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2年(元兴元年),桓玄之乱起,孙恩兵败自杀。
403年(元兴二年),南凉、北凉攻后凉,后凉举国降后秦,后凉亡。晋安帝被逼禅让,桓玄称帝,国号楚。
404年(元兴三年),刘裕讨桓玄,桓玄兵败被杀。
405年(元兴四年,义熙元年),谯纵叛晋称王,据成都,史称“西蜀”。西凉迁都酒泉,以逼北凉。
406年(义熙二年),南凉迁都姑臧(甘肃武威)。
407年(义熙三年),后秦将军匈奴人赫连勃勃叛后秦称王,国号夏,史称“胡夏”。后燕天王慕容熙被杀,后燕亡。高云为燕帝,史称“北燕”。
410年(义熙六年),南燕亡。西哥特人攻陷罗马。
413年(义熙九年),刘裕遣军攻西蜀,西蜀亡。
414年(义熙十年),西秦攻南凉,南凉亡。
417年(义熙十三年),东晋攻后秦,后秦亡。
418年(义熙十四年),东晋封刘裕为宋公,刘裕毒杀晋安帝司马德宗,立其弟司马德文,是为晋恭帝。
419年(元熙元年),西哥特王国建立。
420年(东晋元熙二年,刘宋永初元年)东晋亡。刘裕称帝,国号宋,史称“刘宋”。南朝开始。法兰克人开始定居于高卢,勃艮第人开始定居于罗讷河流域。
421年(永初二年),北凉攻西凉,西凉亡。
422年(永初三年),武帝刘裕卒,少帝刘义符继位。
423年(景平元年),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卒,子太武帝拓跋焘继位。
424年(景平二年),刘宋少帝被废杀,宣都王刘义隆继位,是为宋文帝。寇谦之在北魏平城建天师道场,称新天师道,也称北天师道。
429年(元嘉六年),汪达尔人进入北非。
431年(元嘉八年),胡夏攻西秦,西秦亡。吐谷浑击胡夏,胡夏亡。
436年(元嘉十三年),北魏攻北燕,北燕亡。
439年(刘宋元嘉十六年,北魏太延五年),北魏攻北凉,北凉亡。五胡十六国时代终,南北朝时代始。汪达尔人在迦太基的故址上建国。
442年(刘宋元嘉十九年,北魏太平真君三年)正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至道坛接受符箓。
443年(刘宋元嘉二十年,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匈奴王阿提拉(上帝之鞭)兵进君士坦丁堡。
444年(刘宋元嘉二十一年,北魏太平真君五年),北魏开始禁佛教,为“三武灭佛”之一,亦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次大法难。
446年(刘宋元嘉二十三年,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北魏太武帝下诏烧毁所有佛像经书,坑杀老少僧人,佛教几乎遭遇灭顶之灾。
450年(刘宋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杀崔浩。刘宋伐北魏。阿提拉率军五十万越莱茵河入侵高卢,抵奥尔良城。
451年(刘宋元嘉二十八年,北魏太平真君十二年),沙隆战役,匈奴人与罗马、西哥特和法兰克联军激战,双方投入总兵力计百万之众。
452年(刘宋元嘉二十九年,北魏正平二年,承平元年,兴安元年),北魏内乱,太武帝被杀,皇太孙拓跋濬继位,是为文成帝。
453年(刘宋元嘉三十年,北魏兴安二年),刘宋皇太子刘劭弑父,宋文帝卒。武陵王刘骏称帝,是为孝武帝。孝武帝杀刘劭。阿提拉卒,匈奴帝国瓦解。
455年(刘宋孝建二年,北魏兴光二年),汪达尔人攻陷罗马城,大掠十四日。
464年(刘宋大明八年,北魏和平五年),刘宋孝武帝卒,子刘子业继位。
465年(刘宋永光元年,景和元年,泰始元年,北魏和平六年),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卒,献文帝拓跋弘继位。南朝宋帝刘子业暴戾被杀,湘东王刘彧继位,是为宋明帝。
466年(刘宋泰始二年,北魏天安元年),北魏冯太后发动宫廷政变,掌握政权。
471年(刘宋泰始七年,北魏皇兴五年,延兴元年),北魏献文帝拓跋弘让位,子拓跋宏继位,是为孝文帝。
472年(刘宋泰豫元年,北魏延兴二年),宋明帝刘彧卒,子刘昱继位。
476年(刘宋元徽四年,北魏承明元年),北魏献文皇帝卒,冯太后以太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开始政治改革。日耳曼雇佣军废西罗马帝国末帝,西罗马帝国亡。
477年(刘宋元徽五年,升明元年,北魏太和元年),南朝刘昱暴戾被杀,弟刘准立,是为顺帝。
479年(刘宋升明三年,南齐建元元年,北魏太和三年),刘宋封萧道成齐王,萧道成逼宋顺帝禅让,南朝刘宋亡。萧道成称帝,是为高帝。国号齐,史称“南齐”。
482年(南齐建元四年,北魏太和六年),南齐高帝萧道成卒,子萧赜继位,是为武帝。
490年(南齐永明八年,北魏太和十四年),北魏冯太后卒,孝文帝拓跋宏亲政。
493年(南齐永明十一年,北魏太和十七年),南齐昭明太子卒,齐武帝萧赜卒,子萧昭业继位。东哥特人攻陷罗马城,建立东哥特王国。
494年(南齐隆昌元年,延兴元年,建武元年,北魏太和十八年),南齐内乱,齐明帝萧鸾立。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正式迁都洛阳。
496年(南齐建武三年,北魏太和二十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下诏改姓。
498年(南齐建武五年,永泰元年,北魏太和二十二年),齐明帝萧鸾卒,子萧宝卷继位。
499年(南齐永元元年,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卒,子宣武帝继位。
501年(南齐永元三年,中兴元年,北魏景明二年),萧衍立萧宝融为帝,是为齐和帝。萧宝卷被杀。
502年(南齐中兴二年,南梁天监元年,北魏景明三年),南齐封萧衍为梁王。萧衍逼和帝让位,南齐亡。萧衍称帝,是为武帝,国号梁,史称“南梁”。
506年(南梁天监五年,北魏正始三年),仇池亡。
509年(南梁天监八年,北魏水平三年),北魏崇佛。
515年(南梁天监十四年,北魏延昌四年),北魏胡太后临朝称制。
527年(南梁普通八年,大通元年,北魏孝昌三年),梁武帝第一次舍身同泰寺。菩提达摩到广州。
528年(南梁大通二年,北魏孝昌四年,武泰元年,建义元年,永安元年),尔朱荣杀胡太后,北魏大乱。
529年(南梁大通三年,中大通元年,北魏永安二年),梁武帝第二次舍身同泰寺。东罗马帝国《民法大全》完成。
534年(南梁中大通六年,北魏永熙三年),北魏孝武帝自洛阳西奔长安,高欢另立皇帝,自洛阳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史称“东魏”。汪达尔王国被东罗马帝国征服,汪达尔人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
535年(南梁大同元年),北魏宇文泰立魏文帝,史称“西魏”。北魏正式分裂。
546年(南梁大同十二年,中大同元年),梁武帝第三次舍身同泰寺。
547年(南梁中大同二年,太清元年),梁武帝第四次舍身同泰寺。
548年(南梁太清二年),侯景之乱起。
549年(南梁太清三年),三月,侯景攻陷台城,梁武帝任其为大丞相。五月,梁武帝惨死,子萧纲继位,是为简文帝。
550年(南梁大宝元年),东魏亡。高欢子高洋称帝,国号齐,史称“北齐”。南梁封侯景为汉王。北齐和西魏分别封萧纶和萧詧为梁王。
551年(南梁大宝二年),侯景废杀梁简文帝萧纲,又废萧栋,自立为帝,国号汉。
552年(南梁承圣元年),侯景之乱止。
556年(南梁绍泰二年,太平元年),西魏亡。
557年(南梁太平二年),宇文觉称天王,国号周,史称“北周”。南梁敬帝让位于陈霸先,陈霸先称帝,国号陈。
574年(陈太建六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禁佛教,为“三武灭佛”之二,亦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二次大法难。
577年(陈太建九年),北周攻陷北齐首都邺城,北齐亡,北周统一北方。
578年(陈太建十年,北周建德七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卒,北周开始陷入混乱。
581年(陈太建十三年,隋开皇元年),北周静帝让位于隋王杨坚,北周亡。杨坚称帝,是为文帝,国号隋。
582年(陈太建十四年,隋开皇二年),陈宣帝卒,子陈叔宝继位,是为陈后主。
583年(陈至德元年,隋开皇三年),隋文帝迁都大兴(在今陕西西安)。
589年(陈祯明三年,隋开皇九年),陈亡,隋统一中国,南北朝时代终。
敬请关注
继“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第一帝国”之后,
第三部“世界性文明”。
注释
第一章
[1]本节史实和描述请参看崔连仲主编《世界通史·古代卷》,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英)韦尔斯《世界史纲》,美国时代生活公司《全球通史》,(日)盐野七生《罗马人的故事》,上海辞书出版社《世界历史辞典》。
[2]公元434年,阿提拉与其兄共同成为匈奴王。444年或445年其兄卒,阿提拉成为唯一统治者。443年,他率领匈奴人进兵君士坦丁堡。450年入侵高卢,抵达奥尔良。451年,与罗马、西哥特和法兰克联军会战于沙隆。
[3]请参看(英)约翰·曼《上帝之鞭阿提拉》。
[4]比如(英)韦尔斯《世界史纲》即将中国匈奴人称为Huns。但(英)约翰·曼《上帝之鞭阿提拉》一书译者谢焕认为中国匈奴人的英文名应是Xiongnu。
[5]汉匈第一次和亲是在公元前200年,刘渊称王则在公元304年,其间长达504年。历史上,刘邦和刘备都曾称汉王。
[6]以上见《晋书·刘元海载记》、《资治通鉴》卷八十五。另请参看(法)勒内·格鲁塞《中国的文明》,新世界出版社。
[7]见《晋书·刘元海载记》。
[8]见《晋书·刘曜载记》。
[9]见《晋书》之《孝怀帝纪》、《孝愍帝纪》。
[10]见《晋书·刘聪载记》。
[11]见《晋书·孝愍帝纪》。
[12]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民族卷》。
[13]以上见《晋书·石勒载记上》。
[14]见《晋书·张宾传》。
[15]以上见《晋书·石勒载记上》,《资治通鉴》卷八十八、八十九。
[16]以上见《晋书·石勒载记下》。
[17]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民族卷》。
[18]以上见《晋书·苻坚载记上》。
[19]见《晋书·王猛传》。
[20]见《晋书·苻坚载记上》。
[21]见《晋书》之《苻坚载记上》、《王猛传》。
[22]见《晋书·苻坚载记上》。
[23]见《晋书·王猛传》。
[24]见《晋书·苻坚载记下》。
[25]见《晋书》之《苻坚载记下》、《谢玄传》。
[26]见《晋书》之《苻坚载记下》、《谢玄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
[27]见《晋书·苻融传》。
[28]见《晋书》之《苻坚载记下》、《王猛传》、《苻融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五。
[29]见《晋书》之《苻坚载记下》、《慕容垂载记》,《资治通鉴》卷一百五。
[30]见《晋书》之《苻坚载记下》、《姚苌载记》,《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卷一百六。
第二章
[1]请参看顾准所译(英)林恩·怀德《中世纪的技术和社会变革》,原文题为《〈马镫和封建主义——技术造就历史吗?〉译文及评注》,该文收入《顾准文集》。
[2]1965年,辽宁省北票市冯素弗石椁墓中出土的双马镫,是现存世界最早的双马镫实物,比欧洲出土的早三百年以上。冯素弗是十六国时期北燕鲜卑化的汉人贵族,死于公元415年。1977年,呼和浩特市大学路北魏中期墓葬出土的陶马俑上绘有一对马镫,亦为拓跋鲜卑人使用马镫的实物见证。
[3]以上据《魏书·序纪》,《北史·魏本纪》,《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叛)·民族卷》,林惠祥《中国民族史》,范文澜《中国通史》,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樊树志《国史概要》,周时奋《中国历史十一讲》。
[4]请参看(日)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5]苏维汇王国建立于公元409年,比西哥特王国早,但西哥特是第一个得到罗马帝国承认的蛮族王国(请参看刘明翰主编《世界史·中世纪史》),因此这里不将苏维汇王国和公元568年才建立的伦巴德王国计算在内。
[6]请参看(英)韦尔斯《世界史纲》、(英)戴维斯《欧洲史》。
[7]请参看刘明翰主编《世界史·中世纪史》。
[8]请参看(英)韦尔斯《世界史纲》、刘明翰主编《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9]以上请参看《魏书·太祖纪》、《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范文澜《中国通史》。
[10]请参看范文澜《中国通史》、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日)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11]见《魏书·太祖纪》。
[12]见《魏书》之《清河王传》、《太祖纪》。
[13]见《魏书·太祖纪》、范文澜《中国通史》。
[14]见《魏书·崔玄伯传》。
[15]次于拓跋焘的有两个:拓跋珪在位二十四年,享年三十九岁;拓跋宏在位二十八年,享年三十三岁。
[16]见《魏书》之《世祖纪下》、《南安王传》、《宗爱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六。
[17]见《魏书·宗爱传》。
[18]见《魏书·宗爱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六。
[19]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六之《考异》。
[20]以上论述请参看(日)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21]崔浩对拓跋晃的态度恶劣,见《魏书·高允传》;拓跋晃与崔浩关系紧张,见《南齐书·魏虏传》。
[22]见《魏书·崔浩传》。
[23]以上见《魏书》之《崔浩传》、《高允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
[24]陈寅恪先生即认为,崔浩之死既不是因为夷夏之辨的民族问题,也不是因为佛道之争的宗教问题,而是因为社会阶级问题。见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25]见《魏书·高允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
[26]见《魏书·高允传》。
[27]见《魏书·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传》,同时请参看樊树志《国史概要》。
[28]见《魏书·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传》。
[29]请参看(日)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30]见《魏书·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一。按:冯太后政变是在北魏天安元年(466)二月二十五日(庚申),拓跋宏出生则在皇兴元年(467)八月十四日(戊申)。因此即便拓跋宏系冯太后之子,政变时也不会怀孕。
[31]以上见《魏书》之《任城王云传》、《李冲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八。
[32]见《魏书》之《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传》、《李冲传》,同时请参看樊树志《国史概要》。
[33]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九。
[34]见《魏书·高祖纪》、《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九。
[35]以上见《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
[36]见《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并请参看樊树志《国史概要》、(日)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37]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三。
第三章
[1]在位时间只有一年的是南齐海陵王萧昭文,两年的是刘宋前废帝刘子业、南齐郁林王萧昭业、南齐和帝萧宝融,三年的是宋武帝刘裕、宋少帝刘义符、宋顺帝刘准、梁简文帝萧纲、梁敬帝萧方智、陈武帝陈霸先、陈废帝陈伯宗,四年的是齐高帝萧道成、齐东昏侯萧宝卷、梁元帝萧绎,五年的是齐明帝萧鸾,六年的是刘宋后废帝刘昱,八年的是宋明帝刘彧、陈文帝陈蒨、陈后主陈叔宝,十二年的是宋孝武帝刘骏、齐武帝萧赜,十五年的是陈孝宣帝陈顼,三十年的是宋文帝刘义隆,四十八年的是梁武帝萧衍。以上数据根据杜建民《中国历代帝王世系年表》。
[2]十三个死于非命的皇帝是:宋少帝刘义符,被权臣所杀;宋文帝刘义隆,被太子所杀;宋前废帝刘子业,被侍卫所杀;宋后废帝刘昱,被权臣所杀;宋顺帝刘准,被新皇帝所杀;齐郁林王萧昭业,被宗室所杀;齐海陵王萧昭文,被宗室所杀;齐东昏侯萧宝卷,被禁卫军所杀;齐和帝萧宝融,被新皇帝所杀;梁武帝萧衍,被叛兵软禁而死;梁简文帝萧纲,被叛兵所杀;梁元帝萧绎,被外敌所杀;梁敬帝萧方智,被新皇帝所杀。
[3]这六个小皇帝是:宋前废帝刘子业,十七岁;宋后废帝刘昱,十五岁;宋顺帝刘准,十三岁;齐恭王萧昭文,十五岁;齐和帝萧宝融,十五岁;梁敬帝萧方智,十六岁。
[4]见《陈书》之《后主纪》、《废帝纪》。
[5]请参看周时奋《中国历史十一讲》。
[6]见《魏书》目录。
[7]见颜之推《颜氏家训》。另请参看樊树志《国史概要》、(日)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8]请参看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北府兵始末》、(日)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9]见《晋书·孙恩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一。当时,孙恩军中妇女溺杀婴儿时会说:祝贺你早登仙堂,我随后就来找你。可见孙恩军实为邪教组织和恐怖组织。
[10]见《晋书·王凝之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一。
[11]见《晋书·列女传》、《世说新语·贤媛》。
[12]以上事见《宋书·武帝纪》,《晋书》之《桓玄传》、《刘牢之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二,观点请参看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北府兵始末》。
[13]见《宋书·武帝纪》、《晋书·刘牢之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二。
[14]关于京口的战略地位以及北府从广陵移镇京口的意义,请参看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北府兵始末》。
[15]见《晋书》之《刘牢之传》、《刘敬宣传》。
[16]见《宋书·武帝纪》、《晋书·何无忌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二。
[17]据《晋书·安帝纪》,桓玄进入建康,杀执政司马元显等人,是在元兴元年(402)三月;兵败被杀,在元兴三年(404)五月。
[18]据《晋书·安帝纪》,桓玄称帝,是在元兴二年(403)十二月二十九(壬辰);刘裕起兵,则在次年二月二十三(乙卯)。
[19]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三。
[20]以上见《宋书·武帝纪》,《晋书》之《桓玄传》、《刘牢之传》、《刘毅传》、《何无忌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三。
[21]见《晋书·赫连勃勃载记》、《魏书·崔浩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八。
[22]见《宋书·傅亮传》、《晋书·恭帝纪》、《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九。
[23]见《晋书·恭帝纪》、《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九。
[24]据《宋书·武三王传》,刘裕七子,长子少帝刘义符,次子庐陵王刘义真,三子宋文帝刘义隆。
[25]见《宋书》之《徐羡之传》、《傅亮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九、一百二十。
[26]见《宋书》之《文帝纪》、《徐湛之传》、《二凶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七。
[27]据《宋书·文九王传》,文帝刘义隆十九子,长子刘劭,次子刘濬,三子刘骏。
[28]见《宋书》之《孝武帝纪》、《二凶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七。
[29]请参看钱穆《国史大纲》、傅乐成《中国通史》。
[30]见《宋书·顺帝纪》、《南齐书·王敬则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
[31]见《南齐书·和帝纪》、《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五。
[32]见《梁书·武帝纪下》、《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二。
[33]见《梁书·侯景传》、《南史·侯景传》、《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二。
[34]见《梁书·萧正德传》、《南史·萧正德传》、《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二。
[35]侯景起兵在太清二年八月戊戌,台城陷落在次年三月丁卯。
[36]见《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二。
[37]见《梁书》之《萧坚传》、《萧确传》,《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二。
[38]见《梁书·武帝纪下》。
[39]见《梁书·萧正德传》、《南史·萧正德传》、《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二。
[40]见《梁书·柳仲礼传》、《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二。
[41]请参看钱穆《国史大纲》、樊树志《国史概要》、(日)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42]请参看范文澜《中国通史》、樊树志《国史概要》。
[43]王复故事见颜之推《颜氏家训》。
[44]见《南史·萧宏传》。
[45]这个问题亦请参看钱穆《国史大纲》。
[46]见《梁书·武帝纪下》,请参看(日)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47]见《南史·萧宏传》。
[48]见《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一。
第四章
[1]关于中国不可能自发地产生资本主义,顾准先生有详尽而权威的论述,请参看顾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
[2]关于“文化”一词的本义,见刘向《说苑·指武篇》:“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关于广义的道教,请参看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
[3]见《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
[4]见《后汉书·刘英传》、《魏书·释老志》。任继愈先生认为佛教传入中国的可靠时间是在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可以采信。请参看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
[5]与本书观点不同,许多学者认为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的创立没有受到佛教的影响,或者没有佛教的影响也会诞生。请参看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
[6]陶弘景所编《真诰》二十卷,就有抄袭佛教《四十二章经》的内容,请参看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7]见《后汉书·刘英传》,《魏书·释老志》,《后汉书·襄楷传》。
[8]东汉人对佛教的理解是: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完全是道家哲学的口气。请参看《后汉书·襄楷传》。
[9]见《大智度论》卷八十五:“唯佛一人智慧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
[10]请参看黄心川《印度佛教哲学》,该文附录于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一卷。
[11]以下关于佛图澄事迹,均见《晋书·佛图澄传》,并请参看《魏书·释老志》、《高僧传·佛图澄传》、《世说新语·言语四十五》及刘孝标注引《澄别传》、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二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佛图澄条。
[12]和尚是梵文“邬波驮耶”的不确切音译,也写作“和上”。上与尚都有崇高的意思,因此“和尚”也是意译。邬波驮耶在印度原为“师父”的俗称,中国佛教经典一般用于对佛教师长的尊称,后来变成对僧人的通称。
[13]见《后汉书·方术传·左慈传》。
[14]见《高僧传·佛图澄传》。
[15]见《晋书·佛图澄传》。
[16]请参看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二卷。
[17]太平道的创立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以于吉著《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为标志,时间在顺帝时期;另一种认为以张角传教为标志,时间在灵帝时期。请参看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
[18]请参看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
[19]以上见《魏书·释老志》。
[20]请参看范文澜《中国通史》,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寇谦之条。
[21]见《魏书》之《世祖纪》、《释老志》,《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四。关于寇谦之建天师道场的时间,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称在424年,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寇谦之条称在425年,《资治通鉴》无记载。
[22]见《魏书·释老志》、《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四,并请参看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
[23]见《魏书·崔浩传》。
[24]见《魏书·释老志》。
[25]见《魏书·宣武灵皇后胡氏传》。
[26]见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并请参看(日)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27]南北朝时期北方佛教石窟约有二十多处,每处洞窟或数十,或上百,或上千,比较有名的还有克孜尔石窟、麦积山石窟等。
[28]梁武帝舍身同泰寺的次数,《梁书·武帝纪》记为三次,《南史·梁本纪中》和《建康实录》记为四次,分别是公元527年,529年,546年,547年。
[29]梁武帝要求群臣称自己为皇帝菩萨,见《魏书·萧衍传》。
[30]见《南史·郭祖深传》。
[31]梁武帝之前,中国佛教徒往往按照小乘佛教《十诵律》规定,允许吃“三种净肉”(即不为吃肉而故意杀生之肉)。梁武帝为了解决财政问题,按照大乘佛教主张禁止荤腥,此为中国佛教徒完全吃素之始。
[32]见《晋书·佛图澄传》。
第五章
[1]见《南史·陈本纪下》、《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七。
[2]这两路大军是:贺若弼渡江攻下京口(今江苏镇江),韩擒虎渡江攻下姑孰(今安徽当涂),分兵夹击建康。
[3]以上见《陈书·后主纪》、《南史·陈本纪下》、《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七。
[4]见《陈书·后主纪》、《南史·陈本纪下》、《隋书·高熲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七。
[5]秦始皇灭齐,在公元前221年;董卓入京,在公元189年;隋文帝灭陈,在公元589年;朱全忠灭唐,在公元907年。
[6]请参看范文澜《中国通史》。
[7]公元573年,陈宣帝伐北齐,江北诸郡次第克复。579年,北周攻克寿阳,又尽收陈江北之地。
[8]见《南史·陈本纪下》。
[9]见《隋书·高祖纪下》、《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
[10]见《南史·孔范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
[11]此曲也叫《后庭花》,传为陈叔宝填词,见郭茂倩《乐府诗集》。另《旧唐书·音乐志》称:“陈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杜牧《泊秦淮》亦称:“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2]见《南史·陈本纪下》。
[13]北周武帝宇文邕攻陷邺城是在建德六年(577)正月,去世是在建德七年(578)六月。
[14]通向再统一的道路几乎重现了秦的轨迹,这是樊树志先生的观点。请参看樊树志《国史概要》。
[15]请参看钱穆《国史大纲》。
[16]比如《三国志·鲁肃传》裴松之的按语就说:“刘备与权(孙权)并力,共拒中国(曹操控制的东汉政权),皆肃(鲁肃)之本谋。”
[17]东汉光武帝定都洛阳在公元25年,刘曜攻陷洛阳在311年。
[18]请参看钱穆《国史大纲》、周时奋《中国历史十一讲》。
[19]比如刘渊始都平阳,刘曜又迁都长安;石勒始都襄国,石虎又迁都邺城;北魏都平城,后来又迁都洛阳。
[20]公元604年,隋炀帝弑父继位,定洛阳为东都。690年,武则天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迁都洛阳。
[21]所引分别见《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五十六、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22]当时中华与中夏意思完全相同,如傅奕称“羌胡异类,寓居中夏”;杜坦告宋文帝“臣本中华高族……播迁凉土”。
[23]关于罗马,请参看(英)韦尔斯《世界史纲》。
[24]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也认为,罗马跟中国一样,前进到一定程度就再也不能前进了。请参看其所著《全球通史》。
[25]请参看范文澜《中国通史》,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樊树志《国史概要》。
[26]把刘裕称为“门阀政治的掘墓人”,是田余庆先生的观点,见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27]见《南史·王华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
[28]颁布占田令,是在西晋太康元年(280),见樊树志《国史概要》;颁布占客令,是在东晋大兴四年(321),见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29]如《三国志·邓艾传》即称:“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卫顗传》则称:“诸将各竞招怀,以为部曲。”又请参看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30]请参看范文澜《中国通史》。
[31]汉代地方官与僚属之关系有如君臣,见钱穆《国史大纲》。
[32]请参看(日)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及阎步克为该书所写推荐序。
[33]史学家一般认为,南北朝社会阶层是四个。如傅乐成《中国通史》称四个阶层为世族、平民、部曲、奴隶,邹纪万《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称四个阶层为士人、编户齐民、依附人、奴婢。但这样的说法均无法体现出士庶之别,因此本书持五阶层说。
[34]请参看钱穆《国史大纲》。
[35]《法学汇编》又译《法理汇要》;《法学总论》又译《法学阶梯》,或称《法学家指南》;《法令新编》又译《新律》。
[36]基督教会承认的罗马帝国“大帝”只有三个:君士坦丁、狄奥多西和查士丁尼,见(日)盐野七生《罗马人的故事》。
[37]关于这段历史,西方史学家著述甚多,恕不一一列举。
[38]查士丁尼生于公元482年或公元483年,死于565年,527年成为皇帝。
[39]公元502年,梁武帝制定雅乐;505年,设立五馆;512年,制成五礼。梁武帝的制礼作乐,让北方士族都感到羡慕。
[40]周武帝遗诏则称:“将欲包举六合,混同文轨。”见《周书·武帝纪下》、《北史·周本纪下》。
[41]奉行仁义、孝悌、忠信、礼让、廉平、俭约的儒家伦理是苏绰对宇文泰的建议。他的全部主张,是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称为六条诏书,见《周书·苏绰传》。另据称,宇文泰曾这样评价宇文邕:“成吾志者,必此儿也。”见《周书·武帝纪上》、《北史·周本纪下》。
[42]梁武帝的说法见其所著《舍事道法诏》,周武帝的说法见《周书·武帝纪上》,曾经以道教为最上则见《广弘明集》卷八《叙周武帝集道俗议灭佛法事》。同时请参看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三卷、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册。
[43]见《广弘明集》卷二十四《谏周祖沙汰僧表》,转引自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三卷。
[44]见《周书·武帝纪上》。
[45]见《大正藏》卷五十二。
[46]见《广弘明集·辩惑篇》。
后记
[1]请参看拙著《大话方言》。
[2]见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南北学者之病》、鲁迅《北人与南人》。
[3]见林语堂《北方与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