④贳:赊欠,租借。宝钗贳酒:元稹《遣悲怀》诗:“泥他沽酒拔金钗。” ⑤参差雁:指筝柱,因其斜列如雁行参差,故谓。
【语译】
春色已晚,青楼中,白天静寂无人,我又懒得去梳妆打扮。忽听到乌鸦在啼,黄莺在叫,这惹起我新添的无限愁思。记得当年,我偷偷地将一颗充满爱情的心抛掷给了他,那时我们在花丛前隔着薄雾远远地彼此相见。从此,便在角枕上题诗寄相思,拔下金钗作抵押,赊得酒来,在长着青苔的深深庭院里,与他一同欢饮。
怎能忘记那回廊底下,我们曾手拉着手的地方,周围娇花照眼,空中明月正圆。如今只有潇潇暮雨,使蜂儿愁、蝶儿恨,而我则闲来无事地面对小窗前已展开绿叶的芭蕉。可这一切又有谁来管呢?任凭我默默无言地闲弹着秦筝,泪水湿遍了斜列着的筝柱。腰肢渐渐瘦小了,心儿已随杨花一道远远地飞去。
【赏析】
一对恋人,热恋时如胶似漆,时过境迁,男的走了,抛下女的不管,被遗弃者怨愁不已。此词所写就是弃女的怨恨;选用《薄幸》词牌,亦有兼作词题之意。
词以“青楼春晚”发端,好像只点地与时,其实也暗示人与事。“青楼”一词有二义,一是泛指华贵的楼房,一是指妓馆。若与词牌名联系起来看,则指后者无疑,因杜牧有“赢得青楼薄幸名”诗句,所以这是借住处交待人物的身份。“春晚”,可借指热情已过、恩爱已衰,所以又是交待事;连着下句“梳匀又懒”看,其意更显。“鸦啼莺哢”,鸟儿仿佛在诉说春天将尽,听者感触,故“惹起新愁”。就此转入回忆:初次相遇,一见倾心,“花前隔雾遥相见”,尚未细察其人,便“偷掷春心”,是说轻许,言下不免有悔。故接用“便”字,说两情进展之速。李白有“为君留下相思枕”之句,枕上题诗,寓意甚明;又《诗经》中“角枕粲兮”的诗,抒发了女子愿百年之后与良人同墓穴的挚情,或也有藉此而寓誓同生死之意。拔“宝钗”以“贳酒”,以求与郎“共醉”,写出女子对薄情郎的体贴温存。
换头以“怎忘得”再提起,用两句继续忆当年“携手”夜游的情景过片,但只以“花明月满”虚写和隐写他们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然后以“暮雨”中“小窗”前闲看“芭蕉展”叶、春已迟暮的“如今”孤寂无聊的境况与前面作对照。“蜂愁蝶恨”四字,藉小虫说人,也用虚笔,恰好与“花明月满”四字对应。“却谁拘管”,是说苦乐冷暖只有自己知道,犹古诗所云“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愁绪难遣,只有寄托在弹筝上,然怨曲声中,不觉泪落沾筝柱。述来情景凄惋。末了说人渐消瘦而念旧之心终不得平静。“心与杨花共远”,切合晚春之景而又有悠然不尽之致。赵师秀云“圣求词婉媚深窈,视美成、耆卿伯仲。”(《圣求词序》)说吕圣求可与周邦彦、柳永“伯仲”,虽不免过誉,但对其词的风格的评语,倒是比较确切的。
南  浦
鲁逸仲
旅  怀
风悲画角,听单于、三弄落谯门① 。投宿骎骎征骑,飞雪满孤村。酒市渐阑灯火,正敲窗、乱叶舞纷纷。送数声惊雁,乍离烟水,嘹唳度寒云。  好在半胧溪月② ,到如今、无处不消魂。故国梅花归梦③ 。愁损绿罗裙④ 。为问暗香闲艳,也相思、万点付啼痕。算翠屏应是,两眉余恨倚黄昏。
【注释】
①单于:唐代《大角曲》中有《大单于》、《小单于》等曲。单,读“蝉”,单于,匈奴首领的称号。弄:奏乐。谯门:也称谯楼,城门上的望楼。 ②好在:依旧。溪月:一本作“淡月”。 ③“故国”句:意谓做梦回故乡与亲人团聚,如梦中与梅花仙子欢会一样虚幻。《龙城录》:隋代赵师雄游罗浮山,梦见梅花化为“淡妆素服”的美人,与之欢宴歌舞,一觉醒来,原来睡在梅花树下,见“月落参横,但惆怅而已”。 ④绿罗裙:指家中穿绿罗裙的亲人。牛希济《生查子》词:“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语译】
悲风中响起画角的声音,听它所吹的《小单于》曲,一遍遍地来自城门的望楼上。为了投宿,我远行所骑的马急匆匆地赶路,来到一个孤独的小村,已满天飞雪。卖酒的市上,灯火已渐渐稀少,我住房的外面,纷纷乱舞的落叶正不断地敲打着窗户。我倾听着几声大雁的惊飞,它刚刚离开烟蒙蒙的水面,带着嘹亮而悠长的叫声,飞向那寒冷的云层。
依旧是月照清溪半朦胧,到今天,没有一处不使我黯然消魂。我在睡梦中回到故乡,也只像罗浮山的一场梅花梦,这境况真愁煞我那穿绿罗裙的亲爱的人儿了。我不禁要问:暗里飘香、闲来吐艳的梅花,难道你也有相思之苦,将万点落花飘洒得如同泪雨一般?我料想在那翠绿屏风里的心上人,也一定在黄昏时分倚门而望,双眉正带着内心无限的怨恨。
【赏析】
李攀龙概括此词词意云:“上是旅思凄凉之景况,下是故乡怀望之神情。”(《草堂诗余隽》)大致上是不错的。《旅怀》之题,在不同的本子里,或无或有。至于黄蓼园云:“细玩词意,似亦经靖康乱后作也。”(《蓼园词选》)这话就很靠不住了。因为据《宋诗纪事》说,作者是“元祐中隐士”,元祐末距“靖康乱”尚有三十余年,他是否能活到那时候还很难说,何况词意中也根本看不出宋室南渡的痕迹来。
唐李益有《听晓角》诗云:“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此词上片之头尾数句。似从李诗诗意化出,但化得极其高明,可以说达到了“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地步。比如写“吹角当城”,不说“画角起城头”,而说“三弄落谯门”,这“落”字,就清新矫健。再如写鸿雁惊飞数句,也有声有色。不说“听”而说“送”,作者的归心追逐着雁声“嘹唳”入云的神情境界,就全都表现出来了。又如中段写策骑投宿,雪满孤村,酒市灯阑,乱叶敲窗,羁旅之劳碌辛苦,寂寞孤单,也尽在不言之中。难怪陈廷焯赞之云:“此词遣词琢句,工绝警绝,最令人爱。”(《白雨斋词话》)
下片由羁旅景况转入思乡情怀,用“好在”二句过片,最为灵巧。“半胧溪月”之景,是眼前所见,也是昔日曾见,因为“溪月”处处都有。由今而思昔,从旅途所见而联想到在家乡也曾见过,所以用“好在”(依旧)二字。景物彼此足以引起联想者甚多,故又说“到如今、无处不消魂”。“半胧溪月”还为写梅作引,因林逋诗有“水清浅”、“月黄昏”之语。从前,赵师雄在罗浮山梦见与白衣美女欢会,醒来发现睡在梅树下,见“月落参横,但惆怅而已”。故乡之归梦亦复如此。因用了梅花典故,索性就问起梅来,借梅花的风飘“万点”,来写自己的相思情怀。这又成了空灵妙笔,故陈廷焯又云:“‘好在’二语真好笔仗。‘为问’二语淋漓痛快,笔仗亦佳。”(同前)最后用一“算”字勾转,揣想“翠屏”中人正倚门而望。说“相思”“泪痕”,是问“暗香”;说“两眉余恨”,又结以“黄昏”二字,不知是否有意把“暗香浮动月黄昏”句隐括其中,使梅花与人竟难以辨别。
满 江 红
岳 飞
怒发冲冠① ,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② ,八千里路云和月③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④ 。  靖康耻⑤ ,犹未雪,臣子恨⑥ ,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⑦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⑧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⑨ 。
【注释】
①怒发冲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②三十:岳飞被害时,年仅四十,此时应是刚过三十岁。尘与土:指风尘仆仆,四处奔走。岳飞《题翠微亭》诗:“经年尘土满征衣。” ③八千里路:说转战数千里。云和月:犹言披星戴月。 ④“莫等闲”二句:汉乐府《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⑤靖康耻: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破汴京;次年,掳徽、钦二帝北去,北宋灭亡。 ⑥恨:一本作“憾”。 ⑦“驾长车”句:意谓北上直捣敌人的巢穴。长车指战车。贺兰山,在宁夏,河套以西,时属西夏,西夏与南宋并无战争。岳飞有“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宋史》本传)的话,黄龙府在吉林,为金国老巢所在。贺兰山与黄龙府,一西一东,中隔辽宁、河北、山西、陕西诸省,相距千里。缺,山口。 ⑧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汉书·王莽传》:“中校尉韩威进曰:‘以新(王莽之国号)室之威,而吞胡虏,无异口中蚤蝨,臣愿得勇敢之士五千人,不赍斗粮,饥食虏肉,渴饮其血,可以横行。’” ⑨朝天阙:朝见皇帝。天阙,皇帝住的宫殿。
【语译】
我愤怒得头发直竖,几乎戴不住帽子。靠着栏杆的当儿,哗哗作响的雨渐渐地停了下来。我抬头遥望,仰面天空,纵声长啸,胸中的豪情剧烈地起伏回荡。三十多岁了,为了建立功名,总是四处奔波,一身尘土;转战八千余里,起早落夜,随伴着我的只有浮云和月亮。切莫让自己年轻的头轻易地变白,到那时再悲伤也来不及了。
靖康年间蒙受的耻辱,至今尚未洗雪;身为臣子,我心中的愤恨,何时才能消除?我要驾着战车,长驱北上,直捣敌巢。怀着与敌寇势不两立的壮志,我恨不得食异族侵略者的肉来充饥,谈笑间拿那些恶魔的血来解渴。等到重新把昔日的大好河山都一一收复之后,我再去朝见皇帝。
【赏析】
此词虽万口传诵,却不见于宋人的任何记载。最早提到它的是明人著作。故有学者认为它是明人托名岳飞所作。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首先提出这个问题。恩师夏承焘(瞿禅)作《岳飞(满江红)考辨》更详其说。主要理由是两条:(一)岳飞之孙岳珂编集《金佗稡编》及《经进家集》,遍录岳飞之诗文奏章,并无《满江红》词;(二)词中“踏破贺兰山缺”与史实不符。贺兰山在河套以西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当时属西夏国,与南宋并无战争。岳飞说过要“直捣黄龙府”,那是指今吉林省,一在西北,一在东北,相距千万里。故瞿禅师《论词绝句》有云:“黄龙月隔贺兰云,西北当年靖战氛。”又云:“八卷鄂王家集在,何曾说取贺兰山。”
此词以岳飞手书形式刻于岳坟石碑上,这大概能使更多的人信以为真。所谓岳飞手书墨迹,世上所见太多,诸葛亮《出师表》有他龙飞凤舞的一字不缺的行草全文;《满江红》词除这首外,竟还有一首“遥望中原”;此外,勒石刻碑的他的诗文书札,也琳琅满目,一律都有岳飞署名,真有那么多的岳飞真迹吗?
信此词为真者,对“踏破贺兰山缺”句,辩曰:是用事,非实指其地。所谓用事,却是当代之事。宋人笔记《湘山续录》:“(神宗)时天下久撤边警,一旦元昊以河西叛,朝廷方羁笼关中豪杰,(姚)嗣宗题二诗于驿壁,有‘踏碎贺兰石,扫清西洛尘。布衣能效死,可惜作穷鳞’之句。”以为即用此事。其实,使事用典,要看宜与不宜。比如说“靖康耻”这样的事,便不宜用天宝安史之乱或别的史事来指代;打金国的“直捣黄龙府”,也不宜说成是征西夏的“踏破贺兰山”。姚诗“踏碎贺兰石”就是针对“河西叛”而实指其地的。后代文人拟作时,不察地理方位的不同(《满江红》刻碑纪年的明弘治年间,明军曾大破鞑靼入侵军于贺兰山),遂信手移用耳。
再如本文注释中所引,“饥食其肉,渴饮其血”之语,本是韩威助长奸雄王莽政权威风的话。岳飞“尽忠报国”刺背,是否会借取这些话来填词,实在也大成问题。
此词风格可用“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八字来形容。在岳飞年代,如后来张孝祥、陈亮辈剑拔弩张之粗豪词作还很少见。再说,现实中真正的英雄,“平日乃与常人同”(陆游句),并非开口都说豪言壮语的。岳珂编《金佗稡编》所收之岳飞唯一真作《小重山》词,风格便与此词明显不一样。词云:“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筝。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里没有同仇敌忾的义愤、豪气干云的大言,也没有对少年进行要及时努力、自强不息的教育,相反的倒能从中窥见他内心的寂寞、苦闷和凄凉。也许你觉得他不太像一位民族英雄,但这却是真正的岳飞。
当然,作为拟作,《满江红》还是相当成功的。我之所以说它是拟作而不愿说它是伪作,是肯定拟作者的创作动机是好的,他更像是在运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想像和虚构,而不是为了制造一种假冒名牌的商品。拟作者一定是非常敬仰和热爱岳飞的,他想通过岳飞自抒胸怀的方式来塑造一位自己心目中“忠义凛凛令人思”(陆游句)的民族英雄形象,这实在没有什么不对。正因为动机如此,才收到了应有的社会效果。五百年来,它激励过无数人的爱国热情,振奋了民族精神。
烛影摇红
张 抡
上元有怀
双阙中天① ,凤楼十二春寒浅② 。去年元夜奉宸游③ ,曾侍瑶池宴④ 。玉殿珠帘尽卷,拥群仙、蓬壶阆苑⑤ 。五云深处⑥ ,万烛光中,揭天丝管。  驰隙流年⑦ ,恍如一瞬星霜换。今宵谁念孤臣⑧ ,回首长安远。可是尘缘未断⑨ ,漫惆怅、华胥梦短⑩ 。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
【注释】
①双阙:皇帝宫门有双阙。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应制》诗:“云里帝城双凤阙。” ②凤楼十二:言禁内楼观多。鲍照《代陈思王京洛篇》:“凤楼十二重,四户八绮窗。” ③宸游:皇帝出游。宸,本北辰所居,引申为帝王代称。 ④瑶池宴:据《穆天子传》载,周穆王西游至昆仑山,西王母曾宴之于瑶池。 ⑤蓬壶、阆苑:传说海中三神山,其一名蓬莱,又作蓬壶。阆苑,亦神仙所居。 ⑥五云:祥云呈五色。 ⑦驰隙:形容光阴迅逝,如“白驹过郤(隙)”。 ⑧“今宵”句:此句一本作“今宵谁念泣孤臣”。 ⑨可是:却是。 ⑩华胥梦:《列子》:“黄帝昼寝,梦游华胥之国。”此指往事如幻梦。
【语译】
帝都的双城阙直耸高天,禁中楼阁林立,春寒轻微。去年元宵之夜,我跟随皇帝出游,曾有幸侍奉皇上参与盛大的宴会。宫殿的珠帘都高高地卷起,美人们前呼后拥,仿佛是来自蓬莱和阆苑的群仙。在五彩祥云笼罩的深处,在千万支烛光的辉映下,管弦乐声震天似的奏响。
光阴如奔马飞驰,恍惚只有一眨眼间,就已改换了岁月。今夜又有谁还想到我这孤立无援的臣子,正回首往事,发觉故乡都已是那么遥远了呢!可总是这尘世的缘分未能断绝,我为了这场美妙幻梦的短暂而在白白地惆怅。怀着满腔无人了解的怨恨,我漠视着稀稀落落的冷清清的灯光,倾听着天上传来北归大雁的几声鸣叫。
【赏析】
毛晋云:“材甫好填词应制,极其华艳;每进一词,上即命宫人以丝竹写之。尝同曾觌、吴琚辈进《柳梢青》诸阕,上极欣赏,赐赉甚渥。”(《莲社词跋》)可知张抡的词多为宫廷帮闲之作。他对南渡后偏安于临安的小朝廷也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夏师承焘先生曾有讥评(见《瞿禅论词绝句》,中华书局版)。不过这首词倒不存在这些问题,他通过两载元宵情景的对比,抒写了汴京陷落之前和以后自己截然不同的遭遇和今昔之感。故国之思,北宋沦亡的悲哀,这还是有一定意义的。看来这是在“靖康之变”以后不久写成的作品。
上阕写去年元宵汴京宫禁中节日之夜的盛况。城阕巍峨,楼阁成林,正是“春寒”季节,却用一“浅”字,则环境之喧阗热闹,人们之兴高采烈,都不难想见。“奉宸游”和“侍瑶池宴”,对作者来说,是特殊的荣耀,本来就非一提不可,何况那是绝不可能再有的机缘,因为过不多久,徽、钦二帝就成了金兵的阶下囚,被北掳而去了。宴比“瑶池”,人若“群仙”;烛光似昼,丝竹震天。写来已穷极“蓬壶阆苑”神奇境界之乐,谁又想到会乐极生悲呢?古人以为,帝王居处常有五色祥云缭绕,写入词中,客观上也便成了极大的讽刺。我们透过“五云深处”的假象,看到的只是逼近北宋王朝的黑云压城的凶险景象罢了。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