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 流 子
周邦彦
新绿小池塘,风帘动、碎影舞斜阳。羡金屋去来① ,旧时巢燕;土花缭绕② ,前度莓墙。绣阁里、凤帏深几许?听得理丝簧③ 。欲说又休,虑乖芳信④ ;未歌先噎,愁转清商⑤ 。 遥知新妆了,开朱户、应自待月西厢⑥ 。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⑦ 。问甚时却与,佳音密耗,寄将秦镜⑧ ,偷换韩香⑨ ?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⑩ !
【注释】
①金屋:《汉武故事》:刘彻幼时,其姑母长公主指其女问曰:“阿娇好否?”于是乃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后有“金屋藏娇”之语。阿娇,即陈皇后。 ②土花:青苔。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三十六宫土花碧。” ③丝簧:泛指弦管乐器。簧,乐器中用以发声的片状振动体。 ④虑乖芳信:因为没有她的消息而烦恼。 ⑤愁转清商:一本作“愁近清觞”。 ⑥待月西厢:元稹《莺莺传》:莺莺与张生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⑦伊行:她那里。 ⑧秦镜:汉秦嘉妻徐淑以明镜赠夫,秦嘉赋诗答谢。 ⑨韩香:晋贾充女贾午爱韩寿,窃父所藏之奇香赠韩。贾充闻韩寿身上有香,知贾午所赠,因以午与寿为妻。见《晋书·贾充传》。 ⑩厮见:互相见面。
【语译】
小池塘呈现一片新绿,风吹帘动,细碎的影子在斜阳下乱舞。我羡慕年年在她屋内筑巢的燕子,可以随意地飞进飞出;还有上次见她时那长着蛇莓的墙垣边的青苔,总是环绕在她居处的周围。闺阁里挂着绣凤的帷幕,它究竟有多深呢?我听到房中有试着弹吹弦管的声音。我想说而又作罢,因为得不到她的信息而烦恼;还没有唱出歌来,喉咙就堵住了,凄清的乐声也带着我的忧伤。
我虽在远处,也知道她现在已重新打扮完,开了朱红的房门,像莺莺那样,该是在西厢房等待月儿上来罢。最痛苦的是我的梦魂,今夜却不能去到她那里。试问要到什么时候,能给我带来秘密的好消息呢?像古时的秦嘉得到爱妻寄予的镜子,韩寿偷偷地换上情人所赠的香囊?老天爷啊,您就给人片刻相见的机会又有什么关系呢!
【赏析】
王明清《挥麈余话》云:“美成为溧水令,主簿之姬有色而慧,每出侑酒,美成为《风流子》以寄意。‘新绿’、‘待月’,皆主簿厅轩名。”这类所谓本事轶闻,只可资助谈,却未必可信。词是情歌,写恋人相思相望而不得相见的心情是无疑的。
头三句写心上人居处环境。“新绿”“斜阳”,知时间在春天傍晚。池塘生春草,水面浮绿萍。“风帘动”,知目光专注,总在居处;“碎影舞”,门外有花木,也可想而知。接四句用一“羡”字领起,既写所见,又借景物作反衬,写自己不得与伊人相见相亲之憾恨。巢燕可出入金屋,藓苔可围绕深闺,所以令人羡慕。黄蓼园解云:“因见旧燕度莓墙而巢于金屋,乃思自身已在凤帏之外,而听别人理丝簧,未免悲咽耳。”(《蓼园词选》)他是把“前度莓墙”的“度”误当成动词,解作“鸟影度寒塘”(杜诗)的“度”了。其实,这里的“前度”与上一首中“前度刘郎”用法同,是“上一次”的意思。这四句除领字外,是隔句对(又叫扇对),故沈际飞云:“‘土花’对‘金屋’工。”(《草堂诗余正集》)“前度”对“旧时”也恰好,不是动词。我想,莓墙之下应是他们曾经相会的地方,与小晏词中“不消红蜡,闲云散后,月在庭花旧阑角”(《六幺令》)情景相仿佛,所以隐其事而只说上一次。接写绣阁深深,不得见其人,但闻隐隐有人弄弦管,愈觉相思难忍,则“理丝簧”者当即伊人,未必另有“别人”。芳信乖违,愁情谁诉,虽欲歌唱自娱,反引得悲感难遏。至此,与情人不得见之苦似乎都说到了,但情犹未畅,故下片再剖白内心,多放笔直言。
先说对方想必也同样盼望能相见,只是因为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公开化,只能像崔莺莺与张生那样私下里相会。“遥知”,所谓“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也。“新妆”,时已至晚,不卸妆反而重新打扮,当然是为了见心上人。“待月”,就是待郎的隐语。自己想去,偏说对方在等自己去,是无中生有,虚处实写。“到伊行”,本梦寐以求之事,却因有某种障碍而不能到,所以内心“最苦”。也许是因为没有事先约定(古人密约很不易,不像今天可以打电话),不敢冒险罢。所以有下面几句问话,急切地盼望对方能及早捎来“佳音密耗”,以成全其秦嘉、韩寿那样的好事。庾信《燕歌行》:“盘龙明镜饷秦嘉,辟恶生香寄韩寿。”秦镜、韩香二事并用,当本此。末句是无可奈何下情极之词,如呼天可怜见。此类直抒胸臆语,重雅驯词风者或有微词,然总不免偏见,故况周颐《蕙风词话》云:“元人沈伯时作《乐府指迷》,于《清真词》推许甚至,唯以‘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梦魂凝想鸳侣’等句为不可学,则非真能知词者也。清真又有句云:‘多少暗愁密意,唯有天知。’‘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拚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此等语愈朴愈厚,愈厚愈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不妨说尽而愈无尽。”
兰 陵 王
周邦彦
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① ,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②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③ ,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注释】
①故国:故乡。 ②榆火催寒食:谓准备榆火,寒食将到。清明前一二日为寒食,习俗禁火三天。唐宋时,朝廷于清明日取榆柳之火赐近臣,以顺阳气。 ③津堠:渡口的土堡,可瞭望。
【语译】
两行柳影笔直伸向远处,烟雾里条条绿丝带炫耀着自己的葱翠。在这道隋堤上,我曾经有多少次见它轻拂水面,扬起飞絮,为人送行。登高临远,我眺望那故乡所在,有谁知道我只是一个厌倦了京城生活的旅客!这经过长亭的道路,年复一年,人们折下那些赠别的柔条,连在一起恐怕都不止千尺了罢!
我多余地去寻找旧时共游的踪迹。不觉又是酒伴着哀怨的琴筝,灯照着饯别的宴席。这是正当梨花开放,准备取榆柳之火,快到寒食节的时候。行客愁看风送船行,其快如箭,在春水暖波中点篙而前,待回头时,早走了不少路,过了好几处驿站了。再望送行之人已远在天北了。
我黯然凄怆,离恨在心头积聚起来。渐渐地只留下眼前的河水曲折回绕,渡口的土堡静寂无声,太阳慢慢地向西,春色无边无际。记得从前我们在月下的楼台上,曾手拉手共赏夜景;也曾在露水沾湿的桥头,倾听远处传来的笛声。往事回想起来,好像做了一场梦,不觉暗暗地流下了眼泪。
【赏析】
杨柳依依,恰似柔情;折柳赠别,又是古来的习俗,所以写送别的诗文,多不离杨柳。此词以“柳”命题,实则主题只抒别情,不过借柳引入而已;特别是后两叠,几乎撇开了杨柳而只说送别。这种咏物而不说物,专说与物相关之事的写法,被人称之为“兴体作法”。它与通常咏物之作多缀集相关典故、前人用语,处处句句不离本题的写法是很不一样的。
一叠写柳,也写别离。顶头说柳,点题直起,一“直”字已画出两行堤柳,而“烟里丝丝弄碧”则暗含惜别之意。“隋堤上”即“长亭路”,“曾见几番”与“年去岁来”前后呼应;见柳丝送行的是自己,折其柔条的是众人,由己及人,推而广之。其中“登临”二句突接,笔法奇崛,是一篇之主。见离别之多,识离恨之深,是“倦客”之感的根由;因为对京华这名利场产生了厌倦,所以生“故国”之思。“送行色”三字,开启下两叠。“应折柔条过千尺”,语奇而意新。
“闲寻旧踪迹”一句承前。“闲寻”由“登临”而来;“旧”字由“曾见”、“年去岁来”而来;交游相继别去,往事都成旧梦。至此束住上片。接一“又”字,回到本意,开出此叠写眼前别离情景,且说明“酒趁哀弦,灯照离席”之饯别往昔屡经,非今始有。“梨花榆火催寒食”点节令,无意中又到“拂水飘绵”时候。这以后转换角度,从对方落笔,想像离去者此刻的感受和心情,所谓“客中送客,一‘愁’字代行者设想”(周济《宋四家词选》),且纵笔放言,尽情抒发,直说到行客望送别之人已渺不可见。笔法变幻,措辞灵巧,意境生动,如周济所说“词笔亦‘一箭风快’”。这一叠是正面写送别。
三叠说别后情怀。“凄恻”,是一时客去浦空的心态;“恨堆积”,是惆怅的延续和扩展,逗下文之“念”与“沉思”。“渐别浦”三句与前叠舟如箭疾数句对看,前者虚拟,此是实写,反差之大,更衬出别后凄凉意味。“斜阳冉冉春无极”一句,情景交融,无迹可求,真神来之笔!梁启超云:“‘斜阳’七字,绮丽中带悲壮,全首精神振起。”(梁令娴《艺蘅馆词选》引)并非过言。然后以“念”字转出“月榭携手,露桥闻笛”等“前事”,是“旧踪迹”的具体落实。“沉思”比“念”更递进一层,一经回味,前事都如梦里,此所以淹留京华而生厌倦也。写黯然消魂的重拙之笔“泪暗滴”,留待最后作收,自能压住全篇。
《兰陵王》词调是从周邦彦开始的。周词是创制还是根据失传的旧谱填词,已不可考。此调结句六字都用仄声,“梦里”用上去,“泪暗”用去去,不可变易。韵押入声,到了南宋,如张元幹等人也有押上去声的;又第一叠中“谁识”是句中韵,南宋人也有不押的,但这些地方毕竟都应该以清真词为标准。张端义《贵耳集》谓宋徽宗幸李师师家,值周邦彦在,闻其谑语,作《少年游》词以记之,因得罪,被押出国门。临行,作《兰陵王》词,闻于徽宗,又复召为大晟乐正。此类附会之说甚可笑,不可引以为据。
琐 窗 寒
周邦彦
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① 。似楚江瞑宿,风灯零乱② ,少年羁旅。 迟暮。嬉游处。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③ 。旗亭唤酒④ ,付与高阳俦侣⑤ 。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⑥ ?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⑦ 。
【注释】
①剪烛西窗语: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②风灯零乱:杜甫《船下夔州别王十二判官》诗:“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 ③“正店舍”二句:元稹《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荆楚岁时记》:“去冬至一百五日,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 ④旗亭:酒楼,楼上立酒旗,以招客饮。 ⑤高阳俦侣:喝酒的朋友。《史记》:郦食其以儒冠见沛公刘邦,刘邦以其为儒生,不见,食其按剑大呼:“我非儒生,乃高阳酒徒也!”因见之。后因称饮酒狂放不羁者为高阳酒徒。 ⑥小唇秀靥:李贺《兰香神女庙》诗:“秾眉笼小唇。”又其《恼公》诗:“晓奁妆秀靥。” ⑦尊俎:古代盛酒和肉的器皿。这里指酒和菜肴。
【语译】
昏暗的柳树上有乌鸦在叫,我穿着单衣站在朱红小门的帘外,看被桐花占了半亩地的庭院,静静地关闭着,天在哗哗地下雨,真叫人发愁。雨打在空荡荡的阶台上,已到深夜,还不停止。这境况使我产生与李商隐当年同样的心情:盼望能有一天与爱妻同在西窗下剪烛,对她诉说此夜雨中思念的情景。又好像年轻时,夜宿楚江头,风透进屋来,灯不停地晃动,开始尝到了在外漂泊的滋味。
我已大有迟暮之感了。平时可游乐的地方,现在碰上冬至后一百五日的寒食节,京城里旅店客舍都见不到灶烟。只好去到酒楼上,跟狂放的酒友们一起买酒求醉。想起我家的东园里,桃李一定还照样开放,那长着小嘴唇、面颊上有漂亮酒涡的人,如今是否还是老样子呢?当我回到家时,一定还有残余的花朵在等待我这远方归客带着美酒佳肴前去观赏的。
【赏析】
词写寓居京师,愁闷无聊,因而思念家乡,盼能早早归去与亲人团聚。
寒食清明,常多风雨,词上片先写出这一特点。起头说“暗柳”,固然由于时间大概已是傍晚,也因为柳树被雨所笼罩;“啼鸦”也显得可怜。虽有雨而仍着“单衣”,见其时已寒消转暖。“小帘朱户”,当指其居屋对着庭院的门户。正值院中“桐花”已开季节,姑“伫立”以观景。“静锁一庭愁雨”,至此,才点出“雨”来。面对潇潇暮雨、寂寂庭院,一时无处可去,不觉落寞生愁。写出景物、气氛和心态。接着便单就雨说,“洒空阶,夜阑未休”,但闻空阶滴沥之声,自昼至夜,直到“夜阑”更深,总不绝于耳,人之不寐,可想而知。温飞卿《更漏子》云:“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除秋霖春雨之别外,几乎就是此词的境界。然接“故人剪烛西窗语”一句,又转而为李商隐“巴山夜雨”心情,烦愁时能旷达地想到日后相聚。“故人”,即指妻子。不过这样借人诗意,抒己情怀,毕竟不能显豁酣畅,因而又有“似楚江”三句,把自己少年时初离家乡,风雨夜独宿江头的情景来作比,词笔曲折变幻。眼前“羁旅”之愁,居然在提到早年事中点明,也大大出人意表。周济评其“奇横”,当是指这些地方。
下片一开头先下“迟暮”二字,一顿,由开而阖,兜转到正题上来,所指既是春光,更是自身。汴京繁华地,岂无“嬉游处”?为什么不寻乐以遣愁呢?这一层是必须说的。这样就点出“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正值街市寂寥的寒食节来。寒食与思家常相关连,这也成了传统意象,如唐诗无名氏之作云:“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既无意趣,只好“旗亭唤酒”,当一回高阳酒徒。再写下去似乎会更感伤消沉,事实却不然。词人一转笔将思路引向家园,其间虽有惦念和牵挂,但更有期望和憧憬,态度是比较乐观的。“桃李自春”是现在,有此四字,才可说“到归时,定有残英”。残留的花朵仿佛是一种象征,象征迟暮之人仍有足以自慰的美好生活。“小唇秀靥”,即“剪烛西窗”之“故人”。“今在否”,其实只是“应无恙”的意思,并非真的担心她是否随人去了。想到花只作想到人的陪衬,人是主,花为次;但末了偏又不提人而只提花,构思遣词,竭尽吞吐含蓄之妙。
六 丑
周邦彦
蔷薇谢后作
正单衣试酒① ,怅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② 。钗钿堕处遗香泽③ ,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④ ?但蜂媒蝶使,时叩窗槅⑤ 。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⑥ 。静绕珍丛底⑦ ,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⑧ ,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⑨ 。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⑩ ,向人攲侧。漂流处、莫趁潮汐 。恐断红、尚有相思字 ,何由见得?
【注释】
①试酒:初尝新酒。《武林旧事》记宋代春末夏初时有尝新酒的习俗。 ②“夜来”二句:说风雨花落。楚宫倾国:以美女喻花。 ③钗钿:喻花的落瓣。 ④为谁:谁为。 ⑤窗槅:窗格子。 ⑥蒙笼:草木茂盛的样子。暗碧:指绿叶。 ⑦珍丛:指蔷薇花丛。 ⑧长条:指蔷薇的枝条,有刺,易勾人衣服。 ⑨巾帻:头巾。 ⑩颤袅:轻轻颤动。 潮汐:早潮叫潮,晚潮叫汐。 断红、相思字:以红叶比红花落瓣,用红叶题诗故事。范摅《云溪友议》:唐宫女题诗于红叶上,顺御沟流出宫外,被人拾得,后结成婚姻。其诗云:“流水何太急,深宫竟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语译】
正是换单衣、尝新酒的季节,我恨羁旅他乡的日子里,大好时光都浪费了。我真希望春天能稍稍停留一下,可是春天的归去就像飞鸟经过一样,一去全无踪影了。我问蔷薇花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原来是夜间的一场风雨,埋葬了这楚国宫中的绝色美人。她那金钗、花钿纷纷坠落的地方,留下了阵阵芳香,胡乱地点缀着桃树下的小径,轻轻地翻动在柳荫路上。有谁会多情地替她惋惜呢?只有当过她媒人和使者的蜜蜂、蝴蝶,还不时地飞来,敲响我的窗格子。
东园里一片寂静,草木渐渐茂密,绿叶深暗。我默默地绕着凋零殆尽的蔷薇花丛行走,只能叹息不已。它那带刺的长条故意招惹着过往行人,好像是在拉住你的衣服,要向你诉说她内心无限的离情别恨。虽然还有残留的小花,能勉强地摘下插在头巾上,但终究不如曾见过美人头上的那一朵盛开时的大花,在钗头微微颤动,沉甸甸地偏向一边。落花漂流于水上,不要随着早晚的潮水去才好。恐怕那红色花瓣上还写有相思的字句哩,要是流走了,怎么还能看得见呢?
【赏析】
这是周邦彦的一首代表作。题意是追惜蔷薇花的凋谢,其实也借落花自抒宦游羁旅,光阴虚度,青春逝去的落寞情怀。
词开头写春去。“单衣试酒”,是春暮,点了时令;又是消愁,也点了人事。“怅客里、光阴虚掷”七字,是作词的本意。发端便用“正”字“怅”字,使句意覆盖全篇,贯注始终。“愿春暂留”是不忍“虚掷”,“春归如过翼”是竟成“虚掷”。“过翼”喻其迅速,而“一去无迹”更说到尽头,不留余地。这十三个字词意曲折回旋,包括无遗,故周济说它“千回百折,千锤百炼”(《宋四家词选》)。话既说尽,以下本难接续,然词人能举重若轻,只以“为问花何在”五字唤醒题旨。“花何在”正为“无迹”而发问也。此无中生有、绝处逢生手段,突兀而绵密,谭献说他是“搏兔用全力”(《谭评词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人多谓从孟浩然“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或温庭筠“夜来风雨落残花”诗意化出,殊不知词意之妙全在设喻——以埋葬绝世佳人作比,否则风雨落花不过常语,又何其多多也。韩偓《哭花》诗云:“若是有情怎不哭,夜来风雨葬西施。”这才是其真出处。词更有特色的是所设比喻能连下六句,直贯到上片结束:美人既死,则钗钿委地,任其狼藉于桃蹊柳陌间而无人管,只有“蜂媒蝶使”还常来“叩窗槅”以探询她的去处。这种设喻方法,唯东坡诗中有之,如其《守岁》诗云:“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上片说花落,只是虚拟泛写,不待眼见而后知;至蜂蝶叩窗,则引出过片写步出室外于“东园”探寻,故是实写。所谓“岑寂”,用意不在说园内无人,还是写春去“无迹”,是与蔷薇花丛前蜂围蝶阵乱纷纷,春意喧闹恰好相反的境界。花已落去,绿叶浓暗,唯静绕花丛兴慨而已;“成叹息”,仍遥应“怅”字。花谢而只剩“长条”,荆棘钩住衣服,而设想其“故惹行客”、“牵衣待话”,与人一诉离别之情怀。词人深情所至,使无情之物,亦似有情,造境奇妙。因欲话别而偶见枝上尚存残花,无迹而忽然有迹,亦出人意料的想像。“残英小”,本不足以簪巾帻面“强”簪之,是“愿春暂留”的体现,然而又毕竟不能与盛开时美人钗头的艳花相比。这才无可奈何地醒悟到春天真的过去了。叙来一波三折,“颤袅”、“欹侧”,用词极准确而有表现力。最后又移来红叶题诗故事,用以“追惜”“断红”,造成春之归去亦如落花趁潮汐,奔流到海,一去不回的效果。这又道人所未道。总之,“不说人惜花,却说花恋人;不从无花惜春,却从有花惜春;不惜已簪之残英,偏惜欲去之断红”(周济语)。词境时时发新枝奇葩,故蒋敦复云:“清真《六丑》一词,精深华妙,后来作者,罕能继踪。”(《芬陀利室词话》)
夜 飞 鹊
周邦彦
河桥送人处,良夜何其① ?斜月远坠余辉。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相将散离会② ,探风前津鼓③ ,树杪参旗④ 。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⑤ ,斜径都迷。兔葵燕麦,向残阳,影与人齐⑥ 。但徘徊班草⑦ ,欷歔酹酒⑧ ,极望天西。
【注释】
①良夜何其:良夜已是什么时候了。《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其”为语尾助词;省去“如”字义同,如旧传苏武诗云:“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 ②相将:行将,当时口语。 ③津鼓:渡口的更鼓。 ④杪:音秒,树木的末梢。参旗:参与旗都是星名。 ⑤遗钿:掉在地上的花形首饰。《旧唐书·明皇贵妃杨氏传》:“每十月,帝幸华清宫,五宅车骑皆从,遗钿堕舄,瑟瑟玑琲,狼藉于道,香闻数十里。” ⑥“兔葵”三句: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引:“人人皆言道士手植仙桃满观……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后七字一作“向斜阳、欲与人齐”。 ⑦班草:铺草而坐。《后汉书·逸民传·陈留父老》:“道逢友人,共班草而言。”后称朋友相遇,共坐谈心为“班草”,也称“班荆”。 ⑧欷歔:叹息。酹酒:以酒浇地,表示祭奠。古代宴会往往行此仪式。
【语译】
在河桥附近送人,夜色真美好,也不知已到什么时刻。远处斜月西沉,隐没了最后的余晖。桌上铜盘里蜡炬烧完,烛泪流尽,露水凉飕飕的,像细雨沾湿了我的衣服。离别的宴会马上就要散了,我探听夜风中渡口传来的更鼓声,窥视树梢上星星移动的方位。我骑的五花马也懂得我的心意,哪怕扬起鞭子,也总是慢吞吞地走。
回程的路仿佛格外的漫长,转入旷野,人们的说话声已渐渐听不见了,我徒然地带着一腔愁绪归来。哪里会想到现在我重新来到上次经过的地方,不但找不到她掉在地上的首饰,连那条横斜的小路在哪里也迷糊了。只见兔葵与燕麦在残阳的投影下,几乎长得跟人一般高。我只有在从前共坐谈心过的地方徘徊,想起宴会饮酒时的情景而叹息,极目远望她西去的天边。
【赏析】
此词一本有题,题作“别情”,当是后人所拟。词写别情有其特色,它不只写离别的难舍,也不完全是别后的愁思,而是绾合两者而成的。
上片写送别,其实是别后回忆中的情景;这只有读到后面才知道,开始时并不觉得。“河桥”即举行饯别宴会处,故先点出“送人”。“良夜何其”,既有“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的感叹,借良宵美景写临别的留恋心情,又是在问已是夜间什么时辰,即汉诗“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同样的用法,后几句便是答案。古人远行,总是赶早出门的,所以是夜将尽、天将曙的时刻。“烛泪已流尽”,说夜残,又说惜别,暗用杜牧“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流泪到天明”(《赠别》)诗意。“凉露沾衣”,是写五更寒,又表现凄凄然心情。然后说“相将散离会”,点出别宴将散,远行的和送人的都在注意是否到该出发的时间了。“津鼓”,耳听;“参旗”,目视,由星座的方位、隐现,可以判断时间,所以窥“探”。最后终于出发,离别之痛不直写,而托之于坐骑,这也是传统手法的运用和发展。蔡琰《悲愤诗》写离别之悲云:“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江淹《别赋》亦云:“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都是同一机杼。
上片已将“送别”之事说尽,下片则说归途。送人去时,巴不得马“行迟”;独自回来,又感到路“迢递”,前后心理截然不同。歧途分手,各自东西,人们的对话已渐无闻,但觉清野寂寂,愁怀怅怅而已。至此了结前事。“何意重经前地”一句转为此日再来情景,方知前面所述种种都是回忆。离去者是自己想念的人,所以重来时又希望还能找到一点遗迹,比如说遗落在路上的花钿之类。直到说“遗钿”,我们方知送走的人是一位女子。“遗钿不见”是很可能的,因为东西小,或者根本没有掉;“斜径都迷”,就不免令人疑惑了,竟有渔人重寻桃源,找不到去路的感觉。以小者衬托大者,竭力写出“事如春梦了无痕”的迷惘惆怅。这里借刘禹锡重游玄都观所见“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的意象,变“春风”为“残阳”,写眼前荒漠苍凉之景,极为成功。“影与人齐”,是说葵麦长得高,跟人差不多。残阳欲落,草木深芜,更添内心的悲感,情与景高度融合。末了说只有在旧时“班草”的地方“徘徊”,对往昔“酹酒”的情景“欷歔”,向她前去的“天西”“极望”,以表达自己的一片深情,极尽低回凄恻之致。
满 庭 芳
周邦彦
夏日溧水无想山作①
风老莺雏② ,雨肥梅子③ ,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④ 。人静乌鸢自乐⑤ ,小桥外、新绿溅溅⑥ 。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⑦ 。 年年,如社燕⑧ ,飘流瀚海⑨ ,来寄修椽⑩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枕簟 ,容我醉时眠。
【注释】
①溧水:县名,今属江苏省,为负山之邑,周邦彦曾任县令,无想山是他命名的小山。 ②风老莺雏:杜牧《赴京初入汴口晓景即事》诗:“风蒲燕雏老。” ③雨肥梅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红绽雨肥梅。” ④衣润费炉烟:衣服受潮,常须用炉烟来熏。 ⑤“人静”句:旧注引杜甫诗:“人静乌鸢乐。”然今存杜集中无此句,或是误记。鸢,鹞鹰。 ⑥溅溅:流水声。 ⑦“黄芦”二句:谓芦竹遍地,境况似当年白居易乘船送客于九江。《琵琶行》:“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九江,今属江西省。 ⑧社燕:燕子春社时来,秋社时去,故称社燕。 ⑨瀚海:大沙漠。 ⑩修椽:长的椽子,高大的屋檐。 “且莫思”二句:杜甫《绝句漫兴》:“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尊前有限杯。” 枕簟:枕头竹席。
【语译】
幼莺在风中渐渐地老了,梅子经雨水而肥大起来,午间,大树投下了清凉的圆影。这儿地势低而靠着山,衣服受潮,常要耗费炉烟来熏干。人悠闲宁静,乌鹊飞鹰也自得其乐。小桥外,绿波新涨,水声潺潺。我久久地倚着栏杆,望着丛生的黄芦苦竹,心情恰似当年白居易沦落九江,在船中向琵琶女诉说自身的愁闷。
一年又一年,我好比春社时飞来的燕子,漂流着越过沙漠旷野,来到高大的屋檐下寄身。且别去想那些悲欢穷达的身外之事,还是多多地饮酒吧。我这倦怠了的江南游子,已身心憔悴,再也不能听那急促纷繁的管弦乐声了。请在歌舞宴席的一旁,先安放好枕头和竹席,好让我醉后睡上一大觉。
【赏析】
词为周邦彦任溧水县令时所作。写他年年为客,宦情如逆旅的愁闷。但写景抒情都极蕴藉有分寸,并不特意渲染其苦乐。
江南黄梅时多风雨,莺渐老而梅已肥,昼午时分,浓荫清凉,仿佛悠然闲适,其实懒怠无聊。“地卑山近”,因而空气潮湿;“衣润费炉烟”,“费”字很有表现力,又暗逗下面用白傅《琵琶行》事,所谓“住近湓江地低湿”也。“乌鸢自乐”、“新绿溅溅”,是人羡慕飞禽、流水的自由欢畅,生机盎然,自己却乐不起来,但只用一“静”字而不说破,语言极温婉平和。静中“凭栏久”,见“黄芦苦竹”而疑自身成了“谪居卧病浔阳城”的白居易,这才流露出一点沦落之感,但仍只说“疑泛九江船”,叙来全无火气。
词的前半以描写景物为主,情寓景中,而又若隐若现;写景本当如此,方有闲远之致。过片后,则转为抒情,如清泉泻出,毫无阻隔;但仍层层转换,不把话说到尽头。“年年”一顿,有韵;也可以写成不押韵的。以“社燕”自比恰极:燕子为营巢而栖于“修椽”,自己为微禄而寄身官府;燕子年年“飘流瀚海”,行踪不定,自己也不时地南北迁徙,仕途漂泊。这已为下文“憔悴江南倦客”六字出力一写。再化用杜诗意,插二句“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似作解脱而实近颓伤。“尊前”二字为结语作引。“憔悴”句是一篇之主,“急管繁弦”,徒增烦恼,何如醉眠之能忘忧。“歌筵畔,先安枕簟”,亦狂诞之俊语。《白雨斋词话》云:“但说得虽哀怨而不激烈,沉郁顿挫中别饶蕴藉。后人为词,好作尽头语,令人一览无余,有何趣味!”颇能抓住要害。
过 秦 楼
周邦彦
水浴清蟾① ,叶喧凉吹,巷陌马声初断。闲依露井,笑扑流萤,惹破画罗轻扇② 。人静夜久凭栏,愁不归眠,立残更箭③ 。叹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沉书远。 空见说、鬓怯琼梳,容消金镜,渐懒趁时匀染。梅风地溽④ ,虹雨苔滋,一架舞红都变⑤ 。谁信无聊为伊,才减江淹⑥ ,情伤荀倩⑦ 。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
【注释】
①清蟾:明月,传说月中有蟾蜍,故谓。 ②“笑扑”二句:杜牧《秋夕》诗:“轻罗小扇扑流萤。” ③更箭:古代用铜壶贮水,壶中立箭,水漏箭移,用以计时。 ④溽:暑天,湿气熏蒸。 ⑤舞红:落花。 ⑥才减江淹:《南史·江淹传》:“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⑦情伤荀倩:《世说新语·惑溺》:“荀奉倩与妇至笃,冬月,妇病热,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身熨之。妇亡,奉倩后少时亦卒,以是获讥于世。”
【语译】
还记得那个夜晚,明月在水中沐浴,树叶在凉风中沙沙响,街头巷尾马的嘶鸣和蹄声刚刚停止。她闲来无事,在露天的井边,笑着扑打从身旁飞过的萤火虫,将一把轻巧的画罗扇也弄破了。今晚,夜深人静,我久久地靠在栏杆上,愁思萦怀,不想回房睡觉,就这样几乎站了个通宵。可叹青春年华,瞬间即逝,我那心上人如今已远在千里,旧梦难寻,音书辽远。
我徒然听得人说,她那浓密的鬓发已经疏稀,总是害怕梳头,姣好的容颜也已消瘦,不敢再照镜子,渐渐地也懒怠按时髦的样子染朱搽粉了。黄梅时的风带着地面的湿气,呈彩虹的雨使青苔到处滋生,一架红花也随风飘散,变得都认不出了。又有谁能相信,我终日抑郁无聊全是为了她,以至像江淹那样才思大减,像荀奉倩那样心碎神伤呢?没奈何,只有在银河的光影下,独自凝望天边的几点星星罢了。
【赏析】
这又是一首离别相思词。
周邦彦写词,常喜欢把回忆的情景先写在前面。乍一读,还以为是写眼前,细心看下去,才知道说的是以前的事。此词也如此,而且须用心辨认,才不致弄错;因为今与昔,同是夜晚,颇易混淆。不过季节上略有差别,写昔日“轻罗小扇扑流萤”,若按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诗意,当是秋夜;说今事,从“梅风地溽、虹雨苔滋”及“舞红都变”看,当是夏日,可见至少相隔将近一年。最容易区分的是性别:罗扇扑萤该是女子,即思念对象;凭栏兴叹者,则为词人自己,自比江淹、荀奉倩。此外,苦乐气氛今昔也截然不同。
前六句是回忆中情景。皓月明净,水风清凉,木叶有声,巷陌初静,夜景十分诱人。杜牧诗中扑流萤,似在室内,词将其移至庭院中露井旁。虽写恋人之烂漫天真,但其身边必有词人在,“笑”与“惹破”也许正是她为掩饰内心的羞怯与激动而特意表现的情态举止,所以在词人记忆中的印象非常深刻。自“人静”句起,以下都写自己当前的所见所感。心有所思,“愁不归眠”,所以独自“凭栏”追想;时间之“久”,竟至“立残更箭”,又可见所思之事是何等紧紧地缠绕心头。再三句点出愁思原因。一“叹”字,直可贯注终了。“年华一瞬”,青春不再,旧梦难寻,故曰“梦沉”;“人今千里”,山水阻隔,音信稀少,故曰“书远”。这里的“人”,即“笑扑流萤”者。
过片承“梦沉书远”而说从传闻中得知她的近况。鬓发稀,容颜瘦,懒怠梳妆,关合“年华一瞬”;“人今千里”而不得相见相慰,所以说“空见说”。“梅风”三句,又从景物上说。时雨成虹,地气湿溽,梅熟苔生,落红都尽。借韶光易逝,风物改观以衬托人事倏尔变迁。是点眼前时令,但为拓展境界而泛写,不必是凭栏时所见。然后再抒情,“谁信”二字,着意强调自己对伊人的一往情深,痴迷执著;这“谁”字当包括“伊”在内,仿佛说,你信不信,为了你,我终日愁极无聊,以至才减情伤。江淹善文辞,又以抒别情著称,正好用以自比;荀奉倩对爱妻用情至笃,不惜自苦以解伊病痛,终至神伤而殉,这既能关合“空见说”数句,又表达了自己爱情的深挚不渝。末以景语作结,钩转到“夜久凭栏”,以隔牛女双星之银河下数点残星与开头“水浴清蟾”之良宵美景作对照,更觉神情凄惋。
此词有许多四字句对仗,都极精致工巧,如“水浴清蟾,叶喧凉吹”、“鬓怯琼梳,容消金镜”、“梅风地溽,虹雨苔滋”、“才减江淹,情伤荀倩”等,这也是欣赏此词时值得注意的。
花 犯
周邦彦
咏 梅
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① ,无限佳丽。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共燕喜② 。更可惜、雪中高士③ ,香篝熏素被④ 。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相将见、脆圆荐酒⑤ ,人正在、空江烟浪里。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⑥ 。
【注释】
①铅华:搽脸的粉。 ②“冰盘”句:谓折梅置盘中,供我饮酒时赏玩。共,通作“供”。郑文焯校云:“‘共’即‘供’字。杜诗:‘闲宴得屡供。’此盖言梅花供一醉之意。”燕,通“ ”,即“宴”字。 ③雪中高士:《后汉书·袁安传》:袁安家贫,一年,大雪积丈余,贫者排雪出门乞食,唯袁安门前无路,人以为已死。入其户,见袁安僵卧,问其故,对曰:“大雪天家家都在挨饿,不宜打扰别人。”洛阳令闻而称其贤德,举为孝廉。高士,一作“高树”。 ④香篝:即薰笼,喻梅花。素被:喻雪地。 ⑤脆圆荐酒:梅子佐酒。脆圆,一本作“翠丸”。 ⑥“一枝”两句:用林逋《山园小梅》诗意:“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语译】
梅花傍着低矮的粉墙,光彩照人,令我眼睛一亮;她的风姿韵味仍旧与往昔一样。花朵上还微微留着露水痕迹,真疑心是一位洗净了脂粉的绝色佳人。去年,我独自一人曾欣赏了她的风采,折来置于玉盘中助我酒兴。更可惜她在雪地里如闭门而卧的高人袁安,无人过问,看上去好像薰笼散发着香气,在烘薰着一床白色的大被。
今年面对梅花最匆促不过了,相逢时她似乎心有憾恨,依依留恋,忧愁憔悴。我沉吟观望好一会儿,立即就看到她被风吹飞,跌落在青苔上。不久,将见到又脆又圆的青梅可以上桌佐酒了,可是人呢?那时却正在空旷的江上烟波浪里漂流,只能梦想着她一枝疏影,潇洒地在黄昏时刻,斜映在清浅的水上罢了。
【赏析】
咏物诗词不论如何构思,总须寄情寓兴才有意思,否则,就物论物,或摭拾典故,缀连成篇,好像“事类统编”,就不会有艺术生命力。此词咏梅,前半写梅花风姿,将其比作佳人高士,突出其幽独;后半则另从其命薄缘悭上说。通篇始终将物与人联系在一起,从词人与梅花的关系上写。
上片是记去年事,然“依然旧风味”五字,无形中又带出更早某年的事来。所以黄昇说它“纡徐反复,道尽三年间事”。(《花庵词选》)“露痕”三句,正面细写,拟其为“净洗铅华”之“佳丽”,姿质非凡,品格自高,落实了“照眼”二字。然后说“去年胜赏”,点出前面所写是回忆中事。“孤倚”,不但是自叹寂寥,更是惋惜孤芳之幽独。纵然如此,毕竟还能于席上供我对酒赏玩;至于冰天雪地中的梅花,那就更孤独而无人过问了,就像大雪天闭门高卧的袁安一样。因为德高,故称“高士”。“高士”一作“高树”,词意不佳,当因音近而讹。无人欣赏,虽然“可惜”,但其彻骨香浓又岂能为冰雪所掩盖,所以有“香篝熏素被”的新奇比喻,说梅花如篝雪如被也。
下片一开头便点明是说“今年”事。“对花最匆匆”,一是说花已开始零落;一是说人又即将远行。“相逢”二句,出力为欲落之梅花一写,花之憾恨实人之憾恨。“愁悴”二字又上承“匆匆”,下逗“飞坠”,词人笔下的梅花也仿佛通灵性、有感情了。如果说梅花飞坠是花匆匆,那么“相将见”以下便是人匆匆。由花落结子,进而想到青梅可以佐酒,只可惜那时人又不在了,为徇微禄而漂泊于“空江烟浪里”。所以黄蓼园说“总是见宦迹无常,情怀落寞耳”。这是放开一步写,到“但梦想”再收回到本题上来。只是在最后才隐括一下林和靖写梅的“疏影”“暗香”名句,来表现梅花的风姿神韵,以遥应发端。前面实写,后面虚笔。全篇结构天然,圆美流转,浑然无迹。
大 酺
周邦彦
春 雨
对宿烟收,春禽静,飞雨时鸣高屋。墙头青玉斾① ,洗铅霜都尽,嫩梢相触。润逼琴丝② ,寒侵枕障③ ,虫网吹黏帘竹。邮亭无人处④ ,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奈愁极频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 行人归意速。最先念、流潦妨车毂⑤ 。怎奈向⑥ 、兰成憔悴⑦ ,卫玠清羸⑧ ,等闲时、易伤心目。未怪平阳客⑨ ,双泪落、笛中哀曲。况萧索青芜国⑩ ,红糁铺地 ,门外荆桃如菽 。夜游共谁秉烛 ?
【注释】
①青玉斾:喻新竹。斾,也作“旆”,古代旗的一种,末端作燕尾状,垂旒;泛指旌旗。 ②润逼琴丝:意谓雨天的湿润,从琴声中也能体会出来。王充《论衡》:“天且雨,琴弦缓。” ③障:帷幕或屏风。 ④邮亭:古时沿途设置的旅馆,供送文书者或旅客歇宿。 ⑤流潦妨车毂:谓途中积水,车不能行。毂,车轮中间的圆木,连接车辐和插车轴用。 ⑥怎奈向:周济云:“宋人语,‘向’作‘一向’二字解,今语‘向来’也。”(《宋四家词选》) ⑦兰成:庾信小字兰成,生平饱经丧乱,作有《哀江南赋》。 ⑧卫玠:晋人,人闻其名,观者如堵。先有羸(瘦)疾,终成病而死,年方二十七,时人谓“看杀卫玠”。 ⑨平阳客:汉马融,性好音乐,善吹笛,卧平阳时,闻客舍有人吹笛甚悲,因作《笛赋》。 ⑩青芜国:指杂草丛生的地方。温庭筠《春江花月夜词》:“花庭忽作青芜国。” 红糁:喻落花。糁,米粒,引申为散状的片粒。 荆桃如菽:樱桃初生如豆。 “夜游”句: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语译】
在我的面前,隔夜的烟雾已经散去,春天的鸟儿静了下来,只听得飞雨不时地劈劈啪啪打在高高的屋顶上。在墙头冒出的新竹子,好像碧玉制成的旗帜,雨水洗净了它表面的一层薄粉,柔嫩的梢头彼此轻轻碰撞着。春雨把它滋润万物的情调带给了琴声,让寒意侵入到屏帏内枕头边,还把虫儿的丝网吹黏在竹帘上。旅馆里悄然无人,我倾听着屋檐间不断地响着滴滴答答的声音,有点困倦,就开始睡着了。有什么办法呢?因为愁绪太多,常又惊醒过来;梦境太浅,难以记清,我可怜自己幽居独处的境况。
回家去的人归心似箭,他最先想到的是途中积水,车不能行。怎奈我一向就像庾信那样的憔悴,卫玠那样的清瘦,看到别人回家这种极平常的事,也会触目伤心。这就难怪卧平阳的马融,听到有人吹奏哀怨的笛曲,便止不住要淌下两行热泪来。何况眼前是杂草丛生,一片萧索景象,红花的落瓣散乱地铺满地上,门外的樱桃树已长出青豆似的颗粒。还能有谁愿意与我一道,拿着蜡烛来作春夜游呢?
【赏析】
词通过写春雨来寄托羁旅之思。
头六句是人在室内望见室外之景。烟收鸟静,寂然之中听雨鸣屋瓦,声声入耳,已暗逗“邮亭无人”。“墙头”三句,文心独运,新竹茁生,青苍似玉;枝叶动摇,望若旆旌,而春雨自在其中。“润逼琴丝”三句,室内景,亦于细微处透露冷落寂寥心态。“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看似清闲,而其实无聊。檐声是未眠熟前所闻,它成了春睡的催眠曲。但刚说“初熟”,接着就转,说虽睡而“频惊”。原来因“愁极”所致,这两个表达心情的字在这里点出;并加一句“梦轻难记”,可见连梦中短暂的欢愉、虚幻的慰藉也没有。这才最后说出词的主旨“自怜幽独”来。
下片陡接“行人归意速”句,忽然又从旁人说起,以引出自己徒有羡慕之心而不得归的憾恨。梁启超云:“‘流潦妨车毂’句,托想奇崛,清真最善用之。”(梁令娴《艺蘅馆词选》引)说别人归心似箭,固可对照自身,起反衬作用,但这样写开去,似乎离春雨之题远了,谁料接句又从归者担心雨水阻碍车行,把意思兜转回来,还是未脱春雨,所以说“托想奇崛”。“憔悴”“清羸”,皆因多情所致。行人归去,心情迫切,亦寻常之事,偏于此“等闲时”而自“伤心目”,岂非过于多愁善感。但马上再转折,以“未怪”二字自辩,谓思家之切,人同此心,犹马融闻笛而兴悲,也出于内心引起了共鸣。自己的“泪落”,借别人的事说出。沈义父云:“词中用事,使人姓名,须委曲得不用出最好。清真词多要两人名对使,亦不可学他。如《宴清都》云‘庾信愁多,江淹恨极’,《西平乐》云‘东陵晦迹,彭泽归来’,《大酺》云‘兰成憔悴,卫玠清羸’,《过秦楼》云:‘才减江淹,情伤奉倩’之类是也。”(《乐府指迷》)说美成词冇此习惯,没错;说词中人名以“不用出最好”,也非达论。徒事堆砌,固不应学;若用得恰当,又有何不可。末了以“况”字再进一步,又归于景语以应发端。所不同者,景中之情,故特出“萧索”二字。雨滋草长,落红铺地,樱桃初见结实,皆不脱题而言春将尽也。歇拍用“秉烛夜游”语意而加“共谁”二字否定之,暗合雨天情景。又“共谁秉烛”与“自怜幽独”相呼应,说词者多有褒语,或谓“如常山蛇势,首尾自相击应。”(李攀龙《草堂诗余隽》)或赞之曰:“顾盼含情,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美成信天人也。”(陈洵《海绡说词》)至如王灼《碧鸡漫志》将《大酺》、《兰陵王》诸曲比之为《离骚》,斯亦太过。
解 语 花
周邦彦
上 元
风销绛蜡,露浥红莲① ,灯市光相射。桂华流瓦② ,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③ 。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④ ,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⑤ ,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⑥ 。年光是也⑦ ,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注释】
①绛蜡、红莲:红烛与荷花灯。一本作“熖蜡”、“烘炉”。烘炉,指花灯。 ②桂华:指代月光。 ③素娥:嫦娥的别称,也指代月。 ④放夜:宋朝京城街衢,平时禁夜行,唯正月十五夜,敕令弛禁一日,谓之放夜。 ⑤钿车:以金花镶嵌为装饰的车,女子所乘。 ⑥暗尘随马:苏味道《观灯》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⑦是也:依然。
【语译】
红蜡烛在风中消融,荷花灯被露水打湿,灯市上到处光芒照射。月光似水,洒落在屋瓦上,微云散后,嫦娥也仿佛要从明亮的月宫里下来。楚地的姑娘衣裳淡雅,看那纤纤细腰,轻盈得几乎可以一把握在掌中。箫鼓喧闹,人影杂乱,整条街道都飘浮着扑鼻的香气。
这使我想起了京城元宵节开放夜禁的情景。一眼望去,宫殿千门好似白昼一般,人们嬉笑游乐。镶嵌金花的车子驰过,香罗手帕挥动,彼此相逢的地方,都有一阵阵尘土在马后暗暗扬起。光景年年如此,只觉得昔日的豪情逸兴已经衰退。夜深了,我乘着飞奔的车子归来,就让那轻歌妙舞停歇下来算了。
【赏析】
周邦彦从三十二岁起,有五年时间寓居荆州(今湖北江陵县,古时属楚),当时他远离京师,仕途上也不很得意。这首写上元(即元宵)的词就作于这个时期。词把眼前所见的楚地歌舞升平的元宵,与记忆中同一节日京师的游乐盛况,写在同一首词中,借咏节序风物,略寄内心落寞情怀。
元宵的景观,最突出的是灯市,所以头三句就先写花灯。时值初春,夜气尚寒,故又写风露。元宵是十五夜,是月圆之时,因而再用三句写月光。王国维云:“词忌用替代字,美成《解语花》之‘桂华流瓦’,境界极妙,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人间词话》)话虽不错,但在这里,用替代也是修辞上的需要。若言“明月”,不仅平仄不对,且此处也不宜过于浅率直露;倘作“月光”,又与上一句“灯市光相射”用字重复。诗中常用“桂魄”一词,此以“桂华”代月,似也算不得什么毛病。微云散尽,风露浩然,皓月当头,凝眸而望之,似觉月里嫦娥也想下到人间来一赏元宵灯市。再两句将“素娥”与“楚女”不同的镜头剪接在一起,颇似电影中的蒙太奇,又特写其淡服细腰,令人疑荆南舞妓为广寒仙子,巧思妙笔,配合得天衣无缝。然后总写三句,把市街的狂欢喧闹景象囊括无遗。
转入写京师元宵开放夜禁的盛况,用“因念”二字领起,自然过片。所述种种,都与上片暗暗照应,只是程度增加、角度变换而已。这里的“千门”,与杜诗“江头宫殿锁千门”(《哀江头》)所指同,是宫门,正为“都城”而写;既敕令弛禁,则皇宫大内亦同庆上元,故九天阊阖,明如白昼。比之荆州之“灯市光相射”景象,尤为绝盛。前言“人影参差”,此则“嬉笑游冶”;前于街头看“楚女”风韵,此则相逢“钿车罗帕”、“暗尘随马”,气象又自不同。然后转回到眼前,说佳节风光,年年如此,只是自己已没有旧时兴高采烈的情绪了。这样,以夜深驱车归来结住,水到渠成。“从舞休歌罢”是游兴阑珊语,而与“纤腰”“箫鼓”遥相呼应的“舞”与“歌”,居然到最后“归来”时才补出,也是常人所意想不到的。所以刘体仁称赞这一句“结得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七颂堂词绎》)
蝶 恋 花
周邦彦
早 行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阑, 辘牵金井① 。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② 。 执手霜风吹鬓影③ 。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④ ,露寒人远鸡相应。
【注释】
① 辘:井架上汲水的滑车叫轳辘或辘轳, 辘为其转动之声,亦作“轳辘”解。金井:金为饰词。 ②红绵:作枕芯用的木棉,其花红色,故谓。 ③霜风吹鬓影:李贺《咏怀》诗:“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王琦注:“见室家相得之好。” ④阑干:纵横的样子。斗柄:北斗七星如古代酌酒的斗,有把,称斗柄或斗杓。
【语译】
明亮的月光惊起栖乌在枝上吵个不定,更漏的声音将残,轳辘在响,井边已有人汲水。刚从睡梦中被弄醒,一双眼珠儿炯炯发光,泪水滴在枕上,枕头一片湿冷。
我们紧握住对方的手,看寒风吹动鬓发,临去的心情彷徨无依,告别的话令人愁得不忍再听。高楼上空北斗七星已经横斜,天色将明,晓露侵肌寒,人已远去,只有雄鸡的啼叫声此起彼应。
【赏析】
周邦彦的词措词多精粹典丽,但这首题作“早行”写离别情景的词,却多用白描,语言也比较疏快,表现了另一种风格。
头三句是睡梦醒后枕上所闻,所述景象都从声音中听出:写了惊乌的鸣叫、拍翅声,写了将尽的更漏声、汲取井水的 辘声。远行之人本欲趁早起身,故闻声而觉,这就是“唤起”二字的含义。“两眸清炯炯”五字,形容准备早行者刚刚惊醒一刹那的神态,栩栩如生。心知离别在即,不觉“泪花落枕”,湿透“红绵”,触脸而“冷”,写来凄恻动人。这些都是起床前的情景。
下片写别时的情况。柳永《雨霖铃》有“执手相看泪眼”语,此用李长吉歌诗“春风吹鬓影”句,而易一字以合寒夜将残情景,泪眼相看之意固已在其中,而对心上人抚爱怜惜之情又为柳词所无。写离人去意彷徨、愁听别语之心态,亦刻画入微。末以斗横露冷、人已远去、唯闻鸡声相应作结,更觉离恨绵绵,凄婉不尽。
解 连 环
周邦彦
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纵妙手、能解连环① ,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燕子楼空② ,暗尘锁、一床弦索。想移根换叶,尽是旧时,手种红药③ 。 汀洲渐生杜若④ 。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漫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⑤ 。拼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