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到下面乱跑,一个星期就能跑 22 个县,没有把精力用在他本应深入研究的主要问题上。他也没有定期召开政治局会
议和常委会议,而即使是为了搞好党内民主,也应当定期开会。陈云又说,他在 1983 年 3 月批评过胡耀邦以后曾希望
胡耀邦能改正错误,可是胡耀邦显然没有完全理解他的意思。选拔干部应该选来自五湖四海的能人,胡耀邦却只选自己
圈子里的人。选拔干部要考虑「德才兼备」,但「德」(对党的忠诚)是第一位的。不过陈云强调说,解除胡耀邦的职
务要遵守党内程序,这一点十分重要。[19-93]
未经正式程序胡耀邦就被解除了总书记一职。赵紫阳仍然担任总理,但接替胡耀邦成了代总书记。赵紫阳说,他
不想当总书记,他更适合担任总理。但是一些知情的观察者认为,在邓小平的人中间并没有既适合这个职位、同时又能
得到其他领导人赞成的其他人选。与会者确实普遍认为赵紫阳在经济工作上表现出众,因此没有太大争议就通过了让他
担任代总书记的决定。这些决定后来得到了中央全会和十三大的正式批准。胡耀邦仍保留着党员和中央委员的身分,而
且名义上暂时仍是政治局常委,但事实上他完全靠边站了。
一些思想开明的党员担心,胡耀邦下台后保守派可能会取得控制权,放慢改革开放的步伐。但是,继续领导党的
日常工作的「五人小组」——赵紫阳、杨尚昆、薄一波、万里和胡启立——都亲近邓小平,愿意听从他的领导。[19-94]邓
小平和赵紫阳都坚持改革开放不能变。[19-95]
胡耀邦的秘书在 1 月 17 日告诉胡的家人说,胡耀邦现在身心憔悴,要在中南海勤政殿休息一段时间,他要求家
人不要去看他。两周以后,胡耀邦经由一条专用通道,从中南海走回了只有几分钟路程的家中。他让助手收拾好他过去
十年里的讲话、报告和各种文件,在家里花了三个月阅读这些材料,最后断定自己没有犯过原则性的错误。他在家里也
看电视,重读马列全集的一些章节。他很少会客,也几乎不参加党的活动,但他出席了解放军「八一」建军节的庆祝活
动、七中全会和中共十三大。
1 月 19 日中央印发 3 号文件,列举了解除胡耀邦职务的原因:[19-96] ( 1)他抵制党为反对精神污染和资产阶级自
由化而作出的努力,纵容全盘西化的要求,导致学潮的发生;(2)没有充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只批左,不批右;(3)
在经济工作中鼓励经济过快增长和消费,造成经济失控;(4)在政治工作中经常违反程序;(5)在外事活动中说了一
些不应该说的话,例如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邀请 3,000 名日本青年访华;(6)经常不遵守党的决议,未经中央授权
就讲话。[19-97]
3 号文件还附有胡耀邦本人的检讨摘要。他在检讨中承认自己犯了严重错误,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
不过他没有说自己对思想的宽容态度导致了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或学生示威。3 号文件中还说,邓小平、陈云和
李先念这些老干部只要身体健康,今后仍会继续为其他干部——这是指总书记和总理——提供指导。3 月和 5 月又印发
了 3 号文件的补充文件,对胡耀邦担任领导期间的问题作了更具体的说明。[19-98]
在很多自由派干部看来,这是一场有失公正的悲剧:像胡耀邦这样为国家辛勤工作、大公无私的人,其治理方针
本可行之有效,却被他为之忠心效力的人罢了官。[19-99]和邓小平一起工作过的另一些干部则认为,假如胡耀邦继续在台
上,社会秩序将荡然无存,因为胡缺少维护党和国家的权威所必需的坚定立场。他们感谢邓小平精心安排,没有给党造
成损害就撤掉了胡耀邦,保持了党内高层的团结,使邓小平的改革得以继续。两年后胡耀邦去世时,这两种分歧严重的
观点再次交锋,并且造成了更加可悲的后果。
胡耀邦下台后,邓小平曾数次邀请胡去他家打桥牌,都被胡婉言谢绝,只有一次例外:1987 年 12 月 30 日,即
胡耀邦得知自己要被解职那天的整整一年后,他接受了邓小平的邀请。邓小平问胡耀邦对自己的问题是不是想通了,胡
耀邦没有回答。[19-100] 在 1989 年 4 月胡耀邦的追悼会上,邓小平伸出手去,想跟胡耀邦的遗孀李昭握手,但李拒绝了。
她说:「都是因为你们这些人。」[19-101]
反资产阶级自由化:1987
胡耀邦下台后,邓小平多管齐下,加强他认为在胡耀邦领导时期日益松弛的党内纪律。为了减少胡耀邦的影响力,
邓小平公开宣传胡耀邦的「错误」,并把批评中共但一直受到胡耀邦保护的一些追随者撤职。邓小平还意在遏制对人道
主义、自由、民主等西方观念日益广泛的渴求,他认为有人利用这些观念来挑战党的最高权威。
邓小平亲自主持的 1 月 16 日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宣布了要开展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运动。邓小平还同时宣布,
要继续实行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19-102] 1 月 28 日春节前夕发布了中央 4 号文件〈关于当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若干问
题的通知〉,对即将开展的运动作了说明。[19-103]
受到胡耀邦保护的知识分子——方励之、刘宾雁和王若望——被开除出党;朱厚泽在 3 月也被撤销了中宣部部长
一职。刘宾雁为自己辩解说,他的报告文学批评的是一部分中共干部,并不是在攻击党;但有些高层干部认为,他的批
评以及对人道主义理想抱「更高忠诚」的呼吁使人们对党产生了消极印象。还有不少人虽然未在媒体上遭到批判,但受
到了内部批评,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严家其和一些大学行政干部中的党员。[19-104]为避免在知识分子当
中造成严重的消极反应,邓小平宣布运动只限于党内。
很多在胡耀邦手下工作过的有经验的党内高官,如朱厚泽、吴明瑜、于光远和任仲夷,依然坚信方励之、王若水
和刘宾雁不会危及社会安定;示威活动能够通过协商加以解决;扩大开放只会加强而不是削弱国家实力;邓小平高估了
国家稳定受到的威胁,作出了过度反应。
邓小平试图在主管宣传工作的高层干部中加强纪律,要求他们维护社会主义理想。3 月 29 日中央印发了一个改
进报刊与出版工作的文件,然后便出现了一篇又一篇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文章,广播也在不停地宣传同样的内容,包
括批判主张个人主义和腐化堕落的西方思想。[19-105] 媒体还歌颂爱国主义,赞扬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和科学成就。[19-106]
邓力群在推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运动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相反,赵紫阳设法限制这场运动对经济部门的消极
影响。他说,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批判不应干扰经济,群众对政治运动已经感到厌倦。在为推动运动召开的 4 月 6 日至
12 日的宣传工作会议上,邓力群漫无边界地大批资产阶级自由化,引起了很多与会者的愤怒。赵紫阳的助手鲍彤拿到
邓力群的讲话文稿后,赵紫阳把它交给了邓小平。邓小平作出了赵紫阳和鲍彤所期望的反应:他同意邓力群走过了头,
疏远了过多的知识分子和自由派干部。有些自由派党员担心邓小平可能会考虑让邓力群成为胡耀邦的接班人。邓小平此
时的反应标志着运动的一个转折点,也标志着邓小平不再支持邓力群了。
在确认了邓小平对自己的支持后,赵紫阳在 1987 年 5 月 13 日发表讲话,含蓄地批评了邓力群,实际上也标志
着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的结束。几周后的 7 月 7 日,赵紫阳解散了过去邓力群维护正统思想的根据地——中央书记
处研究室,邓小平并未对此表示反对。政治气氛的这种变化加强了赵紫阳的地位,削弱了邓力群的影响,为赵紫阳在十
三大提出更开明的工作计划铺平了道路。[19-107]
7 月 10 日,曾在 1950 年代短期担任过毛泽东秘书的李锐交给邓小平一封信,信中含有详细的批评邓力群的内
容。李锐说,邓力群在延安时代曾滥用职权调查李锐,并不断找李的妻子谈话,随后又引诱她。李锐还批评邓力群也整
过一些好干部。[19-108]
当邓力群受到攻击时,赵紫阳也感到了来自保守派的压力,后者将赵视为对保守的经济政治方针的威胁。赵紫阳
后来回忆说,他之前还与保守派维持着比较不错的关系,但是在他撤掉了邓力群的根据地(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之后,
他与陈云和李先念的关系受到了伤害。[19-109]赵紫阳还说,十三大之后这些保守派领导人担心他会利用自己的领导地位在
党的代表大会上推动「政治体制改革」。[19-110]
中共十三大:赵紫阳主政
邓小平很清楚,毛泽东像皇帝一样至死不退造成了极大危害。所以他决心建立一种新的模式,对高层领导人的任
期要有限制,到期就退休。然而就邓小平本人而言,退休是有附加条件的。赵紫阳在 1989 年 5 月向戈巴卓夫透露说,
中共的十三大有一个内部约定,即使邓小平已退出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常委,但在大事上他仍保留着最后拍板的权力。
与邓小平同龄的那一代老干部知道,只要邓小平决定退休,他们也只能跟着退。1985 年邓小平开始提出他可能
退休的问题时,有些老干部请求他留任。就像其他对权力交接的时间和过程并无明确规定的国家中的集权统治者一样,
邓小平及其同事有理由怀疑一些没有耐心的年轻干部甚至在老干部还不打算退休时就开始为他们的退休作准备,或至少
热切期盼他们退休。1986 年 11 月 11 日,在为筹备一年后的十三大而召开的小型会议上,胡启立就提到过邓小平和一
大批老干部将要退休的事。薄一波听到这话脸都气红了,问胡启立:「你是不是盼着我们都早点死啊?」[19-111]胡启立客
气地回答说,他希望他们继续干下去。从来不知隐瞒情绪的王震也曾在中央党校大骂胡耀邦在为老干部退休作准备,他
其实说出了其他老干部的心声。[19-112]
在 1987 年 10 月 25 日到 11 月 1 日召开的中共十三大上,邓小平辞去了所有党政职务,退出了中共中央委员
会、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但保留了中央军委主席和国家军委主席的职务。[19-113]其他老干部别无选择,也只好从
正式职务上退下。陈云获准取代邓小平成为中顾委主任,第一线的工作则交给了赵紫阳。
党的十三大是赵紫阳的大会。邓小平知道,为了使接班人有效行使领导权,必须给他相当大的活动空间。除非邓
小平认为事态紧急,赵紫阳就是当家人。把胡耀邦解职后,邓小平让赵紫阳放手筹备并领导了十三大。赵紫阳在 5 月
13 日的报告不但标志着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的结束,也是赵紫阳为期半年的全力以赴地领导十三大筹备工作的开
[19-114]为使西方民众对此变化有所准备,赵紫阳在 1987 年 9 月 25 日接受了美国电视节目主持人汤姆?布罗考(Tom
Brokaw)的采访。在聚光灯下,赵紫阳对自己将在一个月后的党代会上正式成为新的第一线领导人显得踌躇满志。[19-115]
赵紫阳虽然成了当家人,但他仍是在邓小平划定的范围内做事。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表
明自己对进一步推动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的信念。邓小平长久以来一直赞成党政分家,赵紫阳也紧跟这一路线。尽管如
此,赵紫阳还是获得了相当大的活动空间,因为邓小平甚至陈云都清楚,在赵紫阳的领导下经济和政治体制都会继续发
生变化。
1987 年 5 月 29 日,在绿灯亮起的两周以后,赵紫阳对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说,他正在为十三大准备一个政治改
革纲领,改革的长期目标是「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赵紫阳说,这个过程需要保持政治稳定,也将经过很长时间
才能成功。改革要循序渐进,一个省一个省地进行。赵紫阳说,将来党不会再插手政府事务,党内将会有高度的民主。
[19-116]
为了反映各级干部的意见,文件总共修改了八稿。9 月 27 日邓小平看过文件后决定不再作任何修改,只是简单
地批示说:「看了,没意见,写得好。」根据赵紫阳的指示,文件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标题提交给十
三大。邓小平在大会前夕发表简短讲话,表明他完全支持这个报告。[19-117]
像邓小平一样,赵紫阳也力图回避会引起争议的观点。十三大的文件既支持继续改革开放,也避开了容易引起争
议的具体问题。赵紫阳选择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主题,这是这个概念第一次被党的代表大会所采用。它的好处
是既可以让那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拥护者继续坚持中国最终将走向社会主义的信念,又给予了那些相信市场的人发展
生产力所必需的自由空间。当有人问到这个初级阶段会持续多长时间时,赵紫阳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体实现??至
少需要上百年时间。」[19-118]
实际上,赵紫阳是将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无限期地拖后,他要让那些希望经过短期整顿后党会再次迈向社会主义高
级阶段的人打消这种念头。十三大为经济体制提出了「有计划的市场经济」这一新说法,反映了市场正在变得更加重要,
这与过去宣称计划优先的文件相反。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详细硬性计划的作用将持续下降。要建立劳动力、
技术、信息和房地产市场。赵紫阳说,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
制」。报告为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方向:
( 1)实行党政分开,减少党在领导政府事务中的作用。各级党委不再设立不在政府任职但又分管政府工作的全职
书记。
( 2)进一步下放权力。
( 3)政府各单位要明确职责,减少职权的重叠。
( 4)提拔、降职和奖惩要以工作表现作为依据,培训、工资、福利和退休的权利都要有法律加以保障。
( 5)在关系到地方群体的问题上,政府要与地方干部进行协商并向群众告知结果。
( 6)加强「社会主义民主」, 要允许各种群众组织,如妇女、工会和其他团体,表达他们所代表的群众的意见。
要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 7)加强社会主义法制。[19-119]
大会还批准了一些程序上的改革。为了能更及时地了解情况,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将从一年一次改为一年两次。
政治局会议的重要决定将不再保密,而要在媒体上公布。对工厂、学校、医院、企业的党组织进行精简,使这些单位能
够更加自主地作出有关自身工作的决定。
始。
在十三大召开前的几个月里,赵紫阳全面负责人事上的变动,但在选拔过程中老干部其实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政
治局的新常委赵紫阳、李鹏、胡启立、乔石和姚依林都不是极端派。姚依林被公认是精明能干的管理者,得到陈云的强
烈支持。好在胡启立和乔石都坚定地支持改革,这就保证了赵紫阳在常委中能成为改革的多数派。和两年前党的全国代
表大会一样,选拔标准强调教育背景、领导业绩和相对年轻。经过这次人事变动后,政治局委员的平均年龄降低了五岁。
另外,十三大的中央委员会的产生,是在中共历史上第一次实行了差额选举,因此就排除了最不受欢迎的候选人,
保证了当选者至少拥有其他人最低限度的支持。大会第一轮投票时,候选人比实际名额多出十人,因此得票最少的十人
落选。邓力群便是落选的十人之一。[19-120] 这反映着邓力群受到普遍排斥,也表明胡耀邦得到普遍同情。[19-121]随着邓力
群离开中央委员会,兼之他的主要工作单位书记处研究室被解散,赵紫阳不像胡耀邦,他不会再被这个中国最执着的保
守派揪住不放了。
十三大避免了害怕改革的保守派和担心停滞的改革派之间的尖锐分歧。两个最具争议、作为对立两派代表的干部
——总书记胡耀邦和他的批评者邓力群——都被撤职,这使中间派更容易齐心协力继续推动市场改革和温和的政治体制
改革。实际上,保守派和改革派所争论的关键问题在十三大之前的几年里就已经转向更开放、更多的言论自由和更多的
市场改革。赵紫阳在十三大上进一步推进了这一转向,尽管斗争仍在继续。邓小平把他认为过于宽容的胡耀邦成功搞下
了台,并没有破坏中共上层的团结。赵紫阳坚持邓的四项基本原则,推进邓的经济和政治设想,邓有理由希望在自己退
出之后,赵将有效引导中国走向改革的下一阶段。
[19-1]SWDXP-2, p. 310.
[19-2]Ming Ruan, Deng Xiaoping: Chronicle of an Empire (Boulder, Colo.: Westview,
1994), pp. 93-94.
[19-3]郑仲兵编:《胡耀邦年谱资料长编》(上下册)(香港: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5),
1980 年 9 月 24 日,上册,页 497。
[19-4]Ruan, Deng Xiaoping, pp. 91-103; "Implement the Policy of Readjustment,
Ensure Stability and Unity," SWDXP-2, pp. 335-355.
[19-5]SWDXP-2, p. 303. 关于这个问题的背景和解决过程见 Melanie Manion, Retirement of
Revolutionaries in China: Public Policies, Social Norms, and Private Interests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esp. pp. 48-49.
[19-6]SWDXP-2, p. 332.
[19-7]SWDXP-2, pp. 341-342.
[19-8]Richard Baum, Burying Mao: Chinese Politics in the Age of Deng Xiaoping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p. 145.
[19-9]Manion, Retirement of Revolutionaries in China, pp. 55-56; Richard Baum,
Burying Mao: Chinese Politics in the Age of Deng Xiaoping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 144-145.
[19-10] 《红旗》杂志,1982 年第 6 期,页 5,转引自 Wolfgang Bartke and Peter Scheier, China's
New Party Leadership: Biographies and Analyses of the Twelf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rmonk, N.Y.: M. E. Sharpe, 1985), p. 26.
[19-11]邓力群:《十二个春秋(1975-1987):邓力群自述》(香港:博智出版社,2006),
第 208 页;杨继绳:《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 20 年纪实》(上下册)(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下册,页 479-480;SWDXP-2, p. 368-369; Richard Kraus, "Bai Hua: The Political Authority of
a Writer," in Carol Lee Hamrin and Timothy Cheek, eds., China's Establishment Intellectuals
(Armonk, N.Y.: M. E. Sharpe, 1986), pp. 185-211. 剧本的部分内容见 Michael S. Duke,
Blooming and Contending: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Post-Mao Era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5); Merle Goldman, Sowing the Seeds of Democracy in China: Political
Reform in the Deng Xiaoping Er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 88-112;
W. J. F. Jenner, "1979: A New Start for Literature i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no. 86
(June 1981): 274-303.
[19-12]这类文学的部分作品见 Xinhua Lu et al., The Wounded: New Storie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77-78 (Hong Kong: Joint Publishing, 1979); Perry Link, ed., Stubborn Weeds:
Popular and Controversial Chinese Literature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3); Perry Link, ed., Roses and Thorns: The Second Blooming of
the Hundred Flowers in Chinese Fiction, 1979-8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Binyan Liu, People or Monsters? And Other Stories and Reportage from China after
Mao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3). 对这些作品的背景说明见 Link 着作的导言 以
及 Merle Goldman, Chinese Intellectuals: Advise and Diss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另参见 Goldman, Sowing the Seeds of Democracy in China. 对这位作家的作用和
写作背景的说明见 Perry Link, The Uses of Literature: Life in the Socialist Chinese Literary
System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19-13]Link, Stubborn Weeds, pp. 21-23.
[19-14]Ruan, Deng Xiaoping, pp. 116-117.
[19-15]Ruan, Deng Xiaoping, pp. 120-121.
[19-16]Ruan, Deng Xiaoping, pp. 120-121.
[19-17]Ruan, Deng Xiaoping, pp. 120-121。另据作者在 1993 年至 1994 年对阮铭的采访。
[19-18]杨继绳:《邓小平时代》,页 177-179;作者 2006 年 8 月对孙长江的采访。
[19-19]Ruan, Deng Xiaoping, pp.121-130.
[19-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
版社,2004),1983 年 3 月 14 日,页 859。
[19-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
版社,2004),1983 年 3 月 15 日,页 859;Ziyang Zhao, Prisoner of the State: The Secret Journal
of Zhao Ziyang, trans. and ed. Bao Pu, Renee Chiang, and Adi Ignatius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2009), pp. 115-116.
[19-22]Ruan, Deng Xiaoping, pp. 129-130;邓力群:《十二个春秋》,页 256-258;中共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1905-1995)》(上中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1983
年 3 月 17 日,下卷,页 322-323。
[19-23]《陈云年谱(1905-1995)》,1983 年 3 月 17 日,下卷,页 322-323。
[19-24]邓力群:《十二个春秋》,页 258-259。
[19-25]盛平编:《胡耀邦思想年谱(1975-1989)》(上下册)(香港:泰德时代出版社,2007),
1986 年 11 月,下册,页 1293。
[19-26]盛平编:《胡耀邦思想年谱(1975-1989)》(上下册)(香港:泰德时代出版社,2007),
1986 年 11 月,下册,页 1215。
[19-27]转引自 Goldman, Sowing the Seeds of Democracy in China, p. 117.
[19-28]转引自 Goldman, Sowing the Seeds of Democracy in China, pp. 119-120.
[19-29]转引自 Goldman, Sowing the Seeds of Democracy in China, pp. 270-272.
[19-30]SWDXP-3, pp. 47-58. Goldman, Sowing the Seeds of Democracy in China, pp.
122-127.
[19-31]SWDXP-3, pp. 47-58.
[19-32]SWDXP-3, p. 47; 邓力群:《十二个春秋》,页 274-275。
[19-33]Ruan, Deng Xiaoping, p. 135; Binyan Liu, A Higher Kind of Loyalty: A Memoir by
China's Foremost Journalist (New York: Pantheon, 1990), p. 173; Goldman, Sowing the
Seeds of Democracy in China, pp. 121-128; 邓力群:《十二个春秋》,页 269-312。
[19-34]邓力群:《十二个春秋》,页 338。
[19-35]邓力群:《十二个春秋》,页 315、336-343。
[19-36]Goldman, Sowing the Seeds of Democracy in China, pp. 137-165; 邓力群:《十
二个春秋》,页 320-322。
[19-37]《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85 年 1 月 2 日,页 1023。
[19-38]盛平编:《胡耀邦思想年谱(1975-1989)》,下册,页 1310。
[19-39]盛平编:《胡耀邦思想年谱(1975-1989)》,下册,页 1080-1086。
[19-40]邓力群:《十二个春秋》,页 320-322、346-347。
[19-41]邓力群:《十二个春秋》,页 320-322、346-347。
[19-42]邓力群:《十二个春秋》,页 336-343。
[19-43]作者 2006 年 8 月和 9 月对朱厚泽的采访。
[19-44]邓力群:《十二个春秋》,页 370。
[19-45]邓力群:《十二个春秋》,页 370。邓力群说是邓小平让胡乔木准备这篇讲话的,但是据
编辑过这个文件的胡耀邦的友人说,邓小平说胡乔木在反对精神污染中犯了一个错误,他要自己修改讲话
稿,而不是请胡乔木去做。见盛平编:《胡耀邦思想年谱(1975-1989)》,下册,页 1085。
[19-46]SWDXP-3, pp. 146, 148.
[19-47]SWDXP-3, p. 148.
[19-48]郑仲兵编:《胡耀邦年谱资料长编》,1985 年 9 月 18 日,下册,页 1042-1045。
[19-49]盛平编:《胡耀邦思想年谱(1975-1989)》,下册,页 1310。
[19-50]盛平编:《胡耀邦思想年谱(1975-1989)》,下册,页 1113、1303-1310。访谈全
文见页 1110-1116。邓力群:《十二个春秋》,页 445-446。
[19-51]据唐?凯瑟尔(Don Keyser)报告,2010 年 2 月,他当时是美国驻华使馆的官员。
[19-52]Baum, Burying Mao, pp. 187-188.
[19-53]盛平编:《胡耀邦思想年谱(1975-1989)》,1987 年 1 月 16 日,下册,页 1310。
[19-54]邓力群:《十二个春秋》,页 347。
[19-55]"Younger People Elected to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Xinhua, September 22,
1985; Daniel Southerland, "China Replaces 91 in Party Committee: Move Seen Strengthening
Deng's Control," The Washington Post, September 22, 1985, A17.
[19-56]2001 年 6 月和 2002 年 11 月对澳大利亚总理霍克的访谈,他曾陪同胡启立在澳大利亚访
问。
[19-57]《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85 年 9 月 18 日,页 1078-1080。
[19-58]邓力群:《十二个春秋》,页 365。
[19-59]SWDXP-3, p. 163;《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86 年 6 月 10 日,页 1120-1121。
[19-60]盛平编:《胡耀邦思想年谱(1975-1989)》,1986 年 5 月,下册,页 1212;1987
年 1 月 16 日,下册,页 1311。
[19-61]SWDXP-3, p. 167;《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86 年 6 月 28 日,页 1125-1126。
[19-62]吴国光:《赵紫阳与政治改革》(香港:太平洋世纪研究所,1997),页 21、27-35。
[19-63]Yizi Chen, "The Decision Process behind the 1986-1989 Political Reforms," in
Carol Lee Hamrin and Suisheng Zhao, eds., Decision-Making in Deng's China: Perspectives
from Insiders (Armonk, N.Y.: M. E. Sharpe, 1995), p. 135; Guoguang Wu, "Hard Politics with
Soft Institutions: China's Political Reform, 1986-1989," Ph.D. thesis, Department of Polit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1995, ch. 2. 吴国光是政治研究室的成员之一,1989 年春来到美国。研究室的
成员还有严家其和陈一谘。见 Guoguang Wu and Helen Lansdowne, eds., Zhao Ziyang and
China's Political Future (London: Rout-ledge, 2008).
[19-64]1986 年 9 月 13 日邓小平会见财经领导小组的主要成员赵紫阳、姚依林、田纪云等人讨论
经济问题和十三大的准备工作,邓小平再次谈到要党政分开,下放权力,理顺政府职能。他说,党应当只
管党员的纪律,法律问题应当留给政府去做。见《邓小平年谱(1975-1977)》,1986 年 9 月 13 日,
页 1137;SWDXP-3, p.17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编:《邓小平自述》(北京:解放军出
版社,2005),页 200-201。
[19-65]Wu, "Hard Politics with Soft Institutions," ch. 2.
[19-66]Wu, "Hard Politics with Soft Institutions," ch. 2; 吴国光:《赵紫阳与政治改革》。
[19-67]Wu, "Hard Politics with Soft Institutions," ch. 2; 吴国光:《赵紫阳与政治改革》。
[19-68]吴国光:《赵紫阳与政治改革》。
[19-69]邓力群:《十二个春秋》,页 480。
[19-70]David Bachman, "Differing Visions of China's Post-Mao Economy: The Ideas of
Chen Yun, Deng Xiaoping, and Zhao Ziyang," Asian Survey 26, no. 3 (March 1986): 292-321.
[19-71]SWDXP-3, p. 213.
[19-72]Wu, "Hard Politics with Soft Institutions," ch. 2, n100.
[19-73]电视机数量的数据取自 Link, The Uses of Literature, p. 35; and Robin Munro,
"Political Reform, Student Demonstrations and the Conservative Backlash," in Robert
Benewick and Paul Wingrove, eds., Reforming the Revolution: China in Transition (Chicago:
Dorsey, 1988), p. 71. Munro 是当时的驻华记者。
[19-74]2004 年 10 月对新加坡官员的采访。另见杨继绳:《中国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香港:
卓越文化出版公司,2004),页 317-326。
[19-75]Wu, "Hard Politics with Soft Institutions"; 吴国光:《赵紫阳与政治改革》。对当时
社会状况的研究参见 Deborah Davis, Thomas B. Gold, Gail Henderson, Charlotte Ikels, Richard
Madsen, 及 Andrew Walder 等人的文章,载 Deborah Davis and Ezra F. Vogel, eds., Chinese
Society on the Eve of Tiananmen: The Impact of Reform (Cambridge: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1990); Ezra F. Vogel, One Step Ahead in China: Guangdong
Under Refor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p. 403.
[19-76]见 Stanley Rosen, "The Impact of Reform Policies on Youth Attitudes," in Davis
and Vogel, Chinese Society on the Eve of Tiananmen, p. 292.
[19-77]Benedict Stavis, China's Political Reforms: An Interim Report (New York:
Praeger, 1988), pp. 89-107. Stavis 从 1986 年 9 月到 1987 年 1 月在上海复旦大学,经历过这些事
件。
[19-78]盛平编:《胡耀邦思想年谱(1975-1989)》,1986 年 12 月 27 日,下册,第 1297
页;郑仲兵编:《胡耀邦年谱资料长编》,下册,页 1179。
[19-79]SWDXP-3, pp. 194-196. 《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86 年 12 月 30 日,页
1160-1162。
[19-80]郑仲兵编:《胡耀邦年谱资料长编》,1987 年 1 月 2 日,下册,页 1182;盛平编:《胡
耀邦思想年谱(1975-1989)》,1987 年 1 月 2 日,下册,页 1302。
[19-81]盛平编:《胡耀邦思想年谱(1975-1989)》,1987 年 1 月 6 日,下册,页 1302。
[19-82]见 Stavis, China's Political Reforms, pp. 90-96. 又见 Goldman, Sowing the
Seeds of Democracy in China, pp. 194-203; 盛平编:《胡耀邦思想年谱(1975-1989)》,下册,
页 1279、1301。
[19-83]《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册,页 1165,1987 年 1 月 13 日。
[19-84]郑仲兵编:《胡耀邦年谱资料长编》,下册,页 1182。
[19-85]郑仲兵编:《胡耀邦年谱资料长编》,1987 年 1 月 9 日,下册,页 1182。
[19-86]盛平编:《胡耀邦思想年谱(1975-1989)》,1987 年 1 月 10 日,页 1303-1304。
[19-87]郑仲兵编:《胡耀邦年谱资料长编》,下册,页 1195-1196。
[19-88]邓力群批评胡耀邦的全文见邓力群:《十二个春秋》,页 417-445。
[19-89]杨继绳:《中国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页 568-622,此书的摘译见 Qiren Mei, ed., "Three
Interviews with Zhao Ziyang," Chinese Law and Government 38, no.3 (May-June 2005); 宗
凤鸣:《赵紫阳:软禁中的谈话》(香港:开放出版社,2007);Zhao, Prisoner of the State, pp. 176-182.
[19-90]郑仲兵编:《胡耀邦年谱资料长编》,1987 年 1 月 15 日,下册,页 1185。
[19-91]邓力群:《十二个春秋》,页 447-448。
[19-92]郑仲兵编:《胡耀邦年谱资料长编》,1987 年 1 月 16 日,下册,页 1186。
[19-93]盛平编:《胡耀邦思想年谱》(1975-1989),1986 年 1 月 16 日,下册,页 1307-1309。
[19-94]Wu, "Hard Politics with Soft Institution," ch. 2, n101.
[19-95]郑仲兵编:《胡耀邦年谱资料长编》,1987 年 1 月 16 日,下册,页 1187-1188;中共
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历史大事记(1978.12-2002.5)》(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2 修订版),1987 年 1 月 16 日,页 224。
[19-96]3 号文件见盛平编:《胡耀邦思想年谱(1975-1989)》,下册,页 1313-1314。
[19-97]3 号文件见盛平编:《胡耀邦思想年谱(1975-1989)》,1986 年 1 月 19 日,下册,
页 1313-1314。
[19-98]郑仲兵编:《胡耀邦年谱资料长编》,下册,页 1189-1190;3 号文件见盛平编:《胡耀
邦思想年谱(1975-1989)》,1986 年 1 月 19 日,下册,,页 1313-1314、1319-1320。
[19-99]对朱厚泽(2006 年 8 月、9 月)、吴明瑜(2006 年 8 月、2007 年 7 月)、于光远(2003
年 2 月、10 月、2005 年 6 月)和李锐(2006 年 2 月、8 月和 2007 年 7 月)的采访。
[19-100]满妹:《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页 473;郑
仲兵编:《胡耀邦年谱资料长编》,下册,页 1190-1195。
[19-101]杜导正:《杜导正日记:赵紫阳还说过什么》(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10),页 151。
[19-102]James Tong, ed., "Party Documents on Anti-Bourgeois Liberalization and Hu
Yaobang's Resignation," Chinese Law and Government 21, no. 1 (Spring 1988): 29-38.
[19-103]《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历史大事记》,1987 年 1 月 13 日,页 224。
[19-104]Stavis, China's Political Reforms, pp. 111-128; Goldman, Sowing the Seeds of
Democracy in China, pp. 214-225; Baum, Burying Mao, p. 209.
[19-105]盛平编:《胡耀邦思想年谱(1975-1989)》,1987 年 3 月 29 日,下册,页 1319。
[19-106]Goldman, Sowing the Seeds of Democracy in China, pp. 204-214.
[19-107]Baum, Burying Mao, pp. 211-215; ibid., pp. 225-232.
[19-108]邓力群:《十二个春秋》,页 467-468;作者在 2006 年 2 月、8 月和 2007 年 7 月对
李锐的访谈。
[19-109]杜导正:《杜导正日记》,页 160。
[19-110]杜导正:《杜导正日记》,页 173-174。
[19-111]盛平编:《胡耀邦思想年谱(1975-1989)》,1986 年 11 月 11 日,下册,页 1290。
[19-112]盛平编:《胡耀邦思想年谱(1975-1989)》,1987 年 1 月 16 日,下册,页 1306。
[19-113]SWDXP-3, p. 395, n. 117.
[19-114]邓力群在 5 月 13 日讲话的观点见邓力群:《十二个春秋》,页 459-460。
[19-115]Anthony J. Kane, "1987: Politics Back in Command," in Anthony J. Kane, ed.,
China Briefing, 1988 (New York: Asia Society, 1988), p. 11.
[19-116]2004 年 10 月对新加坡官员的采访;《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87 年 5 月
29 日,页 1191。
[19-117]Chi Huang, "Deng's Ideas on Political Restructuring," Beijing Review 30, no. 39
(September 29, 1987): 14-15.
[19-118]Ziyang Zhao, "Advance along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eijing Review 30, no. 45 (November 9-15, 1987): xv-xxi. 关于事件之后不
久写下的有关政治改革的记述,见 Tony Saich, "Reforming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in Benewick
and Wingrove, Reforming the Revolution, pp. 27-47.
[19-119]Saich, "Reforming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pp. 27-47.
[19-120]Wu, "Hard Politics with Soft Institutions," ch. 2; 邓力群:《十二个春秋》,页
472-473。
[19-121]邓力群显然受到了伤害,他在《十二个春秋》中对这件事的背景作了很细致的描述,见该
书页 467-478。
第 20 章
北京之春:1989 年 4 月 15 日-5 月 17 日
从 1989 年 4 月 15 日到 6 月 4 日,在举世瞩目之下,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人走上了北京和其他城市的街头。 [ 20-1]4
月 15 日胡耀邦骤然离世后的最初几天,示威者绝大多数是涉世不深的年轻人,他们要向这位刚离世的英雄和他所支持
的民主表达敬意。最初开始集会时,他们表现出对中共的尊重,游行过程秩序井然,并未给交通造成干扰。起先他们也
没有政治纲领,然而,随着示威日益扩大,要求变得越来越强烈,内容也越来越激进,示威者与当局的紧张关系不断升
级。冲突在 6 月 4 日达到顶点,军队在这一天向北京街头手无寸铁的平民开枪,恢复了秩序。
当时邓小平已 84 岁,他没有去街头会见示威学生,也没有插手中共每天作出的反应。但是他身居幕后,一直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