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091)环境科学

_3 佚名(现代)
据城市功能区特点加强管理。继续创建噪声达标区,确保居民文教区的环境质量。结合城市道路建设,加强交通干线的噪声防治,重点控制主要交通干线的噪声。加强建筑施工噪声、工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管理,解决噪声扰民问题。
国家继续抓好对37个重点城市环境综
合整治的定量考核。完善指标体系,改进考核办法。
对全国城市实行分类指导。根据城市规
模、性质、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和主要环境问题,提出分类指导原则和不同的环境保护要求,包括:建设一批示范城市,保护一批风景名胜和旅游城市,重点治理一批污染严重的城市等。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
矗“九五”期间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依法保护并合理开发土地、水、森林、草原、矿产和海洋资源,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体系,逐步建立资源更新的经济补偿机制。
(1)生态保护和建设:
“九五”期间,要继续大力开展植树种
草、防沙治沙、改良草尝水土保持等工作,有效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要重视对热带森林、天然林、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和生态脆弱区等特殊生态系统的保护。
实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
复;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加强资源开发活动的环境管理,重视旅游资源和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加速推行环境影响评价等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
到2000年,基本建立自然保护和自然
资源管理的法规体系,初步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基本控制自然生态恶化加剧的趋势,部分地区有所改善,生态建设开始步入良性发展。
新增森林面积99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
达到15.5%,平原农田全部实现林网化;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00万公顷;治理沙漠化面积343万公顷;治理和建设草地1830万公顷。
造林绿化,要以增加森林资源、保护和
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以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为基础,“九五”期间造林3300公顷,初步构筑起绿色生态屏障,发挥森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加快森林资源培育和用材林基地的建
设,提高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重点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增加用材林蓄积量,缓解木材供需矛盾,减轻对公益性森林资源的压力。
加快大型防护体系的建设,重点建设
“三北”、长江中上游、沿海、太行山绿化、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工程。“九五”期间启动黄河中游防护林体系、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体系、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辽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
以解决农村能源短缺、保护植被、加快
脱贫致富为目标,大力发展经济林和薪炭林。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林业工业,促
进林业建设的良性循环。
水土保持是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山区
人民脱贫致富的基矗“九五”期间继续大力开展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重点加快黄河中游和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治理步伐,目标是:黄河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5万公顷;长江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20万公顷;珠江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5万公顷,海河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5万公顷;淮河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万公顷;松花江、辽河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5万公顷;其他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0万公顷;治理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盐碱地面积200万公顷。
(2)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
紧密围绕2000年农业发展目标,抓好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田污染和农药化肥对水环境的污染,力争做到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重点地区农业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农业资源得到保护和合理利用,促使农业走上高产、优质、高效和发展道路;乡镇环境质量和农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与小康生活水平基本适应。
每年耕地净减少量控制在20万公顷;
建设50个生态示范区,200个生态农业县,耕地面积1300万公顷;建设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 300个,年能源开发和节约能力增加2000万吨标准煤;化肥流失率降低到60%,可降解地膜使用量达到30%;建设农业系统各类保护区98个;建设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000个,面积1000万公顷,产品种类达到2000种以上;农畜水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率低于2%。加强法规建设,依法管理环境。制定农业环境管理法规和标准,健全农业环境管理体系,加快农业环境监测网建设,完善农业环境监测总站和50个农牧渔各行业的中心站,建设和配套150~200个基层站,实现监测工作常规化。
努力控制农业污染。对10个农业环境
重点污染区进行综合整治。防治农用化学物质污染,有效施用化肥,加快农药新品种研制开发,增加高效低残留的新品种产量,农药年用量控制在25万吨(折纯量)。推广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防治畜禽养殖厂的粪便污染和水产养殖带来的污染。到2000年,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粪便处理率达到60%以上。
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发展高产、优
质、高效农业,使生态农业成为促进我国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中坚模式。
节约和保护耕地。落实《基本农田保护
条例》,依照有关规定将必须保护的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增施有机肥料,推广配方施肥技术。防治农畜水产品污染,开发生产无污染产品,建设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立农业环境重点保护区,保护农作物和畜牧业的品种资源和野生种源,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建立遗传基因库,开展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开发利用。开展乡镇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乡镇环境和农民居住环境。保护渔类资源,重点保护影响渔业资源的产卵尝索饵尝洄游通道、越冬场等重点渔业水域。大力开展生态渔业示范区建设,建设10个内湾生态渔业示范区。
(3)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快建立和完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
络,进一步扩大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形成类型齐全、不同级别、布局基本合理、面积适宜、建设与管理初步协调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珍稀濒危物种的就地保护,积极开发物种迁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技术,建立一批国家级珍稀濒危物种的迁地保护和繁育基地,加强对珍贵濒危物种进出口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临督管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建成自然保护区(包括风景名胜区和森
林公园),面积达到一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0%,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0个。
建设以保护大熊猫、白暨豚、银杉、金
花茶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为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具有国际意义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完整的西藏羌塘、青海可可西里、内蒙古科尔沁、海南东沙群岛珊瑚礁等自然保护区。
从抢救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出发,加紧建
设热带、亚热带等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和人口密集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加强草原和草甸生态系统、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地质遗迹、古生物遗迹等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建立和完善国家级珍稀濒危动物驯养
繁殖基地,建设国家级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基因库和各类物种、生态环境和遗传资源数据库,保护和开发作物和家畜以及野生缘种的遗传资源。
建设国家级生物多样性保护开放研究
室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实验
室。
海洋环境保护
加强海洋环境管理,继续保持海域水质
的良好状态,基本控制近岸海域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展趋势,使部分污染比较严重的重点河口、海湾、海域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防止新经济开发区邻近海域的生态破坏,力争减轻海洋环境灾害。完成近海海洋环境功能区划,扩展管理领域,对我国管辖的全部海域逐步实施环境监督管理。
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保证实现
“九五”环境保护目标的需要。我国环境污染已经十分严重,在不少地区有些污染物排放量已明显超过环境承载能力。若不采取果断措施,随着经济和人口增长,污染物排放总量还会增加,环境污染程度还会加剧,污染范围还会扩大。为了实现“九五”环境保护目标,必须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九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是国家对环境保护实行宏观管理的控制性计划。计划中所列的12种污染物,都是对环境危害大的、需要重点控制的主要污染物。只有控制住这些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才有可能基本控制住环境污染加剧趋势。
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我国环境
管理制度的重大转变。“九五”期间,要积极创造条件实施总量控制计划;同时,要开展试点,积极探索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各级政府负责,各部门协同作战。各级
政府要按照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的要求,组织制订和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工业部门,在制订行业发展计划时,要体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努力实现增产不增污。
在国家重点控制的流域和地区,按照环
境质量标准的要求,制定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并对有排污量削减任务的企业实施污染物排放量核定制度。
改革环境管理制度,加强环境管理基础
工作。按照总量控制要求,改革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等制度。环境管理制度的改革,要有利于实现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有利于提高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环境科技、标准、监测、统计、信息工作,建立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管理支持系统。
加强对环境质量的宏观调控。在实行污
染物总量控制的同时,加强对改善环境质量的宏观管理,实行上管一级,即:国家审批重点流域和重点城市污染防治规划,确定其必须达到的环境质量;盛自治区、直辖市审批所辖地市和辖区内流域的污染防治规划,确定其必须达到的环境质量。
实施《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
为了实现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要实施《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
《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第一
期)》以有效削减污染负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汇集了各地区、各部门在“九五”期间计划实施的、资金较有保障的重点工程项目,突出重点流域和地区的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污染源治理和“三废”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工程项目。完成这些工程项目,将使我国主要环境问题加剧趋势得到基本控制,局部地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
《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在今后的
3个五年计划期间将分三期实施。第一期在“九五”期间实施,共有项目1591个。其中,水污染防治项目800个,大气污染防治项目334个,固体废物污染控制项目 274个,生态环境保护项目117个,全球环境问题有关行动项目63个,国家环境监督管理能力建设项目三个。随着实施进程,还将不断补充新的项目,滚动发展。工程投资按“污染者付费”原则,由地方和企业解决。
首页 上一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