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节:一生中最好的朋友
爱迪生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艰苦研究,找到了一种能够持续发光达45个小时的灯丝。在这45个小时中,他和他的助手们神魂颠倒地盯着这盏灯,直到灯丝烧断,接着他又不满足了:"如果它能坚持45个小时,再过些日子我就要让它烧100个小时。"两个月后,灯丝的寿命达到了170小时。《先驱报》整版报道他的成果,用尽溢美之词:"伟大发明家在电力照明方面的胜利"、"不用煤气,也不出火焰,而且比油便宜,但是却光芒四射"、"15个月的血汗"……新年前夕,爱迪生把自己研究出来的40盏灯挂在从研究所到火车站的那条大街上,并且让它们同时发光来迎接出站的旅客们,其中,还有不知多少人是专门赶来看奇迹的,这些只见过煤气灯的人,他们最惊讶的并不是电灯能够发亮,而是见它们说亮就亮、说灭就灭,真的好神奇。好像爱迪生在天空中对它们吹气似的。有个老头还说:"看起来蛮漂亮的,可我就是死了也不明白这些烧红的发卡是怎么装到玻璃瓶子里去的。"大街上响彻这样的欢呼:"爱迪生万岁!"然而,爱迪生的讲演使人们再次惊讶:"大家都说我的发明是一个伟大的成功,其实,这不能满足我个人想象,我还需不断研究,只要在它的寿命没有达到600个小时之前,我所做的一切就不能算成功。"
自从他发明了光以后,爱迪生几乎是在那源源不断的祝贺信以及电报和礼物中度过。在铺天盖地的新闻中,在说他正在把星星摘下来试验新的灯丝、说他发明了365层像洋葱一样可以一层层剥下来的不用洗的衬衣的神话中,以及在雪片般飞来的求购这种衬衣的汇款单中,默默地不断地改进着灯泡,向亮到600小时而迈进着,到了最后,他试验的样灯寿命达到了1589个小时。从爱迪生的发明我们可以看出来,进取心是一个人摆脱自己无能的最好手段。
一个人一旦形成不断自我激励、始终朝着更高的境界前进的良好习惯,那么,身上所有的不良品质和坏习惯都会逐渐消失。在个性品质中,只有被鼓励、被培养的品质才会成长,而消灭不良品质的最好方法就是消灭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土壤。人们也许很早就意识到进取心在叩响自己心灵的大门。但是,如果不注意它的声音,不给予它鼓励,它就会渐渐远离。正如其他未被利用的功能和品质一样,雄心也会退化。甚至可以这样说,在还没来得及发挥任何作用的时候,也许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在现在这个社会上就是再伟大的斗志,也会因为多种原因受到一定的伤害。拖延、避重就轻的习惯都会严重地削弱一个人的雄心,影响一个人的雄心壮志。如果你发现自己在拒绝这种来自内心的召唤、这种激励你奋进的声音,这时你要留神,别让它越来越微弱以至消失,别让进取心衰竭。当这个积极的声音在你耳边回响的时候,要注意多去聆听它,它是你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它会指引你走向光明、走向快乐。
永远争夺第一,不应该是你一时冲动说说而已的结果。在你执行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永"字。一个人要拿一两次第一也许不难,但要永拿第一就难了;一个人要为了争第一而发奋一两个月不难,但要时时刻刻贯彻到行动中去就难了;一个人要在某一门功课上争第一不难,但要门门功课争第一、事事争第一就难了。所以说要想成功就得做一个永争第一的人,而且还得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一个具有毅力的人,一个能够保持一份恒心的人,一个有战胜自己、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坚强意志的人。只有做到了这几点你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永争第一的人未必能永远拿第一,但他可能是将来的成功者。不要忽视这一个"争"字。一次考试,只能有一个第一名;一场比赛,只能有一个冠军;一次较量,只能有一个胜利者。但是,无论是哪一个参与竞争的人,他们都要向第一奋进。这才可以说是一种健全的心态,对于将来的成功才可能有希望。
"结果对一个人来说是可贵的,但意志对于人们来说是更可贵的。"只要你有一颗永争
第一的心态,那么你就已经在成功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那些不思进取的,放纵自己的人,他们永远是不会做出什么大的成绩的。而对于那些有崇高目标、期望成就大业、永争第一的人,总是不停地超越自我,拓宽思路,扩充知识。敞开生活之门,希望比周围的人走得更远。一个人具有足够坚强的意志,那么这个人才能够激励自己做出更大的努力,而且争取做出最好的结果。
作为一个职员的你,要想尽快地获得提升或加薪,你所要做的就是做别人不肯去做的那些工作,并努力地去完成它。如果你做好了,就比较容易超越那些资历比你高的职员。如果一个人做起事来总是精益求精,永争第一,总是让别人惊喜,上司自然会注意到你,必要时自然会把你提拔到重要的位置。其实每一个雇主都喜欢有上进心的下属,而他们也在时时刻刻地观察着员工们的表现。所以说,你虽然现在作为一名职员,但是,在这时你就得养成肯吃苦,有远大志向的习惯。上班要积极,不管上司在还是不在,都要忠于职守、全力以赴,工作不是装样子给上司看,而是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你只要留心观察周围的情况,就会发现,有很多事不需上司吩咐,就可以自觉地去做。面对这些事,千万不要有这样的想法:"反正上司不在,省省力气吧。"你必须把经验、学识、智慧和创造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争取做到最好,达到惊人的效果。绝不能这样想:"照着上司的吩咐,按部就班就可以了。""没有补贴,我才不加班呢。"如果过于计较自己付出的劳动是不是已经超过了报酬,就算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他也不可能有升迁的机会的。
第59节: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做人要做到敢于面对你人生的道路,不能让前进路上的失败把你击倒。相信自己,勇敢地面对,就证明你是生活的强者,永不会被生活所淘汰。失败了,不要顾虑那些闲言碎语,要敢于蔑视它、战胜它。每个人都该相信,只要你敢于面对自己的生活,生活就不会抛弃你,就不会置你于不顾。
要敢于面对你一生的每一个日出日落,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生活,献给宁静、明丽的晨曦,让它们为你安排一切。不要为太阳最后的一丝光辉而叹息和沮丧,因为在日落的背后就是明天的新起点,很可能就是你成功的一个新起点。
敢于面对困难,不做畏畏缩缩之人。人生的道路等待着你去走。出发前,请再一次给自己注入一份执著的信念,把以往的悲伤以及怨恨抛开,轻轻松松地走好你以后的人生道路。
如今人们处在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年代,激烈度大了人们的压力也随之增大起来。因此,有人逃避了,退缩了,他们不是勇敢者;有人在失败后痛哭流涕,甚至自寻短见,他们也不是勇敢者;有些人侥幸成功了,便沾沾自喜,目空一切,这些人他们更不是所谓的勇敢者。真正勇敢者是从哪里跌倒了再从哪里爬起来,爬起来以后还想去超越自我的人。
自强不息海浪非常有规则地向岸边冲过来,打在岸边那些零碎的礁石上,水流汹涌,锐不可当。海浪先发出砰砰的轻击声,然后形成哗哗的涌动声,最后变成了汩汩的咽流声。过了大约几分钟后又是一次,不断循环回复,好像它们永不知疲倦。掀起巨大的海涛拍击着海岸,冲击着礁石,好像让礁石给它让路。那礁石却纹丝不动,但,海浪也不退却,一浪被挡了回去,又一浪接着涌来,溅起丈把高的浪花。这浪花犹如刹那间绽开的莲花,几处礁石缝隙把成卷的海浪吸进腹中,经过几度瞬息的咀嚼后又猛地倾吐出来,清澈的海水被它一下子就吐成了一片片洁白的浪沫,浪花就这样涌成一堆堆的白雪。
《易经》里有这样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上的日月星辰是不分昼夜永远不停地运动,所以"天"是"刚健"的,人应按天的旨意去做,积极进取,做一个永不停息之人。
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人,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最崇高的一种民族道德精神,它不断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拼搏与奋斗。自从开天辟地以来,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披荆斩棘,铺路搭桥,谱写了一曲曲悲壮动人的颂歌。黄帝教民养蚕,率民战胜旱灾;大禹为了治水,十三年走遍九个大州,疏通九个湖,开凿九座山,"三过家门而不入",率百姓最后终于治服了大水。商周以来,涌现出许多立志图强、奋发有为以及自强不息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和无数能工巧匠。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中华民族能以造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重大的贡献。也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从古至今激励着众多的杰出人物,他们为国家以及民族兴旺发达开拓进取,奋斗不息,贡献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使我们中华民族不断强大。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它的精神造就了中国人独有的苦乐观。"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学而》)的。他一生以天下为己任,以万民之苦乐为苦乐;以有限生命,成就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之伟业。人就要这样活过一生,上不愧于天,对得起自己的道德良心;下不愧于地,对得起列祖列宗。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境界,"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救法的人"。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矢志救国、自强不息、坚刚不屈的精神,让我们养成自强不息的好习惯,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
董建华的自强不息精神
就像前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他虽然出身于世家,但是,他的人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凭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战胜了他走向成功道路上的一个个困难,最后登上自己成功的巅峰。1937年,董建华出生在上海。1948年,他们全家迁居到香港。父亲董浩云从小就对子女教育十分严格,为了从小培养董建华的自强不息精神和独立生活能力,便把还只有10岁的董建华送进了寄宿学校,叮嘱他要好好念书,将来能多做对社会有用和有意义的事情;还要他牢牢记住自己是中国人,要以中国人为荣。那时候的董建华连一句广东话也不会说,与他一起上课的同学们也听不懂他的上海话,大家还取笑他。在学校背诵书本也要用广东话,困难就更大了。但是董建华人小志高,并没有被困难吓倒,通过主动与同学交谈,一字一句用心学习广东话,只用几个月时间,他就消除了语言障碍。1954年,17岁的董建华在香港完成了中三学业,父亲又送他去英国读书,并规定进了大学后才可回香港。当时的董建华对英语一窍不通,他除了会说"Yes"、"No"还会说句"Howareyou"这样的英语,他的压力可想而知。但董建华知难而进,硬着头皮与英国同学多接触、多沟通,在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下,经过不到一年时间的努力,便完全适应新的环境了;三年后进入大学的目标,也如期实现了。董建华在英国读书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经济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人民生活比较艰苦,父亲给他寄的钱是有严格限制的,只够学费和生活费,其他那些他想要的想得到的,他也只是看看而已。所以一到了暑期,他就得出校去打工,如到餐厅服务、去煤气公司铲煤等,这也使他从多方面接受现实生活的磨练。董建华在回忆学生时代这段经历时说:"不会说广东话要进寄宿学校,不大会说英语要去英国求学,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这种挑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锻炼。我喜欢为自己定下一个长远的目标。定下了目标,我便会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我从很小就培养出了这种性格。当自己达到一个目标的时候,这就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第60节:胜利永远属于强者
他的父亲董浩云,1949年的时候在香港组建金山轮船公司,慢慢地他的那家公司发展成拥有多家分公司的董氏航运集团;1973年又组成了"东方海外货柜航业集团",大力发展集装箱航运,共有各类船舶110艘,总吨位达1300万吨,董浩云成为世界七大船王之一。1982年董浩云过世以后,董氏航运集团由他的长子董建华继承掌管,在这段时间里,正值世界航运业不断地衰退,到1985年,东方海外货柜航业集团的外债就已达到了62亿美元,面临破产清算厄运,5000多名员工也面临失业威胁。为了不使母亲在香港经受这么大的风波,当年8月,董建华下决心把母亲送到美国与妹妹一起居住。当时他的妹妹以及女儿都在美国读大学,对于能不能替她们交下学期的学费,此时董建华心里也没底儿。
面对着这样严重的一个局面,董建华当时的信念就是:不能放弃,要做自强不息的人,对自己要有信心,不能因为大气候不好而怨天尤人。他为自己定下了奋斗的目标,抱着诚恳和笃实的态度,百折不挠、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同时他告诫自己,千万不能孤军作战,要与朋友和同事团结一致,共同去克服困难,实现奋斗目标。在这最艰难的时刻,很多朋友也都认同他的目标,大家都纷纷地向他伸出了援手。董建华逆境自强,充分施展着自己的经商才华,一方面积极招揽货运业务,争取收入;一方面主动与供应商商量延期付款、与银行商讨债务处理等问题,沉着应战,处变不惊,迎着困难扎扎实实地一步一步走去。经过自己一年半时间的努力,到最后终于经受住了这次严峻考验,将陷于瘫痪的事业又重新挽救过来,使东方航运又重新成为世界货柜运输业的一个强者。
在1999年1月3日的一天,董建华应邀到新城电台参加"逆境自强"的节目,细谈了在他人生不同阶段所遇到的种种困难,畅谈如何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各项挑战的人生经验,勉励港人在新的一年里要自强不息,树立信心,掌握命运。他说:"现在香港经济比较低迷,很多市民对前途产生茫茫之感,还有很多人失业,我对这些都十分关心。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自强不息,而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做的事要对自己有信心。千万不能怨天尤人,应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虽然香港面临比较困难的时期,但是我们的基础良好,一方面国内的经济发展得很好,第二方面香港人具有刻苦耐劳的特性,懂得应变,机灵乖巧,反应又快捷。雨过之后,便会天晴。再加上我们拥有非常雄厚的财政储备,理财方式一直非常良好,银行的架构又非常稳健。经过调整后,我们是会复原过来的。今天的困难也给予我们机遇和挑战,只要努力,将来定会成功。逆境不再,强者永在。"
胜利永远属于强者
有一年冬天的早晨,浓雾弥漫着整个成都铁路装运站的调车场,在这时候有一群职工子弟在纵横交错的铁轨区内拾煤渣,12岁的曹前明提着竹篮子跟着他们干得正起劲,浓雾中突然冲出一列快车,朝埋头干活的曹前明冲来,防不胜防的曹前明顿时晕倒在血泊中……三天以后,曹前明从昏迷之中苏醒过来,他醒来以后才发现自己躺在一家医院里,但是整个下身没有了,霎时如遭五雷轰顶,痛不欲生。一个月后,曹前明出院回家了。铁路局有关领导来看望他,当天就决定给他买一辆手摇车。领导的关怀给了曹前明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曹前明坐上闪闪发亮的手摇车后,再也听不见昔日亲切的称呼,取而代之的是"断脚杆"等粗野的外号。这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地伤了曹前明的心,因此他辍学了。
曹前明不甘被命运这样捉弄,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有一天他学会了撑着"走"路。他先用木料做成小方凳木垫,再用一根细皮带紧缚在断腿上,外面加两根小木拐,他就是以
这些工具学"走"的,"走"起路来就像撑双杠似的。在家的曹前明不愿吃闲饭,为了能减轻家里的一些负担,他千方百计地想帮家里的忙,还在家里养了一群鸭子。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得到父母的理解。有一次,父亲喝醉了就对他吼:"你这个什么都不会的废物,你要我养你一辈子呀你!"遭受着亲人这种粗暴,使曹前明变得不爱说话了。
就这样一年一年过去了,转眼间曹前明已经20岁了,长大后的他强烈地渴望有一份自己的工作,渴望着能够自食其力,他在内心里发出呐喊:"我要工作,我要自立!"他决定到街道居委会那里让他们帮忙找工作。
"你们让我去糊纸盒吧,行吗?糊纸盒是用不着腿的啊!"曹前明态度十分诚恳,他的语气几近于乞求。
但是居委会干部十分干脆地回答:"不行,安排不了。"然后曹前明又请求:"那么就让我去做橡胶鞋底吧,我不怕脏,不怕臭,拿最低的工资。"……曹前明因为找不到工作,心里非常着急,他一听到这些鄙视的话就让他更生气了:"我是残疾人,但绝对不是残废人,怎么就不可以自食其力?凭什么不安排我工作?!"为了向世人证明自己与普通人无异、也能有所作为,他决定自己动手盖一所房子。他摇着小车独自像蚂蚁搬家似的运砖头、石灰,再一点点地和泥,一块块地砌砖,爬上爬下不懈地忙碌着,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把房子盖好。然而由于这所房子非常简陋,他的这一"成就"并没得到任何人的理解和肯定。他泪流满面地眼睁睁看着自己盖的房子发呆。
第61节:继续向前攀去
屡次遭受挫折的曹前明不愿再呆在家里,他带着一颗受伤的心离开了曾经生他养他的地方。十分要强的曹前明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自食其力,他一定能办到。然而,由于人们对残疾人的偏见,他在正道上的尝试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他很伤心,也很迷惘,甚至迷失了方向,渐渐地滑到邪路上去了,变得让人不可思议。已经能够充分灵活地利用两只手"走"路的曹前明,刚开始的时候跑到农村地里偷瓜摸枣、溜进城里"顺手牵羊",后来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入成都火车站,爬上装满货物的火车,等火车开到郊外后再把一个又一个包装箱推下车。他再也不是谁都可以欺侮的"断脚杆",已练成了随时能出手自卫的硬功夫,他在手凳上镶上4厘米厚的钢板,只要对方有出言不逊的地方,他蹿上去就会给他一家伙。在那里,他甚至成了城郊附近小有名气的"舵爷"了。
没过多久,曹前明因为偷窃失手被抓了起来,在清还了300元赃款后被放了出来。被放出来后他决定重新做人。
出来以后,曹前明并没有回家,而是暂时住在一个同学家闲置的房子里。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招来大祸:该房子被所在的街道居委会的一个领导看中了,这领导蛮不讲理地要曹前明把房子让给他的儿子结婚,曹前明说什么也不答应,对方竟然纠集一伙人强行开门并痛打了曹前明一顿。曹前明气红了眼,不顾一切后果就跑到对方的家里砸闹一番,最后他被派出所拘留,有关部门对曹前明新账以及旧账一起清算,结果判处他坐六年牢。
入狱以后的曹前明并没有自暴自弃,开始痛定思痛。经过三年的牢狱生活后,因为他在改造期间表现突出所以就提前被释放了。离开了监狱的时候,他已经为自己以后的人生定下了一个新的目标,他不甘堕落,决定从头开始。
曹前明出狱后回到了久别的家里,他的父亲已经去世,全家人的生活担子落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身上。他决心过一种全新的生活:拒绝往日哥们儿的拜访,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减轻母亲的负担。新调来的地段女民警陈攀华知道他的处境后,主动与他交谈,了解了他的困难。在那位女民警像大姐一样的关怀、劝导下曹前明的心打开了。深深感动的曹前明一把抓住陈攀华的手大哭起来,毫无保留地向她诉说自己坎坷不平的遭遇。陈攀华亲切地摸着他的头鼓励说:"你一定要争口气,做出点名堂来。你要是有困难尽管找我,我会帮助你的。"她建议曹前明从小事做起,说让他去修自行车。曹前明经过一番考虑,最后采纳了她的意见。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曹前明每天都跑到十字路口或桥头偷学别人的手艺,然后回家反复拆卸、安装自己的那辆轮椅车,很快便掌握了一整套修理自行车的技术。不久,在一些好心人的帮助之下,他在成都市东郊厂北路的一个十字路口边摆起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小修车摊。有句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这句话也不例外应在曹前明的身上。先是有人嘲讽他:"没有腿的人也能修车?真是不自量力!"修车是需要搬来弄去的,是需要用力气的活,而他是一个没有腿的人,怎么能够干这活呢?
曹前明的心里很明白,这些话也不是没有道理,修车对于自己来说的确是一件再难不过的事了,一辆自行车,有腿的人提起来都挺费劲儿的,何况是自己?但他选择干这一行,自然做好了这方面的心理准备,所以他只把这些嘲讽当耳边风,连眼皮也没抬一下,挺着腰板干下去。他坚信:只要自己的修车手艺高,再加自己的服务态度好,就一定能赢得顾客,生意也一定会越来越红火。后来有人见他生意不错就眼红了,为了赶跑他,竟然在他摆摊处拉大便。曹前明面对挑衅不理不睬,挪一挪地方又接着干。几次忍让下来,街对面的几个同行不好意思了,他们拿着香烟到他面前赔罪:"曹哥,你的气量可真大!"而他却宽容地向他们说:"人嘛,靠的是什么,不就是靠本事吃饭吗?以后别再耍把戏就可以了。""那个'断脚杆'修车修得还真不错呢!"这句话很快就在附近传遍了,到曹前明摊档修车的人越来越多。曹前明热情待客,精心修理,服务周到,想方设法让皱着眉头而来的顾客们面带笑容离开修车摊,他的生意果然做得越来越红火,小车摊也慢慢地变成了一个修车铺。
曹前明终于能自食其力了,每月都有两三百元的固定收入。他因自强不息赢得越来越多
人的尊敬,还当选为成都市东城区个体户先进代表。对于曹前明来说,1983年5月1日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日子--攀登峨眉山。峨眉山,巍峨峭拔,每天晨曦刚挥退夜幕就迎来大批慕名前来的中外游客。从报国寺到金顶山总长57.5公里,每年都有几百万游客到此一游,但是能走完全程的人不超过一半。
这一天,阳光灿烂,曹前明也悄悄来到天下闻名的这座大山,只见他两臂均撑着石锁形的手凳,臀下垫着一张用皮带缚着的小方凳,在游客络绎不绝的山道上不停地摆着双臂往前移。后面还跟着娇小可爱、衣着朴素的妻子覃清兰。
在进山的时候,有一位好心的工作人员对曹前明说:"照张相留作纪念,这么远的路程还是回去吧。"曹前明说:"我是要照相留念,不过不是在这里,而是在主峰金顶。"那工作人员被他感动了,鼓励他说:"真有你的!祝你早上金顶!""咯噔"、"咯噔"的响声伴随着曹前明矮小的身影,也吸引了众多游人的注目,人们纷纷驻足道旁,给这两位奇特的游山者让路,目光中充满了敬意。一群外国游客纷纷举起相机对准他们不停地按下快门,没有腿的强者礼貌地向他们微笑,然后他又继续挥动双臂艰难地移动身子,以很快的速度冲出重围,继续向前攀去。
第62节:停地铸炼自己
在经过洗象池的时候,有一群半途而返的登山者围住曹前明并好心相劝:"别上啦!连我们都受不了,都坚持不到底,还是下来吧。"曹前明感激他们的关心,也请他们放心:"我受得了,别担心。"这群登山者被他的大无畏精神所激励,转身跟着他走:"好吧,你走到哪里,我们跟到哪里。不然,太没脸回去了。"就这样,到达七里坡的时候离金顶还有5公里的路程,但在他身后的追随者已经聚集了将近一百名。
在他们行进路程中,覃清兰这位正常人的脚上已经打满了血泡,两只脚也肿得脱不下鞋,但她咬着牙坚持跟在丈夫左右,而且还不停地替丈夫擦干汗水;曹前明渗出的鲜血把妻子那条洁白的手帕给染红了,但他们仍然坚持不懈地往前行。
胜利是永远属于强者的。曹前明虽然没有腿,但是他凭着一双手硬是把自己一级又一级、一梯又一梯地托上了海拔3099米的山顶。在灿烂的晚霞下面,金顶山有史以来第一次迎接了一位无腿的强者。
征服了峨眉山的喜悦还未消去,全国首届伤残人运动会马上就要举行,当曹前明听到这个消息后,他按捺不住心中如火的激情,主动到省体委报了名,成为四川省一个伤残人游泳代表队的一员。
在曹前明小的时候,曾随同伙伴下河捉鱼虾喂小鸭子,谁知水流太急,加上手抓着的草松了,他被冲了出去。他在伙伴们的帮助下才挣扎着爬上岸来,这时,他惊讶地发现自己居然能游50多米。这次大难不死他感到兴奋不已,与此同时也受到不少启发以及鼓励,终于有一天他学会了游泳。
报名后的三个月以来,曹前明时时刻刻都在进行游泳训练,有不懂的技术问题他就跑到省游泳队找教练问个清楚。
1983年10月,全国首次伤残人运动会如期在天津市展开了。游泳比赛刚结束,广播里便传来悦耳的声音:"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28岁的四川选手曹前明在截肢A级百米自由泳中,以2分27秒5的成绩打破了印度选手波尼创造的远东和南太平洋地区伤残人该项最高纪录。"此外,曹前明还创造了一项远东最好成绩。这届运动会,他为自己挂上了两枚金牌。
1984年5月,曹前明作为中国运动员代表,参加了在美国纽约举行的第三届残疾人奥运会,获得男子A级200米混合泳和100米蝶泳的铜牌,成为四川第一位在奥运会获得奖牌的运动员。在异国他乡,曹前明亲眼目睹五星红旗为自己升起两次,激动的他流出了两行热泪。
因为有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惊人的毅力,曹前明一次又一次地挑战极限,最后终于战胜了一切。只要坚持做下去,没有什么不可以达到的。一个残疾人都可以做到这一切,更何况是一个身体健全的人呢?也许你没有十全十美的容貌,也没有气质可佳的才气;也许有时候你会妒忌别人回眸一笑百媚生,妒忌别人冰雪聪明、伶俐过人;也许你恨自己无法顾盼生姿,恨自己愚鲁驽钝。其实,平淡无奇并不可怕。根据"物以稀为贵"定律的逆定律,这世间天生丽质、慧质兰心之辈毕竟是凤毛麟角,大部分人都被淹没于芸芸众生之中,回头率小于百分之一。
不过,超越平凡也不是"歌德巴赫猜想"。现今流行一句话: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这句话虽然很俗,但也蛮可以道出一个真理:要想超越平凡你就必须得付出,必须做到自强不息。
自认为自己很平凡,没有什么本事,自甘平庸,这一切则为人不屑。因天生我才名满天下,自然为人所赞,靠自强不息踏出茅庐,更为人所叹。新加坡的旅游部部长曾请教总理李光耀:新加坡没有埃及神秘的金字塔,没有中国雄伟的万里长城,也没有那气势磅礴的尼加拉瓜大瀑布,那么如何去吸引游客?李先生回答:我们有阳光。的确,上帝没有给新加坡特殊的眷顾,但是给了它充裕的阳光,给了它自强不息的创造力。睿智的新加坡人凭借它,创造了世界领先发达的旅游业。上帝无私地给了我们同样的阳光,给了我们同样的通过奋斗创造奇迹的可能。超越一切,超越平凡最关键的还在于你的自强不息,在于你不停地努力、不停地奋斗、不停地铸炼自己。
《周易·乾卦·象传》中写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与其书中的一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长物"相对。其意思是: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平凡无奇并不可怕,只要自强不息,一样能够平凡中见神奇。航海家何其多,而哥伦布却发现了新大陆;奴隶何止千万,只伊索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寓言;列兵何其多,单塞万提斯成就一代文豪;乞丐何止千万,独荷马谱写了旷世史诗。他们的名字起先也没有人知晓,但就是凭着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不停地锻造自己,最终超越一切,走出一个平凡的自己,而名垂青史。
爱默生曾经说过:"这个世界已经不再是他的工人手中的一块黏土了,而是他们手中的一块铁,人们不得不用力锤打为自己造出一块地方来。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需要。而只有那些肯不断千锤万凿的人,才能超越平凡,从此脱颖而出。"
自强不息的华罗庚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在他小的时候,家里并不是多么的富裕,全家的生活担子全部都是靠父亲一个人开一家小杂货店来维持。幼年的华罗庚常被人讥笑为"呆子"。上了中学后,由于贪玩,第一次数学考试就不及格。还好,在老师的劝勉下,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发奋努力学习,从那以后,不但他的成绩名列前茅,并且数学成绩总是全班之冠。华罗庚读完初中,到上海后只读了一年书。第二年,因为他再也交不出50元的伙食费而无奈退学。回家后,他到父亲的店里去帮忙,但他对数学的兴趣并没因为辍学而减低。在店里,他时常会捧着向各位老师借来的数学书苦读,结果常常忘了接待顾客,把父亲气得暴跳如雷,恨不得把他的那些书全给扔掉。
第63节:责任比生命更可贵
五年以后,华罗庚便开始写一些数学论文,然后寄给刊物,虽然他寄去的很多稿件都被退了回来,可是他并不对自己灰心,还是不断地写下去。一日,他的一篇论文终于被刊载在当时的著名杂志上。清华大学的数学主任对一位受教育不多,却能写出这样有水准的论文的青年感到既惊讶又欣赏,就请他到大学担任数学系的助理员。大学丰富的数学藏书使华罗庚有机会获得更精深的知识。此后,他常常发表论文。在他26岁的那一年,他被保送到英国的剑桥大学读书,回国以后,为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华罗庚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天才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累积。"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勤奋努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必须得有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强者与成功者必备的一种精神。
正义之极
什么是正义?柏拉图认为,"在工作期间各自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就是正义";乌尔比安认为,"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应有权利的稳定的永恒的意义";凯尔森认为,"正义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在这个概念上,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的概念中,正义即公平、公正。正义是法源的一种,同样也是法的追求和归宿。
既然说正义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力,那么一个人的行为以及状态是否正义就得看三点要素:(1)人本身。人是正义反映的主体,也是评价正义的主体。(2)社会的形成归于人的产生和结合,社会对人的分工、分配起着重要作用。个人得不到与他人平等的地位、待遇,往往归结于社会的不正义(公平)。(3)与人直接相关的事物,如地位、资格、自由等,其多寡优劣主导着人们的评价。在远古最原始的社会形成时,有了原始的劳动成果的分配,人们就开始了关于正义的讨论。至于哪种行为以及状态是正义的,用不同的标准、角度以及站在不一样的立场上,其观察和得
出的结论有时候也是不相同的。
正义的本质就是好与坏的折中。什么是好呢?好,就是干了一些不好的或是不正规的事而不用受罚;那么坏呢?就是在受了罪之后而没有办法去报复。
最大的不正义者就是窃国的暴政者,他们往往把别人的东西,不论是那些神圣的还是那些普通人的,或是公家的以及是私人的,他们会肆无忌惮地将这些东西据为己有。
如果有人问:正义是什么?正义就是由理性之光所承认的,明确决定哪些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以及哪些是属于别人的自然最高规律。
正义是人民最迫切的一种义务,同样它也是人民最为神圣的权利,因为,正义是大自然赋予人民的永远不会衰老的遗产。
如果说在一个社会里面秩序是合乎正义的,那么这就意味着这种秩序把社会里人们的行为调整得能够使所有的人都感到满意,也就是说,所有人都可能在这个秩序中找到他们的幸福。对于正义的期望是人们永恒的对于幸福的期望。这是为什么作为孤立的人不能找到幸福的原因,因而,他就在社会中不断地寻找,正义才是这个社会的幸福。
正义被人们认为是精神的某种态度、一种合法的公平的意愿以及一种承认他人的要求与考虑的意愿。正义的雇主愿意考虑其雇员的合理要求。正义的法官会决意在一起诉论案中避免对一方当事人产生偏袒和偏见。正义的立法者愿意关注他根据义务应当代表每个人以及群体的某种利益。
给予每一个人其应得的东西的意愿这是正义概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以及普遍有效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这个成分的话,正义就不能在社会中兴旺起来。公平、正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构成一个法律纠纷的有关事实应当根据这些事实产生时的现行有效的法律来裁定,而不应当根据事后去制定的法律--因而,在导致纠纷的交易的时候或是事件发生的时候,该法律肯定不为当事人所知和裁定。
正义和责任比生命更可贵
在云南嵩待高速公路小街收费站的3号收费亭上,曾有一名手拿铁锤和长刀的歹徒,从一辆刚驶过的大货车后蹿至收费亭窗口,用铁锤猛击收费员杨小川。面对突然袭击,头部受伤的杨小川与歹徒展开搏斗,凶神恶煞的歹徒又拔出一把约40厘米的长刀狠狠刺向杨小川腹部,歹徒抢走部分现金后,仓皇逃窜。在送往嵩明县人民医院的途中,杨小川因为伤势过重加上失血过多,抢救无效而导致死亡,献出了自己年仅39岁的宝贵生命。
在他死后,有人纷纷议论,如果杨小川头部受伤后他知道"任何财产都没有生命重要",以及"爱自己的生命要胜过其他一切东西"的道理,不与歹徒展开搏斗,腹部就不会挨歹徒一刀,生命就能保住。这样的说法看起来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仔细想想却是一种置正义与责任于不顾的议论,同样这也是对杨小川的英雄行为的一种玷污。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相信许多人都会记得这样的几句诗。虽然每个人的生命是最为可贵的,人人都应珍惜它,但是,总还有一些东西要比生命更值得珍惜,就像正义、责任以及良知等。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不会有人在生死关头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也不会有人在自己的生命与国家财产受损面前,在国家与社会最需要他时而献出生命了。
杨小川身为一名收费员为了保护一万多元公款与歹徒生死搏斗,她在生和死的考验下选择了正义与责任,没有选择退却,她的死重于泰山,而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无谓的牺牲。收费员杨小川作为一名公职人员,在国家财产受到威胁时,她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护公款不受侵犯。而且,在生死抉择面前,她没有选择退却,这正是难能可贵之处。如果每一个人在他人和国家财产受到威胁时,都以生命比财产更可贵的借口而选择退却,照此下去的话只会助长罪犯的嚣张气焰,这样只会让社会治安越变越坏,到那个时候,恐怕想珍惜自己的生命,想苟且偷生都很难了。
第64节:执著精神永恒
每个人都知道生命重要的道理,但是正义、责任和良知却比生命更重要。
第六篇大海的追求
有追求的人生是充实的人生,有追求的人就是不甘落后勇于向着目标前进的人。大海也
有它的追求,大海的追求就是能够保持波涛汹涌。它的追求是执著的,每天它都以最大的热忱来完成自己的工作,这已经成为了它的坚定的目标。它希望自己在数万年后风采依然……
执著追求
执著精神永恒
水,看起来似乎是柔弱无力的。然而,如若去海边看看,那一望无际由海水结成的联盟可以摧毁胆敢抗拒的一切!礁石挡道,海水一声怒喝,用看似娇弱的身躯迎头撞去--在变成浪的一瞬间,也凝成了最壮美的风景!紧接着又一排海水更愤怒地向礁石扑去,将还没收回
得意之色的礁石扑了个灰头水脸!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礁石还是礁石吗?人若像海水这样,还有什么事情干不成?
荀子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鲁迅说过:要想在文化上有所成绩,则非韧不可。
周恩来说过:有恒心、有胆力,方能成功。
钱学森说过: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最终会有成果的。
爱迪生说过:伟大人物的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如何变迁,他的初衷
与希望始终不会有丝毫的改变,最后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巴斯德曾说过:告诉你我是怎样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培根也曾说过:无论什么人,若是失去耐心,就是失掉了灵魂。
福楼拜也曾说过:自身的才华就是长期的坚持不懈。
巴甫洛夫也曾说过:我一旦坚持了什么,就是用大炮也不能把我打倒。
达·芬奇也曾说过:人,一旦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就不应再动摇为之奋斗的决心。
看!这么多的伟人、名人为执著的精神而挥毫,可见执著会带给人们不同凡响的结果和效应。
研究昆虫的法布尔
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一生对四百多种昆虫的生活进行了深入研究,写出了十几卷本的巨著《昆虫记》,揭开了昆虫世界的奥秘。
他在研究昆虫的时候非常投入,常常趴在路边观察昆虫,一看就是一天。有一次,村里几个人去地里摘葡萄,看见法布尔蹲在路边一动不动,等到黄昏收工时,他仍然蹲在那里,村里人不明白他在那里到底干什么,走近一看,才发现原来他正在观察一个石头上的昆虫。法布尔就是用这样的态度来进行研究的。为研究榭蚕蛾雌雄求偶的规律,他花了3年时间精心地观察和记录。不幸的是,在他即将取得成功的时候因雌性蚕蛾被螳螂吃掉而功败垂成。
本来记录得已经非常完善了,但为了保持记录的完整、真实和准确,他决定从头再来。于是又用了大约3年的时间做出了完整而准确的观察记录,在这前后总共用了6年。他就是以这样执著、严谨的精神和不辞劳苦的态度,才写出了《昆虫记》。
永不退缩的林肯
亚伯拉罕·林肯这样讲:"在每个人心里都存有继续往前的使命感。努力奋斗是每个人的责任。"
他一生都面对着挫败:八次选举落选,两次经商失败,一次精神崩溃。很多次,他本可以放弃,但他没有;也正因为没有放弃,他才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下面是林肯进驻白宫时对自己历程的部分描述:
1818年,母亲去世。
1831年,经商失败。
1832年,竞选州议员,落选。工作丢了,想就读法学院,未获得入学资格。
1833年,向朋友借钱经商,年底就破产了,接下来花了17年才把债还清。
1835年,就快结婚时,未婚妻死了,他的心也碎了!
1836年,精神完全崩溃,卧病在床6个月。
1838年,争取成为州议员的发言人,失败。
1840年,争取成为选举人,失败。
1843年,参加国会大选,落选。
1848年,寻求国会议员连任,失败。
1849年,想在自己州内担任土地局局长的工作,被拒绝。
1854年,竞选美国参议员,落选。
1856年,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争取副总统提名,得票不到100张。
1858年,再度竞选美国参议员,再度落败。
1860年,当选美国总统。
在竞选参议员落败后,林肯这样说:"此路破败不堪又容易滑倒。我一只脚滑了跤,另一只脚也因而站不稳,但我回过气来告诉自己,这不过是滑一跤,并不是死掉都爬不起来了。
"
当你迷茫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我遇到的困难比林肯还要大吗?我经历的挫折比林肯还要多吗?
为执著献出生命的魏格纳
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来的。1910年他30岁时因病住院。枯燥的住院生活中,他经常看着病房里的一张地图发呆。一天魏格纳偶然发现在大西洋西边的非洲和美洲的海岸线轮廓非常接近,甚至可以拼在一起,他就想既然它们可以拼在一起,那么是否它们曾经是连在一起的呢!如果真的曾经连在一起,那么今天分开一定是由大陆的漂移和破裂所致。1911年秋天,魏格纳查阅文献时看到一篇文章谈到,在大西洋旁边的非洲和美洲大陆上发现了一些非常类似的陆生动物古化石,而这种动物绝对不可能跨越重洋出现在两地,这只能说明两块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魏格纳感到这个课题非常有价值,于是他决定研究,但他读的专业是天文和气象,跟这个研究课题差得很远(研究这个课题需要钻研地质学和古生物学、动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古气候学和大地测量学),但这些没有把他吓倒。1912年,魏格纳正式提出大陆漂移学说。虽然在当时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但他坚信不移,不懈努力。1930年他50岁时,第四次进入冰天雪地的格陵兰进行大地测量,寻找证据。格陵兰当时的温度是零下65摄氏度。魏格纳一行三人,有一人因双脚冻伤而留在基地,他和另一同伴深入到格陵兰的冰天雪地中,从此一去不复返。第二年夏天人们找到了魏格纳的尸体。他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