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站着会很累,于是走路;一直走又会很累,于是坐下;一直坐着也会很累,于是躺下;一直躺着也会很累,于是又站起来;肚子饿了很累,于是吃饭;一直吃下去会很累,于是停下。只是吸气的话会很累,所以需要吐气;一直吐气很累,所以又吸气。这就是活着。
像这样,感觉一直都是“累”,所以只能不停地动,活着也就等于“动”。这么说的话,我们脑中所想的“活着”这个词就有些模棱两可,不太准确了。
比如,用显微镜看变形虫时,活着的变形虫是动的,死了的变形虫是不动的。而变形虫会动是因为身体里的每一个活着的细胞都在动。
站着的你如果坐下了,那就是动了,对吧?因为你站累了,如果继续站下去很舒服,那就不会坐了。
所以,活着就是动,而且动很累,是不值得期待永恒的。
但即使不期待,生命也会继续下去。
而且,佛教追求的不是永远地活着,而是解脱。佛陀推崇的是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
但那不是人们期待中的世界。
人们所企求的,归根结底其实只是从现在的苦累转变到其他的苦累。
比方说,贫穷的人因为贫穷很苦,所以想成为有钱人。看起来这似乎是想变成有钱人从而拥有快乐,实则不是,这只是想转变到有钱人的苦而已。
有钱人同样也很累。他们的内心不安定,总是无法满足。
比如,穷人即使只是吃了一个冷饭团,也可以很满足,但成为有钱人之后,连这点幸福都会失去。假如买了件真皮大衣,就禁不住担心,怎么保管好呢,怎么才能不被小偷偷去呢,怎么才能不弄脏呢,真够累的。
即使有了贵重的项链,也不能总是戴着它。因为参加晚宴的人中总有上次见过面的熟人,如果戴着上次同样的项链,别人会想“又是上次那条项链啊”。服装也是这样,每次聚会都不得不考虑不同的着装。很没意思,是吧?
而这些都是穷人没有的累。穷人只需要随便借一件晚礼服就行了。别人即使知道是借来的,也不会说什么,只会认为“这次想必也是借来的吧”。
就像这样,穷人想变成有钱人,只不过是想换一种苦罢了。
可是这很奇怪,不是吗?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假如一个肠胃不好的患者胃痛时,医生说“如果制造另一种苦就可以忘记胃痛”,于是将他的双腿切断。确实,切断双腿的痛可以让他忘掉微不足道的胃痛,但对患者来说,这绝对算不上是件好事。
佛陀拥有慈悲之心,是不会做这种事的。他只会如实地指出人类的矛盾。只是,世人并不一定愿意看到事实,或许也有很多人嫌佛陀的教诲不够悦耳。
别把想做的事留到明天,现在就去做
所以,模仿他人而活的人生,不能算是自己的人生。
这种人一定只知道稀里糊涂地努力,却没有自己的想法,很容易被骗。因为他认为自己在为未来有保证的幸福而努力,所以完全不在意放弃现在的安稳、幸福和充实感。现在就算累点也没关系,因为未来会幸福,这就是他们的理由。理性地想想,就会发现并非如此,其中只有累。
比如,某个人决定明天要吃点好吃的,于是期待着美好的明天,今天就得过且过。可是,人生就是一个接一个的“今天”。
如果按照这个人的道理来做,那就到死都吃不上好吃的。
其实几乎所有人都这样。所以,在佛教看来,人类是到死都体会不到快乐的。
这不是悲观论,只是事实。能够一直幸福地活着,没有任何遗憾地死去的人能有多少呢?很多人都是没有感受过任何幸福,在不满和后悔中迎接死亡。“没有做完的事情还有很多,这也想做,那也想做”,带着这样的遗憾死去。
所以,如果你讨厌这样,就改变计划吧。佛陀给我们的教诲就是“现在马上就做能让你感觉幸福的事”。
我想,那些遵照他人的意见而活的人,以他们的认知程度,即使想破头也明白不了这句话的意思吧。
不停奔走的现代人最累
上述情况在人类历史中一直都存在,而到了现代,社会变得极其复杂,情况也越来越严重。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一场没有目的、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我们总是在不停奔走,不是吗?
然而,却没有人知道这样是为了什么。我们通常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忙,连好好睡个觉的时间都没有。每天早上很早起来,连早饭都不吃就开始奔走。
我时常看到有女孩子在日本的电车里化妆,甚至刷牙。而且不只是女孩子,有时还看见中年妇女和男性在新干线里做这些事情。大概是因为出门太急,只能在电车里刷牙或换衣服。
这就是现代人的人生。
他们自己似乎还有点得意地说“因为太忙了嘛”,但最终也只是没有目的和终点地奔走而已。这样奔走到底有什么目的呢?什么目的也没有。
那为什么还要奔走呢?这是因为他们害怕休息,害怕享乐,还害怕输给其他人。于是就像身上的衣服着了火似的,如受了惊吓般到处乱跑。
这就是现代社会,这种不教人如何休息的社会思想是极其黑暗的。我们就这样像是衣服着了火一样,惊恐地不停奔走、奔走。可是,如果衣服着了火,首先应该做的不是将火熄灭吗?跑是没有用的,不是吗?
“再努力一点!”“再多赚点钱!”“学习再刻苦一点!”“研究再深一点!”像这样,我们被禁止休息。然而,尽管没有休息地辛苦工作了一年,我们得到了什么呢?得到的只是忙得连孩子都顾不上,严重的还死于过劳这样的结局。
真正的成功者是“成功地度过今天”的人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每个人都会变老。活着其实就是一个老去的过程,每天我们都在变老。因为明天的我们比今天老,身体在变弱,所以明天永远比今天差。
如果说这是悲观论,那什么才是正确的呢?明天比今天美好吗?比今天年轻吗?谁都明白这是谎言。
真正的失败者是“失败地度过今天”的人。这种人期待明天会变得美好,而实际上却让今天更失败。但他们满不在乎地认为“算了,反正还有明天”。假如重复下去,就成了一种得过且过的生活方式。
假如走到极端,他们或许连自杀性爆炸恐怖袭击也会毫不犹豫地去做。理由是“没关系,死算不了什么,反正有美好的天堂在等着我”。有些年轻人还不到20岁就制造自杀性爆炸恐怖袭击,从而丧命,人生就此失败、完结。可是,这些人并不是因为这个目的才生而为人的吧?难道上帝创造出人就是为了这个吗?
人生只有今天
人生其实只有“今天”,所以,如果不想人生失败就不能让今天失败。不让今天失败的人,如果有明天,明天也不会失败,如果有后天,后天也不会失败。这是很明显的道理。
成功的人,会让自己的今天活得充实,不会将希望放在明天。
因为在佛教中,“死”是理所当然的事实,包含在人生的程序中,佛教认为:“就算你明天死了也没什么不正常,所以,努力让自己今天活得充实吧。”
要做到这样需要超常的智慧,所以,无论其他宗教怎么批判佛教无知,我都不会反驳。因为真理自在人心。
天堂和涅盘是不是同一个地方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些比较深奥的问题。作为生命,我们应该以什么为终极目标呢?
如果从宗教的角度考虑,也许有很多人会回答“去天堂吧,去极乐世界”吧。
但是,天堂是什么呢?极乐世界是什么呢?去那里就能得到幸福吗?大家都不是很清楚吧。
在这里,我想讲一讲佛陀关于“人类以及其他生命应该以什么为终极目标”这个问题所给出的回答。
佛教之外,有的宗教讲的是“天堂”,但在佛教中变成了“涅盘”。这里我们必须先想一想,“天堂”和“涅盘”是不是本来就是同一个地方。
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永恒的天堂”这个词,而且这个词的意思也很容易明白。但是“涅盘”这个词呢?大多数人都弄不清楚是什么意思吧。
第11章 不沉溺过去,不妄想未来(2)
很多宗教都将去天堂作为终极目标,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敢说“我已经确保自己在永恒的天堂里的位置”。
这是比较有意思的地方。虽然人们坚定地相信存在“永恒的天堂”,但如果问他:“你确信自己能去永恒的天堂吗?”谁都答不上来。因为任何宗教都没有保证过这一点。
基督教的学习者有很多,所以我们先以基督教为例。在基督教中,决定一个人未来的权利不在人类手中,自己没有权利决定自己的未来。
可能不同的宗派情况不一样,但总的来说,人类的未来是由上帝决定的,最后的审判由耶稣进行。所以,直到最后一刻,无法知道,也无法保证是去天堂还是地狱。
信仰永恒的天堂的人们该怎么做呢?那就只有依靠上帝的话和上帝的承诺了,也就是相信“因为上帝是这样说的”或者“上帝承诺过如果我这样做就会带我去天堂”这样的话。
不可思议的是,死后去永恒的天堂的方法,在各个宗教教义中却都各不相同。
而且,纵然严格遵守自己信仰的宗教戒律来生活,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个人也无法获得去天堂的保证。
个人能做的,归根结底就只有相信。除了说“我相信我能去天堂”之外别无他法,而这不是保证。
佛教如何看“去永恒天堂的方法”
如果从佛教的立场来看其他宗教,去永恒的天堂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1.全盘接受上帝给出的条件
第一种是一神教的方法。在相信有绝对唯一的神存在的情况下,去天堂的方法就是全盘接受上帝所说的条件。
在一神教的教义中,去天堂需要很多条件,其中首要的是相信上帝、爱上帝。以这个为大前提,然后再提出其他条件。
其他条件有“不说谎”“不偷盗”“爱所有人”
等。但即使这些条件都满足,而第一条件不具备的话,也是不行的。
2.同永恒不灭的灵魂合为一体
第二种是印度教的方法。
印度教中几乎没有条件和承诺之类的东西。它不存在上帝,但存在被称作“梵”(brahman)的“绝对的我”。另外还存在与之不同的个人灵魂,被称作“个我”(atman)。
其方法的原理就是“因为有绝对的永恒不灭的灵魂,所以如果让自我与之合为一体,就可以获得永恒”。通过让“梵”和“个我”合为一体这种简单合理的方式去天堂,很容易明白吧。
但是,要让自己的“个我”和“绝对的我”合为一体,应该怎么做呢?那就必须要修行。承认修行的必要,是与第一种方法的不同之处。
3.通过苦行净化灵魂
第三种是耆那教的方法,耆那教是一种苦行的宗教,所以去天堂也需要苦行。
这里理解起来稍微有些复杂。耆那教认为“所有生命都拥有一个万能的‘我’,但由于它被‘业’
(karma)这种物质玷污了,所以无法发挥力量,并陷入轮回之苦”。
耆那教和印度教不同,不存在一个绝对的灵魂。它认为每一个生命都拥有全能的灵魂,所以灵魂是复数。
基督教中没有计算灵魂的数量这种事,这对基督教徒们来说也无法理解。
在佛陀生活的时代,也经常有关于“灵魂只有一个还是很多”的争论。耆那教的观点则是每一个生命都有一个万能的灵魂,但都被物质污染了。所以耆那教将身体称作“业”。
由于附在灵魂上的物质导致灵魂无法发挥力量,所以通过这个物质感知到的世界范围就是固定的。比如,老鼠感知到的世界和大象感知到的世界是不同的。大象感知到的世界和人感知到的世界也是不同的。这是身体的差异造成的。也就是说,由于生命肉体的物质条件,导致了它所能够认知的领域已经被限定了。造成万能的灵魂无法发挥力量的是肉体,因为肉体本身是污垢。
那么耆那教的方法是什么样的呢?就是通过苦行消除灵魂的污垢,回归到原来的光辉熠熠的“我”。
其设想是,因为人可以以自己的意志进行苦行,所以如果通过苦行折磨肉体这个物质,灵魂就能发挥原来的力量,这样显露出来的“我”就是永恒的。
耆那教和印度教的修行方法
如果一个人通过苦行折磨肉体,让灵魂得到了自由,那么这个人死后就会转世到须弥山的最高峰,这样就达到永恒了。
如上所述,耆那教也信仰永恒的天堂,但必须通过苦行到达。
各种不同的宗教,差别竟然如此之大。
这里说点题外话,印度教和耆那教在修行方法上差别不是很大。两者都是印度的宗教,印度教借鉴了很多耆那教的修行方法。比如,印度教徒们有时也进行苦行,但如果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就连当事人自己也不明白。
印度教中还有一种叫作瑜伽的修行方法,其中的业瑜伽(karmayoga)就是从耆那教借鉴来的。印度人在练习业瑜伽时,会进行倒立之类的运动。就像刚才说过的,最初将“业”
视为身体的是耆那教。
不过,由于教义、修行方法的相互影响,有些东西即使在文献资料中也没有说清楚。起源于印度教的修行方法也非常多。
回归到原来的话题吧。耆那教中天堂的状态,巴利语叫作“kevalī”,梵语叫作“kaivalya”,意思是支配着一切,战胜了一切,达到了顶峰。
那些因信仰而幸福的人
对很多人来说,通过信仰也带来了好处。
假如相信“自己受到绝对的神的爱护”,这就成为了自己能够战胜苦难人生的一种暗示。
如果完全相信神,就算日常生活中遇到什么不幸,也能够想“没什么大不了的,我有神的爱护,这点小不幸必须接受。
即使自己的孩子生病了,这也是上帝决定的。孩子是夭折也好长寿也好,因为我信仰神,所以没必要痛苦”,从而战胜它。
事实上,当自己的孩子遭受疾病等折磨时,这样想的确能缓解父母们的痛苦。
遭受地震、洪水或海啸等天灾时同样如此。一下子失去很多家人、亲戚和朋友,谁都会受到打击,陷入极度悲伤中。
可是,如果听到“你没有必要在意,世间的事情都是上帝决定的,保持一颗信仰的心吧”这种话,人们一般都会平静下来。
“永恒”是为了逃离人生之苦而制造的概念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永恒”这个概念。在前面我也说到过,人类的大脑无法想象永恒。而且,永恒是从人生之苦以及对死亡的恐惧感中产生的,是被寄托希望的妄想概念。
但是,明确地发现了“人生皆苦”这一事实的,只有佛陀。比如,总是没来由地觉得苦闷、不合理,或想要孩子却怀不上,讨厌孩子却生了一个又一个,人生有各种各样的苦。
再比如,孩子才出生半年丈夫就去世了,不知道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诸如此类的事情都是苦。
还有在战争中被杀死的人们。这种事情古代远远多于现代。人们好不容易开辟出了一片国土,开垦了农业,建好了房屋,正在载歌载舞地庆祝时,邻国的人们闯进来破坏了这些,之后将这个国家霸占为自己国家的殖民地,或者将这个国家的人民当作奴隶……这样的事情非常多。
尽管这是让人无法承受的悲伤,可在人类的历史中,这种事情一直都如影随形,甚至到现在都没怎么改变。依然有国家强占其他国家,然后毁坏,夺走别国财产的事情发生。所以,大家都觉得活着很苦。
印度曾经有过文明高度发达的摩亨佐·达罗古城和哈拉帕古城。古城中有宏伟的建筑物、上下水道,四周还有护城墙,人们甚至还发明了文字,文明程度非常高。
但是,他们最后却被连建造房子的能力都没有的雅利安民族侵略,古城被毁灭得无迹可寻。摩亨佐·达罗文明时代,社会和平,人们发展农业,食物也较充足。人们的生活十分充裕,并且还有相应的哲学。当社会如此和平时,很难想象会发生战争吧。
而雅利安民族突然侵略,一下子就全毁掉了。
第12章 不沉溺过去,不妄想未来(3)
佛教之所以在印度消失,也是同样的缘故。佛教是和平主义,即使在哲学上批评印度教,但也和印度教教徒们保持着很友好的关系。为什么相互反驳却又能关系友好呢?也许印度之外的国家的人们很难理解。因为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各自的想法不同不也挺好吗?
佛教从印度消失源于那烂陀大学遭到破坏。那烂陀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是佛教徒们设立的。它不是普通的大学,而是一所规模巨大的学校。
正如玄奘所记录的,当时学校里同一时间进行的课程有一百五十种以上。虽说是佛教大学,但所教授的课程不止佛教,所有和知识、智慧相关的学科都有。虽然现在也可以看到那烂陀大学的遗址,但由于规模太宏大,无法发掘出全貌,目前发掘出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但是,这个大学在一日之内就被全部破坏了。外来入侵军队到来后,认为“这是一个大的国家,是一座城堡”,然后包围并毁坏了它。大批的僧侣和学生们都遭到杀害。
那烂陀大学中有一座宏伟的图书馆,也被烧毁了。据说军队方面也很尊重知识,司令官想要保护图书馆,斥责放火的人,但已经晚了。就这样,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才积累的宝贵财富,在一日之间就毁坏了。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然而这都是人类做出来的。
比如,在日本的某个地方发生过一起家族灭口事件,到现在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还没有查出来凶手是谁。凶手从外面闯入家里,将家里所有人都杀死后离开,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你能忍受吗?肯定无法忍受吧?这太令人悲痛了。
所以,人生终归算不上美好。以上那种悲痛也许太极端,但诸如地里的庄稼被洪水冲走这种苦也是常有的事。因此,人类一厢情愿地梦想有天堂这种地方。
梦想天堂倒还没什么,但是,人们对作为起因的“人生的苦”有科学性地认识吗?没有,对吧?
后面我会讲到佛陀所说的“四谛”中的第一真理“苦谛”。
从这里也可以得知,佛陀对“活着”进行了彻底的研究。
佛教中没有“永恒”
现在我来讲一讲“无限”。
数学里从理论上也可以证明无限,三分之一如果用小数来表示可以有无限长。但是,永恒却无法证明。通过佛教的因果论,也可以证明无限。
因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所以一切事物时时都在发生变化。这是已经得到了证明的。现象因因缘而出现,因因缘而消失。任何情况下都是这样,有原因就会出现,原因消失也会随之消失。由于它们是一直连续发生的,所以不会有完全彻底的消失。世间虽然无常,却都是消失后又出现、出现后又消失这种变化的连续。
这其中自有原因。现象是因为原因出现的,但原因不一定只有一个。举一个例子,比如同一棵树上结的苹果,每一个都是不一样的,对吧?为什么不一样呢?因为每一个苹果出现的原因都有着微妙的差异。
不过,因为是同一棵树上结的苹果,所以原因大体上相似,苹果的差别也不会特别大。然而,差别即使微妙,每一个之间也的确不相同。这是因为导致它们出现的原因有微妙的不同。
因果循环存在于所有地方
而且,因会导致果,这个果又会变成其他现象的因,从而导致其他的果。这里我也举一个容易理解的例子。大家经常说肚子饿了,对吧?那这是因还是果呢?答案是既是因,也是果。
假如说是“果”,那么,“因”就是之前的一段时间都没有吃饭,而且前一顿摄入身体的能量被消耗完了。
而当“肚子饿了”成为“因”的时候,我们就会吃饭。所以,“肚子饿了”这个现象是果的同时也是因。
假如“肚子饿了”是原因,“吃了饭肚子饱了”是结果,这样就结束了吗?没有结束。这次“肚子饱了”变成了原因,接着产生下一个结果。
像这样,稍微观察一下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就可以看到因果的流动。得到某种结果后,这个结果也会变成因,最后会流向哪里呢?答案是无限。因此,通过因果论也能证明无限。
这样的话,无论是肚子疼,还是眼睛看、嘴巴说,以任何事情为样本来调查,最后都会变成“因果-因果-因果”这样循环下去。
所以,一切现象既是因也是果。于是,就形成了轮回。但这不是永恒,永恒的一个必须条件是“不改变”。其实永恒和无限的差异非常大。
永恒和无限的差别
要证明永恒,就必须证明有完全不变的东西。而这不可能证明。
然而,无限是可以证明的。三分之一用小数表示就变成了无限,这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因此,数学可以解决的,仅限于“三分之一是什么”这种程度,至于存在方面的无限就无法证明了。
但佛陀为了让小孩子也明白存在的无限,于是就解释了一下。佛陀依据因果论,这样说道:
这个轮回无限,找不到“开始”这个点。
此时佛陀也非常注意语言,没有具体地说“轮回是无限的”。而是说“没有‘开始’这个点,它是不成立的”。因为“开始”这个点不成立,所以就是无限。而且,既然没有“开始”,也就没有“结束”,对吧?
虽然无限指的是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但如果像这样具体地解释,对方就会反问“你怎么知道呢?”所以佛陀没有这样说。
因此,从因果法则来看,“开始”这个点不成立,找不到。
“终点”可以自己制造
但是,因为通过修行可以解脱,所以不能说“找不到起点,终点也不存在”。关于“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轮回的,是什么时候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生命是什么时候诞生的”这些问题,用因果论来回答就是“够了!这些是不成立的”。思考起点是错误的。对现象来说真理就是因果论。
那么,有人会问:“这个意思是说我将无限地轮回转世吗?”不是。如果通过修行获得了觉悟,就可以结束轮回转世。
所以,终点是可以制造的。起点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也就是说“没有起点”。但这句话却不能说。
佛陀为了让自己的话无可反驳,用词很巧妙。说到“起点”的时候不用“没有”,而是“找不到”。
详细来说,假如有一处起点,必定还有另一处起点。因为从因果论来看,起点是因,终点便是果。但这个终点同时又是另一个起点的因,从而形成无限。因此无限不能用证据证明,它只在概念、理论上成立。
从因果论来看,未来也是无限的。但是,有些人可以通过修行破除因果论。因果论一旦破除也就结束了,所以终点是可以制造的。
佛陀就是这样说得很微妙。像这样对自己想说的话字斟句酌,我觉得很有意思。人们对谁的话都可以挑出毛病,但对佛陀无论如何都挑不出毛病。
“永恒”在佛教中就是“无限的苦”
但是,对于不修行的人来说,过去和将来都会变得无限。
佛陀说过“不修行的人会无限地苦下去”,这句话我很认同。
不修行的人,他们的过去和未来不得不无限地受苦。
一般来说,因为轮回是无限的,所以通俗地说“永恒”也没关系。在不用讲究严格的哲学,就是平常一边喝茶一边说说话的情况下,将轮回说成永恒也没必要在意。但由于从逻辑上讲,永恒就是不变的意思,所以严格来说是错误的。
但这不是其他宗教所说的“永恒的天堂”,而是“永恒的轮回”。这个轮回就是无限地让苦转世,不值得珍惜。因为活着很苦,所以这也是没办法的。
无知的人们认为有“永恒的天堂”,这很奇怪,必须让他们转变成“有永恒的轮回”这个观点。
所以,佛教对永恒或无限都不赞赏。比如,佛陀就说过“留恋存在的人就是留恋苦”。
“永恒的天堂”不就是永恒的存在吗?对这个永恒的存在有留恋,也就是对永恒的苦有留恋。所以,佛陀在世上其他宗教都还没意识到的时候,便将它们都完全地否定了。
轮回,也就是永恒地、无限地活着。因为它有无限的苦,所以佛陀说从轮回中解脱是幸福的终极境界。
顺便说一下,人类所说的梵天或天界,并不都是妄想和骗人的话。在印度既有通过修行获得天界经验的人,也有获得梵天经验的人。这些人并不都有精神上的疾病或烦恼,其中不乏真正的修行者。
这些真正的修行者口中的天堂如他们所言是存在的,但不是永恒。认为“永恒”是他们的错觉。这本来就不是人类可以推测得了的东西。
总之,从轮回,从因果的流转中逃脱出来,苦就结束了。
所以,佛教不说“永恒的天堂”,而说解脱。
第13章 哪种性格的人活得最累?(1)
世上没有永远顺利或永远不顺的事,也没有永远好或永远坏的事。看待事物太主观或太极端的人容易活得累。要经常以“如果有什么变化就先改变自己”的心态来生活,就能活得轻松。
乐天派和悲观论者都不对
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各不相同的性格出生,然后在各自所置身的环境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和价值观。而且,形成之后就很难改变。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人类对事物的判断方法,以及左右他们性格的原因。
对事物不能仅从结果来评价,而要通过原因来看。
假如仅从结果来评价,无外乎“好”“坏”“不是”这三种,对吧?
而乐天派的人只看好的结果,对其他完全无视;相反,只看坏的结果,对其他完全无视,就变成了悲观论者。
只看结果就会变成这样,成为乐天派或悲观论者中的一个。所以,只看结果是不对的。
我打个比方,这个很简单,请大家记住。假设这里有一个苹果,但如果只看这个苹果,就无法去描述苹果树,连苹果树叶的形状都无法知道。因此,我们只能描述眼前的这个苹果,而不能从苹果这个结果看到树的状态。
不管有多少个苹果都一样。所以,通过分析过去的结果,不论得出的结论是好还是坏,都不是普遍性法则。既没有永远都顺利的事,也没有永远都不顺利的事。
像这样,尽管不存在永远都好或永远都坏这样的普遍性结果,但还是有只看好结果的乐天派和只看坏结果的悲观论者。
本来判断应该当时当地进行。所以,这种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都没有普遍性,都是主观,作为事实是不成立的。
不要仅从结果来判断好坏
结果是通过原因和条件产生的。假设通过抢劫银行获得了一大笔钱。如果只考虑“获得了一大笔钱”这个结果,似乎是很好的事。可它的原因是抢劫银行,是非常恶劣的事情。所以,获得了一大笔钱是好还是坏,只看这笔钱无法判断。将获得了一大笔钱这个结果和其原因抢劫银行结合起来判断的话,就变成了最坏的事情。而乐天派在此时却只看这一大笔钱。
再比如,有很多非常认真刻苦的学生,都奋发学习应对考试。但考试就是为了选拔,不可能每个人都通过。
自己一直都很努力地学习,却没有通过考试——这种情况下,完全没必要变成悲观主义。对照一下原因和结果吧。
原因是“自己没有任何遗憾地努力学习了,考试时也解答得很好”,与之相应的结果是“有比自己更厉害的人,那个人被选中了,所以自己这次没有通过”。如果这时只看结果,认为“果然我做什么事都不顺利”就不对了。
无论好事还是坏事,像这样片面地考虑,毫无疑问是错误的,会让心灵饱受打击。必须将原因和结果两方面结合起来看。
大家都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另外,说到判断,即便是佛教式的,也永远都是主观。结果是好还是坏,都取决于这个人的主观态度。
这里再打一个比方。假设有两个国家,一方攻击另一方,并将它完全击败。从攻击方看来,“我们击溃了无数的敌人,这是最好的结果”。但在另一方看来,“我们的国家被破坏了,遭受了大量的虐杀,这是最坏的结果”。而两方的说法都没有什么错。
假设美国攻击某个国家,即使世界各国都对此进行指责,美国也还是会坚持认为这是伟大的事情,对吧?这在世界的漫长历史中经常发生。所以,是悲观还是乐观地看待原因和结果,取决于这个人的主观态度。无论是好还是坏,归根结底都是主观。所以,即使对同一种行为,也会有两种判断。
关键在于不给其他人添麻烦
但是,佛教中有普遍性的方法,那就是不能对他人造成困扰。
比如,如果巴勒斯坦人完全没有给以色列人造成困扰的话,就不会遭受攻击了,对吧?但由于以色列人也霸占了别人的土地,所以,如果双方都公平友好地相处,不为难对方的话,就不会发生这种问题了。
所以,关键不在于谁是对的,而是在于不给其他人添麻烦。这是适用于所有问题的具有普遍性的答案。
“人生是苦,轮回转世是苦,烦恼是其原因。超越了苦的境界叫作解脱或涅盘,到达的途径是八正道。”如果用一句话来简单概括佛陀的教导就是这样。这是真理,是事实。
尽管解脱是善果,但是否决定挑战,是个人的自由。虽然这是佛陀所说的真理、事实,但作出“因为解脱是善果,所以我要挑战它”的判断是个人的自由,是他的主观。不能单方面地对某个人说“请你冥想以达到觉悟吧”,但可以教导对方真理,劝导对方“人生是苦。只要有烦恼就会轮回转世,人生的苦就会继续。但有解脱这种解决方法,要解脱就必须践行八正道”,而最终必须由听者自己来判断。
对方有可能会说“那么,为了觉悟我挑战一下吧”,也有可能会说“不,我不想尝试”。所以,如果他决定“我要通过修行达到觉悟”,这也是判断的一种,而且连这也是主观。
乐观或悲观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