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秦时明月汉时关(出书版)》作者:任愿

_21 任愿(现代)
高起、王陵先发言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嫉贤妒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刘邦借着酒意,说出一番肺腑之言,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总参谋长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后勤部长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总司令韩信。
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重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说完这话,刘邦就要封赏张良,他让张良自己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
张良是个非常聪明的人,闻言立刻推辞道:当初我在下邳起事,与主上会合在留县,这是上天把我交给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幸而经常生效,我只愿受封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承受三万户。
刘邦听了这话非常满意,于是封张良为留侯,请大家注意这就是列侯了。
之后刘邦又陆续封赏了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大臣日夜争功,刘邦被吵得头疼,封赏就拖了下去。
刘邦住在洛阳南宫,经常看见将领们坐在地上,彼此交谈议论。
这样的场面屡次出现,刘邦好奇就问张良:这些人在说什么?
张良回了句很绝的话,他说:陛下还不知道吗?他们在商量造反。
刘邦闻言大吃一惊,急问:天下已经安定,为什么还要谋反?
张良这才正色道:陛下你的家庭成分是三代贫农,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可是弟兄们可没有嫌弃你啥,鞍前马后为陛下夺得了天下。现在世道变了,猪肉也涨价了,而陛下你也做了天子。此时大家都盼着有福同享,可陛下封的都是萧何、曹参这样的老朋友、老部署,杀的都是当初跟您结过梁子的人。
这些人既怕得不到该有的封赏,又怕被抓到过错杀掉,如此一来,他们怎么能不造反?
刘邦这才恍悟,立刻追问:现在该怎么办?
经典口头禅。
张良道:好办。请问陛下,您平生最憎恨,又是群臣都知道的,是谁?当然这个人得还活着。
刘季说:雍齿这个人与我有宿怨,我原想杀掉他,因他的功劳大,所以不忍心。
张良说:那么就立刻封赏雍齿,给群臣看!
刘季立刻摆设酒宴,请雍齿和群臣吃饭,饭桌上封为什方侯。并催促丞相、御史评定大臣们的功劳,施行封赏。
事情这才平息。
刘邦依照张良之计安抚消弭了大臣们想造反的情绪,这本来是喜事一件。可刘邦无论如何都高兴不起来。这些人都还是无兵无地的臣子啊,他们都敢公然商量造反。那么雄踞一方的诸侯王会做些什么?
刘敬
称帝之初,刘邦将国都定在洛阳。
作出这个决定,刘邦经过了充分地考虑。洛阳这个地方曾是周朝国都。周天子势衰后经历春秋战国诸侯战乱期,之后虽被秦一统,但这个短命的王朝最后又被汉所取代。刘邦这么做的意思很明显,他自觉自己的功勋可以和古代贤王相比,周朝定都洛阳,汉朝自然也该定都洛阳。
一个叫娄敬的人最终改变了刘邦的想法。
娄敬,齐国人。刘邦建都洛阳后,他恰好去陇西戍守边塞,途中路过洛阳。历史上对娄敬的出生无记载,但通过细节我们可以得知娄先生家境贫寒,出身低微。
在进入洛阳城后,娄先生摘下拉车的横木,去找他的同乡,齐人虞将军。由此可见这位实在是穷,为了省钱自己把牲口的活都干了。
见了面后,娄敬就说:我希望你引荐我面见皇帝,我有件国家大事要和他谈。
虞将军当即答应了娄敬的请求。由此可见,娄敬这个人虽然穷,出身低微,但肯定很有本事。虞将军不傻,他敢引见一个平民去见皇帝,而这个平民要见皇帝的理由竟然是有国家大事要和皇帝谈。如无完全把握,虞将军不会做这种危险的事。
虞将军虽然答应了娄敬,但提出了一个小要求。他说:见皇帝可以,你必须先换件衣服。说完就让人送上一件新衣。
为什么要换衣服?因为娄先生穿的这一身实在是太寒碜了。他穿了件很破旧的羊皮袄,而且从娄先生自己拉车来看,估计也算不上干净。
虞将军的这个要求一点都不过分,见过国家领导人前,打理自己的仪容,这无论搁在什么年代都是说得通的。
可是娄敬却一口拒绝了,他说,穿什么衣服都是我,皇帝我必须见,衣服我坚决不换。
这只是一件极其小的生活琐事,却可以看出娄先生的性格特点,这是个性格耿直的人。他厌恶弄虚作假。
虞将军屈服了,他说好吧,不换就不换吧。
由于虞将军的引见,刘邦召见了娄敬,见面之后,皇帝先请他吃饭,过了一会儿才问道:你要谈什么国家大事?
娄敬以提问的形式,开始劝说道:我想请问陛下,您建都洛阳,是想和周朝一比高下吗?
刘邦回答是。
娄敬点头说道,既然您想和周朝一比高下,那么我们就来详细地比一比吧。
周朝先祖的发迹,是因为尧赐予封地。周朝先人在自己的封地上积累德政十几代。之后几经辗转,避居到岐山,其间封地的人民都竞相追随。
之后就是周文王,广布仁政四海归心,到武王伐纣时,整个天下都归顺。这才能灭掉殷商。
再之后,周成王即位,定都洛阳。靠着仁政德政,四方诸侯都甘愿归顺,纷纷来洛阳纳贡。这才有了洛阳帝都的繁荣昌盛。
估计这就是您想建都洛阳的原因吧,您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您忘记了,您是怎么得到天下的!
沛县起兵,还定三秦,楚汉争雄,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整个战乱的过程,天下百姓受战火荼毒,横尸遍野家破人亡。
周朝以仁德立国,汉朝以刀剑建国。您自己说,这要怎么比?
话说到这里,刘邦开始动容了。娄敬虽然说了一箩筐,但总结起来只要一句话。
他提出了一个时代不同,必须因时制宜的思想。并且很婉转地告诉刘邦,你的皇位是打来,或者抢来,靠暴力发的家,你不能和周朝比!
在刘邦思考的时候。娄敬又继续说道:我建议您把国都建在关中。
他紧扣汉帝国初立,国家的局势还不稳定,提出关中是秦朝故地,这个地方地势险要,有黄河有函谷关,可攻可守。建都关中可以防备汉政权最可怕的一个问题,六国再次造反。
刘邦的江山本来就靠武力争来的,最怕别人也有样学样。
到此他终于认识到建都问题的重要性。
他立刻召集群臣商量。由于大臣们大都是山东地区的人,大家都不愿意背井离乡去关中当官,于是纷纷申辩,都说应该效仿周朝建都洛阳。
有的大臣还摆出秦帝国建都关中,居然只到二世就灭亡的反面教材来危言耸听。
这时候刘邦也吃不准了。
下朝后他私下去问张良的意见。
对此,张良很直接地告诉他,娄敬说得很对,您应该这么做!
听了这句话后,刘邦不再疑惑,当日就乘车西行,入关中建都。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长安县,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建长乐宫,七年建未央宫,同年自栎阳迁都长安。
娄敬献策有功,被赐刘敬,授予郎中官职,称奉春君。
这就是历史上大大有名的刘敬了。
此人十分厉害,一生中最出名的就是提出三大策略:建都咸阳,和亲,迁徙人口兴旺西都。尤其是第二条,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和亲制度。后两条在下面会详细说到。
建都关中稳定了汉初政局,为日后汉初经济的复苏提供了政治上的安定。刘敬功不可没的同时也为刘氏江山种下一个他想破脑袋也想不到的隐患。
到文帝时期,刘姓诸侯王势力膨胀,尾大不掉,成为中央政权的心腹大患;到了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的同时,北方匈奴横插一脚,建都关中反而让汉都长安成了抵抗匈奴的屏障,汉朝受匈奴和内乱的夹击,差点亡国。
赤松子遁
当日大宴群臣,皇帝当着众人的面赞誉萧何、张良、韩信三人。刘邦的话所有人听了都又艳又羡,唯独张良听后觉得一阵发寒。
他意识到,是时候该抽身事外了。
这种结果是张良早就意料到的,以前刘邦还是刘季时,形势可危朝不保夕,张良为报知遇之恩,屡次献计助他脱困保命。一路行来几多风雨,刘邦这个人的性格也展露无遗。
张良这个人贵族出生,家族世代为韩相。这样的家庭背景下教出的人,与权谋之术、为臣之术,那是耳濡目染,早就成精。
到了刘邦登基为帝,张良就知道他要为自己谋划了。
他太了解刘邦了,尽管其人身份从刘老四变成刘季,再从刘季变成刘邦,但骨子里秉性没有变。当上皇帝后,其为人更是只能用八个字来形容:心怀忌惮,刻薄寡恩。
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
赞同刘敬的迁都之策,是张良为刘邦出的最后一个主意。之后,刘邦入关,张良随行。
入关后,张良立即落实遁世大计,他以自己体弱多病为由闭门谢客,同时放出消息说:
我本是韩国人,家里世代为韩相。韩灭亡后,我日夜所想就是为韩国报仇,年少时曾散尽家财,求报刺客欲灭强秦,可惜我失败了。
到后来,汉王决心灭秦,我尽心辅佐。大家终极目标一致,如今,秦国灭亡汉室兴起,我不但大仇得报,也由此封万户侯,这种结果对我张良来说,已经好得不能再好了。
如今我心愿已了,愿意丢弃人间之事,学赤松子学道修仙。
从今以后,大家就当从来没有我张良这个人吧,都不要来找我。
让我独自一人吧。
消息传到刘邦处,他默许了张良的请求。
事实证明,张良确是高手。刘邦点名表扬的三杰,韩信诛三族,萧何下大狱,唯独张良急流勇退明哲保身。
还是你了解我啊,子房,你知道如何让我放心,你很聪明。
这种结果对我们大家才是最好的。
前202年,汉高祖五年七月,燕王臧荼反汉,攻下了代地。
得到消息后,刘邦的反应异常生猛。他立刻下令亲自出征讨伐臧荼。
此战毫无悬念,两个月后,刘邦禽获了燕王臧荼。
刘邦用他的行动表明了铲除异姓王的决心。
兔死狗烹
韩信就封楚王,回到封地后不久,钟离昧来投。
钟离昧是项羽麾下五大猛将之一,他和韩信虽然政治立场不同,但二人私交很好。项羽死后,钟离昧易服出逃来投奔韩信。
消息传到刘邦处,刘邦当即下了道命令。
逮捕钟离昧。
这是个十分有深意的命令。
逮捕钟离昧,一是因为刘邦要报私仇。楚汉战争的时候,刘邦多次被霸王打得狼狈而逃,好几次险些丧命。那些负责追杀刘邦的人里头,钟离昧很可能也在其中。
当日,我险些命丧汝手,而今我风光你落魄,该是报仇的时候了吧。
这是人一般的想法,很正常。
可问题就在于,刘邦不是普通人,他是皇帝。
大臣们席地讨论造反,这对初登皇位的刘邦来说不亚于当头棒喝。他猛然意识到,皇帝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高高在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两句话只不过用来说说。汉初,全国共划分行政区十五个(皇帝直辖),而秦朝却有三十六郡县,为什么忽然少了这么多?答案是被异姓王们分走了。汉初异姓王占有全国一半的土地。
这是多么可怕的比率!和占有土地相对应的是异姓王们在自己的土地上有权利征税征兵。这些人如此嚣张,那老子算什么?老子自造反以来,身经大小七百余战,轻重伤四十多处,为的就是当这么一个皇帝吗?
答案是绝不!
刘邦的这道命令最深刻的含义就是试探韩信。至于如何试探,试探些什么?下面钟离昧会为我们给出答案。
刘邦的这道命令最终没能实现,钟离昧照旧在韩信家吃香喝辣。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下命令的过程,而非结果。
其间,刘邦又收到个重要情报。楚王韩信每天带着军队在封地巡查,兵不离身!
史书上记载的理由是:韩信初到楚国,怕楚民们造反。
但事实上,韩信这么做的原因,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汉六年,有人说书告发韩信谋反。
告发楚王韩信造反,这是多么大的事。按说韩信位高权重,想打此类人物的小报告,必须得有完全把握,否则很可能引火自焚。为了有把握,事先搞点市场调研,搜集或直接制造些谋反凭证,这样才算是打有把握仗。
可事实说,上书的这个人从头到尾都像个隐形人。这位仁兄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出现过。
这些也不用管了,反正皇帝说了韩信造反,你们大家看应该怎么办?
将领们都说:出兵,活埋姓韩的!
对此刘邦沉默不语。
他私下找到陈平,问:韩信谋反,这件事你怎么看?
陈平一反常态,他拼命推辞,想置身事外。
在皇帝的一再追问下,陈平真有点后悔自己为什么不学张良,早遁早万全。
最后实在没办法只好开口,他没有正面回答刘邦的问题,而是先问道:“将领们的意见如何?”
刘邦把将领们集体要求活埋韩信的事告诉陈平。
陈平点头,又问:有人上书说韩信谋反,除了陛下和将领们还有谁知道?
刘邦说:没有。
陈平点头,问了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韩信本人知道吗?
刘邦说:不知道。
这时候陈平已经知道该怎么办了。
“陛下的精锐部队跟楚国比哪个强?”
“楚国。”
“陛下的将领中有哪个比韩信更能打仗?”
“没有。”
“如今陛下的军队不如楚国精锐,将领的才干又赶不上韩信,却要发兵攻打他,臣认为这是自取灭亡。”
刘邦说出了经典口头禅:那该怎么办(为之奈何)?
好办。
陈平出了个瓮中捉鳖计。
他说:天子常常在全国公费旅游,同时跟诸侯进行友好会晤联络感情。南方有个地方叫云梦泽。您装作去云梦泽看风景,顺便在陈县会见各路诸侯。陈县是韩信的地盘,他不能不来谒见。到时候要抓他,只要一个大力士就可以了。
瓮中捉鳖计定下了,韩信果然不知道。
但韩信是什么人?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这是个超一流的军事统帅。我们知道越是这样的人越是具有敏锐的直觉,尤其是预知危险的能力。
兵书是死的,兵法是死的,战争却是活的。
一百次战争,就有一百副面孔,从古至今,我们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场战争。在这个体性极强的战争面前,拥有敏锐的直觉,或者说预知危险的本能才是保障一场战斗胜利的根本。
尽管刘邦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皇帝公费旅游的队伍快到楚国时,韩信还是感觉到了危险。善战者对危险的第一反应就是先发制人。韩信不是白痴,早在蒯通给他进言时,他就用沉默表示了他的直觉。他似乎能预见自己的下场,可他不能确定。
反还是不反?这个问题韩信最终坚持了当日的选择。
他决定和命运作一次豪赌。输了,身首异处;赢了,也不过保持现状,封妻荫子。
唯一的筹码就是:我没有罪。
怎么看,这都不能算是个公平的赌局。但韩信还是赌了。
皇帝的旅游队伍到达陈县,给韩信送信,要求他来谒见。
这时候刘邦的保密措施再完善,也露出了些风言风语。没办法,陈县距离韩信的所在地实在是太近了。
去谒见还是不去?韩信再次陷入挣扎。
这时候有人给韩信出主意说:杀了钟离昧,皇帝一定高兴,您就会平安无事。
韩信听从了这个馊主意。他当即去找钟离昧,并做了件很绝的事,他将自己的处境和有人对他提的建议,原原本本说给钟离昧听。
之后,他问钟离昧:“你说,我该怎么办?”
这根本就是废话,人都是自私的。事实告诉我们,贤人们相为刎颈的友谊都靠不住,是时候大家要撕破脸皮了。
面对韩信的问题,钟离昧怀着无比复杂的心情说:汉王不敢发兵,那是因为我在你这里。你想逮捕我取悦他,我今天若死,你明日必亡。
这句话非常深奥,钟离昧拐了太多弯,也不知道韩信听明白没有。按下面情节看,韩某人应该没听懂。
钟离昧此言道出了刘邦的心声,看来只有敌人才能真正互相了解,那种秋毫必现的清晰度,朋友们永远及不上。
钟离昧是什么人?项羽麾下五大猛将之一,此人跟随霸王多年,忠心耿耿。项羽死,他逃逸,此刻说到刘邦,还是称他为汉王不肯称皇帝。由此可见,钟离昧恨刘邦。
韩信拥兵自重,早晚会招来杀身之祸,这一点大家都明白。所以,钟离昧很有可能会当一个策反者,仗着他和韩信的交情,做个意志力坚强的策反者。更甚至作个大胆的假设,钟离昧没有殉主,为的就是留着有用之躯为霸王报仇。
钟离昧一天留在韩信身边就会一天在他耳边说:造反吧,造刘老四的反吧。
而后者也确实有造反的本钱,陈平也说了,真打起来,刘邦吃瘪的可能性较大。
所以只要钟离昧在韩信身边,韩信就是一座活火山,有随时造反的可能性。
这种情况,刘邦怎么敢先出手自取灭亡。
蒯通进言时,韩信有过反意;旅游队快到楚国时,韩信亦有过反意。这是两次证据确凿的,再加上没有证据的那些,甚至只是偶然间脑子里闪过一星半星残影。
可即便这样,韩信到现在依然没反!
刘邦考证后得出结论:这是个喜欢犹豫的人。
刘邦看穿了韩信,钟离昧看穿了刘邦。
他言辞恳切地将这道理分析给韩信听。可惜韩信不听。
没办法了。
钟离昧说了人生最后一句话:“韩信,你不厚道!”说完,拔剑自刎。
韩信割下钟离昧的头,用礼盒包装好,去陈县朝拜皇帝。
看都不看礼物,才见面,刘邦就命人将他捆了。
造型如同粽子的韩信这时候才大彻大悟,他大喊: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面对韩信的放声疾呼,刘邦只回了四个字:人告公反!
有人告你谋反!
行了,什么都不必说了。
一路带着刑具,韩信随刘邦回到洛阳,之后谋反的罪名被赦,为了表示皇帝爱护功臣不计前嫌,刘邦改封韩信为淮阴侯。
封什么都无所谓了,只要把你放在我的势力范围内困死,你再厉害又如何?
韩信空挂了个封号,被刘邦滞留在长安。这段日子是韩信生涯中最痛苦郁闷的日子,相比之下当初的胯下之辱实在不算什么。
他知道皇帝忌惮他的才能,就开始和光同尘,常常请病假闭门不出。但相比寂寞,切身的羞耻感更让人不堪忍受。因为刘邦总是要找他聊天。
韩信很郁闷,他真的没什么话和刘邦说。无奈皇帝兴致很好,摆出胜利者的姿态常常找韩信来议论将军们的高下。
有一次,刘邦说到兴处就问韩信:你说像我这样的人能统帅多少兵马?
韩信答:不多过十万。
刘邦又问:你呢?
韩信说: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刘邦口出讥讽:你这么有本事,为什么还被我俘虏?
这句话是相当气人的,刘邦的流氓本色再次暴露。
对此韩信只是平静回答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所以被俘的原因。
言下之意就是说:打仗你不行,政治我不行,大家不过是各有所长,你摆出胜利者的姿态,又如何?
大家听听,这实在不像是帝王和臣子之间的谈话。
这种日子韩信过了一段时间,寂寞怨愤,还有刘邦偶有兴致时的羞辱。
终于,韩信在煎熬中等到了机会。
陈被任命为巨鹿郡守,即将赴任。临行前陈特别来向韩信辞别。
此举颇具深意。
韩信拉着陈的手,避开左右侍从在庭院中漫步。陈见状知道下面的谈话必定非常重要,他知道自己来对了。
韩信仰天叹息道:您可以听听我的心里话吗?有些话,我只能和您说。
陈说:一切听任将军吩咐!
韩信这才坦告之,说: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之所;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正因如此,陛下才放心将巨鹿交给您。可一旦有人密报说您造反,你说陛下会怎样呢?第一次,陛下一定不会相信;第二次,陛下就会怀疑;到了第三次,陛下必然深信不疑,亲自率兵前来围剿。
说到这里,韩信停顿了下,接着他说出了句貌似前言不搭后语的话: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可得。
这番话别人说出来,陈可能会心疑、惊恐。
可说这段反动言论的恰恰是韩信。韩某人的脸上深深烙印着四个大字:兔死狗烹,他说出的话不由人不信不从。
有句话叫物伤其类,大家同为刘邦的臣子,韩信这样的功臣都落得如此下场,他陈就算现在受宠,谁又能保证皇帝下一刻不会翻脸。陈赴任前专门来找韩信,为的就是未雨绸缪。
陈慎重答复道:受教了!
前197年,汉高祖十年,陈果然起兵造反。
刘邦亲自率领军队去平叛。韩信托病没有随从。他留下来是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韩信先让人快马加鞭,绝对要赶在刘邦之前到太原,给陈送了一封信,书信很短只有几个字:放心造反,一切有我!
接着韩信立刻展开部署,刘邦亲征,这样的机会不多,如若抓不住,他将是一辈子的淮阴侯,这个一辈子可能很短,短到朝不保夕。
韩信的造反计划是: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罪犯和奴隶,再发动这些人闯宫,杀吕后和太子刘盈。这招不可谓不狠,釜底抽薪,用最少的投入,给对手最致命的打击,端刘邦的老巢。
一切部署完毕后,韩信开始等。他必须等到陈的造反成功的消息,这样才能里应外合。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