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入行论讲记(第八册)

_6 堪布索达吉(现代)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继续讲对治三种烦恼。对治嫉妒心、竞争心的方法已经讲完了,现在讲修傲慢心。
故令闻众口,齐颂吾胜德,
毛竖心欢喜,浑然乐陶陶。
此处的傲慢心,是对治傲慢的一种智慧,而以烦恼的名称来命名的。我们不可能修烦恼,修烦恼会增长烦恼,烦恼再不用串习了,所以这里对治傲慢的智慧叫“傲慢”。前两种修行也应该这样来理解。
有些人稍有才华、境界、势力,以及广闻博学的智慧时,往往就瞧不起别人。比如他长得比较好看,看见六根不全的残疾人时,在他们面前很得意;若在财力上不错,有些居士自己开轿车,就会觉得“这个团体中我很了不起,你看我有私人车,边开车边放音乐,多开心啊!其他人都比不上我”;在智慧上,有些人读过大学、研究生,就蔑视没有文化的人;甚至有些佛教徒,皈依十几年的话,见到一个新居士,就倚老卖老,认为自己学佛的资历很深。傲慢心是隐藏的一种烦恼,自己根本不发觉,但别人一看你的言行举止就非常清楚。因此,这种傲慢要彻底根除,不然在修行中很容易遭到违缘。
这里是说对高者也有必要修习相换。即首先把自己换成别人,再看易位前的自己,显得傲气十足,以蔑视侮辱的眼神来对待他(原来的我)。要让他听到我被全世界的人交口称赞,赞叹我的种姓、智慧、悲心及人格,我因而欢喜若狂、汗毛直竖,完全陶醉在欢乐的海洋中。
世间人受到称赞或者得奖时,高兴的神情溢于言表、无法控制。有些人获得了世界冠军时,会高兴得跳起来,甚至过分激动当场昏厥。据说今年有些人打麻将,几次摸到好牌之后,因特别激动而死亡,这样的事例有好几起。除了高僧大德对赞、毁都能视为空谷声,不会产生执著之外,一般人是很难以做到的。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当这种特长被人宣扬、赞美时,自己会沉浸在喜乐之中,难以自拔。然而我们换位后应该知道,这个被赞叹的,实际上不是我,而是易位前的众生。如果是我受到赞叹,肯定会得意洋洋,但若是众生的话,我们恐怕会生嫉妒心,非要跟他平起平坐。在这个时候,大家应该知道,这些烦恼的祸首,其实就是我执,正因为我执从中作怪,所以我们对众生漠不关心,对自己非常贪爱,自己受到赞叹就非常欢喜,众生受到赞叹则耿耿于怀。
为什么有些人一辈子精勤地修行,但始终没办法调伏自己的相续呢?这是有一定原因的。阿底峡尊者的上师达玛吉达说过:“行持善法不能调伏自相续,是因为傲慢所导致。”个别道友虽然修持善法,但这种善法跟自相续并没有真正结合起来,上师苦口婆心地给你讲了千经万论、三藏十二部、五部大论等殊胜教言,但这些教言一直没有融入你的心中。有些人的我执特别重,认为上师讲的教言不合理,自己的想法才正确,于是沿着另一条道路前进,这样之后,上师也没有办法教育你,最后你的相续与法根本不相应。所以在修行佛法的时候,大家一定要遵循上师、佛陀的教言。为什么我经常强调要背诵?如果背诵了,你所理解的教言不会太离谱,与诸佛菩萨的经教非常接近。否则,我们的分别念是不可靠的,想什么就认为是佛教,实际上并不是诸佛菩萨的殊胜窍诀。
自他交换的这种修法,从高僧大德的传记来看,是利根者的修法,而阿底峡尊者知母、念恩等七种修法,则是钝根者的修法。我们在修自他交换时,应当观察我执是怎么样推翻的,如果没有推翻我执,与如来的教言就无法相应,依止善知识也不一定有很大利益。若能明白我执扰乱了自己的整个生活,对佛陀的经教会有不可思议的信心。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中说:“恒常随观佛陀教,永远莫依罪恶友,广依贤善之友伴。”我们要时刻观修如来教法,依止善知识和善道友,永远远离具有贪嗔痴的罪恶人。
总之一定要断除我执,这是佛教最殊胜的观点。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佛教和外道有五种区分方法:
一、皈依。佛教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宝,而外道皈依的是遍入天、大自在天、上帝等。这次我去甘肃看见很多回教道场,里面有星星和月亮的标志,象征他们希望获得这些果位。古代论著中也有太阳派、月亮派等外道,他们暂时皈依这些,但这些并不能让人了脱生死。所以皈依三宝是基础,我们以后区分佛教和外道时,首先要以皈依来分。
二、见解。见解有暂时和究竟之分,佛教的暂时见解就是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灭,最究竟的见解,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而外道根本没有这种殊胜的见解,虽然有些窍诀暂时可以压制烦恼、痛苦,但无法从根本上断除。
三、修行。佛教有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方法,可依之次第修持大悲空性。而外道只能暂时修持制止分别念的禅定,并没有如是殊胜的修法。
四、行为。佛教是远离贪嗔痴以及损害众生的行为,而外道经常损害众生,也不能脱离贪嗔痴的行为。
五、果位。佛教是声闻缘觉、菩萨、佛陀三解脱,而外道没有如是的解脱,只能流转于轮回当中。
佛教和外道之间的差别,其他论典和窍诀中也有不同说法,但无垢光尊者的教言非常关键,大家应该牢牢记住。佛教徒的皈依、见、修、行、果,与外道是怎么区分的?大家要常以之来衡量自己,看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佛教徒。
彼富吾夺取,若为吾从仆,
唯予资生酬,其余悉霸取。
他(原来的我)拥有的财富、名声、地位等,我一定要设法夺取,使他一无所有、分文皆无,变成穷光蛋。如果他愿意规规矩矩给我做仆人,我就适当地给一些工资,让他保证温饱、有吃有穿就行了,其余的我全部霸占为己有。
表面上看我(原来的众生)非常霸道,只给别人付一点工资,其他什么都不给,好像很没有良心。但是反过来说,我们可以观察自己,以前自己只顾自己拥有钱财、势力、力量、智慧,即使所有的众生不快乐也无所谓,但现在学习大乘佛法之后,应该把角度换过来,别人冷漠地攻击自己、损害自己也是应该的。
归根结底,大乘佛教就是要断除我执,我执越来越大的话,修行不可能成功的。无始以来众生沉溺在轮回中,唯一就是因为有我执,龙猛菩萨说:“无余此有情,皆源于我执,具我所执众,佛唯利彼说。”三界众生流转生死,没有一个不是源于我执,大慈大悲的佛陀知道这一点后,为令众生减少我执,而宣说了空性、大悲心的法门。
我执可通过两种方式来断除,一种是按照第二转****的空性法门来根除,一种是在世俗中修慈悲菩提心,自己与别人交换位置,以前对自己非常关心,从现在开始当以众生为主。若不能这样,那一切的修行就成了形象。夏吾巴格西说过:“乃至没把‘我’看成怨敌之前,善知识的教言对自己也无济于事,一旦将自己看成怨敌,善知识的教言才能起到效益。”这个内容非常深,如果我执没有根除,就算依止一百位上师,上师所讲的教言你也不一定能接受——“虽然今天上师讲了菩提心的教言,但上师说得不太殊胜,我自己的想法是这样的……”产生一个我执,根本没办法与上师的法相应。反之,假如通过大乘修行,明白无始以来的敌人就是我执,以前它一直害我,现在也在害我,以后仍会不断害我,故应把我执看作不共戴天的敌人,这样的话,善知识说什么你都可以接受。
有时候也看得出来,我给有些道友讲了千遍万遍,他还是顽固不化,无法接受。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我执太重了,总认为自己的想法正确,上师这个地方讲错了、那个地方也不对,不仅仅是上师,甚至佛陀的教言也能挑出毛病。这种人根本没救了。只有把所有的力量全部堆在我执上进行对治,那个时候善知识的教言才会派得上用场。
你们学习大乘佛法之后,行为上有一种转变才说明修行有进步。那天我在上海时,有新加坡的两姐妹供养我一大包首饰、耳环、项链等珠宝,我又不戴耳环,也不可能开珠宝公司,当时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看了一下,里面有钻石戒指等昂贵之物,心里比较害怕。她们说:“我们年轻时什么都不懂,一有钱就买这些首饰,整天想的就是打扮。通过这次的学习,终于发现这些没有什么利益,您可不可以拿来帮助众生或者弘扬佛法?”我说:“用女众的首饰来弘扬佛法,对我来讲也很困难,可不可以拿这些来装藏供佛?”“可以可以,您怎么做都可以!”
我想了一下,这种做法确实很好,很多人没有遇到佛法之前,时间和精力就是为了自己,有钱的时候要么是吃、要么是打扮,除此之外从来没有想过众生。现在态度上应该有所改变,自己的快乐要让其他众生也分享。孟子曾问一个国王:“听到美妙的音乐时,独自享受、与人享受哪个更快乐?”国王说:“与人享受更快乐。”“那么与少数人一起听快乐,还是和很多人一起听快乐呢?”国王说:“与很多人一起听更快乐。”因此,我们哪怕有一分快乐,独吞下去也太可惜,应该让众生一起分享。这种发心是断除我执的方便方法。
我刚才也讲了,断除我执的方法一个是空性法,一个是利他法——逐渐降低自己的位置,提高别人的位置。当然,刚开始你不一定要把钱全部给众生,一点都不剩。但是你要知道,你钱包里的钱有你自己的一部分、有你亲人的一部分,还有众生的一部分。若串习到了一定的时候,一切都可以奉献给众生,这就是大乘菩萨不共的发心和行为。
要知道,如果没有修这些法,我们可能潜藏着很多恶心和傲慢。懂得这些教言之后,一旦烦恼现前,自己会觉得很惭愧,别人也看得出你在用这种方式进行对治。
令彼乏安乐,恒常遇祸害。
还要让这个人(原来的我)身心缺少安乐,不仅如此,而且我要让他恒常灾难临头、倒霉不断。
没有修自他交换的时候,看到关系不好的人遭受痛苦,我们很容易幸灾乐祸。原来“9·11”发生时,就听说有幸灾乐祸的国家排名,第一、第二、第三……很多国家非常高兴,声称这是上天对美国的惩罚。其实这是不懂慈悲心而导致的。别人受到痛苦,我们理应有悲悯之情,试想如果这些不幸降临在了自己身上,我们还会不会高兴呢?谁都不愿意自己受苦,谁要是希望遇到违缘,那他就是大菩萨。为什么呢?下面讲这个原因。
丑二、彼之原因:
彼为堕生死,百般折损我。
为什么痛苦和灾害让他(原来的我,即我执)领受,对他如是怀恨呢?因为他在漫长的轮回岁月中,曾无数次地加害过我。
因为我执,我们造了许许多多恶业,以致不断在地狱、饿鬼、旁生以及善趣中辗转受煎熬,承受着无量剧苦。世间上唯一损害我的是谁呢?就是我执。你们不要认为是一种教条,或者一种说法,千万不能这么想。我们在轮回中所有的痛苦,全部的来源就是我执。如果断除了我执,痛苦自然会消于法界。而这里的修法,正是对治烦恼最尖锐的手段,殊胜无比。
萨迦班智达在《普显牟尼密意》中总结前面几种修法说:首先换在低劣者的位置上,对自己进行嫉妒,那时候心里特别痛苦,通过这种痛苦认识到嫉妒心的危害性,以后凡是有嫉妒的对象,自己不容易产生嫉妒心;换在竞争对手的位置上,对自己进行竞争,那时候心里也非常痛苦,认识到这一点后,觉得竞争没有任何意义,实际行动中就不会对别人起竞争心;换在高者的位置上时,以傲慢的姿态对自己侮辱轻蔑,这个时候心里也不好受,从此遇到傲慢的对境时,自己也会对治的。
以上的教言,是对治这三种烦恼的殊胜窍诀。当然,没有运用的话,窍诀就是窍诀,你就是你,就像一个人马上要渴死了,旁边有条清澈的河流,但他一口也不饮用的话,河水再多也无济于事。反之,即使只饮了一口,也能对治这种干渴。因此,这样殊胜的教言各位一定要牢记,一分窍诀就有一分力量,一分勤奋就有一分的收获。
大家要想尽办法断除我和我所,如果我和我所一点都没减少,痛苦不可能平白消失。龙猛菩萨说过:“内外我我所,尽灭无有故,诸受即为灭,受灭则身灭。”我和我所灭尽的话,受蕴也会随之灭尽,假如没有受蕴的话,流转轮回的痛苦才会消除。一切祸害的根源就是我执和我所执,月称论师亦云:“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按照中观应成派的观点,萨迦耶见就是我执,其他大德的教言中也是这样承许的。萨迦耶见产生一切过患,因此瑜伽师要先破我执。
佛教历史上的很多大成就者,就是依靠对治我执、修自他交换,最后获得成就的。以前阿底峡尊者依靠上师的窍诀,修成了自他交换的菩提心,不管他走到哪里去,土地神都会保护他;金厄瓦格西修成自他交换以后,所到之处,当地的野兽都以欢喜心来迎接他;朗日塘巴一辈子也是修自他交换,唯一的修行就是断除我执而修自他交换,后来他无论在哪里,非人都对他非常恭敬。有次一群非人准备害朗日塘巴尊者,有个非人阻止道:“我们不应该害他,因为他一直在修自他交换,对自己的身体根本不在乎,反而对我们非常爱执。我们害他是没有良心的行为。”那些非人听后很惭愧,于是没有害他。
修自他交换的功德非常大。你们不管是什么身份,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只要把自己的快乐奉献给众生、众生的痛苦自己代受,有这样一分菩提心的话,那你就成了世间的庄严。夏东格西在一个大乘教言中说:“修自他交换菩提心的人,不仅天龙八部会维护他,甚至四大天王也要恭敬他、承侍他、供养他、护佑他。”所以修菩提心的人看起来很脆弱,似乎也没什么高深莫测的修证,实际上人非人都在保护他,他不需要其他护轮,也不用修一些气脉明点。
然而,现在有些人对这么重要的法抛之脑后,并不是特别重视。昨天来了一个居士,身体特别高大,也很胖,满脸都是忿怒相。他坐在我面前说:“给我讲一下护轮,我想修气脉明点,我要打开中脉。”我跟他说:“你还是修自他交换吧,先打好佛教的基础,再慢慢地开中脉。”“不行不行,我必须要打开!”密宗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没有打好基础之前,其实讲了也没有意义。
现在很多人认为佛法就是搞形象,实际上搞形象不是很重要,佛陀说:“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自净其意是调伏自己的心,如果内心中有了菩提心,佛法就在那里。以前朗达玛魔王灭佛时,藏地的佛法基本上都毁灭了,但有一部分人虽不敢穿出家衣服,心里却对佛教有信心。朗达玛尽管把出家人的形象都灭掉了,但他们心里的教法和证法无法毁灭,故而并没有完全灭掉藏地的佛法。
因此,佛法不是搞一个隆重的活动,修一个金碧辉煌的经堂,或者来一个庄严的大和尚、大活佛,这个不能代表佛法。真正的佛法就是我们有利他心、无我心,这才是佛法的精华。大家应该要认识佛教。“文革”后有一段时间,老修行人已经离开了人间,新的年轻人根本不懂佛法,是上师如意宝把教法和证法传递给了后代。因此,作为上师的传承弟子,我们一定要了解佛法中利他和无我的教言。
子三(摄义)分三:一、不修自他相换之过患;二、修自他相换之功德;三、是故教诫修自他相换。
丑一、不修自他相换之过患:
汝虽欲自利,然经无数劫,
遍历大劬劳,执我唯增苦。
我们对自己的心进行劝说:“无知的心啊,你以前一直追求自利,天天想着自己、维护自己,以这样的恶心所致,无数亿劫中漂泊轮回、饱尝痛苦,不管转生到三界哪个地方,都没有少许的快乐可言。这些痛苦正来源于我执和我所执,如果没有它,就会像诸佛菩萨及阿罗汉一样断掉轮回的相续,绝对不可能继续流转。”
往昔无量佛曾出现于世,我们有缘在诸佛菩萨和善知识面前聆听过教言,可为什么现在还在漂泊呢?原因就是我执太重,没有按照佛陀的教言如理行持,自以为是地造作恶业。这样之后,以前不断漂泊在无边无际的轮回大海中,现在得了殊胜的人身之后,却不依靠善知识的教言精进修持大乘菩提心,以后能不能断掉轮回的相续呢?非常困难。
如果按照善知识和大乘教义依教奉行,即生肯定有机会断掉轮回。现在的我们就像站在十字路口一样,一边是自私自利的道路,另一边是利益众生的道路,应该选择哪一条呢?若继续沿着自私自利的路前进,痛苦永远没有止境,一直会沉溺在轮回苦海中;如果现在醒悟过来,沿着利他的路趋往解脱,那一定会推翻轮回的。
《中观宝鬘论》亦云:“有我执有业,有业亦有生。”有了我执就会不断造业,造业就不可能从三有中逃脱。一切的过失罪恶应该都堆积在我执上,前段时间我也引用过《修心七要》的教言说:“报应皆归一,于众修大恩。”所有过错就是来源于自己,不要去怪别人。有些人遇到违缘就觉得是别人给自己造的,或者是非人、神仙带来的,一直想:“你能不能害他?能不能遣除他?”这不是大乘的行为!作为一个修行人,所有的痛苦、不对应该全部怪自己,不能以各种理由去抱怨别人。
无始以来,痛苦来自于这个“我”,没有“我”的哭声是很少的。在大大小小的城市中,我们常能听到不同程度的大哭大叫,若详细观察其来源,几乎都摆脱不了一个我,要么是“我身体不好,呜呜呜”,要么是“我丈夫舍弃了我,对别人很好,呜呜呜”。如果你丈夫对别人好,那你应该发菩提心,从现在开始把丈夫供养给别人,这样你的烦恼会消除的。但凡夫人就是舍不得供养,一直想把好的东西归为己有,这样的话,心里真的很痛苦。刚才有个道友给我打电话,一接就听到她一直在哭,我想这个哭声旁边肯定有个“我”,结果她一开口就是:“我我我,已经吵架了。”
没有“我”的哭声真的很稀有。以前上课时,法王如意宝经常为了众生而流泪,讲释迦牟尼佛传记时因信心而流泪,有时候讲到一个可怜的众生,也会为他而痛哭。这种现象在大菩萨身上是有,而根本看不到他为了自己的家庭不好、身体不好叫苦连天。所以我们的眼泪要分析,看是我执的眼泪,还是利他的眼泪?如果是利他的眼泪,那么这个很珍贵,应该捡起来放在盒子里保存;如果是我执的眼泪,要扔在什么地方,你们自己选择。
有时候看,众生确实很可怜,明明祸害痛苦的来源就是我执,却始终执迷不悟。其实没有我执的话,成千上万的魔众也无法加害你。《度母赞》的一个讲义里说:“世间上最可怕的魔王就是我执,如果没有我执,多少个魔王魔女来到你面前,也不会有任何危害。”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成佛时,就有无数个魔众来加害,但不能动佛一根汗毛,正如《方广庄严经》所言:“刀火毒无害,慈悲能仁生,兵器成鲜花。”所以一旦我执和我所执全部消失,对“我”毫不执著,别人的身体和自己的身体完全平等,达到这种境界时,遇到魔众也没什么关系。
假如没有我执,晚上一个人到哪里都不会怕。否则,有了大我执,就有大恐怖。听说很多女众晚上不敢一个人去厕所,路灯熄了就特别害怕,怎么样也不敢出去。那多痛苦啊!如果没有我执,晚上到哪里都没事,因为没有什么可保护的,就像一个穷人,不会害怕自己有东西被抢走了。我们现在唯一保护的是什么?就是一个“我”。有些人表面上穿着袈裟、剃着光头,出家多年了,自己非常得意,但你内心的我执魔王减少了没有?没有的话,那没什么可得意的。
这些修法应当长期行持,尽量地减少我执,若能如此,总有一天我执和我所执会消失的。这一点在座很多修行人可能深有体会,刚开始的时候,自己的亲人死了根本不能接受,但现在听了大乘论典后,知道哭也没有用。有些道友母亲死了也是笑嘻嘻的,父亲死了也是乐滋滋的,感觉很不错,这说明还是到了一定的境界。否则,就像有个居士跟我说的:“我的母亲千万不能死,她若死了,我就活不下去了。佛陀保佑,我的母亲永远也不能死!”但这可能吗?
当然,刚学佛的有些人,对大乘的有些教理不一定理解,但久而久之就可以接受了。当你接受的时候,回顾以前幼稚的心境,会觉得自己很可笑。就拿我来说,以前特别喜欢我弟弟,一旦我弟弟死了,就想去找格萨尔王,(以前看格萨尔王的传记时,觉得他很厉害。)反正一直往东方去,我肯定能找得到。但现在学了大乘佛法以后,就算弟弟死了,我也不会哭的,亲戚与不是亲戚没什么区别。可能别人觉得这很冷漠、不近人情,但修了大乘佛法以后,每个人的相续是会转变的。这方面我自己有很多体会,这些体会不是大的开悟,只是一些小体验。同样,你们也不要随顺世间不成熟的心境,一定要全力以赴地断除我执,否则永远也得不到进步。
其实在生活当中,为人处事也好、与人合作也罢,让大家喜欢的,肯定是我执很少的人。不然,即使你有智慧、有才华,但我执特别重的话,跟谁也合不拢。人与人之间矛盾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就是为了“我”而来的,不可能是为了“他”而来的。所以说我执特别严重的人,平时跟谁都有矛盾,如果我执减少了,不要说长远的修行,暂时的人际交往也很方便。
因此,最大的怨敌就是我执,为了断除它,大家一定要好好地祈祷上师三宝。法王如意宝和寂天菩萨的这个法不像其他语言,这里面有一种看不见、听不着的无形加持,自然而然会渗透到你的相续中,让你的心性逐渐改变。过去有无数修行人通过这些教言改变了自己,趋入正道而获得解脱,我们也应该以无限的喜悦之情精进修持这样的大乘佛法!
好,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思考题
778、怎么样对高者修习相换?这里所讲的窍诀与《广释》有何不同?你觉得哪种更适合你?
779、有些人一辈子行持善法,上师也给他讲了很多教言,但他却不能调伏自相续,这是由什么所导致的?对此你有什么体会?
780、按照《如意宝藏论》的观点,佛教和外道有哪五种区分方法?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你是否是真正的佛教徒?为什么?
781、请以教证说明,断除我执的必要性。并说明依靠什么方法来断除?你平时是如何运用这种窍诀的?
782、学习大乘佛法之后,你的行为上有哪些转变?请举一个具体事例说明。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四十五节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继续学习《入行论》中的自他交换,昨天讲了没有修自他交换的过失,今天讲修自他交换的功德。
丑二、修自他相换之功德:
是故当尽心,勤行众生利,
牟尼无欺言,奉行必获益。
若没有修自他交换,始终耽著自己、爱护自己,则将导致无穷无尽的过失,给今生来世带来无边祸害。作为发了大乘心的菩萨,懂得这个道理之后,应该一心一意舍弃自己,尽心尽力地行持利生事业,这样的话,功德和利益非常大。那么,这是谁说的呢?是三界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无欺的金刚语,依此而行必能获得安乐利益。
有些人经常怀疑:“发了利他的菩提心以后,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功德?”尤其是学过世间法、唯物论的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坏习气,始终觉得修利他心的话,将来不一定能得到果报。如果有了这样的怀疑,那通过佛陀的教言就可以遣除。
其实一个人若全心全意地帮助别人,奉献自己的一切,定会受到众人的认可和赞叹。利他心重的人,谁都愿意跟他合作,而自私自利非常强的人,任何人都不愿与之交往。世间道德尚且如此,出世间菩提心的利益和功德就更不用说了。
但若有人仍有怀疑,则可以用佛经来作教证。《大明度经》云:“佛语不欺,当作是学,当作是求。”佛陀的语言永远不会欺惑众生,大乘行人该学习这种教言,并在实际行动中去身体力行。佛陀为什么不说妄语呢?理自在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言:“无因不说妄。”因为多劫以来从根本上断除了说妄语的因——贪嗔痴等烦恼,故而佛根本不会说妄语。马鸣菩萨亦言:“见义故无欺。”佛陀彻见了万法的实义,他所说的绝对不会欺惑。
一个凡夫人即使再老实,赢得了每个人的信任,但由于没有断除说妄语的因,很可能上半生不说妄语,老了以后就糊涂了,说妄语的本事很厉害。但佛陀绝对不是这样,汉地家喻户晓的《金刚经》中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这就是佛陀语言的特征。
原来我讲《金刚经》时,也引用过世亲论师的观点说,所谓“真语者”,指世俗中佛所说的因果、微观宏观世界的道理真实不虚;“实语者”是从胜义角度讲,佛陀在《般若经》中所宣说的空性,一点也不会欺惑,完全真实;“如语者”是佛在第三转****中所抉择的如来藏光明显现存在,这方面的真理非常可靠;“不诳语者”,是佛为引导众生而宣说不同的教言,一字一句都具有殊胜密意;“不异语者”的意思是,佛陀针对六道众生所讲的法,每个众生根据自己的根基不同,所领会的意义也有差别。因此,整个大千世界中,唯有佛陀的语言才真实不虚,若能对佛语深信不疑,修任何法都会获得利益的。
佛陀这样的语言,不是一生两生修来的,而是生生世世串习过来的。《金光明最胜王经》云:“十方诸佛,悉皆已习真实之语……已于无量俱胝大劫,常说实语。”凡夫人就算这辈子说真实语,下一辈子能不能这样也很难说,而佛陀并非如此,这一点学过《释尊广传》的人都应该清楚。
世间上这么多的大智者,异口同声赞叹佛陀语言的无欺性,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就像理自在陈那论师所说,佛陀对万事万物的了解是“一切诸所知,入于刹那间”。如是通达万物名言和胜义的真相,世间上哪个科学家能比得上?而且唯有佛陀才彻底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圣天论师在《四百论》中说:“佛知作不作,应说不应说。”做善事有安乐的果,做恶事有痛苦的果,哪些众生面前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话,佛陀完全一一明白。
然而遗憾的是,当今时代的人,就像噶当派教言中所说,不把佛陀看作一位全知,只是当成一个算命特别准的算命先生。没有智慧的愚痴者对佛语处处怀疑,包括有些出家人,尽管剃了光头、披上袈裟,多年来一直念诵佛号,但真正遇到关键时刻,对佛所说的“善有善果、恶有恶果”就犹豫不定了。
这些人必须要通达“两大理自在”陈那论师和法称论师把佛陀建立为量士夫的教言。或者通过自己的智慧来剖析,看佛陀2500多年前讲了那么多法门,世间上的智者推翻过多少?其他学说在世间上留下了多少?这些方面一一观察的话,就会对佛所说的话产生信任了。
《妙法莲华经》云:“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可是有些寺院或居士团体中的人,说自己是皈依佛门的,却对佛的教言半信半疑,这种情况随处可见。因此我们一定要信赖佛的教言,尤其是这里所讲的,只要利益众生,定会得到圆满果位,获得佛陀包罗万象的身语意功德。到了那个时候,我们通过宿命通一回顾,就知道自己最开始在某某上师面前,于什么地方发了大菩提心,从此之后乃至生生世世都是行持利他的行为,如今才获得了如是圆满的果位。整个五道十地的过程都会清楚的。当然,我们作为愚痴的众生,因为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到,可能会怀疑修菩提心有没有这样的功德。但只要以佛陀的教言为依据,一心一意修持的话,绝对能获得如是果报。
而且对佛陀的经教生起信心,具有无量的功德。《供灯经》中讲了四种不可思议——信仰佛经不可思议,因小果大不可思议,众生的根基不可思议,三宝的力量不可思议。间接也体现了佛语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大家一定要发菩提心,尽心尽力地利益众生,这种功德肯定存在,这是释迦牟尼佛的金刚语,不要有任何怀疑。
假如这一世发了坚定的誓言,那我们的生死轮回就有了一个转折。否则以前在漫长的轮回中不断漂泊,现在还不发心的话,今后仍会遥遥无期。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海尘婆罗门时,第一次发了菩提心。我们得个人身也不容易,来到世间后什么不做都不要紧,唯一要发个不退转的善心,这才没有空来一趟。所以从现在开始,大家一定要发大乘菩提心,对佛陀的金刚语生起信心。
若汝自往昔,素行利生事,
除获正觉乐,必不逢今苦。
这里也是对自心进行教诫:“如果你往昔无量劫以来,一直奉行利他事业,就像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那样利益众生、修自他交换,遇到众生就尽力帮助,那么时间如此久远,你一定会推翻了可恶的我执,获得利他所带来的证悟境界。如今除了得到如来正等觉的无漏安乐之外,绝对不可能每天被烦恼折磨着,落到这般痛苦的地步。”
往昔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宝髻佛等无量如来,在因地时也跟我们一样,是被烦恼缠缚的凡夫,但他们自从发菩提心、选择利他这条路之后,依靠多生累劫的修持,现在已脱离轮回、摆脱生死,获得了如来的果位。而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在轮回中一直没有解脱,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好好地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成佛之因,也是利益众生之因。净土宗的昙鸾大师说过:“发菩提心是进入佛道的要门,发心才能成佛,发心才会去度化众生。”
正如《现观庄严论》所言,菩提心有两个法相,一是缘佛果,一是利益众生。假如我们很早以前除了成佛和利他以外,什么想法都没有,早就应该成就了。但我们是不是这样的呢?恐怕不是。很多在家人一直想着自己的生活、对象,年轻时被无数烦恼缠缚着,一直没有机会发心。人老了以后,精力不充沛,也没办法发心。这样一来,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求佛果呢?
当然,假如因缘殊胜、发心力特别强,即使是一般的凡夫人,今生也有成就的机会。六祖大师到五祖那里去的时候,“唯求作佛,不求余物”,只想好好地成佛,除此之外不求宝贝,也不求上师的其他加持,最后他获得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证悟了身体不存在,心也不存在,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虽然有些法师认为这是单空,但两方面都可以解释,认为万法一无所得,远离一切尘垢障碍,这样理解也可以。
同样,倘若我们也是即生中除了利众生和求佛果以外,没有别的希求,那应该也会成佛的。但惭愧的是,无始以来我们对自我的执著特别可怕,一直没有求佛果的心,即使在课堂上或者经堂里发了心,出了门口以后,遇到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开始忍不了,马上把眼镜放在地上、袖子一卷:“你有本事就过来吧!”事后被批评又特别伤心:“呜呜呜,我错了……”
华智仁波切说:“众生若在以前精进修持过佛法,现在已经得到了如来果位,至少也有不堕三恶趣的把握。”不说前世开始学佛,就算在即生当中,从幼儿园起一直修菩提心,小学、中学、大学……你就像希求自利一样,一心一意地修菩提心,现在可能也不是这样。但很多人并没有好好修持,文字上虽然了解了,但不经常串习的话,根本解决不严重、恶劣的习气。因此,得到这个法之后,大家一定要修行。如果没有修行,当下听的时候好像听歌一样,觉得很好听、有道理,但若没有去串习,最后一定会付之东流的。
丑三、是故教诫修自他相换:
故汝于父母,一滴精血聚,
既可执为我,于他亦当习。
有些人可能会想:“修自他交换时,把我当作别人、别人当作我,听起来倒是很殊胜,但恐怕不好修吧。他就是他、我就是我,两个人互相换过来,是很难以习惯的。”
为断除这种怀疑,此处通过比喻进行说明:如果长期修持自他交换,终有一天定会成就的,这一点没有任何怀疑。为什么呢?因为既然你经过串习,能将父精母血的不净种子所形成的假合五蕴执为我,为何不能同样对其他众生也如是执著呢?
每个人都对身体特别执著,别人说你身体好胖,你就气得要命:“我胖关你什么事,我胖是我的福报!”别人说你太瘦了,你马上反驳:“我瘦了可以飞啊,轻飘飘的,才不像你一样。”只要对这个身体略有微词,你就义无返顾地挺身而出。
有了“我”的观念后,进而会产生我执,把名字也执为我,觉得这个名字就是我,赞叹这个名字就赞叹我,诽谤这个名字也是诽谤我。其实名字只是一个代号,名字和身体本来没有关系,怎么能说是我呢?
执著身体,实际上是一切过失的来源。老子曾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吾若无身,复有何患?”用智慧来详细观察时,父母的不净种子本不是我,却因长期执著而当成我。同样,芸芸众生虽然也不是我,但从现在开始,若串习将他们视同己身,并以智慧加以引导,最后无疑也会执著为我。
把一切众生当作我,刚开始可能很困难。以前在观音菩萨的故事中,一个人的妻子死了,特别特别伤心。有个老和尚问他:“今天降生了七个人,你高兴吗?”“这跟我没关系,有什么可高兴的?”“今天死了五个人,你难过吗?”“我又不认识他们,有什么好难过的?”后来,在老和尚的悉心引导下,他终于明白自己的痛苦来源于执著,进而从痛苦的阴影中摆脱了出来。
其实把众生当作自己,最初觉得不现实,但只要慢慢串习,就根本不会困难了。《无边功德赞》云:“纵闻亦于今世生苦害,亦未长久躬行广大行,彼等难行若修自然成,若不修习功德难增长。”这个道理讲得特别好,如果没有修持的话,永远都会把众生抛之脑后,一直全力以赴地维护自己。因此从当下开始,我们应该反过来,以前一直是保护自己,现在应当串习去保护众生。
我这样讲了以后,你们一定要去做。我有时候看你们好像明白了,但在实际行动中经常与人发生矛盾,或者欺负别人、讥笑别人,就有一种厌烦心,觉得讲了这么多法,一点也起不到作用,还不如不讲。当然,我们毕竟是凡夫人,所谓“万事开头难”,很多圣者刚开始发心时,也有一些退转的现象,《俱舍论》说即便有些阿罗汉,得果后也会滑下去,然后又马上复位了。所以凡夫人刚开始发心,难免有一些违缘,但只要不断地串习,迟早都会做到的。
如今的世间上,修行的违缘非常重。尤其是外面的一些居士,表面上在学、在念诵、在皈依,但实际行动中,很多言行比较肤浅。所以佛陀在《狮吼菩萨请问经》中说:“家中诸烦恼,毁坏诸善根。”在家人有很多很多的烦恼,相续中的善根容易被毁坏。有些大德在解释时说,这也包括我们出家人,虽然离开了大的家庭,但山顶上还有一个小木屋的小家庭。为了这个木头房子,有时候也产生烦恼,毁坏诸善根。因此不管你住于大家庭也好,住于小家庭也罢,应该把佛陀所说的教言尽量融入自己的心,一点一滴去行持,一定要把众生当作自己。这个问题,我在《入行论》中提过不少次,但这个应该提,如果你们没有明白,那学佛只是表面上的。
我刚才来上课时收到一封信,看后还是有很大的欢喜心。一个人在信里说:“通过《入行论》几个月的学习,我帮助众生的心大大增强了。以前我的脾气非常不好,与同行的人经常吵架打架,这几个月以来,我一直没有吵过架、打过架。”这就是菩提心的功德,但愿他不仅是这辈子这样,乃至生生世世也要不跟众生吵架打架。否则光是压制一两个月,过段时间习气又复发了,那是不行的。这一点,我们好多道友也是如此,讲《安忍品》的时候,三四天内谁都不会打架,但再过几个月,《安忍品》的加持慢慢消失了,习气又占上风了。所以为什么要长期修行?原因就在这里。
以上讲了自他交换的发心,下面讲一些这方面的行为。
癸二(行为)分二:一、行为修法;二、以行为主宰心。
子一(行为修法)分三:一、当利他;二、断除珍爱自己;三、摄义。
丑一、当利他:
应为他密探,见己有何物,
悉数尽盗取,以彼利众生。
发心上讲了很多道理后,行为上怎样去利他呢?就像一个人学习开车,理论上学完之后,应该如何去驾驶呢?应该把自己当作众生,为众生服务。我们对自心教诫道:“你以前是我的大密探,我需要什么,你整天都在观察——今天出去能不能得到一点东西?今天会不会获得赞叹?等一会儿回去,会不会吃得好一点?每天都在想我能不能得什么。而现在发了菩提心之后,位置要换过来,应该成为众生的密探、奸细、特务,时时刻刻观察众生缺少什么、需要什么,一定要进入众生的心里。”
前段时间,智悲学校的几个老师开会,一个老师发言说:“我们当老师的人,天天用棍棒打学生是不合理的,一定要进入学生的心里,这才算是个好老师。”我们发菩提心后也是同样,光会说漂亮话是没用的,一定要看众生需要什么,我们能不能满足。众生情绪低落、马上要堕落下去时,应该安慰他:“你不要哭,不要伤心!”众生缺少财富、没吃没穿时,看看你自己有没有,如果有,就不要有吝啬心,应该拿出来布施给他。佛陀也说:“从我取财,布施众生。”把自身的东西取出来,布施给乞丐或讨饭的众生,这就是密探应该发现的事情。
别人拥有美好、快乐、幸福,应该是我们的愿望,自己有没有这些无所谓。有些人修了大乘菩提心之后,自己得到赞叹、获得快乐,一点感觉都没有,而其他众生获得安乐,他心里就数数欢喜,这是真正的修行人。故而我们应当成为众生的密探,见到众生需要什么,就把自己所拥有的拿出来帮助他。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大乘修行人,财布施、无畏布施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在外面的城市里作法布施。如果自己有一些佛法的境界、佛法的传承,那应该布施给众生。我经常在想,现在通过这样的推广,到了一定时候,有能力的出家人应该出来给出家僧众或在家居士宣说佛法。各个城市里也有一批水平相当高的在家佛教徒,他们也应该当在家法师。以前在中国传统中,剃光头的人才叫法师,其实居士也可以叫法师,因为传法的上师都叫法师。《楞严经》里面,观音菩萨为度众生显现三十二相,有比丘来求法,他显现为比丘相;有比丘尼来求法,显现为比丘尼相;有在家守五戒的居士来求法,则显现为优婆塞、优婆夷等在家身份进行说法。这在佛经里是有教证的。当然,我们一部论典还没有学完,就派一些法师出去讲经,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但这个传统应该要改革,其他改革对我们来讲没什么必要,但佛经里讲得很清楚的问题,以后应该继承下去。
在一些大城市当中,学佛的在家人相当多,出家的数量非常少,若要出家人到每个城市里去集中在家人学习,这是根本不现实的。因此,大家以后看到一个居士在讲经,不要认为他发疯了,居士讲经应该是可以的。但现在有些城市里面,居士给居士讲经觉得不好,而居士站在出家人的讲台上讲经,大家都规规矩矩地听着,这种传统不一定对。出家人面前应该由出家人来说法,在家人面前,出家人或在家人说法都可以。
很多地方确实缺乏佛教的基本知识,佛法需要慢慢深入人心。现在皈依佛教的人很多,但真正获得实义的人很少。第一世敦珠法王的传记里面,他好像三十几岁时,有一次在光明境界中,有个小鸟雀给他唱道歌,其中就说道:“闻思的人很多,实修的人很少;获人身者虽多,具实义者罕见。”这种说法非常正确,现在获得人身的人比较多,但真正具有实在意义的,确实很罕见。
因此,我们获得这样的人身之后,要么当一个修行人,始终观自己的心,要么一心一意地利益众生。修行人最重要的就是这两件事情,除此之外的世间琐事,都是增长痛苦的因。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有一首出离轮回的道歌,有一句话是:“外观世间行,无义痛苦因,深思皆无利,当观修自心。”世间上各种各样的行为,不管你搞生意也好,得地位也好,如果用智慧来观察,都没有什么意义,完全是增长痛苦之因。
我看到很多人的在家生活,确实生不起爱慕之心,反而有种极大的厌离心。整天周而复始地不断操作,最后回归自然时又有什么意义?不如一心一意观心的本性,若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上等修行人。我们学院有相当一部分人,多年以来在观心方面非常下功夫,我相信应该有一定的收获。
还有一种人,就是一心一意地利益众生。自己闭关实修的话,可能因缘不成熟,机会也没有,心有时候无法堪能,但哪怕你每天给别人讲一句佛法,或者利用自己的特长技术来帮助众生,这个人身也没有空耗。否则,一辈子漫无目的、糊里糊涂地过日子,那跟旁生没有什么差别。你们不是幼儿园的小孩了,应该把握自己的未来,既然学了佛,就应该做最有意义的事情。人生几十年如白驹过隙,若没有在阿赖耶上面染上善法的习气、种下善法的种子,即使你讲得再好、唱得再好,离开人间时,除了相续中的善根不会耗尽外,其他什么也带不走。
在修学大乘佛法时,为了保护自己珍贵的利他心、遣除修行中的违缘,一定要祈祷传承上师、本尊,尤其是莲花生大士。前段时间我看了一些伏藏大师的莲花生大士仪轨,确实觉得在末法时代,不管你学显宗还是学密宗,都要全心全意地祈祷莲花生大士。莲花生大士是诸佛的化现,若能经常祈祷,有生之年修学佛法的违缘会全部遣除的。
因此千万不要诽谤密宗,一两个人诽谤的话,对密宗不会有任何损害,但你的今生来世都毁坏无余了。以前有些净土宗和其他宗派的法师,对密宗很有看法,也诽谤了很多,后来他的一生中出现很多意外、发生各种违缘,之后他自己也有所醒悟。我们获得一个人身,即使对佛教没有作贡献,也最好不要做坏事,依靠恶知识、恶友的引导而堕入邪道。
总而言之,在难得的人生中,我们有机会学习佛法,尤其是甘露般的大乘佛法,对今生来世有非常大的利益。这一点是佛陀的无欺教言来印证的,并不是我在这里胡说八道,说“你们学的话,百分之百我来保证”,不是这样的。但我有一定的依据,依据就是佛语,佛语是任何宗教和学者都无法推翻的。我们即生中能遇到这么好的佛法,确实是自己的福分,应该值得珍惜!
好,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思考题
783、为什么佛陀的语言永远不会欺惑众生?《金刚经》中说佛语有哪些特点?请一一解释。若有人不相信佛陀所说的话,应该用什么方法加以引导?
784、假如我们往昔就像诸佛菩萨一样,放弃自利而专一利他,今天的结局会怎么样?明白这个道理后,你有哪些打算?
785、有些人认为:“自他交换不可行,因为他人一点也没有我的成分,怎么可能把他当成我?”对此你如何作答?
786、作为大乘修行人,三种布施当中哪一种最重要?为什么?你如何看待在家人讲法这种现象?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四十六节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丑二(断除珍爱自己)分三:一、以意乐自我嫉妒;二、以行为代他苦;三、以心行置低位。
寅一、以意乐自我嫉妒(从内心中对自己继续修嫉妒心):
我乐他不乐,我高他卑下,
利己不顾人,何不反自妒?
这跟前面的内容基本上相同。作为一个修行人,看到引生烦恼的对境时,应该尽量对治烦恼。对治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寂天菩萨在这部论典中的窍诀非常尖锐锋利,可以把我们的烦恼一一穿破,摧毁无余。自古以来无数的高僧大德和大成就者,都是通过这样的窍诀调伏相续,最后获得了圆满果位。所以大家对此应该有信心,明白现在所学的教言正确无谬,具有相当殊胜的加持力和对治力。它的力量极为强大,我们的烦恼一遇到它,就像绒草遇到火一样,马上会烧尽无余,没有一个对治不了的,只不过有时候自己信心不够、有时候自己毅力不够而已。
这里说我们平时就是这样:在心情上,自己一味想获得快乐、吃穿不愁,即生行持善法,来世获得人天福报,而对其他的众生,除了亲朋好友以外,不愿意让他们今生来世快乐,希望他们闷闷不乐、愁眉苦脸;在地位上,自己愿意至高无上,被成千上万的人恭敬爱戴,而想别人受到蔑视、地位下贱;在行为上,白天晚上为了自己的利益勤奋努力,而对其他众生的事情毫无顾及、漠不关心,就算表面上做了一点,也主要是为了自己,并不是关爱别人。这些情绪上、地位上、行为上毒药般的自私自利,我们扪心自问,看这样做到底合不合理?如果不合理,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对治?作为一个凡夫人,只要反观自己的行为,就会觉得很惭愧。我们从早到晚24小时都是想着自己快乐、自己获得名声地位,而众生的利益,除了个别真正有菩提心的人以外,根本没有想到过。
当然,有些人审察自己的时候,可能也有变化。这种变化是很重要的,没有这种变化的话,修行是不可能进步的。有个人告诉我,《入行论讲记》上他能做到的就画红线,做不到的画黑线,学第一册时黑线比较多,红线比较少,现在到了第六册,很多事情都能做到了。他用这种方法来勉励自己,如今还是有一定进步。这是一个很好的观察方法。
利他心不仅大乘行人具有,世间上也有人做得非常好。晋代有个人叫朱冲,他从小就待人宽厚,特别有智慧,但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上学读书,只好在家种地放牛。隔壁有个人心地很坏,平时好占便宜,三番五次地把牛放到他家的地里吃庄稼。朱冲看到后,不但不发脾气,反而在收工时带一些草回来,连同那吃庄稼的牛,一起送回主人家,并说:“你们家里牛多草少,我可以给你们提供方便。”那家人一听,又羞愧又感激,从此再也不让牛去糟蹋庄稼了。朱冲的待人厚道,赢得了乡邻的一片赞扬。
这个世界上,好人还是比较多,但发现好人的人比较少,很多公务员、医生默默无闻地为人们服务,真是非常了不起的菩萨行为。而一些有名声、有地位的人,表面上说得很动听,经常在众人面前装模作样,但实际上内心肮脏腐败,这种现象在当今比比皆是。简单来说,自他交换就是要体谅别人。富勒[1]说过:“不会体谅别人的人,是得不到别人理解的。”因此,大家一定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这样的话,很多行为和利他心不得不增上。
即生中生起利他的菩提心,比遇到如意宝还难得。佛陀在《甘露经》中讲了四种难得,第一个是人身难得,(这里的人身,是指学习佛法的人身。观音上师讲经时说,藏地一个喇嘛讲法时提到人身难得,有个汉族人马上站起来反驳:“人身一点都不难得,我们汉地的人特别多!”其实汉地的这种人身,不一定是具有十八种闲暇的人身宝。)第二个是遇佛法难得,第三个是信仰佛法难得,最后是菩提心难得。佛经中的这四种难得,千百万劫难以遭遇,一旦得到了,自己万万不能放弃。
有些人可能认为:“这些虽然很难得,但做不到的话,皈依也好、出家也好,可能过失也很大,那我不如不皈依、不受戒。”这种说法比较幼稚。佛陀在《说菩萨行》的经文中曾记载:有八位比丘听到大乘空性法门,因生起邪见,当下口吐鲜血,堕入地狱。本来他们千百万劫不能解脱,但由于听过空性法门的缘故,很快时间内就转生到了兜率天,下生人间成为转轮王而获得成就。
有些人说:“我出了家以后,中间毁坏戒律,真不如不出家好。”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如果没有皈依出家,在漫长轮回中就没有解脱的机会,即使因为你业力深重,守戒无法善始善终,或者学大乘佛法没有善始善终,但学和不学比较起来,只要入了这个教法,功德就不可同日而语。
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讲了,利他心和缘佛陀的功德不可思议。利他心方面,前面已经讲过很多,而缘佛陀的功德,《入定不定手印经》中说:“漫长的时日中供养缘觉,不如看到佛像、听到佛号的功德大。”要知道,“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的声音,没有福报是听不到的,今天看到一个释迦牟尼佛的像,不信佛教的人可能觉得不如自己朋友的照片珍贵。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你缘了这个以后,眼识阿赖耶上就种下了善根,虽然比较微小,但这个功德就像大海里滴一滴水,大海没有干涸之前,水也不会消失。同样,缘佛的功德乃至菩提果之间不会用尽,即使小如初一的月亮,但也胜过所有星星的光。
所以大家平时一定要想着佛陀,有一种感恩戴德之心,感恩佛陀赐予我慧命,给了我利他的机会,时时想到一切功德和悉地的来源就是佛陀或者上师。龙猛菩萨也始终忆念佛陀的恩德,他在《中论》的最后说:“瞿昙大圣主,怜愍说正法,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释迦族大能仁王释迦牟尼佛,以悲愍心对众生宣说了正法,断除世间的一切恶见、邪见,对每个人的恩德无与伦比。我们哪怕有一刹那的善心、一刹那的快乐,也全是佛菩萨和上师们的加持,不管走路也好、做事也罢,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念,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纵然遇到违缘、痛苦、病魔,也要想到这是佛陀赐的加持,让业力深重的我遣除无始以来的障碍,即生中消尽一切罪障,将来必定获得成就。
倘若有了一点利他心,平时经常约束自己、转变自己,这就是修行的成就相。修行的成就相并不是头上一下子长两只角、脸上马上冒一个包,而是以前不能面对的东西,学习佛法以后能面对了,以前遇到家人、感情等时特别执著,现在通过学习之后,真的有一点点改变,对世间的执著比较淡,这样确实有了一些境界。所谓的境界,不一定是眼睛看见特别亮的东西,假如看见特别亮的东西就是境界,那你盯着灯泡就可以了。
刚才来了一个新西兰的居士,她说通过一年的学习,才知道自己以前对佛法并不认识,现在对万事万物的看法跟以前完全不同了,不仅可以面对和应付很多事情,还经常帮助身边的人。这就是佛法的威力!现在的世间上,人们通过各种方法想获得安乐,许许多多的科学家、领导也是绞尽脑汁希望人们幸福安康,但没有利他心的话,结局只能是南辕北辙。其实我们不快乐的因素是什么?就是贪心、嗔恨心、嫉妒心等烦恼。这些烦恼魔王的力量极为强烈,纵然有吃有穿、丰衣足食,什么条件都样样具足,可是没有调伏烦恼的人,始终都过得不平安,冲突也会不断发生。
现在国际上经常开一些世界和平会议,有时候在日内瓦,有时候在联合国的所在地——美国纽约,各国元首齐聚一堂,千方百计想化解冲突、实现和平,但战争仍然在此起彼伏。其实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来源就是自私自利,什么时候摧毁了每个人的自私自利,什么时候就天下太平了。
一个人的家庭幸福、工作安心,乃至全世界的快乐,都离不开佛教的教育。这并不是我们佛教徒在这里大肆宣扬,不管你是世界上的哪个民族、哪个群体,只要有缘分闻思修佛法,都会获得这种快乐。所以追求快乐的人若不希求佛法,真的是太可惜了!”
我们从佛法中获得利益的同时,也应该让身边的人一起分享。我有一个熟悉的人,她依靠自己的发心,最近在大概一个月中,想办法让周围的人皈依,光是电话里皈依的,就有二十多个。她今天到家里去抓一个人,明天到单位里跟领导说说话,最后很多人在她的规劝下都成了三宝弟子。因此,要利益众生的话,不一定要有高深的智慧、无尽的财富,关键看你勇不勇敢、能不能发心。如果能发心,每个人都有不可思议的能力。
要知道,逐渐了解佛法之后,内心的快乐是无法言喻的。以前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什么样,学习佛法以后有天壤之别。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应该认认真真去思考,有些方式尽量要改变。
寅二、以行为代他苦:
吾当离安乐,甘代他人苦。
作为修学大乘佛法的人,光是口头上讲得天花乱坠肯定不行,行为上应该怎么去做呢?上师如意宝讲这个颂词时说,假如有能力,就应真实代受别人的痛苦;没有能力的话,心里观想代受无量众生的痛苦,功德和利益也不可言说。如果经常想:“我什么时候才能代受众生的痛苦啊?虽然我现在的自私自利特别强,还不能真实代受,但请诸佛菩萨加持,我一定要去慢慢串习。”有了这样的发心,即便是在凡夫位,心力强大的人也能代受众生之苦。
“不考虑自己”这一点,是大乘菩萨不可缺少的,《华严经》云:“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乍听起来,个别人可能有点害怕,在杭州时有人就问我,通过呼吸观想自他交换,担心别人的痛苦染上自己,自己生病,实在是不敢修。确实,大乘佛教一般人无法接受,所以为了引导不同根基的众生,佛法又分为人天乘、小乘、大乘,一步一步地往上修。心力比较大的人,利他心非常强,这是希求佛果不可缺少的,如果少了这一点,任何行为都是成就的障碍。
《弟子问答录》[2]中有句话我特别喜欢——“余事皆下品,唯有利众高。”唯有利益众生是最高的,其他以自私自利摄持的行为,磕头也好、供养也好、布施也好,甚至念经、念佛、办道场、开法会、放生,都是下品的善根。
这句话的来源有一个故事:阿底峡尊者的前世叫普贤上师,仲敦巴尊者的前世叫慈氏。慈氏的父母刚开始没有孩子,就天天求天尊加持,想要有个儿子。后来天尊为其诚心所动,告之想要儿子宝贝的话,必须求佛法,这样一来,他们家就会有佛法,也有孩子。(现在有些家庭有孩子、没有佛法,有些是有佛法、没有孩子,很苦恼的。)他们遵照天尊的嘱咐上供下施之后,生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孩子。这个孩子生下来时,舌头上会发光,光接触到谁的身体,此人马上产生慈悲心。于是父母故意把孩子带到十字路口,让他的舌头发光接触每个路人,使大家都生慈悲心。后来慈氏遇到了普贤上师,上师对他传授佛法后,他说了刚才这个偈颂。到最后,他把父母亲友都度出家了。
《弟子问答录》中讲了很多阿底峡尊者和仲敦巴的前世。法王如意宝经常讲这个故事,里面的内容相当感人,让人很生信心。我1986年去安居时,每天都是看这个,看着看着就开始流泪,以前大德们的行为非常有震撼力。
如果有了利他心,按照大乘的教义,其他行为并不是很重要。有强大利他心的人,不但不希求自己的快乐,还会代受别人的痛苦,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当下成就的事例。无德禅师的徒弟中有一个沙弥,他晚上不小心踩死一只青蛙,无德禅师知道以后,非常严厉地教训道:“你这是犯了杀生大戒,为免业报轮回,你到后山去跳崖谢罪!”沙弥只好拜别师父,万分伤心地走近悬崖,往下一看,悬崖峭壁、深不见底,跳下去的话,必死无疑,不跳又违背师父的教言。他进退为难,忍不住大声哭了起来。
有个屠夫刚巧经过此山,见他哭得伤心,就上前问是什么原因。他把事情原委说明后,屠夫感慨道:“你不过无意踩死一只青蛙,罪业就这么重;我天天杀猪、满手血腥,肯定要堕入恶趣的。不如我跳好,你不要跳了!”当时他毫不迟疑,纵身从悬崖上跳了下去。由于他的发心力,一方面代受别人受苦,一方面生起了极为强烈的忏悔之心,罪业当下清净,出现一朵祥云托住他,屠夫当下成就了。
这也算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吧,一个人遇到殊胜的对境或因缘时,确实可以顿时解脱。有些道友出家、学佛的发心力特别强,以前在社会上造过很多恶业,后来遇到佛法之后,什么样的违缘都挡不住自己,学佛之心非常虔诚。有了这样的心力,任何罪业都可以清净的。
总之,老母有情的一切苦厄,自己应该默默代受。行为上真能代受的话,那么功德非常大;如果实在不能,遇到痛苦也要生起欢喜心:“我今天头痛了,遇到不幸的事情了,这是诸佛菩萨的加持,众生的痛苦我来接受,肯定有很多众生痛苦减少了。”这样观想的话,功德也是不可小觑。
寅三、以心行置低位:
时观念起处,细察己过失。
他虽犯大过,欣然吾顶替,
自过纵微小,众前诚忏悔。
我们从思想上、行为上要随时随地去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到底是善心,还是恶念,或者是无记心?很多刚学习佛法的人,不一定听得懂“无记心”这些法语,所以学习佛法时一定要认真。我发现极个别的道友听了很多佛法,但平时没有注意佛法里的特殊语言,以致自己修行没有获得很大的利益。甚至外面有些道友在辅导的过程中,佛教的专用词用得不多,世间乱七八糟的语言却加在里面。
前段时间,我对菩提学会的个别辅导员提了一些意见,因为他们虽然在辅导,但辅导的过程中离题千里,根本不是《入行论》所讲的内容,而是随便上网找的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他们没学过《俱舍论》,也没有学过因明中观,就把书本放在一边,给别人讲这个、讲那个,这是不合理的。我们学院对辅导员和法师有严格要求,不能与诸佛菩萨的经论离得太远。这一点我自己也很注意,若经常不用一些教证理证,光靠自己的分别念,凭感觉给人讲很多,那没有什么意义。
而且学习佛法的时候,威仪也比较重要。听法时要认认真真,不要三心二意。有些人的坐势也好、看势也好,很多方面都不如法。当然,在法师面前听法的,有严格要求,但现在科学发达以后,从光碟得受佛法的人,也应该以同样的态度来对待。有些女孩子一边吃瓜子,一边吃花生,这样听是不合理的。据说还有些人,一边听法一边给朋友发信息,产生强烈的贪心,或者一边听法一边染嘴皮,这样更是不合理。在听法的场合中,还是应该如理如法,如果你口渴了,喝点水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可能是我自己喜欢喝水的原因吧,)除此之外,闻法的威仪还是有严格要求,大家辅导也好、听课也好,必须要如法。否则,佛教的一些基本或特殊用语,经常擦肩而过,你听了多少法也不会有很大利益。
我们要时刻观察自己,看自己做了什么、想了什么,倘若发现不如法,马上要惩罚自己。就像奔公甲那样,天天盯着自己,一不对了就责罚自己,这样的修行者非常了不起。然而,有些人却恰恰相反,稍微懂得一点佛法,整天都说别人的过失。以前有老法师说:“佛法慧眼不能当作看别人过失的窗口,应该是对照自己的明镜。”并不是懂一点戒律、懂一点大乘义理,就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整天说很多过失。藏族有句谚语是:“自己脸上有牦牛也看不出来,别人脸上有小虱子也能发现。”很多人自己有再大的过失也发现不了,而别人没有过失也可以凭空捏造、扩大,这样是不合理的。
尤其从小就要培养这种习惯——观察自己的过失,不说别人过失,所作所为都利益众生,这非常有必要。古人读书的志向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学知识是为了通达大自然的真性,为百姓和社会谋福利,继承前辈大德的优良传统,为千秋万代创造和平,并不是要自己升官发财,也不是为了自己快乐,拥有幸福的家庭。如果从小就能有这样的心,那确实很伟大。
前不久我一个熟悉的人跟我讲,他现在很想帮助众生,用自己的财力也做了很多事情。他从小家里比较穷,所以自己有两个志向,用黑笔写在墙壁上。一是长大以后要发大财,为众生做事情,二是娶一个好看的老婆。现在他都如愿以偿了,第一个确实很有钱,为社会作了很大的贡献。但第二个意愿,他说当时不应该发,因为现在不止有一个妻子,而是有两个妻子,每天他都特别苦恼。她们虽然条件不错,不要说这辈子,下一辈子的吃穿都没问题,但她们一直不满足,整天给他提很高的要求。所以他想把资金全部转到佛法方面来,不理她们了。这个人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我们如果从小也发愿利益众生,除此之外没什么可想的,那你的发愿成熟以后,一定会帮助众生的。
我们的人身相当难得,从现在开始一定要默默发愿:从今以后尽量利益众生,不看别人过失。其实如果渲染加工,谁都能找出过失来。外道对本师释迦牟尼佛尚且能挑出毛病,我们一般人找不出过失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要观察别人的过失,就算别人有一些大的错误,比如杀人、偷盗、邪淫,也不要去责怪他,而应该自己欣然代受。
佛陀在因地时,有一世转生为善得商主,他从大海取宝回来的路上,看到刽子手准备杀一个人,便决定将此人救下来。但刽子手说自己无权释放,必须要去求国王。善得请刽子手在他未回来前,千万不要杀死那人,并飞快赶到国王面前求情。国王跟他提了两个条件,第一、必须将他这次从大海里获得的珍宝尽皆上缴,第二、他自己要代那人伏法受死,这样才有可能将其释放,善得听后,心甘情愿地将珍宝一个不剩全部献给国王,然后准备到刑场去受死。刽子手正欲砍断他的头颅,双手却突然僵硬起来。国王闻讯后决定亲自执行死刑,当他手执利刃砍向善得,双手瞬间掉落于地,并在惨烈痛苦中死去。这位残忍的国王,就是提婆达多的前世。
我以前在读书时,好一点的孩子,看到别人受老师惩罚或者父母责打,就挺身而出:“你不要打他,我来替他,有本事打我吧!”有些不好的孩子,本来明明是自己犯的错误,却把过失推之于人。就像萨迦班智达所说,劣者对自己的过失,总是想方设法推诿给别人,就像乌鸦自己吃了不净物,却把脏嘴往干净的地方擦[3]。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