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来禽:植物名,即林檎,落叶乔木,花后结实,味甘带酸,如苹果而小,今称花红,北方多叫沙果。 ②“落花”句:李贺《残丝曲》:“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
【语译】
落花已在风前翩翩起舞,接着又送走黄昏下的一场雨。早晨来看,庭院里的花已有一半遭摧残,只有千丈游丝在晴空中袅袅飞扬。
我们在花下彼此热情地手握着手,再把杯子中的酒都喝干。美人啊,你用不着皱起你那弯弯的眉毛,要知道我也是多情人,可又有什么办法呢,酒筵已到要散的时候了!
【赏析】
春天里在花下和自己要好的朋友一起喝喝酒,是非常愉快的。只可惜这种机会极为难得,因为春光不会长驻,好花不会常开,天下也没有不散的筵席。想到这些,又不免要令人伤感。词正为这次相聚而作。
词的上片就写春残花落景象。既是记当时真实的季节环境,也表达了美好时刻难再的留连心情。首句从李贺《残丝曲》句子化出,落花仿佛也有情,为送春天归去而翩翩起舞。故下句也不说黄昏一场风雨又断送了许多花,而是反过来,仍连着上句说落花“又送黄昏雨”。后两句是经过夜晚的风雨后,次日庭院的景象,也是与客“置酒”的地方。“半残红”,见变化之快,也弥见对枝上余花的珍惜。日渐转暖,故有小虫吐出游丝;丝袅晴空,恰似人们此刻心头无限的思绪,飞扬遐远,撩乱难收,故又夸张其辞曰“千丈”。
词的下片用以记事抒情。“殷勤”二句,正面表现词的题序。“携手”而又加“殷勤”,说自己与幹誉、才卿二君之情谊亲同手足。王维《渭城曲》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送友人远至绝域的诗,虽与此词内容有异,但珍惜眼前友情之温暖,恐以后欢聚难再的心情,却颇为相似,故不待相劝而“更尽杯中酒”了。词到结尾,忽推开一句,旁及座中作陪之“美人”,反而写她心有所感,“敛蛾眉”,露出了愁容,而作者反劝慰她“不用”如此。这是很巧妙的一笔,沈际飞所谓“生情生姿,颠播妙”(《草堂诗余正集》),正指此而言。劝人别哭者,未必自己不流泪;劝人不用发愁者,也未必自己能宽心。看似无情,却是“多情”。正因为“酒阑”人将散,所以强作旷达狂放之态耳。如此便逼出“无奈”二字来。
点 绛 唇
汪 藻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① 。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② 。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如酒。
【注释】
①斗:北斗七星,也可泛指星星。 ②闲却传杯手:意谓无酒可饮。
【语译】
一弯蛾眉似的新月十分美好,夜间相当寒冷,江水静寂无声,北斗七星低垂,好像正被远山含着。我心里烦躁,索性起来,搔搔头皮,只见梅花清瘦的倩影正映在窗前。
好一个满天飞霜的夜晚!可惜无酒,我这双惯于捧酒杯的手也用不上了。您知道吗?当听到乌鸦乱叫了一阵之后,我那想弃官回家的心情越来越强烈,简直就像酒一样使人迷醉。
【赏析】
词写宦情淡薄,寒夜思归。
因为词中有“月”、“江”、“鸦啼”、“霜天”和愁不成眠而“起来搔首”,潘游龙便云:“此乃‘月落乌啼霜满天’景”。(《古今诗余醉》)其实,细加玩味,词境词意与张继《枫桥夜泊》诗不尽相同。娟娟新月初上,梅花疏影横窗,是非常宁静而优美的夜景。“夜寒”并不是词人“起来”的缘故,该是他不成眠的感觉,只要看他“搔首”踌躇,便知心中另有使他烦躁的原因在,只是先不说破。梅花常为过隐逸生活的高士所爱,因其香自苦寒来而又不受半点尘埃侵染;虽与竹篱茅舍相伴,亦自甘心。景物已摄“归兴”二字之神。陶渊明爱酒,作者也自诩“传杯手”,只可惜夜寒酒竭之时偏偏“闲却”。黄蓼园云:“霜天无酒,落寞可知,写来却蕴藉。”(《蓼园词选》)然纵未饮酒而人亦如痴如醉,因“归兴”忽起而难遏也。这里说闻“乱鸦啼后”,归思始浓,或本借乌夜啼而衬托孤寂悲凉之境,未必另有深意。然有人却以为“乱鸦”有讥刺意,又因好事而附会作者经历,遂生此词“本事”的几种说法。
吴曾《能改斋漫录》云:“江彦章在翰苑,屡致言者。尝作《点绛唇》,或问曰:‘归萝浓于酒,何以在晓鸦啼后?(按:所引有二字之差异)’公曰:‘无奈这一队畜生聒噪何!’”王明清《玉照新志》更说此词作于京师,有挟怨者将它拿给宰相秦桧看,遭致贬谪永州。张宗 《词林纪事》辨二说不可从,另主一说云:“知稼翁词注:彦章出守泉南,移知宣城,内不自得,乃赋《点绛唇》词‘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云云。公时在泉南签幕,依韵作词送之云:‘嫩绿娇红,砌成别恨千千斗。短亭回首,不是缘春瘦。 一曲阳关,杯送纤纤手。还知否?凤池归后,无路陪尊酒。’”并谓“知稼翁与彦章同时,兼有和词,确而可据”。其实,虽有“和词”,也难说“确而可据”,因为还有奇怪的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
在《全宋词》中与汪藻排列在一起的刘一止,尚有同调词二首,用韵完全一样,巧合是绝对不可能的,只能是倡和之作,词如下:
点 绛 唇
和王元渤舍人见贻
岁月飘流,故人相望如箕斗。畔愁千首,诗骨能清瘦。 白日鹍弦,同看春风手。君知否?袖痕别后,犹有临歧酒。
又
山邑新凉,夜堂爽气侵南斗。为谁骧首,月冷冰娥瘦。 八万二千,雕琢琼瑶手。君知否?待君归后,双照杯中酒。
所“和”者为“王元渤”而不及“知稼翁”或“汪彦章”,这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些人之间的关系又如何?不清楚,姑录以备考。
喜 迁 莺
刘一止
晓 行
晓光催角,听宿鸟未惊,邻鸡先觉。迤逦烟村,马嘶人起,残月尚穿林薄① 。泪痕带霜微凝,酒力冲寒犹弱。叹倦客,悄不禁重染,风尘京洛② 。 追念人别后,心事万重,难觅孤鸿托。翠幌娇深,曲屏香暖,争念岁华飘泊?怨月恨花烦恼,不是不曾经着。者情味③ 、望一成消减,新来还恶。
【注释】
①林薄:草木丛生之处。《楚辞》王逸注:“丛木曰林,草木交错曰薄。” ②风尘京洛:晋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后人多藉此比喻世俗的污垢。 ③者:这。
【语译】
曙光催动号角声,窠里的鸟儿尚未惊起,便听到邻里的鸡先醒过来,开始啼叫了。村落连绵不断的人家升起吹烟,马儿嘶鸣,人们起身,透过树林草丛,尚见残月在天。在晨霜里,泪痕微微地凝结在脸上;抵御这寒冷,酒力还是太薄弱了。可叹我这个已感到厌倦的客子,正愁再也禁不起京洛风尘的污染了。
回想与她分别以后,我心事万重,却难找到一只孤雁能把这番意思带给她。从前,在绿窗纱后,闺房是那么漂亮、幽深;在曲屏风内,气氛是那么芳香、温暖,那时候怎会想到后来的大好时光,竟在漂泊之中度过?怨恨春花秋月的那种烦恼,不是没有感受过。这种心情滋味,只希望它能从此很快消减下去,谁知近来又不好了呢。
【赏析】
刘行简这首题作《晓行》的词,当时曾流传京师,颇有名气。阵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行简是词盛称京师,号‘刘晓行’。”其实,这也是一首伤离词,只是作者将这种离人的思念情怀安排在晓行之中加以表现而已。
上片写晓行所见所闻所感。见到的有“晓光”、“烟村”、“残月”、“林薄”及晨“霜”等等;听到的有“角”声、“鸡”啼、“马嘶”及“人”声等等,感觉到的则有阵阵“寒”意。这些交错配合,组成了一幅出色的晓行图,读来有令人身历其境的感觉。许昂霄云:“‘宿鸟’以下七句,字字真切,觉晓行情景,宛在目前,宜当时以此得名。”(《词综偶评》)说“泪痕”、“酒力”,已可知此次晓行乃离别所爱之人——大概就是妻子以后的出远门,不久前刚饮过饯别席上的酒,也彼此挥洒过泪水。接着感叹自己倦作客子,忧虑会“不禁重染”“京洛”的“风尘”,用的是“素衣化缁”典故。这就是说,作者以往为了官俸,常在仕途奔波,异乡作客,也曾去过京师,已感到厌倦,如今身不由己,又须再去。
上片既写了晓行的见闻,又交待清晓行的缘由和去向,下片就具体抒写此行中自己的“心事”和“烦恼”。“追念”之“人”,就是曾经与自己在“翠幌娇深,曲屏香暖”的舒适环境中度过欢乐时光的爱妻;而“翠幌”八字,又与上片写“带霜”、“冲寒”的晓行中所感受到的悄然清冷气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现在相去日以远,锦书难托,而当初彼此在温柔乡里度日,再也想不到华年竟付风尘,会如此“飘泊”分离的。“怨月恨花”以下,抒胸臆而多起伏:先形容是怎样的“烦恼”,然后说这样的“烦恼”也曾“经着”过;又再说只希望能快快“消减”,末了说可终也不能宽解。叙来一波三折,宛转无奈;语言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
高 阳 台
韩 疁
除 夜
频听银签① ,重燃绛蜡② ,年华衮衮惊心③ 。饯旧迎新,能消几刻光阴?老来可惯通宵饮?待不眠、还怕寒侵。掩清樽、多谢梅花,伴我微吟。 邻娃已试春妆了,更蜂腰簇翠,燕股横金④ 。勾引东风,也知芳思难禁。朱颜那有年年好,逞艳游、赢取如今。恣登临、残雪楼台,迟日园林⑤ 。
【注释】
①银签:指更漏,有签记时刻。 ②绛蜡:红烛。 ③衮衮:连续不断地,可通“滚滚”。 ④蜂腰、燕股:剪彩为蜜蜂、燕子状,用以饰鬓发。蜂腰纤细,燕股如剪,皆物之特征,故谓。 ⑤迟日:春天的日光。《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
【语译】
一次次倾听更漏的声音,重新又点燃一支红烛,想到年华似水,不断地逝去,不免心里吃惊。饯别旧岁,迎来新年,还能有多少时刻可消磨呢?人老了,通宵饮酒又怎能习惯?要想不睡,又怕寒气相侵。我收起酒杯,多谢梅花,一直陪伴我随口吟咏。
邻居的姑娘已试着春妆打扮了,她还将彩绢剪成蜂儿、燕子的模样,将它们系在珠翠金钗上作为发饰。她也知道要勾引东风,就会使自己青春的思绪难以控制。可年轻红润的容颜,哪能年年都保持美好呢?还是展现一下娇艳,风风光光地游玩,去赢得眼前的快乐罢!你可以随着自己的心意登高临远,赏览那残雪尚留的楼台和阳光徐缓的园林。
【赏析】
除夕是辞旧迎新的夜晚,词以此为题,在内容、布局、写法上都体现出这一特点。如上片着重写辞旧岁那夜的情景,主体是已成老人的自身,用实写;下片则重在表现迎新春,主体改为正当年华的“邻娃”,多用虚笔。
“频听银签”,等于现在不断地瞧时钟,看离子夜正点还有多久。“重燃绛蜡”,说原来的红烛已尽,还得坐着,所以要再点一支。“年华”句,从岁尽想到年华似水;“惊心”,正是为下文所说的“老来”。“饯旧迎新”四字点题。“能消”句承“频听银签”和“年华衮衮”;一年“光阴”已到用“几刻”来计算的时候了,感慨自深。然后说自己年已老大,很难如年轻人那样“通宵”达旦地饮酒来欢度除夕之夜。豪饮固不胜酒力,熬夜也难敌寒气,只有“掩清尊”准备睡觉了。以“多谢梅花,伴我微吟”一结,点缀时令,表明志趣,说此夜也未虚度。
后半篇转换角度,写迎新,老朽也换作“邻娃”了。“春妆”前加一“试”字,扣紧“除夜”。年轻姑娘爱美,手又灵巧,更剪彩而为发饰。必谓剪作蜂、燕之形,使之前承“春妆”、后启“勾引东风”,方显得协调一致。“蜂腰簇翠,燕股横金”八字,巧琢精雕,富艳工丽;如此类对仗者,前有“频听银签,重燃绛蜡”,后有“残雪楼台,迟日园林”,也都是佳句。本来是新年之后,“东风”吹得花开,送来春意,致使少女“芳思难禁”,或者说春妆后容貌妍丽,连东风也为之倾慕,都无不可。现在却偏说是她剪彩为蜂、燕以“勾引东风”,真心裁别出,匪夷所思,然因之而自成妙语。不过句中有“也知”二字,语气恰巧是反过来的,写她芳心羞怯,正犹豫该不该去招惹东风,让内心不得平静。所以“朱颜”以下便是词人的劝勉语:趁着青春正好,应把握住“如今”,莫失良机,就尽情地去登临游赏罢!从除夜出发,思绪不断向前推进,文势似高山滚石,一去不回。
汉 宫 春
李 邴
潇洒江梅,向竹梢疏处,横两三枝。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霜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却是有、年年塞雁,归来曾见开时。 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何似① ,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江天、分付他谁② ?空自忆、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注释】
①玉堂:豪门贵族的第宅。古乐府:“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 ②分付:发落,处置。分付他谁,即教谁发落。
【语译】
梅花潇洒地生长在江畔,它从绿竹梢头的疏朗处,斜伸出两三枝来。司春的东君也不加爱惜,任凭它横遭大雪的覆压和严霜的欺凌。燕子真无情,害怕春寒,迟迟不来,轻易地失去了开花期见面的机会。倒是年年都有塞外的大雁归来,曾见到盛开时的梅花。
清而浅的小溪像一匹长长的白绢,试问种植在白玉堂的大宅深院里的花花草草,又怎能比得上傍着低小的茅草屋、疏稀的竹篱笆生长的梅花呢?教我伤心的是老朋友走了以后,再难读到新诗了。在轻轻的夜云、淡淡的月色下,梅花独自对着寥廓江天,这景象能叫谁来处置呢?它徒然地在想:反正自己的清香并未减少,至于美好的风姿品格,倒不在乎人们知道不知道。
【赏析】
这首词应该题作《咏梅》,也许原来真有题目,后来失去了也难说,因为全篇句句都不离梅花。
东坡写梅花有“竹外一枝斜更好”之句,又有“竹外桃花三两枝”的题画诗。此词起首三句,正化用了苏诗意境,先写梅花的“潇洒”姿态。称“江梅”,因后面还要写到“江天”,所以开头先提出。梅花“雪压霜欺”自凛然,说是“东君也不爱惜”,正表现自己钦佩爱惜之情。同样,燕子畏寒,在梅开时尚未飞来,说它“无情”,也是主观情绪的流露,相比之下,大雁飞回北方就早多了,故薛道衡于元月初七作《人日思归》诗,就有“人归落雁后”之句。因此说“年年塞雁,归来曾见开时”,是用以与“无情燕子”作对照的,很像是有情谊、讲信义的人了。雪霜候鸟,都是自然界现象,这里借梅花赞美一种精神,既不畏惧权势欺压,也不在乎世情冷暖,依然“潇洒”自在。
下片转从人事角度吟咏其高格调。在这里,作者写到一个林和靖式的最爱梅花的隐逸诗人,称其为“故人”你理解他为作者的“故人”或梅花的“故人”都无不可。故人在时,吟诗咏梅;“故人去后,冷落新诗”。所以下片换头,先下“清浅”二字,暗示了“疏影横斜水清浅”句意。“小溪”应通江浦,因与“茅舍疏离”相关而写。如苏轼《山村》诗:“竹篱茅舍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这不但是隐士的居处,也是梅花的环境。王琪《梅》诗云:“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梅花因“甘心”清静淡泊生活,故不羡荣华富贵,而有“玉堂何似,茅舍疏篱”之“问”。这一问对后来也颇有影响,如元人朱元荐《忆庾岭梅花赋》云:“玉堂金马,吾不为之喜,茅舍竹篱,吾不为之怒。”陈栎《春先亭赋》也说:“玉堂何喜?竹篱何怒?”梅格如此,宜入吟咏;可惜“故人”别去,离情无人能写。有此深以为憾之事,使文势起一波澜;也正因为有此转折,才能把梅花的品质作更深一层的揭示。“微云淡月”,正“暗香浮动月黄昏”时也,而寂寂“对江天”之幽独境界,又谁解领略传神?这就最后逼出只要“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的意思来,其意又与王琪诗“误识林和靖”暗通。梅花孤傲,风流自赏,又岂是为了供诗人吟咏评说而吐露“清香”!这样,也就真正写出了梅花的“潇洒”。
临 江 仙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① ,天涯节序匆匆② 。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③ 。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释】
①《楚词》:即《楚辞》。酬午日:纪念端午节日。 ②节序:节令。 ③戎葵:又称蜀葵、胡葵、吴葵、一丈红。花如木槿,有红、紫、白等色。非向日葵。
【语译】
我只有高声吟咏《楚辞》来度过端午这一天,万里避乱南来,遇到节日总是这样匆匆忙忙的。五月的榴花居然还不及舞女的裙子红火,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我高声歌罢一曲时,只觉得悲风已满帘幕。
千头万绪的事情都集于我一身,可悲人已老了,为此,墙东的蜀葵花也一直在笑我愚拙。端午节饮酒,今年虽与去年一样,但你只要把酒洒一点在桥下的水中,今晚就定能流到湘中屈原所在的地方!
【赏析】
陈与义在宋室南渡之前和以后,都曾受到过徽宗、高宗的赏识、重用。高宗建炎三年(1129),他避乱南来湖湘一带,正是屈原的故乡。时逢端午,写了这首《临江仙》,在抒发世乱时艰的感慨时,想起了古代这位饱经忧患、终至自沉汨罗江的伟大爱国诗人。
端午节有种种习俗,多数都与纪念屈原有关。作者只凭“高咏《楚词》”来度过这一天,正为写自己漂泊“天涯”,对“节序”之事只能“匆匆”应付的境况。不过,开头就提到《楚辞》,并非只是为了端午应景,实际上已为全词定下了伤时忧国的基调,何况前面还加了“高咏”二字以强调之。“榴花不似舞裙红”,句意隐晦,令人疑猜。有的说词者认为陈与义在徽宗朝一度名倾朝野,揣测他观舞听歌必定频繁,因而以为此句是“对旧日的怀念”。念旧在词句表述上应有迹象,不会这样写,解说也不敢苟同。我倒以为此句有类似“商女不知亡国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意思。端午节日,定有鼓乐喧天、舞裙似火的景象,当此江北沦丧、宋室偏安之际,人们还沉湎于歌舞之中,血色罗裙之红艳,竟使五月榴花相形失色。在作者看来,这是十分可悲的。说“无人知此意”,正表现一种孤愤,是郑重的感慨。只有这样理解,才能与“高咏《楚词》”的精神相协调,也才能与下句“歌罢满帘风”连起来;很显然,末了这句是写激昂情怀的,如杜甫《同谷七歌》“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即是。如果陈与义此时只念念不忘当年“观舞听歌”之乐,甚至以“无人知此意”为憾,我想他后来是不配朝廷委以重任,当参知政事的。
下阕以叹息语过片。“万事一身”,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意思。无奈人已老,不能像年轻时那样为国效力了。这又与他《伤春》诗中“孤臣白发三千丈”的感叹是一致的。“戎葵凝笑墙东”,应是说连墙边的蜀葵花也在笑我愚拙。花开似笑,久久含笑,谓之“凝笑”。措词十分含蓄。结尾三句,一句是陪衬,想说的在后两句,意思说,年年端午都照例喝酒,但今年却不一样,是在屈原的家乡过的。屈原对南渡的爱国士大夫所具有的精神感召力,是毋庸多言的。作者甚至觉得都不必明点出其人来,只说“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便已完全明白了。洒酒江流,一奠忠魂,恰好与高咏《楚辞》首尾相应。词用极蕴藉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慷慨情怀。
临 江 仙
陈与义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① ,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②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
①午桥:在洛阳城南。 ②沟:护城河。
【语译】
想当年在午桥的桥上喝酒,在座的大多都是豪杰英才。长长的护城河河水浸泡着一轮明月,无声无息地流去。在杏花疏稀的影子底下,吹笛子一直吹到天亮。
二十多年过去,真像一场梦啊!我这人虽然还活着,回忆起来也足以惊心的了。闲来无事,我登上小阁楼看看新霁后的月色夜景,古往今来有过多少令人感慨的事啊!只听得半夜三更有人在唱渔歌。
【赏析】
陈与义以诗著名,但所存一卷《无住词》“殆于首首可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无住词》),即如此首《临江仙》词,忆昔感今,声情并茂,便堪称绝唱。黄昇云:“去非词虽不多,语意超越,识者谓可摩坡仙之垒。”(《花庵词选》)
上片忆昔。头两句自然而然说出,不加雕琢,对当年群贤毕至、相聚夜饮于洛阳午桥盛况的追慕向往之情,已洋溢纸上。如此发端,落落大方。至后三句对场景细节作具体描绘时,便更见精彩。“长沟”三句,可谓百读不厌。本谓月映长沟,流水无声。现在凭着作者对诗意的敏锐感觉而将措词稍加变动,说成“长沟流月去无声”,而意思也随之改变,意谓月渐西落,不能长映于沟水之中,恰如被不断逝去的流水(习惯上又比作时间)无声无息地送走。巧语天成,妙手得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十字,快言爽语,意境之佳,更被诸多评词者所激赏;特别是因为所写是回忆中情景,又历历如在目前,更为过片的兴叹,蓄足了势头。
下片感怀。“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作者抒情也是高手,词句仿佛直接从胸中自然流出,却极富艺术感染力。记忆中连流月无声、杏花影里等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想不到转眼竟已过去“二十余年”了,发“如一梦”的感喟,是逻辑的必然。昔日“洛中旧游”,如今死的死、散的散,所剩无几,且都已鬓发苍苍了。“此身虽在”的言外,就包含着这些意思,故接以“堪惊”二字,犹杜甫之“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也。叙来简捷之至。“闲登”句,申足题意。“新晴”是说雨后被霁,与当年竟同是月夜。
词末了两句大大地拓展了感慨的内涵,使之超越了自身的经历和友情的范围,而把目光转向历史和人生,去作哲理性的思考。“古今多少事”五字中,昔时相聚的“豪英”和后来遭遇的“堪惊”,都得以包容。问题是提出来了,却没有答案。代替回答的只有“渔唱起三更”这令人惕然警觉的凄清情景。把国家兴亡、人生穷通的大感慨,付之于渔唱,是我国文学中从《楚辞·渔父》开始,逐渐形成的一种传统意象。诗词中都有,如王维《酬张少府》诗云:“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即是。直至清代,孔尚任写明朝亡国之痛的《桃花扇》也还把渔樵晚唱作为全戏的尾声余韵。此词的结尾,正利用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寂寞悲凉的情绪,同时又因以景语来代替叙事抒情,而能收到宕出远神的艺术效果。
苏 武 慢
蔡 伸
雁落平沙,烟笼寒水,古垒鸣笳声断。青山隐隐,败叶萧萧,天际暝鸦零乱。楼上黄昏,片帆千里归程,年华将晚。望碧云空暮,佳人何处① ,梦魂俱远。 忆旧游、邃馆朱扉,小园香径,尚想桃花人面② 。书盈锦轴③ ,恨满金徽④ ,难写寸心幽怨。两地离愁,一尊芳酒凄凉,危栏倚遍。尽迟留、凭仗西风,吹干泪眼。
【注释】
①“望碧云”两句:江淹《休上人怨别》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 ②桃花人面:用崔护题门事,见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人面”句注。 ③书盈锦轴:用秦窦滔夫妇事,参见柳永《曲玉管》“别来”句注。 ④金徽:指琴。徽,本琴上系弦之绳。
【语译】
大雁飞落在平旷的沙滩上,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水面,古老的堡垒中吹出的胡笳声停了下来。青山隐隐可见,落叶瑟瑟作响,天边的暮鸦乱成一片。楼头天色已黄昏,待孤帆一片归来的时候,经千里路程,年华也将晚了。我徒然眺望日暮时分碧云四合,也不知佳人今在何方,梦魂与伊人都那么遥远。
回忆从前与她交往,幽深的馆舍朱红的门,小小的园子花间的路,还记得那桃花与人面相映的情景。纵然把机轴上的锦帛都织成题着诗的情书,将所有的恨都寄托在琴声中,也难以表达我内心的幽怨。两地的离愁,一杯清酒何用,境况实在凄凉!高处的栏杆都被我倚遍了。我尽量迟留,不忍离去,就凭着阵阵西风,来把我的泪眼吹干。
【赏析】
词写离愁。秋日黄昏,临水楼头,倚栏眺望景色,思念佳人,远在千里,相见无期;回忆起旧时与她交游情景,不禁愁绪满怀,为之临风落泪。
起头六句,写秋暝萧索之景。时时取唐诗用语,如“烟笼寒水”,出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青山隐隐”,也用其“青山隐隐水迢迢”;雁栖鸦乱,古垒鸣笳,都为渲染自己怅然孤寂的心境。“楼上黄昏”,点清眺望的地点和时间。“片帆”二句,说人在千里,归期未有,不觉“年华将晚”;岁时将暮和人生易老,两层意思都包括在内。然后说望佳人不至,点出所思对象,借江淹“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诗意。“梦魂俱远”,回答了“何处”之问,也应前“千里归程”。
换头以“忆旧游”起,承“梦魂”而过片。“邃馆”二句,是佳人居处的环境,也暗示两情相得。“尚想桃花人面”,承“小园香径”而来,用崔护诗意,说所留印象难忘,但不必局限于字面,以为仅仅是说当时“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邃馆”之内的 云尤雨,千种风情,都可包括在“尚想”的范围之内。然后说不论织成多少锦书,弹出多少琴曲,都“难写寸心幽怨”。“两地离愁”,凭“一尊芳酒”如何能消,适增“凄凉”而已。“危栏倚遍”,转到眼前,说清以上所写,皆倚栏见闻和所思所感。末了再出“西风”以关合秋令,以“迟留”写情之缠绵;“泪眼”写情之伤痛。词,独特创新之处不多,平稳而已。
柳 梢 青
蔡 伸
数声 ① ,可怜又是、春归时节。满院东风,海棠铺绣,梨花飘雪。 丁香露泣残枝,算未比、愁肠寸结② 。自是休文③ ,多情多感,不干风月。
【注释】
① :也作“鹈 ”,通常指子规、杜鹃。《离骚》:“恐 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然辛弃疾《贺新郎》云:“绿树听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其词题称:“ 、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则或以 指杜鹃科的“鹰鹃”。 ②“丁香”二句:是贺铸《石州慢》“芭蕉不展丁香结”注。 ③休文:沈约,字休文,仕宋及齐,不得大用,郁郁成病,消瘦异常,卒后,有司提出谥为“文”,帝曰:“怀情不尽曰‘隐’。”遂改为“隐”。
【语译】
传来几声杜鹃的啼叫声,可怜又到春天回去的时候了。东风满庭院,吹得海棠花如锦绣铺地,梨花像雪花似的飘飘。
丁香花的残枝上滴着露水,仿佛是哭泣的泪珠,想来也比不上我愁肠寸寸郁结。我就像沈约,多情善感,实在与风月之事无关。
【赏析】
短小的词往往略去人与事的个别特征,只留下共同性的一面,这首伤春词即如此;我们只知道作者“多情多感”,因“春归”而“愁肠寸结”,却无法进一步说出还有什么别的原因。
词分四个层次,每到句号标点处是一层;上下片各两层,上片说春归,下片说愁绪。
说春归,再分听到和看到。听到的是“数声 ”,又连带写想到已经是“春归时节”;用“可怜”二字,在写景之中夹入抒情,以突出伤春的主题。在写看到的景象时,则表明是以庭院作为描写环境的。“海棠铺绣,梨花飘雪”八字成对,竭力描摹渲染,把衰败与绚丽结合在一起,让景象本身来代替作者直接说“可怜”,以表现无限惋惜之情。
下片说愁,仍先用一句景语过片。但这句中的景物是为了与“愁肠寸结”作比较而写的。丁香花蕾密集,常比结愁之多,如南唐中主李璟有“丁香空结雨中愁”之句。这里正借此作比,以强调愁肠郁结之甚。那么愁是因何而生的呢?最后一层回答这个问题。用力主写诗要辨“四声”、避“八病”的沈约自喻,说是因“多情多感”所致,并“不干风月”之事。这里的“风月”是指景物,包括了 、落花等等,也就是说伤春并非为了花月春风本身的逝去,而是另有感触联想。诸如年华将暮、青春虚掷、所思在远、功名未酬等等都无不可。但究为何种呢?小词不明言,含混些应该是容许的,未必就可以责其为无病呻吟的。
鹧 鸪 天
周紫芝
一点残 欲尽时① ,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② 。 调宝瑟,拨金猊③ ,那时同唱鹧鸪词④ 。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注释】
① :灯。 ②“梧桐”二句: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③金猊:指狮子形的香炉。猊,狻猊,即狮子。 ④鹧鸪词:《异物志》:“鹧鸪其志怀南,不思北徂(往也),南人闻之则思家,故郑谷诗云:‘坐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席上赠歌者》)”唐时已有《鹧鸪天》之曲。
【语译】
当油灯的一点火焰将要熄灭的时候,刚刚转凉的秋气已充满了摆着屏风、垂着帷幕的室内。半夜里的雨打在梧桐树叶上,每片叶子、每滴雨声,都在诉说着别离的痛苦。
那时候,我们弹奏着精美的瑟,拨弄着金狮香炉,曾一同唱起《鹧鸪天》的曲子。如今我却独自在西楼度过这风雨之夜,即使不听动人的歌声,也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赏析】
这是一首别离相思词。
“一点残 欲尽时”,说夜已深。李白《长相思》乐府云:“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这里也有借“残 欲尽”暗示“思欲绝”的作用在。接一句室内气氛的描写。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这深夜里“满屏帏”的“秋气”,给人的感受如何,自不难想像。“乍凉”,固然是人体对气温的感觉。但何尝没有内心对别后凄凉的体验在呢。“梧桐”二句,点清夜已“三更”,窗外正有风雨,怪不得室内“乍凉”。化用温飞卿词意写离情,自妥帖,且也有变化。温词中离情是离情,雨打叶声是雨打叶声,两者只是配合,而这里说“叶叶声声是别离”,则已合而为一了。这就有创新。
换头“调宝瑟,拨金猊”是写追忆中昔日闺中之乐,因为下句有“那时”二字,语意是同时管住前面的。那时,他们弹瑟焚香,还同唱一只歌,感情之亲密无间,并不逊于古人所谓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同唱”之“词”,必称“鹧鸪”,想来其用意有三:(一)恰好与此词之词牌名同;(二)鹧鸪常雌雄成双,其意象同于鸳鸯、蝴蝶,如温飞卿《菩萨蛮》云:“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三)唱此词能引起想思,尤其对“南人”是如此,故有“坐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的诗。而周紫芝为宣城人,恰好是“江南客”。所以,幸福的时刻同唱此词不以为意,离别之后回想起来,不待再听歌就已垂泪了。“那时”、“如今”,时间的转换,交待得明明白白。“风雨西楼夜”,用作与闺中的温馨生活的对照,又与秋夜梧桐雨的描述首尾相应。
踏 莎 行
周紫芝
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①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注释】
①阁定:含着未流下来。“含泪”也叫“阁泪”。
【语译】
离情就像游丝萦绕不定,离人恰似飞絮一去无踪,眼中含着泪珠,彼此相看也枉然。溪边烟濛濛的杨柳垂下金丝千条万条,也不能把这离去的木兰舟系住啊!
斜阳里有大雁飞过,水中小洲上似烟的芳草已迷茫一片,眼前的愁绪已不知有多少了。明朝的事暂且别去想它罢,我都不知今晚这一夜将如何才能度过。
【赏析】
这又是一首离别词。上片写离别之时,下片写离别之后;时间上是连续的,都在同一天。以“游丝”比“情”,取其柔;说它袅袅不绝,依依萦绕,都无不可。以“飞絮”比“人”,取其散;随风而去,难觅踪影,是应有之义。“泪珠阁定”,说悲来难遏。“相觑”,形容难舍难分;但百般依恋,又有何用,到头终须一别,故着一“空”字。“烟柳”多种植水边,又是离别之景;“一溪”是“兰舟”的去路。柳者,留也;丝者,思也。纵有情丝万缕,也难留住离人,犹柳有“万丝垂”,却“无因系得兰舟住”。
兰舟既去,俯仰唯见“雁过斜阳,草迷烟渚”。“斜阳”,是易生愁绪之景;“雁”北去南归有期,且传说能传书,见“雁过”也会想到行人又将如何。春“草”常被比作相思离恨,故选用“迷”字来言其多。说“烟渚”,是不离行舟之水。这些都为“愁无数”而写。前加“如今已是”四字,其意谓刚见人离去不久,就已经不胜其愁了,语气犹有所待,必定还得说往后就更不堪了,意思才完足。于是就有最后两句。本来有“如何过得今宵去”一句,似乎也可以了,作者偏于末句前再用“明朝”句一垫,仿佛说以后的事管不了那么多,且顾眼前怎么办要紧。这样就不但把离愁难熬说到了极点,且又留有“明朝”以后景况如何的想像余地。
帝 台 春
李 甲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暖絮乱红,也似人、春愁无力。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① 。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 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谩伫立、倚遍危栏,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拚则而今已拚了,忘则怎生便忘得!又还问鳞鸿② ,试重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