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秦时明月汉时关(出书版)》作者:任愿

_2 任愿(现代)
这话有自怨自艾的意思,其实李斯是很希望赵高继续游说下去的。
赵高果然没有让大家失望,他立刻说:“什么叫安?什么叫危?什么叫命?你连这个都把握不好,怎么人前显贵?你以为我赵高在图什么,还不是天下的安定吗?”
不服不行。赵高就是赵高,这个人说话的艺术,在一次又一次攻心为上的口舌之争上得到质的升华。
李斯真的不动心吗?看下面。
他说:“我李斯原本只是一名书生布衣,所幸皇帝看重让我当丞相,赐我爵位,子孙至亲皆受俸禄。古来读书的书生,有几人能像我李斯这么幸运?我受此知遇大恩怎么能不报之以性命。皇帝将国家危亡的重任托付给我,我不能辜负。请阁下不要再说了,不要让我李斯跟着你一起犯罪。”
赵高喟然叹息一声,心中大石落地。李斯的态度陡转急下,从开始的怒斥、辩驳到现在的纵容,他明白眼前这个人的天平已经完全倾斜了。李斯在等他,等他说最后的一番话,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段最后的劝说必须又臭又长,最好从人生自然、万物原理、圣人之言讲起,总之道理是越大越好。李斯需要的不再是理由,而是个台阶。
赵高不再客气,清清嗓子,大声说道:“我听闻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从不墨守成规而是顺应时势。这道理就如同秋霜降则草木凋零,冰雪融则万物滋生,这是天地圣人教化我们的道理,我们应当遵循。何况,如今天下之势决于公子胡亥,我等从公子之命行事也算不上谋逆。无论怎么讲,这都没有错,您怎么到现在还不明白?”
有没有觉得很眼熟?赵高对李斯说的这番话和对胡亥说的何其相似:抓住时机是道义,顺应时事是天理。赵高会的其实不多,他只是个深居秦宫,通达人性的小人。
天下什么最险恶?人心、人性。
赵高和李斯的这长篇对话,被载入史册,只因它实在是太精彩了。李斯竟然也被赵高的一通歪理邪说完全击倒,简直不可思议!
李斯年纪比胡亥大,学识比胡亥渊博,社会经验比胡亥深,可一遇到赵高的巧舌如簧,结果居然都一样。
我不知道当年李斯同学从师荀况到底学了些什么?想必一句“人之生也固小人”是有的吧。可是现在,如果荀况老先生泉下有知的话,我真不知道他是该哭还是该笑。
终于,赵高铺就给李斯一条长长的台阶,让后者下得有条不紊。台阶上有李斯想要的一切,权势富贵。铺台阶的和下台阶的相视冷笑,两个人各自都有本账。
赵高要借李斯的力量矫诏篡位,李斯就利用赵高的计划为自己图谋更多更长久的权势富贵。这笔账双方怎么算都不亏,至于日后到底怎么样?大家走着瞧。
这场精彩的游说与被游说以李斯的一句长叹而画上圆满句号,他说:可悲啊,偏偏让我生在这个乱世,我的性命将托付何处呢!
握手,互道OK,篡位三角正式形成。赵高、李斯、胡亥,同坐上一条船。他们确实同舟共济了一段时间,只可惜这段时间实在短了些,当然这是后话。
而现在,三位共同举手宣誓:好同志,一起干吧!
第二章 挡我者死
有个小细节需要说说
自李斯处回到胡亥行帐中,赵高是这么复命的:以太子令喝之,焉敢不从!
这句话,我首次看到时吃了一惊,如果换作我是赵高,至少就想不出这么机巧的对答。大不了以实据答,当然会加以润色。比方李某人先是不从,接着我以公子的仁厚才德当前形势晓以利害,最终李某人欣然答应。
要是我,顶多就这样说。可见,我成不了赵高这样的人。
仔细看来,赵高应答的原话包含这么几层意思。首先他抬高了胡亥的身份。我们知道,现在的胡亥仅仅是死人嬴政的小儿子,他是公子胡亥。太子一说,是嬴政到临时那瞬才恍然察觉的漏洞。此人极度想成仙,根本忘记了人会死这一茬。即便是给扶苏的诏书,也未明确他是太子,只是按当时习惯,谁主持先皇帝的葬礼,谁就是皇位继承人。
那么请问,赵高口中的太子,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心理暗示,其实赵高在给胡亥一个既成事实的心理暗示。他脉脉含情地看着他,说:您是太子啊,多大啊,皇帝已经死了,您就是新皇。
这个心理暗示的好处是大大的,胡亥之前或许还会有些胆怯,可这么一暗示,就显得名正言顺。从来不曾听闻过,人对天经地义的事会有过怀疑。既是受命于天,自要放手一搏。这一放手下面所有的通道就已经打通,水到渠成已是必然。
除了这个心理暗示,赵高的这一说辞也显示了此人的通达人性。历朝帝王都在重复重复再重复地向世人强调:朕乃天子!可实际上呢,什么狗屁天子,还不就是一个人,吃喝拉撒样样跑不了,喜怒哀乐也少不掉。
话说回来,连普通人都忌讳别人比自己厉害比自己强,又何况是站在云端的帝王?历来帝王们最忌惮的就是身边的臣子功高盖主或功高震主。
嬴政是始皇帝,即便当代文人的速度再快。我想短短十一年时间也不够他们写出什么帝王之术,以及破解防备帝王之术的指导书吧。
所以说,赵高此刻说话的艺术就完全是他原创。他充分地了解了帝王的这一点特性。后人们也因他受益,转载的转载,盗版的盗版。以至于出了许多中国帝王权谋之术等的书籍,有了“将才非比帝王术,朝野遍地是埋伏”云云。他从小事做起,明明是他舌翻莲花,击中李斯软肋对其示弱再诱以重利,可其中的过程他只字不提,只用一句“以太子令喝之,焉敢不从!”来应对胡亥。让后者这个白痴乐翻天,且将这种傲视天下我一人的自我感觉良好进行到底。
赵高赵高,又是赵高。写到这里估计看的人会问:你怎么总是这么夸赵高?
其实,我的确是在夸赵高。这个家伙半生传奇青史留名,相对史书中仅出现某某人于某年某月攻破某城擒获“守将”中的守将兄,又或者那些某人,某地人,曾任何职。这样空泛的记载要强上许多。
要知道能名留青史是多少古人,特别是古代文人一生所求的梦想。就是这样的想法,造就了多少中国历史上那些可笑的、可悲的一心只想名留青史的酸腐愚忠之人。
言归正传。
我夸赵高当然不是因为他的人格,此人的人格卑劣无耻已是公认。在后面,后面的后面,我们还会看到此人更为愚蠢可笑的一面。我想说的是此人的性格,性格不同于人格。在今天这样一个大多数人认同性格决定命运理论的今天,赵高的性格有值得我们一看的地方。
头一个要说此人大胆,所谓胆大包天是也。他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敢行谋逆篡位之事。敢头一个告诉或暗示身边的人,现在造反的时机来了!
而这又不仅仅是胆大能做到的,这还需要一定的智慧和判断力,在适当的时机钻适当的空子,对适合的人说恰当的话,这点已经说太多了,比方赵高PK胡亥AND李斯。这些都不是凭运气能做到的。
胆大谋略都有了,此人具备能成事的性格点还不止于此。他还十分能忍耐。从小过着猪狗不如的奴隶生活他忍,学史长途艰辛无比他忍,入秦宫为吏战战兢兢他忍,在嬴政身边伴君如伴虎他也忍……一直忍到命运之神也被打动,一个嚏喷崩了始皇帝。
就是这样一个赵高,拥有这么多“性格决定命运学”中典型性格的家伙。他用除了上述之外的特性,外加一些知识才学、一些心狠手辣、一些厚颜无耻,玩转了整个大秦天下。昔日盛极一时的大秦帝国,最终就这样被他玩完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真正想表达的只有一个。任何事做来都不易,而做成这件事的人,他身上总有某些特性,值得我们聚焦,就是这样。
当年举世欲诛秦,那计为名与杀身。先去扶苏与胡亥,赵高功冠汉诸臣——《赵高》·欧阳轩
今宵无月明
赵高、胡亥、李斯三个人既已达成共识,那么就要展开实际行动。怎么做?四个字:矫诏篡位。
他们以嬴政的口吻写了另一封诏书,盖上符玺,让使者快马加鞭送去扶苏蒙恬那。这是明面上做的事,暗地里的应该还不止。
扶苏、蒙恬在哪呢?上郡,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北一带。伪诏从沙丘也就是今天的河北一带发出。我翻了下地图,这两个地方离得还真不近,就算走直线也要横越过山西陕西,当然,嬴政队伍是一直向陕西进发着的。
我们就给传信使者十天时间吧,这距离,马不停蹄的话勉强能送到。十天的时间不长不短,但是已经足够某些人搞些小动作。
一晃诏书被使者送到扶苏手中,扶苏看到诏书内容当时就哭了。他哭得很伤心。
诏书的内容大致如下:扶苏,你和蒙恬驻守上郡十几年,没有功劳。你还天天抱怨不能回咸阳当太子,你这样的儿子太不孝顺了,现在我让你自杀。蒙恬作为大将,知道你的所作所为却不规劝,也要自杀。当然,死之前蒙恬把兵权全部交给副将王离。
扶苏看完哭着就要拔剑自刎,蒙恬手快一把拉住,对他说:“先不要自杀,小心有诈,你先上疏问问,确认以后再死不迟。”
扶苏继续哭,说:“父亲要儿子死,这还需要再问吗?”说着,就趁蒙恬不注意抹了脖子。扶苏死了,蒙恬坚决不肯自杀。使者让他交出兵权,就把蒙恬关押了。
短短数语,就是这样。
这两位一个死一个囚,可都不是普通人物啊。一是嬴政长子,一是手握二十万重兵的大将,他们都不是普通贩夫走卒,这样两位就这么弱?想让人怎么捏都行?蹊跷啊,太蹊跷了。
诏书是假的,这个蒙恬早就看出来,要不就不会明确提醒扶苏“安知其诈乎”。
原因很简单,这封以嬴政口吻写的,并盖了符玺的诏书,说的都是瞎话。
诏书说扶苏和蒙恬驻守边关十几年而没有功劳,这不对。蒙恬在上郡是十多年了不假,可扶苏是什么时候来上郡的?在始皇三十五年,嬴政坑儒完,扶苏就上疏提意见说,父亲大人,你这样做不太好吧。嬴政一怒,就打发扶苏滚去上郡做监军。到现在才不过两年多。还有,蒙恬是绝对有功的,扶苏也是。
什么叫趁蒙恬不注意就自杀了?蒙恬那么一位纵横沙场的大将,身手矫健是自然的。他要制住扶苏这样一位养尊处优的皇子易如反掌。为什么头一回能拉住,第二回怎么就拉不住了呢?
唯一的可能——就是有人阻止了蒙恬,阻止蒙恬第二次拉住扶苏。
这个人的名字叫王离,身份是蒙恬的副将。此人或许不太出名,但他有个很厉害的祖父王翦。当年嬴政能兼并天下,在外战上主要就靠王翦与蒙恬。
现在王翦早亡,王离继承家风依然任职军中,职位方面却只是区区副将。
诏书最后说让蒙恬死前把兵权全部交给副将王离。为什么偏偏就是王离呢?二十万大军啊,除了大将蒙恬外,大小军官那么多,为什么偏偏诏书就是说把兵权交给王离?
有猫腻。
发动沙丘之谋的三个人,胡亥不论,他只是枚棋子,李斯赵高都是厉害角色。他们要做这样逆天的大事,自然会准备周全,有句话叫成者王侯败者寇,这事情一旦不成那是会杀头灭族的啊。李斯这样老谋深算,怎么会打无把握之仗。所以,十几天传诏的时间内,暗地里他一定做了什么——勾结王离。这个不难办到,蒙恬一倒王离自然可以坐回祖父大将的位置。李斯投其所好以此为酬勾结王离。
由此,再回顾使者拿出那封诏书当众宣读的时候,那场面必定是惊风密雨极其紧张。毫不夸张说,屋子里的几个人:扶苏、蒙恬、王离、使者、在读诏书听诏书,屋外面恐怕埋伏了绝不止五十刀斧手。
这样一来,就很好解释了,扶苏自杀一是这人性子烈,受不了委屈。还有,他是被逼的。
而蒙恬就有些耐人寻味了,既然扶苏死了,诏书又明确让他自杀,他不但不自杀,使者还有旁边虎视眈眈的王离竟然都不敢代劳,而只是将他削去兵权关押?这又怎么讲?
这需要说到整个蒙氏一族在大秦的影响和地位。
蒙氏一族
蒙氏一族发迹于战国秦昭王年代。
严格来说,蒙氏是移民,他们来自齐国,但这并不影响蒙氏的发迹。秦帝国能任用他国能人猛将,这似乎早就有传统,到后来的嬴政更是将这种祖先流传下来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当年李斯就针对秦国土著人所说的“非我族类其心必诛”一说写过流传于世的《谏逐客书》,劝导嬴政用人唯贤。似乎有些扯远了,兜回来。
蒙骜,齐国人,毛遂自荐来到秦国。
但凡是毛遂自荐的总体看来,不是自信心爆棚就是确有真材实料。很明显,此人绝对是后者。
当时的一把手,嬴政的曾祖父,秦昭王非常识货,封蒙骜“上卿”,“卿”分上、中、下三等。请注意,这个官职代表的可不仅仅是权力与受皇帝重用这么简单。这在当时可是一种殊荣。我们常听人说位极人臣,位列三公九卿,这些后来官场上的套话,大多延自秦汉。
受封为上卿的蒙骜果然没辜负领导的慧眼,此人远胜常人之处在于:一、能打仗且是打胜仗:二、他活得够久。第二点比第一点更为难得。
秦昭王死后,儿子秦孝文王替补为第一领导人。此人命苦,老子太能干足足做了五十六年领导,轮到他也不知是一激动或是实在岁月不饶人,这位苦熬到53岁才坐上第一把交椅的仁兄只当了三天领导就归了天。到他的儿子庄襄王,这个名字有点绕口,我们来说下此人的另一个名字,他就是历史上大大有名的嬴异人,后认华阳夫人为子,改名“楚”的子楚。这样一来清楚了,原来此人就是嬴政的挂牌老爹。
在子楚手下,蒙骜不打则已一打惊人。
元年为将军,攻打韩,攻城掠地,大胜。
二年,又打赵,这次更夸张,连取三十七城。
第三年?很抱歉没有第三年了,子楚就做了三年一把手。
接着嬴政上台,蒙骜又去打韩,这次拿下了十三座城。过后两年,又去打魏,这次掠了二十城。此后一直到嬴政上台七年,蒙骜卒。
我们以嬴政为参照点,从后往前推,蒙骜先后跟随过嬴政、嬴政的老爹、嬴政的祖父、嬴政的曾祖父,足足四代!比通常意识上说的三朝元老还要嚣张。这真是段可怕的人生历程,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奇人也绝对不多。
这个人的传奇功勋为整个蒙氏后代树立了榜样。从他以后蒙氏一发不可收拾,代代出猛人,转而成为秦帝国的辅国强人世家,支撑起大秦的半壁江山。
蒙武,蒙骜的儿子。其风头虽比不上蒙骜,但也是一位很会打仗的厉害角色。
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副将军与大将王翦攻打楚国,大破楚军,此战高潮就是杀掉了声明不亚于蒙氏父子的楚国大将项燕。
之后,蒙武又攻打楚,虏获了楚王。自此,为嬴政统一天下扫清了最后一块挡路石。经由蒙骜、蒙武父子的努力,也为他蒙家子孙铺就了一条出将入相的终南捷径。然而,蒙家的传奇远未完结,这家人不知道是家族优良血统的传承,又或者是喝了兴奋剂,蒙武的儿子蒙恬与蒙毅又将这家族荣誉推向另一个顶点。
蒙恬的枷锁
矫诏杀扶苏事件中,悬疑的不仅仅是扶苏的痛快自杀,蒙恬的反应才是重点。
这是个手握重兵的戍边大将,军中声望极高,这个人如果领着扶苏造反,随便打个清君侧的旗号杀回咸阳,到时候十个赵高李斯也挡不住他。
可是,蒙恬没有这么做!
这是为什么?当然有原因。
在其父蒙武为未来大秦帝国开疆扩土的时候,蒙武却没有端起官宦子弟将门之后的架子,相反此人比较低调。“恬尝书狱典文学”,他从基层做起,去了秦政府机构最低层做书记员,主要负责在官员审案件的时候当堂记录。就如同我们现在在电视中看到的,法庭开庭坐在角落埋头做笔记的那类小公务员。对了,那时候的蒙恬就在干这事。
从此细枝末节处,似乎我们能窥出些许端倪,发现些许共通。
没错!在秦国那些后来位极人臣的大人们,他们的起步大多是从接触了解刑狱开始。这要和当时的第一把手嬴政崇尚法家联系起来就很好解释了。正是因为自己的领导特别好这口,并将刑狱视作治国根本,这才有了千千万万想入官场的人从此起步,封建社会上行下效,帝王的喜好可以决定很多事情。
更可见蒙家能经历四朝不衰,在培养后代方面是很有一套的。比方身为大将的蒙武却让自己儿子去当最底层的书记员一说。但不用担心,从基层历练本来就比较能培养人,又何况,此时做着机械工作的蒙恬本就非凡品,是金子总会发光。
老子蒙武死后,蒙恬很自然被任命为大将,攻打齐,大破之,封为“内史”。请注意,这是个相当有实权的官,内史职责掌管京师,有点类似后来的京兆尹。
大秦帝国成立后,蒙恬又领三十万兵驱逐戍狄,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地区。接着他又接到上级最新命令,领了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出了京师。
上级的核心命令是要修筑一道屏障确保大秦帝国的万年基业。于是蒙恬开始垒墙。这建筑规模实在是太宏大了,非长年累月耗费数万众劳力不得完成。建设的时候,他要召集民工来扛石头搬砖头,另外城建到哪里就要把那些外族人赶到哪里,这也不是件轻松的活儿,这样还没完,光赶是不够的,狗急了还有跳墙的时候又何况是那些生性彪悍的胡人,赶着不走,那么就打到你走。
光阴眨眼过,不小心已经十余年,建造了的长城绵延万里壮观至极,此城池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建设的过程极其艰辛痛苦,风风雨雨、烈日寒霜。
就这样,蒙恬这么多年来大致干了这几件事:装壮丁、修城、赶胡人、打胡人。
在蒙恬在外十余年风吹日晒的同时,他的弟弟也没有闲着。
嬴政到此已经对蒙氏一族的贤能与忠诚推崇备至。毕竟人家的功勋能力在那里放着,十余年的辛苦任劳任愿。这样的人才,换作哪个领导也是要点头称赞的吧。
或许嬴政在接到边关那一封封报告说是今天又打跑了多少胡人,赶跑了多少胡人的奏报时,欣慰的同时会感慨:这么一位能干的人,只是可惜离我太远了。这么一想,嬴政的眼光开始往近了放。
好,蒙毅!蒙恬的弟弟,蒙武的儿子,蒙骜的孙子,就是你了!
自此,蒙毅也开始崭露头角。虽说开始有靠家族威望的嫌疑,有那么点裙带关系,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姓蒙的还真有对得起他蒙氏子孙的头衔。
嬴政提拔蒙毅为上卿,这是蒙家又一位极度殊容获得者。说这家人世代公卿,还真是一点都不夸张。嬴政十分重用他,出则同车,入则御前,可谓是形影不离。
此兄弟二人获此重用殊荣,真可谓是光耀门楣,连神祖牌都比别家光亮几分。当时的朝中出现这样的情况,“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到此,即便没有后来残酷的史实摆下来,我们就当是看个虚构的故事,我也想乌鸦嘴一把。凡事胜极必衰是天道。蒙氏兄弟,一个在内一个在外,已经到了功震朝野宠极一时的地步。朝中诸将臣,真是又羡又艳,却又自知无法与这兄弟二人争宠分权,如此一来即便是想嫉妒也只能偷偷放在心里。
有蒙毅在,有蒙氏的威名在,即便是有伪诏撑腰,使者和王离也不敢随便杀蒙恬。
扶苏死后,蒙恬一方面悲痛,一方面上疏嬴政。至于蒙恬未被强行处死的另一个原因,可能就牵涉到当时的法律流程。给帝王的上疏递上去了,在未得到帝王亲笔批示前,上疏人谁都不敢动。
扶苏最重要的是他嬴政长子的身份。古人讲究大义的名分,要出师有名。
蒙恬你就等着吧,你的上疏会有答复的。
扶苏身死的消息被传到沙丘。其实严格说来此处已绝非沙丘,嬴政死后皇帝的行驾一直在继续前进,估计那使者来回传书的几十日已快接近咸阳。
赵高闻言大喜,这位是最有理由欢喜的,他策动谋反竭力促成,到此刻终于扫清了计划中最大的绊脚石。要知道扶苏虽然手无兵权,但此人一日存在对胡亥登基就是最大的阻碍,他不死胡亥就不敢登上龙座。你想,即便登上去了,也是个冒牌的继承人啊。李鬼一碰到李逵,自然吃不了兜着走。
扶苏最大的作用不是他这个人,而是他正牌皇位继承人的身份。只要他在蒙恬就可以大义之义,用兵马打回咸阳,这真是太可怕了。之前蒙恬不反是受家族枷锁的束缚,现在扶苏已死,他就算想反也失去了造反的由头。
赵高这么多日来一直忧虑蒙恬会不会联合扶苏造反,现在扶苏已死,蒙恬必不会反,心腹大患已除,他怎能不大喜过望。
胡亥与李斯听闻扶苏身死的消息也很高兴。这就让人觉得有些发冷。这扶苏可是胡亥的哥哥啊,同不同母不论,至少都是同一个老爹吧。虽说史书中频频有帝王之家亲情骨肉如草岌的记载,但每一次看到我都觉得发寒。权利的欲望让人弑父杀兄屠戮骨肉,血亲这种东西在权利面前变得苍白到悲哀。人因此变得非人,不如禽兽。
至于李斯,他竟在这条自己的不归路上走得这么酣畅淋漓,我真是无语。
再说胡亥高兴之余,立刻表示要释放蒙恬。这看来无稽其实好理解,毕竟对于胡亥这只李鬼而言,他唯一忌惮的只是真李逵扶苏。
而赵高就不同,他极力否决释放蒙恬。此人深谙世情,于权谋之术知之甚深。李斯表示同意,篡位三角中第一次出现了两方联合反对另一方的局面。
在胡亥的角度,蒙恬活着比较好。而赵高和李斯的终极目的就是要权势富贵,杀掉扶苏只是第一步,他们更忌惮的是蒙恬,确切地说是蒙氏一族在朝中的威信。他们明白,若想在日后权倾朝野,就必须铲除蒙氏。
就这样,胡亥表示要释放蒙恬的提议在赵高的反对和李斯的默许中被否决。
时间很凑巧,正在这时候,一个人突然回来了。
说回来,就表示这个人之前一直在,只不过是中途出去过,现在又回来。
那这个人是谁?又是何时出去的?出去干什么?
这个人就是蒙毅。此人的发迹生平前面已经说过。既然嬴政对其宠信有加,到了出则参乘的地步,那始皇人生告别游自然有他陪同。为何说到沙丘、说到诸事却总无此人身影出现?事情要从嬴政走到平原津生病开始说。
嬴政第五次巡游归途中,车行至平原津他就生病了,于是这位后半生致力于求仙问药的疯魔人物,一不看病二不喝药而是下令让身边最信得过的蒙毅去祭祀山川之神,祈求保佑,以求不药而愈。
访问神仙的路途无疑是遥远的,所谓任重道远就是了。电影《神话》里,成龙扮演的蒙毅,在这个过程中还顺便谈了场绵延千年却莫名其妙的恋爱。
我们这里,蒙毅回来时候要更晚一些,且时机不巧得很,根本就是自己往刀口上送。
蒙毅受嬴政之命祭祀山川到底耗费多少时日,据实考,估计是一个多月。这三十多天蒙毅奔走在外忙于祭祀神仙,赵高、李斯、胡亥三人则抓紧时间干了以下几件事。
其一,由赵高提议,三人达成共识,决定篡位。
其二,毁灭真诏书,立下伪诏。伪诏有二,一封派遣使者送往上郡令扶苏、蒙恬自尽,另一封立胡亥为太子。
其三,更换车驾护送人员为李斯家臣舍人。
所以,此刻蒙毅回来面临的就是人物两非的局面。嬴政已死、扶苏已死、蒙恬被囚,大势已去。
蒙毅想不到自己只不过离开一个多月,就山河变色,他震惊于眼前局面的同时,赵高却对他露出了久违的微笑。
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蒙毅不仅得罪过赵高,还差点要了他的命。
二人之过节前面已经提过。“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此仇不报非赵高!兼之蒙氏一族是赵高把政弄权的最大阻碍,旧恨新仇,就今天一并清算了吧。蒙毅,我告诉你!对你的仇恨,我赵高不曾一日忘怀。时至今日,赵高非昔日赵高,蒙毅亦非昔日蒙毅。要杀你根本不费一兵一卒,口舌足矣!
赵高对胡亥如此说道:“臣侍奉先王之时,曾听闻陛下欲立您为太子。蒙毅却上疏坚决反对。要知道您的贤能才干那是众所周知,蒙毅明知如此却劝阻陛下立您为太子。这样不忠惑主的罪行,臣以为蒙毅该杀!”
“那蒙毅真这么说?”胡亥有些疑惑。
“这是自然,臣以人格保证!”赵高赌咒发誓。
“蒙家功勋显赫,于我大秦世代有功,轻易杀戮恐怕不好……这样吧,先让他自己去个清净的地方好好反省反省吧。”
胡亥想了个折中的办法。就这样,蒙毅被囚禁于代(地名),落得与他哥哥蒙恬一般下场。
史书中记载了大量秦二世的荒淫暴政。其实读史要凭良心,胡亥这个人还不是那么糟糕无能。至少到现在他还是比较清醒的。他不杀蒙恬与蒙毅,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他私心根本就不想杀这两位辅国良臣,二呢就暗黑点,他觉得此时还没登基,所谓根基不稳就擅杀重臣,怕引起朝中大臣的非议甚至反对。
历来,君臣之间就从不是协力的共体。貌似和谐的二者,其实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有人形容过,权利如同看不见的绳索横在帝王与大臣们之间,双方一直在拔河。力量绝不可以一边倒,否则就要出事。作为帝王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处理君臣之间的微妙关系。
或许天下第一的始皇嬴政不需要学这些,他统一天下的伟业与暴戾乖张的性格可以让他独断专行。但胡亥不行,他比不了老子,就必须在其他地方补足。比方,身为还很嫩的太子就必须顾及到朝中诸臣。
这点上赵高看得就远没有胡亥透彻,他一心想着报仇想着扫清自己路途上的障碍,却看不到贸然行事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这是赵高身为小人的局限性,也是他愚蠢的一个表现。日后在这两个方面,赵高也不会让我们失望的。
第三章 二世即位
扶苏死、蒙恬蒙毅被囚、胡亥储君身份已定,要做的自然是日夜兼程赶回咸阳。嬴政可实在是拖不下去了。日夜与臭鱼为伍,这都多少天了啊!不敢想象。
赶到咸阳后,嬴政的死讯才得以诏告天下。此刻李斯方拿出伪造的第二封诏书,当着朝臣的面宣布受始皇遗命,立胡亥为太子。丞相说的话,大臣们自然无可非议,一切顺理成章。
公元前210年胡亥袭位。史称秦二世。这一年胡亥21岁。
前面我们说过按当时习惯,主持葬礼者继承皇位。二者进行顺序上应是,先葬礼、后登基。
但实际上直到胡亥袭位后好多天,“九月,葬始皇骊山”。拖了这么久,粗略算来至少两个月才下葬,那是因为那时候嬴政的陵墓还未修好。
秦始皇陵墓、驰道(嬴政为了出巡方便建的高速公路)、阿房宫、万里长城,这四大工程贯穿了嬴政的一生,阿房宫和始皇陵直到他死还未建成。其他三个先不论,关于始皇陵墓的种种记载、传闻实在太多,比较靠谱些的可见史书或考古中国,夸张玄幻点的可见《神话》或各类盗墓小说。
陵墓耗费七十万人力修建。嬴政死后两个月陵墓终于可以下葬骊山。胡亥下令,嬴政后宫中没有子嗣的全部殉葬,死的人有多少?非常多。
阿房宫绵延数里,格局仿造被灭六国宫殿,里面眷养了从六国掠来的美女,阿房宫赋就有“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云鬓绕绕梳小鬟也,渭水涨腻弃脂水也”的词句,可见里面的美女之多。殉葬是古代帝王死后必行之举,但这样规模好大的殉葬,还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陪同嬴政死的那些可怜的女人,她们没有子嗣,大部分很可能是一些连嬴政面都没见过的女子。除了她们还有建造骊山陵墓的工匠。秦二世怕工匠们泄露王陵财宝信息,就将甬道封锁,将参与修建的工匠们活埋了。
安葬完老子孝道尽完,胡亥开始忙自己的事业。他封赵高为郎中令。郎中令是个什么官?简单说就是执掌宫门,皇帝的大管家,自此赵高手掌大权。李斯还做他的丞相。
胡亥上台就发布了一道政令,要增加嬴政极庙的祭品,还要增设各项祭祀天地祖先的礼仪。大臣们纷纷抗议。理由是,古代帝王祭祀七代祖先,称七庙,诸侯五庙,士大夫三庙,始皇帝的极庙已经是天下之最,绝对后无来者。
大臣们众口一词且理由充分,胡亥沉默了。好在大臣们也知道不能太让皇帝下不来台。随即补充道,陛下可以继续沿用始皇的祭祀,并自称“朕”。
胡亥才登基,所谓根基不稳,当然更不好说什么了,捏捏鼻子说就听你们的吧。暗地里却与赵高商议,说:“刚才那些说的话你也听见了吧?”
赵高说:“是啊,这些大臣太过分,竟敢当众违逆陛下的心意。”
胡亥点头叹息说:“是啊,这都是我才登基根基不稳不能让他们臣服。先帝在位时五次巡视全国,彰显圣威,如今我不这么做的话岂不是向天下人示弱吗?也难怪大臣们不信服。”
赵高立刻说:“陛下英明!臣这就去准备。”
很快到春天的时候,一切准备妥当,胡亥领着李斯、赵高还有一干大臣浩浩荡荡出发了。旅游路线定为从咸阳出发,走高速公路,从河北到渤海,又到江苏浙江。旅途非常遥远。这条路线嬴政当年也走过,老子走过,儿子再走时自然要瞻仰下当年的遗迹。不要忘记,嬴政当年旅游,每去一处都要立石碑,写某某到此一游的同时顺便表彰攻击。胡亥看到这些早就物是人非的石刻忍不住欷感叹一番啊。
胡亥说:“这些石刻都是先帝在世时修的,现在我继承皇帝的称号,却不能自称始皇,那么我所刻下的碑文,时间长了恐怕会被后代误解啊。”
大臣们面面相觑,想说话又弄不清皇帝到底想说什么。
就听胡亥又感慨地说:“后人可不知道这些石刻是我刻的,怕是时间长了会误解成后代子孙所刻,这样就不能称颂始皇的功绩了。”
哦!恍然大悟,随行几位,左右丞相李斯、冯去疾,御史大夫集体下跪说:“既然这样就请陛下连先皇传位于陛下的诏书也一并刻上吧,这样后人就不会误解了。”
这话说出来,其实是要担风险的,搞不好会掉脑袋。胡亥登基一个月,而朝中的传闻就传了一个月。矫诏篡位虽然谁也拿不出证据,但是并不能说不引起大臣们的怀疑。扶苏死,蒙恬蒙毅被囚,这几件事情同时搅和在里头,由不得人不生疑惑啊。胡亥对满朝窃窃私语不会不知道,做贼的心虚,这也成了胡亥登基后最后的大心病。
这个将嬴政传位诏书刻在碑刻上的建议,无疑是胡亥欲望洗去自身嫌疑的举动。这三位说了这番话就后悔了,这是在揣测上意,在玩火。这个提议实在太合乎上意,就成了此地无银三百两。
这三位心惊胆战的时候,胡亥阴沉着一张脸,很久才说:“就这么办。”
这时候大家心里都有数了,而这一切都被赵高看在眼里。
胡亥心事重重,旅游到辽东回头。很显然回去的路途没有来时轻松,赵高随伺在胡亥身边,多日察言观色后,他觉得时机到了。
有一天,私下里赵高就对胡亥说:“陛下,您现在虽然贵为九五至尊,但前面的路还是很难走。”
这句话说到胡亥心里去了,他立刻说:“是啊。大臣们势力强大又不信服我,万一其他皇子与我争位要怎么办!”
这话意有所指,别人或许听不懂,可是赵高明白。胡亥最大的心病就是他的皇位来路不正,越是这样越是怕有人也学他当初,来个篡位玩玩。再联系众大臣冒险建议一事,就更让这位新皇寝室难安。
赵高立刻说:“这话臣其实早就想说了,可一直不敢说。先帝的大臣大多根基厚势力大,他们世代公卿关系盘根错节。而臣出身卑微,幸得陛下信赖提拔,让臣当郎中令掌管要事。大臣们表面上不说,其实都很不服气。如今陛下正在巡游途中,何不趁这个好机会,审查郡县官员,将有罪的杀掉,这样一来可以显示陛下的皇威,二来可以除掉陛下不满意的那些人。”
胡亥怔了怔,就听赵高又说:“请陛下不要犹豫,只要动作够快,大臣们来不及防备事情就能办成。然后您在举用那些不得势的人,让卑贱的显贵,让贫穷的富裕,这样必定能收用很多心腹之才,陛下您看这样办成不成?”
这话真是说得胡亥茅塞顿开,他兴奋地说:“太好了,就这么办!”
这件事情由赵高全权代理,从这天开始,御驾经过的郡县就是一路血雨腥风。刚开始赵高还时时请示,走过的地方多了胡亥也懒得回复。赵高手掌生杀大权,杀得兴起,一路高歌猛进。从辽东回咸阳,走了一个多月,经过的郡县无不人心惶惶,为求活命,郡县官员们都对赵高阿谀逢迎,稍有不如意者就被强加罪名连坐三族处死。
在“巡游事件”大方针上胡亥和赵高虽观点一致,其间区别还是有的。胡亥主要想拔除的是在秦朝世代为官的大家族,大秦虽然没有分封制度,但这些有功绩有威望的大家族其潜力是可怕的,万一哪天这些家族联合起来,就能把胡亥拉下马。
而赵高杀人只是为了一件事,排除异己培植势力。赵高很清楚自己是个什么角色。目前来看他还是个小角色,能混到这份完全靠在沙丘豪赌一把,以及和胡亥关系亲近。胡亥目前来看还愿意听他的耳边风,可万一哪天一句话说错了,又或者胡亥不想再听了呢?朝中有大把老资格大人物,比如李斯、冯去疾、冯劫等。这些人怎么看得下去赵高一个宦官出生的家伙手掌大权?赵高知道,要想永保官位权势,就必须迅速培植自己的集团势力。
回到咸阳后,此时的赵高和出行前已经判若两人,沿途收到礼物不说,一招杀鸡儆猴、培植势力的感觉好极了。他惊奇地发现,朝中那些大臣们不再将脸打得高高的,看向自己的目光都带了一丝忌惮。赵高在心中冷笑,你们这些士大夫向来自命不凡,这就开始怕了,好戏还在后头。
好戏果然在后头。赵高牛刀小试的同时还没有忘记自己一心要铲除的对象——蒙氏家族。
二世登基开始,赵高就把一件事情作为每日必修功课。他每日每夜在胡亥耳边痛斥蒙氏兄弟的罪状。在胡亥即位前,赵高就曾要求要杀死蒙恬蒙毅,但为当时还是太子的胡亥拒绝,仅将蒙氏兄弟收监了事。此如芒刺在背,赵高日夜想着的都是除去蒙氏。而现在时机终于成熟。
巡游途中,赵高开始初步培植自己势力,且胡亥此时的底气也已不同于才登基那会儿。拜山朝圣,沿途郡县官员百姓的叩拜欢迎,让他切实体会到身为帝王九五至尊、天老大我老二的感觉。胡亥的底气足了,自信心暴增。
想到各自得意处,胡亥赵高相视一笑。“巡游事件”是这两位继“沙丘事件”后的二次搭档,大家利益均沾都尝到甜头,对后来的继续合作充满信心。而李斯,他到现在都没发现,只不过一趟巡游,沙丘时候的“三人行”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二人组”。要说李斯你怎么能这么不警觉,皇帝都把你排除在外了,你都没发现?
其实,巡游四个月,在忙的不仅是赵高胡亥,李斯也忙得很。能培植自己势力的也不仅是赵高,李斯此人也有同好。
这是从偶然方面看,从必然方面看,胡亥、赵高、李斯这三位必然会有散伙分家,甚至斗得你死我活的一天。原因也很简单,这三位的合伙是为了“权、利”,散伙也必定是为了“权、利”。权利这种东西最是邪恶,最喜欢将人玩弄于股掌间。开始给甜头是为了让猎物弥足深陷,等猎物无法自拔了,权利才会露出它的真面目,将之前给的甜头都拿走不说,还会要你付出高昂利息。利息大致可以用八个字概括:身首异处、祸及宗室。
什么都不说了,动手吧。
赵高找了几个朝中文官,拿出长久以来搜集的伪证,在大殿上弹劾蒙氏兄弟的罪状,要求处死蒙氏。满朝文武用沉默表示赞同。这时候一个人跳了出来大喊:我反对!
这位大胆兄的名字叫子婴。他虽然是皇亲,在当时却实在是名小角色,甚至史书上都没有留下确切身世记录。
子婴的身世,现在比较流行的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是胡亥的侄子,且是扶苏的儿子;另一种认为是嬴政的弟弟,也就是胡亥的叔叔;最后一种认为是胡亥的哥哥。这里,我们当然不能取三种说法。我个人倾向于子婴是嬴政的弟弟,也就是胡亥的叔叔。有话说“斩草必除根”,胡亥矫诏杀死扶苏,绝对不会放任扶苏的儿子“春风吹又生”。这是驳斥第一种说法最充分的理由。第三种说法也不通,这个会在即将出现的宫廷血案中点出。
弹劾处死蒙氏兄弟这样的大事,满朝大臣们都不吭声,唯独子婴一人跳出来大喊反对,这难道不奇怪?其实仔细想想,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说白了还是权利二字。
大殿之上,几十名大臣站在一起面君议事各司其职井井有条,这是表面上。骨子里,朝臣这种东西向来是分派系的,历朝历代都如此。他们所分的派系决定很多事情,力量太大时,甚至能左右牵制皇帝。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嬴政驾崩胡亥即位,朝中势力派系也必然发生新变化。
嬴政时期,蒙氏兄弟专宠,一个主外一个主内。蒙恬的影响力虽大到李斯都忌惮三分,但他毕竟离得远,我们先不管他。就说蒙毅和李斯在朝野中的微妙关系。
丞相的职责是掌程万机、辅助天子,很多大事嬴政都要靠李斯去处理。对嬴政来说李斯是能臣重臣主要管国事,这个人很有用。而蒙毅的职务是掌管咸阳城的事,且每天陪伴在嬴政身边最多的人也是他。对嬴政来说蒙毅是内臣宠臣主要管内事,这个人很顺眼。打个不太恰当,但很能说明问题的比方就是:嬴政时期的蒙毅,就好比胡亥时期的赵高。这是从皇帝对他们的宠信态度来看,绝不关乎其他。除开这一点,这两对君臣搭档无论哪方面都绝无可比性。
李斯、蒙毅在国事、内事上各行其事,是嬴政的左膀右臂。这是对嬴政这个主人而言,但对左右手自己来说,这二位肯定是有矛盾的。舌头和牙齿都会打架,更何况这二位一个姓李一个姓蒙。争夺皇帝的宠信,扩大各自家族在朝野中的影响力,就是二人最大的矛盾点。
上面说的是嬴政时期朝中主要势力派,很显然那时候主分李派和蒙派。而现在,蒙氏已成为砧板上的鱼肉,蒙派自然名存实亡。势力配比这种东西,此消必然彼长。一方势力衰弱消亡,就必有另一方势力冒头填补空虚。官员派系间的争斗与天地同寿、日月齐光。
此时,朝中势力可以分成三大派。
第一派,李斯资格派。以李斯为老大,大多是嬴政在位时候的臣子,资格相当老。主要代表人物有右丞相冯去疾、御史德、大将冯劫等。总的来说原班人马不动,胡亥巡游途中吸收部分新血,势力比嬴政时候越发扩大。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