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类是不同于动物的,所以要有比动物更好的生活方式。动物只能看到自己和自己周围的环境。但是,我们人类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我们的周围有许多的生命。蟑螂也好,蚂蚁也好,蚊子也好,都是生命。
如果人类的态度是“只有人类这种生命就好了,蟑螂、蚂蚁、蚊子等生物的生存权利有没有都不要紧”,那就是动物的态度了。这不是与作为有智商的高等生物——人类相符的态度。
如果采取了动物的态度,那么就丧失了自己活着的权利,会活得更累、更辛苦。
越是剥夺其他生物的生命,自己长寿的能力、健康的能力,就会不断降低。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因此决定不要杀害周围其他的生命体,这才是正确的。
排他主义不可取
大家都经常用杀虫剂吧?其实越是用杀虫剂,问题就越严重。如果采取不杀生的态度,就能够保持自然界的平衡。
其实,如果没有蟑螂的话,人类也会很麻烦的。打个比方,虽然是由于细菌导致人类生病,但是如果把细菌全部杀死的话,人类也会死的。
生命体是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生存的。当然,在各种各样的生命体当中必然会出现与自己相对的生命体,只要稍微远离这样的生命就好了。
如果很讨厌蛇,那就不要把蛇放进自己的口袋,不要离蛇那么近,把它们放进森林里就好了。你在森林里,而我在这里,这样就可以了。
心怀包容万物之心
动物有属于自己的地盘,人类也有属于自己的地方,那就是自己的家。人类会把自己的家整理得易于居住、非常干净。
在此基础上,对蟑螂也要怀有慈悲之心,“请在某个地方长久地活下去吧”,如果能够这样想就好了。
对蟑螂慈悲,并不是对其特别在意,对其保护,只是让自己能够以一种自然的慈悲的心态来对待它。如果以慈悲的心态对待,“这里是人类的地盘,你们要注意哦,进来的话是很危险的”,那么蟑螂也就不会进来。
生命是不可思议的。对别人慈悲相待,对方也会为你着想。
善待其他生命,对方也会予以回报我们看到狗和猫,要理解对方的心情和感觉。这样的话,对方也会感到非常开心。它们开心的话,也就会开始关心我们。
被狗和猫关心,虽然有时对于身为人类的我们会有些麻烦,但也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情。我经常开玩笑说:“我经常会被狗和猫喂养呢。”
之前也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我在斯里兰卡某地的寺庙中留宿的时候,那时我一打开灯读书,养在外面的猫就会叫着要进屋来。
我明白叫声是要进来的意思,但它的叫声又小到不让寺里的其他人听到。因为它是养在外面的猫。然后,我让这只猫进了屋子。进来后它很高兴,一个劲地玩,我知道晚上过了12点是它最开心的时候,所以我也让它继续玩下去。
一旦我睡下了,它也明白我是要睡觉了,于是也不管弄了一身灰尘,跑到我枕边来,一直睡在我身边。
第二天早上我把这件事当成个笑话讲给别人听:“昨天晚上我感到像是有个垃圾袋放在我的脑袋边。”
寺里的人觉得这样很不好,于是就把猫丢进了浴室给它洗了个澡,并对我说:“如果把它洗干净了再来和你一起睡就没关系了。”
我知道这只猫后来会怎么做。我对他们说:“今天那只猫是不会来了。因为你们好不容易把它洗干净了,今天晚上它就会很自豪地和其他的猫一起玩个通宵了。”果然如我所说,那晚猫没有来。
第二天,它又来了。
猫一直守着我直到我睡觉,我才想起来它也应该回去了,于是便把窗户打开。
可是窗户稍微打开了一点它也不出去,只是非常开心地转着圈。然后我对它说:“你不出去吗?那就和我一起睡觉吧。”
于是就把窗户关上了。一关上,它又不让我睡觉了,又开始叫,用爪子扒窗户。没有办法,我又把窗户打开,它也不出去。我对它说:“打开窗户蚊子会进来的。睡觉吧,已经到睡觉时间啦。”它也不听。就这样重复了好几次,于是我决定不管它,自己先睡觉了。
躺下后我偷偷地把眼睛睁开一条缝,观察猫究竟在做什么。我发现它就在我身边,一边认真地晃着尾巴一边等我睡着。当时我还睡不着,所以只是闭上眼睛休息。没过多久,猫就在我假寐的时候,悄悄地出去了。
第二天早上,我对别人开玩笑说:“让猫看着睡觉真难受。
从人类的角度来看的话,成什么样了?”
但实际上,我理解猫的心情,其实它是想守护在我旁边,等我安然入睡了再走。
我也曾经收到过狗的礼物。
如果对一只狗非常关心、给予照顾的话,狗也会为人着想,甚至送人礼物。这只狗某天不知去哪里的垃圾堆找到了一根非常大的牛骨,并把这根骨头带到了我面前,可是这根骨头上的肉都已经全部腐烂了。
我对它说:“你这是干什么呀?带回去吧,带回去吧。”但它没有带走。因为感觉到它可能想把这根骨头送给我,于是我开玩笑似的向它伸出手,它竟真的给了我。
因为我是人,所以觉得这骨头很恶心,觉得“这是狗才会喜欢吃的东西”,所以就把它放在了地上。但是一放在地上狗就立刻叼起骨头,然后又想给我。因此我收了下来,再次放在了地上。
这样反复三次,第三次的时候,狗叼起骨头把它放在我床的正中央就走了。这下我就全明白了,这是这条狗给我的礼物。
以慈悲心相待,最终受益的是自己虽说给我的是肉烂掉的骨头,但我们也不应该说这狗是令人讨厌的。因为从狗的角度来看,牛骨头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最令人快乐的美味。
好不容易找到对自己来说最好的东西,因为怀有慈悲之心,所以想把这份心爱之物送给对方。互相以慈悲之心对待,活着才有意思,而且一点都不麻烦。狗和猫是这样,虫子也是这样,如果也以一颗慈悲心对待它们的话,它们也会稍微替人类着想一下,也会为人类做一点事情。
但是,如果一看到虫子就立刻喷杀虫剂,这不是人类应该有的行为。我们是人类,所以要稍微抱有点对所有生命关怀的心情,给予它们帮助。
学习动物的慈悲之心
狗和猫都会以慈悲之心行动。例如,寺庙中有很多流浪狗和流浪猫,虽然有时无法饲养,但还是会有很多感动的事情发生。特别是母猫经常照顾那些刚被抛弃的小猫,给它们喂奶。
虽然母猫自己也是流浪猫,也完全不认识新来的猫,却还是会给它们喂奶。流浪狗、流浪猫之间还会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反观人类又是如何呢?
我对此感到惊讶:“虽然是动物,却能够关心同伴,真是了不起。”喂奶是件很麻烦的事,会损害自己的身体。但是,母猫也会因为来了新成员非常需要奶水,而给它们喂奶。
虽然母猫的身体已经瘦骨嶙峋,只剩一把骨头了,却毫不在意,还是坚持照顾处在喂奶阶段的孩子们。
与此相反,人类总是习惯于举起机关枪、大炮、原子弹,总是带着杀虫剂。这样的生存方式是非常糟糕、非常危险的。
我们需要的是“共存”的生存方式。或许有人会说,这也有令人担忧的地方。“共存”不杀生的话,那么蟑螂这样的东西不就会大量繁殖了吗?这样不就会有更多麻烦了吗?
但是,这是不需要担心的。蟑螂不会像想象中那样大肆繁殖的。心中有慈悲的话,你就会明白了。你会对世界感到好奇,并且明白,原来大家都是在互相协助中共存的。
情绪糟糕,吃什么都对身体有害
拥有慈悲之心的人种下的种子,会结出美味的果实,每吃一个都会让营养充分地进入体内。
但如果我们的情绪是憎恶、愤怒的话,不管吃什么都是对身体不好的,只是物质的堆积。
心地善良的人,不管吃什么都只会吸收食物中对身体好的部分,不好的部分会排出体外。因此,有慈悲之心的人,身体是非常健康的,是会长寿的。并且,其他生命也会给他很多的帮助。
即使是野生动物,也会前往有慈悲之心的人住的地方去玩,尽管动物害怕人类会因此很小心。我在没有其他人的时候从不孤单,因为总是会有不知从哪儿来的动物来到我身边转来转去。我看到了会很开心。
我认为,我们应该创造出这样美丽的世界。
培养慈悲心的方法:善意冥想法
创造美丽世界的基础是慈悲之心,需要每个人自己用心经营,也可以通过冥想来实现。
第9章 人怎么才能活得不累?(2)
佛陀构建慈悲之心的实践方法就是善意冥想法,这是他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会推荐的一种实践方法,倡导大家对所有的生命都要有一颗慈悲之心。
首先是对自己,其次是对亲近的人和所有的生命,甚至是自己讨厌的人和讨厌自己的人,将“希望你们幸福”这样慈悲的心,一步步地扩大。
具体的做法和详细的说明还是在前面提到的一本畅销书《慢慢喝水,就能消除焦虑的慢动作冥想法》中有所介绍,所以请大家参考这本书。
佛陀的世界,是对所有的生命都怀有无限的慈悲之心的世界。
“能力”为何?
前一章提到了“提高减少妄想的能力”。那么这种能力究竟指的是什么呢?这是生活中的一个重点,因此要对此进行一些说明。
说到能力,可以联想到很多东西。但是,佛教中所说的能力,是指活着的能力。大家从出生到死前都必须活着。如果一直都活得很顺利,就可以说是非常有能力。
比如试着把家养的猫丢进森林。家猫通常会很懒惰、任性,没有能力。因此一旦被丢进森林,就活不下去了。而有能力的猫即使在大自然中也是能够活下去的。
所谓能力,就是能顺利地、完美地活着。
我们人类都会工作。工作是人类为了吃饭必须做的事情。
工作得到的钱,都用到了吃饭、住宿和穿衣服上。
工作做得好就给工资,因此不会感到什么愧疚。因为好好做事了,所以觉得给自己工资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也许还会觉得应该给得更多点。
就像这样,如果具备了活着的必要能力,就会有自信,能够以一种非常好的情绪状态生存。因此,要有工作的能力。
好好活着就是一种能力
虽然说有工作的能力很好,但这也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即使成为世界上最有工作能力的人,成为事业有成的董事长,但也不是说只有做到这样才算是有能力。
比方说,我们人类不能吃生的东西,所以必须把食材都处理好。因为我们的胃很脆弱。但是,如果不怎么会做菜,就有点麻烦了。
如果自己没有做菜的能力,只能花高价买饭店里的东西吃。但是,饭店是靠给顾客提供美味的食物赚钱的,不会把健康放在第一位,当然会对身体不利。
如果随便什么东西都能立刻做成料理的话,那也算是有能力。能力,首先就是能够保证人们好好地、顺利地活下去。
音乐家如果有很多灵感的话,专辑就会卖得好,这样才会有钱,才能活下去。
画家也是,如果有很多创意涌现的话,就能画出有内容的画。如果只有绘画技巧,却没有创意的话,画家的人生也就要结束了。
能力就是这样,每个人活着所必需的力量就是能力。
你用对你的能力了吗?
关于能力还可以说的一点就是,人的能力是无限的。
试着减少妄想,你就能做很多事情。
佛陀最推荐的能力就是使愤怒消失的能力、使欲望消失的能力、使嫉妒消失的能力、使憎恨消失的能力和即使有敌人也能从心底给予对方祝福的能力。
佛陀认为这种能够洗涤内心、让心上的疲累消失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这种能力是谁都能很容易培养出来的。
如果掌握了洗涤内心的能力,就能让人在不经意间养成做好工作的能力,就会自动掌握比平时高出千百倍的那些生活所必需的能力。
比如,有人为了能够成为感动听众的演奏家而拼命训练,但进步还是很缓慢,并且稍微有点事情就会紧张,一旦发生不幸的事情,长期训练出来的能力就会被埋没。
对此,如果在演奏训练的时候,也能培养出洗涤内心的能力,那么演奏的能力也就能够非常容易地提高了。即使拼命想要成为好的教育家,但是最后也有可能不顺利。如果有了慈悲之心,将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孩子,就很有可能成为了不起的教育家。
我想大家可能还是不太理解这是怎么一回事,这是心灵的法则。人不是用身体活着,而是用心活着的。人的幸福与否、成功失败、功名骂名,都不是肉体带来的。心灵是所有这些事物的创造者。
因此比起向所有事物挑战,更应该早点洗涤自己的内心,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也就是说,关于“能力”,想让大家注意的一点是顺利活着的能力,还有一点就是洗涤内心的能力。希望大家能够结合这两点,努力减少妄想,这样便能达到内心幸福、安宁的境界。
生老病死是常态
对于活着,大家是否把“死”“老”“病”当成重要问题思考过?现代社会中,我们因物质而受益,医学得到进步,寿命得到延长。“身体好比什么都重要,健康第一”,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大家都想一直健康地活下去,并且活得长久。
大家为了健康,会寻找各种各样的方法,这也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产业。
但是,我希望大家能够记住佛教关于疾病的观点,将疾病看作是活着的一个重要部分。
生病是不可避免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身体,也就是物质是无常的。无常就是指变化,并且宇宙中存在“熵”法则。所谓“熵”,就是虽然发生着变化,但是所有的速度都是在降低的。
接受疾病、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
活着,就是细胞中的物质到外面去,外面的物质到细胞里来。这一直是依照一定的速度进行的,所以不管多少都可以长久存活下去。
但问题是,细胞也有能量,内部物质出来的速度降低,外界物质进来的速度也会降低。在此期间细胞内不好的物质堆积,能够替换这些的新物质进入得也少了,偶尔就会出现细胞坏死的现象。
人是必然会死的,这是法则。并且,生病也是非常自然的现象。但是因为我们不这么想,所以疾病也成了问题。稍微生了点病就非常担心、悲观,内心也变得非常消沉,活得很累。
但是,生病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佛陀把在厕所解手也认为是疾病。肚子饿是病,口渴也是病,佛陀的疾病清单里这些都包括在内。肚子饿、口渴、排泄,都是疾病。这一点我会在下文中进行解释。
以对待肚子饿的心态,来对待生病
我们不应该轻视疾病,但我们也不把肚子饿看成是病,反而当其为健康的表现,这是错误的。
空腹不是健康的证据,肚子饿也是疾病的一种。
我们肚子饿的时候,真的是什么都不担心,只要吃点饭就好了;口渴的时候,也完全不在意,喝水就可以了。
那么就请用同样的心态对待其他的病。
比如,得了风湿病,没有什么治疗方法,只会越来越严重,这个时候如果能够想:“啊,脚动不了了,那么就用拐杖吧。”这就足够了,不用做其他事情。心脏不好的话,就想:
“啊,那么平时就注意一下吧。”
疾病是非常理所应当的事情,如果能把它和肚子饿同等对待,心态就会变得很轻松了。比如患了癌症,会震惊,会害怕,这样的话只会加速死亡;相反,如果能够在情绪上冷静下来,“啊,我得了癌症,我知道了,那么就采用最好的治疗方法吧”,这样就会平安了。最重要的就是内心的平静、安宁。
因欲望而食会中毒
因为有熵的法则,所以死亡也是确实存在的,这是毫无办法的。
并且,我们之所以会有高血压、心脏病、脑溢血,都是因为欲望的存在。
我们吃东西不是为了维持身体运转,而是因为好吃才吃。
因为别人都吃好吃的东西,所以自己也跟着吃。或者因为是目前最流行的东西,所以才吃。即使是不健康的、油腻的食物也会觉得很好吃。
欲望、愤怒、虚荣、嫉妒,在这样的状态下吃进去的东西,都成了毒。因为是毒素,所以身体不会吸收。
于是进入的毒素堆积在身体各处,身体宛如垃圾场。由于垃圾的堆积,血管又怎么会通畅呢?
以感激之心进食能远离疾病
佛陀说过,人在进食的时候要抛下欲望。
“为了维持、管理身体,要摄入身体必需的营养成分。”
要以这样的心态吃东西。
吃的时候不要充满虚荣、暴力,“从现在开始每吃一口食物,都要对为我做出这些食物的所有生命心怀感激”,以这样的心态适量食用,这样的话,现代病就一个都不会犯了。
但是,即使用这样的心态吃东西,也还是会生风湿病、心脏衰弱、胃疼。因为有熵的法则存在,大家都是会生病、会死的。但是,这样做起码不会得太严重的病。
身体生病是因为到现在为止的生存方式都不对。癌症也好,各种疾病也好,都是由生存方式和精神造成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将生病视为理所当然,以平静的心态顺应自然,这样的人生就会活得很轻松、很快乐。
得了癌症,离死还有五年的时间,那就让它顺其自然吧。
即使离死还有一年的时间,也要想:“也好啊,痛苦只有这么短的时间了。”
以这样轻松的心态对待的话,至死内心都会非常安定,至死也是幸福的人生。以安定之心死去的人,来世也会降生在安宁的地方。
佛陀是医治心病的良医
肉体的疾病无须太过关注,只要至死都保持一颗安定的心就可以了。但是对于精神疾病,佛教是绝不允许放任不管的,必须彻底治疗。
佛陀就是治疗心灵疾病的医生。内心一旦完全健康,达到领悟,就能达到终极的幸福,得到彻底的治愈。
我们现在烦恼着的精神疾病,都是妄想的结果。
人际关系有问题,有恐高症、自闭症,有多重人格,这些都是妄想造成的。因为有妄想,所以造成了精神疾病。
现代人非常习惯于妄想,才会让自己活得这么累。所以大家都要治疗。治疗的重点就是先不要妄想。通过逐步的训练,逐渐停止妄想。这样渐渐地,精神疾病就能治好。
内观冥想法能安抚心灵的疲惫
对于精神疲惫的人,只要试着停止妄想,实践将错误认识改为正确认识的内观冥想法,那么两三天内就能治好精神的疲惫。
但是,即使变成正常的精神状态,佛教也不满足于这个现状。即使已经正常了,但我们所说的“正常”,在佛教中也是非常不正常的精神疾病,所以必须要达到领悟。
佛教通过冥想让大脑动起来,从而使妄想停止。这样心灵就会非常健康、幸福,成为开朗活泼的人。
之前说过,佛教对肉体的疾病采取放任不管、理所当然的态度。但是对精神的疾病却是不能放任不管的,必须要彻底治疗。因此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内观冥想”。请停止妄想,一定要感觉到真实的幸福。
分析巴利语“内观冥想法(vipasanna)”,“vi”是明确的意思,“passati”是观察的意思。整个词语也就是“明确地观察”的意思。为了明确地观察,必须保持持续注意的状态,所以英译为“mindfulness(正念)”。
对于每个瞬间接收的信息,不要将“我”掺杂在其中,并不断地关注。“我”是基于错误认识的幻觉。有的只应该是每个瞬间的事实,注意不要将“我”混入,这样就能够达到内心的平和、幸福和领悟。
第10章 不沉溺过去,不妄想未来(1)
现代人为了将来的幸福而盲目奔走,甚至放弃了现有的安稳和幸福,“再多赚点钱!”“再努力一点!”我们被逼得这么累,再也感受不到任何幸福,并在不满和悔恨中挣扎。
其实,人生就只有“今天”而已。真正的成功者是“成功地度过今天”的人。要让自己的今天过得充实,不要将希望放在明天。
什么是“美好的未来”?
我们大家都在追求“美好的未来”。你一定也是这样,为了追求幸福的人生,将美好的未来当作奋斗的目标,是吧?
然而,不知为何,人们虽然总是念叨美好的未来,却很少认真仔细地思考它。这样,即使他们对美好的未来畅想得再多,也只能描绘出一些支离破碎的画面。人们口中所说的未来是如此的不可靠。
而且,关于实现美好未来的具体方法,人们也没有考虑过。所以他们的希望总是实现不了。
在下文中,我想对妨碍人类实现美好未来的东西,作一次彻底的思考。并且,我还想尝试从佛教的视角来找出将这些原因去除的方法。
首先,关于“美好的未来”,佛陀希望人们至少分为两种来考虑。
一种是“社会和人类的未来”,另一种是“个人的未来”。未来应该分为这两种。如果分得再详细点,还可以加上“孩子和亲人的未来”,在此先省去。
那么,未来是什么呢?
未来指的是某种现象的未来,对吧?并不只是时间上的未来。所以,当我们思考未来时,必须要先弄清楚考虑的是谁的未来。
带着欲望、愤怒或憎恨行事很危险
在佛教看来,有些时候社会看似在发展,其实只是表面现象,本质上非常危险。
美国以大国自居,可要说它经济强大,却也未必如此。国民中称得上富有的很少,而且还有很多企业倒闭,多数人只能勉强维持生计。这种发展是否健康,是个问题。
所以,如果我们带着欲望、愤怒或憎恨,抱着“我怎么能输给那个家伙”的心情去努力,这样只是表面上做出的一副假象,并不是真正的发展。
相反,抱着帮助其他生命的心情去行动的话,就会获得好的结果。比如,我们之所以能享受到科学带给我们生活上的便利,不正是因为科学家们舍弃名利,只专注于研究的结果吗?
如果是怀着为了人类、为了所有生命的心情而努力,就会取得了不起的成果,社会才会长远地发展。
如果是以杀死某个人或赚钱等为目的获得的科学发展,那这种发展毫无用处,因为它不是为了人类、为了所有生命这些善意的目的。
而且,我们所谓的发展,其实和破坏关系密切。某一方面发展了,另一方面就得遭受破坏。由于发展和破坏是并存的,所以,现在也好,未来也好,很难说它绝对就是“光明的”或“黑暗的”。
破坏一件事物,然后再建造另一件事物,这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发展吗?
比如毁坏一座山之后再建几座豪华的别墅。这能算是发展吗?一座自然存在的山能带给人类多少幸福?而一座别墅又能带给人类多少幸福?如果要谈发展,有必要综合两者来计算。
山既能帮我们净化空气和河川,也能给予大海营养。同时还能保护动植物的生长环境,也让很多人生活幸福。
相比之下,建几座豪华别墅,能对多少人有用呢?也许住在里面的人会觉得幸福,但代价却是破坏了山和河川,毁坏了自然。
世人从不考虑这些被破坏掉的部分,所以,他们所谓的发展毫无具体性可言。
因此,在佛教看来,社会是否在发展,很难下定论。
竞争心的破坏力
一直以来,和平、长寿、疾病消失,这些像梦一样虚幻的词被人们不断称颂。其实这些都只是理想而已,但因为没有理由反对,所以大家都对它们充满憧憬。然而,几乎没有谁想过该如何实现它们。
比如,我们没有理由反对“实现长寿社会”这个目标吧?
所有人都觉得这很好。但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条件是什么,却没有人调查过。
关于和平也是这样,虽然大家总是在讴歌和平,但人们却无视破坏和平的原因,从不思考是谁、为什么破坏和平。
而且,和平是相互的。不可能只是某一国家单方面在破坏和平。但希望构筑和平世界的国家,却指责那些不合作的国家是“邪恶轴心国”。
可事实不是这样。大家不是应该以助人为目的、怀着对人类的爱,一起友好合作达成目标吗?可这些权力者没有这样做,他们仅凭自己的主观判断行动,所以,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事件,从古至今总是以非常暧昧、很难下定论的结局结束的。
人们想要建造某样东西时,基本上都是怀着由欲望或竞争心引发的“一定要打败敌人取得胜利”的心情行动。也就是说,他们是怀着这种感情来构筑未来,这样会让社会发生巨变。
正视死亡
以上都是关于人类和社会的未来的思考。
那么,个人的未来又是怎样呢?
个人的未来就是“执着于肉体上的快乐”。这正是个人的问题所在,即确保自己的财产、知识、地位不受损失,或者让自己变得健康、美丽、长寿等。
可是,这些真的是必不可少的吗?谁都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里再次忽略了一个重点,那就是“死”。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终究会死,但又都将它从自己的人生程序中删除了。
这样的话,不管怎么计划人生的未来,未来也不可能变得更好。
比如,大家都将死抛诸脑后,拼命赚钱,这样会得到好的结局吗?无论费多大的精力去维持健康,最终都不可能逃离死亡。
死亡是必然的事实,所以,不将死亡列入人生程序中是不行的。
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比如,如果早早计划在死之前尽量不瘫痪在床,那么实现的可能性就会变高。可人们都讨厌提到死亡。
还有一些人听到医生宣告“你到了癌症晚期”时,会受到极大打击,这也是因为他没有将死列入未来的人生程序中,所以精神上遭受刺激,变得茫然不知所措。
这能称得上是幸福吗?如果从小就意识到“人是会死的”,那么,即使被宣告来日无多,只要考虑剩下的日子该怎么度过就行了。平和地度过最后的日子不好吗?只要这样想想就好了。这样即使惊闻噩耗,精神也不会失常,反而心态会更为平静。
活着的乐趣是什么
人们总是想“我要享受人生”,所有宗教也都说“享受你的人生吧”。但是,为什么要享受人生呢,却没有人关心。而且,也没有人将享受和获得享受需要付出的辛苦进行比较。也就是说,人们虽然希望享受人生,但从一开始就没有研究过到底什么是人生的乐趣。
这和没有理解“活着是什么”,就期待永恒的生命是一样的。
假如是因为研究过“永恒的天堂里有幸福吗”“幸福是什么”“怎样才是长生不死”这些问题后,才觉得“天堂太棒了,我一定要去天堂”,那就没什么不对,可是没有这样的人。
佛教希望大家在去所谓的“永恒的天堂”之前,先认真地研究一下活着这件事,如果最终发现“活着确确实实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活着没有任何不好”,再继续也不迟。这样就理性多了。
穷人有穷人的累,富人有富人的累
那么,佛教研究“活着”后得出了什么答案呢?
答案是“苦累”。也就是说,活着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
欧洲人站在形而上学的立场上,对活着、生命作了很多思考。而佛教的思考则非常具体且合理。总的来说,就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活着的本质。因此,佛教认为,活着其实就是在感觉。有感觉就是活着,活着就是在感觉事物、思考事物。人总是在一边感觉一边活动。
那么,为什么要活动呢?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会感觉很累。